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澄基序



※ ※ ※ 本篇序文刊於「慧炬出版社」及其他取自此之各助印版本 ※ ※ ※


我們今天所住之地球,正一天一天地在「縮小」,任何一個角落的事件都會影響到全世界。今天東西和新舊各文化間之接觸與激盪,使得每一個有思想的人不能不睜大眼睛四處看一下和比較一下,對他自己素以為是的「天經地義」之大道理,作一番客觀的檢計和反省。人皆知「無知」之害,但不澈底的知。有時卻比「無知」更為有害。不澈底的知或假知常為導致失敗的主因。古今中外多少興衰成敗之關鍵,每繫乎知之澈底與否。澈底的知大都是在劇烈的激盪和沖擊下,由痛苦的反省和深究中得來的。

今天我們所居住的也許不是一個很和諧很快樂的世界,但卻真是一個大激盪和大交會的時代。在此無情的沖激下,我們的眼界與了解,在某些問題上,較過去的古賢應更為廣大和客觀,更接近那澈底的知。

佛法起源於印度,流播東亞各國達二千年以上。但過去因為交通不便,各地區的佛法皆各自為政,自是其是,結合其當地之文化與社會之種種因素而自成一系統。中國、西藏和錫蘭三個佛教系統之巨大差別,就是此一事例之最佳說明。

現在空間縮小了,交往密切了,佛法如果能表現其價值於全人類,能擔荷起「未來的世界宗教」之重任,第一件要作的事,就是要增進各佛教系統間之彼此了解,及綜合各支教法之所長,融匯而成為一個新的晶體。這是過去難以做到的,但今天卻可以做到了。

站在宗教的立場上講,我們的智慧和知識,無論如何進步或廣大,都絕不能超過佛的知見和境界。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在「正統佛法」以外更能發現甚麼新奇的東西,最多只能對佛法作一些較新的解釋和表達而已。舉例來說,過去講「自性空」的遺理,大都限於形上學的範圍,今天我們卻可以用科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來闡明自性空的道理。過去唯識學,沒有近代的實驗心理學之種種資料及深度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之視察以為佐澄;今天我們卻可以左右逢源,利用這些成果來新詮唯識佛法之業感緣起。在研究世界歷史及文化後,更能促醒吾人對此一基本教義之清新的認識——這只是舉幾項有限的事例而已。 因此今天的佛學家似乎應該致力於下列兩項工作:

第一、如何融匯各佛法系統之一切所長。

第二、如何將不變和不朽的佛法教義,加一新的解釋和表逢,只適應今日之急需。但了解一個佛法系統及略具現代智識,已屬窮畢生精力之事,這樣大的目標,怎能達到呢?誰能做到呢?答案是,這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不是朝夕的事,而是年月的事。

本此宗旨,我們想先做一點,是一點。因此和沈家楨兄在美國佛教會的贊助下,發動了翻譯英文的佛學名著及有關佛學的重要書籍成為中文的工作。

顧法嚴先生所譯的「佛陀的啟示」一書,就是屬於此項工作之一部份。正在翻譯中的還有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The Method ofZen, Buddhism in TranslationS, The Religion of Men。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A History of Buddhism (禪道與箭術、禪之方法、佛學選譯、人類之宗教、心理分析與宗教、及佛學史)等書。

翻譯這些書的目的,是要介紹一些非中國佛學系統的較有價值的佛學書籍。近年來佛學日漸西渡,對西方之宗教及學術思想起了相當大的影響。西洋人治佛學或修佛法,因為是站在傳統外的,常有「旁觀者清」的利益,加上他們毫不客氣的批判精神及死鑽功夫,近年來對佛學之認識及造詣實不可輕視。更可注意的是:他們接受佛學思想,不是僅從其一特殊佛學系統來的,而是多方面的,中國、日本、西藏及南傳各佛教系統的佛學,都被他們所採取和吸收。因此他們對全盤佛法之當代價值(contemporary value)可能比我們更了解得深刻些。西洋學者對佛法的解釋及看法,雖亦常有錯誤及曲解,但大體說來,因為是從「現代」,「比較」及「批判」的觀點出發的,所以畢竟不太一樣,最少亦能令人有點清新及警惕的感覺,這是我們翻譯西洋佛學名著的主要動機。

上列的這幾本書籍,都是較淺顯及受普通讀者所歡迎的,值得我們參考和比較。依我個人的意見,Rahula先生的「佛陀的啟示」一書,實在是闡明南傅小乘佛學教義之最簡明有力的一部書了。

無論在中國、西藏、印度或錫蘭的佛法系統中,此書都於「難能可貴」四字當之而無愧。此書立論謹嚴,據典明實,深入淺出,把許多隱晦和枯澀的課題說得非常生動及有趣。這實是最好的一部「小乘佛學導論」了。老實說,今天在中文佛學裡,還很難找到這樣的一部書哩!這是一位近代人,用近代的口語(Vocabulary)對小乘佛學作新的解釋和新的表達的一個好例子。

法嚴先生的譯筆信實暢達,使此書更為增色不少——顧先生在公餘百忙之暇,能抽空譯成此書,實在是值得我們感謝的。

最後,我要感謝周宣德先生對此事之各種努力與襄助。這一計劃之推動及實現,及此書之完成,確是在大家發心及眾聚緣和合下達成的。

張澄基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參考資料: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目錄
序言 前言 (自序) 佛陀傳略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態度 第二章 四聖諦 (第一聖諦:苦諦) 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諦——苦之生起
第四章 第三聖諦:滅諦——苦的止息 第五章 第四聖諦:道諦 第六章 無我論
第七章 修習:心智的培育 第八章 佛的教誡與今日世界 佛典選譯
附錄 本書常見佛學名詞淺釋 張澄基序 (慧炬出版社) 整部: HTML

※※※ 建議初機學佛的讀者們:首先閱讀第一章,然後跳過去讀第五、七、八章;當基本概念較清楚與生動時,再回過頭來讀第二、三、四、六章。 〔取材自:原作者之 前言 (自序)〕


※※※ 請參考: 編譯弁言本書首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