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外甥僧護尊者的故事(身心的安頓)(尊者的足跡-南傳法句經的故事)


外甥僧護尊者的故事(身心的安頓。)

遠行與獨行,無行隱深窟。
誰能調伏心,解脫魔羅縛。

【心品 CITTAVAGGO(第 37 偈)】


     這一句法句,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對外甥僧護尊者所說 的。在舍衛城,有一個人,他聽了佛陀的佛法,出了家,取名為僧護, 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僧護的妹妹生了一個兒子,長大後,到僧護座下 出家,取法名為外甥僧護。在他結夏安居於某村落的寺院時,曾受信施 者兩塊布供養,一塊是七肘長(註一),一塊是八肘長,於是他心中想 著:「我要將八肘長的布供養我的師父,七肘長的留著自己用。」

   結夏安居圓滿後,便離開該寺院,心想:「我要去見師父。」於是 沿途托缽,到了師父的住所。僧護尊者不在,他便進入寺院裡,幫師父 寮房舖好座位,並將師父的洗腳水準備好,然後等師父回來。

   不久後,師父回來了,他立刻向前去迎接師父,接過師父手中的缽  和僧服,恭敬地說:「師父,請坐。」等師父就座後,便拿來他先前所  準備好的水讓師父洗腳,並拿扇子為師父搧涼。接著,他將施者所供養  的布送到師父面對說:「師父,請接受這塊布!」。

   師父回答說:「我的僧服已經足夠了,這塊布,還是你自己留著用  吧!」

   「師父,當我得到這塊布的時候,我就只想到要供養您,請您就收  下吧!」

   「不,外甥僧護,我的僧服已經足夠,還是你自己留著用吧!」

   「師父,請不要拒絕,就請您收下吧!」

   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但是師父仍然不接受。這時外甥僧  護一邊搧著扇子,心裡一邊想著:「還沒出家前,我是他的外甥,出家  後,我是他的弟子,但是他仍然不肯接受我的供養,反而要我自己留著  用,如此,我成為一個比丘又有什麼意思呢?我看我還是還俗好了。」

   接著,他便在心中盤算著:「如何維持在家的生活呢﹖如果將八肘  長的布賣了,買隻母羊,母羊會很快的生下小羊,如此一再地繁殖,就  能生下很多小羊,將小羊賣了就可以賺一筆錢,有了錢之後就可娶老婆  ,娶了老婆,她將會為我生個兒子,我要以舅舅的名字來為他命名,然  後帶著兒子和太太駕著牛車去拜訪舅舅。在途中,我向我的太太說:「  孩子讓我來抱吧!」太太回答說:「你駕車要專心,怎麼還能抱小孩呢  ?還是我來抱吧!」就在兩人把孩子拉來拉去時,一個不小心,讓小孩  子掉到車下,牛車輾過他的身體,把孩子輾死了。於是我將對她說:「  妳既然不把孩子讓我帶,又不將她抱緊,就是因為妳,孩子才會失去他  的生命!」然後,我將用鞭子鞭打她。

   他一邊搧著扇子,一邊幻想著,不知不覺地就將手中扇子朝師父的  頭上打了下去,僧護尊者心中想著:「奇怪!他為什麼打我的頭呢﹖」  於是他便運用神通力去觀察他的念頭,外甥僧護心中所想的都一一地被  僧護尊者知曉了;僧護尊者便開口說道:「你打不到你的太太,你為什  麼要打我這個老比丘呢?我坐在這裡又沒什麼過錯!」

   外甥僧護聽了心裡一驚,想著:「完了,我剛剛所想的全都被師父  知道了,既然這樣,我當個比丘又有什麼用呢?」他丟下扇子便向外狂  奔,許多年輕的比丘隨後追著去抓住他,將他帶往佛陀的座前。佛陀見  到他們即便問道:「比丘們,你們為什麼來到這裡﹖又為什麼抓一個比  丘跟你們來呢﹖」

   「世尊,這個年輕比丘不能安住於僧團的生活而要逃跑,所以我們  將他帶到你的座前來。」

   「真的是這樣嗎﹖」

   「是的,世尊。」外甥僧護回答。

   「為什麼你犯下如此重大的過錯呢﹖又為何不能依照我的教法好好  訓練自己成為眾人所熟知的修行者呢﹖」

   「世尊,因為我不能讓自己的心念獲得安住啊。」

   「為什麼你的心念無法安住呢﹖」

   於是外甥僧護便將事情的始末,一五一十地告知佛陀:「就是這樣  ,我才要逃跑的。」

   「哦,比丘,不要擔心,心放在遙遠的事物上是他攀緣的本能,重  要的是你應好好的修持,從貪、瞋、痴中解脫而出。」佛陀接著說了一  個偈頌:

遠行與獨行,無行隱深窟。

誰能調伏心,解脫魔羅縛。

   在偈中:

   佛陀的這一段教法,讓外甥僧護尊者證得初果須陀洹,其他的人也  都分別證得不同的果位,這一教法,讓許多人深獲法益。

   註一: 一肘約三十公分長。


本文印刷版載於臺南維鬘佛教傳道協會會訊。[84 ('95) 02]

翻譯者: 護法法師 (尼泊爾籍)(依巴利文翻譯)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