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 雙品(《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
-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周金言 譯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第一品 雙品 目錄
一~一、瞎眼的阿羅漢( dhp_001 ) | 一~二、何必妄想( dhp_002 ) | 一~三、報復的苦行者( dhp_003_004 ) |
一~四、累劫以來的仇恨( dhp_005 ) | 一~五、憍賞彌諍論不休的比丘們( dhp_006 ) | 一~六、摩訶迦羅比丘和小迦羅比丘的命運( dhp_007_008 ) |
一~七、誰有得到黃色布料供養的資格( dhp_009_010 ) | 一~八、了解正法甚難( dhp_011_012 ) | 一~九、難陀為了女人修行( dhp_013_014 ) |
一~十、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 dhp_015 ) | 一~十一、世世幸福( dhp_016 ) | 一~十二、提婆達多悲慘的命運( dhp_017 ) |
一~十三、年輕女孩的成就( dhp_018 ) | 一~十四、知識不等於證悟( dhp_019_020 ) |
一~一、瞎眼的阿羅漢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問訊。當天晚上經行時,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蟲。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時,發現這些昆蟲的屍體,他們認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首先問他們是否親眼看見尊者踩死這些昆蟲,他們回答說沒有。
佛陀就勸告他們:「正如你們沒有親眼看見他殺生,他也看不見這些昆蟲;再說,身為阿羅漢,他沒有殺生的念頭,所以並沒有犯戒。」
他們接著問佛陀,尊者的眼睛為什麼會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來說明業力的影響: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醫生,卻故意使某個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該女人答應迦丘帕喇,如果能夠徹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兒子願意做他的僕人。但後來她卻害怕真的變為僕人,就向醫生撒謊,說她的眼睛愈來愈壞,而事實上,卻已經完全痊癒了。醫生很清楚她在騙他,所以為了報復,就給她另一付藥方,終於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於這罪行,這醫生在往後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著說,惡業會跟隨造業的人,就像車輪尾隨牛的足跡一樣。
一~二、何必妄想
瑪塔侃達理是個年輕的婆羅門,他的父親非常吝嗇,從來不布施。即使瑪塔侃達理是獨子,但身上所帶的首飾也是父親為了省錢,而親自打造的。所以當他患了黃疸病時,他父親也不請醫生來治病,終於使他病入膏肓。他父親知道他快要逝世時,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來家裡的人看到他父親的財富。
當天早上,佛陀出禪定後,透過神通看見瑪塔侃達理躺在走廊上。所以當佛陀與弟子到舍衛城去化緣時,就走到瑪塔侃達理家門口,向瑪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這時候的瑪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見佛陀時,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獲得一些幸福感,而這就足夠了。當他內心充滿對佛的信心而逝世時,便往生至忉利天。
當他在忉利天看見父親在墓地為他哭泣時,化身恢復原來的形像,出現在墓地,向父親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並勸請父親親近佛陀、布施並且聽佛說法。他的父親便遵照他的話去做。
佛陀說法後,有人就問,人可不可以只在心靈上信仰佛法,而沒有任何慈善行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嗎?佛陀就請瑪塔侃達理現身,瑪塔侃達理於是從忉利天下來,親自向他們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了。聽完他的話後,大家才確實相信瑪侃達理只因為內心皈依佛陀,就獲得往生忉利天的榮耀。
聽完佛陀說法,他父親從此明白佛法,並把大部份的財富布施出來。
一~三、報復的苦行者
人的內心若抱持:「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無法止息。 (偈3)
人的內心若沒有:「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 (偈4) [dhp-a-003-note]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為僧。
他喜歡假裝自己是長老比丘。如果來訪的比丘得到他的同意,為他服務時,就很高興。但他卻不尊敬真正的長老比丘,也時常與年輕比丘爭吵。如果有人說他的行為不如法,他就哭鬧、生氣,非常不滿意,並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對他的情形了然於心,所以每次都勸他改變自己的行為,同時不要記恨,因為只有不記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說: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頑固,前世的時候也很固執: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頑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於誤會,而咀咒一個非常神聖的宗教師,雖然國王勸他向該宗教師懇求寬恕,但他悍然拒絕。國王最後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該宗教師懇請寬恕。
一~四、累劫以來的仇恨
從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視,就親自為丈夫安排,選擇再納了一妾。但前後兩次,當她知道妾懷孕時,卻在飯中摻藥而使妾兩次都流產。第三次有喜時,這妾就刻意隱瞞她,但她後來還是知道了,並且如法泡製,妾因此再次流產,並且因而喪生。彌留之際,妾發誓要報復她和她未來的兒女。兩人之間累 世的仇恨從此展開。
後來,這對妻妾曾經投胎轉世成母雞與貓、牝鹿與母豹。今生,一個投胎轉世成舍衛城一位貴族的女兒,另一位則變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趕貴族女兒和他的嬰孩,當貴族女兒知道佛陀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他就逃到佛陀的身邊,並且把嬰孩放在佛陀的腳下,接受佛陀的保護。食人妖怪卻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後來食人妖怪也被傳喚進去,佛陀向她們兩人勸誡,說她們兩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為互相懷恨,以致於往後的幾世裡,不斷地迫害對方的子女,佛陀告誡她們,恨只會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誼,相互體諒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她們明 白自己的錯誤,就在佛陀的勸誡下,盡釋前嫌。
佛陀接著要貴族的女兒把小男嬰交給食人妖怪,但她擔心男嬰的安全,而遲疑了一會兒,但出於對佛陀的虔誠和信心,她聽話地把男嬰交給食人妖怪。食人妖接過男嬰後熱切的愛撫和親吻嬰孩,就向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會兒,又把男嬰還給貴族的女兒 。
從此以後,雙方盡釋前嫌,同時善待對方。
(Nanda 備註:另請參 Dhp. 291, 二十~一~二、 唯有愛可以止息恨意 )
一~五、憍賞彌諍論不休的比丘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賞彌的比丘們諍論不休。有些比丘跟隨精通「律 (vinaya)」的法師,其他的比丘則跟隨精通「法 (dhamma)」的法師,雙方諍論不休。他們甚至不聽佛陀的勸解,但佛陀知道,他們終究會明白這樣是錯誤的,所以就離開他們,單獨到森林的僻遠靜處結夏安居 [dhp-a-006-note1] 。(安居時曾經有一隻大象,和猴子照顧佛陀) [dhp-a-006-note2] 。
憍賞彌的信徒明白佛陀離去的原委後,拒絕再供養這些比丘們,比丘們才明白他們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們要他們承認,是他們的錯誤,才造成佛陀離開憍賞彌,否則不願再像從前那樣尊敬他們。信徒們要他們懇請佛陀寬恕,但佛陀已經離開了,當時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丘們過的很辛苦、慘淡。
安居結束後,阿難和眾多比丘就去找佛陀,並且向佛陀表達他們的悔意,同時保證他們已經明白所犯的錯誤,懇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精舍的比丘看見佛陀時,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認錯。佛陀告誡他們說:生命是無常的,大家必須停止爭吵,言行舉止也不能像永遠不會死亡般。
一~六、摩訶迦羅比丘和小迦羅比丘的命運
人若追求色身欲樂,不知守護諸根,飲食不知節制,懈怠不知精進,必定為波旬 [dhp-a-007-note1] 所毀滅,如同風吹弱樹。 (偈 7)
人若觀身不淨,守護諸根, 飲食節制,正信 [dhp-a-007-note2] 精進,則魔不能加以摧毀,一如風吹山石。 [dhp-a-007-note3] (偈 8)
摩訶迦羅和小迦羅兄弟倆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時,他們聽到佛陀的說法,聽完之後,摩訶迦羅就虔誠地出家為比丘,小迦羅雖然也出家,但卻沒有堅定的信念。
出家後,摩訶迦羅很努力地在墓地禪修,並觀照身體的變化和無常。最後深入止觀,證得阿羅漢果。相反地,小迦羅對心靈的訓練與提昇沒有興趣,時時惦著感官的樂趣 。
後來有一次,佛陀和眾多弟子,包括他們兩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裡。這時候,小迦羅未出家的妻妾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小迦羅以前的家,小迦羅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丘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們卻趁機說服他還俗。
第二天,摩訶迦羅的妻妾們也邀請佛陀和比丘到摩訶迦羅以前的家,她們希望也能像小迦羅的妻妾們,勸動摩訶迦羅還俗。供養完後,她們就向佛陀請求讓摩訶迦羅留下來表示隨喜 (anumodanā) ,佛陀答應了,就和其他比丘先行離開,而留下摩迦羅一人。
到達村子門口時,比丘們就向佛陀說,他們擔心摩訶迦羅會像他的弟弟一樣,被妻子勸解,而還俗。佛陀回答說,他們兩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羅沉溺於感觀樂趣,內心脆弱。相反地,摩訶迦羅脫離感觀的束縛,精進,堅定,對、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強烈。
佛陀說內心脆弱的人屈服於誘惑,而堅強的人則不為所動。
一~七、誰有得到黃色布料供養的資格
人若不能遠離貪欲,無法克己,不誠實,沒有資格穿著袈裟 [dhp-a-009-note1] 。 (偈 9)
人若遠離貪欲,善持戒律,克己,誠實,有資格穿著袈裟。 (偈 10)
有一次,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舍衛城到王舍城去。抵達之後,王舍城的人邀請他們和其他的比丘,一齊接受早餐的供養。這時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布料給這次供養大會的主辦人,並告訴他們,如果經費短絀,就把它賣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養給他們認為最值得擁有它的比丘。由於不缺經費,所以他們決定把這塊布料供養給比丘。舍利佛和大目犍連尊者只是偶爾到王舍城,所以他們覺得把它供養給該城居民的提婆達兜尊者較為恰當。他們因此錯誤的地把它供養給提婆達兜。
提婆達兜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並且穿在身上。後來,有位比丘從王舍城到舍衛城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向佛陀提及這件事。佛陀說,這不是提婆達兜第一次接受不應該得的布料,佛陀接著說以下的故事:
提婆達兜的某一前世是獵象人。那時候,在某處森林裡,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觀察到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 [dhp-a-009-note2] 時會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黃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頭和手,並且手執長矛,在大象經常出入的路上等它們。這些大象果真出現了,並且誤以為他就是辟支佛,而下跪行禮,因此被它輕易地一一加以獵殺。
這時候,出生為象群領袖的菩薩發現象群的數目愈來愈少,就決定到象隊後面去調查。它小心奕奕地避過獵人的長矛,並用象鼻纏住獵人。但當大象正準備將他摔死在地時,卻驚覺到他身上穿的黃色袈裟,一陣猶豫之後,終於饒他一命。
獵人利用黃色袈裟的遮掩去獵殺大象是錯誤的,也是敗德的行為,他不應該利用袈裟來騙人。
佛陀以這個故事說明,提婆達兜甚至在某一前世時就曾經誤用黃色的袈裟。
一~八、了解正法甚難
誤認非法為正法,誤認正法為非法,抱持邪見的人,永遠無法了悟正法。 (偈 11)
正法就認定是正法,非法就認定是非法,具足正見的人,了悟正法。 (偈 12)
優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兩個年輕人。有一次在觀賞戲劇表演時,明白世間的幻相,因此決定尋求解脫之道。他們首先親近城裡的苦行者刪闍耶,但不久之後覺得他的說法不夠究竟,就離開他。兩人協議誰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後,就分道揚鑣,到全國各地區去尋找解脫的正法。但經過很久的探訪,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優婆提舍偶然聽到馬勝比丘念誦:「諸法因緣起」 [dhp-a-011-note] ,當下就證得預流果,並且遵照兩人的協定,去找拘律陀,告訴他說自己已證得預流果了,並為他念誦「諸法因緣起」的偈語。拘律陀聽完這偈語後也立即證得預流果。然後他們想起以前的老師刪闍耶,兩人就去找他,並告訴他說:「我們已經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脫之道的人,佛陀已經出現世間了,正法已被發現了,僧伽也已經成立了,走吧!讓我們一齊去找佛陀!」但刪闍耶拒絕了。
優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們眾多的弟子一齊出發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並加入僧伽為比丘。拘律陀是目犍利的兒子,所以別人就稱呼他作大目犍連,而優婆提舍則被稱為舍利弗。大目犍連在出家後第七天就證得阿羅漢果,舍利弗則在第十四天之後才證得阿羅漢果。他們兩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們也向佛陀轉述刪闍耶的話:刪闍耶說,他已經是眾多弟子的老師,若再成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變成小水杯一樣。再說,只有少數人是聰穎的,大多數人則是愚昧的。他認為聰穎的人應追隨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隨他。
佛陀說,刪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實知見正法,他誤以非法為正法,所以永遠不可能證得正法。
一~九、難陀為了女人修行
貪欲佔據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進屋頂損壞的房子。 (偈 13)
貪欲無法佔據善於修心的人,一如雨水無法滴進屋頂完好的房子。 (偈 14)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這時候,他的父親淨飯王不斷派人來請他回 國,佛陀就與一大群阿羅漢弟子一齊返國,抵達迦毘羅衛城時,佛陀向親戚們說毘輸安 呾囉王子本生譚,第二天他進入城內,並念誦以「人應覺醒,不應精神恍惚」開首的偈 語。淨飯王聽完這偈語後,就證得預流果,後來,抵達王宮時,佛陀又念誦以「人應奉 行法」開首的偈語,這次,淨飯王證得須陀含果。而在供養之後,他又敘說月緊那羅本生譚,用來說明他未出家時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國人都在慶祝王子難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禮,佛陀到難陀的房間化緣, 並把缽遞給難陀後,就離開了。難陀只好追隨佛陀,希望把缽歸還給佛陀,因為不歸還 缽是失禮的,這時候,身為新娘的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看見難陀追隨佛陀出去,也趕忙 跑出來,並且大聲呼叫難陀快點回來。但難陀一路追隨佛陀到精舍,並立即出家為比丘 。後來,佛陀等人移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這時候,難陀卻心生不滿,精神恍惚, 認為僧伽生活了無生趣。同時,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禮當日呼喚他回去的情景,他渴 望還俗。
佛陀明白難陀的心念之後,透過神通,讓難陀看見忉利天美麗的女天神們,這些女 天神遠比難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訴難陀,如果他能精進修持佛法的話,其中一位女天神將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丘譏笑,難陀像個傭工,為了一個女人而修行,難陀因此苦 惱,感到羞辱。所以獨自到僻靜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後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的心 中沒有任何的執著,自然地也沒有絲毫的慾念。佛陀從一開始就預知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丘再次問難陀感覺如何?難陀回答他們說,他不再迷戀世俗的生活 了。這些比丘不相信他的話,就向佛陀談及此事,佛陀說,以前難陀就像屋頂損壞的房子,但現在,他已經證悟,像屋頂堅固的房子,打從看見忉利天美麗女天神那天起,難 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脫輪迴。最後,佛陀確認難陀已經徹底明白四聖諦,而證得比 丘的為終目的,成為阿羅漢。佛陀說完後,眾多比丘受益良多,並了悟佛法。
一~十、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
從前,離竹林精舍不遠的村子裡,住著一位十分殘酷且鐵石心腸的殺豬屠夫,他的名字叫做純陀。他屠殺豬仔時,都先加以凌虐。他從事殺豬業已經很多年,但從來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
臨死前幾天,他異常地痛苦,所以不斷地掙扎,同時連連發出豬叫般的咕依尖叫聲,並且像豬一樣,滿地打滾。經過一星期的精神和肉體折磨後,他終於喪生,並且墮入地獄道。一些聽見純陀發出咕依尖叫聲的比丘,以為純陀正忙於宰殺更多的豬仔,他們認為純陀是一個非常殘忍、邪惡的人,沒有一絲一毫的慈悲心念。
佛陀說:「比丘們!他不是在宰殺豬,而是正在自食惡果啊!由於臨終時忍受巨大的苦痛,他的舉止十分異常。現在他死了,並且已經墮入地獄道。」佛陀最後說:「作惡的人一定會在今生與來生自食惡果,惡業不可逃避 [dhp-a-015-note] 」
一~十一、世世幸福
曇彌是舍衛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並且非常喜歡布施。不論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節日裡,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與其它必需品給修行人。事實上,他是舍衛城裡眾多佛教徒的領袖。他有很多兒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並且喜好布施。
曇彌老了快要往生的時候,請求僧伽在床邊為他唱誦神聖的經文。正當比丘們正在唱誦大念處經時,他看見六匹來自六天,佈置莊嚴的馬車前來邀請他,他告訴他們稍等一會,以免打斷經文的唱誦。但比丘門卻以為他要求停止唱誦,就停下來,並且離去。
過了一會兒,曇彌告訴他的兒女,有六匹馬車正在等他。他決定選擇兜率天的馬車,並且滿懷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來世都滿心喜悅 。
一~十二、提婆達多悲慘的命運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表弟。有一次他和佛陀一起停留在憍賞彌,那時候,提婆達多認 為佛陀受到太多的尊敬、榮耀和供養,因此嫉妒佛陀,而企圖領導僧團。有一天,佛陀 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說法時,他向佛陀提出一個自私的意見,他認為佛陀日漸衰老,所 以應該把領導僧團的責任交給他。佛陀予以拒絕,並且告誡他,說他不配擔當這重責大 任。佛陀也要求僧伽對他的傲慢加以懲戒,並公開宣告 [dhp-a-017-note1] 。
提婆達多憤憤不平,發誓報復。他因此三次迫害佛陀:
第一次僱請弓箭手企圖殺害 佛陀;第二次在靈鷲山上,滾落大石,企圖砸死佛陀;最後一次則利用醉象那拉吉利攻擊佛陀。但第一次的刺客不僅沒有刺殺佛陀,反而成為佛陀的弟子;第二次的大石只碰傷佛陀的腳姆指而已;最後一次的大象衝向佛陀時,為佛陀的慈悲所馴服了。
三次陰謀都失敗後,提婆達多改變他的策略,他慫恿一些剛出家的比丘離開僧團, 跟隨他到象頂山去另立門戶,但是後來,大部份的比丘在舍利弗和大目犍連的勸告之下 ,都自動回到佛陀的身邊,並在佛陀的指導下修行。
後來,提婆達多病了九個月,有一天,他要求弟子護送他回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 懺悔過去的罪行。
當提婆達多到了祇樹給孤獨園外的水塘時,因為口渴地很想喝水,他的弟子就將他放在水塘邊,前去取水。這時,提婆達多想起身,用雙腳踩在地面,沒想到卻立即陷入地中,悲慘而死。由於過去的罪行,提婆達多竟然沒有機會再見佛陀最後一面。他死後, 墮落到悲慘、痛苦的境界,以償還所有的罪行 [dhp-a-017-note2] 。
一~十三、年輕女孩的成就
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兩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裡供養眾多比丘。毘舍佉家的供養由她的孫女負責,而給孤獨長者家則首先由長女,接著由次女,最後由最小的女兒修摩那戴葳負責。明白佛法的長女和次女結婚之後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負責布施的工作。
後來,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時候想要見父親,他父親來的時候,她稱呼父親為“弟弟”之後立刻逝世。她的稱呼使她的父親困惑不安,以為她的女兒在臨終時正念沒有現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修摩那戴葳臨終時,意識清楚,而且正念現前 。
佛陀說修摩那戴葳稱呼父親為弟弟是正確的,因為她的修行層次比父親高,她已經證得二果,而父親只證得初果。佛陀並且向給孤獨長者說,修摩那戴葳已經往生兜率天了。
一~十四、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偈 19)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偈 20)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嫻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本書首頁 |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 譯者序 | 導讀 | 佛陀家譜 |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
---|---|---|---|---|---|
Homepage of this book |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 Introduction |
1. Yamakavaggo (Dhp.1-20) | 2. Appamādavaggo (Dhp.21-32) | 3. Cittavaggo (Dhp.33-43) | 4. Pupphavaggo (Dhp.44-59) | 5. Bālavaggo (Dhp.60-75) | 6.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
---|---|---|---|---|---|
|
|
|
|
|
|
7. Arahantavaggo (Dhp.90-99) | 8. Sahassavaggo (Dhp.100-115) | 9. Pāpavaggo (Dhp.116-128) | 10.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 11. Jarāvaggo (Dhp.146-156) | 12. Attavaggo (Dhp.157-166) |
---|---|---|---|---|---|
|
|
|
|
|
|
13. Lokavaggo (Dhp.167-178) | 14. Buddhavaggo (Dhp.179-196) | 15. Sukhavaggo (Dhp.197-208) | 16. Piyavaggo (Dhp.209~220) | 17. Kodhavaggo (Dhp.221-234) | 18. Malavaggo (Dhp.235-255) |
---|---|---|---|---|---|
|
|
|
|
|
|
19.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 20 Maggavaggo (Dhp.273-289) | 2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 22. Nirayavaggo (Dhp.306-319) | 23. Nāgavaggo (Dhp.320-333) | 24.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
---|---|---|---|---|---|
|
|
|
|
|
|
25. Bhikkhuvaggo (Dhp.360-382) | 26.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 Full Text |
---|---|---|
|
|
整部 |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備註:
[dhp-a-001-note] |
|
[dhp-a-002-note] | 第 1 與第 2 法句是佛陀在不同場合說法,用來說明善惡業不可避免的業報。人會受到過去和現在所作之業的影響,而在現在或未來適當的時機受此業報。人必須為自己的幸福和悲慘,負大部份責任;人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獄;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導世人要自我負責,也主張因果報應。人造作業,會受業報。但仍有解脫的可能。 |
[dhp-a-003-note] | 佛陀經常教誨弟子不可以報復,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隨時隨地修習忍辱。佛陀讚歎那些儘管有能力報復,但忍辱並且原諒他人辱罵的人,在整部《法句經 / 故事集》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嚴厲的批評、辱罵和攻擊,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敗的表現,而是偉人堅定信念的表徵。 |
[dhp-a-005-note] | 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變之法。 |
[dhp-a-006-note1] | 「結夏安居 (vassa)」:即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
[dhp-a-006-note2] | 大象的故事,請參考「 照顧佛陀的大象 」; 關於猴子如何照顧佛陀,則有記載說明這個有趣的過程: 當猴子看見大象照顧佛陀時,牠也決定要效法大象,為佛陀做些服務。有一天,猴子在樹叢中盪來盪去時,發現有一蜂巢,牠就把蜂巢所在的樹幹折斷,取下蜂巢,並將牠放在樹葉上,獻給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後,猴子就躲起來,觀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卻發現佛陀並不吃蜂蜜,猴子就過來拿起蜂巢,前後翻轉,想要找出為什麼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結果發現蜂巢中有些昆蟲的蛋,牠就把這些蛋拿開,然後,再獻給佛陀。佛陀終於吃蜂蜜了。 |
[dhp-a-007-note1] |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種意義: (1)五蘊 (2)造作 (3)死 (4)煩惱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煩惱」。 |
[dhp-a-007-note2] | 信:基於智慧而對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沒有盲從迷信。人不可能基於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
[dhp-a-007-note3] | 本篇是佛陀針對出家人的說法。讀者應注意,佛陀對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
[dhp-a-009-note1] | 袈裟是棄絕世間的外在象徵,比丘的袈裟加以染色是為了使其不具任何價值。 本法句的袈裟是一雙關語,如果內心不清淨,則光靠外表的象徵也沒有任何意義。佛陀在另一個場合中,曾說內心清淨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丘。(參考 第142偈 ) |
[dhp-a-009-note2] | 辟支佛與佛一樣都是自行證悟四聖諦,並且斷除所有煩惱的人,但辟支佛並不教導眾生。辟支佛在佛不出現世間時出現。 |
[dhp-a-011-note] | 馬勝比丘的偈頌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 |
[dhp-a-015-note] | 這並不表示人一定自食其業,而沒有任何避免的希望,果真如此,那麼修行就沒有益處,也沒有解脫的可能。 |
[dhp-a-017-note1] | 僧伽公開宣告,某一出家眾觸犯僧伽戒律,所以自今以後,其一切言行純屬其個人行為,與佛、法、僧伽完全無關。 |
[dhp-a-017-note2] | 經過無數長時間(劫)的償還,提婆達多有一天會往生為辟支佛,這是因為他在違背戒律之前曾經證得某一程度的修行境界。在輪迴中,即使地獄和天界的境界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只有涅槃是究竟永恆的。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