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品 世間品(《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
-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周金言 譯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第十三品 世間品 目錄
十三~一、與少女爭吵的比丘(dhp_167) | 十三~二、佛陀返回迦毗羅衛城(dhp_168_169) | 十三~三、觀想海市蜃樓(dhp_170) |
十三~四、佛陀安慰悲傷的王子(dhp_171) | 十三~五、手執掃帚的比丘(dhp_172) | 十三~六、證聖果的殺人兇手(dhp_173) |
十三~七、明白世間實相的紡織女(dhp_174) | 十三~八、三十位比丘突然消失(dhp_175) | 十三~九、辛迦摩娜薇卡誣告佛陀(dhp_176) |
十三~十、供養比賽(dhp_177) | 十三~十一、給孤獨長者兒子的故事(dhp_178) |
十三~一、與少女爭吵的比丘
十三~二、佛陀返回迦毗羅衛城
人不可放逸,應該勤修正法善行,如此做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安樂。 (偈 168)
人應該奉行正法善行,不可作惡行,奉行正法善行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安樂。 (偈 169)
佛陀究竟證悟後第一次返回迦毗羅衛城(佛陀的家鄉)時,住在尼拘婁陀園,並且在當地為親戚們說法。淨飯王認為佛陀身為他的孩子,第二天應該會直接到他的王宮來化緣,而不會到其他地方去才對,所以並沒有特別邀請佛陀前去接受供養,只是下令準備供養而已。
由於沒有人特別邀請他前去接受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第二天就進城化緣。進城之前,他心裡斟酌著:「過去諸佛再進入親戚的城市時,是直接到親戚的家去,或逐戶化緣?」經過思惟後,他明白過去佛都是一家一戶地化緣,也就依序去化緣。
當淨飯王從兒媳婦耶輸陀羅(佛陀未出家時的妻子)處得知這件幾近羞辱的消息後,異常憤怒,就去找佛陀:「孩子,你為什麼要羞辱我?看你如此化緣,我真的無地自容,你曾經是坐著金轎旅遊的人,現在卻一家一戶化緣,這種作法適當嗎?你為什麼要羞辱我!」
佛陀回答道:「國王,我並沒有羞辱你,我不過是遵照過去諸佛的規矩而已,諸佛皆化緣生。」
國王明白諸佛都是如此,於是接受佛陀化緣的作法。
十三~三、觀想海市蜃樓
有一次,幾百位比丘到森林去禪修。但由於進展太緩慢,他們決定回精舍向佛陀請示更適合他們的禪修題目。
途中,他們遇見了海市蜃樓,就針對這種現象禪修起來。後來,當他們抵達精舍時,突然暴雨來襲,碩大的雨滴打在地上,行成水泡,後來就消失不見了。
他們因此如是思惟:「我們的身體就像這些水泡,終究會毀壞。」 而察覺到五蘊的無常。
十三~四、佛陀安慰悲傷的王子
阿婆耶王子平定邊境的叛亂後,凱旋歸來。頻婆裟羅王非常高興,恩准他在七日內享受君王般的恩寵和榮耀,同時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勞。第七天,當這女舞者正在花園娛樂王子和他同伴時,突然心臟病發,當場倒地死亡。王子受到驚嚇,感到十分沮喪。他非常哀傷地前去面見佛陀,尋求佛陀的安慰。佛陀告誡他:「王子,你累世以來所流的淚無可計量,愚癡的人才會深深陷入世間五蘊 [dhp-a-171-note] 之中。」
十三~五、手執掃帚的比丘
沙姆迦尼尊者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打掃,住在同一精舍的離瓦塔尊者反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禪修。沙姆迦尼尊者認為離瓦塔尊者只是在浪費時光。
離瓦塔尊者回答他:「朋友!比丘不應該所有的時間都在打掃。應該在清晨時打掃,然後外出化緣,進食之後,觀身,察覺生命的真相,或者,背誦經文直到晚上,這時候,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再打掃一次。」沙姆迦尼尊者嚴格遵照離瓦塔尊者的話去做,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十三~六、證聖果的殺人兇手
鴦掘魔的本名是阿伊沙卡,出生為婆羅門,他的父親在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王宮任職。他的父母送他前往怛剎尸羅接受教育,由於他相當聰慧,而且服從老師,因此甚得老師和師母的歡心,其他學生因此忌妒他,就向老師誣告他和師母有染。剛開始的時候,老師不相信他們的話,但經過他們一再的誣告,他終於相信,而決定報復阿伊沙卡,但又害怕殺害阿伊沙卡會受到報應,於是便設計一個比直接殺害無辜的阿伊沙卡更惡毒的計畫:他告訴阿伊沙卡去殺害一千個人,而且每殺一個人,就砍下一根指頭給他 ,做為感謝他教導的學費。阿伊沙卡雖然十分不願意,但為了服從老師,就開始殺人,並且把砍下來的指頭掛在樹上,但這些指頭卻被烏鴉和禿鷹吃掉,所以他就把指頭做成項鍊,以確定數目。
由於他的殺人行為,人們稱呼他為鴦掘魔(意思是手指頭項鍊),他也因此成為令人懼怕的人物。國王知道他的暴行之後,下令要逮捕他。他的母親瑪塔妮聽到國王的命令後,就親自下鄉,打算拼了老命也要拯救他。而這時候,他頸上的項鍊已經有九百九十九根手指頭了,只差一根就湊足一千的數目了。
當天清晨,佛陀明白如果不加以阻撓的話,正在尋找最後一個被害者的阿伊沙卡一定會發現他的母親,並且加以殺害。果真如此,他就會受更長久的苦報。出於對他的慈悲,佛陀就出發前去他棲身的森林。
經過很多不眠不休的日子,阿依沙卡非常疲倦、焦慮,整個人幾近崩潰而急於砍下最後一根手指頭。他決定殺害第一個見到的人,就在這時候,他瞥見佛陀,便高高舉起刀子追趕上去,想要加以殺害。但無論如何追趕,佛陀總是在前面。最後,他大聲吼叫:「比丘!停止!停止!」
佛陀回答道:「我已經停止了,是你自己未曾停止。」
阿伊沙卡並不明白佛陀話中的涵意,就問道:「比丘!你為什麼說,你已經停止,是我尚未停止?」 佛陀告訴他:「我說我已經停止,因為我已經不再殺害眾生,不再瞋恨眾生,我內心滿懷無限的愛心、耐心和智慧。而你尚未放棄殺害眾生,瞋恨眾生,而且沒有愛心與耐心。因此你才是尚未停止下來的人。」
聽完佛陀這席話,阿伊沙卡心中激起一陣思考:「這些話只有智者才說得出口,這比丘智慧超凡,兼且異常勇敢,他一定是比丘的領導者,他一定就是佛陀!他必定是為了使我重見光明才專程來這裡的。」這麼一想之後,他放下武器,請求佛陀恩許他加入僧伽,佛陀也答應他的請求。
阿伊沙卡的母親在森林裡到處喊他的名字,但遍尋不著,只好回家去。後來,國王和手下在佛陀的精舍找到他,但發現他已經放棄過去的邪惡行為,成為比丘,就決定放他一條生路。阿伊沙卡於是在精舍裡,精進修行。
儘管如此,他的內心仍然不得安寧,因為即使單獨禪修的時候,過去的種種作為和那些受害者令人憐憫的哀嚎總是浮現在腦海裡。每當他外出化緣時,人們更因為他過去所做的惡業而向他投擲石頭,或者用棍杖打他,所以每次都是頭破血流,一身瘀青的回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告誡他:「鴦掘魔!你已經不再作惡了,要有耐心!你現在所受的,都是你今生所作惡業的惡報。如果不是我遇見你,你的惡業會令你在地獄中遭受更長久的折磨。」
一天早上,他在到舍衛城化緣的路上聽見痛苦的哭聲。當他發現是一位孕婦正在產前疼痛,卻無法順利生產時,他內心想到:「一切眾生都免不了苦。」他滿懷慈悲心地回去向佛陀敘說孕婦產前痛苦一事,佛陀就教導他誦讀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後人稱之為《鴦掘魔經》。學會後,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坐下來,隔著一片紗幕,開始誦唸佛陀教他的經文:「姊妹!自從我成為阿羅漢以來,我未曾故意殺害任何眾生,願此經文使你一切順利,且預祝你未出世的孩子安好。」這時候,這婦女順利生下孩子且母子均安。這經文至今仍然有效。
鴦掘魔喜歡單獨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居處。後來,他安祥的去世了,但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的去世是般涅槃。其他比丘請問佛陀鴦掘魔往生何處,佛陀告訴他們:「鴦掘魔已經般涅槃了。」他們卻不相信:「殺害這麼多人命的人可能般涅槃嗎?」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鴦掘魔因為沒有善友,所以才會作下如此多的惡業。後來,他經由善友的協助和忠告,而堅定、正念現前地修習佛法和修禪。因此,他的惡業被他的善業所粉碎,內心沒有絲毫的污垢煩惱。」
十三~七、明白世間實相的紡織女
有一天,佛陀在阿羅毘講授生命的無常。佛陀說:「請正念現前地觀死:生命是不確定的,死亡是確定的,人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
佛陀也勸誡大眾要經常保持正念,察覺生命的實相。他也告誡大眾:「如同手持木棍或長矛的人在面對敵人和其他有毒、危險的動物時,不至於手足無措一般,對死亡有正念的人也會保持正念面對死亡,因此會往生善界。」很多人無法領會其中的涵義,但一位十六歲的紡織女清楚明白佛陀的深意。說法後,佛陀返回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天,佛陀透過天眼觀察世間,明白那位女孩證得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再度前往阿羅毘說法。當這女孩聽到佛陀和數百位比丘再度蒞臨說法時,也想前去聽法,但他父親卻急需一些紡織用的線軸,她於是快速綁好線軸,然後出去找父親,想把這些線軸交給父親。路上,她在聽法大眾的外圍停留了一會兒。
她說:「世尊!既然你知道我從家裡來,所以我認為你第一個問題是問我的過去世是什麼,我就回答:『不知道。』第二個問題問我的來世要往生何處,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三個問題問我知不知道有一天會死亡,所以我回答:『我知道。』最後的問題問我知不知道何時會死亡,我回答:『我不知道。』」佛陀聽完她的解釋後,稱讚她的解釋。她也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證得初果。
然後,她繼續前往紡織機所在的房子,當她抵達時,她父親正坐在紡織者的座位上睡覺。這時候,她父親突然醒來,卻意外的拉動紡織梭,結果,紡織梭的頭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於當場死亡,而往生兜率天。她父親這時候傷心欲絕,淚流滿面,但也明白生命無常,他就前去面見佛陀,請求允許他加入僧伽。從此以後,他成為比丘。不久之後,更證得阿羅漢果。
十三~八、三十位比丘突然消失
有一天,三十位比丘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進入佛陀的房間時,服侍在佛陀一旁的阿難尊者馬上離開,到外邊去等候。過了一陣子,阿難尊者再度進入時,卻不見先前的三十位比丘。他就問佛陀他們到那裡去了。
十三~九、辛迦摩娜薇卡誣告佛陀
佛陀到處宏揚佛法之後,信受佛法的人越來越多,其他外道的信徒也就日漸減少。他們於是打算破壞佛陀得信譽,就慫恿他們一位美麗的女信徒辛迦摩娜薇卡:「如果妳真的關心我們的利益,請幫助我們羞辱佛陀。」她同意執行他們的計畫。
當天夜晚,她攜帶一些花朵,朝祇樹給孤獨園方向走,遇見她的人問她要去那裡, 她回答說:「你們知道我要去那裡有什麼意義嗎?」回答後,她就到靠近精舍的外道家去過夜,而在隔天清晨離開,讓別人以為她在祇樹給孤獨園住宿。若有人問,她就回答: 「我和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一起過夜。」三四個月以後,她用一些布塊裹住腹部,使自己看起來像懷孕的樣子。九個月以後,她更假扮成快要臨盆一般,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找佛陀。
這時候,佛陀正在向比丘和大眾說法。她打斷佛陀的話,加以指控:「啊,你這個大沙門!你倒是很聰明,可以向人說法。你讓我懷孕,卻對我要分娩的事不聞不問。你就只知道享樂!」
這當下,帝釋明白祇樹給孤獨園發生的事情,便派遣四位天神化身成年輕的老鼠,跑到她衣服裡面,咬斷她用來綁住腹部,偽裝成懷孕的布塊,她的技倆就被拆穿了。大眾中很多人譴責她:「妳這個邪惡的女人!騙子!妳怎敢指控如此尊貴的宗教法師呢?」這時候,她擔心自己的安危,使盡力氣,趕忙逃走。但跑不了多遠,就不幸發生意外,而死的很淒慘。
第二天,眾多比丘在討論她的事情。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一個不怕說謊、不怕來生報應的人,對造作惡業不會遲疑。」佛陀接著說,辛迦摩娜薇卡過去的某一前世是國王的皇后。她愛上國王的一位兒子,但那位王子卻不為所動,她就傷害自己的身子,然後向國王誣賴是王子在無法得逞私慾時,所下的毒手。
國王聽見她的指控後,未加詳察,就驅逐王子遠離國境。後來,國王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她終於受到應得的懲處。
十三~十、供養比賽
波斯匿王有一次盛大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後來,他的百姓為了和他競爭,而舉辦更大的供養大會。國王和百姓之間的競爭就此持續不斷。最後,末利皇后想出一個計畫。她請國王興建一座盛大的帳蓬,帳蓬中間,擺設十隻裝滿各式各樣檀香和香水的船,再準備幾百隻馴服的大象為比丘撐白傘,同時,提供飲食服務的是公主。百姓們沒有公主、白傘也沒有大象,就無法繼續和國王競爭了。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供養的無遮大會正式展開。進食之後,國王把大會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佛陀。
國王的兩位大臣也在現場,其中一位大臣非常高興,讚嘆國王能夠如此慷慨布施佛陀和眾多比丘,他也認為只有國王才能舉辦無遮大會,並且把功德與所有眾生共享。總而言之,這位大臣非常高興國王能舉辦這無人能比的布施。相反地,另一位大臣則認為國王不過是在浪費財富而已,他認為眾多比丘應供後,就會回精舍睡覺。
進食後,佛陀環視所有參與大眾,也知道第二位大臣的想法。佛陀明白,如果再說冗長的隨喜,第二位大臣會更不滿意,所以出於對他的憐憫,只說了簡短的隨喜,就回精舍去了。但預期佛陀會用更長的時間表示謝意和隨喜的國王,對佛陀簡短的隨喜感到失望。國王懷疑自己是否遺漏了什麼事情,因此決定前去請教佛陀。
佛陀看見國王來時,告訴國王:「偉大的國王!你應該高興能夠舉辦無人能比的布施大會。這種布施的機會難得,每一佛住世時,只有一次這樣的無遮大會。但你的一位大臣卻認為是一種浪費,一點也不贊同這樣的布施大會。如果我說較長的隨喜,他會更加不滿意,而造作更多的惡業。這就是我的隨喜如此簡潔的原因。」
佛陀接著說:「國王!愚人不知隨喜別人的布施,因此會墮落到比人間差的境界。智者隨喜他人的布施,也因為這份珍惜,他們分享別人的功德,而往生天界。」
十三~十一、給孤獨長者兒子的故事
克拉是給孤獨長者的兒子。每當佛陀和弟子們到他家時,他都避不見面。給孤獨長者擔心兒子若不能改變這種心態的話,將來不知道要變成什麼德行。給孤獨長者就以一百個金子利誘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聽任何人說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給孤獨長者要給他佳餚,但他卻開口要錢。
第二天,給孤獨長者告訴他:「兒子呀!如果你能背頌佛陀的一首偈語,我給你一千個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說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誠心要學習佛法,純粹只是對有錢興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無法牢記任何偈語。克拉只得重複練習背頌偈語,也因此,終於了解佛法的真實涵義,而證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隨佛陀和眾多比丘到他家化緣,但心中卻想著:「但願父親不要在佛陀面前給我金子。我可不想讓佛陀知道我純粹是為了錢,才遵守戒律。」
給孤獨長者供養完佛陀和眾多比丘後,就拿出千個金子,要他收下,卻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絕。給孤獨長者告訴佛陀:「世尊,我兒子已經改變他的念頭了。他現在表現得非常尊貴。」他進一步告訴佛陀,如何利誘兒子去精舍學佛法的事。
「給孤獨長者,妳的兒子已經了解:佛法比轉輪聖王、天神或婆羅門的財富更有價值。」佛陀如是說。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本書首頁 |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 譯者序 | 導讀 | 佛陀家譜 |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
---|---|---|---|---|---|
Homepage of this book |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 Introduction |
1. Yamakavaggo (Dhp.1-20) |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 3. Cittavaggo (Dhp.33-43) | 4. Pupphavaggo (Dhp.44-59) | 5. Bālavaggo (Dhp.60-75) |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
---|---|---|---|---|---|
|
|
|
|
|
|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 9. Pāpavaggo (Dhp.116-128) |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 12. Attavaggo (Dhp.157-166) |
---|---|---|---|---|---|
|
|
|
|
|
|
13. Lokavaggo (Dhp.167-178) |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 16. Piyavaggo (Dhp.209~220) |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 18. Malavaggo (Dhp.235-255) |
---|---|---|---|---|---|
|
|
|
|
|
|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
---|---|---|---|---|---|
|
|
|
|
|
|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 Full Text |
---|---|---|
|
|
整部 |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法句經首頁
- Tipiṭaka 南傳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備註:
[dhp-a-167-note] | 這是指責別人言行魯莽的話。 |
[dhp-a-167-note2] | 「不可貪婪世間物」,〝佛陀教育基金會〞改譯為「 不可貪戀世間物 」; 果儒法師則改為:「不可貪圖世間物」( PDF )。 巴利註解 : na siyā lokavaddhano 不要成為世間增長者。如上述(卑劣法、放逸、邪見)而造作者,稱為令世間(輪迴)增長者,因此,不要如此作。 |
[dhp-a-171-note] | 「五蘊」根據佛陀的說法--眾生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色由各種力量和性質組成,心也有五十二種心理狀態,當中的受和想兩種心理狀態獨立出來,為五蘊之一,甚餘的五十種心理狀態通稱為「行」。 |
[dhp-a-175-note] | 透過修行,人可以橫越天空、凌水而過,遁入地中等。這些能力是精神的、超越自然的,但絕不是奇蹟。 |
[dhp-a-175-note2] | 阿羅漢證得般涅盤,不再輪迴。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