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巴利《法句經》註解 摘譯 二十三:象品 (The Elephant)




偈頌目錄
Dhp320 Dhp321 Dhp322 Dhp323 Dhp324 Dhp325 Dhp326
Dhp327 Dhp328 Dhp329 Dhp330 Dhp331 Dhp332 Dhp333

本對讀包含下列數個版本,請自行勾選欲對讀之版本 (感恩 Siong-Ui Te 師兄 提供程式支援):

Dhammapada Dhp. 320
巴利原典 (CSCD) [2]

23. Nāgavaggo

320. Ahaṃ nāgo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
Ativākyaṃ titikkhissaṃ, dussīlo hi bahujjan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二十三:象品

三二0 如象在戰陣,(堪忍)弓箭射,我忍謗(亦爾)。世多破戒者。

註解 [4]

ahaṃ nāgo'va 我如大象。

cāpāto patitaṃ saraṃ 從弓所放的箭。

ativākyaṃ titikkhissaṃ 如訓練有素的大象,能夠忍受於戰場中受到的攻擊,忍受弓箭的射擊;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如此的忍受不當的言詞。

dussīlo hi bahujjano 大部份的凡夫,都是沒有好的戒,依其所好,未加深思來說話,製造許多的衝突。因此,對我而言,適當的處理就是忍受,耐心的旁觀。

Dhammapada Dhp. 321
巴利原典 (CSCD) [2]
321. Dantaṃ nayanti samitiṃ, dantaṃ rājābhirūhati;
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yotivākyaṃ titikkhati.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一 調御(象)可赴集會,調御(象)可為王乘。若能堪忍於謗言,人中最勝調御者。
註解 [4]

dantaṃ nayanti samitiṃ 在前往人群的集會處,人們僅會帶調伏柔順的牛或馬來拉車。

dantaṃ rājābhirūhati 為國王所乘坐的,也僅會是已調伏的象或馬。

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在人群中,最優秀的人是以四聖諦調伏自己,遠離煩惱障礙的人。

yo'tivākyaṃ titikkhati 對這種誹謗不反擊,縱使這種話一再地被提及,不會為其所干擾,這樣的人在人群中,是最優秀的。

Dhammapada Dhp. 322
巴利原典 (CSCD) [2]
322. Varamassatarā dantā, ājānīyā ca [ājānīyāva (syā.)] sindhavā;
Kuñjarā ca [kuñjarāva (syā.)] mahānāgā, attadanto tato varaṃ.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二 調御之騾為優良,信度駿馬 [LChnFn23-01] 為優良,矯羅 [LChnFn23-02] 大象亦優良,自調御者更優良。
註解 [4]

varam assatarā dantā ājānīyā ca 能迅速地了解訓馬師所要作的馬。

sindhavā 出生於sindhu的馬。

mahānāgā 大象。

attadanto tato varaṃ 當上述的騾、馬、象被調伏是好的。但以四聖諦自我調伏,遠離煩惱的干擾,是所有中最好的。

Dhammapada Dhp. 323
巴利原典 (CSCD) [2]
323. Na hi etehi yānehi, gaccheyya agataṃ disaṃ;
Yathā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三 實非彼等車乘,得達難到境地 [LChnFn23-03] ,若人善自調御,由於調御得達。
註解 [4]

na hi etehi yānehi gaccheyya agataṃ disaṃ 不是由車乘,如象馬車等,人可到達涅槃的境地,此境地被稱為無法達到(agata),因為縱使在夢中也無法達到。

yathā’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 若人向著涅槃前進,來到調伏之地,遠離煩惱障,具足內觀,調伏根門,直到以聖道調伏自己,這種人在所有的人中是最好的。

Dhammapada Dhp. 324
巴利原典 (CSCD) [2]
324. Dhanapālo [dhanapālako (sī. syā. kaṃ. pī.)] nāma kuñjaro, kaṭukabhedano [kaṭukappabhedano (sī. syā. pī.)] dunnivārayo;
Baddho kabaḷaṃ na bhuñjati, sumarati [susarati (ka.)] nāgavanassa kuñjar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四 如象名財護 [LChnFn23-04] ,泌液暴難制 [LChnFn23-05] ,繫縛不少食,惟念於象林 [LChnFn23-06][NandFn23-01]
註解 [4]

dhanapālako nāma kuñjaro 此為大象的名字,此象為kāsi王所派遣的調象師所抓。

kaṭukappabhedano dunnivārayo 在象發情的時間,其耳朵的根部會破裂,此時大象自然會是兇猛的,所以說深陷情欲中,難以控制。

baddho kabalaṃ na bhuñjati 他被綁著,帶到馬房,令其站在有美麗遮雨的帳棚處,其地板是芳香的,以精緻的帳帷圍繞,然而他卻不想要吃任何東西,縱使其前擺放各種珍貴、美味的食物。

sumarati nāgavanassa kuñjaro 他持續愐懷森林,而如此想:我自己的住處是好的。由於天性,他僅想到照顧母親的責任,而如此想:我的母親因為與兒子分開,在林中憂傷。我照顧母親的責任未盡,要食物有何用?因為留在森林中的象,僅有此責任應完成,所以說此象但懷念森林。

Dhammapada Dhp. 325
巴利原典 (CSCD) [2]
325. Middhī yadā hoti mahagghaso ca, niddāyitā samparivattasāyī;
Mahāvarāhova nivāpapuṭṭho, punappunaṃ gabbhamupeti mand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五 樂睡又貪食,轉側唯長眠,如豬食無厭,愚者數入胎 [LChnFn23-07]
註解 [4]

middhī 為懶散與呆鈍所壓迫。

mahagghaso 大量吃的人,就如同下面的情況:

➀ 吃完後,無法站起來,而說:請幫我或牽我起來。

➁ 在用餐後,發現自的衣服太緊,而說:真受不了這件衣服。

➂ 用餐後,無法站立,而想:就躺在這裡吧!

➃ 吃連牛能吃的那麼多。

➄ 吃的過量,而嘔吐。

nivāpapuṭṭho 飼養的豬,從其年少時,就被餵養,當其身體變胖時,無法離開房間,僅能躺在床上喘息,左右翻動。

此中所說:當一個人是懶散、過食,就如養在農場中的大豬一樣,躺著睡,左右移動,無法以其他姿勢行動。那麼,此人不能省察三相:無常、苦、無我。因為無法運心於此,他缺乏內觀,所以,一再地入胎,於輪迴中生死,無法解脫而入胎。

Dhammapada Dhp. 326
巴利原典 (CSCD) [2]
326. Idaṃ pure cittamacāri cārikaṃ, yen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
Tadajjahaṃ niggahessāmi yoniso,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六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遊行。我今悉調伏,如象師持鉤,(制御)泌液象。
註解 [4]

idaṃ pure cittam acāri cārikaṃ 此心,在過去,長時間的遊行。

yen’ 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 隨不善行等所緣而生起欲等,及隨任何原因如貪等而生起。如其所樂,於其能獲得快樂的方式而行動。

tad ajj’ ahaṃ ...aṅkusaggaho 今天,我將以善巧的思惟限制他,猶如一位巧妙的馴象師,以刺棒調伏發情中的兇象,我將不讓他越軌。

Dhammapada Dhp. 327
巴利原典 (CSCD) [2]
327. Appamādaratā hotha, sacittamanurakkhatha;
Duggā uddharathattānaṃ, paṅke sannova [sattova (sī. pī.)] kuñjar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七 當樂不放逸,善護於自心。自救出難處,如象(出)泥坑。
註解 [4]

appamādaratā 樂於不放逸,持續不離於正念。

sacittam anurakkhatha 以如此的方式,守護你的心,不令其逾越,而染著色等所緣。

duggā uddharath’ attānaṃ paṅke sanno'va kuñjaro 就如陷入泥濘的大象,以手腳努力讓自己從泥濘中爬起,立於堅硬的地面。同樣的,你也要將自己從煩惱中提起,將自己置於涅槃地。

Dhammapada Dhp. 328
巴利原典 (CSCD) [2]
328. Sa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 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 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八 若得同行伴───善行富智慮,能服諸艱困,欣然共彼行。
註解 [4]

nipakaṃ 有成熟智慧的人。

sādhu vihāri dhīraṃ 適當地生活的智者。

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 careyya ten’ attamano satīmā 遇見具有慈心的同伴,要快樂與正念地與其交往,將能克服所有的危險,包括可見的如獅虎等;及隱密的危險如貪等。

Dhammapada Dhp. 329
巴利原典 (CSCD) [2]
329. No 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 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 eko care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二九 若無同行伴───善行富智慮,應如王棄國,如象獨行林。
註解 [4]

rājā '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 eko care 就像王室的仙人,捨離其國土,出家。此中所言,猶如已征服領土的國王,而想:稱為國土的,是極大放逸的來源。統理這樣的國土,對我而言,有何用?之後,離開所征服的領土,進入森林中,以出家修道的方式,成為隱士,且獨行。

mātaṅg’ araññe 'va nāgo 猶如稱為mātaṅga 的大象,從象群中離開,獨自在森林中遊行。因為其如此思惟:現在,我為母象;小象所圍繞,我吃的草或樹枝,已被其他象吃過,我喝的水是染污的,最好我離開象群,獨自生活。

Dhammapada Dhp. 330
巴利原典 (CSCD) [2]
330. Ekassa caritaṃ seyyo, natthi bāle sahāyatā;
Eko care na ca pāpāni kayirā, appossukko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三0 寧一人獨行,不與愚為友。獨行離欲惡,如象獨遊林。
註解 [4]

ekassa caritaṃ seyyo 對已出家的人而言,從出家開始,就樂於單獨的人,最好是過獨居的生活。

natthi bāle sahāyatā eko care 不與凡夫為友,因為戒、頭陀支、觀慧、道果、涅槃等不可能從凡夫中獲得。因此,讓一個人獨行。

na ca pāpāni kayirā 如mātaṅga 的大象,於森林中隨其樂舒適地過生活,僅用少少的力量,即能不染著,所以願人獨自而行,且連一點不善法也不造作。同樣的,如果你找不到合適的朋友,應該獨住。

Dhammapada Dhp. 331
巴利原典 (CSCD) [2]
331. 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 tuṭṭhī sukhā yā itarītarena;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ṅkhayamhi,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三一 應時得友樂,適時滿足樂,命終善業樂,離一切苦樂。
註解 [4]

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當需要已生起,如出家的情況:作袈裟或令諍論平息等的時刻。而在家的情況:耕田或為人所逼迫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能夠有協助你工作或令手頭中的事情平息的朋友,真的是一種快樂。

tuṭṭhī sukhā yā itarītarena 滿足於任何事是一種快樂。因為在家人會去偷竊,卻不滿足其所有;而出家人造作種種不適當的事,然而卻不滿足。因此,滿足於自己所有,不管大或小,就是一種快樂。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ṅkhayamhi 在臨終,善業是一種快樂,因為其業力會給下一世帶來好的影響。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ṇaṃ 息滅生死輪迴中的一切苦的阿羅漢,在這個世界是一種快樂。

Dhammapada Dhp. 332
巴利原典 (CSCD) [2]
332. Sukhā matteyyatā loke, atho petteyyatā sukhā;
Sukhā sāmaññatā loke, atho brahmaññatā sukhā.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三二 世中敬母樂,敬父親亦樂。世敬沙門樂,敬聖人亦樂。
註解 [4]

sukhā matteyyatā loke atho petteyyatā sukhā 對父母的適當行為。這是關於照顧父母。不照顧父母的過失有那些?當父母知道小孩不照顧他們時,會將錢財埋於地下或贈與他人,甚至不好的名聲會傳開,而且死後將入gūtha地獄。反之,那些照顧父母的人,將繼承財富,且獲得稱讚,死後生在善趣,所以說孝敬父母是一種快樂。

sukhā sāmaññatā loke atho brahmaññatā sukhā 對出家人或已捨棄不善法的人尊敬,如佛、辟支佛、聲聞弟子,供應其生活所需的物質,也是一種快樂。

Dhammapada Dhp. 333
巴利原典 (CSCD) [2]
333. Sukhaṃ yāva jarā sīlaṃ, 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

Nāgavaggo tevīsatimo niṭṭhit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三三三 至老持戒樂,正信成就樂,獲得智慧樂,不作諸惡業。

象品第二十三竟

註解 [4]

sukhaṃ yāva jarā sīlaṃ 裝飾品如珠寶作的耳環,亮麗的服飾等,僅僅在適當的人身上才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身上的裝飾在高齡層就不具有吸引力。在老人家身上的裝飾,對年輕人就不具吸引力。如此不適當的裝飾品,僅會造成別人的困擾,而輕蔑地說:我想他是瘋子!反之,戒如五戒或十戒,在每一個年齡層都具有吸引力,它僅會帶來喜悅,而說:縱使在老年實踐戒,也會帶來快樂。

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 於世間或出世間法的信心不動搖、堅固,是一種快樂。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 獲得世間、出世間的內觀慧是一種快樂。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 以破壞其因,而不造作不善行,於此世是一種快樂。


備註:

[1]〔註001〕  巴利原典 (PTS)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Access to InsightTipitaka : → Dhp{Dhp 1-20} ( Dhp ; Dhp 21-32 ; Dhp 33-43 , etc..)
[2](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註002〕  巴利原典 (CSCD)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國際內觀中心】(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N. Goenka in the tradition of Sayagyi U Ba Khin)所發行之《第六次結集》(巴利大藏經) CSCD ( 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網路版原始出處(original)請參考: The Pāḷi Tipitaka (http://www.tipitaka.org/) (請於左邊選單“Tipiṭaka Scripts”中選 Roman → Web → Tipiṭaka (Mūla) → Suttapiṭaka → Khuddakanikāya → 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2. Appamādavaggo , 3. Cittavaggo , etc..)。]
[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註003〕 本譯文請參考: 文言文版 ( 了參 法師 譯,台北市:圓明出版社,1991。) 另參:

一、 Dhammapada 法句經(中英對照) -- English translated by 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Chinese translated by Yeh chun(葉均); Chinese commented by Ven. Bhikkhu Metta(明法比丘)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佛護 尊者 ) 英譯; 了參 法師(葉均) 譯; 明法比丘 註(增加許多濃縮的故事)〕: PDFDOCDOC (Foreign1 字型)

二、 法句經 Dhammapada (Pāḷi-Chinese 巴漢對照)-- 漢譯: 了參 法師(葉均) ; 單字注解:廖文燦; 注解: 尊者 明法比丘PDFDOCDOC (Foreign1 字型)

[4](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註004〕 取材自:【部落格-- 荒草不曾鋤】-- 《法句經》 (涵蓋了T210《法句經》、T212《出曜經》、 T213《法集要頌經》、巴利《法句經》、巴利《優陀那》、梵文《法句經》,對他種語言的偈頌還附有漢語翻譯。)
[LChnFn23-01]〔註23-01〕 「信度 (Sindhu) 駿馬」,即印度河地方所產的駿馬。
[LChnFn23-02]〔註23-02〕 「矯羅」(Ku~njara) 象名。
[LChnFn23-03]〔註23-03〕 指涅槃。
[LChnFn23-04]〔註23-04〕 「財護」(Dhanapala)。
[LChnFn23-05]〔註23-05〕 象在發慾之期,從牠的顳(需+頁)分泌出一種臭液。這時牠的性情最難調制。
[LChnFn23-06]〔註23-06〕 故事說明此象如何思念牠的象母。意思是說我人應該孝順父母。
[LChnFn23-07]〔註23-07〕 指生死輪迴。

校註:

[NandFn23-01]

〔校註23-001〕 繫縛不入食

說明:參考法雨道場( 明法 法師)出版之修訂版,依巴、英及語體本更正。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