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南傳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經藏 相應部 概說 元亨寺


  • 有偈篇(Sagāthā-vagga),全部每一經都有偈,故稱為有偈篇,由諸天相應、天子相應、拘薩羅相 應、惡魔相應、比丘尼相應、梵天相應、婆羅門相應、婆耆沙長老相應、森相應、夜叉相應、帝釋相應之十一相應而成的。
    • 一、諸天相應分為八品,諸天時常來訪佛陀及佛弟子,記錄其聽法及質問。總 集佛陀和諸天之問答及偈,收為有偈篇。
    • 二、天子相應分為三品,雖如同前者,但知其個人之名時,稱為天子,不然則稱為天。
    • 三、拘薩羅相應亦分三品,記錄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各種聞法及關於王之事件。
    • 四、惡魔相應亦分為三品,記述惡魔常出現佛陀及佛弟子之處,惡魔是欲世間之世間方面、佛陀是離欲世間之出世間的代表,這頗令人興趣深長。
    • 五、比丘尼相應,特別記錄比丘尼受惡魔的誘惑,敘述女修行者的心事,是一種好記錄。
    • 六、梵天相應唯兩品,在佛陀當時之最高天神的梵天,知佛教內,如何看待此(諸天),是最好資料。以對照後面之第十一帝釋相應,即很有意思。
    • 七、婆羅門相應亦分兩品,知當時有名之婆羅門歸依佛之感情的資料,以示當時傳統宗教之生存和新興之真宗教的關係。
    • 八、婆耆沙長老相應,是佛陀教團中唯一的詩人,婆耆沙感興對自己的修行及仰望佛陀高足弟子的威容,以記述其感興。
    • 九、森相應,本是佛弟子之日間的森林生活,說於其森林寂寞的靜思中,起不善思而天神來勸誡。
    • 一〇、夜叉相應,以顯示當時所信仰的下級神和佛教的關係。
    • 一一、帝釋相應分為三品,可對照信仰佛教之天帝釋的如法及阿修羅的不如法。於鼓勵修行者,和前之梵天相應,以示當時之一般信仰佛教的關係,並可知道當時有趣的傳說。

  • 因緣篇(Nidana-vagga),此由最初開始是因緣相應(Nidsana-samyutta)而得名,有因緣相應、現觀相應、界相應、無始相應、迦葉相應、利得與供養相應、羅喉羅相應、勒叉那相應、譬喻相應、比丘相應等之十相應。

    • 第一因緣相應是由佛陀品、食品、十力品、伽拉羅剎利品、家主品、樹品、大品、沙門婆羅門品、中略品等之九品九十三經而成的。

      於佛陀品,乃說明緣起法及支分的意義,和過去上佛之樹下靜觀的內容。

      於第二食品,對於四食以說緣起,如實知緣起者,為真沙門婆羅門,並述說法比丘、苦之自作他作、愚與賢之分別、緣起、緣生之法。

      於第三十力品,對於五蘊說緣起、關于佛弟子問答緣起法、明示苦樂之自他作、沙門婆羅門之真義。

      於第四伽拉羅剎利品,由知緣起而得知、見,說明四十四智、二智、七十七智並緣起法。

      於第五家主品,以靜五畏罪而具足四預流支,及說明苦、集、滅之三、世間與苦、集、滅、中道說乃緣起法。

      於第六樹品,由大樹幼樹之譬喻愛增長,及阿難說緣起法之甚深。

      第七大品是無聞凡夫不生厭意,如何觀四食而斷,說緣起法是古德的發見,問答佛弟子之間的緣起說,並明盜法人之須尸摩的教化。

      於第八沙門婆羅門品,對於各緣起支不知集、滅,道者,說非真沙門婆羅門。

      於第九中略品,不知一一之各支,說應求師,精進而不放逸。

    • 第二現觀相應,由十一經而成的,以種種譬喻,說明到達現觀者,有大利益。

    • 第三界相應,由種種品、第二品、業道品、第四品之四品三十九經而成的,以緣十八界、六界、界而生觸、受、愛,七界、三覺之因,由界之上下而有思想、語言之上下,同傾向者則互相和合,四大及其味、患、出離、四界生起與滅,以如實知其味、患、出離,說明如實知集、滅、道者,才真是沙門婆羅門。

    • 第四無始相應,是由兩品二十經而成的,依種種譬喻,無由知生死之本際,以及劫之長久、有情久遠之流轉輪迴,並說應出離於生死。

    • 第五迦葉相應,由十三經而成的。迦葉善滿足於施與,入他家如月光之柔和,不著、不染,乞食而不必期待,稱讚滿足為比丘之模範,迦葉雖得世尊之淮許教誡諸比丘,但著重糞掃衣、乞食生活之頭陀二義。佛令迦葉說法,說現在之比丘,難為領受。迦葉向佛說明其所以,詣世尊於教團,特別重視迦葉。

    • 第六利得與供養相應,由四品四十三經而成的。以明名聞利養之可怖和障礙。

    • 第七羅喉羅相應,由兩品二十二經而成的,佛對羅喉羅,說明五根、五境、五識、觸、受、想、思、愛、界、蘊之無常、苦、無我。

    • 第八勒叉那相應、由兩品二十一經而成的,依種種譬喻,以述其本生之故事。

    • 第九譬喻相應,由十二經而成的,不善法以無明為本,由人間歿而生人界者少,修慈心解脫者,不為非人所惱及說明放逸者則退轉。

    • 第十比丘相應,由十二經而成,說聖默然之意義、目犍連之神通力、少年比丘之善解脫、善生比丘之讚歎、誡難陀比丘對衣食之奢侈、訓誨低年比丘、說於長老比丘心之自由獨尊之一住、並讚歎劫賓那比丘及其同伴之神力。


  • 蘊篇(Khandavagga)攝十三相應。此名稱由第一蘊相應而來的,繼此之羅陀相應,見相應(及婆磋種相應),可見皆集五蘊經而成的。
    • 第一蘊相應,乃佔本卷之大部份,由一百五十八經而成的。分為根本五十經[其實是五十二經]、中五十經、後五十經[其實是五十六經],凡對五蘊而集成之經,含有教理上極重要的資料。根本五十經,中五十經,後五十經,各分為五品。
    • 第二羅陀相應,是對佛弟子羅陀說法,皆是五蘊的教說。由四品四十六經而成。 初品之第四經乃至第十經,有和前面的蘊相應中之經同一內容,且第三品、第四品、第四品是第二品的重述。
    • 第三見相應亦同是五蘊經的集成,以破種種異見是應注意的。由二品九十六經而成,第二品是以初品之內容四次重述。
    • 第四入相應,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之種種角度,應知諸法無常而實踐,由十經而成。
    • 第五生相應及第六煩惱相應,俱類同於前之入相應,亦由各十經而成。
    • 第七舍利弗相應,十經之中,前九經是說舍利弗之禪定,最後一經,是述食法之插語。
    • 第八龍相應(五十經),第九金翅鳥相應(四十六經)、第十乾達婆相應(一百十二經),不管那一相應,都略略同樣之次序,以說龍、金翅鳥、乾達婆受生之因緣。
    • 第十一雲相應,前牛亦和前三相應同樣。後半之五十三經乃至第五十七經,是自然現象的說明。
    • 第十二婆磋種相應,是答異學出家者之間,世間多存異見,是對五蘊,不領悟苦、集、滅、道故。攝五十五經。
    • 第十三禪定相應,由五十五經而成,說修定者之種種相,說明方法,完全是用阿毘達磨的方法。

  • 六處篇(Saḷāyatanavagga) 中含括:六處相應二百〇七經,受相應二九經,女人相應三四經,閻浮車相應一六經,沙門出家相應一六經,目犍連相應一一經,質多相應一〇經等七相應三百二十三經。各相應一一所示名稱項目,是佛、或上座佛弟子之說而集成的經典,如前三卷之諸天相應,拘薩羅相應等。

    • 六處相應謂二百〇七經,是相應部經典中,含括最多的經典。此乃由於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說明此兩者所有的一切關係而集成的。以簡單要約的來明示此眾多的教說集,似甚困難,但主要先對上面之六根、六境,說其無常、苦、無我之特質,以說示認為我、我有、吾我之迷執。說由此教理派生種種教理及修行之方法。

      六根、六境(此等之一切)非汝等所有,常捨棄之,捨棄者為汝等之利益。一切為貪、瞋、癡三毒火所燒,陷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然,以此為快樂、可愛者,是歡喜苦,苦由此而生。

      佛陀於菩薩時,不如實知此等內外之六處之甘味、患難、出離,於其間不宣示為覺者,而後尋求此等,覺悟成為佛陀。寡聞之凡夫,不知此等內外六處之無常、苦、無我,如此者為多聞聖弟子、為明智者。佛弟子知悉捨離六根、六境之苦,於世尊之處修梵行,遠離其他為獨住者,精進專心,不放逸而住。

    • 受相應 受有三種,苦、樂、非苦非樂受,(而說二種三種乃至百八種受,又說樂受有十種。)如虛空中,東西南北,有塵無塵,大小寒熱,以起種種之風,猶如種種人,由四方來宿客舍,其人亦起苦、樂、非苦非樂等種種之受。由樂受棄染欲隨眠,由苦受棄瞋恚隨眠,由非苦非樂受棄無明隨眠。

      感受三受,凡夫聖弟子皆是同樣。兩者之不同,凡夫宛然為二箭所剌,觸身、、心二種受,傷泣而憂悲,尚存住於上面之三睡眠。聖弟子雖如被一箭所刺,觸苦受而不傷泣憂悲,不存住於三睡眠。感三受而離繫。

      受是由膽汁、粘液等十種之發生因而生。三受之生起是緣觸之生起,受之滅盡是緣處之滅盡。八正道是達受滅之道,受滅即涅槃。

    • 女人相應 於女人而不美麗、無財、無德、懶惰、不得兒之五種缺點,男人即喜歡(男人有此五缺點,女人亦不喜歡。)女人有嫁他家,有經水而懷孕、出產、奉事男子等,五種特殊的苦痛。女人若早上,心俱慳貪之垢,午時心俱嫉妒之垢,晚上心俱染欲之垢而住家者,死後必墮地獄。不信、無慚、無愧、劣智,而忿、恨、嫉、慳、犯行、劣戒、寡聞、懈怠、忘念又破戒之女人誰皆會墮地獄(反此之女人即上生天界。)女人若有美麗、財、親族、兒、戒德等五種力,即無怖畏心,以制夫、克夫。但男子唯一之力謂主權克女人。完俱上記五力之女人,以圓滿各部分,若其中缺一者,親族即放逐彼女。有戒德之女人當生天界。生適當之家,嫁適當之家,以獨占丈夫、得兒、能克服丈夫,此五事不修善根之女人,即難獲得。守不殺生等之五戒的女人,於家無怖畏而住。增長信、戒、聞、施、慧之五德者,得身之極甚殊勝。

    • 閻浮車相應 姜普伽陀伽之對舍利弗問:涅槃、阿羅漢果、法語者、何在、安息、最上安息、無明、愛、暴流、取、有、苦、己身、難為等十六件事。以記其所答。

    • 沙門出家相應 此亦沙慢陀伽普行沙門,對舍利弗問涅槃乃至難為等十六件事,記其所答。

    • 目犍連相應 於此目犍連長老,為諸比丘說有尋、無尋、樂、捨、虛空、識、無所有:非非想、無相。更為帝釋天並眾多之天子等說歸依三寶之功德及死後生天界,而且有十種德,勝其他之天人。

    • 質多相應 眾多之諸比丘,曾議論繫縛與繫縛之法不得決定,說質多居士緣六根之六境,所起之欲染才是繫縛。質多居士,供養長老比丘等,質問種種界、世界常住無常等諸見不能答,說隸犀達多十八種界,說此等諸見,由有身見而生。以下質多居士和迦摩浮及隸犀達多等之間,問答有關世尊所說之人身,一偈及身、語、心三行、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其次出現尼乾陀、裸形迦葉,最後質多居士得病而死。

    • 聚落主相應 唯標題聚落主,非唯一人,乃網羅著多種樣的人。得名為暴惡及柔和,是捨三毒與不捨三毒之由(一)。歡樂歌舞伎者的人,以否定死後生喜笑天的古傳說,而說當墮入地獄(二)。否定於戰場被敵所殺之戰士生俱所樂天之古傳說,而言墮入同名之地獄(三)。乘象、乘馬師之古傳說亦同樣(四、五)。

      西部地方之婆羅門,令死者昇天,言佛如何?說十惡之人墮地獄,十善之人界天上(六)。佛之說法,由人而廣略不同,是由人之根機有上中下(七)。說尼乾子,凡多所住者,即多隨其所引導是妄言(八)。於饑饉之時,以非難佛之遊行地方。不聞為施佛食而滅家,說有多家財是由布施之功德(九)。沙門得受金銀否?佛否定受,不要故答以不受(一〇)。有關問苦之生滅,見他之苦難,自感為苦惱是由於貪欲、欲為苦本(一一)。佛否定苦行生活,以避棄樂、苦之兩極,說依法不用暴力而求財,自樂亦分與其他而行善業(一二)。言佛知幻故是幻士,說知十惡事及其果報,未必是十惡者之旨(一三)。

    • 無為相應 全篇含攝千九百八十經,而此唯說無為即達涅槃道。生起此多數之經,有涅槃之終極、無漏、真諦、彼岸、及至到彼岸等的四十四種異名,於此,到達止觀、六種三昧、三十七助道品之道者,是止,是觀,乃至正念、正定也。

    • 無記說相應 全篇僅由十一經而成的,如來死後存在或不存在?存在亦不存在?非存在亦非不存在?世間是常、無常?身與命是同、異。對此十問題,佛不曾記說,說不釋答之旨。


  • 大篇(Mahāvagga) 大篇中攝九相應。
    • 第四相應是五根,第五是四正勤,第六是五力,第七是四神足,第八阿那律相應,以比丘阿那律為中心,有關依經之實踐而成的,第九是四靜慮,第十是入出息念,第十一是四預流支,最後之第十二開始自轉法輪經,很技巧地集說四締經,含有很豐富的譬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