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長部20經/大集會經(大品[第二])(莊春江譯)


(原始出處: 莊春江工作站-- 長部20經/大集會經 (大品[第二])(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ChngFn01]

有一次 [ChngFn02] ,世尊 [ChngFn03] 與五百位比丘 [ChngFn04] 全都是阿羅漢 [ChngFn05] 的大比丘僧團 [ChngFn06] ,共住在釋迦族人的迦毘羅衛城大林中,而從十個世間界的大部分天神,為了見世尊與比丘僧團而集合。

那時,四位淨居天的天神這麼想:

「這位世尊與五百位比丘全都是阿羅漢的大比丘僧團,共住在釋迦族人的迦毘羅衛城大林中,而從十個世間界的大部分天神,為了見世尊與比丘僧團而集合,讓我們去見世尊。抵達後,在世尊面前一一說偈頌。」

那時,那些天神猶如有力氣的男子能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那樣[快]地在淨居天消失,出現在世尊面前。(331)

那時,那些天神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後,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說這偈頌:

「在叢林中的大集會,天族已集合,
 我們已到達這法的集會,為了見不敗的僧團。」

那時,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說這偈頌:
「在那裡的比丘們已入定,端正自我的心,
 如駕車者握持導引之物,賢智者們守護諸根。」

那時,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說這偈頌:
「切斷荒蕪 [ChngFn07] 、切斷橫閂後,移除因陀羅柱 [ChngFn08] 後,不擾動 [ChngFn09]
 他們以清淨、離垢而行,小龍被有眼者 [ChngFn10] 善調御。」

那時,另一位天神在世尊面前說這偈頌:
「凡任何歸依 [ChngFn11] 佛者,他們必將不去苦界 [ChngFn12] 之地,
 捨棄人的身體後,他們必將充滿天眾。」(332)

天神的集合

那時,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在十個世間界中的大部分天神,為了見如來與比丘僧團而集合。

比丘們!凡過去世那些為阿羅漢、遍正覺者 [ChngFn13] 們,天神們也為這無上世尊而集合,猶如現在為我;比丘們!凡未來世那些阿羅漢、遍正覺者們,天神們也將為這無上世尊而集合,猶如現在為我。

比丘們!我將告知諸天神族的名字;我將宣佈諸天神族的名字;我將教導諸天神族的名字,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 [ChngFn14] !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 [ChngFn15]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333)

世尊這麼說:

「我將誦偈頌,[說]該依止處之地[的神],
 那些依止山窟,自我努力的入定者。
 個個如隱退的獅子,身毛豎立 [ChngFn16] 的不到達者,
 白色、清淨的心,明淨的、不濁的。
 知道超過五百位,在迦毘羅衛的林中,
 其後大師召喚,喜樂於教說的弟子們:
 天神族前來,比丘們!請你們了知他們,
 聽聞佛陀的教說後,他們起了熱心。
 他們的智出現,看見非人 [ChngFn17] [之智],
 一些看見百位,[一些看見]千位而[一些看見]七萬位。
 一些看見非人十萬位,
 一些看見無量的,所有方位都被遍滿。
 證知這全部後,有眼者觀察 [ChngFn18]
 其後大師召喚,喜樂於教說的弟子們:
 天神族前來,比丘們!請你們了知他們,
 我將以言辭次第地宣布。(334)

 那七千位迦毘羅衛的地居夜叉 [ChngFn19]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六千位種種容色的雪山夜叉,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三千位種種容色的沙德山夜叉,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這樣,一萬六千位種種容色的夜叉,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五百位種種容色的毘舍咪德夜叉,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王舍城的棍逼拉,是毘富羅[山]的居住者,
 超過一萬位夜叉服侍他,也來集會林。(335)

 統治東方的持國天王,
 是乾達婆的君主,有名聲的大王。
 他的眾多大力量兒子,以因陀羅 [ChngFn20] 之名,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統治南方的增長天王,
 是鳩槃荼的君主,有名聲的大王。
 他的眾多大力量兒子,以因陀羅之名,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統治西方的廣目天王,
 是龍的君主,有名聲的大王。
 他的眾多大力量兒子,以因陀羅之名,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統治北方的多聞天王,
 是夜叉的君主,有名聲的大王。
 他的眾多大力量兒子,以因陀羅之名,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東方的持國天王,南方的增長天王,
 西方的廣目天王,北方的多聞天王。
 這四大王輝耀地站在,
 全部迦毘羅衛林的四方。(336)

 他們偽詐、欺瞞、狡猾的奴僕[也]來了,
 瑪雅、古墊度、威墊度,連同威堵與威堵達。
 降達那、葛瑪謝德,僅尼額度、尼額度,
 玻那達、歐玻瑪領,天之駕御者馬達利。
 乾達婆基德謝那,那羅王、若內沙玻,
 五髻也來了,以及丁玻魯、太陽閃耀般的[跋陀]。
 這些與其他的王,乾達婆連同其王,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337)

 然後來的是{龍族}[那玻沙湖]的龍:尾沙拉連同達車葛,
 更巴拉、沙德拉,播亞額連同其親族來了。
 亞木那[河]有名的達德拉德來了,
 大龍依拉哇,也來集會林。
 祂們快速地奪取龍王,天的、兩次生的 [ChngFn21] 、有翼的、有清澈的眼睛,
 祂們從空中抵達林的中央,祂們的名字是基德拉、蘇巴那。
 那些龍王無畏,佛陀使之從金翅鳥中安穩,
 以柔和的言語呼叫,龍與金翅鳥都歸依佛陀。(338)

 被手持金剛杵者征服的,住在大海的阿修羅,
 這襪瑟哇 [ChngFn22] 的兄弟,是有神通者、有名聲者。
 很恐怖的葛拉葛,以及達納尾額阿修羅,
 尾玻基低與蘇基低,玻哈拉達連同那目基。
 玻利的百位兒子,全都名為尾羅價,
 以強力軍隊武裝後,到達賢善的勒乎處,
 [說:]賢善者!現在是時機,[去]比丘的集會林。(339)

 水中的、地面的,火的、風的天神都來了,
 天神哇魯那、哇樂那,以及受末連同亞沙。
 慈、悲天眾,有名聲的天神來了,
 這十種天眾,全都是種種容色的。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天神尾度與沙哈利,阿沙瑪與兩位亞瑪,
 習近月[神]的天神,跟隨月[神]來了。
 習近太陽[神]的天神,跟隨太陽[神]來了,
 跟隨星[神],遲雲神來了。
 哇蘇的最上者襪瑟哇,[天帝]釋;城市施與者來了,
 這十種天眾,全都是種種容色的。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然後沙哈布天神來了,如火燃燒的光焰般,
 阿哩達葛與露若,以及巫瑪晡波尼玻西那。
 哇魯那與沙哈達摩,阿朱德與阿內若葛,
 蘇累雅、魯其蠟來了,襪沙哇內西那來了,
 這十種天眾,全都是種種容色的。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沙瑪那、摩訶沙瑪那,瑪奴沙、瑪奴蘇達瑪,
 棲達玻都西葛來了,瑪諾玻都西葛來了。
 然後哈勒亞天神來了,以及那些紅色衣著者,
 玻勒額、摩訶玻勒額,有名聲的天神來了,
 這十種天眾,全都是種種容色的。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蘇葛、葛勒玻、阿魯那,連同尾額那沙來了,
 以歐達德額亞為上首者,威者柯那天神來了。
 沙達瑪德、哈勒額若,以及有名聲的咪沙葛,
 使諸方都下雨,打雷的玻朱那來了,
 這十種天眾,全都是種種容色的。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給咪亞、兜率天、焰摩天,以及有名聲的葛德葛,
 拉必德葛、拉瑪謝德,肉低那瑪與阿沙襪,
 化樂天 [ChngFn23] 來了,然後他化天 [ChngFn24] 來了,
 這十種天眾,全都是種種容色的。
 是有神通者、有光輝者,是有美貌者、有名聲者,
 喜悅地前來,比丘的集會林。
 這六十天眾,全都有種種容色,
 以其名依序而來,其他同來的也一樣。
 [說:]遠離出生的障礙,越過暴流的無煩惱 [ChngFn25] 者,
 我們要見渡過暴流的龍象 [ChngFn26] ,如戰勝黑暗的月亮。(340)

 須婆羅門與玻勒瑪德[梵天],連同其有神通的兒子們,
 沙難古瑪勒與低沙,也來集會林。
 大梵天站立在,一千個梵天世界,
 輝耀地往生,有恐怖身體的有名聲者。
 在這裡,十個自在天來了,單獨的自在者,

 在祂們的中央,被圍繞的哈哩德來了。(341)
 祂們全都前來,包括因陀羅諸天、梵天,
 魔軍們前來,看!邪惡的愚鈍者。
 [說:]來!你們要捉住、繫縛[他們]:『願你們被貪繫縛』,
 你們要全部包圍起來,你們不要釋放任何一個。
 像這樣,在那裡,大軍[統帥]命令邪惡軍,
 以手打擊平地,發出恐怖的聲響。
 如下雨的雨雲,打雷、帶著閃電,
 那時他收回,無自主權發怒者。(342)

 證知這全部後,有眼者觀察,
 其後大師召喚,喜樂於教說的弟子們:
 魔軍們前來,比丘們!請你們了知他們,
 聽聞佛陀的教說後,他們起了熱心,
 以離貪而[魔軍]走開,他們的身毛仍是彎曲的。
 全部是戰場上的勝利者,跨越恐懼者,有名聲者,
 他們與生類同喜悅,那些弟子是人們中的已聽聞者。」(343)

大集會經第七終了。

(原始出處: 莊春江工作站-- 長部20經/大集會經 (大品[第二])(莊春江譯))


備註:

[ChngFn01]〔莊 註01〕 「如是我聞(SA/DA);我聞如是(MA);聞如是(AA)」,南傳作「我聽到這樣」(Evaṃ me sutaṃ,直譯為「這樣被我聽聞」,忽略文法則為「如是-我-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聽到這樣」(Thus have I heard)。 「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依印順法師的考定,這樣的格式,應該是在《增一阿含》或《增支部》成立的時代才形成的(參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9),南傳《相應部》多數經只簡略地指出發生地點,應該是比較早期的風貌。
[ChngFn02]〔莊 註02〕 「一時」,南傳作「有一次」(ekaṃ samayaṃ,直譯為「一時」),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一次」(On one occasion)。
[ChngFn03]〔莊 註03〕 「世尊;眾祐」(bhagavā,音譯為「婆伽婆;婆伽梵;薄伽梵」,義譯為「有幸者」,古譯為「尊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幸福者」(the Blessed One)。請參看〈世尊譯詞的探討〉
[ChngFn04]〔莊 註04〕 「比丘;苾芻」(bhikkhu,義譯為「乞食者」) ,女性音譯為「比丘尼」(bhikkhun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照錄不譯。按:「比丘」即「乞食」(bhikkha)的「稱呼語態」,而「乞食者」(bhikkhaka)為「乞食」的「形容詞化」,「比丘」與「乞食者」在通俗話語中是同義詞,但佛教僧團中「比丘」有其特定的附加條件與意義,而成為「比丘」是「乞食者」,但「乞食者」不一定都是「比丘」的情況。
[ChngFn05]〔莊 註05〕 「阿羅漢/羅漢/阿羅呵/阿羅訶(SA);應真/至真(GA);無所著/無著/至真/至真人/真人/阿羅呵/阿羅訶(MA);阿羅漢/無所著/至真/真人(DA);阿羅漢/至真(AA)」,南傳作「阿羅漢」(arahaṃ, arahant,義譯為「應;應供」),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完成者」(Accomplished On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照錄不譯。DN.29又稱之為「第四果」(catutthaṃ phalaṃ)。
[ChngFn06]〔莊 註06〕 「眾;僧」,南傳作「僧團」(saṅgha, saṃgha),另譯為「僧伽;和合眾」,或簡略為「僧,眾」。附:「弟子僧團」(sāvakasaṅgha),另譯為「聲聞僧伽」。
[ChngFn07]

〔莊 註07〕 (1)「穢(MA);弊(AA)」,南傳作「心荒蕪」(cetokhil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理的貧瘠」(mental barrenness),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心中的荒蕪」(wildernesses in the heart, MN)。按:《破斥猶豫》等以「心的剛愎狀態、塵埃狀態、殘株狀態」(cittassa thaddhabhāvā kacavarabhāvā khāṇukabhāvā, MN.16/DN.33/AN.5.205)解說。

(2)「荒蕪」(khila, khīlaṃ,另譯為「礙;頑固」),菩提比丘長老依錫蘭本(khilaṃ)英譯為「貧瘠」(barrenness, SN/AN),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心理妨礙」(mental blockages, DN)。

[ChngFn08]〔莊 註08〕 「因陀羅柱」(indakhīlo,另譯為「王柱」),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因陀羅柱」(an Indra's pillar)。按:「因陀羅」(inda,梵語作Indra,另譯為「王」)即「釋提桓因」,「因陀羅柱」依PTS英巴辭典的解說,這是城門前的標竿、樁或圓柱(the post, stake or column),或屋子門前埋入地裡的大石頭(a large slab of stone)。
[ChngFn09]〔莊 註09〕 「計/傾動(SA);移動(MA)」,南傳作「擾動」(ejā,另譯為「動;動貪;動著」),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擾動」(being stirred, SN),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激情」(Passion, DN),坦尼沙羅比丘長老英譯為「戀慕」(Yearning, DN)。按:《顯揚真義》以「渴愛」(taṇhā, SN.35.90)解說,或以「以所謂擾動之渴愛的捨斷成為阿羅漢境界」(ejāsaṅkhātāya taṇhāya pahānabhūtaṃ arahattaṃ, SN.22.76)解說「不擾動」,《吉祥悅意》說,渴愛以持續搖動(calanaṭṭhena, DN.21)而被稱為「擾動」。
[ChngFn10]〔莊 註10〕 「有眼者」(cakkhumā, cakkhuma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眼光者」(the one with vision),並解說「有眼者」是指佛陀,這樣稱呼,是因為佛陀具備「五眼」:佛眼(buddhacakkhu,包括「根之優劣智, indriyaparopariyattañāṇa」與「煩惱所依智, āsayānusayañāṇa」)、一切眼(samantacakkhu)、法眼(dhammacakkhu)、天眼(dibbacakkhu)、肉眼(maṃsacakkhu)(SN.6.1)。按: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以「五眼」的出現,判定《金剛經》的集成年代與《中品般若》相同(西元50~150年)。
[ChngFn11]〔莊 註11〕 「歸依/自歸(SA/MA);歸依(GA/DA);歸命(MA/DA);自歸命/自歸(AA)」,南傳作「歸依」(saraṇaṃ gacchām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前往依靠」(I go for refuge to)。
[ChngFn12]〔莊 註12〕 「苦界」(apā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幸之處」(the plane of misery)。
[ChngFn13]〔莊 註13〕 「等正覺;平等正覺(SA);正盡覺(MA);正遍知(DA)」,南傳作「遍正覺者」(sammāsambuddhaṃ,另譯為「正等覺者;正等正覺者」,音譯為「三藐三佛陀;三耶三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已純然無瑕的開化者」(the Perfectly Enlightened Ones),或「遍正覺」(sammāsambodh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純然無瑕的開化」(perfect enlightenment)。按:「正;等(SA/AA);平等(SA)」(sammā,另譯作「完全地;正確地」)。
[ChngFn14]

〔莊 註14〕 (1)「汝當諦聽;汝等諦聽;諦聽」,南傳作「你們要聽」(suṇāt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聽!」(listen)。

(2)「善思;善思念之」,南傳作「你們要好好作意」(sādhukaṃ manasi karotha,逐字譯為「善的(十分的)-意-你們作」),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仔細地注意」(attend closely)。按:「作意」(manasikaroti)為「意」與「作」的複合詞,可以是「注意」,也可以有「思惟」的意思。

[ChngFn15]〔莊 註15〕 「大德!」(bhante,呼格),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值得尊敬的尊長」(venerable sir)。按:這是對戒臘較高者的稱呼。
[ChngFn16]〔莊 註16〕 「衣毛皆豎/身毛竪(SA);心驚毛竪(豎)(SA/AA);身毛為豎(GA);舉身毛豎(竪)(MA);衣毛為豎(DA)」,南傳作「身毛豎立」(lomāni haṭṭhāni, lomahaṃsa, lomahaṭṭhajāto,逐字譯為「身毛-豎立-已生」),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驚嚇;喪膽」(terrified, SN/AN),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帶著他的髮端豎立」(with his hair standing on end, MN)。
[ChngFn17]〔莊 註17〕 「非人」(Amanussā, amānus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非人類的生命」(Nonhuman beings)。
[ChngFn18]〔莊 註18〕 「有眼者觀察」(vavatthitvānacakkhum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以洞察知道者知道」(He-Who-Knows-with-Insight was aware),坦尼沙羅比丘長老英譯為「有眼力者感到感動想說」(the One-with-Vision felt moved to speak)。按:《吉祥悅意》以「如有眼的大師以五眼從現見(paccakkhato)指出(vavatthapetvā)手掌中的文字一樣」解說,註疏則以「觀察」(Avekkhitvāna)解說,今準此譯。
[ChngFn19]〔莊 註19〕 「夜叉/悅叉(SA/DA);鬼天(MA);閱叉(AA)」,南傳作「夜叉」「(yakkh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幽靈」(spirit)。
[ChngFn20]〔莊 註20〕 「天帝釋;帝釋;釋提桓因(SA/DA/AA);天王釋(SA/MA)」,南傳作「天帝釋」(sakko devānamindo,音譯為「釋提桓因陀羅」,義譯為「釋-諸天之王」,有時簡為「因陀羅-ind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神的統治者,Sakka」(Sakka, ruler of gods或Sakka, lord of the devas)。按:天帝釋名字為「拘翼;俱尸迦;憍尸迦」(kosiya,意譯為「梟;貓頭鷹」),別名「千眼、帝釋、舍脂夫、須闍之夫、襪瑟哇、摩伽婆(婆娑婆、娑婆婆)、釋脂之夫摩佉婆」,參看 SA.1106
[ChngFn21]〔莊 註21〕 「兩次生的」(dijā,另譯為「鳥」),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兩次-出生」(twice-born)。按:《吉祥悅意》以「從母胎與從蛋殼兩回出生」(mātukucchito ca aṇḍakosato cāti dve vāre jātāti)解說,也就是母胎先生蛋,再破蛋殼出生。
[ChngFn22]〔莊 註22〕 「天帝釋;帝釋;釋提桓因(SA/DA/AA);天王釋(SA/MA)」,南傳作「天帝釋」(sakko devānamindo,音譯為「釋提桓因陀羅」,義譯為「釋-諸天之王」,有時簡為「因陀羅-ind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神的統治者,Sakka」(Sakka, ruler of gods或Sakka, lord of the devas)。按:天帝釋名字為「拘翼;俱尸迦;憍尸迦」(kosiya,意譯為「梟;貓頭鷹」),別名「千眼、帝釋、舍脂夫、須闍之夫、襪瑟哇、摩伽婆(婆娑婆、娑婆婆)、釋脂之夫摩佉婆」,參看SA.1106。
[ChngFn23]〔莊 註23〕 「化樂(SA/MA);化自在天(DA/AA)」,南傳作「化樂天」(Nimmānaratino de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創造為樂的天神」(Devas who take delight in creating),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他們製造」(They've made, DN)。
[ChngFn24]〔莊 註24〕 「他自在(SA);他化自在天(SA/GA/DA/AA);他化樂天(MA)」,南傳作(i)「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n),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控制所有被其他人(其他神)創造的天神」(devas Who Control What is Created by Others, AN)。(ii)「自在天」(devā vasavatti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行使(運用)控制的天」(devas who exercise control, SN)。(iii)「他化天」(paranimmit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那些奪取別人作品者」(those who seize on others' work, DN)。
[ChngFn25]

〔莊 註25〕 (1)「漏」,南傳作「煩惱」(āsavaṃ,另譯為「漏;流漏」,名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污染」(taint)。其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漏掉;漏出來」,引申為「(生死)煩惱」的異名。

(2)「漏失(DA/AA);漏(DA),南傳作「漏出的;漏出者」(avassuto, 形容詞),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動搖;動心」(moved, MN),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腐化」(the corrupted, SN),並解說此字義譯為「流入或洩漏」(flown into, or leaky),暗示心被雜染滲透,形容詞的avassuta與動詞的「流動」(anussavati, anusavati, savati),都是基於字根「流動」(su)。按:大致來說,經文中前者(āsava)多用於生死流轉的情形,如對解脫者說「漏盡」,後者多用於六根對六境時的情形。

[ChngFn26]〔莊 註26〕 「龍象;龍」(nāga),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偉大的生物」(great beings, MN),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公象」(bull elephant, SN/AN),或照錄原文,並解說此字解為na+āguṃ(無+罪惡),指佛陀,如 SN.8.8 ( AN.6.43 , Note.1317)。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