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華品 (法句經, Dhammapada, PUPPH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 《法句經》目錄 ,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華品 [LChnFn04-01] PUPPHAVAGGO
四四 誰征服地界 [LChnFn04-02] ,閻魔界 [LChnFn04-03] 天界 [LChnFn04-04] ,誰善說法句 [LChnFn04-05] ,如巧匠 [LChnFn04-06] 採花?
四五 有學 [LChnFn04-07] 克地界,閻魔界天界,有學說法句,如巧匠採花 [LChnFn04-08] 。
四六 知此身如泡,覺悟是幻法 [LChnFn04-09] ,折魔羅花箭 [LChnFn04-10] ,越死王所見。
四七 採集諸花 [LChnFn04-11] 已,其人心愛著,死神捉將去,如瀑流睡村 [LChnFn04-12] 。
四八 採集諸花已,其人心愛著,貪欲無厭足,實為死魔伏。 [NandFn04-02]
四九 牟尼 [LChnFn04-13] 入村落,譬如蜂採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其蜜去。 ( 049 典故 )
五0 不觀他人過,不觀作不作 [LChnFn04-14] ,但觀自身行,作也與未作。[NandFn04-01]
五一 猶如鮮妙花,色美而無香,如是說善語,彼不行無果。
五二 猶如鮮妙花,色美而芳香,如是說善語,彼實行有果。
五三 如從諸花聚,得造眾花鬘,如是生為人,當作諸善事。
五四 花香不逆風,栴檀多伽羅,末利 [LChnFn04-15] 香亦爾。德香逆風薰,彼正人之香,遍聞於諸方。
五五 栴檀多伽羅,拔悉基 [LChnFn04-16] 青蓮,如是諸香中,戒香為最上。
五六 栴檀多伽羅,此等香甚微。持戒者最上,香薰諸天間。
五七 成就諸戒行,住於不放逸,正智解脫者,魔不知所趣。
五八 猶如糞穢聚,棄著於大道,蓮華生其中,香潔而悅意。
五九 如是糞穢等,盲昧凡夫中,正覺者弟子,以智慧光照 [LChnFn04-17] 。
華品第四竟〔Pupphavaggo Catuttho〕
注釋:
[LChnFn04-01] | 〔註04-01〕 吳譯花香品。 |
[LChnFn04-02] | 〔註04-02〕 「征服」(Vijessati)據巴利原註為「如實了解」。緬甸本作 Vicessati,則應譯為「擇覓」或「探究」。「地界」(Pathavi)為自己或自身(Attabhava)。錫蘭 Narada 所譯的 Dhammapada 第八頁英文原註3: 「This is one who will understand this self asit really is」 即如實了解自己之意。 |
[LChnFn04-03] | 〔註04-03〕 「閻魔界」(Yamaloka),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Asura)四界(Catubbhidham apayalokan ca)。Narada的英文原註4: 「The four woeful states vsz:hell(地獄)Animalkingdom(畜生) Petarealm(餓鬼)and the Asura realm(阿修羅)」。 |
[LChnFn04-04] | 〔註04-04〕 「天界」(Sadevakam),原註包括欲界六天及人界(Imam sadevakan it manussalokan ca),Narada的英文原註5: 「Namely the world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ix celestial realms」。 印順法師對這兩句有不同的解說。見序。 |
[LChnFn04-05] | 〔註04-05〕 「法句」(Dhammapada),即法跡,乃向法入法的軌轍,如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kadhamma)等。 |
[LChnFn04-06] | 〔註04-06〕 「巧匠」乃鬘師,即貫華為鬘者。善說法句,次第不亂,如貫華者,故以為喻。 |
[LChnFn04-07] | 〔註04-07〕 「自學」(Sekha)即初果須陀洹(Sotapattiphala),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phala),三果阿那含(Anagami phala)即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的賢人。因他們都依然有戒定慧可學故。直至證得四果阿羅漢(Arahatta phala)才稱為無學(Asekha)。 |
[LChnFn04-08] | 〔註04-08〕 前頌是問,此頌是答。 |
[LChnFn04-09] | 〔註04-09〕 喻此身不能久住。 |
[LChnFn04-10] | 〔註04-10〕 欲境的誘惑。 |
[LChnFn04-11] | 〔註04-11〕 欲樂。 |
[LChnFn04-12] | 〔註04-12〕 深夜裏熟睡於村落中的人,被瀑流洗去而不知。 |
[LChnFn04-13] | 〔註04-13〕 「牟尼」(Muni)有寂寞者、仁者、智者、聖者等意。這裏是指乞食的沙門。 |
[LChnFn04-14] | 〔註04-14〕 此句原文 Na paresa.m kataakata.m 直譯為「不觀他人作不作」。 |
[LChnFn04-15] | 〔註04-15〕 「栴檀那」(Candana),「多伽羅」(Tagara)是二種香木之名。「末利迦」(Mallika)是一種小小的香花,其樹叢生如籐。 |
[LChnFn04-16] | 〔註04-16〕 「跋悉基」(Vassiki)意為「雨季花」。 |
[LChnFn04-17] | 〔註04-17〕 這二頌是連貫的,前頌是譬喻,後頌是合法。 |
校註:
[NandFn04-01] | 〔校註04-001〕 法雨道場( 明法 法師)出版之修訂版,建議改譯"已作與未作" 說明:未必需要,仁智互見也。 〔c.f. 第十八品(偈頌 二五三: gatha253 )〕. |
[NandFn04-02] | 〔校註04-002〕 似錦年華,恣意攀折;五陰熾盛,貪樂無饜。
當此之時,死魔驟臨,彼人(不覺),終為魔勝。
說明:參閱《原始佛典選譯》(顧法嚴)(慧炬)p.141。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