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二:不放逸品(法句經, Dhammapada, APPAMAD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不放逸品 APPAMADAVAGGO

二一 無逸不死 [LChnFn02-01] 道,放逸趣死路。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LChnFn02-02]
二二 智者深知此 [LChnFn02-03] ,所行不放逸。不放逸得樂,喜悅於聖境 [LChnFn02-04]
二三 智者常堅忍,勇猛修禪定。解脫 [LChnFn02-05] 得安隱,證無上涅槃。 典故 ,法句經故事集(偈 021~023)

二四 奮勉常正念,淨行能克己,如法而生活,無逸善名增。

二五 奮勉不放逸,克己自調御,智者自作洲 [LChnFn02-06] ,不為洪水 [LChnFn02-07] 沒。 ( 025 典故 )

二六 暗鈍愚癡人,耽溺於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護寶。

二七 莫耽溺放逸。莫嗜愛欲樂。警覺修定者,始得大安樂。

二八 智者以無逸,除逸則無憂,聖賢登慧閣,觀愚者多憂,如登於高山,俯視地上物。

二九 放逸中無逸,如眾睡獨醒。智者如駿馳,駑駘所不及。

三0 摩伽 [LChnFn02-08] 以無逸,得為諸天主。無逸人所讚,放逸為人訶。

三一 樂不放逸比丘,或者懼見放逸,猶如猛火炎炎,燒去大結、小結 [LChnFn02-09]

三二 樂不放逸比丘,或者懼見放逸,彼已鄰近涅槃,必定不易墮落。

不放逸品第二竟〔Appamaadavaggo Dutiyo〕


注釋:

[LChnFn02-01]〔註02-01〕 不死(Amata),又做甘露、涅槃。
[LChnFn02-02]〔註02-02〕 因不放逸的人證得涅槃境界,便不會再有生死輪迴的繼續。放逸的人如死屍ㄧ樣,不知向好的方面去努力。
[LChnFn02-03]〔註02-03〕 此頌接續前頌而來。「此」即不要放逸而住於不放逸。
[LChnFn02-04]〔註02-04〕 佛,辟支佛及阿羅漢的境界。
[LChnFn02-05]〔註02-05〕 證得涅槃必須解除四種軛--欲軛(Kaamayoga),有軛(Bhavayoga),見軛(Di.t.thiyoga),無明軛(Avijjayoga)。
[LChnFn02-06]〔註02-06〕 猶如較高的陸地,可以作避免水災的安全處。智者自己證得阿羅漢果,即不為煩惱所擾。
[LChnFn02-07]〔註02-07〕 是貪瞋癡等煩惱。
[LChnFn02-08]〔註02-08〕 「摩伽」(Maghava)是帝釋(Sakka)的別名。他未成帝釋之前在人間的名字叫摩伽。因他勤於掃地,以此功德,得為諸天之主。
[LChnFn02-09]〔註02-09〕 「結」(Samyojana 或 Sannojana)在佛教的特殊意義,是指煩惱(Kilesa)。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