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17 Kodha 瞋恚品〉221-234頌(依蘇錦坤漢譯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編序)


蘇錦坤 製表

Dhammapada〈17 Kodha 瞋恚品〉221-234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7 瞋恚品〉221-234頌(蘇錦坤漢譯) 《法句經》(T210)〈25 忿怒品〉26頌(支謙譯) 《出曜經》(T212)〈21 恚品〉14頌 《法集要頌經》(T213)〈20 瞋恚品〉 19 頌
PLSu-17-221 他應斷絕忿怒、應離棄我慢、應克服所有結縛,眾苦不會跟隨不執著於名色、一無所有的他。(221) T210-25-016 捨恚離慢,避諸愛貪,不著名色,無為滅苦。(16) T212-21-001 除恚去憍慢,超度諸結使,不染著名色,除有何有哉?(1) T213-20-001 除瞋去我慢,遠離諸煩惱,不染彼名色冤家無有伴。 (1)
PLSu-17-222 他能制止升起的忿怒,如同控制擺動而即將翻覆的馬車,我稱此人為真正的御者,其餘只是執著韁繩而已。(222) T210-25-003 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3) T212-21-020 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去冥入明。(20) T213-20-019 恚能自制斷,如止奔走車,是為善調御,去冥入光明。(19)
PLSu-17-223 他應以不怒戰勝忿怒,以善勝不善,他應以布施戰勝慳吝,他應以真諦戰勝邪見邪說。(223) T210-25-004 忍辱勝恚,善勝不善,勝者能施,至誠勝欺。(4)
T212-15-011 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至誠勝欺。〈15 忿怒品〉(11)
T212-21-018 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真誠勝欺。(18)

T213-20-017 忍辱勝於怨,善勝不善者,勝者能施善,真誠勝欺善。(17)
PLSu-17-224 他應說真諦,他應不瞋怒,他應在請求時能布施,即使少許數量,他能以此三事(死後)生天。(224) T210-25-005 不欺不怒,意不多求,如是三事,死則上天。(5) T212-21-015 諦說不瞋恚,乞者念以施,三分有定處,自然處天宮。(15) T213-20-014 諦說不瞋恚,乞者念以施,三分有定處,自然處天宮。(14)
PLSu-17-225 不害的、總是調御自身的牟尼,他們會去到穩固的境地,到達此處之後,他們不再憂傷。(225)
T210-07-001 為仁不殺,常能攝身,是處不死,所適無患。〈7 慈仁品〉 (1)
T210-25-006 常自攝身,慈心不殺,是生天上,到彼無憂。(6)

T212-08-007 慈仁不殺,常能攝身,是處不死,所適無患。〈8 學品〉(7) T213-07-007 慈仁行不殺,常能善攝身,彼得無盡位,所適皆無患。〈7 善行品〉 (7)
PLSu-17-226 總是維持警寤、日夜勤奮學習、致力於修證涅槃的人,他們能漏盡解脫。(226)
T210-06-009 以覺意能應,日夜務學行,當解甘露要,令諸漏得盡。 〈6 惟念品〉(9)
T210-25-007 意常覺悟,明暮勤學,漏盡意解,可致泥洹。(7)

T212-16-009 以覺意得應,日夜慕學行,當解甘露要,令諸漏得盡。 〈16 惟念品〉(9)
T212-07-007 意常覺寤,晝夜力學,漏盡意解,可致泥洹。〈7 戒品〉(7)

T213-06-009 意常生覺悟,晝夜精勤學,漏盡心明解,可致圓寂道。〈6 持戒品〉 (9)
T213-15-010 以覺意得應,晝夜慕習學,解脫甘露要,決定得無漏。〈15 憶念品〉 (10)

PLSu-17-227 阿圖拉!這是自古以來(即常發生)的事,不是今日才有的事。他們責備沉默的人,他們責備多言的人,言語適量的人也導致責備,他們責備世間每個人。(227) T210-25-008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訒,亦毀中和,世無不毀。(8)
T212-15-005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訒,亦毀中和,世無不毀。〈15 忿怒品〉 (5)
T212-30-035 或有寂然罵,或有在眾罵,或有未聲罵,世無有不罵。〈30 雙要品〉(35)

T213-14-005 眾相共毀謗,各發恚怒聲,歡心平等忍,此忍最無比。〈14 怨家品〉(5)
T213-29-040 或有寂然罵,或有在眾罵,或有未聲罵,世無有不罵。〈29 相應品〉(40)

PLSu-17-228 只有被人譴責而無讚譽的人,或只有被人讚譽而不被譴責的人,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沒有這種人。(228) T210-25-009 欲意非聖,不能制中,一毀一譽,但為利名。(9) T212-30-036 一毀一譽,但利其名,非有非無,亦不可知。〈30 雙要品〉(36) T213-29-041 一毀及一譽,但利養其名,非有亦非有,則亦不可知。〈29 相應品〉(41)
PLSu-17-229 在日復一日的觀察下,行為無瑕疵、聰敏、(具)戒定慧的人,為智者所讚譽。(229) T210-25-010 明智所譽,唯稱是賢,慧人守戒,無所譏謗。(10) T212-30-037 叡人所譽,若好若醜,智人無缺,叡定解脫,〈30 雙要品〉(37) T213-29-042 智人所稱譽,若好兼及醜,智人無缺漏,慧定得解脫。〈29 相應品〉(42)
PLSu-17-230 誰夠資格去譴責這樣一位像閻浮提金一樣純淨的人?諸天與梵天都讚嘆他。(230) T210-25-011 如羅漢淨,莫而誣謗,諸天咨嗟,梵釋所稱。(11) T212-30-037 (叡人所譽,)如紫磨金,內外淨徹。〈30 雙要品〉(37) T213-29-042 如紫磨真金,內外徹清淨。〈29 相應品〉(42)
Dhammapada〈17 Kodha 瞋恚品〉221-234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7 瞋恚品〉221-234頌 《法句經》(T210)〈25 忿怒品〉26頌 《出曜經》(T212)〈21 恚品〉14頌 《法集要頌經》(T213)〈20 瞋恚品〉 19 頌
PLSu-17-231 他應防護自身的忿怒,應調御自身, 已捨斷了身惡行,應修習身善行。(231) T210-25-012 常守慎身,以護瞋恚,除身惡行,進修德行。(12) T212-08-001 護身惡行,自正身行,護身惡者,修身善行。〈8 學品〉(1) T213-07-001 守護身惡行,自正行,守護身惡者常修身善行。 〈7 善行品〉(1)
PLSu-17-232 他應防護自身的怒語,應調御自己的言語,已捨斷了語惡行,應修習語善行。(232) T210-25-013 常守慎言,以護瞋恚,除口惡言,誦習法言。(13) T212-08-002 護口惡行,自正口行,護口惡者,修口善行。〈8 學品〉(2) T213-07-002 守護口惡行,自正護口行,守護口惡者,常修口善行。〈7 善行品〉(2)
PLSu-17-233 他應防護自身的怒意,應調御自己的意,已捨斷了意惡行,應修習意善行。(233) T210-25-014 常守慎心,以護瞋恚,除意惡念,思惟念道。(14) T212-08-003 護意惡行,自正意行,護意惡者,修意善行。〈8 學品〉(3) T213-07-003 守護意惡行,自正護意行,守護意惡者,常修意善行。〈7 善行品〉 (3)
PLSu-17-234 身調御、語調御、意調御的智者,他們確實是完全善調御的。(234) T210-25-015 節身慎言,守攝其心,捨恚行道,忍辱最強。(15) T212-08-005 身修善行,口善亦爾,意修善行,無欲盡漏。〈8 學品〉(5) T213-07-005 身當修善行,修口善亦然,及修意善者,無欲盡諸漏。〈7 善行品〉(5)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