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27奉持品〉17頌(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蘇錦坤 製表

支謙譯《法句經》〈27奉持品〉
《法句經》(T210)〈27奉持品〉17頌 《出曜經》(T212) 無對應品名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9奉法品〉17頌
T210-27-001 好經道者,不競於利,有利無利,無欲不惑。(1) —————— PLSu-19-256 隨意地判斷事理者,他不是安住正法的人,審查有義理與無義理兩方的智者,他才是安住正法的人。(256)
T210-27-002 常愍好學,正心以行,懽懷寶慧,是謂為道。(2) —————— PLSu-19-257 他公正、不偏不倚而不隨意地判斷他人,這樣守護正法的智者,被稱為「住法者」。(257)
T210-27-003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3) —————— PLSu-19-258 智者不是只因多言而成為智者,一位平和、無瞋、無懼的人,他被稱為智者。(258)
T210-27-004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雖素少聞,身依法行,守道不忘,可謂奉法。(4) T212-05-006 所謂持法者,不必多誦習,若少有所聞,具足法身行,是謂持法人,以法自將養。〈5 放逸品〉(6) PLSu-19-259 僅僅講很多話,他不會成為持法者,即使只聽聞少法,而直接見法的人,於法(精勤)而不放逸的人,他確實是一位持法者。(259 )
T210-27-005 所謂長老,不必年耆,形熟髮白,惷愚而已。(5) T212-12-011 所謂長老,不以耆年,形熟髮白,蠢愚而已。〈12 沙門品〉(11) PLSu-19-260 所謂長老,不因頭髮灰白,這樣的人只是年紀大而被稱作「老而無用的人」。(260)
T210-27-006 謂懷諦法,順調慈仁,明達清潔,是為長老。(6) —————— PLSu-19-261 胸懷真諦、正法、不害、節制與自我調御的人,這樣的去除所有垢穢的人,他被稱作長老。(261)
T210-27-007 所謂端正,非色如花,慳嫉虛飾,言行有違。(7) T212-30-009 不以柔和言,名稱有所至人有善顏色,乃懷巧偽心。 〈30雙要品〉(9) PLSu-19-262 如果一個人嫉妒、慳貪、詐騙,即使他善言或容貌端莊,也不成為可敬的人。(262)
T210-27-008 謂能捨惡,根原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政。(8) T212-30-010 有能斷是者,永拔其根本,智者除諸穢,乃名為善色。〈30雙要品〉(10) PLSu-19-263 如果一個人破壞、從根摧毀、連根拔起這個(「嫉妒、慳貪、詐騙」),他這位無瑕疵的智者,被稱為是「可尊敬的人」。(263)
T210-27-009 所謂沙門,非必除髮,妄語貪取,有欲如凡。(9) T212-12-013 所謂沙門,非必除髮,妄語貪取,有欲如凡。〈12 沙門品〉(13) PLSu-19-264 不守戒、說妄語的人,他不會因剃光頭而成為沙門,多欲與貪婪的人怎會成為沙門?(264)
T210-27-010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為沙門。(10) T212-12-015 所謂沙門,恢廓弘道,息心滅意,麤結不興。〈12 沙門品〉(15) PLSu-19-265 止息一切大、小眾惡的的人,他以止息眾惡而被稱為沙門。(265)
支謙譯《法句經》〈27奉持品〉
《法句經》(T210)〈27奉持品〉17頌 《出曜經》(T212) 無對應品名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9奉法品〉17頌
T210-27-011 所謂比丘,非時乞食,邪行望彼,稱名而已。(11)
T210-34-031 息心非剔,慢訑無戒,捨貪思道,乃應息心。〈34 沙門品〉 (31)

T212-33-013 比丘非莂,慢誕無戒捨貪思道,乃應比丘。 〈33 沙門品〉 (13) PLSu-19-266 不是只因為向人乞食,他就成比丘 ,行在家人的生活方式,這 樣的人不成為比丘。(266)
T210-27-012 謂捨罪福,淨修梵行,慧能破惡,是為比丘。(12) T212-12-012 謂捨罪福,淨修梵行明遠清潔,是謂 長老。 〈12 沙門品〉(12) PLSu-19-267 將好的 與粗劣的 (供養 )不放在心 上而 修習梵行 的人 ,他具知見地 生活於此世間,確實可被稱為比丘。 (267)
T210-27-013 所謂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淨,外順而已。(13) —————— PLSu-19-268 愚昧、無能的人,不因沉默不語而成為牟尼(聖者),智者取用最好的,如同執取磅秤(去挑選)。(268)
T210-27-014 謂心無為,內行清虛,此彼寂滅,是為仁明。(14) —————— PLSu-19-269 他遠離諸惡,以此他為牟尼;在此世間能知曉兩者的人,他以此被稱為牟尼。(269)
T210-27-015 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15) —————— PLSu-19-270 因為他殺害、傷害生命,所以他不是聖者;以不傷害一切眾生,他被稱為聖者。(270)
T210-27-016 戒眾不言,我行多誠,得定意者,要由閉損。(16) T212-33-023 不以持戒力,及以多聞義,正使得定意,不著於文飾,比丘有所持,盡於無漏行。〈33 沙門品〉(23) PLSu-19-271 不僅僅是依宗教儀式,也不因多聞,不是因證得禪定,也非因離群獨居;(271)
T210-27-017 意解求安,莫習凡人,使結未盡,莫能得脫。(17) —————— PLSu-19-272 (不是以自己認為:)「我感受到凡人所無的解脫樂」比丘!如果未盡諸漏,你(不以上述方式而)進入深信。(272)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