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故事集》 周金言 譯



書目明細

書名:法句經--故事集

作者:達摩難陀法師=K. Sri Dhammananda; 周金言

出版日期:1996.04

頁次:620

出版者:新雨雜誌社 ( 法雨道場雜誌月刊 )

出版地:嘉義市, 臺灣 [Chia-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取材自: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Digital Library & Museum of Buddhist Studies/ 佛學著者權威資料庫法句經--故事集


《法句經/故事集》介紹

周金言

取材自: 香光尼僧團 香光資訊網 / 文化志業 /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期 85年 6月,〔書香‧書鄉〕,【新書介紹】, 《法句經/故事集》介紹/周金言


本書是我國第一本完整的《法句經/故事集》翻譯,書中蒐錄佛陀的四百二十三句格言和三百零五個故事,這些故事說明佛陀說這些法句的時機因緣和其涵意。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從佛陀時代以來就已經流傳下來。綜合法句和故事內容的全面學習可以使讀者更進一步認識佛陀本人、佛法的意旨和早期佛教僧伽的情況,甚至也可一窺當時社會現象。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法句經的翻譯,但一直缺乏故事部分,法句部分又以文言文為之,更採取四句形式,不僅不夠全面,文字也略嫌艱澀,與現代人閱讀習慣有部分落差,因而失之交臂,誠屬可惜,畢竟『巴利語法句經在南傳佛教中,古今一直都為廣大的佛教徒所愛讀誦,句句都是佛陀啟示給我們的格言,佛教精髓,智慧的花束,文字的珠玉,為佛教倫理道德的寶典,修學道的入門書』(真理的語言)。

一般人研究佛法比較偏重在法義上,對於也是佛教三寶的佛陀本人和僧伽的運作(包括僧人的修行生活)則較少留意,然而佛陀的人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具體展現了佛法,也是當初佛教所以能夠快速為人信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佛陀和佛法是一體的兩面。然而佛陀在四十五年的講經說法中,雖然受到很多人讚歎和皈依,但也有很多人反對、毀謗,甚至企圖謀害他,此外他也關心弟子修行的進展,並且循循善誘他們,《法句經/故事集》處處讓人感受到佛陀對法的闡釋,對人事紛爭的排解和勸誡,處理人世間愛慾情仇的高超智慧,也可以明白他對弟子的善巧教導,「佛在人間」,透過這樣貼切的認知更能領會其中的真實涵義。

本書的另一用處是可以做為閱讀阿含經的參考,一般人在研讀阿含經時,往往不知當中人物的來龍去脈,而無法領悟其中的歷史和社會意義,例如佛教中布施第一的女弟子,也是興建東園鹿子母講堂的毗舍佉,雖大力護持佛法,但一般讀者對她的認識往往很淺顯,事實上透過《法句經/故事集》中多則有關她的故事,人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她的為人處世之道及她對佛法的理解程度,從而有助於讀者掌握佛陀在世時的佛教風貌,如果讀者也知道她最小的妹妹就是給孤獨長者的媳婦時,想必會有一份驚喜之感吧!又如舍利弗尊者雖是智慧第一的弟子,但佛教徒對他殊勝的人格特質如忍辱等卻所知不多,舍利弗尊者的故事多次在本書出現,其中第七品第六個故事即敘述舍利弗在受到不白的控訴時的應對之道,佛陀也因此讚歎他:「像舍利弗這樣的阿羅漢不懷任何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門柱一樣的耐心、寬容和堅定,他的內心永遠祥和、清淨。」正如宏印法師在代序中指出:『讀本書的第一點意義是有「歷史感」;我們知道,宗教信仰容易流於憑傳說或神話奇蹟,缺乏歷史性的時、地、人根據,這點,《法句經/故事集》的取材內容,大都以歷史上釋尊及其弟子的真人真事做題材。充分給人歷史的真實感,這對生於事事講根據的科學時代,亟富現代意義。』

《法句經/故事集》除了生動活潑地描述了佛陀和僧伽運作情形之外,也記載佛陀的在家信徒和當時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佛陀的在家信徒包括國王如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給孤獨長者,妓女如絲蕊瑪,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髮匠、金匠、馴象師、特技演員、奴隸、獵人、漁人、園藝專家、屠夫、紡織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從佛陀的教誨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則一無所得,依然故我。當時北印度的人包括國王、大臣、王子、婆羅門、農夫、外道、賤民、強盜、官吏、銀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兒女等,和現代人一樣,都有著相同的弱點:貪、瞋、癡、嫉妒、懶惰、傲慢與愚癡等等(《法句經/故事集》導讀),從而讓閱讀《法句經/故事集》的人有自我省視的機會。

《法句經/故事集》的故事觸及人類的真實情感而感人肺腑。這些情感包括悲憫,如波她卡娜在一連串的事故中,喪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如有位比丘出家剃度好幾次,頭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羅曼史,如難陀王子思念出家時遺棄在家的新娘子;陰謀詭計,如外道雇請妓女控告佛陀與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陰謀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如佛陀住在盧奚多河兩岸的親戚因為灌溉用水的爭執而準備兵戎相見;戲劇張力,如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挑戰佛陀,終於以悲劇收場(《法句經/故事集》導讀)。

再就《法句經/故事集》的內容與題材結構做探源,其取材部分源自四部阿含,而更多的是取自原始佛教的「本生」、「譬喻」、「因緣」三大文獻來源。這三大來源的故事意義,其實就是蘊育大乘菩薩道的胎床,釋尊與阿羅漢尊者的今生故事,或前生多世的因緣,正是部派佛教思想導向大乘由菩薩累世修行始能成佛的思想推動力。於此,讀者實不可輕忽《法句經/故事集》文獻價值及其在佛教思想史的影響意義(《法句經/故事集》代序)。

本書在法句的翻譯上不僅參考原書,也參考其他注釋家如Narda Thera、Acharya Buddhara-kkhita 與Weragoda Sarada Maha的版本,因此在舊有翻譯本上較難掌握的法句都作出較明確的翻譯如第五十八,五十九,六十二句法句等或者提供不同注釋家的說辭以供讀者參考判斷如第四十九句法句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照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的《法句經》、釋了參法師譯的《南傳法句經》及正聞出版社的《真理的語言》。

《法句經/故事集》涉及的人物眾多,為求讀者閱讀及進一步研究的方便,本書也製作了索引。

研讀和翻譯《法句經/故事集》對筆者而言,是一全新的宗教經驗,也希望它的出版能夠對近年來國內研讀和回歸原始佛教的風氣有所俾益。譯者才疏學淺,若有謬誤之處,尚請十方善信指正。

最後爰引原書導讀的最後一段與讀者共享:

《法句經/故事集》不可以像一般書籍的泛泛閱讀,然後擱置一邊,Narada尊者說:『必須一再閱讀,而在需要的時刻作為教化、激勵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確無誤地宣稱,一如法句所述:「啜飲法義的人喜悅過日子。』

流通處:嘉義市佛教青年會
嘉義市民生北路116號5樓
TEL:(05)2290595
流通工本價:350元

取材自: 香光尼僧團 香光資訊網 / 文化志業 /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期 85年 6月( 佛曆 (BE ) 2539,( 西元 1996 CE )),〔書香‧書鄉〕,【新書介紹】, 《法句經/故事集》介紹/周金言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巴利《法句經故事集》目錄(周金言 譯,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本書首頁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譯者序 導讀 佛陀家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Homepage of this book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Yamakavaggo (Dhp.1-20)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3. Cittavaggo (Dhp.33-43) 4. Pupphavaggo (Dhp.44-59) 5. Bālavaggo (Dhp.60-75)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1. 雙品 (The Pairs)
  1. 不放逸品 (Heedfulness)
  1. 心品 (The Mind)
  1. 華品 (花品 Flower)
  1. 愚品 (愚人品 The Fool)
  1. 智者品 (The Wise Ma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9. Pāpavaggo (Dhp.116-128)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12. Attavaggo (Dhp.157-166)
  1. 阿羅漢品 (The Arahat)
  1. 千品 (The Thousands)
  1. 惡品 (Evil)
  1. 刀杖品 (Violence)
  1. 老品 (Old Age)
  1. 自己品 (The Self)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3. Lokavaggo (Dhp.167-178)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16. Piyavaggo (Dhp.209~220)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18. Malavaggo (Dhp.235-255)
  1. 世品 (世間品 The World)
  1. 佛陀品 (The Buddha)
  1. 樂品 (Happiness)
  1. 喜愛品 (Affection)
  1. 忿怒品 (Anger)
  1. 垢穢品 (Impurity)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1. 法住品 (The Just)
  1. 道品 (The Path)
  1. 雜品 (Miscellaneous)
  1. 地獄品 (The State of Woe)
  1. 象品 (The Elephant)
  1. 愛欲品 (Craving)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Full Text
  1. 比丘品 (The Monk)
  1. 婆羅門品 (The Holy Man)
整部



紙本流通處

  • 佛陀教育基金會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55號3樓‧TEL: 02-2395-1198

    法句經故事集;編號:CH318-04 ;25K精裝 ; 封面圖

    • 法寶申請方式http://www.budaedu.org/books/books_00_apply.php

      1. 親臨佛陀教育基金會三樓講堂
        (台北市鄰近地區,請儘量親臨本會請書,以節省運費)
      2. 利用傳真:(02)2396-5959
      3. 線上申請:請填寫 > > 法寶申請表
      4. 寫信指名:佛陀教育基金會法寶流通股
      5. 撥打電話:(02)2395-1198分機:11、12或 13
      6. 欲選用便利超商取件者,請參閱「便利超商取件服務說明」,並務必填寫手機號碼及「超商取件門市代號」

      由於至該會請經書法寶之四眾同修眾多,而該會人員有限,為提高服務效率,請您嚴謹考量,審慎選擇,確實有需要之佛書法寶,勿隨意過量申請,並儘量利用 前面四種方式 請取;若用(2)至(4)項,請詳寫經書名稱、所需冊數及收件人姓名、地址、電話、郵遞區號,以減少該會之處理時間,加快您收到的速度;大量申請,請註明用途;儘量少用電話,以避免姓名 、地址等文字 上書寫之錯誤;若用電話,請長話短說,讓該會能順暢服務更多之大眾。

  • 中平精舍 :電話: 03-4936166; 住址:桃園市平鎮區新榮路71號;電郵: amitabh.amitabh@msa.hinet.net

    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長老 著) --果儒 法師修改: PDF



備註:

[1]
Title: Buddhist legends,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Pali text of the Dhammapada commentary
Series: Representative works: Pali series
Author: Burlingame, Eugene Watson
Corporate author: Pali Text Society
Imprint: London, Luzac and Company, 1969
Country: UK
Publ Year: 1969
Collation: 3 v., illus.
Original Language: English
General notes: (Transl. from the Pali by Eugene Watson Burlingame. Volume 1 contains introduction and synopses of the stories included in the 3 volumes)
Main descriptors: Oeuvre littéraire représentative; Légende; Philosophie; Doctrine religieuse; Bouddhisme
Identifiers: Dhammapada commentary
Item available at: UNESCO Library - UNESCO Archives
On line: No
Nature of contents: literary works
Document Type: Publication with UNESCO collaboration/sponsorship
Catalog Number: 128490
Source code: lib

Cited from: UNESDOC ( UNESDOC , UNESCO )

Buddhist Legends-- DHAMMAPADA COMMENTARY, by Buddhaghosa. supposed author; Burlingame, Eugene Watson (1876-1932) tr; Lanman, Charles Rockwell (1850-1941); London, Published for the Pali Text Society by Luzac, 1969 [c192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Reprints ;v. 28-3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igitizing sponsor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Library.

[2]Treasury of Truth-- the Illustrated Dhammapada (with commentary), by Ven. Weragoda Sārada Mahā Thero. , author-publisher. 1993, ISBN 981-00-4938-2, Taipei, Taiwan :Published and donated by the Corporate Body of the Buddh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