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偈頌對照表--〈4 篤信品〉 18頌(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蘇錦坤 製表
《法句經》(T210)〈4 篤信品〉18頌 | 《出曜經》(T212)〈11 信品〉15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04-001 信慚戒意財,是法雅士譽,斯道明智說,如是昇天世。(1) | T212-11-001 信慚戒意財,是法雅士譽,斯道明智說,如是昇天世。(1) | —————— |
T210-04-002 愚不修天行,亦不譽布施,信施助善者,從是到彼安。(2) | T212-11-002 愚不修天行,亦不譽布施,信施助善者,從是到彼安。(2) | PLSu-13-177 不布施者無法生天界,愚者不讚嘆布施,智者樂於布施,布施令他在來世得到快樂。(177) |
T210-04-003 信者真人長,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壽壽中賢。(3) | T212-11-003 信者真人長,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壽壽中賢。(3) | —————— |
T210-04-004 信能得道,法致滅度,從聞得智,所到有明。(4) | —————— | —————— |
T210-04-005 信能度淵,攝為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5) | —————— | —————— |
T210-04-006 士有信行,為聖所譽,樂無為者,一切縛解。(6) | T212-11-004 信財乃得道,自致法滅度,善聞從得慧,一切縛得解。(4) | —————— |
T210-04-007 信之與戒,慧意能行,健夫度恚,從是脫淵。(7) | T212-11-005 信之與戒,慧意能行,健夫度恚,從是脫淵。(5) | —————— |
T210-04-008 信使戒誠,亦受智慧,在在能行,處處見養。(8)
T210-29-013 有信則戒成,從戒多致寶,亦從得諧偶,在所見供養。〈29 廣衍品〉(13)
|
T212-11-006 信使戒成,亦壽智慧,在在能行,處處見養。(6) | PLSu-21-303 正信、具戒而有名聲財富的人在各個國土處處受到歡迎,無論去到何處,他都被人敬重。(303) |
T210-04-009 比方世利,慧信為智,是財上寶,家產非常。(9) | T212-11-008 比方世利,慧信為智,是財上寶,家產非常。(8) | —————— |
T210-04-010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捨慳垢,此之謂信。(10) | T212-11-009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捨慳垢,此之為信。(9) | —————— |
《法句經》(T210)〈2 教學品〉29頌 | 《出曜經》(T212)〈8 學品〉無對應偈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
---|---|---|
T210-04-011 信能渡河,其福難奪,能禁止盜,野沙門樂。(11) | T212-11-010 信能度河,其福難奪,能禁止盜,野沙門樂。(10) | —————— |
T210-04-012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揚泥。(12) | T212-11-014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揚泥。(14) | —————— |
T210-04-013 賢夫習智,樂仰清流,如善取水,思令不擾。(13) | T212-11-015 賢夫習智,樂仰清流,如善取水,思冷不擾。(15) | —————— |
T210-04-014 信不染他,唯賢與人,可好則學,非好則遠。(14) | T212-11-016 信不染他,唯賢與仁,非好則遠,可好則學。(16) | —————— |
T210-04-015 信為我輿,莫知斯載,如大象調,自調最勝。(15) | —————— | —————— |
T210-04-016 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16) | —————— | —————— |
T210-04-017 從信守戒,常淨觀法,慧而利行,奉教不忘。(17) | —————— | —————— |
T210-04-018 生有此財,不問男女,終以不貧,賢者識真。(18) | —————— | —————— |
(取材自: 1. Ken Yifertw - Academia.edu
- 《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文版 (含巴利文法分析, 蘇錦坤 著 2021)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