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
二十二~一、陷害佛陀的陰謀(dhp_306) 二十二~二、自食惡果的人(dhp_307) 二十二~三、假裝已經證得聖果的比丘(dhp_308)
二十二~四、受女人愛戀的男人(dhp_309_310) 二十二~五、固執的比丘(dhp_311_313) 二十二~六、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傭(dhp_314)
二十二~七、自求多福的比丘(dhp_315) 二十二~八、觀念錯誤的裸形外道(dhp_316_317) 二十二~九、孩童拜訪佛陀(dhp_318_319)

二十二~一、陷害佛陀的陰謀

說妄語的人墮地獄,造作惡業卻說:「我沒有作!」的人,會下地獄。這兩種人來世同樣受地獄苦。 (偈 306)

佛陀的信徒日漸增多後,其他外道的信徒就日漸減少,他們往昔的供養和榮耀也不再豐碩,人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否還存在。因此,這些外道非常嫉妒佛陀,他們也怕,如果再不採取行動破壞佛陀的聲譽,事情會進一步地對他們不利。所以他們就找來一位名叫孫陀利的女子,告訴她:「年輕、聰慧、貌美的孫陀利,我們要妳去破壞佛陀的名譽,妳要表現得讓人以為妳和佛陀私通。如此一來,佛陀的斯文就會掃地,他們的信徒就會離開他,回來供養我們,好好利用妳的美貌姿色,耍點心機吧!」

從此以後,孫陀利在夜晚時分,往祇樹給孤獨園的方向走去,人們如果問她要去那裏,她就說:「我要去找佛陀,我和他住在精舍裏呀!」而事實上,她卻前往外道的住處。隔天大清早,她才回家,如果路上遇見有人問她從那裡來,她就說:「我和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共度一夜後,要回家啦!」接連幾天,她都這麼做,也這麼信口雌黃。不久,外道們雇請一些暴徒殺害她,並且把屍首棄置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

棄屍的第二天,外道們四處散播孫陀利失蹤的消息,他們也向國王報告,並得到允許,可以到處搜查。他們在給孤獨園附近找到孫陀利的屍首,就報告國王說:「佛陀的信徒殺死孫陀利,並把屍首丟棄,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果真如此,你們可以到城裡各處去宣告這件事!」國王說道。

他們便帶著孫陀利的屍首到城中各處去,高聲說:「看啊!佛陀的信徒做了什麼好事,他們殺害孫陀利,就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佛陀知道外道企圖破壞他的聲譽和榮耀時,只是淡淡的說:「弟子們,去跟這些人說:『說謊的人會下地獄。犯了罪,卻口口聲聲說:『我沒有犯罪』的人也會下地獄。』這兩種人,同樣犯了罪,都會在地獄中受苦,他們的來世也將如此。」

其實國王也命令手下調查孫陀利的死因,結果發現孫陀利死於一般暴徒手下。這些暴徒在國王面前也招認,外道雇用他們殺害孫陀利,並棄屍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這些外道們於是也被帶到國王面前,並且承認他們在殺害孫陀利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國王命令他們到城裡各處,向大眾公開承認罪行。他們就到城裡的各個角落說:「我們誣賴佛陀的信徒,只是為了要羞辱佛陀。事實上,佛陀的信徒是無辜的,我們才是真正的罪人。」

這些外道和暴徒因此受到應有的制裁。佛陀的信譽不僅不受這次無妄之災的損壞,反而更見增長。


二十二~二、自食惡果的人

雖然身穿黃色袈裟,但卻造作惡業,又不能調御身口意的人,終究會因造作的惡業而墮落地獄。 (偈 307)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與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他們在路上遇見幾隻狀況悲慘的惡魔。回到精舍後,大目犍連尊者當著佛陀的面,告訴勒叉那尊者,說他親眼看見有五隻受苦的惡魔,身子為火所炙燒。佛陀也說:「在上一尊佛陀時,這五隻惡魔都是出家比丘,但對修行不感興趣,而犯下眾多罪行,也因此,他們在地獄受苦。今生他們也變成受苦的惡魔,來償還他們的餘罪。」


二十二~三、假裝已經證得聖果的比丘

如果犯戒,不能調御身口意時,與其接受他人的供養,不如吞赤焰熔熔的火紅鐵丸。 (偈308)

有一年,跋提發生飢荒,某些比丘為了要有足夠的食物,就假裝他們已經證得清靜聖果。村子裡的人不明就裡,卻相信、尊敬他們,而大量供養,只留下極少數的食物給自己。

結夏安居結束後,全國的比丘遵照當時的習慣,聚集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這些跋提的比丘也來了。他們形色飽滿歡愉,其它地方的比丘則面黃飢瘦。佛陀垂詢所有的比丘如何結夏安居。他特別詢問來自跋提的這群比丘們,飢荒時,是否有獲得供養的問題?這群比丘回答說,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佛陀知道這群比丘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供養。為了藉機教誨他們,佛陀就問:「你們如何在飢荒期間,得到那麼多的供養來結夏安居?」這群比丘回答說,他們經過討論之後,決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間的回答,來誤導村人,使村民以為他們都已經證得清靜聖果。佛陀馬上問他們,是否真正證得聖果?他們說沒有。佛陀於是告誡他們,如果名不符實,而接受信徒的供養,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險。


二十二~四、受女人愛戀的男人

放逸,邪淫他人妻子的人必然遭受四種報應:
獲罪(造作惡業),睡不安眠,受人譴責,墮落地獄。 (偈 309)

因此,邪淫不僅造作惡業,也會墮落地獄。
邪淫男女心生驚恐,喜樂短暫,國王也將治以重罪,
所以,人不應該與他人妻子邪淫。 (偈 310)

讖磨既富有又英俊瀟灑,很多女性因此深深迷戀他。這些女性無法抗拒他的魅力。而不自覺地愛上他。讖磨也就和很多女性私通,良心沒有絲毫不安。國王的手下前後三次抓到他與人邪淫,並且把他押解到國王面前。但國王的手下告訴國王說,讖磨是孤獨長者的侄子,國王出於對長者的尊重,每次都只是加以譴責後就放過他。給孤獨長者知道侄子的惡行後,就帶他一起去見佛陀,佛陀向讖磨指出邪淫的罪惡,和其嚴重的後果。從此以後,讖磨就痛改前非,守五戒。


二十二~五、固執的比丘

如果錯抓孤沙草 [dhp-a-311-note] ,手會受傷,同理,比丘若造作邪行,也會趣向地獄。 (偈 311)

懈惰,犯戒,修梵行時卻心生懷疑的人,都得不到大善報。 (偈 312)

應當作的事就盡力、堅定地作。放蕩的比丘,徒然增長欲望的塵垢。 (偈 313)


有位比丘後悔曾經愚癡地砍伐一些樹木,就向另一位比丘透露他的心聲。但這位比丘卻說:「砍伐樹木不過是極其微小的戒 [dhp-a-311-note2] 而已,你已經向我表達悔意就好了,沒什麼好自責的。」說著說著,這比丘為了證明自己不把這種小小戒放在心上,就用雙手連根拔取一些樹木。甚至當佛陀告誡他時,他一開始也是桀傲不馴,頑強任性,但是當佛陀說法後,這桀傲頑強的比丘才明白,身為比丘,要克制身、口、意的行為。從此以後他嚴謹地遵守戒律。後來,更因為修習止觀,而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二~六、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傭

不要造作惡業,造作惡業的人,將來必定受苦;
應該造作善業,造作善業的人不受苦。 (偈 314)

從前,有一位嫉妒心重的婦女和丈夫住在舍衛城。她發現丈夫和家中的女僕私通,而異常憤怒。有一天,她將該女僕綑綁起來,割掉她的耳朵和鼻子,並且關在房間裡。然後,她陪同丈夫到祇樹給孤獨園。他們出發後不久,這女僕的親戚來他們的家,發現女傭被綁著關在房間裡,就將她鬆綁,並帶她到給孤獨園去。這女僕向佛陀敘說女主人對她的所作所為,她更站在群眾中間,讓大眾親眼目睹她家女主人的殘酷手段。佛陀因此說:
「不要犯惡行,以為不會為人所知。私下秘密犯下的惡行,一旦為人發掘,會招致更大的痛苦和哀傷。但善行可以悄悄的做,善行只會帶來幸福,而不是哀傷。」

這善妒的女主人承認她的惡行,並努力去除嫉妒心。後來,她也確實明白佛法。

二十二~七、自求多福的比丘

譬如邊境城市,內外都受到防護,人也應當如此護衛自己,不可糟蹋機會 [dhp-a-315-note] ,糟蹋的人墮入地獄受苦。 (偈 315)

一群比丘到邊境的村落去結夏安居。第一個月,村民妥善照顧他們並且提供他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搶匪在第二個月的時候掠奪該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擄去當做人質。村民因此必須重建村子,保護自己,也就無法如願供養、照顧這群比丘。這群比丘只好自求多福了。

結夏安居結束後,他們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也向佛陀報告說,由於村民的處境困難,所以,安居的後兩個月,他們過的相當艱辛。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想要擁有無憂無慮,輕輕鬆鬆的日子本來就很困難。一如村民要保護自己的村落,比丘要時時刻刻自我警惕,堅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二十二~八、觀念錯誤的裸形外道 10

對不該羞恥的事感到羞恥,該羞恥的事卻不知羞恥,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 (偈 316)

對不應恐怖的事心懷恐怖,該恐怖的事卻不知恐怖,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 (偈 317)


有一天,幾位裸形外道外出化緣時用布遮著他們的缽。一群比丘看見他們,就評論道:「用布遮住前面身子的外道比只用布遮蓋缽,全身卻一無遮掩的外道更受人敬重。」這些裸形外道聽見比丘們的評論時,反唇相譏道:「是啊!我們是用布遮掩缽,但我們這麼做可以防止灰塵跑進食物裡面,灰塵中也含有眾生啊!」

比丘們回到精舍後,向佛陀報告裸形外道的話,佛陀說:「比丘們,那些外道對該羞恥的行為不知羞恥,不需羞恥的行為,卻大感羞恥,由於這種錯誤的知見,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法喜。」


二十二~九、孩童拜訪佛陀

邪見視為正見,正見視為邪見,懷有此種邪見的人,墮落地獄。 (偈 318)

錯就是錯,對就是對,心懷正見的人,趣向善趣。 (偈 319)


有一位外道的信徒們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和佛陀信徒的孩子混雜在一起,就告訴他們的孩子:「不要去祇樹給孤獨園,不可向釋迦牟尼的比丘們頂禮。」

有一次,這些孩子們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遊玩,不久,感覺十分口渴,但記起父母告誡,而不敢進入精舍,就要其中一位父母是佛陀信徒的小孩進入精舍要水來喝。這小孩進入精舍後,先喝了一杯水,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說他的朋友們因為父母的教誨,而不敢進入精舍。佛陀就邀請他們全部進來喝水,並依孩子們的個性講說佛法。這些孩子們也因此對三寶有信念。

回家後,這群孩子們向父母敘說進入精舍,並且聽聞佛陀說法的情形。他們無明的父母,卻大聲叫道:「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宗教不夠虔誠,他們被毀了。」

鄰居們有些是佛陀的信徒,聽見他們這麼喊叫,就過來向他們解釋佛法的殊勝。他們才開始去拜訪祇樹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終對三寶有了正確的信念。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巴利《法句經故事集》目錄(周金言 譯,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本書首頁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譯者序 導讀 佛陀家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Homepage of this book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Yamakavaggo (Dhp.1-20)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3. Cittavaggo (Dhp.33-43) 4. Pupphavaggo (Dhp.44-59) 5. Bālavaggo (Dhp.60-75)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1. 雙品 (The Pairs)
  1. 不放逸品 (Heedfulness)
  1. 心品 (The Mind)
  1. 華品 (花品 Flower)
  1. 愚品 (愚人品 The Fool)
  1. 智者品 (The Wise Ma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9. Pāpavaggo (Dhp.116-128)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12. Attavaggo (Dhp.157-166)
  1. 阿羅漢品 (The Arahat)
  1. 千品 (The Thousands)
  1. 惡品 (Evil)
  1. 刀杖品 (Violence)
  1. 老品 (Old Age)
  1. 自己品 (The Self)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3. Lokavaggo (Dhp.167-178)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16. Piyavaggo (Dhp.209~220)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18. Malavaggo (Dhp.235-255)
  1. 世品 (世間品 The World)
  1. 佛陀品 (The Buddha)
  1. 樂品 (Happiness)
  1. 喜愛品 (Affection)
  1. 忿怒品 (Anger)
  1. 垢穢品 (Impurity)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1. 法住品 (The Just)
  1. 道品 (The Path)
  1. 雜品 (Miscellaneous)
  1. 地獄品 (The State of Woe)
  1. 象品 (The Elephant)
  1. 愛欲品 (Craving)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Full Text
  1. 比丘品 (The Monk)
  1. 婆羅門品 (The Holy Man)
整部


備註:

[dhp-a-311-note]「孤沙草」:香草的名字
[dhp-a-311-note2]雖然禁止破壞樹木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也不可行,但佛陀的重點在於強調,人必須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它們可能多麼卑微,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今天,我們可以更進一步體會並珍惜佛陀的智慧,不可任意破壞自然環境的智慧。
[dhp-a-315-note]例如佛陀出現世間,與人共修,健康的身體,擁有正見等。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