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



  •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目錄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二十五~一、比丘應該調伏五根(dhp_360_361) 二十五~二、比丘殺死大雁鳥(dhp_362) 二十五~三、比丘應該慎言(dhp_363)
二十五~四、尊重佛陀的方法(dhp_364) 二十五~五、比丘應該知足(dhp_365_366) 二十五~六、所有供養品都一樣(dhp_367)
二十五~七、虔誠的女士和小偷(dhp_368_376) 二十五~八、觀想茉莉花(dhp_377) 二十五~九、比丘應該內心寧靜(dhp_378)
二十五~十、執著於老舊的衣服(dhp_379_380) 二十五~十一、仰慕佛陀(dhp_381) 二十五~十二、沙彌顯神通(dhp_382)

二十五~一、比丘應該調伏五根

善哉,調伏眼;善哉,調伏耳;
善哉,調伏鼻,善哉,調伏舌。 (偈 360)

善哉,調伏身;善哉,調伏口;
善哉,調伏意,善哉,調伏一切;
能夠調伏一切的比丘,解脫一切苦。 (偈 361)

舍衛城的五位比丘,各自修習去調伏五根之一。每位比丘都認為自己要調伏的五根之一最難,彼此之間因此意見分歧,他們最後向佛陀說明他們的歧見,佛陀就告訴他們:「五根同樣難以調伏,若有比丘能全部調御這五種感官,就能從苦中解脫出來。」


二十五~二、比丘殺死大雁鳥

調伏手、足及言語,調伏居於主宰地位的心,
內心喜悅、寂靜、獨處、知足的人,才是真比丘。 (偈362)

有一位比丘善於投擲石頭,即使快速移動的目標,也能準確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丘到河中沐浴,完畢後,他們坐著休息。這時候,他看見兩隻大雁鳥在天上飛,他告訴同伴,他可以用石頭擲中其中一隻的眼睛。說完之後,他就拾起一塊鵝卵石,瞄準其中一隻大雁鳥投了出去,結果如他所說的直接命中。大雁鳥一聲哀號後,墮落在這年輕比丘的腳下一命嗚呼。

同伴目睹這件慘事後,向佛陀報告。佛陀告誡他:「比丘!你為什麼要殺大雁鳥呢?尤其身為比丘,更應訓練自己對眾生要有慈悲心,並且精進求解脫。比丘一定要調伏身、口、意 [dhp-a-362-note] 。」


二十五~三、比丘應該慎言

不造惡口業,內心寂靜,
並且能善巧解說法義的比丘,言語和婉。 (偈 363)

瞿迦利迦比丘辱罵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由於造作這種惡業,他會受惡報。比丘們就說,瞿迦利迦會受大苦,肇因於無法控制口業。佛陀告誡他們:
「比丘必須收攝口業,行為舉止必須善良,內心必須祥和、鎮靜,不可任意胡思亂想。」

二十五~四、尊重佛陀的方法

安住佛法,喜悅佛法,禪修佛法,
思惟憶念佛法的比丘,不退轉。 (偈 364)

佛陀宣告四個月後即將般涅槃,很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因此非常沮喪,精神恍惚,不知該怎麼辦。他們之中大部分的比丘就日夜不離佛陀身邊。但有一位達摩拉瑪比丘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來佛陀的身邊。其他比丘誤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報告。達摩拉瑪比丘於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讚歎他:「做得很好!敬愛、尊重我的比丘應該像你一樣。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頂禮我的人。」


二十五~五、比丘應該知足

不要輕蔑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要羨慕別人所有的東西,
羨慕他人的比丘無法證得禪定。 (偈 365)

比丘雖然所得不多,但不輕蔑所得,
諸天也讚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進的比丘。 (偈 366)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提婆達兜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提婆達兜曾多次謀害佛陀不果。這比丘前往提婆達兜的精舍,並且在那兒停留好幾天,吃、住、睡都在該精舍,並且享受種種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報告他的所做所為,佛陀就請這比丘來,加以詢問。這比丘承認有這回事,但辯稱他只是停留在該精舍,並不接受他們的教義。

佛陀告誡他:「比丘!即使你不接受提婆達兜的邪說,但你的作為卻會讓人以為你是他的信徒。身為比丘,應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東西。若妄羨他人的東西,比丘就無法修持三摩地、止觀 [dhp-a-366-note] ,或引領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丘,才能證得三摩地止觀和八正道。


二十五~六、所有供養品都一樣

對於名色(身心)沒有「我」與「我所」的執著,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丘。 (偈367)

從前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十分慷慨,經常布施佛陀和比丘。

有一天,佛陀觀察得知該婆羅門夫婦將可證得三果,於是就走到他們家門口去。這時候,正在用餐的婆羅門並沒有看見佛陀,他的太太雖然看見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見佛陀的話,會把所有的餐點全部供養給佛陀,那麼她就要再煮一次。於是她就擋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見佛陀,然後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輕聲告訴佛陀:「尊者!我們今天沒有食物可以供養。」但佛陀只是搖頭。這婆羅門太太看見佛陀如此,遂無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來。

婆羅門聽見太太的笑聲時回過身來,就看見佛陀和太太在家門口,剎那間,他明白過來了而大聲叫道:「夫人,你真的毀了我!我們尊敬的老師到家門口時,妳就應該立刻通知我,怎麼妳反而隱瞞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說著,他拿起裝有米飯的盤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懇請:「尊者!請接受我這已經吃了一部份的米飯。實在很抱歉,供養你這種已經吃過的米飯。」

佛陀告誡他:「婆羅門,任何供養品對我來說都很好,不管吃過與否。」

這婆羅門非常高興佛陀能夠接受他的供養。他同時請教佛陀,如何界定比丘,以什麼標準來評定比丘?佛陀明白他們對名色已經有相當的認識,就告訴他們:「婆羅門!不執著於身心的人就是比丘。」佛陀接著向他們說法。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這對婆羅門夫婦證得三果。


二十五~七、虔誠的女士和小偷

心懷慈悲、法喜充滿的比丘,
證得清涼心和安樂(涅槃),
涅槃是諸行解脫的究竟法喜。 (偈368) [dhp-a-368-note]

比丘,汲空舟中的水 [dhp-a-369-note] ,則舟去輕快。
同理,斷除貪欲瞋恚,則易證得涅槃。 (偈369)

斷除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同時勤修五根,滌除五著的比丘,是名渡瀑者。 [dhp-a-370-note] (偈370)

比丘!勤修禪定,不可放逸,不要讓心沉溺於欲樂。
不要漫不經心,不要在吞下鐵丸的時候才哭喊 「真是痛啊!」 (偈371)

沒有智慧就沒有正念,沒有正念也就沒有智慧;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居僻靜處,調伏內心,如實知見正法的比丘,領會凡人不能的喜悅。 [dhp-a-373-note] (偈373)

察覺五蘊生滅的人,喜樂安住。如實知見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覺可以引領至涅槃。 (偈374)

有智慧的比丘應該調伏感官,知足,持戒,親近清淨、精進、有法益的人。 (偈375)

親近精進、清淨的善友,使自己和藹可親,行為端正,而法喜充滿的人,就能滅盡諸苦(不再輪迴)。 (偈376)


從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她有個名叫輸屢那的兒子出家為比丘。有一次輸屢那在回祇樹給孤獨園時經過家鄉而遇見他母親,他母親就以他的名義籌劃一個盛大的布施大會。他母親聽說他善於說法,就請他在大會上開示。他答應了,他母親又為此搭了一個大帳蓬。包括他母親在內,有很多人都來聽他說法。

當他母親正在聽法時,一群小偷闖入她家。小偷的首領跑到大帳蓬去監視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竊而提早回家的話就要殺死她。可是當家中留守的女僕來通知她家裡有小偷時,她只冷靜的說:「讓他們拿走我所有的錢財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聽法的時候來打擾我。」說完後,打發女僕回去。

這時候,坐在她身邊不遠處的小偷首領也聽見她與女僕的應答。她的話讓他想到:「如果我們果真拿走這位有智慧且高貴的女士的錢財,將來一定會被處罰。也許甚至會遭到雷殛。」他這麼一想就心生警惕,趕緊到她家去,命令屬下歸還所有財物,一齊去聽輸屢那說法。

輸屢那說法完畢時,已經是破曉時分。小偷首領率領屬下向輸屢那的母親認錯並請她原諒。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誠的她就原諒他們。這群小偷明白他們的惡行後,就出家加入僧伽為比丘,並且得到輸屢那的教誨後,到林子裡去禪修。

佛陀也放光,告誡他們精進修行究竟清靜。


二十五~八、觀想茉莉花

一如茉莉花枯萎凋落的花朵,比丘也應該連根去除貪與瞋。 (偈 377)

一群舍衛城的比丘從佛陀那兒得到禪修的題目後,到森林裡去禪修。在森林裡,他們發現茉莉花雖然在白天盛開,但夜晚的時候花瓣就掉落了。他們有感於此,就下定決心要精進修行,使自己從所有煩惱中解脫出來,就像茉莉花掉落地面。

佛陀雖然不在他們身邊,但清楚他們的決心,就放光,告誡他們:
「比丘們!一如枯萎的花會掉落地面,比丘也應該精進,解脫世間苦。」

這群比丘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來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五~九、比丘應該內心寧靜

身口意淨,寂靜,棄絕世間樂的比丘,是真正寂靜安樂的人。 (偈 378 )

沙塔卡亞比丘的前世是獅子。據說獅子獵到食物後,會休息好幾天。沙塔卡亞比丘的舉止與獅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動,如果移動的話,也非常緩慢,但步伐穩健,而且他總是內心寧靜、沉著。其他比丘認為他的舉止十分怪異,就向佛陀報告,佛陀聽完他們的描敘後,說:「比丘們!比丘應該內心寧靜沈著,比丘的舉止應該如沙塔卡亞比丘。」


二十五~十、執著於老舊的衣服

自我警惕,自我反省,自我護衛,正念現前的比丘,才能長住安樂。 (偈379)

人是自己真正的護衛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
因此人應調御自己,一如商人馴服良駒。 (偈380)

難迦拉苦拉是一位貧窮的工人。有一天,一位比丘看見他穿著破舊的衣服正在耕種,就問他是否願意出家為比丘。他答應了,就把犁和舊衣服掛在一棵離精舍不遠的樹上,而出家為比丘。

出家後不久,他對比丘的生活心生不滿,想還俗。每次生起這種念頭的時候,他就到那棵樹下去,並且譴責自己:「你還想穿上這老舊的衣服,再恢復工人的艱困生活啊!」如此自責之後,他對出家生活的不滿就消失了。所以每次有所不滿,他都去那裡自我檢討。

其他比丘問他為什麼經常到那棵樹下?他告訴他們:「我去找我的老師。」後來,他證得阿羅漢果,就不再去那棵樹下了。比丘們就略帶譏諷地問他:「你現在怎麼不再去找你的老師了呢?」他回答說:「我以前去找老師,是因為有需要,但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比丘們就去請教佛陀,難迦拉苦拉是否說實話?佛陀告訴他們:「他說的是真話,由於自我責備,難迦拉苦拉事實上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備註: 可參考類似的故事:十~十、「 年輕比丘和破舊的衣服 」。 Dhp. 143 )


二十五~十一、仰慕佛陀

對佛法具有歡喜心,信心十足的比丘,
諸行解脫,證得究竟喜悅的寂靜安樂境界。 (偈 381)

跋迦梨是舍衛城裡的一位婆羅門。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裡來化緣。佛陀安祥、沈著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為對佛陀的執著而出家,加入僧伽,俾能更親近佛陀。出家為比丘後,他總是靠近佛陀身邊,而疏忽他的職責和修行。佛陀就告誡他:「跋迦梨,你這麼注意我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領會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見"我。不能領會佛法的人,並沒有"看見"我。所以你必須離開我的視線 [dhp-a-381-note] 。」跋迦梨聽見佛陀這麼說後,十分沮喪,無法忍受下去,他就離開精舍,想要到山頂上,跳下來自殺。

這時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內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喪失證得聖果的機會,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覺佛陀好像就在他身邊。跋迦梨果真馬上忘記哀傷,內心安祥下來,正念也現前,他更決定要重新清淨自己的內心。不久,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五~十二、沙彌顯神通

比丘雖然年少,但精進修行佛法,
照耀世間,一如無雲遮掩的明月。 (偈 382)

修摩拿沙彌是阿那律陀尊者的弟子。雖然非常年輕,但由於累世以來的善業,他已經是阿羅漢了,並且具有神通力。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生病了,他就運用神通,離地而行,到距離精舍十分遙遠,非常難以到達的阿耨達池去取水回來給尊者。後來,阿那律陀尊者和他一齊到東園鹿子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

其他沙彌看他這麼年輕,就揶揄作弄他。佛陀希望這些沙彌明白修摩拿沙彌的殊勝,就要沙彌們也到阿耨達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彌都沒有辦法。最後,在阿難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彌再次顯神通,到阿耨達池取水回來給佛陀。

傍晚時分,眾多比丘聚在一起,向佛陀敘說修摩拿沙彌的神奇之旅。佛陀說:「比丘們!任何人熱切修行佛法都可證得神通,即使十分年輕的人也可以。」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巴利《法句經故事集》目錄(周金言 譯,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本書首頁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譯者序 導讀 佛陀家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Homepage of this book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Yamakavaggo (Dhp.1-20)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3. Cittavaggo (Dhp.33-43) 4. Pupphavaggo (Dhp.44-59) 5. Bālavaggo (Dhp.60-75)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1. 雙品 (The Pairs)
  1. 不放逸品 (Heedfulness)
  1. 心品 (The Mind)
  1. 華品 (花品 Flower)
  1. 愚品 (愚人品 The Fool)
  1. 智者品 (The Wise Ma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9. Pāpavaggo (Dhp.116-128)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12. Attavaggo (Dhp.157-166)
  1. 阿羅漢品 (The Arahat)
  1. 千品 (The Thousands)
  1. 惡品 (Evil)
  1. 刀杖品 (Violence)
  1. 老品 (Old Age)
  1. 自己品 (The Self)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3. Lokavaggo (Dhp.167-178)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16. Piyavaggo (Dhp.209~220)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18. Malavaggo (Dhp.235-255)
  1. 世品 (世間品 The World)
  1. 佛陀品 (The Buddha)
  1. 樂品 (Happiness)
  1. 喜愛品 (Affection)
  1. 忿怒品 (Anger)
  1. 垢穢品 (Impurity)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1. 法住品 (The Just)
  1. 道品 (The Path)
  1. 雜品 (Miscellaneous)
  1. 地獄品 (The State of Woe)
  1. 象品 (The Elephant)
  1. 愛欲品 (Craving)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Full Text
  1. 比丘品 (The Monk)
  1. 婆羅門品 (The Holy Man)
整部


備註:

[dhp-a-362-note]

比丘應遵守四淨戒:

1. 別解脫律儀戒(Patimokkha Sila)
2. 根律儀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關調伏感官的戒律
3.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關生活清淨(正命)的戒律
4. 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關係使用生活資具的戒律
[dhp-a-366-note]「觀」對無常、苦和無我的直觀。戒律,規範言語和行為;定,調伏心念;但只有觀才能如實知見諸法。純知識的理解無法達到觀,只有直接禪修觀照自身的身心運作,才有可能達到觀的境界。
[dhp-a-368-note]Nanda 補註:此偈頌,〝佛陀教育基金會〞改譯為:「 心懷慈悲, 法喜充滿的比丘, 證得清涼心和安樂(涅槃), 涅槃是諸行解脫的究竟法喜。 (偈368)」;果儒法師則改為:「心懷慈悲、好樂佛陀教法的比丘,證得寂靜涅槃,和諸行解脫境界。」 ( PDF )
[dhp-a-369-note]舟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惡思想。Nanda 補註:「舟喻色身」,原譯著為「空喻色身」,今依「 註解書 」修訂。
[dhp-a-370-note]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和無明瀑流。五著:貪、瞋、癡、慢與邪見。
[dhp-a-373-note]指八定:四色定和四無色定。
[dhp-a-381-note]執著障礙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勵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師多麼崇高或神聖,都不應偶像崇拜之。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須自求解脫,不可依賴他人。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