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Dīghanikāya 巴利大藏經 經藏 長部 (The Long Discourses)



細目

  1. sīlakkhandhavagga 戒蘊(集)品 (DN 1 ~ DN 13)
  1. mahāvagga 大品 (DN 14 ~ DN 23)
  1. pāthikavagga 波梨品 (DN 24 ~ DN 34)

sīlakkhandhavagga 戒蘊(集)品

DN 1 ~ DN 13 (CS:pg.1.1~236;PTS:I,1~253)
DN 1 DN 2 DN 3 DN 4 DN 5 DN 6 DN 7 DN 8 DN 9 DN 10 DN 11 DN 12 DN 13
DN 1 ~ DN 13 (CS:pg.1.1~236;PTS:I,1~253)
DN 1 DN 2 DN 3 DN 4 DN 5 DN 6 DN 7 DN 8 DN 9 DN 10 DN 11 DN 12 DN 13

  1. sīlakkhandhavagga 戒蘊(集)品 (DN 1 ~ DN 13)
  1. mahāvagga 大品 (DN 14 ~ DN 23)
  1. pāthikavagga 波梨品 (DN 24 ~ DN 34)

mahāvagga 大品

(DN 14 ~ DN 23) (CS:pg.2.1~283;PTS:II,1~352)
DN 14 DN 15 DN 16 DN 17 DN 18 DN 19 DN 20 DN 21 DN 22 DN 23
(DN 14 ~ DN 23) (CS:pg.2.1~283;PTS:II,1~352)
DN 14 DN 15 DN 16 DN 17 DN 18 DN 19 DN 20 DN 21 DN 22 DN 23

  1. sīlakkhandhavagga 戒蘊(集)品 (DN 1 ~ DN 13)
  1. mahāvagga 大品 (DN 14 ~ DN 23)
  1. pāthikavagga 波梨品 (DN 24 ~ DN 34)

pāthikavagga 波梨品

(DN 24 ~ DN 34) (CS:pg.2.1~260;PTS:III,1~293)
DN 24 DN 25 DN 26 DN 27 DN 28 DN 29 DN 30 DN 31 DN 32 DN 33 DN 34
(DN 24 ~ DN 34) (CS:pg.2.1~260;PTS:III,1~293)
DN 24 DN 25 DN 26 DN 27 DN 28 DN 29 DN 30 DN 31 DN 32 DN 33 DN 34

Dīghanikāya aṭṭhakathā and Ṭīkā《長部注釋與疏抄》





備註: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請參考: Access to InsightTipitaka: → DN{D i 1} ; {D ii 55}; {D iii 58}
[2](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請參考: The Pāḷi Tipitaka *http://www.tipitaka.org/* (請於左邊選單“Tipiṭaka Scripts”中選 Roman → Web → Tipiṭaka (Mūla) → Suttapiṭaka → Dīghanikāya → Sīlakkhandhavaggapāḷi → 1. Brahmajālasuttaṃ , 2. Sāmaññaphalasuttaṃ , and so on)。或可參考 【國際內觀中心】(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N. Goenka in the tradition of Sayagyi U Ba Khin)所發行之《第六次結集》(巴利大藏經) CSCD ( 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
[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請參考: 臺灣【莊春江工作站】漢譯長部/Dīghanikāyo
[4](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請參考: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佛學園圃--5. 南傳佛教 -- 5.1.巴利文佛典選譯-- 5.1.1.長部 (選譯)(或 志蓮淨苑文化部--研究員工作--研究文章
[5](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南傳長部經典 ;江鍊百據日譯本重譯成為漢文,沙門芝峯校證,收在《普慧大藏經》中。請參考: CBETA → CBETA 相關網站 → 漢文大藏經B 大藏經補編選錄 (紙本來源:大藏經補編,藍吉富 主編 /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5.) → 第 6 冊 B06B06n0003 南傳長部經典 ( 2 卷)【江鍊百譯】第 001 卷第 002 卷 (下載 PDF A4版PDF iPad版ePubMOBI
[6](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請參考: N 《漢譯南傳大藏經》 (紙本來源: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 / 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 → 經藏/長部 N06, N07, N08 → N06 → 第 6 冊:直接進入閱讀 N06n0004 長部經典(第1卷-第14卷) ( 14 卷) 【通妙譯】第 001 卷第 002 卷 ..., ... 第 014 卷 )、 下載 PDF A4版PDF iPad版ePubMOBI ;以此類推。
[7]選錄多位翻譯者之譯文,請參 Obo's WebIndex to Sutta IndexesSuttas of the Digha Nikaya
[8]部份經典選譯,請參考: Access to InsightTipitaka: → DN
[9]部份經典選譯,請參考: Mahindarama e-Buddhist Education Centree-TipitakaSuttanta Pitaka1. Digha Nikaya-- Collection of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
[10]

這是一本由巴利語直譯《大因緣經》為漢語文,並作其註解的巴漢校譯與導論書,由莊博蕙譯著, 香光尼僧團香光書鄉 出版社發行, 法行叢書 2,全書16開,共432頁。

《大因緣經》(巴利文:Mahānidānasutta),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藏經•長部》中的第十五經。本經是佛陀在古盧國(Kuru)的甘馬薩曇馬城時,對阿難講述:九支緣起法、四種施設我的邪見和四種不施設我的正見、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實是無常、有為、緣起之法、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欲之法、滅法;)、七種識住、八種解脫。是一本認識緣起的重要經典。

本書由菩提長老(Ven. Bhikkhu Bodhi)前言、悟因長老尼作序,全書的目次如下:

  • 【導論】
    • 前言
    • I、《注》釋「說法因緣」中所呈現的上座部聲聞菩薩道思想
      • 一、上座部願欲成佛的菩薩教義思想簡介
      • 二、阿難本生善意王子的故事所呈現的聲聞菩薩道思想
        • (一) 效仿佛陀
        • (二) 聲聞波羅蜜的內涵
        • (三) 佛陀之超勝
      • 三、上座部三乘究竟解脫的教義
      • 四、結語
    • II、《經》說與《注》釋中的緣起
      • 一、「此緣」、「緣法」、「緣生法」、「此緣性」的涵義
      • 二、《大因緣經注》釋緣起
    • III、本《經》緣起九支說的特色
      • 一、主序列與次序列簡介
      • 二、於愛支下開展的次序列
      • 三、別樹一格的主序列
    • IV、名言、名言道與「自我」的安立與滅除
      • 一、名言道的四方面
      • 二、賦予自我涵義(一):「施設自我」
      • 三、賦予自我涵義(二):「認定自我」
      • 四、《大因緣經》約受破除「認定自我」
      • 五、「我是此」(ayam aham asmi)與「我是」(aham asmi)的差別
    • V、上座部所主張的兩類阿羅漢
      • 一、五種慧解脫阿羅漢
      • 二、五種俱解脫阿羅漢
  • 【Mahānidānasuttaṃ 大因緣經】
    • 說法因緣
    • 緣起九支說
    • 施設自我
    • 無施設自我
    • 認定自我
    • 七識住、二處及慧解脫阿羅漢
    • 八解脫及俱解脫阿羅
  • 【Mahānidānasuttavaṇṇanā 大因緣經注】
    • I、[本經說法]因緣注
    • II、緣起注
    • III、施設自我注
    • IV、無施設自我注
    • V、認定自我注
    • VI、七識住[及二處]注
    • VII、八解脫注
  • 參考書目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