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選譯
導言
在此做一些解釋,可能會幫助現代的讀者;瞭解和體會這裡所選譯之原始巴利經典的風格。
佛陀般涅涅槃(逝世)三個月後,追隨他的親近弟子們舉行了一個會議;於此會議中,就他們記憶所及,將佛陀的教法、開示和戒律都透過念誦、確認後共分成五類,名叫五部(尼伽耶 Nikayas)。這些組成了三藏(Tipitaka (Triple Canon))(的一部分)。這些經典被託付給許多的長老和他們的傳承弟子口耳相傳下來,以期利益後代人們。
為了要長久地維持口耳相傳不斷絕和其真確,定期和有系統的念誦是必須的。特別要提及是,這些念誦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團體進行的。這種集體念誦的方式是為了維護經典的完整:不受更動、修改和添加。假如某小組的一位成員忘記了一個字,其他人仍會記得;或者,假如有人修改、添加或刪改一字或一句,則其他的人會糾正它。他們希望透過這種才法去防止任何更動、修改、添加或刪減。由於這種方式未曾斷絕過;所以集體口傳下來的經典是被認為,比那些任何由單獨個人,在他師父死後多年所傳下來的教導記錄;來得可靠和真實。佛陀的教法首次被文字紀錄下來,是在西元一世紀——他過世後四百年在錫蘭舉行。在那個時候之前,全部三藏是由這種口耳相傳方式,不斷的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原始的經典是用巴利語說的;一種柔和、悠揚悅耳又流暢的語言。經典習以為常地依類別而重複的風格,不只幫助記憶也是口傳方式所必須的;它也給予這些經典一種詩的美感和吸引力。它用了詩的節奏、韻律,也完全有了詩的優雅。在熱帶樹林下或廟宇內的平靜氣氛中,用原本巴利語念誦這些經典,仍然會帶來美麗、和諧和安詳的效果。那響亮的巴利語音、壯麗莊嚴和那熟悉的的重複韻律,即使是在那些不明白其內容的人聽來,亦可以帶來莊嚴的感覺。這種保留著傳統韻律的念誦是那麼平靜和感人,以至有些傳說記載過,有些森林裡的神靈也受到它的吸引和覺得驚喜。
以下從原始三藏選取的經文中,在一些地才全面保留了它和重複語句,以便讓讀者對它的風格有點認識。在其他部分,那些重複的語句只用省略號(……)來代替。在不損及佛陀說話的語氣與感覺,同時希望能不違反現代英文的慣用法之原則下;我盡力嘗試著把這些巴利語原典,儘量貼切的譯成了英文。
羅睺羅
轉法輪經(初轉法輪經)
轉法輪經(初轉法輪經、法輪轉起經、如來所說之一;巴利大藏經 / 經藏 / 相應部 / 大篇 / 56. 諦相應 / 第二 法輪轉起品 第11經 SN 56. 11 巴利經名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或 Tathāgatena vatta,英譯 Setting in Motion the Wheel of Truth 或 The First Sermon of the Buddha)(摘譯)
(這是我所聽見的:)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住處。在那裡,世尊對((那)群)五比丘們說:「比丘們!有兩邊(極端),不應該被出家人從事的,是哪兩邊呢?一邊是專注於沉迷在感官的快樂中,這是低劣、粗俗、屬於凡夫、非聖者、無益的(行為)。另一邊是自我折磨、虐待的苦行,這是痛苦、非聖者、沒有意義的。比丘們,如來不落入這兩邊,覺悟了一條中道;這條中道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比丘們,如來所覺悟了一條中道;······正覺、涅槃;那是什麼呢?就是這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就是如來所覺悟的中道,這條中道可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可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而,這是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與不愉快的人、事、物在一起是苦,和愉快的人、事、物分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單的說,那由執著而生起的五種聚合(五取蘊)是苦的。
比丘們,這是苦集聖諦:欲愛、有愛、無有愛是帶來後有的原因。這些渴愛和喜貪連在一起,使人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
比丘們,這是苦滅聖諦:就是那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盡、捨棄、斷念、解脫、不黏著。
比丘們,這是苦滅之道聖諦: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這是苦聖諦』,我之前從沒聽過這種法義,我在這種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應去遍知這苦聖諦』,我之前······,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這苦聖諦已被遍知』,我之前······,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如果我對四聖諦以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尚未達悉皆清淨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代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然而我於此四聖諦,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已達悉皆清淨後;我在這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才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又,我的智與見生起了:『我有不可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五比丘們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
燃燒經
燃燒經(巴利大藏經 / 經藏 / 相應部 / 六處篇 / 35. 六處相應 / 一切品 / SN 35. 28 Ādittasuttaṃ, The Fire Sermon)
有一次,世尊和一千位比丘一起住在伽耶城的象頭山。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一切事物都在燃燒。 比丘們!什麼是一切事物都在燃燒呢?
比丘們,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凡以這眼觸為緣所生起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也都在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來燃燒。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從此不再受後有。。』」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一千位比丘在這段解說中,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慈經
《慈經》或稱《(應作)慈經》(Mettasuttaṃ, or Karaṇīyamettasuttam, 小部 / 5. 經集 / 第一品 蛇品 / 第八章 慈經,Universal Love, The Buddha's Words on Loving-Kindness, The Hymn of Universal Love, Loving-Kindness, The Discourse on Loving-kindness, Good Will)
吉祥經
吉祥經(Maṅgalasuttaṁ, 小部/ 5. 經集 / 第二品 小品/ 第四章 吉祥經)
我是這麼地聽說的:
有一次,世尊在舍衛城,給孤獨園的祇陀林精舍駐錫。
有一位容貌絕妙的天人,於後夜分,身發燦爛的光輝,照遍了整個祇園精舍;他來到了 世尊的地方,到了跟前,向世尊頂禮畢;(恭敬地)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天人,以偈頌向世尊請問說:
一 『許多天眾與人們,希求於幸福,思惟著(有關如何才能獲得)吉祥的事;懇請世尊慈悲教導,甚麼是最上吉祥的事!』
(世尊說:)
二 『遠避愚癡的人;親近有智慧(的聖賢)者;尊敬值得尊敬的人: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三 居住在適當的處所;過去曾積善業;(現在又)自修善德: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四 於眾多技藝能廣學多聞;精進地學習、持守戒律(,使自己有高雅品行);說柔軟喜悅的話: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五 恭敬地侍奉父母;好好照顧妻子兒女們;從事正當和平的職業: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六 實行布施及端正(如法)的行為;濟助親屬們;所作行為沒有可以受責難的: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七 能遠離作惡的行為;不要沾染致醉(及易上癮)的物品;努力遵行正法: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八 虔誠恭敬又謙遜;知足且常懷感恩心;適時聞正法: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九 忍辱、恭順,樂於親近(賢聖)沙門們;適時參加正法的討論: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一0 行克己簡樸之生活;修清淨梵行(,斷絕與異性的繭纏);參悟四聖諦;實證於涅槃: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一一 雖然身涉世間法,但心卻不為所動;無憂,無垢(離貪、無染),安穩: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一二 誰能實行上述諸吉祥事,(則因無恐怖而)隨處不會被(他人、他事所)征服;如此,所到之處將會獲得安樂幸福:這些都是能給他們大吉祥的事。』
一切漏經
一切漏經(中部第2經,Sabbāsavasuttaṃ, 一切煩惱經,Getting rid of All Cares and Troubles, All the Taints, All the Fermentations, All Desires)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尊師!」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一切漏防護法門』 的法義。你們要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有知、有見可使漏得到盡除;無知、無見是不能使漏得到盡除的。什麼是有知、有見可使漏得到盡除呢?有如理思維和不如理思維:如理思維的人可使還沒有生起的漏不會生起,可使已生起了的漏得到斷除;不如理思維的人則會使還沒有生起的漏生起,而使已生起了的漏得到增長。
比丘們,有些漏應該以見來斷除,有些漏從防護來斷除,有些漏則從受用供養物來斷除;有些漏以忍受來斷除,有些漏以迴避來斷除,有些漏以驅除來斷除,而有些漏則藉修習來斷除。
(應該以見來斷除諸漏)
比丘們!什麼是以見來斷除漏呢?未受教導法義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不知什麼是應去思維的事物,什麼是不應去思維的事物;因此他思維那些不應去思維的事物,不思維那些應去思維的事物。
比丘們!哪些是不應去思維而他卻去思維的事物呢?比丘們!那就是一些在思維之後,使還沒有生起的欲漏得到生起、已生起了的欲漏得到增長;使沒有還生起的有漏得到生起、已生起了的有漏得到增長;使還沒有生起的無明漏得到生起、已生起了的無明漏得到增長。這些就是他不應去思維而卻去思維的事物了。
比丘們!哪些是應去思維而他卻不去思維的事物呢?比丘們!那就是一些在思維之後,使還沒有生起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起了的欲漏得到斷除;使沒有還生起的有漏不會生起、已生起了的有漏得到增長;使還沒有生起的無明漏不會生起、已生起了的無明漏得到增長。這些就是他應去思維而卻不去思維的事物了。
因為他思維那些不應去思維的事物,不思維那些應去思維的事物;所以使得還沒有生起的漏得到生起,而卻使已生起了的漏得到了增長。
他這樣不如理思維:『我過去世存在嗎?我過去世不存在嗎?我過去世是什麼呢?我過去世的情形是如何呢?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我未來世存在嗎?我未來世不存在嗎?我未來世是什麼呢?我未來世的情形是如何呢?我未來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或者,他現在內心對現在世有疑惑:『現在有我嗎?現在沒有我嗎?現在的我是什麼呢?現在的我是怎麼樣的呢?這個眾生從哪裏到來現在呢?他來生又會去哪裏呢?』
因為不如理思維,他會生起六種見的其中之一,並視之為真諦而確立在心中:『我之中有一個我。』、『我之中沒有我。』、『從我之中認知到有一個我。』、『從我之中認知到沒有我。』、『從沒有我之中認知到有一個我。』、『有一個我在說話,在受各種善惡業的果報;這個我是常恆、牢固、持久、不變、將如同永恆般屹立,長存下去的。』
比丘們!這被稱為:(惡)見、見的密林、見的荒野、見的表演場所、見的角力場所、見的結縛。比丘們!受見的結縛所束縛,未受教導不聞法義的凡夫不能從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中解脫出來,不能解脫苦。
比丘們!已受教導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常去看聖者,知聖法,善學聖法;常去看善人,知善人法,善學善人法。他知道什麼是應去思維的事物,什麼是不應去思維的事物;因此他不思維那些不應去思維的事物,思維那些應去思維的事物。
比丘們!哪些是不應去思維的而他(也)不會去思維的事物呢?那就是一些在思維之後,使還沒有生起的欲漏得到生起、已生起了的欲漏得到增長;使沒有還生起的有漏得到生起、已生起了的有漏得到增長;使還沒有生起的無明漏得到生起、已生起了的無明漏得到增長。這些就是不應去思維,而他(也)不會去思維的事物了。
比丘們!哪些是應去思維而他(也)去思維的事物呢?比丘們!那就是一些在思維之後,使還沒有生起的欲漏不會生起、已生起了的欲漏得到斷除;使還沒有生起的有漏不會生起、已生起了的有漏得到斷除;使還沒有生起的無明漏不會生起、已生起了的無明漏得到斷除。這些就是他應去思維而他(也)去思維的事物了。
因為他不思維那些不應去思維的事物,思維那些應去思維的事物,所以使得還沒有生起的漏不會生起,而卻能使已生起了的漏得以斷除。
他這樣如理思維:『這是苦。』、 『這是苦集。』、『這是苦滅。』、『 這是苦滅之道。』
因為如理思維,他斷除了身見、疑惑、戒禁取三結。
比丘們!這些就是以見來斷除漏了。
(應由防護來斷除諸漏)
比丘們!什麼是應由防護來斷除諸漏呢?比丘們!在此,一位如理省察的比丘會時常守護眼根。他知道不防護眼根便會生起諸漏、惱害、熱惱,守護眼根便沒有諸漏、惱害、熱惱。
比丘們!如果不守護,諸漏、惱害、熱惱便會生起;通過防護,便沒有諸漏、惱害、熱惱。比丘們!這就是通過防護來斷除諸漏了。
(應該從受用供養物來斷除諸漏)
比丘們!什麼是從受用供養物來斷除諸漏呢?比丘們!在此,一位如理省察的比丘受用衣服:只是為了防寒、防暑、防風、防熱、防虻、防蚊、防爬蟲,只是為了蔽體。
如理省察而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只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心想:『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我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如理省察而受用住處:只是為了防寒、防暑、防風、防熱、防虻、防蚊、防爬蟲、防惡劣氣候,只是為了樂於生活在靜處。
如理省察而受用醫藥用品:只是為了治療已生起的病痛和保持良好的健康。
比丘們!如果不受用這些供養物,諸漏、惱害、熱惱便會生起;藉由受用這些供養物,便沒有諸漏、惱害、熱惱。比丘們!這就是藉由受用供養物來斷除諸漏了。
(應該以忍受來斷除諸漏)
比丘們!什麼是以忍受來斷除諸漏呢?比丘們!在此,一位如理省察的比丘有耐忍心,能忍受寒、暑、風、熱、飢、渴、虻、蚊、爬蟲;能忍受難聽、不受歡迎的說話方式,能忍受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
比丘們!如果不忍受,諸漏、惱害、熱惱便會生起;經由忍受,便沒有諸漏、惱害、熱惱。比丘們!這就是經由忍受來斷除諸漏了。
(應以迴避來斷除諸漏)
比丘們!什麼是以迴避來斷除諸漏呢?比丘們!在此,一位如理省察的比丘迴避野象、野馬、野牛、野狗、毒蛇、殘樹幹、荊棘、坑洞、斷崖、溝池、污水池。坐在一個不適當的座位、行於不宜出入的處所、結交惡友的比丘,會被有智慧的同修視為一個惡行的比丘;因此他迴避不適當的座位、不適當的行處、惡友。
比丘們!如果不迴避,諸漏、惱害、熱惱便會生起;透過迴避,便沒有諸漏、惱害、熱惱。這就是透過迴避來斷除諸漏了。
比丘們!什麼是以驅除來斷除諸漏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不會容忍貪欲尋,他會把貪欲尋斷除、驅除、除掉,使它不存在;不會容忍瞋恚尋,他會把瞋恚尋斷除、驅除、除掉,使它不存在;不會容忍加害尋,他會把加害尋斷除、驅除、除掉,使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惡不善法,他會把惡不善法斷除、驅除、除掉,使它不存在。
比丘們!如果不驅除,諸漏、惱害、熱惱便會生起;藉由驅除,便沒有諸漏、惱害、熱惱。比丘們!這就是藉由驅除來斷除諸漏了。
比丘們!什麼是藉修習來斷除諸漏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如果不修習,諸漏、惱害、熱惱便會生起;經由修習,便沒有諸漏、惱害、熱惱。這就是經由修習來斷除諸漏了。
比丘們!那些應以見來斷除的漏,比丘就用見來把它斷除;那些應以防護來斷除的漏,比丘就用防護來把它斷除;那些應以受用供養物來斷除的漏,比丘就用受用供養物來把它斷除;那些應以忍受來斷除的漏,比丘就用忍受來把它斷除;那些應以迴避來斷除的漏,比丘就用迴避來把它斷除;那些應以驅除來斷除的漏,比丘就用驅除來把它斷除;那些應以修習來斷除的漏,比丘就用修習來把它斷除。
比丘們!如果比丘這樣做的話,他就是一位已防護所有漏的比丘。他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了結。」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布喻經
布喻經(中部第7經,MN 7 Vatthūpamasuttaṃ (Vatthasuttaṃ), 衣服經, The Parable of the Piece of Cloth, The Simile of the Cloth)(摘譯)
這是我所聽見的:01]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尊師!」05]
世尊說:「比丘們!就正如一塊污染、帶有垢漬的布,無論染師拿來染藍色、黃色、紅色或粉紅色,都不能染得美麗的顏色,不能染得純淨的顏色。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是因為這塊布不淨的緣故。同樣地,一顆污染的心會導致投生惡道。
比丘們!就正如一塊潔淨、明亮的布,無論染師拿來染藍色、黃色、紅色或粉紅色,都能染得美麗的顏色,能染得純淨的顏色。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是因為這塊布潔淨的緣故。同樣地,一顆沒有污染的心應該會投生到善道。
比丘們!什麼是污染的心呢?貪婪——邪惡的貪婪是污染心,瞋恚是污染心,忿怒是污染心,敵意是污染心,怨恨是污染心,仇恨是污染心,嫉妒是污染心,吝嗇是污染心,虛偽是污染心,奸詐是污染心,固執是污染心,執拗是污染心,我慢是污染心,自大是污染心,散漫是污染心,放逸是污染心。
比丘們!一位比丘知道貪婪——邪惡的貪婪是污染心,他斷除貪婪——邪惡的貪婪這種污染心……瞋恚……忿怒……敵意……怨恨……仇恨……嫉妒……吝嗇……虛偽……奸詐……固執……執拗……我慢……自大……散漫……一位比丘知道放逸是污染心,他斷除放逸這種污染心。
比丘們!當這位比丘知道這些污染心及斷除了這些污染心之後,他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他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他對僧團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款待、值得奉施、值得受人合掌禮敬,是世間無上的福田。』他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所有的污染心。
當他想到自己『對佛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法的歡喜心,得到持法的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輕安;當身輕安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當他想到自己『對法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內心便會定下來。
當他想到自己『對僧團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內心便會定下來。
當他想到自己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所有的污染心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內心便會定下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樣的戒、這樣的法、這樣的慧,如果他吃軟滑的白米、各種醬汁、各種咖喱也不會成為障礙。比丘們!就正如清水使一塊污染、帶有垢漬的布變得潔淨、明亮;或鎔爐使金變得潔淨、明亮。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這樣的戒、這樣的法、這樣的慧,如果他吃軟滑的白米、各種醬汁、各種咖喱也不會成為障礙。
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橫向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他知道:『什麼是低下的,什麼是高尚的;他知道怎樣超越顛倒想,怎樣從顛倒想之中出離。』當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從此不再受後有。』比丘們!比丘能依以上所說的來沐浴自己的內心。」
當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坐在世尊附近。那時,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說:「然而,喬答摩尊師曾經去過巴呼迦河沐浴嗎?」
「婆羅門,為什麼要提起巴呼迦河呢?去巴呼迦河有什麼用處呢?」
「喬答摩賢者,許多人視巴呼迦河為解脫,許多人視巴呼迦河為福德;巴呼迦河能洗去許多人的惡業。」
於是世尊對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說這偈頌: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
「太好了,可敬的喬答摩啊!太奇妙了,可敬的喬答摩啊!喬答摩先生啊!就好比(一個人)將翻倒(了的容器)扶將起來;把隱藏著東西發露出來;對迷路的旅客指示迷津;將燈光帶到暗處,使得有眼的人可以看得見物體的形色。可敬的喬答摩以種種方便宣揚法義。我要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僧。願我能在喬答摩尊師的座下出家,願我能受具足戒。」
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婆羅門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後不久,孫陀利迦.婆羅墮若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從此不再受後有。」
尊者婆羅墮若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布喻經完
念處經
念處經(中部第10經,念住大經, MN 10: Satipatthana Sutta, Th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The Presence of Mindfulness, The Discourse on the Arousing of Mindfulness, Frames of Reference, Establishing Mindfulness)(摘譯)
這是我所聽見的:01]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劍磨瑟曇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尊師!」05]
世尊說:「比丘們!有一條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傷和悲歎,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四念處是什麼呢?比丘們!在此,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是精勤的、正知的、具念的,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是精勤的、正知的、具念的,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是精勤的、正知的、具念的,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是精勤的、正知的、具念的,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總說終了。)
(隨觀身‧入出息節)
比丘們!什麼是如實觀察身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安放在前;對吸氣保持覺知;對吐氣保持覺知:當吸氣長的時候,他知道:『我吸氣長』;當呼氣長的時候,他知道:『我呼氣長』。當吸氣短的時候,他知道:『我吸氣短』;當呼氣短的時候,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如此訓練:『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驗全(吸)息』;他如此訓練:『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驗全(呼)息』。他如此訓練:『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身行輕安』;他如此訓練:『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身行輕安』。…… …… ……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身體,或如實觀察外部的身體,或如實觀察內在和外部的身體;他安住於隨觀身體中生起的現象;或他安住於隨觀身體中滅去的現象;或他安住於隨觀身體中生起和滅去兩者的現象。『有個身體』的念,在他心中確立,其程度適足以〔發展〕純粹的智和持續的念。而且,他安住於無所倚賴,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身了。 (入出息節終了。)
(隨觀身‧舉止行為節)
再者,比丘們啊!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身體,……外部的……內在和外部的身體;他安住於隨觀身體中生起的現象;……滅去的……生起和滅去兩者的現象。『有個身體』的念,……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身了。 (舉止行為節終了。)
(隨觀身‧正知節)
再者,比丘們啊!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身體,…… …… …… 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身了。 (正知節終了。)
(隨觀身‧厭拒作意節)
再者,比丘們啊!他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在皮膚之內包裹著各種不淨的東西。〔他檢視〕如下:『這身體內,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橫隔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和尿液。』
比丘們!就像一個兩端有開口的袋子,裝滿各種穀物,例如:山米、紅米、綠豆、豌豆、芝麻和白米。一個有好眼力的人如果打開袋子,而且檢視它。〔他檢視〕如下:
『這些是山米;這些是紅米。這些是綠豆;這些是豌豆。這些是芝麻;這些是白米。』
同樣的,比丘們!他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 …… 關節滑液和尿液。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身體,…… …… …… 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身了。 (厭拒作意節終了。)
(隨觀身‧四界作意節)
再者,比丘們啊!他這樣審視身體:不論身體如何被放置,如何被擺置,他都視為由諸界所組成。〔他檢視〕如下:『這身體內,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比丘們!就像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學徒,屠宰了牛隻,分開了牛的身體各部分,把它放在廣場,然後坐下來賣。
同樣地,他也他這樣審視身體: …… 『這身體內,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身體,…… …… …… 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身了。 (四界作意節終了。)
(隨觀身‧九墓地節)
再者,比丘們啊!就像他會去觀看被人丟棄在荒塚的屍體──已經死去一日、二日或三日,膨脹、烏青、流膿;就像他會去觀看……遭烏鴉、老鷹、禿鷹、狗、豺或各種蛆蟲所啄、咬食;就像他會去觀看……一具帶有血和肉、肌腱相連的骸骨;就像他會去觀看……殘留血跡、肌肉銷盡的骸骨,靠著筋腱相連;就像他會去觀看……毫無血跡和肌肉的骸骨,靠著筋腱相連;就像他會去觀看……到處散落著斷開的枯骨;就像他會去觀看…… 骨頭變白,像海螺殼的顏色;就像他會去觀看……過了一年多,枯骨堆積起來;就像他會去觀看……骨頭腐蝕且粉碎為塵土。
他將自己的身體,與那所見的死屍比較:這身體也具有同樣的特性,它將會像上述那樣,它是無法免除那樣的命運的。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身體,…… …… …… 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身了。 (九墓地節終了。) (十四隨觀身終了。)
(隨觀受)
再者,比丘們啊!什麼是如實觀察諸受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
當感覺到樂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樂受』;
當感覺到苦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苦受』;
當感覺到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不苦不樂受。』
當感覺到世俗的樂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世俗的樂受』;
當感覺到非世俗的樂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非世俗的樂受。』
當感覺到世俗的苦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世俗的苦受』;
當感覺到非世俗的苦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非世俗的苦受。』
當感覺到世俗的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當感覺到非世俗的不苦不樂受時,他知道:『我感覺到非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感受;……外部的……內在的和外部的……。
他安住於隨觀諸受中生起的現象;……滅去的……生起和滅去兩者……。
『有感受』的念,在他心中確立,其程度適足以〔發展〕純粹的智和持續的念。並且,他安住於無所倚賴,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諸受了。 (隨觀受終了。)
(隨觀心)
再者,比丘們啊!什麼是如實觀察心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
他知道:有貪的心是『貪的』;無貪的心是『無貪的』。
他知道:有瞋的心是『瞋的』;無瞋的心是『無瞋的』。
他知道:有痴的心是『痴的』;無痴的心是『無痴的』。
他知道:昏沈的心是『昏沈的』;散亂的心是『散亂的』。
他知道:廣大的心是『廣大的』;狹小的心是『狹小的』。
他知道:可被超越的心是『可被超越的』;無可被超越的心是『無可被超越的』。
他知道:得定的心是『得定的』;無定的心是『無定的』。
他知道:解脫的心是『已解脫的』;未解脫的心是『未解脫的』。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心;……外部的……內在的和外部的……。
他安住於隨觀心中生起的現象;……滅去的……生起和滅去兩者……。
『有個心』的念,在他心中確立,其程度適足以〔發展〕純粹的智和持續的念。並且,他安住於無所倚賴,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心了。 (隨觀心終了。)
(隨觀法‧蓋節)
比丘們啊!什麼是如實觀察法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五蓋。然而,比丘們!什麼是如實觀察五蓋呢?
比丘們!在此,如果貪欲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有貪欲』;如果貪欲未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沒有貪欲』;而且,他知道:未生起的貪欲怎樣會生起;知道已生起的貪欲怎樣可以斷除;以及知道如何防止已斷除了的貪欲將來再生起。
如果瞋恚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有瞋恚』;如果瞋恚未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沒有瞋恚』;而且,他知道:未生起的瞋恚怎樣會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瞋恚怎樣可以斷除;以及知道如何防止已斷除了的瞋恚將來再生起。
如果昏沉和嗜睡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有昏沉和嗜睡』;如果昏沉和嗜睡未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沒有昏沉和嗜睡』;而且,他知道:未生起的昏沉和嗜睡怎樣會生起;知道已生起的昏沉和嗜睡怎樣可以斷除;以及知道如何防止已斷除了的昏沉和嗜睡將來再生起。
如果焦躁不定和憂悔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有焦躁不定和憂悔』;如果焦躁不定和憂悔未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沒有焦躁不定和憂悔』;而且,他知道:未生起的焦躁不定和憂悔怎樣會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焦躁不定和憂悔怎樣可以斷除;以及知道如何防止已斷除了的焦躁不定和憂悔將來再生起。
如果疑惑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有疑惑』;如果疑惑未在他內心現前,他知道:『我內心沒有疑惑』;而且,他知道:未生起的疑惑怎樣會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疑惑怎樣可以斷除;以及知道如何防止已斷除了的疑惑將來再生起。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諸法;……外部的……內在的和外部的……。
他安住於隨觀諸法生起的現象;……滅去的……生起和滅去兩者……。
『有諸法』的念,在他心中確立,其程度適足以〔發展〕純粹的智和持續的念。並且,他安住於無所倚賴,不執取世間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五蓋了。 (蓋節終了。)
(隨觀法‧蘊節)
再者,比丘們啊!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五取蘊。然而,比丘們!什麼是如實觀察五取蘊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他知道: 『色是這樣;它的生起是這樣;它的滅去是這樣。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諸法;……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五取蘊了。 (蘊節終了。)
(隨觀法‧處節)
再者,比丘們啊!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內六處和外六處。然而,比丘們!什麼是如實觀察內六處和外六處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他知道:眼;他知道:諸色;而且,他知道:依這兩者而生起的繫縛。而且,他也知道:未生起的繫縛如何生起;已生起的繫縛如何斷除;以及如何防止已斷除的繫縛在未來生起。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諸法;……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內六處和外六處了。 (處節終了。)
(隨觀法‧覺支節)
再者,比丘們啊!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七覺支。然而,比丘們!什麼是如實觀察七覺支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如果內心有念覺支時,他知道:『我內心有念覺支』;如果內心沒有念覺支時,他知道:『我內心沒有念覺支。』他知道:未生起的念覺支怎樣會生起;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經由修習而圓滿。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諸法;……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七覺支了。 (覺支節終了。)
(隨觀法‧諦節)
再者,比丘們啊!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四聖諦。然而,比丘們!什麼是如實觀察四聖諦呢?
比丘們!在此〔修法中〕:他如實知道:『這是苦。』
他如實知道:『這是苦的生起。』
他如實知道:『這是苦的息滅。』
他如實知道:『這是導致苦滅的道路。』
(重誦)
以此方式,他如實觀察自己內在的諸法;……比丘們!這就是他如實觀察諸法之中的四聖諦了。 (諦節終了。) (隨觀法終了。)
比丘們啊!如果任何人,以這樣的方式修習這些四念住七年,他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證得究竟智;或者,如果還有絲毫的執著,則得不還果(阿那含)。比丘們!不要說七年,任何人修習這個四念處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如果任何人,以這樣的方式發展這些四念住七天,他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證得究竟智;或者,如果還有絲毫的執著,則得不還果(阿那含)。
比丘們啊!以上說的,就是唯一的道路: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傷和悲歎,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念處經完
教授尸伽羅經
教授尸伽羅經(長部第31經,教化仙伽邏經、辛額勒經、教授辛伽羅經、教授尸伽羅越經、教授濕伽羅經、對施嘉那的忠告, DN 31 Sigālovada Suttantaɱ, Sīgālasuttaṃ, Siṅgālasuttaṃ, Advice to Sigala, The Buddha's Advice to Sigalaka, The Discourse to Sigala, The Layperson's Code of Discipline, The Sigāla Homily, To Sigalaka: Advice to Lay People)(摘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附近名為「松鼠飼餵處」的竹園中。
當時,居士子濕伽羅清晨起床後,走到王舍城外,浸濕衣服及頭髮,然後恭敬合掌;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各個方向虔誠禮拜。
這時候,世尊在上午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王舍城托鉢化食,看見居士子濕伽羅向各個方向合掌禮拜,便對他說:「年輕的居士,你為什麼清晨起床後,走到王舍城外,浸濕衣服及頭髮,然後向各個方向虔誠合掌禮拜呢?」
「大德!我的父親在臨終時吩咐我: 『兒子!你應該禮拜各方。』大德!我恭敬、尊重父親的遺言,所以清晨起床後,走到王舍城外,像這樣地禮拜。」
「居士子!在聖者的律之中,不是這樣禮拜六方的。」
「那麼,大德!在聖者的律之中,應怎樣禮拜六方呢?如果世尊為我說法,解說在聖者的律之中怎樣禮拜六方,就好了。!」
「既然這樣,居士子!你要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居士子濕伽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
「居士子!一位聖弟子捨棄四種污染業,不做四種惡業的行為,不從事六種導致財物損失的事。這樣,當他遠離這十四種惡行時,便會成為一個能夠照顧六方的人;他在這一世和下一世兩世都得到勝利,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四種污染業)
「什麼是四種污染業呢?居士子!殺生是污染業,偷盜是污染業,邪淫是污染業,妄語是污染業。這就是他捨棄的四種污染業了。」
(四處)
「什麼是四種惡業的行為呢?居士子!趣向貪欲是做惡業的行為,趣向瞋恚是做惡業的行為,趣向愚癡是做惡業的行為,趣向恐懼是做惡業的行為。一位聖弟子不趣向貪欲,不趣向瞋恚,不趣向愚癡,不趣向恐懼,這就是他不做的四種惡業的行為了。」
(六種導致損耗錢財的事)(不涉及六種導致財物損失的途徑)
「什麼是六種導致損耗錢財的事呢?居士子!沉迷飲酒、迷醉、麻痺是導致損耗錢財的事,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是導致損耗錢財的事,常到聲色遊樂場所是導致損耗錢財的事,沉迷賭博是導致損耗錢財的事,結交損友是導致損耗錢財的事,懶惰是導致損耗錢財的事。」
(飲酒、迷醉、麻痺的六個過患)
居士子!沉迷飲酒、迷醉、麻痺有這六種過患:損失現有的金錢、引生爭吵、損害健康、帶來劣評、(沒有羞恥心地)失儀亂性、智慧軟弱。居士子!這就是沉迷飲酒、迷醉、麻痺的六種過患了。
(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的六個過患)
居士子!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有這六種過患:無法守護自己、無法保護妻兒、無法守護財物、遇有壞事常會遭人嫌疑、常受不實流言(打擊)、會遇上很多苦惱的事情。居士子!這就是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的六種過患了。
(常到六種聲色遊樂場所)
居士子!常到聲色遊樂場所有這六種過患:(常想)哪裡有舞蹈、哪裡有歌唱、哪裡有奏樂、哪裡有說故事、哪裡有手鈴樂、哪裡有大鼓。居士子,這就是常到娛樂場所的六種過患了。
(沉迷賭博的六個過患)
居士子!沉迷賭博有這六種過患:贏時招致別人怨恨;輸時自己憂傷、損失現有的金錢、沒人信賴、受親友蔑視、若想成家找配偶,卻遭人嫌棄:『這個男子是賭徒,不足以扶養妻子。』居士子,這就是沉迷賭博的六種過患了。
(結交六種損友)
居士子!結交損友有這六種過患:凡賭徒、放蕩者、酗酒者、騙子、狡猾者、暴徒,那些都會成為他的朋友與夥伴。居士子!這就是結交損友的六種過患了。
(六種懶惰的過患)
居士子!懶惰有這六種過患:說太冷不工作、說太熱不工作、說太晚不工作、說太早不工作、說太餓不工作、說太飽不工作。由於太多不工作的藉口,所以賺取不到財物,已有的財物也會逐漸耗盡。居士子,這就是懶惰的六種過患了。
(假朋友)
「居士子,應知有四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什麼都要拿的人、花言巧語,光說不練的人、阿諛奉承的人、揮霍無度的人。
法句經選輯
《法句經》 (Dhammapada, 小部 / 2. 法句(經),英譯 The Words of Truth, The Buddha's Path of Wisdom, Inward Path, The Word of the Doctrine,《法句經》巴、漢、英文 多譯本對讀 )
··················
佛陀最後的教誡
摘譯自: 大般涅槃經 (長部第16經, DN 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般涅槃大經, 大般湼槃經, Advice to Sigala, The Buddha's Advice to Sigalaka, The Discourse to Sigala, The Layperson's Code of Discipline, The Sigāla Homily, To Sigalaka: Advice to Lay People)
··················
參考資訊
《轉法輪經》參考資訊
巴利(Pāḷi) 原典: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
漢譯:
- 法輪轉起經;莊春江 (【 莊春江工作站 】,臺灣)
- 轉法輪經;覓寂尊者
- 【十一.如來所說之一】;蕭式球 (【 志蓮淨苑 】,香港)
- 轉法輪經 , 坦尼沙羅尊者 英譯, 良稹 中譯( 覺醒之翼——上座部佛教文獻選譯集 )
- 南傳轉法輪經 ;(民國) 丘哌博 譯(《大藏經補編》,第 7 冊,第 1 卷,No.0010,藍吉富 主編 /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5. CBETA )
- 轉法輪經 ;(民國) 岫廬 譯(《大藏經補編》,第 7 冊,第 1 卷,No.0011,藍吉富 主編 /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5. CBETA )
- 十一.如來所說之一 ;雲庵 譯(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 / 臺灣.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 CBETA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漢譯南傳大藏經》) » 第 18 冊 » No.0006 » 第 56 卷 (N18n0006_05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第56卷);[P.4第十二 諦相應 » 第二 轉法輪品;〔一一〕第一 如來所說(一);[0311a)
- 律藏 / 大品(Mahā-Vagga) / 第一 大犍度 / 誦品一 / 六 / (一七) (Vinaya, I, PTS Page 10~14; BJT Page 020, Vinayapiṭake, Mahāvaggapāḷiyā, Paṭhamo bhāgo 《南傳南傳大藏經》3.頁 18~26,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 / 臺灣.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 CBETA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參考相當之古漢譯對應經典:
- (三七九)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或另一連結(SuttaCentral): (三七九)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0103c13] 雜阿含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 佛說轉法輪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09);或另一連結(SuttaCentral): T 109 佛說轉法輪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卷第六 (T24n1450_p0127b24,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五分律卷第十五(彌沙塞) ( Taisho Tripitaka Vol. T22, No. 142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或另一連結(SuttaCentral): 第三分初受戒法上 (MAHĪŚĀSAKA VINAYA 五分律(彌沙塞);1. Pabbajjā Khandhaka 受戒法五分律卷第十五(彌沙塞);宋罽賓三藏佛陀什 共竺道生等譯)
-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二分之十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1428《四分律》);或另一連結(SuttaCentral): 受戒揵度之二 (HARMAGUPTAKA VINAYA 四分律Pabbajja Khandhaka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二分之十一)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 佛說三轉法輪經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10);或另一連結(SuttaCentral): T 110 佛說三轉法輪經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 增壹阿含19.2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勸請品第十九)(二) (EA 19.2 部份參照 ) (CBETA; T02, no. 125, p. 593, b24)、 中阿含204羅摩經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晡利多品羅摩經第三); (MA 204, (部份參照) )(CBETA; T01, no. 26, p. 775, c07)
英譯(English):
Setting in Motion the Wheel of the Dhamma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Bodhi Bhikkhu (菩提尊者) (with introduction by Ven. Narada Maha Thera , ( BuddhaSasana English Section)
The Discourse on the Setting in Motion of the Wheel (of Vision) of the Basic Pattern: the Four True Realities for the Spiritually Ennobled Ones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Peter Harvey ( Access to Insight :Readings in Theravada Buddhism)
Setting Rolling the Wheel of Truth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Ñanamoli Thera (髻智長老) ( Access to Insight :Readings in Theravada Buddhism)
Setting in Motion the Wheel of Truth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Piyadassi Thera (喜見長老) ( Access to Insight :Readings in Theravada Buddhism)
Setting the Wheel of Dhamma in Motion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坦尼沙羅尊者) ( dhammatalks.org )
BD: A Roll'n a-tha Dhamma Wheel , Olds translation
Misc: The Formula of the Revolution of the Wheel of Experience , Bhante Punnaji, trans.
BS: Rhys Davids, Buddhist Suttas, Foundation of the Kingdom of Righteousness
PTS: Spoken by the Tathagata a , V.356
WP: Setting in Motion the Wheel of the Dhamma , II.1843
ATI: Setting the Wheel of Dhamma in Motion Nanamoli Thera, trans
ATI: Thanissaro Bhikkhu, trans
French Translation: La Roue de la Loi , Christian Prud'homme
German Translation: Vom Vollendeten Gesprochenes , unknown, trans from Palikanon.com
Russian Translation: Сутта запуска колеса Дхаммы , The 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in Russian, Alekseyevich Ivakhnenko, trans.
Spanish Translation: El Discurso de la Puesta En Movimiento de la Rueda de la Doctrina , Texto traducido del pali por Bhikkhu Nandisena
A Para Fijar Rodar la Rueda de Dhamma , spanish translation of mo version
Swedish Translation: Lärans Hjul sätts i rörelse , Svensk översättning Kerstin Jönhagen
All Things Pali Group: Discourse on the Setting in Motion of the Wheel of the Dhamma John Kelly, trans. ( Obo's Web 或 另一鏡像站 (genaud.net)
日譯(和訳):初転法輪(しょてんぽうりん)経;《ダンマチャッカパヴァタナ・スッタ》
巴、漢、英文多譯本對讀:
- 本站 --巴利原典(CSCD)、 Ven. Bhikkhu Bodhi (英譯)、莊春江 漢譯、蕭式球 漢譯、 覓寂尊者 漢譯、( 坦尼沙羅尊者 英譯)良稹 漢譯、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英譯)
- 轉法輪經 (PDF) ,「原始佛法三摩地學會」中譯 (依 菩提比丘 之相應部英譯本為主;附《 菩提比丘 英譯本》(部份)、《 坦尼沙羅比丘 英譯本》、《雜阿含大正藏第379經》( 三摩地學會 → → → 相應部經‧第56諦相應‧011經:轉法輪經 )
- Details for SN 56.11 Dhammacakkappavattana ( SuttaCentral )
S. 56:11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m 《轉法輪經》─漢巴對讀分析、文法分析、法義加油站 ─ 整理者: 釋性恩(Dhammajivi) (摘自《尼柯耶》選讀:巴利學習系列Ⅱ.); PDF ; ms .doc
《釋迦的啓示》,羅睺羅博士著,顧法嚴譯,陳健忠(香港大學醫學院講師) 增訂補譯 ,(香港九龍)顯密佛學會,1991。
轉法輪經講記 (PDF) ( 馬哈希尊者 著; U Ko Lay.英譯;溫宗堃、何孟玲 中譯,社團法人台灣佛陀原始正法學會 出版;西元 二○一一年 四月)( 溫宗堃の風培基 ); HTML ; 下載 EPUB 電子書 (法鼓電子書城) 初版。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 -- 性空法師講;釋見擎﹐釋見耑﹐釋見愷文字整理;註釋(嘉義市;香光書鄉﹐民 92( 香光尼僧團;香光資訊網 → → →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 )
《燃燒經》參考資訊
- SN 35. 28, Ādittasuttaṃ 燃燒經 (莊春江)2] ; 燃燒 (志蓮淨苑, 蕭式球) (參考: Saṃyuttanikāya 巴利大藏經 經藏 相應部 (The Book of Kindred Sayings; The "Grouped" Discourses) → Saḷāyatanavagga 六處篇 → 35.) Saḷāyatana-saṃyuttaṃ 六處相應 (248 經 or 207 經, The six senses) → Sabbavaggo 一切品 (SN 35. 23 ~ SN 35. 32);或其 鏡像站 )
- 《釋迦的啓示》,羅睺羅博士著,顧法嚴譯,陳健忠(香港大學醫學院講師) 增訂補譯 ,(香港九龍)顯密佛學會,1991。
《慈經》參考資訊
《慈經》或稱《慈(效益)經》(Mettasuttaṃ or Mettanisaṃsāsuttam)
- 《慈經》 (尊者 明法比丘譯,法雨道場);巴利大藏經 經藏 小部 Khuddakanikaaya / 經集 5. Suttanipāta (The Sutta Collection) / 第一品 蛇品(1. Uragavaggo) / 第八章 慈經 8. Mettasuttaṃ(或 慈經 , CBETA 元亨寺版。)
- 《 慈悲經 》, CBETA 元亨寺版(或《 慈經 》:巴利大藏經 經藏 小部 Khuddakanikaaya / 小誦 (1. Khuddakapāṭha, Khuddaka-paa.tha) (Abr.=Khp)(with Commentary PTS); (The short passages) / 慈經 9. Mettasuttaṃ)
- 慈經 ,小部經集 I.8,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良稹中譯
- 《釋迦的啓示》,羅睺羅博士著,顧法嚴譯,陳健忠(香港大學醫學院講師) 增訂補譯 ,(香港九龍)顯密佛學會,1991。
- 另可參考:
- 增支部8集 1經/慈經(莊春江譯) 、增支部11集 15經/慈經(莊春江譯)
- 增支部4集 125經/慈經第一(莊春江譯) 、增支部4集 126經/慈經第二(莊春江譯) 、增支部10集 219經/業所生身經(莊春江譯) 、增支部7集 62經/慈經(莊春江譯)
- SN 46. 62, 六十二.慈心 (志蓮淨苑, 蕭式球) (巴利大藏經 經藏 相應部 Saṃyuttanikāya (The Book of Kindred Sayings; The "Grouped" Discourses) / 大篇 5. Mahāvagga / 入出息品 7. Ānāpānavaggo / 慈心 SN 46. 62, Mettāsuttaṃ)
- 《律藏》〈附隨〉第六 增一法 (十一法) Vinaya, Parivara, p.140
-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pp.311~314.
- 《增壹阿含經》第47卷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一〇)(大正藏 2.806a)說:「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枉,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大正 2.806 上)( CBETA , T02, no. 125, p. 806, a18~23 )。
- The Buddha's Words on Loving-Kindness/The Hymn of Universal Love/Loving-Kindness/The Discourse on Loving-kindness/Good Will {Sn 143-152} Amaravati | Buddharakkhita | snp.1.08 ; khp. 9 (Ñanamoli Thera) | Piyadassi | Thanissaro ]. ( AccessToInsight )
- 慈經注(Mettasuttava.n.nanaa); 明法比丘 譯: 直接閱讀 (HTML)、 PDF ( 法雨道場 )
- 《吉祥經》參考資訊
- 《吉祥經》 (尊者 明法比丘譯,法雨道場);巴利大藏經 經藏 小部 Khuddakanikaaya / 經集 5. Suttanipāta (The Sutta Collection) / 第二品 小品 (2. Cūḷavaggo) / 第四章 吉祥經 4. Maṅgalasuttaṃ。或 大吉祥經 ( CBETA 元亨寺版)。
- 《 吉祥經 》, CBETA 元亨寺版(或《 吉祥經 》:巴利大藏經 經藏 小部 Khuddakanikaaya / 小誦 (1. Khuddakapāṭha, Khuddaka-paa.tha) (Abr.=Khp)(with Commentary PTS); (The short passages) / 5. 吉祥經 Maṅgalasuttaṃ)
- 吉祥經 ;(民國) 法舫法師 譯(《大藏經補編》,第 7 冊,第 1 卷,No.0013,藍吉富 主編 /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5. CBETA )
- 大吉祥經 ,小部經集 II.4,坦尼沙羅尊者英譯,良稹中譯
- 《釋迦的啓示》,羅睺羅博士著,顧法嚴譯,陳健忠(香港大學醫學院講師) 增訂補譯 ,(香港九龍)顯密佛學會,1991。
- 吉祥經 及注釋, 法增比丘,馬來西亞,2005 年。
- 英譯:
- Khp 5. Maṅgala Sutta — Protection , translated from the Pāli Canon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thera, Khuddakapāṭha | Short Passages / Khp 5. Maṅgala Sutta — Protection
- Sn 2:4 Protection . This sutta is identical with Khp 5. translated from the Pāli Canon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thera, Sutta Nipāta | The Discourse Group / II : The Lesser Chapter (Cūḷa Vagga).
- Blessings (Narada Thera, 1994) | DISCOURSE ON BLESSINGS (Piyadassi Thera, 1999) | Blessings (Dr. R.L. Soni, 2006); Life's Highest Blessings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by Dr. R.L. Soni, revised by Bhikkhu Khantipalo) | Protection (Thanissaro Bhikkhu, 1994) ] (from AccessToInsight ).
- Maṅgala is also translated as good omen, auspices or good fortune.
- 《一切漏經》參考資訊
一切漏經(中部第2經,Sabbāsavasuttaṃ, 一切煩惱經,Getting rid of All Cares and Troubles, All the Taints, All the Fermentations, All Desires)
- 漢譯:
- 一切煩惱經 ; 莊春江 譯
- 漏經 ; 蕭式球 譯
- 一切漏經 ; 芝峯 譯(華宇)
- 一切漏經 ; 通妙 譯(元亨寺)
- 對照之阿含經典及其他: 中阿含10經 ;中阿含經卷第二,(一〇)中阿含七法品 漏盡經 第十(初一日誦),大正藏.第一冊.第26經.第431頁.下欄.第13行 ( CBETA ; T01, no. 26, p. 431, c13 )。 漏盡經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阿含站專案列表 → 中阿含經 → 卷第二 )。 增壹阿含40.6經 ;(淨諸漏),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七日品第四十之一,(六), EA 40.6 ( T02, no. 125, p. 740, a25 )。 一切流攝守因經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後漢 安息國 三藏 安世高 譯( T01, no. 31, p. 813, a5 )。 增支部 6集58經/煩惱經 (莊春江譯) 。增支部6集 58經/煩惱經 ; AN 6.58; 《增支部》6.58.
- 一切漏經注 ( 巴漢校譯與導論 , 莊博蕙 博士 譯著,2014.12,香光書鄉, 香光資訊網 )
- 英譯:
- All the Taints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Bodhi Bhikkhu ( Wisdom Publications )
- Discourse on All Āsavas , MN 2 PTS: M i 6,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Burma Piṭaka Association ( 緬甸三藏協會 ) ( Access to Insight )
- All the Fermentations , MN 2 PTS: M i 6,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坦尼沙羅尊者) ( Access to Insight )
- All Desires, Translated by Sister Uppalavanna: buddhadust.com or Mettanet Tipitaka Index
- 《布喻經》參考資訊
布喻經(中部第7經,MN 7 Vatthūpamasuttaṃ (Vatthasuttaṃ), 衣服經, The Parable of the Piece of Cloth, The Simile of the Cloth)
- 漢譯:
- 英譯:
- The Simile of the Cloth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Bodhi Bhikkhu ( Wisdom Publications )
- The Simile of the Cloth , MN 7 PTS: M i 36,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Nyanaponika Thera (向智長老) ( Access to Insight )
- The Simile of the Cloth, Translated by Sister Uppalavanna: buddhadust.com or Mettanet Tipitaka Index
- 《布喻經》及其註解:〈 心的十六種染污 〉 ( 舊版連結 ),向智尊者 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香光莊嚴六十七期/90年9月20日 ( 舊版連結 )( 香光資訊網 , 香光莊嚴雜誌 ( 舊版連結 ) )
- 《念處經》參考資訊
念處經(中部第10經,念住大經, MN 10: Satipatthana Sutta, Th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The Presence of Mindfulness, The Discourse on the Arousing of Mindfulness, Frames of Reference, Establishing Mindfulness)
漢譯:
- 【念處經】蕭式球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佛學園圃--5. 南傳佛教 --5.1.2.010;或 志蓮淨苑文化部--研究員工作--研究文章 --南傳佛教-- 5.1.2.010);
- 中部10經/【念住大經】(根本法門品[1]); 莊春江 ( ← 漢譯中部 ← 臺灣【莊春江工作站】 )。
- 江鍊百漢譯;釋芝峯校證《 念處經第十 》 (PDF) 。
- 念處經 ; 通妙 譯(元亨寺)
- 對照之阿含經典及其他: 中阿含98念處經 MA 98,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九八)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及 增壹阿含經壹入道品第十二,(一) EA 12.1,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增壹阿含經壹入道品第十二,(一)
英譯:
10.Satipaṭṭhāna Sutta: Th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Bodhi Bhikkhu)
***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3.0 Unported License." ***
Satipatthana Sutta: The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MN 10 PTS: M i 55)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Nyanasatta Thera
Satipatthana Sutta: The Discourse on the Arousing of Mindfulness (MN 10 PTS: M i 55)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Soma Thera
Satipatthana Sutta: Frames of Reference (MN 10 PTS: M i 55)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坦尼沙羅尊者) (Access to Insight:Readings in Theravada Buddhism -- Majjhima Nikaya (The Middle-length Discourses)。
Majjhima Nikaaya I. 1. 10 Satipa.t.thaanasutta.m 10 Establishing Mindfulness Translated by Sister Upalavanna (METTANET - LANKA之 THE TIPITAKA -- Majjhima Nikaya ) or Majjhima Nikāya (awake.kiev.ua) 。
另可參: 巴、漢、英對讀 :10 種譯本對讀〔 本站 :巴利原典(CSCD)、明法尊者(Ven. Bhikkhu Metta) 漢譯、莊春江 漢譯、蕭式球 漢譯、帕奧禪師弟子漢譯、Ven. Thanissaro Bhikkhu(英譯), Ven. Ānandajoti Bhikkhu(英譯)、Burma Piṭaka Association(英譯), Ven. Bhikkhu Anālayo (英譯, 漢譯) 〕
《教授尸伽羅經》參考資訊
教授辛伽羅經(長部第31經,教授尸伽羅經、教化仙伽邏經、辛額勒經、教授尸伽羅越經、教授濕伽羅越經、對施嘉那的忠告, DN 31 Sigālovada Suttantaɱ, Sīgālasuttaṃ, Siṅgālasuttaṃ, Advice to Sigala, The Buddha's Advice to Sigalaka, The Discourse to Sigala, The Layperson's Code of Discipline, The Sigāla Homily, To Sigalaka: Advice to Lay People)
《教授尸伽羅經》參考資訊
教授尸伽羅經(長部第31經,教化仙伽邏經、辛額勒經、教授辛伽羅經、教授尸伽羅越經、教授濕伽羅經、對施嘉那的忠告, DN 31 Sigālovada Suttantaɱ, Sīgālasuttaṃ, Siṅgālasuttaṃ, Advice to Sigala, The Buddha's Advice to Sigalaka, The Discourse to Sigala, The Layperson's Code of Discipline, The Sigāla Homily, To Sigalaka: Advice to Lay People)
漢譯:
- 漢譯 長部31經/辛額勒經 ;莊春江( ← 漢譯長部 ← 臺灣【 莊春江工作站 】)。
- 教化仙伽邏經 ;蕭式球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 ── 佛學園圃 ── 5. 南傳佛教 ── 5.1.1.31;或 志蓮淨苑文化部 ── 研究員工作 ── 研究文章 ── 南傳佛教 ── 5.1.1.31)
- 在家人的佛教倫理-以巴利本《善生經》為對比之研究 , 邱金品,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2010),紙本 17 ~ 74 頁(電子檔:Pp. 25~82)或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禮拜六方 ── 佛教中在家居士的倫理關係 (HTML 直接閱讀), 尊者 明法比丘 譯, 法雨雜誌第六期 (PDF), 2008.11, 法雨道場
- 教授尸伽羅越經 ;通妙譯,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三一 教授尸伽羅越經;0181a( CBETA , N08, no. 4, p. 181, a2)
- 對照之阿含經典及其他:
- 善生經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藏.第 1 冊. No. 1.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一.(一六)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善生經第十二.[0070a( CBETA , T01, no. 1, p. 70, a19)
- 善生子經 ;西晉 沙門 支法度 譯.大正藏.第 1 冊. No. 17.佛說善生子經.[0252b( CBETA , T01, no. 17, p. 252, b6)
-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西晉 沙門 支法度 譯.大正藏.第 1 冊. No. 16.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0250c( CBETA , T01, no. 16, p. 250, c11)
- 善生經 ;東晉 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 譯.大正藏.第 1 冊. No. 26.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一三五)大品善生經第十九(第三念誦);《中阿含135經》;0638c( CBETA , T01, no. 26, p. 638, c6)
英譯(English):
- Sigalovada Sutta: The Buddha's Advice to Sigalaka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John Kelly, Sue Sawyer, and Victoria Yareham, 2005
- Sigalovada Sutta: The Discourse to Sigala (The Layperson's Code of Discipline),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Narada Thera , 1996 ( AccessToInsight )
- PTS: The Segala Homily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W. Rhys Davids and C.A.F. Rhys Davids, III.173; PDF file
- SSP: Sigālovada Suttanta ,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Rev. Daniel John Gogerly
- WP: To Sigalaka: Advice to Lay People, Walshe, trans., 461 ( Suttas of the Digha Nikaya )
- 《法句經》參考資訊
《法句經》 (Dhammapada, 小部 / 2. 法句(經),英譯 The Words of Truth, The Buddha's Path of Wisdom, Inward Path, The Word of the Doctrine,《法句經》巴、漢、英文 多譯本對讀 )
《大般涅槃經》參考資訊
大般涅槃經 (長部第16經, DN 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般涅槃大經, 大般湼槃經, Advice to Sigala, The Buddha's Advice to Sigalaka, The Discourse to Sigala, The Layperson's Code of Discipline, The Sigāla Homily, To Sigalaka: Advice to Lay People)
漢譯:
- 般涅槃大經 ;莊春江 (original: 原始出處)
- 長部.十六 大般湼槃經;蕭式球 (original: 原始出處)
- 南傳大般涅槃經 ;巴宙譯 (1971 AD)。
- 大般涅槃經;釋達和(《巴利語佛典精選》)
- 《長部》.十六 《大般涅槃經》;寧樂
- 遍涅槃大經 ;臺灣.廖文燦 譯(AB 佛曆 2549年; 2005 AD) (PDF,ms. .doc )
- 大槃涅槃經第十六 (CBETA);江鍊百譯; 沙門芝峯校證
- 一六 大般涅槃經 (CBETA);通妙譯,臺灣.元亨寺版;N07n0004_016 長部經典(第15卷-第23卷) 第16卷)
- 漢譯巴利三藏·經藏·長部;著者:段晴 等
- 參考相當之古漢譯對應經典:
- 佛說長阿含經 卷第二 (二)第一分 遊行經第二初 ; 卷第三 遊行經第二中 ; 卷第四 遊行經第二後 ; 後秦 弘始年 佛陀耶舍(Buddhayaśas) 共 竺佛念 譯
- 佛般泥洹經 ;西晉 河內沙門 白法祖 譯
- 大般涅槃經 (大正藏,第 1 冊 No. 0007,東晉 平陽沙門 釋法顯 譯
- 般泥洹經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1冊 No. 6 [No. 1(2), Nos. 5, 7]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卷第三十五 (T24n1451_p0382b29, 大唐 三藏法師 義淨 奉制譯)
- 部份:中阿含經 第35卷 梵志品第二 (一四二)中阿含梵志品雨勢經第一 ,東晉 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Gautama Saṃghadeva)譯( CBETA )
- 部份:第 2 冊 No. 0125 增壹阿含經 卷第三十四 七日品第四十之一 (二) [0738a11]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 CBETA )
英譯(English):
- Last Days of the Buddha (complete text),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Sister Vajira & Francis Story ( PDF )
-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Total Unbinding (excerpt), DN 16 PTS: D ii 137 chapters 5-6,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 坦尼沙羅尊者 )
-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Great Emancipation ; PDF (A Translation of Mahāparinibbānasutta (DN 16); June, 2008 / 2552,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Ven.Ānandajoti Bhikkhu )
- Discourse on the Great Event of the Passing away of the Buddha, Translation by Myanmar Authors, SOURCE: "TEN SUTTAS FROM DIGHA NIKAYA", BURMA PITAKA ASSOCIATION, 1984: part 1 , part 2 , part 3 , part 4
序言 | 前言 (自序) | 佛陀傳略 |
---|---|---|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態度 | 第二章 四聖諦 (第一聖諦:苦諦) | 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諦——苦之生起 |
第四章 第三聖諦:滅諦——苦的止息 | 第五章 第四聖諦:道諦 | 第六章 無我論 |
第七章 修習:心智的培育 | 第八章 佛的教誡與今日世界 | 佛典選譯 |
附錄 本書常見佛學名詞淺釋 | 張澄基序 (慧炬出版社) | 整部: HTML |
※※※ 建議初機學佛的讀者們:首先閱讀第一章,然後跳過去讀第五、七、八章;當基本概念較清楚與生動時,再回過頭來讀第二、三、四、六章。 〔取材自:原作者之 前言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