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二十六:婆羅門品(法句經, Dhammapada, BRAHMAN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波羅門品 [LChnFn26-01]  BRAAHMANAVAGGO

三八三 勇敢斷除於(欲)流,汝當棄欲婆羅門!若知於諸蘊 [LChnFn26-02] 滅盡,汝便知無作(涅槃)。 [NandFn26-01]

三八四 若常住於二法 [LChnFn26-03] ,婆羅門達彼岸;所有一切繫縛,從彼智者而滅。

三八五 無彼岸此岸 [LChnFn26-04] ,兩岸悉皆無,離苦 [LChnFn26-05] 無繫縛,是謂婆羅門。 (研讀).

三八六 彼人入禪定,安住離塵垢,所作皆已辦,無諸煩惱漏,證最高境界,是謂婆羅門。

三八七 日照晝兮月明夜,剎帝利武裝輝耀,婆羅門禪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晝夜。

三八八 棄除惡業者,是名婆羅門。行為清淨者,則稱為沙門,自除垢穢者,是名出家人。

三八九 莫打婆羅門!婆羅門莫瞋,打彼者可恥,忿發恥更甚!

三九0 婆羅門此非小益──若自喜樂制其心。隨時斷除於害心,是唯得止於苦痛。

三九一 不以身語意,行作諸惡業,制此三處者,是謂婆羅門。

三九二 正等覺者所說法,不論從何而得聞,於彼說者應敬禮,如婆羅門 [LChnFn26-06] 敬聖火。

三九三 不因髻髮與種族,亦非生為婆羅門。誰知真實 [LChnFn26-07] 及達摩,彼為幸福 [LChnFn26-08] 婆羅門。

三九四 愚者結髮髻,衣鹿皮 [LChnFn26-09] 何益?內心具(欲)林,形儀徒嚴飾! (研讀). [NandFn26-02]

三九五 諸著糞掃衣 [LChnFn26-10] ,消瘦露經脈,林中獨入定,是謂婆羅門。 (研讀).

三九六 所謂婆羅門,非從母胎生。如執諸煩惱,但名說「菩」者 [LChnFn26-11] 。若無一切執,是謂婆羅門。 (研讀).

三九七 斷除一切結,彼實無恐怖,無著離繫縛,是謂婆羅門。

三九八  [LChnFn26-12] 除皮帶與韁,及斷繩所屬,捨障礙覺者,是謂婆羅門。 (研讀).

三九九 能忍罵與打,而無有瞋恨,具忍刀強軍,是謂婆羅門。 [NandFn26-03]

四00 無有瞋怒具德行,持戒不為諸(欲)潤,調御得達最後身──我稱彼為婆羅門。 (研讀).

四0一 猶如水落於蓮葉,如置芥子於針鋒,不染著於愛欲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0二 若人於此世界中,覺悟消滅其自苦,放棄重負得解脫──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0三 有甚深智慧,善辦道非道,證無上境界,是謂婆羅門。

四0四 不與俗人混,不與僧相雜,無家無欲者,是謂婆羅門。

四0五 一切強弱有情中,彼人盡棄於刀杖,不自殺不教他殺──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0六 於仇敵中友誼者,執杖人中溫和者,執著人中無著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0七 貪欲瞋恚並慢心,以及虛偽皆脫落,猶如芥子落針鋒──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0八 不言粗惡語,說益語實語,不解怒於人,是謂婆羅門。

四0九 於此善或惡,修短與粗細,不與而不取,是謂婆羅門。

四一0 對此世他世,均無有欲望,無欲而解脫,是謂婆羅門。

四一一 無有貪欲者,了悟無疑惑,證得無生地,是謂婆羅門。

四一二 若於此世間,不著善與惡,無憂與清淨,是謂婆羅門。

四一三 如月淨無瑕,澄靜而清明,滅於再生欲,是謂婆羅門。

四一四 超越泥濘 [LChnFn26-13] 崎嶇道,並踰愚癡輪迴海,得度彼岸住禪定,無欲而又無疑惑,無著證涅槃寂靜──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一五 棄捨欲樂於此世,出家而成無家人,除滅欲樂生起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一六 棄捨愛欲於此世,出家而成無家人,除滅愛欲生起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一七 遠離人間縛,超越天上縛,除一切縛者,是謂婆羅門。

四一八 棄捨喜不喜,清涼無煩惱,勇者勝世間 [LChnFn26-14] ,是謂婆羅門。

四一九 若遍知一切──有情死與生,無執善逝佛,是謂婆羅門。

四二0 諸天乾闥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煩惱漏盡阿羅漢──我稱彼為婆羅門。

四二一 前後與中間 [LChnFn26-15] ,彼無有一物,不著一物者,是謂婆羅門。

四二二 牛王 [LChnFn26-16] 最尊勇猛者,大仙無欲勝利者 [LChnFn26-17] ,浴己 [LChnFn26-18] (無垢)及覺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研讀).

四二三 牟尼能知於前生,並且天界及惡趣,獲得除滅於再生,業已完成無上智,一切圓滿成就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婆羅門品第二十六竟〔Braahma.navaggo Chabbiisatimo〕

法句終 Dhammapada Ni.t.thitaa


注釋:

[LChnFn26-01]〔註26-01〕 這裡所說的婆羅門(Brahmana)是指斷惑證真的人,和通常所講的婆羅門意義不同。讀本品頌文可知。
[LChnFn26-02]〔註26-02〕 生命的要素。
[LChnFn26-03]〔註26-03〕 止與觀二法。
[LChnFn26-04]〔註26-04〕 彼岸為內六處 (Ajjhattikaani cha aayatanaani)--眼、耳、鼻、舌、身、意。此岸為外六處 (Baahiraani cha aayatanaani)-- 色、聲、香、味、觸、法。不著我與我所,故說彼無內外六處。
[LChnFn26-05]〔註26-05〕 原文 dara 亦可譯作「怖畏」。
[LChnFn26-06]〔註26-06〕 這裡是指印度的婆羅門教徒。
[LChnFn26-07]〔註26-07〕 指四諦。
[LChnFn26-08]〔註26-08〕 「幸福」(Sukhi)錫蘭版本作Suci,則應譯為「清淨」。
[LChnFn26-09]〔註26-09〕 在印度有些異教徒用鹿皮作坐具或作衣穿。
[LChnFn26-10]〔註26-10〕 「糞掃衣」(Pa'msukuula) 是出家人把人家丟掉的碎布撿來,洗乾淨後,把它聯綴起來作袈裟穿的。
[LChnFn26-11]〔註26-11〕 原文 Bhovaadi 為 bho + vaadin,譯為「說菩」。因為印度的婆羅門教徒談話之時,稱呼對方為「菩-- Bho」(喂)!但這是他們一個特別尊稱的字。
[LChnFn26-12]〔註26-12〕 本頌都是從馬的各種束縛的譬喻說的:「皮帶」喻瞋恚。「韁」喻愛欲。「繩」喻六十二邪見。「所屬」(馬勒等)喻潛伏的習性 (Anusaya) (舊譯作「隨眠」,有七種--欲貪隨眠,有貪隨眠,瞋隨眠,慢隨眠,見隨眠,疑隨眠,無明隨眠)。「障礙」喻無明。
[LChnFn26-13]〔註26-13〕 指貪欲等煩惱。
[LChnFn26-14]〔註26-14〕 克服五蘊不使再生之意。
[LChnFn26-15]〔註26-15〕 「前」是過去。「後」是未來。「中間」是現在。
[LChnFn26-16]〔註26-16〕 原文 Usabha 譯為牡牛或牛王,但這個稱呼含有特殊的意義,是指一個強而超群無畏的人。
[LChnFn26-17]〔註26-17〕 克服煩惱魔、蘊魔和死魔,故名勝利者。
[LChnFn26-18]〔註26-18〕 印度人迷信他們於恆河洗浴,即可消除罪業。但這裡是說他的心中沒有垢穢之意。

校註:

[NandFn26-01]

〔校註26-001〕 若知於諸行滅盡

說明:參考法雨道場( 明法 法師)出版之修訂版,依巴、英、語體本及古譯(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更正。

[NandFn26-02]

〔校註26-002〕 法雨道場( 明法 法師)出版之修訂版,建議改"衣羊皮何益"

說明:蓋,巴(ajina)、英(antelope)。

[NandFn26-03]

〔校註26-003〕 具忍力強軍

說明:參考法雨道場( 明法 法師)出版之修訂版,依巴、英及語體本更正。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