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法句經》註解 摘譯 十三:世品 (世間品 The World)
Dhp167 | Dhp168 | Dhp169 | Dhp170 | Dhp171 | Dhp172 |
---|---|---|---|---|---|
Dhp173 | Dhp174 | Dhp175 | Dhp176 | Dhp177 | Dhp178 |
本對讀包含下列數個版本,請自行勾選欲對讀之版本 (感恩 Siong-Ui Te 師兄 提供程式支援):
巴利原典 (CSCD) [2] | 13. Lokavaggo 167.
Hīnaṃ dhammaṃ na seveyya, pamādena na saṃvase;
Micchādiṭṭhiṃ na seveyya, na siyā lokavaḍḍhano.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十三、世品 一六七 莫從卑劣法。莫住於放逸。莫隨於邪見。莫增長世俗 [LChnFn13-01] 。 ( 167 典故 ). |
註解 [4] | hīnaṃ dhammaṃ na seveyya 人不可從事於劣法。此中的劣法是指五欲,縱使駱駝或小公牛也會作的,所以稱為劣法。稱為劣,是因為它讓人生於較低的趣,如惡趣,所以願人不要從事於此。 pamādena na saṃvase 不可放逸而活,所謂放逸就是警覺鬆弛的特相。 micchādiṭṭhiṃ na seveyya 也不可致力於邪見。 na siyā lokavaddhano 不要成為世間增長者。如上述而造作者,稱為令世間(輪迴)增長者,因此,不要如此作。 |
巴利原典 (CSCD) [2] | 168. Uttiṭṭhe nappamajjeyya, dhammaṃ sucaritaṃ care;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六八 [LChnFn13-02] 奮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
註解 [4] | uttiṭṭhe 關於站立。站立在別人的門口,以接受食物。 nappamajjeyya 不可放逸。當尋找精緻的食物時,縱使不放棄乞食,此人被稱為放逸於站。但是,當他依序,不選擇那一家是適當的,去乞食,可稱為不放逸於站立。 dhammaṃ sucaritaṃ care 應遵循適當的法。依序而行,捨棄不適當的乞食方法,遵循適當的。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遵循法者安穩地睡。如法而活的人,即是遵循這種方法去乞食,四威儀中皆會安穩而活,不論是此世或後世。 |
巴利原典 (CSCD) [2] | 169. Dhammaṃ care sucaritaṃ, na naṃ duccaritaṃ care;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六九 行正法善行。勿行於惡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
註解 [4] | na naṃ duccaritaṃ care 於不適當的地點乞食,就是不如法的乞食。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0. Yathā pubbuḷakaṃ [pubbuḷakaṃ (sī. pī.)] passe, yathā passe marīcikaṃ;
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0 視如水上浮漚,視如海市蜃樓,若人觀世如是,死王不得見他。 |
註解 [4] | marīcikaṃ 一個幻影,出現房子等形狀,但靠近他時,才知是變易、空、不實在的。 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i 如此了解世界的人,死神看不到此人。了解五蘊世界的人,死神不能看到他。了解五蘊世界,猶如了解泡沫一樣,僅是生滅,僅是幻影,本質上是不實在的。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1. Etha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一 來看言個世界,猶如莊嚴王車。愚人沈湎此中,智者毫無執著。 |
註解 [4] | etha passatha 來!你看! imaṃ lokaṃ 這個世界,就是指為蘊所構成的存在。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 猶如被裝飾的王車,以衣服七寶等來裝飾。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凡夫沉迷於其中。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 對於如實知的智者而言,沒有染著。對於五欲一點染著也沒有。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2. Yo ca pubbe pamajjitvā, pacchā so nappamajjati;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二 若人先放逸,但後不放逸。彼照耀此世,如月出雲翳。 |
註解 [4] | yo ca pubbe pamajjitvā pacchā so nappamajjati 之前放逸,後來不放逸。之前一直是放逸,不管是義務或禪修或聖典的讀誦,後來就不放逸。 so i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 'va candimā 他照耀這個世界,如雲散月出。將時間花在道與果的人,以了解道而照明了五蘊世界,如月遠離雲,而照耀天際。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3. Yassa 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kusalena pidhīyati [pitīyati (sī. syā. pī.)];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三 若作惡業已,覆之以善者。彼照耀此世,如月出雲翳。 |
註解 [4] | kusalena 此中的善,指阿羅漢道。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4. Andhabhūto [andhībhūto (ka.)] ayaṃ loko, tanukettha vipassati;
Sakuṇo jālamuttova, appo saggāya gacchati.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四 此世界盲暝 [LChnFn13-03] 。能得此者少。如鳥脫羅網,鮮有昇天者。 [NandFn13-01] ( 174 典故 ). |
註解 [4] | andhabhūto 成為黑暗,因為沒內觀之眼。 ayaṃ loko 凡夫的世界。 tanuk’ ettha vipassati 於此中,很少人能了解世界為無常、苦、無我。 sakunto jālamutto 'va 如鳥離網,如鳥為網所覆蓋,為獵人所補抓,有些人脫離網而逃走,其餘則進入真正的網。 appo saggāya gacchati 少數人到天堂。同樣的,為魔網所覆蓋的人中,多數人到惡趣,僅有少數人到善趣或涅槃。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5. Haṃsādiccapathe yanti, ākāse yanti iddhiyā;
Nīyanti dhīrā lokamhā, 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 [savāhanaṃ (syā. ka.)].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五 天鵝飛行太陽道 [LChnFn13-04] ,以神通力可行空。智者破魔王魔眷,得能脫離於世間。 |
註解 [4] | haṃsādiccapathe yanti 天鵝飛過天際。 ākāse yanti iddhiyā 他們以神通力處於空中。 nīyanti dhīrā lokamhā jetvā māraṃ savāhanaṃ 已征服魔羅與其眷屬的智者,從這個輪迴的世界離開,因為他們已達到涅槃。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6.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六 違犯一(乘)法 [LChnFn13-05] ,及說妄語者,不信來世者,則無惡不作。 |
註解 [4] | ekaṃ dhammaṃ 一法指真實語。 musāvādissa jantuno 說謊的人,對於說謊人而言,在他的言語中連一個真實的字也找不到。 vitiṇṇaparalokassa 已捨棄世界於後的人,此種人見不到人間的樂,也見不到天界的樂,更見不到涅槃樂。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無惡不作。對這種人而言,不可能有這種念頭:這惡行不應該作。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7. Na ve kadariyā devalokaṃ vajanti, bālā have nappasaṃsanti dānaṃ;
Dhīro ca dānaṃ anumodamāno, ten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七 慳者不生天。愚者不讚布施。智者隨喜施,後必得安樂。 |
註解 [4] | kadariyā 吝嗇的。 bālā 不知此生與來世。 dhīro 智者。 ten’ 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 因此,他於來生是安樂的,因為他對於別人布施的行為隨喜、讚嘆的原因,在來生他享受天上的樂。 |
巴利原典 (CSCD) [2] | 178. 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
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
Lokavaggo terasamo niṭṭhito. |
漢譯(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3] | 一七八 一統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預流 [LChnFn13-06] 勝。 ( 178 典故 ). 世品第十三竟 |
註解 [4] | pathavyā ekarajjena 此地球的統治者。 saggassa gamanena vā 或到天上。 sabbalokādhipaccena 此一切世界的統治者。一切世界包括天龍八部等。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 初果是較好的。當一個人一定遠離惡趣,超越惡趣,關閉惡趣之門,縱使如何懈怠,絕不會有第八生,所以預流果是較好的且尊貴。 |
備註:
[1] | 〔註001〕 巴利原典 (PTS)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Access to Insight → Tipitaka : → Dhp → {Dhp 1-20} ( Dhp ; Dhp 21-32 ; Dhp 33-43 , etc..) |
[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註002〕 巴利原典 (CSCD) Dhammapadapāḷi 乃參考 `【國際內觀中心】(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N. Goenka in the tradition of Sayagyi U Ba Khin)所發行之《第六次結集》(巴利大藏經) CSCD ( 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網路版原始出處(original)請參考: The Pāḷi Tipitaka (http://www.tipitaka.org/) (請於左邊選單“Tipiṭaka Scripts”中選 Roman → Web → Tipiṭaka (Mūla) → Suttapiṭaka → Khuddakanikāya → 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2. Appamādavaggo , 3. Cittavaggo , etc..)。] |
[3]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註003〕 本譯文請參考: 文言文版 ( 了參 法師 譯,台北市:圓明出版社,1991。) 另參: 一、 Dhammapada 法句經(中英對照) -- English translated by 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Chinese translated by Yeh chun(葉均); Chinese commented by Ven. Bhikkhu Metta(明法比丘) 〔 Ven. Ācharya Buddharakkhita ( 佛護 尊者 ) 英譯; 了參 法師(葉均) 譯; 明法比丘 註(增加許多濃縮的故事)〕: PDF 、 DOC ; DOC (Foreign1 字型) 。 二、 法句經 Dhammapada (Pāḷi-Chinese 巴漢對照)-- 漢譯: 了參 法師(葉均) ; 單字注解:廖文燦; 注解: 尊者 明法比丘 ;PDF 、 DOC ; DOC (Foreign1 字型) |
[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註004〕 取材自:【部落格-- 荒草不曾鋤】-- 《法句經》 (涵蓋了T210《法句經》、T212《出曜經》、 T213《法集要頌經》、巴利《法句經》、巴利《優陀那》、梵文《法句經》,對他種語言的偈頌還附有漢語翻譯。) |
[LChnFn13-01] | 〔註13-01〕 錫蘭註釋家說是輪迴。 |
[LChnFn13-02] | 〔註13-02〕 佛陀自從出家而成正覺之後,第一次回到他父親的王城--迦毘羅 (Kapila) 的時候,第二天照常挨門次第托缽。他的父親淨飯 (Suddhodana) 王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刻跑到佛的面前對他說:『兒啊!你為什麼侮辱我?你以前在這城內是坐金轎,現在卻一家一家的步行托缽,這實在使我無限的羞恥』!佛陀便對他說此乃一切諸佛的傳統習慣,並對他說此二頌。若依註解的意思,則此二頌將成這樣; 一六八-- 莫懶於沿門托缽。謹嚴行此(托缽)行。誰行於此行,此世他世均快樂。 一六九-- 謹嚴行此行。莫行於放逸。誰行於此行,此世他世均快樂。 |
[LChnFn13-03] | 〔註13-03〕 世界的人沒有智慧。 |
[LChnFn13-04] | 〔註13-04〕 太陽所走的路便是虛空。 |
[LChnFn13-05] | 〔註13-05〕 「一法」(Ekam Dhammam)註為「真諦」(Saccam)。 |
[LChnFn13-06] | 〔註13-06〕 「預流果」(Sotapattiphalam)是證涅槃的第一階段。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