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偈頌對照表--〈33 利養品〉20頌(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蘇錦坤 製表
《法句經》(T210)〈33 利養品〉20頌 | 《出曜經》(T212)〈14 利養品〉18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33-001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1) | T212-14-001 芭蕉以實死,竹蘆亦然駏驉坐妊 死,士以貪自喪。(1) | —————— |
T210-33-002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2) | T212-14-002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14 利養品〉(2)
T212-02-020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2 欲品〉(20)
|
PLSu-05-072 愚者的名聲與知識僅會給他帶來傷害,毀掉他的幸福,使他的頭破碎。〈5 愚人品〉(72) |
T210-33-003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者為賢。(3) | T212-02-021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者為賢。〈2 欲品〉(21) | PLSu-14-186 即使從天降下Kahāpa Kahāpa Kahāpa ṇa (古印度錢幣)雨,也無法滿足貪欲,智者了解貪欲樂少苦多。 〈14 佛陀品〉(186) |
T210-33-004 雖有天欲,慧捨無貪,樂離恩愛,為佛弟子。(4) | T212-02-022 雖有天欲,慧捨無貪,樂離恩愛,為佛弟子。〈2 欲品〉(22) | PLSu-14-187 即使處於天上的欲樂,他也不會覺得快樂;等正覺弟子專致於滅盡貪愛。〈14 佛陀品〉(187) |
T210-33-005 遠道順邪,貪養比丘,止有慳意,以供彼姓。(5)
T210-13-018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名,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13 愚闇品〉(18)
|
T212-14-003 愚人貪利養,求望名譽稱,在家自興嫉,常求他供養。(3) | PLSu-05-073 愚人希求不恰當的恭敬、在比丘眾當中的敬重、得到最佳的居住處、從各個家庭得到供養。〈5 愚人品〉(73) |
T210-33-006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6)
T210-13-019 學莫墮二望,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匱乏。〈13 愚闇品〉(19)
|
T212-14-004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14 利養品〉(4) | —————— |
T210-33-007 愚為愚計,欲慢用增,異哉失利,泥洹不同。(7)
T210-13-020 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異。〈13 愚闇品〉(20)
|
T212-14-005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用增,異哉失利養,泥洹趣不同。〈14 利養品〉(5) | PLSu-05-074 「家主和遊方眾都必需認為一切都只是我的功勞,希望無論他們想作任何事務,都會只遵循我的意願。」愚人如此思慮,他的貪欲與慢將如此增長。〈5 愚人品〉(74) |
T210-33-008 諦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閑居却意。(8)
T210-13-021 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捨世習,終不墮生死。〈13 愚闇品〉(21)
|
T212-14-006 能諦知是者,比丘真佛子,不樂著利養,閑居却亂意。〈14 利養品〉(6) | PLSu-05-075 「有一(道路)是引向世間利得,有一(道路)是導向涅槃。」如此,比丘、佛陀的聲聞弟子完全了解這個(道理)之後,願他不因別人對他恭敬而喜悅,願他獨居修道。〈5 愚人品〉(75) |
T210-33-009 自得不恃,不從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9)
T210-34-004 學無求利,無愛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34 沙門品〉(5)
|
T212-14-009 自得不恃,不從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9) | PLSu-25-365 不應忽視自己的義利(解脫),不應欣羨他人的義利,比丘欣羨他人的義利,將無法得定。〈25 比丘品〉(365) |
T210-33-010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計數,衣服飲食。(10) | —————— | —————— |
《法句經》(T210)〈33 利養品〉20頌 | 《出曜經》(T212)〈14 利養品〉18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33-011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11) | T212-14-011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趣得知足,念修一法。 (11) | —————— |
T210-33-012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潛隱習教。(12) | T212-14-010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潛隱習教。 (10) | —————— |
T210-33-013 約利約耳,奉戒思惟,為慧所稱,清吉勿怠。(13) | T212-14-012 約利約可,奉戒思惟,為慧所稱,清潔勿怠。(12) | PLSu-25-366 比丘即使所得(四事供養)甚少,他也不忽視自己的義利(解脫),他不怠惰,過正命清淨(的日子),連天人都讚譽他。〈25 比丘品〉(366) |
T210-33-014 如有三明,解脫無漏,寡智鮮識,無所憶念。(14) | T212-14-013 比丘三達,解脫無漏,寡智尠識,智者憶念。(13) | —————— |
T210-33-015 其於飲食,從人得利,而有惡法,從供養嫉。(15) | T212-14-014 其於飲食,從人得利,而有惡法,從供養嫉。(14) | —————— |
T210-33-016 多結怨利,強服法衣,但望飲食,不奉佛教。(16) | T212-14-015 多集知識,強服法衣,但望飲食,床臥之具。(15) | —————— |
T210-33-017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比丘釋心。(17) | T212-14-016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比丘釋意。(16) | —————— |
T210-33-018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搏食?夫立食為先,知是不宜嫉。(18) | T212-14-017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搏食?夫立食為先,知是不宜嫉。〈14 利養品〉(17)
T212-27-020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摶食?夫立食為先,然後乃至道。〈27 泥洹品〉(20)
|
—————— |
T210-33-019 嫉先創己,然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19) | T212-14-018 嫉先創己,而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18) | —————— |
T210-33-020 寧噉燒石,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33 利養品〉(20)
T210-30-003 無戒受供養,理豈不自損?死噉燒鐵丸,然熱劇火炭。〈30 地獄品〉(3)
|
T212-10-002 寧噉燒鐵,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10 行品〉(2) | PLSu-22-308 寧可吞食熾熱的鐵丸,而不要以無戒又不自調御而接受別人布施(食物)。(308) 〈22 地獄品〉 |
(取材自: 1. Ken Yifertw - Academia.edu
- 《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文版 (含巴利文法分析, 蘇錦坤 著 2021)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