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21 世俗品〉14頌(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蘇錦坤 製表

支謙譯《法句經》〈21 世俗品〉
《法句經》(T210)〈21 世俗品〉14頌 《出曜經》(T212) 無對應品名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3 世間品〉12頌
T210-21-001 如車行道,捨平大途,從邪徑敗,生折軸憂。(1)
T212-29-014 商人在路懼,伴少而貨多,經過嶮難處,然有折軸憂。〈29 惡行品〉(14)
T212-05-002 如車行道,捨平大塗,從邪徑敗,生折軸憂。〈5 放逸品〉(2)

——————
T210-21-002 離法如是,從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2) T212-05-003 離法如是,從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5 放逸品〉(3) ——————
T210-21-003 順行正道,勿隨邪業,行法臥安,世世無患。(3) T212-31-005 樂法樂學行,慎莫行惡法,能善行法者,今世後世樂。〈31 樂品〉(5) PLSu-13-169 他應修習善法,不應修習惡法,依法奉行的人今世及後世均住於安樂。(169)
T210-21-004 萬物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4) T212-28-014 當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如是不觀世,亦不見死王。〈28 觀品〉(14) PLSu-13-170 他能觀世間如水泡、如陽焰,如此則死王見不到他。(170)
T210-21-005 若能斷此,伐其樹根,日夜如是,必至于定。(5) —————— ——————
T210-21-006 一施如信,如樂之人,或從惱意,以飯食眾,此輩日夜,不得定意。(6) —————— ——————
T210-21-007 世俗無眼,莫見道真,如少見明,當養善意。(7) T212-28-005 世間普盲冥,有目尠尠耳,群鳥墮羅網,生天不足言。〈28 觀品〉(5) PLSu-13-174 世間(普遍都)是盲目的,只有少數能清楚見到(真相),只有少數能生天,像一隻鳥脫離羅網。(174)
T210-21-008 如鴈將群,避羅高翔,明人導世,度脫邪眾。(8) T212-18-002 譬如鴈鳥,從空暫下求出惡道,至無為處。〈18 水品〉 (2) PLSu-13-175 野雁循著太陽的軌跡飛翔,他們以神通力飛行天上,戰勝了魔羅與他的魔軍之後,智者被引導遠離世間。(175)
T210-21-009 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9) —————— ——————
T210-21-010 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10) —————— ——————
支謙譯《法句經》〈21 世俗品〉
《法句經》(T210)〈21 世俗品〉14頌 《出曜經》(T212) 無對應品名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3 世間品〉12頌
T210-21-011 癡覆天下,貪令不見,邪疑却道,苦愚從是。(11) —————— ——————
T210-21-012 一法脫過,謂妄語人,不免後世,靡惡不更。(12) T212-10-001 一法過去,謂妄語人,不免後世,無惡不更。〈10 行品〉(1) PLSu-13-176 違犯此一法的人,說妄語的人、不相信有來世的人,這樣的人(會)無惡不作。(176)
T210-21-013 雖多積珍寶,嵩高至于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13) —————— ——————
T210-21-014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無愛,以苦為樂像,狂夫為所厭。(14) T212-06-010 不善像善色,愛色言非愛,苦謂為樂想,放逸之所使。〈6 念品〉(10) ——————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