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16 Piya 愛喜品〉209-220頌(依蘇錦坤漢譯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編序)


蘇錦坤 製表

Dhammapada〈16 Piya 愛喜品〉209-220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6 愛喜品〉209-220頌(蘇錦坤漢譯) 《法句經》(T210)〈24 好喜品〉12頌(支謙譯) 《出曜經》(T212)〈6 念品〉24頌 《法集要頌經》(T213)〈5 愛樂品〉 24 頌
PLSu-16-209 作了自己不該作的事,不作應當作的事,放棄了自己的義利之後,執取五欲的人羨慕致力於義利的人。(209) T210-24-001 違道則自順,順道則自違,捨義取所好,是為順愛欲。(1) —————— ——————
PLSu-16-210 不要與喜愛者聚會,也不要與不喜愛者聚會,見不到喜愛的人會痛苦,而見到不喜愛的人也痛苦。(210) T210-24-002 不當趣所愛,亦莫有不愛,愛之不見憂,不愛見亦憂。(2) T212-06-006 莫與愛念會,亦莫不念俱,愛念不見苦,不念愛憂慼,於中生愁慼,消滅人善根。(6) T213-05-006 莫與愛念會,亦莫不念俱,念愛不見苦,不愛念憂慼,於中生愁慼,消滅人善根。(6)
PLSu-16-211 因此,不要執取任何事物為可喜的,與自己喜愛的人、事、物分離是難受的,對於不執取喜愛或不喜愛者,那樣的結縛不存在。(211) T210-24-003 是以莫造愛,愛憎惡所由,已除縛結者,無愛無所憎。(3) T212-06-004 是故不生念,念者是惡累,彼則無諸縛,無念無不念。(4) T213-05-004 是故不生念,念者是惡累,彼則無諸縛,無念無不念。(4)
PLSu-16-212 從愛喜生憂愁,從愛喜生恐懼,對已解脫者而言,從愛喜產生的憂愁不存在,恐怖要從何處來?(212) T210-24-004 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4) T212-06-001 念喜生憂,念喜生畏,無所念喜,何憂何畏?(1) T213-05-001 愛處生憂愁,怖畏,若無所愛樂何愁何怖畏? (1)
PLSu-16-213 從愛生憂愁,從愛生恐懼,對已解脫者而言,從愛產生的憂愁不存在,恐怖要從何處來?(213) —————— —————— T213-05-002 由愛生憂愁,由愛生怖畏,若遠離念愛,遂捨狂亂終。(2)
PLSu-16-214 從歡樂生憂愁,從歡樂生恐懼,對已解脫者而言,從歡樂產生的憂愁不存在,恐怖要從何處來?(214) T210-24-005 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5) T212-02-003 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3) T213-02-003 從愛生煩惱,從愛生怖畏,離愛得解脫,無怖無煩惱。〈愛欲品 2〉(3)
PLSu-16-215 從五欲生憂愁,從五欲生恐懼,對已解脫者而言,從五欲產生的憂愁不存在,恐怖要從何處來?(215) T210-24-006 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6) T212-02-002 愛欲生憂,愛欲生畏,無所愛欲,何憂何畏?(2) T213-02-002 因慾生煩惱,因慾生怖畏,離慾得解脫,無怖無煩惱。 〈2 愛欲品〉(2)
PLSu-16-216 從欲貪生憂愁,從欲貪生恐懼,對已解脫者而言,從欲貪產生的憂愁不存在,恐怖要從何處來?(216) —————— —————— ——————
PLSu-16-217 眾人敬愛具戒與正見、住於正法、知真諦、盡己職責的人。(217) T210-24-007 貪法戒成,至誠知慚,行身近道,為眾所愛。(7) T212-06-021 樂法戒成就,誠信樂而習,能自勅身者,為人所愛敬。(21) T213-05-022 樂法戒成就,成信樂而習,能誡自身者,為人所愛敬。(22)
PLSu-16-218 願求涅槃法的人,心將擴充、遍滿的人,心意不再傾向感官欲樂的人,他可以被稱作是逆流而上的人。(218) T210-24-008 欲態不出,思正乃語,心無貪愛,必截流渡。(8) T212-02-011 欲生無漏行,意願常充滿,於欲心不縛,上流一究竟。〈2 欲品〉(11) ——————
PLSu-16-219 譬如有人離家時日久遠,從遠地而平安返家,親朋好友為他而慶樂。(219) T210-24-009 譬人久行,從遠吉還,親厚普安,歸來喜歡。(9) T212-06-017 譬人久行,從遠吉還,親厚並安,歸來喜歡。(17) T213-05-018 譬如久行人,從遠吉却還,親厚亦安和,歸來懷慶悅。(18)
PLSu-16-220 如此,福德也迎接這位從此世間去到另一世間的造福者,如同親戚歡迎他們的至親好友歸來。(220) T210-24-010 好行福者,從此到彼,自受福祚,如親來喜。(10) T212-06-018 好行福者,從此到彼,自受福祚,如親來喜。(18) T213-05-019 好福行善者,從此達於彼,自受多福祚,如親厚來喜。(19)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