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二十四:愛欲品(法句經, Dhammapada, TANH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愛欲品 TANHAVAGGO

三三四 若住於放逸,愛增如蔓蘿。(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三三五 若於此世界,為惡欲纏縛,憂苦日增長,如毘羅 [LChnFn24-01] 得雨。

三三六 若於此世界,降難降愛欲,憂苦自除落,如水滴蓮葉。

三三七 我說此善事:汝等集於此,掘愛欲之根,如求毘羅那,掘去其甜根。勿再為魔王,屢屢害汝等,如洪水(侵)葦。

三三八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還生。愛欲不斷根,苦生亦復爾。
三三九 彼具三十六(愛)流 [LChnFn24-02] ,勢強奔流向欲境,是則彼具邪見人,為欲思惟漂蕩去。

三四0 (欲)流處處流,蔓蘿盛發芽 [LChnFn24-03] 。汝見蔓蘿生,以慧斷其根。 (研讀).
三四一 世喜悅(欲)滋潤,亦喜馳逐六塵。彼雖向樂求樂,但唯得於生滅。
三四二 隨逐愛欲人,馳迴如網兔。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三四三 隨逐愛欲人,馳迴如網兔。比丘求無欲 [LChnFn24-04] ,故須自離欲。

三四四 捨欲喜林間 [LChnFn24-05] ,離欲復向欲 [LChnFn24-06] ,當觀於此人;解縛復向縛。

三四五 鐵木麻作者,智說非堅縛。迷戀妻子財,(是實)為堅(縛)。
三四六 能引墮落者,智說為堅縛。彼雖似寬緩,而實難解脫。斷此無著者,捨欲而出家。 (研讀).

三四七 彼耽於欲隨(欲)流,投自結網如蜘蛛。斷此(縛)而無著者,離一切苦而遨遊 [LChnFn24-07]

三四八  [LChnFn24-08] 捨過現未來 [LChnFn24-09] ,而渡於彼岸。心解脫一切,不再受生老。

三四九 惡想所亂者,求樂欲熾然,彼欲倍增長,自作堅牢縛。

三五0 喜離惡想者,常念於不淨。當除於愛欲,不為魔羅縛。

三五一 達究竟處 [LChnFn24-10] 無畏,離愛欲無垢穢,斷除生有之箭,此為彼最後身 [LChnFn24-11]

三五二 離欲無染者,通達詞無礙,善知義與法 [LChnFn24-12] ,及字聚次第,彼為最後身,大智大丈夫。

三五三  我降伏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無染,離棄於一切,滅欲得解脫,自證誰稱師? [LChnFn24-13] (研讀).

三五四 諸施法施勝;諸味法味勝;諸喜法喜勝;除愛勝諸苦。

三五五 財富毀滅愚人,決非求彼岸者。愚人為財欲害,自害如(害)他人。 (研讀).

三五六 雜草害田地,貪欲害世人。施與離貪者,故得大果報。

三五七 雜草害田地,瞋恚害世人。施與離瞋者,故得大果報。

三五八 雜草害田地,愚癡害世人。施與離癡者,故得大果報。

三五九 雜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

愛欲品第二十四竟〔Ta.nhaavaggo Catuviisatimo〕


注釋:

[LChnFn24-01]〔註24-01〕 「毗羅那」(Birana)草名。
[LChnFn24-02]〔註24-02〕 愛欲有三重:一、欲愛(Kamatanha),二、有愛(Bhavatanha--與常見有關之愛),三、非有愛(Vibhavatanha--與斷見有關之愛)。如是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愛及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愛合為十二;欲愛十二,有愛十二,非有愛十二,合為三十六。
[LChnFn24-03]〔註24-03〕 從六根門生。
[LChnFn24-04]〔註24-04〕 涅槃。
[LChnFn24-05]〔註24-05〕 離俗家而出家。
[LChnFn24-06]〔註24-06〕 出家復還俗。
[LChnFn24-07]〔註24-07〕 證涅槃。
[LChnFn24-08]〔註24-08〕 此頌保留法舫法師原譯。
[LChnFn24-09]〔註24-09〕 指貪著過去、未來及現在的五蘊。
[LChnFn24-10]〔註24-10〕 指阿羅漢。
[LChnFn24-11]〔註24-11〕 此後再沒有生死輪迴了。
[LChnFn24-12]〔註24-12〕 此二句 Niruttipadakovido 直譯為「通達詞與他句」。即指四無礙解(Catupaisambhida)--義(Attha),法(Dhamma),詞(Nirutti),辯說(Patibhana)(知字聚次第一句當指辯說無礙)。
[LChnFn24-13]〔註24-13〕 這是佛陀成道之後,從菩提場去鹿野苑的時候,在路上碰到一位異教徒的修道者--優波迦 (Upaka),問佛陀道:『你從誰而出家?誰是你的師父?你信什麼宗教』?於是佛陀答以此頌。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