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本書作者--羅睺羅博士,是一位在佛教界學、經歷皆有卓越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完全以現代精神闡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使本書成為一本佛教導論。

錫蘭 [fw-1] 這個國家,從阿育王時代以來,一直到現代都是佛法興盛的地方;同時保存了佛法的原本精神。如同錫蘭僧人,尊者羅睺羅博士接受了當地傳統的僧侶訓練和教育,並以其專業聞名於該島上一間著名的佛學院(Pirivena)。他雖然在這種古老傳統中成長;可是不久他便領悟到,作為一個現代人,處在所有古老傳統都被質疑的年代,他決定正視國際上科學化學習、研究的精神與方法。於是他毅然進入錫蘭大學,去接受現代化的高等教育;並取得了學士學位(倫敦) [fw-2] ,之後,更以一篇非常專業的錫蘭佛教史研究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他後來到印度,在加爾各答大學與幾位傑出教授共事;因而接觸到大乘佛教(這是流傳於西藏到及東亞的佛教部派)的專家。之後,他決定投入藏傳和漢譯經典的領域,以擴展他對不同佛學領域的理解。我們巴黎大學(Sorbonne神學院)很榮幸,他能應邀來我們這裡作無著(Asanga)論師的研究;無著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大乘論師,而他的原始梵文本著作已經佚失,所以只能藉由藏譯本與漢譯本來做研究。八年來,羅睺羅博士就穿著他那(充滿東方氣息的)黃色僧袍,與我們一起呼吸著西方的空氣,在我們之間穿梭;在這個西方人的社會裡,不斷努力地在那堆雜亂無頭緒的書堆裡,試圖於我們舊有思維框鏡裡,找尋他所信仰的宗教中,不同傳承裡,一個共通的影子。

羅睺羅博士客氣地請我向西方廣大的讀者推薦這本書,這是一本深入淺出、老少咸宜的傑出作品。本書所闡述的基礎佛法,皆能在最古老佛教典籍(梵文 Agama ,巴利語 Nikaya)找到 [fw-3] 。羅睺羅博士深諳這些經典;幾乎每次言談都經常引經據典地提到這些經文。從古至今,眾多的佛教各部派,都一致地承認這些古老佛教經典的權威;而且除了企圖闡明其溢於言表的精神之外,沒有任何一個部派偏離這些聖典所傳之教義。佛教經歷許多世紀與廣大地域的傳播後,對它的詮釋確實有不少變化,佛法也出現了多種面向。但是,羅睺羅博士於本書所呈現的佛教面向,無論是人道的、理性的、時而(交互問答地)蘇格拉底式的、時而福音傳道式的,又或者幾乎是科學式的;全都有大量的權威經文作為依據,他僅是讓這些經文直接顯示其義涵。

羅睺羅博士對書中引文的解釋清晰、簡潔、直接而不賣弄學問,翻譯也總是嚴謹精確。當他嘗試在巴利經文中,重新探索所有大乘經的源頭時,或許引起討論的空間;但是,藉由他對巴利經典的熟練,反而為這些議題帶來更新的啟發。他在現代人群中專心作自己;但是他卻避免於堅持作比較,而只是處處給與建議;提醒讀者可以透過當今世界的某些當代思潮(社會主義、無神論、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來作比較。讀者們應該感激,拜現代純正學術研究所賜,作者將佛法的經典,化為本書豐富的內容;盡可能以適合現代人理解的方式,來呈現給大家。

保羅‧戴密微(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大學教授;高等教育學院(巴黎)佛教研究主任) [fw-4]

參考:蘇錦坤 Ken Su 評 [fw-5]

Nanda 編譯 [fw-6] 佛曆 ( BE ) 2562; (02-06, 西元 2019 CE )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目錄
序言 前言 (自序) 佛陀傳略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態度 第二章 四聖諦 (第一聖諦:苦諦) 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諦——苦之生起
第四章 第三聖諦:滅諦——苦的止息 第五章 第四聖諦:道諦 第六章 無我論
第七章 修習:心智的培育 第八章 佛的教誡與今日世界 佛典選譯
附錄 本書常見佛學名詞淺釋 張澄基序 (慧炬出版社) 整部: HTML

※※※ 建議初機學佛的讀者們:首先閱讀第一章,接著閱讀第五、七、八章;當基本概念較清楚與鮮明時,再回過頭來讀第二、三、四、六章。 〔取材自:原作者之 前言 (自序)〕


※※※ 請參考: 編譯弁言本書首頁 ) ※※※


備註

[fw-1]Nanda 補述:今稱「斯里蘭卡」。
[fw-2]the B.A. Honours degree (London),當英國殖民統治斯里蘭卡時期(1802~1948),錫蘭大學隸屬於倫敦大學。參考:The University of Colombo (The Ceylon University College) was founded in 1921 as University College Colombo, affiliated to and prepared students for University of London external degrees which were jointly examined. Degrees were issued to its students from 1923 onward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ity_of_Colombo )
[fw-3]梵文 Agama 謂「傳來」之「阿含經」,巴利語 Nikaya 「尼柯耶」謂「聖典文集」之「部」。
[fw-4]Paul Demieville (Member of the Institut de France,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Director of Buddhist Studies at the School of Higher Studies (Paris))
[fw-5]

法蘭西學院院士戴密微(Paul Demiville): 〈 〉(Paul Demiville 為此書寫的序)(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台語與佛典 ,蘇錦坤 Ken Su,獨立佛學研究者)

  • 1.) 戴密微認為「所有過去和現代以來數量龐大的佛教部派都毫無異議地承認阿含和尼柯耶的經典權威,而且除了企圖闡述文字的言外之意,沒有任一部派偏離這些教義。 Their authority is recognized unanimously by all the Buddhist schools, which were and are numerous, but none of which ever deviates from these texts, except with the intention of better interpreting the spirit beyond the letter. The interpretation has indeed been varied in the course of the expansion of Buddhism through many centuries and vast regions, and the Law has taken more than one aspect.」

這似乎純粹出乎個人想像,過去不是如此,現代也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 2.) 戴密微提到「羅睺羅嘗試在巴利經文中探索大乘經的源頭 as when he wishes to rediscover in the Pali sources all the doctrines of Mahayana」,這樣的嘗試別人或許認為勇氣可嘉,卻讓我感覺啼笑皆非。
[fw-6]本書編輯乃基於英文原著,主要採用  法嚴法師 (筆名:顧法嚴)之譯本;並參考 鄭於中 之譯本。 序言(保羅‧戴密否 (Paul Demiville))及前言(自序)兩篇,則參考 蘇錦坤、陳健忠兩位學者之譯文。註釋部份參考故 尊者 明法比丘 (「法雨道場」)遺著與蘇錦坤者;「經典選譯」則參考巴利原典、英文原著及陳健忠等等者。英文及兩位譯者分別之譯文如下列所示,請參考。

承蒙  秀定法師羅慶龍老師莊博蕙 博士 、故  賴明亮教授 、 鄭晴如、 林宗亮、 陳秋雯等諸位善知識,提供寶貴意見、指導、協助;在此一併致上感恩之意。書中或有疏漏、錯繆,蓋為編譯者之責;尚祈 各方賢達不吝 來函 賜教!

Nanda 謹誌。


  • 《釋迦的啓示》,羅睺羅博士著,顧法嚴譯,陳健忠(香港大學醫學院講師) 增訂補譯 ,(香港九龍)顯密佛學會,1991。
    • 同版異名:《佛當初教的是什麼?》,羅浮羅博士著/郭兆明博士推薦,(香港)聚賢館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12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失效鍊結,2020-08-23)、 《佛當初教的是什麼?》 = What the Buddha taught, 羅睺羅博士著;釋法嚴、陳健忠中譯。986-8009-15-4 NT$200; 臺灣.臺北市:英特發出版; 臺北縣汐止市:聯經總經銷, 民91(西元2002), 初版, 275面 :圖 ;19公分
  • 英文版(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