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品 垢穢品(《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
-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周金言 譯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第十八品 垢穢品 目錄
十八~一、屠夫和兒子的命運(dhp_235_238) | 十八~二、供養聖者的婆羅門(dhp_239) | 十八~三、往生成昆蟲的比丘(dhp_240) |
十八~四、打誑語的比丘(dhp_241) | 十八~五、妻子有外遇的男子(dhp_242_243) | 十八~六、行醫的比丘(dhp_244_245) |
十八~七、守戒不容易(dhp_246_248) | 十八~八、嫉妒的心不得安寧(dhp_249_250) | 十八~九、精神不集中的信徒(dhp_251) |
十八~十、富翁(dhp_252) | 十八~十一、挑剔的比丘(dhp_253) | 十八~十二、四處雲行的苦行者(dhp_254_255) |
十八~一、屠夫和兒子的命運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樹葉,死神的使者已經在你的身邊,你即將展開漫長的死亡之旅,卻尚未準備任何的資糧。 (偈235)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能證得聖者的境界。 (偈236)
你的生命即將結束,開始步向無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但你卻尚未備妥任何的資糧。 (偈237)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不再生死輪迴了。 (偈238)
舍衛城中有位從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歡吃牛肉,堅持每天的飲食必須有咖哩牛肉飯。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給一家人吃的肉擺在一旁。當他離開家後,他的一位朋友勸他妻子把肉賣掉,所以當天就沒有咖哩牛肉飯了。他非常生氣,就跑到後院去,割下一隻公牛的舌頭,加以烘焙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吃飯時,他想要咬一口牛舌頭,但卻咬斷自己的舌頭,而和那隻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從他的口中流出來,使他極度痛苦,又異常憤怒,終於死於非命,並且往生到悲慘的境界。他的妻子對他的遭遇非常驚嚇,便勸他的兒子趕快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地方去,免得這種惡運變成詛咒,降臨到他身上。她的兒子就到怛剎尸羅去當金匠。後來,他與老闆的女兒結婚,也養育了幾個孩子。等孩子都長大後,他才落葉歸根,返回舍衛城。他的兒子們都是佛陀的虔誠信徒,所以非常擔心他們的父親,因為他的一生中沒有做過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家中應供。供養之後,他們告訴佛陀:「尊者,我們是以父親的名義供養佛陀和比丘的。請您慈悲的向他說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們的父親開示:「你漸漸老了,你的身體像枯萎的葉子,現在,你必須為未來的生命做準備,建立奉獻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個有智慧的人吧!」
察覺到世間生命無常,並且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後,這老人證得了初果。
十八~二、供養聖者的婆羅門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看見一群比丘在整理袈裟,準備進城化緣。他發現到有些比丘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濕了,他就清除草徑,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發現有些比丘的袈裟直接碰觸到光禿的地面而弄髒了,他就用細砂舖在路上。後來,他又發現比丘在大熱天時會流汗,而在下雨天時身體會被淋濕,於是就在比丘進城化緣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間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時,他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接受供養,並且說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說:「婆羅門啊!有智慧的人一點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時,慢慢地,但持續不斷的去除心中的煩惱。」
十八~三、往生成昆蟲的比丘
提沙是舍衛城的比丘。有一天,他獲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顯得非常高興。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們。但當天晚上,他卻去世了。由於對這些袈裟不當的執著,他竟然往生成一隻昆蟲,並且住在這些袈裟的褶層內。因為沒人可以繼承他的遺物,其他比丘決定把這些袈裟分給大家。當他們正準備分袈裟時,這隻昆蟲非常憤怒,大聲哭吼著:「他們在損毀我的袈裟。」
這時候,佛陀透過神通力量,聽見它的哭叫聲,便建議比丘們七天後再處置這些袈裟。第八天,原屬於提沙的袈裟就分給其他比丘。
佛陀事後解釋為什麼要如此建議:「提沙在臨終時,執著於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後的前幾天,先變成昆蟲,並且住在這些袈裟裏面。當你們要處理那些袈裟時,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內跑來跑去。如果當時你們真的處理掉那些袈裟,他絕對會因為對你們的極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難的境界去。現在,由於他以前的善業,他已經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許你們處理這些袈裟。比丘們!執著是非常危險的,就好像鐵銹腐壞本來的鐵塊一樣,執著也毀滅一個人,使人墮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態去。比丘不應該沉溺或執著於四食,因為執著會延緩一個人修行的進步。」
十八~四、打誑語的比丘
舍衛城的人經常讚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比丘的開示。有一次,拉魯達伊聽見他們的讚嘆後表示,如果他們也聽聽他的開示,一定也會讚嘆。人們就邀請他去說法,但他站在講台時,卻不知如何說;他就請其他比丘先說,之後他再說。不過接連三次,他都無法開口。
這時候,信徒們已經耐心盡失,而嚴予申斥:「你這大笨蛋!我們讚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尊者時,你大言不慚地說你也可以像他們一樣的說法,現在你怎麼不說啊!」拉魯達伊顏面盡失地離開。
佛陀知道這件意外時,說:「拉魯達伊對佛法所知不多,又不知經常複誦經文,所以記不住任何經文,他對這些經文就愈來愈生疏了。」
十八~五、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一名男子的妻子與人私通。他感到慚愧,而迴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遠離佛陀。過了一陣子,他才又去向佛陀頂禮問訊。
佛陀明白他前陣子不曾前來的原因時,告誡他:「弟子啊!不知羞恥的女性像河水、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邊的茶水,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們。事實上,舉止隨便,不貞的女子必定自我毀滅。」
十八~六、行醫的比丘
不知羞恥,鹵莽如烏鴉,詆譭他人,粗鄙邪惡的人,生活隨便。 (偈244)
知所慚愧,清淨不染,謙遜,清淨,觀照察覺的人,生活戒慎。 (偈245)
小沙彌比丘懂得醫藥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後,在回去的路上遇見舍利弗尊者,他向尊者說自己醫療後,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為醫療的報酬。他請舍利弗尊者與他分享這些美味。但舍利弗尊者一言不發地離他而去。舍利弗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彌比丘的食物,是因為小沙彌比丘違犯比丘「不可因為個人利益而從事醫療行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說:「比丘們!無行比丘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時,傲慢得像隻烏鴉。他會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舒適的生活。相反的,知羞恥的比丘,日子艱困。」
十八~七、守戒不容易
殺生,妄語,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當下自尋惡報。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惡念難於調御,所以不要因貪婪與邪惡,而使自己長期受苦報。 (偈248)
十八~八、嫉妒的心不得安寧
人應出於信仰和喜樂而布施,嫉妒別人獲得飲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寧。 (偈 249 )
如果連根拔除這種嫉妒心,日夜都安寧。 (偈 250 )
年輕的提舍比丘有個非常壞的習慣,就是蔑視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評著名的布施者如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他更吹噓說,他的親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聽他這麼說,有些比丘心下懷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們就到他的家鄉去調查,結果發現他的親戚都很貧窮,提舍所說的全不實在。這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佛陀因此說:「比丘若因為別人接受禮物和供養,而心生不快,永遠無法證得清淨止觀。」
十八~九、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授佛法時,大眾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頭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搖樹;第四位仰頭向天;只有第五位專心恭敬地聽佛說法。阿難尊者看見他們不同的行為舉止時,告訴佛陀:「世尊,你在說法時,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專心聽講。」阿難也向佛陀敘述其他四位的舉止,並且請教佛陀,為什麼他們有這種表現呢?
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改變舊有的習氣。在過去世時,第一位比丘是一隻蛇,因為蛇總是捲曲著身子睡覺,所以才會在聽聞說法時睡覺;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搖樹的是隻猴子;仰頭向天的是星象學家;專心聽法的人則是學識豐富的婆羅門。
佛陀接著說:「阿難!記住!人必須專心聽講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障礙人們證悟佛法的是什麼?」阿難進一步發問。
「阿難!貪、瞋、癡障礙眾生證悟佛法。眾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厲害,貪欲永不止息地炙燒眾生。」
十八~十、富翁
有一次,佛陀到鴦伽國和優塔盧弘揚佛法時,來到跋提城。他透過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兒子、媳婦、孫女和僕人證得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後院發現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們因此稱呼他泯兔(巴利文的 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聽說佛陀來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證得初果。泯兔告訴佛陀,在他們前來聽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評佛陀,並且試圖說服他不要前來聽佛陀說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誇大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而對自己的錯誤視若無睹是很自然的現象。」
佛陀接著說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說在某一世時,泯兔捐獻興建一座精舍和集會用的廳堂給迦葉佛。而在另一世時,他是波羅奈的富翁,那時候,當地發生飢荒,他把自己僅剩的食物供養一位辟支佛。由於這供養,他煮飯的鍋罐奇蹟似的裝滿了米。
十八~十一、挑剔的比丘
優哈那珊尼比丘老愛挑剔別人,說別人的不是。眾多比丘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說:「比丘們!如果挑剔別人的錯誤,是為了教導對方正確的方式,這種挑剔不是惡意的行為,不需要加以譴責。但如果老是挑別人的毛病,數落他人不是,只是出於輕蔑和惡意,這種人無法獲得禪定。他無法了解佛法,煩惱會在他心中滋長。」
十八~十二、四處雲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無道跡,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證得涅槃,世間人執著諸邪見,如來則不。 (偈 254)
天空中無道跡,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證得涅槃,五蘊無常,諸佛堅定,不隨境轉。 (偈 255)
四處雲行的苦行者須跋陀羅在拘尸那羅時,聽說佛陀當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經向不同宗教的負責人請教三個困擾他很久的問題,但是他們的答案都無法令他滿意。雖然尚未請教過佛陀,但他覺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問題,於是急忙前去面見佛陀,阿難尊者卻希望他不要去打擾佛陀,但佛陀聽見兩人的對話後,同意接見他,須跋陀羅就向佛陀請教三個問題: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本書首頁 |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 譯者序 | 導讀 | 佛陀家譜 |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
---|---|---|---|---|---|
Homepage of this book |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 Introduction |
1. Yamakavaggo (Dhp.1-20) |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 3. Cittavaggo (Dhp.33-43) | 4. Pupphavaggo (Dhp.44-59) | 5. Bālavaggo (Dhp.60-75) |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
---|---|---|---|---|---|
|
|
|
|
|
|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 9. Pāpavaggo (Dhp.116-128) |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 12. Attavaggo (Dhp.157-166) |
---|---|---|---|---|---|
|
|
|
|
|
|
13. Lokavaggo (Dhp.167-178) |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 16. Piyavaggo (Dhp.209~220) |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 18. Malavaggo (Dhp.235-255) |
---|---|---|---|---|---|
|
|
|
|
|
|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
---|---|---|---|---|---|
|
|
|
|
|
|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 Full Text |
---|---|---|
|
|
整部 |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法句經首頁
- Tipiṭaka 南傳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備註:
[dhp-a-252-note] | Nanda 補註:原譯為:「卻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來」,今依 多版本對讀 之他譯(據註解書)更改為「卻像狡猾的捕禽者偽裝躲藏起來」。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