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處相應對讀 (巴利三藏 相應部) Parallel Reading of Saḷāyatana-saṃyuttaṃ (The six senses)
本對讀包含下列數個版本,請自行勾選欲對讀之版本 (感恩 Siong-Ui Te 師兄 提供程式支援):
|
|
|
|
|
|
|
|
|
|
|
|
|
|
|
|
|
|
|
Aniccavaggo 無常品
巴利原典(CSCD) [1]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Saṃyuttanikāyo Saḷāyatanavaggo 1. Saḷāyatanasaṃyuttaṃ 1. Aniccavaggo 1. Ajjhattāniccasuttaṃ
‘‘Cakkhuṃ , bhikkhave, aniccaṃ. Yadaniccaṃ taṃ dukkhaṃ; yaṃ dukkhaṃ tadanattā. Yadanattā taṃ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ṃ. Sotaṃ aniccaṃ. Yadaniccaṃ…pe… ghānaṃ aniccaṃ. Yadaniccaṃ…pe… jivhā aniccā. Yadaniccaṃ taṃ dukkhaṃ; yaṃ dukkhaṃ tadanattā. Yadanattā taṃ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ṃ. Kāyo anicco. Yadaniccaṃ…pe… mano anicco. Yadaniccaṃ taṃ dukkhaṃ; yaṃ dukkhaṃ tadanattā. Yadanattā taṃ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ṃ.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 sotasmimpi nibbindati, ghānasmimpi nibbindati, jivhāyapi nibbindati, kāyasmimpi nibbindati , manasmimpi nibbindati. Nibbindaṃ virajjati; virāgā vimuccati; vimuttasmiṃ 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ī’’ti. Pa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禮敬那位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相應部 (4)六處篇 35.(1).六處相應 1.無常品 相應部35相應1經/ 自身內無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 比丘 們:「比丘們!」 「 尊師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 耳是無常的,凡無常者……(中略)鼻是無常的,凡無常者……(中略)舌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身是無常的,凡無常者……(中略)意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耳上厭,在鼻上厭,在舌上厭,在身上厭,在意上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相應部.三十五.六處相應 一.內無常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2. Ajjhattadukkh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經/ 自身內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眼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 耳是苦的,……(中略)鼻是苦的,……舌是苦的,……身是苦的,……意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內苦之一 “比丘們,眼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3. Ajjhattānat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3經/ 自身內無我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眼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 耳是無我,……(中略)鼻是無我,……舌是無我,……身是無我,……意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三.內無我之一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4. Bāhirānicc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4經/ 外部無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色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法是無常的,凡無常者都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色上 厭 ,在聲音上厭,在氣味上厭,在味道上厭,在所觸上厭,在法上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四.外無常之一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 、 ‘沒有我是法這回事’ 、 ‘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5. Bāhiradukkh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經/ 外部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色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法是苦的,凡苦者都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外苦之一 “比丘們,色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 、 ‘沒有我是法這回事’ 、 ‘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6. Bāhirānat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經/ 外部無我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色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法是無我,凡無我者都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外無我之一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 、 ‘沒有我是法這回事’ 、 ‘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7. Ajjhattāniccātītānāga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7經/ 自身內的過去未來無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過去、未來的眼是無常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過去眼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眼,對現在眼是為了 厭 、 離貪 、 滅的行者 。 過去、未來的耳是無常的,……過去、未來的鼻是無常的,……過去、未來的舌是無常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舌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舌,對現在舌是為了 厭 、 離貪 、 滅 的行者。 過去、未來的身是無常的,……(中略)過去、未來的意是無常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意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意,對現在意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七.內無常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無常,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無常,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
巴利原典(CSCD) [1] | 8. Ajjhattadukkhātītānāga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8經/ 自身內的過去未來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過去、未來的眼是苦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過去眼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眼,對現在眼是為了 厭 、 離貪 、 滅的行者 。 過去、未來的耳是苦的,……(中略)過去、未來的鼻是苦的,……(中略)過去、未來的舌是苦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舌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舌,對現在舌是為了厭、離貪、 滅 的行者。 過去、未來的身是苦的,……(中略)過去、未來的意是苦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意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意,對現在意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八.內苦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苦,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苦,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
巴利原典(CSCD) [1] | 9. Ajjhattānattātītānāga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9經/ 自身內的過去未來無我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過去、未來的眼是無我,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過去眼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眼,對現在眼是為了 厭 、 離貪 、 滅的行者 。 過去、未來的耳是無我,……(中略)過去、未來的鼻是無我,……(中略)過去、未來的舌是無我,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舌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舌,對現在舌是為了厭、離貪、 滅 的行者。 過去、未來的身是無我,……(中略)過去、未來的意是無我,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意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意,對現在意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九.內無我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無我,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無我,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Bāhirāniccātītānāga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經/ 外部的過去未來無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過去、未來的色是無常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過去色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色,對現在色是為了 厭 、 離貪 、滅的行者。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過去、未來的法是無常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法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法,對現在法是為了厭、離貪、滅的行者。」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外無常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無常,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無常,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
巴利原典(CSCD) [1] | 11. Bāhiradukkhātītānāga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1經/ 外部的過去未來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過去、未來的色是苦的,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過去色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色,對現在色是為了 厭 、 離貪 、滅的行者。……(中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一.外苦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苦,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苦,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
巴利原典(CSCD) [1] | 12. Bāhirānattātītānāgatasuttaṃ
Aniccavaggo paṭhamo. Tassuddānaṃ – Aniccaṃ dukkhaṃ anattā ca, tayo ajjhattabāhirā;
Yadaniccena tayo vuttā, te te ajjhattabāhirā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2經/ 外部的過去未來無我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過去、未來的色是無我,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過去色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色,對現在色是為了 厭 、 離貪 、滅的修行者。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過去、未來的法是無我,更不用說現在!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過去法上無期待,不歡喜未來法,對現在法是為了厭、離貪、 滅的行者 。」 無常品第一,其 攝頌 : 「無常、苦、無我,自身內與外部三則,
以及無常三說,個個分自身內與外部。」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二.外無我之二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無我,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無我,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第一無常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Yamakavaggo 雙品
巴利原典(CSCD) [1] | 2. Yamakavaggo 1. Paṭhamapubbesambodhasuttaṃ
‘‘Yāvakīvañc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channaṃ ajjhattikānaṃ āyatanānaṃ ev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nābbhaññāsiṃ, neva tāvāhaṃ, bhikkhave, sadevak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 abhisambuddho’ti [sabbatthāpi evameva itisaddena saha dissati] paccaññāsiṃ. Yato ca khv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channaṃ ajjhattikānaṃ āyatanānaṃ ev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abbhaññāsiṃ, athāhaṃ, bhikkhave, sadevak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 abhisambuddho’ti paccaññāsiṃ. Ñāṇañca pana me dassanaṃ udapādi – ‘akuppā me vimutti [cetovimutti (sī. pī. ka.) evamuparipi], ayamantimā jāti, natthi dāni punabbhavo’’’ti. Pa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2.雙品 相應部35相應13經/ 正覺以前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當我 正覺 以前,還是未 現正覺 的 菩薩 時,這麼想:『什麼是眼的 樂味 、 過患 、 出離 ?什麼是耳的……(中略)?什麼是鼻的……?什麼是舌的……?什麼是身的……什麼是意的樂味、過患、出離?』 比丘們!我這麼想:『凡 緣於 眼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眼的樂味;凡眼是無常的、苦的、 變易法 ,這是眼的過患;凡對於眼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這是眼的出離。 凡耳……(中略)凡鼻……(中略)凡緣於舌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舌的樂味;凡舌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這是舌的過患;凡對於舌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這是舌的出離。凡身……(中略)凡緣於意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意的樂味;凡意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這是意的過患;凡對於意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這是意的出離。』 比丘們!只要我對這些六內處不這樣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 沙門 、 婆羅門 、天、人的 世代 中,不自稱『已 現正覺 無上遍正覺 』。 比丘們!但當我對這些六內處這樣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才自稱『已 正覺 無上遍正覺**』。又,我的 :ttnote:`智與見 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的生,現在,沒有再生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三.等正覺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 ‘什麼是眼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耳的味、患、離呢?什麼是鼻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舌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身的味、患、離呢?什麼是意的味、患、離呢?’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 ‘以眼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眼的味;眼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眼的患;清除對眼的愛著,捨棄對眼的愛著,這就是眼的離。 “ ‘以耳……
“ ‘以鼻……
“ ‘以舌……
“ ‘以身……
“ ‘以意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意的味;意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意的患;清除對意的愛著,捨棄對意的愛著,這就是意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
巴利原典(CSCD) [1] | 2. Dutiyapubbesambodhasuttaṃ
‘‘Yāvakīvañc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channaṃ bāhirānaṃ āyatanānaṃ ev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nābbhaññāsiṃ, neva tāvāhaṃ, bhikkhave, sadevak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 abhisambuddho’ti paccaññāsiṃ. Yato ca khv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channaṃ bāhirānaṃ āyatanānaṃ ev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abbhaññāsiṃ, athāhaṃ, bhikkhave, sadevak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 abhisambuddho’ti paccaññāsiṃ. Ñāṇañca pana me dassanaṃ udapādi – ‘akuppā me vimutti, ayamantimā jāti, natthi dāni punabbhavo’’’ti. Du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4經/ 正覺以前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當我 正覺 以前,還是未 現正覺 的 菩薩 時,這麼想:『什麼是色的 樂味 、 過患 、 出離 ?什麼是聲音的……(中略)?什麼是 氣味 的……?什麼是味道的……?什麼是 所觸 的……什麼是法的樂味、過患、出離?』 比丘們!我這麼想:『凡 緣於 色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色的樂味;凡色是無常的、苦的、 變易法 ,這是色的過患;凡對於色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這是色的出離。 凡聲音……凡氣味……凡味道……凡 所觸 ……凡緣於法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法的樂味;凡法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這是法的過患;凡對於法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這是法的出離。』 比丘們!只要我對這些六外處不這樣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 沙門 、 婆羅門 、天、人的 世代 中,不自稱『已 現正覺 無上遍正覺 』。 比丘們!但當我對這些六外處這樣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才自稱『已 正覺 無上遍正覺 』。又,我的 智與見 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的生,現在,沒有再生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四.等正覺之二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 ‘什麼是色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聲的味、患、離呢?什麼是香的味、患、離呢?什麼是味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觸的味、患、離呢?什麼是法的味、患、離呢?’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 ‘以色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色的味;色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色的患;清除對色的愛著,捨棄對色的愛著,這就是色的離。 “ ‘以聲……
“ ‘以香……
“ ‘以味……
“ ‘以觸……
“ ‘以法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法的味;法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法的患;清除對法的愛著,捨棄對法的愛著,這就是法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
巴利原典(CSCD) [1] | 3. Paṭhamaassādapariyesanasuttaṃ
‘‘Yāvakīvañc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channaṃ ajjhattikānaṃ āyatanān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nābbhaññāsiṃ…pe… paccaññāsiṃ. Ñāṇañca pana me dassanaṃ udapādi – ‘akuppā me vimutti, ayamantimā jāti, natthi dāni punabbhavo’’’ti. Ta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5經/ 遍求樂味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過去 實行遍求 眼的 樂味 ,到達那眼的所有樂味,我以慧善見了所有眼的樂味之所及。 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眼的 過患 ,到達那眼的所有過患,我以慧善見了所有眼的過患之所及。 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眼的 出離 ,到達那眼的所有出離,我以慧善見了所有眼的出離之所及。 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耳的……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鼻的……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舌的樂味,到達那舌的所有樂味,我以慧善見了所有舌的樂味之所及。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舌的過患,到達那舌的所有過患,我以慧善見了所有舌的過患之所及。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舌的出離,到達那舌的所有出離,我以慧善見了所有舌的出離之所及。[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身的……。]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意的樂味,到達那意的所有樂味,我以慧善見了所有意的樂味之所及。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意的過患,到達那意的所有過患,我以慧善見了所有意的過患之所及。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意的出離,到達那意的所有出離,我以慧善見了所有意的出離之所及。 比丘們!只要我對這些六內處不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中略)。又,我的 智與見 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的生,現在,沒有再生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五.味之一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眼的味,領會眼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味;了解眼的患,領會眼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患;了解眼的離,領會眼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離。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意的味,領會意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味;了解意的患,領會意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患;了解意的離,領會意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
巴利原典(CSCD) [1] | 4. Dutiyaassādapariyesanasuttaṃ
‘‘Yāvakīvañc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channaṃ bāhirānaṃ āyatanān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nābbhaññāsiṃ…pe… paccaññāsiṃ. Ñāṇañca pana me dassanaṃ udapādi – ‘akuppā me vimutti, ayamantimā jāti, natthi dāni punabbhavo’’’ti. Catutth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6經/ 遍求樂味第二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過去 實行遍求 色的 樂味 ,到達那色的所有樂味,我以慧善見了所有色的樂味之所及。 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色的 過患 ,到達那色的所有過患,我以慧善見了所有色的過患之所及。 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色的 出離 ,到達那色的所有出離,我以慧善見了所有色的出離之所及。 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聲音的……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 氣味 的……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味道的……。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 所觸 的……。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法的樂味,到達那法的所有樂味,我以慧善見了所有法的樂味之所及。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法的過患,到達那法的所有過患,我以慧善見了所有法的過患之所及。比丘們!我過去實行遍求法的出離,到達那法的所有出離,我以慧善見了所有法的出離之所及。 比丘們!只要我對這些六外處不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中略)。又,我的 智與見 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次的生,現在,沒有再生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六.味之二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色的味,領會色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味;了解色的患,領會色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患;了解色的離,領會色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離。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法的味,領會法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味;了解法的患,領會法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患;了解法的離,領會法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
巴利原典(CSCD) [1] | 5. Paṭhamanoceassādasuttaṃ
‘‘Yāvakīvañca, bhikkhave, sattā imesaṃ channaṃ ajjhattikānaṃ āyatanān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nābbhaññaṃsu, neva tāva, bhikkhave, sattā sadevakā lokā samārakā sabrahmakā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nissaṭā visaññuttā vippamuttā vimariyādīkatena [vipariyādikatena (sī. pī.), vipariyādikatena (syā. kaṃ. ka.)] cetasā vihariṃsu. Yato ca kho, bhikkhave, sattā imesaṃ channaṃ ajjhattikānaṃ āyatanān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abbhaññaṃsu , atha, bhikkhave, sattā sadevakā lokā samārakā sabrahmakā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nissaṭā visaññuttā vippamuttā vimariyādīkatena cetasā viharantī’’ti. Pañc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7經/ 如果沒有樂味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這裡,如果沒有眼的 樂味 ,眾生就不會在眼上 貪著 ;比丘們!但因為有眼的樂味,因此,眾生在眼上貪著。 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眼的 過患 ,眾生就不會在眼上 厭 。比丘們!但因為有眼的過患,因此,眾生在眼上 厭 。 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眼的 出離 ,眾生就不會在眼上出離;比丘們!但因為有眼的出離,因此,眾生在眼上出離。 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耳的樂味……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鼻的樂味……。比丘們!如果沒有舌的樂味,眾生就不會在舌上貪著。比丘們!但因為有舌的樂味,因此,眾生在舌上貪著。比丘們!如果沒有舌的過患,眾生就不會在舌上厭;比丘們!但因為有舌的過患,因此,眾生在舌上厭。比丘們!如果沒有舌的出離,眾生就不會在舌上出離;比丘們!但因為有舌的出離,因此,眾生在舌上出離。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身的樂味……。比丘們!如果沒有意的樂味,眾生就不會在意上貪著。比丘們!但因為有意的樂味,因此,眾生在意上貪著。比丘們!如果沒有意的過患,眾生就不會在意上厭;比丘們!但因為有意的過患,因此,眾生在意上厭。比丘們!如果沒有意的出離,眾生就不會在意上出離;比丘們!但因為有意的出離,因此,眾生在意上出離。 比丘們!只要眾生對這些六內處不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眾生就還未從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 沙門 、 婆羅門 、天、人的 世代 中出離、離縛、脫離, 以離被限制之心 而住。 比丘們!但當眾生對這些六內處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那時,眾生從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出離、離縛、脫離,以離被限制之心而住。」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七.如果沒有之一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眼貪染的;因為眼有味,所以眾生會對眼貪染。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眼厭離的;因為眼有患,所以眾生應對眼厭離。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眼出離的;因為眼有離,所以眾生應從眼出離。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意貪染的;因為意有味,所以眾生會對意貪染。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意厭離的;因為意有患,所以眾生應對意厭離。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意出離的;因為意有離,所以眾生應從意出離。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不能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內六處的味、患、離,便不能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不能得到自在。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能夠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內六處的味、患、離,便能夠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能夠得到自在。” |
巴利原典(CSCD) [1] | 6. Dutiyanoceassādasuttaṃ
‘‘Yāvakīvañca, bhikkhave, sattā imesaṃ channaṃ bāhirānaṃ āyatanān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nābbhaññaṃsu , neva tāva, bhikkhave, sattā sadevakā lokā samārakā sabrahmakā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nissaṭā visaññuttā vippamuttā vimariyādīkatena cetasā vihariṃsu. Yato ca kho, bhikkhave, sattā imesaṃ channaṃ bāhirānaṃ āyatanānaṃ assādañca assādato, ādīnavañca ādīnavato, nissaraṇañca nissaraṇato yathābhūtaṃ abbhaññaṃsu, atha, bhikkhave , sattā sadevakā lokā samārakā sabrahmakā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nissaṭā visaññuttā vippamuttā vimariyādīkatena cetasā viharantī’’ti. Chaṭṭh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8經/ 如果沒有樂味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這裡,如果沒有色的樂味,眾生就不會在色上 貪著 ;比丘們!但因為有色的樂味,因此,眾生在色上貪著。 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色的 過患 ,眾生就不會在色上 厭 。比丘們!但因為有色的過患,因此,眾生在色上厭。 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色的 出離 ,眾生就不會在色上出離;比丘們!但因為有色的出離,因此,眾生在色上出離。 比丘們!這裡,如果沒有聲音的…… 氣味 ……味道…… 所觸 ……如果沒有法的樂味,眾生就不會在法上貪著。比丘們!但因為有法的樂味,因此,眾生在法上貪著。比丘們!如果沒有法的過患,眾生就不會在法上厭;比丘們!但因為有法的過患,因此,眾生在法上厭。比丘們!如果沒有法的出離,眾生就不會在法上出離;比丘們!但因為有法的出離,因此,眾生在法上出離。 比丘們!只要眾生對這些六外處不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眾生就還未從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 沙門 、 婆羅門 、天、人的 世代 中出離、離縛、脫離, 以離被限制之心 而住。 比丘們!但當眾生對這些六外處如實證知:樂味是樂味、過患是過患、出離是出離,比丘們!那時,眾生從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出離、離縛、脫離,以離被限制之心而住。」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八.如果沒有之二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色貪染的;因為色有味,所以眾生會對色貪染。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色厭離的;因為色有患,所以眾生應對色厭離。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色出離的;因為色有離,所以眾生應從色出離。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法貪染的;因為法有味,所以眾生會對法貪染。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法厭離的;因為法有患,所以眾生應對法厭離。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法出離的;因為法有離,所以眾生應從法出離。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不能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外六處的味、患、離,便不能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不能得到自在。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能夠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外六處的味、患、離,便能夠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能夠得到自在。” |
巴利原典(CSCD) [1] | 7. Paṭhamābhinandasuttaṃ
‘‘Yo ca kho, bhikkhave, cakkhuṃ nābhinandati, dukkhaṃ so nābhinandati. Yo dukkhaṃ nābhinandati, parimutto so dukkhasmāti vadāmi. Yo sotaṃ…pe… yo ghānaṃ…pe… yo jivhaṃ nābhinandati, dukkhaṃ so nābhinandati. Yo dukkhaṃ nābhinandati, parimutto so dukkhasmāti vadāmi. Yo kāyaṃ…pe… yo manaṃ nābhinandati, dukkhaṃ so nābhinandati. Yo dukkhaṃ nābhinandati, parimutto so dukkhasmā’’ti vadāmi. Satt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9經/ 歡喜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歡喜眼者,歡喜苦;凡歡喜苦者,我說:『他不從苦解脫。』 耳……(中略)鼻……(中略)。 凡歡喜舌者,歡喜苦;凡歡喜苦者,我說:『他不從苦解脫。』 身……(中略)。 凡歡喜意者,歡喜苦;凡歡喜苦者,我說:『他不從苦解脫。』 比丘們!凡不歡喜眼者,不歡喜苦;凡不歡喜苦者,我說:『他從苦解脫。』 耳……(中略)鼻……(中略)凡不歡喜舌者,不歡喜苦;凡不歡喜苦者,我說:『他從苦解脫。』身……(中略)凡不歡喜意者,不歡喜苦;凡不歡喜苦者,我說:『他從苦解脫。』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十九.愛喜之一 “比丘們,愛喜眼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愛喜耳……
“愛喜鼻……
“愛喜舌……
“愛喜身……
“愛喜意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愛喜眼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不愛喜耳……
“不愛喜鼻……
“不愛喜舌……
“不愛喜身……
“不愛喜意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
巴利原典(CSCD) [1] | 8. Dutiyābhinandasuttaṃ
‘‘Yo ca kho, bhikkhave, rūpe nābhinandati, dukkhaṃ so nābhinandati. Yo dukkhaṃ nābhinandati, parimutto so dukkhasmāti vadāmi . Yo sadde…pe… gandhe… rase… phoṭṭhabbe… dhamme nābhinandati, dukkhaṃ so nābhinandati. Yo dukkhaṃ nābhinandati, parimutto so dukkhasmā’’ti vadāmi. Aṭ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0經/ 歡喜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歡喜色者,歡喜苦;凡歡喜苦者,我說:『他不從苦解脫。』 聲音……(中略) 氣味 ……(中略)味道……(中略) 所觸 ……(中略)凡歡喜法者,歡喜苦;凡歡喜苦者,我說『他不從苦解脫』。 比丘們!凡不歡喜色者,不歡喜苦;凡不歡喜苦者,我說:『他從苦解脫。』 聲音……(中略)氣味……(中略)味道……(中略) 所觸 ……(中略)凡不歡喜法者,不歡喜苦;凡不歡喜苦者,我說:『他從苦解脫。』」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愛喜之二 “比丘們,愛喜色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愛喜聲……
“愛喜香……
“愛喜味……
“愛喜觸……
“愛喜法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愛喜色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不愛喜聲……
“不愛喜香……
“不愛喜味……
“不愛喜觸……
“不愛喜法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
巴利原典(CSCD) [1] | 9. Paṭhamadukkhuppādasuttaṃ
‘‘Yo ca kho, bhikkhave, cakkhussa nirodho vūpasamo atthaṅgamo, dukkhasseso nirodho, rogānaṃ vūpasamo, jarāmaraṇassa atthaṅgamo. Yo sotassa… yo ghānassa… yo jivhāya… yo kāyassa… yo manassa nirodho vūpasamo atthaṅgamo, dukkhasseso nirodho, rogānaṃ vūpasamo, jarāmaraṇassa atthaṅgamo’’ti. Nav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1經/ 苦的生起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眼的 生起、存續、再生、顯現 ,即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凡耳的……(中略)凡鼻的……凡舌的……凡身的……凡意的生起、存續、再生、顯現,即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而,比丘們!凡眼的滅、平息、滅沒,即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凡耳的……凡鼻的……凡舌的……凡身的……凡意的滅、平息、滅沒,即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一.生起之一 “比丘們,眼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耳……
“鼻……
“舌……
“身……
“意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比丘們,眼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耳……
“鼻……
“舌……
“身……
“意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Dutiyadukkhuppādasuttaṃ
‘‘Yo ca kho, bhikkhave, rūpānaṃ nirodho vūpasamo atthaṅgamo, dukkhasseso nirodho, rogānaṃ vūpasamo, jarāmaraṇassa atthaṅgamo. Yo saddānaṃ…pe… yo gandhānaṃ… yo rasānaṃ… yo phoṭṭhabbānaṃ… yo dhammānaṃ nirodho vūpasamo atthaṅgamo, dukkhasseso nirodho, rogānaṃ vūpasamo, jarāmaraṇassa atthaṅgamo’’ti. Dasamaṃ. Yamakavaggo dutiyo. Tassuddānaṃ – Sambodhena duve vuttā, assādena apare duve;
No cetena duve vuttā, abhinandena apare duve;
Uppādena duve vuttā, vaggo tena pavuccatī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2經/ 苦的生起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色的 生起、存續、再生、顯現 ,即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凡聲音的……凡 氣味 的……凡味道的……凡 所觸 的……凡法的生起、存續、再生、顯現,即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而,比丘們!凡色的滅、平息、滅沒,即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凡聲音的……凡氣味的……凡味道的……凡 所觸 的……凡法的滅、平息、滅沒,即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雙第二,其 攝頌 : 「正覺二說, 樂味 二則在後,
如果沒有二說,歡喜二則在後,
生起二說,這被稱為品。」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二.生起之二 “比丘們,色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聲……
“香……
“味……
“觸……
“法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比丘們,色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聲……
“香……
“味……
“觸……
“法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第二雙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Sabbavaggo 一切品
巴利原典(CSCD) [1] | 3. Sabbavaggo 1. Sabb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3.一切品 相應部35相應23經/ 一切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 一切 , 你們要聽 ! 而,比丘們!什麼是一切? 眼、色、耳、聲、鼻、氣味、舌、味道、身、 所觸 、意、法,比丘們!這被稱為一切。 比丘們!凡如果這麼說:『拒絕這個一切後,我要 安立 另一個一切。』其言語根據一被詢問就不可能回答,且更會遭到惱害,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那樣,它 不在[感官的]境域中 。」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三.一切事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什麼是一切事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一切事物呢? “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觸,意和法。這就是稱為一切事物了。 “比丘們,若有人說這十二處不是一切事物,他要宣說另一種一切事物的話,他只是空說而已。如果問他所說的是什麼,他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的範圍。” |
巴利原典(CSCD) [1] | 2. Pah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4經/ 捨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你們捨斷 一切 之法, 你們要聽 ! 而,比丘們!什麼是捨斷一切之法呢? 比丘們!眼應該被捨斷,色應該被捨斷,眼識應該被捨斷,眼觸應該被捨斷,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被捨斷。 ……(中略)凡以這耳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被捨斷。……凡以這鼻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被捨斷。舌應該被捨斷,味道應該被捨斷,舌識應該被捨斷,舌觸應該被捨斷,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被捨斷。身應該被捨斷,……意應該被捨斷,法應該被捨斷,意識應該被捨斷,意觸應該被捨斷,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被捨斷。 比丘們!這是捨斷一切之法。」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四.捨棄之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 ‘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呢? “比丘們,應要捨棄眼,應要捨棄色,應要捨棄眼識,應要捨棄眼觸,應要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耳,應要捨棄聲,應要捨棄耳識,應要捨棄耳觸,應要捨棄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鼻,應要捨棄香,應要捨棄鼻識,應要捨棄鼻觸,應要捨棄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舌,應要捨棄味,應要捨棄舌識,應要捨棄舌觸,應要捨棄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身,應要捨棄觸,應要捨棄身識,應要捨棄身觸,應要捨棄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意,應要捨棄法,應要捨棄意識,應要捨棄意觸,應要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就是 ‘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3. Abhiññāpariññāpah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5經/ 經由證智與遍知捨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你們經由 證智 與 遍知 捨斷一切之法, 你們要聽 ! 而,比丘們!什麼是經由證智與遍知捨斷一切之法呢? 比丘們!眼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色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眼識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眼觸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 ……(中略)舌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味道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舌識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舌觸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身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意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法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意識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意觸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應該經由證智與遍知被捨斷。 比丘們!這是經由證智與遍知捨斷一切之法。」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五.捨棄之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 ‘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呢?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色,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聲,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香,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味,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法,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就是 ‘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 的法義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4. Paṭhamaaparijānanasuttaṃ
‘‘Sabbañca kho, bhikkhave,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Kiñca , bhikkhave, sabb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Cakkhuṃ, bhikkhave,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Rūpe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Cakkhuviññāṇ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Cakkhusamphass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Yampidaṃ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pe… jivh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Rase…pe… jivhāviññāṇaṃ…pe… jivhāsamphassaṃ…pe… yampidaṃ jivhā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Kāyaṃ…pe… man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Dhamme…pe… manoviññāṇaṃ…pe… manosamphassaṃ…pe…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Idaṃ kho, bhikkhave, sabb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ā’’ti. Catutth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6經/ 不遍知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一切的不 自證 、不 遍知 、 不離貪 、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而,比丘們!什麼是一切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呢? 比丘們!眼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色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眼識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眼觸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中略)舌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味道……(中略)舌識……(中略)舌觸……(中略)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身……(中略)意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法……(中略)意識……(中略)意觸……(中略)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比丘們!一切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則不能有苦的滅盡。 比丘們!一切的自證、遍知、 離貪 、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而,比丘們!什麼是一切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呢? 比丘們!眼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色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眼識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眼觸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中略)舌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味道……(中略)舌識……(中略)舌觸……(中略)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身……(中略)意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法……(中略)意識……(中略)意觸……(中略)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比丘們!一切的自證、遍知、離貪、捨離,能有苦的滅盡。」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六.遍知之一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呢? “比丘們,不知眼、不遍知眼、貪著眼、不捨棄眼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色、不遍知色、貪著色、不捨棄色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識、不遍知眼識、貪著眼識、不捨棄眼識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觸、不遍知眼觸、貪著眼觸、不捨棄眼觸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意、不遍知意、貪著意、不捨棄意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法、不遍知法、貪著法、不捨棄法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識、不遍知意識、貪著意識、不捨棄意識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觸、不遍知意觸、貪著意觸、不捨棄意觸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呢? “比丘們,知眼、遍知眼、不貪著眼、捨棄眼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色、遍知色、不貪著色、捨棄色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識、遍知眼識、不貪著眼識、捨棄眼識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觸、遍知眼觸、不貪著眼觸、捨棄眼觸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意、遍知意、不貪著意、捨棄意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法、遍知法、不貪著法、捨棄法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識、遍知意識、不貪著意識、捨棄意識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觸、遍知意觸、不貪著意觸、捨棄意觸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
巴利原典(CSCD) [1] | 5. Dutiyaaparijānanasuttaṃ
‘‘Sabbaṃ, bhikkhave,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Kiñca, bhikkhave, sabb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a? Yañca, bhikkhave, cakkhu, ye ca rūpā, yañca cakkhuviññāṇaṃ, ye ca cakkhu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pe… yā ca jivhā, ye ca rasā, yañca jivhāviññāṇaṃ, ye ca jivhā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yo ca kāyo, ye ca phoṭṭhabbā, yañca kāyaviññāṇaṃ, ye ca kāya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yo ca mano, ye ca dhammā, yañca manoviññāṇaṃ, ye ca mano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 idaṃ kho, bhikkhave, sabbaṃ abhijānaṃ parijānaṃ virājayaṃ pajahaṃ bhabbo dukkhakkhayāyā’’ti. Pañc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7經/ 不遍知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一切的不 自證 、不 遍知 、 不離貪 、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而,比丘們!什麼是一切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呢? 比丘們!凡眼與色,以及凡眼識與能被眼識所識知之法……(中略)凡舌與味道,以及凡舌識與能被舌識所識知之法[……(中略)]凡身與 所觸 ,以及凡身識與能被身識所識知之法[……(中略)]凡意與法,以及凡意識與能被意識所識知之法,比丘們!一切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比丘們!一切的自證、遍知、 離貪 、捨斷,能有苦的滅盡。 而,比丘們!什麼是一切的自證、遍知、離貪、捨斷能有苦的滅盡呢? 比丘們!凡眼與色,以及凡眼識與能被眼識所識知之法……(中略)凡舌與味道,以及凡舌識與能被舌識所識知之法[……(中略)]凡身與 所觸 ,以及凡身識與能被身識所識知之法[……(中略)]凡意與法,以及凡意識與能被意識所識知之法,比丘們!一切的自證、遍知、離貪、捨斷,能有苦的滅盡。」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七.遍知之二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呢? “於眼、色、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耳、聲、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鼻、香、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舌、味、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身、觸、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意、法、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呢? “於眼、色、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耳、聲、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鼻、香、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舌、味、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身、觸、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意、法、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
巴利原典(CSCD) [1] | 6. Ādit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8經/ 燃燒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與千位 比丘 同住在伽耶的伽耶山頂。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 比丘 們!一切都在燃燒。 而,比丘們!什麼是一切都在燃燒呢? 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在燃燒。以什麼燃燒呢?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燃燒』。 ……(中略)舌在燃燒,味道在燃燒,舌識在燃燒,舌觸在燃燒,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在燃燒。以什麼燃燒呢?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燃燒』。……(中略)意在燃燒,法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在燃燒。以什麼燃燒呢?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燃燒』。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 ……(中略)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而當這個 解說被說時 ,這千位比丘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 煩惱 解脫。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八.燃燒 有一次,世尊和一千位比丘一起住在伽耶城的伽耶尸沙山。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切事物在燃燒。什麼是一切事物在燃燒呢? “比丘們,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在燃燒,法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一千位比丘在這段解說中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
巴利原典(CSCD) [1] | 7. Addhabhū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29經/ 被征服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 比丘 們!一切都被征服,比丘們!什麼是一切都被征服呢?眼被征服,色被征服,眼識被征服,眼觸被征服,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被征服。被什麼征服呢?我說『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征服』。 ……(中略)舌被征服,味道被征服,舌識被征服,舌觸被征服,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被征服。被什麼征服呢?我說『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征服』。身被征服,……(中略)意被征服,法被征服,意識被征服,意觸被征服,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被征服。以什麼征服呢?我說『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征服』。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中略)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二十九.帶來暗冥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切事物帶來暗冥。什麼是一切事物帶來暗冥呢? “比丘們,眼帶來暗冥,色帶來暗冥,眼識帶來暗冥,眼觸帶來暗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帶來暗冥。怎樣帶來暗冥呢?我說,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帶來暗冥。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帶來暗冥,法帶來暗冥,意識帶來暗冥,意觸帶來暗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帶來暗冥。怎樣帶來暗冥呢?我說,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帶來暗冥。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8. Samugghātasārupp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30經/ 根絕所適合的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 一切 思量 之根絕所適合的道跡, 你們要聽 ! 你們要好好作意 !我要說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切思量之根絕所適合的道跡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不思量眼,不在眼中思量, 不從眼思量 ,不思量『眼是我的』。不思量色,不在色中思量,不從色思量,不思量『色是我的』。不思量眼識,不在眼識中思量,不從眼識思量,不思量『眼識是我的』。不思量眼觸,不在眼觸中思量,不從眼觸思量,不思量『眼觸是我的』。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 ……(中略)不思量舌,不在舌中思量,不從舌思量,不思量『舌是我的』。不思量味道,不在味道中思量,不從味道思量,不思量『味道是我的』。不思量舌識,不在舌識中思量,不從舌識思量,不思量『舌識是我的』。不思量舌觸,不在舌觸中思量,不從舌觸思量,不思量『舌觸是我的』。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中略)不思量意,不在意中思量,不從意思量,不思量『意是我的』。不思量法,不在法中思量,不從法思量,不思量『法是我的』。不思量意識,不在意識中思量,不從意識思量,不思量『意識是我的』。不思量意觸,不在意觸中思量,不從意觸思量,不思量『意觸是我的』。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不思量一切,不在一切中思量,不從一切思量,不思量『一切是我的』。當這麼不思量時,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 戰慄 ,不戰慄 就自己證涅槃 ,他了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比丘們!這是那一切思量之根絕所適合的道跡。」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三十.正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 ‘我就是眼’ 、 ‘我在眼之中’ 、 ‘我在眼之外’ 、 ‘我擁有眼’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色’ 、 ‘我在色之中’ 、 ‘我在色之外’ 、 ‘我擁有色’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識’ 、 ‘我在眼識之中’ 、 ‘我在眼識之外’ 、 ‘我擁有眼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 、 ‘我在眼觸之中’ 、 ‘我在眼觸之外’ 、 ‘我擁有眼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沒有 ‘我就是意’ 、 ‘我在意之中’ 、 ‘我在意之外’ 、 ‘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法’ 、 ‘我在法之中’ 、 ‘我在法之外’ 、 ‘我擁有法’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識’ 、 ‘我在意識之中’ 、 ‘我在意識之外’ 、 ‘我擁有意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 、 ‘我在意觸之中’ 、 ‘我在意觸之外’ 、 ‘我擁有意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一切事物’ 、 ‘我在一切事物之中’ 、 ‘我在一切事物之外’ 、 ‘我擁有一切事物’ 這些想法。 “一個這樣沒有我想的人,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9. Paṭhamasamugghātasappāy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31經/ 根絕所適當的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 一切 思量之根絕所適當的道跡, 你們要聽 ! 你們要好好作意 !我要說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切 思量 之根絕所適當的道跡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不思量眼,不在眼中思量, 不從眼思量 ,不思量『眼是我的』。不思量色,……(中略)不思量眼識,……不思量眼觸,……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比丘們!因為,凡思量它,凡在其中思量,凡從其思量,凡思量『那是我的』者,則 成為相異 ,成為相異、執著存在的世間[眾生]只歡喜存在。 ……(中略)不思量舌,不在舌中思量,不從舌思量,不思量『舌是我的』。不思量味道,……(中略)不思量舌識,……不思量舌觸,……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比丘們!因為,凡思量它,凡在其中思量,凡從其思量,凡思量『那是我的』者,則成為相異,成為相異、執著存在的世間[眾生]只歡喜存在。……(中略)不思量意,不在意中思量,不從意思量,不思量『意是我的』。不思量法,……(中略)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意觸,……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比丘們!因為,凡思量它,凡在其中思量,凡從其思量,凡思量『那是我的』者,則成為相異,成為相異、執著存在的世間[眾生]只歡喜存在。 比丘們!凡所有蘊、界、處之所及,他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從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當這麼不思量時,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 戰慄 ,不戰慄 就自己證涅槃 ,他了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比丘們!這是那一切思量之根絕所適當的道跡。」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三十一.確當之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 ‘我就是眼’ 、 ‘我在眼之中’ 、 ‘我在眼之外’ 、 ‘我擁有眼’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色’ 、 ‘我在色之中’ 、 ‘我在色之外’ 、 ‘我擁有色’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識’ 、 ‘我在眼識之中’ 、 ‘我在眼識之外’ 、 ‘我擁有眼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 、 ‘我在眼觸之中’ 、 ‘我在眼觸之外’ 、 ‘我擁有眼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 ‘我就是這些東西’ 、 ‘我在這些東西之中’ 、 ‘我在這些東西之外’ 、 ‘我擁有這些東西’ ,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沒有 ‘我就是意’ 、 ‘我在意之中’ 、 ‘我在意之外’ 、 ‘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法’ 、 ‘我在法之中’ 、 ‘我在法之外’ 、 ‘我擁有法’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識’ 、 ‘我在意識之中’ 、 ‘我在意識之外’ 、 ‘我擁有意識’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 、 ‘我在意觸之中’ 、 ‘我在意觸之外’ 、 ‘我擁有意觸’ 這些想法。 “沒有 ‘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 、 ‘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 、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 ‘我就是這些東西’ 、 ‘我在這些東西之中’ 、 ‘我在這些東西之外’ 、 ‘我擁有這些東西’ ,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比丘們,一個人沒有 ‘我就是蘊、處、界’ 、 ‘我在蘊、處、界之中’ 、 ‘我在蘊、處、界之外’ 、 ‘我擁有蘊、處、界’ 這些想法,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Dutiyasamugghātasappāyasuttaṃ
‘‘Taṃ kiṃ maññatha, bhikkhave, cakkhu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Rūpā…pe… cakkhuviññāṇaṃ… cakkhusamphass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pe…. ‘‘Yampidaṃ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pe…. ‘‘Jivhā niccā vā aniccā vā’’ti? ‘‘Aniccā bhante’’…pe…. ‘‘Rasā… jivhāviññāṇaṃ… jivhāsamphasso…pe… yampidaṃ jivhā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pe… dhammā… manoviññāṇaṃ… manosamphass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 rūpesupi nibbindati, cakkhu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 cakkhusamphassepi nibbindati. Yampidaṃ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smimpi nibbindati…pe… jivhāyapi nibbindati, rasesupi…pe… yampidaṃ jivhā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smimpi nibbindati. Manasmimpi nibbindati, dhammesupi nibbindati, mano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 manosamphassepi nibbindati.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smimpi nibbindati. Nibbindaṃ virajjati; virāgā vimuccati; vimuttasmiṃ 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i . Ayaṃ kho sā, bhikkhave, sabbamaññitasamugghātasappāyā paṭipadā’’ti. Dasamaṃ. Sabbavaggo tatiyo. Tassuddānaṃ – Sabbañca dvepi pahānā, parijānāpare duve;
Ādittaṃ addhabhūtañca, sāruppā dve ca sappāyā;
Vaggo tena pavuccatī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32經/ 根絕所適當的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 一切 思量 之根絕所適當的道跡, 你們要聽 ! 你們要好好作意 !我要說了。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眼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 大德 !」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 變易法 ,你們適合認為:『 這是我的 , 我是這個 , 這是我的真我 。』嗎?」 「不,大德!」 「色……(中略)眼識……眼觸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中略)。 「舌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味道……舌識……舌觸……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中略)。 「法……意識……意觸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中略)在舌上厭,在味道上……(中略),在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中略)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比丘們!這是那一切思量之根絕所適當的道跡。」 一切品第三,其 攝頌 : 「一切與二則捨斷,遍知在後二則,
燃燒與被征服,適合的與二則適當的,
此被稱為品。」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三十二.確當之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 ‘我擁有眼識’ 、 ‘我是眼識’ 、 ‘眼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 ‘我擁有眼觸’ 、 ‘我是眼觸’ 、 ‘眼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 ‘我擁有法’ 、 ‘我是法’ 、 ‘法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 ‘我擁有意識’ 、 ‘我是意識’ 、 ‘意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 ‘我擁有意觸’ 、 ‘我是意觸’ 、 ‘意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第三一切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Jātidhammavaggo 生法品
巴利原典(CSCD) [1] | 4. Jātidhammavaggo 1-10. Jātidhammādisuttadasakaṃ
Jātidhammavaggo catuttho. Tassuddānaṃ – Jātijarābyādhimaraṇaṃ, soko ca saṃkilesikaṃ;
Khayavayasamudayaṃ, nirodhadhammena te dasāti.
|
漢譯(莊春江) [2] | 4.生法品 相應部35相應33-42經/ 生法等經十則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在那裡……(中略)。 「 比丘 們!一切都是 生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切都是生法呢?比丘們!眼是生法,色……眼識……眼觸是生法,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生法。 ……(中略)舌……味道……舌識……舌觸……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生法。身……(中略)意是生法,法是生法,意識是生法,意觸是生法,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生法。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在眼識上……在眼觸上……(中略)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第一 比丘們!一切都是 老法 。……(中略)簡要的。第二 比丘們!一切都是 病法 。……(中略)。第三 比丘們!一切都是 死法 。……(中略)。第四 比丘們!一切都是愁法。……(中略)。第五 比丘們!一切都是污染法。……(中略)。第六 比丘們!一切都是 滅盡法 。……(中略)。第七 比丘們!一切都是 消散法 。……(中略)。第八 比丘們!一切都是集法。……(中略)。第九 比丘們!一切都是 滅法 。……(中略)。第十 生法品第四,其 攝頌 : 「生、老、病、死,愁與污染,
滅盡、消散、集與滅法,它們為十則。」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三十三.生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生法。什麼是一切事物是生法呢? “比丘們,眼是生法,色是生法,眼識是生法,眼觸是生法,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生法。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生法,法是生法,意識是生法,意觸是生法,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生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十四.老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老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老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五.病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病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病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六.死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死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死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七.憂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憂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憂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八.污染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污染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污染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三十九.壞滅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壞滅法……(除了 “生法” 改作 “壞滅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衰敗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衰敗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衰敗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一.集起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集起法……(除了 “生法” 改作 “集起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二.息滅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息滅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息滅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第四生法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Sabbaaniccavaggo 一切無常品
巴利原典(CSCD) [1] | 5. Sabbaaniccavaggo 1-9. Aniccādisuttanavak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5.一切無常品 相應部35相應43-51經/ 無常等經九則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在那裡……(中略)。 「 比丘 們!一切都是無常的。比丘們!什麼是一切都是無常的呢?比丘們!眼是無常的,色是無常的,眼識是無常的,眼觸是無常的,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中略)舌是無常的,味道是無常的,舌識是無常的,舌觸是無常的,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身是無常的,……(中略)意是無常的,法是無常的,意識是無常的,意觸是無常的,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 ……(中略)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第一 比丘們!一切都是苦的。……(中略)。第二 比丘們!一切都是無我。……(中略)。第三 比丘們!一切都應該被證知。……(中略)。第四 比丘們!一切都應該被 遍知 。……(中略)。第五 比丘們!一切都應該被捨斷。……(中略)。第六 比丘們!一切都應該被作證。……(中略)。第七 比丘們!一切都應該被以證知遍知。……(中略)。第八 比丘們!一切都是困厄的。……(中略)。第九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四十三.無常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無常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無常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四.苦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苦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苦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五.無我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無我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無我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六.應知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知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知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七.應遍知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遍知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遍知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八.應捨棄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捨棄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捨棄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四十九.應證悟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證悟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證悟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五十.應知與遍知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知與遍知法……(除了 “生法” 改作 “應知與遍知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五十一.熱惱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熱惱法……(除了 “生法” 改作 “熱惱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Upassaṭṭhasuttaṃ
Sabbaaniccavaggo pañcamo. Tassuddānaṃ – Aniccaṃ dukkhaṃ anattā, abhiññeyyaṃ pariññeyyaṃ;
Pahātabbaṃ sacchikātabbaṃ, abhiññeyyapariññeyyaṃ [abhiññeyyaṃ pariññeyyaṃ (sī. syā. kaṃ.), abhiññātaṃ pariññeyyaṃ (pī. ka.)];
Upaddutaṃ upassaṭṭhaṃ, vaggo tena pavuccatīti.
Saḷāyatanavagge paṭhamapaṇṇāsako samatto.
Tassa vagguddānaṃ –
Aniccavaggaṃ yamakaṃ, sabbaṃ vaggaṃ jātidhammaṃ;
Aniccavaggena paññāsaṃ, pañcamo tena pavuccatī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2經/ 被逼惱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一切都是被逼惱的。比丘們!什麼是一切都是被逼惱的呢?比丘們!眼是被逼惱的,色是被逼惱的,眼識是被逼惱的,眼觸是被逼惱的,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被逼惱的。 ……(中略)舌是被逼惱的,味道是被逼惱的,舌識是被逼惱的,舌觸是被逼惱的,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被逼惱的。身是被逼惱的,……(中略)意是被逼惱的,法是被逼惱的,意識是被逼惱的,意觸是被逼惱的,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被逼惱的。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 ……(中略)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一切無常的品第五,其 攝頌 : 「無常、苦、無我,應該被證知、應該被遍知,
應該被捨斷、應該被作證,應該被以證知遍知,
困厄的、被逼惱的,此被稱為品。」
六處篇第一個五十則完成,其品的攝頌:
「無常、雙品,一切、生法品,
以無常品為五十則,以此被稱為第五。」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二.苦迫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苦迫法……(除了 “生法” 改作 “苦迫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第五無常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Avijjāvaggo 無明品
巴利原典(CSCD) [1] | 6. Avijjāvaggo 1. Avijjāpahānasuttaṃ
‘‘Cakkhuṃ kho, bhikkhu,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avijjā pahīyati, vijjā uppajjati. Rūpe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avijjā pahīyati, vijjā uppajjati. Cakkhuviññāṇaṃ… cakkhusamphassaṃ… yampidaṃ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avijjā pahīyati, vijjā uppajjati. Sotaṃ… ghānaṃ… jivhaṃ… kāyaṃ… manaṃ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avijjā pahīyati, vijjā uppajjati. Dhamme … manoviññāṇaṃ… manosamphassaṃ…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avijjā pahīyati, vijjā uppajjati. Evaṃ kho, bhikkhu, jānato evaṃ passato avijjā pahīyati, vijjā uppajjatī’’ti. Pa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6.無明品 相應部35相應53經/ 無明的捨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 某位比丘 去見 世尊 。抵達後,向世尊 問訊 ,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怎樣知、怎樣見, 無明 被捨斷而生起明?」 「比丘!當知、見眼是無常的時,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當知、見色是無常的時,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眼識……眼觸……當知、見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時,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 耳……鼻……舌……身……當知、見意是無常的時,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法[……]意識……意觸……當知、見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時,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 比丘!當這麼知、這麼見時,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三.無明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色無常,見色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識無常,見眼識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無常,見眼觸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意無常,見意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法無常,見法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識無常,見意識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無常,見意觸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
巴利原典(CSCD) [1] | 2. Saṃyojanapah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4經/ 結的捨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怎樣知、怎樣見,結被捨斷?」 「比丘!當知、見眼是無常的時,結被捨斷。色……眼識……眼觸……當知、見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時,結被捨斷。 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當知、見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時,結被捨斷。 比丘!當這麼知、這麼見時,結被捨斷。」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四.結縛之一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結縛……(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斷除結縛”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3. Saṃyojanasamugghā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5經/ 結的根除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怎樣知、怎樣見,結走到根除?」 「比丘!當知、見眼是無我的時,結走到根除。色……眼識……眼觸……當知、見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我的時,結走到根除。 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當知、見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我的時,結走到根除。 比丘!當這麼知、這麼見時,結走到根除。」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五.結縛之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結縛……(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根除結縛”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4. Āsavapah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6經/ 煩惱的捨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怎樣知、怎樣見, 煩惱 被捨斷?」……(中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六.漏之一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漏……(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斷除漏”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5. Āsavasamugghā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7經/ 煩惱的根除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怎樣知、怎樣見, 煩惱 走到根除?」……(中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七.漏之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漏……(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根除漏”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6. Anusayapah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8經/ 煩惱潛在趨勢的捨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怎樣知、怎樣見, 煩惱潛在趨勢 被捨斷?」……(中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八.性向之一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性向……(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斷除性向”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7. Anusayasamugghā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59經/ 煩惱潛在趨勢的根除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怎樣知、怎樣見, 煩惱 潛在趨勢走到根除?」 「比丘!當知、見眼是無我的時,來到 煩惱潛在趨勢 的根除。……(中略)。 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當知、見凡以這意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我的時,煩惱潛在趨勢走到根除。 比丘!當這麼知、這麼見時,煩惱潛在趨勢走到根除。」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五十九.性向之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性向……(除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改作 “根除性向” 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8. Sabbupādānapariññā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0經/ 一切取的遍知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為了一切取的 遍知 之法, 你們要聽 ! 比丘們!什麼是為了一切取的遍知之法呢?緣眼與色生起眼識, 三者的會合而有觸 ,以觸 為緣 而有受。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受上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他以解脫而了知:『取已被我遍知。』 緣耳與聲音生起……緣鼻與 氣味 生起……緣舌與味道生起……緣身與 所觸 生起……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受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他以解脫而了知:『取已被我遍知。』 比丘們!這是為了一切取的遍知之法。」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遍知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遍知一切取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遍知一切取的法義呢? “比丘們,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 [SN35-Siusk01] 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受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知道自己遍知一切取。 “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
“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
“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
“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
“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受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知道自己遍知一切取。
“比丘們,這就是遍知一切取的法義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9. Paṭhamasabbupādānapariyād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1經/ 一切取的耗盡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為了一切取的耗盡之法, 你們要聽 ! 比丘們!什麼是為了一切取的耗盡之法呢?緣眼與色生起眼識, 三者的會合而有觸 ,以觸 為緣 而有受。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受上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他以解脫而了知:『取已被我耗盡。』 ……(中略)緣舌與味道生起舌識……(中略)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受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他以解脫而了知:『取已被我耗盡。』 比丘們!這是為了一切取的耗盡之法。」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一.清除之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清除一切取的法義……(除了 “遍知一切取” 改作 “清除一切取”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Dutiyasabbupādānapariyādānasuttaṃ
‘‘Taṃ kiṃ maññatha, bhikkhave, cakkhu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Rūpā…pe… cakkhuviññāṇ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pe…. ‘‘Cakkhusamphass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pe…. ‘‘Yampidaṃ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pe…. ‘‘Sotaṃ… ghānaṃ… jivhā… kāyo… mano… dhammā… manoviññāṇaṃ… manosamphasso…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 rūpesupi nibbindati, cakkhu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 cakkhusamphassepi nibbindati. Yampidaṃ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smimpi nibbindati…pe… jivhāyapi nibbindati, rasesupi nibbindati, jivhā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 jivhāsamphassepi nibbindati, yampidaṃ jivhā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pe… manasmimpi nibbindati, dhammesupi nibbindati, mano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 manosamphassepi nibbindati.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smimpi nibbindati. Nibbindaṃ virajjati; virāgā vimuccati; vimuttasmiṃ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i. Ayaṃ kho, bhikkhave, sabbupādānapariyādānāya dhammo’’ti. Dasamaṃ. Avijjāvaggo chaṭṭho. Tassuddānaṃ – Avijjā saṃyojanā dve, āsavena duve vuttā;
Anusayā apare dve, pariññā dve pariyādinnaṃ;
Vaggo tena pavuccatī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2經/ 一切取的耗盡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為了一切取的耗盡之法, 你們要聽 ! 比丘們!什麼是為了一切取的耗盡之法呢?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眼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 大德 !」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 變易法 ,你們適合認為:『 這是我的 , 我是這個 , 這是我的真我 。』嗎?」 「不,大德!」 「色……(中略)眼識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中略)。 「眼觸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中略)。 「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色上 厭 ,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中略)在舌上厭,在味道上厭,在舌識上厭,在舌觸上厭,在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中略)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上也都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比丘們!這是為了一切取的耗盡之法。」 無明品第四,其 攝頌 : 「無明、結二,煩惱二說,
煩惱潛在趨勢在後二則,遍知,二則耗盡,
此被稱為品。」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二.清除之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清除一切取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清除一切取的法義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 ‘我擁有眼識’ 、 ‘我是眼識’ 、 ‘眼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 ‘我擁有眼觸’ 、 ‘我是眼觸’ 、 ‘眼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 ‘我擁有法’ 、 ‘我是法’ 、 ‘法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 ‘我擁有意識’ 、 ‘我是意識’ 、 ‘意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 ‘我擁有意觸’ 、 ‘我是意觸’ 、 ‘意觸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 ‘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清除一切取的法義了。” 第六無明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Migajālavaggo 鹿網品
巴利原典(CSCD) [1] | 7. Migajālavaggo 1. Paṭhamamigajālasuttaṃ
‘‘Santi kho, migajāla,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abhinandati abhivadati a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bhinandato abhivadato ajjhosāya tiṭṭhato uppajjati nandī [nandi (sī. syā. kaṃ. pī.)]. Nandiyā sati sārāgo hoti; sārāge sati saṃyogo hoti. Nandisaṃyojanasaṃyutto kho, migajāla, bhikkhu sadutiyavihārīti vuccati. Santi…pe… santi kho, migajāla, jivhāviññeyyā ras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abhinandati abhivadati a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bhinandato abhivadato ajjhosāya tiṭṭhato uppajjati nandī. Nandiyā sati sārāgo hoti; sārāge sati saṃyogo hoti. Nandisaṃyojanasaṃyutto kho, migajāla, bhikkhu sadutiyavihārīti vuccati. Evaṃvihārī ca, migajāla, bhikkhu kiñcāpi araññavanapatthāni pantāni senāsanāni paṭisevatiappasaddāni appanigghosāni vijanavātāni manussarāhasseyyakāni [manussarāhaseyyakāni (sī. syā. kaṃ. pī.)]paṭisallānasāruppāni; atha kho sadutiyavihārīti vuccati. Taṃ kissa hetu? Taṇhā hissa dutiyā, sāssa appahīnā. Tasmā sadutiyavihārī’’ti vuccati. ‘‘Santi ca kho, migajāla,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nabhinandato ana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ndī nirujjhati. Nandiyā asati sārāgo na hoti; sārāge asati saṃyogo na hoti. Nandisaṃyojanavisaṃyutto kho, migajāla, bhikkhu ekavihārīti vuccati…pe… santi ca kho, migajāla, jivhāviññeyyā rasā…pe… santi ca kho, migajāla,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nabhinandato ana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ndī nirujjhati. Nandiyā asati sārāgo na hoti; sārāge asati saṃyogo na hoti. Nandisaṃyojanavippayutto kho, migajāla, bhikkhu ekavihārīti vuccati. Evaṃvihārī ca, migajāla, bhikkhu kiñcāpi gāmante viharati ākiṇṇo bhikkhūhi bhikkhunīhi upāsakehi upāsikāhi rājūhi rājamahāmattehi titthiyehi titthiyasāvakehi . Atha kho ekavihārīti vuccati. Taṃ kissa hetu? Taṇhā hissa dutiyā, sāssa pahīnā. Tasmā ekavihārīti vuccatī’’ti. Pa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7.鹿網品 相應部35相應63經/ 鹿網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 尊者 鹿網去見 世尊 。……(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鹿網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被稱為『 獨住 、獨住』,大德!什麼情形是獨住?什麼情形是 有伴同住 ?」 「鹿網!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則生起歡喜;當有歡喜,則有 貪著 ;當有貪著,則有繫縛,鹿網!被歡喜之結所結合的比丘被稱為『有伴同住』。 ……(中略)鹿網!有能被舌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味道,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則生起歡喜;當有歡喜,則有貪著;當有貪著,則有繫縛,鹿網!被歡喜之結所結合的比丘被稱為『有伴同住』。[……(中略)鹿網!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則生起歡喜;當有歡喜,則有貪著;當有貪著,則有繫縛,鹿網!被歡喜之結所結合的比丘被稱為『有伴同住』。]而,鹿網!即使受用少聲音的、安靜的、 離人之氛圍的 、人獨住的、適合 獨坐 的 林野 、森林、荒地的邊地住處這樣住的比丘,同樣被稱為『有伴同住』。 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渴愛是伴,他未捨斷,因此被稱為『有伴同住』。 鹿網!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對它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後,則歡喜被滅了;當沒有歡喜,則沒有貪著;當沒有貪著,則沒有繫縛,鹿網!離被歡喜之結所結合的比丘被稱為『獨住』。 ……(中略)鹿網!有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中略)鹿網!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對它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後,則歡喜被滅了;當沒有歡喜,則沒有貪著;當沒有貪著,則沒有繫縛,鹿網!離被歡喜之結所結合的比丘被稱為『獨住』。而,鹿網!即使住在村落邊,與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 、 優婆夷 、國王、國王的大臣、外道、外道弟子交往這樣住的比丘,同樣被稱為『獨住』。 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渴愛是伴,他已捨斷,因此被稱為『獨住』。」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三.鹿網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鹿網 尊者 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獨住,獨住’ 。獨住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結伴而住所包含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當有愛喜時便會有貪著;當有貪著時便會有結縛。鹿網,一個被愛喜的結縛所束縛的比丘,便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當有愛喜時便會有貪著;當有貪著時便會有結縛。鹿網,一個被愛喜的結縛所束縛的比丘,便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這樣的比丘,即使居住在沒有聲音、沒有人煙、適合靜修、偏僻的森林或樹林,也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渴愛才是他的伴侶。因他沒有斷除渴愛,所以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當沒有愛喜時便不會有貪著;當沒有貪著時便不會有結縛。鹿網,一位解除了愛喜的結縛的比丘,便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當沒有愛喜時便不會有貪著;當沒有貪著時便不會有結縛。鹿網,一位解除了愛喜的結縛的比丘,便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鹿網,這樣的比丘,即使居住在村落附近,周圍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也稱為一位獨住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渴愛才是他的伴侶。因他斷除了渴愛,所以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
巴利原典(CSCD) [1] | 2. Dutiyamigajālasuttaṃ
‘‘Santi kho, migajāla,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abhinandati abhivadati a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bhinandato abhivadato ajjhosāya tiṭṭhato uppajjati nandī. Nandisamudayā dukkhasamudayo, migajālāti vadāmi…pe… santi ca kho, migajāla, jivhāviññeyyā rasā…pe… santi ca kho, migajāla,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abhinandati abhivadati a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bhinandato abhivadato ajjhosāya tiṭṭhato uppajjati nandī . Nandisamudayā dukkhasamudayo, migajālāti vadāmi. ‘‘Santi ca kho, migajāla,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nabhinandato ana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ndī nirujjhati. Nandinirodhā dukkhanirodho, migajālāti vadāmi…pe… santi ca kho, migajāla, jivhāviññeyyā rasā iṭṭhā kantā…pe… santi ca kho, migajāla,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nabhinandato ana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ndī nirujjhati. Nandinirodhā dukkhanirodho, migajālāti vadāmī’’ti. Atha kho āyasmā migajālo bhagavato bhāsitaṃ abhinanditvā anumoditvā uṭṭhāyāsan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padakkhiṇaṃ katvā pakkāmi. Atha kho āyasmā migajālo eko vūpakaṭṭho appamatto ātāpī pahitatto viharato nacirasseva – yassatthāya kulaputtā sammadeva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anti tadanuttaraṃ – brahmacariyapariyosānaṃ diṭṭhevadhamme sayaṃ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ās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abbhaññāsi. Aññataro ca panāyasmā migajālo arahataṃ ahosīti. Du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4經/ 鹿網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 尊者 鹿網去見 世尊 。……(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鹿網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 那就好了 !」 「鹿網!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則生起歡喜,我說:『鹿網!由歡喜 集 ,則苦 集 。』 ……(中略)鹿網!有能被舌識知,……味道,……(中略)鹿網!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則生起歡喜,我說:『鹿網!由歡喜集,則苦集。』 鹿網!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對它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後,則歡喜被滅,我說:『鹿網!由歡喜 滅 ,則苦滅。』 ……(中略)鹿網!有能被舌識知……味道,……(中略)鹿網!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對它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後,則歡喜被滅,我說:『鹿網!由歡喜滅,則苦滅。』」 那時,尊者鹿網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 問訊 ,然後 作右繞 ,接著離開。 那時,當尊者鹿網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 證智 自作證後,在當生中 進入後住於 那 善男子 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 成為非家生活 的梵行無上目標,他證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尊者鹿網成為眾 阿羅漢 之一。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四.鹿網之二 這時候,鹿網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那些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鹿網,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鹿網,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鹿網,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鹿網,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鹿網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鹿網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鹿網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
巴利原典(CSCD) [1] | 3. Paṭhamasamiddhimārapañhāsuttaṃ
‘‘Yattha kho, samiddhi, atthi cakkhu, atthi rūpā, atthi cakkhuviññāṇaṃ , atthi cakkhu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Atthi sotaṃ, atthi saddā, atthi sotaviññāṇaṃ, atthi sota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Atthi ghānaṃ, atthi gandhā, atthi ghānaviññāṇaṃ, atthi ghāna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Atthi jivhā, atthi rasā, atthi jivhāviññāṇaṃ, atthi jivhā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Atthi kāyo, atthi phoṭṭhabbā, atthi kāyaviññāṇaṃ, atthi kāya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Atthi mano, atthi dhammā, atthi manoviññāṇaṃ, atthi mano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Yattha ca kho, samiddhi, natthi cakkhu, natthi rūpā,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ṃ,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Natthi sotaṃ…pe… natthi ghānaṃ…pe… natthi jivhā, natthi rasā, natthi jivhāviññāṇaṃ, natthi jivhā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 Natthi kāyo…pe…. Natthi mano, natthi dhammā, natthi manoviññāṇaṃ, natthi mano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 tattha māro vā mārapaññatti vā’’ti. Ta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5經/ 三彌提問魔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 尊者 三彌提去見世尊……(中略)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被稱為『魔、魔』,大德!什麼情形可能有魔或魔的 安立 ?」 「三彌提!有眼,有色,有眼識,有能被眼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魔或魔的安立;有耳,有聲音,有耳識,有能被耳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魔或魔的安立;有鼻,有 氣味 ,有鼻識,有能被鼻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魔或魔的安立;有舌,有味道,有舌識,有能被舌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魔或魔的安立;有身,有 所觸 ,有身識,有能被身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魔或魔的安立;有意,有法,有意識,有能被意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魔或魔的安立。 三彌提!沒有眼,沒有色,沒有眼識,沒有能被眼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沒有魔或魔的安立;沒有耳,……(中略)沒有鼻,……(中略)沒有舌,沒有味道,沒有舌識,沒有能被舌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沒有魔或魔的安立;沒有身,……(中略)沒有意,沒有法,沒有意識,沒有能被意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沒有魔或魔的安立。」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五.沙彌提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沙彌提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魔羅,魔羅’ 。魔羅或魔羅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沙彌提,哪裏有眼、有色、有眼識、有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那裏就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哪裏有耳、有聲、有耳識、有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鼻、有香、有鼻識、有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舌、有味、有舌識、有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身、有觸、有身識、有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意、有法、有意識、有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那裏就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沙彌提,沒有眼、沒有色、沒有眼識、沒有眼識所識別的事物,就沒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沒有耳、沒有聲、沒有耳識、沒有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鼻、沒有香、沒有鼻識、沒有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舌、沒有味、沒有舌識、沒有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身、沒有觸、沒有身識、沒有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意、沒有法、沒有意識、沒有意識所識別的事物,就沒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
巴利原典(CSCD) [1] | 4. Samiddhisattapañhā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6經/ 三彌提問眾生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被稱為『眾生、眾生』,大德!什麼情形可能有眾生或眾生的 安立 ?」……(中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六.沙彌提之二 ……大德,人們說 ‘眾生,眾生’ 。眾生或眾生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 “魔羅” 改作 “眾生”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5. Samiddhidukkhapañhā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7經/ 三彌提問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被稱為『苦、苦』,大德!什麼情形可能有苦或苦的 安立 ?」……(中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七.沙彌提之三 ……大德,人們說 ‘苦,苦’ 。苦或苦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 “魔羅” 改作 “苦”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6. Samiddhilokapañhāsuttaṃ
‘‘Yattha ca kho, samiddhi, natthi cakkhu, natthi rūpā,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ṃ,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 tattha loko vā lokapaññatti vā…pe… natthi jivhā…pe… natthi mano, natthi dhammā, natthi manoviññāṇaṃ, natthi mano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 tattha loko vā lokapaññatti vā’’ti. Chaṭṭh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8經/ 三彌提問世間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大德 !被稱為『世間、世間』,大德!什麼情形可能有世間或世間的 安立 ?」 「三彌提!有眼,有色,有眼識,有能被眼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世間或世間的安立;……(中略)有舌,……(中略)有意,有法,有意識,有能被意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有世間或世間的安立。 三彌提!沒有眼,沒有色,沒有眼識,沒有能被眼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沒有世間或世間的安立;……(中略)沒有舌,……(中略)沒有意,沒有法,沒有意識,沒有能被意識所識之法的地方,就沒有世間或世間的安立。」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八.沙彌提之四 ……大德,人們說 ‘世間,世間’ 。世間或世間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 “魔羅” 改作 “世間” 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7. Upasenaāsīvisasuttaṃ
Evaṃ vutte, āyasmā sāriputto āyasmantaṃ upasenaṃ etadavoca – ‘‘na kho pana mayaṃ passāma āyasmato upasenassa kāyassa vā aññathattaṃ indriyānaṃ vā vipariṇāmaṃ. Atha ca panāyasmā upaseno evamāha – ‘etha me, āvuso, imaṃ kāyaṃ mañcakaṃ āropetvā bahiddhā nīharatha. Purāyaṃ kāyo idheva vikirati; seyyathāpi bhusamuṭṭhī’’’ti. ‘‘Yassa nūna, āvuso sāriputta, evamassa – ‘ahaṃ cakkhūti vā mama cakkhūti vā…pe… ahaṃ jivhāti vā mama jivhāti vā… ahaṃ manoti vā mama manoti vā’. Tassa, āvuso sāriputta, siyā kāyassa vā aññathattaṃ indriyānaṃ vā vipariṇāmo. Mayhañca kho, āvuso sāriputta, na evaṃ hoti – ‘ahaṃ cakkhūti vā mama cakkhūti vā…pe… ahaṃ jivhāti vā mama jivhāti vā…pe… ahaṃ manoti vā mama manoti vā’. Tassa mayhañca kho, āvuso sāriputta, kiṃ kāyassa vā aññathattaṃ bhavissati, indriyānaṃ vā vipariṇāmo’’ti! ‘‘Tathā hi panāyasmato upasenassa dīgharattaṃ ahaṅkāramamaṅkāramānānusayo susamūhato. Tasmā āyasmato upasenassa na evaṃ hoti – ‘ahaṃ cakkhūti vā mama cakkhūti vā…pe… ahaṃ jivhāti vā mama jivhāti vā…pe… ahaṃ manoti vā mama manoti vā’’’ti. Atha kho te bhikkhū āyasmato upasenassa kāyaṃ mañcakaṃ āropetvā bahiddhā nīhariṃsu. Atha kho āyasmato upasenassa kāyo tattheva vikiri; seyyathāpi bhusamuṭṭhīti. Satt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69經/ 優波先那-毒蛇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尊者 舍利弗與尊者優波先那住在王舍城寒林蛇頭岩洞窟處。 當時,有毒蛇掉落在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上。 那時,尊者優波先那召喚比丘們: 「學友們!請你們過來,將我的這個身體放上床後,在身體就在這裡猶如拳中的粗糠般散掉之前,移到外面。」 當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優波先那這麼說: 「我們沒看到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變異,或諸根變易,然而,尊者優波先那卻這麼說:『學友們!請你們過來,將我的這個身體放上床後,在身體就在這裡猶如拳中的粗糠散掉之前,移到外面。』」 「確實,舍利弗 學友 !凡這麼想者:『我是眼』或『眼是我的』……(中略)『我是舌』或『舌是我的』……『我是意』或『意是我的』,舍利弗學友!則會有身體的變異,或諸根的變易。 而,舍利弗學友!我不這麼想:『我是眼』或『眼是我的』……(中略)『我是舌』或『舌是我的』……『我是意』或『意是我的』,舍利弗學友!為何會有身體的變異,或諸根的變易呢?」 「因為尊者優波先那長久以來 我作 、 我所作 、 慢煩惱潛在趨勢 像這樣徹底地被根絕了,因此尊者優波先那不這麼想:『我是眼』或『眼是我的』……(中略)『我是舌』或『舌是我的』……『我是意』或『意是我的』。」 那時,那些比丘將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放上床後,移到外面。 那時,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就在那裡猶如拳中的粗糠般散掉。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六十九.優波舍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優波舍那尊者住在王舍城尸陀林的蛇頭山坡。 在那裏,優波舍那尊者中了蛇毒。於是,優波舍那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優波舍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我們看不到你的身體有任何異樣或你的根門有任何改變。然而,優波舍那尊者為什麼叫我們把你抬出外邊呢?” 優波舍那尊者再說: “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舍利弗賢友,一個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的人,他的身體才會有異樣,他的根門才會有改變。舍利弗賢友,我沒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我的身體又怎會有異樣,我的根門又怎會有改變呢。” “優波舍那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 於是,比丘扶優波舍那尊者起床,把他抬出外邊。這時候,優波舍那尊者的身體就在那裏像碎土那樣散壞。 |
巴利原典(CSCD) [1] | 8. Upavāṇasandiṭṭhikasuttaṃ
‘‘Idha pana, upavāṇa,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rūpappaṭisaṃvedī ca hoti rūparāgappaṭisaṃvedī ca. Santañca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aṃ ‘atthi me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o’ti pajānāti. Yaṃ taṃ, upavāṇa,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rūpappaṭisaṃvedī ca hoti rūparāgappaṭisaṃvedī ca. Santañca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aṃ ‘atthi me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o’ti pajānāti. Evampi kho, upavāṇa, sandiṭṭhiko dhammo hoti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pe…. ‘‘Puna caparaṃ, upavāṇa, bhikkhu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rasappaṭisaṃvedī ca hoti rasarāgappaṭisaṃvedī ca. Santañca ajjhattaṃ rasesu rāgaṃ ‘atthi me ajjhattaṃ rasesu rāgo’ti pajānāti. Yaṃ taṃ, upavāṇa, bhikkhu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rasappaṭisaṃvedī ca hoti rasarāgappaṭisaṃvedī ca. Santañca ajjhattaṃ rasesu rāgaṃ ‘atthi me ajjhattaṃ rasesu rāgo’ti pajānāti. Evampi kho, upavāṇa, sandiṭṭhiko dhammo hoti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pe…. ‘‘Puna caparaṃ, upavāṇa, bhikkhu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dhammappaṭisaṃvedī ca hoti dhammarāgappaṭisaṃvedī ca. Santañca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aṃ ‘atthi me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o’ti pajānāti. Yaṃ taṃ, upavāṇa, bhikkhu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dhammappaṭisaṃvedī ca hoti dhammarāgappaṭisaṃvedī ca. Santañca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aṃ ‘atthi me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o’ti pajānāti. Evampi kho, upavāṇa, sandiṭṭhiko dhammo hoti…pe…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pe…. ‘‘Idha pana, upavāṇa,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rūpappaṭisaṃvedī ca hoti, no ca rūparāgappaṭisaṃvedī. Asantañca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aṃ ‘natthi me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o’ti pajānāti. Yaṃ taṃ, upavāṇa,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rūpappaṭisaṃvedīhi kho hoti, no ca rūparāgappaṭisaṃvedī. Asantañca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aṃ ‘natthi me ajjhattaṃ rūpesu rāgo’ti pajānāti. Evampi kho, upavāṇa, sandiṭṭhiko dhammo hoti,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pe…. ‘‘Puna caparaṃ, upavāṇa, bhikkhu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rasappaṭisaṃvedīhi kho hoti, no ca rasarāgappaṭisaṃvedī. Asantañca ajjhattaṃ rasesu rāgaṃ ‘natthi me ajjhattaṃ rasesu rāgo’ti pajānāti…pe…. ‘‘Puna caparaṃ, upavāṇa, bhikkhu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dhammappaṭisaṃvedīhi kho hoti, no ca dhammarāgappaṭisaṃvedī. Asantañca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aṃ ‘natthi me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o’ti pajānāti. Yaṃ taṃ, upavāṇa, bhikkhu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dhammappaṭisaṃvedīhi kho hoti, no ca dhammarāgappaṭisaṃvedī. Asantañca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aṃ ‘natthi me ajjhattaṃ dhammesu rāgo’ti pajānāti. Evampi kho, upavāṇa, sandiṭṭhiko dhammo hoti,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 Aṭ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70經/ 優波哇那直接可見的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 尊者 優波哇那去見 世尊 ,……(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優波哇那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被稱為『直接可見的法、直接可見的法』,大德!什麼情形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 「優波哇那!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有色的感受與色之貪的感受,在色上有自身內的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色上有貪。』優波哇那!凡比丘以眼見色後,有色的感受與色之貪的感受,在色上自身內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色上有貪。』者,這樣,優波哇那!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中略)。 再者,優波哇那!比丘以舌嚐味道後,有味道的感受與味道之貪的感受,在味道上自身內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味道上有貪。』優波哇那!凡比丘以舌嚐味道後,有味道的感受與味道之貪的感受,在味道上自身內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味道上有貪。』者,這樣,優波哇那!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中略)。 再者,優波哇那!比丘以意識知法後,有法的感受與法之貪的感受,在法上自身內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法上有貪。』優波哇那!凡比丘以意識知法後,有法的感受與法之貪的感受,在法上自身內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法上有貪。』者,這樣,優波哇那!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 優波哇那!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有色的感受而無色之貪的感受,在色上自身內沒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色上沒有貪。』優波哇那!凡比丘以眼見色後,有色的感受而無色之貪的感受,在色上自身內沒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色上沒有貪。』者,這樣,優波哇那!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中略)。 再者,優波哇那!比丘以舌嚐味道後,有味道的感受而無味道之貪的感受,在味道上自身內沒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味道上沒有貪。』優波哇那!凡比丘以舌嚐味道後,有味道的感受而無味道之貪的感受,在味道上自身內沒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味道上沒有貪。』者,這樣,優波哇那!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中略)。 再者,優波哇那!比丘以意識知法後,有法的感受而無法之貪的感受,在法上自身內沒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法上沒有貪。』優波哇那!凡比丘以意識知法後,有法的感受而無法之貪的感受,在法上自身內沒有貪,他了知:『我的自身內在法上沒有貪。』者,這樣,優波哇那!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 ※附記:關於「法」的定型句,北傳作:「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說現法」的「說」是指「世尊所說的法」),另譯作「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南傳作「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見的、能引導的、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也是定型句,但多數經文在「直接可見的」前面還多一項「被世尊善說的」: 「被世尊善說的」(svākkhāto bhagava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幸福者很好地解說的」(is well expounded by the Blessed One)。按「善」(su-)至少還有「適切地;巧妙的;完全的」等廣泛的含意。 「直接可見的」(sandiṭṭhiko,另譯為「現見的;現證的、自見的、現世的」),相當於「現法」、「即於現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直接可見的」(directly visible)。 「即時的」(akāliko,另譯為「非時的」),相當於「不待時」、「非時」,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即時的」(immediate)。 「請你來見的」(ehipassiko,另譯為「來見」),相當於「即此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勸誘人來並且看」(inviting one to come and see)。 「能引導的」(opaneyyiko),相當於「正向」、「通達」,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能應用的;能引導的」(applicable; worthly of application)。 「智者應該自己經驗的」(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相當於「緣自覺」、「緣自覺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智者親自體驗的」(to be personally experienced by the wise)。按:「智者」(viññū),另譯為「有知;有智;識者」。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七十.優波婆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優波婆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人們說 ‘現生體證,現生體證’ 。 大德, ‘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優波婆那,一位比丘眼看到色,體驗到色和對色有貪著──當內裏對色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色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耳聽到聲……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鼻嗅到香……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舌嚐到味……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身感到觸……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意想到法,體驗到法和對法有貪著──當內裏對法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法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一位比丘眼看到色,體驗到色和對色沒有貪著──當內裏對色沒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色沒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耳聽到聲……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鼻嗅到香……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舌嚐到味……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身感到觸……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意想到法,體驗到法和對法沒有貪著──當內裏對法沒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法沒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
巴利原典(CSCD) [1] | 9. Paṭhamachaphassāyatanasuttaṃ
Evaṃ vutte, aññataro bhikkhu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 ‘‘etthāhaṃ, bhante, anassasaṃ [anassasiṃ (sī.), anassāsaṃ (syā. kaṃ.), anassāsiṃ (pī.)]. Ahañhi, bhante, 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mī’’ti. ‘‘Taṃ kiṃ maññasi, bhikkhu, cakkhuṃ ‘etaṃ mama, esohamasmi , eso me attā’ti samanupassasī’’ti? ‘‘No hetaṃ, bhante’’. ‘‘Sādhu, bhikkhu, ettha ca te, bhikkhu, cakkhu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aṃ bhavissati. Esevanto dukkhassa…pe… jivhaṃ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samanupassasī’’ti? ‘‘No hetaṃ, bhante’’. ‘‘Sādhu, bhikkhu, ettha ca te, bhikkhu, jivhā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aṃ bhavissati. Esevanto dukkhassa…pe… manaṃ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samanupassasī’’ti? ‘‘No hetaṃ, bhante’’. ‘‘Sādhu, bhikkhu, ettha ca te, bhikkhu, mano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aṃ bhavissati. Esevanto dukkhassā’’ti. Nav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71經/ 六觸處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任何比丘不如實了知 六觸處 的 集起 、滅沒、 樂味 、 過患 、 出離 者,那麼,他沒有住於梵行,遠離這法與律。」 當這麼說時, 某位比丘 對 世尊 這麼說: 「 大德 !這裡, 我完蛋了 ,因為我不如實了知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比丘!你怎麼想:你認為眼:『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好!比丘!這裡,你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善見這眼為:『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這就是苦的結束。……(中略)。 你認為舌:『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好!比丘!這裡,你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善見這舌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就是苦的結束。……(中略)。 你認為意:『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好!比丘!這裡,你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善見這意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就是苦的結束。」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七十一.六觸入處之一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會不會視眼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你將會達到苦的盡頭。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會不會視意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你將會達到苦的盡頭。”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Dutiyachaphassāyatanasuttaṃ
Evaṃ vutte, aññataro bhikkhu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 ‘‘etthāhaṃ, bhante, anassasaṃ panassasaṃ. Ahañhi, bhante, 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mī’’ti. ‘‘Taṃ kiṃ maññasi, bhikkhu, cakkhuṃ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 na meso attā’ti samanupassasī’’ti? ‘‘Evaṃ, bhante’’. ‘‘Sādhu, bhikkhu, ettha ca te, bhikkhu, cakkhu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aṃ bhavissati. Evaṃ te etaṃ paṭhamaṃ phassāyatanaṃ pahīnaṃ bhavissati āyatiṃ apunabbhavāya…pe…. ‘‘Jivhaṃ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samanupassasī’’ti? ‘‘Evaṃ, bhante’’. ‘‘Sādhu , bhikkhu, ettha ca te, bhikkhu, jivhā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aṃ bhavissati. Evaṃ te etaṃ catutthaṃ phassāyatanaṃ pahīnaṃ bhavissati āyatiṃ apunabbhavāya…pe…. ‘‘Manaṃ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samanupassasī’’ti? ‘‘Evaṃ, bhante’’. ‘‘Sādhu, bhikkhu, ettha ca te, bhikkhu, mano ‘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aṃ bhavissati. Evaṃ te etaṃ chaṭṭhaṃ phassāyatanaṃ pahīnaṃ bhavissati āyatiṃ apunabbhavāyā’’ti. Das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72經/ 六觸處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任何比丘不如實了知 六觸處 的 集起 、滅沒、 樂味 、 過患 、 出離 者,那麼,他沒有住於梵行,遠離這法與律。」 當這麼說時, 某位比丘 對 世尊 這麼說: 「 大德 !這裡, 我完蛋了 ,因為我不如實了知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比丘!你怎麼想:你認為眼:『 這不是我的 , 我不是這個 , 這不是我的真我 。』嗎?」 「是的,大德!」 「比丘!好!比丘!這裡,你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善見這眼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這樣,這將是為了未來不再生而被你捨斷的第一個觸處。……(中略)。 你認為舌:『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嗎?」 「是的,大德!」 「比丘!好!比丘!這裡,你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善見這舌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這樣,這將是為了未來不再生而被你捨斷的第四個觸處。……(中略)。 你認為意:『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嗎?」 「是的,大德!」 「比丘!好!比丘!這裡,你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善見這意為:『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這樣,這將是為了未來不再生而被你捨斷的第六個觸處。」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七十二.六觸入處之二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視眼為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 、 ‘沒有我是眼這回事’ 、 ‘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你將會捨棄第一個觸入處,因而沒有將來的後有。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耳,你將會捨棄第二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鼻,你將會捨棄第三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舌,你將會捨棄第四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身,你將會捨棄第五個觸入處……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視意為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十分好。比丘, ‘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 、 ‘沒有我是意這回事’ 、 ‘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你將會捨棄第六個觸入處,因而沒有將來的後有。” |
巴利原典(CSCD) [1] | 11. Tatiyachaphassāyatanasuttaṃ
Evaṃ vutte, aññataro bhikkhu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 ‘‘etthāhaṃ, bhante, anassasaṃ panassasaṃ. Ahañhi, bhante, 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mī’’ti. ‘‘Taṃ kiṃ maññasi, bhikkhu, cakkhu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Sotaṃ… ghānaṃ… jivhā… kāyo… man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Evaṃ passaṃ, bhikkhu,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 sotasmimpi nibbindati, ghānasmimpi nibbindati, jivhāyapi nibbindati, kāyasmimpi nibbindati, manasmimpi nibbindati. Nibbindaṃ virajjati; virāgā vimuccati; vimuttasmiṃ 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ī’’ti. Ekādasamaṃ. Migajālavaggo sattamo. Tassuddānaṃ – Migajālena dve vuttā, cattāro ca samiddhinā;
Upaseno upavāṇo, chaphassāyatanikā tayo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73經/ 六觸處經第三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任何比丘不如實了知 六觸處 的 集起 、滅沒、 樂味 、 過患 、 出離 者,那麼,他沒有住於梵行,遠離這法與律。」 當這麼說時, 某位比丘 對 世尊 這麼說: 「 大德 !這裡, 我完蛋了 ,因為我不如實了知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 「比丘!你怎麼想:眼是常的,還是無常的?」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還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 變易法 ,適合被這樣認為:『 這是我的 , 我是這個 , 這是我的真我 。』嗎?」 「不,大德!」 耳……鼻……舌……身……。 「意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還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在耳上厭,在鼻上厭,在舌上厭,在身上厭,在意上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鹿網品第七,其 攝頌 : 「鹿網二說,三彌提四則,
優波先那、優波哇那,六觸處三則。」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七十三.六觸入處之三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 集 、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 ‘我擁有眼’ 、 ‘我是眼’ 、 ‘眼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 ‘我擁有意’ 、 ‘我是意’ 、 ‘意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第七鹿網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Saḷavaggo 六品
巴利原典(CSCD) [1] | 10. Saḷavaggo 1. Adantaaguttasuttaṃ
‘‘Chayime, bhikkhave, phassāyatanā sudantā suguttā surakkhitā susaṃvutā sukhādhivāhā honti. Katame cha? Cakkhu, bhikkhave, phassāyatanaṃ sudantaṃ suguttaṃ surakkhitaṃ susaṃvutaṃ sukhādhivāhaṃ hoti…pe… jivhā, bhikkhave, phassāyatanaṃ sudantaṃ suguttaṃ surakkhitaṃ susaṃvutaṃ sukhādhivāhaṃ hoti…pe… mano, bhikkhave, phassāyatanaṃ sudantaṃ suguttaṃ surakkhitaṃ susaṃvutaṃ sukhādhivāhaṃ hoti. Ime kho, bhikkhave, cha phassāyatanā sudantā suguttā surakkhitā susaṃvutā sukhādhivāhā hontī’’ti. Idamavoca bhagavā…pe… etadavoca satthā – ‘‘Saḷeva [chaḷeva (ka.)] phassāyatanāni bhikkhavo,
Asaṃvuto yattha dukkhaṃ nigacchati;
Tesañca ye saṃvaraṇaṃ avedisuṃ,
Saddhādutiyā viharantānavassutā.
‘‘Disvāna rūpāni manoramāni,
Athopi disvāna amanoramāni;
Manorame rāgapathaṃ vinodaye,
Na cāppiyaṃ meti manaṃ padosaye.
‘‘Saddañca sutvā dubhayaṃ piyāppiyaṃ,
Piyamhi sadde na samucchito siyā;
Athoppiye dosagataṃ vinodaye,
Na cāppiyaṃ meti manaṃ padosaye.
‘‘Gandhañca ghatvā surabhiṃ manoramaṃ,
Athopi ghatvā asuciṃ akantiyaṃ;
Akantiyasmiṃ paṭighaṃ vinodaye,
Chandānunīto na ca kantiye siyā.
‘‘Rasañca bhotvāna asāditañca sāduṃ,
Athopi bhotvāna asādumekadā;
Sāduṃ rasaṃ nājjhosāya bhuñje,
Virodhamāsādusu nopadaṃsaye.
‘‘Phassena phuṭṭho na sukhena majje [majjhe (syā. kaṃ. pī.)],
Dukkhena phuṭṭhopi na sampavedhe;
Phassadvayaṃ sukhadukkhe upekkhe,
Anānuruddho aviruddha kenaci.
‘‘Papañcasaññā itarītarā narā,
Papañcayantā upayanti saññino;
Manomayaṃ gehasitañca sabbaṃ,
Panujja nekkhammasitaṃ irīyati.
‘‘Evaṃ mano chassu yadā subhāvito,
Phuṭṭhassa cittaṃ na vikampate kvaci;
Te rāgadose abhibhuyya bhikkhavo,
Bhavattha [bhavatha (sī. syā. kaṃ.)] jātimaraṇassa pāragā’’ti. pa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10.六品 相應部35相應94經/ 不調御-不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這些 六觸處 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 自制 ,是苦的帶來者,哪六個呢? 比丘們!眼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 ……(中略)比丘們!舌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中略)比丘們!意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哪六個呢? 比丘們!眼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 ……(中略)。比丘們!舌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中略)比丘們!意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 這就是 世尊 所說,……(中略) 大師 又更進一步這麼說: 「比丘們!六觸處不防護,就在該處遭受苦,
但凡知道如何對它們自制者, 以信為伴侶 而住於無 漏出的 。
見了悅意之色,或不悅意之色後,
在悅意的[色]上除去貪之路,並且不會被『我所不愛的』沾污了心。
聽了所愛的或不愛的兩類聲音後,在所愛的聲音上不會被迷昏,
在不愛的[聲音]上除去瞋之行 ,並且不會被『我所不愛的』沾污了心。
聞了芳香、悅意的氣味,或聞了不淨、不快的,
在不快的[氣味]上除去反感,在可愛的[氣味]上不會 被欲誘導 。
吃了美味的,或有時吃了不美味的,
吃了美味的不染著,對不美味的不出現排斥。
被樂觸所接觸不沈醉,被苦所接觸不顫動,
在苦樂兩觸上平等,哪一種都不認同、 不反對 。
任何 虛妄 想的人,攀住虛妄想,
排除一切意所作依存於家的後, 依存於離欲 而行動。
當意在六[處]上這麼善 修習 時,如果接觸,心不到處動搖,
比丘們!克服了那些貪與瞋,到生死的 彼岸 。」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九十四.護之一 “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是哪六觸入處呢? “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眼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耳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鼻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舌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身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意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 “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這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 “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是哪六觸入處呢? “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眼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耳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鼻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舌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身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意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 “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這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六觸入處不節制,
能為比丘帶來苦;
敬信之人知節制,
內心住於無欲中。
若見悅意之色境,
於中能除貪欲法,
若見外境不悅意,
心無怨嫌無恨意。
聲有鍾愛不鍾愛,
鍾愛聲中不迷失,
不愛聲中無瞋恚,
亦無怨嫌無恨意。
香有怡人與悅意,
亦有難聞難忍受,
怡人香中無貪著,
難忍香中除厭惡。
味有可口與甘美,
亦會嚐到不甘味,
若嚐甘味無束縛,
嚐不甘味無怨恨。
觸樂之時不迷失,
觸苦之時不激動;
苦樂觸中持捨心,
此人無求亦無怨。
世人心懷戲論想,
因而追逐眾事物;
驅除世俗欲樂後,
踏上出離之道路,
善治六處之攀緣,
接觸外境心不動,
比丘降服貪與瞋,
超越生死到彼岸。”
|
巴利原典(CSCD) [1] | 2. Mālukyaputtasuttaṃ
‘‘Ettha dāni, mālukyaputta, kiṃ dahare bhikkhū vakkhāma! Yatra hi nāma tvaṃ, bhikkhu, jiṇṇo vuddho mahallako addhagato vayoanuppatto saṃkhittena ovādaṃ yācasī’’ti. ‘‘Kiñcāpāhaṃ, bhante, jiṇṇo vuddho mahallako addhagato vayoanuppatto. Desetu me, bhante , bhagavā saṃkhittena dhammaṃ, desetu sugato saṃkhittena dhammaṃ, appeva nāmāhaṃ bhagavato bhāsitassa atthaṃ ājāneyyaṃ. Appeva nāmāhaṃ bhagavato bhāsitassa dāyādo assa’’nti. ‘‘Taṃ kiṃ maññasi, mālukyaputta, ye te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adiṭṭhā adiṭṭhapubbā, na ca passasi, na ca te hoti passeyyanti? Atthi te tattha chando vā rāgo vā pemaṃ vā’’ti? ‘‘No hetaṃ, bhante’’. ‘‘Ye te sotaviññeyyā saddā assutā assutapubbā, na ca suṇāsi, na ca te hoti suṇeyyanti? Atthi te tattha chando vā rāgo vā pemaṃ vā’’ti? ‘‘No hetaṃ, bhante’’. ‘‘Ye te ghānaviññeyyā gandhā aghāyitā aghāyitapubbā, na ca ghāyasi, na ca te hoti ghāyeyyanti? Atthi te tattha chando vā rāgo vā pemaṃ vā’’ti? ‘‘No hetaṃ, bhante’’. ‘‘Ye te jivhāviññeyyā rasā asāyitā asāyitapubbā, na ca sāyasi, na ca te hoti sāyeyyanti? Atthi te tattha chando vā rāgo vā pemaṃ vā’’ti? ‘‘No hetaṃ, bhante’’. ‘‘Ye te kāyaviññeyyā phoṭṭhabbā asamphuṭṭhā asamphuṭṭhapubbā, na ca phusasi, na ca te hoti phuseyyanti? Atthi te tattha chando vā rāgo vā pemaṃ vā’’ti? ‘‘No hetaṃ, bhante’’. ‘‘Ye te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aviññātā aviññātapubbā, na ca vijānāsi, na ca te hoti vijāneyyanti? Atthi te tattha chando vā rāgo vā pemaṃ vā’’ti? ‘‘No hetaṃ, bhante’’. ‘‘Ettha ca te, mālukyaputta, diṭṭhasutamutaviññātabbesu dhammesu 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ṃ bhavissati, mute mutamattaṃ bhavissati, viññāte viññātamattaṃ bhavissati. Yato kho te, mālukyaputta, diṭṭhasutamutaviññātabbesu dhammesu 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ṃ bhavissati , mute mutamattaṃ bhavissati, viññāte viññātamattaṃ bhavissati; tato tvaṃ, mālukyaputta, na tena. Yato tvaṃ, mālukyaputta, na tena; tato tvaṃ, mālukyaputta , na tattha. Yato tvaṃ, mālukyaputta, na tattha; tato tvaṃ, mālukyaputta, nevidha, na huraṃ, na ubhayamantarena. Esevanto dukkhassā’’ti. ‘‘Imassa khvāhaṃ, bhante, bhagavatā saṃkhittena bhāsitassa vitthārena atthaṃ ājānāmi – ‘‘Rūpaṃ disvā sati muṭṭhā, piyaṃ nimittaṃ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ajjhosāya (sī.)] tiṭṭhati.
‘‘Tassa 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rūp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ṃ ācinato dukkhaṃ, ārā nibbānamuccati.
‘‘Saddaṃ sutvā sati muṭṭhā, piyaṃ nimittaṃ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tiṭṭhati.
‘‘Tassa 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sadd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ṃ ācinato dukkhaṃ, ārā nibbānamuccati.
‘‘Gandhaṃ ghatvā sati muṭṭhā, piyaṃ nimittaṃ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tiṭṭhati.
‘‘Tassa 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gandh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ṃ ācinato dukkhaṃ, ārā nibbānamuccati.
‘‘Rasaṃ bhotvā sati muṭṭhā, piyaṃ nimittaṃ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tiṭṭhati.
‘‘Tassa 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ras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ṃ ācinato dukkhaṃ, ārā nibbānamuccati.
‘‘Phassaṃ phussa sati muṭṭhā, piyaṃ nimittaṃ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tiṭṭhati.
‘‘Tassa 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phass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ṃ ācinato dukkhaṃ, ārā nibbānamuccati.
‘‘Dhammaṃ ñatvā sati muṭṭhā, piyaṃ nimittaṃ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tiṭṭhati.
‘‘Tassa 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dhamm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ṃ ācinato dukkhaṃ, ārā nibbānamuccati.
‘‘Na so rajjati rūpesu, rūpaṃ disvā paṭ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nājjhosa tiṭṭhati.
‘‘Yathāssa passato rūpaṃ, sevato cāpi vedanaṃ;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ṃ so caratī sato;
Evaṃ apacinato dukkhaṃ, santike nibbānamuccati.
‘‘Na so rajjati saddesu, saddaṃ sutvā paṭ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nājjhosa tiṭṭhati.
‘‘Yathāssa suṇato saddaṃ, sevato cāpi vedanaṃ;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ṃ so caratī sato;
Evaṃ apacinato dukkhaṃ, santike nibbānamuccati.
‘‘Na so rajjati gandhesu, gandhaṃ ghatvā paṭ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nājjhosa tiṭṭhati.
‘‘Yathāssa ghāyato gandhaṃ, sevato cāpi vedanaṃ;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ṃ so caratī sato;
Evaṃ apacinato dukkhaṃ, santike nibbānamuccati.
‘‘Na so rajjati rasesu, rasaṃ bhotvā paṭ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nājjhosa tiṭṭhati.
‘‘Yathāssa sāyato rasaṃ, sevato cāpi vedanaṃ;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ṃ so caratī sato;
Evaṃ apacinato dukkhaṃ, santike nibbānamuccati.
‘‘Na so rajjati phassesu, phassaṃ phussa paṭ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nājjhosa tiṭṭhati.
‘‘Yathāssa phusato phassaṃ, sevato cāpi vedanaṃ;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ṃ so caratī sato;
Evaṃ apacinato dukkhaṃ, santike nibbānamuccati.
‘‘Na so rajjati dhammesu, dhammaṃ ñatvā paṭ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nājjhosa tiṭṭhati.
‘‘Yathāssa jānato dhammaṃ, sevato cāpi vedanaṃ;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ṃ so caratī sato;
Evaṃ apacinato dukkhaṃ, santike nibbānamuccatī’’ti.
‘‘Imassa khvāhaṃ, bhante, bhagavatā saṃkhittena bhāsitassa evaṃ vitthārena atthaṃ ājānāmī’’ti. ‘‘Sādhu sādhu, mālukyaputta! Sādhu kho tvaṃ, mālukyaputta, mayā saṃkhittena bhāsitassa vitthārena atthaṃ ājānāsi –
‘‘Rūpaṃ disvā sati muṭṭhā, piyaṃ nimittaṃ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ajjhosa tiṭṭhati.
‘‘Tassa vaḍḍhanti vedanā, anekā rūp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ññati;
Evaṃ ācinato dukkhaṃ, ārā nibbānamuccati.…pe….
‘‘Na so rajjati dhammesu, dhammaṃ ñatvā paṭ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ñca nājjhosa tiṭṭhati.
‘‘Yathāssa vijānato dhammaṃ, sevato cāpi vedanaṃ;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ṃ so caratī sato;
Evaṃ apacinato dukkhaṃ, santike nibbānamuccatī’’ti.
‘‘Imassa kho, mālukyaputta, mayā saṃkhittena bhāsitassa evaṃ vitthārena attho daṭṭhabbo’’ti.
Atha kho āyasmā mālukyaputto bhagavato bhāsitaṃ abhinanditvā anumoditvā uṭṭhāyāsan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padakkhiṇaṃ katvā pakkāmi. Atha kho āyasmā mālukyaputto eko vūpakaṭṭho appamatto ātāpī pahitatto viharanto nacirasseva – yassatthāya kulaputtā sammadeva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anti tadanuttaraṃ brahmacariyapariyosānaṃ diṭṭheva dhamme sayaṃ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ās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abbhaññāsi. Aññataro ca panāyasmā mālukyaputto arahataṃ ahosīti. Du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95經/ 瑪魯迦之子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 尊者 瑪魯迦之子去見 世尊 ,……(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瑪魯迦之子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 那就好了 !」 「瑪魯迦之子!這裡,現在,我們將對年輕的比丘說,實在是因為你已衰老、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的比丘,請求什麼簡要的教誡呢?」 「大德!雖然我已衰老,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請 善逝 簡要地教導我法,也許我能了知世尊所講述的義理,也許我能成為世尊所講述的繼承人。」 「瑪魯迦之子!你怎麼想:你對那些能被眼識知而未曾見過、以前未曾見過、你未看見、你不可能看見的色,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耳識知而未曾聽過、以前未曾聽過、你未聽、你不可能聽的聲音,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鼻識知而未曾聞過、以前未曾聞過、你未聞、你不可能聞的氣味,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舌識知而未曾嚐過、以前未曾嚐過、你未嚐、你不可能嚐的味道,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身識知而未曾接觸過、以前未曾接觸過、你未接觸、你不可能接觸的 所觸 ,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意識知而未曾了知過、以前未曾了知過、你未了知、你不可能了知的法,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瑪魯迦之子!這裡,在你所見、所聽、所覺知、所能了知的法上, 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 ;在所聽中將只有所聽這麼多;在所覺知中將只有所覺知這麼多;在所了知中將只有所了知這麼多,瑪魯迦之子!當在你所見、所聽、所覺知、所能了知的法上,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在所聽中將只有所聽這麼多;在所覺知中將只有所覺知這麼多;在所了知中將只有所了知這麼多,瑪魯迦之子!則你 不被它如何如何 ,瑪魯迦之子!當你不被它如何如何,瑪魯迦之子!則你 不在那裡 ,瑪魯迦之子!當你不在那裡,瑪魯迦之子!則你也不在這裡、不在其他地方、不在兩者的中間,這就是苦的結束。」 「大德!我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以 念已忘失 見色後,作意可愛相,
以 貪著 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見]色生起,
貪婪 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聽聲音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聽]聲音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嗅氣味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嗅]氣味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享用味道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享用]味道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 接觸了觸後 ,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接觸的]觸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意識到法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意識到的]法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當持念見色後,他不在色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見色,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 ,[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聽聲音後,他不在聲音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聽聲音,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嗅氣味後,他不在氣味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嗅氣味,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享用味道後,他不在味道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享用味道,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接觸了觸後,他不在觸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接觸了觸,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意識到法後,他不在法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意識到法,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瑪魯迦之子! 好 !好!瑪魯迦之子!好!瑪魯迦之子!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以念已忘失見色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見]色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中略)
當持念意識到法後,他不在法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意識到法,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瑪魯迦之子!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應該被這樣理解。」
那時,尊者瑪魯迦之子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 問訊 ,然後 作右繞 ,接著離開。
那時,當尊者瑪魯迦之子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 證智 自作證後,在 當生 中 進入後住於 那 善男子 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 成為非家生活 的梵行無上目標,他證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尊者瑪魯迦之子成為眾 阿羅漢 之一。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九十五.護之二 這時候,摩倫迦子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摩倫迦,你現在已經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了,怎可請求我將那些為年青比丘所說的法義簡略地對你說呢?” “大德,雖然我現在已經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但是也請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請善逝為我簡略地說法。願我能知道世尊所說的義理,願我能繼承世尊所說的法義。”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眼識別色,但對於現在沒有看到、過去沒有看到、將來也不會看到的色,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耳識別聲,但對於現在沒有聽到、過去沒有聽到、將來也不會聽到的聲,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鼻識別香,但對於現在沒有嗅到、過去沒有嗅到、將來也不會嗅到的香,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舌識別味,但對於現在沒有嚐到、過去沒有嚐到、將來也不會嚐到的味,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身識別觸,但對於現在沒有感到、過去沒有感到、將來也不會感到的觸,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意識別法,但對於現在沒有想到、過去沒有想到、將來也不會想到的法,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在見、聞、覺、知法之中,當見的時候,你只是見;當聞的時候,你只是聞;當覺的時候,你只是覺;當知的時候,你只是知。 “摩倫迦,當你這樣修習的時候,便不會有 ‘我有見、聞、覺、知’ 這種想法;當沒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便不會有 ‘我在見、聞、覺、知那裏’ 這種想法;當沒有 ‘我在見、聞、覺、知那裏’ 這種想法的時候,便沒有此世、沒有他世、沒有此世與他世之中間,這就是苦的終結。”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法,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見色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色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聽聲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聲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嗅香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香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嚐味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味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感觸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觸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想法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法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見色時有念,
不染諸色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見諸色,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聽聲時有念,
不染諸聲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聽諸聲,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嗅香時有念,
不染諸香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嗅諸香,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嚐味時有念,
不染諸味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嚐諸味,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感觸時有念,
不染諸觸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感諸觸,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想法時有念,
不染諸法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想諸法,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法,我這樣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摩倫迦,十分好,十分好。我簡略的說法,你能很好地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見色時失念……(佛陀重複摩倫迦子所說的偈頌一次以表示認同)……靠近於湼槃。 “摩倫迦,我簡略的說法,你應這樣理解它詳細的義理。” 摩倫迦子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摩倫迦子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摩倫迦子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
巴利原典(CSCD) [1] | 3. Parihānadhammasuttaṃ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uno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uppajjanti…pe…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uno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uppajjanti pāpakā akusalā sarasaṅkappā saṃyojaniyā. Tañce bhikkhu adhivāseti nappajahati na vinodeti na byantīkaroti na anabhāvaṃ gameti, veditabbametaṃ, bhikkhave, bhikkhunā – ‘parihāyāmi kusalehi dhammehi’. Parihānañhetaṃ vuttaṃ bhagavatāti. Evaṃ kho, bhikkhave, parihānadhammo hoti. ‘‘Kathañca, bhikkhave, aparihānadhamm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no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uppajjanti pāpakā akusalā sarasaṅkappā saṃyojaniyā. Tañce bhikkhu nādhivāseti pajahati vinodeti byantīkaroti anabhāvaṃ gameti, veditabbametaṃ, bhikkhave, bhikkhunā – ‘na parihāyāmi kusalehi dhammehi’. Aparihānañhetaṃ vuttaṃ bhagavatāti…pe….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uno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uppajjanti…pe…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uno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uppajjanti pāpakā akusalā sarasaṅkappā saṃyojaniyā. Tañce bhikkhu nādhivāseti pajahati vinodeti byantīkaroti anabhāvaṃ gameti, veditabbametaṃ , bhikkhave, bhikkhunā – ‘na parihāyāmi kusalehi dhammehi’. Aparihānañhetaṃ vuttaṃ bhagavatāti. Evaṃ kho, bhikkhave, aparihānadhammo hoti. ‘‘Katamāni ca, bhikkhave, cha abhibhāyatanāni? Idha, bhikkhave, bhikkhuno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nuppajjanti pāpakā akusalā sarasaṅkappā saṃyojaniyā. Veditabbametaṃ, bhikkhave, bhikkhunā – ‘abhibhūtametaṃ āyatanaṃ’. Abhibhāyatanañhetaṃ vuttaṃ bhagavatāti…pe…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uno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nuppajjanti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sarasaṅkappā saṃyojaniyā. Veditabbametaṃ, bhikkhave, bhikkhunā – ‘abhibhūtametaṃ āyatanaṃ’. Abhibhāyatanañhetaṃ vuttaṃ bhagavatāti. Imāni vuccanti, bhikkhave, cha abhibhāyatanānī’’ti. Ta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96經/ 退失法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退失法、不退失法、六 勝處 , 你們要聽 ! 而,比丘們!什麼是退失法? 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生起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比丘如果容忍它,不捨斷、不驅離、不剷除、不使之走到不存在,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退失了,因為這被 世尊 稱為退失法。』……(中略)。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舌嚐味道後,生起……(中略)。 再者,比丘們!比丘由意識法後,生起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比丘如果容忍它,不捨斷、不驅離、不剷除、不使之走到不存在,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退失了,因為這被世尊稱為退失法。』比丘們!這樣是退失法。 而,比丘們!什麼是不退失法? 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生起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比丘如果不容忍它,捨斷、驅離、剷除、使之走到不存在,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不退失,因為這被世尊稱為不退失法。』……(中略)。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舌嚐味道後,生起……(中略)。 再者,比丘們!比丘由意識法後,生起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比丘如果不容忍它,捨斷、驅離、剷除、使之走到不存在,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不退失,因為這被世尊稱為不退失法。』比丘們!這樣是不退失法。 而,比丘們!什麼是六勝處? 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不生起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這處已被征服,因為這被世尊稱為勝處。』……(中略)。 再者,比丘們!比丘由意識法後,不生起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這處已被征服,因為這被世尊稱為勝處。』比丘們!這被稱為六勝處。」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九十六.衰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衰退法、不衰退法和征服六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衰退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容許這些束縛出現,不捨棄它,不驅除它,不終止它,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容許這些束縛出現,不捨棄它,不驅除它,不終止它,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衰退法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衰退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不容許這些束縛出現,會捨棄它,驅除它,終止它,不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不容許這些束縛出現,會捨棄它,驅除它,終止它,不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不衰退法了。 “比丘們,什麼是征服六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生惡不善法,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征服六處,現在我征服六處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不生惡不善法,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征服六處,現在我征服六處了!’
“比丘們,這就是征服六處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4. Pamādavihārīsuttaṃ
‘‘Kathañca, bhikkhave, appamādavihārī hoti? Cakkhundriyaṃ 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na byāsiñcati cakkhuviññeyyesu rūpesu, tassa abyāsittacittassa pāmojjaṃ jāyati. Pamuditassa pīti jāyati. Pītimanassa kāyo passambhati. Passaddhakāyo sukhaṃ viharati. Sukhino cittaṃ samādhiyati. Samāhite citte dhammā pātubhavanti. Dhammānaṃ pātubhāvā ap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pe… jivhindriyaṃ 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na byāsiñcati…pe… ap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Manindriyaṃ 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na byāsiñcati, manoviññeyyesu dhammesu, tassa abyāsittacittassa pāmojjaṃ jāyati. Pamuditassa pīti jāyati. Pītimanassa kāyo passambhati. Passaddhakāyo sukhaṃ viharati. Sukhino cittaṃ samādhiyati. Samāhite citte dhammā pātubhavanti. Dhammānaṃ pātubhāvā ap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Evaṃ kho, bhikkhave, appamādavihārī hotī’’ti. Catutth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97經/ 住於放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你們住於放逸與住於不放逸, 你們要聽 ! 而,比丘們!什麼是住於放逸? 比丘們!如果眼根住於不防護者,則在能被眼所識的色上心墮落;如果那心已墮落,則無欣悅;當無欣悅時,則無 喜 ;當無喜時,則無 寧靜 ;當無寧靜時,則有苦;心苦者,則不入定;當心不得定時,則法不顯現;因為法的不顯現,這樣就以住於放逸為名。 ……(中略)比丘們!如果舌根住於不防護者,則在能被舌所識的味道上心墮落;……(中略)這樣就以住於放逸為名。……(中略)比丘們!如果意根住於不防護者,則在能被意所識的法上心墮落;如果那心已墮落,則無欣悅;當無欣悅時,則無喜;當無喜時,則無寧靜;當無寧靜時,則有苦;心苦者,則不入定;當心不得定時,則法不顯現;因為法的不顯現,這樣就以住於放逸為名。比丘們!這樣是住於放逸。 而,比丘們!什麼是住於不放逸? 比丘們!如果眼根住於防護者,則在能被眼所識的色上心不墮落;如果心已不墮落,則欣悅被生;當已歡悅時,則喜被生;當 意喜 時,則 身寧靜 ; 身已寧靜 者,則 住於樂 ;心樂者,則入定;當心得定時,則 法顯現 ;因為法的顯現,這樣就以住於不放逸為名。 ……(中略)比丘們!如果舌根住於防護者,則在能被舌所識的味道上心不墮落;如果心已不墮落,……(中略)這樣就以住於不放逸為名。……(中略)。 比丘們!如果意根住於防護者,則在能被意所識的法上心不墮落;如果心已不墮落,則欣悅被生;當已歡悅時,則喜被生;當意喜時,則身寧靜;身已寧靜者,則住於樂;心樂者,則入定;當心得定時,則法顯現;因為法的顯現,這樣就以住於不放逸為名。比丘們!這樣是住於不放逸。」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九十七.放逸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和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呢? “比丘們,生活在不約束眼根之中的人,當眼識別到色時內心會受污損,他因內心受污損而沒有歡悅,因沒有歡悅而沒有喜,因沒有喜而沒有猗,因沒有猗而生活在苦之中,因苦而內心沒有定,因沒有定而內心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 “生活在不約束耳根之中的人,當耳識別到聲……
“生活在不約束鼻根之中的人,當鼻識別到香……
“生活在不約束舌根之中的人,當舌識別到味……
“生活在不約束身根之中的人,當身識別到觸……
“生活在不約束意根之中的人,當意識別到法時內心會受污損,他因內心受污損而沒有歡悅,因沒有歡悅而沒有喜,因沒有喜而沒有猗,因沒有猗而生活在苦之中,因苦而內心沒有定,因沒有定而內心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呢? “比丘們,生活在約束眼根之中的人,當眼識別到色時內心不會受污損;當內心不受污損時,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當他定下來的時候,便會帶來各種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 “生活在約束耳根之中的人,當耳識別到聲……
“生活在約束鼻根之中的人,當鼻識別到香……
“生活在約束舌根之中的人,當舌識別到味……
“生活在約束身根之中的人,當身識別到觸……
“生活在約束意根之中的人,當意識別到法時內心不會受污損;當內心不受污損時,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當他定下來的時候,便會帶來各種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5. Saṃvarasuttaṃ
‘‘Kathañca, bhikkhave, saṃvaro hoti? Santi, bhikkhave,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veditabbametaṃ, bhikkhave, bhikkhunā – ‘na parihāyāmi kusalehi dhammehi’. Aparihānañhetaṃ vuttaṃ bhagavatāti …pe… santi, bhikkhave, jivhāviññeyyā rasā…pe… santi, bhikkhave,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veditabbametaṃ bhikkhunā – ‘na parihāyāmi kusalehi dhammehi’. Aparihānañhetaṃ vuttaṃ bhagavatāti. Evaṃ kho, bhikkhave, saṃvaro hotī’’ti. Pañc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98經/ 自制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 自制 與不自制, 你們要聽 ! 而,比丘們!什麼是不自制? 比丘們!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退失了,因為這被 世尊 稱為退失。』 ……(中略)比丘們!有能被舌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味道,……(中略)比丘們!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退失了,因為這被世尊稱為退失。』比丘們!這樣是不自制。 而,比丘們!什麼是自制? 比丘們!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不退失,因為這被世尊稱為不退失。』 比丘們!有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中略)比丘們!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比丘們!比丘應該知道此:『我在善法上不退失,因為這被世尊稱為不退失。』比丘們!這樣是自制。」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九十八.律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沒有律儀和律儀。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沒有律儀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當耳……聲……
“比丘們,當鼻……香……
“比丘們,當舌……味……
“比丘們,當身……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沒有律儀了。 “比丘們,什麼是律儀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當耳……聲……
“比丘們,當鼻……香……
“比丘們,當舌……味……
“比丘們,當身……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 ‘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律儀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6. Samādhi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99經/ 定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你們要 修習 定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什麼呢? 如實了知『眼是無常的』,如實了知『色是無常的』,如實了知『眼識是無常的』,如實了知『眼觸是無常的』,如實了知『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中略)如實了知『意是無常的』,法……意識……意觸……如實了知『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九十九.定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有如實知。如實知道些什麼呢? “如實知眼無常,如實知色無常,如實知眼識無常,如實知眼觸無常,如實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耳無常,如實知聲無常,如實知耳識無常,如實知耳觸無常,如實知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鼻無常,如實知香無常,如實知鼻識無常,如實知鼻觸無常,如實知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舌無常,如實知味無常,如實知舌識無常,如實知舌觸無常,如實知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身無常,如實知觸無常,如實知身識無常,如實知身觸無常,如實知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意無常,如實知法無常,如實知意識無常,如實知意觸無常,如實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有如實知。” |
巴利原典(CSCD) [1] | 7. Paṭisall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0經/ 獨坐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你們要著手努力於 獨坐 ,比丘們!獨坐的比丘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什麼呢? 如實了知『眼是無常的』,如實了知『色是無常的』,如實了知『眼識是無常的』,如實了知『眼觸是無常的』,如實了知『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中略)如實了知『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比丘們!你們要著手努力於獨坐,比丘們!獨坐的比丘如實了知。」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零.靜處 “比丘們,你們要在靜處之中修習;一位在靜處的比丘會有如實知。如實知道些什麼呢? “如實知眼無常,如實知色無常,如實知眼識無常,如實知眼觸無常,如實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耳無常,如實知聲無常,如實知耳識無常,如實知耳觸無常,如實知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鼻無常,如實知香無常,如實知鼻識無常,如實知鼻觸無常,如實知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舌無常,如實知味無常,如實知舌識無常,如實知舌觸無常,如實知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身無常,如實知觸無常,如實知身識無常,如實知身觸無常,如實知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意無常,如實知法無常,如實知意識無常,如實知意觸無常,如實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比丘們,你們要在靜處之中修習;一位在靜處的比丘會有如實知。” |
巴利原典(CSCD) [1] | 8. Paṭhamanatumhākaṃsuttaṃ
Jivhā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Sā vo pahīnā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Rasā na tumhākaṃ. Te pajahatha. Te vo pahīnā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nti. Jivhāviññāṇaṃ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Taṃ vo pahīnaṃ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Jivhāsamphasso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So vo pahīnā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Yampidaṃ jivhā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Taṃ vo pahīnaṃ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pe…. Mano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So vo pahīno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Dhammā na tumhākaṃ. Te pajahatha. Te vo pahīnā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nti. Manoviññāṇaṃ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Taṃ vo pahīnaṃ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Manosamphasso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So vo pahīno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Taṃ vo pahīnaṃ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Seyyathāpi, bhikkhave, yaṃ imasmiṃ jetavane tiṇakaṭṭhasākhāpalāsaṃ taṃ jano hareyya vā ḍaheyya vā yathāpaccayaṃ vā kareyya, api nu tumhākaṃ evamassa – ‘amhe jano harati vā ḍahati vā yathāpaccayaṃ vā karotī’’’ti? ‘‘No hetaṃ, bhante’’. ‘‘Taṃ kissa hetu’’? ‘‘Na hi no etaṃ, bhante, attā vā attaniyaṃ vā’’ti. ‘‘Evameva kho, bhikkhave, cakkhu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Taṃ vo pahīnaṃ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i. Rūpā na tumhākaṃ… cakkhuviññāṇaṃ… cakkhusamphasso…pe…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na tumhākaṃ. Taṃ pajahatha. Taṃ vo pahīnaṃ hitāya sukhāya bhavissatī’’ti. Aṭ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1經/ 非你們的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而,比丘們!什麼是非你們的? 比丘們!眼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色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眼識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眼觸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不是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耳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聲音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耳識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耳觸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凡以這耳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不是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鼻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氣味 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鼻識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鼻觸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凡以這鼻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不是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舌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味道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舌識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舌觸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不是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中略)意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法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意識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意觸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不是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比丘們!猶如在這祇樹林中,人們會拿走草、薪木、枝條、樹葉,或燒掉,或依他想的而作,你們會這麼想:『人們拿走我們,或燒掉,或依他想的而作。』嗎?」 「不, 大德 !那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為這不是我,也不是我所。」 「同樣的,比丘們!眼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色非你們的,……眼識……眼觸……(中略)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不是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一.不屬你之一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假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草、木、樹枝、樹葉被人取去,被人焚燒或被人拿來用,你們會不會有 ‘我被人取去’ 、 ‘我被人焚燒’ 或 ‘我被人拿來用’ 這樣的想法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些草、木、樹枝、樹葉不是我,不是我所。” “比丘們,同樣地,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
巴利原典(CSCD) [1] | 9. Dutiyanatumhākaṃ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2經/ 非你們的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而,比丘們!什麼是非你們的? 比丘們!眼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色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眼識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眼觸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中略)凡以這意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不是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比丘們!凡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二.不屬你之二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Udakasuttaṃ
‘‘Kathañca, bhikkhave, vedagū hoti? Yato kho, bhikkhave, bhikkhu 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evaṃ kho, bhikkhave, bhikkhu vedagū hoti. ‘‘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abbajī hoti? Yato kho, bhikkhave, bhikkhu 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 yathābhūtaṃ viditvā anupādāvimutto hoti; evaṃ kho, bhikkhave, bhikkhu sabbajī hoti. ‘‘Kathañca , bhikkhave, bhikkhuno apalikhataṃ gaṇḍamūlaṃ palikhataṃ hoti? Gaṇḍoti kho, bhikkhave, imassetaṃ cātumahābhūtikassa kāyassa adhivacanaṃ mātāpettikasambhavassa odanakummāsūpacayassa aniccucchādanaparimaddanabhedanaviddhaṃsanadhammassa . Gaṇḍamūlanti kho, bhikkhave, taṇhāyetaṃ adhivacanaṃ. Yato kho, bhikkhave, bhikkhuno taṇhā pahīnā hoti ucchinnamūlā tālāvatthukatā anabhāvaṅkatā āyatiṃ anuppādadhammā; evaṃ kho, bhikkhave, bhikkhuno apalikhataṃ gaṇḍamūlaṃ palikhataṃ hoti. ‘‘Udako sudaṃ, bhikkhave, rāmaputto evaṃ vācaṃ bhāsati – ‘idaṃ jātu vedagū, idaṃ jātu sabbajī, idaṃ jātu apalikhataṃ gaṇḍamūlaṃ palikhaṇi’nti. Taṃ kho panetaṃ, bhikkhave, udako rāmaputto avedagūyeva samāno ‘vedagūsmī’ti bhāsati, asabbajīyeva samāno ‘sabbajīsmī’ti bhāsati; apalikhataṃyeva gaṇḍamūlaṃ ‘palikhataṃ me gaṇḍamūla’nti bhāsati. Idha kho taṃ, bhikkhave, bhikkhu sammā vadamāno vadeyya – ‘idaṃ jātu vedagū, idaṃ jātu sabbajī, idaṃ jātu apalikhataṃ gaṇḍamūlaṃ palikhaṇi’’’nti. Dasamaṃ. Saḷavaggo dasamo. Tassuddānaṃ – Dve saṃgayhā parihānaṃ, pamādavihārī ca saṃvaro;
Samādhi paṭisallānaṃ, dve natumhākena uddakoti.
Saḷāyatanavagge dutiyapaṇṇāsako samatto.
Tassa vagguddānaṃ –
Avijjā migajālañca, gilānaṃ channaṃ catutthakaṃ;
Saḷavaggena paññāsaṃ, dutiyo paṇṇāsako ayanti.
Paṭhamasatak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3經/ 優陀羅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優陀羅羅摩子說這樣的話:『這確實是明智者,這確實是征服一切者,這確實是未根絕腫瘤根的根絕者。』但,比丘們!當優陀羅羅摩子說:『我是明智者。』時,他非明智者;當說:『我是征服一切者。』時,他非征服一切者;說:『我的腫瘤根已根絕。』而腫瘤根未根絕。比丘們!這裡,當正確地說時,比丘應該說:『這確實是明智者,這確實是征服一切者,這確實是未根絕腫瘤根的根絕者。』 而,比丘們!怎樣是明智者呢?比丘們!當比丘如實了知 六觸處 的 集起 、滅沒、 樂味 、 過患 、 出離 時,比丘們!這樣的比丘是明智者。 而,比丘們!怎樣的比丘是征服一切者呢?比丘們!當比丘如實知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以不執取而成為解脫者後,以不執取而成為解脫者,比丘們!這樣的比丘是征服一切者。 而,比丘們!怎樣是比丘的未根絕腫瘤根已根絕呢?比丘們!『腫瘤』,這是對於這父母生成,米粥積聚,無常、塗身、 按摩 、破壞、分散法之 四大 身的同義語,比丘們!『腫瘤根』,這是對渴愛的同義語。比丘們!當比丘的渴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 就像無根的棕櫚樹 , 成為非有 , 為未來不生之物 ,比丘們!這樣是比丘的未根絕腫瘤根已根絕。 比丘們!優陀羅羅摩子說這樣的話:『這確實是明智者,這確實是征服一切者,這確實是未根絕腫瘤根的根絕者。』但,比丘們!當優陀羅羅摩子說:『我是明智者。』時,他非明智者;當說:『我是征服一切者。』時,他非征服一切者;說:『我的腫瘤根已根絕。』而腫瘤根未根絕。比丘們!這裡,當正確地說時,比丘應該說:『這確實是明智者,這確實是征服一切者,這確實是未根絕腫瘤根的根絕者。』」 六品第十,其 攝頌 : 「二則執著、退失,住於放逸與自制,
定、獨坐,二則非你們的與優陀羅。」
六處篇第二個五十則完成,其品的攝頌:
「無明與鹿網,病人、闡陀為第四,
以六品為五十,這是第二個五十則。」
第一個一百。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三.優陀迦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曾這樣說: “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身為一個無智的人而自稱為智者,身為一個不降伏一切的人而自稱為降伏一切者,身為一個不能清除膿腫根的人而自稱為清除膿腫根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將會對此作出正確的解說:
“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智者比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因此成為一位智者比丘。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降伏一切的比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因此成為一位降伏一切的比丘。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清除膿腫根的比丘呢? “比丘們,膿腫是指這個物質性、四大組成、父母所生、依賴米飯、需要塗油、需要按摩、無常、是破壞法、是散滅法的身體的意思。膿腫的根是渴愛的意思。一位比丘由於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渴愛,因此成為一位清除膿腫根的比丘。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曾這樣說: “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身為一個無智的人而自稱為智者,身為一個不降伏一切的人而自稱為降伏一切者,身為一個不能清除膿腫根的人而自稱為清除膿腫根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將會對此作出正確的解說:
“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
第十六處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Yogakkhemivaggo 離軛安穩品
巴利原典(CSCD) [1] | 11. Yogakkhemivaggo 1. Yogakkhemi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11.離軛安穩品 相應部35相應104經/ 離軛安穩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我將教導 離軛安穩 法的教說 , 你們要聽 ! 比丘們!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這些已被 如來 捨斷,根已被切斷, 就像無根的棕櫚樹 , 成為非有 , 為未來不生之物 ,他講述為了捨斷那些的努力,因此,如來被稱為『離軛安穩者』。……(中略) 比丘們!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這些已被如來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他講述為了捨斷那些的努力,因此,如來被稱為『離軛安穩者』。 比丘們!這是離軛安穩法的教說。」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四.安穩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安穩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安穩的法義呢? “比丘們,眼能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些東西,也對人宣說捨棄這些東西的修習,因此如來稱為一位安穩的人。 “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
“意能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些東西,也對人宣說捨棄這些東西的修習,因此如來稱為一位安穩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安穩的法義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2. Upādāyasuttaṃ
‘‘Bhagavaṃmūlakā no, bhante, dhammā…pe…. ‘‘Cakkhusmiṃ kho, bhikkhave, sati cakkhuṃ upādāya uppajjati ajjhattaṃ sukhaṃ dukkhaṃ…pe… manasmiṃ sati manaṃ upādāya uppajjati ajjhattaṃ sukhaṃ dukkhaṃ. Taṃ kiṃ maññatha, bhikkhave, cakkhu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uppajjeyya ajjhattaṃ sukhaṃ dukkha’’nti? ‘‘No hetaṃ bhante’’…pe…. ‘‘Jivhā niccā vā aniccā vā’’ti? ‘‘Aniccā,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uppajjeyya ajjhattaṃ sukhaṃ dukkha’’nti? ‘‘No hetaṃ, bhante’’…pe…. ‘‘Man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uppajjeyya ajjhattaṃ sukhaṃ dukkha’’nti? ‘‘No hetaṃ, bhante’’.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pe… manasmimpi nibbindati. Nibbindaṃ virajjati; virāgā vimuccati; vimuttasmiṃ 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ī’’ti. Du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5經/ 執取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比丘 們!當有什麼時,執取什麼後,則生起自身內的樂與苦呢?」 「 大德 !我們的法以 世尊 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有眼時,執取眼後,則生起自身內的樂與苦。 ……(中略)當有意時,執取意後,則生起自身內的樂與苦。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眼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 變易法 ,不執取它後,會生起自身內的樂與苦嗎?」 「不,大德!」……(中略)。 「舌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不執取它後,會生起自身內的樂與苦嗎?」 「不,大德!」……(中略)。 「意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不執取它後,會生起自身內的樂與苦嗎?」 「不,大德!」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中略)在意上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我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五.取 “比丘們,有什麼東西出現,對什麼東西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有眼出現,對眼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耳出現,對耳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鼻出現,對鼻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舌出現,對舌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身出現,對身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意出現,對意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眼,會不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意,會不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3. Dukkhasamudayasuttaṃ
‘‘Katamo ca, bhikkhave, dukkhassa atthaṅgamo? Cakkhuñca paṭicca rūpe ca uppajjati cakkhuviññāṇaṃ. Tiṇṇaṃ saṅgati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ssāyeva taṇhāya asesavirāga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 Ayaṃ dukkhassa atthaṅgamo…pe… jivhañca paṭicca rase ca uppajjati jivhāviññāṇaṃ…pe… manañca paṭicca dhamme ca uppajjati manoviññāṇaṃ. Tiṇṇaṃ saṅgati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ssāyeva taṇhāya asesavirāga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 Ayaṃ kho, bhikkhave, dukkhassa atthaṅgamo’’ti. Ta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6經/ 苦的集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苦的 集起 與滅沒, 你們要聽 !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集起? 緣於 眼與色而生起眼識, 三者的會合而有觸 ,以觸 為緣 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比丘們!這是苦的集起。……(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舌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比丘們!這是苦的集起。……(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比丘們!這是苦的集起。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滅沒?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 無餘褪去與滅 而取 滅 ,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 苦蘊 的滅,比丘們!這是苦的滅沒。……(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舌識,……(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比丘們!這是苦的滅沒。」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六.苦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苦的集起和苦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4. Lokasamudayasuttaṃ
‘‘Katamo ca, bhikkhave, lokassa atthaṅgamo? Cakkhuñca paṭicca rūpe ca uppajjati cakkhuviññāṇaṃ. Tiṇṇaṃ saṅgati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ssāyeva taṇhāya asesavirāga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 Ayaṃ kho, bhikkhave, lokassa atthaṅgamo…pe… jivhañca paṭicca rase ca uppajjati…pe… manañca paṭicca dhamme ca uppajjati manoviññāṇaṃ. Tiṇṇaṃ saṅgati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ssāyeva taṇhāya asesavirāga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pe…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 Ayaṃ kho, bhikkhave, lokassa atthaṅgamo’’ti. Catutth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7經/ 世間的集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世間的 集起 與滅沒, 你們要聽 !。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集起? 緣於 眼與色而生起眼識, 三者的會合而有觸 ,以觸 為緣 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比丘們!這是世間的集起。……(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舌識,……(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比丘們!這是世間的集起。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滅沒?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 無餘褪去與滅 而取 滅 ,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比丘們!這是世間的滅沒。……(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中略)這樣是這整個 苦蘊 的滅,比丘們!這是世間的滅沒。」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七.世間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世間的集起和世間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5. Seyyohamasmisuttaṃ
‘‘Bhagavaṃmūlakā no, bhante, dhammā. ‘‘Cakkhusmiṃ kho, bhikkhave, sati cakkhuṃ upādāya cakkhuṃ abhinivissa seyyohamasmīti vā hoti, sadisohamasmīti vā hoti, hīnohamasmīti vā hoti…pe… jivhāya sati…pe… manasmiṃ sati manaṃ upādāya manaṃ abhinivissa seyyohamasmīti vā hoti, sadisohamasmīti vā hoti, hīnohamasmīti vā hoti. Taṃ kiṃ maññatha, bhikkhave, cakkhu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seyyohamasmīti vā assa, sadisohamasmīti vā assa, hīnohamasmīti vā assā’’ti? ‘‘No hetaṃ, bhante’’…pe… jivhā… kāy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pe…. ‘‘Man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seyyohamasmīti vā assa, sadisohamasmīti vā assa, hīnohamasmīti vā assā’’ti? ‘‘No hetaṃ, bhante’’.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pe… manasmimpi nibbindati. Nibbindaṃ virajjati; virāgā vimuccati; vimuttasmiṃ 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ī’’ti. Pañc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8經/ 我是優勝者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當有什麼時,執取什麼後,對什麼執著,有『我是優勝者』,或有『我是同等者』,或有『我是下劣者』呢?」 「 大德 !我們的法以 世尊 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有眼時,執取眼後,對眼執著,有『我是優勝者』,或有『我是同等者』,或有『我是下劣者』。 ……(中略)當有舌時……(中略)當有意時,執取意後,對意執著,有『我是優勝者』,或有『我是同等者』,或有『我是下劣者』。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眼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 變易法 ,不執取它後,有『我是優勝者』,或有『我是同等者』,或有『我是下劣者』嗎?」 「不,大德!」……(中略)。 「舌……身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中略)。 「意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不執取它後,有『我是優勝者』,或有『我是同等者』,或有『我是下劣者』嗎?」 「不,大德!」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中略)在意上厭;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我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八.高於人 “比丘們,有什麼東西出現,對什麼東西執取,受什麼東西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有眼出現,對眼執取,受眼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耳出現,對耳執取,受耳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鼻出現,對鼻執取,受鼻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舌出現,對舌執取,受舌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身出現,對身執取,受身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有意出現,對意執取,受意困窘,便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眼,會不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意,會不會有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6. Saṃyojaniy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09經/ 會被結縛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 會被結縛的法 與結, 你們要聽 ! 比丘們!什麼是會被結縛的法?什麼是結呢? 比丘們!眼是會被結縛的法;凡在那裡有欲貪者,結就在那裡。 ……(中略)舌是會被結縛的法……(中略)意是會被結縛的法;凡在那裡有欲貪者,結就在那裡。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會被結縛的法;這是結。」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零九.結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結法和結縛。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結法?什麼是結縛呢? “比丘們,眼是一種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一種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比丘們,一種稱為結法,一種稱為結縛。”
|
巴利原典(CSCD) [1] | 7. Upādāniy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10經/ 會被執取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我將教導 會被執取 的法與執取, 你們要聽 ! 比丘們!什麼是會被執取的法?什麼是執取呢? 比丘們!眼是會被執取的法;凡在那裡有欲貪者,執取就在那裡。 ……(中略)舌是會被執取的法……(中略)意是會被執取的法;凡在那裡有欲貪者,執取就在那裡。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會被執取的法;這是執取。」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一零.執取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取法和執取。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取法?什麼是執取呢? “比丘們,眼是一種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一種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比丘們,一種稱為取法,一種稱為執取。”
|
巴利原典(CSCD) [1] | 8. Ajjhattikāyatanaparijāna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11經/ 內處遍知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眼的不 自證 、不 遍知 、 不離貪 、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耳……鼻……舌……身……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意,不能有苦的滅盡。 比丘們!眼的自證、遍知、離貪、捨斷,則能有苦的滅盡。 耳……鼻……舌……身……的自證、遍知、離貪、捨斷意,則能有苦的滅盡。」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一一.知之一 “比丘們,不知眼、不遍知眼、貪著眼、不捨棄眼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耳……
“不知鼻……
“不知舌……
“不知身……
“不知意、不遍知意、貪著意、不捨棄意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眼、遍知眼、不貪著眼、捨棄眼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耳……
“知鼻……
“知舌……
“知身……
“知意、遍知意、不貪著意、捨棄意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
巴利原典(CSCD) [1] | 9. Bāhirāyatanaparijāna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12經/ 外處遍知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色的不 自證 、不 遍知 、 不離貪 、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法,則不能有苦的滅盡。 比丘們!色的自證、遍知、離貪、捨斷,能有苦的滅盡。 聲音……氣味……味道…… 所觸 ……的自證、遍知、離貪、捨斷法,能有苦的滅盡。」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一二.知之二 “比丘們,不知色、不遍知色、貪著色、不捨棄色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聲……
“不知香……
“不知味……
“不知觸……
“不知法、不遍知法、貪著法、不捨棄法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色、遍知色、不貪著色、捨棄色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聲……
“知香……
“知味……
“知觸……
“知法、遍知法、不貪著法、捨棄法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Upassutisuttaṃ
‘‘Cakkhuñca paṭicca rūpe ca uppajjati cakkhuviññāṇaṃ. Tiṇṇaṃ saṅgati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ssāyeva taṇhāya asesavirāga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pe… jivhañca paṭicca rase ca uppajjati…pe… manañca paṭicca dhamme ca uppajjati manoviññāṇaṃ. Tiṇṇaṃ saṅgati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ssāyeva taṇhāya asesavirāga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 upādānanirodhā…pe…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ī’’ti. Tena kho pana samayena aññataro bhikkhu bhagavato upassuti [upassutiṃ (sī. ka.)] ṭhito hoti. Addasā kho bhagavā taṃ bhikkhuṃ upassuti ṭhitaṃ. Disvāna taṃ bhikkhuṃ etadavoca – ‘‘assosi no tvaṃ, bhikkhu, imaṃ dhammapariyāya’’nti? ‘‘Evaṃ, bhante’’. ‘‘Uggaṇhāhi tvaṃ, bhikkhu, imaṃ dhammapariyāyaṃ. Pariyāpuṇāhi tvaṃ, bhikkhu, imaṃ dhammapariyāyaṃ. Dhārehi tvaṃ, bhikkhu, imaṃ dhammapariyāyaṃ. Atthasaṃhitoyaṃ, bhikkhu, dhammapariyāyo ādibrahmacariyako’’ti. Dasamaṃ. Yogakkhemivaggo ekādasamo. Tassuddānaṃ – Yogakkhemi upādāya, dukkhaṃ loko ca seyyo ca;
Saṃyojanaṃ upādānaṃ, dve parijānaṃ upassutī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13經/ 屏息側聽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 親戚村 的磚屋中。 那時,當世尊獨處、 獨坐 時,說這 法的教說 : 「 緣於 眼與色而生起眼識, 三者的會合而有觸 ,以觸 為緣 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會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 苦蘊 的 集 。……(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會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 無餘褪去與滅 而取 滅 ,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當時, 某位比丘 站立屏息側聽世尊。世尊看見那位比丘站立屏息側聽,看見後,對那位比丘這麼說: 「比丘!你聽見這法的教說了嗎?」 「是的, 大德 !」 「比丘!你要學習這法的教說,比丘!你要學得這法的教說,比丘!你要 憶持 這法的教說,比丘!這法的教說 具利益 ,是 梵行的基礎 。」 離軛安穩品第十一,其 攝頌 : 「離軛安穩、執取,苦、世間、優勝者,
結、執取,遍知二則、屏息側聽。」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一三.近聽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世尊在靜處之中說這法義: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能聽到世尊說話的附近。世尊看見他站在那裏,便對這位比丘說: “比丘,你剛才聽到我說的法義嗎?” “大德,是的。” “比丘,你要學習這法義,你要銘記這法義。這法義帶來利益,這法義是梵行的根本。” 第十一安穩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Gahapativaggo 屋主品
巴利原典(CSCD) [1] | 13. Gahapativaggo 1. Vesālīsuttaṃ
‘‘Santi kho, gahapati,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abhinandati abhivadati a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bhinandato abhivadato ajjhosāya tiṭṭhato tannissitaṃ viññāṇaṃ hoti tadupādānaṃ. Saupādāno, gahapati, bhikkhu no parinibbāyati…pe… santi kho, gahapati, jivhāviññeyyā rasā…pe… santi kho, gahapati,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abhinandati abhivadati a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bhinandato abhivadato ajjhosāya tiṭṭhato tannissitaṃ viññāṇaṃ hoti tadupādānaṃ. Saupādāno, gahapati, bhikkhu no parinibbāyati. Ayaṃ kho, gahapati, hetu, ayaṃ paccayo yena midhekacce sattā diṭṭheva dhamme no parinibbāyanti. ‘‘Santi ca kho, gahapati,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nabhinandato ana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 tannissitaṃ viññāṇaṃ hoti, na tadupādānaṃ. Anupādāno, gahapati, bhikkhu parinibbāyati…pe… santi kho, gahapati, jivhāviññeyyā rasā…pe… santi kho, gahapati,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nabhinandato ana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 tannissitaṃ viññāṇaṃ hoti, na tadupādānaṃ. Anupādāno , gahapati, bhikkhu parinibbāyati. Ayaṃ kho, gahapati, hetu ayaṃ paccayo yena midhekacce sattā diṭṭheva dhamme parinibbāyantī’’ti. Pa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13.屋主品 相應部35相應124經/ 毘舍離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那時,毘舍離人 屋主 郁伽去見世尊。抵達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毘舍離人屋主郁伽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 當生 不 證涅槃 呢?而,大德!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呢?」 「屋主!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依著它的、執取它的。屋主!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 ……(中略)屋主!有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中略)屋主!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依著它的、執取它的。屋主!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屋主!此因、此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不證涅槃。 屋主!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當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不依著它的、不執取它的。屋主!無執取的比丘證涅槃。 ……(中略)屋主!有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中略)屋主!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當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不依著它的、不執取它的。屋主!無執取的比丘證涅槃。屋主!此因、此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二四.毗舍離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毗舍離人優伽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 “因陀羅” 改作 “居士”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2. Vajjī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25經/ 跋耆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跋耆的象村。 那時,象村人 屋主 郁伽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 問訊 ,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象村人屋主郁伽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 當生 不 證涅槃 呢?而,大德!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呢?」 (應該依前經那樣使之詳細) 屋主!此因、此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二五.跋祇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跋祇的象村。 這時候,象村的村民優伽多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 “因陀羅” 改作 “居士”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3. Nāḷand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26經/ 那難陀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那難陀賣衣者的芒果園中。 那時, 屋主 優波離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屋主優波離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 當生 不 證涅槃 呢?而,大德!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呢?」 (應該依前經那樣使之詳細) 屋主!此因、此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二六.那爛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的波婆迦芒果園。 這時候,優波離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 “因陀羅” 改作 “居士”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4. Bhāradvājasuttaṃ
‘‘Lolaṃ [loḷaṃ (syā. kaṃ.)] kho, bho bhāradvāja, cittaṃ. Appekadā mātumattīsupi lobhadhammā uppajjanti, bhaginimattīsupi lobhadhammā uppajjanti, dhītumattīsupi lobhadhammā uppajjanti. Atthi nu kho, bho bhāradvāja, añño ca hetu, añño ca paccayo yenime daharā bhikkhū susū kāḷakesā…pe… addhānañca āpādentī’’ti? ‘‘Vuttaṃ kho etaṃ, mahārāja, tena bhagavatā jānatā passatā arahatā sammāsambuddhena – ‘etha tumhe, bhikkhave, imameva kāyaṃ uddhaṃ pādatalā adho kesamatthakā tacapariyantaṃ pūraṃ nānappakārassa asucino paccavekkhatha – atthi imasmiṃ kāye kesā lomā nakhā dantā taco maṃsaṃ nhāru [nahāru (sī. syā. kaṃ. pī.)] aṭṭhi aṭṭhimiñjaṃ [aṭṭhimiñjā (sī.)] vakkaṃ hadayaṃ yakanaṃ kilomakaṃ pihakaṃ papphāsaṃ antaṃ antaguṇaṃ udariyaṃ karīsaṃ pittaṃ semhaṃ pubbo lohitaṃ sedo medo assu vasā kheḷo siṅghāṇikā lasikā mutta’nti. Ayampi kho, mahārāja, hetu, ayaṃ paccayo yenime daharā bhikkhū susū kāḷakesā…pe… addhānañca āpādentī’’ti. ‘‘Ye te, bho bhāradvāja, bhikkhū bhāvitakāyā bhāvitasīlā bhāvitacittā bhāvitapaññā, tesaṃ taṃ sukaraṃ hoti. Ye ca kho te , bho bhāradvāja, bhikkhū abhāvitakāyā abhāvitasīlā abhāvitacittā abhāvitapaññā, tesaṃ taṃ dukkaraṃ hoti. Appekadā, bho bhāradvāja, asubhato manasi karissāmīti [manasi karissāmāti (sī. syā. kaṃ. pī.)] subhatova [subhato vā (sī.), subhato ca (syā. kaṃ.)] āgacchati. Atthi nu kho, bho bhāradvāja , añño ca kho hetu añño ca paccayo yenime daharā bhikkhū susū kāḷakesā…pe… addhānañca āpādentī’’ti? ‘‘Vuttaṃ kho etaṃ, mahārāja, tena bhagavatā jānatā passatā arahatā sammāsambuddhena – ‘etha tumhe, bhikkhave, indriyesu guttadvārā viharatha.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mā nimittaggāhino ahuvattha, mānubyañjanaggāhino. Yatvādhikaraṇamenaṃ cakkhundriyaṃ asaṃvutaṃ viharantaṃ abhijjhādomanass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nvāssaveyyuṃ, tassa saṃvarāya paṭipajjatha. Rakkhatha cakkhundriyaṃ; cakkhundriye saṃvaraṃ āpajjatha. Sotena saddaṃ sutvā…pe… ghānena gandhaṃ ghāyitvā…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kāyena phoṭṭhabbaṃ phusitvā…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mā nimittaggāhino ahuvattha, mānubyañjanaggāhino. Yatvādhikaraṇamenaṃ manindriyaṃ asaṃvutaṃ viharantaṃ abhijjhādomanass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nvāssaveyyuṃ, tassa saṃvarāya paṭipajjatha . Rakkhatha manindriyaṃ; manindriye saṃvaraṃ āpajjathā’ti. Ayampi kho, mahārāja, hetu ayaṃ paccayo yenime daharā bhikkhū susū kāḷakesā bhadrena yobbanena samannāgatā paṭhamena vayasā anikīḷitāvino kāmesu yāvajīvaṃ paripuṇṇaṃ parisuddhaṃ brahmacariyaṃ caranti, addhānañca āpādentī’’ti. ‘‘Acchariyaṃ, bho bhāradvāja; abbhutaṃ, bho bhāradvāja! Yāva subhāsitaṃ cidaṃ [yāva subhāsitamidaṃ (sī.)], bho bhāradvāja, tena bhagavatā jānatā passatā arahatā sammāsambuddhena. Esova kho, bho bhāradvāja, hetu, esa paccayo yenime daharā bhikkhū susū kāḷakesā bhadrena yobbanena samannāgatā paṭhamena vayasā anikīḷitāvino kāmesu yāvajīvaṃ paripuṇṇaṃ parisuddhaṃ brahmacariyaṃ caranti, addhānañca āpādentīti. Ahampi kho, bho [ahampi bho (sī. pī.)]bhāradvāja, yasmiṃ samaye arakkhiteneva kāyena, arakkhitāya vācāya, arakkhitena cittena, anupaṭṭhitāya satiyā, asaṃvutehi indriyehi antepuraṃ pavisāmi, ativiya maṃ tasmiṃ samaye lobhadhammā parisahanti. Yasmiñca khvāhaṃ, bho bhāradvāja, samaye rakkhiteneva kāyena, rakkhitāya vācāya, rakkhitena cittena, upaṭṭhitāya satiyā , saṃvutehi indriyehi antepuraṃ pavisāmi, na maṃ tathā tasmiṃ samaye lobhadhammā parisahanti. Abhikkantaṃ, bho bhāradvāja; abhikkantaṃ, bho bhāradvāja! Seyyathāpi , bho bhāradvāja, nikkujjitaṃ [nikujjitaṃ (pī.)] vā ukkujjeyya , paṭicchannaṃ vā vivareyya, mūḷhassa vā maggaṃ ācikkheyya, andhakāre vā telapajjotaṃ dhāreyya, cakkhumanto rūpāni dakkhantīti; evamevaṃ bhotā bhāradvājena anekapariyāyena dhammo pakāsito. Esāhaṃ, bho bhāradvāja, taṃ bhagavant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ñca, bhikkhusaṅghañca. Upāsakaṃ maṃ bhavaṃ bhāradvājo dhāretu ajjatagge pāṇupetaṃ saraṇaṃ gata’’nti. Catutth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27經/ 婆羅墮若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尊者 賓頭盧婆羅墮若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 那時, 優填那王 去見尊者賓頭盧婆羅墮若。抵達後,與尊者賓頭盧婆羅墮若相互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就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優填那王對尊者賓頭盧婆羅墮若這麼說: 「婆羅墮若 先生 !什麼因、什麼緣,為何這些年輕的比丘們,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感官之欲中玩樂,而在有生之年度過行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時光?」 「大王!這被 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 所說:『來!比丘們!你們對如母親般年紀的女人,應該現起她是母親的心;對如姊妹般年紀的女人,應該現起她是姊妹的心;對如女兒般年紀的女人,應該現起她是女兒的心。』大王!此因、此緣而這些年輕的比丘們,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感官之欲中玩樂,而在有生之年度過行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時光。」 「婆羅墮若先生! 心是搖動的 ,有時,對如母親般年紀的女人,也生起貪法;對如姊妹般年紀的女人,也生起貪法;對如女兒般年紀的女人,也生起貪法,婆羅墮若先生!有其他因、其他緣,由該處,這些年輕的比丘們,黑髮的青年……(中略)而在有生之年度過行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時光?」 「大王!這被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所說:『來!比丘們!你們應該觀察此身從腳掌底往上,髮梢往下,皮膚所包覆充滿種種不淨的:「此身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腸子、腸間膜、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大王!此因、此緣,由該處,這些年輕的比丘們,黑髮的青年……(中略)而在有生之年度過行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時光。」 「婆羅墮若先生!對那些身已 修習 、戒已修習、心已修習、慧已修習的比丘們來說,那是容易的,婆羅墮若先生!但對那些 身未修習 、戒未修習、心未修習、慧未修習的比丘們來說,那是困難的,婆羅墮若先生!有時,[心想:]『我要作意不清淨的狀態。』卻走過來如清淨的狀態,婆羅墮若先生!有其他因、其他緣,由該處,這些年輕的比丘們,黑髮的青年……(中略)而在有生之年度過行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時光?」 「大王!這被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所說:『來!比丘們!你們要住於 守護根門 :以眼見色後,你們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 細相 的執取者,因為當住於眼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 會流入 ,你們應該依其 自制 而行動,你們應該保護眼根,你們應該在眼根上達到自制;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鼻嗅 氣味 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 所觸 後……以意識知法後,成為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為當住於意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你們應該依其自制而行動,你們應該保護意根,你們應該在意根上達到自制。』大王!此因、此緣,由該處,這些年輕的比丘們,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感官之欲中玩樂,而在有生之年度過行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時光。」 「 不可思議 啊,婆羅墮若先生! 未曾有 啊,婆羅墮若先生! 婆羅墮若先生!這被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多麼善說,婆羅墮若先生!『這是因、這是緣,依此而這些年輕的比丘們,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感官之欲中玩樂,而在有生之年度過行圓滿、遍清淨梵行的時光。』 婆羅墮若先生!我也一樣,每當我以身未守護、以語未守護、以心未守護,以念未現起,以諸根未防護進入內宮時,那時,貪法極度地征服我,婆羅墮若先生!但每當我以身已守護、以語已守護、以心已守護,以念已現起,以諸根已防護進入內宮時,那時,貪法不像那樣征服我。 太偉大了,婆羅墮若先生!太偉大了,婆羅墮若先生!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婆羅墮若 尊師 以種種 法門 說明。 婆羅墮若先生!我 歸依 世尊 、法、 比丘僧團 ,請婆羅墮若尊師記得我為 優婆塞 ,從今天起 終生歸依 。」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二七.婆羅墮闍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賓頭盧.婆羅墮闍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優填王前往賓頭盧.婆羅墮闍尊者那裏,和他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他說: “婆羅墮闍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呢?” “大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他說: ‘比丘們,來吧,以看待母親的心來看待母親年紀的女士,以看待姊妹的心來看待姊妹年紀的女士,以看待女兒的心來看待女兒年紀的女士吧。’ 大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心是充滿欲求的,有些時候,對母親年紀的女士會生起貪欲法,對姊妹年紀的女士會生起貪欲法,對女兒年紀的女士會生起貪欲法。婆羅墮闍賢者,在這情形下,有沒有另一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呢?” “大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他說: ‘比丘們,來吧,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在皮膚之內包裹著各種不淨的東西。在這個身體裏有頭髮、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肺、脾、橫隔膜、大腸、小腸、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膏、眼淚、脂肪、口水、鼻涕、黏液、尿。’ 大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對於那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比丘來說,要做到不沉溺男女欲是容易的,但對於那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比丘來說,要做到不沉溺男女欲是很難的。婆羅墮闍賢者,有些時候,即使做不淨的思維作意也會轉變成誘人的思維作意中去。婆羅墮闍賢者,在這情形下,有沒有另一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呢?” “大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他說: ‘比丘們,來吧,你們要守護根門,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你們要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你們要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在耳聽到聲……在鼻嗅到香……在舌嚐到味……在身感到觸……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你們要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你們要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 大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十分稀有!婆羅墮闍賢者,十分難得!婆羅墮闍賢者,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善說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我也是一樣,有些時候,我不守護身、不守護口、不守護心、沒有念、不約束根門地進入後宮,那時我完全被貪欲法征服。有些時候,我守護身、守護口、守護心、保持念、約束根門地進入後宮,那時我不被貪欲法征服。 “婆羅墮闍賢者,妙極了!婆羅墮闍賢者,妙極了!婆羅墮闍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婆羅墮闍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
巴利原典(CSCD) [1] | 5. Soṇ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28經/ 輸屢那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 屋主 之子輸屢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 問訊 ,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屋主之子輸屢那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 當生 不 證涅槃 呢?而,大德!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呢?」 (應該依前經那樣使之詳細) 屋主!此因、此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二八.須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須那.居士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 “因陀羅” 改作 “須那”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6. Ghosi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29經/ 瞿師羅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尊者 阿難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 那時,瞿師羅 屋主 去見尊者阿難……(中略)在一旁坐好後,瞿師羅屋主對尊者阿難這麼說: 「 大德 阿難!被稱為『種種界,種種界』, 大德 !什麼情形是 世尊 所說的種種界呢?」 「屋主!有眼界、合意的色、能感受樂之眼識,緣觸生起樂受,屋主!有眼界、不合意的色、能感受苦之眼識,緣觸生起苦受,屋主!有眼界、能感受 平靜 的{合意}色、能感受不苦不樂之眼識,緣觸生起不苦不樂受。 ……(中略)屋主!有舌界、合意的味道、能感受樂之舌識,緣觸生起樂受,屋主!有舌界、不合意的味道、能感受苦之舌識,緣觸生起苦受,屋主!有舌界、能感受平靜的味道、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舌識,緣觸生起不苦不樂受。……(中略)屋主!有意界、合意的法、能感受樂之意識,緣觸生起樂受,屋主!有意界、不合意的法、能感受苦之意識,緣觸生起苦受,屋主!有意界、能感受平靜的法、能感受不苦不樂之意識,緣觸生起不苦不樂受。 屋主!以此範圍為世尊所說的種種界。」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二九.瞿尸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瞿尸陀居士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大德,人們說 ‘各種不同的界,各種不同的界’ 。世尊說 ‘各種不同的界’ 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居士,有眼界、使人歡喜的色、眼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有眼界、使人不歡喜的色、眼識,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有眼界、使人生捨的色、眼識,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有耳界、使人歡喜的聲、耳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鼻界、使人歡喜的香、鼻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舌界、使人歡喜的味、舌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身界、使人歡喜的觸、身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意界、使人歡喜的法、意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有意界、使人不歡喜的法、意識,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有意界、使人生捨的法、意識,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這就是世尊說 ‘各種不同的界’ 所包含的內容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7. Hāliddikānisuttaṃ
‘‘Puna caparaṃ, gahapati, bhikkhu sotena saddaṃ sutvā…pe… ghānena gandhaṃ ghāyitvā…pe…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pe… kāyena phoṭṭhabbaṃ phusitvā…pe…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manāpaṃ ittheta’nti pajānāti manoviññāṇaṃ sukhavedaniyañca . Phassaṃ paṭicca uppajjati sukhā vedanā. Manasā kho paneva dhammaṃ viññāya ‘amanāpaṃ ittheta’nti pajānāti manoviññāṇaṃ dukkhavedaniyañca. Phassaṃ paṭicca uppajjati dukkhā vedanā. Manasā kho paneva dhammaṃ viññāya ‘upekkhāṭṭhāniyaṃ ittheta’nti pajānāti manoviññāṇaṃ adukkhamasukhavedaniyañca. Phassaṃ paṭicca uppajjati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Evaṃ kho, gahapati, dhātunānattaṃ paṭicca uppajjati phassanānattaṃ; phassanānattaṃ paṭicca uppajjati vedanānānatta’’nti. Satt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0經/ 訶梨迪迦尼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尊者 摩訶迦旃延住在拘拉拉迦拉之斷崖山,阿槃提人中。 那時, 屋主 訶梨迪迦尼去見尊者摩訶迦旃延。……(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屋主訶梨迪迦尼對尊者摩訶迦旃延這麼說: 「 大德 !這被 世尊 所說:『緣種種界生起種種觸;緣種種觸生起種種受。』大德!如何緣種種界生起種種觸;緣種種觸生起種種受呢?」 「屋主!這裡,以眼見色後,比丘了知:『在這裡,這是合意的。』以及有能感受樂的眼識,緣觸生起樂受;又,以眼見色後,比丘了知:『在這裡,這是不合意的。』以及有能感受苦的眼識,緣觸生起苦受;又,以眼見色後,比丘了知:『在這裡,這是在平靜處。』以及有能感受不苦不樂的眼識,緣觸生起不苦不樂受。 再者,屋主!這裡,以耳聽聲音後,比丘……(中略)以鼻聞 氣味 後……(中略)以舌嚐味道後……(中略)以身觸 所觸 後……(中略)以意識法後,比丘了知:『在這裡,這是合意的。』以及有能感受樂的意識,緣觸生起樂受;又,以意識法後,比丘了知:『在這裡,這是不合意的。』以及有能感受苦的意識,緣觸生起苦受;又,以意識法後,比丘了知:『在這裡,這是在平靜處。』以及有能感受不苦不樂的意識,緣觸生起不苦不樂受。」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零.訶梨提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住在阿槃提拘羅羅鎮的山崖。 這時候,訶梨提迦居士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對大迦旃延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大迦旃延尊者說: “大德,世尊說: ‘以各種不同的界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觸;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受。’ 大德,什麼是 ‘以各種不同的界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觸;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受’ 呢?” “居士,一位比丘在眼看到使人歡喜的色之後,他的眼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樂受的東西;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在眼看到使人不歡喜的色之後,他的眼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苦受的東西;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在眼看到使人生捨的色之後,他的眼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不苦不樂受的東西;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使人歡喜的聲……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使人歡喜的香……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使人歡喜的味……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使人歡喜的觸……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使人歡喜的法之後,他的意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樂受的東西;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在意想到使人不歡喜的法之後,他的意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苦受的東西;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在意想到使人生捨的法之後,他的意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不苦不樂受的東西;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這就是 ‘以各種不同的界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觸;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受’ 了。”
|
巴利原典(CSCD) [1] | 8. Nakulapitusuttaṃ
‘‘Santi ca kho, gahapati,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anabhinandato ana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 tannissitaṃ viññāṇaṃ hoti, na tadupādānaṃ. Anupādāno, gahapati, bhikkhu parinibbāyati…pe… santi kho, gahapati, jivhāviññeyyā rasā…pe… santi kho, gahapati,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piyarūpā kāmūpasaṃhitā rajanīyā. Tañce bhikkhu nābhinandati nābhivadati nājjhosāya tiṭṭhati. Tassa taṃ nābhinandato nābhivadato anajjhosāya tiṭṭhato na tannissitaṃ viññāṇaṃ hoti na tadupādānaṃ. Anupādāno, gahapati, bhikkhu parinibbāyati. Ayaṃ kho, gahapati, hetu, ayaṃ paccayo yena midhekacce sattā diṭṭheva dhamme parinibbāyantī’’ti. Aṭṭh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1經/ 那拘羅的父親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婆祇國蘇蘇馬拉山之配沙卡拉林的鹿野苑。 那時, 屋主 那拘羅的父親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屋主那拘羅的父親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 當生 不 證涅槃 呢?而,大德!什麼因、什麼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呢?」 「屋主!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依著它的、執取它的,屋主!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中略) 屋主!有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中略)屋主!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依著它的、執取它的,屋主!有執取的比丘不證涅槃。屋主!此因、此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不證涅槃。 屋主!有能被眼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色,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當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不依著它的、不執取它的,屋主!無執取的比丘證涅槃。……(中略) 屋主!有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中略)屋主!有能被意識知,令人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可愛樣子的、伴隨欲的、貪染的法,如果比丘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當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它時,識是不依著它的、不執取它的,屋主!無執取的比丘證涅槃。屋主!此因、此緣因而這裡一些眾生當生證涅槃。」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一.那拘邏父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那拘邏父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 “因陀羅” 改作 “居士”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9. Lohiccasuttaṃ
‘‘Sīluttamā pubbatarā ahesuṃ,
Te brāhmaṇā ye purāṇaṃ saranti;
Guttāni dvārāni surakkhitāni,
Ahesuṃ tesaṃ abhibhuyya kodhaṃ.
‘‘Dhamme ca jhāne ca ratā ahesuṃ,
Te brāhmaṇā ye purāṇaṃ saranti;
Ime ca vokkamma japāmaseti,
Gottena mattā visamaṃ caranti.
‘‘Kodhābhibhūtā puthuattadaṇḍā [kodhābhibhūtāsuputhuttadaṇḍā (syā. kaṃ. ka.)],
Virajjamānā sataṇhātaṇhesu;
Aguttadvārassa bhavanti moghā,
Supineva laddhaṃ purisassa vittaṃ.
‘‘Anāsakā thaṇḍilasāyikā ca;
Pāto sinānañca tayo ca vedā.
‘‘Kharājinaṃ jaṭāpaṅko, mantā sīlabbataṃ tapo;
Kuhanā vaṅkadaṇḍā ca, udakācamanāni ca.
‘‘Vaṇṇā ete brāhmaṇānaṃ, katā kiñcikkhabhāvanā;
Cittañca susamāhitaṃ, vippasannamanāvilaṃ;
Akhilaṃ sabbabhūtesu, so maggo brahmapattiyā’’ti.
Atha kho te māṇavakā kupitā anattamanā yena lohicco brāhmaṇo tenupasaṅkamiṃsu; upasaṅkamitvā lohiccaṃ brāhmaṇaṃ etadavocuṃ – ‘‘yagghe! Bhavaṃ jāneyya, samaṇo mahākaccāno brāhmaṇānaṃ mante [mantaṃ (ka.)]ekaṃsena apavadati, paṭikkosatī’’ti? Evaṃ vutte, lohicco brāhmaṇo kupito ahosi anattamano. Atha kho lohiccassa brāhmaṇassa etadahosi – ‘‘na kho pana metaṃ patirūpaṃ yohaṃ aññadatthu māṇavakānaṃyeva sutvā samaṇaṃ mahākaccānaṃ akkoseyyaṃ [akkoseyyaṃ virujjheyyaṃ (syā. kaṃ. ka.)] paribhāseyyaṃ. Yaṃnūnāhaṃ upasaṅkamitvā puccheyya’’nti. Atha kho lohicco brāhmaṇo tehi māṇavakehi saddhiṃ yenāyasmā mahākaccāno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āyasmatā mahākaccānena saddhiṃ sammodi. Sammodanīyaṃ kathaṃ sāraṇīyaṃ vītisār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lohicco brāhmaṇo āyasmantaṃ mahākaccānaṃ etadavoca – ‘‘āgamaṃsu nu khvidha, bho kaccāna, amhākaṃ sambahulā antevāsikā kaṭṭhahārakā māṇavakā’’ti? ‘‘Āgamaṃsu khvidha te, brāhmaṇa, sambahulā antevāsikā kaṭṭhahārakā māṇavakā’’ti. ‘‘Ahu pana bhoto kaccānassa tehi māṇavakehi saddhiṃ kocideva kathāsallāpo’’ti? ‘‘Ahu kho me, brāhmaṇa, tehi māṇavakehi saddhiṃ kocideva kathāsallāpo’’ti . ‘‘Yathā kathaṃ pana bhoto kaccānassa tehi māṇavakehi saddhiṃ ahosikathāsallāpo’’ti? ‘‘Evaṃ kho me, brāhmaṇa, tehi māṇavakehi saddhiṃ ahosi kathāsallāpo – ‘‘Sīluttamā pubbatarā ahesuṃ,
Te brāhmaṇā ye purāṇaṃ saranti;…Pe…;
Akhilaṃ sabbabhūtesu,
So maggo brahmapattiyā’’ti.
‘‘Evaṃ kho me, brāhmaṇa, tehi māṇavakehi saddhiṃ ahosi kathāsallāpo’’ti. ‘‘‘Aguttadvāro’ti [aguttadvāro aguttadvāroti (ka.)] bhavaṃ kaccāno āha. Kittāvatā nu kho, bho kaccāna, aguttadvāro hotī’’ti? ‘‘Idha, brāhmaṇa, ekacco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piyarūpe rūpe adhimuccati, appiyarūpe rūpe byāpajjati, anupaṭṭhitakāyassati [anupaṭṭhitāya satiyā (syā. kaṃ. pī. ka.) upari āsīvisavagge avassutasutte pana ‘‘anupaṭṭhitakāyassatī’’tveva sabbattha dissati] ca viharati, paritt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Sotena saddaṃ sutvā… ghānena gandhaṃ ghāyitvā…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kāyena phoṭṭhabbaṃ phusitvā…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piyarūpe dhamme adhimuccati, appiyarūpe ca dhamme byāpajjati, anupaṭṭhitakāyassati ca viharati, paritt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Evaṃ kho, brāhmaṇa, aguttadvāro hotī’’ti. ‘‘Acchariyaṃ, bho kaccāna; abbhutaṃ, bho kaccāna! Yāvañcidaṃ bhotā kaccānena aguttadvārova samāno aguttadvāroti akkhāto. ‘‘‘Guttadvāro’ti bhavaṃ kaccāno āha. Kittāvatā nu kho, bho kaccāna, guttadvāro hotī’’ti? ‘‘Idha, brāhmaṇa,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piyarūpe rūpe nādhimuccati, appiyarūpe rūpe na byāpajjati, upaṭṭhitakāyassati ca viharati, appamāṇ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Sotena saddaṃ sutvā… ghānena gandhaṃ ghāyitvā…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kāyena phoṭṭhabbaṃ phusitvā…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piyarūpe dhamme nādhimuccati, appiyarūpe dhamme na byāpajjati, upaṭṭhitakāyassati ca viharati, appamāṇ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Evaṃ kho, brāhmaṇa, guttadvāro hotī’’ti. ‘‘Acchariyaṃ, bho kaccāna; abbhutaṃ, bho kaccāna! Yāvañcidaṃ bhotā kaccānena guttadvārova samāno guttadvāroti akkhāto. Abhikkantaṃ, bho kaccāna; abhikkantaṃ, bho kaccāna! Seyyathāpi, bho kaccāna, nikkujjitaṃ vā ukkujjeyya, paṭicchannaṃ vā vivareyya, mūḷhassa vā maggaṃ ācikkheyya, andhakāre vā telapajjotaṃ dhāreyya, cakkhumanto rūpāni dakkhantīti; evamevaṃ bhotā kaccānena anekapariyāyena dhammo pakāsito. Esāhaṃ, bho kaccāna, taṃ bhagavantaṃ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ñca, bhikkhusaṅghañca. Upāsakaṃ maṃ bhavaṃ kaccāno dhāretu ajjatagge pāṇupetaṃ saraṇaṃ gataṃ. Yathā ca bhavaṃ kaccāno makkarakate upāsakakulāni upasaṅkamati; evameva lohiccakulaṃ upasaṅkamatu. Tattha ye māṇavakā vā māṇavikā vā bhavantaṃ kaccānaṃ abhivādessanti paccuṭṭhissanti āsanaṃ vā udakaṃ vā dassanti, tesaṃ taṃ bhavissati dīgharattaṃ hitāya sukhāyā’’ti. Nav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2經/ 魯西遮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尊者 摩訶迦旃延住在阿槃提國馬迦拉迦的 林野 小屋。 那時,眾多魯西遮婆羅門的打柴學生婆羅門徒弟,到尊者迦旃延的林野小屋處。抵達後,在小屋的四周圍走動、徘徊,高聲、大聲地 玩種種跳背遊戲 ,說: 「這些卑賤、黑色、 親族腳子孫 的 禿頭假沙門 ,被這些持養者恭敬、尊重、尊敬、禮拜、崇拜。」 那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從住處出來,然後對那些青年們這麼說: 「青年們!你們不要吵,我將為你們說法。」 當這麼說時,那些青年變得沈默了。 那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以 偈頌 對那些青年說: 「往昔有最上戒行者,那些婆羅門他們記得古傳,
他們是 守護根門 、善守護者,克服了他們的憤怒,
他們是法與禪定的愛好者,那些婆羅門他們記得古傳。
而那些墮落後自稱『我們誦讀』,以種姓為傲而行不正,
被憤怒征服,取各種棒杖, 侵犯懦弱者與堅強者 ,
不守護根門者是沒有用的,就像人們夢中所得的財產。
斷食與露地臥, 清早沐浴與三吠陀 ,
粗的獸皮衣、結髮、污泥,咒語、戒與禁制、苦行,
偽善與彎曲之杖,以及洗淨水,
這些婆羅門象徵,只用來增加他們的世俗的利益。
心善得定,心明淨無濁,對一切生物類柔軟,那是到達梵天之道。」
那時,那些憤怒、不悅的青年去見魯西遮婆羅門。抵達後,對魯西遮婆羅門這麼說: 「真的, 尊師 !你應該知道,沙門摩訶迦旃延一向地斥責、呵責婆羅門經典。」 當這麼說時,魯西遮婆羅門變得憤怒、不悅。 那時,魯西遮婆羅門心想: 「我只聽那些青年的話就咒罵、誹謗沙門摩訶迦旃延,那對我不適當,讓我前去問清楚。」 那時,魯西遮婆羅門與那些青年一同去見尊者摩訶迦旃延。抵達後,與尊者摩訶迦旃延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魯西遮婆羅門對尊者摩訶迦旃延這麼說: 「迦旃延 先生 !我的眾多打柴學生婆羅門徒弟來過這裡嗎?」 「婆羅門!你的眾多打柴學生婆羅門徒弟來過這裡。」 「迦旃延先生曾與那些青年一同談話嗎?」 「婆羅門!我曾與那些青年一同談話。」 「迦旃延先生怎樣與那些青年一同談話?」 「婆羅門!我與那些青年這樣一同談話:『往昔有最上戒行者,那些婆羅門他們記得古傳,……(中略)。對一切生物類柔軟,那是到達梵天之道。』婆羅門!我與那些青年這樣一同談話。」 「迦旃延尊師說『不守護根門』,迦旃延先生!什麼情形是不守護根門?」 「婆羅門!這裡,一些人以眼見色後, 傾心 於可愛色,排拒不可愛色,住於 身念 未建立,少心的,不如實了知 心解脫 、 慧解脫 :那些所生起的惡不善法無餘滅之處;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 氣味 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 所觸 後,……以意識知法後,傾心於可愛法,排拒不可愛法,住於身念未建立,少心的,不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那些所生起的惡不善法無餘滅之處,婆羅門先生!這樣是不守護根門。」 「 不可思議 啊,迦旃延先生! 未曾有 啊,迦旃延先生!迦旃延師尊講述不守護根門為『不守護根門』到這樣。 迦旃延尊師說『守護根門』,迦旃延先生!什麼情形是守護根門?」 「婆羅門!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不傾心於可愛色,不排拒不可愛色,住於身念已建立,無量心的,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那些所生起的惡不善法無餘滅之處;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 氣味 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 所觸 後,……以意識知法後,不傾心於可愛法,不排拒不可愛法,住於身念已建立,無量心的,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那些所生起的惡不善法無餘滅之處,婆羅門先生!這樣是守護根門。」 「不可思議啊,迦旃延先生!未曾有啊,迦旃延先生!迦旃延師尊講述守護根門為『守護根門』到這樣。 太偉大了,迦旃延先生!太偉大了,迦旃延先生! 迦旃延先生!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迦旃延尊師以種種 法門 說明。 迦旃延先生!我 歸依 世尊 、法、 比丘僧團 ,請迦旃延尊師記得我為 優婆塞 ,從今天起 終生歸依 。 請迦旃延尊師到魯西遮家,就像到在馬迦拉迦的優婆塞家一樣,在那裡,青年、少女們將會 問訊 、起立迎接,給與座位、水,這將對他們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二.盧希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住在阿槃提目迦羅森林的小屋。 這時候,盧希蹉婆羅門有一些年青婆羅門弟子前往森林收集柴枝,他們去到大迦旃延尊者的小屋那裏後,圍繞著小屋走來走去,到處搗亂,發出嘈吵的聲音,他們高聲說: “這些禿頭、卑賤、下劣、低種姓的沙門,受低種姓的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尊崇。” 於是,大迦旃延尊者從住處走出來,然後對那些年青婆羅門說: “年青婆羅門們,不要嘈吵,我要對你們說法。” 大迦旃延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那些年青婆羅門保持沉默。 大迦旃延尊者以偈頌對那些年青婆羅門說: “古婆羅門昔所行,
戒行至高至究極,
保護根門善守持,
各種忿怒均降服;
古婆羅門昔所行,
樂於善法喜禪修。
今離正道空誦經,
自認高貴行不正,
常攻擊人心忿怒,
不論強弱俱惱害。
根門不護欲得福,
如睡夢中得財寶,
空躺地上無飲食。
今婆羅門此模樣:
清晨沐浴誦吠陀,
塗苦行灰扎髮髻,
穿苦行衣修苦行,
持咒發願拿曲杖,
以水灑淨做儀式,
以此欲求諸得著。
若然內心善止息,
心中潔淨無污垢,
所有眾生不妨害,
此人能得梵天道。”
那些年青婆羅門惱怒、不高興,他們回去盧希蹉婆羅門那裏,然後對他說: “賢者,你要知道,大迦旃延沙門廢除、輕蔑婆羅門的咒頌!” 那些年青婆羅門說了這番話後,盧希蹉婆羅門惱怒、不高興,心想: “我單憑聽了那些年青婆羅門的說話便責罵、斥罵大迦旃延沙門是不當的。讓我前往他那裏問他吧。” 於是,盧希蹉婆羅門與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去到後,和大迦旃延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大迦旃延尊者說: “迦旃延賢者,我那些年青婆羅門弟子有到來這裏收集柴枝嗎?” “婆羅門,你那些年青婆羅門弟子有到來這裏收集柴枝。” “迦旃延賢者,你有沒有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呢?” “婆羅門,我有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 “迦旃延賢者,你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時,說了些什麼呢?” “婆羅門,我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時,說: “ ‘古婆羅門昔所行,
戒行至高至究極,
保護根門善守持,
各種忿怒均降服;
古婆羅門昔所行,
樂於善法喜禪修。
今離正道空誦經,
自認高貴行不正,
常攻擊人心忿怒,
不論強弱俱惱害。
根門不護欲得福,
如睡夢中得財寶,
空躺地上無飲食。
今婆羅門此模樣:
清晨沐浴誦吠陀,
塗苦行灰扎髮髻,
穿苦行衣修苦行,
持咒發願拿曲杖,
以水灑淨做儀式,
以此欲求諸得著。
若然內心善止息,
心中潔淨無污垢,
所有眾生不妨害,
此人能得梵天道。’
“婆羅門,這就是我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時的說話了。” “迦旃延賢者說不守護根門。迦旃延賢者,不守護根門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一些人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便有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便有瞋恚。他們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便有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便有瞋恚。他們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婆羅門,這就是不守護根門了。” “迦旃延賢者,十分稀有,十分難得!迦旃延賢者是一位守護根門的人,你講解不守護根門! “迦旃延賢者說守護根門。迦旃延賢者,守護根門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一位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不會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不會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婆羅門,這就是守護根門了。” “迦旃延賢者,十分稀有,十分難得!迦旃延賢者是一位守護根門的人,你講解守護根門! “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迦旃延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以後迦旃延賢者到來目迦羅另一些優婆塞族人那裏時,請同樣也到來盧希蹉族人這裏,這樣的話,這些年青婆羅門男女便有機會對迦旃延賢者作禮,侍奉座位和水給迦旃延賢者,探望迦旃延賢者,這將為他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Verahaccānisuttaṃ
‘‘Tena hi tvaṃ, māṇavaka, mama vacanena samaṇaṃ udāyiṃ nimantehi svātanāya bhattenā’’ti . ‘‘Evaṃ bhotī’’ti kho so māṇavako verahaccānigottāya brāhmaṇiyā paṭissutvā yenāyasmā udāyī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etadavoca – ‘‘adhivāsetu kira, bhavaṃ, udāyi, amhākaṃ ācariyabhariyāya verahaccānigottāya brāhmaṇiyā svātanāya bhatta’’nti. Adhivāsesi kho āyasmā udāyī tuṇhībhāvena. Atha kho āyasmā udāyī tassā rattiyā accayena pubbaṇhasamayaṃ nivāsetvā pattacīvaramādāya yena verahaccānigottāya brāhmaṇiyā nivesanaṃ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paññatte āsane nisīdi. Atha kho verahaccānigottā brāhmaṇī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paṇītena khādanīyena bhojanīyena sahatthā santappesi sampavāresi. Atha kho verahaccānigottā brāhmaṇī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bhuttāviṃ onītapattapāṇiṃ pādukā ārohitvā ucce āsane nisīditvā sīsaṃ oguṇṭhitvā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etadavoca – ‘‘bhaṇa, samaṇa, dhamma’’nti. ‘‘Bhavissati, bhagini, samayo’’ti vatvā uṭṭhāyāsanā pakkami [pakkāmi (syā. kaṃ. pī.)]. Dutiyampi kho so māṇavako yenāyasmā udāyī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āyasmatā udāyinā saddhiṃ sammodi. Sammodanīyaṃ kathaṃ sāraṇīyaṃ vītisār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aṃ kho taṃ māṇavakaṃ āyasmā udāyī dhammiyā kathāya sandassesi samādapesi samuttejesi sampahaṃsesi. Dutiyampi kho so māṇavako āyasmatā udāyinā dhammiyā kathāya sandassito samādapito samuttejito sampahaṃsito uṭṭhāyāsanā yena verahaccānigottā brāhmaṇī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verahaccānigottaṃ brāhmaṇiṃ etadavoca – ‘‘yagghe, bhoti, jāneyyāsi! Samaṇo udāyī dhammaṃ deseti ādikalyāṇaṃ majjhekalyāṇaṃ pariyosānakalyāṇaṃ , sātthaṃ sabyañjanaṃ kevalaparipuṇṇaṃ parisuddhaṃ brahmacariyaṃ pakāsetī’’ti. ‘‘Evamevaṃ pana tvaṃ, māṇavaka, samaṇassa udāyissa vaṇṇaṃ bhāsasi. Samaṇo panudāyī ‘bhaṇa, samaṇa, dhamma’nti vutto samāno ‘bhavissati, bhagini, samayo’ti vatvā uṭṭhāyāsanā pakkanto’’ti. ‘‘Tathā hi pana tvaṃ, bhoti, pādukā ārohitvā ucce āsane nisīditvā sīsaṃ oguṇṭhitvā etadavoca – ‘bhaṇa, samaṇa, dhamma’nti. Dhammagaruno hi te bhavanto dhammagāravā’’ti. ‘‘Tena hi tvaṃ, māṇavaka, mama vacanena samaṇaṃ udāyiṃ nimantehi svātanāya bhattenā’’ti. ‘‘Evaṃ, bhotī’’ti kho so māṇavako verahaccānigottāya brāhmaṇiyā paṭissutvā yenāyasmā udāyī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etadavoca – ‘‘adhivāsetu kira bhavaṃ udāyī amhākaṃ ācariyabhariyāya verahaccānigottāya brāhmaṇiyā svātanāya bhatta’’nti. Adhivāsesi kho āyasmā udāyī tuṇhībhāvena. Atha kho āyasmā udāyī tassā rattiyā accayena pubbaṇhasamayaṃ nivāsetvā pattacīvaramādāya yena verahaccānigottāya brāhmaṇiyā nivesanaṃ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paññatte āsane nisīdi. Atha kho verahaccānigottā brāhmaṇī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paṇītena khādanīyena bhojanīyena sahatthā santappesi sampavāresi. Atha kho verahaccānigottā brāhmaṇī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bhuttāviṃ onītapattapāṇiṃ pādukā orohitvā nīce āsane nisīditvā sīsaṃ vivaritvā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etadavoca – ‘‘kismiṃ nu kho, bhante, 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paññapenti, kismiṃ a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na paññapentī’’ti? ‘‘Cakkhusmiṃ kho, bhagini, 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paññapenti, cakkhusmiṃ a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na paññapenti…pe… jivhāya 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paññapenti, jivhāya a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na paññapenti…pe…. Manasmiṃ 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paññapenti, manasmiṃ asati arahanto sukhadukkhaṃ na paññapentī’’ti. Evaṃ vutte, verahaccānigottā brāhmaṇī āyasmantaṃ udāyiṃ etadavoca – ‘‘abhikkantaṃ, bhante; abhikkantaṃ, bhante! Seyyathāpi, bhante, nikkujjitaṃ vā ukkujjeyya , paṭicchannaṃ vā vivareyya, mūḷhassa vā maggaṃ ācikkheyya, andhakāre vā telapajjotaṃ dhāreyya, cakkhumanto rūpāni dakkhantīti; evamevaṃ ayyena udāyinā anekapariyāyena dhammo pakāsito. Esāhaṃ, ayya udāyi, taṃ bhagavant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dhammañca, bhikkhusaṅghañca. Upāsikaṃ maṃ ayyo udāyī dhāretu ajjatagge pāṇupetaṃ saraṇaṃ gata’’nti. Dasamaṃ. Gahapativaggo terasamo. Tassuddānaṃ – Vesālī vajji nāḷandā, bhāradvāja soṇo ca ghosito;
Hāliddiko nakulapitā, lohicco verahaccānī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3經/ 韋拉哈迦尼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尊者 優陀夷住在迦嗎達的兜泥訝婆羅門芒果林中。 那時,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學生婆羅門徒弟去見尊者優陀夷。抵達後,與尊者優陀夷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優陀夷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那位青年, 使之歡喜 。 那時,那位青年被尊者優陀夷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之歡喜後,起座去見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抵達後,對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這麼說: 「真的, 尊師 !你應該知道, 沙門 優陀夷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終結是善; 意義正確 、 辭句正確 的法,他說明唯獨圓滿、 遍清淨的梵行 。」 「那樣的話,青年人!你以我的名義邀請沙門優陀夷明天來用餐。」 「是的,尊師!」 那位青年回答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後,就去見尊者優陀夷。抵達後,對尊者優陀夷這麼說: 「優陀夷尊師!我們的師父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請你同意明天來用餐。」 尊者優陀夷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當那夜過後,尊者優陀夷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鉢與僧衣,去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之住處。抵達後,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 那時,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親手以勝妙的 硬食與軟食 款待與滿足尊者優陀夷。 那時,尊者優陀夷食用完畢手離鉢時,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穿上鞋,坐在高的座位上,包著頭,然後對尊者優陀夷這麼說: 「沙門!說法。」 「姊妹!將會有機會的。」說了後就起座,然後離開了。 第二次,那位青年去見尊者優陀夷。抵達後,與尊者優陀夷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優陀夷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那位青年,使之歡喜。 第二次,那位青年被尊者優陀夷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之歡喜後,起座去見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抵達後,對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這麼說: 「真的,尊師!你應該知道,沙門優陀夷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終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他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 「青年人!你又同樣地稱讚沙門優陀夷,但當沙門優陀夷被談及:『沙門!說法。』時,他說:『姊妹!將會有機會的。』之後就起座,然後離開了。」 「尊師!這是因為你穿上鞋,坐在高的座位上,包著頭,然後這麼說:『沙門!說法。』因為那些尊師敬重於法、恭敬於法。」 「那樣的話,青年人!你以我的名義邀請沙門優陀夷明天來用餐。」 「是的,尊師!」。 那位青年回答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後,就去見尊者優陀夷。抵達後,對尊者優陀夷這麼說: 「優陀夷尊師!我們的師父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請你同意明天來用餐。」 尊者優陀夷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當那夜過後,尊者優陀夷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鉢與僧衣,去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之住處。抵達後,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 那時,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親手以勝妙的硬食與軟食款待與滿足尊者優陀夷。 那時,尊者優陀夷食用完畢手離鉢時,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脫下鞋,坐在低的座位上,露出頭,然後對尊者優陀夷這麼說: 「 大德 !當什麼存在了, 阿羅漢 們 安立 樂與苦?當什麼不存在了,阿羅漢們不安立樂與苦?」 「姊妹!當眼存在了,阿羅漢們安立樂與苦;當眼不存在了,阿羅漢們不安立樂與苦;……(中略)當舌存在了,阿羅漢們安立樂與苦;當舌不存在了,阿羅漢們不安立樂與苦;……(中略)當意存在了,阿羅漢們安立樂與苦;當意不存在了,阿羅漢們不安立樂與苦。」 當這麼說時,韋拉哈迦尼氏族的婆羅門尼對尊者優陀夷這麼說: 「大德!太偉大了,大德!太偉大了,大德!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聖優陀夷以種種 法門 說明。聖優陀夷!我 歸依 世尊 、法、 比丘僧團 ,請聖優陀夷記得我為 優婆夷 ,從今天起 終生歸依 。」 屋主品第十三,其 攝頌 : 「毘舍離、跋耆、那爛陀,婆羅墮若、輸屢那、瞿師羅,
訶梨迪迦尼、那拘羅的父親,魯西遮、韋拉哈迦尼。」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三.韋羅訶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優陀夷尊者住在迦門陀村杜帝耶婆羅門的芒果園。 這時候,韋羅訶蹉女婆羅門有一個年青婆羅門弟子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和優陀夷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優陀夷尊者為年青婆羅門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年青婆羅門因優陀夷尊者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對優陀夷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回去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 年青婆羅門回到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後,對她說: “賢者,你要知道,優陀夷沙門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年青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用我的名義邀請優陀夷沙門明天接受食物吧。” 年青婆羅門回答韋羅訶蹉女婆羅門: “賢者,是的。” 於是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對優陀夷尊者說: “願優陀夷賢者明天接受我的老師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食物。” 優陀夷尊者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夜晚過後,在上午,優陀夷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居所。優陀夷尊者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韋羅訶蹉女婆羅門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優陀夷尊者,使他得到滿足,使他掩缽示意吃飽。當優陀夷尊者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穿著鞋、坐上高座、戴著頭巾,然後對優陀夷尊者說: “沙門,說法吧。” 優陀夷尊者說: “賢姊,這不是適當的時候。” 於是起座離去。 第二次,年青婆羅門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和優陀夷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優陀夷尊者為年青婆羅門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第二次,年青婆羅門因優陀夷尊者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對優陀夷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回去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 年青婆羅門回到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後,對她說: “賢者,你要知道,優陀夷沙門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年青婆羅門,你對優陀夷沙門有這樣高的稱讚,但當我對他說 ‘沙門,說法吧’ 的時候,他卻說 ‘賢姊,這不是適當的時候’ 便起座離去。” “賢者,這是因為你穿著鞋、坐上高座、戴著頭巾,還說 ‘沙門,說法吧’ 。賢者,那些賢者是恭敬法、尊敬法的人!” “年青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用我的名義邀請優陀夷沙門明天接受食物吧。” 年青婆羅門回答韋羅訶蹉女婆羅門: “賢者,是的。” 於是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對優陀夷尊者說: “願優陀夷賢者明天接受我的老師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食物。” 優陀夷尊者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夜晚過後,在上午,優陀夷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居所。優陀夷尊者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韋羅訶蹉女婆羅門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優陀夷尊者,使他得到滿足,使他掩缽示意吃飽。當優陀夷尊者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除了鞋、坐低座、除下頭巾,然後對優陀夷尊者說: “大德,阿羅漢宣說,有什麼便有苦樂,沒有什麼便沒有苦樂呢?” “賢姊,阿羅漢宣說,有眼便有苦樂,沒有眼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耳便有苦樂,沒有耳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鼻便有苦樂,沒有鼻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舌便有苦樂,沒有舌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身便有苦樂,沒有身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意便有苦樂,沒有意便沒有苦樂。” 優陀夷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韋羅訶蹉女婆羅門對他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優陀夷大師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優陀夷大師接受我為優婆夷,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第十三居士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Devadahavaggo 天臂品
巴利原典(CSCD) [1] | 14. Devadahavaggo 1. Devadah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14.天臂品 相應部35相應134經/ 天臂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釋迦族人中,名叫天臂的釋迦族城鎮。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 比丘 們!我不說:『所有比丘在 六觸處 上都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比丘們!我也不說:『所有比丘在六觸處上都沒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比丘們!凡那些 煩惱 已盡、修行已成、 應該作的已作 、負擔已卸、 自己的利益已達成 , 有之結已被滅盡 、以 究竟智 解脫的 阿羅漢 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些比丘在六觸處上沒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那是什麼原因呢?他們已經以不放逸做了,他們不可能放逸。 比丘們!凡那些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 離軛安穩 希求中的 有學 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些比丘在六觸處上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有能被眼識知,悅意、不悅意之色,雖接觸再接觸而心不 持續遍取 ;以心的不遍取成為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 念已現前 而不 忘失 , 身已寧靜而無激情 ,心已入定而一境,比丘們!考慮這不放逸果時,我說:『那些比丘在六觸處上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中略)比丘們!有能被意識知,悅意、不悅意之法,雖接觸再接觸而心不持續遍取;以心的不遍取成為活力已被激發而不退,念已現前而不忘失, 身已寧靜 而無激情,心已入定而一境,比丘們!考慮這不放逸果時,我說:『那些比丘在六觸處上有必須以不放逸而做的。』」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四.天湖鎮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一個名叫天湖的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對於一些比丘,我不會對他們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對於一些比丘,我會對他們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 “比丘們,對於那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我不會對他們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已經不放逸地完成了修行工作,他們是不會放逸的。 “比丘們,對於那些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最高止息的有學比丘,我會對他們說應不放逸地作出修行。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色時,內心要持續不受這些觸擺佈;內心不受擺佈時便會精進而不懈怠,專一心念而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而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而安住一境。比丘們,我看到不放逸的果報,所以對那些有學比丘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 “比丘們,當耳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聲……
“比丘們,當鼻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香……
“比丘們,當舌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味……
“比丘們,當身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法時,內心要持續不受這些觸擺佈;內心不受擺佈時便會精進而不懈怠,專一心念而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而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而安住一境。比丘們,我看到不放逸的果報,所以對那些有學比丘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
|
巴利原典(CSCD) [1] | 2. Khaṇ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5經/ 機會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這是你們的獲得,比丘們!這是你們的好獲得,由於你們得到梵行生活的機會。 比丘們!依我所見, 名叫六觸處的地獄 ,在那裡,凡任何以眼看見之色,只看見非令人想要的色、不令人想要的色;只看見非可愛的色、不可愛的色;只看見非合意的色、不合意的色。 凡任何以耳聽到之聲音,……(中略)凡任何以鼻嗅到之 氣味 ,……(中略)凡任何以舌嚐到之味道,……(中略)凡任何以身觸到之 所觸 ,……(中略)凡任何以意識知之法,只識知非令人想要的法、不令人想要的法;只識知非可愛的法、不可愛的法;只識知非合意的法、不合意的法。 比丘們!這是你們的獲得,這是你們的好獲得,由於你們得到梵行生活的機會。 比丘們!依我所見, 名叫六觸處的天界 ,在那裡,凡任何以眼看見之色,只看見令人想要的色、無不令人想要的色;只看見可愛的色、無不可愛的色;只看見合意的色、無不合意的色。 ……(中略)凡任何以舌嚐到之味道,……(中略)凡任何以意識知之法,只識知令人想要的法、無不令人想要的法;只識知可愛的法、無不可愛的法;只識知合意的法、無不合意的法。 比丘們!這是你們的獲得,比丘們!這是你們的好獲得,由於你們得到梵行生活的機會。」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五.機緣 “比丘們,你們有得著,你們有善得!你們有機緣得到生活在梵行之中。 “比丘們,我曾見過一個稱為六觸入處的地獄。在那裏,眾生眼看到的色只有不願看的色而沒有願看的色,只有不期望看的色而沒有期望看的色,只有不喜歡看的色而沒有喜歡看的色;耳聽到的聲……鼻嗅到的香……舌嚐到的味……身感到的觸……意想到的法只有不願想的法而沒有願想的法,只有不期望想的法而沒有期望想的法,只有不喜歡想的法而沒有喜歡想的法。 “比丘們,你們有得著,你們有善得!你們有機緣得到生活在梵行之中。 “比丘們,我曾見過一個稱為六觸入處的天界。在那裏,眾生眼看到的色只有願看的色而沒有不願看的色,只有期望看的色而沒有不期望看的色,只有喜歡看的色而沒有不喜歡看的色;耳聽到的聲……鼻嗅到的香……舌嚐到的味……身感到的觸……意想到的法只有願想的法而沒有不願想的法,只有期望想的法而沒有不期望想的法,只有喜歡想的法而沒有不喜歡想的法。 “比丘們,你們有得著,你們有善得!你們有機緣得到生活在梵行之中。” [SN35-Siusk04] |
巴利原典(CSCD) [1] | 3. Paṭhamarūpārāmasuttaṃ
‘‘Rūpā saddā rasā gandhā, phassā dhammā ca kevalā;
Iṭṭhā kantā manāpā ca, yāvatatthīti vuccati.
‘‘Sadevakassa lokassa, ete vo sukhasammatā;
Yattha cete nirujjhanti, taṃ tesaṃ dukkhasammataṃ.
‘‘Sukhaṃ [sukhanti (sī.)] diṭṭhamariyebhi, sakkāyassa nirodhanaṃ;
Paccanīkamidaṃ hoti, sabbalokena passataṃ.
‘‘Yaṃ pare sukhato āhu, tadariyā āhu dukkhato;
Yaṃ pare dukkhato āhu, tadariyā sukhato vidū.
‘‘Passa dhammaṃ durājānaṃ, sammūḷhettha aviddasu;
Nivutānaṃ tamo hoti, andhakāro apassataṃ.
‘‘Satañca vivaṭaṃ hoti, āloko passatāmi;
Santike na vijānanti, maggā [magā (sī.)] dhammassa akovidā.
‘‘Bhavarāgaparetebhi , bhavarāgānusārībhi [bhavasotānusāribhi (syā. kaṃ. pī.), bhavasotānusārihi (sī.)];
Māradheyyānupannehi, nāyaṃ dhammo susambudho.
‘‘Ko nu aññatra mariyebhi, padaṃ sambuddhumarahati;
Yaṃ padaṃ sammadaññāya, parinibbanti anāsavā’’ti. tatiy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6經/ 在色中歡樂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諸天以及人們在色中歡樂,在色中得歡樂,在色中得喜悅;比丘們!以色的變易、 褪去 、滅,諸天以及人們住於苦。 比丘們!諸天以及人們在聲中歡樂,在聲中得歡樂,在聲中得喜悅;比丘們!由聲的變易、褪去、滅,諸天以及人們住於苦。在 氣味 中歡樂……在味道中歡樂……在 所觸 中歡樂……比丘們!諸天以及人們在法中歡樂,在法中得歡樂,在法中得喜悅;比丘們!以法的變易、褪去、滅,諸天以及人們住於苦。 而,比丘們! 如來 、 阿羅漢 、 遍正覺者 如實知色的 集起 、滅沒、 樂味 、 過患 、 出離 後,不在色中歡樂,不在色中得歡樂,不在色中得喜悅;比丘們!以色的變易、褪去、滅,如來 住於樂 。 聲……氣味……味道…… 所觸 ……如實知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不在法中歡樂,不在法中得歡樂,不在法中得喜悅;比丘們!以法的變易、褪去、滅,如來住於樂。」 這就是 世尊 所說,說了這個後, 善逝 、 大師 更進一步這麼說: 「色、聲、氣味、味道、 所觸 ,以及一切法,
想要的、可愛的、合意的,只要被稱為『它們在那裡』。
對諸天以及世間人,這些被認定是安樂,
而在這些被滅之處,他們認定那是苦。
有身 之滅,聖者們見安樂,
此見與整個世間是相反的。
其他人所說的安樂,聖者們說那是苦,
其他人所說的苦,聖者們知道那是安樂。
看!法是難知的,無智者被迷亂,
對被包覆者,那是黑暗的,看不見者全然黑暗。
而對善者,那是已打開的,看得見者有光明,
愚者對法不熟悉,在面前而不了知。
被有貪征服者, 有貪之隨行者 ,
深陷魔之領域者,此法是不容易正覺的。
除聖者之外,還有誰能得到 正覺者 之 足跡 ?
當正確地了知足跡,無 漏 者 般涅槃 。」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六.連繫 “比丘們,天和人都是喜歡色、熱衷於色、緊繫於色的;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天和人都是喜歡聲……天和人都是喜歡香……天和人都是喜歡味………天和人都是喜歡觸……天和人都是喜歡法、熱衷於法、緊繫於法的;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色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色,不會熱衷於色,不會緊繫於色;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聲……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香……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味……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觸……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法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法,不會熱衷於法,不會緊繫於法;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色聲香味觸,
連同此法境,
世人皆稱羨,
生愛生貪著,
人天世間中,
視之為福樂;
一朝壞滅時,
苦惱連隨至。
聖者除身見,
不與世人同,
六處壞滅時,
安住於樂中,
世人說是樂,
聖者知是苦;
世人說是苦,
聖者知是樂。
迷癡無智者,
黑暗所遮蔽,
盲目無所見,
難知此法義。
善人揭示法,
智者能習近,
於中見光明,
得知深妙法。
貪著諸有者,
逐鹿於有流,
不能覺此法,
墮入魔境域。
唯有諸聖者,
能覺此道途,
徹知此道已,
無漏得湼槃。
|
巴利原典(CSCD) [1] | 4. Dutiyarūpārām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7經/ 在色中歡樂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諸天以及人們在色中歡樂,在色中得歡樂,在色中得喜悅;比丘們!以色的變易、 褪去 、滅,諸天以及人們住於苦。 比丘們!諸天以及人們在聲音中歡樂,……在 氣味 中歡樂……在味道中歡樂……在 所觸 中歡樂……比丘們!諸天以及人們在法中歡樂,在法中得歡樂,在法中得喜悅;比丘們!以法的變易、褪去、滅,諸天以及人們住於苦。 而,比丘們! 如來 、 阿羅漢 、 遍正覺者 如實知色的 集起 、滅沒、 樂味 、 過患 、 出離 後,不在色中歡樂,不在色中得歡樂,不在色中得喜悅;比丘們!以色的變易、褪去、滅,如來 住於樂 。 聲音……氣味……味道…… 所觸 ……如實知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不在法中歡樂,不在法中得歡樂,不在法中得喜悅;比丘們!以法的變易、褪去、滅,如來住於樂。」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比丘們,天和人都是喜歡色、熱衷於色、緊繫於色的;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天和人都是喜歡聲……天和人都是喜歡香……天和人都是喜歡味………天和人都是喜歡觸……天和人都是喜歡法、熱衷於法、緊繫於法的;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色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色,不會熱衷於色,不會緊繫於色;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聲……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香……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味……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觸……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法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法,不會熱衷於法,不會緊繫於法;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 |
巴利原典(CSCD) [1] | 5. Paṭhamanatumhākaṃ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8經/ 非你們的經第一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而,比丘們!什麼是非你們的? 比丘們!眼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中略)舌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中略)意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比丘們!猶如在這祇樹林中,人們如果拿走草、薪木、枝條、樹葉,或燒掉,或依他想的而作,你們會這麼想:『人們拿走我們,或燒掉,或依他想的而作。』嗎?」 「不, 大德 !那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為這不是我們的真我,也不是屬於真我的。」 「同樣的,比丘們!眼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中略)舌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中略)意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七.不屬你之一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假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草、木、樹枝、樹葉被人取去,被人焚燒或被人拿來用,你們會不會有 ‘我被人取去’ 、 ‘我被人焚燒’ 或 ‘我被人拿來用’ 這樣的想法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些草、木、樹枝、樹葉不是我,不是我所。”
“比丘們,同樣地,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
巴利原典(CSCD) [1] | 6. Dutiyanatumhākaṃ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39經/ 非你們的經第二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凡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而,比丘們!什麼是非你們的? 比丘們!色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法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比丘們!猶如在這祇樹林中,……(中略)。同樣的,比丘們!色非你們的,你們要捨斷!捨斷了它,必將對你們有利益與安樂。」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八.不屬你之二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聲……
“香……
“味……
“觸……
“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假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草、木、樹枝、樹葉被人取去,被人焚燒或被人拿來用,你們會不會有 ‘我被人取去’ 、 ‘我被人焚燒’ 或 ‘我被人拿來用’ 這樣的想法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些草、木、樹枝、樹葉不是我,不是我所。”
“比丘們,同樣地,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聲……
“香……
“味……
“觸……
“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
巴利原典(CSCD) [1] | 7. Ajjhattāniccahetu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40經/ 自身內有因的無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眼是無常的,那生起眼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無常[因與緣]所生成的眼,從哪裡有常的呢? ……(中略)舌是無常的,那生起舌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無常[因與緣]所生成的舌,從哪裡有常的呢?……(中略)意是無常的,那生起意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無常[因與緣]所生成的意,從哪裡有常的呢?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在眼上 厭 ,……(中略)在舌上厭……(中略)。厭者 離染 ,經由 離貪 而解脫,當解脫時, 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ttnote:`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三九.內因之一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使眼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怎會有常恆呢!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常的,使意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怎會有常恆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8. Ajjhattadukkhahetu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41經/ 自身內有因的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眼是苦的,那生起眼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苦的,比丘們!苦[因與緣]所生成的眼,從哪裡有樂的呢? ……(中略)舌是苦的,那生起舌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苦的,比丘們!苦[因與緣]所生成的舌,從哪裡有樂的呢?……(中略)意是苦的,那生起意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苦的,比丘們!苦[因與緣]所生成的意,從哪裡有樂的呢? 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四零.內因之二 “比丘們,眼是苦的,使眼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怎會有樂呢! “耳……
“鼻……
“舌……
“身……
“意是苦的,使意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怎會有樂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9. Ajjhattānattahetu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42經/ 自身內有因的無我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眼是無我,那生起眼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我,比丘們!無我[因與緣]所生成的眼,從哪裡有我呢? ……(中略)舌是無我,那生起舌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我,比丘們!無我[因與緣]所生成的舌,從哪裡有我呢?……(中略)意是無我,那生起意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我,比丘們!無我[因與緣]所生成的意,從哪裡有我呢? 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四一.內因之三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使眼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怎會有實我呢!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我的,使意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怎會有實我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Bāhirāniccahetu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43經/ 外部有因的無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色是無常的,那生起色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無常[因與緣]所生成的色,從哪裡有常呢?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法是無常的,那生起法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無常[因與緣]所生成的法,從哪裡有常呢? 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四二.外因之一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使色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色怎會有常恆呢!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常的,使法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法怎會有常恆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11. Bāhiradukkhahetu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44經/ 外部有因的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色是苦的,那生起色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苦的,比丘們!苦[因與緣]所生成的色,從哪裡有樂呢?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法是苦的,那生起法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苦的,比丘們!苦[因與緣]所生成的法,從哪裡有樂呢? 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四三.外因之二 “比丘們,色是苦的,使色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色怎會有樂呢! “聲……
“香……
“味……
“觸……
“法是苦的,使法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法怎會有樂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巴利原典(CSCD) [1] | 12. Bāhirānattahetusuttaṃ
Devadahavaggo cuddasamo. Tassuddānaṃ – Devadaho khaṇo rūpā, dve natumhākameva ca;
Hetunāpi tayo vuttā, duve ajjhattabāhirāti.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45經/ 外部有因的無我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色是無我,那生起色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我,比丘們!無我[因與緣]所生成的色,從哪裡有我呢?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法是無我,那生起法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我,比丘們!無我[因與緣]所生成的法,從哪裡有我呢? 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 出生已盡 , 梵行已完成 , 應該作的已作 ,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 了。』」 天臂品第十四,其 攝頌 : 「天臂、機會、色,與非你們的二則,
有因三說,自身內得與外部為二。」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四四.外因之三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使色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色怎會有實我呢!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我的,使法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法怎會有實我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第十四天湖品完
|
|
|
|
|
|
|
|
|
|
|
|
|
|
|
|
|
|
|
|
Nandikkhayavaggo 歡喜的滅盡品
巴利原典(CSCD) [1] | 16. Nandikkhayavaggo 1. Ajjhattanandikkhay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16.歡喜的滅盡品 相應部35相應156經/ 自身內之歡喜的滅盡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比丘看『無常的眼』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正確地看到者則 厭 ,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 滅 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 心解脫 ,這被稱為『 善解脫 』。 ……(中略)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舌』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正確地看到者則厭,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中略)這被稱為善解脫。……(中略)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意』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正確地看到者則厭,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五五.愛喜盡之一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眼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耳……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鼻……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舌……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意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
巴利原典(CSCD) [1] | 2. Bāhiranandikkhay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57經/ 自身外之歡喜的滅盡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比丘看『無常的色』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正確地看到者則 厭 ,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 滅 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 心解脫 ,這被稱為『 善解脫 』。 比丘們!比丘看『無常的聲音』為這樣無常的:…… 氣味 ……味道…… 所觸 ……看『無常的法』為這樣無常的:那是他的正見。正確地看到者則厭,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五六.愛喜盡之二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色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聲……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香……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味……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觸……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法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
巴利原典(CSCD) [1] | 3. Ajjhattaaniccanandikkhay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58經/ 自身內無常之歡喜的滅盡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你們要 如理作意 眼,你們要如實看見眼的無常。比丘們!比丘如理作意眼,如實看見眼的無常,則在眼上 厭 ,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 滅 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 心解脫 ,這被稱為『 善解脫 』。 比丘們!你們要如理作意耳……鼻……比丘們!你們要如理作意舌,你們要如實看見舌的無常。比丘們!比丘如理作意舌,如實看見舌的無常,則在舌上厭,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身……比丘們!你們要如理作意意,你們要如實看見意的無常。比丘們!比丘如理作意意,如實看見意的無常,則在意上厭,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五七.愛喜盡之三 “比丘們,你們要對眼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眼無常。比丘們,對眼如理思維、如實觀察眼無常的比丘會對眼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比丘們,你們要對耳……
“比丘們,你們要對鼻……
“比丘們,你們要對舌……
“比丘們,你們要對身……
“比丘們,你們要對意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意無常。比丘們,對意如理思維、如實觀察意無常的比丘會對意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
巴利原典(CSCD) [1] | 4. Bāhiraaniccanandikkhay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59經/ 自身外無常之歡喜的滅盡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 比丘 們!你們要 如理作意 色,你們要如實看見色的無常。比丘們!比丘如理作意色,如實看見色的無常,則在色上 厭 ,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 滅 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 心解脫 ,這被稱為『 善解脫 』。 聲音…… 氣味 ……味道…… 所觸 ……比丘們!你們要如理作意法,你們要如實看見法的無常。比丘們!比丘如理作意法,如實看見法的無常,則在法上厭,以歡喜的滅盡而貪滅盡;以貪的滅盡而歡喜滅盡,以歡喜與貪的滅盡而心解脫,這被稱為『善解脫』。」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五八.愛喜盡之四 “比丘們,你們要對色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色無常。比丘們,對色如理思維、如實觀察色無常的比丘會對色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比丘們,你們要對聲……
“比丘們,你們要對香……
“比丘們,你們要對味……
“比丘們,你們要對觸……
“比丘們,你們要對法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法無常。比丘們,對法如理思維、如實觀察法無常的比丘會對法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
巴利原典(CSCD) [1] | 5. Jīvakambavanasamādhi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60經/ 耆婆的芒果園定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王舍城耆婆的芒果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 比丘 們:「比丘們!」……(中略)。 「比丘們!你們要 修習 定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明瞭。如實明瞭什麼呢? 如實明瞭『眼是無常的』,如實明瞭『色是無常的』,如實明瞭『眼識是無常的』,如實明瞭『眼觸是無常的』,如實明瞭『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中略)如實明瞭『舌是無常的』,……(中略)如實明瞭『意是無常的』,如實明瞭『法是無常的』,……(中略)如實明瞭『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明瞭。」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五九.耆婆芒果園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耆婆的芒果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如實認清事物。如實認清些什麼呢? “如實認清眼無常,如實認清色無常,如實認清眼識無常,如實認清眼觸無常,如實認清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耳無常,如實認清聲無常,如實認清耳識無常,如實認清耳觸無常,如實認清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鼻無常,如實認清香無常,如實認清鼻識無常,如實認清鼻觸無常,如實認清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舌無常,如實認清味無常,如實認清舌識無常,如實認清舌觸無常,如實認清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身無常,如實認清觸無常,如實認清身識無常,如實認清身觸無常,如實認清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意無常,如實認清法無常,如實認清意識無常,如實認清意觸無常,如實認清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如實認清事物。” |
巴利原典(CSCD) [1] | 6. Jīvakambavanapaṭisallān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61經/ 耆婆的芒果園獨坐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 , 世尊 住在王舍城耆婆的芒果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中略)。 「 比丘 們!你們要著手努力於 獨坐 ,比丘們!獨坐的比丘如實明瞭。如實明瞭什麼呢? 如實明瞭『眼是無常的』,如實明瞭『色是無常的』,如實明瞭『眼識是無常的』,如實明瞭『眼觸是無常的』,如實明瞭『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中略)如實明瞭『意是無常的』,如實明瞭『法是無常的』,……意識……意觸……如實明瞭『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 比丘們!你們要著手努力於獨坐,比丘們!獨坐的比丘如實明瞭。」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六零.耆婆芒果園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耆婆的芒果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你們要生活在靜處;一位生活在靜處的比丘會如實認清事物。如實認清些什麼呢? ……(除了 “修習定” 及 “有定” 改作 “生活在靜處”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五九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7. Koṭṭhikaaniccasuttaṃ
‘‘Yaṃ kho, koṭṭhika,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Kiñca, koṭṭhika, aniccaṃ? Cakkhu kho, koṭṭhika,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Rūpā aniccā;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Cakkhuviññāṇaṃ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Cakkhusamphasso anicco;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Yampidaṃ cakkhu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pe… jivhā aniccā;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Rasā aniccā;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Jivhāviññāṇaṃ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Jivhāsamphasso anicco;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Yampidaṃ jivhā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pe… mano anicco;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Dhammā aniccā;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Manoviññāṇaṃ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Manosamphasso anicco;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Yaṃ kho, koṭṭhika, anicc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ti. Satt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62經/ 拘絺羅-無常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 尊者 摩訶拘絺羅去見 世尊 。……(中略)在一旁坐好後,摩訶拘絺羅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 那就好了 !」 「拘絺羅!凡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拘絺羅!什麼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呢?眼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色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眼識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眼觸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中略)舌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味道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舌識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舌觸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中略)意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法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意識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意觸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拘絺羅!凡是無常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六一.拘絺羅之一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拘絺羅,眼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色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眼識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眼觸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拘絺羅,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意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法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識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觸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
|
巴利原典(CSCD) [1] | 8. Koṭṭhikadukkh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63經/ 拘絺羅-苦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 尊者 摩訶拘絺羅……(中略)對 世尊 這麼說: 「 大德 !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 那就好了 !」 「拘絺羅!凡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拘絺羅!什麼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呢?眼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色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眼識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眼觸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中略)舌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中略)意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法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意識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意觸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拘絺羅!凡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六二.拘絺羅之二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著……(除了 “無常” 改作 “苦”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六一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9. Koṭṭhikaanattasutt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64經/ 拘絺羅-無我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在一旁坐好後……(中略)能住於……。 「拘絺羅!凡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拘絺羅!什麼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呢?眼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色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眼識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眼觸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凡以這眼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中略)舌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中略)意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法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意識……意觸……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是苦的,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拘絺羅!凡是無我,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六三.拘絺羅之三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 世尊 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著……(除了 “無常” 改作 “無我” 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六一經相同)…… |
巴利原典(CSCD) [1] | 10. Micchādiṭṭhipahānasuttaṃ
‘‘Cakkhuṃ kho, bhikkhu,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micchādiṭṭhi pahīyati. Rūpe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micchādiṭṭhi pahīyati. Cakkhuviññāṇaṃ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micchādiṭṭhi pahīyati. Cakkhusamphassaṃ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micchādiṭṭhi pahīyati…pe… yampidaṃ manosamphassapaccayā uppajjati vedayitaṃ sukhaṃ vā dukkhaṃ vā adukkhamasukhaṃ vā tampi aniccato jānato passato micchādiṭṭhi pahīyati. Evaṃ kho, bhikkhu, jānato evaṃ passato micchādiṭṭhi pahīyatī’’ti. Dasamaṃ. |
漢譯(莊春江) [2] | 相應部35相應165經/ 邪見之捨斷經 (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 某位比丘 去見 世尊 。……(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 大德 !當如何知、如何見時,邪見被捨斷呢?」 「比丘!當知、見眼為無常的時,邪見被捨斷;當知、見色為無常的時,邪見被捨斷;當知、見眼識為無常的時,邪見被捨斷;當知、見眼觸為無常的時,邪見被捨斷;……(中略)當知、見凡以這意觸 為緣 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也都為無常的時,邪見被捨斷,比丘!當這樣知、這樣見時,邪見被捨斷。」 |
漢譯(蕭式球 譯, 香港志蓮淨苑) [3] | 一六四.邪見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邪見呢?” “比丘,一個人知眼無常,見眼無常,能斷除邪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