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22 Niraya Vagga 地獄品〉306-319頌(依蘇錦坤漢譯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編序)


蘇錦坤 製表

Dhammapada〈22 Niraya Vagga 地獄品〉306-319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22 地獄品〉306-319頌(蘇錦坤漢譯) 《法句經》(T210)〈30 地獄品〉16頌(支謙譯) 《出曜經》(T212) 無對應品名 《法集要頌經》(T213) 無對應品名
PLSu-22-306 說妄語的人和已作而聲稱未作的人會下地獄,此兩種低劣行為的人死後在他世都一樣(墮入地獄)。(306) T210-30-001 妄語地獄近,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牽往。(1) T212-09-001 妄語地獄近,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牽往。〈9 誹謗品〉(1) T213-08-001 妄語入地獄,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牽去。 〈8 語言品〉(1)
PLSu-22-307 身披袈裟而邪惡、無調御的人數量很多,他們這些惡人因惡行而往生地獄。(307)
T210-30-002 法衣在其身,為惡不自禁,苟沒惡行者,終則墮地獄。(2)
T210-34-029 袈裟披肩,為惡不損,惡惡行者,斯墮惡道。〈34 沙門品〉(29)

T212-12-009 袈裟披肩,為惡不損,惡惡行者,斯墮惡道。〈12 沙門品〉(9) T213-11-009 袈裟在肩披,為惡不捐棄,常念行惡者,斯則墮惡道。〈11 沙門品〉 (9)
PLSu-22-308 寧可吞食熾熱的鐵丸,也不要以無戒又不自調御而接受別人布施食物。(308)
T210-30-003 無戒受供養,理豈不自損?死噉燒鐵丸,然熱劇火炭。(3)
T210-33-020 寧噉燒石,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33 利養品〉(20)

T212-10-002 寧噉燒鐵,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10 行品〉(2) T213-09-002 寧吞熱鐵丸,渴飲洋銅汁,不以無戒身,食人信施物。〈9 業品〉 (2)
PLSu-22-309 侵犯他人妻子的放逸者會陷入四種處境:遭遇惡報,睡不安穩,遭人譴責、蔑視為三,下地獄為四。(309) T210-30-004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婦,臥險非福利,毀三淫泆四。(4) T212-04-015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婦,危嶮非福利,毀三婬妷四。〈4 無放逸品〉(15) T213-04-014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婦,初獄二尠福,毀三睡眠四。〈4 放逸品〉(14)
PLSu-22-310 遭遇惡報與墮入惡趣,(這樣的)男女處於恐懼,他們所得的樂趣其實很少,而且王法處以重刑,因此不應侵犯他人的妻子。(310) T210-30-005 不福利墮惡,畏惡畏樂寡,王法重罰加,身死入地獄。(5) T212-04-016 不福利墮惡,畏而畏樂寡,王法重罪加,制意離他妻。〈4 無放逸品〉(16) T213-04-015 無福利墮惡,畏而畏樂寡,王法加重罪,身死入地獄。〈4 放逸品〉(15)
PLSu-22-311 如同菅草以不對的方法拔取會割到手,修行得不恰當的沙門(將自己)拖曳到地獄。(311) T210-30-006 譬如拔菅草,執緩則傷手,學戒不禁制,獄錄乃自賊。(6) T212-12-004 譬如執菅草,執緩則傷手,沙門不禁制,獄錄乃自賊。〈12 沙門品〉(4) T213-11-004 譬如執利劍,執緩則傷手,沙門不禁制,地獄縛牽引。〈11 沙門品〉 (4)
PLSu-22-312 行為怠惰,持戒不淨,於梵行有疑的人,他將不會得大果。(312)
T210-30-007 人行為慢惰,不能除眾勞,梵行有玷缺,終不受大福。(7)
T210-34-027 行懈緩者,勞意弗除?非淨梵行,焉致大寶?〈34 沙門品〉(27)

T212-12-003 夫行舒緩,善之與惡,梵行不淨,不獲大果。〈12 沙門品〉(3)
T212-33-026 行懈緩者,勞意弗除,非淨梵行,焉致大寶?〈33 沙門品〉(26)

T213-11-002 行力若緩慢,作善與不善,梵行不清淨,不獲於大果。〈11 沙門品〉 (2)
T213-32-025 習行懈緩者,勞意勿除之,非淨則梵行,焉致大財寶?〈32 苾芻 品〉 (25)

PLSu-22-313 應執行該作的事,他正應堅定地努力(於此事),散漫鬆懈的出家生活會散播更多灰塵。(313) T210-30-008 常行所當行,自持必令強,遠離諸外道,莫習為塵垢。(8) T212-12-002 智者立行,精勤果獲,行人執緩,轉更增塵。〈12 沙門品〉(2) ——————
PLSu-22-314 不作惡行為佳,作惡之後會遭受惡行導致的折磨,已作的善行為佳,行善之後不會懊悔。(314) T210-30-009 為所不當為,然後致欝毒,行善常吉順,所適無悔恡。(9) T212-30-031 無造無有造,造者受煩惱,非造非無造,前憂後亦然。〈30雙要品〉(31) T213-29-032 無造無有造,造者受煩惱,非造非無造,前憂後亦憂。〈29 相應品〉 (32)
PLSu-22-315 如同內外守護的邊城,你們應如此守護自己,你們勿輕忽任一剎那(而未守護),輕忽剎那的人們將因入地獄而悲痛。(315) T210-30-012 如備邊城,中外牢固,自守其心,非法不生,行缺致憂,令墮地獄。(12)
T212-06-013 夫欲自念者,藏而使牢固,猶如防邊城,內外悉牢固。 〈6 念品〉 (13)
T212-06-013 當自防護,時不再遇,時過生憂,墜墮地獄。 〈6 念品〉 (14)

T213-05-014 夫欲自念者,藏己仍堅密,猶如防邊城,內外悉牢固。 〈5 愛樂品〉 (14)
T213-05-015 當自善防護,後剎那虛悔,時過則生憂,須臾墮地獄。 〈5 愛樂品〉 (15)

Dhammapada〈22 Niraya Vagga 地獄品〉306-319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22 地獄品〉306-319頌 《法句經》(T210)〈30 地獄品〉16頌 《出曜經》(T212) 無對應品名 《法集要頌經》(T213) 無對應品名
PLSu-22-316 在不需引以為恥的事,他們反而為此羞愧,在需感到羞愧的地方,他們卻不覺得羞愧,執持惡見的人將墮惡趣。(316) T210-30-013 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為邪見,死墮地獄。(13) T212-17-005 不羞反羞,羞反不羞,不畏現畏,畏現不畏,生為邪見,死入地獄。〈17 雜品〉(5) T213-16-004 不羞而反羞,反羞而不羞。不畏而現畏,畏現而不畏,生為入邪見,死定入地獄。〈16 清淨品〉 (4)
PLSu-22-317 在不需感覺到恐怖、畏懼的事,他們反而為此覺得恐怖、畏懼,在需感覺到恐怖、畏懼的地方,他們反而不覺得恐怖、畏懼,執持惡見的人將墮惡趣。(317) T210-30-014 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見,死墮地獄。(14) —————— ——————
PLSu-22-318 他們在無過失處認為是過失,他們在過失處不認為是過失,執持惡見的人將墮惡趣。(318) T210-30-015 可避不避,可就不就,翫習邪見,死墮地獄。 —————— ——————
PLSu-22-319 已經知道了過失為過失、無過失為無過失,執持正見的人將往善趣。(319) T210-30-016 可近則近,可遠則遠,恒守正見,死墮善道。(16) —————— ——————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