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偈頌對照表--依支謙譯《法句經》(大正藏 T210)編序
蘇錦坤 編著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The Feature of the Correspondence Tables of Fa-Ju-Jing(T210), 《法句經》偈頌對照目錄
https://lh6.ggpht.com/-DqlHOcp6_xE/UHL_ZLILQyI/AAAAAAAAcDY/BRhwzOnZKq0/P1010154_thumb.jpg?imgmax=800
These correspondence tables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Fa-Ju-Jing (T210) are listed according to the vaggas (品 Ping) of T210. They are Chinese verses in Dhammapada among T210 and T212, with verses of Pali Dhammapada.
I hope it would offer help to expound Pali Dhammapada in light of Chinese verses, or simply offer another version of expoundings.
繼《出曜經》偈頌對照表於 2012年10月8日完成之後,本部落格繼續提供以支謙譯《法句經》為主的偈頌對照表,基本上僅列出《法句經》(T210), 《出曜經》(T212) 與巴利《法句經》的偈頌。
也就是說,僅有出現在《法句經》(T210) 的偈頌及其對應偈頌才會出現在此對照表。版主希望除了利用巴利《法句經》、梵文《法句經》、犍陀羅語《法句經》與Pratna波特那《法句經》來解讀漢譯《法句經》之外,也能以漢譯《法句經》來校勘、解讀其他語言版本的《法句經》。
此一漢、巴《法句經》偈頌對照表是在「法雨精舍版」的基礎下,進行修訂,在此謝謝該版所作的法供養。
(原始出處: https://yifertwtw.blogspot.com/2012/10/the-feature-of-correspondence-tables-of.html )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圓滿自覺者
1 無常品 | 2 教學品 | 3 多聞品 | 4 篤信品 | 5 戒慎品 | 6 惟念品 |
---|---|---|---|---|---|
|
|
|
|
|
|
7 慈仁品 | 8 言語品 | 9 雙要品 | 10 放逸品 | 11 心意品 | 12 華香品 |
---|---|---|---|---|---|
|
|
|
|
|
|
13 愚闇品 | 14 明哲品 | 15 羅漢品 | 16 述千品 | 17 惡行品 | 18 刀杖品 |
---|---|---|---|---|---|
|
|
|
|
|
|
19 老耗品 | 20 愛身品 | 21 世俗品 | 22 述佛品 | 23 安寧品 | 24 好喜品 |
---|---|---|---|---|---|
|
|
|
|
|
|
25 忿怒品 | 26 塵垢品 | 27 奉持品 | 28 道行品 | 29 廣衍品 | 30 地獄品 |
---|---|---|---|---|---|
|
|
|
|
|
|
31 象喻品 | 32 愛欲品 | 33 利養品 | 34 沙門品 | 35 梵志品 | 36 泥洹品 |
---|---|---|---|---|---|
|
|
|
|
|
|
37 生死品 | 38 道利品 | 39 吉祥品 | |||
---|---|---|---|---|---|
|
|
|
- 《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文版 (含巴利文法分析, 蘇錦坤 著 2021)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