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三:心品 (法句經, Dhammapada, CITT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心品 CITTAVAGGO

三三 輕動變易心,難護難制服,智者調直之,如匠搦箭直。 三四 如魚離水棲,投於陸地上,以此戰慄心,擺脫魔境界。

三五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三六 此心隨欲轉,微妙極難見。智者防護心,心護得安樂。

三七 遠行與獨行,無形隱深窟 [LChnFn03-01] 。誰能調伏心,解脫魔羅縛。 ( 037 典故 )

三八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堅者,智慧不成就。 三九 若得無漏 [LChnFn03-02] 心,亦無諸惑亂,超越善與惡 [LChnFn03-03] ,覺者無恐怖。 ( 038~39 典故 )

四0 知身如陶器 [LChnFn03-04] ,住心似城廓,慧劍擊魔羅,守勝 [LChnFn03-05] 莫染著 [LChnFn03-06]

四一 此身實不久,當睡於地下,被棄 [LChnFn03-07] 無意識,無用如木屑 [LChnFn03-08]

四二 仇敵害仇敵,怨家對怨家 [LChnFn03-09] ,若心向邪行 [LChnFn03-10] ,惡業最為大。

四三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屬,若心向正行 [LChnFn03-11] ,善業最為大。

心品第三竟〔Cittavaggo Tatiyo〕


注釋:

[LChnFn03-01]〔註03-01〕 這兩句都是形容心的。
[LChnFn03-02]〔註03-02〕 不漏落於貪欲。
[LChnFn03-03]〔註03-03〕 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便不作新業,無論善業惡業都是超越了的。
[LChnFn03-04]〔註03-04〕 易碎的。
[LChnFn03-05]〔註03-05〕 「勝」利的果實是指進步的禪觀境界。
[LChnFn03-06]〔註03-06〕 不要染著於某種禪定境界,必須更求精進,努力向上。
[LChnFn03-07]〔註03-07〕 將被丟在一邊。
[LChnFn03-08]〔註03-08〕 在南方佛教國家中,佛弟子將死時,例請僧作最後供養。僧人即為頌此偈三遍。
[LChnFn03-09]〔註03-09〕 惡害。
[LChnFn03-10]〔註03-10〕 使他的心趨向於十種惡(Akusala)–– 殺生(Panatipato),偷盜(Adinnadanam),邪淫(Kamesu micchacaro),妄語(Musavado),兩舌(Pisuna vaca),粗惡語(Pharusa vaca),綺語(Samphappalapo),慳貪(Abhijjha),瞋恚(Vyapado),邪見(Micchaditthi)。
[LChnFn03-11]〔註03-11〕 使他的心趨向於十種善(Kusala)––佈施(Danam),持戒(Silam),修禪定(Bhavana),尊敬(Apacayanam),作事(Veyyavaccam),回向功德(Pattidanam),隨喜功德(Pattanumodana),聽法(Dhammasavanam),說法(Dhammadesana),正直見(Ditthujjukammam)。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