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七:阿羅漢品(法句經, Dhammapada, ARAHANT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阿羅漢品 [LChnFn07-01]  ARAHANTAVAGGO

九0 路行盡 [LChnFn07-02] 無憂,於一切解脫,斷一切繫縛 [LChnFn07-03] ,無有苦惱者。

九一 正念奮勇者,彼不樂在家。如鵝離池去,彼等棄水家 [LChnFn07-04] 。 (研讀).

九二 彼等無積聚 [LChnFn07-05] ,於食如實知 [LChnFn07-06] ,空無相解脫 [LChnFn07-07] ──是彼所行境,如鳥遊虛空,蹤跡不可得。 (研讀).

九三 彼等諸漏 [LChnFn07-08] 盡,亦不貪飲食,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如鳥遊虛空,蹤跡不可得。

九四 彼諸根寂靜,如御者調馬,離我慢無漏,為天人所慕。

九五 彼已無憤恨 [LChnFn07-09] ,猶如於大地,彼虔誠堅固,如因陀揭羅 [LChnFn07-10] ,如無污泥池,是人無輪迴。

九六 彼人心寂靜,語與業寂靜,正智而解脫,如是得安穩。

九七 無信 [LChnFn07-11] 知無為,斷繫 [LChnFn07-12] 因永謝 [LChnFn07-13] ,棄捨於貪欲,真實無上士。

九八 於村落林間,平地或丘陵 [LChnFn07-14] ,何處有羅漢,彼地即可慶。

九九 林野甚可樂;世人所不樂;彼喜離欲樂,不求諸欲樂。

阿羅漢品第七竟〔Arahantavaggo Sattamo〕


注釋:

[LChnFn07-01]〔註07-01〕 「阿羅漢」(Arahant)是斷盡一切煩惱,證得涅槃,不會再有生死的聖人。
[LChnFn07-02]〔註07-02〕 有為的路業已行盡,即所謂:「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
[LChnFn07-03]〔註07-03〕 「繫縛」(Gantha)有四:貪(Abhijjha),瞋(Vyapada),戒禁取(Silabbhatapara-Masa),見取(Idan saccabhinivessa)。
[LChnFn07-04]〔註07-04〕 如鵝離池而去,則不想這是我的池、水和草等;阿羅漢離家而去,則不著其家與財物等。
[LChnFn07-05]〔註07-05〕 沒有業力的活動了。
[LChnFn07-06]〔註07-06〕 如實了知僅為維持生命及正念故飲食。
[LChnFn07-07]〔註07-07〕 證得涅槃名為解脫(Vimokkha)。又名為空(Su~n~nataa),因為已無貪瞋癡等煩惱故。又名為無相 (animitta) 因從貪欲等相已得自由無著故。
[LChnFn07-08]〔註07-08〕 「漏」有四種:欲漏(Kamasava),有漏(Bhavasava),見漏(Ditthasava),無明漏(Avijjasava)。
[LChnFn07-09]〔註07-09〕 原文 No virujjhati,各英譯本不同,有譯作無煩惱,無障礙,無憤恨的,日譯本則作忍辱。今依註釋譯作「無憤恨」。
[LChnFn07-10]〔註07-10〕 「因陀揭羅」(Indakhila)各譯本多作「門限」,謂大門中間安一堅固的石頭,作為閉門時安放門橛之用的。又一說inda+khila梵文為indrakila,即因陀羅(帝釋)的柱子––那是在進城的地方,所安立一大而堅固的柱子,象徵因陀羅(印度的守護神)知所在。當即古譯的「堅固幢」或「帝釋七幢」。又古譯作「臺座」。
[LChnFn07-11]〔註07-11〕 「無信」(Assaddho)或譯為「不信」,這是說聖者有自證知,悟不由他之意。
[LChnFn07-12]〔註07-12〕 生死輪迴。
[LChnFn07-13]〔註07-13〕 更無善業和惡業了。
[LChnFn07-14]〔註07-14〕 原文 Ninna 是低處,Thala 是高處。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