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推薦序(《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蘇錦坤 著 2021)




這是一本值得向「願解如來真實義」的同參道友們,推薦參考閱讀的好書!

數十年前學佛伊始,即有幸接觸《法句經》;而且當時有師父們分別簡單介紹了南、北傳的《法句經》(就是古漢譯及巴利《法句經》)。只讀數語,即感法喜充滿!過不多久,有機會學會架設網站,便將其上傳網站與眾法友分享。不過,因為古漢譯《法句經》實在晦澀難讀、難懂;加以巴利《法句經》還有現代英譯,所以研讀巴利版的時間反而多的多。雖然如此,仍有多處疑惑未得解。

逮蘇老師最近幾年來,陸續將其研究《法句經》之心得發表於部落格及學術期刊;今年又著手整理了本書,末學一路學習來,多年之疑惑遂豁然開朗。

本書所述「當代學者已經指出,跨文本的比較研究可以協助偈頌的解讀與經本的傳承傳統。」

例如,第 10 偈頌(Dhp. 10):


偈頌並未稱「棄絕有漏、具足戒律、具備自我調御及真諦人」才可以穿袈裟;而是說「將是」、「有心修習」的人值得穿袈裟。

因為「棄絕有漏、具足戒律、具備自我調御及真諦人」已是聖者或接近聖者,如需具足修證才可穿袈裟,恐非世尊本意。

從漢譯詞句讀不出這點差別。


又如:第 1 偈頌(Dhp. 1):


漢譯將相當於「心所造的 manomayā」這個字翻譯為:

心使、心所使
心疾、心速疾

為何漢譯不翻譯為「心所造的 manomayā」呢?

原來,除了巴利《法句經》之外,其他諸如梵文《法句經》、犍陀羅《法句經》和波特那《法句經》這個字是「manojavā」而不是「manomayā」。

「manojavā」的字義是「驅使」或「迅速」,剛好與漢譯相符。


凡此種種,例子不勝枚舉。

此書原發表之平台(臉書),雖便於討論、請益;然對讀者之搜尋、整理甚不妥適;基於感恩,末學遂將其轉錄至個人管理之網站以饗大眾。

末學其實早在2006年10月,南華大學舉辦之「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時,就有緣見過蘇老師。當時蘇老師當 尊者無著比丘發表之即席翻譯;兩年後,2008年10月末學又北上「南山放生寺」,參加了「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那時蘇老師已是論文發表者之一了。而末學兩次僅是有興趣聆聽之參預者。之後就常至蘇老師之「台語與佛典」部落格拜讀其大作。蓋「台語」與「佛典」皆為末學感興趣之領域,有志同道合之樂。2015年,鼓起勇氣,冒昧提出親自拜望之請。蘇老師還熱情招待至附近郊外景點走走。現有幸能盡棉薄,奉獻本書之出版事宜,深感榮幸;蘇老師不揣末學實非文青,要末學寫幾句感言;恭敬不如從命,遂贅數語以為記。

台灣 Nanda 謹誌

佛曆 (BE) 2564( 西元 2021 CE),7月


2021-07-25 create rst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