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象品(《法句經》, Dhammapada, Nāgavaggo, 白話文版, 蘇錦坤 著(含巴利文法分析,2021)
- 《法句經》目錄 , 白話文版, 蘇錦坤 著
Dhp_320 | Dhp_321 | Dhp_322 | Dhp_323 | Dhp_324 | Dhp_325 |
---|---|---|---|---|---|
Dhp_326 | Dhp_327 | Dhp_328 | Dhp_329 | Dhp_330 | Dhp_331 |
Dhp_332 | Dhp_333 | 本品(Nāgavaggo)總結 |
Dhp. 320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 「Ahaṃ nāgo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 ativākyaṃ titikkhissaṃ」。主詞為「Ahaṃ 我」(單數),動詞為「titikkhissaṃ 將忍受」(第一人稱單數未來式動詞),受詞為「ativākyaṃ 誹謗、辱罵」,動詞「titikkhissaṃ 將忍受」有一副詞子句為「nāgo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nāgo 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va 如同」為「連接詞」,主詞為「nāgo 象」(單數),動詞為「titikkhissaṃ 將忍受」(單數),受詞為「saraṃ 箭」(複數),「patitaṃ saraṃ 射出的箭」;主詞「nāgo 象」有一形容詞「saṅgāme 戰場上的」(位格)。此句為「我將忍受誹謗、辱罵,如同戰場上的象忍受眾多飛箭」。
- 「dussīlo hi bahujjano」。主詞為「bahujjano 很多人、眾人」(單數),動詞為「hoti 是」(單數),形容詞為「dussīlo 惡戒的、無道德的」(單數)。
許多註釋都將「saṅgāme」解釋作「saṅgāme 在集會中的」(位格),布臘夫(John Brough) 和 KR Norman 都主張是「saṅgāme 戰場上的」(位格)。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21
此首偈頌包含三個句子:
- 「Dantaṃ nayanti samitiṃ」。主詞為「te 他們」(複數,省略),動詞為「nayanti 領導、帶領」(第三人稱複數動詞),受詞為「samitiṃ 集會」,「dantaṃ samitiṃ 調伏的象群」。此句為「他們帶領調伏的象群(到戰場上)」。
- 「dantaṃ rājābhirūhati」、「dantaṃ rāja abhirūhati」。主詞為「rāja 國王」(單數),動詞為「abhirūhati 騎」(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受詞為「dantaṃ 調伏的(坐騎)」。此句為「國王騎上調伏的(大象)」。
- 「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yotivākyaṃ titikkhati」、「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yo ativākyaṃ titikkhati」。主詞為「danto 調御者」(單數),動詞為「hoti 是」(單數),形容詞為「seṭṭho 最佳的、最殊勝的」,副詞為「manussesu 在眾人當中」(位格);主詞「danto 調御者」有一個形容詞子句:「yo ativākyaṃ titikkhati」,「yo 這樣的人」(關係代名詞),動詞為「titikkhati 忍受」(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受詞為「ativākyaṃ 誹謗、辱罵」。此句為「能能忍受誹謗、辱罵的人,是眾人之中最殊勝的人」。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22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 「Varamassatarā dantā」、「Varam assatarā dantā」。主詞為「assatarā 騾子」(複數),「dantā assatarā 馴服的騾子」,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動詞),形容詞為「Varam 最佳的」。此句為「馴服的騾子最佳」。
- 「ājānīyā ca sindhavā」。主詞為「sindhavā 信度馬」(複數,此為良馬的品種名稱),「ājānīyā sindhavā 品種純正的的信度馬」,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動詞,省略),形容詞為「Varam 最佳的」(省略)。此句為「品種純正的的信度馬也是最佳」。
- 「Kuñjarā ca mahānāgā」。主詞為「Kuñjarā mahānāgā 昆加羅大象」(複數,此為大象的品種名稱),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動詞,省略),形容詞為「Varam 最佳的」(省略)。此句為「昆加羅大象也是最佳」。
- 「attadanto tato varaṃ」。主詞為「attadanto 自我調御者」(單數),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省略),形容詞為「Varam 最佳的」,「tato 所以」。此句為「所以自我調御者也是最佳」。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23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 「Na hi etehi yānehi, gaccheyya agataṃ disaṃ」。主詞為「sa 他」(單數,省略),動詞為「gaccheyya 能去到」(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態。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gacchati),「na gaccheyya 不能去到」,受詞為「disaṃ 地方、地區」,「agataṃ disaṃ 沒去過的地方」(KR Norman 解釋此字為「沒有生、死的地方」),副詞為工具格的「etehi yānehi 以這些交通工具、以這些乘載器物」。此句為「藉由這些車乘,他不能去到沒有生死的地方」。
- 「Yathā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Yathā a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Yathā 正如」(連接詞),主詞為「danto 調御者」(單數),動詞為「gacchati 去到」(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副詞為「attanā sudantena dantena 以自我調御、善調御」(工具格),省略的受詞為「agataṃ disaṃ 沒有生、死的地方」。此句為「正如調御者以自我調御、善調御到達的沒有生、死的地方」。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24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 「Dhanapālo nāma kuñjaro, kaṭukabhedano dunnivārayo; baddho kabaḷaṃ na bhuñjati」。主詞為「kuñjaro 昆加羅大象」(單數),動詞為「bhuñjati 吃、進食」(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na bhuñjati 不吃、不進食」,受詞為「kabaḷaṃ 摶食、飯團」。主詞「kuñjaro 昆加羅大象」有一形容詞片語「Dhanapālo nāma 名為護財」和三個形容詞:「kaṭukabhedano 發情的、在發情期的」、「dunnivārayo 難以控制的」、「baddho 固定地繫縛住的」、。此句為「名為護財、正在發情期的、繫綁住的、難以控制的昆加羅大象,牠不肯進食」。
- 「sumarati nāgavanassa kuñjaro」。主詞為「kuñjaro 昆加羅大象」(單數),動詞為「sumarati 想念」(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受詞為「nāgavanassa 象林的(象與生活)」(屬格)。此句為「昆加羅大象想念象林的(象與生活)」。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第三句「繁縛不少食」應作「繫縛不肯食」。
Dhp. 325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人像一頭豬而一再投胎」:「gabbhamupeti mando」、「gabbham upeti mando」。主詞為「mando 懶惰的人」(單數),動詞為「upeti 去到」(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受詞為「gabbham 子宮」,副詞為「punappunaṃ 一次又一次地,一再地」。此句為「懶惰的人會一再投胎」。
主詞「mando 懶人」有一個形容詞片語「Mahāvarāhova nivāpapuṭṭho」、「Mahāvarāho va nivāpapuṭṭho」。「va 像」,「Mahāvarāho 大豬公」,「nivāpapuṭṭho 餵養飼料的」。到此為止為「懶惰的人會像餵養許多飼料的大豬公而一再投胎」。
這是一個「when..., then ...(當...時,那麼...)」,前面的條件子句為「Middhī yadā hoti mahagghaso ca, niddāyitā samparivattasāyī」。「yadā 當 when」,主詞為「sa 他」(單數,省略),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主詞「sa 他」有四個形容詞:
- 「middhī 怠惰的」
- 「mahagghaso 貪吃的」
- 「niddāyitā 貪睡的」
- 「samparivattasāyī 輾轉睡眠的」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26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 「Idaṃ pure cittamacāri cārikaṃ, yen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Idaṃ pure cittam acāri cārikaṃ, yen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主詞為「idaṃ cittam 此心」(單數),動詞為「acāri 遊走」(第三人稱單數過去式動詞,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carati),受詞為「cārikaṃ 行程、旅程」。動詞「acāri 遊走」有四個副詞:「pure 過去」、「yenicchakaṃ 隨意地、隨其意願地」、「yatthakāmaṃ 隨其欲望地」、「yathāsukhaṃ 隨其所樂地」。此句為「此心過去隨意願地、隨欲望地、隨其所樂地到處遊走」。
- 「Tadajjahaṃ niggahessāmi yoniso,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Tad ajja ahaṃ niggahessāmi yoniso,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主詞為「ahaṃ 我」(單數),動詞為「niggahessāmi 調御」(第一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 niggahessāti, 相當於 nig-gaṇhati 向下-執取),受詞為「tad 它」(受格)。
動詞「niggahessāmi 調御」有三個副詞:
- ajja 今天
- yoniso 根本地、徹底地
-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viya 像」(連接詞),主詞為「aṅkusaggaho 調象師」(單數),動詞為「niggahessāti 調御」(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相當於 nig-gaṇhati 向下-執取),受詞為「hatthippabhinnaṃ 發情的大象、暴怒的大象」(受格)。
此句為「今天我將從根本地調御此心,就像馴象師調御發情期的大象」。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27
此首偈頌包含三個句子:
- 「Appamādaratā hotha」。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省略),動詞為「hotha 要成為」(第二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命令語態 imper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hoti),形容詞為「appamādaratā」,一般詮釋為「樂於不放逸」,也有解釋作「致力於不放逸」。
- 「sacittamanurakkhatha」、「sacittam anurakkhatha」。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省略),動詞為「anurakkhatha 要守護」(第二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命令語態 imper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anurakkhati),受詞為「sacittam 自心」。
- 「Duggā uddharathattānaṃ, paṅke sannova kuñjaro」、「Duggā uddharatha attānaṃ, paṅke sanno va kuñjaro」。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省略),動詞為「uddharatha 要拔出」(第二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命令語態 imper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uddharati),受詞為「attānaṃ 自己」。動詞「uddharatha 要拔出」,副詞為「duggā 從困難」(從格)。主詞「tumhe 你們」有一個形容詞片語為「paṅke sanno va kuñjaro」。「va 像」(連接詞),主詞為「sanno kuñjaro 沉陷的象」(單數),形容詞為「paṅke 在泥淖」(位格)。此句為「你們要像陷在泥淖的大象,從困境從解救自己」。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28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這是「if..., then... 如果...,則...」的句型。
前面的條件子句為「Sa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Sace 如果」,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省略),動詞為「labhetha 能得到、能找到」(第二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祈使語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labhati),受詞為「sahāyaṃ 同伴」,「nipakaṃ sahāyaṃ 聰明的同伴、明智的同伴」,受詞「sahāyaṃ 同伴」有另一個同位語作為形容詞:「saddhiṃ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具善行與智慧的同行者」。
後面的結果子句為兩個並列的句子「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 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
- 「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省略),動詞為「abhibhuyya 能克服」(第二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祈使語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abhibhavati),受詞為「parissayāni 危難」,「sabbāni parissayāni 所有的危難」。
- 「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careyya tena attamano satīmā」。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省略),動詞為「careyya 能行走、能旅行」(第二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祈使語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carati),副詞「tena 與他」(工具格)、「attamano 愉快地」、「satīmā 具念地」。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巴利偈頌第四句為「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 應具念而愉快地與他同行」。
元亨寺版《法句經》第四句翻譯為「欣然與彼行」,漏翻譯了「satīmā 具念地」。
Dhp. 329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這是「if..., then... 如果...,則...」的句型。
前面的條件子句為「No 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 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ce 如果」,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省略),動詞為「labhetha 能得到、能找到」(第二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祈使語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labhati),「No labhetha 得不到、找不到」,受詞為「sahāyaṃ 同伴」,「nipakaṃ sahāyaṃ 聰明的同伴、明智的同伴」,受詞「sahāyaṃ 同伴」有另一個同位語作為形容詞:「saddhiṃcaraṃ sādhuvihāridhīraṃ 具善行與智慧的同行者」。
後面的結果子句為「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 eko care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主詞為「eko 一個人」(單數),動詞為「care 應旅行」(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語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carati),動詞「care 應旅行」的副詞子句為「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mātaṅgaraññe va nāgo 像大象行走於象林」(位格),「mātaṅga 大象 - araññe 樹林」。
此後半句的「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Rājā 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為動名詞片語。「va 像」,主詞為「Rājā 國王」(單數),動名詞為「pahāya 已經捨棄了」(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jahati),受詞為「raṭṭhaṃ 國土」,「raṭṭhaṃ vijitaṃ 已經順從、臣服的國土,已經戰勝的國土」。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30
此首偈頌包含五個句子:
- 「Ekassa caritaṃ seyyo」。主詞為「caritaṃ 生活」(單數),形容詞為「Ekassa 獨居的」,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eyyo 較佳」,此句為「獨居的生活較佳」。
- 「natthi bāle sahāyatā」。主詞為「sahāyatā 友誼、交往」(單數),動詞為「atthi 存在、有」(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natthi 不存在、沒有」,副詞為「bāle 交往」,此句為「與愚人之間不存在友誼」,改寫為「不與愚人為友」。
- 「Eko care na ca pāpāni kayirā」。主詞為「eko 一個人」(單數),動詞為「care 應旅行」(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語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carati)。
- 「Eko care na ca pāpāni kayirā」。主詞為「eko 一個人」(單數,省略),動詞為「kayirā 應做」(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語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karoti)。「na kayirā 不應做」,受詞為「pāpāni 惡」(複數,省略)。
- 「appossukko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appossukko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主詞為「sa 他」(單數),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jahati),形容詞為「appossukko 少欲」(appa 少 - ussukko),形容詞「appossukko 少欲」的副詞子句為「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mātaṅgaraññe va nāgo 像大象行走於象林」(位格),「mātaṅga 大象 - araññe 樹林」。
《法句經》卷1〈教學品 2〉: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第二句「以不愚為伴」應做「不與愚為伴」,
第四句「如象獨遊林」漏譯了「appossukko 少欲」。
Dhp. 331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 「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主詞為「sahāyā 朋友」(複數),形容詞為「Atthamhi 需要的」(位格)和「jātamhi 出現的」(位格),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ā 快樂的」(複數),此句為「在需要(幫助)時出現的朋友是快樂的」。
- 「tuṭṭhī sukhā yā itarītarena」。主詞為「tuṭṭhī 滿足、知足」(單數),「tuṭṭhī yā itarītarena 不管擁有多或少的知足」,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ā 快樂的」(複數),此句為「擁有多或少都感知足是快樂的」。
-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ṅkhayamhi」。主詞為「Puññaṃ 功德、福業」(單數),形容詞「jīvitasaṅkhayamhi 在生命終結時」(位格),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aṃ 快樂的」(單數),此句為「在生命終結時的功德是快樂的」。
-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主詞為「pahānaṃ 滅盡」(單數,省略),形容詞「sabbassa dukkhassa 一切苦的」(屬格),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aṃ 快樂的」(單數),此句為「一切苦的滅盡是快樂的」。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第一句為「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 在需要(幫助)時出現的朋友是快樂的」,了參法師翻譯為「應時得友樂」,雖未能完全表達原意,但是,並未差異太大;此處作「現時得友樂」就完全不相關了。可見,勉強把一句的涵義湊成五個字,完全不用這樣地捆手綁腳。
Dhp. 332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 「Sukhā matteyyatā loke」。主詞為「matteyyatā 對母親的孝順」(複數),形容詞為「loke 世上的」(位格),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ā 快樂的」(複數),此句為「對世上母親的孝順是快樂的」。
- 「atho petteyyatā sukhā」。主詞為「petteyyatā 對父親的孝順」(複數),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ā 快樂的」(複數),「atho 也」,此句為「對父親的孝順也是快樂的」。
- 「Sukhā sāmaññatā loke」。主詞為「sāmaññatā 對沙門的尊敬」(複數),形容詞為「loke 世上的」(位格),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ā 快樂的」(複數),此句為「對世上沙門的尊敬是快樂的」。
- 「atho brahmaññatā sukhā」。主詞為「brahmaññatā 對婆羅門的尊敬」(複數),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ā 快樂的」(複數),「atho 也」,此句為「婆羅門的尊敬也是快樂的」。
其實,這四個字「matteyyatā, petteyyatā, sāmaññatā, brahmaññatā」的意義不是非常確定。
我個人傾向於作此翻譯: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Dhp. 333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 「Sukhaṃ yāva jarā sīlaṃ」。主詞為「sīlaṃ 戒」(單數),形容詞為「yāva jarā 一直持續到老年的」,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aṃ 快樂的」(單數),此句為「一直持續到老年的持戒是快樂的」。
- 「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主詞為「saddhā 信」(複數),形容詞為「patiṭṭhitā 堅固的」(複數),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ā 快樂的」(複數),此句為「堅固的信是快樂的」。
-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主詞為「paṭilābho 取得、得到」(複數),形容詞為「paññāya 智慧的」(屬格),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o 快樂的」(單數),此句為「得到智慧是快樂的」。
-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主詞為「akaraṇaṃ 不作」(單數),形容詞為「pāpānaṃ 惡的」(屬格),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khaṃ 快樂的」(單數),此句為「不作惡是快樂的」。
《法句經》卷2〈象喻品 31〉: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本品(Nāgavaggo)總結
書房夜話 435:巴利《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第23品〈象品〉結語
巴利《法句經》的〈23 象品〉與支謙《法句經》(T210)的〈31 象喻品〉,兩者互為對應的品。
此處我們要藉助巴利331頌來審核漢譯《法句經》的翻譯。
我們先看T210《法句經》的四句翻譯:
- 生而有利安,相當於巴利偈頌第二句「擁有多或少都感知足是快樂的」
- 伴軟和為安,相當於巴利偈頌第一句「在需要(幫助)時出現的朋友是快樂的」
- 命盡為福安,相當於巴利偈頌第三句「在生命終結時的功德是快樂的」
- 眾惡不犯安,相當於巴利偈頌第四句「一切苦的滅盡是快樂的」。
漢譯第四句「眾惡不犯安」不屬於巴利 331頌,而是巴利 333頌第四句「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那麼漢譯對巴利 333頌第四句的翻譯是什麼呢?也還是「不犯惡最安」(CBETA, T04, no. 210, p. 570, c8)。所以,這代表漢譯掉失了相當於巴利偈頌第四句「一切苦的滅盡是快樂的」。
我們先看《出曜經》對應偈頌的翻譯:
- 義興則有樂,
- 朋友食福樂,
- 彼滅寂然樂,
- 展轉普及人,
- 苦為樂為本。
第五句「苦為樂為本」可以當作是相當於巴利偈頌第四句「一切苦的滅盡是快樂的」,雖然不是很準確。
第一句和第二句「義興則有樂,朋友食福樂」可以當作是相當於巴利偈頌第一句「在需要(幫助)時出現的朋友是快樂的」。
第三句「彼滅寂然樂」可以當作是相當於巴利偈頌第三句「在生命終結時的功德是快樂的」。
可是各自剩下的一句卻無法對應起來,顯然地,漢譯第四句「展轉普及人」與巴利偈頌第二句「擁有多或少都感知足是快樂的」很難說是相似。
當然,一向將四句偈翻譯作五言四句的《出曜經》將一首四句偈翻譯作五言五句,也是令人迷惑。
Cbeta Taiwan 在《法集要頌經》卷4〈樂品 30〉的標點為:
如果將此處《法集要頌經》的此一偈頌標點作五句,則成為:
- 義聚則有樂,朋友食福樂,彼滅寂然樂,展轉普及人,苦以樂為本。(35, Uv 30.34)
- 猶彼焰火爐,赫焰而熾然,漸漸而還滅,不知所湊處。(36, Uv 30.35)
- 如是等見人,免於愛欲泥,去亦無處所,以獲無動樂。(37, Uv 30.36)
- 中間無有恚,有變易不停,除憂無有愁,寂然觀世有。(38, Uv 30.37)
- 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設見有所損,人人貪於色。(39, Uv 30.38)
- 無結世善壽,大法知結源,人當明結瑕,人人心縛著。(40, Uv 30.39)
- 亦縛於色本,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勝負自然興。(41, Uv 30.42)
- 竟不有所獲,諸欲得樂壽,能忍彼輕報,忍者忍於人。(42, Uv 30.47)
- 不忍處諸有,諸欲得樂壽,於惑而無惑,惑者惑於人。(43, Uv 30.45)
- 我斯無有惑,諸欲得樂壽,終己無結者,當食於念食,如彼光音天,恒以念為食,意身無所燒。(44, Uv 30.49)
- 眾生見苦樂,聖法無損壞,雖值觸樂跡,無跡焉有觸。(45, Uv 30.51)
- 如苾芻在定,不著一切垢,眾生遭苦樂,而不能覺知。(46, Uv 30.52)
最後是品名的攝頌:
漢譯《法句經》的〈31 象喻品〉有17首偈頌,而巴利〈23 象品〉有14首偈頌,兩者大致相同;但是在相當於巴利〈23 象品〉最後一頌(333頌)的對應偈頌之後,漢譯〈31 象喻品〉還有被標點成三頌的十六句。
巴利《法句經》從第一品〈雙品〉到第23品〈象品〉為止,總共有 333 首偈頌,對應的 T210 《法句經》從第九品〈雙要品〉到第31品〈象喻品〉共有 396 首偈頌(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19 + 17 + 28 + 14 + 16 + 17 = 396)。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處的文法經過我的演繹和詮釋,有些部分可能是錯誤的而需要進一步訂正。
此一專題希望建立一個討論平台,來呼應此項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續改進。
巴利《法句經》第23品為〈Nāga vaggo 象品〉,其他語言版本《法句經》相當於「象品」的品名為:
- 巴利《法句經》〈23 象品〉共14首偈頌。
- 梵文《法句經》(《優陀那品》)第19品為〈Aśva vaggo 馬品〉共52首偈頌,但是兩品共有的偈頌僅有兩首而已。
漢譯《法句經》的相關品名如下:
- T210《法句經》,〈象喻品 31〉,17首偈頌。
- 《法句譬喻經》,〈象喻品 31〉,7首偈頌。
- 《出曜經》〈馬喻品 20〉。
- 《法集要頌經》〈馬喻品 19〉。
本群組在「巴利《法句經》」的目錄下,介紹了第23品〈象品〉306-319頌,接著要從下列三個角度來審查這些文獻:
-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23品〈象品〉。
-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23品〈象品〉:
〈23 象品〉14首偈頌之中,共有 323, 325, 328, 331-333 等六首偈頌未出現與「象」有關的詞彙。
西方學者特別指出 325頌,沒有理由將其編入〈23 象品〉之中:
當一個人是昏沉、貪食、嗜睡、輾轉睡眠者,這樣的懶人會像餵養許多飼料的大豬公而一再投胎。(325)
再加上其他語言版本的《法句經》未出現類似品名,有可能在後期才成立此一品。
-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巴利《法句經》14首偈頌都有漢譯《法句經》(T210)的對應偈頌,而且是依次序排列。
-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漢譯《法句經》(T210)的17首偈頌當中,從第 1首到第 14首偈頌依次序第與巴利對應偈頌(320-333)對應。但是從第 15首到第 17首偈頌則是在相當於梵文《法句經》〈19 馬品〉的最初三頌。
有可能是在第二次翻譯時,支謙從別的版本補進。因為這三頌16句都是四言句,所以用「四言句是『初譯』,五言句是『後譯』」的原則來分辨 T210《法句經》,此一方法完全不適用。
讓我們繼續閱讀,來看看兩者的關係吧!
(原貼: 書房夜話 435:巴利《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第23品〈象品〉結語 )
- 《法句經》目錄 , 白話文版, 蘇錦坤 著
- 法句經 首頁
- Tipiṭaka 南傳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