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巴利《法句經》註解 摘譯 第十四:佛陀品 (The Buddha)




偈頌目錄
Dhp179 Dhp180 Dhp181 Dhp182 Dhp183 Dhp184 Dhp185 Dhp186 Dhp187
Dhp188 Dhp189 Dhp190 Dhp191 Dhp192 Dhp193 Dhp194 Dhp195 Dhp196

本對讀包含下列數個版本,請自行勾選欲對讀之版本 (感恩 Siong-Ui Te 師兄 提供程式支援):

Dhammapada Dhp. 179
巴利原典 (CSCD) [2]

14. Buddhavaggo

179.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 jitaṃ yassa [jitamassa (sī. syā. pī.), jitaṃ massa (ka.)] no yāti koci loke;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十四、佛陀品

一七九  [LChnFn14-01] 彼之勝利 [LChnFn14-02] 無能勝,敗者於世無可從** [LChnFn14-03] ,佛(智)無邊無行跡 [LChnFn14-04] ,汝復以何而誑惑?

註解 [4]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 彼勝利無人能勝。等正覺的勝利不會轉成敗落,不會變成弱的勝利者。因為煩惱如執取等,已被世尊以不同的道斷除,將不會再生起。

jitam assa no yāti koci loke 在此世界中,沒有人可以達到彼勝利。在其克服煩惱後,沒有煩惱殘餘。此斷除是徹底的,完全的。

taṃ buddham anantagocaraṃ 世尊的所行境是無限的,因為其能了知無限多的對象。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以什麼足跡,你能找到無足跡者?對於有三種足跡中的任何一種(即是貪瞋癡)的人而言,你可藉著足跡找到他。但對佛陀而言,一個足跡也沒有,以什麼足跡你可找到他呢?

Dhammapada Dhp. 180
巴利原典 (CSCD) [2]
180. Yassa jālinī visattikā, taṇhā natthi kuhiñci netave;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0  彼已不具於結縛,愛欲難以誘使去,佛(智)無邊無行跡,汝復以何而誑惑?
註解 [4]

yassa jālinī 如網一般。貪稱為網,因為它會纏繞包裹所有一切。從這個意義而言,說貪中有網,貪能製造網,貪比喻為網。

visattikā 取著,貪稱為取著,因為它於根的所緣染著。也稱為毒,因為它是毒食,毒花,毒果。

taṇhā natthi kuhiñci netave 對於沒有貪的人而言,如何能將此人帶到輪迴之處?

Dhammapada Dhp. 181
巴利原典 (CSCD) [2]
181. Ye jhānapasutā dhīrā, nekkhammūpasame ratā;
Devāpi tesaṃ pihayanti, sambuddhānaṃ satīmataṃ.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一 智者修禪定,喜出家 [LChnFn14-05] 寂靜,正念正覺者,天人所敬愛。
註解 [4]

jhānapasutā 從事與投入這兩種禪修自在的人,藉著轉向、入、住、出、省察的方式達成。

nekkhammūpasame ratā 樂於出離的平靜。此中的樂於出離的平靜,不是出離家而出家的意思,而是指樂於涅槃,煩惱息滅。

devā 'pi tesaṃ pihayanti sambuddhānaṃ satīmataṃ連諸天神也一樣希求。天與人等皆希求等正覺者,具有正念者。而他們自己也會希求正覺,如此思惟:願我們也能成為正覺者。

Dhammapada Dhp. 182
巴利原典 (CSCD) [2]
182. Kiccho manussapaṭilābho, kicchaṃ maccāna jīvitaṃ;
Kicchaṃ saddhammassavanaṃ, kiccho buddhānamuppād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二 得生人道難,生得壽終難,得聞正法難,遇佛出世難。
註解 [4]

kiccho manussapaṭilābho 得人身難,因為得人身要努力實踐善的戒行。

kicchaṃ saddhammasavaṇaṃ 聞正法難,因為宣說法的人很難出現。

kiccho buddhānaṃ uppādo 如來出現難,因為極端希少故,且要成佛需經過無量無數的努力才能成功,所以具足這種特質的人出現,要經過百千劫才可遇。

Dhammapada Dhp. 183
巴利原典 (CSCD) [2]
183.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kusalassūpasampadā (sy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sacittapariyodāpanaṃ (?)],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三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 ( 183 研讀 ).
註解 [4]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諸惡莫作。

kusalassa upasampadā 眾善奉行,善行是指從出家到阿羅漢道的一切善行。

sacittapariyodapanaṃ 淨化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遠離五蓋。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這是一切佛的教導。

Dhammapada Dhp. 184
巴利原典 (CSCD) [2]
184. 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tikkhā, nibbānaṃ [nibbāṇaṃ (ka. sī. pī.)]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
Na hi pabbajito parūpaghātī, na [ayaṃ nakāro sī. syā. pī. pātthakesu na dissati] samaṇo hoti paraṃ viheṭhayant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四 諸佛說涅槃最上,忍辱為最高苦行。害他實非出家者,惱他不名為沙門。
註解 [4]

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tikkhā 在佛的教授中,忍辱是最高,最可貴的苦行。

nibbāṇaṃ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 諸佛說涅槃是無上的。如諸佛,辟支佛及那些覺者,這三種皆稱為諸佛。

na hi pabbajito parūpaghātī 出家者不應該傷害他人,以手傷害他人,或威脅他人,不能稱為出家人。

samaṇo 令他人厭煩,不稱為沙門。

Dhammapada Dhp. 185
巴利原典 (CSCD) [2]
185. Anūpavādo anūpaghāto [anupavādo anupaghāto (syā. ka.)], pātimokkhe ca saṃvaro;
Mattaññutā ca bhattasmiṃ, pantañca sayanāsanaṃ;
Adhicitte ca āyogo,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五 不誹與不害,嚴持於戒律 [LChnFn14-06] ,飲食知節量,遠處而獨居,勤修增上定 [LChnFn14-07] ,是為諸佛教。
註解 [4]

anūpavādo 不挑剔,也不會令別人挑剔。

anūpaghāto 不傷害,也不經由別人造成傷害。

pātimokkhe 在別解脫戒中。

saṃvaro 律儀,自制以防止惡行的造作。

mattaññutā 知量,就是正確地了解自己所須要的量。

pantaṃ 獨住。

adhicitte 增上心,指八等至。

āyogo 努力。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此為世尊的教導。此中,沒有過失指語律儀,不傷害指身律儀,別解脫指觀察與自制。知量則是生活的清淨與生理上基本需求有關的戒。獨住與增上心則為定學。

Dhammapada Dhp. 186
巴利原典 (CSCD) [2]
186. Na kahāpaṇavassena, titti kāmesu vijjati;
Appassādā dukhā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六  [LChnFn14-08] 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淫欲,樂少而苦多!
註解 [4]

kahāpaṇavassena 此中所提的金幣雨,是指經由拍打雙手,引發下七種珍寶,縱使有這些,他於物質與欲望永不滿足。

appassādā 少樂。

dukhā 苦。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 智者已知欲樂是如此的。

Dhammapada Dhp. 187
巴利原典 (CSCD) [2]
187. Api dibbesu kāmesu, ratiṃ so nādhigacchati;
Taṇhakkhayarato hoti, sammāsambuddhasāvak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七 故彼於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覺者弟子,希滅於愛欲。
註解 [4]

api dibbesu kāmesu ratiṃ so nādhigacchati 縱使有人邀請智者享用天神們的快樂,事實上,智者於這些快樂中找不到喜悅。

taṇhakkhayarato 樂於貪盡者,為阿羅漢果與涅槃所吸引。

sammāsambuddhasāvako 等正覺的聲聞眾,致力於內心培養的比丘,從聞世尊所說的法而生。

Dhammapada Dhp. 188
巴利原典 (CSCD) [2]
188. Bahuṃ ve saraṇaṃ yanti, pabbatāni vanāni ca;
Ārāmarukkhacetyāni, manussā bhayatajjitā.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八  [LChnFn14-09] 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於森林,園苑樹支提 [LChnFn14-10]
註解 [4]

bahū 許多。

pabbatāni vanāni ca 諸山林。為各種怖畏威脅之人,及希求遠離怖畏,或希求兒子等,處處歸依山林,如仙人山等。

Dhammapada Dhp. 189
巴利原典 (CSCD) [2]
189. N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n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
N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八九 此非安穩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離一切苦。
註解 [4] netaṃ saraṇam 此非歸依處,所有如此的歸依處是不安全的,並非最高的,且因為這個理由,沒有一個眾生能遠離生老等病。
Dhammapada Dhp. 190
巴利原典 (CSCD) [2]
190. Yo ca buddhañca dhammañca, saṅghañca saraṇaṃ gato;
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九0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註解 [4]

yo ca 已指出那些不安全,不究竟的歸依處,接著就說明那裡是安全,究竟的歸依處。

buddhañ ca dhammañ ca saṅghañ ca saraṇaṃ gato 已經以佛法僧為究竟的歸依處,藉著禪修的業處---佛法僧隨念的時候,尋找歸依處會消失,且會為這些行為所干擾,所以此中所說唯一的歸依處是來自於道。

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 藉由知見四聖諦,這些人歸依四聖諦,此歸依是安全且究竟的,依於此歸依,此人遠離輪迴的一切不幸。

Dhammapada Dhp. 191
巴利原典 (CSCD) [2]
191. Dukkhaṃ dukkhasamuppādaṃ, dukkhassa ca atikkamaṃ;
Ariyaṃ c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dukkhūpasamagāminaṃ.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九一 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 [LChnFn14-11] ,並八支聖道,能令苦寂滅 [LChnFn14-12]
註解 [4] Null
Dhammapada Dhp. 192
巴利原典 (CSCD) [2]
192. 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
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九二 此 [LChnFn14-13] 皈依安穩,此皈依無上,如是皈依者,解脫一切苦。
註解 [4] 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此實為寂靜的歸依處。
Dhammapada Dhp. 193
巴利原典 (CSCD) [2]
193. Dullabho purisājañño, na so sabbattha jāyati;
Yattha so jāyati dhīro, taṃ kulaṃ sukhamedhati.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九三 聖人 [LChnFn14-14] 極難得,彼非隨處生;智者所生處,家族咸蒙慶。
註解 [4]

dullabho 難得。聖者難遇,不是平常遇得到,如高貴的動物難遇。

na so sabbattha 他不出生在邊地,或貧賤家中,他生於中國。一個受到尊重的家庭於剎帝利家中或婆羅門家中。

Dhammapada Dhp. 194
巴利原典 (CSCD) [2]
194. Sukho buddhānamuppādo, sukhā saddhammadesanā;
Sukhā saṅghassa sāmaggī, samaggānaṃ tapo sukh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九四 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僧伽和合樂,修士和合樂。
註解 [4]

sukho buddhānaṃ uppādo 世尊的出現是快樂的,當他們出現時,推動人們越過染著的鴻溝。

sukhā saddhammadesanā 演說真正的法是快樂的,因為處於生死中的眾生,遇到正法,能解脫生老等死。

sukhā saṅghassa sāmaggī 僧眾合和樂,和合是思想的一致,同樣的一致性也是快樂。

samaggānaṃ tapo sukho 和合勇進樂,在和合的團體中,有類似的心情,如學習佛陀的教法,或完成頭陀的練習,或成就獨處的目標,所以勇進樂。世尊曾說:諸比丘!只要比丘們和合共聚,和合生起,和合實踐僧團的功用,如此諸比丘的進步是可以期待的,且不會退失。

Dhammapada Dhp. 195
巴利原典 (CSCD) [2]
195. Pūjārahe pūjayato, buddhe yadi va sāvake;
Papañcasamatikkante, tiṇṇasokapariddave.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九五  [LChnFn14-15] 供養供應者──脫離於虛妄,超越諸憂患,佛及佛弟子。
註解 [4]

pūjārahe pūjayato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Pūjārahā應理解為Pūjitum arahā,應該被禮敬的那些人。此中的意思是對於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以禮拜或問訊或供養四資具等。

buddhe 諸覺者,此中說明值得尊敬的這些人。

yadi vā 此中意謂尚有辟支佛、聲聞及世尊的弟子。

papañca samatikkante 已越過戲論,即越過貪、見、慢等。

tiṇṇasokapariddave 越過憂愁。這些人值得尊敬。

Dhammapada Dhp. 196
巴利原典 (CSCD) [2]
196. Te tādise pūjayato, nibbute akutobhaye;
Na sakkā puññaṃ saṅkhātuṃ, imettamapi kenaci.

Buddhavaggo cuddasamo niṭṭhito.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一九六 若供養如是──寂靜無畏者,其所得功德,無能測量者。

佛陀品第十四竟

註解 [4]

te 諸佛與其他。

tādise 如此,是說具有上面所說的特質。

nibbute 寂靜者,已寂滅貪、瞋、痴。

akutobhaye 不畏懼任何事的人,他們不怕輪迴相續的存有,或任何感官經驗的對象。

na sakkā puññaṃ saṅkhātuṃ 此功德不能被計算。

imettam api kena ci 任何人會說:此是範圍。但此功德,不能計算說:他是這麼多。kena ci應該加入api,意思為:任何人或方式,不能計算此功德。任何人如婆羅門等。任何方式:測量、稱重、容積。測量:測量後,說他有這麼多。稱重:以稱來評量有多重。容積:如斗等。想要藉由這三種方法,計算禮敬諸佛等的人所獲得的功德,有多少是不可能的,因為無限故。禮敬諸佛等,其功德不可量,因為諸佛等已除煩惱,已達涅槃,也除去五蘊的相續,故禮敬者其德不可量。


備註:

[1]〔註001〕  巴利原典 (PTS)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Access to InsightTipitaka : → Dhp{Dhp 1-20} ( Dhp ; Dhp 21-32 ; Dhp 33-43 , etc..)
[2](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註002〕  巴利原典 (CSCD)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國際內觀中心】(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N. Goenka in the tradition of Sayagyi U Ba Khin)所發行之《第六次結集》(巴利大藏經) CSCD ( 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網路版原始出處(original)請參考: The Pāḷi Tipitaka (http://www.tipitaka.org/) (請於左邊選單“Tipiṭaka Scripts”中選 Roman → Web → Tipiṭaka (Mūla) → Suttapiṭaka → Khuddakanikāya → 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2. Appamādavaggo , 3. Cittavaggo , etc..)。]
[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註003〕 本譯文請參考: 文言文版 ( 了參 法師 譯,台北市:圓明出版社,1991。) 另參:

一、 Dhammapada 法句經(中英對照) -- English translated by 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Chinese translated by Yeh chun(葉均); Chinese commented by Ven. Bhikkhu Metta(明法比丘)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佛護 尊者 ) 英譯; 了參 法師(葉均) 譯; 明法比丘 註(增加許多濃縮的故事)〕: PDFDOCDOC (Foreign1 字型)

二、 法句經 Dhammapada (Pāḷi-Chinese 巴漢對照)-- 漢譯: 了參 法師(葉均) ; 單字注解:廖文燦; 注解: 尊者 明法比丘PDFDOCDOC (Foreign1 字型)

[4](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註004〕 取材自:【部落格-- 荒草不曾鋤】-- 《法句經》 (涵蓋了T210《法句經》、T212《出曜經》、 T213《法集要頌經》、巴利《法句經》、巴利《優陀那》、梵文《法句經》,對他種語言的偈頌還附有漢語翻譯。)
[LChnFn14-01]〔註14-01〕 此二頌是佛陀對魔女說的。
[LChnFn14-02]〔註14-02〕 征服情欲。
[LChnFn14-03]〔註14-03〕 全句的意思是「被他所征服的情欲,在此世間中,不可能再隨從他了」。
[LChnFn14-04]〔註14-04〕 已無愛欲。
[LChnFn14-05]〔註14-05〕 意指涅槃。
[LChnFn14-06]〔註14-06〕 原文 Patimokkha 為「別解脫律儀戒」,有二百二十七條主要的律文,為一切比丘所遵守的。
[LChnFn14-07]〔註14-07〕 指八定(Atthasamapatti)--四禪定及四空定。
[LChnFn14-08]〔註14-08〕 下二頌連貫。
[LChnFn14-09]〔註14-09〕 以下五頌相連。
[LChnFn14-10]〔註14-10〕 「樹支提」(Rukkha-cetya)為「樹廟」,乃印度之樹神,以樹崇拜的對象,猶如塔廟。
[LChnFn14-11]〔註14-11〕 「苦之因」即集諦。「苦之滅」即滅諦。
[LChnFn14-12]〔註14-12〕 「八支聖道」(Ariyam atthangikam maggam)即:正見(Sammaditthi),正思惟(Sammasankappa),正語(Sammavaca),正業(Sammakamanta),正命(生活)(Sammaajiva),正精進(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正定(Sammasamadhi)。此二句即指苦滅之道--簡稱道諦。
[LChnFn14-13]〔註14-13〕 即三寶及四聖諦。
[LChnFn14-14]〔註14-14〕 指佛陀。
[LChnFn14-15]〔註14-15〕 下二頌連貫。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