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偈頌對照表--〈36 泥洹品〉36頌(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蘇錦坤 製表
《法句經》(T210)〈36 泥洹品〉36頌 | 《出曜經》(T212)〈27 泥洹品〉30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22-009 觀行忍第一,佛說泥洹最,捨罪作沙門,無嬈害於彼。〈22 述佛品〉(9)
T210-36-001 忍為最自守,泥洹佛稱上,捨家不犯戒,息心無所害。〈36 泥洹品〉(1)
|
T212-27-002 忍辱為第一,佛說泥洹最,不以懷煩熱,害彼為沙門。〈27 泥洹品〉(2) | PLSu-14-184 忍辱與寬恕是最高的苦行,佛說涅槃是最上的境界,比丘不殺傷他人,侵害別人者即不是沙門。(184) |
T210-36-002 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最快。(2) | T212-27-006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知親第一友,泥洹第一樂。(6) | PLSu-15-204 無病是最大的利得,知足是最大的財富,可信賴者是最佳親友,涅槃是最高的快樂。(204) |
T210-36-003 飢為大病,行為最苦,已諦知此,泥洹最樂。(3) | T212-27-007 飢為第一患,行為第一苦,如實知此者,泥洹第一樂。(7) | PLSu-15-203 飢餓是最大的疾病,諸行是最大的苦,如實知此之後,涅槃是最高的快樂。(203) |
T210-36-004 少往善道,趣惡道多,如諦知此,泥洹最樂。(4) | T212-27-008 趣善之徒少,趣惡之徒多,如實知此者,速求於泥洹。(8) | —————— |
T210-36-005 從因生善,從因墮惡,由因泥洹,所緣亦然。(5) | T212-27-009 有因生善處,有緣生惡趣,有緣般泥洹,如斯皆有緣。(9) | —————— |
T210-36-006 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分別,真人歸滅。(6) | T212-27-010 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義歸分別,真人歸滅。(10) | —————— |
T210-36-007 始無如不,始不如無,是為無得,亦無有思。(7) | T212-27-013 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13) | —————— |
T210-36-008 心難見,習可覩,覺欲者,乃具見,無所樂,為苦際。(8) | T212-27-014 難見諦不動,善觀而分別,當察愛盡原,是謂名苦際。(14) | —————— |
T210-36-009 在愛欲,為增痛,明不染,靜能御,無所近,為苦際。(9) | T212-27-015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15) | —————— |
T210-36-010 見有見,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覩無著,亦無識,一切捨,為得際。(10) | T212-27-016 見而實而見,聞而實而聞,知而實而知,是謂名苦際。(16) | —————— |
《法句經》(T210)〈36 泥洹品〉36頌 | 《出曜經》(T212)〈27 泥洹品〉30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36-011 除身想,滅痛行,識已盡,為苦竟。(11) | T212-27-019 無身滅其想,諸痛得清涼,眾行永休息,識想不復興,是謂名苦際。(19) | —————— |
T210-36-012 猗則動,虛則靜,動非近,非有樂,樂無近,為得寂,寂已寂,已往來。(12) | T212-27-020 「有依便有動,有動便無滅,已無滅則知無厭,以知無滅則不見去來今…」〈27 泥洹品〉( CBETA, T04, no. 212, p. 734, b28-c1 ) [1] | —————— |
T210-36-013 來往絕,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此彼斷,為兩滅,滅無餘,為苦際。(13) | —————— [2] | —————— |
T210-36-014 比丘有世生,有有有作行,有無生無有,無作無所行。(14) | T212-27-021 「或有比丘有生有實有為,或有比丘無生無實無為,…如來終不說滅盡泥洹之樂。」〈27 泥洹品〉( CBETA, T04, no. 212, p. 734, c9-13 ) [2] | —————— |
T210-36-015 夫唯無念者,為能得自致,無生無復有,無作無行處。(15) | —————— | —————— |
T210-36-016 生有作行者,是為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16) | —————— | —————— |
T210-36-017 則生有得要,從生有已起,作行致死生,為開為法果。(17) | —————— | PLSu-- |
T210-36-018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復念行迹,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18) | —————— | —————— |
T210-36-019 比丘吾已知,無復諸入地,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19) | T212-27-024 地種及水火,是時風無吹,光 焰所不照, 亦不見其實。(24) (參考) | —————— |
T210-36-020 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20) | T212-27-025 非月非有光,非日非有明,審諦觀此者,乃應梵志行。(25) (參考) | —————— |
《法句經》(T210)〈36 泥洹品〉36頌 | 《出曜經》(T212)〈27 泥洹品〉30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36-021 我已無往反,不去而不來,不沒不復生,是際為泥洹。(21) | —————— | —————— |
T210-36-022 如是像無像,苦樂為已解,所見不復恐,無言言無疑。(22) | T212-27-026 端正色從容,得脫一切苦,非色非不色,得脫一切苦。(26) | —————— |
T210-36-023 斷有之射箭,遘愚無所猗,是為第一快,此道寂無上。(23) | —————— | —————— |
T210-15-006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15 羅漢品〉(6)
T210-36-024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閾,淨如水無垢,生盡無彼受。〈36 泥洹品〉(24)
|
T212-18-012 忍心如地,不動明澄清 泉,智者無亂。 〈18 水品〉(12) | PLSu-07-095 如地一般平和不受妨礙,他堅固如因陀羅石柱,如沒有污泥的湖泊,他已不再輪迴生死。(95) |
T210-36-025 利勝不足恃,雖勝猶復苦,當自求法勝,已勝無所生。(25) | —————— | —————— |
T210-36-026 畢故不造新,厭胎無婬行,種燋不復生,意盡如火滅。(26) | —————— | —————— |
T210-36-027 胞胎為穢海,何為樂婬行?雖上有善處,皆莫如泥洹。(27) | —————— | —————— |
T210-36-028 悉知一切斷,不復著世間,都棄如滅度,眾道中斯勝。(28) | —————— | —————— |
T210-36-029 佛以現諦法,智勇能奉持,行淨無瑕穢,自知度世安。(29) | —————— | —————— |
T210-36-030 道務先遠欲,早服佛教戒,滅惡極惡際,易如鳥逝空。(30) | —————— | —————— |
《法句經》(T210)〈36 泥洹品〉36頌 | 《出曜經》(T212)〈27 泥洹品〉30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36-031 若已解法句,至心體道行,是度生死岸,苦盡而無患。(31) | —————— | —————— |
T210-36-032 道法無親疎,正不問羸強,要在無識想,結解為清淨。(32) | —————— | —————— |
T210-36-033 上智厭腐身,危脆非真實,苦多而樂少,九孔無一淨。(33) | —————— | —————— |
T210-36-034 慧以危貿安,棄猗脫眾難,形腐銷為沫,慧見捨不貪。(34) | —————— | —————— |
T210-36-035 觀身為苦器,生老病無痛,棄垢行清淨,可以獲大安。(35) | —————— | —————— |
T210-36-036 依慧以却邪,不受漏得盡,行淨致度世,天人莫不禮。(36) | —————— | —————— |
- 《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文版 (含巴利文法分析, 蘇錦坤 著 2021)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1] | 請參:【20. 猗則動,虛則靜】 注 [11] : 「猗則動,虛則靜;動非近,非有樂;樂無近,為得寂;寂已寂,已往來」,《磧砂藏》無此24字,此偈頌引自《法句經》卷2〈36 泥洹品〉(CBETA, T04, no. 210, p. 573, b12-14),偈頌與《出曜經》此段釋文並未完全吻合。 ← 卷23〈27 泥洹品〉(CBETA, T04, no. 212, p. 730, c6-p. 736, a22)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 《出曜經》校勘與標點 |
[2] | (1, 2) 請參:【21. 比丘有(世)生】 注 [12] : 「來往絕,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此彼斷,為兩滅;滅無餘,為苦除」,《磧砂藏》無此24字,此偈頌引自《法句經》卷2〈36 泥洹品〉(CBETA, T04, no. 210, p. 573, b14-15),偈頌與《出曜經》此段釋文並未完全吻合。 ← 卷23〈27 泥洹品〉(CBETA, T04, no. 212, p. 730, c6-p. 736, a22)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 《出曜經》校勘與標點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