《法句經》偈頌對照表--依梵文《法句經》Udānavarga 編序
蘇錦坤 編著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此份「對照表」為梵文《法句經》、巴利《法句經》漢譯與《法集要頌經》(T213)的「偈頌對照表」。
基本上依據奧斯陸大學網站(Bernhard 教授)網址:http://www2.hf.uio.no/polyglotta/index.php?page=volume&vid=71
Ānandajoti Bhikkhu 的兩個網址:
http://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Buddhist-Texts/C3-Comparative-Dhammapada/
http://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Buddhist-Texts/S1-Udanavarga/index.htm
以及 Devasanti (台灣)的網址,
http://yathasukha.blogspot.tw/
http://tw.myblog.yahoo.com/devasanti-santi/
編輯過程,有部分偈頌的對應偈頌經過版主的微調,並未跟上述的原著者一模一樣,請讀者引用時溯源回去參考原文。
大致上來說,巴利原文可透過巴利偈頌編號從 CDSD 或 PTS 查到原文,梵文《法句經》Udānavarga 梵文以奧斯陸大學網址所列為主,但是,Ānandajoti Bhikkhu 的網址提供了校勘細節。從他 comparative Dhammapada 的網址,可以查回:Gāndhārī 犍陀羅《法句經》與Patana 波特那《法句經》的原文,其實 John Brough 書中的偈頌原文與對應偈頌都有可能出現小差異,認真的讀者還是必須回溯到各本《法句經》的原書,例如:
Brough, John, (1962, 2001), The Gāndhārī Dharmapad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Delhi, India.
Cone, M. (1989), “Patna Dharmapada”,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vol. 13, pp. 101-217.
Bernhard, F., Udānavarga, (1965), (Sanskrit texte aus den Turfanfunden X, Abhandlunge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öttingen, Philologisch-historische Klasse, Dritte Folge, Nr. 54), Vandenhoeck & Ruprecht, vol. 1, Göttingen, Germany.
Ānandajoti, Bhikkhu, (2007), A Comparative Edition of the Dhammapada-with parallels from Sanskritised Prakrit,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Kandy, Sri Lanka.
巴利《法句經》偈頌的漢譯為版主參考巴利偈頌與 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lesson/pali/reading/gatha1.htm 的英譯所譯,這樣子讀者可以不用考量「版權問題」而自由引用。
版主巴利《法句經》偈頌的漢譯,與「了參法師」(葉均)、淨海法師、達和法師的譯語,最大的不同是,此處譯文盡最大能力將每首偈頌的主詞、動詞、受詞表達出來。
《法集要頌經》(T213)的偈頌可以參考 CBETA 網址,但是,不管是《大正藏》、《高麗藏》、《趙城金藏》、《磧砂藏》、《房山石經》所列的偈頌原文,都有數量不少的抄寫訛誤,在每首偈頌的起迄範圍也頗難判定,請參考版主在另一網址的〈《法集要頌經》校勘與標點〉。
(原始出處: https://yifertwtw.blogspot.com/2013/08/udanavarga.html )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依梵文《法句經》編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圓滿自覺者
1 無常品 | 2 欲品 | 3 貪品 | 4 不放逸品 | 5 喜品 | 6 戒品 |
---|---|---|---|---|---|
1: Anityavarga, 42首偈頌 | 2: Kāmavarga, 20首偈頌 | 3: Tṛṣṇāvarga, 18首偈頌 | 4: Apramādavarga, 38首偈頌 | 5: Priyavarga, 27首偈頌 | 6: Śīlavarga, 20首偈頌 |
7 善行品 | 8 言語品 | 9 業品 | 10 信品 | 11 沙門品 | 12 道品 |
---|---|---|---|---|---|
|
|
|
|
|
|
13 利養品 | 14 忿怒品 | 15 念品 | 16 雜品 | 17 水品 | 18 花品 |
---|---|---|---|---|---|
|
|
|
|
|
|
19 馬品 | 20 瞋恚品 | 21 如來品 | 22 聞品 | 23 我品 | 24 教說品 |
---|---|---|---|---|---|
|
|
|
|
|
|
25 善友品 | 26 泥洹品 | 27 觀品 | 28 惡品 | 29 雙品 | 30 樂品 |
---|---|---|---|---|---|
|
|
|
|
|
|
31 心品 | 32 比丘品 | 33 婆羅門品 | |||
---|---|---|---|---|---|
|
|
|
- 《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文版 (含巴利文法分析, 蘇錦坤 著 2021)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