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



  •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目錄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二十四~一、口臭的金魚(dhp_334_337) 二十四~二、業報(dhp_338_343) 二十四~三、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dhp_344)
二十四~四、貪欲的束縛(dhp_345_346) 二十四~五、美色是膚淺的(dhp_347) 二十四~六、特技演員變成聖者(dhp_348)
二十四~七、年輕女孩誘惑比丘(dhp_349_350) 二十四~八、魔波旬恐嚇羅睺羅(dhp_351_352) 二十四~九、領會佛法的奧妙並不容易(dhp_353)
二十四~十、帝釋的請求(dhp_354) 二十四~十一、富貴使人更加貪婪(dhp_355) 二十四~十二、在肥沃土地上播種,收獲特別多(dhp_356_359)

二十四~一、口臭的金魚

放逸人的貪愛,如同蔓草到處增長(攀緣),他們不停地生死輪迴,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尋找水果。 (偈334)

在此世間,如果為惡欲所纏縛,苦痛增長如同雨後的毘羅草。 [dhp-a-335-note] (偈335)

但,在這世間,如果能夠降伏難以克服的貪欲,則苦痛遠離,如同水滴滑落蓮花葉。 (偈336)

所以,恭賀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愛欲的根,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羅草;不要讓魔波旬像洪水傷害蘆葦草般,一再傷害你們。 (偈337)


舍衛城的一群漁夫捕到一隻非常漂亮的金色魚。這魚實在太漂亮了,他們就把它獻給國王,國王也帶著魚去見世尊。但當魚張開嘴巴時,一股惡臭剎那間瀰漫整個精舍,國王問佛陀,為什麼如此漂亮的魚,卻口臭難耐。

佛陀說,迦葉佛時,這魚原是一名叫迦毗羅的比丘,由於非常嫻熟佛法,所以有相當好的名聲和榮耀,但也因此貢高,瞧不起其他比丘。若有比丘向他指出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時,他總是譏諷地說:「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丘懂得太多了。許多比丘漸漸迴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誦比丘的別解脫律儀戒 (Patimokkha Sila) 時,沒有任何比丘加入他的行列,當他察覺其他比丘都默默不語時,他說:「沒有所謂的經、律與論。我不在乎你們聽不聽別解脫律儀戒。」說完話後,就離開了。迦毗羅比丘的言行障礙了佛教的開展和傳播。基於這份惡業,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佛陀接著說,迦毗羅曾經向大眾教導奧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麗的金色魚身,但他誹謗、辱罵其他比丘和法,所以今生才會惡臭難聞。

佛陀最後告誡大眾,解行並重的重要。


二十四~二、業報

如果只砍伐樹,而不斷除它堅固的樹根,則樹會再生;同理,如果不斷除愛欲的根本,則苦會一再生起。 (偈 338)

貪著愛欲的人,會被貪欲所襲捲,透過六根而產生的思緒,會使他(她)受苦,一如狂潮襲人。 (偈 339)

潮浪(貪欲)四處衝擊。蔓草也茂盛發芽,到處攀附, [dhp-a-340-note] 看見蔓草擴散時,應該用智慧斷除它的根。 (偈 340)

欲樂無常。因此,沉緬欲樂,追求享樂的人,生滅不斷。 (偈 341)

沉溺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落入陷阱的野兔,他們受到煩惱和五蓋的緊緊纏縛,長期輪迴受苦。 (偈 342)

耽於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陷阱內的野兔。因此,志求涅槃的比丘應該棄除貪欲。 (偈 343)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緣時,瞥見一隻母豬,佛陀微微一哂,阿難問佛陀何以一笑,佛陀說:
「阿難!這隻豬在上一佛時,是住在一處精舍附近的母雞,所以有機會聽聞經文的唱誦,因此死後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廁所中看見蛆蟲,而正念現前,明白色身不淨等法義;死後,往生至梵天,為婆羅門。今生,由於以前的一些惡業,卻又投胎為豬。阿難!請留意觀察善惡業,如何使人生死輪迴永不間斷!」

二十四~三、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

離開欲望的叢林(世間的生活),加入修行的叢林(出家為比丘);一旦脫離世間的生活,卻又返回欲望的叢林(出家後又還俗),看啊!這位脫離繫縛,卻又回頭再受繫縛的人。 (偈344)

大迦葉尊者的一位弟子已經證得四禪,有一天,他在金匠叔叔的家中看見一些非常美麗的東西,而生起非常的愛戀,就還俗離開僧伽。但他十分懶惰,不努力工作,終於被叔叔趕出去,於是淪落為小偷 [dhp-a-344-note] 。後來,他被政府逮捕,準備送往墓園去處決。這時候,大迦葉尊者看見這位以前的弟子,就告誡他:「收攝你的心念,堅定地觀想某一目標。」他遵照大迦葉尊者的教誨,繫念在前。

到達墓園時,行刑官員告訴他:「我們要處決你了。」就開始做各種準備工作。儘管馬上就要被處決了,他絲毫不恐懼或焦慮,只是靜靜坐下來,進入禪定,忘掉即將來臨的危難。

執行的人對他沉著的態度和勇氣,十分欽佩,就說:「看看這小偷,雖然馬上就要被處決了,仍然不恐懼顫慄。從來沒遇見這樣的人,他實在非常勇敢。」

執行的人覺得最好向國王報告這小偷異乎尋常的舉止,他們就向國王報告,國王也因此下令釋放他。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就放光勸誡他:「你以前離開欲望的叢林(世間的生活),加入修行的叢林(出家為比丘),但去除叢林的欲望後,卻又惹上所有的束縛。」

佛陀又說:「清淨你的內心,不要有任何精神上的煩惱,連根拔起欲望的根,清淨自在吧!」

這小偷於是堅定地察覺因緣和合事物的生滅和無常、苦、空的性質,不久之後就證得初果。

後來,他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也在佛陀的允許下,重新加入僧伽,並且在佛陀更進一步的教導下,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四~四、貪欲的束縛

智者明白,鐵、木、或麻所作的束縛不夠堅固,對珠寶、裝飾、兒女或妻子的貪愛才是真正的束縛。 (偈 345 )

智者明白這些貪欲 [dhp-a-346-note] 是堅牢的束縛,它們雖然外表看似鬆弛,但實際上卻難以解困。智者斷除這些貪欲,不再貪愛,而出離世間(出家修行)。 (偈 346 )


一群比丘到舍衛城化緣時看見幾位手腳帶著鐐銬的囚犯。回到精舍後,他們向佛陀報告在舍衛城中的見聞,他們問佛陀有沒有比鐐銬更束縛的東西。佛陀說:「比丘們!和對食物、衣服、財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較,鐐銬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縛。這些欲望比腳鐐手銬和囚籠更堅固,這就是為什麼有智慧的人斷除欲望,棄絕世間,加入僧伽為比丘的原因。」

(請參考「 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 」的故事。 Dhp. 344)


二十四~五、美色是膚淺的

耽溺愛欲的人,無法自拔,如同結網自陷的蜘蛛;智者斷除貪欲,堅定出離,解脫一切苦。 (偈 347)

讖摩皇后是頻婆裟羅王的皇后,人長得非常美麗,但也十分驕傲。國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但她聽聞佛陀經常說美貌不足取,所以儘量避著佛陀。國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對自己的美貌十分驕傲,就命令宮廷樂師唱歌讚誦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氣氛等,聽完之後,她深感興趣,決定一探究竟。

她抵達精舍的聽眾廳時,正在講經說法的佛陀運用神通,變現一位極端美麗的年輕女子在身邊,為佛陀搧風。這年輕女子天仙般的容顏讓皇后覺得自己實在無法相比。但是當她再度注視時,發現那女子的美貌漸漸衰老,最後,竟變成老太婆,然後逝世,屍首長出蛆蟲來。剎那間,她明白了美貌的無常。

佛陀明白讖摩的心態,就告誡她:「讖摩!仔細觀察這會腐壞的肉身不過是架構在一堆骨頭上,它會生病、衰老。正念觀身吧!愚癡的人過度高估肉體了。請察覺年輕貌美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讖摩精進奉行佛陀的教誨之後,就證得阿漢果。她也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更稱讚她是第一比丘尼。

(註):請參考類似的故事「十一~五、 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 (Dhp. 150)」(Nanda 註:原著之注所述之「六~五、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Dhp. 080) ,類似度不高;另可參考:「二十六~二十、 佛陀稱讚讖摩比丘尼 (Dhp. 403)」。又,《法句譬喻經》亦有類似的故事:「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T4,576c)。


二十四~六、特技演員變成聖者

斷除對過去、未來和現在五蘊的貪著,不再受後有(不再輪迴),心中解脫所有緣起法,就可以不再生滅了。 (偈348)

有一次,一團擁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員的戲團到王舍城來,並且在頻婆裟羅王的王宮表演。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者在竹竿頂端上唱歌舞蹈,這時候有一位名字叫做優迦紳那的年輕富家子在觀賞她的表演後,瘋狂的愛上她,就與她結婚。婚後,由於她不願意留在王舍城,他只好跟著這戲團到處去,但他既不會跳舞也不會特技表演,對戲團毫無貢獻,所以當戲團到各地去表演時,他就是幫忙搬箱子或開車的司役。

後來,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太太經常對著孩子唱著:「你的父親是照顧車騎的人,是個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無是處!」

優迦紳那聽出諷刺的含意,就問她:「你是不是在說我?」
「沒錯,我正是說你。」
「既然如此,我要離開你們。」
「你在不在這裡有什麼差別嗎?」他的太太這樣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這首歌。

優迦紳那知道太太之所以傲慢,是因為擁有特技演員的身手,他就情商也是特技演員的丈人教他特技。經過一年的訓練,他也成為一位傑出的特技演員。

後來,戲團再度回到王舍城表演,並且公開宣稱優迦紳那要表演特技,表演當天,戲團豎起一根長竹竿,優迦紳那就爬到竿子上面,訊號響起後,他就在竿子頂端表演。這時候佛陀透過神通,看見他,也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佛陀就進入戲團表演的場地,並且運用神通使觀眾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他身上,而忘了鼓掌喝采優迦紳那的特技表演。優迦紳那發現無人注意他時,便坐在竹竿上,心裡滿不高興,而且十分沮喪。佛陀就告誡他:「優迦紳那!有智慧的人不執著因緣和合的事物,反而精進修行,希望解脫生死輪迴。」

優迦紳那就在竹竿上正念現前地思惟佛陀的教誨,立刻證得阿羅漢果。然後走下來,出家,加入僧伽為比丘。

有一天,佛陀停留在竹林精舍的時候,眾多比丘在討論為什麼優迦紳那會因為一位漂亮的女舞者而隨戲團到處跑碼頭呢?

佛陀聽到他們的話後,說優迦紳那的某一世出生在迦葉佛時,有一天,他和太太遇見一位比丘在化緣,由於有些食物,他們就供養這比丘,並且許下虔誠的願望:「尊者,願我們能如實知見佛法。」
當時,那位阿羅漢比丘運用神通觀察未來,發現他們會達成願望,就微微一笑。前世的優迦紳那並不知道阿羅漢言行舉止的涵意,反而輕蔑的說,這比丘像個戲子。由於他這種輕浮的說法,今生才會與戲團到處跑碼頭。

註:請參考二十六~十四、「 沒有束縛就沒有恐懼 」 Dhp. 397 的故事

二十四~七、年輕女孩誘惑比丘

惡念不斷,欲望熾然,追求歡樂的人,貪愛不斷增長,煩惱(魔)因此繫縛更緊。 (偈 349)

棄除惡念,觀身不淨,正念現前的人,滌除所有的貪愛,不再為煩惱(魔)所繫縛。 (偈 350)


有位比丘在城裡專為比丘興建的休息處進食。吃完之後,他到一戶人家去向一位年輕女子請水喝。這女子一眼接觸這位年輕比丘時,就深深愛上他,為了贏得他的歡心,她邀請比丘,只要口渴,隨時都可到她家要水喝。不久,她更進一步請比丘到她家應供。她告訴這比丘說:她想要的東西都不虞匱乏,但卻總是覺得孤單寂寞。比丘明白她話中的含意,也發現自己愈來愈迷戀她,於是非常厭煩出家的修行生活,而日漸憔悴。其他比丘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告誡他:「比丘!仔細聽著,這年輕女子將是你毀滅的原因,一如在過去某一世時,她的所作所為一樣。那時候,你是一位優秀的弓箭手,她是你的夫人。有一天,你們一起外出旅遊時,遇見一夥搶匪.她卻愛上搶匪頭目,所以當你正與搶匪頭目奮戰時,她卻把你的劍交給搶匪頭目,而讓他迅速殺死你,她就是你喪生的原因。現在,她仍將毀滅你的修行生活。比丘!徹底拔除、消滅你心裡對這女子的欲望愛念吧!」

這比丘從此努力精進,積極地清淨心念,希望能夠如實地領悟佛法。


二十四~八、魔波旬恐嚇羅睺羅

阿羅漢無所畏懼,遠離愛欲、貪癡,去除生命的刺痛,不復受有,今生是他們的最後身。 (偈 351)

脫離欲望,不染著;明白四無礙解,正確理解佛法的人,今生是他們的最後身,是有大智慧的大丈夫。 (偈 352)


有一次,眾多比丘來祇樹給孤獨園。為了安排他們的住宿,羅睺羅被安排到佛陀房間的門口外睡覺。這時候,魔波旬想透過羅睺羅來騷擾佛陀,就化身成大象,用長長的鼻子磨擦羅睺羅的頭,並且製造恐慌的噪音,想要嚇唬羅睺羅。但羅睺羅不為所動。室內的佛陀明白一切,就說:「邪惡的魔波旬!一千個魔波旬也無法嚇唬他。他沒有恐懼,不貪愛,相反地,他精進、有智慧。」

聽完佛陀的話後,魔波旬知道佛陀明白他的詭計,只好立即消失。


二十四~九、領會佛法的奧妙並不容易

我已經克服一切,已經明白一切,一切法都不染著;我離棄一切,去除所有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我親自證得四聖諦,誰是我老師? (偈 353 )

佛陀證悟後,前往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在路上遇見一位四處雲行,名字叫做優波迦的苦行外道。當他看見佛陀容光煥發時,十分感動,就說:
「朋友 [dhp-a-353-note] ,你如此沈著清淨,誰是你的老師?你奉行什麼法?」
「我沒有任何老師!」佛陀說。

優波迦接著請問佛法精義,佛陀就向他開示。聽聞佛陀說法後,優波迦不置可否,只點了幾次頭,就離開了 [dhp-a-353-note2]

二十四~十、帝釋的請求

所有的布施中,法施最殊勝,
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
所有的喜悅中,法喜最喜悅,
毫無貪愛的人,克服所有的苦惱。 (偈354)

有一次,忉利天的天神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四個問題,但無法得到最佳的答案。最後,帝釋和他們一齊赴祇樹給孤獨園去見佛陀,他們首先向佛陀說明他們的困難,接著向佛陀提出他們的四個問題:

1. 什麼是最佳的禮物?
2. 什麼是味道最好的東西?
3. 什麼是最喜悅的事?
4. 為什麼棄絕愛欲最卓越?

佛陀回答道:「佛法是所有禮物中最高貴的,滋味最佳,最喜悅的。棄絕愛欲,可以究竟解脫所有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

佛陀說完後,帝釋告訴佛陀:「尊者!如果佛法勝過所有的禮物,為什麼我們無緣分享功德呢?尊者,我盼望從今以後,我們也可以共霑法益。」

佛陀就召集並告誡所有的比丘,從此以後要與眾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

從此以後,邀請所有眾生,含括天神在內一齊共享所有功德 [dhp-a-354-note] 就成為僧伽的習俗。


二十四~十一、富貴使人更加貪婪

財富毀滅愚癡的人,
但無法摧毀追求彼岸(渴望證得涅槃)的人,
愚癡的人貪愛財富,不只毀滅自己,也害了別人。 (偈 355)

有一次,憍薩羅國的國王前往精舍向佛陀問訊。他首先向佛陀解釋晚到的原因,原來舍衛城當天有一位富翁去世了,該富翁沒有任何子嗣,所有家產因此都被充公,他也因為處理這件事才遲到。國王接著向佛陀說,這富翁雖然非常富有,但也非常吝嗇。活著的時候,他不布施,對待自己也十分苛刻,吃得少,同時只穿便宜、粗糙的衣服。

聽完國王的話,佛陀說這富翁的某一前世也是富翁,有一天,一位辟支佛到他家化緣,他請太太加以供養。他太太明白他很少同意她供養任何人,就特別在辟支佛的缽裡裝滿食物。當富翁發現太太供養的食物相當豐碩時,心裡想著:「這比丘吃完後,只會睡覺,與其如此,不如把這些食物給我的僕人吃,至少他們吃完後,會更賣力的為我工作。」

這麼一想,他就後悔剛才答應太太供養辟支佛。這富翁有一位也是富翁的哥哥,而且只有一位兒子,這富翁由於貪戀哥哥的財產,就把哥哥唯一的兒子給殺了,然後在哥哥去世時繼承所有的財產。

這富翁因為曾經供養辟支佛,所以今生才會富有。但因為心生後悔,所以今生不知道該如何利用財富。而且只為了要繼承哥哥的財產,就謀殺侄子,所以會在地獄長久受苦。今生之前,他已經償還累世以來所累積的惡業報應,所以今生才得以為人,但今生也沒有做過任何的善業。

國王說:「尊者!雖然他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卻從來不供養任何人,他真正糟蹋了千載難逢的機緣了。」


二十四~十二、在肥沃土地上播種,收獲特別多

雜草使田地荒蕪,欲望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遠離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6)

雜草使田地荒蕪,瞋恚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沒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7)

雜草使田地荒蕪,愚癡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不愚癡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8)

雜草使田地荒蕪,貪愛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沒有貪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9)

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去向刪兜率說阿毗達摩(論)。他是佛陀母親逝世後往生成的天神。這時候,在忉利天上有一位天神。因陀迦的前世是人,當時他曾經供養少許的食物給阿那律陀尊者,因此往生忉利天,享受大果報。

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養比因陀迦多了很多倍,但供養的對象卻不是聖者,所以儘管大量供養,也往生忉利天,但往生後所享受的果報卻遠不如供養較少的因陀迦。因此,當佛陀到忉利天時,安苦拉就請問佛陀,為什麼果報的差別如此懸殊?

佛陀告訴他:「安苦拉,布施和供養時,應該有智慧地考慮布施和供養的對象,布施和供養就像種子。播種在肥沃土地的種子會豐收,但你卻把種子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所以果報就少了。」

註:請參考本書 導讀 有關布施的說明。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巴利《法句經故事集》目錄(周金言 譯,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本書首頁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譯者序 導讀 佛陀家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Homepage of this book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Yamakavaggo (Dhp.1-20)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3. Cittavaggo (Dhp.33-43) 4. Pupphavaggo (Dhp.44-59) 5. Bālavaggo (Dhp.60-75)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1. 雙品 (The Pairs)
  1. 不放逸品 (Heedfulness)
  1. 心品 (The Mind)
  1. 華品 (花品 Flower)
  1. 愚品 (愚人品 The Fool)
  1. 智者品 (The Wise Ma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9. Pāpavaggo (Dhp.116-128)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12. Attavaggo (Dhp.157-166)
  1. 阿羅漢品 (The Arahat)
  1. 千品 (The Thousands)
  1. 惡品 (Evil)
  1. 刀杖品 (Violence)
  1. 老品 (Old Age)
  1. 自己品 (The Self)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3. Lokavaggo (Dhp.167-178)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16. Piyavaggo (Dhp.209~220)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18. Malavaggo (Dhp.235-255)
  1. 世品 (世間品 The World)
  1. 佛陀品 (The Buddha)
  1. 樂品 (Happiness)
  1. 喜愛品 (Affection)
  1. 忿怒品 (Anger)
  1. 垢穢品 (Impurity)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1. 法住品 (The Just)
  1. 道品 (The Path)
  1. 雜品 (Miscellaneous)
  1. 地獄品 (The State of Woe)
  1. 象品 (The Elephant)
  1. 愛欲品 (Craving)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Full Text
  1. 比丘品 (The Monk)
  1. 婆羅門品 (The Holy Man)
整部


備註:

[dhp-a-335-note]「毘羅草」:草名。
[dhp-a-340-note]以譬喻貪欲如同蔓草,經由六根,染著六塵。
[dhp-a-344-note]證禪定的人仍可能有貪欲,而利用他們的能力去造做惡業。
[dhp-a-346-note]指對珠寶、裝飾、兒女、妻子的貪愛。
[dhp-a-353-note]這是自認為與佛陀平等的人們對佛陀的稱呼。
[dhp-a-353-note2]並不是每一位有幸與佛陀相遇的人都認可佛法。但大阿羅漢如舍利弗尊者只聽聞一半的偈語就確信佛法是究竟正法。 (請參考一~八: 了解正法甚難 )Dhp. 011~012 故事
[dhp-a-354-note]

邀請天、龍前來共享功德的偈語如下:

願眾生、天、龍與我們共享此功德!願他們永遠保護此世間和佛法。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