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法句經》註解 摘譯 十八:垢穢品 (Impurity)
Dhp235 | Dhp236 | Dhp237 | Dhp238 | Dhp239 | Dhp240 | Dhp241 | Dhp242 | Dhp243 | Dhp244 | Dhp245 |
---|---|---|---|---|---|---|---|---|---|---|
Dhp246 | Dhp247 | Dhp248 | Dhp249 | Dhp250 | Dhp251 | Dhp252 | Dhp253 | Dhp254 | Dhp255 |
本對讀包含下列數個版本,請自行勾選欲對讀之版本 (感恩 Siong-Ui Te 師兄 提供程式支援):
巴利原典 (CSCD) [2] | 18. Malavaggo 235. Paṇḍupalāsova dānisi, yamapurisāpi ca te [taṃ (sī. syā. kaṃ. pī.)] upaṭṭhitā;
Uyyogamukhe ca tiṭṭhasi,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十八:垢穢品 二三五 汝今已似枯燋葉,閻魔使者近身邊。汝已佇立死門前,旅途汝亦無資糧。 |
註解 [4] | paṇḍupalāso 'va dāni 'si 你現在猶如枯黃的葉子,即將落到地面。 yamapurisā 'pi ca te upaṭṭhitā 死神的使者已接近你。 uyyogamukhe ca tiṭṭhasi 敗壞就在面前。 pātheyyam pi ca te na vijjati 資糧如米。對一個旅行者而言,就是路上的食物。對一個要超越世界的人而言,即是善行。 |
巴利原典 (CSCD) [2] | 236. So karohi dīpamattano, khippaṃ vāyama paṇḍito bhava;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dibbaṃ ariyabhūmiṃ upehisi [dibbaṃ ariyabhūmimehisi (sī. syā. pī.), dibbamariyabhūmiṃ upehisi (?)].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三六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塵垢無煩惱,得達諸天之聖境 [LChnFn18-01] 。 |
註解 [4] | so karohi dīpam attano 如此的人,為自己建立善的支撐點,如海中遇難的船,尋找島嶼。 khippaṃ vāyama 盡速地努力。 paṇḍito bhava 成為智者,為自己建立支點,就是自己的善業。當他可以作的時候,實踐善行,不要等待死亡來臨的時候,如此努力用功的人是智者。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dibbaṃ ariyabhūmim ehisi 如此努力用功,會成為息滅五欲污垢的人。沒有煩惱的污染,你將達到五淨居天。 |
巴利原典 (CSCD) [2] | 237. Upanītavayo ca dānisi, sampayātosi yamassa santike;
Vāso [vāsopi ca (bahūsu)] te natthi antarā,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三七 汝今壽命行已終。汝已移步近閻魔。道中既無停息處,旅途汝亦無資糧。 |
註解 [4] | upanītavayo ca dāni 'si 現在你已度過一大段生命,已入高齡。你已度過人生的三個時間,且站立於死神的邊緣。 sampayāto 'si yamassa santike 你正站在死神的面前。 vāso 'pi ca te natthi antarā 中間沒有可休息的地方。當行於陸上的行者,沿路上從事不同的作用以度時,然而,生於他世卻非如此。生於他世者不可能對死神說:請等我幾天,讓我乞食及聽法。只要死於此,即刻投生於彼。 |
巴利原典 (CSCD) [2] | 238. So karohi dīpamattano, khippaṃ vāyama paṇḍito bhava;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na punaṃ jātijaraṃ [na puna jātijaraṃ (sī. syā.), na puna jātijjaraṃ (ka.)] upehis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三八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塵垢無煩惱,不復重來生與老。 |
註解 [4] | na puna jātijaraṃ upehisi 不復生與老,當然包括病與死。此中指阿羅漢道。 |
巴利原典 (CSCD) [2] | 239. Anupubbena medhāvī, thokaṃ thokaṃ khaṇe khaṇe;
Kammāro rajatasseva, niddhame malamattano.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三九 剎那剎那間,智者分分除,漸拂自垢穢,如冶工鍛金。 |
註解 [4] | anupubbena 依序地。 medhāvī 智者。 khaṇe khaṇe 在每一剎那,作善行。 kammāro rajatass’ eva 猶如金匠,藉著加熱、捶打,若不能移除不淨,及塑成種種莊飾,則一而再地加熱與捶打,已除不淨,則可塑成種種美飾。 niddhame malam attano 同樣的,一而再地作善行,智者能去除雜染如欲樂等。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0. Ayasāva malaṃ samuṭṭhitaṃ [samuṭṭhāya (ka.)], tatuṭṭhāya [taduṭṭhāya (sī. syā. pī.)] tameva khādati;
Evaṃ atidhonacārinaṃ, sāni kammāni [sakakammāni (sī. pī.)] nayanti duggatiṃ.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0 如鐵自生鏽,生已自腐蝕,犯罪者亦爾,自業導惡趣。 |
註解 [4] | atidhonacārinaṃ sakakammāni nayanti duggatiṃ 此中的dhona意謂:在反思之後,再利用四資具的智慧。即是說這四資具是為此目的,而非其他。某人在行動上違反這樣的智慧,稱為atidhonacārī。如銹從鐵生出,反而腐蝕生出之處。同樣的,愚者的行為從自己生起,反而將自己投向惡趣,因為違反了省思的智慧而受用資生之具。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1. Asajjhāyamalā mantā, anuṭṭhānamalā gharā;
Malaṃ vaṇṇassa kosajjaṃ, pamādo rakkhato malaṃ.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一 不誦經典穢,不勤為家穢。懶惰為色穢 [LChnFn18-02] ,放逸護衛穢。 |
註解 [4] | asajjhāyamalā mantā 因為聖典的學習或技藝的熟練,若不相續不斷的重覆或練習,則會遺忘或不能背誦。 anuṭṭhānamalā gharā 房子敗壞時,若屋主不積極修復破損之處,則屋子很快壞。 malaṃ vaṇṇassa kosajjaṃ 出家或在家人因為懶惰,不去照料身體或其資具,身與物會變得很髒亂。 pamādo rakkhato malaṃ 照料牛群的人,因為放逸、睡覺、玩耍,不注意牛群,以致於牛群遇到傷害,不管是渡過不適當的河水,或經過有危險之處,或侵害別人的稻苗。如此的牧牛者會為主人所訶責或處罰。同樣的,出家人若不能守護六根,煩惱入侵其人,令其遠離出家生活,所以放逸是垢染。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2. Malitthiyā duccaritaṃ, maccheraṃ dadato malaṃ;
Malā ve pāpakā dhammā,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二 邪行婦人穢,吝嗇施者穢。此界及他界,惡去實為穢。 |
註解 [4] | mal’ itthiyā duccaritaṃ惡行是女人的污垢。此中所謂的惡行,指逾越道德,當有此行時,其丈夫趕走她,甚至回到娘家,父母會說:妳已成為家族的污垢,我們甚至不願見到妳。於是四處流浪,無所依,因此遇到大災難。 maccheraṃ dadato malaṃ 吝嗇是布施者的污垢。當慳吝生起的時候,會障礙布施的心,如此將錯失三種收獲:人、天、涅槃。 malā ve pāpakā dhammā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惡法是此世與他世的垢染。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3. Tato malā malataraṃ, avijjā paramaṃ malaṃ;
Etaṃ malaṃ pahantvāna, nimmalā hotha bhikkhavo.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三 此等諸垢中,無明垢為最,汝當除此垢,成無垢比丘! |
註解 [4] | tato malā malataraṃ 我將告訴你比前面更大的垢染。 avijjā paramaṃ malaṃ 無明是最大的、最壞的垢染。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4. Sujīvaṃ ahirikena, kākasūrena dhaṃsinā;
Pakkhandinā pagabbhena, saṃkiliṭṭhena jīvitaṃ.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四 生活無慚愧,鹵莽如烏鴉,詆毀(於他人),大膽自誇張,傲慢邪惡者,其人生活易。 |
註解 [4] | sujīvaṃ ahirikena 沒有慚愧的人,可能為了過安逸的日子,甚至會叫不是父母的人為爸媽。 kākasūrena 如烏鴉般的狡猾。烏鴉想要從屋主那裡奪取食物時,站在牆上,等待機會。看起來好像他注意其他事,又好像在睡覺。當屋主不注意時,他飛向食物,刁著食物飛走。同樣的,無慚者與諸比丘一起進入村落,內心記著那些屋主會提供豐富的食物。比丘乞食完,僅取其所需的物質,回其住處。他們取用食物,省察而食,之後,安住於禪觀中。而此人未作任何事,僅等待再回到村落,當其他比丘注意到他時,就坐著好像正在禪修,或正在整理袈裟。之後,從座位上起立,進入村落,來到其前注意的屋主門前。如果屋主坐在門邊織布,半掩其門,此人一手打開其門進入。屋主見到他,雖不樂意,還是請他入內,提供上午剩下的食物,他乞食完後,帶走其他的。 dhaṃsinā 當人說:如某些長老,於其所需知量。就會有人說:我們不也是知量嗎?此中的dhaṃsi稱為貶抑者,因為他們貶抑別人的道德。其他人聽到這樣的談話,會視彼為值得供養的人,而想:此人也具有如知量的德行。但之後,此人無法令智者心喜悅,他也失去其所得。如此,此人破壞了自己,也破壞別人的所得。 saṃkiliṭṭhena jīvitaṃ 以如此的方式過日,是染污的。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5. Hirīmatā ca dujjīvaṃ, niccaṃ sucigavesinā;
Alīnenāppagabbhena, suddhājīvena passatā.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五 生活於慚愧,常求於清淨,不著欲謙遜,住清淨生活,(富於)識見者,其人生活難。 |
註解 [4] | hirīmatā ca dujjīvaṃ 有慚愧心的人,日子雖過得很艱苦,但絕不會向不是母親的人,稱為母親;不取不合法的物質,依法取得資具,依序乞食。 niccaṃ sucigavesinā 常尋求讓自己的行為清淨。 alīnenāpagabbhena 遠離染著。 suddhājīvena passatā 如此的生活方式是清淨的。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6. Yo pāṇamatipāteti, musāvādañca bhāsati;
Loke adinnamādiyati, paradārañca gacchat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六 [LChnFn18-03] 若人於世界,殺生說妄語,取人所不與,犯於別人妻。 |
註解 [4] | yo pāṇam atipāteti 殺生者,以種種方式,讓別人的生命斷絕。 musāvādaṃ ca bhāsati 說謊。 loke adinnaṃ ādiyati 偷盜,取用別人的財產。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7. Surāmerayapānañca, yo naro anuyuñjati;
Idhevameso lokasmiṃ, mūlaṃ khaṇati attano.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七 及耽湎飲酒,行為如是者,即於此世界,毀掘自(善)根。 |
註解 [4] | surāmerayapānaṃ ca yo naro anuyuñjati 常常喝酒。 mūlaṃ khaṇati attano 他挖自己的根。他挖那足以安立自己的根,他活著,已變成沒希望與絕望。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8. Evaṃ bho purisa jānāhi, pāpadhammā asaññatā;
Mā taṃ lobho adhammo ca, ciraṃ dukkhāya randhayuṃ.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八 如是汝應知:不制則為惡;莫貪與非法,自陷於水苦。 |
註解 [4] | evam bho purisa jānāhi 傾向於作五種不善行的人。 pāpadhammā 惡法,愚夫的法。 asaññatā 於身語意,不自我調伏。 lobho adhammo 貪與瞋是不善的根。 mā taṃ ciraṃ dukkhāya randhayuṃ 不可讓這些法激怒你,帶給你惡趣長期的苦。 |
巴利原典 (CSCD) [2] | 249. Dadāti ve yathāsaddhaṃ, yathāpasādanaṃ [yattha pasādanaṃ (katthaci)] jano;
Tattha yo maṅku bhavati [tattha ce maṃku yo hoti (sī.), tattha yo maṅkuto hoti (syā.)], paresaṃ pānabhojane;
Na so divā vā rattiṃ vā, samādhimadhigacchat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四九 [LChnFn18-04] 若信樂故施。心嫉他得食,彼於晝或夜,不得入三昧。 |
註解 [4] | dadāti ve yathā saddhaṃ 人依其信心而布施 yathā pasādanaṃ jano 依其所喜。 tattha yo maṅku hoti 對於他人的布施,此人陷入悶悶不樂,而想:我所得是少,而粗。 na so samādhiṃ adhigacchati 此人不能得定,包括近行定、根本定,或道與果。 |
巴利原典 (CSCD) [2] | 250. Yassa cetaṃ samucchinnaṃ, mūlaghaccaṃ [mūlaghacchaṃ (ka.)] samūhataṃ;
Sa ve divā vā rattiṃ vā, samādhimadhigacchat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五0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則於晝或夜,彼得入三昧。 |
註解 [4] | yassa c’ etaṃ samucchinnaṃ 此人的不善法被切斷。 mūlaghaccaṃ samūhataṃ 以阿羅漢智完全破壞其根本。 |
巴利原典 (CSCD) [2] | 251. Natthi rāgasamo aggi, natthi dosasamo gaho;
Natthi mohasamaṃ jālaṃ, natthi taṇhāsamā nadī.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五一 無火等於貪欲,無執著如瞋恚,無網等於愚癡,無河流如愛欲。 |
註解 [4] | natthi rāgasamo aggi 沒有任何火,可與貪相比,因為他僅在內部生起,且燃燒此人,卻沒有任何特徵。 natthi dosasamo gaho natthi 為夜叉、鱷魚等所抓,尚可脫逃,但為瞋所抓就難逃了。 mohasamaṃ jālaṃ 癡繫縛、纏繞我們。 natthi taṇhāsamā nadī 對於如恆河等,有時滿水,有時少水,有時乾枯。但對於渴愛,卻無滿枯的差別,只有長期的不滿足的情況,所以說渴愛是難以填滿。 |
巴利原典 (CSCD) [2] | 252. Sudassaṃ vajjamaññesaṃ, attano pana duddasaṃ;
Paresaṃ hi so vajjāni, opunāti [ophunāti (ka.)] yathā bhusaṃ;
Attano pana chādeti, kaliṃva kitavā saṭho.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五二 易見他人過,自見則為難。揚惡如颺糠,已過則覆匿,如彼狡博者,隱匿其格利 [LChnFn18-05] 。 |
註解 [4] | sudassaṃ vajjam aññesaṃ attano pana duddasaṃ別人的過失是容易辨別的,容易看到的,縱使是小如針孔。然而自己的過失,卻很難看到,縱使是大如巨石。 paresaṃ hi so vajjāni opuṇāti yathā bhusaṃ 見到他人的過失,於僧團中廣布其過失,猶如人拿穀物到高處,投向風中,吹散米糠一樣。 kaliṃ 'va kitavā saṭho 如獵鳥者想要捕鳥,且殺死他們,以細枝條覆蓋自己的身體;同樣的,此人隱藏自己的過失,張揚別人的過失。 |
巴利原典 (CSCD) [2] | 253. Paravajjānupassissa , niccaṃ ujjhānasaññino;
Āsavā tassa vaḍḍhanti, ārā so āsavakkhayā.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五三 若見他人過,心常易忿者,增長於煩惱;去斷惑遠矣。 [NandFn18-01] |
註解 [4] | paravajjānupassissa niccaṃ ujjhānasaññino 因為尋求別人的過失,而鄙視他人,以如此的方式表達:人應如此著衣,如此披袈裟。這種人甚至不能從禪修中培養一法。 āsavā tassa vaḍḍhanti ārā so āsavakkhayā 之後,因這個事實,漏增,遠離漏盡。 |
巴利原典 (CSCD) [2] | 254. Ākāseva padaṃ natthi, samaṇo natthi bāhire;
Papañcābhiratā pajā, nippapañcā tathāgatā.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五四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 [LChnFn18-06] 。眾生喜虛妄 [LChnFn18-07] ,如來無虛妄。 |
註解 [4] | ākāse padaṃ natthi 在空中,沒有任何人的足跡可以辨別其形狀與顏色。 samaṇo natthi bāhire 在佛教之外,找不到得道與果的方法。 papañcābhiratā pajā nippapañcā tathāgatā 有情界具足戲論如貪等。世尊遠離戲論,因為在菩提樹下,世尊已斷盡一切。 |
巴利原典 (CSCD) [2] | 255. Ākāseva padaṃ natthi, samaṇo natthi bāhire;
Saṅkhārā sassatā natthi, natthi buddhānamiñjitaṃ.
Malavaggo aṭṭhārasamo niṭṭhito.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二五五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五)蘊無常住,諸佛無動亂。 垢穢品第十八竟 |
註解 [4] | saṅkhārā sassatā natthi此中指五蘊,任何五蘊之一沒有一個是恆常的。 natthi buddhānaṃ iñjitaṃ 佛陀一點也不會基於視五蘊為常的貪、見所動搖。 |
備註:
[1] | 〔註001〕 巴利原典 (PTS)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Access to Insight → Tipitaka : → Dhp → {Dhp 1-20} ( Dhp ; Dhp 21-32 ; Dhp 33-43 , etc..) |
[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註002〕 巴利原典 (CSCD)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國際內觀中心】(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N. Goenka in the tradition of Sayagyi U Ba Khin)所發行之《第六次結集》(巴利大藏經) CSCD ( 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網路版原始出處(original)請參考: The Pāḷi Tipitaka (http://www.tipitaka.org/) (請於左邊選單“Tipiṭaka Scripts”中選 Roman → Web → Tipiṭaka (Mūla) → Suttapiṭaka → Khuddakanikāya → 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2. Appamādavaggo , 3. Cittavaggo , etc..)。] |
[3]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註003〕 本譯文請參考: 文言文版 ( 了參 法師 譯,台北市:圓明出版社,1991。) 另參: 一、 Dhammapada 法句經(中英對照) -- English translated by 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Chinese translated by Yeh chun(葉均); Chinese commented by Ven. Bhikkhu Metta(明法比丘) 〔 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佛護 尊者 ) 英譯; 了參 法師(葉均) 譯; 明法比丘 註(增加許多濃縮的故事)〕: PDF 、 DOC ; DOC (Foreign1 字型) 。 二、 法句經 Dhammapada (Pāḷi-Chinese 巴漢對照)-- 漢譯: 了參 法師(葉均) ; 單字注解:廖文燦; 注解: 尊者 明法比丘 ;PDF 、 DOC ; DOC (Foreign1 字型) |
[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註004〕 取材自:【部落格-- 荒草不曾鋤】-- 《法句經》 (涵蓋了T210《法句經》、T212《出曜經》、 T213《法集要頌經》、巴利《法句經》、巴利《優陀那》、梵文《法句經》,對他種語言的偈頌還附有漢語翻譯。) |
[LChnFn18-01] | 〔註18-01〕 「諸天之聖境」指五淨居天(Panca suddhavasa bhumi)-- 無煩(Aviha),無熱(Atappa),善現(Sudassa),善見(Sudassi),色究竟(Akanittha)--為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 |
[LChnFn18-02] | 〔註18-02〕 懶於整理為身體住處之穢。 |
[LChnFn18-03] | 〔註18-03〕 下二頌連貫。 |
[LChnFn18-04] | 〔註18-04〕 下二頌連貫。 |
[LChnFn18-05] | 〔註18-05〕 「格利」(Kali)是一種不利的骰子。 |
[LChnFn18-06] | 〔註18-06〕 「沙門」(Samano)這裏是指覺悟四果道者。 |
[LChnFn18-07] | 〔註18-07〕 原文 Papanca有虛妄、障礙等意,這裡特別指愛(Tanha),見(Ditthi),慢(Mano)而言。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