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七品 阿羅漢品(《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



第七品 阿羅漢品
七~一、佛陀和名醫耆域(dhp_090) 七~二、阿羅漢不執著(dhp_091) 七~三、儲藏米穀的比丘(dhp_092)
七~四、阿那律陀比丘和女天神(dhp_093) 七~五、帝釋敬重摩訶迦旃延尊者(dhp_094) 七~六、比丘控訴舍利弗(dhp_095)
七~七、一眼失明(dhp_096) 七~八、只靠信仰無法證得涅槃(dhp_097) 七~九、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dhp_098)
七~十、誘惑比丘的妓女(dhp_099)    

七~一、佛陀和名醫耆域

不再生死輪迴,不後悔,解脫一切,自由自在,
斷一切繫縛 [dhp-a-090-note] 的人 [dhp-a-090-note2] ,沒有任何貪欲。 (偈90)

提婆達兜曾經多次試圖謀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靈鷲山頂上推下大石,企圖砸死佛 陀,但巨石墮落下來時,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腳的大姆指。佛陀因此被人護 送至耆域在芒果園內的精舍 [dhp-a-090-note3] 。名醫耆域為佛陀敷藥並且包紮傷口。之後,耆域 就進城去治療其他的病人,但答應在傍晚前趕回來,將包紮拆掉。當天晚上,耆域要回 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提早關了,而無法回去照顧佛陀。這令他很懊惱,因為包紮若不 及時拿掉,病情會加重。

當天晚上,佛陀判斷耆域無法回來,就要阿難協助他把包紮拿掉,卻發現傷口已經 痊癒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趕回來時,問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覺劇痛和不舒服呢?佛陀 回答說:「耆域!證悟成為佛陀以後,我就具足隨時都可以止息苦痛和憂愁的能力。」 佛陀接著解釋解脫聖者的心性。


七~二、阿羅漢不執著

正念現前的人精進修行,如同天鵝飛離沼澤,他們不樂在家 [dhp-a-091-note] ,而正信出家。 (偈91)

佛陀和眾多比丘有一年在王舍城結夏安居。安居結束前約兩星期的時候,佛陀預先告訴比丘,安居後要離開王舍城,要比丘們預做準備 [dhp-a-091-note2] 。有些比丘便開始縫製新袈裟並加以染色,有些人則洗滌舊袈裟。但當比丘們看見大迦葉尊者也在洗袈裟時,心中想著:「王舍城裏裏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大迦葉尊者,並且供養一切所需的物品。這種情形下,大迦葉卻要追隨佛陀,離開他們,這樣做對嗎?」

十五天後,在離去的前夕,佛陀認為可能有一些供養典禮儀式、比丘剃度和喪禮等事情,所以比丘全部離去是不恰當的,因此決定要一些比丘留在王舍城,並要大迦葉留下來帶領他們。大迦葉尊者及其它幾位年輕比丘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聽到大迦葉尊者要留下來的消息時,其他比丘就說:「果然不出我們所料,大迦葉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你們認為大迦葉是執著王舍城的信徒和他們的供養嗎?你們錯了!大迦葉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來的,大迦葉不執著一切事物!」


七~三、儲藏米穀的比丘

阿羅漢不積聚 [dhp-a-092-note] ,進食時如實知進食的意義 [dhp-a-092-note2] 。阿羅漢以解脫為修行的目的,解脫即是空、無相 [dhp-a-092-note3] 。阿羅漢不輪迴,如同鳥在天空飛,蹤跡不可覓。 (偈 92)

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裡去化緣後,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並且吃完供養的食物。然後,他又回村子去化緣,直到化到足夠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穀加以乾燥,然後儲藏起來。這樣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緣了,所以每隔幾天,當他出禪定時,只要把預存的米重新泡水後就可以再吃了。其他比丘對他儲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為然,就向佛陀報告。佛陀明白,其他比丘若也跟進貝拉斯沙的做法,就會氾濫誤用,所以禁止比丘們儲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丘們要保持簡單純樸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質束縛。

至於貝拉斯沙本人,一來他儲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儲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這麼做,不是由於貪心,而是想節省時間來禪修,所以佛陀就宣稱貝拉斯沙是無辜的,不必接受處罰。佛陀更進一步解釋說,阿羅漢不儲藏任務東西,同時,阿羅漢進食時,具有正確的觀照。


七~四、阿那律陀比丘和女天神

阿羅漢的諸漏已盡,不執著飲食,阿羅漢以解脫為修行的目的,解脫即是空、無相。阿羅漢的行境如鳥飛過天空,無跡可尋。 (偈 93)

阿那律陀比丘有一天在找尋廢棄的布料來做袈裟,因為他的舊袈裟已經破損不堪了。女天神闍鄰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見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塊好布料,放在垃圾中比較明顯的地方。阿那律陀因此找到這三件布料,就帶回精舍。佛陀和眾多比丘也回到精舍,一起幫他縫製袈裟。

這時候,闍鄰尼也化身成年輕的女子,到村子來。當她聽說佛陀和比丘也來到精舍,協助阿那律陀縫製袈裟時,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養,結果供養的食物比實際需要的超出很多。其它比丘看見多餘的食物,就說:「阿那律陀應該要他的親朋和信徒供養足夠的食物就好了。當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這樣多的信徒!」

佛陀勸誡他們:「比丘們!不要以為阿那律陀向他的信徒要求供養米粥和其它的食物。他什麼也沒有要求。今天早上,這些過多的供養,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結果。」


七~五、帝釋敬重摩訶迦旃延尊者

諸根寂靜的人,如善御者馴服的馬匹;沒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諸天也仰慕。 (偈 94)

有一次,結夏安居結束日,正是月圓的日子。帝釋率領眾多天神前往毘舍佉興建的東園鹿子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僧伽中地摩訶迦旃延尊者因為在遙遠的阿槃提結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為他保留了空位子。當帝釋以鮮花和素香向佛陀頂禮問訊時,看到保留給摩訶迦旃延尊者的位子,他說多麼希望尊者也在精舍裡接受他的禮敬。這時候,摩訶迦旃延尊者突然出現,帝釋歡喜異常,立刻獻上鮮花致敬。

比丘們對帝釋崇仰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舉動大受感動,有些比丘則認為帝釋偏心。佛陀就向他們說:「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樂的人。」


七~六、比丘控訴舍利弗

阿羅漢猶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憤怒;阿羅漢虔誠堅定,一如因陀揭羅 [dhp-a-095-note] ;阿羅漢內心安祥清淨,如無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輪迴。 (偈 95)

結夏安居結束時,舍利弗正準備與其它比丘一同外出。有位對舍利弗懷有怨懣的年輕比丘卻向佛陀抱怨說,舍利弗辱罵,鞭打他。佛陀就請人召請舍利弗來解釋,舍利弗不辯別自己的清白,卻說:「世尊!堅定持戒並且觀身的比丘,若有對不起其它比丘的行為,怎麼可能不道歉,就逕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樣,花卉綻放時,沒有任何喜悅的感覺,垃圾與糞堆積在上面,也不憤怒。我也像門墊、乞丐、斷腳的公牛一般,對污穢的血肉之軀感到厭惡,不再執著於它。」

舍利弗謙虛地說完之後,犯錯的年輕比丘深感愧疚,承認自己指控舍利弗的錯誤。佛陀建議舍利弗接受年輕比丘的道歉,免得年輕比丘將來受業報。年輕比丘就恭敬地懇求舍利弗寬恕。舍利弗也誠摯的原諒他,並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對的地方,也請他能原諒 [dhp-a-095-note2]

所有在場的比丘都讚嘆舍利弗,佛陀說: 「比丘們!像舍利弗這樣的阿羅漢不懷任何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門柱一樣的耐心、寬容和堅定,他的內心永遠祥和、清淨。」


七~七、一眼失明

阿羅漢的身口意清淨;阿羅漢智慧具足,究竟解脫,究境寂靜,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偈 96)

有一位七歲的男孩,由於父親殷切的盼望,而出家為沙彌。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個觀想題目。剃度時,他專注觀想,也因為這觀想和前世的善業,剃度之後,他就證得聖果。

後來,提舍尊者在沙彌的陪同下,出發前往舍衛城,準備向佛陀頂禮。

半路上,他們暫宿某一村落的精舍。當天晚上提舍入睡後,沙彌卻徹夜坐在提舍的身邊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時候,稍為睡臥一會。

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認為該是搖醒沙彌的時候了,於是用扇子搖醒小沙彌。但不幸的,扇柄卻打傷了他的一隻眼睛。小沙彌急忙用單手遮住受傷的眼睛,出去打水,準備給提舍尊者洗臉,並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當他單手捧水給提舍時,尊者告誡他,服務別人時,應該用雙手。這時候,尊者才發現小沙彌的一眼已經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剎那間,尊者明白小沙彌實在是一位高貴的人,他深感歉疚,謙虛地向小沙彌道歉。但小沙彌告訴他,這既不是尊者錯,也不是他自己的錯,而是業報。小沙彌更請尊者不要因此難過,但尊者卻無法忘懷這件不幸的意外。

後來,他們繼續上路,終於抵達佛陀停留的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知道路上所發生的事,就說:
「阿羅漢不與人動氣,阿羅漢克制感官的衝動,內心究竟寧靜、安祥。」


七~八、只靠信仰無法證得涅槃

阿羅漢自證涅槃而不輕信;阿羅漢不再生死輪迴,不再造業,斷除所有的貪欲;阿羅漢是無上士。 (偈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丘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禮敬。佛陀知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請舍利弗來,並且在他們面前問舍利弗:「舍利弗!你相信觀身能證得涅槃嗎?」

「世尊!關於觀身而證得涅槃這件事,我並不只因為信仰佛陀 [dhp-a-097-note] 就相信這種說法,只有未親身證得涅槃的人才會接受別人這種說法。」很多比丘不明白舍利弗話中的涵意,而在內心想著:「舍利弗至今尚未放棄錯誤的見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釋說:「比丘們!舍利弗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認觀身可以證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於他個人的親身體證,而不只是因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說的關係。』事實上,舍利弗信仰佛陀,舍利弗也相信善惡業報。」


七~九、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間,平地或丘陵,阿羅漢居住的地方,一切安樂。 (偈 98)

離婆達是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沒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據當時的習俗,急著要他趕快結婚。所以在離婆達還很年輕時就安排他和一年輕女子成親。婚禮當天,賓客中有位高齡一百二十歲的女士,離婆達看見她時,就明白世事不離生、老、 病、死的變化,於是決定像長兄舍利弗一樣出家。他就離開家庭,直接到一處有三十位比丘的精舍去。而舍利弗已經事先請求這些比丘,如果離婆達提出願望時,就讓他成為沙彌,離婆達因此順利成為沙彌。

這些比丘給離婆達一個禪修的題目,他於是離開精舍到遙遠的林子裡去禪修。結夏安居結束時,離婆達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舍利弗請佛陀允許他去見離婆達,佛陀說他也要去。所以,佛陀、舍利弗、尸婆離和諸位比丘就一齊前去探視離婆達。

這段路程很長,而且路況不佳,人煙也很少,但天神們供應了所有的必需品。離婆達知道佛陀要來,也預先安排。他運用神通,為佛陀造了一座特別的精舍,並為其他比丘安排適當的居處,使眾人在停留期間能夠安住。


七~十、誘惑比丘的妓女

林野寂靜處,世人所不愛;阿羅漢遠離欲樂,歡喜安住林野寂靜處。 (偈 99)

有一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禪修題目後,到一處老舊的花園去禪修。當他正在禪修的時候,一位生性多疑的女子也來到這裡。卻見四下無人,只有一位比丘結跏趺坐,就想到:「我要使這比丘心思迷惑!」於是她走到比丘面前,反反覆覆地把自己的內衣退下、穿上;弄散頭髮,四處搖曳再予以繫好;而且鼓掌、放聲大笑。因為她的放浪形骸,使得這比丘全身思緒起伏,激盪不已。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迷惑了。

這時候,佛陀在精舍裡,心中記掛著這位比丘禪修的進展,就透過天眼而看見那女子的邪惡行為,正困惑著比丘。佛陀透過神通向比丘說:「比丘!追尋欲樂的人所流連的地方沒有喜悅可言。沒有激情的人所聚集的地方則充滿喜悅!」佛陀並且放光,示現在比丘面前,向他說法,這比丘因此證得阿羅漢果。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巴利《法句經故事集》目錄(周金言 譯,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本書首頁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譯者序 導讀 佛陀家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Homepage of this book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Yamakavaggo (Dhp.1-20)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3. Cittavaggo (Dhp.33-43) 4. Pupphavaggo (Dhp.44-59) 5. Bālavaggo (Dhp.60-75)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1. 雙品 (The Pairs)
  1. 不放逸品 (Heedfulness)
  1. 心品 (The Mind)
  1. 華品 (花品 Flower)
  1. 愚品 (愚人品 The Fool)
  1. 智者品 (The Wise Ma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9. Pāpavaggo (Dhp.116-128)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12. Attavaggo (Dhp.157-166)
  1. 阿羅漢品 (The Arahat)
  1. 千品 (The Thousands)
  1. 惡品 (Evil)
  1. 刀杖品 (Violence)
  1. 老品 (Old Age)
  1. 自己品 (The Self)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3. Lokavaggo (Dhp.167-178)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16. Piyavaggo (Dhp.209~220)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18. Malavaggo (Dhp.235-255)
  1. 世品 (世間品 The World)
  1. 佛陀品 (The Buddha)
  1. 樂品 (Happiness)
  1. 喜愛品 (Affection)
  1. 忿怒品 (Anger)
  1. 垢穢品 (Impurity)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1. 法住品 (The Just)
  1. 道品 (The Path)
  1. 雜品 (Miscellaneous)
  1. 地獄品 (The State of Woe)
  1. 象品 (The Elephant)
  1. 愛欲品 (Craving)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Full Text
  1. 比丘品 (The Monk)
  1. 婆羅門品 (The Holy Man)
整部


備註:

[dhp-a-090-note]有四種繫縛:貪、瞋、戒禁取和見取。
[dhp-a-090-note2]即阿羅漢。
[dhp-a-090-note3]

精舍啟用典禮之後,耆域就證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議之下,吩咐比丘要適當 運動,如打掃和走路等。 《耆域經》( 中部55經 )記載佛陀對食肉的看法,該經就是佛陀對耆域的說法。

Nanda 補註:「耆域」 Jīvaka-Komārabhacca 又譯「耆婆、耆婆伽、祇婆、時婆、時縛迦」。 參:(佛教) 人名規範資料庫 、善見律毘婆沙 CBETA T24n1462_p0793c21 、長阿含經 CBETA T01n0001_p0132b26 )。

[dhp-a-091-note]阿羅漢行腳各地,而不執著特定的地方,因為阿羅漢沒有“我”和“我所”的觀念。
[dhp-a-091-note2]諸佛會事先通知比丘們,是否會與他們一同外出化緣,如此,比丘們才有時間準備。
[dhp-a-092-note]積聚有二種:「業」和「四食」的積聚。「業」積聚會使人不斷輪迴。而「四食」積聚雖是生命的必須,但可能妨礙精神修持。
[dhp-a-092-note2]

根據論,阿羅漢在進食時,應正念現前,具足三種食觀:

1. 知遍知 : 確實明白食物的意義。
2. 審察遍知 :確實明白食物的卑微。
3. 斷偏知 : 滅盡進食的欲樂。
[dhp-a-092-note3]涅槃是苦的解脫。因為不再貪瞋癡所以也稱之為「空」,而不是說一無所有或一切斷滅。涅槃是積極的,超越凡俗的境界,無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敘述。涅槃是無相的,因為不再有貪的形相。阿羅漢在生前就證得涅槃而領略涅槃的喜悅。說阿羅漢死後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確,因為涅槃既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涅槃時,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而且,除了愛欲之外,沒有任何寂滅。阿羅漢在今生即證得涅槃而領略無上的涅槃喜悅。
[dhp-a-095-note]因陀揭羅,是在大門中間安放一堅固的石頭,作為關門時放門橛用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帝釋的柱子,在進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堅固的柱子,以象徵因陀羅(印度守護神)之所在。
[dhp-a-095-note2]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兩大弟子,佛陀指派他們擔任僧伽的指導人,佛陀建議所有的比丘尊敬他們如同父與母。經文另有類似的記載,不管他人如何誤解和毀謗,舍利弗尊者每次都向他們展現無比的慈悲。請參閱《師子吼經》( 中阿含24經增支部9集11經/獅子吼經 ),此經詳細記載舍利弗如何作獅子吼,來教導毀謗他的比丘。
[dhp-a-097-note]佛教中的信仰來自對真理的正確認知和了悟,而不是因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滿足,當內心不再動搖時,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認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熱的宗教信仰。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