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參考經典(尊者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 《中部》 (Majjhima Nikāya)

    • 中部.法繼承經、法之繼承人經 法嗣經 (MN 3 Dhammadāyāda Sutta)
    • 中部.無穢經 (MN 5 Anaṅgaṇa Sutta)
    • 中部.布喻經 (MN 7 Vatthasutta, The Simile of the Cloth)
    • 中部.正見經 (MN 9 Sammādiṭṭhi Sutta)
    • 中部.傳車經、引導車經、接替馬車經 (MN 24 Rathavinīta Sutta)
    • 中部.象跡喻大經、如象足跡大經、大象跡喻經 (MN 28 Mahāhatthipadopama Sutta)
    • 中部.牛角林大經、牛角大經、 大牛角經 (MN 32 Mahāgosiṅga Sutta)
    • 中部.大廣解經、有明大經、 毘陀羅大經 (MN 43 Mahāvedalla Sutta)
    • 中部.遮堵瑪經、遮偷摩經、車頭聚落經 (MN 67 Cātuma Sutta)
    • 中部.瞿尼師經、枸哩亞尼經 (MN 69 Goliyāni Sutta)
    • 中部.長爪經、長甲經 (MN 74 Dīghanakha Sutta)
    • 中部.陀然經、達那若尼經 (MN 97 Dhanañjāni Sutta)
    • 中部.逐步經、逐一經、不斷經 (MN 111 Anupada Sutta)
    • 中部.應習不應習經、應行不應行經、 應該被實行的不應該被實行的經 (MN 114 Sevitabbāsevitabba Sutta)
    • 中部.諦分別經 (MN 141 Saccavibhaṅgasutta Sutta)
    • 中部.教化給孤獨長者經、教誡給孤獨經 (MN 143 Anāthapiṇḍikovāda Sutta)
    • 中部.化食清淨經、施食遍純淨經 (MN 151 Piṇḍapātapārisuddhi Sutta)
  • 《長部》 (Digha Nikāya)

    • 長部.三明經 (DN 13 Tevijja Sutta)
    • 長部.大般涅槃經 DN 16
    • 長部.淨信經、能淨信經 (DN 28 Sampasādanīya Sutta)
    • 長部.教授尸伽羅越經、辛額勒經、教化仙伽邏經 (DN 31 Siṅgālasutta)
    • 長部.等誦經、合誦經、結集經 (DN 33 Saṅgīti Sutta)
    • 長部.十增經、增十經、十上經 (DN 34 Dasuttara Sutta)
  • 《增支部》 ( Aṅguttara-Nikāya)

    • 2集
      • 增支部.等心經、結 (Samacitta Sutta) AN 2:37
      • 增支部.發願之一AN 2:129 (or AN 2:131)
    • 3集
      • 增支部.三集第128經,阿那律經第二、阿那律陀之二 AN 3:128 (Dutiya-anuruddha Sutta)
    • 4集
      • 增支部.四集,第167經,大目揵連經、目犍連 AN 4:167 Mahāmoggallāna Sutta
      • 增支部.四集,第172經,解析經、分析經 AN 4:172 Vibhatti Sutta)
    • 5集
      • 增支部.五集,第132經,隨轉輪經第二、跟隨轉動 AN 5:132 Dutiyacakkānuvattanasuttaṃ
    • 7集
      • 增支部.七集,第61經,打瞌睡經 AN 7:61 (AN 7:58) Pacalāyamānasuttaṃ
    • 10集
      • 增支部.十集,第7經,舍利弗經 AN 10:7 Sāriputtasuttaṃ
  • 《相應部》 (Saṃyutta Nikāya)

    • 2). 天子相應

      • SN 2:29 蘇尸摩經、須尸摩經、須深天子(Susimasuttaṃ)
    • 5). 比丘尼相應(Bhikkhuni Saṃyutta)

      • SN 5:6 遮羅經 Cālāsuttaṃ
      • SN 5:7 優波遮羅經 Upacālā Sutta
      • SN 5:8 尸蘇波遮羅經 Sīsupacālā Sutta
    • 8). 婆耆舍相應、鵬耆舍相應、婆耆沙長老相應 (Vaṅgīsasaṃyuttaṃ)

      • SN 8:7自恣經、自恣日Pavāraṇā Sutta331
    • 12). 因緣相應(Nidana Saṃyutta)

      • SN 12:32 伽拉羅經、黑齒經、迦邏羅 Kaḷāra Sutta
    • 22). 蘊相應(Khandha Saṃyutta)

      • SN 22:2 天臂經、天湖鎮 (Devadahasuttaṃ) S III 5
    • 28). 舍利弗相應(Sāriputta Saṃyutta)

      • SN 28:1 ~ SN 28:9 Vivekaja Suttaṃ ~ Nirodhasamāpatti Sutta
      1. 六處相應(Salayatana Saṃyutta)
      • SN 35:28 燃燒經、已燃燒經Āditta Sutta
      • SN 35:69優波先那-毒蛇經、優波舍那Upasena-āsīvisasuttaṃ
    • 38). 閻浮車相應Jambukhādaka Saṃyutta)

      • SN 38:1 ~ SN 38:16 Nibbānapañhā Sutta~ Dukkarapañhā Sutta
    • 45). 道相應(Magga Saṃyutta)

      • SN 45:2 一半經 (SN 45:2/S V 2 Upaḍḍhasuttaṃ)
    • 根相應(Indriya Saṃyutta)

      • SN 48:44 東門屋經Pubbakoṭṭhaka Sutta
      • SN 48:48 ~ SN 48:50 東園經第四Catutthapubbārāma Sutta~ 阿巴那經Āpaṇa Sutta
    • 預流相應、入流相應(Sotapatti Saṃyutta)

    • 47). 念處相應

      • SN 47:13 純陀經 Cundasutta
      • SN 47:14 支羅經、烏迦支羅經、郁伽支羅村 (Ukkacela Sutta)
  • 《小部》 (Khuddaka Nikāya)

    • 經集 Sutta-nipāta
    • 自說經
      • Udana 4:4 第四品 彌醯品
      • Udana 4:4 第七品 小品 「一」
    • 本生經 Jātaka
      • Jat 37 鷓鴣本生經 (Tittira Jātaka)
      • Jātaka 156《無私心本生經》(Alinacitta)

《中部》(Majjhima Nikāya)

中部.法繼承經、法之繼承人經 法嗣經 (MN 3 Dhammadāyāda Sutta)

中部3經/法之繼承人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MA.88, AA.18.3]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說這個:
「比丘們!你們要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不要成為財物之繼承人。我在你們上有憐愍:『弟子們是否能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非財物之繼承人。』比丘們!而如果你們成為我的財物之繼承人,非法之繼承人,你們也因為那樣成為應該被{抓住}[指責]者:『大師的弟子們住於財物之繼承人,非法之繼承人。』我也因為那樣成為應該被指責者:『大師的弟子們住於財物之繼承人,非法之繼承人。』比丘們!而如果你們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非財物之繼承人,你們也因為那樣不成為應該被指責者:『大師的弟子們住於法之繼承人,非財物之繼承人。』我也因為那樣不成為應該被指責者:『大師的弟子們住於法之繼承人,非財物之繼承人。』比丘們!因此,在這裡,你們要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不要成為財物之繼承人。我在你們上有憐愍:『弟子們是否能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非財物之繼承人。』(29)
比丘們!這裡,如果我是已食者、已滿足者、已充滿者、已完結者、飽足者、盡所需者,而我的施食成為過多法、應該被捨棄法。那時,兩位被飢餓虛弱折磨的比丘到來,我對他們這麼說:『比丘們!我是已食者、已滿足者、已充滿者、已完結者、飽足者、盡所需者,而我的施食成為過多法、應該被捨棄法,如果你們希望,請你們吃,如果你們不吃,現在我將捨棄在少草處,或將使之沈入在無蟲的水中。』在那裡,一位比丘這麼想:『世尊是已食者、已滿足者、已充滿者、已完結者、飽足者、盡所需者,而世尊的這個施食成為過多法、應該被捨棄法,如果我們不吃,現在世尊將捨棄在少草處,或將使之沈入在無蟲的水中。又,這被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要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不要成為財物之繼承人。」又,這是某種財物,即:施食。讓我不吃這個施食後,就以這個飢餓虛弱這麼度過這個日夜。』他不吃那個施食後,就以那個飢餓虛弱這麼度過那個日夜。那時,第二位比丘這麼想:『世尊是已食者、已滿足者、已充滿者、已完結者、飽足者、盡所需者,而世尊的這個施食成為過多法、應該被捨棄法,如果我們不吃,現在世尊將捨棄在少草處,或將使之沈入在無蟲的水中。讓我吃這個施食後,除去飢餓虛弱後,這麼度過這個日夜。』他吃那個施食後,除去飢餓虛弱後,這麼度過那個日夜。比丘們!即使那位比丘吃那個施食後,除去飢餓虛弱後,這麼度過那個日夜,但前面那位比丘正是更應該被我尊敬者與更應該被讚賞者,那是什麼原因?比丘們!因為,那將轉起那位比丘長時間的少欲性、知足、削減、易養性、活力的激發。因此,比丘們!你們要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不要成為財物之繼承人。我在你們上有憐愍:『弟子們是否能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非財物之繼承人。』」
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從座位起來後進入住處。(30)
在那裡,當世尊離開不久,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什麼情形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不隨學遠離呢?還有,什麼情形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隨學遠離呢?」
「學友!我們從遠處來到尊者舍利弗的面前,也為了能了知這個所說的義理,就請尊者舍利弗說明這個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尊者舍利弗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
「學友們!那樣的話,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將說了。」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什麼情形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不隨學遠離呢?學友們!這裡,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不隨學遠離,凡大師說諸法的捨斷者而他們不捨斷那些法,且他們是奢侈者、散漫者、在墮落上走在前面者、在獨居上放棄先頭者。學友們!在那裡,以三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不隨學遠離。』以這第一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凡大師說捨斷法者而他們不捨斷那些法。』以這第二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且他們是奢侈者、散漫者、在墮落上走在前面者、在獨居上放棄先頭者。』以這第三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學友們!以這三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學友們!在那裡,中座比丘們……(中略)以三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不隨學遠離。』以這第一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凡大師說捨斷法者而他們不捨斷那些法。』以這第二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且他們是奢侈者、散漫者、在墮落上走在前面者、在獨居上放棄先頭者。』以這第三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呵責者。學友們!新比丘們以這三處成為應該被呵責者。學友們!這個情形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不隨學遠離。(31)
學友們!還有,什麼情形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隨學遠離呢?學友們!這裡,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隨學遠離,凡大師說諸法的捨斷者而他們捨斷那些法,且他們是不奢侈者、不散漫者、在墮落上放棄先頭者、在獨居上走在前面者。學友們!在那裡,以三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隨學遠離。』以這第一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凡大師說諸法的捨斷者而他們捨斷那些法。』以這第二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且他們是不奢侈者、不散漫者、在墮落上放棄先頭者、在獨居上走在前面者。』以這第三處上座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學友們!上座比丘們以這三處成為應該被讚賞者。學友們!在那裡,中座比丘們……(中略)以三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隨學遠離。』以這第一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凡大師說諸法的捨斷者而他們捨斷那些法。』以這第二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且他們是不奢侈者、不散漫者、在墮落上放棄先頭者、在獨居上走在前面者。』以這第三處新比丘們成為應該被讚賞者。學友們!新比丘們以這三處成為應該被讚賞者。學友們!這個情形是住於獨居的大師弟子們隨學遠離。(32)
學友們!這裡,貪是邪惡的,以及瞋恚是邪惡的,有為了貪的捨斷與瞋恚的捨斷,作眼、作智,轉起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學友們!而什麼是那個作眼、作智,轉起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呢?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學友們!這是那個作眼、作智,轉起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
學友們!這裡,憤怒是邪惡的,以及怨恨是邪惡的……(中略)藏惡是邪惡的,以及專橫是邪惡的……(中略)嫉妒是邪惡的,以及慳吝是邪惡的……(中略)偽詐是邪惡的,以及狡猾是邪惡的……(中略)頑固是邪惡的,以及激情是邪惡的……(中略)慢是邪惡的,以及極慢是邪惡的……(中略)憍慢是邪惡的,以及放逸是邪惡的,有為了憍慢的捨斷與放逸的捨斷,作眼、作智,轉起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學友們!而什麼是那作眼、作智,轉起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呢?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學友們!這是那個作眼、作智,轉起寂靜、證智、正覺、涅槃的中道。」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那些悅意的比丘們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33)
法之繼承人經第三終了。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3.htm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3.htm

蕭式球 譯

三.法繼承經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你們要做我法的繼承人,不要做我物質的繼承人;這是我對你們的悲憫。如果你們做我物質的繼承人而不是法的繼承人的話,人們便會對你們作出評價: ‘導師的弟子繼承物質而不是繼承法。’ 人們也會對我作出評價: ‘導師的弟子繼承物質而不是繼承法。’ 如果你們做我法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的繼承人的話,人們便會對你們作出評價: ‘導師的弟子繼承法而不是繼承物質。’ 人們也會對我作出評價: ‘導師的弟子繼承法而不是繼承物質。’ 因此,比丘們,你們要做我法的繼承人,不要做我物質的繼承人;這是我對你們的悲憫。
  “比丘們,在我吃完食物,滿足所需之後,如果我的食物還有剩餘,那些食物便需要棄置。假如這時有兩位飢餓、沒有氣力的比丘到來,我對他們說: ‘比丘們,我的食物還有剩餘,需要棄置,如果你們要吃的話便可以吃;如果你們不吃的話,我現在便把它棄置到沒有草的地方或把它倒進沒有動物的水之中。’
  “第一位比丘心想: ‘世尊的食物有剩餘,如果我不吃,世尊便會把食物棄置。世尊曾說要做法的繼承人而不是物質的繼承人,食物是其中的一種物質;讓我不吃這些食物,飢餓、沒有氣力地度過這一天吧。’ 他不吃那些食物,飢餓、沒有氣力地度過那一天。

  “第二位比丘心想: ‘世尊的食物有剩餘,如果我不吃,世尊便會把食物棄置。讓我吃了這些食物,清除飢餓、回復氣力地度過這一天吧。’ 他吃了那些食物,清除飢餓、回復氣力地度過那一天。
  “比丘們,雖然第二位比丘吃了那些食物,清除飢餓、回復氣力地度過那一天,但是第一位比丘更值得我尊敬和稱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位比丘長期具有少欲、知足、嚴謹、容易供養、精進的質素。因此,比丘們,你們要做我法的繼承人,不要做我物質的繼承人;這是我對你們的悲憫。”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什麼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不跟隨修學遠離呢?什麼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跟隨修學遠離呢?”
  “賢友,我們從遠處到來舍利弗尊者跟前,就是為了聽你說這個道理。”
  “賢友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是的。”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什麼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不跟隨修學遠離呢?1就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不跟隨修學遠離,他們不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他們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

  “賢友們,有三種應受譴責的長老比丘:導師安住於遠離而身為弟子的長老比丘不跟隨修學遠離,這是第一種應受譴責的長老比丘;他們不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這是第二種應受譴責的長老比丘;他們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這是第三種應受譴責的長老比丘。賢友們,這就是三種應受譴責的長老比丘了。
  “賢友們,有三種應受譴責的中比丘:導師安住於遠離而身為弟子的中比丘不跟隨修學遠離,這是第一種應受譴責的中比丘;他們不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這是第二種應受譴責的中比丘;他們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這是第三種應受譴責的中比丘。賢友們,這就是三種應受譴責的中比丘了。
  “賢友們,有三種應受譴責的新比丘:導師安住於遠離而身為弟子的新比丘不跟隨修學遠離,這是第一種應受譴責的新比丘;他們不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這是第二種應受譴責的新比丘;他們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這是第三種應受譴責的新比丘。賢友們,這就是三種應受譴責的新比丘了。
  “賢友們,這就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不跟隨修學遠離了。
  “賢友們,什麼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跟隨修學遠離呢?就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跟隨修學遠離,他們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他們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
  “賢友們,有三種應受讚揚的長老比丘:導師安住於遠離而身為弟子的長老比丘跟隨修學遠離,這是第一種應受讚揚的長老比丘;他們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這是第二種應受讚揚的長老比丘;他們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這是第三種應受讚揚的長老比丘。賢友們,這就是三種應受讚揚的長老比丘了。


  “賢友們,有三種應受讚揚的中比丘:導師安住於遠離而身為弟子的中比丘跟隨修學遠離,這是第一種應受讚揚的中比丘;他們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這是第二種應受讚揚的中比丘;他們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這是第三種應受讚揚的中比丘。賢友們,這就是三種應受讚揚的中比丘了。
  “賢友們,有三種應受讚揚的新比丘:導師安住於遠離而身為弟子的新比丘跟隨修學遠離,這是第一種應受讚揚的新比丘;他們捨棄那些導師說要捨棄的東西,這是第二種應受讚揚的新比丘;他們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這是第三種應受讚揚的新比丘。賢友們,這就是三種應受讚揚的新比丘了。
  “賢友們,這就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跟隨修學遠離了。
  “賢友們,貪欲是惡的,瞋恚是惡的。中道可使人捨棄貪欲、捨棄瞋恚;中道可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可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賢友們,忿怒和敵意是惡的,怨恨和仇恨是惡的,嫉妒和吝嗇是惡的,虛偽和奸詐是惡的,固執和執拗是惡的,我慢和自大是惡的,散漫和放逸是惡的。中道可使人捨棄忿怒和敵意,可使人捨棄怨恨和仇恨,可使人捨棄嫉妒和吝嗇,可使人捨棄虛偽和奸詐,可使人捨棄固執和執拗,可使人捨棄我慢和自大,可使人捨棄散漫和放逸;中道可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可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賢友們,什麼是中道呢?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中道可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可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法繼承經完

-----------------------------------------------------------

  1 巴利文本沒有 “賢友們,什麼是導師安住於遠離而弟子不跟隨修學遠離呢?” 這句句子,現根據文義補上。

  https://www.chilin.org/news/news-detail.php?id=202&type=2

中部.無穢經 (MN 5 Anaṅgaṇa Sutta)

莊春江 譯

舍利弗中部5經/無穢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MA.87, AA.25.6]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有這四種現在的世間中存在的人,哪四種?
學友們!這裡,就存在有穢的某一類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學友們!又,這裡,就存在有穢的某一類人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學友們!這裡,就存在無穢的某一類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學友們!又,這裡,就存在無穢的某一類人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學友們!在那裡,凡就存在有穢的這個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者,這二位都是有穢人中這位被說下劣的人,學友們!在那裡,凡就存在有穢的這個人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者,這二位都是有穢人中這位被說上等的人,學友們!在那裡,凡就存在無穢的這個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者,這二位都是無穢人中這位被說下劣的人,學友們!在那裡,凡就存在無穢的這個人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者,這二位都是無穢人中這位被說上等的人。」(57)
在這麼說時,尊者大目揵連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什麼因、什麼緣,以那個這二位都是有穢者中一個被說下劣的人,一個被說上等的人呢?舍利弗學友!什麼因、什麼緣以那個這二位都是無穢者中一個被說下劣的人,一個被說上等的人呢?」(58)
「學友!在那裡,凡就存在有穢的這個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對那個穢的捨斷他將不使意欲產生、將不努力、將不發動活力,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有穢、心被污染地死去。學友!猶如被塵與垢覆蓋的銅鉢從市場或鍛工家被帶回來,主人們既不使用也不遍清潔它,而置它在塵道處,學友!這樣,那個銅鉢過些時候成為更污染的、卡垢(被垢捕捉)的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凡就存在有穢的這個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對那個穢的捨斷他將不使意欲產生、將不努力、將不發動活力,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有穢、心被污染地死去。
學友!在那裡,凡就存在有穢的這個人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對那個穢的捨斷他將使意欲產生、將努力、將發動活力,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地死去。學友!猶如被塵與垢覆蓋的銅鉢從市場或鍛工家被帶回來,主人們使用同時也遍清潔它,而不置它在塵道處,學友!這樣,那個銅鉢過些時候成為更遍純淨的、遍清潔的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凡就存在有穢的這個人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有穢的。』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對那個穢的捨斷他將使意欲產生、將努力、將發動活力,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地死去。
學友!在那裡,凡就存在無穢的這個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他將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作意,貪將使心墮落,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有穢、心被污染地死去。學友!猶如遍純淨的、遍清潔的銅鉢從市場或鍛工家被帶回來,主人們既不使用也不遍清潔它,而置它在塵道處,學友!這樣,那個銅鉢過些時候成為更污染的、卡垢的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凡就存在無穢的這個人不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他將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作意,貪將使心墮落,他將有貪、有瞋、有癡、有穢、心被污染地死去。
學友!在那裡,凡就存在無穢的這個人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他將不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不作意,貪將不使心墮落,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地死去。學友!猶如遍純淨的、遍清潔的銅鉢從市場或鍛工家被帶回來,主人們使用同時也清潔它,而不置它在塵道處,學友!這樣,那個銅鉢過些時候成為更遍純淨的、遍清潔的嗎?」
「是的,學友!」
「同樣的,學友!當人存在無穢而如實知道:『我的內在沒有穢。』者,他的這個能被預期:他將不作意淨相,以淨相的不作意,貪將不使心墮落,他將無貪、無瞋、無癡、無穢、心不被污染地死去。
目揵連學友!這是因、這是緣,以那個這二位都是有穢者中一個被說下劣的人,一個被說上等的人,目揵連學友!這是因、這是緣,以那個這二位都是無穢者中一個被說下劣的人,一個被說上等的人。」(59)
「學友!被稱為『穢,穢』,學友!這是什麼的同義語呢?即:穢。」
「學友!這是惡不善欲求行境的同義語,即: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如果我是犯罪過者,願比丘們不知道我已犯罪過。』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比丘們知道那位比丘已犯罪過。『比丘們知道我已犯罪過。』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如果我是犯罪過者,比丘們應該私下地呵責我,非在僧團中。』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比丘們在僧團中呵責那位比丘,非私下地。『比丘們在僧團中呵責我,非私下地。』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如果我是犯罪過者,同輩應該呵責我,非-非同輩。』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非同輩呵責那位比丘,非-同輩。『非同輩呵責我,非-同輩。』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大師就[以]一再反問我後對比丘們教導法,非大師一再反問其他比丘後對比丘們教導法。』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大師一再反問其他比丘後對比丘們教導法,非大師一再反問那位比丘後對比丘們教導法。『大師一再反問其他比丘後對比丘們教導法,非大師一再反問我後對比丘們教導法。』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比丘們就一再安排我在前面後,為了食物進入村落,非比丘們一再安排其他比丘在前面後,為了食物進入村落。』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比丘們一再安排其他比丘在前面後,為了食物進入村落,非比丘們一再安排那位比丘在前面後,為了食物進入村落。『比丘們一再安排其他比丘在前面後,為了食物進入村落,非比丘們一再安排我在前面後,為了食物進入村落。』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確實,願就我在食堂中得到首位的位子、首位的水、首位的施食(第一的供養),非其他比丘在食堂中得到首位的位子、首位的水、首位的施食。』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凡其他比丘在食堂中得到首位的位子、首位的水、首位的施食,非那位比丘在食堂中得到首位的位子、首位的水、首位的施食。『其他比丘在食堂中得到首位的位子、首位的水、首位的施食,非我在食堂中得到首位的位子、首位的水、首位的施食。』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就已食的我在食堂中感謝,非已食的其他比丘在食堂中祝福。』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已食的其他比丘在食堂中祝福,非已食的那位比丘在食堂中祝福,『已食的其他比丘在食堂中祝福,非已食的我在食堂中祝福。』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就我對到僧園的比丘們教導法,非其他比丘對到僧園的比丘們教導法。』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凡其他比丘對到僧園的比丘們教導法,非那位比丘對到僧園的比丘們教導法。『其他比丘對到僧園的比丘們教導法,非我對到僧園的比丘們教導法。』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就我對到僧園的比丘尼們教導法……(中略)對優婆塞們教導法……(中略)對優婆夷們教導法,非其他比丘對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教導法。』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凡其他比丘對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教導法,非那位比丘對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教導法。『其他比丘對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教導法,非我對到僧園的優婆夷們教導法。』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比丘們就對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非比丘們對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比丘們對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非比丘們對那位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比丘們對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非比丘們對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比丘尼們就對我……(中略)優婆塞們……(中略)優婆夷們就對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非優婆夷們對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優婆夷們對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非優婆夷們對那位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優婆夷們對其他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敬,非優婆夷們對我恭敬、尊重、尊敬、崇敬。』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就我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非其他比丘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凡其他比丘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非那位比丘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其他比丘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非我是勝妙衣服的利得者。』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這裡,某一類比丘這樣的欲求生起:『啊!願就我是勝妙食物的利得者……(中略)勝妙住所……(中略)勝妙之病人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非其他比丘是勝妙之病人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學友!然而,這存在可能性:凡其他比丘是勝妙之病人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非那位比丘是勝妙之病人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其他比丘是勝妙之病人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非我是勝妙之病人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像這樣,他成為生氣者、不滿者。學友!凡憤怒連同不滿,這兩者都是穢。
學友!這是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的同義語,即:穢。(60)
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即使他是住林野者、住邊地者、常乞食者、次第乞食者、穿糞掃衣者、穿粗衣者,那時,同梵行者同樣地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學友!猶如遍純淨的、遍清潔的銅鉢從市場或鍛工家被帶回來,主人們對它裝(安排)死蛇或死狗或死人後,以另一個銅鉢覆蓋後,走向市場內,人們看見後對他這麼說:『喂!什麼就如高貴高貴的這個被攜帶呢?』站起來後,打開後俯視它,與看見同時,不合意狀態建立、厭逆狀態建立、嫌惡狀態建立,飢餓者也沒有食慾,更何況飽食者的。同樣的,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即使他是住林野者、住邊地者、常乞食者、次第乞食者、穿糞掃衣者、穿粗衣者,那時,同梵行者同樣地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未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61)
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即使他是住村落邊界者、受請食者、穿屋主給的衣服者,那時,同梵行者同樣地恭敬、尊重、尊敬、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學友,猶如遍純淨的、遍清潔的銅鉢從市場或鍛工家被帶回來,主人們對它裝粳米飯、挑除黑粒的飯、各種咖哩、各種配菜後,以另一個銅鉢覆蓋後,走向市場內,人們看見後對他這麼說:『喂!什麼就如高貴高貴的這個被攜帶呢?』站起來後,打開後俯視它,與看見同時,合意狀態建立、不厭逆狀態建立、不嫌惡狀態建立,飽食者也有食慾,更何況飢餓者的。同樣的,學友!凡比丘的任何這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即使他是住村落邊界者、受請食者、穿屋主給的衣服者,那時,同梵行者同樣地恭敬、尊重、尊敬、崇敬他,那是什麼原因?因為,那位尊者的那些惡不善欲求行境已捨斷被看見同時也被聽聞。」(62)
在這麼說時,尊者大目揵連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譬喻在我心中出現。」
「目揵連學友!請你說明。」
「學友!有一次,這個我住在王舍城的山圍域。學友!那時,我午前時穿衣、拿起衣鉢後,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當時,造車師之子瑟密低刨車的輞。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出現在他前面(對他現前)。那時,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這樣心的深思生起:『啊!這位造車師之子瑟密低會刨這個輞的這個彎、這個曲、這個缺點,這個輞就離彎、離曲、離缺點,會被純粹地住立於核心。』學友!一一如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心的深思,造車師之子瑟密低一一像那樣刨那個輞的那個彎、那個曲、那個缺點。學友!那時,悅意的邪命外道玻度之子-前造車師之子使悅意的言語出聲:『他以心了知我認為的心後刨。』
同樣的,學友!凡那些個人是無信者、為了生活非以信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狡詐者、偽善者、欺騙者、掉舉者、傲慢者、浮躁者、饒舌者、言語散亂者、不在諸根上守護門者、不在飲食上知適量者、不專修清醒者、在沙門身分上非有期待者、不在學上強烈尊重者、奢侈者、散漫者、在墮落上走在前面者、在獨居上放棄先頭者、懈怠者、缺乏活力者、念已忘失者、不正知者、不得定者、心散亂者、劣慧者、愚蠢(聾啞)者,尊者舍利弗以心知我認為的心後,以這法的教說刨他們。
但,凡那些善男子是以信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不狡詐者、不偽善者、不掉舉者、不傲慢者、不浮躁者、不饒舌者、言語不散亂者、在諸根上守護門者、在飲食上知適量者、已專修清醒者、在沙門身分上有期待者、在學上強烈尊重者、不奢侈者、不散漫者、在墮落上放棄先頭者、在獨居上走在前面者、活力已被發動者、自我努力者、念已現起者、正知者、得定者、心一境者、有慧者、不愚蠢者,他們聽聞尊者舍利弗的這法的教說後,看起來像以言語連同意喝飲、吃食:『先生!確實好!他使同梵行者們從不善的出來後,使在善的上住立。』學友!猶如喜好裝飾之類的年輕女子或男子,頭已洗,得到青蓮花環,或大茉莉花環,或善思花環後,以兩手領受後,戴在頭頂上。同樣的,學友!凡那些善男子是以信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不狡詐者、不偽善者、不掉舉者、不傲慢者、不浮躁者、不饒舌者、言語不散亂者、在諸根上守護門者、在飲食上知適量者、已專修清醒者、在沙門身分上有期待者、在學上強烈尊重者、不奢侈者、不散漫者、在墮落上放棄先頭者、在獨居上走在前面者、活力已被發動者、自我努力者、念已現起者、正知者、得定者、心一境者、有慧者、不愚蠢者,他們聽聞尊者舍利弗的這法的教說後,以言語連同意,看起來像喝飲、看起來像吃食:『先生!確實好!他使同梵行者們從不善的出來後,使在善的上住立。』」
像這樣,那兩位大龍喜悅互相善說的。(63)
無穢經第五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5.htm

蕭式球 譯

五.無穢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世上有四種人,是哪四種呢?一種人有垢穢,但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一種人有垢穢,而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一種人沒有垢穢,但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一種人沒有垢穢,而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
“賢友們,在兩種有垢穢的人之中,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的人是低的,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的人是高的。在兩種沒有垢穢的人之中,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的人是低的,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的人是高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兩種有垢穢的人之中一種低、一種高呢?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兩種沒有垢穢的人之中一種低、一種高呢?”
“賢友,一個有垢穢但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的人,將不會作出意欲、精進、努力來斷除那些垢穢。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貪欲、瞋恚、愚癡這些垢穢和污染的質素。

“賢友,假如有人把一個有塵埃、有污垢的銅碗帶到市集或銅匠工場,銅碗的主人不使用、不清潔它,還把它放在佈滿塵埃的地方;之後這個銅碗是否會有更多污漬、更多污垢呢?”
“賢友,是的。”
“賢友,同樣地,一個有垢穢但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的人,將不會作出意欲、精進、努力來斷除那些垢穢。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貪欲、瞋恚、愚癡這些垢穢和污染的質素。
“賢友,一個有垢穢而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的人,將會作出意欲、精進、努力來斷除那些垢穢。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這些沒有垢穢和沒有污染的質素。
“賢友,假如有人把一個有塵埃、有污垢的銅碗帶到市集或銅匠工場,銅碗的主人使用、清潔它,不把它放在佈滿塵埃的地方;之後這個銅碗是否會更潔淨、更明亮呢?”
“賢友,是的。”
“賢友,同樣地,一個有垢穢而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有垢穢的人,將會作出意欲、精進、努力來斷除那些垢穢。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這些沒有垢穢和沒有污染的質素。
“賢友,一個沒有垢穢但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的人,內心將會對外相誘人的事物思維作意,因此貪欲便會纏擾他的內心。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貪欲、瞋恚、愚癡這些垢穢和污染的質素。
“賢友,假如有人把一個潔淨、明亮的銅碗帶到市集或銅匠工場,銅碗的主人不使用、不清潔它,還把它放在佈滿塵埃的地方;之後這個銅碗是否會變成多污漬、多污垢呢?”
“賢友,是的。”

“賢友,同樣地,一個沒有垢穢但不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的人,內心將會對外相誘人的事物思維作意,因此貪欲便會纏擾他的內心。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貪欲、瞋恚、愚癡這些垢穢和污染的質素。
“賢友,一個沒有垢穢而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的人,內心將不會對外相誘人的事物思維作意,因此貪欲便不會纏擾他的內心。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這些沒有垢穢和沒有污染的質素。
“賢友,假如有人把一個潔淨、明亮的銅碗帶到市集或銅匠工場,銅碗的主人使用、清潔它,不把它放在佈滿塵埃的地方;之後這個銅碗是否會更潔淨、更明亮呢?”
“賢友,是的。”
“賢友,同樣地,一個沒有垢穢而如實知道自己內裏沒有垢穢的人,內心將不會對外相誘人的事物思維作意,因此貪欲便不會纏擾他的內心。他命終的時候內心將會帶著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這些沒有垢穢和沒有污染的質素。
“目犍連賢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兩種有垢穢的人之中一種低、一種高了。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兩種沒有垢穢的人之中一種低、一種高了。
“賢友,人們說 ‘垢穢,垢穢’ 。 ‘垢穢’ 所指的是什麼呢?垢穢就是指惡、不善的意欲了。
“賢友,一位犯戒的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沒有比丘知道我犯戒就好了。’ 當比丘知道他犯戒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1。
“賢友,一位犯戒的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比丘在私隱的地方舉發我而不是在僧團之中舉發我就好了。’ 當比丘在僧團之中舉發他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犯戒的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由同輩來舉發我而不是由卑輩來舉發我就好了。’ 當卑輩舉發他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導師先問我而不是先問其他比丘問題然後才說法就好了。’ 當導師先問其他比丘問題然後才說法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比丘入村化食由我來帶頭而不是由其他比丘來帶頭就好了。’ 當比丘入村化食由其他比丘來帶頭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在受供的地方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取得最好的座位、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就好了。’ 當在受供的地方由其他比丘取得最好的座位、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在受供的地方吃完食物後,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來答謝就好了。’ 當在受供的地方吃完食物後由其他比丘來答謝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去園林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就好了。’ 當由其他比丘去園林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是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就好了。’ 當其他比丘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一位比丘生起這意欲: ‘如果由我而不是其他比丘取得上好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就好了。’ 當其他比丘取得上好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他憤怒和失望。憤怒和失望兩者就是垢穢。
“賢友,垢穢就是指惡、不善的意欲了。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被看到、被聽到還沒有斷除惡、不善的意欲的話,即使他居住在偏僻的森林、逐家化食、從廢物堆撿粗布來穿著,他的同修都不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位尊者被看到、被聽到還沒有斷除惡、不善的意欲。
“賢友,就正如有人把一個潔淨、明亮的銅碗帶到市集或銅匠工場,銅碗的主人把蛇的屍體、狗的屍體、人的屍體放進碗內,再用另一個銅碗蓋好,然後在市集行走。人們看見之後會對他這樣說: ‘喂,你帶著像是寶物的是什麼東西呢?’ 他掀起蓋子,打開給人看。人們在看了之後感到不悅、感到作嘔、感到厭惡。即使肚餓也不想吃,更遑論肚飽了。
“賢友,同樣地,一位比丘被看到、被聽到還沒有斷除惡、不善的意欲的話,即使他居住在偏僻的森林、逐家化食、從廢物堆撿粗布來穿著,他的同修都不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位尊者被看到、被聽到還沒有斷除惡、不善的意欲。
“賢友,如果一位比丘被看到、被聽到斷除了惡、不善的意欲的話,即使他居住在村落附近、接受食物供養、受持居士所布施的衣服;他的同修都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位尊者被看到、被聽到斷除了惡、不善的意欲。
“賢友,就正如有人把一個潔淨、明亮的銅碗帶到市集或銅匠工場,銅碗的主人把軟滑的白飯、各種醬汁、各種咖喱放進碗內,再用另一個銅碗蓋好,然後在市集行走。人們看見之後會對他這樣說: ‘喂,你帶著像是寶物的是什麼東西呢?’ 他掀起蓋子,打開給人看。人們在看了之後感到歡悅、感到開胃、感到想吃。即使肚飽也想吃,更遑論肚餓了。
“賢友,同樣地,一位比丘被看到、被聽到斷除了惡、不善的意欲的話,即使他居住在村落附近、接受食物供養、受持居士所布施的衣服,他的同修都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位尊者被看到、被聽到斷除了惡、不善的意欲。”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有一個譬喻在我心中生起。”
“目犍連賢友,請把它說出來吧。”
“賢友,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的山洞。在上午,我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王舍城化食。那時候,沙彌提.車匠子在鉋造車輪的輪框,以前是車匠子的槃荼邪命外道也在那裏。那時候,槃荼心裏生起一個想法: ‘沙彌提在鉋造車輪的輪框,這個輪框有處不平整的地方、有處彎曲、有處缺陷;如果鉋去這處不平整的地方,鉋去這處彎曲,鉋去這處缺陷,這便成為一個完美的輪框了。’
“賢友,槃荼只是心中有這個想法,然而沙彌提正是在輪框上鉋去那處不平整的地方,鉋去那處彎曲,鉋去那處缺陷。於是槃荼很高興,他說出高興的說話: ‘他像知道我的心那樣來鉋造輪框!’
“賢友,同樣地,那些沒有信,只是為了生活而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的人,他們虛偽、奸詐、狡獪,內心混濁、散亂、搖擺,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節制,沒有警覺,無心向沙門,沒有修學熱誠,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內心迷亂,沒有智慧、內心暗昧;舍利弗尊者像知道他們的心那樣,說法來鉋去他們的缺點。
“那些在家庭生活的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不虛偽、不奸詐、不狡獪,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守護根門,飲食節制,警覺,心向沙門,有修學熱誠,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勤奮、精進,有念、有覺知,有定、一心,有智慧、內心不暗昧;舍利弗尊者像知道他們需要飲食法語那樣為他們說法,那些同修聽了舍利弗尊者說法後,能很好地遠離不善行及確立善行。

“賢友,就正如喜歡裝扮的女士或少女,她洗了頭,得到一個青蓮花、婆師花或阿提牟哆花花環,她用雙手拿著這個花環,然後把它戴上頭頂。同樣地,那些在家庭生活的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不虛偽、不奸詐、不狡獪,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守護根門,飲食節制,警覺,心向沙門,有修學熱誠,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勤奮、精進,有念、有覺知,有定、一心,有智慧、內心不暗昧;舍利弗尊者像知道他們需要飲食法語那樣為他們說法,那些同修聽了舍利弗尊者說法後,能很好地遠離不善行及確立善行。”
兩位大士互相對對方的美妙說話心感悅意。

無穢經完

-----------------------------------------------------------

1 在 《中阿含經》《八十七穢經》的文義之中,垢穢一者是指 “憤怒和失望” ,二者是指 “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犯戒” 、 “不想比丘在僧團中舉發自己” ,以至 “想自己而不是別人取得上好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 等不善意欲。

中部.布喻經 (MN 7 Vatthasutta, The Simile of the Cloth) 莊春江 譯

中部7經/衣服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MA.93, AA.13.5]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說這個:
「比丘們!猶如污染的、卡垢(被垢捕捉)的衣服,染工不論置它在什麼種染料中,不論在藍色類中,不論在黃色類中,不論在紅色類中,不論在深紅色類中,都成為難染的容色,都成為非遍純淨的容色,那是什麼原因?比丘們!衣服的非遍純淨狀態。同樣的,比丘們!在心被污染時,惡趣能被預期。比丘們!猶如遍純淨、遍清潔的衣服,染工不論置它在什麼種染料中,不論在藍色類中,不論在黃色類中,不論在紅色類中,不論在深紅色類中,都成為易染的容色,都成為遍純淨的容色,那是什麼原因?比丘們!衣服的遍純淨狀態。同樣的,比丘們!在心不被污染時,善趣能被預期。(70)
比丘們!而什麼是心的隨雜染呢?貪婪、不正貪是心的隨雜染;惡意是心的隨雜染;憤怒是心的隨雜染;怨恨是心的隨雜染;藏惡是心的隨雜染;專橫是心的隨雜染;嫉妒是心的隨雜染;慳吝是心的隨雜染;偽詐是心的隨雜染;狡猾是心的隨雜染;頑固是心的隨雜染;激情是心的隨雜染;慢是心的隨雜染;極慢是心的隨雜染;憍慢是心的隨雜染;放逸是心的隨雜染。(71)
比丘們!那位比丘他:『貪婪、不正貪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貪婪、不正貪;『惡意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他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惡意;『憤怒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憤怒;『怨恨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怨恨;『藏惡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藏惡;『專橫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專橫;『嫉妒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嫉妒;『慳吝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慳吝;『偽詐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偽詐;『狡猾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狡猾;『頑固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頑固;『激情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激情;『慢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慢;『極慢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極慢;『憍慢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憍慢;『放逸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捨斷心的隨雜染之放逸。(72)
比丘們!當比丘的:『貪婪、不正貪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貪婪、不正貪被捨斷;『惡意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惡意被捨斷;『憤怒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憤怒被捨斷;『怨恨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怨恨被捨斷;『藏惡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藏惡被捨斷;『專橫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專橫被捨斷;『嫉妒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嫉妒被捨斷;『慳吝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慳吝被捨斷;『偽詐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偽詐被捨斷;『狡猾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狡猾被捨斷;『頑固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頑固被捨斷;『激情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激情被捨斷;『慢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慢被捨斷;『極慢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極慢被捨斷;『憍慢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憍慢被捨斷;『放逸是心的隨雜染。』像這樣知道後,心的隨雜染之放逸被捨斷。(73)
他在佛上具備不壞淨:『像這樣,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們的大師、佛陀、世尊。』在法上具備不壞淨:『被世尊善說的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看的、能引導的、應該被智者各自經驗的。』在僧團上具備不壞淨:『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善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正直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真理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方正行者,即:四雙之人、八輩之士,這世尊的弟子僧團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74)
又,他的心[隨雜染]如範圍被捨棄、被吐出、被釋放、被捨斷、被斷念,他:『我在佛上具備不壞淨。』得義的信受、得法的信受、得伴隨法的欣悅。對喜悅者,喜被生起;對意喜者,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在法上……(中略)『我在僧團上具備不壞淨。』得義的信受、得法的信受、得伴隨法的欣悅。對喜悅者,喜被生,對意喜者來說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隨雜染]如範圍被我捨棄、吐出、釋放、捨斷、斷念。』得義的信受、得法的信受、得伴隨法的欣悅。對喜悅者,喜被生,對意喜者來說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75)
比丘們!那位比丘他是這樣戒者、這樣法者、這樣慧者,即使吃粳米飯、挑除黑粒的飯、各種咖哩、各種配菜的施食,那個對他也確實沒有障礙。比丘們!猶如污染的、卡垢的衣服由於清澈的水變成遍純淨、遍清潔的。又或金由於鍛冶爐變成遍純淨、遍清潔的(皎潔的)。同樣的,比丘們!那位比丘他有這樣的戒、這樣的法、這樣慧者,即使吃粳米飯、挑除黑粒的飯、各種咖哩、各種配菜的施食,那個對他也確實沒有障礙。(76)
他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77)
他知道:『有這個,有下劣的,有勝妙的,有這想類的超出、出離。』當他這樣知、這樣見時,心從欲漏被解脫,心也從有漏被解脫,心也從無明漏被解脫。在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比丘們!這被稱為:『被內部的沐浴沐浴的比丘。』」(78)
當時,孫陀利葛婆羅墮若婆羅門坐在世尊的不遠處。
那時,孫陀利葛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說這個:
「那麼,喬達摩尊師到巴乎葛河沐浴?」
「婆羅門!為何在巴乎葛河呢?巴乎葛河將能作什麼呢?」
「喬達摩尊師!因為巴乎葛河被眾人認同能解脫,喬達摩尊師!因為巴乎葛河被眾人認同有福德,又,眾人在巴乎葛河使已作的惡業除去。」
那時,世尊以偈頌對孫陀利葛婆羅墮若婆羅門說:
「巴乎葛與阿地葛,即使伽耶、孫陀利葛,
 色樂色地與波亞家,還有巴乎馬地河,
 被愚者經常跳入,黑業也沒變乾淨。
 孫陀利葛將能作什麼呢?波亞家呢?巴乎葛河呢?
 有怨的、已作罪垢的人,不能使那個惡業變乾淨。
 清淨者確實經常有禁食期,清淨者經常有布薩,
 清淨業的清淨者的,禁戒經常地達成,
 婆羅門!請你就在這裡沐浴:請你在一切生類上作安穩。
 如果不虛妄地說話,如果不殺害生命,
 如果不拿取未給予的,有信者是不慳吝的,
 到伽雅後你將能作什麼呢?水井都是你的伽雅。」(79)
在這麼說時,孫陀利葛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世尊說這個:
「太偉大了,喬達摩尊師!太偉大了,喬達摩尊師!喬達摩尊師!猶如扶正顛倒的,或揭開隱藏的,或告知迷路者的道路,或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們看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喬達摩尊師以種種法門說明。這個我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願我得到在喬達摩尊師的面前出家,願我得到具足戒。」
孫陀利葛婆羅墮若婆羅門得到在喬達摩尊師的面前出家,得到具足戒。
還有,已受具足戒不久,住於單獨的、隱離的、不放逸的、熱心的、自我努力的尊者婆羅墮若不久就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然後尊者婆羅墮若成為眾阿羅漢之一。(80)
衣服經第七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7.htm

蕭式球 譯

七.布喻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就正如一塊污染、帶有垢漬的布,無論染師拿來染藍色、黃色、紅色或粉紅色,都不能染得美麗的顏色,不能染得純淨的顏色。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塊布不淨。同樣地,一個污染的心會帶來投生惡道。
“比丘們,就正如一塊潔淨、明亮的布,無論染師拿來染藍色、黃色、紅色或粉紅色,都能染得美麗的顏色,能染得純淨的顏色。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塊布潔淨。同樣地,一個沒有污染的心會帶來投生善道。
“比丘們,什麼是污染心呢?貪欲、不正的愛欲是污染心,瞋恚是污染心,忿怒是污染心,敵意是污染心,怨恨是污染心,仇恨是污染心,嫉妒是污染心,吝嗇是污染心,虛偽是污染心,奸詐是污染心,固執是污染心,執拗是污染心,我慢是污染心,自大是污染心,散漫是污染心,放逸是污染心。
“比丘們,一位比丘知道貪欲、不正的愛欲是污染心,他斷除貪欲、不正的愛欲這種污染心……瞋恚……忿怒……敵意……怨恨……仇恨……嫉妒……吝嗇……虛偽……奸詐……固執……執拗……我慢……自大……散漫……一位比丘知道放逸是污染心,他斷除放逸這種污染心。

“比丘們,當這位比丘知道這些污染心及斷除了這些污染心的時候,他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他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他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所有的污染心。
“當他想到自己對佛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法的歡喜心,得到持法的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當他想到自己對法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法的歡喜心,得到持法的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當他想到自己對僧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法的歡喜心,得到持法的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當他想到自己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所有的污染心時,他得到義的歡喜心、法的歡喜心,得到持法的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樣的戒、這樣的法、這樣的慧,即使他吃軟滑的白米、各種醬汁、各種咖喱也不會成為障礙。就正如清水使一塊污染、帶有垢漬的布變得潔淨、明亮,或鎔爐使金變得潔淨、明亮,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這樣的戒、這樣的法、這樣的慧,即使他吃軟滑的白米、各種醬汁、各種咖喱也不會成為障礙。
“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橫向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他的內心帶著悲心……
“他的內心帶著喜心……
“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橫向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他知道什麼是低下的,什麼是高尚的;他知道怎樣超越顛倒想,怎樣從顛倒想之中出離。當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比丘們,比丘能依以上所說的來沐浴自己的內心。”
這時候,孫陀利迦.婆羅墮婆羅門坐在世尊附近。孫陀利迦.婆羅墮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去婆睺迦河沐浴吧。”
“婆羅門,為什麼要去婆睺迦河呢?去婆睺迦河有什麼用處呢?”
“喬答摩賢者,許多人視婆睺迦河為解脫,許多人視婆睺迦河為福德;婆睺迦河能洗去許多人的惡業。”

於是世尊對孫陀利迦.婆羅墮婆羅門說這偈頌:
“於婆睺迦河,
阿提迦渡口,
或於伽耶池,
孫陀利迦河,
舍羅舍提河,
波耶迦渡口,
婆睺摩提河;1
愚人常沐浴,
以上諸水中,
不能清黑業。

若人懷怨恨,
常作污染行;
孫陀利迦河,
波耶伽渡口,
或婆睺迦河,
於此有何用?

在於齋戒日,
或於布薩日,
常清淨自心,
修習淨白業;
婆羅門汝應,
於此而沐浴。

令眾生安穩,
不說於妄語,
不惱害眾生,
不行於偷盜,
具信不吝嗇;
於此而沐浴。

不需遠道往,
伽耶池水中;
即使以井水,
足以淨身心。”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孫陀利迦.婆羅墮婆羅門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喬答摩賢者,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我能在喬答摩賢者的座下出家,願我能受具足戒。”
孫陀利迦.婆羅墮婆羅門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不久,孫陀利迦.婆羅墮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孫陀利迦.婆羅墮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布喻經完

------------------------------------------------------

1 以上的河、渡口與池是婆羅門教視為聖潔的地方。人們常到那裏沐浴,希望清洗自己的罪業。

中部.正見經 (MN 9 Sammādiṭṭhi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9經/正見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MA.29, SA.344]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被稱為『正見、正見』,學友們!什麼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呢?」
「學友!我們會從遠處來到尊者舍利弗的面前,也為了能了知這個所說的義理,就請尊者舍利弗說明這個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尊者舍利弗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
「學友們!那樣的話,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將說了。」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不善、知道不善根、知道善、知道善根,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不善?什麼是不善根?什麼是善?什麼是善根?
學友們!殺生是不善,未給予而取是不善,邪淫是不善,妄語是不善,離間語是不善,粗惡語是不善,雜穢語是不善,貪婪是不善,惡意是不善,邪見是不善,學友們!這被稱為不善。
學友們!而什麼是不善根?貪是不善根,瞋恚是不善根,愚癡是不善根,學友們!這被稱為不善根。
學友們!而什麼是善?殺生的戒絕是善,未給予而取的戒絕是善,邪淫的戒絕是善,妄語的戒絕是善,離間語的戒絕是善,粗惡語的戒絕是善,雜穢語的戒絕是善,不貪婪是善,無惡意是善,正見是善,學友們!這被稱為善。
學友們!而什麼是善根?無貪是善根,無瞋恚是善根,無愚癡是善根,學友們!這被稱為善根。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不善,這樣知道不善根,這樣知道善,這樣知道善根,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後,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後,根除『我是』的見與慢煩惱潛在趨勢後,捨斷無明後,使明生起後,當生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89)
「好!學友!」那些比丘歡喜、隨喜尊者舍利弗所說後,更進一步問尊者舍利弗問題:
「學友!那麼,還會有其它法門,依之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食、知道食集、知道食滅、知道導向食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食?什麼是食集?什麼是食滅?什麼是導向食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哪四種?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以渴愛集而有食集,以渴愛滅有食滅,導向食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食,這樣知道食集,這樣知道食滅,這樣知道導向食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後,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後,根除『我是』的見與慢煩惱潛在趨勢後,捨斷無明後,使明生起後,當生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0)
「好!學友!」那些比丘歡喜、隨喜尊者舍利弗所說後,更進一步問尊者舍利弗問題:
「學友!那麼,還會有其它法門,依之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苦、知道苦集、知道苦滅、知道導向苦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苦?什麼是苦集?什麼是苦滅?什麼是導向苦滅道跡?生是苦,老也是苦,死也是苦,愁、悲、苦、憂、絕望也是苦,與不愛的結合也是苦,與所愛的別離也是苦,凡沒得到想要的,那也是苦。以簡要:五取蘊是苦,學友們!這被稱為苦。
學友們!而什麼是苦集?凡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學友們!這被稱為苦集。
學友們!而什麼是苦滅?凡正是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捨棄、斷念、解脫、無阿賴耶,學友們!這被稱為苦滅。
學友們!而什麼是導向苦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學友們!這被稱為導向苦滅道跡。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苦,這樣知道苦集,這樣知道苦滅,這樣知道導向苦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後,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後,根除『我是』的見與慢煩惱潛在趨勢後,捨斷無明後,使明生起後,當生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1)
「好!學友!」那些比丘歡喜、隨喜尊者舍利弗所說後,更進一步問尊者舍利弗問題:
「學友!那麼,還會有其它法門,依之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老死、知道老死集、知道老死滅、知道導向老死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老死?什麼是老死集?什麼是老死滅?什麼是導向老死滅道跡?凡一一那些眾生中,以一一那個眾生部類的老、老衰、齒落、髮白、皮皺、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學友們!這被稱為老。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死?凡一一那些眾生中,以一一那個眾生部類的過世、滅亡、崩解、消失、死亡、壽終、諸蘊的崩解、屍體的捨棄、命根斷絕,學友們!這被稱為死。像這樣,這個老與這個死,學友們!這被稱為老死。[SN.12.2]
以生集而有老死集(而老死集存在),以生滅有老死滅,導向老死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老死,這樣知道老死集,這樣知道老死滅,這樣知道導向老死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後,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後,根除『我是』的見與慢煩惱潛在趨勢後,捨斷無明後,使明生起後,當生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2)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生、知道生集、知道生滅、知道導向生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生?什麼是生集?什麼是生滅?什麼是導向生滅道跡?
凡一一那些眾生中,以一一那個眾生部類的生、出生、進入[胎]、生起、生出、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學友們!這被稱為生。
以有集而有生集,以有滅有生滅,導向生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生,這樣知道生集,這樣知道生滅,這樣知道導向生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後,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後,根除『我是』的見與慢煩惱潛在趨勢後,捨斷無明後,使明生起後,當生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3)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有、知道有集、知道有滅、知道導向有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有?什麼是有集?什麼是有滅?什麼是導向有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學友們!這被稱為有。
以取集而有有集,以取滅有有滅,導向有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有,這樣知道有集,這樣知道有滅,這樣知道導向有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4)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取、知道取集、知道取滅、知道導向取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取?什麼是取集?什麼是取滅?什麼是導向取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
以渴愛集而有取集,以渴愛滅有取滅,導向取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取,這樣知道取集,這樣知道取滅,這樣知道導向取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5)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渴愛、知道渴愛集、知道渴愛滅、知道導向渴愛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渴愛?什麼是渴愛集?什麼是渴愛滅?什麼是導向渴愛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六類渴愛:色的渴愛、聲的渴愛、氣味的渴愛、味道的渴愛、所觸的渴愛、法的渴愛。
以受集而有渴愛集,以受滅有渴愛滅,導向渴愛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渴愛,這樣知道渴愛集,這樣知道渴愛滅,這樣知道導向渴愛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6)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受、知道受集、知道受滅、知道導向受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受?什麼是受集?什麼是受滅?什麼是導向受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六類受:眼觸所生的受、耳觸所生的受、鼻觸所生的受、舌觸所生的受、身觸所生的受、意觸所生的受。
以觸集而有受集,以觸滅有受滅,導向受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受,這樣知道受集,這樣知道受滅,這樣知道導向受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7)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觸、知道觸集、知道觸滅、知道導向觸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觸?什麼是觸集?什麼是觸滅?什麼是導向觸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六類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以六處集而有觸集,以六處滅有觸滅,導向觸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觸,這樣知道觸集,這樣知道觸滅,這樣知道導向觸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8)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六處、知道六處集、知道六處滅、知道導向六處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六處?什麼是六處集?什麼是六處滅?什麼是導向六處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以名色集而有六處集,以名色滅有六處滅,導向六處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六處,這樣知道六處集,這樣知道六處滅,這樣知道導向六處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99)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名色、知道名色集、知道名色滅、知道導向名色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名色?什麼是名色集?什麼是名色滅?什麼是導向名色滅道跡?
受、想、思、觸、作意,學友們!這被稱為名。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學友們!這被稱為色。像這樣,這個名與這個色,學友們!這被稱為名色。
以識集而有名色集,以識滅有名色滅,導向名色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名色,這樣知道名色集,這樣知道名色滅,這樣知道導向名色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100)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識、知道識集、知道識滅、知道導向識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什麼是導向識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以行集而有識集,以行滅有識滅,導向識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識,這樣知道識集,這樣知道識滅,這樣知道導向識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101)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諸行、知道行集、知道行滅、知道導向行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諸行?什麼是行集?什麼是行滅?什麼是導向行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三種行:身行、語行、心行。
以無明集而有行集,以無明滅有行滅,導向行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諸行,這樣知道行集,這樣知道行滅,這樣知道導向行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102)
「好!學友!」……(中略)問:
「學友!那麼,還會有……(中略)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無明、知道無明集、知道無明滅、知道導向無明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無明?什麼是無明集?什麼是無明滅?什麼是導向無明滅道跡?
學友們!凡在苦上的無知、在苦集上的無知、在苦滅上的無知、在導向苦滅道跡上的無知,學友們!這被稱為無明。
以漏集而有無明集,以漏滅有無明滅,導向無明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無明,這樣知道無明集,這樣知道無明滅,這樣知道導向無明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中略)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103)
「好!學友!」那些比丘歡喜、隨喜尊者舍利弗所說後,更進一步問尊者舍利弗問題:
「學友!那麼,還會有其它法門,依之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嗎?」
「會有的,學友們!
學友們!當聖弟子知道漏、知道漏集、知道漏滅、知道導向漏滅道跡,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學友們!那麼,什麼是漏?什麼是漏集?什麼是漏滅?什麼是導向漏滅道跡?
學友們!有這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以無明集而有漏集,以無明滅有漏滅,導向漏滅道跡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中略)正定。
學友們!當聖弟子這樣知道漏,這樣知道漏集,這樣知道漏滅,這樣知道導向漏滅道跡,他捨斷一切貪煩惱潛在趨勢後,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後,根除『我是』的見與慢煩惱潛在趨勢後,捨斷無明後,生起明後,當生作苦的終結,學友們!這個情形聖弟子有正見、直見、在諸法上具備不壞淨,已到達這正法。」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那些悅意的比丘們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104)
正見經第九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9.htm

蕭式球 譯

九.正見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人們說 ‘正見,正見’ 。 ‘正見’ 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正見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我們從遠處到來舍利弗尊者跟前,就是為了聽你說這個道理。”
“賢友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是的。”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不善,知道什麼是不善的根源,知道什麼是善,知道什麼是善的根源;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不善?什麼是不善的根源?什麼是善?什麼是善的根源呢?殺生是不善的,偷盜是不善的,邪淫是不善的,妄語是不善的,兩舌是不善的,惡口是不善的,綺語是不善的,貪欲是不善的,瞋恚是不善的,邪見是不善的。這就是稱為不善了。
“賢友們,什麼是不善的根源呢?貪欲是不善的根源,瞋恚是不善的根源,愚癡是不善的根源。這就是稱為不善的根源了。
“賢友們,什麼是善呢?不殺生是善的,不偷盜是善的,不邪淫是善的,不妄語是善的,不兩舌是善的,不惡口是善的,不綺語是善的,不貪欲是善的,不瞋恚是善的,正見是善的。這就是稱為善了。

“賢友們,什麼是善的根源呢?不貪欲是善的根源,不瞋恚是善的根源,不愚癡是善的根源。這就是稱為善的根源了。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不善,知道這些是不善的根源,知道這些是善,知道這些是善的根源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食1,知道什麼是食集,知道什麼是食滅,知道什麼是食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食?什麼是食集?什麼是食滅?什麼是食滅之道呢?
“有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這四種食是什麼呢?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
“渴愛集就是食集。
“渴愛滅就是食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食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食,知道這些是食集,知道這些是食滅,知道這些是食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苦,知道什麼是苦集,知道什麼是苦滅,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什麼是苦集?什麼是苦滅?什麼是苦滅之道呢?
“生是苦的,老是苦的,病是苦的,死是苦的,憂、悲、苦、惱、哀是苦的,求不得是苦的;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的。這就是稱為苦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集呢?欲愛、有愛、無有愛是帶來後有的原因。這些渴愛和喜貪連在一起,使人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這就是稱為苦集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滅呢?對渴愛徹底無欲、滅盡、放捨、捨棄、解脫、遠離、不執著。這就是稱為苦滅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滅之道呢?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苦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苦,知道這些是苦集,知道這些是苦滅,知道這些是苦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老死,知道什麼是老死集,知道什麼是老死滅,知道什麼是老死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老死?什麼是老死集?什麼是老死滅?什麼是老死滅之道呢?
“無論哪種形式、哪種類別的眾生,年老、衰弱、牙齒掉下、頭髮轉白、面有皺紋、壽命減短、身心退化,這就是稱為老了;無論哪種形式、哪種類別的眾生,身壞、命終、逝世、死亡、五蘊散壞、屍骸被遺棄,這就是稱為死了。一種是老,一種是死,這就是稱為老死了。
“生集就是老死集。
“生滅就是老死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老死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老死,知道這些是老死集,知道這些是老死滅,知道這些是老死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生,知道什麼是生集,知道什麼是生滅,知道什麼是生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生?什麼是生集?什麼是生滅?什麼是生滅之道呢?
“無論哪種形式、哪種類別的眾生,在當中投生、入胎、成形、出生,五蘊出現,取得六處。這就是稱為生了。
“有集就是生集。
“有滅就是生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生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生,知道這些是生集,知道這些是生滅,知道這些是生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有,知道什麼是有集,知道什麼是有滅,知道什麼是有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有?什麼是有集?什麼是有滅?什麼是有滅之道呢?
“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取集就是有集。
“取滅就是有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有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有,知道這些是有集,知道這些是有滅,知道這些是有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取,知道什麼是取集,知道什麼是取滅,知道什麼是取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取?什麼是取集?什麼是取滅?什麼是取滅之道呢?
“有四種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見取。
“愛集就是取集。
“愛滅就是取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取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取,知道這些是取集,知道這些是取滅,知道這些是取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愛,知道什麼是愛集,知道什麼是愛滅,知道什麼是愛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愛?什麼是愛集?什麼是愛滅?什麼是愛滅之道呢?
“有六種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受集就是愛集。
“受滅就是愛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愛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愛,知道這些是愛集,知道這些是愛滅,知道這些是愛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受,知道什麼是受集,知道什麼是受滅,知道什麼是受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受?什麼是受集?什麼是受滅?什麼是受滅之道呢?
“有六種受:由眼觸所生的受、由耳觸所生的受、由鼻觸所生的受、由舌觸所生的受、由身觸所生的受、由意觸所生的受。
“觸集就是受集。
“觸滅就是受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受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受,知道這些是受集,知道這些是受滅,知道這些是受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觸,知道什麼是觸集,知道什麼是觸滅,知道什麼是觸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觸?什麼是觸集?什麼是觸滅?什麼是觸滅之道呢?
“有六種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入集就是觸集。
“六入滅就是觸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觸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觸,知道這些是觸集,知道這些是觸滅,知道這些是觸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六入,知道什麼是六入集,知道什麼是六入滅,知道什麼是六入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六入?什麼是六入集?什麼是六入滅?什麼是六入滅之道呢?
“有六種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名色集就是六入集。
“名色滅就是六入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六入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六入,知道這些是六入集,知道這些是六入滅,知道這些是六入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名色,知道什麼是名色集,知道什麼是名色滅,知道什麼是名色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名色?什麼是名色集?什麼是名色滅?什麼是名色滅之道呢?
“受、想、思、觸、作意,這就是稱為名了;四大和由四大衍生出來的色身,這就是稱為色了。一種是名,一種是色,這就是稱為名色了。
“識集就是名色集。
“識滅就是名色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名色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名色,知道這些是名色集,知道這些是名色滅,知道這些是名色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識,知道什麼是識集,知道什麼是識滅,知道什麼是識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什麼是識滅之道呢?
“有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行集就是識集。
“行滅就是識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識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識,知道這些是識集,知道這些是識滅,知道這些是識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行,知道什麼是行集,知道什麼是行滅,知道什麼是行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行?什麼是行集?什麼是行滅?什麼是行滅之道呢?
“有三種行:身行、口行、心行。
“無明集就是行集。
“無明滅就是行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行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行,知道這些是行集,知道這些是行滅,知道這些是行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無明,知道什麼是無明集,知道什麼是無明滅,知道什麼是無明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無明?什麼是無明集?什麼是無明滅?什麼是無明滅之道呢?
“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苦滅之道。這就是稱為無明了。
“漏集就是無明集。
“漏滅就是無明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無明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無明,知道這些是無明集,知道這些是無明滅,知道這些是無明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十分好。”
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們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有沒有另一種法義,也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呢?”
“賢友們,有的。一位聖弟子知道什麼是漏,知道什麼是漏集,知道什麼是漏滅,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什麼是漏?什麼是漏集?什麼是漏滅?什麼是漏滅之道呢?
“有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無明集就是漏集。
“無明滅就是漏滅。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漏滅之道。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知道這些是漏,知道這些是漏集,知道這些是漏滅,知道這些是漏滅之道的時候,能斷除所有貪著的性向,清除所有厭惡的性向,截斷我見和我慢,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這就是聖弟子的正見,能使人正直地生活,能帶來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能使人得到正法。這就是正見所包含的內容了。”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正見經完

-------------------------------------------------------

1 “食” (āhāra)原本是指食物,但在法義中引申為生命賴以投生及持續的四種食糧。對四食起貪愛是導致生死流轉的原因。

中部.傳車經、引導車經、接替馬車經 (MN 24 Rathavinīt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24經/引導車經(譬喻品[3])(莊春江譯)[MA.9, AA.39.10]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眾多出生地的比丘在出生地{下}[住]過雨季安居,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那些比丘說這個:
「比丘們!在出生地中,誰被出生地的同梵行比丘們這樣尊敬:『自己是少欲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少欲談論者;自己是知足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知足談論者;自己是獨居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獨居的談論者;自己是不交際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不交際談論者;自己活力已發動,並且是對比丘們作活力發動談論者;自己是戒具足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戒具足談論者;自己是定具足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定具足談論者;自己是慧具足,並且是對比丘們作慧具足談論者;自己是解脫具足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解脫具足談論者;自己是解脫智見具足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解脫智見具足談論者,是同梵行者們的教誡者、指導者、開示者、勸導者、鼓勵者、使歡喜者。』呢?」
「大德!在出生地中,尊者滿慈子被出生地的同梵行比丘們這樣尊敬:『自己是少欲者,並且是對比丘們作少欲談論者;自己是知足者……(中略)是同梵行者的教誡者、指導者、開示者、勸導者、鼓勵者、使歡喜者。』」(252)
當時,尊者舍利弗坐在世尊的不遠處。那時,尊者舍利弗想這個:
「是尊者滿慈子的利得,是尊者滿慈子的善得的利得:凡有智的同梵行者們在大師的面前一一觸及後稱讚,且大師對他非常隨喜。或許就偶爾我們也會與尊者滿慈子一起見面,或許會有就某種交談。」(253)
那時,世尊如其意地住在王舍城後,向舍衛城出發遊行,次第地進行著遊行,抵達舍衛城,在那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尊者滿慈子聽聞:「聽說世尊已抵達舍衛城,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254)
那時,尊者滿慈子收起臥坐具、拿起衣鉢後,向舍衛城出發遊行,次第地進行著遊行,來到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尊者滿慈子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那時,被世尊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的尊者滿慈子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為了白天的住處去盲者的樹林。(255)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你經常稱讚名叫滿慈子的比丘,他被世尊的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離開,為了白天的住處已出發去盲者的樹林。」
那時,尊者舍利弗形色匆忙地取坐墊布後,在尊者滿慈子後面注視地緊跟隨。
那時,尊者滿慈子進入盲者的樹林後,坐在某棵樹下為了白天的住處。尊者舍利弗也進入盲者的樹林,坐在另一棵樹下為了白天的住處。
那時,尊者舍利弗傍晚時,從獨坐出來,去見尊者滿慈子。抵達後,與尊者滿慈子互相歡迎。歡迎與寒喧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對尊者滿慈子說這個:(256)
「學友!在世尊處我們的梵行被住(住)嗎?」
「是的,學友!」
「學友!怎麼樣,為了戒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那麼,為了心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怎麼樣,為了見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那麼,為了度疑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怎麼樣,為了道非道智見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那麼,為了道跡智見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怎麼樣,為了智見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這確實不是。」
「當被像這樣問:『學友!怎麼樣,為了戒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時,你說:『學友!這確實不是。』當被像這樣問:『學友!那麼,為了心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時,你說:『學友!這確實不是。』當被像這樣問:『學友!怎麼樣,為了見清淨……(中略)為了度疑清淨……(中略)為了道非道智見清淨……(中略)為了道跡智見清淨……(中略)當被像這樣問:『學友!怎麼樣,為了智見清淨在世尊處梵行被住?』時,你說:『學友!這確實不是。』學友!那樣的話,為了什麼在世尊處梵行被住呢?』
「學友!為了無取著般涅槃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學友!怎麼樣,戒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那麼,心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怎麼樣,見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那麼,度疑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怎麼樣,道非道智見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那麼,道跡智見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怎麼樣,智見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學友!那麼,除了這些法之外,有無執取般涅槃嗎?」
「學友!這確實不是。」
「當被像這樣問:『學友!怎麼樣,戒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時,你說:『學友!這確實不是。』當被像這樣問:『學友!那麼,心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時,你說:『學友!這確實不是。』當被像這樣問:『學友!怎麼樣,見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中略)度疑清淨……(中略)道非道智見清淨……(中略)道跡智見清淨……(中略)當被像這樣問:『學友!怎麼樣,智見清淨是無執取般涅槃嗎?』時,你說:『學友!這確實不是。』當被像這樣問:『學友!那麼,除了這些法之外,有無執取般涅槃嗎?』時,你說:『學友!這確實不是。』那麼,學友!如怎樣,這所說的義理應該被看見呢?」(257)
「學友!如果世尊安立戒清淨為無執取般涅槃,等同安立有取著就是無執取般涅槃;學友!如果世尊安立心清淨為無執取般涅槃,等同安立有取著就是無執取般涅槃;學友!如果世尊安立見清淨為無執取般涅槃,等同安立有取著就是無執取般涅槃;學友!如果世尊安立度疑清淨為無執取般涅槃,等同安立有取著就是無執取般涅槃;學友!如果世尊安立道非道智見清淨為無執取般涅槃,等同安立有取著就是無執取般涅槃;學友!如果世尊安立道跡智見清淨為無執取般涅槃,等同安立有取著就是無執取般涅槃;學友!如果世尊安立智見清淨為無執取般涅槃,等同安立有取著就是無執取般涅槃。學友!如果除了這些法之外有無執取般涅槃,凡夫般涅槃,學友!因為凡夫在這些法之外。
學友!那樣的話,我將為你作譬喻,這裡,一些有智的男子也以譬喻了知所說的義理。(258)
學友!猶如當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居住在舍衛城時,在娑雞多城正好某些緊急應該被作的事發生,他們為他在舍衛城與娑雞多城中間使七輛引導車等候。學友!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從舍衛城內宮門口離去後,登上第一輛引導車。以第一輛引導車到達第二輛引導車,捨第一輛引導車,登上第二輛引導車;以第二輛引導車到達第三輛引導車,捨第二輛引導車,登上第三輛引導車;以第三輛引導車到達第四輛引導車,捨第三輛引導車,登上第四輛引導車;以第四輛引導車到達第五輛引導車,捨第四輛引導車,登上第五輛引導車;以第五輛引導車到達第六輛引導車,捨第五輛引導車,登上第六輛引導車;以第六輛引導車到達第七輛引導車,捨第六輛引導車,登上第七輛引導車;以第七輛引導車抵達娑雞多城的內宮門口。不久,成為到達內宮門口者。朋友、同事、親族、血親這麼問:『大王!你以這輛引導車,從舍衛城到達娑雞多城的內宮門嗎?』學友!當怎樣回答時,正確回答的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會回答?」
「學友!當這麼回答時,正確回答的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會回答:『這裡,當我居住在舍衛城時,在娑雞多城正好某些緊急應該被作的事發生,他們為那個我在舍衛城與娑雞多城中間使七輛引導車等候。那時,我從舍衛城內宮門口離去後,登上第一輛引導車。以第一輛引導車到達第二輛引導車,捨第一輛引導車,登上第二輛引導車;以第二輛引導車到達第三輛引導車,捨第二輛引導車,登上第三輛引導車;以第三輛引導車到達第四輛引導車,捨第三輛引導車,登上第四輛引導車;以第四輛引導車到達第五輛引導車,捨第四輛引導車,登上第五輛引導車;以第五輛引導車到達第六輛引導車,捨第五輛引導車,登上第六輛引導車;以第六輛引導車到達第七輛引導車,捨第六輛引導車,登上第七輛引導車;以第七輛引導車抵達娑雞多城的內宮門口。』學友!當這麼回答時,正確回答的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會回答。」
「同樣的,學友!戒清淨最多是為了心清淨;心清淨最多是為了見清淨;見清淨最多是為了度疑清淨;度疑清淨最多是為了道非道智見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最多是為了道跡智見清淨;道跡智見清淨最多是為了智見清淨;智見清淨最多是為了無執取般涅槃,學友!為了無執取般涅槃在世尊處梵行被住。」(259)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尊者滿慈子說這個:
「尊者是什麼名字呢?還有,同梵行者們怎麼知道尊者呢?」
「學友!我的名字是『滿』,同梵行者們知道我為『慈子』。」
「不可思議啊,學友!未曾有啊,學友!如他是以正確了知大師教誡的多聞弟子。同樣的,甚深、甚深的問題一一觸及後被尊者滿慈子回答。是同梵行者們的利得,是同梵行者們的善得的利得:凡他們得到看見,得到恭敬尊者滿慈子。即使同梵行者們以墊布以頭頂(帶)著尊者滿慈子,他們得到看見、得到恭敬,也是他們的利得,也是他們的善得的利得。也是我們的利得,也是我們的善得的利得:凡我們得到看見、得到恭敬尊者滿慈子。」
在這麼說時,尊者滿慈子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尊者是什麼名字呢?還有,同梵行者們怎麼知道尊者呢?」
「學友!我的名字是『憂波提舍』,同梵行者們知道我為『舍利弗』。」
「先生!我們確實不知道正與如大師的弟子一起討論:『尊者舍利弗』,如果我們知道是『尊者舍利弗』,我們不回答這麼多。
不可思議啊,學友!未曾有啊,學友!如他是以正確了知大師教誡的多聞弟子。同樣的,甚深、甚深的問題一一觸及後被尊者舍利弗詢問。是同梵行者們的利得,是同梵行者們的善得的利得:凡他們得到看見,得到恭敬尊者舍利弗。即使同梵行者們以墊布以頭頂(帶)著尊者舍利弗,他們得到看見、得到恭敬,也是他們的利得,也是他們的善得的利得。也是我們的利得,也是我們的善得的利得:凡我們得到看見、得到恭敬尊者舍利弗。」
像這樣,他們兩位大龍也喜悅相互的善說。(260)
引導車經第四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24.htm

蕭式球 譯

二十四.接替馬車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一些與世尊同族1的比丘在迦毗羅衛雨季安居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他們說: “比丘們,在同族之中,有哪位比丘同修,他自己少欲,教其他比丘少欲;自己知足,教其他比丘知足;自己遠離,教其他比丘遠離;自己不聯群結黨,教其他比丘不聯群結黨;自己作出精進,教其他比丘作出精進;自己具有戒,教其他比丘具有戒;自己具有定,教其他比丘具有定;自己具有慧,教其他比丘具有慧;自己具有解脫,教其他比丘具有解脫;自己具有解脫知見,教其他比丘具有解脫知見;他善於教導、善於指引、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他最受你們敬重的呢?”
“大德,有一位同族名叫富那.滿慈子尊者,他自己少欲,教其他比丘少欲……他善於教導、善於指引、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他最受我們敬重。”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坐在世尊附近,他心想: “富那尊者有得著,富那尊者有善得!他的智者同修在導師面前稱讚他各種優點,導師對他很满意!如果有一天能夠遇見富那尊者,跟他一起交談就好了。”
世尊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後,啟程向舍衛城遊行說法,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舍衛城,之後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富那尊者聽到世尊抵達舍衛城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消息,便執拾房舍,拿著大衣和缽,啟程向舍衛城遊行說法,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再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為富那尊者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富那尊者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啟程前往盲林午休。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向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時常提到的富那尊者剛才探望世尊,現在前往盲林午休。”
於是舍利弗尊者立即拿起坐蓆,保持能看見富那尊者頭部的距離,在後面跟隨著他。富那尊者進入盲林之後,坐在一棵樹底下午休。舍利弗尊者進入盲林之後,坐在另一棵樹底下午休。
到了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富那尊者那裏,和富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富那尊者說: “賢友,你是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是的。”
“賢友,你是為了戒清淨,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不是。”
“賢友,你是為了心清淨,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不是。”
“賢友,你是為了見清淨,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不是。”
“賢友,你是為了度疑清淨,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不是。”
“賢友,你是為了道與非道知見清淨,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不是。”
“賢友,你是為了道跡知見清淨,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不是。”
“賢友,你是為了知見清淨,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嗎?”
“賢友,不是。”
“賢友,為什麼問你是否為了戒清淨來修習梵行時,你答不是,再問你是否為了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與非道知見清淨、道跡知見清淨、知見清淨來修習梵行時,你都是答不是的呢?賢友,你是為了什麼來修習梵行的呢?”
“賢友,我是為了無取湼槃,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的。”
“賢友,戒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心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見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度疑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道與非道知見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道跡知見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知見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離開戒清淨以至知見清淨這些法不就是無取湼槃嗎?”
“賢友,不是。”
“賢友,為什麼問你戒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時,你答不是;問你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與非道知見清淨、道跡知見清淨、知見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時,你答不是;再問你離開戒清淨以至知見清淨不就是無取湼槃時,你都是答不是的呢?賢友,應該怎樣去理解這說話的義理呢?”
“賢友,如果世尊宣說戒清淨就是無取湼槃的話,那就是把有取的事物說成無取湼槃了。
“賢友,如果世尊宣說心清淨……
“賢友,如果世尊宣說見清淨……
“賢友,如果世尊宣說度疑清淨……
“賢友,如果世尊宣說道與非道知見清淨……
“賢友,如果世尊宣說道跡知見清淨……
“賢友,如果世尊宣說知見清淨就是無取湼槃的話,那就是把有取的事物說成無取湼槃了。
“賢友,如果說離開戒清淨以至知見清淨就是無取湼槃的話,凡夫便會證入湼槃了,因為凡夫是離開戒清淨以至知見清淨這些法的。

“賢友,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賢友,假如住在舍衛城的拘薩羅王波斯匿在娑祇多有一些急事要辦,他吩咐人在舍衛城和娑祇多之間停放七輛接替馬車。之後,他登上第一輛接替馬車走出王宮大門離開舍衛城,乘第一輛接替馬車抵達第二輛接替馬車那裏,他捨棄了第一輛接替馬車而登上第二輛接替馬車;再乘第二輛接替馬車抵達第三輛接替馬車那裏,他捨棄了第二輛接替馬車而登上第三輛接替馬車……再乘第六輛接替馬車抵達第七輛接替馬車那裏,他捨棄了第六輛接替馬車而登上第七輛接替馬車,再乘第七輛接替馬車抵達娑祇多進入王宮大門。
“當他在王宮大門那裏時,親友這樣問他: ‘大王,你是以這輛接替馬車從舍衛城來到這裏的嗎?’
“賢友,波斯匿王應該怎樣說才是正確的解釋呢?”
“賢友,波斯匿王應該這樣說才是正確的解釋: ‘我在娑祇多有一些急事要辦,於是吩咐人在舍衛城和娑祇多之間停放七輛接替馬車。之後,我登上第一輛接替馬車走出王宮大門離開舍衛城,乘第一輛接替馬車抵達第二輛接替馬車那裏,我捨棄了第一輛接替馬車而登上第二輛接替馬車……再乘第七輛接替馬車抵達這裏。’ 賢友,波斯匿王應該這樣說才是正確的解釋。”
“賢友,同樣地,戒清淨能帶來心清淨,心清淨能帶來見清淨,見清淨能帶來度疑清淨,度疑清淨能帶來道與非道知見清淨,道與非道知見清淨能帶來道跡知見清淨,道跡知見清淨能帶來知見清淨,知見清淨能帶來無取湼槃。賢友,我是為了無取湼槃,在世尊的指導下修習梵行。”
富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尊者,你的名字是什麼呢?你的同修怎樣稱呼尊者呢?”
“賢友,我的名字是富那.滿慈子。我的同修這樣稱呼我。”
“賢友,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富那尊者能逐一解說這深入的問題,一位多聞法義的弟子這樣正確掌握導師的教導!能夠看見和侍奉富那尊者的同修有得著、有善得!同修即使戴上頭巾來頂抬富那尊者,藉此也會有一個機會能夠看見和侍奉富那尊者,因此而有得著、有善得!我現在能夠看見和侍奉富那尊者,因此我有得著、有善得!”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富那尊者對他說: “尊者,你的名字是什麼呢?你的同修怎樣稱呼尊者呢?”
“賢友,我的名字是優波帝須。我的同修稱呼我做舍利弗。”
“我剛才不知道一起切磋的竟是如導師那樣的舍利弗。如果我知道你是舍利弗的話,即使少許說話也會說不出來。賢友,真是罕見,真是少有!舍利弗尊者能逐一提問這深入的問題,一位多聞法義的弟子這樣正確掌握導師的教導!能夠看見和侍奉舍利弗尊者的同修有得著、有善得!同修即使戴上頭巾來頂抬舍利弗尊者,藉此也會有一個機會能夠看見和侍奉舍利弗尊者,因此而有得著、有善得!我現在能夠看見和侍奉舍利弗尊者,因此我有得著、有善得!”
就是這樣,兩位大龍對對方的說話感到悅意。

1 “與世尊同族” (jātibhūmi)傳統漢譯為 “生地” 。生地是 “在該地出生” 的意思,尤指 “世尊在該地出生” ──即指迦毗羅衛。為了使譯文流暢,現把 “jātibhūmi” 這詞語按上文下理分別譯為 “與世尊同族” 、 “同族” 、 “迦毗羅衛” 。

中部.象跡喻大經、如象足跡大經、大象跡喻經 (MN 28 Mahāhatthipadopam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28經/如象足跡大經(譬喻品[3])(莊春江譯)[MA.30]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
「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猶如凡任何叢林生物的足跡類,那些全都在象的足跡中走到容納,象的足跡被告知它們中第一的,即:以大的狀態。同樣的,學友們!凡任何善法,那些全都在四聖諦中走到攝取,在哪四個中呢?在苦聖諦中,在苦集聖諦中,在苦滅聖諦中,在導向苦滅道跡聖諦中。(300)
學友們!而什麼是苦聖諦?生是苦,老也是苦,死也是苦,愁、悲、苦、憂、絕望也是苦,凡沒得到想要的,那也是苦。以簡要:五取蘊是苦。
學友們!而什麼是五取蘊呢?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學友們!而什麼是色取蘊呢?四大與四大之所造色。
學友們!而什麼是四大呢?地界、水界、火界、風界。(301)
學友們!而什麼是地界呢?地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學友們!而什麼是自身內的地界呢?凡自身內的、各自的、硬的、固體的、執取的,即: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腸子、腸間膜、胃、糞便,又或凡甚至其它任何自身內的、各自的、硬的、固體的、執取的,學友們!這被稱為自身內的地界。又,凡自身內的地界,連同凡外部的地界,這都是地界,它:『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被看見。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個後,在地界上厭,使心在地界上離染。
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外部的水界發怒,在那時,外部的地界被消失。學友們!竟然像這樣大程度外部地界的無常性將被發現(知道);滅盡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消散法的狀態將被發現;變易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更何況這個只存續一下子、被渴愛執取身體的『我』,或『我的』,或『我是』呢?那時,它的『否定(不)』就在這裡存在。
學友們!如果其他人辱罵、誹謗、惱害、騷擾那位比丘,他這麼知道:『我的這耳觸所生苦受已生起,而它緣於,非不緣於,緣於什麼?緣於觸。』他看見:『觸是無常的。』他看見:『受是無常的。』他看見:『想是無常的。』他看見:『諸行是無常的。』他看見:『識是無常的。』就界為所緣,他的心躍入、明淨、住立、勝解。
學友們!如果其他人以不想要的、非所愛的、不合意的對待(實行)那位比丘:以拳頭的接觸,也以土塊的接觸,也以棍棒的接觸、也以刀的接觸,他這麼知道:『這個身體有像這樣的性質:在如實的身上拳頭的接觸走入,土塊的接觸也走入,棍棒的接觸也走入,刀的接觸也走入。又,在如鋸子的教誡中這被世尊說:「比丘們!即使賤業的盜賊們以兩邊都有手柄的鋸子切斷一一肢體,但在那裡凡惹惱心(意),他也不是我的以那個教誡的執行者。」又,我的活力已被發動將成為不退縮的,念已現起成為不忘失的,身已寧靜成為無激情的,已得定成為心一境的,現在,寧願在這個身上令拳頭的接觸走入,令土塊的接觸也走入,令棍棒的接觸也走入,令刀的接觸也走入,因為,這是諸佛陀教誡被執行(做)。』
學友們!如果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隨念)佛、這麼隨念法、這麼回憶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不住立,他以那個激起急迫感、來到急迫感:『確實是我的無利得,確實不是我的利得;確實是我的惡得的,確實不是我的善得的:凡當我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不住立。』學友們!猶如媳婦看見公公後,激起急迫感、來到急迫感。同樣的,學友們!如果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不住立,他以那個激起急迫感、來到急迫感:『確實是我的無利得,確實不是我的利得;確實是我的惡得的,確實不是我的善得的:凡當我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善依止的平靜不住立。』如果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住立,他以那個成為悅意的。學友們!這個情形比丘有許多已做的。(302)
學友們!而什麼是水界呢?水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學友們!而什麼是自身內的水界呢?凡自身內的、各自的、水、水性的(來到水的)、執取的,即: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又或凡甚至其它任何自身內的、各自的、水、水性的、執取的,學友們!這被稱為自身內的水界。又,凡自身內的水界,連同凡外部的水界,這都是水界,它:『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被看見。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個後,在水界上厭,使心在水界上離染。
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外部的水界發怒,它帶走村落,也帶走城鎮,也帶走城市,也帶走地方,也帶走地方區域。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在大海中一百由旬的水退去,二百由旬的水也退去,三百由旬的水也退去,四百由旬的水也退去,五百由旬的水也退去,六百由旬的水也退去,七百由旬的水也退去。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在大海中水保持(住立)七棵棕櫚樹[的高度],水也保持六棵棕櫚樹,水也保持五棵棕櫚樹,水也保持四棵棕櫚樹,水也保持三棵棕櫚樹,水也保持二棵棕櫚樹,水也保持一棵棕櫚樹的高度。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在大海中水保持七人[的高度],水也保持六人,水也保持五人,水也保持四人,水也保持三人,水也保持二人,水也保持一人的高度。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在大海中水保持半個人[的高度],水也保持腰的高度,水也保持膝的高度,水也保持腳踝的高度。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在大海中水沒有潤濕手指節的高度。學友們!即使像這麼大的外部水界,無常性將被發現;滅盡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消散法的狀態將被發現;變易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更何況這個只存續一下子、被渴愛執取身體的『我』、『我的』、『我是』呢?那時,它的『否定』就在這裡存在。……(中略)如果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住立,他以那個成為悅意的。學友們!這個情形比丘也有許多已做的。(303)
學友們!而什麼是火界呢?火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學友們!而什麼是自身內的火界呢?凡自身內的、各自的、火、火性的(來到火的)、執取的,即:以那個被加熱,以那個使消化,以那個被它遍燒,以那個吃的、喝的、嚼的、嘗的走到完全消化,又或凡甚至其它任何自身內的、各自的、火、火性的、執取的,學友們!這被稱為自身內的火界。又,凡自身內的火界,連同凡外部的火界,這都是火界,它:『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被看見。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個後,在火界上厭,使心在火界上離染。
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外部的火界發怒,它燃燒村落,也燃燒城鎮,也燃燒城市,也燃燒地方,也燃燒地方區域,它來到青草邊,或道路邊,或岩石邊,或水邊,或能被喜樂的土地後,以無燃料被熄滅。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以雞毛也以腱肉尋求火。即使像這麼大的外部火界,無常性將被發現;滅盡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消散法的狀態將被發現;變易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更何況這個只存續一下子、被渴愛執取身體的『我』、『我的』、『我是』呢?那時,它的『否定』就在這裡存在。……(中略)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住立,他以那個成為悅意的。學友們!這個情形比丘也有許多已做的。(304)
學友們!而什麼是風界呢?風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學友們!而什麼是自身內的風界呢?凡自身內的、各自的、風、風性的(來到風的)、執取的,即:上行風、下行風、腹中的風、腹腔中的(腸中的)風、隨行於四肢中的風、『呼吸』,又或凡甚至其它任何自身內的、各自的、風、風性的、執取的,學友們!這被稱為自身內的風界。又,凡自身內的風界,連同凡外部的風界,這都是風界,它:『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這個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被看見。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見這個後,在風界上厭,使心在風界上離染。
學友們!有那個時期,凡外部的風界發怒,它帶走村落,也帶走城鎮,也帶走城市,也帶走地方,也帶走地方區域。學友們!有那個時期,他們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以棕櫚葉扇,也以扇子遍求風,在水流處的草也不{想要}[動]。竟然像這樣大程度外部風界的無常性將被發現;滅盡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消散法的狀態將被發現;變易法的狀態將被發現,更何況這個只存續一下子、被渴愛執取身體的『我』、『我的』、『我是』呢?那時,它的『否定』就在這裡存在。
學友們!如果其他人辱罵、誹謗、惱害、騷擾那位比丘,他這麼知道:『我的這耳觸所生苦受已生起,而它緣於,非不緣於,緣於什麼?緣於觸。』他看見:『觸是無常的。』他看見:『受是無常的。』他看見:『想是無常的。』他看見:『諸行是無常的。』他看見:『識是無常的。』就界為所緣,他的心躍入、明淨、住立、勝解。
學友們!如果其他人以不想要的、非所愛的、不合意的對待那位比丘:以拳頭的接觸,也以土塊的接觸,也以棍棒的接觸、也以刀的接觸,他這麼知道:『這個身體有像這樣的性質:在如實的身上拳頭的接觸走入,土塊的接觸也走入,棍棒的接觸也走入,刀的接觸也走入。又,在如鋸子的教誡中這被世尊說:「比丘們!即使賤業的盜賊們以兩邊都有手柄的鋸子切斷一一肢體,但在那裡凡惹惱心(意),他也不是我的以那個教誡的執行者。」又,我的活力已被發動將成為不退縮的,念已現起成為不忘失的,身已寧靜成為無激情的,已得定成為心一境,現在,寧願在這個身上令拳頭的接觸走入,令土塊的接觸也走入,令棍棒的接觸也走入,令刀的接觸也走入,因為,這是諸佛陀教誡被執行。』
學友們!如果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不住立,他以那個激起急迫感、來到急迫感:『確實是我的無利得,確實不是我的利得;確實是我的惡得的,確實不是我的善得的:凡當我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不住立。』學友們!猶如媳婦看見公公後,激起急迫感、來到急迫感。同樣的,學友們!如果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不住立,他以那個激起急迫感、來到急迫感:『確實是我的無利得,確實不是我的利得;確實是我的惡得的,確實不是我的善得的:凡當我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善依止的平靜不住立。』如果當那位比丘這麼回憶佛、這麼隨念法、這麼隨念僧團時,依止善的平靜住立,他以那個成為悅意的。學友們!這個情形比丘有許多已做的。(305)
學友們!猶如緣於木材、緣於蔓草、緣於茅草、緣於粘土圍繞的空間,就名為(就走到稱呼)『家屋』。同樣的,學友們!緣於骨骼、緣於筋腱、緣於肉、緣於皮膚圍繞的空間,色就名為『色』。學友們!如果自身內的眼不被破壞,但外部的諸色不來到領域(視野),以及沒有對應那個的注意,就沒有那樣程度對應那個的識之部分的出現。如果自身內的眼不被破壞,且外部的諸色來到領域,但沒有對應那個的注意,就沒有那樣程度對應那個的識之部分出現。學友們!當自身內的眼不被破壞,且外部的諸色來到領域,以及有對應那個的注意,這樣,有對應那個的識之部分的出現。凡像這樣性質的色,它在色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受,它在受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想,它在想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諸行,它在行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識,它在識取蘊中走到攝取。
他這麼知道:『這樣,這麼說:有這些五取蘊的攝取、集合、結合。又,這被世尊說:「凡看見緣起者,他看見法;凡看見法者,他看見緣起。」而這些是緣所生的,即:五取蘊。凡在這些五取蘊上的意欲、阿賴耶、隨從、取著,那是苦集;凡在這些五取蘊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那是苦滅。』學友們!這個情形比丘也有許多已做的。
學友們!如果自身內的耳不被破壞……(中略)鼻不被破壞……舌不被破壞……身不被破壞……意不被破壞,但外部的法不來到領域,以及沒有對應那個的注意,就沒有那樣程度對應那個的識之部分出現。如果自身內的意不被破壞,且外部的法來到領域(識域),但沒有對應那個的注意,就沒有那樣程度對應那個的識之部分出現。學友們!當自身內的意不被破壞,且外部的法來到領域,以及有對應那個的注意,這樣,有對應那個的識之部分的出現。凡像這樣性質的色,它在色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受,它在受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想,它在想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諸行,它在行取蘊中走到攝取;凡像這樣性質的識,它在識取蘊中走到攝取。他這麼知道:『這樣,這麼說:有這些五取蘊的攝取、集合、結合。又,這被世尊說:「凡看見緣起者,他看見法;凡看見法者,他看見緣起。」而這些是緣所生的,即:五取蘊。凡在這些五取蘊上的意欲、阿賴耶、隨從、取著,那是苦集;凡在這些五取蘊上意欲貪的調伏、意欲貪的捨斷,那是苦滅。』學友們!這個情形比丘也有許多已做的。」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306)
如象足跡大經第八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28.htm

蕭式球 譯

二十八.大象跡喻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就正如將所有眾生的腳印一起比較時,大象的腳印是最大的,能夠涵括其餘所有腳印。同樣地,如果將所有善法一起比較時,四聖諦能夠涵括其餘所有善法。這四聖諦是什麼呢?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賢友們,什麼是苦聖諦呢?生是苦的,老是苦的,死是苦的,憂、悲、苦、惱、哀是苦的,求不得是苦的;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的。
“賢友們,什麼是五取蘊呢?這就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賢友們,什麼是色取蘊呢?四大和由四大衍生出來的色身。
“賢友們,什麼是四大呢?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賢友們,什麼是地界呢?有內地界,有外地界。
“賢友們,什麼是內地界呢?眾生所執取的,內在堅性的組成物,如頭髮、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肺、脾、橫隔膜、大腸、小腸、胃、糞便等任何內在堅性的組成物,都稱為內地界。
“無論內地界或外地界,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地界’ 、 ‘我是地界’ 、 ‘地界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當以正慧如實來觀察地界之後,便會對地界厭離,內心對地界無欲。
“賢友們,將有一天,當外水界洶湧澎湃的時候,這個外地界將會毀滅。
“賢友們,即使外地界持續這麼久,可知它也是無常的,可知它也是有盡法、衰敗法、變壞法,更遑論這個短暫的身體,這個人們所渴愛和執取的身體了。所以,沒有 ‘我就是地界’ 、 ‘我擁有地界’ 、 ‘我在地界之中’ 這回事。
“一個有這種正慧的比丘,如果遭別人責罵、斥罵、辱罵、語言攻擊時,他知道: ‘自己從耳觸之中生起了苦受。這種苦受是依緣而生起的,沒有緣是不會生起這苦受的。以什麼為緣呢?以觸為緣。’ 他明白觸是無常的,明白受是無常的,明白想是無常的,明白行是無常的,明白識是無常的。他只是安住在這些界之中,內心欣然、平靜、安穩。
“如果遭別人用手、用棒、用杖或用刀來惡意襲擊,他知道: ‘身體的客觀事實,就是有可能遇到別人用手、用棒、用杖或用刀來襲擊的。’ 他心想: ‘世尊曾說過一個鋸喻的教導,說如果一個人被盜賊用鋸逐一割截肢體,因此而生起瞋恚心的話,他就是一個不依世尊教導而行的人。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現在這個身體遇到別人用手、用棒、用杖或用刀來襲擊了,就讓我來修習佛陀的教導吧。’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的話,他會因此而感到羞愧,心想: ‘我真的是沒有得著,我真的是沒有善得!我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
“賢友們,就像媳婦看見家翁時會感到羞愧那樣。同樣地,如果一位比丘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的話,他會因此而感到羞愧,心想: ‘我真的是沒有得著,我真的是沒有善得!我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而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的話,他會因此而感到高興。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什麼是水界呢?有內水界,有外水界。
“賢友們,什麼是內水界呢?眾生所執取的,內在濕性的組成物,如膽汁、痰、膿、血、汗、膏、眼淚、脂肪、口水、鼻涕、黏液、尿等任何內在濕性的組成物,都稱為內水界。
“無論內水界或外水界,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水界’ 、 ‘我是水界’ 、 ‘水界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當以正慧如實來觀察水界之後,便會對水界厭離,內心對水界無欲。
“賢友們,將有一天,當外水界洶湧澎湃的時候,沖毀村落,沖毀市鎮,沖毀都城,沖毀地區,沖毀國家。
“賢友們,將有一天,海水的深度減退了一百由旬,減退了二百由旬,減退了三百由旬,減退了四百由旬,減退了五百由旬,減退了六百由旬,減退了七百由旬。
“賢友們,將有一天,海水只剩下七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六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五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四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三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兩棵棕櫚樹的深度,只剩下一棵棕櫚樹的深度。
“賢友們,將有一天,海水只剩下七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六個人的深度,只剩下五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四個人的深度,只剩下三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兩個人的深度,只剩下一個人的深度。
“賢友們,將有一天,海水只剩下半個人的深度,只剩下及腰的深度,只剩下及膝的深度,只剩下及腳踝的深度。
“賢友們,將有一天,海水只剩下不及指節的深度。
“賢友們,即使外水界持續這麼久……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什麼是火界呢?有內火界,有外火界。
“賢友們,什麼是內火界呢?眾生所執取的,內在暖性的組成物,如體溫、體熱、飲食後的消化功能等任何內在暖性的組成物,都稱為內火界。
“無論內火界或外火界,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火界’ 、 ‘我是火界’ 、 ‘火界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當以正慧如實來觀察火界之後,便會對火界厭離,內心對火界無欲。
“賢友們,將有一天,當外火界洶湧澎湃的時候,燒燬村落、市鎮、都城、地區、國家,燒到林木邊、路邊、石邊、水邊或空地,燒到無可再燒才息滅下來。
“賢友們,將有一天,人們甚至要用雞毛或皮革來取火 1。
“賢友們,即使外火界持續這麼久……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什麼是風界呢?有內風界,有外風界。
“賢友們,什麼是內風界呢?眾生所執取的,內在動性的組成物,如向上出的氣體、向下出的氣體、腹中的氣體、體腔中的氣體、肢體中的氣體、呼吸等任何內在動性的組成物,都稱為內風界。
“無論內風界或外風界,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風界’ 、 ‘我是風界’ 、 ‘風界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當以正慧如實來觀察風界之後,便會對風界厭離,內心對風界無欲。
“賢友們,將有一天,當外風界洶湧澎湃的時候,吹毀村落、市鎮、都城、地區、國家。
“賢友們,將有一天,在夏季最後的一個月裏 2,即使人們想用扇子或風箱來吹風,但連樹葉也吹不動。
“賢友們,即使外風界持續這麼久,可知它也是無常的,可知它也是有盡法、衰敗法、變壞法,更遑論這個短暫的身體,這個人們所渴愛和執取的身體了。所以,沒有 ‘我就是風界’ 、 ‘我擁有風界’ 、 ‘我在風界之中’ 這回事。
“一個有這種正慧的比丘,如果遭別人責罵、斥罵、辱罵、語言攻擊時,他知道: ‘自己從耳觸之中生起了苦受。這種苦受是依緣而生起的,沒有緣是不會生起這苦受的。以什麼為緣呢?以觸為緣。’ 他明白觸是無常的,明白受是無常的,明白想是無常的,明白行是無常的,明白識是無常的。他只是安住在這些界之中,內心欣然、平靜、安穩。
“如果遭別人用手、用棒、用杖或用刀來惡意襲擊,他知道: ‘身體的客觀事實,就是有可能遇到別人用手、用棒、用杖或用刀來襲擊的。’ 他心想: ‘世尊曾說過一個鋸喻的教導,說如果一個人被盜賊用鋸逐一割截肢體,因此而生起瞋恚心的話,他就是一個不依世尊教導而行的人。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現在這個身體遇到別人用手、用棒、用杖或用刀來襲擊了,就讓我來修習佛陀的教導吧。’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的話,他會因此而感到羞愧,心想: ‘我真的是沒有得著,我真的是沒有善得!我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
“賢友們,就像媳婦看見家翁時會感到羞愧那樣。同樣地,如果一位比丘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的話,他會因此而感到羞愧,心想: ‘我真的是沒有得著,我真的是沒有善得!我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但都不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有這樣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而能建立起有善法為基礎的捨心的話,他會因此而感到高興。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就正如在一個空間內,以木材為緣、以繩索為緣、以樹葉為緣、以泥土為緣而聚合成一間房屋。同樣地,在一個空間內,以骨骼為緣、以筋腱為緣、以肌肉為緣、以皮膚為緣而聚合成一個色身。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眼功能正常,但是沒有遇上外色,對這方面不專意的話,這方面的識是不會出現的。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眼功能正常,遇上外色,但是對這方面不專意的話,這方面的識是不會出現的。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眼功能正常,遇上外色,對這方面專意的話,是會有這方面的識出現的。
“賢友們,色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受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想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行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識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一個人明白這個道理的話,他知道:五取蘊是聚合物、聚集物、結合物。這是佛陀所說的: ‘一個看見緣起的人,就是一個看見法的人;一個看見法的人,就是一個看見緣起的人。’
“五取蘊是依緣而起的。對五取蘊有貪著、黏著、嚮往、堅執的話,這就是苦的集起。清除對五取蘊的貪欲,捨棄對五取蘊的貪欲,這就是苦的息滅。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耳功能正常……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鼻功能正常……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舌功能正常……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身功能正常……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意功能正常,但是沒有遇上外法,對這方面不專意的話,這方面的識是不會出現的。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意功能正常,遇上外法,但是對這方面不專意的話,這方面的識是不會出現的。
“賢友們,如果內在的意功能正常,遇上外法,對這方面專意的話,是會有這方面的識出現的。
“賢友們,色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受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想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行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識取蘊就是這樣以各種緣聚合而成的。一個人明白這個道理的話,他知道:五取蘊是聚合物、聚集物、結合物。這是佛陀所說的: ‘一個看見緣起的人,就是一個看見法的人;一個看見法的人,就是一個看見緣起的人。’
“五取蘊是依緣而起的。對五取蘊有貪著、黏著、嚮往、堅執的話,這就是苦的集起。清除對五取蘊的貪欲,捨棄對五取蘊的貪欲,這就是苦的息滅。一位比丘應常常修習,使自己達到這個程度。”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1 古人用相擊燧石的方法來取火,而相擊雞毛或皮革是沒有可能取得到火的。經中 “人們甚至要用雞毛或皮革來取火” 是慣用語的表達方式,意指人們用盡各種方法來取火但也不能成功。

2 在印度當時,夏季最後的一個月是最炎熱的日子,所以人們千方百計想扇風乘涼。

中部.牛角林大經、牛角大經、 大牛角經 (MN 32 Mahāgosiṅg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32經/牛角大經(雙大品[4])(莊春江譯)[MA.184, AA.37.3]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牛角沙羅樹林,與眾多各個有名的上座弟子在一起: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尊者離婆多、尊者阿難,以及其他各個有名的上座弟子在一起。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傍晚時,從獨坐出來,去見尊者大迦葉。抵達後,對尊者大迦葉說這個:
「迦葉學友!我們走,我們為了法的聽聞將去見尊者舍利弗。」
「是的,學友!」尊者大迦葉回答尊者大目揵連。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為了法的聽聞去見尊者舍利弗。尊者阿難看見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為了法的聽聞去見尊者舍利弗。看見後,去見尊者離婆多。抵達後,對尊者離婆多說這個:
「離婆多學友!那些善人為了法的聽聞正去見尊者舍利弗,離婆多學友!我們走,我們為了法的聽聞將去見尊者舍利弗。」
「是的,學友!」尊者離婆多回答尊者阿難。
那時,尊者離婆多與尊者阿難為了法的聽聞去見尊者舍利弗。(332)
那時,尊者舍利弗看見正從遠處到來的尊者離婆多與尊者阿難。看見後,對尊者阿難說這個:
「來!尊者阿難!歡迎尊者阿難:世尊的侍者、世尊的近侍者。阿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阿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
「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是多聞者、所聽聞的憶持者、所聽聞的蓄積者,凡那些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結尾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諸法:那些宣說完全圓滿、遍純淨的梵行,像這樣的諸法被他多聞、被憶持、被言語累積、被心隨觀察、被見善貫通,他以完全的、連貫的文句對四眾教導為了根除煩惱潛在趨勢的法。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333)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尊者離婆多說這個:
「離婆多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阿難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離婆多:『離婆多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離婆多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
「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是樂於獨坐者、愛好獨坐者,內心止的實踐者,不輕視禪者,具備觀者,增益空屋者。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334)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尊者阿那律說這個:
「阿那律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離婆多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阿那律:『阿那律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阿那律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
「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檢視千世界,舍利弗學友!猶如有眼的男子到殊勝高樓上層檢視千輪輞的圓相。同樣的,舍利弗學友!比丘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檢視千世界。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335)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大迦葉說這個:
「迦葉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阿那律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大迦葉:『迦葉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迦葉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
「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自己是住林野者,同時也是住林野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常乞食者,同時也是常乞食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穿糞掃衣者,同時也是穿糞掃衣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但三衣者,同時也是但三衣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少欲者,同時也是少欲的稱讚者;自己是知足者,同時也是知足的稱讚者;自己是獨居者,同時也是獨居的稱讚者;自己是離群眾者,同時也是離群眾的稱讚者;自己是活力已發動者,同時也是活力激發的稱讚者;自己是戒具足者,同時也是戒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定具足者,同時也是是定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慧具足者,同時也是是慧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解脫具足者,同時也是解脫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解脫智見具足者,同時也是解脫智見具足的稱讚者。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336)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大目揵連說這個:
「目揵連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大迦葉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大目揵連:『目揵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目揵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
「舍利弗學友!這裡,兩位比丘談論阿毘達磨的談論,他們互相問問題,互相回答所問的問題,不放棄,且那些法的談論是有用的。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337)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如自己的理解全部都被我們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
「目揵連學友!這裡,比丘自在地使心轉起,且比丘不屬於心自在地轉起: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午前時住者,午前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中午時住者,中午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傍晚時住者,傍晚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目揵連學友!猶如國王或國王的大臣有充滿種種染色衣服的衣箱,不論他希望哪套衣服午前時穿,午前時他就穿那套衣服;不論他希望哪套衣服中午時穿,中午時他就穿那套衣服;不論他希望哪套衣服傍晚時穿,傍晚時他就穿那套衣服。同樣的,目揵連學友!比丘自在地使心轉起,且比丘不屬於心自在地轉起: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午前時住者,午前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中午時住者,中午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傍晚時住者,傍晚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目揵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338)
那時,尊者舍利弗對那些尊者說這個:
「學友們!如自己的理解全部都被我們回答,學友們!我們走,我們將去見世尊。抵達後,我們將告訴世尊這件事,世尊將為我們解說,讓我們依那樣憶持它。」
「是的,學友!」那些尊者回答尊者舍利弗。
那時,那些尊者去見世尊。抵達後,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我看見正從遠處到來的尊者離婆多與尊者阿難。看見後,對尊者阿難說這個:『來!尊者阿難!歡迎尊者阿難:世尊的侍者、世尊的近侍者。阿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阿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大德!在這麼說時,尊者阿難對我說這個:『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是多聞者、所聽聞的憶持者……(中略)他以完全的、連貫的文句對四眾教導為了根除煩惱潛在趨勢的法。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
「舍利弗!好!好!當正確回答時,阿難就會如那個回答,舍利弗!因為阿難是多聞者、所聽聞的憶持者、所聽聞的蓄積者,凡那些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結尾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諸法:那些宣說完全圓滿、遍純淨的梵行,像這樣的法被他多聞、被憶持、被言語累積、被心隨觀察、被見善貫通,他以完全的、連貫的文句對四眾教導為了根除煩惱潛在趨勢的法。」(339)
「大德!在這麼說時,我對尊者離婆多說這個:『離婆多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阿難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離婆多:「離婆多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離婆多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大德!在這麼說時,尊者離婆多對我說這個:『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是樂於獨坐者、愛好獨坐者,內心止的實踐者,不輕視禪者,具備觀者,增益空屋者。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
「舍利弗!好!好!當正確回答時,離婆多就會如那個回答,舍利弗!因為離婆多是樂於獨坐者、愛好獨坐者,內心止的實踐者,不輕視禪者,具備觀者,增益空屋者。」(340)
「大德!在這麼說時,我對尊者阿那律說這個:『阿那律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離婆多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阿那律:「阿那律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阿那律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大德!在這麼說時,尊者阿那律對我說這個:『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檢視千世界,舍利弗學友!猶如有眼的男子……(中略)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
「舍利弗!好!好!當正確回答時,阿那律就會如那個回答,舍利弗!因為阿那律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檢視千世界。」(341)
「大德!在這麼說時,我對尊者大迦葉說這個:『迦葉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阿那律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大迦葉:「迦葉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迦葉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大德!在這麼說時,尊者大迦葉對我說這個:『舍利弗學友!這裡,比丘自己是住林野者,同時也是住林野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常乞食者……(中略)自己是穿糞掃衣者……(中略)自己是但三衣者……(中略)自己是少欲者……(中略)自己是知足者……(中略)自己是獨居者……(中略)自己是離群眾者……(中略)自己是活力已發動者……(中略)自己是戒具足者……(中略)自己是定具足者……(中略)自己是慧具足者……(中略)自己是解脫具足者……(中略)自己是解脫智見具足者,同時也是解脫智見具足的稱讚者。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
「舍利弗!好!好!當正確回答時,迦葉就會如那個回答,舍利弗!因為迦葉自己是住林野者,同時也是住林野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常乞食者,同時也是常乞食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穿糞掃衣者,同時也是穿糞掃衣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但三衣者,同時也是但三衣狀態的稱讚者;自己是少欲者,同時也是少欲的稱讚者;自己是知足者,同時也是知足的稱讚者;自己是獨居者,同時也是獨居的稱讚者;自己是離群眾者,同時也是離群眾的稱讚者;自己是活力已發動者,同時也是活力激發的稱讚者;自己是戒具足者,同時也是戒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定具足者,同時也是是定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慧具足者,同時也是是慧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解脫具足者,同時也是解脫具足的稱讚者;自己是解脫智見具足者,同時也是解脫智見具足的稱讚者。」(342)
「大德!在這麼說時,我對尊者目揵連說這個:『目揵連學友!如自己的理解被尊者大迦葉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大目揵連:「目揵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目揵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大德!在這麼說時,尊者大目揵連對我說這個:『舍利弗學友!這裡,兩位比丘談論阿毘達磨的談論,他們互相問問題,互相回答所問的問題,不放棄,且那些法的談論是有用的。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
「舍利弗!好!好!當正確回答時,目揵連就會如那個回答,舍利弗!因為目揵連是說法者。」(343)
在這麼說時,尊者大目揵連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那時,我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舍利弗學友!如自己的理解全部都被我們回答,在那裡,現在,我們問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是能被喜樂的,夜晚有明月,沙羅樹全部都是盛開的,看起來像散發天的芳香,舍利弗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怎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呢?」』大德!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我說這個:『目揵連學友!這裡,比丘自在地使心轉起,且比丘不屬於心自在地轉起: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午前時住者,午前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中午時住者,中午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傍晚時住者,傍晚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目揵連學友!猶如國王或國王的大臣有充滿種種染色衣服的衣箱,不論他希望哪套衣服午前時穿,午前時他就穿那套衣服;不論他希望哪套衣服中午時穿,中午時他就穿那套衣服;不論他希望哪套衣服傍晚時穿,傍晚時他就穿那套衣服。同樣的,目揵連學友!比丘自在地使心轉起,且比丘不屬於心自在地轉起: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午前時住者,午前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中午時住者,中午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傍晚時住者,傍晚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目揵連學友!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
「目揵連!好!好!當正確回答時,舍利弗就會如那個回答,目揵連!因為舍利弗自在地轉起心,且舍利弗不屬於心自在地轉起,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午前時住者,午前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中午時住者,中午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凡他希望等至住處傍晚時住者,傍晚時住於那個等至住處。」(344)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誰的被善說呢?」
「比丘們!一切你們的以法門被善說,此外,請你們也聽我的,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舍利弗!這裡,比丘餐後已從施食返回,坐下,盤腿、定置端直的身體、建立面前的念後:『我仍將不打破這個盤腿,直到我的心不執取後將從諸漏被解脫。』舍利弗!牛角沙羅樹林以這樣形色的比丘能輝耀。」
世尊說這個,悅意的那些尊者歡喜世尊的所說。(345)
牛角大經第二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32.htm

蕭式球 譯

三十二.大牛角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牛角娑羅園,和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離婆多尊者、阿難尊者及一些著名的長老弟子住在一起。
在黃昏的時候,大目犍連尊者離開靜處前往大迦葉尊者那裏,對大迦葉尊者說: “迦葉賢友,來吧,我們一起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聽法。”
大迦葉尊者回答大目犍連尊者: “賢友,好的。” 於是,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聽法。
阿難尊者看見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聽法,便前往離婆多尊者那裏,對離婆多尊者說: “離婆多賢友,那些善人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聽法。離婆多賢友,來吧,我們一起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聽法。”
離婆多尊者回答阿難尊者: “賢友,好的。” 於是,阿難尊者和離婆多尊者也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聽法。
舍利弗尊者從遠處看見離婆多尊者和阿難尊者前來,對阿難尊者這樣說: “阿難尊者,請過來。世尊的侍者、常隨世尊的阿難尊者,歡迎到來。阿難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阿難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舍利弗賢友,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一位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的比丘,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然後以善美的文句、有條理地向四眾說法,使他們根除不善的性向。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阿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離婆多尊者說: “離婆多賢友,阿難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離婆多尊者,離婆多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離婆多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喜歡靜處、熱衷於靜處,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靜室1。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離婆多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阿那律陀尊者說: “阿那律陀賢友,離婆多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阿那律陀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看一千個世間。就正如一個有眼睛的人,走到大樓的頂層,觀看一千幅土地;同樣地,一位比丘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看一千個世間。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阿那律陀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大迦葉尊者說: “迦葉賢友,阿那律陀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大迦葉尊者,迦葉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

迦葉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自己在森林生活,讚嘆在森林生活;自己化食,讚嘆化食;自己穿舊布衣,讚嘆穿舊布衣;自己只擁有三件衣,讚嘆只擁有三件衣;自己少欲,讚嘆少欲;自己知足,讚嘆知足;自己遠離,讚嘆遠離;自己不聯群結黨,讚嘆不聯群結黨;自己作出精進,讚嘆作出精進;自己具有戒,讚嘆具有戒;自己具有定,讚嘆具有定;自己具有慧,讚嘆具有慧;自己具有解脫,讚嘆具有解脫;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讚嘆具有解脫知見。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大迦葉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大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賢友,大迦葉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大目犍連尊者,目犍連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目犍連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舍利弗賢友,兩位比丘一起談論有關法義的話題。他們互相提問,互相解答,一直談論而不感疲倦。2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大目犍連尊者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我們全都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舍利弗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目犍連賢友,一位比丘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如果他想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目犍連賢友,就正如一位國王或一位大臣,他的衣櫃裏充滿各種顏色的衣服,如果他想整個早上都穿著那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都穿著那套衣服;如果他想整個中午都穿著另一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都穿著那套衣服;如果他想整個晚上都穿著另一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都穿著那套衣服。同樣地,一位比丘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如果他想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目犍連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舍利弗尊者對尊者們說: “賢友們,我們全都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賢友們,讓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那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世尊,當世尊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它吧。”
尊者們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好的。” 於是,尊者們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世尊說: “大德,離婆多尊者和阿難尊者前來我那裏聽法,我從遠處看見他們前來,便對阿難尊者這樣說: ‘阿難尊者,請過來。世尊的侍者、常隨世尊的阿難尊者,歡迎到來。阿難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阿難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我說: ‘舍利弗賢友,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一位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的比丘,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然後以善美的文句、有條理地向四眾說法,使他們根除不善的性向。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如阿難所說的,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舍利弗,阿難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阿難尊者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然後以善美的文句、有條理地向四眾說法,使他們根除不善的性向。”
“大德,阿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我對離婆多尊者說: ‘離婆多賢友,阿難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離婆多尊者,離婆多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離婆多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離婆多尊者對我說: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喜歡靜處、熱衷於靜處,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靜室。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如離婆多所說的,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舍利弗,離婆多喜歡靜處、熱衷於靜處,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靜室。”
“大德,離婆多尊者說了這番話後,我對阿那律陀尊者說: ‘阿那律陀賢友,離婆多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阿那律陀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阿那律陀尊者對我說: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看一千個世間。就正如一個有眼睛的人,走到大樓的頂層,觀看一千幅土地;同樣地,一位比丘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看一千個世間。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如阿那律陀所說的,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舍利弗,阿那律陀具有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能夠觀看一千個世間。”
“大德,阿那律陀尊者說了這番話後,我對大迦葉尊者說: ‘迦葉賢友,阿那律陀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大迦葉尊者,迦葉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迦葉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大迦葉尊者對我說: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自己在森林生活,讚嘆在森林生活;自己化食,讚嘆化食;自己穿舊布衣,讚嘆穿舊布衣;自己只擁有三件衣,讚嘆只擁有三件衣;自己少欲,讚嘆少欲;自己知足,讚嘆知足;自己遠離,讚嘆遠離;自己不聯群結黨,讚嘆不聯群結黨;自己作出精進,讚嘆作出精進;自己具有戒,讚嘆具有戒;自己具有定,讚嘆具有定;自己具有慧,讚嘆具有慧;自己具有解脫,讚嘆具有解脫;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讚嘆具有解脫知見。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如大迦葉所說的,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舍利弗,大迦葉自己在森林生活,讚嘆在森林生活……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讚嘆具有解脫知見。”
“大德,大迦葉尊者說了這番話後,我對大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賢友,

大迦葉尊者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大目犍連尊者,目犍連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目犍連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我說: ‘舍利弗賢友,兩位比丘一起談論阿毗達磨。他們互相提問,互相解答,一直談論法義而不感疲倦。舍利弗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如大目犍連所說的,是一個正確的解說!舍利弗,大目犍連是一位說法者。”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他說: “大德,我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我們全都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現在我問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賢友,牛角娑羅園是一個怡人的地方,現在月色明亮,娑羅樹的花朵盛開,就像天香散發那樣。舍利弗賢友,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我說: ‘目犍連賢友,一位比丘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如果他想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目犍連賢友,就正如一位國王或一位大臣,他的衣櫃裏充滿各種顏色的衣服,如果他想整個早上都穿著那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都穿著那套衣服;如果他想整個中午都穿著另一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都穿著那套衣服;如果他想整個晚上都穿著另一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都穿著那套衣服。同樣地,一位比丘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如果他想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目犍連賢友,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
“目犍連,十分好,十分好!如舍利弗所說的,是一個正確的解說!目犍連,舍利弗駕馭內心,不是讓內心駕馭自己。如果他想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如果他想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內心都安住在正受之中。”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大德,我們誰是善說呢?”
“舍利弗,你們每一個人都是善說。你們也聽我所說的,什麼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呢?舍利弗,一位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心想: ‘如果我的心不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我便不會起座。’ 舍利弗,這樣的比丘能夠照亮這個牛角娑羅園。”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尊者們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1 “居住在靜室” 的巴利文句子是 “brūhetā suññāgārānaṁ” ,它也有 “生活在空靜處” 、 “在空靜處修行” 的意思。

2 在漢譯本《中阿含經.一八四.牛角娑羅林經(上)》之中,大目犍連尊者所說的內容是 “大如意足” 而不是 “談論有關法義的話題” 。這裏應是巴利文本的脫漏,因為無論南傳或北傳佛教的記載,大目犍連尊者都是 “神通第一” 的大弟子。

中部.大廣解經、有明大經、 毘陀羅大經 (MN 43 Mahāvedall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43經/毘陀羅大經(雙小品[5])(莊春江譯)[MA.211]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摩訶拘絺羅傍晚時,從獨坐出來,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摩訶拘絺羅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被稱為『劣慧者,劣慧者』,學友!什麼情形被稱為『劣慧者』呢?」
「學友!『不知道,不知道』,因此被稱為『劣慧者』。學友!而不知道什麼呢?不知道:『這是苦。』不知道:『這是苦集。』不知道:『這是苦滅。』不知道:『這是導向苦滅道跡。』學友!『不知道,不知道』,因此被稱為『劣慧者』。」
「好!學友!」尊者摩訶拘絺羅歡喜、隨喜尊者舍利弗所說後,更進一步問尊者舍利弗問題:
「學友!被稱為『有慧者,有慧者』,學友!什麼情形被稱為『有慧者』呢?」
「學友!『知道,知道』,因此被稱為『有慧者』。而知道什麼呢?知道:『這是苦。』知道:『這是苦集。』知道:『這是苦滅。』知道:『這是導向苦滅道跡。』學友!『知道,知道』,因此被稱為『有慧者』。」
「學友!被稱為『識,識』,學友!什麼情形被稱為『識』呢?」
「學友!『識知,識知』,因此被稱為『識』。而識知什麼呢?識知『樂』,也識知『苦』,也識知『不苦不樂』,學友!『識知,識知』,因此被稱為『識』。」
「學友!凡慧與凡識,這些法是相連結的,或者分開的呢?還有,對這些法一一分開後安立差異能被得到嗎?」
「學友!凡慧與凡識,這些法是相連結的,非分開的,且對這些法一一分開後安立差異不能被得到,學友!因為,凡他知道者,他識知那個;凡他識知者,他知道那個,因此,這些法是相連結的,非分開的,且對這些法一一分開後安立差異不能被得到。」
「學友!凡慧與凡識,當這些法是相連結的,非分開的時,什麼是差異呢?」
「學友!凡慧與凡識,當這些法是相連結的,非分開的時,慧應該被修習,識應該被遍知,這是它們的差異。」(449)
「學友!被稱為『受,受』,學友!什麼情形被稱為『受』呢?」
「學友!『感受,感受』,因此被稱為『受』。而感受什麼呢?感受『樂』,也感受『苦』,也感受『不苦不樂』,學友!『感受,感受』,因此被稱為『受』。」
「學友!被稱為『想,想』,學友!什麼情形被稱為『想』呢?」
「學友!『認知,認知』,因此被稱為『想』。而認知什麼呢?認知青,也認知黃,也認知赤,也認知白,學友!『認知,認知』,因此被稱為『想』。」
「學友!凡受與凡想與凡識,這些法是相連結的,或者分開的呢?還有,對這些法一一分開後安立差異能被得到嗎?」
「學友!凡受與凡想與凡識,這些法是相連結的,非分開的,還有,對這些法一一分開後安立差異不能被得到,學友!因為,凡他感受者,他認知那個;凡他認知者,他識知那個,因此,這些法是相連結的,非分開的,且對這些法一一分開後安立差異不能被得到。」(450)
「學友!以從五根放捨的清淨意識,什麼能被瞭解呢?」
「學友!以從五根放捨的清淨意識,虛空無邊處能被瞭解為『虛空無邊』,識無邊處能被瞭解為『識無邊』,無所有處能被瞭解為『什麼都沒有』。」
「學友!那麼,以什麼知道能被瞭解的法呢?」
「學友!以慧眼知道能被瞭解的法。」
「學友!那麼,慧是什麼為目的呢?」
「學友!慧是證智為目的、遍知為目的、捨斷為目的。」(451)
「學友!那麼,對正見的生起,有多少緣呢?」
「學友!對正見的生起,有兩個緣:其他人的聲音與如理作意,學友!對正見的生起,這是兩個緣。」
「學友!那麼,被多少支資助,正見有心解脫果與心解脫果效益,慧解脫果與慧解脫果效益呢?」
「學友!被五支資助,正見有心解脫果與心解脫果效益,慧解脫果與慧解脫果效益。學友!這裡,正見被戒資助、被聽聞資助、被討論資助、被止(奢摩他)資助、被觀資助,學友!被這五支資助,正見有心解脫果與心解脫果效益,慧解脫果與慧解脫果效益。」(452)
「學友!那麼,有多少有呢?」
「學友!有這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學友!那麼,怎樣有未來再有的出生呢?」
「學友!無明蓋、渴愛結的眾生以到處歡喜,這樣有未來再有的出生。」
「學友!那麼,怎樣沒有未來再有的出生呢?」
「學友!以無明的褪去、以明的生起、以渴愛的滅,這樣沒有未來再有的出生。」(453)
「學友!那麼,什麼是初禪呢?」
「學友!這裡,比丘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學友!這被稱為初禪。」
「學友!那麼,初禪是有多少支的呢?」
「學友!初禪是有五支的,學友!這裡,進入初禪的比丘轉起(存在)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學友!這樣,初禪是有五支的。」
「學友!那麼,初禪有多少支被捨斷?多少支被具備呢?」
「學友!初禪有五支被捨斷,五支被具備。學友!這裡,進入初禪的比丘欲的意欲被捨斷,惡意被捨斷,惛沈睡眠被捨斷,掉舉後悔被捨斷,疑被捨斷,轉起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學友!這樣,初禪有五支被捨斷,五支被具備。」(454)
「學友!這些五根有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經驗彼此的行境、境域,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學友!對這些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經驗彼此的行境、境域的五根來說,什麼是依處?而誰經驗它們的行境、境域呢?」
「學友!這些五根有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經驗彼此的行境、境域,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學友!對這些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經驗彼此的行境、境域的五根來說,意是依處,而意經驗它們的行境、境域。」(455)
「學友!這些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學友!這些五根緣於什麼住立呢?」
「學友!這些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學友!這些五根緣於壽命住立。」
「學友!那麼,壽命緣於什麼住立呢?」
「學友!壽命緣於暖住立。」
「學友!那麼,暖緣於什麼住立呢?」
「學友!暖緣於壽命住立。」
「學友!就現在,我們了知被尊者舍利弗這麼說:『壽命緣於暖住立。』學友!就現在,我們又了知被尊者舍利弗這麼說:『暖緣於壽命住立。』學友!那麼,如怎樣這所說的義理應該被看見?」
「學友!那樣的話,我將為你作譬喻,這理,一些有智的男子也以譬喻了知所說的義理。學友!猶如當油燈燃燒時,火焰緣於光被了知,光緣於火焰被了知。同樣的,學友!壽命緣於暖住立,暖緣於壽命住立。」(456)
「學友!那些壽行就是那些能被感受的法,或者,諸壽行是一,諸能被感受的法是另一呢?」
「學友!那些壽行非就是那些能被感受的法,學友!而如果那些壽行是那些能被感受的法,這位進入想受滅比丘的出定不被知道,學友!而因為,諸壽行是一,諸能被感受法是另一,因此,進入想受滅比丘的出定被了知。」
「學友!當這個身體多少法離開,那時,這個身體被捨棄、被丟下,如無思的(無意識的)木柴躺臥呢?」
「學友!當這個身體三法離開:壽、暖與識,那時,這個身體被捨棄、被丟下,如無思的木柴躺臥。」
「學友!凡這已死的死者,與凡這進入想受滅的比丘,什麼是他們的差異?」
「學友!凡這已死的死者,他的身行被滅、被止息,語行被滅、被止息,心行被滅、被止息,壽命被遍滅盡,暖被熄滅,諸根被破壞。而凡這進入想受滅的比丘,也:他的身行被滅、被止息,語行被滅、被止息,心行被滅、被止息,[但]壽命未被遍滅盡,暖未被熄滅,諸根被變得明淨。學友!凡這已死的死者,與凡這進入想受滅的比丘,這是他們的差異。」[SN.41.6](457)
「學友!那麼,對不苦不樂心解脫等至,有多少緣呢?」
「學友!對不苦不樂心解脫等至,有四緣。學友,這裡,比丘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平靜、念遍純淨的第四禪,學友!對不苦不樂心解脫等至,有這四緣。」
「學友!那麼,對無相心解脫等至,有多少緣呢?」
「學友!對無相心解脫等至,有二緣:一切相的不作意與無相界的作意,學友!對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那麼,對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對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一切相的不作意,與無相界的作意,以及先前的準備,學友!對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那麼,對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對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一切相的作意與無相界的不作意,學友!對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458)
「學友!凡這無量心解脫、凡這無所有心解脫、凡這空心解脫、凡這無相心解脫,這些法是不同義理同時也不同辭句?或者是一種義理,僅辭句不同?」
「學友!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學友!有法門,由於該法門,這些法是不同義理,也不同辭句。學友!又,有法門,由於該法門,這些法是一種義理,僅辭句不同。
學友!而什麼法門,由於該法門,這些法是不同義理,也不同辭句呢?
學友!這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學友!這被稱為無量心解脫。
學友!而什麼是無所有心解脫呢?學友!這裡,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學友!這被稱為無所有心解脫。
學友!而什麼是空心解脫呢?學友!這裡,到林野的,或到樹下的,或到空屋的比丘像這樣深慮:『以我或以我所,這是空。』學友!這被稱為空心解脫。
學友!而什麼是無相心解脫呢?學友!這裡,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學友!這被稱為無相心解脫。
學友!這是法門,由於該法門,這些法是不同義理,也不同辭句。
學友!而什麼法門,由於該法門,這些法是一種義理,僅辭句不同呢?
學友!貪是衡量的作者(量因);瞋是衡量的作者;癡是衡量的作者,諸漏已盡比丘的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學友!無量心解脫之所及,不動心解脫被告知為它們中第一的,又,那個不動心解脫,以貪是空的,以瞋是空的,以癡是空的。
學友!貪是件東西(障礙);瞋是件東西;癡是件東西,諸漏已盡比丘的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學友!無所有心解脫之所及,不動心解脫被告知為它們中第一的,又,那個不動心解脫,以貪是空的,以瞋是空的,以癡是空的。
學友!貪是相的作者(相因);瞋是相的作者;癡是相的作者,諸漏已盡比丘的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學友!無相心解脫之所及,不動心解脫被告知為它們中第一的,又,那個不動心解脫,以貪是空的,以瞋是空的,以癡是空的。
學友!這是法門,由於該法門,這些法是一種義理,僅辭句不同。」[SN.41.7]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悅意的尊者摩訶拘絺羅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459)
毘陀羅大經第三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3.htm

蕭式球 譯

四十三.大廣解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人們說 ‘劣慧,劣慧’ 。劣慧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不知,不知’ ,因此這稱為劣慧。不知什麼呢?不知什麼是苦,不知什麼是苦集,不知什麼是苦滅,不知什麼是苦滅之道。賢友, ‘不知,不知’ ,因此這稱為劣慧。”
大拘絺羅尊者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人們說 ‘智慧,智慧’ 。智慧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知道,知道’ ,因此這稱為智慧。知道什麼呢?知道什麼是苦,知道什麼是苦集,知道什麼是苦滅,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賢友, ‘知道,知道’ ,因此這稱為智慧。”
“賢友,人們說 ‘識,識’ 。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識別,識別’ ,因此這稱為識。識別什麼呢?識別什麼是樂,識別什麼是苦,識別什麼是不苦不樂。賢友, ‘識別,識別’ ,因此這稱為識。”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還是互不相關的呢?這兩種東西能否分開而各自運作呢?”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賢友,一個人在知道事物時,就是在識別事物;在識別事物時,就是在知道事物。因此,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
“賢友,既然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那麼它們的分別是什麼呢?”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它們的分別就是:智慧是應要修習的,識應要遍知事物。”
“賢友,人們說 ‘受,受’ 。受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領受,領受’ ,因此這稱為受。領受什麼呢?領受什麼是樂,領受什麼是苦,領受什麼是不苦不樂。賢友, ‘領受,領受’ ,因此這稱為受。”
“賢友,人們說 ‘想,想’ 。想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認知,認知’ ,因此這稱為想。認知什麼呢?認知什麼是藍色,認知什麼是黃色,認知什麼是紅色,認知什麼是白色等等。賢友, ‘認知,認知’ ,因此這稱為想。”
“賢友,受、想、識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還是互不相關的呢?這三種東西能否分開而各自運作呢?”
“賢友,受、想、識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三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賢友,一個人在領受事物時,就是在認知事物;在認知事物時,就是在識別事物。因此,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三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
“賢友,放捨五根而淨化意識,能帶來什麼?”
“賢友,放捨五根而淨化意識的話,如果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能帶來空無邊處;如果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能帶來識無邊處;如果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能帶來無所有處。”
“賢友,什麼東西能帶來知法呢?”
“賢友,慧眼能帶來知法。”
“賢友,智慧能帶來什麼利益呢?”
“賢友,智慧能帶來無比智、遍知、斷除煩惱的利益。”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呢?”
“賢友,有兩種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聆聽他人說法、如理思維。賢友,這兩種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
“賢友,正見攝持多少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呢?”
“賢友,正見攝持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賢友,正見攝持持戒、多聞、交談1、止、觀。正見攝持這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
“賢友,有多少種有呢?”
“賢友,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賢友,眾生為什麼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呢?”
“賢友,當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時,便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賢友,怎樣才可不再在將來投生至後有呢?”
“賢友,對無明無欲,生起了明,息滅了渴愛,這樣便不再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賢友,什麼是初禪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賢友,這就是稱為初禪了。”
“賢友,初禪有多少種東西在內呢?”
“賢友,初禪有五種東西在內。賢友,進入初禪的比丘,帶有覺、觀、喜、樂、一心。賢友,初禪有這五種東西在內。”
“賢友,初禪捨棄多少東西,具有多少東西呢?”
“賢友,初禪捨棄五種東西,具有五種東西。賢友,進入初禪的比丘,捨棄了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帶有覺、觀、喜、樂、一心。初禪捨棄了這五種東西,具有這五種東西。”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賢友,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什麼是它們的依處,以什麼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呢?”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賢友,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意是它們的依處,以意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依什麼東西來立足的呢?”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依壽來立足的。”
“賢友,壽是依什麼東西來立足的呢?”
“賢友,壽是依暖來立足的。”
“賢友,暖是依什麼東西來立足的呢?”
“賢友,暖是依壽來立足的。”
“賢友,現在我聽到舍利弗尊者這樣說: ‘壽是依暖來立足的。’ 現在我也聽到舍利弗尊者這樣說: ‘暖是依壽來立足的。’ 我怎樣理解當中的義理呢?”
“賢友,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賢友,就正如當油燈燃亮時,能依火焰而知道有光,能依光而知道有火焰。同樣地,壽是依暖來立足的,暖也是依壽來立足的。”
“賢友,壽行和受是同樣的東西還是各異的東西呢?”
“賢友,壽行和受是不同的東西。賢友,如果壽行和受是同樣的東西,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便不能出定。因為壽行和受各異,所以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可以出定。”
“賢友,當這個身體失去了多少東西,便會遭人遺棄、遭人丟棄、長眠地下,像木頭那樣沒有心意活動呢?”
“賢友,當這個身體失去了壽、暖、識三種東西,便會遭人遺棄、遭人丟棄、長眠地下,像木頭那樣沒有心意活動。”
“賢友,一個死亡的人和一位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他們有什麼分別呢?”
“賢友,一個死亡的人,他的身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口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心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壽竭盡,暖退卻,根散壞。一位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他的身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口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心行息滅及猗息下來;但是壽不竭盡,暖不退卻,根清淨。這就是他們的分別。”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得不苦不樂心解脫正受呢?”
“賢友,有四種條件,可得不苦不樂心解脫正受。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2賢友,有這四種條件,可得不苦不樂心解脫正受。”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得無相心解脫正受呢?”
“賢友,有兩種條件,可得無相心解脫正受。對所有相不作意,對無相界作意。賢友,有這兩種條件,可得無相心解脫正受。”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使無相心解脫保持下去呢?”
“賢友,有三種條件,可使無相心解脫保持下去。對所有相不作意,對無相界作意,之前作好準備。賢友,有這三種條件,可使無相心解脫保持下去。”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從無相心解脫出定呢?”
“賢友,有兩種條件,可從無相心解脫出定。對所有相作意,對無相界不作意。賢友,有這兩種條件,可從無相心解脫出定。”
“賢友,無量心解脫、無所有處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這四種東西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還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的呢?”
“賢友,無量心解脫、無所有處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這四種東西從一方面來說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的,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的。
“賢友,哪方面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的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

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他的內心帶著悲心……他的內心帶著喜心……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賢友,這就是稱為無量心解脫了。
“賢友,什麼是無所有處心解脫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賢友,這就是稱為無所有處心解脫了。
“賢友,什麼是空心解脫呢?
“賢友,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修習,他這樣反思: ‘我和我所都是空的。’ 賢友,這就是稱為空心解脫了。
“賢友,什麼是無相心解脫呢?
“賢友,一位比丘對所有相不作意,進入無相心定。賢友,這就是稱為無相心解脫了。
“賢友,這方面就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的。
“賢友,哪方面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的呢?
“賢友,貪欲為內心帶來限量,瞋恚為內心帶來限量,愚癡為內心帶來限量。一位漏盡比丘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各種無量心解脫之中,不動搖的心解脫是被譽為最高的,因為不動搖的心解脫空除了貪欲,空除了瞋恚,空除了愚癡。
“賢友,貪欲為內心帶來一些東西,瞋恚為內心帶來一些東西,愚癡為內心帶來一些東西。一位漏盡比丘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各種無所有處心解脫之中,不動搖的心解脫是被譽為最高的,因為不動搖的心解脫空除了貪欲,空除了瞋恚,空除了愚癡。
“賢友,貪欲為內心帶來各種相,瞋恚為內心帶來各種相,愚癡為內心帶來各種相。一位漏盡比丘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各種無相心解脫之中,不動搖的心解脫是被譽為最高的,因為不動搖的心解脫空除了貪欲,空除了瞋恚,空除了愚癡。
“賢友,這方面就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大拘絺羅尊者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1 “交談” 的巴利文是 “sākacchā”,在《增支部》的註釋《希求满足》(Manorathapūraṇī)之中在這裏解釋為 “法的交談” 。在漢譯本《中阿含經.二一一.大拘絺羅經》之中,跟這裏相應的詞語是 “真諦” 。真諦的巴利文是 “sacca” ,梵文是 “satya” ,跟 “sākacchā” 的發音相近,這裏可能是巴利文本的文誤。

2 在經文中沒有清楚指出哪四種條件,只是複述四禪的內容。四禪有捨、(正)念、清淨三種質素在其中。此外,以捨心來超越苦樂是四禪其中的一項特點。

中部.遮堵瑪經、遮偷摩經、車頭聚落經 (MN 67 Cātum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67經/遮堵瑪經(比丘品[7])(莊春江譯)[AA.45.2]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遮堵瑪的阿摩勒樹林中。
當時,以舍利弗、目揵連為上首的約五百位比丘為了見世尊抵達遮堵瑪。當那些外來比丘與[原]居住比丘一起互相問候、鋪設坐臥具、整理衣鉢時,成為高聲者、大聲者。
那時,世尊召喚尊者阿難:
「阿難!那麼,這些高聲者、大聲者是誰,看起來像漁夫在魚的掠奪中?」
「大德!這些是以舍利弗、目揵連為上首的約五百位比丘為了見世尊抵達遮堵瑪,當那些外來比丘與居住比丘一起互相問候、鋪設坐臥具、整理衣鉢時,成為高聲者、大聲者。」
「阿難!那樣的話,以我的名義召喚那些比丘:『大師召喚尊者們。』」
「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後,去見那些比丘。抵達後,對那些比丘說這個:
「大師召喚尊者們。」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阿難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那些比丘說這個:
「比丘們!你們為什麼成為高聲者、大聲者,看起來像漁夫在魚的掠奪中?」
「大德!這些是以舍利弗、目揵連為上首的約五百位比丘為了見世尊抵達遮堵瑪,當那些這些外來比丘與原住比丘一起互相問候、鋪設坐臥具、整理衣鉢時,成為高聲者、大聲者。」
「比丘們!請你們走,我遣離你們,在我的附近不應該被你們住。」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收起臥坐具、拿起衣鉢後離開。(157)
當時,遮堵瑪的釋迦族人正以某些應該被作的在集會所已聚集。遮堵瑪的釋迦族人看見正從遠處到來的那些比丘。看見後,去見那些比丘。抵達後,對那些比丘說這個:
「尊者們!啊!那麼,你們要去哪裡?」
「朋友們!僧團被世尊遣離了。」
「尊者們!那樣的話,請你們稍坐片刻,或許我們能夠使世尊歡喜(明淨)。」
「是的,朋友們!」那些比丘回答遮堵瑪的釋迦族人。
那時,遮堵瑪的釋迦族人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遮堵瑪的釋迦族人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請世尊接受比丘僧團!大德!請世尊歡迎比丘僧團!大德!猶如比丘僧團以前被世尊資助。同樣的,現在請世尊資助比丘僧團。大德!在這裡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來到這法、律中,當他們沒得到對世尊的看見時,會變異(異心),會變易,大德!猶如當新種子沒得到水時,會變異,會變易。同樣的,大德!在這裡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來到這法、律中,當他們沒得到對世尊的看見時,會變異,會變易,大德!猶如當幼小牛隻沒看見母親時,會變異,會變易。同樣的,大德!在這裡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來到這法、律中,當他們沒得到對世尊的看見時,會變異,會變易[≃SN.22.80],大德!請世尊接受比丘僧團!大德!請世尊歡迎比丘僧團!大德!猶如比丘僧團以前被世尊資助。同樣的,現在,請世尊資助比丘僧團。」(158)
那時,梵王娑婆主以心了知世尊心中的深思後,就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就像這樣在梵天世界消失,出現在世尊的面前。
那時,梵王娑婆主置(作)上衣到一邊肩膀,向世尊合掌鞠躬後,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請世尊接受比丘僧團!大德!請世尊歡迎比丘僧團!大德!猶如比丘僧團以前被世尊資助。同樣的,現在請世尊資助比丘僧團,大德!在這裡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來到這法、律中,當他們沒得到對世尊的看見時,會變異,會變易,大德!猶如當新種子沒得到水時,會變異,會變易。同樣的,大德!在這裡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來到這法、律中,當他們沒得到對世尊的看見時,會變異,會變易,大德!猶如當幼小牛隻沒看見母親時,會變異,會變易。同樣的,大德!在這裡有出家不久的新比丘,最近來到這法、律中,當他們沒得到對世尊的看見時,會變異,會變易,大德!請世尊接受比丘僧團!大德!請世尊歡迎比丘僧團!大德!猶如比丘僧團以前被世尊資助。同樣的,現在請世尊資助比丘僧團。」(159)
遮堵瑪的釋迦族人與梵王娑婆主以種子譬喻與幼小的譬喻能夠使世尊歡喜。那時,尊者目揵連召喚比丘們:
「學友們!請你們起來,請你們取衣鉢。世尊被遮堵瑪的釋迦族人與梵王娑婆主以種子與幼小的使之歡喜。」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目揵連後,從座位起來、拿起衣鉢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在僧團被我遣離時,你怎麼想它?」
「大德!我這麼想:『僧團被世尊遣離,現在,世尊將住於不活動的、專修當生樂住處的。現在,我們也將住於不活動的、專修當生樂住處的。』」
「舍利弗!請你等等,舍利弗!請你等等,舍利弗!『當生樂住處』[這樣的心不應該又再被你使之生起]。」
那時,世尊召喚尊者目揵連:
「目揵連!在僧團被我遣離時,你怎麼想它?」
「大德!我這麼想:『僧團被世尊遣離,現在,世尊將住於不活動的、專修當生樂住處的。現在,我與尊者舍利弗我們將照顧僧團。』」
「好!好!目揵連!我或舍利弗、目揵連會照顧僧團。」(160)
那時,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入水者有這四種能被預期的恐怖,哪四種?波浪的恐怖、蛟龍的怖畏、漩渦的恐怖、鱷魚的恐怖,比丘們!這是四種入水者能被預期的恐怖。同樣的,比丘們!這裡,在這法律中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某位善男子有這四種能被預期的恐怖,哪四種?波浪的恐怖、蛟龍的恐怖、漩渦的恐怖、鱷魚的恐怖。(161)
比丘們!而什麼是波浪的恐怖?比丘們!這裡,某位善男子以信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我是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者,陷入苦者,被苦征服者,也許這整個苦蘊的作終結能被知道。』當成為這樣的出家者時,同梵行者們告誡、教誡他:『應該被你這樣前進;應該被你這樣後退;應該被你這樣前視;應該被你這樣環視;應該被你這樣使[肢體]彎曲;應該被你這樣伸展;應該被你使大衣、鉢、衣這樣持。』他這麼想:『當以前是在家狀態時,我們告誡、教誡其他人,而這些看起來像我們兒子程度者,看起來像孫子程度者認為我們應該被告誡、應該被教誡。』他[生氣、不悅意地-AN.4.122]放棄學後還俗。比丘們!這被稱為對波浪的恐怖害怕的放棄學後還俗者。比丘們!『波浪的恐怖』,這是憤怒、絕望的同義語。(162)
比丘們!而什麼是蛟龍的恐怖?比丘們!這裡,某位善男子以信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我是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者,陷入苦者,被苦征服者,也許這整個苦蘊的作終結能被知道。』 當成為這樣的出家者時,同梵行者告誡、教誡他:『這個能被你嚼;這個不能被你嚼;這個能被你吃;這個不能被你吃;這個能被你嚐;這個不能被你嚐;這個能被你喝;這個不能被你喝;被允許的能被你嚼;不被允許的不能被你嚼;被允許的能被你吃;不被允許的不能被你吃;被允許的能被你嚐;不被允許的不能被你嚐;被允許的能被你喝;不被允許的不能被你喝;在適當時間能被你嚼;在非適當時間不能被你嚼;在適當時間能被你吃;在非適當時間不能被你吃;在適當時間能被你嚐;在非適當時間不能被你嚐;在適當時間能被你喝;在非適當時間不能被你喝。』他這麼想:『當以前是在家狀態時,我們嚼我們想要的,我們不嚼我們不想要的;我們吃我們想要的,我們不吃我們不想要的;我們嚐我們想要的,我們不嚐我們不想要的;我們喝我們想要的,我們不喝我們不想要的;被允許的我們嚼,不被允許的我們也嚼;被允許的我們吃,不被允許的我們也吃;被允許的我們嚐,不被允許的我們也嚐;被允許的我們喝,不被允許的我們也喝;在適當時間我們嚼,在非適當時間我們也嚼;在適當時間我們吃,在非適當時間我們也吃;在適當時間我們嚐,在非適當時間我們也嚐;在適當時間我們喝,在非適當時間我們也喝,凡有信的屋主們白天在非適當時間施與勝妙的硬食、軟食,在那裡,這些都看起來像作嘴巴的柵欄。』他[生氣、不悅意地]放棄學後還俗。比丘們!這被稱為對蛟龍的恐怖害怕的放棄學後還俗者。比丘們!『蛟龍的恐怖』,這是飽食的同義語,比丘們!這被稱為蛟龍的恐怖。(163)
比丘們!而什麼是漩渦的恐怖?比丘們!這裡,某位善男子以信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我是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者,陷入苦者,被苦征服者,也許這整個苦蘊的作終結能被知道。』 當成為這樣的出家者時,他午前時穿衣、拿起衣鉢後,為了托鉢進入村落或城鎮。以身未守護、以語未守護、以心未守護,以念未現起,以諸根未防護,在那裡,他看見賦有、擁有五種欲自娛的屋主或屋主之子,他這麼想:『當以前是在家狀態時,我們賦有、擁有五種欲自娛,而在我的俗家存在財富,能夠享用財富,並且作福德[,讓我放棄學、還俗後,享用財富,並且作福德]。』他放棄學後還俗。比丘們!這被稱為比丘是對漩渦的恐怖害怕的放棄學後還俗者。比丘們!『漩渦的恐怖』,這是五種欲的同義語,比丘們!這被稱為漩渦的恐怖。(164)
比丘們!而什麼是鱷魚的恐怖?比丘們!這裡,某位善男子以信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我是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者,陷入苦者,被苦征服者,也許這整個苦蘊的作終結能被知道。』 當成為這樣的出家者時,他午前時穿衣、拿起衣鉢後,為了托鉢進入村落或城鎮。以身未守護、以語未守護、以心未守護,以念未現起,以諸根未防護,在那裡,他看見穿著暴露的或衣著暴露的女人。看見穿著暴露的或衣著暴露的女人後,貪使他的心墮落,他以貪使墮落的心放棄學後還俗。比丘們!這被稱為對鱷魚的恐怖害怕的放棄學後還俗者。比丘們!『鱷魚的恐怖』,這是女人的同義語,比丘們!這被稱為鱷魚的恐怖。
比丘們!在某一類人在這法律中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時,這是四種能被預期的恐怖。」
世尊說這個,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的所說。(165)
遮堵瑪經第七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67.htm

蕭式球 譯

六十七.遮偷摩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遮偷摩的櫻桃李園。
這時候,以舍利弗和目犍連為首大約有五百位比丘去遮偷摩見世尊。當這些客比丘跟常住比丘交談、入住房舍、放置衣缽的時候,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
世尊對阿難說: “阿難,誰發出這麼嘈雜的聲音、這麼大的聲音呢?人們以為這是漁夫在賣魚1。”
“大德,他們是以舍利弗和目犍連為首的大約有五百位比丘,來這裏見世尊。當這些客比丘跟常住比丘交談、入住房舍、放置衣缽的時候,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
“阿難,既然這樣,用我的名義對那些比丘說: ‘導師叫尊者們。’ ”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之後去到那些比丘那裏,對那些比丘說: “導師叫尊者們。”
那些比丘回答阿難尊者: “賢友,是的。” 之後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世尊對那些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為什麼發出這麼嘈雜的聲音、這麼大的聲音呢?人們以為這是漁夫在賣魚。”
“大德,我們是以舍利弗和目犍連為首的大約有五百位比丘,來這裏見世尊。當我們客比丘跟常住比丘交談、入住房舍、放置衣缽的時候,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
“比丘們,我著令你們離去,不要在我跟前。”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回去執拾房舍,拿著大衣和缽,然後離去。
這時候,遮偷摩的釋迦人聚集在聚集堂裏處理一些事務,他們從遠處看見那些比丘在行走,便前往那些比丘那裏,對他們說: “尊者們去哪裏呢?”
“賢友們,世尊著令比丘僧團離去。”
“既然這樣,請尊者們坐一會兒。我們或許能夠使世尊生起歡喜心。”
那些比丘回答遮偷摩的釋迦人: “賢友們,是的。”
於是,遮偷摩的釋迦人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請世尊對僧團欣樂,請世尊對僧團說話。大德,就正如之前僧團由世尊所護持那樣,現在請世尊護持僧團。大德,這裏有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如果不能得見世尊,內心將會變異、退失。
“大德,就正如幼苗不能得到水份,它將會枯萎、枯謝。同樣地,有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如果不能得見世尊,內心將會變異、退失。
“大德,又正如初生的小牛看不見母牛,牠將會不安、消瘦。同樣地,有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如果不能得見世尊,內心將會變異、退失。
“大德,請世尊對僧團欣樂,請世尊對僧團說話。大德,就正如之前僧團由世尊所護持那樣,現在請世尊護持僧團。”

這時候,梵天.娑婆世界主知道世尊的心。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梵天.娑婆世界主在梵世間隱沒,在世尊跟前出現。之後他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請世尊對僧團欣樂,請世尊對僧團說話。大德,就正如之前僧團由世尊所護持那樣,現在請世尊護持僧團。大德,這裏有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如果不能得見世尊,內心將會變異、退失。
“大德,就正如幼苗不能得到水份,它將會枯萎、枯謝。同樣地,有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如果不能得見世尊,內心將會變異、退失。
“大德,又正如初生的小牛看不見母牛,牠將會不安、消瘦。同樣地,有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如果不能得見世尊,內心將會變異、退失。
“大德,請世尊對僧團欣樂,請世尊對僧團說話。大德,就正如之前僧團由世尊所護持那樣,現在請世尊護持僧團。”
遮偷摩的釋迦人和梵天.娑婆世界主以 “幼苗喻” 和 “初生小牛喻” ,使世尊生起歡喜心。
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起來吧,拿起大衣和缽吧。遮偷摩的釋迦人和梵天.娑婆世界主以 ‘幼苗喻’ 和 ‘初生小牛喻’ ,使世尊生起歡喜心了。”
那些比丘回答大目犍連尊者: “賢友,是的。” 於是起座,拿著大衣和缽,前往世尊那裏。
那些比丘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當我著令比丘僧團離去的時候,你的內心怎麼想呢?”
“大德,當世尊著令比丘僧團離去的時候,我的內心這樣想: ‘世尊現在要過少事務的生活,當下安住在樂之中了。現在我也要過少事務的生活,當下安住在樂之中。’ ”
“舍利弗,停止。舍利弗,停止。不應再次讓這樣的心生起。”
世尊對大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當我著令比丘僧團離去的時候,你的內心怎麼想呢?”
“大德,當世尊著令比丘僧團離去的時候,我的內心這樣想: ‘世尊現在要過少事務的生活,當下安住在樂之中了。現在我和舍利弗尊者要照料比丘僧團了。’ ”
“目犍連,十分好,十分好!目犍連,比丘僧團應由我來照料,或由舍利弗和目犍連來照料。”
於是,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下水的人會遇到四種怖畏。這四種怖畏是什麼呢?波浪的怖畏、鱷魚的怖畏、旋渦的怖畏、短吻鱷的怖畏。這是下水的人會遇到的四種怖畏。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在這裏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會遇到四種怖畏。這四種怖畏是什麼呢?波浪的怖畏、鱷魚的怖畏、旋渦的怖畏、短吻鱷的怖畏。
“比丘們,什麼是波浪的怖畏呢?有些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心想: ‘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 他們成為一位出家人了,同修對他們作出教誡: ‘應要這樣往還,應要這樣向前觀望和向周圍觀望,應要這樣屈伸身體,應要這樣穿衣持缽。’ 他們心想: ‘之前在家的時候,我們對他人作出教誡,現在我們受那些像兒孫那樣小的同修來教誡。’ 他們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這稱為害怕波浪的怖畏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波浪的怖畏是忿恨的意思。
“比丘們,什麼是鱷魚的怖畏呢?有些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心想: ‘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 他們成為一位出家人了,同修對他們作出教誡: ‘應要吃這些東西,不應吃那些東西;應要飲這些東西,不應飲那些東西。許可吃這些東西,不許可吃那些東西;許可飲這些東西,不許可飲那些東西。適當的時間可以吃東西,不適當的時間不應吃東西;適當的時間可以飲東西,不適當的時間不應飲東西。’ 他們心想: ‘之前在家的時候,我喜歡吃什麼就吃,不喜歡吃什麼就不吃;喜歡飲什麼就飲,不喜歡飲什麼就不飲。我許可的與不許可的都吃,許可的與不許可的都飲。我在適當的時間與不適當的時間都吃東西;在適當的時間與不適當的時間都飲東西。現在有敬信的居士在中午過後布施美味的食物時,我就像被那些同修掩蓋著我的口。’ 他們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這稱為害怕鱷魚的怖畏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鱷魚的怖畏是口腹之欲的意思。

“比丘們,什麼是旋渦的怖畏呢?有些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心想: ‘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 他們成為一位出家人了,在上午,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他們不防護身,不防護口,沒有保持念,不約束六根,看見居士或居士子享受五欲,心想: ‘之前在家的時候,我也享受五欲。我的家族有財富,我可以享用財富和用那些財富來修福。’ 他們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這稱為害怕旋渦的怖畏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旋渦的怖畏是五欲的意思。
“比丘們,什麼是短吻鱷的怖畏呢?有些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心想: ‘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 他們成為一位出家人了,在上午,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他們不防護身,不防護口,沒有保持念,不約束六根,在看見一些衣服穿得歪斜或穿得少的婦女時,貪欲便侵蝕他們的心。他們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此便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這稱為害怕短吻鱷的怖畏而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比丘們,短吻鱷的怖畏是對婦女的貪欲的意思。
“比丘們,有些人在這裏的法和律之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會遇到這四種怖畏。”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遮偷摩經完

-------------------------------------------------------

1 “漁夫在賣魚” 是慣用語的表達方式,意指嘈雜。一種解釋說,漁夫打魚歸來的時候,在碼頭時是很嘈雜的。

中部.瞿尼師經、枸哩亞尼經 (MN 69 Goliyāni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69經/枸哩亞尼經(比丘品[7])(莊春江譯)[MA.26]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當時,名叫枸哩亞尼的比丘是住林野者、足正行者,正以某些應該被作的到僧團中拜訪。在那裡,關於枸哩亞尼比丘,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
「學友們!在同梵行者們上有敬重者、順從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在同梵行者們上是不敬重者、不順從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在同梵行者們上是不敬重者、不順從者?』有他的說者。因此,在同梵行者們上有敬重者、順從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
學友們!座位善巧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像這樣,我將不對上座比丘們侵入後坐下,以及將不以座位排擠新比丘們。』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不是座位善巧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不是座位善巧者?』有他的說者。因此,座位善巧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
學友們!增上行儀法也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知道。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不知道增上行儀法,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不知道增上行儀法?』有他的說者。因此,增上行儀法也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知道。
學友們!村落不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過早地進入、不應該被過晚地返回。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過早地進入村落、過晚地返回,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過早地進入村落、過晚地返回?』有他的說者。因此,村落不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過早地進入、不應該被過晚地返回。
學友們!俗家不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在食事前食事後訪問。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在食事前食事後訪問俗家,有他的說者:『確實,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是住於非時行多作者,來到僧團也實行它。』有他的說者。因此,俗家不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在食事前食事後訪問。
學友們!不掉舉者、不浮躁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是掉舉者、浮躁者,有他的說者:『這裡,確實,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是住於掉舉、浮躁多作者,來到僧團中也實行它。』有他的說者。因此,不掉舉者、不浮躁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
學友們!不多言者、不雜語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是多言者、雜語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多言者、雜語者?』有他的說者。因此,不多言者、不雜語者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成為。
學友們!易順從糾正者、善友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應該成為。學友們!如果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是難順從糾正者、惡友,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難順從糾正者、惡友?』有他的說者。因此,易順從糾正者、善友應該被來到僧團、在僧團中住的住林野比丘應該成為。
學友們!在諸根上守護門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是不在諸根上守護門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不在諸根上守護門者?』有他的說者。因此,在諸根上守護門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
學友們!在飲食上知適量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是不在飲食上知適量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不在飲食上知適量者?』有他的說者。因此,在飲食上知適量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
學友們!已專修清醒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是未專修清醒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未專修清醒者?』有他的說者。因此,已專修清醒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
學友們!活力已發動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是懈怠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懈怠者?』有他的說者。因此,活力已發動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
學友們!念已現起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是念未現前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念未現前者?』有他的說者。因此,念已現起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
學友們!得定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是未得定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未得定者?』有他的說者。因此,得定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
學友們!有慧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是劣慧者,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是劣慧的?』有他的說者。因此,有慧者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成為。
學友們!在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上努力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作。學友們!詢問者們在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上對住林野的比丘有問題。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在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上被問問題沒解答,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在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上被問問題沒解答?』有他的說者。因此,在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上努力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作。
學友們!凡那些超越諸色後無色的寂靜解脫,在那裡努力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作。學友們!詢問者們凡那些超越諸色後無色的寂靜解脫,在那裡對住林野的比丘有問題。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凡那些超越諸色後無色的寂靜解脫,在那裡被問問題沒解答,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凡那些超越諸色後無色的寂靜解脫,在那裡被問問題沒解答?』有他的說者。因此,凡那些超越諸色後無色的寂靜解脫,在那裡努力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作。
學友們!在過人法上努力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作。學友們!詢問者們在過人法上對住林野的比丘有問題。學友們!如果住林野的比丘在過人法上被問問題沒解答,有他的說者:『那麼,這位住林野的尊者一個人以獨住在林野中有什麼:凡這位尊者不知道出家者的目的?』有他的說者。因此,在過人法上努力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作。」
在這麼說時,尊者大目揵連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這些法只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受持後轉起,或者也被住村落邊者?」
「目揵連學友!這些法甚至應該被住林野的比丘受持後轉起,何況被住村落邊者。」
枸哩亞尼經第九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69.htm

蕭式球 譯

六十九.瞿尼師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有一位名叫瞿尼師的森林比丘,他行為散漫,到僧團裏處理一些事務。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因應瞿尼師比丘而對所有比丘說: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對同修應該帶有恭敬、帶有順從。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對同修不恭敬、不順從,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對同修不恭敬、不順從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對同修應該帶有恭敬、帶有順從。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要善於入座:不佔用長老比丘的座位和讓座給新比丘。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不善於入座,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不知道正行法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要善於入座。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在白天入村不應過早,回來不應過遲。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在白天入村過早,回來過遲,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在白天入村過早,回來過遲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在白天入村不應過早,回來不應過遲。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不應在飯餐時間之前或之後到在家人那裏去。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在飯餐時間之前或之後到在家人那裏去,人們便會說: ‘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之前一定是經常不依時間作息,所以來到僧團之中也是這樣!’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不應在飯餐時間之前或之後到在家人那裏去。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不掉舉、不忙亂。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掉舉和忙亂,人們便會說: ‘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之前一定是經常掉舉和忙亂,所以來到僧團之中也是這樣!’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不掉舉、不忙亂。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不嘈吵、少說話。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嘈吵和多說話,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這麼嘈吵和多說話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不嘈吵、少說話。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要結交說善語的人和善知識。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結交說惡語的人和惡知識,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結交說惡語的人和惡知識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到僧團裏居住,應該要結交說善語的人和善知識。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守護根門。如果一位森林比丘不守護根門,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不守護根門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守護根門。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飲食知量。如果一位森林比丘飲食不知量,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飲食不知量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飲食知量。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保持覺醒。如果一位森林比丘不保持覺醒,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不保持覺醒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保持覺醒。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作出精進。如果一位森林比丘懈怠,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懈怠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作出精進。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保持念。如果一位森林比丘失念,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失念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保持念。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有定。如果一位森林比丘沒有定,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沒有定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有定。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有智慧。如果一位森林比丘是劣慧的,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竟然會是劣慧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有智慧。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熟習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當一些問法者問森林比丘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如果森林比丘不能解答,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當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竟然會不能解答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熟習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熟習各種寂靜的無色界解脫。當一些問法者問森林比丘各種寂靜的無色界解脫時,如果森林比丘不能解答,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當被問到各種寂靜的無色界解脫時竟然會不能解答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熟習各種寂靜的無色界解脫。
“賢友們,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熟習過人之法。當一些問法者問森林比丘過人之法時,如果森林比丘不能解答,人們便會說: ‘為什麼這位森林尊者在森林裏獨住,自己選擇以森林作為住處,當被問到過人之法時竟然會不能解答的呢!’ 因為人們會這樣說,所以一位森林比丘應該要熟習過人之法。”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只是森林比丘應要著手修習以上各種法,還是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都要著手修習以上各種法呢?”
“目犍連賢友,森林比丘應要著手修習以上各種法,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也要著手修習以上各種法。”

中部.長爪經、長甲經 (MN 74 Dīghanakh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74經/長爪經(遊行者品[8])(莊春江譯)[SA.969]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的野豬洞中。
那時,遊行者長爪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就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立的遊行者長爪對世尊說這個:
「喬達摩尊師!我是這樣說者、這樣見者:『所有的對我來說[都]不接受。』」
「阿其威色那!凡連你的這個見:『所有的對我來說不接受。』你的這個見也不接受?」
「喬達摩尊師!如果我的這個見接受,那也會是就像那樣的,那也會是就像那樣的。」
「阿其威色那!從那裡,在世間中那些是許多的、更多的:凡這麼說『那也會是就像那樣的,那也會是就像那樣的』者,他們不捨斷那個見,同時也執取其它的見。阿其威色那!從那裡,在世間中那些是稀薄的、更稀薄的:凡這麼說『那也會是像那樣的,那也會是像那樣的』者,他們捨棄(捨斷)那個見,同時也不執取其它的見。
阿其威色那!一些沙門婆羅門是這樣說者、這樣見者:『所有的對我來說接受。』阿其威色那!一些沙門婆羅門是這樣說者、這樣見者:『所有的對我來說不接受。』阿其威色那!一些沙門婆羅門是這樣說者、這樣見者:『某一類的對我來說接受,某一類的對我來說不接受。』阿其威色那!在那裡,凡那些這樣說、這樣見的沙門婆羅門:『所有的對我來說接受。』他們的這個見是在貪著附近,在結縛附近,在歡喜附近,在取著附近,在執取附近。阿其威色那!在那裡,凡那些這樣說、這樣見的沙門婆羅門:『所有的對我來說不接受。』他們的這個見是在無貪著附近,在無結縛附近,在無歡喜附近,在無取著附近,在無執取附近。」[MN.60](201)
在這麼說時,遊行者長爪對世尊說這個:
「喬達摩尊師讚揚我的{惡}見!喬達摩尊師稱讚我的{惡}見!」
「阿其威色那!在那裡,凡那些這樣說、這樣見的沙門婆羅門:『某一類的對我來說接受,某一類的對我來說不接受。』凡那個對他們來說接受者,這個見是在貪著附近,在繫縛附近,在歡喜附近,在取著附近,在執取附近;凡那個對他們來說不接受者,這個見是在無貪著附近,在無繫縛附近,在無歡喜附近,在無取著附近,在無執取附近。
阿其威色那!在那裡,凡那些這樣說、這樣見的沙門婆羅門:『所有的對我來說接受。』在那裡,有智的男子像這樣深慮:『凡我的這個見:「所有的對我來說接受。」如果我對這個見剛毅地、取著地執著後斷定:「這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我有與二者的爭執:凡這位沙門或婆羅門是這麼說者、這麼宣說者:「所有的對我來說不接受。」以及凡這位沙門或婆羅門是這麼說者、這麼宣說者:「某一類的對我來說接受,某一類的對我來說不接受。」有與這二者的爭執。像這樣,在有爭執時,有爭辯;在有爭辯時,有惱害;在有惱害時,有傷害。』像這樣,當他看見自己的爭執、爭辯、惱害、傷害時,捨棄那個見,同時也不執取其它的見,這樣,有這些見的捨斷,這樣,有這些見的斷念。(202)
阿其威色那!在那裡,凡那些這樣說、這樣見的沙門婆羅門:『所有的對我來說不接受。』在那裡,有智的男子像這樣深慮:『凡我的這個見:「所有的對我來說不接受。」如果我對這個見剛毅地、取著地執著後斷定(說):「這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我有與二者的爭執:凡這位沙門或婆羅門是這麼說者、這麼宣說者:「所有的對我來說接受。」以及凡這位沙門或婆羅門是這麼說者、這麼宣說者:「某一類的對我來說接受,某一類的對我來說不接受。」有與這二者的爭執。像這樣,在有爭執時,有爭辯;在有爭辯時,有惱害;在有惱害時,有傷害。』像這樣,當他看見自己的爭執、爭辯、惱害、傷害時,捨棄那個見,同時也不執取其它的見,這樣,有這些見的捨斷,這樣,這樣,有這些見的捨斷,這樣,有這些見的斷念。(203)
阿其威色那!在那裡,凡那些這樣說、這樣見的沙門婆羅門:『某一類的對我來說接受,某一類的對我來說不接受。』在那裡,有智的男子像這樣深慮:『凡我的這個見:「某一類的對我來說接受,某一類的對我來說不接受。」如果我對這個見剛毅地、取著地執著後斷定:「這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我有與二者的爭執:凡這位沙門或婆羅門是這麼說者、這麼宣說者:「所有的對我來說接受。」以及凡這位沙門或婆羅門是這麼說者、這麼宣說者:「所有的對我來說不接受。」有與這二者的爭執。像這樣,在有爭執時,有爭辯;在有爭辯時,有惱害;在有惱害時,有傷害。』像這樣,當他看見自己的爭執、爭辯、惱害、傷害時,捨棄那個見,同時也不執取其它的見,這樣,有這些見的捨斷,這樣,有這些見的斷念。(204)
阿其威色那!又,這個身體是色與四大的、父母生成的、米粥積聚的、無常-塗身-按摩-破壞-分散法,應該被看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當他看這個身體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時,捨斷凡關於身體之身的意欲、身的情愛那個身的隨行性。
阿其威色那!有這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阿其威色那!凡在感受樂受時,在那時,既不感受苦受,也不感受不苦不樂受,在那時,只感受樂受;阿其威色那!凡在感受苦受時,在那時,既不感受樂受,也不感受不苦不樂受,在那時只感受苦受;阿其威色那!每當感受不苦不樂受時,在那時,既不感受樂受,也不感受苦受,在那時,只感受不苦不樂受。
阿其威色那!樂受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苦受也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不苦不樂受也是無常的、有為的、緣所生的、滅盡法、消散法、褪去法、滅法。阿其威色那!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樂受上厭,在苦受上也厭,在不苦不樂受上也厭。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阿其威色那!這樣心解脫的比丘不同意任何者,不爭辯任何者,以及凡在世間中說的以那個無執取地說。」(205)
當時,尊者舍利弗站在世尊的背後對世尊搧著風。那時,尊者舍利弗想這個:
「世尊確實為我們說對一一那些法以證智的捨斷,善逝確實對我們說對一一那些法以證智的斷念。」
像這樣,當尊者舍利弗深慮這個時,不執取後心從諸漏被解脫。
又,遊行者長爪的遠塵、離垢之法眼生起:
「凡任何集法全部是滅法。」
那時,遊行者長爪已見法、已獲得法、已知法、已深入法、已度脫懷疑、已離疑惑、已到達無畏,在大師教說上不緣於他,對世尊說這個:
「太偉大了,喬達摩尊師!太偉大了,喬達摩尊師!喬達摩尊師!猶如扶正顛倒的,或揭開隱藏的,或告知迷路者的道路,或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們看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喬達摩尊師以種種法門說明。這個我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已終生歸依。」(206)
長爪經第四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74.htm

蕭式球 譯

七十四.長甲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靈鷲山的野豬洞。
這時候,長甲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我這樣說,我持這種見解: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
“火種,你有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這種見解,那麼你可不是接受了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這種見解嗎?”
“喬答摩賢者,如果我有這種見解,都是一樣,我也是對這種見解都不接受。”
“火種,那些說 ‘都是一樣,都是一樣’ 的人當中,有很多都不捨棄這種見解,甚至還對其他見解生起取著。
“火種,那些說 ‘都是一樣,都是一樣’ 的人當中,只有很少能捨棄這種見解,也對其他見解不生取著。
“火種,有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什麼東西都接受。’
“火種,有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火種,有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一些東西接受,一些東西不接受。’
“火種,持 ‘什麼東西都接受’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習近貪欲,習近結縛,習近愛喜,習近愛著,習近取著。
“火種,持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習近無貪欲,習近無結縛,習近無愛喜,習近無愛著,習近無取著。”
當世尊說到這裏的時候,長甲遊方者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讚賞我的見的去處,喬答摩賢者讚嘆我的見的去處。”
“火種,持 ‘一些東西接受,一些東西不接受’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 ‘一些東西接受’ 那部分習近貪欲,習近結縛,習近愛喜,習近愛著,習近取著; ‘一些東西不接受’ 那部分習近無貪欲,習近無結縛,習近無愛喜,習近無愛著,習近無取著。
“火種,在持 ‘什麼東西都接受’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當中,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我有這種見解,如果我堅取這種見解,宣稱只有這才是真諦而其餘都沒有意義,便會跟持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和 “一些東西接受,一些東西不接受” 兩種沙門婆羅門產生爭辯,在爭辯時便會有爭執,在爭執時便會有對抗,在對抗時便會有惱害。’ 當他親身看到當中有爭辯、爭執、對抗、惱害後,便會捨棄這種見解,也對其他見解不生取著。就是這樣,他捨棄這種見解,放捨這種見解。
“火種,在持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當中,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我有這種見解,如果我堅取這種見解,宣稱只有這才是真諦而其餘都沒有意義,便會跟持 “什麼東西都接受” 和 “一些東西接受,一些東西不接受” 兩種沙門婆羅門產生爭辯,在爭辯時便會有爭執,在爭執時便會有對抗,在對抗時便會有惱害。’ 當他親身看到當中有爭辯、爭執、對抗、惱害後,便會捨棄這種見解,也對其他見解不生取著。就是這樣,他捨棄這種見解,放捨這種見解。
“火種,在持 ‘一些東西接受,一些東西不接受’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當中,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我有這種見解,如果我堅取這種見解,宣稱只有這才是真諦而其餘都沒有意義,便會跟持 “什麼東西都接受” 和 “什麼東西都不接受” 兩種沙門婆羅門產生爭辯,在爭辯時便會有爭執,在爭執時便會有對抗,在對抗時便會有惱害。’ 當他親身看到當中有爭辯、爭執、對抗、惱害後,便會捨棄這種見解,也對其他見解不生取著。就是這樣,他捨棄這種見解,放捨這種見解。
“火種,這個四大組成、父母所生、依賴米飯、需要塗油、需要按摩、無常、是破壞法、是散滅法的色身,應視它為無常、苦、侵害、膿瘡、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當視它為無常、苦、侵害、膿瘡、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的時候,所有對色身的貪著、愛戀、戀慕都會捨棄。
“火種,有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火種,一個人在領受樂受的時候,便不會領受到苦受和不苦不樂受,他只有領受樂受。一個人在領受苦受的時候,便不會領受到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他只有領受苦受。一個人在領受不苦不樂受的時候,便不會領受到樂受和苦受,他只有領受不苦不樂受。
“火種,樂受是無常、眾緣和合、依緣而起的,是壞滅法、衰敗法、無欲法、息滅法;苦受是無常、眾緣和合、依緣而起的,是壞滅法、衰敗法、無欲法、息滅法;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眾緣和合、依緣而起的,是壞滅法、衰敗法、無欲法、息滅法。
“火種,一位聖弟子看見這個道理,便會對樂受厭離、對苦受厭離、對不苦不樂受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火種,一位有這種心解脫的比丘,不會附和任何人,不會跟任何人爭執,他在世間宣說法義而對所說的法義沒有任何取著。”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站在世尊背後為世尊扇涼1,他心想: “世尊通過無比智,說要捨棄這些東西。善逝通過無比智,說要捨棄這些東西。” 通過這樣反思,舍利弗尊者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長甲遊方者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這時候,長甲遊方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長甲遊方者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1 在漢譯本《雜阿含經.九六九經》之中提到,當時舍利弗尊者出了家只是半個月。見《大正藏》第二冊二四九頁下。

中部.陀然經、達那若尼經 (MN 97 Dhanañjāni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97經/達那若尼經(婆羅門品[10])(莊春江譯)[MA.27]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當時,尊者舍利弗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在南山遊行。
那時,某位比丘在王舍城雨季已過後去南山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尊者舍利弗對在一旁坐下的那位比丘說這個:
「學友!是否世尊是無病的與有力氣的?」
「學友!世尊是無病的與有力氣的。」
「學友!又,是否比丘僧團是無病的與有力氣的?」
「學友!比丘僧團也是無病的與有力氣的。」
「學友!在這裡,在米線門處有位名叫達那若尼的婆羅門,學友!是否達那若尼婆羅門是無病的與有力氣的?」
「學友!達那若尼婆羅門也是無病的與有力氣的。」
「學友!又,是否達那若尼婆羅門是不放逸的?」
「學友!然而,怎麼有達那若尼婆羅門的不放逸?學友!達那若尼婆羅門靠著國王掠奪婆羅門屋主們,靠著婆羅門屋主們掠奪國王。又,凡他的有信妻子被從有信家庭帶來,她也已命終,他的另一位無信妻子被從無信家庭帶來。」
「學友!我們確實聽到難聽的,學友!我們確實聽到難聽的:凡我們聽到放逸的達那若尼婆羅門。而或許就偶爾我們也會與達那若尼婆羅門一起見面,或許會有就某種交談。」(445)
那時,尊者舍利弗如其意地住在南山後,向王舍城出發遊行。次第地進行著遊行,抵達王舍城。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就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尊者舍利弗午前時穿衣、拿起衣鉢後,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當時,達那若尼婆羅門在城外的牛舍使[人]擠奶。那時,尊者舍利弗在王舍城為了托鉢行走後,餐後已從施食返回,去見達那若尼婆羅門。達那若尼婆羅門看見正從遠處到來的尊者舍利弗。看見後,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舍利弗尊師!請從這裡喝牛奶,直到將是用餐的時間。」
「夠了,婆羅門!今日應該被作的用餐被我做了,我的白天的住處將是在那棵樹下,願你來那裡。」
「是的,尊師!」達那若尼婆羅門回答尊者舍利弗。
那時,早餐已吃的達那若尼婆羅門餐後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尊者舍利弗對在一旁坐下的達那若尼婆羅門說這個:
「達那若尼!是否你是不放逸的?」
「舍利弗尊師!怎麼有我們的不放逸?凡我們的父母應該被照顧(扶養),兒妻應該被照顧,奴僕工人們應該被照顧,對朋友同事們,朋友同事的義務應該被做,對親族血親們,親族血親的義務應該被做,對客人們,客人的義務應該被做,對祖先們,祖先的義務應該被做,對天神們,天神的義務應該被做,對國王,國王的義務應該被做,又應該使這個身體被滿足、被增益。」(446)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父母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地獄守衛)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父母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拉]我到地獄。』又或,他的父母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舍利弗尊師!這確實不是。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兒妻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兒妻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兒妻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奴僕工人僕人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奴僕工人僕人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奴僕工人僕人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朋友同事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朋友同事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朋友同事們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親族血親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親族血親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親族血親們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客人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客人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客人們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祖先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祖先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祖先們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天神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天神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天神們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國王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國王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國王得到:『這位我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這裡,如果某人身體的滿足原因、增益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非法行、非正行原因,獄卒拉他到地獄,他得到:『我身體的滿足原因、增益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我到地獄。』又或,他的其他人得到:『這位身體的滿足原因、增益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獄卒!不要他到地獄。』嗎?」
「不,舍利弗尊師!那時,獄卒拉即便哭喊哀號的他到地獄。」(447)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父母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父母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父母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而凡如果父母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有原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照顧父母,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兒妻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兒妻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兒妻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而凡如果兒妻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照顧兒妻,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奴僕工人僕人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奴僕工人僕人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奴僕工人僕人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凡奴僕工人僕人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照顧奴僕工人僕人們,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朋友同事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朋友同事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朋友同事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而凡如果朋友同事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對朋友同事們盡(做)朋友同事義務,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親族血親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親族血親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親族血親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親族血親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對親族血親們盡親族血親義務,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客人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客人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客人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而凡如果客人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對客人們盡客人義務,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祖先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祖先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祖先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而凡如果祖先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對祖先們盡祖先義務,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天神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天神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天神們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而凡如果天神們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對天神們盡天神義務,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國王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國王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國王的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而凡如果國王的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對國王盡國王義務,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凡如果身體的滿足原因、增益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或凡如果身體的滿足原因、該增益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哪個是更好的?」
「舍利弗尊師!凡如果身體的滿足原因、該增益原因成為非法行者、非正行者,那個不是更好的,凡身體的滿足原因、該增益原因成為法行者、正行者,在那裡,那個正是更好的,舍利弗尊師!比非法行者、非正行者,法行者、正行者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有其它的連結因的諸如法職業,以那個,能夠使身體滿足、增益,同時也不作惡業,以及走向福德道跡。」(448)
那時,達那若尼婆羅門歡喜、隨喜尊者舍利弗所說後,從座位起來後離開。
那時,達那若尼婆羅門過些時候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那時,達那若尼婆羅門召喚某位男子:
「喂!男子!來!請你去見世尊。抵達後,請你以我的名義以頭禮拜世尊的足:『大德!達那若尼婆羅門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世尊的足。』以及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請你以我的名義以頭禮拜尊者舍利弗的足:『大德!達那若尼婆羅門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尊者舍利弗的足。』以及請你這麼說:『大德!請尊者舍利弗出自憐愍,去達那若尼婆羅門的住處,那就好了!』」
「是的。」那位男子回答達那若尼婆羅門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那位男子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達那若尼婆羅門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世尊的足。」以及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向尊者舍利弗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那位男子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大德!達那若尼婆羅門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尊者舍利弗的足,以及這麼說:『大德!請尊者舍利弗出自憐愍,去達那若尼婆羅門的住處,那就好了!』」
尊者舍利弗以沈默狀態同意。(449)
那時,尊者舍利弗穿衣、拿起衣鉢後,去達那若尼婆羅門的住處。抵達後,在設置的座位坐下。坐下後,尊者舍利弗對達那若尼婆羅門說這個:
「達那若尼!是否能被你忍受?是否能被[你]維持生活?是否苦的感受減退、不增進,減退的結局被知道,非增進?」
「舍利弗尊師!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尊師!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銳利的刀刃在頭上切割。同樣的,舍利弗尊師!而激烈的風在頭上切割。
舍利弗尊師!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尊師!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堅固的皮繩在頭上給與纏頭巾。同樣的,舍利弗尊師!在頭上有激烈的頭痛。
舍利弗尊師!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尊師!猶如熟練的屠牛夫或屠牛夫的徒弟,以銳利的牛刀切開腹部。同樣的,舍利弗尊師!激烈的風切開腹部。
舍利弗尊師!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尊師!猶如兩位有力氣的男子對較弱男子在不同的手臂上捉住後,在炭火坑上燒、遍燒。同樣的,舍利弗尊師!在身體中有激烈的熱病。
舍利弗尊師!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450)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地獄或畜生界?」
「舍利弗尊師!比地獄,畜生界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畜生界或餓鬼界?」
「舍利弗尊師!比畜生界,餓鬼界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餓鬼界或人間?」
「舍利弗尊師!比餓鬼界,人間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人間或四大王天?」
「舍利弗尊師!比人間,四大王天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三十三天或四大王天?」
「舍利弗尊師!比四大王天,三十三天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夜摩天或三十三天?」
「舍利弗尊師!比三十三天,夜摩天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夜摩天或兜率天?」
「舍利弗尊師!比夜摩天,兜率天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兜率天或化樂天?」
「舍利弗尊師!比兜率天,化樂天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化樂天或他化自在天?」
「舍利弗尊師!比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是更好的。」
「達那若尼!你怎麼想它:哪個是更好的,他化自在天或梵天世界?」
「舍利弗尊師說:『梵天世界。』舍利弗尊師說:『梵天世界。』」
那時,尊者舍利弗想這個:
「這位婆羅門是梵天世界志向者,讓我為達那若尼婆羅門教導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
「達那若尼!我將為你教導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將說了。」
「是的,尊師!」達那若尼婆羅門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達那若尼!而什麼是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呢?達那若尼!這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達那若尼!這是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451)
再者,達那若尼!比丘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達那若尼!這是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
「舍利弗尊師!那樣的話,請你以我的名義以頭禮拜世尊的足:『大德!達那若尼婆羅門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世尊的足。』」
那時,尊者舍利弗使達那若尼婆羅門在有更應該被作的下,在下劣的梵天世界建立後,從座位起來後離開。
那時,在尊者舍利弗離開不久,達那若尼婆羅門命終,且往生梵天世界。(452)
那時,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這位舍利弗使達那若尼婆羅門在有更應該被作的下,在下劣的梵天世界建立後,從座位起來後已離開。」
那時,尊者舍利弗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達那若尼婆羅門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世尊的足。」
「舍利弗!那麼,為何你使達那若尼婆羅門在有更應該被作的下,在下劣的梵天世界建立後,從座位起來後已離開呢?」
「大德!我這麼想:『這位婆羅門是梵天世界志向者,讓我為達那若尼婆羅門教導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
「舍利弗!但,達那若尼婆羅門已命終,且已往生梵天世界。」(453)
達那若尼經第七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97.htm

蕭式球 譯

九十七.陀然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南山遊行說法。有一位在王舍城雨季安居的比丘前往南山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那位比丘說: “賢友,世尊健康嗎?身體好嗎?”
“賢友,世尊健康,身體好。”
“賢友,比丘僧團裏人人都健康嗎?人人都身體好嗎?”
“賢友,比丘僧團裏人人都健康,人人都身體好。”
“賢友,住在米倉城門有一個名叫陀然的婆羅門,他健康嗎?身體好嗎?”
“賢友,陀然婆羅門健康,身體好。”
“賢友,陀然婆羅門不放逸嗎?”
“賢友,陀然婆羅門怎會不放逸呢!賢友,陀然婆羅門依附王宮裏的人,欺壓婆羅門和居士;依附婆羅門和居士,欺壓王宮裏的人。他娶一位有敬信的妻子命終後,再娶了一位沒有敬信的妻子。”
“賢友,我聽見陀然婆羅門放逸的消息,我真是聽了一個壞消息!如果能夠遇見陀然婆羅門,跟他一起交談就好了。”
舍利弗尊者在南山住了一段時間後,啟程向王舍城遊行說法,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王舍城,之後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王舍城化食。這時候,陀然婆羅門在城外的牛棚擠牛乳。舍利弗尊者在王舍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便前往陀然婆羅門那裏。陀然婆羅門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走到舍利弗尊者那裏,對他說: “舍利弗賢者,現在還是進食的時候,飲了這些牛乳吧。”
“婆羅門,不。我今天的化食已經完成了。我會在那棵樹下午休,一會兒後你也來吧。”
陀然婆羅門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者,是的。” 於是,在吃過早飯後便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陀然婆羅門說: “陀然,你不放逸嗎?”
“舍利弗賢者,我怎會不放逸呢!我要養活父母、妻兒、僕人、工人,要為朋友親屬做很多工作,要為賓客做很多工作,要為先人做很多工作,要為天神做很多工作,要為國王做很多工作,還要照顧好自己身體。”
“陀然,你認為怎樣,一個人因要養活父母的原故而做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他因非法和不正的行為而被地獄的獄卒拖走。他或父母對獄卒說,他只是因要養活父母的原故而做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不要拖走他!他們可否這樣向獄卒求情呢?”
“舍利弗賢者,這是不可以的。即使他們哭號,獄卒還是會捉那人落地獄。”
……養活妻兒……
……養活僕人和工人……
……為朋友親屬做很多工作……
……為賓客做很多工作……
……為先人做很多工作……
……為天神做很多工作……
……為國王做很多工作……
“陀然,你認為怎樣,一個人因要照顧好自己身體的原故而做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他因非法和不正的行為而被地獄的獄卒拖走。他或別人對獄卒說,他只是因要照顧好自己身體的原故而做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不要拖走他!他們可否這樣向獄卒求情呢?”
“舍利弗賢者,這是不可以的。即使他們哭號,獄卒還是會捉那人落地獄。”
“陀然,你認為怎樣,以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來養活父母,或以如法和正確的行為來養活父母,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以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來養活父母比較差,以如法和正確的行為來養活父母比較好。舍利弗賢者,如法和正確的行為比非法和不正的行為好。”
“陀然,有其他如法的工作能養活父母,做那些工作能避免造惡業及帶來功德。”
……養活妻兒……
……養活僕人和工人……
……為朋友親屬做很多工作……
……為賓客做很多工作……
……為先人做很多工作……
……為天神做很多工作……
……為國王做很多工作……
“陀然,你認為怎樣,以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來照顧好自己身體,或以如法和正確的行為來照顧好自己身體,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以非法和不正的行為來照顧好自己身體比較差,以如法和正確的行為來照顧好自己身體比較好。舍利弗賢者,如法和正確的行為比非法和不正的行為好。”
“陀然,有其他如法的工作能照顧好自己身體,做那些工作能避免造惡業及帶來功德。”
陀然婆羅門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之後起座離去。
過了一段時間,陀然婆羅門生了病,病得很重。於是,陀然婆羅門吩咐一個下人: “來吧,你前往世尊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世尊雙足。你這樣說: ‘大德,陀然婆羅門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世尊雙足。’ 然後再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舍利弗尊者雙足。你這樣說: ‘大德,陀然婆羅門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陀然婆羅門的居所就好了。’ ”
那位下人回答陀然婆羅門: “主人,是的。” 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陀然婆羅門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世尊雙足。”
那位下人再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對舍利弗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大德,陀然婆羅門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陀然婆羅門的居所就好了。”
舍利弗尊者保持沉默以表示願意探望陀然婆羅門。

於是,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陀然婆羅門的居所。舍利弗尊者抵達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陀然婆羅門說: “陀然,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利刃刺我的頭顱,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頭顱。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皮帶纏緊我的頭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痛楚在我的頭部出現。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徒弟用利器劏開我的腹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腹部。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兩個強壯的人捉著一個瘦弱的人在火坑上燒烤,同樣地,我全身發熱。舍利弗賢者,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陀然,你認為怎樣,地獄或畜生,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畜生比地獄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畜生或餓鬼,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餓鬼比畜生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餓鬼或人,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人比餓鬼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人或四王天,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四王天比人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四王天或三十三天,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三十三天比四王天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三十三天或夜摩天,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夜摩天比三十三天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夜摩天或兜率天,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兜率天比夜摩天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兜率天或化樂天,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化樂天比兜率天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化樂天或他化自在天,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他化自在天比化樂天好。”
“陀然,你認為怎樣,他化自在天或梵天,哪樣比較好?”
“舍利弗賢者說到梵世間了,舍利弗賢者說到梵世間了!”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心想: “婆羅門都是嚮往梵世間的。讓我為陀然婆羅門宣說投生梵天的道路吧。” 於是對陀然婆羅門說: “陀然,我要對你說投生梵天的道路。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陀然婆羅門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者,是的。”
舍利弗尊者說: “陀然,什麼是投生梵天的道路呢?
“陀然,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陀然,這就是投生梵天的道路了。
“陀然,再者,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悲心……
“陀然,再者,一位比丘內心帶著喜心……
“陀然,再者,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陀然,這就是投生梵天的道路了。”
“舍利弗賢者,請你用我的名義頂禮世尊雙足。你這樣說: ‘大德,陀然婆羅門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世尊雙足。’ ”
舍利弗尊者為陀然婆羅門確立了投生梵世間的道路便起座離去。這條道路不是一條究極的道路,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1舍利弗尊者離去不久,陀然婆羅門便命終,他投生在梵世間。
這時候,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舍利弗為陀然婆羅門確立了投生梵世間的道路便起座離去。這條道路不是一條究極的道路,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陀然婆羅門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世尊雙足。”
“舍利弗,你為什麼只為陀然婆羅門確立投生梵世間的道路便起座離去呢?這條道路不是一條究極的道路,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大德,我那時心想: ‘婆羅門都是嚮往梵世間的。讓我為陀然婆羅門宣說投生梵天的道路吧。’ ”
“舍利弗,陀然婆羅門命終了,他投生在梵世間。”

1 漢譯本的《中阿含經.二十七.梵志陀然經》提供多一些有關的背景資料,陀然婆羅門在舍利弗尊者出家之前兩人早已是好友,後來娶了一位名叫端正的女士,受她唆擺而作惡。他聽了舍利弗尊者的教誨後便捨棄惡行,更在舍利弗尊者跟前皈依佛、法、僧而成為佛弟子。
在原始佛教的教義中,佛、法、僧以四聖諦、八正道為中心。所以,皈依佛、法、僧的人自然會有一個向善、向解脫的人生目標。在經中,舍利弗尊者為臨終的陀然婆羅門建立投生梵天的道路,使他得以投生梵天。一個具有四聖諦正見的人投生梵天即是得到了三果,而三果不是一個最高的果位,所以還有更高的修行工作需要做。
在《梵志陀然經》的尾末,佛陀問舍利弗尊者為什麼不教陀然婆羅門比投生梵天更高的法,讓他即時如實知法。而舍利弗尊者的答覆是因應婆羅門多是愛著梵天,所以便教陀然婆羅門一條投生梵天的道路。

中部.逐步經、逐一經、不斷經 (MN 111 Anupad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111經/逐步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說這個:
「比丘們!舍利弗是賢智者;比丘們!舍利弗是大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博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捷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速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利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洞察慧者[SN.2.29, SN.8.7],比丘們!舍利弗半個月[MN.74, 205段]對逐步法觀作觀,比丘們!在那裡,這是舍利弗的逐步法觀(逐步法毘婆舍那):(93)
比丘們!這裡,舍利弗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而凡在初禪中諸法:尋、伺、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決心)、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非方法}[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從尋與伺的平息,自身內的明淨,心的專一性,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而凡在第二禪中的諸法:自信、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從喜的褪去、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凡聖者們告知『他是平靜者、具念者、安樂住者』的第三禪。而凡在第三禪中的諸法:樂、念、正知、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念遍淨的第四禪。而凡在第四禪中的諸法:平靜、不苦不樂受、以已寧靜狀態心的無功用(無思惟)、念遍淨、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而凡在虛空無邊處中的諸法:虛空無邊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而凡在識無邊處中的諸法:識無邊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而凡在無所有處中的諸法:無所有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94)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他從那個等至具念地出來,從那個等至具念地出來後,凡已過去、已滅、已變易的諸法,他看見那些法,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95)
再者,比丘們!舍利弗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後,進入後住於想受滅,且以慧看見後,他的諸漏被遍滅盡。他從那個等至具念地出來,從那個等至具念地出來後,凡已過去、已滅、已變易的法,他看見那些法,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之心住於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沒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沒有那個的多作。』(96)
比丘們!凡當正確說它時,應該說『在聖戒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在聖定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在聖慧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在聖解脫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那就是舍利弗,當正確說時,應該說『在聖戒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在聖定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在聖慧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在聖解脫上達自在者、達完美者。』比丘們!凡當正確說它時,應該說『世尊的親生子、從口生者、法生者、法化作者、法的繼承人、非物質的繼承人。』,那就是舍利弗,當正確說時,應該說『是世尊的親生子、從口生者、法生者、法化作者、法的繼承人、非物質的繼承人。』比丘們!舍利弗完全地使被如來轉起的無上法輪隨轉起。」
世尊說這個,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世尊的所說。(97)
逐步經第一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蕭式球 譯

一一一.逐一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舍利弗是一位智者。比丘們,舍利弗有大智慧,有許多智慧,有歡悅的智慧,有快捷的智慧,有銳利的智慧,有具洞察力的智慧。
“比丘們,舍利弗在半個月之中逐一觀察法義。比丘們,他這樣觀察,他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逐一辨識初禪中的覺、觀、喜、樂、一心,也逐一辨識觸、受、想、思、心、願欲、決志、精進、念、捨、作意。他知道這些事物的生起、持續、消失;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逐一辨識二禪中的平伏、喜、樂、一心,也逐一辨識觸、受、想、思、心、願欲、決志、精進、念、捨、作意。他知道這些事物的生起、持續、消失;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逐一辨識三禪中的捨、樂、念、覺知、一心,也逐一辨識觸、受、想、思、心、願欲、決志、精進、念、捨、作意。他知道這些事物的生起、持續、消失;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逐一辨識四禪中的捨、不苦不樂受、內心沒有食糧的猗息、念、清淨、一心,也逐一辨識觸、受、想、思、心、願欲、決志、精進、念、捨、作意。他知道這些事物的生起、持續、消失;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他逐一辨識空無邊處中的空無邊處想、一心,也逐一辨識觸、受、想、思、心、願欲、決志、精進、念、捨、作意。他知道這些事物的生起、持續、消失;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他逐一辨識識無邊處中的識無邊處想、一心,也逐一辨識觸、受、想、思、心、願欲、決志、精進、念、捨、作意。他知道這些事物的生起、持續、消失;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他逐一辨識無所有處中的無所有處想、一心,也逐一辨識觸、受、想、思、心、願欲、決志、精進、念、捨、作意。他知道這些事物的生起、持續、消失;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他在這正受之中提起念,如實觀察這些事物的消逝、壞滅、改變。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還有更高的出離。他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再者,舍利弗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有慧見而得漏盡。他在這正受之中提起念,如實觀察這些事物的消逝、壞滅、改變。他知道這些事物從沒有到出現,從有到逝去。他對這些事物沒有傾慕,沒有抗拒,沒有依賴,沒有愛著;他得到解脫,沒有結縛,內心能夠得到自在。他知道,再沒有更高的出離。他不用再勤修更高的出離。
“比丘們,如果問,誰在聖者的戒之中最熟練、最究極,誰在聖者的定之中最熟練、最究極,誰在聖者的慧之中最熟練、最究極,誰在聖者的解脫之中最熟練、最究極呢?正確的解說就是舍利弗了。舍利弗在聖者的戒之中最熟練、最究極,舍利弗在聖者的定之中最熟練、最究極,舍利弗在聖者的慧之中最熟練、最究極,舍利弗在聖者的解脫之中最熟練、最究極。
“比丘們,如果問,誰是世尊的兒子──由世尊的心胸所生,由世尊的口所生,由世尊的法所生,由法化生,是法的繼承者而不是物質的繼承者呢?正確的解說就是舍利弗了。舍利弗是世尊的兒子──由世尊的心胸所生,由世尊的口所生,由世尊的法所生,由法化生,是法的繼承者而不是物質的繼承者。
“比丘們,如來所轉動的無上法輪,舍利弗正確無誤地跟隨轉動。”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中部.應習不應習經、應行不應行經、 應該被實行的不應該被實行的經 (MN 114 Sevitabbāsevitabb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114經/應該被實行的不應該被實行的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說這個:「比丘們!我將為你們教導應該被實行的、不應該被實行的之法的教說,你們要聽它!你們要好好作意!我將說了。」「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說這個:
「比丘們!我以二種說身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身行為。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語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語行。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意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意行。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心的生起: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心的生起。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想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想的獲得。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見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見的獲得。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個體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個體的獲得。」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大德!我對這個被世尊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109)
『比丘們!我以二種說身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身行為。』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身行為不應該被實行;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身行為應該被實行。(110)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身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殺生者、兇暴者、血手者、執著殺戮者、在活的生命類上不來到同情者;又,是未給予而取者:凡那個來到村落或來到林野他人的他人財產資具,是未給予而取者被稱為偷盜;又,是邪淫者:凡她是被母親守護者、被父親守護者、被兄弟守護者、被姊妹守護者、被親族守護者、被氏族守護者、被法守護者、有夫者、有懲罰保護者、乃至甚至被套過花環(已訂婚)者,是在像那樣者處性交者,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身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捨斷殺生後,是離殺生者,住於放下棍棒的、放下刀的、有羞恥的、來到同情的、對一切活的生命類有憐愍的;捨斷未給予而取後,是離未給予而取者:凡那個來到村落或來到林野他人的他人財產資具,不是未給予而取者被稱為偷盜;捨斷邪淫後,是離邪淫者:凡她是被母親守護者、被父親守護者、被兄弟守護者、被姊妹守護者、被親族守護者、被氏族守護者、被法守護者、有夫者、有懲罰保護者、乃至甚至被套過花環者,不是在像那樣者處性交者,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以二種說身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身行為。』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語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語行。』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語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語行為不應該被實行;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語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語行為應該被實行。(111)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語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妄語者:到會堂,或到集會處,或到親族中,或到團體中,或到王宮中,被帶來作為被詢問的證人:『喂!來!男子!凡你知道,請你說那個。』不知道的他說:『我知道。』或者,知道的他說:『我不知道。』沒看見的他說:『我看見。』或者,看見的他說:『我沒看見。』像這樣,因為自己(自己之因),或因為他人,或因為些微物質,故意虛妄被說;又,是離間語者:從這裡聽聞後,是為了這些的分裂在那裡說者,或從那裡聽聞後,是為了那些的分裂在這裡說者,像這樣,是和合的破壞者、或分裂的隨給與者、樂於不和合者、愛好不和合者、喜歡不和合者、作不和合言語的言說者。是粗惡語者,凡那個粗暴的、苛刻的、刺痛他人的、咒罵他人的、憤怒附近的、不轉起入定的言語,是像這樣言語的說者;又,是雜穢語者:不適當時機之說者、非事實之說者、無益之說者、非法之說者、非律之說者、無價值(無貯藏)的言語之說者:在不適當時機的、無理由的、無節制的、伴隨無利益的,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語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語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捨斷妄語後,是離妄語者:到會堂,或到集會處,或到親族中,或到團體中,或到王宮中,被帶來作為被詢問的證人:『喂!來!男子!凡你知道,請你說那個。』不知道的他說:『我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他說:『我知道。』沒看見的他說:『我沒看見。』或者,看見的他說:『我看見。』像這樣,不因為自己,或因為他人,或因為些微物質,故意虛妄被說;捨斷離間語後,是離離間語者:從這裡聽聞後,不是為了這些的分裂在那裡說者,或從那裡聽聞後,不是為了那些的分裂在這裡說者,像這樣,是分裂的調解者,或和睦的隨給與者、樂於和合者、愛好和合者、喜歡和合者、作和合言語的說者;捨斷粗惡語後,是離粗惡語者:凡那個柔和的、悅耳的、可愛的、動心的、優雅的、眾人合意的、眾人可意的言語,是像這樣言語的說者;捨斷雜穢語後,是離雜穢語者:適當時機之說者、事實之說者、有益之說者、如法之說者、如律之說者、有價值(有貯藏)的言語之說者:在適當時機的、有理由的、有節制的、伴隨利益的,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語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語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語行。』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意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意行。』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意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意行為不應該被實行;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意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意行為應該被實行。(112)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意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貪婪者:凡那個他人的他人財產資具,是貪求者:『啊!願凡他人的都是我的。』又,是有瞋害心者,有憎惡之意向者:『願這些眾生被殺害、或被打、或被消滅、或被滅亡、或不要存在。』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意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的意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不貪婪者:凡那個他人的他人財產資具,不是貪求者:『啊!願凡他人的都是我的。』是無瞋害心者,無憎惡之意向:『願這些眾生對自己保持無怨的、無惱害的、無苦惱的、有安樂的。』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意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意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意行。』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113)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心的生起: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心的生起。』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實行如這樣心的生起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心的生起不應該被實行;大德!當實行如這樣心的生起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心的生起應該被實行。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心的生起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貪婪者,以貪婪俱行之心而住;是惡意者,以惡意俱行之心而住;是傷害者,以傷害俱行之心而住,大德!當實行如這樣心的生起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心的生起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不貪婪者,以不貪婪俱行之心而住;是無惡意者,以無惡意俱行之心而住;是不傷害者,以不傷害俱行之心而住,大德!當實行如這樣心的生起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心的生起: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心的生起。』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114)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想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想的獲得。』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實行如這樣想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想的獲得不應該被實行;大德!當實行如這樣想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想的獲得應該被實行。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想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貪婪者,以貪婪俱行之想而住;是惡意者,以惡意俱行之想而住;是傷害者,以傷害俱行之想而住,大德!當實行如這樣的想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想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不貪婪者,以不貪婪俱行之想而住;是無惡意者,以無惡意俱行之想而住;是不傷害者,以不傷害俱行之想而住,大德!當實行如這樣想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想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想的獲得。』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115)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見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見的獲得。』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實行如這樣見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見的獲得不應該被實行;大德!當實行如這樣見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見的獲得應該被實行。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見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這麼見者:『沒有被施與的,沒有被祭祀的,沒有被供養的,沒有善作惡作業的果、果報,沒有這個世間,沒有其他世間,沒有母親,沒有父親,沒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沒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告知這個世間與其他世間。』大德!當實行如這樣見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見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大德!這裡,某人是這麼見者:『有被施與的,有被祭祀的,有被供養的,有善作惡作業的果、果報,有這個世間,有其他世間,有母親,有父親,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告知這個世間與其他世間。』大德!當實行如這樣見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見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見的獲得。』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116)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個體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個體的獲得。』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實行如這樣個體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個體的獲得不應該被實行;大德!當實行如這樣個體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個體的獲得應該被實行。
大德!當實行什麼樣個體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這裡,當使有瞋害個體的獲得生出時,非終結狀態的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大德!當使無瞋害個體的獲得生出時,終結狀態的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個體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個體的獲得。』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大德!我對這個被世尊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117)
「好!好!舍利弗!好!舍利弗!你對這個被我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
『比丘們!我以二種說身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身行為。』而像這樣這個被我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舍利弗!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身行為不應該被實行;舍利弗!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身行為應該被實行。
舍利弗!當實行什麼樣的身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舍利弗!這裡,某人是殺生者、兇暴者、血手者、執著殺戮者、對活的生命類不同情者;又,是未給予而取者:凡那個來到村落或來到林野他人的他人財產資具,是未給予而取者被稱為偷盜;又,是邪淫者:凡她是被母親守護者、被父親守護者、被兄弟守護者、被姊妹守護者、被親族守護者、被氏族守護者、被法守護者、有夫者、有懲罰保護者、乃至甚至被套過花環者,是在像那樣者處性交者,舍利弗!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
舍利弗!當實行什麼樣的身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舍利弗!這裡,某人捨斷殺生後,是離殺生者,住於放下棍棒的、放下刀的、有羞恥的、來到同情的、對一切活的生命類有憐愍的;捨斷未給予而取後,是離未給予而取者:凡那個來到村落或來到林野他人的他人財產資具,不是未給予而取者被稱為偷盜;捨斷邪淫後,是離邪淫者:凡她是被母親守護者、被父親守護者、被兄弟守護者、被姊妹守護者、被親族守護者、被氏族守護者、被法守護者、有夫者、有懲罰保護者、乃至甚至被套過花環者,不是在像那樣者處性交者,舍利弗!當實行如這樣的身行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以二種說身行為: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的身行為。』像這樣,凡那個被我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語行為:……』……(中略)『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意行為:……』……(中略)『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心的生起:……』……(中略)『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想的獲得:……』……(中略)『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見的獲得:……』……(中略)
『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個體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個體的獲得。』而像這樣這個被我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舍利弗!當實行如這樣個體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個體的獲得不應該被實行;舍利弗!當實行如這樣個體的獲得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個體的獲得應該被實行。
舍利弗!當實行什麼樣個體的獲得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舍利弗!這裡,當使有瞋害個體的獲得生出時,非終結狀態的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舍利弗!當使無瞋害個體的獲得生出時,終結狀態的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比丘們!我也以二種說個體的獲得: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而那是互相不同個體的獲得。』像這樣,凡那個被我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舍利弗!對這個被我簡要地說的,義理應該這樣被詳細地看見。(118)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眼識知的色: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耳識知的聲音: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鼻識知的氣味: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舌識知的味道: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身識知的所觸: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意識知的法: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大德!我對這個被世尊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眼識知的色: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追求如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不應該被追求;大德!當追求如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應該被追求。『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眼識知的色: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耳識知的聲音:……』……(中略)像這樣能被耳識知的聲音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耳識知的聲音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鼻識知的氣味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鼻識知的氣味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舌識知的味道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身識知的所觸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身識知的所觸應該被追求。『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意識知的法: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追求如這樣能被意識知的法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能被意識知的法不應該被追求;大德!當追求如這樣能被意識知的法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能被意識知的法應該被追求。『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意識知的法: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大德!我對這個被世尊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119)
「好!好!舍利弗!好!舍利弗!你對這個被我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眼識知的色: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而像這樣這個被我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舍利弗!當追求如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不應該被追求;舍利弗!當追求如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能被眼識知的色應該被追求。『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眼識知的色: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像這樣,凡那個被我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耳識知的聲音:……(中略)』……像這樣能被耳識知的聲音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耳識知的聲音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鼻識知的氣味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鼻識知的氣味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舌識知的味道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舌識知的味道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身識知的所觸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身識知的所觸應該被追求。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意識知的法:……(中略)』……像這樣能被意識知的法不應該被追求……像這樣能被意識知的法應該被追求。『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能被意識知的法:應該被追求的及不應該被追求的。』像這樣,凡那個被我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舍利弗!對這個被我簡要地說的,義理應該這樣被詳細地看見。(120)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衣服:應該被使用的及不應該被使用的。』……(中略)『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施食:……(中略)』……『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住處:……』……『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村落:……』……『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城鎮:……』……『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城市:……』……『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地方:……』……『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個人:應該被結交的及不應該被結交的。』」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大德!我對這個被世尊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衣服:應該被使用的及不應該被使用的。』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使用如這樣的衣服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衣服不應該被使用;大德!當使用如這樣的衣服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衣服應該被使用。『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衣服:應該被使用的及不應該被使用的。』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施食:……(中略)』……像這樣的施食不應該被食用……像這樣的施食應該被食用。……像這樣的住處不應該被住……像這樣的住處應該被住。……像這樣的村落不應該被依止……像這樣的村落應該被依止。……像這樣的城鎮不應該被依止……像這樣的城鎮應該被依止。……像這樣的城市不應該被依止……像這樣的城市應該被依止。……像這樣的地方不應該被住……像這樣的地方應該被住。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個人:應該被結交的及不應該被結交的。』而像這樣這個被世尊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大德!當結交如這樣的個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個人不應該結交;大德!當結交如這樣的個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個人應該結交。『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個人:應該被結交的及不應該被結交的。』像這樣,凡那個被世尊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大德!我對這個被世尊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121)
「好!好!舍利弗!好!舍利弗!你對這個被我簡要地說的、未詳細地解析的義理,這樣詳細地了知義理:『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衣服:應該被使用的及不應該被使用的。』而像這樣這個被我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舍利弗!當使用如這樣的衣服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衣服不應該被使用;舍利弗!當使用如這樣的衣服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衣服應該被使用。『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衣服:應該被使用的及不應該被使用的。』像這樣,凡那個被我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應該如第一段那樣使之被細說)像這樣的施食……像這樣的住處……像這樣的村落……像這樣的城鎮……像這樣的城市……像這樣的地方。
『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個人:應該被結交的及不應該被結交的。』而像這樣這個被我說,緣於什麼這個被說?舍利弗!當結交如這樣的個人時,諸不善法增加,諸善法衰退,像這樣的個人不應該結交;舍利弗!當結交如這樣的個人時,諸善法增加,諸不善法衰退,像這樣的個人應該結交。『舍利弗!我也以二種說個人:應該被結交的及不應該被結交的。』像這樣,凡那個被我說,這是緣於這個被說。舍利弗!對這個被我簡要地說的,義理應該這樣被詳細地看見。(122)
舍利弗!如果全部的剎帝利這樣了知這個被我簡要說的詳細義理,對全部剎帝利有長久的利益、安樂;舍利弗!如果全部的婆羅門……(中略)如果全部的毘舍……如果全部的首陀羅這樣了知這個被我簡要說的詳細義理,也對全部首陀羅有長久的利益、安樂;舍利弗!如果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包括天-人的世代這樣了知這個被我簡要說的詳細義理,也對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包括天-人的世代有長久的利益、安樂。」
世尊說這個,悅意的尊者舍利弗歡喜世尊的所說。(123)
應該被實行的及不應該被實行的經第四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4.htm

蕭式球 譯

一一四.應行不應行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身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身行是相異的。
“比丘們,我說,口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口行是相異的。
“比丘們,我說,意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意行是相異的。
“比丘們,我說,起心動念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起心動念是相異的。
“比丘們,我說,想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想的薰習是相異的。
“比丘們,我說,見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見的薰習是相異的。
“比丘們,我說,個人氣質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個人氣質的薰習是相異的。”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身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身行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一些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身行便不應行踐;一些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身行便應行踐。
“大德,哪些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呢?一些殺生的人,他們殘忍、滿手鮮血、嗜好殺戮、不仁慈對待眾生。一些偷盜的人,他們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邪淫的人,他們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大德,這樣的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
“大德,哪些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呢?一些捨棄殺生、遠離殺生的人,他們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一些捨棄偷盜、遠離偷盜的人,他們不會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捨棄邪淫、遠離邪淫的人,他們不會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大德,這樣的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身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身行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口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口行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一些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口行便不應行踐;一些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口行便應行踐。

“大德,哪些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呢?一些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他人的原因或為了少許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知道的說不知;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自己看見的說看不見。一些兩舌的人,他們說離間別人的話,使和合的帶來分裂,喜歡分裂,景仰分裂,欣樂分裂,說使人分裂的話。一些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粗魯、無禮、尖酸、苛刻、帶著忿怒、不帶來定。一些綺語的人,他們說不適時的話、不真實的話、沒有意義的話、和法無關的話、和律無關的話、沒有價值的話,在不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沒有道理,滔滔不絕,對人沒有益處。大德,這樣的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
“大德,哪些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呢?一些捨棄妄語、遠離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不會為自己的原因、為他人的原因或為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就說自己不知,自己知道的就說自己知道;自己看不見的就說自己看不見,自己看見的就說自己看見。一些捨棄兩舌、遠離兩舌的人,他們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一些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一些捨棄綺語、遠離綺語的人,他們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大德,這樣的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口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口行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意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意行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一些意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意行便不應行踐;一些意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意行便應行踐。
“大德,哪些意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呢?一些貪欲的人,他們貪圖別人的財物,心想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心生瞋恚的人,他們惡意思維,內心常想殺害、屠殺、斬殺、摧毀眾生,常想眾生不存在。大德,這樣的意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
“大德,哪些意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呢?一些不貪欲的人,他們不會貪圖別人的財物,不會想到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不會心生瞋恚的人,他們不會惡意思維,內心只想眾生沒有憎恨,沒有苦迫,沒有顫抖,快樂地生活。大德,這樣的意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意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意行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起心動念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起心動念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一些起心動念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起心動念便不應行踐;一些起心動念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起心動念便應行踐。
“大德,哪些起心動念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呢?一些貪欲的人,內心時常安住在貪欲之中;一些瞋恚的人,內心時常安住在瞋恚之中;一些惱害的人,內心時常安住在惱害之中。大德,這樣的起心動念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
“大德,哪些起心動念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呢?一些不貪欲的人,內心時常安住在不貪欲之中;一些不瞋恚的人,內心時常安住在不瞋恚之中;一些不惱害的人,內心時常安住在不惱害之中。大德,這樣的起心動念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起心動念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起心動念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想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想的薰習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一些想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想的薰習便不應行踐;一些想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想的薰習便應行踐。
“大德,哪些想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呢?一些貪欲的人,時常安住在貪欲想之中;一些瞋恚的人,時常安住在瞋恚想之中;一些惱害的人,時常安住在惱害想之中。大德,這樣的想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
“大德,哪些想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呢?一些不貪欲的人,時常安住在不貪欲想之中;一些不瞋恚的人,時常安住在不瞋恚想之中;一些不惱害的人,時常安住在不惱害想之中。大德,這樣的想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想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想的薰習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見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見的薰習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一些見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見的薰習便不應行踐;一些見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見的薰習便應行踐。
“大德,哪些見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呢?一些人帶著這樣的見解: ‘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大德,這樣的見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
“大德,哪些見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呢?一些人帶著這樣的見解: ‘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大德,這樣的見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見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見的薰習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個人氣質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個人氣質的薰習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一些個人氣質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個人氣質的薰習便不應行踐;一些個人氣質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個人氣質的薰習便應行踐。
“大德,哪些個人氣質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呢?帶來苦迫及沒有修養的個人氣質。大德,這樣的個人氣質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
“大德,哪些個人氣質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呢?帶來平和及有修養的個人氣質。大德,這樣的個人氣質的薰習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
“世尊說: ‘比丘們,我說,個人氣質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個人氣質的薰習是相異的。’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我簡略的說話,你知道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我說,身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身行是相異的。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遍)……舍利弗,我說,個人氣質的薰習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兩種個人氣質的薰習是相異的。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舍利弗,我簡略的說話,應這樣理解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我說,眼識別色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耳識別聲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鼻識別香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舌識別味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身識別觸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意識別法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眼識別色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眼識別色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眼識別色便不應行踐;眼識別色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眼識別色便應行踐。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眼識別色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耳識別聲……
“……鼻識別香……
“……舌識別味……
“……身識別觸……
“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意識別法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意識別法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意識別法便不應行踐;意識別法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意識別法便應行踐。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意識別法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我簡略的說話,你知道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我說,眼識別色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遍)……舍利弗,我說,意識別法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舍利弗,我簡略的說話,應這樣理解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我說,受用衣服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受用食物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受用住處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依止村落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依止市鎮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依止都城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依止國家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舍利弗,我說,依止人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受用衣服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受用衣服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受用衣服便不應行踐;受用衣服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受用衣服便應行踐。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受用衣服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受用食物……
“……受用住處……
“……依止村落……
“……依止市鎮……
“……依止都城……
“……依止國家……
“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依止人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大德,依止人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依止人便不應行踐;依止人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依止人便應行踐。世尊說: ‘舍利弗,我說,依止人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我簡略的說話,你知道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我說,受用衣服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遍)……舍利弗,我說,依止人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舍利弗,我簡略的說話,應這樣理解這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任何剎帝利如果知道這簡略的說話或詳細的義理,都會為他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任何婆羅門如果知道這簡略的說話或詳細的義理,都會為他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任何吠舍如果知道這簡略的說話或詳細的義理,都會為他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任何首陀羅如果知道這簡略的說話或詳細的義理,都會為他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舍利弗,任何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任何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如果知道這簡略的說話或詳細的義理,都會為他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中部.諦分別經 (MN 141 Saccavibhaṅgasutt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141經/諦分別經(分別品[14])(莊春江譯)[MA.31]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仙人墜落處的鹿林。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說這個:
「比丘們!在波羅奈仙人墜落處的鹿林,無上法輪被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轉動,不能被沙門,或被婆羅門,或被天,或被魔,或被梵,或被世間中任何者反轉,即:四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哪四個?苦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苦集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苦滅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導向苦滅道跡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比丘們!在波羅奈仙人墜落處的鹿林,無上法輪被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轉動,不能被沙門,或被婆羅門,或被天,或被魔,或被梵,或被世間中任何者反轉,即:這四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
比丘們!請你們結交舍利弗、目揵連,比丘們!請你們親近舍利弗、目揵連,[兩位]比丘是賢智者、同梵行們的資助者。比丘們!猶如{來到人者}[生母],這樣是舍利弗,猶如出生者的養育者,這樣是目揵連。比丘們!舍利弗在入流果上調伏,目揵連在最上的目的上,比丘們!舍利弗能夠詳細地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四聖諦。」
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從座位起來後進入住處。(371)
在那裡,當世尊離該不久,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
「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在波羅奈仙人墜落處的鹿林,無上法輪被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轉動,不能被沙門,或被婆羅門,或被天,或被魔,或被梵,或被世間中任何者反轉,即:四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哪四個?苦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苦集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苦滅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導向苦滅道跡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372)
學友們!而什麼是苦聖諦?生是苦,老也是苦,死也是苦,愁、悲、苦、憂、絕望也是苦,凡沒得到想要的,那也是苦。以簡要:五取蘊是苦。
學友們!而什麼是生?凡一一那些眾生中,以一一那個眾生部類的生、出生、進入[胎]、生起、生出、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比丘們!這被稱為生。
學友們!而什麼是老?凡一一那些眾生中,以一一那個眾生部類的老、老衰、齒落、髮白、皮皺、壽命的衰退、諸根的退化,學友們!這被稱為老。
學友們!而什麼是死?凡一一那些眾生中,以一一那個眾生部類的過世、滅亡、崩解、消失、死亡、壽終、諸蘊的崩解、屍體的捨棄、命根斷絕,學友們!這被稱為死。像這樣,這個老與這個死,學友們!這被稱為老死。[SN.12.2]
學友們!而什麼是愁?學友們!凡遭遇某些不幸、接觸某些苦法者的愁、憂愁、憂愁的狀態、內部的愁、內部的遍愁,學友們!這被稱為愁。
學友們!而什麼是悲?學友們!凡遭遇某些不幸、接觸某些苦法者的悲歎、悲、哭泣、悲泣、悲歎的狀態、悲泣的狀態,學友們!這被稱為悲。
學友們!而什麼是苦?學友們!凡身的苦、身的不合意的,身觸所生的苦、被感受不合意的,學友們!這被稱為苦。
學友們!而什麼是憂?學友們!凡心的苦、心的不合意的,意觸所生的苦、被感受不合意的,學友們!這被稱為憂。
學友們!而什麼是絕望?學友們!凡遭遇某些不幸、接觸某些苦法者的憂惱、絕望、憂惱的狀態、絕望的狀態,學友們!這被稱為絕望。
學友們!而什麼是凡沒得到想要的,那也是苦?學友們!生法眾生們的這樣欲求生起:『啊!願我們不成為生法,以及,願生不對我們到來。』但這不能被想要得到。這是凡沒得到想要的,那也是苦。學友們!老法的眾生……(中略)學友們!病法的眾生……(中略)學友們!死法的眾生……(中略)學友們!愁、悲、苦、憂、絕望法眾生們的這樣欲求生起:『啊!願我們不成為愁、悲、苦、憂、絕望法,以及願愁、悲、苦、憂、絕望不對我們到來。』但這不能被想要得到。這也是凡沒得到想要的,那也是苦。
學友們!而什麼是總括之,五取蘊是苦?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學友們!這些被稱為總括之,五取蘊是苦。
學友們!這被稱為苦聖諦。(373)
學友們!而什麼是苦集聖諦?凡這個導致再有的、與歡喜及貪俱行的、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學友們!這被稱為苦集聖諦。(374)
學友們!而什麼是苦滅聖諦?凡正是那個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捨棄、斷念、解脫、無阿賴耶,學友們!這被稱為苦滅聖諦。
學友們!而什麼是導向苦滅道跡聖諦?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見?學友們!在苦上之智,在苦集上之智,在苦滅上之智,在導向苦滅道跡上之智,學友們!這被稱為正見。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志?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學友們!這被稱為正志。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語?妄語的戒絕、離間語的戒絕、粗惡語的戒絕、雜穢語的戒絕,學友們!這被稱為正語。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業?殺生的戒絕、未給予而取的戒絕、邪淫的戒絕,學友們!這被稱為正業。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命?學友們!這裡,聖弟子捨斷邪命後,以正命營生,學友們!這被稱為正命。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精進?學友們!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諸善法之存續、不忘失、增大、成滿、修習圓滿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學友們!這被稱為正精進。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念?學友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看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住於在諸受上隨看著受……(中略)住於在心上隨看著心……(中略)住於在諸法上隨看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學友們!這被稱為正念。
學友們!而什麼是正定?學友們!這裡,比丘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從尋與伺的平息,自身內的明淨,心的專一性,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從喜的褪去、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具念、住於樂者』的第三禪;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平靜、念遍純淨的第四禪,學友們!這被稱為正定。
學友們!這被稱為導向苦滅道跡聖諦。
學友們!在波羅奈仙人墜落處的鹿林,無上法輪被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轉動,不能被沙門,或被婆羅門,或被天,或被魔,或被梵,或被世間中任何者反轉,即:這四聖諦的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375)
諦分別經第十一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41.htm

蕭式球 譯

一四一.分析聖諦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這就是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四聖諦──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什麼是四聖諦呢?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這就是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四聖諦──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比丘們,你們要跟舍利弗和目犍連交往,要習近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弗和目犍連是智者,他們幫助比丘修習梵行。比丘們,舍利弗有如生母那樣,目犍連有如養母那樣:舍利弗引領人取得入流果,目犍連再為他們取得最高的利益。比丘們,舍利弗有能力詳細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四聖諦。”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世尊離去不久,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這就是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四聖諦──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什麼是四聖諦呢?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
“賢友們,什麼是苦聖諦呢?
“生是苦的,老是苦的,死是苦的,憂、悲、苦、惱、哀是苦的,求不得是苦的;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的。
“賢友們,什麼是生呢?無論哪種形式、哪種類別的眾生,在當中投生、入胎、成形、出生,五蘊出現,取得六處。賢友們,這就是稱為生了。
“賢友們,什麼是老呢?無論哪種形式、哪種類別的眾生,年老、衰弱、牙齒掉下、頭髮轉白、面有皺紋、壽命減短、身心退化。賢友們,這就是稱為老了。
“賢友們,什麼是死呢?無論哪種形式、哪種類別的眾生,身壞、命終、逝世、死亡、五蘊散壞、屍骸被遺棄。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死了。
“賢友們,什麼是憂呢?面對各種不幸,受各種苦惱的事情影響,生起憂傷、憂愁。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憂了。
“賢友們,什麼是悲呢?面對各種不幸,受各種苦惱的事情影響,生起悲傷、悲痛。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悲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呢?各種身體的苦,各種身體的不快;感受各種由身體接觸事物所帶來的苦和不快。賢友們,這就是稱為苦了。
“賢友們,什麼是惱呢?各種內心的苦,各種內心的不快;感受各種由內心接觸事物所帶來的苦和不快。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惱了。
“賢友們,什麼是哀呢?面對各種不幸,受各種苦惱的事情影響,生起哀傷、哀痛。賢友們,這就是稱為哀了。
“賢友們,什麼是求不得是苦呢?眾生心有所求:希望自己沒有生,希望生不會到來。但是,生是眾生的自然法則,不能因為有所求便可以達成願望,這就是求不得是苦了。
“賢友們……老是眾生的自然法則……
“賢友們……病是眾生的自然法則……
“賢友們……死是眾生的自然法則……
“賢友們,眾生心有所求:希望自己沒有憂、悲、苦、惱、哀,希望憂、悲、苦、惱、哀不會到來。但是,憂、悲、苦、惱、哀是眾生的自然法則,不能因為有所求便可以達成願望,這就是求不得是苦了。
“賢友們,什麼是 ‘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 呢?取著色蘊,取著受蘊,取著想蘊,取著行蘊,取著識蘊。這就是 ‘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 了。賢友們,這就是稱為苦聖諦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集聖諦呢?
“欲愛、有愛、無有愛是帶來後有的原因。這些渴愛和喜貪連在一起,使人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賢友們,這就是稱為苦集聖諦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滅聖諦呢?
“對渴愛徹底無欲、息滅、離棄、放捨、解脫、不黏著。賢友們,這就是稱為苦滅聖諦了。
“賢友們,什麼是苦滅之道聖諦呢?
“就是這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賢友們,什麼是正見呢?
“知苦、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之道。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見了。
“賢友們,什麼是正思維呢?
“出離的思維、不瞋恚的思維、不惱害的思維。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思維了。
“賢友們,什麼是正語呢?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語了。
“賢友們,什麼是正業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業了。
“賢友們,什麼是正命呢?
“賢友們,聖弟子捨棄不正當的謀生方式,以正當的方式來謀生活命。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命了。
“賢友們,什麼是正精進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為了不讓內心生起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內心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內心生起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內心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精進了。
“賢友們,什麼是正念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如實觀察心……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念了。

“賢友們,什麼是正定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賢友們,這就是稱為正定了。
“賢友們,這就是稱為苦滅之道聖諦了。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這就是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這四聖諦──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中部.教化給孤獨長者經、教誡給孤獨經 (MN 143 Anāthapiṇḍikovāda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143經/教誡給孤獨經(5. 六處品[15])(莊春江譯)[MA.28, SA.1032, AA.51.8]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當時,屋主給孤獨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
那時,屋主給孤獨召喚某位男子:
「喂,男子!來!請你去見世尊。抵達後,請你以我的名義以頭禮拜世尊的足:『大德!屋主給孤獨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世尊的足。』以及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請你以我的名義以頭禮拜尊者舍利弗的足:『大德!屋主給孤獨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尊者舍利弗的足。』以及請你這麼說:『大德!請尊者舍利弗出自憐愍,去屋主給孤獨的住處,那就好了!』」
「是的。」那位男子回答屋主給孤獨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那位男子對世尊說這個:「大德!屋主給孤獨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世尊的足。」又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向尊者舍利弗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那位男子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大德!屋主給孤獨是生病者、受苦者、重病者,他以頭禮拜尊者舍利弗的足,以及這麼說:『大德!請尊者舍利弗出自憐愍,去屋主給孤獨的住處,那就好了!』」尊者舍利弗以沈默狀態同意。(383)
那時,尊者舍利弗穿衣、拿起衣鉢後,以尊者阿難為隨從沙門,去屋主給孤獨的住處。抵達後,在設置的座位坐下。坐下後,尊者舍利弗對屋主給孤獨說這個:
「屋主!是否能被你忍受?是否能被[你]維持生活?是否苦的感受減退、不增進,減退的結局被知道,非增進?」
「舍利弗大德!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大德!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銳利的刀刃在頭上切割。同樣的,舍利弗大德!激烈的風在頭上切割。
舍利弗大德!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大德!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以堅固的皮繩在頭上給與纏頭巾。同樣的,舍利弗大德!在我的頭裡有激烈的頭痛。
舍利弗大德!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大德!猶如熟練的屠牛夫或屠牛夫的徒弟,以銳利的牛刀切開腹部。同樣的,舍利弗大德!激烈的風切開腹部。
舍利弗大德!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舍利弗大德!猶如兩位有力氣的男子對較弱男子在不同的手臂上捉住後,在炭火坑上燒、遍燒。同樣的,舍利弗大德!在我的身體中有激烈的熱病。
舍利弗大德!不能被我忍受,不能被[我]維持,我強烈苦的感受增進、不減退,增進的結局被知道,非減退。」(384)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眼,我的識將不是依止眼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耳,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耳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鼻,我的識將不是依止鼻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舌,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舌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身,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身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意,我的識將不是依止意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色,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色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聲音……(中略)我將不執取氣味……我將不執取味道……我將不執取所觸……我將不執取法,我的識將不是依止法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眼識,我的識將不是依止眼識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耳識……我將不執取鼻識……我將不執取舌識……我將不執取身識……我將不執取意識,我的識將不是依止意識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眼觸,我的識將不是依止眼觸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耳觸……我將不執取鼻觸……我將不執取舌觸……我將不執取身觸……我將不執取意觸,我的識將不是依止意觸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眼觸所生受,我的識將不是依止眼觸所生受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耳觸所生受……我將不執取鼻觸所生受……我將不執取舌觸所生受……我將不執取身觸所生受……我將不執取意觸所生受,我的識將不是依止意觸所生受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385)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地界,我的識將不是依止地界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水界……我將不執取火界……我將不執取風界……我將不執取虛空界……我將不執取識界,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識界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色,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色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受……我將不執取想……我將不執取行……我將不執取識,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識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虛空無邊處,我的識將不是依止虛空無邊處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識無邊處……我將不執取無所有處……我將不執取非想非非想處,我的識將不是依止非想非非想處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
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此世,我的識將不是依止此世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執取他世,我的識將不是依止他世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屋主!因此,在這裡,應該被你這麼學:『凡即使被我所見、所聞、所覺、所識、所得、所遍求、所隨遍求、被意所隨行,我也將不執取那個,我的識也將不是依止它的。』屋主!應該被你這麼學。」(386)
在這麼說時,屋主給孤獨哭泣、流淚。
那時,尊者阿難對屋主給孤獨說這個:
「屋主!你退縮?你消沈?」
「阿難大德!我沒退縮,我沒消沈,而是,大師與值得尊敬的比丘們被我長久侍奉,但像這樣法的談論以前沒被我聽聞。」
「屋主!像這樣法的談論不對白衣在家人說明,屋主!像這樣法的談論對出家人說明。」
「舍利弗大德!那樣的話,像這樣法的談論也請對白衣在家人說明,大德!因為,有少塵垢之類的善男子們以法的未聽聞情況而退失,他們將會是法的了知者。」
那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以這個教誡教誡屋主給孤獨後,從座位起來後離開。
那時,屋主給孤獨在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離開不久命終,往生兜率天。
那時,容色絕佳的給孤獨天子使整個祇樹林發光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立的給孤獨天子以諸偈頌對世尊說:
「這裡確實是那個祇樹林,仙人僧團經常來往的,
 被法王居住,有我的喜之產生。
 行為、明與法,戒、最上的活命,
 不免一死的人們以這些變純淨,非以種姓或以財產。
 因此賢智的人,自己利益的看見者,
 應該如理檢擇法,這樣在那裡變成清淨。
 如舍利弗以慧,以戒以寂靜,
 凡即使到彼岸的比丘,最高者會是這樣程度的。」[SN.1.48]
給孤獨天子說這個,大師是認可者。
那時,給孤獨天子[想]:「大師是我的認可者。」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就在那裡消失。(387)
那時,那夜過後,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這夜,在夜已深時,容色絕佳的某位天子使整個祇樹林發光後,來見我。抵達後,向我問訊後,在一旁站立。比丘們!在一旁站立的那位天子以偈頌對我說:
『這裡確實是那個祇樹林,仙人僧團經常來往的,
 被法王居住,有我的喜之產生。
 行為、明與法,戒、最上的活命,
 不免一死的人們以這些變純淨,非以種姓或以財產。
 因此賢智的人,自己利益的看見者,
 應該如理檢擇法,這樣在那裡變成清淨。
 如舍利弗以慧,以戒以寂靜,
 凡即使到彼岸的比丘,最高者會是這樣程度的。』
比丘們!那位天子說這個,[心想:]『大師對我是認可者。』他向我問訊、作右繞後,就在那裡消失。」
在這麼說時,尊者阿難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他必定是給孤獨天子,大德!屋主給孤獨對尊者舍利弗是極淨信者。」
「阿難!好!好!阿難!凡推論之所及,你已到達,阿難!他確實是給孤獨天子。」[SN.2.20]
世尊說這個,悅意的尊者阿難歡喜世尊的所說。(388)
教誡給孤獨經第一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43.htm

蕭式球 譯

一四三.教化給孤獨長者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得很重。於是,給孤獨長者吩咐一個下人: “來吧,你前往世尊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世尊雙足。你這樣說: ‘大德,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世尊雙足。’ 然後再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舍利弗尊者雙足。你這樣說: ‘大德,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給孤獨長者的居所就好了。’ ”
那位下人回答給孤獨長者: “主人,是的。” 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世尊雙足。”
那位下人再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對舍利弗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大德,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給孤獨長者的居所就好了。”
舍利弗尊者保持沉默以表示願意探望給孤獨長者。
於是,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阿難尊者以後學沙門的身份隨後而行,一起前往給孤獨長者的居所。舍利弗尊者抵達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利刃刺我的頭顱,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頭顱。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皮帶纏緊我的頭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痛楚在我的頭部出現。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徒弟用利器劏開我的腹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腹部。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兩個強壯的人捉著一個瘦弱的人在火坑上燒烤,同樣地,我全身發熱。舍利弗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居士,既然這樣,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眼,心識不要依賴眼;不要執取耳,心識不要依賴耳;不要執取鼻,心識不要依賴鼻;不要執取舌,心識不要依賴舌;不要執取身,心識不要依賴身;不要執取意,心識不要依賴意。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色,心識不要依賴色;不要執取聲,心識不要依賴聲;不要執取香,心識不要依賴香;不要執取味,心識不要依賴味;不要執取觸,心識不要依賴觸;不要執取法,心識不要依賴法。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眼識,心識不要依賴眼識;不要執取耳識,心識不要依賴耳識;不要執取鼻識,心識不要依賴鼻識;不要執取舌識,心識不要依賴舌識;不要執取身識,心識不要依賴身識;不要執取意識,心識不要依賴意識。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眼觸,心識不要依賴眼觸;不要執取耳觸,心識不要依賴耳觸;不要執取鼻觸,心識不要依賴鼻觸;不要執取舌觸,心識不要依賴舌觸;不要執取身觸,心識不要依賴身觸;不要執取意觸,心識不要依賴意觸。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眼觸所生的受,心識不要依賴眼觸所生的受;不要執取耳觸所生的受,心識不要依賴耳觸所生的受;不要執取鼻觸所生的受,心識不要依賴鼻觸所生的受;不要執取舌觸所生的受,心識不要依賴舌觸所生的受;不要執取身觸所生的受,心識不要依賴身觸所生的受;不要執取意觸所生的受,心識不要依賴意觸所生的受。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地,心識不要依賴地;不要執取水,心識不要依賴水;不要執取火,心識不要依賴火;不要執取風,心識不要依賴風;不要執取空,心識不要依賴空;不要執取識,心識不要依賴識。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色,心識不要依賴色;不要執取受,心識不要依賴受;不要執取想,心識不要依賴想;不要執取行,心識不要依賴行;不要執取識,心識不要依賴識。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空無邊處,心識不要依賴空無邊處;不要執取識無邊處,心識不要依賴識無邊處;不要執取無所有處,心識不要依賴無所有處;不要執取非想非非想處,心識不要依賴非想非非想處。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此世,心識不要依賴此世;不要執取他世,心識不要依賴他世。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居士,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執取見、聞、覺、知、尋、意行,心識不要依賴見、聞、覺、知、尋、意行。居士,你應這樣修學。”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給孤獨長者哭泣流淚。於是阿難尊者問他: “居士,你放不下嗎?居士,你沮喪嗎?”
“阿難大德,我不是放不下,也不是沮喪,而是我長期伴隨導師和受人尊重的比丘,之前從沒有聽過這樣的法語。”
“居士,這樣的法語主要不是為穿白色衣服的在家人而說的,居士,這樣的法語主要是為出家人而說的。”
“舍利弗大德,若是這樣,請你為穿白色衣服的在家人說這樣的法語。舍利弗大德,我們當中有些眼睛少塵垢的人,如果沒有機會聽法的話便會很可惜;總是有人會明白法義的。”
舍利弗尊者和阿難尊者教化給孤獨長者之後,便起座離去。舍利弗尊者和阿難尊者離去不久,給孤獨長者身壞命終,投生在兜率天。
在黎明時分,有明亮外表的給孤獨天子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這偈頌:
“現此祇樹園,
仙人僧依止,
法王居其中,
使我心歡喜。

以明及正業,
以戒及正命,
以法清除死;
非以俗世財。

是故有智者,
為自身利益,
如理思法義,
由此得清淨。

智慧舍利弗,
具戒心止息,
其餘聖比丘,
難望其項背。”
導師認可給孤獨天子的說話。給孤獨天子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給孤獨天子前來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 “大德,那位天子一定是給孤獨長者來的。大德,給孤獨長者生平對舍利弗尊者有一份不會壞失的淨信。”
“阿難,十分好,十分好!你這推論很準確!那位天子前生就是給孤獨長者,不是別人。”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阿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中部.化食清淨經、施食遍純淨經 (MN 151 Piṇḍapātapārisuddhi Sutta) 莊春江 譯

中部151經/施食遍純淨經(六處品[15])(莊春江譯)[SA.236, AA.45.6]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尊者舍利弗傍晚時,從獨坐出來,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你有明淨的諸根,遍純淨的、皎潔的膚色,舍利弗!你現在以什麼住處多住?」
「大德!我現在以空住處多住。」
「舍利弗!好!好!你現在確實以大丈夫住處多住,舍利弗!這是大丈夫住處,即空。
舍利弗!因此,在這裡,如果比丘希望:『願我以空住處多住。』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進入村落、我為了托鉢凡在地方行走、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從村落返回,在那裡,在能被眼識知的諸色上,我有意欲,或貪,或瞋,或癡,或甚至心的嫌惡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進入村落、我為了托鉢凡在地方行走、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從村落返回,在那裡,在能被眼識知的諸色上,我有意欲,或貪,或瞋,或癡,或甚至心的嫌惡。』舍利弗!為了就那些惡不善法的捨斷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進入村落、我為了托鉢凡在地方行走、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從村落返回,在那裡,在能被眼識知的諸色上,我沒有意欲,或貪,或瞋,或癡,或甚至心的嫌惡。』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38)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進入村落、我為了托鉢凡在地方行走、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從村落返回,在那裡,在能被耳識知的諸聲音……(中略)在能被鼻識知的諸氣味……在能被舌識知的諸味道……在能被身識知的諸所觸……在能被意識知的諸法上,我有意欲,或貪,或瞋,或癡,或甚至心的嫌惡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進入村落、我為了托鉢凡在地方行走、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從村落返回,在那裡,在意所識知的諸法上,我有意欲,或貪,或瞋,或癡,或甚至心的嫌惡。』舍利弗!為了就那些惡不善法的捨斷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進入村落、我為了托鉢凡在地方行走、我為了托鉢凡以道路從村落返回,在那裡,在意所識知的法,我的心中無意欲,或貪,或瞋,或癡,或甚至心的嫌惡。』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39)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五種欲被我捨斷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種欲未被我捨斷。』舍利弗!為了五種欲的捨斷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種欲被我捨斷。』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0)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五蓋被我捨斷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蓋未被我捨斷。』舍利弗!為了五蓋的捨斷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蓋被我捨斷。』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1)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五取蘊被我遍知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取蘊未被我遍知。』舍利弗!為了五取蘊的遍知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取蘊被我遍知。』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2)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四念住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四念住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四念住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四念住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3)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四正勤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四正勤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四正勤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四正勤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4)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四神足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四神足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四神足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四神足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5)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五根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根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五根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根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6)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五力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力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五力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五力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7)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七覺支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七覺支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七覺支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七覺支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8)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八支聖道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八支聖道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八支聖道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八支聖道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49)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止與觀被我修習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止與觀未被我修習。』舍利弗!為了止與觀的修習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止與觀被我修習。』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50)
再者,舍利弗!應該被那位比丘像這樣深慮:『明與解脫被我作證嗎?』
舍利弗!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明與解脫未被我作證。』舍利弗!為了明與解脫的作證應該被那位比丘努力。
舍利弗!但,如果當比丘省察時,這麼知道:『明與解脫被我作證。』舍利弗!就以那個喜、欣悅,以日夜在諸善法上的隨學,應該被那位比丘住。(451)
舍利弗!凡過去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使施食淨化,他們全部這樣省察再省察後使施食淨化;舍利弗!凡未來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使施食淨化,他們也將全都省察再省察後使施食淨化;舍利弗!凡現在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使施食淨化,他們也正全都省察再省察後使施食淨化。
舍利弗!因此,在這裡,『我們將省察再省察後使施食淨化。』舍利弗!應該被你們這麼學。」
世尊說這個,悅意的尊者舍利弗歡喜世尊的所說。(452)
施食遍純淨經第九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51.htm

蕭式球 譯

一五一.化食清淨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他說: “舍利弗,你的根門清淨,膚色清淨、明晰。你現在多安住在什麼住處呢?”
“大德,我現在多安住在空的住處。”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你現在多安住在大士的住處!舍利弗,空是大士的住處。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多安住在空的住處,他應這樣反思: ‘我在入村化食的道路、化食的地方、返回來的道路之中,當眼識別色的時候內心有沒有貪欲、染著、瞋恚、愚癡、厭惡呢?’
“舍利弗,如果他知道有的話,應作出精進來斷除那些惡不善法。如果他知道沒有的話,應安住在喜心和歡悅之中,及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耳識別聲……
……鼻識別香……
……舌識別味……
……身識別觸……
“ ‘我在入村化食的道路、化食的地方、返回來的道路之中,當意識別法的時候內心有沒有貪欲、染著、瞋恚、愚癡、厭惡呢?’
“舍利弗,如果他知道有的話,應作出精進來斷除那些惡不善法。如果他知道沒有的話,應安住在喜心和歡悅之中,及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舍利弗,再者,他應這樣反思: ‘我有沒有斷除五欲呢?’
“舍利弗,如果他知道沒有的話,應作出精進來斷除五欲。如果他知道有的話,應安住在喜心和歡悅之中,及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舍利弗,再者,他應這樣反思: ‘我有沒有斷除五蓋呢?’
“舍利弗,如果他知道沒有的話,應作出精進來斷除五蓋。如果他知道有的話,應安住在喜心和歡悅之中,及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舍利弗,再者,他應這樣反思: ‘我有沒有遍知五取蘊呢?’
“舍利弗,如果他知道沒有的話,應作出精進來遍知五取蘊。如果他知道有的話,應安住在喜心和歡悅之中,及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舍利弗,再者,他應這樣反思: ‘我有沒有修習四念處呢?’
“舍利弗,如果他知道沒有的話,應作出精進來修習四念處。如果他知道有的話,應安住在喜心和歡悅之中,及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修習四正勤……
……修習四神足……
……修習五根……
……修習五力……
……修習七覺支……
……修習八正道……
……修習止和觀……
“舍利弗,再者,他應這樣反思: ‘我有沒有證悟明和解脫呢?’
“舍利弗,如果他知道沒有的話,應作出精進來證悟明和解脫。如果他知道有的話,應安住在喜心和歡悅之中,及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舍利弗,過去任何化食清淨的沙門或婆羅門,全都是多作反照,然後得到化食清淨的。
“舍利弗,將來任何化食清淨的沙門或婆羅門,全都是多作反照,然後得到化食清淨的。
“舍利弗,現在任何化食清淨的沙門或婆羅門,全都是多作反照,然後得到化食清淨的。
“舍利弗,因此,你應這樣修學:多作反照,然後得到化食清淨。”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長部》(Digha Nikāya)

長部.三明經 (DN 13 Tevijja Sutta)

莊春江 譯

長部13經/三明經(戒蘊品[第一])(莊春江譯)[DA.26]
(節錄)

梵天世界道路的教導
世尊說這個:
「襪謝德!這裡,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們的大師、佛陀、世尊在世間出現……(中略)(在簡略中應該如同190-212[DN.2「更勝妙的沙門果」段落]使之被細說)襪謝德!這樣,比丘是戒具足者。……(中略)對那位看見自己五蓋已被捨斷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起;對意喜者,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
他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襪謝德!猶如有力氣的吹海螺者少困難地就使四方了知。同樣的,襪謝德!當慈心解脫已這麼修習時,凡所作的有量業,它在那裡無殘餘,它在那裡不住立。襪謝德!這是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
再者,襪謝德!比丘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襪謝德!猶如有力氣的吹海螺者少困難地就使四方了知。同樣的,襪謝德!當平靜心解脫已這麼修習時,凡所作的有量業,它在那裡無殘餘,它在那裡不住立。襪謝德!這[也]是梵天們的共住狀態道路。(556)
襪謝德!你怎麼想它:這麼住的比丘是有所有物者,或無所有物者?」「喬達摩尊師!是無所有物者。」
「是有怨恨心者或無怨恨心者?」「喬達摩尊師!是無怨恨心者。」
「是有瞋害心者或無瞋害心者?」「喬達摩尊師!是無瞋害心者。」
「是有污染心者或無污染心者?」「喬達摩尊師!是無污染心者。」
「是自在者或不自在者?」「喬達摩尊師!自在者。」
「襪謝德!像這樣,確實,比丘是無所有物者,梵天是無所有物者,是否無所有物的比丘與無所有物的梵天一起會合、集合呢?」「是的,喬達摩尊師!」「好!襪謝德!確實,『那位無所有物的比丘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將成為與梵天共住狀態。』這存在可能性。(557)
襪謝德!像這樣,確實,比丘是無怨恨心者,梵天是無怨恨心者……(中略)比丘是無瞋害心者,梵天是無瞋害心者……比丘是無污染心者,梵天是無污染心者……比丘是自在者,梵天是自在者,是否自在的比丘與自在的梵天會合、集合在一起呢?」「是的,喬達摩尊師!」「好!襪謝德!確實,『那位自在的比丘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將成為與梵天共住狀態。』這存在可能性。」(558)
在這麼說時,學生婆羅門襪謝德與婆羅墮若對世尊說這個:
「太偉大了,喬達摩尊師!太偉大了,喬達摩尊師!喬達摩尊師!猶如扶正顛倒的,或揭開隱藏的,或告知迷路者的道路,或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們看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喬達摩尊師以種種法門說明。這些我們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已終生歸依。」(559)
三明經第十三終了。
戒蘊品終了,其攝頌:
「梵、沙門、安玻德,犬、古得旦得、摩訶里、若里,
 獅子、玻得播達、蘇玻、給哇得,羅希者、三明十三則。」
戒蘊品經典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3.htm

蕭式球 譯

十三.三明經

(節錄)

40-75. “婆舍多,如來出現於世上……(經文省略的內容跟《沙門果經》第四十至七十五段相若,大意是一個人聞法、出家成為一位比丘、持戒、守護根門、具有念和覺知、知足、清除五蓋)……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76. “婆舍多,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77. “婆舍多,就正如一個強壯號角手吹出來的聲音,在四方的人很容易便聽得到。婆舍多,同樣地,這樣修習慈心解脫的話,狹劣的業便不能留在心中,不能在心中建立。婆舍多,這就是投生梵天的道路了。
78. “婆舍多,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悲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悲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婆舍多,就正如一個強壯號角手吹出來的聲音,在四方的人很容易便聽得到。婆舍多,同樣地,這樣修習悲心解脫的話,狹劣的業便不能留在心中,不能在心中建立。婆舍多,這就是投生梵天的道路了。
“婆舍多,一位比丘內心帶著喜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喜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婆舍多,就正如一個強壯號角手吹出來的聲音,在四方的人很容易便聽得到。婆舍多,同樣地,這樣修習喜心解脫的話,狹劣的業便不能留在心中,不能在心中建立。婆舍多,這就是投生梵天的道路了。
“婆舍多,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79. “婆舍多,就正如一個強壯號角手吹出來的聲音,在四方的人很容易便聽得到。婆舍多,同樣地,這樣修習捨心解脫的話,狹劣的業便不能留在心中,不能在心中建立。婆舍多,這就是投生梵天的道路了。
80. “婆舍多,你認為怎樣,安住在這種心境的比丘是有妻子與財物還是沒有妻子與財物的呢?”
“喬答摩賢者,是沒有妻子與財物的。”
“心有怨恨還是沒有怨恨呢?”
“喬答摩賢者,沒有怨恨。”
“心有瞋恚還是沒有瞋恚呢?”
“喬答摩賢者,沒有瞋恚。”
“心有污染還是沒有污染呢?”
“喬答摩賢者,沒有污染。”
“有自制還是沒有自制呢?”
“喬答摩賢者,有自制。”
81. “婆舍多,聽你所說,比丘沒有妻子與財物,梵天也沒有妻子與財物。沒有妻子與財物的比丘跟沒有妻子與財物的梵天會走在一起、連在一起嗎?”
“喬答摩賢者,是會的。”
“婆舍多,十分好。婆舍多,那些沒有妻子與財物的比丘,在身壞命終之後是有可能跟沒有妻子與財物的梵天合二為一的。
……比丘沒有怨恨,梵天也沒有怨恨……
……比丘沒有瞋恚,梵天也沒有瞋恚……
……比丘沒有污染,梵天也沒有污染……
“婆舍多,聽你所說,比丘有自制,梵天也有自制。有自制的比丘跟有自制的梵天會走在一起、連在一起嗎?”
“喬答摩賢者,是會的。”
“婆舍多,十分好。婆舍多,那些有自制的比丘,在身壞命終之後是有可能跟有自制的梵天合二為一的。”
82.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婆舍多和頗羅墮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長部.大般涅槃經 DN 16 莊春江 譯(節錄)

長部16經 大般涅槃經 第二頌

聖諦的談論
那時,世尊召喚尊者阿難:「阿難!我們走,我們將去拘利村。」「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那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抵達拘利村。在那裡,世尊住在拘利村。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SN.56.21]:
「比丘們!以四聖諦的不隨覺、不通達,這樣,這被我連同你們長時間地流轉、輪迴,哪四個?比丘們!以苦聖諦的不隨覺、不通達,這樣,這被我連同你們長時間地流轉、輪迴;以苦集聖諦的不隨覺、不通達,這樣,這被我連同你們長時間地流轉、輪迴;以苦滅聖諦的不隨覺、不通達,這樣,這被我連同你們長時間地流轉、輪迴;以導向苦滅道跡聖諦的不隨覺、不通達,這樣,這被我連同你們長時間地流轉、輪迴。比丘們!那個這個苦聖諦已隨覺、已通達,苦集聖諦已隨覺、已通達,苦滅聖諦已隨覺、已通達,導向苦滅道跡聖諦已隨覺、已通達,有的渴愛已被切斷,有之管道已被滅盡,現在,沒有再有。」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這個:
「以四聖諦的,不如實看見,
 被長時間輪迴:就在個個出生中。
 那些這些已看見,有之管道已根除,
 苦的根已切斷,現在沒有再有。」
又,在那裡,當世尊住在拘利村時,就對比丘們多作這個法說:「像這樣是戒,像這樣是定,像這樣是慧。戒被遍修習,定有大果、大效益;定被遍修習,慧有大果、大效益;慧被遍修習,心就完全地從諸漏被解脫,即:欲漏、有漏、無明漏。」(155)
不還者、以正覺為彼岸
那時,世尊如其意地住在拘利村後,召喚尊者阿難:「阿難!我們走,我們將去親戚村。」「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那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抵達親戚村。又,在那裡,世尊住在親戚村的磚屋中。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阿難對世尊說這個[SN.55.8-SN.55.10]:「大德!名叫薩哈的比丘在親戚村已命終,他的趣處是什麼?來世是什麼?大德!名叫難陀的比丘尼在親戚村已命終,她的趣處是什麼?來世是什麼?大德!名叫善施的優婆塞在親戚村已命終,他的趣處是什麼?來世是什麼?大德!名叫善生的優婆夷在親戚村已命終,她的趣處是什麼?來世是什麼?大德!名叫公雞的優婆塞在親戚村已命終,他的趣處是什麼?來世是什麼?大德!名叫迦哩巴的優婆塞……(中略)大德!名叫尼迦達的優婆塞……(中略)大德!名叫迦低沙哈的優婆塞……(中略)大德!名叫滿足的優婆塞……(中略)大德!名叫善滿足的優婆塞……(中略)大德!名叫吉祥的優婆塞……(中略)大德!名叫善吉祥的優婆塞在親戚村已命終,他的趣處是什麼?來世是什麼?」(156)
「阿難!薩哈比丘以諸漏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阿難!難陀比丘尼以五下分結的滅盡,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者、不從那個世間返還者。阿難!善施優婆塞以三結的遍盡,以貪、瞋、癡薄的狀態,為一來者,只回來這個世間一次後,將作苦的終結。阿難!善生優婆夷以三結的遍盡,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者、決定者、正覺為彼岸者。阿難!公雞優婆塞以五下分結的滅盡,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者、不從那個世間返還者。阿難!迦哩巴優婆塞……(中略)阿難!尼迦達優婆塞……(中略)阿難!迦低沙哈優婆塞……(中略)阿難!滿足優婆塞……(中略)阿難!善滿足優婆塞……(中略)阿難!吉祥優婆塞……(中略)阿難!善吉祥優婆塞以五下分結的滅盡,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者、不從那個世間返還者。阿難!超過五十位在親戚村死去的優婆塞以五下分結的滅盡,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者、不從那個世間返還者。阿難!九十多位在親戚村死去的優婆塞以三結的遍盡,以貪、瞋、癡薄的狀態,為一來者,只回來這個世間一次後,將作苦的終結。阿難!超過五百位在親戚村死去的優婆塞以三結的遍盡,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者、決定者、正覺為彼岸者。(157)
法鏡之法的教說
阿難!又,這非不可思議:凡生為人的會命終。在他已命終時,都來見如來後你們詢問這件事,阿難!這對如來確實是傷害。阿難!因此,在這裡,我將教導名叫法鏡之法的教說,凡具備的聖弟子,當希望時,就以自己對自己記說:『我是地獄已盡者,畜生界已盡者,餓鬼界已盡者,苦界、惡趣、下界已盡者,我是入流者、不墮惡趣法者、決定者、正覺為彼岸者。』(158)
阿難!而什麼是法鏡之法的教說,凡具備的聖弟子,當希望時,就以自己對自己記說:『我是地獄已盡者,畜生界已盡者,餓鬼界已盡者,苦界、惡趣、下界已盡者,我是入流者、不墮惡趣法者、決定者、正覺為彼岸者。』呢?
阿難!這裡,聖弟子在佛上具備不壞淨:『像這樣,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們的大師、佛陀、世尊。』
聖弟子在法上具備不壞淨:『被世尊善說的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看的、能引導的、應該被智者各自經驗的。』
在僧團上具備不壞淨:『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善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正直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真理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方正行者,即:四雙之人、八輩之士,這世尊的弟子僧團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
具備聖者喜愛的諸戒: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稱讚的、不取著的、轉起定的。
阿難!這是那個法鏡之法的教說,凡具備的聖弟子,當希望時,就以自己對自己記說:『我是地獄已盡者,畜生界已盡者,餓鬼界已盡者,苦界、惡趣、下界已盡者,我是入流者、不墮惡趣法者、決定者、正覺為彼岸者。』」
又,在那裡,當世尊住在親戚村的磚屋時,就對比丘們多作這個法說:
「像這樣是戒,像這樣是定,像這樣是慧。戒被遍修習,定有大果、大效益;定被遍修習,慧有大果、大效益;慧被遍修習,心就完全地從諸漏被解脫,即:欲漏、有漏、無明漏。」(159)
那時,世尊如其意地住在親戚村後,召喚尊者阿難:「阿難!我們走,我們將去毘舍離。」「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那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抵達毘舍離。那時,世尊住在蓭婆巴利園。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SN.47.2]:
「比丘們!比丘應該住於具念的、正知的,這是我們為你們的教誡。比丘們!而怎樣比丘是具念?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看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在諸受上隨看著受……(中略)在心上隨看著心……(中略)住於在諸法上隨看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比丘們!這樣,比丘是具念的。
比丘們!而怎樣比丘是正知?比丘們!這裡,比丘在前進後退時是正知的行為者;在前視環視時是正知的行為者;在[肢體]屈伸時是正知的行為者;在大衣、鉢、衣服的受持時是正知的行為者;在飲、食、嚼、嚐時是正知的行為者;在大小便動作時是正知的行為者;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狀態時是正知的行為者。比丘們!這樣,比丘是正知的。比丘們!比丘應該住於具念的、正知的,這是我們為你們的教誡。」(160)
藝妓蓭婆巴利
藝妓蓭婆巴利聽聞:「聽說世尊已到達毘舍離,住在毘舍離我的芒果園中。」那時,藝妓蓭婆巴利準備一輛輛吉祥車、登上一輛輛吉祥車後,以一輛輛吉祥車從毘舍離出發,前往自己的園林。以車輛一直走到車輛所及之地、再下車後,就步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藝妓蓭婆巴利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那時,藝妓蓭婆巴利被世尊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後對世尊說這個:「大德!請世尊與比丘僧團一起同意我明天的食事。」世尊以沈默狀態同意。那時,藝妓蓭婆巴利知道世尊同意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離開。
毘舍離的離車族人聽聞:「聽說世尊已到達毘舍離,住在毘舍離蓭婆巴利的園林中。」那時,那些離車族人準備一輛輛吉祥車、登上一輛輛吉祥車後,以一輛輛吉祥車從毘舍離出發。在那裡,一些離車族人是青色的:青色的容色、青色的衣服、青色的裝飾;一些離車族人是黃色的:黃色的容色、黃色的衣服、黃色的裝飾;一些離車族人是紅色的:紅色的容色、紅色的衣服、紅色的裝飾;一些離車族人是白色的:白色的容色、白色的衣服、白色的裝飾。那時,藝妓蓭婆巴利對一個個年輕的離車族人以車軸對車軸、以車輪對車輪、以軛對軛逆轉。那時,那些離車族人對藝妓蓭婆巴利說這個:「喂!蓭婆巴利!為何對一個個年輕的離車族人以車軸對車軸、以車輪對車輪、以軛對軛逆轉?」「貴族之子!像這樣,因為,而世尊與比丘僧團一起被我邀請明天的食事。」「喂!蓭婆巴利!以十萬,請你給與這個食事。」「貴族之子!即使如果你們給與我毘舍離連同其食物的,這樣我也不給與那個食事。」那時,那些離車族人彈指:「先生!我們確實被阿姨打敗,先生!我們確實被阿姨打敗。」
那時,那些離車族人往蓭婆巴利的園林出發。世尊看見正從遠處到來的那些離車族人。看見後,召喚比丘們:「比丘們!對凡三十三天以前沒見過的比丘們,比丘們!請你們檢視離車族群眾,比丘們!請你們注視離車族群眾,比丘們!請你們置離車族群眾為三十三天等同的。」那時,那些離車族人以車輛一直走到車輛所及之地、再下車後,就步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那些離車族人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那時,那些離車族人被世尊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後對世尊說這個:「大德!請世尊與比丘僧團一起同意我們明天的食事。」那時,世尊對那些離車族人說這個:「離車族人!我已同意藝妓蓭婆巴利明天的食事。」那時,那些離車族人彈指:「先生!我們確實被阿姨打敗,先生!我們確實被阿姨打敗。」那時,那些離車族人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離開。(161)
那時,那夜過後,藝妓蓭婆巴利在自己的園林裡準備勝妙的硬食、軟食後,使[人]為世尊通知時間:「大德!是時間,食事已完成。」那時,世尊午前時穿衣、拿起衣鉢後,去藝妓蓭婆巴利的園林。抵達後,與比丘僧團一起在設置的座位坐下。那時,藝妓蓭婆巴利以勝妙的硬食、軟食親手款待以佛陀為上首的比丘僧團,使之滿足。那時,對已食、手離鉢的世尊,藝妓蓭婆巴利取某個低的坐具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藝妓蓭婆巴利對世尊說這個:「大德!我將對佛陀為上首的比丘僧團施與這個園林。」世尊接受園林。那時,藝妓蓭婆巴利被世尊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後,從座位起來後離開。又,在那裡,當世尊住在毘舍離蓭婆巴利的園林中時,就對比丘們多作這個法說:「像這樣是戒,像這樣是定,像這樣是慧。戒被遍修習,定有大果、大效益;定被遍修習,慧有大果、大效益;慧被遍修習,心就完全地從諸漏被解脫,即:欲漏、有漏、無明漏。」(162)
木瓜樹村雨季安居的進入
那時,世尊如其意地住在蓭婆巴利的園林後,召喚尊者阿難:「阿難!我們走,我們將去木瓜樹小村。」「是的,大德!」尊者阿難回答世尊。那時,世尊與大比丘僧團一起抵達木瓜樹小村,在那裡,世尊住在木瓜樹小村中。那時,世尊召喚比丘們[SN.47.9]:「來!比丘們!請你們全部在毘舍離依朋友、依熟人、依親近者進入雨季安居雨季安居,我就在木瓜樹小村這裡進入雨季安居。」「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後,全部在毘舍離依朋友、依熟人、依親近者進入雨季安居雨季安居,世尊就在木瓜樹小村那裡進入雨季安居。(163)
那時,當世尊已進入雨季安居時,重病生起,激烈的、瀕臨死亡的諸感受轉起。世尊具念、正知、不被惱害地忍受它們。那時,世尊想這個:「這對我是不適當的:凡我沒召喚隨侍們、沒通知比丘僧團後應該般涅槃。讓我以活力擋開這個病、決意壽行後住。」那時,世尊以活力擋開那個病、決意壽行後住。那時,世尊止息那個病。那時,從病痊癒的世尊從病痊癒不久,從住處出去後,在住處陰影處設置的座位坐下。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阿難對世尊說這個:「大德!世尊的安樂被我看見;大德!能被世尊忍受被我看見。大德!此外,以世尊的生病,我的身體如變成酒醉的,我的諸方向也不清晰,諸法也不在我心中出現。大德!但我就有某種程度的安心:『世尊將不會就只那樣般涅槃:只要世尊未說出關於僧團的就任何事。』」(164)
「阿難!但比丘僧團於我期待什麼呢?阿難!不作內外後,法被我教導,阿難!如來在法上沒有師傅留一手,阿難!凡確實如果這麼想:『我將照顧比丘僧團。』或『比丘僧團是指定我的。』阿難!他確實應該說出關於僧團的就任何事。阿難!如來不這麼想:『我將照顧比丘僧團。』或『比丘僧團是指定我的。』阿難!那個如來為何將會說出關於僧團的就任何事?阿難!又,我現在是衰老的、年老的、高齡的、老年的、到達老年的:我的八十歲轉起,阿難!猶如老舊貨車以包纏物複合的使之存續。同樣的,阿難!如來的身體看起來像以包纏物複合的使之存續。阿難!如來凡在以一切相的不作意、以一些受的滅、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時,阿難!那時,如來的身體成為較安樂的。阿難!因此,在這裡,你們要住於以自己為島,不被我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阿難!而怎樣比丘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呢?阿難!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看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在諸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諸法上隨看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阿難!比丘這樣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阿難!現在或我死後,凡任何人將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阿難!那些比丘將是我的凡任何欲學者最第一的。」(165)
第二誦分[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6.htm

蕭式球 譯

第二誦

1. 這時候,世尊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去拘胝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拘胝村。世尊住在拘胝村。

2.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因為不覺悟、不洞悉四聖諦,所以我和你們長期輪迴生死。四聖諦是什麼呢?
“比丘們,因為不覺悟、不洞悉苦聖諦,所以我和你們長期輪迴生死。
“比丘們,因為不覺悟、不洞悉苦集聖諦,所以我和你們長期輪迴生死。
“比丘們,因為不覺悟、不洞悉苦滅聖諦,所以我和你們長期輪迴生死。
“比丘們,因為不覺悟、不洞悉苦滅之道聖諦,所以我和你們長期輪迴生死。
“比丘們,因為現在我覺悟、洞悉苦聖諦,覺悟、洞悉苦集聖諦,覺悟、洞悉苦滅聖諦,覺悟、洞悉苦滅之道聖諦,所以我截斷了有愛,盡除了有因,從此不再受後有。”

3.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再說以下偈頌:
“因不如實知,
四聖諦之法;
一生又一生,
長期在漂泊。

今已得見諦,
有因已拔除,
苦根已截斷,
從此無後有。”
4. 世尊住在拘胝村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5. 世尊在拘胝村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去那提迦。”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那提迦。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6. 這時候,阿難尊者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世尊說: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沙蘭的比丘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難陀的比丘尼命終,她的去向怎麼樣?她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須達多的優婆塞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須闍多的優婆夷命終,她的去向怎麼樣?她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迦拘陀的優婆塞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大德,在那提迦有一位名叫迦楞伽的優婆塞……名叫尼迦多的優婆塞……名叫迦胝沙婆的優婆塞……名叫兜哆的優婆塞……名叫散兜哆的優婆塞……名叫跋陀的優婆塞……名叫須跋陀的優婆塞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7. “阿難,沙蘭比丘清除了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阿難,難陀比丘尼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須達多優婆塞斷除了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是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阿難,須闍多優婆夷斷除了三結,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阿難,迦拘陀優婆塞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迦楞伽優婆塞……阿難,尼迦多優婆塞……阿難,迦胝沙婆優婆塞……阿難,兜哆優婆塞……阿難,散兜哆優婆塞……阿難,跋陀優婆塞……阿難,須跋陀優婆塞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在那提迦有五十多位命終的優婆塞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在那提迦有九十多位命終的優婆塞斷除了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是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阿難,在那提迦有五百多位命終的優婆塞斷除了三結,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8. “阿難,人的命終並不是稀奇的事情,如果人人命終後你都找如來問這些問題,可真是煩擾如來。因此,我要說一個稱為 ‘法鏡’ 的法義。聖弟子如果具有這面法鏡,可以為自己授記: ‘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9. “阿難,什麼是法鏡的法義呢?
“阿難,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4。’
“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
“阿難,這就是法鏡的法義。聖弟子如果具有這面法鏡,可以為自己授記: ‘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

10. 世尊住在那提迦磚屋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11. 世尊在那提迦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去毗舍離。”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毗舍離。世尊住在毗舍離的菴婆巴利園。

12.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念的比丘呢?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念的比丘了。

13.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呢?比丘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著、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著、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有覺知的比丘了。比丘們,比丘應該保持念和覺知,這是我給你們的教法。”

14. 妓女菴婆巴利聽到世尊到來毗舍離自己的芒果園的消息。她吩咐安排多部車輛,然後登上其中一部,和其他車輛一起從毗舍離出發,前往她自己的園林。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她下車徒步走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為妓女菴婆巴利說法,對她開示,對她教導,使她景仰,使她歡喜。
妓女菴婆巴利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她對世尊說:
“大德,願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的食物。”
世尊保持沈默以表示接受供養。妓女菴婆巴利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便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15. 在毗舍離的離車人聽到世尊到來毗舍離菴婆巴利園的消息。他們吩咐安排多部車輛,登上車輛後便從毗舍離出發。一些離車人藍色裝束,穿上藍色衣服和戴上藍色飾物;一些離車人黃色裝束,穿上黃色衣服和戴上黃色飾物;一些離車人紅色裝束,穿上紅色衣服和戴上紅色飾物;一些離車人白色裝束,穿上白色衣服和戴上白色飾物。

16. 這時候,妓女菴婆巴利以她的車軸碰撞離車少年的車軸,以她的車輪碰撞離車少年的車輪,以她的車軛碰撞離車少年的車軛。5
“唏,菴婆巴利,為什麼用車軸碰撞我們的車軸,用車輪碰撞我們的車輪,用車軛碰撞我們的車軛?”
“公子們,因為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的食物。”
“唏,菴婆巴利,給你十萬,把你的供養轉讓給我們!”
“即使給我整個毗舍離的財物,我也不會將這個大供養轉讓給你們。”
離車人甩手指6嘆息: “我們輸了給菴婆女,我們敗了給菴婆女!”
跟著,離車人前往菴婆巴利園。

17. 世尊從遠處看見離車人前來,便對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當中誰沒有看過三十三天的,來看看離車眾吧,仔細看看離車眾吧!比丘們,離車眾就像三十三天眾。”

18. 離車人的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們下車徒步走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為離車人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
離車人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們對世尊說:
“大德,願世尊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們的食物。”
“離車人,我已經接受了明天妓女菴婆巴利的食物了。”
離車人甩手指嘆息: “我們輸了給菴婆女,我們敗了給菴婆女!”
跟著,離車人聽了世尊的說話後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19. 妓女菴婆巴利在黎明的時候,吩咐在自己的園林準備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使人通知世尊: “大德,現在食物已經準備好了。” 於是,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和比丘僧團一起前往妓女菴婆巴利那裏受供養。世尊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於是,妓女菴婆巴利親手將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使比丘得到滿足,使比丘掩缽示意吃飽。
當世尊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妓女菴婆巴利以一低座坐在一邊。她對世尊說: “大德,我把這個園林布施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
世尊接受這個園林。之後世尊為妓女菴婆巴利說法,使她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然後起座離去。

20. 世尊住在毗舍離菴婆巴利園的時候,常對比丘說的,是有關戒、有關定、有關慧的教法──戒成熟時便得定,是大果報、大利益;定成熟時便得慧,是大果報、大利益;慧成熟時心便能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21. 世尊在毗舍離的菴婆巴利園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去畢樓婆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便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前往畢樓婆村。世尊住在畢樓婆村。

22.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來吧,你們和朋友、相識、同伴分散在毗舍離過雨季。我在畢樓婆村這裏過雨季。”
“大德,是的。” 比丘回答世尊後,和朋友、相識、同伴分散在毗舍離過雨季。世尊在畢樓婆村那裏過雨季。

23. 世尊過雨季的時候,得了很重的病,生起強烈的痛楚,有性命危險。世尊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這時候,世尊心想: “如果我不告訴侍者、不通知比丘僧團便入滅是不適當的,讓我以精進來克服這個病,保存性命。”
於是,世尊以精進來克服這個病,保存性命。跟著,世尊的病消退了。

24. 這時候,世尊從病中復元不久,從住所出來,坐在屋蔭下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這時候,阿難尊者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看見世尊安穩了,我看見世尊復元了。儘管這樣,世尊的病使我現在也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我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但當我想到: ‘如果世尊不對比丘僧團囑咐一些東西,他是不會入滅的。’ 這時候我的內心才稍為紓緩。”

25. “阿難,比丘僧團還期待我說些什麼呢?我已經把法詳盡地宣說了出來,如來是沒有把法保留在自己拳頭之內的。阿難,有人可能會認為我支配著僧團或僧團依靠我,所以他會認為如來應該對比丘僧團囑咐一些東西。但是,如來根本沒有 ‘我支配著僧團’ 或 ‘僧團依靠我’ 這樣想,所以如來哪有東西囑咐比丘僧團呢?
“阿難,我現在已經老了;我過了很多日子,已經到八十歲了。阿難,就像一部舊牛車需要修補才能繼續行走那樣,如來的身體也需要調理才能繼續支撐下去。有時候為了平息痛楚,如來要心離所有相,進入無相定,那時如來的身體才能得到安穩。

26. “阿難,因此,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7,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阿難,什麼是比丘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
“阿難,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阿難,這樣就是比丘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阿難,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8”

第二誦完

長部.淨信經、能淨信經 (DN 28 Sampasādanīya Sutta) 莊春江 譯

長部28經/能淨信經(波梨品[第三])(莊春江譯)[DA.18]

舍利弗的獅子吼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難陀賣衣者的芒果園中。那時,尊者舍利弗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大德!我在世尊上有這樣的淨信:不曾有與將沒有,以及現在不存在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更高證智的,即:正覺。」(141)
「舍利弗!這偉大的、取一向的、吼獅子吼的如牛王之語被你說:『大德!我在世尊上有這樣的淨信:不曾有與將沒有,以及現在不存在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更高的證智,即:正覺。』舍利弗!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一切世尊被你以心熟知心後知道:『那些世尊是這樣戒者。』或『那些世尊是這樣法者。』或『那些世尊是這樣慧者。』或『那些世尊是這樣住處者。』或『那些世尊是這樣解脫者。』嗎?」「大德!這確實不是。」
「舍利弗!又,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一切世尊被你以心熟知心後知道:『那些世尊將有這樣的戒。』或『那些世尊將有這樣的法。』或『那些世尊將有這樣的慧。』或『那些世尊將是這樣的住處者。』或『那些世尊將是這樣的解脫者。』嗎?」「大德!這確實不是。」
「舍利弗!又,我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被你以心熟知心後知道:『世尊有這樣的戒。』或『世尊有這樣的法。』或『世尊有這樣的慧。』或『世尊是這樣的住處者。』或『世尊是這樣的解脫者。』嗎?」「大德!這確實不是。」
「舍利弗!而在這裡,你在過去、未來、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們上沒有他心智,舍利弗!那麼,那樣的話,為何偉大的、取一向的、吼獅子吼的如牛王之語被你說:『大德!我在世尊上有這樣的淨信:不曾有與將沒有,以及現在不存在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更高的證智,即:正覺。』呢?」(142)
「大德!我在過去、未來、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們上沒有他心智,但法的類比被我知道。大德!猶如國王邊境的城市,有堅固的壁壘,堅固的城牆與城門,只有一個門,在那裡,有賢智的、聰明的、有智慧的、對不認識的制止的、對認識的使進入的守門人。當他沿那個城市全部環繞的道路走時,沒看見甚至連貓出去大小的城牆間隙或裂口,他這麼想:『凡任何粗大的生物進入或出去這個城市,他們全部僅經由門進入或出去。』同樣的,大德!法的類比被我知道:『大德!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全部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的五蓋後,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實修習七覺支後,現正覺無上遍正覺。大德!凡那些將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全部也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實修習七覺支後,將現正覺無上遍正覺。大德!現在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也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在四念住上心善建立,如實修習七覺支後,現正覺無上遍正覺。』」[SN.47.12, DN.16, 145-146段](143)
大德!這裡,我為了法的聽聞去見世尊,大德!世尊對那個我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的法。大德!如是如是大師對我教導更高再更高、勝妙再勝妙、黑白有對比的法,如是如是我在那個法上證知這裡某一類法後,在諸法上我走到究竟,我在大師上變得明淨:『世尊是遍正覺者,法被世尊善說,弟子僧團是善行者。』(144)
善法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善法,這是無上。這裡,這些善法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大德!這裡,比丘以諸漏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大德!關於諸善法,這是無上。那位世尊完全地證知,比那位世尊完全證知的更上應該被證知的不存在:即關於諸善法,凡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會有比世尊更高證智的證知。(145)
處之安立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處之安立,這是無上。大德!有這六內、外處:眼連同色、耳連同聲、鼻連同氣味、舌連同味道、身連同所觸、意連同法。大德!關於諸處之安立,這是無上。那位世尊完全地證知,比那位世尊完全證知的更上應該被證知的不存在:即關於諸處之,凡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會有比世尊更高證智的證知。(146)
入胎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入胎,這是無上。大德!有這四種入胎:大德!這裡,某人不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不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去,這是第一種入胎。
再者,大德!這裡,某人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不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去,這是第二種入胎。
再者,大德!這裡,某人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去,這是第三種入胎。
再者,大德!這裡,某人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去,這是第四種入胎。大德!關於諸入胎,這是無上。(147)
讀心種類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讀心種類,這是無上。大德!有這四種讀心種類:大德!這裡,某人以相告知:『你的意是這樣,及你的意是像這樣,及你的心是像這樣。』即使他告知許多,那個都是如實的,非相異的,這是第一種讀心種類。
再者,大德!這裡,某人確實就非以相告知,而是,聽聞人的,或非人的,或天的聲音後告知:『你的意是這樣,及你的意是像這樣,及你的心是像這樣。』即使他告知許多,那個都是如實的,非相異的,這是第二種讀心種類。
再者,大德!這裡,某人確實就非以相告知,也非聽聞人的,或非人的,或天的聲音後告知,而是,聽聞尋思的、伺察的尋擴散的聲音後告知:『你的意是這樣,及你的意是像這樣,及你的心是像這樣。』即使他告知許多,那個都是如實的,非相異的,這是第三種讀心種類。
再者,大德!這裡,某人確實就非以相告知,也非聽聞人的,或非人的,或天的聲音後告知,也非聽聞尋思的、伺察的尋擴散的聲音後告知,而是,無尋、無伺定進入者的以心熟知心後知道:『如是,這位尊師的意行已如是朝向,這個心的緊接的,將尋思名為那個尋。』即使他告知許多,那個都是如實的,非相異的,這是第四種讀心種類。大德!關於諸讀心種類,這是無上。(148)
看見等至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看見等至,這是無上。大德!有這四種看見等至: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因勤奮,因實踐,因不放逸,因正確的作意,觸達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就這個身體從腳掌之上,從髮梢之下,皮膚為邊界,有種種種類不淨充滿的,省察:『在這個身體中有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腸子、腸間膜、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這是第一種看見等至。
再者,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就這個身體從腳掌之上,從髮梢之下,皮膚為邊界,有種種種類不淨充滿的,省察:『在這個身體中有頭髮、體毛……(中略)關節液、尿。』以及超越男子的皮膚、肉、血後,省察骨骸,這是第二種看見等至。
再者,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就這個身體從腳掌之上,從髮梢之下,皮膚為邊界,有種種種類不淨充滿的,省察:『在這個身體中有頭髮、體毛……(中略)關節液、尿。』以及超越男子的皮膚、肉、血後,省察骨骸,以及知道男子的識流,在此世住立的與在他世住立的,從兩者是不間斷的,這是第三種看見等至。
再者,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就這個身體從腳掌之上,從髮梢之下,皮膚為邊界,有種種種類不淨充滿的,省察:『在這個身體中有頭髮、體毛……(中略)關節液、尿。』以及超越男子的皮膚、肉、血後,省察骨骸,以及知道男子的識流,在此世不住立的與在他世不住立的,從兩者是不間斷的,這是第四種看見等至。大德!關於諸看見等至,這是無上。(149)
個人之安立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個人之安立,這是無上。大德!有這七種個人:俱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達到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大德!關於諸個人之安立,這是無上。(150)
勤奮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勤奮,這是無上。大德!有這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活力覺支、喜覺支、寧靜覺支、定覺支、平靜覺支。大德!關於諸勤奮,這是無上。(151)
行道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行道,這是無上。大德!有這四種行道:遲緩通達的苦行道、快速通達的苦行道、遲緩通達的樂行道、快速通達的樂行道。大德!這裡,凡這個遲緩通達的苦行道,大德!這個行道就以苦性與遲緩性兩者被告知為下劣的;大德!這裡,凡這個快速通達的苦行道,大德!這個行道就以苦性被告知為下劣的;凡這個遲緩通達的樂行道,大德!這個行道就以遲緩性被告知為下劣的;凡這個快速通達的樂行道,大德!這個行道就以樂性與快速性兩者被告知為勝妙的。大德!關於諸行道,這是無上。(152)
言說正行等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言說正行,這是無上。大德!這裡,某人說既非與妄語有關,也非中傷,也非離間,也非生起激憤期待勝利的言語,以及一再考量後適時地說有價值的言語。大德!關於言說正行,這是無上。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男子戒正行,這是無上。大德!這裡,某人會是真實者、有信者,不是詭計者、攀談者、暗示者、譏諷者、以利得換取其他利得者,是在諸根上守護門者、在飲食上知適量者、正確的作者、專修清醒者、不倦怠者、活力已發動者、禪修者、有念者、應辯善巧者、有正確行為者、堅決果斷者、聰明者、在欲上不貪求者、具念者、賢明者。大德!關於男子戒正行,這是無上。(153)
教誡種類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教誡種類,這是無上。大德!有這四種教誡種類: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當如被教誡的那樣實行時,將以三結的遍盡,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者、決定者、正覺為彼岸者。』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當如被教誡的那樣實行時,將以三結的遍盡,以貪、瞋、癡薄的狀態,為一來者,只回來這個世間一次後,將作苦的終結。』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當如被教誡的那樣實行時,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者、不從那個世間返還者。』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當如被教誡的那樣實行時,將以諸漏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大德!關於諸教誡種類,這是無上。(154)
其他個人解脫智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他人解脫智,這是無上。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將以三結的遍盡,成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者、決定者、正覺為彼岸者。』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將以三結的遍盡,以貪、瞋、癡薄的狀態,將成為一來者,只回來這個世間一次後,將作苦的終結。』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將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者、不從那個世間返還者。』大德!世尊以如理作意知道其他個人各自地:『這位個人將以諸漏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大德!關於他人解脫智,這是無上。(155)
恆常論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恆常論,這是無上。大德!有這三種恆常論: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回憶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好幾百生、好幾千生、好幾十萬生:『在那裡我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我出生在那裡,在那裡我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被再生在這裡。』像這樣,他回憶許多有行相的、有境遇的前世住處。他這麼說:『我知道過去世:「世間的破壞或成立。」我也知道未來世:「世間將破壞或將成立。」真我與世界是常恆的、不孕的、屹立如山頂的、屹立如石柱的,而那些眾生流轉、輪迴、死沒、再生,但就等同常恆地存在。』這是第一種恆常論。
再者,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回憶許多前世住處,即:一個壞成、二個壞成、三個壞成、四個壞成、五個壞成、十個壞成:『在那裡我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我出生在那裡,在那裡我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被再生在這裡。』像這樣,他回憶許多有行相的、有境遇的前世住處。他這麼說:『我知道過去世:「世間的破壞或成立。」我知道未來世:「世間將破壞或將成立。」真我與世界是常恆的、不孕的、屹立如山頂的、屹立如石柱的,而那些眾生流轉、輪迴、死沒、再生,但就等同常恆地存在。』這是第二種恆常論。
再者,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回憶許多前世住處,即:十個壞成、二十個壞成、三十個壞成、四十個壞成:『在那裡我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我出生在那裡,在那裡我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被再生在這裡。』像這樣,他回憶許多有行相的、有境遇的前世住處。他這麼說:『我知道過去世:「世間的破壞與成立。」我知道未來世:「世間將破壞與將成立。」真我與世界是常恆的、不孕的、屹立如山頂的、屹立如石柱的,而那些眾生流轉、輪迴、死沒、再生,但就等同常恆地存在。』這是第三種恆常論。大德!關於諸恆常論,這是無上。(156)
前世住處回憶智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前世住處回憶智,這是無上。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回憶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裡我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我出生在那裡,在那裡我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被再生在這裡。』像這樣,他回憶許多有行相的、有境遇的前世住處。大德!有天神們,凡其壽命會不能夠以算術或以計數計算。此外,凡是在一一個體上以前居住的,不論在諸有色處,或不論在諸無色處,或不論在諸有想處,或不論在諸無想處,或不論在諸非想非非想處,像這樣,他回憶許多有行相的、有境遇的前世住處。大德!關於前世住處回憶智,這是無上。(157)
死亡往生智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眾生的死亡往生智,這是無上。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看見死沒往生的眾生:下劣的、勝妙的,美的、醜的,善去的、惡去的,知道依業到達的眾生:『確實,這些尊師眾生具備身惡行、具備語惡行、具備意惡行,是對聖者斥責者、邪見者、邪見行為的受持者,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已往生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又或這些尊師眾生具備身善行、具備語善行、具備意善行,是對聖者不斥責者、正見者、正見行為的受持者,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已往生善趣、天界。』像這樣,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看見死沒往生的眾生:下劣的、勝妙的,美的、醜的,善去的、惡去的,知道依業到達的眾生。大德!關於諸眾生的死亡往生智,這是無上。(158)
神通種類的教說
大德!其次,又,如世尊教導法,關於諸神通種類,這是無上。大德!有這二種神通種類:大德!有神通是有漏的、有依著的,這被稱為『非聖的』。大德!有神通是無漏的、無依著的,這被稱為『聖的』。大德!而哪一種神通是有漏的、有依著的,這被稱為『非聖的』呢?大德!這裡,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因熱心……(中略)達到像這樣的心定,如是,在心定時,體驗各種神通種類:是一個後變成多個,又,是多個後變成一個;現身、隱身、穿牆、穿壘、穿山無阻礙地行走猶如在虛空中;在地中作浮沈猶如在水中,又,在不被破裂的水上行走猶如在地上;在空中以盤腿來去猶如有翅膀的鳥,又,以手碰觸、撫摸這些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的日月;以身體行使自在直到梵天世界。大德!這種神通是有漏的、有依著的,這被稱為『非聖的』。
大德!而哪一種神通是無漏的、無依著的,這被稱為『聖的』呢?大德!這裡,如果比丘希望『願在厭逆上住於無厭逆想的』,在那裡,他住於無厭逆想的。如果他希望『願我在無厭逆上住於有厭逆想的』,在那裡,他住於有厭逆想的。如果他希望『願我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無厭逆想的。如果他希望『願我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有厭逆想的。如果他希望『願我在厭逆與不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在那裡,他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大德!這種神通是無漏的、無依著的,這被稱為『聖的』。大德!關於諸神通種類,這是無上。比那位世尊完全證知的更上應該被證知的不存在:即關於諸神通種類,凡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會有比世尊更高證智的證知。(159)
大師其他德行的教說
大德!凡那個被有信的善男子以活力發動、以強力、以男子的力量、以男子的活力、以男子的努力、以男子的強忍耐能被到達的,已被那位世尊到達。大德!世尊不實踐在諸欲上欲之享樂的實踐:下劣的、粗俗的、一般人的、非聖者的、伴隨無利益的,以及不實踐自我折磨的實踐:苦的、非聖者的、伴隨無利益的,世尊是增上心、當生樂住處之四禪的隨欲得到者、不困難得到者、無困難得到者。(160)
質問的施與模式
大德!如果這麼問我:『舍利弗道友!過去世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更高證智的正覺嗎?』大德!被這麼問,我說:『不。』『舍利弗道友!又,未來世將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更高證智的正覺嗎?』大德!被這麼問,我說:『不。』『舍利弗道友!又,現在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更高證智的正覺嗎?』大德!被這麼問,我說:『不。』
大德!又,如果這麼問我:『舍利弗道友!過去世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與世尊完全相同的正覺嗎?』大德!被這麼問,我說:『是的。』『舍利弗道友!又,未來世將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與世尊完全相同的正覺嗎?』大德!被這麼問,我說:『是的。』『舍利弗道友!又,現在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與世尊完全相同的正覺嗎?』大德!被這麼問,我說:『不。』
大德!又,如果這麼問我:『尊者舍利弗!為什麼有一類的認可、有一類的不認可呢?』大德!被這麼問,我這麼解說:『道友!這被我從世尊的面前聽聞,從面前領受:「過去世有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我完全相同的正覺。」道友!這被我從世尊的面前聽聞,從面前領受:「未來世將有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我完全相同的正覺。」道友!這被我從世尊的面前聽聞,從面前領受:「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凡在一個世間界中同時出現兩位阿羅漢、遍正覺者,這不存在可能性。」』
大德!被這麼問,當這麼回答時,是否我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者,而且不以不實的誹謗世尊,以及法隨法地回答,而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不來到應該被呵責處?」「舍利弗!被這麼問,當這麼回答時,你確實是我的所說之說者,同時也不以不實的誹謗我,法隨法地回答,而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不來到應該被呵責處。」(161)
不可思議-未曾有
在這麼說時,尊者優陀夷對世尊說這個:「不可思議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如來的少欲求的狀態、知足的狀態、削減的狀態,確實因為如來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卻都不顯露自己。大德!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們從這裡看見自己也有單一的法,他們就以那樣程度隨身攜帶旗子。不可思議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如來的少欲求的狀態、知足的狀態、削減的狀態,確實因為如來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卻都不顯露自己。」
「優陀夷!請你看:『如來的少欲求的狀態、知足的狀態、削減的狀態,確實因為如來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卻都不顯露自己。』優陀夷!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們從這裡看見自己也有單一的法,他們就以那樣程度隨身攜帶旗子。優陀夷!請你看:『如來的少欲求的狀態、知足的狀態、削減的狀態,確實因為如來有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卻都不顯露自己。』」(162)
那時,世尊召喚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因此,在這裡,你應該經常地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這個法的教說。舍利弗!又,凡無用的男子們將有在如來上懷疑或疑惑,聽聞這個法的教說後,他們在如來上的懷疑或疑惑,那個將被捨斷。」像這樣,這是尊者舍利弗在世尊的面前告知淨信,因此,這個解說的名稱就是『能淨信的』。(163)
能淨信經第五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8.htm

蕭式球 譯

二十八.淨信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的波婆迦芒果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對世尊有這份淨信:無論過去、將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
“舍利弗,你說出這樣重、這樣無畏的話,以堅定的語氣作出獅子吼: ‘大德,我對世尊有這份淨信:無論過去、將來或現在,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你曾用他心智來觀察現在的我,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知道我是什麼樣的戒行,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解脫嗎?”
“大德,沒有。”
“舍利弗,既然你沒有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將來、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那你為什麼說出這樣重、這樣無畏的話,以堅定的語氣作出獅子吼呢?”
2. “大德,雖然我沒有用他心智來觀察過去、將來、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的心,但我能夠從推斷之中明白這個道理。大德,就正如在邊境有一座都城,都城有堅固的地基、堅固的圍牆和一道城門,有一個智慧、聰明、能幹的守門人在那裏,他阻截陌生人入城和讓熟悉的人入城。他在環繞城牆的道路巡視時,看不見城牆有任何裂縫或孔洞,即使貓兒也不能從城牆進出。守門人心想: ‘所有體型大的眾生要進出這座都城,都要通過這道唯一的城門。’
“大德,同樣地,我能夠從推斷之中明白這個道理。大德,過去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等正覺。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也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等正覺。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也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覺悟無上等正覺。
“大德,我前來世尊這裏聽法,世尊一一為我宣說優勝、細妙、黑白分明的法義。當世尊一一為我宣說優勝、細妙、黑白分明的法義時,我一一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在當中我得出一種對導師的淨信: ‘世尊是一位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開示出來,僧眾能善巧地進入正道。’

3.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善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比丘從中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善法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善法。
4.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內外六處: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觸、意和法。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內外六處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內外六處。
5.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四種入胎:第一種是沒有覺知地入胎,沒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第二種是有覺知地入胎,沒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第三種是有覺知地入胎,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第四種是有覺知地入胎,有覺知地在胎中,有覺知地出胎。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四種入胎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四種入胎。
6.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四種讀他心:第一種是憑藉別人的外相,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第二種是不憑藉別人的外相,而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第三種是不憑藉別人的外相,也不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而憑藉別人散發出來的覺,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第四種是不憑藉別人的外相,不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也不憑藉別人散發出來的覺,而能清楚讀出別人內心進入了無覺無觀的定境,那人的內心傾向什麼樣的意行,那人的內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覺,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四種讀他心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四種讀他心。
7.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四種帶有正見的正受:第一種是,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當他們內心有定時,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在皮膚之內包裹著頭髮、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肺、脾、橫隔膜、大腸、小腸、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膏、眼淚、脂肪、口水、鼻涕、黏液、尿等各種不淨的東西;第二種是,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當他們內心有定時,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他們越過人的皮膚與血肉,只作白骨觀;第三種是,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當他們內心有定時,越過人的皮膚與血肉,越過白骨觀,他們觀察識,知道識像流水那樣,不斷依此世和他世而住;第四種是,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當他們內心有定時,越過人的皮膚與血肉,越過白骨觀,他們觀察識,知道識像流水那樣,因此對此世和他世都不攀緣。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四種帶有正見的正受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四種帶有正見的正受。

8.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七種人:俱解脫的人,慧解脫的人,身證的人,得正見的人,信解脫的人,隨法行的人,隨信行的人。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七種人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七種人。
9.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在精勤之中的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精勤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精勤。
10.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四通行: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大德,那些苦遲通行的人,他們修行時苦和通達得慢,因此被視為是低的。
“大德,那些苦速通行的人,他們修行時苦,因此被視為是低的。
“大德,那些樂遲通行的人,他們通達得慢,因此被視為是低的。
“大德,那些樂速通行的人,他們修行時樂和通達得快,因此被視為是優勝的。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四通行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四通行。
11.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語言正行:說話不帶妄語、不損害、不兩舌、不執拗、不好勝,通過思考而說有價值的話,在適當的時機才說話。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語言正行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語言正行。
12.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戒正行:誠實,有敬信,不會為取得供養而虛偽、不誠實、欺騙、詐騙,守護根門,飲食知量,正行,保持覺醒,精進不懈,禪修,有念,明白事理,行為好,有決心,懂思考,不貪著欲樂,有深入的修持。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戒正行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戒正行。
13.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四種教誡。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行踐哪一些教誡,將會斷除三結,成為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行踐哪一些教誡,將會斷除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成為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行踐哪一些教誡,將會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行踐哪一些教誡,將會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四種教誡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四種教誡。

14.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有他人解脫智。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斷除三結,成為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斷除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成為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大德,世尊如理作意,親身知道哪一些人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世尊的他人解脫智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而有他人解脫智。
15.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三種常見的形成。
“大德,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百生、無數千生、無數百千生──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們這樣說: ‘我知過去世間的成與壞,但不知將來世間的成與壞。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 這是第一種常見的形成。
“大德,再者,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個成壞劫、兩個成壞劫、三個成壞劫、十個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們這樣說: ‘我知過去世間的成與壞,也知將來世間的成與壞。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 這是第二種常見的形成。
“大德,再者,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十個成壞劫、二十個成壞劫、三十個成壞劫、四十個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們這樣說: ‘我知過去世間的成與壞,也知將來世間的成與壞。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 這是第三種常見的形成。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三種常見的形成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三種常見的形成。
16.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宿命智。
“大德,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大德,有些天神壽元長久得難以描述、難以計算,他們能憶記起自己過去生的各種有。不論是有色或無色的有,不論是有想、無想或非想非非想的有,他們都能憶記起當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宿命智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宿命智。
17.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眾生生死智。
“大德,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眾生生死智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眾生生死智。
18. “大德,世尊另一個無人能及的地方,是宣說神通。
“大德,有兩種神通:一種是有漏、有執取、非聖者的,一種是無漏、無執取、聖者的。
“大德,什麼是有漏、有執取、非聖者的神通呢?
“大德,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具有各種神通: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回復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能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能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能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能以手掌觸摸宏偉的日月;能親身前往梵世間。大德,這就是有漏、有執取、非聖者的神通了。
“大德,什麼是無漏、無執取、聖者的神通呢?
“大德,一位比丘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和使人喜愛的事物都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和使人厭惡的事物都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內心將厭惡與喜愛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大德,這就是無漏、無執取、聖者的神通了。

“大德,世尊有透徹的無比智,所說的神通是無人能及的。沒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無比智來宣說神通。
19. “大德,任何有敬信、作出精進、堅定,作出人的堅定、人的精進、人的努力、人的承擔的人,都應要證得世尊所證得的。
“大德,世尊不會追尋欲樂,這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世尊也不作自我虐待的苦行,這是痛苦、非聖者、沒有意義的。
“世尊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大德,如果有人問我: ‘舍利弗賢友,過去有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呢?’ 當被這樣問時,我會說: ‘沒有。’
“ ‘舍利弗賢友,將來有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呢?’ 當被這樣問時,我會說: ‘沒有。’
“ ‘舍利弗賢友,現在有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有更高的覺悟呢?’ 當被這樣問時,我會說: ‘沒有。’
“大德,如果有人問我: ‘舍利弗賢友,過去有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的覺悟跟世尊相等呢?’ 當被這樣問時,我會說: ‘有。’
“ ‘舍利弗賢友,將來有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的覺悟跟世尊相等呢?’ 當被這樣問時,我會說: ‘有。’
“ ‘舍利弗賢友,現在有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的覺悟跟世尊相等呢?’ 當被這樣問時,我會說: ‘沒有。’
“大德,如果有人問我: ‘舍利弗賢友,為什麼你一些答案說有,一些答案說沒有呢?’ 當被這樣問時,我會這樣解說:
“ ‘賢友,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過去是有阿羅漢.等正覺的覺悟跟我相等的。”
“ ‘賢友,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將來是有阿羅漢.等正覺的覺悟跟我相等的。”
“ ‘賢友,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在一個世界之中是沒有可能同時出現兩位阿羅漢.等正覺的。” ’
“大德,當我解說這個問題時,怎樣才是正確表達世尊的解說,怎樣才不會變成誹謗世尊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舍利弗,你這樣解說是正確的,不會變成誹謗我;這樣說就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
20.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 “大德,真是罕見!大德,真是少有!如來少欲、知足、嚴謹,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但從不張揚。如果外道看見自己即使只有一種善法,都會長期持著幢幡遊行,到處宣佈自己的善法。大德,真是罕見!大德,真是少有!如來少欲、知足、嚴謹,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但從不張揚。”
“優陀夷,你看!如來少欲、知足、嚴謹,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但從不張揚。如果外道看見自己即使只有一種善法,都會長期持著幢幡遊行,到處宣佈自己的善法。優陀夷,你看!如來少欲、知足、嚴謹,如來有大威德、大力量,但從不張揚。”
21. 這時候,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因此我說,你要時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講說這段法義。對如來有疑惑和疑心的愚人,聽了這段法義之後將會斷除對如來的疑惑和疑心。”
由於舍利弗尊者在世尊面前講說淨信,因此這段法義稱為 “淨信” 的法義。

長部.教授尸伽羅越經、辛額勒經、教化仙伽邏經 (DN 31 Siṅgālasutta) 莊春江 譯

長部31經/辛額勒經(波梨品[第三])(莊春江譯)[MA.135, DA.16]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當時,屋主之子辛額勒在清晨起來,從王舍城出去後,濕衣服地、濕頭髮地、合掌地禮敬個個方位: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242)
那時,世尊午前時穿衣、拿起衣鉢後,為了托鉢進入王舍城。世尊看見屋主之子辛額勒:在清晨起來,從王舍城出去後,濕衣服地、濕頭髮地、合掌地禮敬著個個方位: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看見後,對屋主之子辛額勒說這個:「屋主之子!你為何在清晨起來,從王舍城出去後,濕衣服地、濕頭髮地、合掌地禮敬個個方位: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呢?」「大德!當父親命終時對我這麼說:『兒子!你應該禮敬諸方位。』大德!那個恭敬、尊重、尊敬、崇敬父親話的我在清晨起來,從王舍城出去後,濕衣服地、濕頭髮地、合掌地禮敬個個方位: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243)
六方
「屋主之子!在聖者之律中,六方不應該被這樣禮敬。」「大德!那麼,如怎樣在聖者之律中六方應該被禮敬呢?請世尊為我教導如聖者之律中六方應該被禮敬那樣的法,那就好了!」
「屋主之子!那樣的話,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將說了。」「是的,大德!」屋主之子辛額勒回答世尊。世尊說這個:
「屋主之子!當聖弟子四種污染行為已被捨斷、從四處不作惡行為(惡業)、不親近六個財產的敗散口時,這樣,他已離十四種惡,有六方保護,是兩個世間勝利的行者:他是這個世間連同下個世間的堅定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善趣、天界。(244)
四種污染行為
哪四種污染行為已被捨斷呢?屋主之子!殺生是污染行為,未給予而取是污染行為,邪淫是污染行為,妄語是污染行為,這四種污染行為已被捨斷。」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這個:
「殺生、未給予而取,以及被稱為妄語,
 連同通姦(走入)他人的妻子,賢智者們不讚賞。」(245)
四處
「從哪四處不作惡行為呢?去意欲的非去處者做惡行為,去瞋的非去處者做惡行為,去癡的非去處者做惡行為,去恐怖的非去處者做惡行為。屋主之子!當聖弟子既不去欲的非去處,也不去瞋的非去處,也不去癡的非去處,也不去恐怖的非去處時,他不從這四處做惡行為。」
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這個:
「凡以意欲、以瞋、以恐怖、以癡,越過法,
 他的名聲被毀滅,如黑暗側的月亮。
 凡不以意欲、以瞋、以恐怖、以癡,越過法,
 他的名聲充滿,如明亮側的月亮。」(246)
六個敗散口
「不親近哪六個財產的敗散口呢?屋主之子!榖酒、果酒、酒放逸處的從事是財產的敗散口,不適時街道行的從事是財產的敗散口,展覽會的流連是財產的敗散口,賭博放逸處的從事是財產的敗散口,惡友的從事是財產的敗散口,怠惰的從事是財產的敗散口。(247)
榖酒、果酒的六個過患
屋主之子!在榖酒、果酒、酒放逸處的從事上有這六個過患:當生財產的損失、爭吵的增加、疾病的入處、惡名的生起、陰部的裸露、『慧的弱化(薄弱的所作)』正是第六狀態。屋主之子!這些是在榖酒、果酒、酒放逸處的從事上六個過患。(248)
街道行的六個過患
屋主之子!在不適時街道行的從事上有這六個過患:他的自己不被守護不被保護、他的兒子妻子也不被守護不被保護、他的自己所有物也不被守護不被保護、在諸惡處上成為應該被擔心的、不實的言語在他中生長、成為許多苦法的置於前面者。屋主之子!這些是在不適時街道行的從事上六個過患。(249)
流連展覽會的六個過患
屋主之子!在展覽會的流連上有這六個過患:在哪裡有舞蹈?在哪裡有歌唱?在哪裡有音樂?在哪裡有故事?在哪裡有手鈴樂?在哪裡有大鼓?屋主之子!這些是在展覽會的流連上六個過患。(250)
賭博放逸的六個過患
屋主之子!在賭博放逸處的從事上有這六個過患:贏者產出怨恨、被贏者悲傷財產、當生的財產有損失、當到集會所時言語無影響、被朋友同事輕蔑、不被結婚嫁者期望:『這位男子個人是賭徒,扶養妻子的不適當者。』屋主之子!這些是在賭博放逸處的從事上六個過患。(251)
惡朋友的六個過患
屋主之子!在惡友的從事上有這六個過患:凡賭博者,凡酒癮者,凡酒鬼,凡詐欺者,凡欺瞞者,凡殘暴者,他有那些朋友、那些同伴。屋主之子!這是在惡友的從事上六個過患。(252)
怠惰的六個過患
屋主之子!在怠惰的從事上有這六個過患:『過冷的』不做工作、『過熱的』不做工作、『過晚的』不做工作、『過早的』不做工作、『我是過餓的』不做工作、『我是過飽的』不做工作,當他這樣住於許多所作的理由時,未生起的財產不生起,連同已生起的財產走到遍盡。屋主之子!這是在怠惰的從事上六個過患。」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這個:
「有酒友,有說朋友朋友者,
 但凡在事情生起時,那個朋友是朋友。
 日出才就寢、親近人妻,敵意的產出與無利益性,
 惡朋友與極吝嗇情況,這六處使人滅亡。
 惡朋友、惡同伴,惡行行境,
 從這個世間與從另一個,人人從兩者陷落。
 骰子、女人、酒、舞蹈、歌唱,白天睡覺、在不適合時間到處走,
 惡朋友與極吝嗇情況,這六處使人滅亡。
 以骰子賭博、喝酒,走去他人如命的女人,
 是卑劣的親近者而非增長的親近者,如在黑暗側的月亮被滅亡。
 凡酒是無財產的、無所有的,渴望喝飲者、來到飲水處者,
 跳入負債如[跳入]水,將急速地摧毀(作)自己的家。
 以在白天睡覺習慣,以不嫌惡在夜間起來,
 以常醉的、以酒醉的,不能夠居住家。
 過冷的、過熱的,說這是過晚的,
 像這樣捨諸工作,諸利益越過青年們。
 凡這裡冷與熱,不認為比草更嚴重(更高),
 男子諸工作的作者,他不被快樂捨棄。」(253)
假朋友
「屋主之子!有這四種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無論什麼都取走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光說不練者(言說為最上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阿諛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揮霍的同伴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254)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無論什麼東西都取走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
『是無論什麼東西都取走者,以少的想要多的,
 以害怕做義務,以利益因素親近。』
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無論什麼東西都取走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255)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光說不練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以過去的承迎、以未來的承迎、以無意義的支持、在當前的義務上展示災禍。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光說不練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256)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阿諛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認可他的惡的、也認可他的善的、在他的面前稱讚、在他的背後不稱讚。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阿諛者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257)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揮霍的同伴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在榖酒、果酒、酒放逸處的從事上是同伴,在不適時街道行的從事上是同伴,在展覽會的流連上是同伴,在賭博放逸處的從事上是同伴。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揮霍的同伴是非朋友假朋友應該被知道。」(258)
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這個:
「無論什麼東西都取走的朋友,與凡光說不練的朋友,
 與凡說阿諛,與凡在諸揮霍上的同伴。
 這是四種非朋友,像這樣賢智者了知後,
 會遠遠地避開,如對恐怖道路。」(259)
善意的朋友
「屋主之子!有這四種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資助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同苦樂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告知義理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有憐愍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260)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資助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守護放逸者、守護放逸者的財產、是害怕者的歸依處、在已生起應該被作的義務時給與那個兩倍受用。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資助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261)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同苦樂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告知他[自己]的秘密、隱藏他的秘密、在災禍時不離開,甚至為了需要是永捨他的命者。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同苦樂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262)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告知義理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遮止惡的、在善的上使確立、使聽聞未聽聞的、告知天界的道路。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告知義理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263)
屋主之子!以四種情況,有憐愍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以他的不幸福不歡喜、以他的幸福歡喜、遮止說不稱讚者、稱讚說稱讚者。屋主之子!以這四種情況,有憐愍者是善意的朋友應該被知道。」(264)
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這個:
「凡資助的朋友,與凡在苦樂上的朋友,
 與凡告知道理的朋友,與凡有憐愍的朋友。
 這些也是四種朋友,像這樣賢智者了知後,
 會恭敬地敬奉,如母親對親生兒。
 戒具足的賢智者,如燃燒的火輝耀,
 聚集財富者,如行動的蜜蜂,
 財富持續積聚,蟻塚被堆積。
 這樣集起財富後,在家人於家中得到滿足的,
 應該四種地分配財富,他確實綁定諸友。
 應該以一份財富受用,應該以二份做事業,
 而第四的應該使貯蓄,將會有事故。」(265)
六方保護節
「屋主之子!而怎樣聖弟子成為六方的保護者?屋主之子!這六方應該被知道:東方為父母應該被知道,南方為老師應該被知道,西方為妻兒應該被知道,北方為朋友同事應該被知道,下方為奴隸工應該被知道,上方為沙門婆羅門應該被知道。(266)
屋主之子!東方為父母應該被兒子以五處現起:被養育的我將扶養他們、我將為他們做應該作的、我將使家系住立、我繼承遺產、又或我將對命終的祖靈隨給與供養。屋主之子!東方為父母被兒子以這五處現起者以五處憐愍兒子:遮止惡的、在善的上使確立、使學習技術、使與相稱的妻子結婚、在適時授與遺產,屋主之子!東方為父母被兒子以這五處現起者以這五處憐愍兒子。這樣,他的這個東方被安穩地、無怖畏地包覆。(267)
屋主之子!南方為老師應該被徒弟以五處現起:以起立、以隨侍、以想要聽、以服侍、以恭敬地領受技術。屋主之子!南方為老師被徒弟以這五處現起者以五處憐愍徒弟:教導善教導的、使把握善把握的、成為所聽聞一切技術的平等告知者、在朋友同事間推薦(預備)、在諸方位上作諸護衛,屋主之子!以南方為老師被徒弟以這五處現起者,以這五處憐愍徒弟。這樣,他的這個南方被安穩地、無怖畏地包覆。(268)
屋主之子!西方為妻子應該被丈夫以五處現起:以尊敬、以不輕蔑、以不通姦、以權威的棄捨、以飾物的隨給與。屋主之子!西方為妻子被丈夫以這五處現起者以五處憐愍丈夫:是善準備工作者、攝持從僕者、不通姦者,隨守護儲存的,在一切工作上是熟練者、不懶惰者,屋主之子!西方為妻子被丈夫以這五處現起者以這五處憐愍丈夫。這樣,他的這個西方被安穩地、無怖畏地包覆。(269)
屋主之子!北方為朋友同事應該被善男子以五處現起:以布施、以愛語、以利行、以平等、以不詐欺。屋主之子!北方為朋友同事被善男子以這五處盡力者以五處憐愍善男子:守護放逸者、守護放逸者的財產、是害怕者的歸依處、在災禍時不離開、尊敬他的後代,屋主之子!北方為朋友與同事被善男子以這五處現起者以這五處憐愍善男子。這樣,他的這個北方被安穩地、無怖畏地包覆。(270)
屋主之子!下方為奴隸工應該被主人以五處現起:以如力量的工作安排、以食物工資的隨給與、以生病的看護、以不可思議食味的分享、以適時捨遣。屋主之子!以下方為奴隸工被主人以這五處現起者以五處憐愍主人:是先起床者、後就寢者、被給與的拿取者、善作的工人、名聲讚美的帶來者,屋主之子!下方為奴隸工被主人以這五處現起者以這五處憐愍善男子。這樣,他的這個下方被安穩地、無怖畏地包覆。(271)
屋主之子!上方為沙門婆羅門應該被善男子以五處現起:以慈身業、以慈語業、以慈意業、以不關閉門的狀態、以食物的隨給與。屋主之子!上方為沙門與婆羅門被善男子以這五處現起者以六處憐愍善男子:遮止惡的、在善的上使確立、以善意憐愍、使聽聞未聽聞的、淨化已聽聞的、告知天界的道路,屋主之子!上方為沙門婆羅門被善男子以這五處現起者以這六處憐愍善男子。這樣,這上方被安穩地、無怖畏地包覆。」(272)
世尊說這個,說這個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這個:
「父母為東方,老師為南方,
 妻兒為西方,以及朋友同事為北方。
 奴隸工為下方,沙門婆羅門為上方,
 應該禮敬這些方位,在家人於家中得到滿足的。
 戒具足的賢智者,柔軟者與有辯才者,
 謙遜的生活不剛愎者,像那樣者得到名聲。
 有精力者不懶惰者,在災禍時不搖動,
 生活不被切斷者、有智慧者,像那樣者得到名聲。
 攝受者、作朋友者,寬容者、離慳吝者,
 指導者、調伏者、安撫者,像那樣者得到名聲。
 布施與愛語,與利行-凡在這裡,
 與平等-在諸法上,到處適合。
 世間中這些是攝集,如行進中車的輪軸栓,
 如果沒有這些攝集,母親不以兒子之因,
 得到尊敬或尊重,或父親以兒子之因。
 而因為有這些攝集,賢智者們正確地看見,
 因此到達偉大,而成為應該被稱讚的。」(273)
在這麼說時,屋主之子辛額勒對世尊說這個:「大德!太偉大了,大德!太偉大了,大德!猶如扶正顛倒的,或揭開隱藏的,或告知迷路者的道路,或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們看見諸色。』同樣的,法被世尊以種種法門說明。大德!這個我歸依世尊、法、比丘僧團,請世尊記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已終生歸依。」(274)
辛額勒經第八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1.htm

蕭式球 譯

三十一.教化仙伽邏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仙伽邏居士子在天未亮的時候便起床,走到王舍城外,浸濕衣服及頭髮,然後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各個方向合掌禮拜。
2. 這時候,世尊在上午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王舍城化食,看見仙伽邏居士子向各個方向合掌禮拜,便對他說: “居士子,你為什麼向各個方向合掌禮拜呢?”
“大德,我的父親在臨終時吩咐我: ‘兒子,你要禮拜各方。’ 大德,我恭敬、尊重父親的說話,所以在天未亮的時候便起床,走到王舍城外,浸濕衣服及頭髮,然後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各個方向合掌禮拜。”
“居士子,在聖者的律之中,不是這樣禮拜六方的。”
“大德,在聖者的律之中,應怎樣禮拜六方呢?大德,如果世尊為我說法,解說在聖者的律之中怎樣禮拜六方就好了。”
“居士子,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仙伽邏居士子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3. 世尊說: “居士子,一位聖弟子捨棄四種污染業,不做四種惡業行為,不習近六種令財物損失的事情。當他遠離這十四種惡行時,便會成為一個能夠照顧六方的人,他在這一世和下一世兩世都得到勝利,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居士子,什麼是四種污染業呢?殺生是污染業,偷盜是污染業,邪淫是污染業,妄語是污染業。這就是他捨棄的四種污染業了。”
4.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殺生與偷盜,
侵犯人妻婦,
妄語等行為,
智者不稱許。
5. “居士子,什麼是四種惡業行為呢?行踐貪欲歧途的人就是在做惡業,行踐瞋恚歧途的人就是在做惡業,行踐愚癡歧途的人就是在做惡業,行踐恐懼歧途的人就是在做惡業。一位聖弟子不行踐貪欲歧途,不行踐瞋恚歧途,不行踐愚癡歧途,不行踐恐懼歧途,這就是他不做的四種惡業行為了。”
6.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貪瞋癡恐懼,
若受制於此,
名聲日漸損,
如滿月漸缺。
貪瞋癡恐懼,
不受制於此,
名聲日漸增,
如新月漸圓。
7. “居士子,什麼是六種令財物損失的事情呢?沉迷飲酒、迷醉、麻痺是令財物損失的事情,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是令財物損失的事情,常到娛樂場所是令財物損失的事情,沉迷賭博是令財物損失的事情,結交損友是令財物損失的事情,懶惰是令財物損失的事情。
8. “居士子,沉迷飲酒、迷醉、麻痺有這六種過患:損失現有的金錢,引生爭吵,損害健康,帶來劣評,失儀亂性,智慧軟弱。居士子,這就是沉迷飲酒、迷醉、麻痺的六種過患了。
9. “居士子,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有這六種過患:自己沒保護,妻兒沒保護,財物沒保護,常遭人嫌疑,常遭人指責,會遇上很多苦惱的事情。居士子,這就是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的六種過患了。
10. “居士子,常到娛樂場所有這六種過患:常求跳舞,常求唱歌,常求奏樂,常求擊鼓,常求視聽,常求娛樂。居士子,這就是常到娛樂場所的六種過患了。
11. “居士子,沉迷賭博有這六種過患:贏時帶來別人怨恨;輸時自己憂傷;損失現有的金錢;沒人信賴;受親友蔑視;若想成家找配偶,因賭徒難以養家而遭人嫌棄。居士子,這就是沉迷賭博的六種過患了。
12. “居士子,結交損友有這六種過患:常跟放蕩的人一起,常跟酒徒一起,常跟好飲食的人一起,常跟不忠實的人一起,常跟騙徒一起,常跟暴戾的人一起。居士子,這就是結交損友的六種過患了。
13. “居士子,懶惰有這六種過患:說太冷不工作,說太熱不工作,說太晚不工作,說太早不工作,說太餓不工作,說太飽不工作。由於太多不工作的藉口,所以賺取不到財物,已有的財物也會逐漸耗盡。居士子,這就是懶惰的六種過患了。”
14.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酒徒雖稱伴,
實不成朋友;
帶來助益者,
才是真朋友。
貪睡與邪淫,
仇怨與侵害,
惡友與吝嗇,
六處污損人。
惡友為相伴,
依惡法而行,
此世與他世,
均帶來污損。
飲酒觀歌舞,
嗜睡與耽溺,
惡友與吝嗇,
六處污損人。
飲酒觀表演,
侵犯人妻婦,
低劣不勝進,
如滿月漸缺。
賭徒難聚財,
常嗜杯中物,
欠債如溺水,
族人所離棄。
白天不起床,
晚上不睡眠,
飲酒無節制,
無能力持家。
嫌冷亦嫌熱,
嫌早亦嫌晚,
無心做工作,
白虛渡青春。
不懶惰之人,
不計著冷暖,
盡心做工作,
快樂常相隨。
15. “居士子,應知有四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取便宜的人,花言巧語的人,阿諛奉承的人,揮霍無度的人。
16.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取便宜的人:他什麼都想取去,付出少而希望多,害怕承擔責任,只為自己著想。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取便宜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17.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花言巧語的人:他說過去給人的恩惠,說將來給人的恩惠,只是空談而沒有實利,當需要付出的時候便借故推託。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花言巧語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18.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阿諛奉承的人:他稱頌惡行,不稱頌善行,當人面時讚美人,背人面時貶斥人。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阿諛奉承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19.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揮霍無度的人:他跟沉迷飲酒、迷醉、麻痺的人結伴,跟通宵達旦在街上遊蕩的人結伴,跟常到娛樂場所的人結伴,跟沉迷賭博的人結伴。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揮霍無度的人,這種人像是朋友而實非朋友。”
20.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喜愛取便宜,
常說花巧話,
阿諛與奉承,
揮霍無節制,
四者實非友。
智者認清後,
應保持遠離,
如畏兇險道。
21. “居士子,應知有四種人是善心的朋友:喜歡助人的人,能同甘共苦的人,說善利的人,有悲憫心的人。
22.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喜歡助人的人:他保護無助的人,保護無助的人的財物,是惶恐的人的皈依處,慷慨待人。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喜歡助人的人,這種人是善心的朋友。
23.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能同甘共苦的人:他能對人說出自己的秘密,能保守別人的秘密,不會離棄不幸的人,甚至會為人而犧牲自己的性命。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能同甘共苦的人,這種人是善心的朋友。
24.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說善利的人:他阻止人行惡,鼓勵人行善,使未聞善法的人聞法,指示天界之道。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說善利的人,這種人是善心的朋友。
25. “居士子,可從四方面認清一個有悲憫心的人:他對別人的失敗不會幸災樂禍,對別人的成就會心生歡喜,阻止人說人壞話,讚嘆人讚美他人。居士子,可從這四方面認清一個有悲憫心的人,這種人是善心的朋友。”
26.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喜歡幫助人,
甘苦能與共,
對人說善利,
具有悲憫心,
四者真善友。
智者認清後,
尊敬常伴隨,
如母子相隨。
智者具戒德,
如光照暗海。
財富得增長,
如蜂勤蓄蜜;
財富得增長,
如蟻勤蓄糧。
取得財富後,
利家利族群。
財富可分四,
將此善用之:
一份供食用;
兩份供投資;
一份供積蓄,
防不時之需。
27. “居士子,什麼是一個能夠照顧六方的人呢?應知這六方:父母是東方,師長是南方,妻子是西方,親友是北方,僕人、工人、下人是下方,沙門婆羅門是上方。
28. “居士子,子女應從五方面來看待東方的父母:以供養回報養育之恩;以照顧回報照顧之恩;保存家族的美譽;繼承良好的家風;父母命終後,以他們的名義作布施。父母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子女:阻止行惡,鼓勵行善,教授知識,安排婚配,給予繼承物。
“居士子,子女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東方的父母,父母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子女,這樣的話,東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29. “居士子,弟子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南方的師長:起座禮敬,站立禮敬,順從師長,侍候師長,用心學習。師長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弟子:善於教導,善令受持,盡教不保留,助交朋友,保護與關心。
“居士子,弟子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南方的師長,師長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弟子,這樣的話,南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0. “居士子,丈夫應從五方面來看待西方的妻子:尊重,不輕蔑,不對妻子不忠,給予權力,贈送飾物。妻子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丈夫: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善待僕人,不對丈夫不忠,守護家裏的財物,勤勞與善巧地做所有工作。
“居士子,丈夫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西方的妻子,妻子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丈夫,這樣的話,西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1. “居士子,族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北方的親友:布施,愛語,利行,同利,守信。親友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族人:保護無助的人,保護無助的人的財物,是惶恐的人的皈依處,不會離棄不幸的人,照顧族人的後裔。
“居士子,族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北方的親友,親友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族人,這樣的話,北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2. “居士子,主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下方的僕人、工人、下人:不使他們過勞,供給食物與薪金,照顧他們病痛,分享美食,給他們休息時間。僕人、工人、下人亦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主人:比主人早起,比主人遲睡,主人不給的便不取,工作妥善,傳揚主人的名聲。
“居士子,主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下方的僕人、工人、下人,僕人、工人、下人亦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主人,這樣的話,下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3. “居士子,族人應從五方面來看待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慈心作身業來對他們,慈心作口業來對他們,慈心作意業來對他們,不拒諸門外,提供物質所需。沙門婆羅門亦應從六方面來看待族人:阻止行惡,鼓勵行善,善意悲憫,使未聞教導的人得聞,使已聞教導的人淨化,指示天界之道。
“居士子,族人應從這五方面來看待上方的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亦應從這六方面來看待族人,這樣的話,上方便能夠得到照顧,安穩而沒有怖畏了。”
34.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父母是東方,
師長是南方,
妻子是西方,
親友是北方,
僕人是下方,
沙門是上方。
禮拜此六方,
族群獲大益。
智者具戒德,
柔和明事理,
謙虛不自私,
此人得名聲;
勤奮不懶惰,
不懼遇困境,
智慧不缺漏,
此人得名聲;
善友廣交結,
大方不吝嗇,
眾人之領導,
此人得名聲。
布施與愛語,
利行與同利,
世間具此法,
得攝持不散。
如軸攝車輪,
常轉得往還。
若世無此法,
無父慈母愛,
無子女敬孝,
無尊重供養。
因世有此法,
智者得通達,
能帶來大利,
受世人稱頌。”
35.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仙伽邏居士子對他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長部.等誦經、合誦經、結集經 (DN 33 Saṅgīti Sutta) 莊春江 譯

長部33經/結集經(波梨品[第三])(莊春江譯)[DA.9]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與約五百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在末羅進行著遊行,抵達名叫波婆的末羅族城市,在那裡,世尊住在波婆城鐵匠之子純陀的芒果園中。(296)
屋巴大葛的新集會所
當時,波婆城末羅人名為屋巴大葛的新集會所被建造不久,未被沙門或婆羅門或任何生為人的居住。波婆城的末羅人聽聞:「聽說世尊與約五百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在末羅進行著遊行,已抵達波婆城,住在鐵匠之子純陀的芒果園中。」那時,波婆城的末羅人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波婆城的末羅人對世尊說這個:「大德!這裡,波婆城末羅人名為屋巴大葛的新集會被建造不久,未被沙門或婆羅門或任何生為人的居住,大德!請世尊第一個使用它,世尊第一個使用後,波婆城末羅人將使用它,那對波婆城末羅人有長久的利益、安樂。」世尊以沈默狀態同意。(297)
那時,波婆城的末羅人知道世尊同意了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去集會所。抵達後,鋪設集會所的一切鋪設物、設置世尊的座位、使水瓶設立、懸掛油燈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立的那些波婆城的末羅人對世尊說這個:「大德!集會所的一切鋪設物已鋪設、世尊的座位已設置、已使水瓶設立、油燈已懸掛,大德!現在是那個世尊考量的時間。」(298)
那時,世尊穿衣、拿起衣鉢後,與比丘僧團一起去新集會所。抵達後,使腳洗滌、進入集會所後,依止中央柱子面向東坐下,比丘僧團也使腳洗滌、進入集會所後,依止西邊牆壁面向東,置世尊在前面後坐下,波婆城的末羅人使腳洗滌、進入集會所後,依止東邊牆壁面向西,面對世尊坐下。那時,世尊對波婆城的末羅人大部分夜晚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使歡喜後,使離開:「襪謝德們!夜已過,現在是那個你們考量的時間。」「是的,大德!」波婆城的末羅人回答世尊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離開。(299)
那時,在末羅族人離開不久,那時,世尊觀察沈默的比丘僧團後,召喚尊者舍利弗:「舍利弗!比丘僧團離惛沈睡眠,舍利弗!請你為比丘們顯現法的談論,我的背痛,我要伸展它。」「是的,大德!」尊者舍利弗回答世尊。那時,世尊摺大衣成四折後,[左]腳放在[右]腳上、作意起來想後,具念正知地以右脅作獅子臥。(300)
已破碎尼乾陀的事
當時,尼乾陀若提子剛死在波婆城。以他的死,尼乾陀破裂為二,他們住於生起爭論的、生起爭吵的、來到爭辯的、以舌鋒互刺的:
「你不了知這法、律,我了知這法、律;你了知這法、律什麼!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應該先說的你後說,應該後說的你先說;我的是一致的,你的是不一致的;你長時間熟練的是顛倒的;你已被論破(你的理論已被反駁),請你去救(使脫離)理論;你已被折伏,或請你解開,如果你能夠。」
在尼乾陀若提子中看起來只存在打殺,凡連尼乾陀若提子的白衣在家人弟子們,他們也在尼乾陀若提子們上有厭的形色、脫離的形色、逃脫的形色,如那個在惡說的、惡宣說的、不出離的、不轉起寂靜的、非遍正覺者宣說的、破裂塔的、無歸依處的法律處。(301)
那時,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學友們!尼乾陀若提子剛死在波婆城。他的死,尼乾陀破裂為二……(中略)壞掉的塔、無歸依所的法律處。學友們!因為,在惡說的、惡宣說的、不出離的、不轉起寂靜的、非遍正覺者宣說的法律處這是這樣。學友們!但這個法被世尊對我們善說、善宣說,是出離的、轉起寂靜的、遍正覺者宣說的,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不應該被諍論,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
學友們!而什麼法被世尊對我們善說、善宣說,是出離的、轉起寂靜的、遍正覺者宣說的,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不應該被諍論,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302)
一的
學友們!有一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不應該被諍論,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哪一法?一切眾生是依食存續的、一切眾生是依行存續的,這是一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不應該被諍論,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303)
二的
學友們!有二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不應該被諍論,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哪些二?
名與色。
無明與有的渴愛。
有見與無有見。
無慚與無愧。
慚與愧。
不受諫性與惡友誼。
易受諫性與善友誼。
入罪善巧性與出罪善巧性。
等至善巧性與出等至善巧性。
界善巧性與作意善巧性。
處善巧性與緣起善巧性。
處善巧性與非處善巧性。
正直與柔和。
忍耐與溫順。
和順與承迎。
無加害與純淨。
忘失念與不正知。
念與正知。
在諸根上不守護門性與在飲食上不知適量性。
在諸根上守護門性與在飲食上知適量性。
思擇力與修習力。
念力與定力。
止與觀。
止相與策勵相。
策勵與不散亂。
戒壞失與見壞失。
戒具足與見具足。
戒清淨與見清淨。
還有見清淨與依見的勤奮。
在使能被激起急迫感處上的急迫感與急迫感的如理勤奮。
在諸善法上不知足性與在勤奮上不畏縮性。
明與解脫。
在滅盡上之智(滅盡智)與在無生上之智。
學友們!這些是二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不應該被諍論,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304)
三的
學友們!有三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三?
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
三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三善行: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
三不善尋: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三善尋:離欲尋、無惡意尋、無加害尋。
三不善意向:欲的意向、惡意的意向、加害的意向。
三善意向: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
三不善想:欲想、惡意想、加害想。
三善想:離欲想、無惡意想、無加害想。
三不善界:欲界、惡意界、加害界。
三善界:離欲界、無惡意界、無加害界。
下一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下一個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下一個三界:低劣界、中界、勝妙界。
三渴愛: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下一個三渴愛:欲的渴愛、色的渴愛、無色的渴愛。
下一個三渴愛:色的渴愛、無色的渴愛、滅的渴愛。
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尋求:欲的尋求、有的尋求、梵行的尋求。
三慢:『我是優勝者』之慢、『我是同等者』之慢、『我是下劣者』之慢。
三時: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
三邊: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變易苦性。
三積集:邪性決定的積集、正性決定的積集、不決定的積集。
三黑暗(無知):疑惑、懷疑、不信解、不確信關於過去世的,或疑惑、懷疑、不勝解、不確信關於未來世的,或疑惑、懷疑、不勝解、不確信關於現在世的。
三如來不會守護的:學友們!如來有遍純淨的身正行,沒有如來的身惡行:凡如來會守護『不要他人知道我的這個』。學友們!如來有遍純淨的語正行,沒有如來的語惡行:凡如來會守護『不要他人知道我的這個』。學友們!如來有遍純淨的意正行,沒有如來的意惡行:凡如來會守護『不要他人知道我的這個』。
三障礙:貪的障礙、瞋恚的障礙、癡的障礙。
三火:貪火、瞋恚火、癡火。
下一個三火:應該被奉獻者之火、屋主之火、應該被供養者之火。
三由色的攝集組成的: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不可見無對色。
三行:福的造作(福行)、非福的造作、不動的造作。
三人:有學人、無學人、非有學非無學人。
三上座:出生[年長]上座、法上座、世俗上座。
三福業事:布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習福業事。
三舉罪事:以看見、以聽聞、以懷疑。
三欲的往生:學友們!有現起諸欲的眾生,他們在現起的諸欲上使影響力轉起,猶如: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種欲的往生。學友們!有化作諸欲的眾生,他們在欲上一一化作後,使影響力轉起,猶如:化樂天天神們,這是第二種欲的往生。學友們!有他化作諸欲的眾生,他們在他化作的諸欲上使影響力轉起,猶如:他化自在天天神們,這是第三種欲的往生。
三樂的往生:學友們!有眾生一一使樂生起而住,猶如梵眾天天神們,這是第一種樂的往生。學友們!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充滿、遍滿,他們偶爾吟出優陀那:『啊!樂,啊!樂。』猶如光音天天神們,這是第二種樂的往生。學友們!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充滿、遍滿,他們只感受寂靜的、滿足的樂,猶如遍淨天天神們,這是第三種樂的往生。
三慧:有學慧、無學慧、非有學非無學慧。
下一個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所成慧。
三武器:聽聞武器、獨居武器、慧武器。
三根:『我將知未知的』根、完全智根、具知根。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三修習:身修習、心修習、慧修習。
三無上:無上的看見、無上的道跡、無上的解脫。
三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
下一個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三純淨:身純淨、語純淨、意純淨。
三牟尼行:身牟尼行、語牟尼行、意牟尼行。
三善巧:增益善巧、損減善巧、方法善巧。
三驕慢:無病的驕慢、年輕的驕慢、活命的驕慢。
三增上:自增上、世間增上、法增上。
三談論事:關於過去時的談論會說:『過去時曾是這樣。』或關於未來時的談論會說:『未來時將是這樣。』或關於現在時的談論會說:『現在是這樣。』
三明:前世住處回憶智明,眾生的在死亡與往生上智明,諸漏的在滅盡上智明。
三住:天住、梵住、聖住。
三神變:神通神變、讀心神變、教誡神變。
學友們!這些是三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305)
四的
學友們!有四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四?
四念住:學友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看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在諸受上隨看著受……在心上隨看著心……住於在諸法上隨看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
四正勤:學友們!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諸善法之存續、不忘失、增大、成滿、修習圓滿使意欲生起、努力、發動活力、盡心、勤奮。
四神足:學友們!這裡,比丘修習具備意欲定勤奮之行的神足,修習具備活力定勤奮之行的神足,修習具備心定勤奮之行的神足,修習具備考察定勤奮之行的神足。
四禪:學友們!這裡,比丘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從尋與伺的平息,自身內的明淨,心的專一性,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從喜的褪去、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具念、住於樂者』的第三禪;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平靜、念遍純淨的第四禪。(306)
四定的修習: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當生的樂住。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智與見的獲得。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念與正知。學友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諸漏的滅盡。
學友們!而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當生樂的住處?學友們!這裡,比丘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中略)的第四禪,學友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當生樂的住處。
學友們!而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智與見的獲得?學友們!這裡,比丘作意光明想,確立白天想:在夜間如在白天那樣地,在白天如在夜間那樣地,像這樣,以打開的、無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學友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智與見的獲得。
學友們!而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念與正知?學友們!這裡,比丘的諸受生起已知道(已知道的諸受生起)、現起已知道、滅沒已知道;諸想生起已知道、現起已知道、滅沒已知道;諸尋生起已知道、現起已知道、滅沒已知道,學友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念與正知。
學友們!而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諸漏的滅盡?學友們!這裡,比丘在五取蘊上住於隨看著生滅:『像這樣是色,像這樣是色的集,像這樣是色的滅沒;像這樣是受……像這樣是想……像這樣是諸行……像這樣是識,像這樣是識的集,像這樣是識的滅沒,學友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作,轉起諸漏的滅盡。(307)
四無量:學友們!這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的,像這樣第三的,像這樣第四的,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以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平靜俱行的、廣大的、變大的、無量的、無怨恨的、無瞋害的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四無色:學友們!這裡,比丘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四倚靠:學友們!這裡,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308)
四聖種姓:學友們!這裡,比丘被無論怎樣的衣服滿足,以及是無論怎樣的衣服之滿足的稱讚者,以及不因衣服來到不適當的邪求,以及沒得到衣服後不戰慄,以及得到衣服後不繫結地、不迷昏頭地、無罪過地、看見過患地、出離慧地受用,而且以那個無論怎樣的衣服之滿足,既不讚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凡在那裡靈巧者、不怠惰者、正知者、朝向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在往昔世界開端聖種姓上住立的比丘。
再者,學友們!比丘被無論怎樣的施食滿足,以及是對無論怎樣的施食之滿足的稱讚者,以及不因施食來到不適當的邪求,以及沒得到施食後不戰慄,以及得到施食後後不繫結地、不迷昏頭地、無罪過地、看見過患地、出離慧地受用,而且既不以那個無論怎樣的施食之滿足讚揚自己,也不輕蔑他,凡在那裡靈巧者、不怠惰者、正知者、朝向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在往昔世界開端聖種姓上住立的比丘。
再者,學友們!比丘被無論怎樣的住處之滿足,以及是對無論怎樣的住處之滿足的稱讚者,以及不因住處來到不適當的邪求,以及沒得到住處後不戰慄,以及得到住處後不繫結地、不迷昏頭地、無罪過地、看見過患地、出離慧地受用,而且以那個無論怎樣的住處之滿足,既不讚揚自己,也不輕蔑人。凡在那裡靈巧者、不怠惰者、正知者、朝向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在往昔世界開端聖種姓上住立的比丘。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樂於捨斷者,愛好捨斷者;是樂於修習者,愛好修習者,而且以那個樂於捨斷情況,愛好捨斷情況,樂於修習情況,愛好修習情況,既不捨讚揚自己,也不輕蔑他人。凡在那裡靈巧者、不怠惰者、正知者、朝向念者,學友們!這被稱為在往昔世界開端聖種姓上住立的比丘。[AN.4.28](309)
四勤奮:自制的勤奮、捨斷的勤奮、修習的勤奮、隨守護的勤奮。
學友們!而哪一種是自制的勤奮?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不成為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那個理由,貪婪、憂諸惡不善法會流入那位住於眼根不自制者。他走向為了那個的自制,守護眼根,在眼根上來到自制;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不成為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那個理由,貪婪、憂諸惡不善法會流入那位住於意根不自制者。他走向為了那個的自制,保護意根,在意根上來到自制,學友們!這被稱為自制的勤奮。
學友們!而哪一種是捨斷的勤奮?比丘們!這裡,比丘對生起的欲尋不容忍、捨斷、驅離、作終結、使之走到不存在;對生起的惡意尋……(中略)對生起的加害尋……對一一生起的惡不善法不容忍、捨斷、驅離、作終結、使之走到不存在,學友們!這被稱為捨斷的勤奮。
學友們!而哪一種是修習的勤奮?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念覺支……修習擇法覺支……修習活力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寧靜覺支……修習定覺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平靜覺支,學友們!這被稱為修習的勤奮。
學友們!而哪一種是隨守護的勤奮?比丘們!這裡,比丘隨守護生起的善定相:骨想、蟲食想、青瘀想、斷壞想、腫脹想,學友們!這被稱為隨守護的勤奮。[AN.4.14]
四智:法智、類比智、他心智、世俗智。
下一個四智:在苦上的智(苦智)、在苦集上的智、在苦滅上的智、在導向苦滅道跡上的智。(310)
四入流支:善人的結交、正法的聽聞、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四入流者的支:學友們!這裡,聖弟子在佛上具備不壞淨:『像這樣,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們的大師、佛陀、世尊。』在法上具備不壞淨:『被世尊善說的法是直接可見的、即時的、請你來看的、能引導的、應該被智者各自經驗的。』在僧團上具備不壞淨:『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善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正直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真理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方正行者,即:四雙之人、八輩之士,這世尊的弟子僧團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具備聖者喜愛的諸戒: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稱讚的、不取著的、轉起定的。
四沙門果:入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四食: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
四識住:學友們!當識住立時,住立在攀住的色、所緣的色、所住立的色上,有喜的澆灑,來到成長、增長、成滿。學友們!當識住立時,住立在攀住的受……(中略)學友們!當識住立時,住立在攀住的想……(中略)學友們!當識住立時,住立在攀住的行、所緣的行、所住立的行上,有喜的澆灑,來到成長、增長、成滿。
四非去處之行:到意欲的非去處、到瞋的非去處、到癡的非去處、到恐怖的非去處。
四渴愛的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或因衣服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或因施食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或因住所生起。學友們!當比丘的渴愛生起時,因如是有無生起。
四行道:遲緩通達的苦行道、快速通達的苦行道、遲緩通達的樂行道、快速通達的樂行道。
下一個四行道:,不忍耐的行道、忍耐的行道、調御行道、寂靜行道。
四法足:無貪婪法足、無惡意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
四法的受持: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苦的,同時也未來有苦的果報。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苦的,未來有樂的果報。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樂的,未來有苦的果報。學友們!有法的受持現在是樂的,同時也未來有樂的果報。
四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
四力:活力之力、念力、定力、慧力。
四依處:慧的依處、諦(真實)的依處、施捨的依處、寂靜的依處。(311)
四問題的回答:應該被一向回答的問題、應該被以反問回答的的問題、分別後應該被回答的的問題、應該被擱置的問題。
四業:學友們!有黑果報的黑業。學友們!有白果報的白業。學友們!有黑白果報的黑白業。學友們!有非黑非白果報的非黑非白業:轉起業的滅盡。
四能被作證的法:前世住處能被記憶作證、眾生死亡與往生能被眼作證、八解脫能被身作證、諸漏的滅盡能被慧作證。
四暴流:欲的暴流、有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
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四離軛:欲軛的離軛、有軛的離軛、見軛的離軛、無明軛的離軛。
四繫縛:貪婪的身繫縛、惡意的身繫縛、戒禁取的身繫縛、這是真理之執著的身繫縛。
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
四胎:卵生胎、胎生胎、濕生胎、化生胎。
四入胎:學友們!這裡,某一類者不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不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一種入胎。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一類者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不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二種入胎。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一類者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不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三種入胎。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一類者正知地進入母親子宮,正知地在母親的子宮中存續,正知地從母親的子宮出來,這是第四種入胎。
四個體的獲得:學友們!有個體的獲得在凡自己個體的獲得上僅自己的思(意志)走入,非他者的思。學友們!有個體的獲得在凡自己個體的獲得上僅他者的思走入,非自己的思。學友們!有個體的獲得在凡自己個體的獲得上自己的思連同他者的思走入。學友們!有個體的獲得在凡自己個體的獲得上非自己的思非他者的思走入。(312)
四清淨的供養:學友們!有供養從施與者變成清淨,非領受者。學友們!有供養從領受者變成清淨,非施與者。學友們!有供養既非從施與者也非領受者變成清淨,學友們!有供養從施與者同時也從領受者變成清淨。[MN.142, 381段]
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平等。
四非聖的言說: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
四聖的言說:妄語的戒絕、離間語的戒絕、粗惡語的戒絕、雜穢語的戒絕。
下一個四非聖的言說:在未看見的上有看見的言說情況、在未聽聞的上有聽聞的言說情況、在未覺知的上有覺知的言說情況、在不了知的上有了知的言說情況。
下一個四聖的言說:在未看見的上有未看見的言說情況、在未聽聞的上有未聽聞的言說情況、在未覺知的上有未覺知的言說情況、在不了知的上有不了知的言說情況。
下一個四非聖的言說:在看見的上有未看見的言說情況、在聽聞的上有未聽聞的言說情況、在覺知的上有未覺知的言說情況、在了知的上有不了知的言說情況。
下一個四聖的言說:在看見的上有看見的言說情況、在聽聞的上有聽聞的言說情況、在覺知的上有覺知的言說情況、在了知的上有了知的言說情況。[MN.112, AN.4.253](313)
四人:學友們!這裡,某一類人是使自己痛苦者(自己苦行者),致力於使自己痛苦之實踐。屋主們!這裡,某一類人是使他人痛苦者,致力於使他人痛苦之實踐。學友們!這裡,某一類人是使自己痛苦者,致力於使自己痛苦之實踐,以及是使他人痛苦者,致力於使他人痛苦之實踐。學友們!這裡,某一類人是既不使自己痛苦者,不致力於使自己痛苦之實踐,也是不使他人痛苦者,不致力於使他人痛苦之實踐,他是不使自己痛苦者、不使他人痛苦者、當生無飢渴者、達涅槃者、清涼已生者、感受樂者,住於以自己為梵已生者。[MN.60, 105段]
下一個四人:學友們!這裡,某人是為自己利益的行者,非為他者利益。學友們!這裡,某人是為他者利益的行者,非為自己利益。學友們!這裡,某人是既不為自己利益也不為他人利益的行者。學友們!這裡,某人是為自己利益同時也為他者利益的行者。
下一個四人:闇黑到闇黑者、闇黑到光明者、光明到闇黑者、光明到光明者。[SN.3.21, AN.4.85]
下一個四人:不動沙門、紅蓮花沙門、白蓮花沙門、沙門中的柔軟沙門。[AN.4.87]
學友們!這些是四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314)
初誦分終了。
五的
學友們!有五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五?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五種欲:能被眼識知的、想要的、所愛的、合意的、可愛形色的、伴隨欲的、誘人的諸色,能被耳識知……的諸聲音……能被鼻識知……的諸氣味……能被舌識知……的諸味道……能被身識知的、想要的、所愛的、合意的、可愛形色的、伴隨欲的、誘人的諸所觸。
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五慳吝:住處的慳吝、家的慳吝、利得的慳吝、稱讚的慳吝、法的慳吝。
五蓋:欲的意欲蓋、惡意蓋、惛沈睡眠蓋、掉舉後悔蓋、疑惑蓋。
五下分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欲的意欲、惡意。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五學處:殺生的戒絕、未給予而取的戒絕、邪淫的戒絕、妄語的戒絕、戒絕榖酒、果酒、酒放逸處的戒絕。(315)
五不可能處:學友們!漏盡比丘不可能故意奪取生類生命,學友們!漏盡比丘不可能未給予而取被稱為偷盜,學友們!漏盡比丘不可能從事婬欲法,學友們!漏盡比丘不可能故意虛妄地說,學友們!漏盡比丘不可能受用貯藏物的諸欲,猶如以前在家狀態。[MN.76, 234段]
五損失:親族的損失、財富的損失、疾病的損失、戒的損失、見的損失。學友們!眾生非親族的損失之因或財富的損失之因或疾病的損失之因,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學友們!眾生戒的損失之因或見的損失之因,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五具足:親屬的具足、財富的具足、無病的具足、戒的具足、見的具足。學友們!眾生非親屬的具足之因或財富的具足之因或無病的具足之因,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善趣、天界,學友們!眾生戒的具足之因或見的具足之因,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善趣、天界。
破戒者以戒壞失的五過患:學友們!這裡,破戒者、戒壞失者因為放逸遭受大財產的損失,這是第一種破戒者以戒壞失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壞失者的惡名聲傳播,這是第二種破戒者以戒壞失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壞失者往見任何群眾:不論剎帝利眾,不論婆羅門眾,不論屋主眾,不論沙門眾,無自信地、羞愧地往見,這是第三種破戒者以戒壞失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壞失者癡昧地命終,這是第四種破戒者以戒壞失的過患。再者,學友們!破戒者、戒壞失者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苦界、惡趣、下界、地獄,這是第五種破戒者以戒壞失的過患。
持戒者以戒具足的五效益:學友們!這裡,持戒者、戒具足者因為不放逸到達大財產的聚集,這是第一種持戒者以具足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的好名聲傳播,這是第二種持戒者以具足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往見任何群眾:不論剎帝利眾,不論婆羅門眾,不論屋主眾,不論沙門眾,有自信地、不羞愧地往見,這是第三種持戒者以具足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不癡昧地命終,這是第四種持戒者以具足的效益。再者,學友們!持戒者、戒具足者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善趣、天界,這是第五種持戒者以具足的效益。[AN.5.213, DN.16, 149-150段]
學友們!呵責者比丘想要對他人舉罪,在自身內準備五法後,他人應該被舉罪:我將以適當時機說,非以不適當時機;我將以事實說,非以非事實;我將以柔軟說,非以粗暴;我將以伴隨有利益的說,非以伴隨無利益的;我將以慈心說,非以內瞋說。學友們!呵責者比丘想要對他人舉罪,在自身內準備五法後他人應該被舉罪。[AN.5.167](316)
五勤奮支: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有信者,相信如來的覺:『像這樣,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們的大師、佛陀、世尊。』是少病者、少病苦者,具備等熟力的消化力:不過寒的、不過熱的、中間的、承受勤奮的。是不狡猾者、不偽詐者,在大師或有智的同梵行者們中如實不誇大自己。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住於活力已被發動的、強力的、堅固努力的、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的。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MN.85, MN.90, MN.129](317)
五淨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阿迦膩吒。
五不還者: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到阿迦膩吒者。(318)
五心荒蕪:學友們!這裡,比丘在大師上疑惑、懷疑,不信解、不確信,學友們!凡那位學友在大師上疑惑、懷疑,不信解、不確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這是第一個未捨斷的心荒蕪。再者,學友們!比丘在法上疑惑、懷疑……(中略)在僧團上疑惑、懷疑……在學上疑惑、懷疑……在同梵行者們上是發怒者、不滿意者,心被打擊者,生起荒蕪(礙)者,比丘們!凡那位比丘在同梵行者上是發怒者、不滿意者,心被打擊者,生起荒蕪者,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這是第五個未捨斷的心荒蕪。[MN.16, AN.5.205](319)
五心繫縛:學友們!這裡,比丘在諸欲上是未離貪者、未離意欲者、未離情愛者、未離渴望者、未離熱惱者、未離渴愛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在欲上未離貪、未離意欲、未離情愛、未離渴望、未離熱惱、未離渴愛者,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這是第一個未斷除的心繫縛。學友們!比丘在身體上是未離貪者……(中略)在諸色上是未離貪者……再者,學友們!比丘盡情地、飽飽地吃後住於致力躺臥之樂、橫臥之樂、睡眠之樂……(中略)再者,學友們!比丘志向某個天眾後行梵行:『我將以這個戒,或禁戒,或苦行,或梵行成為天神,或某位天神。』學友們!凡那位比丘志向某個天眾後行梵行:『我將以這個戒,或禁戒,或苦行,或梵行成為天神,或某位天神。』,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這是第五個心繫縛。[AN.5.206]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下一個五根:樂根、苦根、喜悅根、憂根、平靜根。
下一個五根:信根、活力根、念根、定根、慧根。(320)
五出離界:學友們!這裡,當比丘作意欲時,在諸欲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他作意離欲(出離)時,在離欲上心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已善去、已善修習、已善升起、已善解脫、已離被欲結縛,以及凡緣欲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已從那些脫離,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諸欲的出離。[AN.5.200]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惡意時,在惡意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無惡意時,心在無惡意上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已善去、已善修習、已善升起、已善解脫、已離被惡意結縛,以及凡緣惡意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已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惡意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加害時,在加害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無加害時,心在無加害上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已善去、已善修習、已善升起、已善解脫、已離被加害結縛,以及凡緣加害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已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加害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諸色時,在諸色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志向,而當作意非色時,在非色上心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已善去、已善修習、已善升起、已善解脫、已離被色結縛,以及凡緣色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已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諸色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有身時,在有身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有身滅時,在有身滅上心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已善去、已善修習、已善升起、已善解脫、已離被有身結縛,以及凡緣有身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已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有身的出離。(321)
五解脫處:學友們!這裡,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教導法,學友們!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如是如是地教導法,他如此如此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對那位道理的感受者、法的感受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起;對意喜者,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這是第一個解脫處。[AN.5.26]
再者,學友們!正無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教導法,但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為他人教導法……(中略)但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作誦讀……(中略)但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以心隨尋思、隨伺察,被心隨觀察……(中略)但某個定相被以慧善把握、善作意、善考慮、善貫通,學友們!比丘的某個定相被以慧如是如是地善把握、善作意、善考慮、善貫通,他如此如此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對那位道理的感受者、法的感受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起;對意喜者,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這是第五個解脫處。
五解脫成熟想:無常想、在無常上苦想、在苦上無我想、捨斷想、離貪想。
學友們!這些是五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322)
六的
學友們!有六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六?
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六外處:諸色處、諸聲音處、諸氣味處、諸味道處、諸所觸處、諸法處。
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類觸(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六類想:色想、聲想、氣味想、味道想、所觸想、法想。
六類思:色思、聲思、氣味思、味道思、所觸思、法思。
六類渴愛:色的渴愛、聲的渴愛、氣味的渴愛、味道的渴愛、所觸的渴愛、法的渴愛。(323)
六不尊敬:學友們!這裡,比丘在大師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SN.16.13],在法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在僧團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在學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在不放逸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在歡迎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
六尊敬:學友們!這裡,比丘在大師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在法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在僧團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在學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在不放逸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在歡迎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
六喜悅近伺察:以眼見色後,順喜悅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喜悅處近伺察法。
六憂近伺察:以眼見色後,順憂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憂處近伺察法。
六平靜近伺察:以眼見色後,順平靜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平靜處近伺察法。
六友好法: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慈身業在同梵行者們上公開地連同私下地被現起,這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MN.48]
再者,學友們!比丘的慈語業在同梵行者們上公開地連同私下地被現起,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
再者,學友們!比丘的慈意業在同梵行者們上公開地連同私下地被現起,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
再者,學友們!凡那些如法所得的如法利得,乃至連鉢裡(鉢繫屬)的量,比丘是以像這樣利得平等受用者、與持有同梵行者共同受用者,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
再者,學友們!凡那些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稱讚的、不取著的、轉起定的戒,比丘在像這樣的諸戒上與同梵行者們公開地連同私下地住於戒達到一致的,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
再者,學友們!凡這聖的、出離的見引導那樣的行為者苦的完全滅盡,比丘在像這樣的見上與同梵行者們公開地連同私下地住於見達到一致的,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324)
六諍論根: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易憤怒者、懷怨恨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是易憤怒者、懷怨恨者,他在大師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法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僧團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學上不是完全的實行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在大師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法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僧團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學上不是完全的實行者,他在僧團中使諍論生起:該諍論對眾人不利、對眾人不樂,眾人、天-人們有無利益、不利、苦。學友們!如果你們在自身內或在外部看見(察覺)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就為了那個惡諍論根的捨斷努力,阿難!如果你們在自身內或在外部沒看見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就為了那個惡諍論根的未來無流漏實行,這樣,有這個惡諍論根的捨斷,這樣,有這個惡諍論根的未來無流漏。[MN.104]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是藏惡者、專橫者……(中略)嫉妒者、慳吝者……(中略)狡猾者、偽詐者……(中略)惡欲求者、邪見者……(中略)固執己見、倔強、難棄捨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是固執己見、倔強、難棄捨者,他在大師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法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僧團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學上不是完全的實行者。學友們!凡那位比丘在大師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法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僧團上住於不尊重的、不順從的,也在學上不是完全的實行者,他在僧團中使諍論生起:該諍論對眾人不利、對眾人不樂,眾人、天-人們有無利益、不利、苦。學友們!如果你們在自身內或在外部看見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就為了那個惡諍論根的捨斷努力,阿難!如果你們在自身內或在外部沒看見像這樣的諍論根,學友們!在那裡,你們應該就為了那個惡諍論根的未來無流漏實行,這樣,有這個惡諍論根的捨斷,這樣,有這個惡諍論根的未來無流漏。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325)
六出離界: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慈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然而,惡意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因為,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確實不這麼說。學友!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在慈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時,然而,惡意持續遍取他的心,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因為,這是惡意的出離,即:慈心解脫。』[AN.6.13]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悲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然而,加害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因為,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確實不這麼說。學友!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在悲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時,然而,加害持續遍取他的心,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因為,這是加害的出離,即:悲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喜悅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然而,不樂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因為,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確實不這麼說。學友!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在喜悅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時,然而,不樂持續遍取他的心,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因為,這是不樂的出離,即:喜悅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平靜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然而,貪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因為,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確實不這麼說。學友!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在平靜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時,然而,貪持續遍取他的心,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因為,這是貪的出離,即:平靜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無相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然而,我的識是相的隨行者。』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因為,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確實不這麼說。學友!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在無相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時,然而,他的識將是相的隨行者,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因為,這是一切相的出離,即:無相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是」被我驅離,我不認為「我是這個」,然而,疑惑、懷疑之箭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不會說這個。學友!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凡在「我是」被驅離時,當不認為「我是這個」時,然而,疑惑、懷疑之箭持續遍取他的心,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這是疑惑、懷疑之箭的出離,即:我是之慢的根除。』(326)
六無上:無上的看見、無上的聽聞、無上的利得、無上的學、無上的服侍、無上的隨念。[AN.6.8, AN.6.30]
六隨念處:佛隨念、法隨念、僧團隨念、戒隨念、施捨隨念、天隨念。(327)
六常住處: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意識知法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AN.6.1, AN.10.20](328)
六出身:學友們!這裡,存在著某一類黑出身者出生黑法。學友們!這裡,存在著某一類黑出身者出生白法。學友們!這裡,存在著某一類黑出身者出生非黑非白的涅槃。學友們!這裡,存在著某一類白出身者出生白法。學友們!這裡,存在著某一類白出身者出生黑法。學友們!這裡,存在著某一類白出身者出生非黑非白的涅槃。
六洞察分想:無常想、在無常上苦想、在苦上無我想、捨斷想、離貪想、滅想。
學友們!這些是六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329)
七的
學友們!有七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七?
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聽聞財、施捨財、慧財。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活力覺支、喜覺支、寧靜覺支、定覺支、平靜覺支。
七定的資助: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七不正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無信者,是無慚者,是無愧者,是少聞者,是懈怠者,是念已忘失者,是劣慧者。
七正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有信者,是有慚者,是有愧者,是多聞者,是活力已發動者,是念已現起者,是有慧者。[MN.110]
七善人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知法者、知義者、知自己者、知量者、知適時者、知群眾者、知人者[知人之勝劣者-AN.7.68]。(330)
七無十之事:學友們!這裡,比丘是在學的受持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學的受持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法的注意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法的注意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欲求的調伏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欲求的調伏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獨坐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獨坐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活力發動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活力發動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念與聰敏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念與聰敏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見的通達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見的通達上是不離愛情者。[AN.7.20]
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斷想、離貪想、滅想。
七力:信力、活力之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331)
七識住:學友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識住。[AN.7.44]
學友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這是第二識住。
學友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光音天,這是第三識住。
學友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遍淨天,這是第四識住。
學友們!有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到達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五識住。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到達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識住。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到達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七識住。
七應該被供養的個人:俱分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達到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
七煩惱潛在趨勢:欲貪煩惱潛在趨勢、嫌惡煩惱潛在趨勢、見煩惱潛在趨勢、疑煩惱潛在趨勢、慢煩惱潛在趨勢、有貪煩惱潛在趨勢、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七結:討好結、嫌惡結、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AN.7.8]
七諍訟的止息:面前毘尼應該被給與、憶念毘尼應該被給與、不癡毘尼應該被給與、應該使承認被做、多數決、覓罪相、草覆蓋。[MN.104, 46段]
學友們!這些是七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332)
第二誦分終了。
八的
學友們!有八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八?
八邪性: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八正性: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應該被供養的個人:入流者、為了入流果的作證之行者、一來者、為了一來果的作證之行者、不還者、為了不還果的作證之行者、阿羅漢、為了阿羅漢果的作證之行者。(333)
八懈怠事: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做的工作,但我做工作的身體將會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這是第一懈怠事。[AN.8.80]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我做工作,但我做工作的身體已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二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行走的道路,但我行走道路的身體將會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發動活力,這是第三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我行走道路,但我行走道路的身體已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發動活力,這是第四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身體是疲勞的、不適合作業的,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發動活力,這是第五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我的身體是沉重的、不適合作業的,看起來像被豆子堆積,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發動活力,這是第六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有生起的小病,他這麼想:『我有這生起的小病,是適合躺臥的,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發動活力,這是第七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他這麼想:『我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那個我的身體是無力的、不適合作業的,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這是第八懈怠事。(334)
八發勤事: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做的工作,但世尊的教說不容易被做工作的我作意,來吧!我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他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這是第一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我做工作,但做工作的我不能夠作意世尊的教說,來吧!我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他……(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二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行走的道路,但世尊的教說不容易被行走道路的我作意,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三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我行走道路,但世尊的教說不能夠被行走道路的我作意,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四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身體是輕盈的、適合作業,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五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身體是有力的、適合作業,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六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有生起的小病,他這麼想:『我有這生起的小病,這存在可能性:凡我的病會增大,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七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他這麼想:『我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這存在可能性:凡我的病會回轉,來吧!我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他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這是第八發勤事。(335)
八布施事:斥責後施與布施、以害怕施與布施、『他曾對我施與。』施與布施、『他將會對我施與。』施與布施、『布施是好的』施與布施、『我煮,這些沒煮,我不適於:煮者不施與布施沒煮者。』施與布施、『當我施與這個布施時,好的名聲傳播。』施與布施、心的裝飾-心的資糧目的施與布施。(336)
八布施的往生: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與布施:食物、飲料、衣服、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凡他施與,他期待:他看見賦有、擁有五種欲自娛的大財富剎帝利或大財富婆羅門或大財富屋主,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大財富剎帝利或大財富婆羅門或大財富屋主們的共住狀態。』他安置那個心、確立那個心、修習那個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在那裡轉起往生,而我說那是對持戒者,非對破戒者,學友們!持戒者的心誓願以清淨狀態成功。
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施與布施:食物、飲料……(中略)燈燭,凡他施與,他期待:他聽聞:『四大王天的天神們長壽、美貌、多安樂。』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四大王天的天神們的共住狀態。』他安置那個心、確立那個心、修習那個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在那裡轉起往生,而我說那是對持戒者,非對破戒者,學友們!持戒者的心誓願以清淨狀態成功。
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施與食物、飲料……(中略)燈燭的布施,凡他施與,他期待:他聽聞:『三十三天天神們……(中略)焰摩天的天神們……(中略)兜率天的天神們……(中略)化樂天的天神們……(中略)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們長壽、美貌、多安樂。』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們的共住狀態。』他安置那個心、確立那個心、修習那個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在那裡轉起往生,而我說那是對持戒者,非對破戒者,學友們!持戒者的心誓願以清淨狀態成功。
再者,學友們!這裡,某人對沙門或婆羅門施與食物、飲料、衣服、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的布施,凡他施與,他期待:他聽聞:『梵眾天的天神們長壽、美貌、多安樂。』他這麼想:『啊!願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梵眾天的天神們的共住狀態。』他安置那個心、確立那個心、修習那個心,他的那個心{解脫}[勝解]於下劣的,不修習更上的,在那裡轉起往生,而我說那是對持戒者,非對破戒者;對離貪者,非對有貪者,學友們!持戒者心的誓願以離貪狀態成功。
八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屋主眾、沙門眾、四大王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天眾。
八世間法:得到與沒得到、有名與無名、毀與譽、樂與苦。[AN.8.5](337)
八勝處:某位內有色想者看見少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一個勝處。[MN.77, 249段, AN.8.65]
某位內有色想者看見無量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二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少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三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無量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四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亞麻花;又或猶如那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五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黃花樹花;又或猶如那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六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朱槿花;又或猶如那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七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太白星;又或猶如那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八個勝處。(338)
八解脫:有色者看見諸色,這是第一解脫。[MN.77, 246段, AN.8.66]
內無色想者看見外諸色,這是第二解脫。
只志向『清淨的』,這是第三解脫。
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後,進入後住於想受滅,這是第八解脫。
學友們!這些是八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339)
九的
學友們!有九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九?
九嫌恨事:『他曾對我行不利(無利益)。』而懷嫌恨、『他對我行不利。』而懷嫌恨、『他將對我行不利。』而懷嫌恨、『他曾對我的可愛者、合意者行不利。』……(中略)、『……行不利。』……(中略)、『……將行不利。』……(中略)、『他曾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有利益)。』而懷嫌恨、『……行有利。』……(中略)、『他將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而懷嫌恨。[AN.9.29]
九嫌恨的調伏:『他曾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他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他將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他曾對我的可愛者、合意者行不利……(中略)。』……、『行不利……(中略)。』……、『將……行不利……。』而調伏嫌恨、『他曾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中略)。』……、『行有利……(中略)。』……、『他將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AN.9.30](340)
九眾生住所:學友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眾生住所。[AN.9.24]
學友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這是第二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光音天,這是第三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遍淨天,這是第四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無想、無感知的眾生,猶如:無想眾生天,這是第五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到達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到達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七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到達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八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到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這是第九眾生住所。(341)
九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學友們!這裡,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在世間出現,以及使寂靜的、般涅槃的、導向正覺的、善逝宣說的法被教導,但,這位個人已往生地獄,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一個非時節、不適時。[AN.8.29]
再者,學友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在世間出現,並且使成為寂靜、使成為般涅槃、導向正覺、善逝宣說的法被教導,但,這位個人往生在畜生界,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二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往生餓鬼界,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三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往生阿修羅眾,對梵行生活這是第四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往生某個長壽天眾,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五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再生於邊地地方無知蠻族中,於該處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對梵行生活這是第六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再生在中央地方,但他有邪見、顛倒見:『沒有被施與的,沒有被祭祀的,沒有被供養的,沒有善作惡作業的果、果報,沒有這個世間,沒有其他世間,沒有母親,沒有父親,沒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沒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告知這個世間與其他世間。』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七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再生在中央地方,但他是劣慧者、愚鈍者、聾啞者,無能力了知善說與惡說的道理,對梵行生活這是第八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學友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不在世間出現,以及使寂靜的、般涅槃的、導向正覺、善逝宣說的法不被教導,而這位個人已再生在中央地方,且他是有慧者、非愚鈍者、非聾啞者,有能力了知善說與惡說的道理,對梵行生活這是第八個非時節、不適時,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九個非時節、不適時。(342)
九次第住處:學友們!這裡,比丘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從尋與伺的平息……(中略)進入後住於……第二禪;從喜的褪去、住於平靜……(中略)進入後住於……第三禪;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中略)進入後住於……第四禪。比丘從一切色想的超越……(中略)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後,進入後住於想受滅。(343)
九次第滅:對入初禪者,欲想被滅。對入第二禪者,尋伺被滅。對入第三禪者,喜被滅。對入第四禪者,入息出息被滅。對入虛空無邊處者,色想被滅。對入識無邊處者,虛空無邊處想被滅。對入無所有處者,識無邊處想被滅。對入非想非非想處者,無所有處想被滅。對入想受滅者,想與受被滅。[AN.9.31]
學友們!這些是九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344)
十的
學友們!有十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中略)為了天-人們的利益、福利、安樂。哪些十?
十作為保護之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防護,具足正行行境,在諸微罪中看見可怕的,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學友們!凡比丘是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自制防護,具足正行行境,在諸微罪中看見可怕的,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這是作為保護之法。[AN.10.17]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多聞者、所聽聞的憶持者、所聽聞的蓄積者,凡那些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結尾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諸法:那些宣說完全圓滿、遍純淨的梵行,像這樣的諸法被他多聞、被憶持、被言語累積、被心隨觀察、被見善貫通,學友們!凡比丘是多聞者……(中略)被見善貫通,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有善的朋友、善的同伴、善的親密朋友,學友們!凡比丘有善的朋友、善的同伴、善的親密朋友,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易順從糾正者,具備作易順從糾正法,是接受者,善於理解教誡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易順從糾正者……(中略)善於理解教誡者,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凡比丘為同梵行者們種種什麼應該被作的,在那裡,他是熟練者、不懶惰者,具備完整方法、考察:足以執行、足以安排,學友們!凡比丘對同梵行者……(中略)適當的安排,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法的愛欲者,可愛的對話者,在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上廣大欣喜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法的愛欲者……(中略)廣大欣喜者,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被無論怎樣的衣服、施食、臥坐處、病人需物、醫藥必需品滿足,學友們!凡比丘……(中略)醫藥必需品滿足,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住於活力已被發動的、強力的、堅固努力的、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的,學友們!凡比丘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中略)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及很久以前說過的記得者、回憶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有念者……(中略)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學友們!凡比丘是有慧者……(中略)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345)
十遍處:某位認知地遍:上、下、水平四方無二種的、無量的;某位認知水遍……(中略)某位認知火遍……(中略)某位認知風遍……(中略)某位認知青遍……(中略)某位認知黃遍……(中略)某位認知赤遍……(中略)某位認知白遍……(中略)某位認知虛空遍……(中略)某位認知識遍:上、下、水平四方無二種的、無量的。(346)
十不善業之路:殺生、未給予而取、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惡意、邪見。
十善業之路:殺生的戒絕、未給予而取的戒絕、邪淫的戒絕、妄語的戒絕、離間語的戒絕、粗惡語的戒絕、雜穢語的戒絕、不貪婪、無惡意、正見。(347)
十聖者住所:學友們!這裡,比丘是五支捨斷者、六支具備者,有一個守護、四個倚靠,是各自真理除去者、尋求完全消散放捨者、無混濁意向者、身行已寧靜者、心善解脫者、慧善解脫者。[AN.10.20]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五支捨斷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欲的意欲已被捨斷,惡意已被捨斷,惛沈睡眠已被捨斷,掉舉後悔已被捨斷,疑惑已被捨斷,學友們!這樣,比丘是五支捨斷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六支具備者?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是具念的、正知的;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意識知法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是具念的、正知的,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六支具備者。
學友們!怎樣比丘有一個守護呢?學友們!這裡,比丘具備念守護心,學友們!這樣,比丘有一個守護。
學友們!怎樣比丘有四個倚靠呢?學友們!這裡,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學友們!這樣,比丘有四個倚靠。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各自真理除去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凡那些個個沙門婆羅門的個個各自真理,那些全部被破除、被除去、被捨、被吐、被釋放、被捨斷、被斷念,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各自真理除去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尋求完全消散放捨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欲的尋求被捨斷、有的尋求被捨斷、梵行的尋求被安息,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尋求完全消散放捨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無混濁意向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欲的意向被捨斷、惡意的意向被捨斷、加害的意向被捨斷,學友們!這樣,比丘是無混濁意向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身行已寧靜者?學友們!這裡,比丘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平靜、念遍純淨的第四禪,學友們!這樣,比丘是身行已寧靜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心善解脫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貪心被解脫、瞋心被解脫、癡心被解脫,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心善解脫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慧善解脫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知道:『我的貪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知道:『我的瞋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知道:『我的癡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學友們!這樣,比丘是慧善解脫者。
十無學法:無學正見、無學正志、無學正語、無學正業、無學正命、無學正精進、無學正念、無學正定、無學正智、無學正解脫。
這些是十法,被那位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正確地告知,在那裡,應該就全部被結集,不應該被諍論,如是,這個梵行會是長時間、長久住立的,那會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人們的需要、利益、安樂。」(348)
那時,世尊起來後,召喚尊者舍利弗:「好!好!舍利弗!好!舍利弗!你為比丘們說結集法門。」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大師是認可者。
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349)
結集經第十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蕭式球 譯

三十三.合誦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在摩利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波婆的市鎮,之後住在純陀.鐵匠子的芒果園。
2. 這時候,摩利的波婆人剛剛建成了一所名叫優波陀的新聚集堂,還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入住過。他們聽到世尊和大比丘僧團住在純陀.鐵匠子的芒果園這個消息,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們剛剛建成了一所新聚集堂,還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入住過。大德,讓世尊首先使用它。世尊首先使用它,這將為波婆人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3. 波婆人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前往聚集堂。他們去到聚集堂後,鋪蓋整個聚集堂的地面,擺設坐具,放置水瓶,掛起油燈,之後前往世尊那裏。他們去到世尊那裏後,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聚集堂的地已經鋪好,坐具已經擺好,水瓶已經放好,油燈已經掛好了。如果世尊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4. 於是,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和比丘僧團一起前往聚集堂。世尊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中央的柱,面向東方坐下來。比丘僧團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西面的牆,面向東方坐下來,向著世尊坐。波婆人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東面的牆,面向西方坐下來,向著世尊坐。
世尊整夜為波婆人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之後著他們離去。世尊說: “婆舍多1,夜快過了。如果你們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波婆人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他們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5. 波婆人離去不久,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比丘僧團沒有昏睡,為比丘講說法語吧。我背痛,需要休息伸展。”
舍利弗尊者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把大衣摺為四疊,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
6. 這時候,尼乾陀.若提子剛在波婆命終。在尼乾陀.若提子命終後,尼乾子分裂成兩派,他們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 “你不知這些法和律,我知這些法和律,你怎會知這些法和律呢!你的方法錯誤,我的方法正確。我有條理,你沒有條理。應在之前說的,你之後才說;應在之後說的,你之前便說。你改變想法了,你被駁倒了,你被斥責了。如果可以的話,去解困吧,去弄清楚吧!”
這情形就像尼乾子互相殺戮那樣,尼乾陀.若提子的白衣在家弟子開始厭惡、不喜歡、背離那些尼乾子。
由於那是解說得不好、宣講得不好的法和律,不能帶來出離,不能帶來平息,不是由等正覺所宣講出來的法義,因此導致尼乾陀.若提子的紀念塔崩壞,令弟子失去皈依處。
7. 於是,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尼乾陀.若提子剛在波婆命終。在尼乾陀.若提子命終後,尼乾子分裂成兩派,他們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賢友們,那是解說得不好、宣講得不好的法和律,不能帶來出離,不能帶來平息,不是由等正覺所宣講出來的法義。
“賢友們,我們這些法義是世尊解說得好、宣講得好的法義;我們這些法義能帶來出離,帶來平息;我們這些法義是由等正覺所宣講出來的法義。賢友們,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
“賢友們,世尊解說的法義是什麼呢?
8.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一法有關的法義。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什麼是跟一法有關的法義呢?
“所有眾生都依 ‘食’ 而得到持續。
“所有眾生都依 ‘行’ 而得到持續。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一法有關的法義。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
9.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二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二法有關的法義呢?
“名和色。
“無明和有愛。
“有見和無有見。
“沒有慚和沒有愧。
“慚和愧。
“難受教的人和惡知識。
“易受教的人和善知識。
“善知犯戒和出罪。
“善知正受和出正受。
“善知十八界和如理思維。
“善知十二處和十二緣起。
“善知什麼是有可能的事和沒有可能的事。
“正直和謙虛。
“安忍和柔和。
“和順和善意。
“不惱害和惻隱心。
“失念和沒有覺知。
“念和覺知。
“不守護根門和飲食不知量。
“守護根門和飲食知量。
“思考力和修力。
“念力和定力。
“止和觀。
“止相和精勤相。
“精勤和不散亂。
“戒成就和見成就。
“戒錯失和見錯失。
“戒清淨和見清淨。
“見清淨和跟著這種見而精勤。
“對生死怖畏的地方生厭離和作出如理的精勤。
“在善法之中不自滿和精勤不退。
“明和解脫。
“漏盡智和無生智。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二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10.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三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三法有關的法義呢?
“三不善根:貪欲、瞋恚、愚癡。
“三善根: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
“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
“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三不善覺: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
“三善覺: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
“三不善思維:貪欲的思維、瞋恚的思維、惱害的思維。
“三善思維:出離的思維、不瞋恚的思維、不惱害的思維。
“三不善想:貪欲想、瞋恚想、惱害想。
“三善想:出離想、不瞋恚想、不惱害想。
“三不善界:貪欲界、瞋恚界、惱害界。
“三善界:出離界、不瞋恚界、不惱害界。
“另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另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另有三界:低劣界、中等界、優勝界。
“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另有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另有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
“三結:身見、疑惑、戒取。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尋求:欲尋求、有尋求、梵行尋求。
“三分別心: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
“三時: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
“三方面:自身方面、自身集方面、自身滅方面。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三苦:苦苦、行苦、壞苦。
“三積集:邪的積集、正的積集、不決定的積集。
“三疑:對過去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對未來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對現在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
“如來三不護:如來身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身行;如來口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口行;如來意行清淨,不會因為怕別人找出自己的過失而守護意行。
“三障:貪欲障、瞋恚障、愚癡障。
“三火: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
“另有三火:供養父母之火、善待家人之火、尊敬沙門婆羅門之火。
“三類色:可見、會受阻礙的色,不可見、會受阻礙的色,不可見、不受阻礙的色。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三人:學人、無學人、非學非無學人。
“三種長老:年老的長老、具有法的長老、世俗的長老。
“三福行:施所成的福行、戒所成的福行、修所成的福行。
“三檢舉:看見犯戒而作檢舉、聽見犯戒而作檢舉、懷疑犯戒而作檢舉。
“三種投生欲界的眾生:一些眾生貪著欲樂,他們受欲樂所轉,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地獄的眾生那樣,這是第一種投生欲界的眾生;一些眾生貪著自己化現出來的欲樂,他們受自己化現出來的欲樂所轉,就正如化樂天那樣,這是第二種投生欲界的眾生;一些眾生貪著其他眾生化現出來的欲樂,他們受其他眾生化現出來的欲樂所轉,就正如他化自在天那樣,這是第三種投生欲界的眾生。
“三種投生樂界的眾生:一些眾生時常生起禪定的快樂,然後安住於其中,就正如梵天那樣,這是第一種投生樂界的眾生;一些眾生時常注滿、充滿禪定的快樂,他們時常說 ‘真是快樂啊!真是快樂啊!’ 這些感興語,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二種投生樂界的眾生;一些眾生時常注滿、充滿禪定的快樂,他們領受禪定的快樂,滿足於禪定的快樂,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三種投生樂界的眾生。
“三慧:有學的智慧、無學的智慧、非有學非無學的智慧。
“另有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所成慧。
“三種工具:聞法的工具、遠離的工具、智慧的工具。
“三根:未知當知根、知根、具知根。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三修:修身、修心、修慧。
“三無上:無上的見、無上的正道、無上的解脫。
“三定:有覺有觀的定、無覺少觀的定、無覺無觀的定。
“另有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三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三靜默:身靜默、口靜默、意靜默。
“三善巧:行善善巧、離惡善巧、提昇善巧。
“三種驕逸:健康的驕逸、青春的驕逸、生存的驕逸。
“三種增上力:調伏自身的增上力、管治世間的增上力、掌握法義的增上力。
“三種談論:關於過去的談論、關於未來的談論、關於現在的談論。
“三種明:宿命智的明、眾生生死智的明、漏盡智的明。
“三住處:天界住處、梵天住處、聖者住處。
“三種示現:神通示現、讀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三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11.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四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四法有關的法義呢?
“四念處: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四正勤:一位比丘為了不讓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生起,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
“四神足:一位比丘修習欲定勤行神足,修習精進定勤行神足,修習心定勤行神足,修習觀定勤行神足。
“四種禪。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四種修定:勤修定可當下安住在樂之中,勤修定可帶來知見,勤修定可帶來念和覺知,勤修定可帶來漏盡。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當下安住在樂之中呢?一位比丘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就是勤修定可當下安住在樂之中了。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帶來知見呢?一位比丘在光明想之中作意,持續這份明亮想,日間這樣,晚上也是這樣;他修習明亮心,使之沒有障蓋、沒有遮蔽。這就是勤修定可帶來知見了。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帶來念和覺知呢?一位比丘知道受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想的生起、持續、消失,知道覺的生起、持續、消失。這就是勤修定可帶來念和覺知了。
“賢友們,為什麼勤修定可帶來漏盡呢?一位比丘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這就是勤修定可帶來漏盡了。
“四無量心。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他的內心帶著悲心……
“他的內心帶著喜心……
“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四無色定。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他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他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四種行事的依據:經計量後受用供養物,經計量後作出忍受,經計量後作出迴避,經計量後作出驅除。
“四種聖者傳承。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任何衣服都知足,讚嘆對任何衣服都知足;他不會因衣服的原因而生起不正確的欲求,得不到衣服時不會掛慮,得到衣服時不會受衣服束縛、受衣服迷醉、抓著衣服不放;他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衣服。他不會因所得的衣服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覺知、有念。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任何食物都知足,讚嘆對任何食物都知足;他不會因食物的原因而生起不正確的欲求,得不到食物時不會掛慮,得到食物時不會受食物束縛、受食物迷醉、抓著食物不放;他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食物。他不會因所得的食物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覺知、有念。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任何住處都知足,讚嘆對任何住處都知足;他不會因住處的原因而生起不正確的欲求,得不到住處時不會掛慮,得到住處時不會受住處束縛、受住處迷醉、抓著住處不放;他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住處。他不會因所得的住處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覺知、有念。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喜歡、喜愛斷除,喜歡、喜愛修習斷除。他不會因斷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熟練、不懶惰、有覺知、有念。賢友們,這人稱為一位保持古聖者傳承的人。
“四勤:律儀勤、斷勤、修勤、隨護勤。
“賢友們,什麼是律儀勤呢?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他在耳聽到聲……他在鼻嗅到香……他在舌嚐到味……他在身感到觸……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這就是稱為律儀勤了。
“賢友們,什麼是斷勤呢?一位比丘不會容忍貪欲覺,他會把貪欲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瞋恚覺,他會把瞋恚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惱害覺,他會把惱害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惡不善法,他會把惡不善法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這就是稱為斷勤了。
“賢友們,什麼是修勤呢?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捨覺支。這就是稱為修勤了。
“賢友們,什麼是隨護勤呢?一位比丘隨順守護如白骨想、屍蟲想、發黑想、流膿想、腐爛想、腫脹想等帶來利益的定相。這就是稱為隨護勤了。
“四智:法智、推斷智、他心智、世間智。
“另有四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四得入流支:習近善人、聆聽正法、如理思維、依法而行。
“四入流支。賢友們,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他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他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
“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四食: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
“四識住。賢友們,對色有傾慕,對色有攀緣,以色作為立足之處,對色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賢友們,或是對受有傾慕,對受有攀緣,以受作為立足之處,對受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賢友們,或是對想有傾慕,對想有攀緣,以想作為立足之處,對想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賢友們,或是對行有傾慕,對行有攀緣,以行作為立足之處,對行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四歧途:貪欲歧途、瞋恚歧途、愚癡歧途、恐懼歧途。
“四種渴愛的生起:以衣服的原因而生起渴愛,以食物的原因而生起渴愛,以住處的原因而生起渴愛,以有或無有的原因而生起渴愛。
“四通行: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四種道途:不安忍的道途、安忍的道途、調伏的道途、平息的道途。
“四種法步:不貪欲法步、不瞋恚法步、正念法步、正定法步。
“四種法的行踐:有些法行踐時苦,將來的報也苦;有些法行踐時苦,將來的報樂;有些法行踐時樂,將來的報苦;有些法行踐時樂,將來的報也樂。
“四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
“四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四增上處:慧增上處、諦增上處、施增上處、平息增上處。
“四解說:單一形式的解說、分析形式的解說、反問形式的解說、不作解說。
“四業:帶來黑報的黑業;帶來白報的白業;帶來黑白報的黑白業;既不帶來黑報也不帶來白報的業,是帶來業盡的業。
“四體證法:宿命以念來體證、生死以天眼來體證、八解脫以身來體證、漏盡以智慧來體證。
“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四軛的解除:解除欲軛、解除有軛、解除見軛、解除無明軛。
“四身繫: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取身繫、諦住著身繫。
“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見取。
“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四種入胎:沒有覺知地入胎,沒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一種入胎;有覺知地入胎,沒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二種入胎;有覺知地入胎,有覺知地在胎中,沒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三種入胎;有覺知地入胎,有覺知地在胎中,有覺知地出胎,這是第四種入胎。
“四種對後有的影響: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而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受他人的意向影響而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受他人的意向影響,有些後有既不受自身的意向影響也不受他人的意向影響。
“四種供養:有些供養施者清淨,受者不淨;有些供養受者清淨,施者不淨;有些供養施者和受者都不淨;有些供養施者和受者都清淨。
“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利。
“四非聖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四聖語: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另有四非聖語:不見的說見、不聞的說聞、不覺的說覺、不知的說知。
“另有四聖語:不見的說不見、不聞的說不聞、不覺的說不覺、不知的說不知。
“另有四非聖語:見的說不見、聞的說不聞、覺的說不覺、知的說不知。
“另有四聖語:見的說見、聞的說聞、覺的說覺、知的說知。
“四種人:一種人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為;一種人折磨其他眾生,常做折磨其他眾生的行為;一種人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一種人不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他在現生之中平伏、寂滅、清涼、體驗快樂,像梵天那樣生活。
“另有四種人:一種人利益自己不利益他人,一種人利益他人不利益自己,一種人既不利益自己也不利益他人,一種人既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另有四種人:一種人從黑暗走向黑暗,一種人從黑暗走向光明,一種人從光明走向黑暗,一種人從光明走向光明。
“另有四種人:稱為不搖擺的初果沙門,稱為紅蓮的二果沙門,稱為白蓮的三果沙門,稱為細妙的四果沙門。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四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第一誦完

1.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五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五法有關的法義呢?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五欲:眼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耳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鼻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舌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身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五種嫉妒:住處的嫉妒、種族的嫉妒、得著的嫉妒、稱讚的嫉妒、法的嫉妒。
“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
“五下分結:身見、疑惑、戒取、貪欲、瞋恚。
“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舉、無明。
“五學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沒可能:一位漏盡比丘沒可能故意去殺生,沒可能偷取別人不給自己的東西,沒可能作出性行為,沒可能故意說妄語,沒可能像在家時那樣在五欲中享樂。
“五毀失:親友毀失、財富毀失、健康毀失、戒毀失、見毀失。
“賢友們,眾生不會因為親友、財富或健康毀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只會因為戒或見毀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五成就:親友成就、財富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
“賢友們,眾生不會因為親友、財富或健康成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只會因為戒或見成就的原因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有五種過患: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因為放逸,會失去大量財富,這是他的第一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會帶來壞名聲,這是他的第二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沒有自信、感到不安,這是他的第三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這是他的第四種過患;再者,戒行不好、戒行不正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這是他的第五種過患。
“具戒、持戒的人有五種利益:具戒、持戒的人因為不放逸,會得到大量財富,這是他的第一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會帶來好名聲,這是他的第二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無論去到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任何大眾之中,都會有自信、感到心安,這是他的第三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這是他的第四種利益;再者,具戒、持戒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他的第五種利益。
“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裏應要有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在適當的時間而不是不當的時間說話,說真實而不是不實的說話,說柔和而不是粗惡的說話,說有意義而不是沒有意義的說話,以慈心而不是瞋心來說話。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裏應要有這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
“五勤奮支:一位比丘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一位比丘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一位比丘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一位比丘精進,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五不還果:中般湼槃、生般湼槃、無行般湼槃、有行般湼槃、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
“五種內心的障礙。賢友們,一個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法義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僧團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障礙。
“五種內心的束縛。賢友們,一個比丘對欲樂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身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束縛。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束縛。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另有五根:樂根、苦根、喜根、惱根、捨根。
“另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出離界。賢友們,一位比丘當對貪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出離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於是他立心解除貪欲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貪欲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貪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瞋恚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不瞋恚作意的時候……這稱為瞋恚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惱害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不惱害作意的時候……這稱為惱害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無色作意的時候……這稱為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自身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自身息滅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於是他立心解除自身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自身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自身的出離。
“五種解脫處。賢友們,一位比丘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一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二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三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四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而是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其中一種定相,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五種解脫處。
“五種令解脫成熟的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五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2.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六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六法有關的法義呢?
“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外六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六受身:眼觸所生的受、耳觸所生的受、鼻觸所生的受、舌觸所生的受、身觸所生的受、意觸所生的受。
“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六不敬:一個比丘對導師不敬順,對法不敬順,對僧不敬順,對修學不敬順,對不放逸不敬順,對善意不敬順。
“六敬:一位比丘對導師敬順,對法敬順,對僧敬順,對修學敬順,對不放逸敬順,對善意敬順。
“六喜行: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喜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喜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喜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喜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喜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喜的法境之中活動。
“六惱行: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惱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惱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惱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惱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惱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惱的法境之中活動。
“六捨行: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捨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捨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捨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捨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捨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捨的法境之中活動。
“六和合法。賢友們,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身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口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意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樂於和具戒的同修共同受用如法取得的東西,即使是缽中的食物,都樂於和人均分。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戒之中;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正見之中;他的正見是聖者之見,是出世間之見,能使人徹底清除苦。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六種爭執的根源。賢友們,忿怒和敵意。一個比丘有忿怒和敵意,便會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也不會完滿修學。一個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會完滿修學的比丘,會在僧團中生起爭執,這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會為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賢友們,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要作出精進來斷除這種惡法;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不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繼續行踐正道,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就是這樣來斷除這種惡法,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
“賢友們,再者,怨恨和仇恨……
“賢友們,再者,嫉妒和吝嗇……
“賢友們,再者,奸詐和虛偽……
“賢友們,再者,惡欲和邪見……
“賢友們,再者,見取和固不放捨。一個比丘有見取和固不放捨,便會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也不會完滿修學。一個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會完滿修學的比丘,會在僧團中生起爭執,這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會為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賢友們,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要作出精進來斷除這種惡法;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不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繼續行踐正道,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就是這樣來斷除這種惡法,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六出離界。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瞋恚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瞋恚所擺佈的。賢友,從瞋恚之中出離,這就是慈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悲心解脫……從惱害之中出離,這就是悲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喜心解脫……從不悅之中出離,這就是喜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貪染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貪染所擺佈的。賢友,從貪染之中出離,這就是捨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還會追逐相。’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是沒有可能追逐相的。賢友,從所有相之中出離,這就是無相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還會持續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的。賢友,從疑惑與搖擺的箭刺之中出離,這就是根除我慢。’
“六無上: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無上的隨念。
“六隨念處: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施隨念、天隨念。
“六常住: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
“六種生: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再做黑報法;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轉做白報法;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再做白報法;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轉做黑報法;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
“六明分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六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3.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七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七法有關的法義呢?
“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七種定的基礎: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七不正法: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聞、懈怠、失念、劣慧。
“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有聞、作出精進、保持念、有智慧。
“七善人法:知法、知義、知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
“七種受讚之處:一位比丘熱衷於修學,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習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清除願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靜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精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明念,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洞見,熱誠一直不會退卻。
“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七力: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識住。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身天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五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六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七識住。
“七種應受人供養的人:俱解脫的人、慧解脫的人、身證的人、得正見的人、信解脫的人、隨法行的人、隨信行的人。
“七種性向:貪著的性向、厭惡的性向、見的性向、疑惑的性向、我慢的性向、有貪的性向、無明的性向。
“七種結縛:嚮往的結縛、厭惡的結縛、見的結縛、疑惑的結縛、我慢的結縛、有貪的結縛、無明的結縛。
“七種滅諍法:面對律、依多數人、律之記憶、律之迷亂、自認、決斷、草覆。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七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第二誦完

1.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八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八法有關的法義呢?
“八邪道: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種應受人供養的人:須陀洹、進入須陀洹道的人,斯陀含、進入斯陀含道的人,阿那含、進入阿那含道的人,阿羅漢、進入阿羅漢道的人。
“八種懈怠。賢友們,一個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 ‘我已走完路,走路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疲累,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飽脹沉重,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 ‘我生了小病,這段時間我需要休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 ‘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身體虛弱,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懈怠。
“八種精進。賢友們,一位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 ‘我已走完路,走路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輕快,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有力,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 ‘我生了小病,這是有可能變得嚴重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 ‘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這是有可能再次復發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精進。
“八種布施:先侮辱受施者然後作布施,因怕受惡報而作布施,因曾受人布施而作布施,因想人報答而作布施,因知道布施是善行而作布施,因知道自己有但別人沒有而作布施,因名聲而作布施,因淨化自心而作布施。
“八種布施帶來的投生。賢友們,一些人帶著期望果報的心,以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他們看見富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心想: ‘我要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富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居士之中。’ 他們的內心向著這個目標,確立這個目標,為這個目標而修習,但不修習高上的解脫心,下一生輪迴投生在富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居士之中。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賢友們,再者,一些人帶著期望果報的心,以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他們聽說四王天長壽、外貌好、有很多快樂,心想: ‘我要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四王天之中。’ 他們的內心向著這個目標,確立這個目標,為這個目標而修習,但不修習高上的解脫心,下一生輪迴投生在四王天之中。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賢友們,再者……三十三天……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賢友們,再者……夜摩天……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賢友們,再者……兜率天……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賢友們,再者……化樂天……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賢友們,再者……他化自在天……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而不是戒行不好的人,因為他們的清淨,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賢友們,再者,一些人帶著期望果報的心,以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他們聽說梵天長壽、外貌好、有很多快樂,心想: ‘我要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梵天之中。’ 他們的內心向著這個目標,確立這個目標,為這個目標而修習,但不修習高上的解脫心,下一生輪迴投生在梵天之中。我說,他們是一些具戒及清除貪欲而不是戒行不好及帶有貪欲的人,因為他們清除貪欲,所以心願能夠達成。
“八種大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王天眾、三十三天眾、魔羅眾、梵天眾。
“八種世間法:得、失、譽、毀、稱、譏、樂、苦。
“八勝處。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一勝處。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二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三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四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有如觀看亞麻花那樣,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或有如觀看藍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五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有如觀看迦尼迦羅花那樣,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或有如觀看黃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六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有如觀看木槿花那樣,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紅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七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有如觀看草藥星那樣,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白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八勝處。
“八解脫。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這是第一解脫。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這是第二解脫。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這是第三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是第八解脫。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八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2.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九法有關的法義……什麼是跟九法有關的法義呢?
“九種敵意的成因:因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而生敵意。
“九種敵意的清除:雖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
“九種眾生住處。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身天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沒有想、沒有受,就正如無想有情天那樣。這是第五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六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七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八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投生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第九種眾生住處。
“九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這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地獄之中。這是第一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畜生之中。這是第二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餓鬼之中。這是第三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阿修羅之中。這是第四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長壽天之中。這是第五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到達的邊地、未開化、沒有知識的地方之中。這是第六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帶著邪見: ‘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這是第七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這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劣慧、遲鈍、昏昧,沒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沒有出現於世上,沒有人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沒有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他具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九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九種次第安住。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賢友們,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賢友們,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賢友們,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賢友們,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賢友們,他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九種次第息滅:在進入初禪時,貪欲想息滅;在進入二禪時,覺觀息滅;在進入三禪時,喜息滅;在進入四禪時,呼吸息滅;在進入空無邊處時,色想息滅;在進入識無邊處時,空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無所有處時,識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非想非非想處時,無所有處想息滅;在進入想受滅盡定時,想和受息滅。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九法有關的法義……利益和快樂。
3.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跟十法有關的法義。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什麼是跟十法有關的法義呢?
“十種帶來助益之法。賢友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同修做任何辛勞的工作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求法的意欲,喜歡受持法義,對法和律有濃厚的歡悅。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知足。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十遍處: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地,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地,純一無雜、沒有邊際;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水……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火……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風……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藍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黃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紅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白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虛空……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心識,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心識,純一無雜、沒有邊際。
“十不善業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
“十種聖者的居所:一位比丘捨棄五支、具有六支、守護一種東西、有四種行事的依據、驅除凡夫的哲理、終止各種尋求、思維不激盪、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呢?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這就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呢?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呢?一位比丘以念守護自心。這就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呢?一位比丘經計量後受用供養物,經計量後作出忍受,經計量後作出迴避,經計量後作出驅除。這就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呢?一位比丘除卻、驅除、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所有凡夫沙門婆羅門的哲理。這就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呢?一位比丘捨棄欲尋求,捨棄有尋求,猗息在梵行尋求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呢?一位比丘捨棄貪欲的思維,捨棄瞋恚的思維,捨棄惱害的思維。這就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呢?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就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呢?一位比丘內心從貪欲之中解脫出來,從瞋恚之中解脫出來,從愚癡之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呢?一位比丘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瞋恚,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愚癡。這就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了。
“十無學法:無學的正見、無學的正思維、無學的正語、無學的正業、無學的正命、無學的正精進、無學的正念、無學的正定、無學的正智、無學的正解脫。
“賢友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為我們解說這些跟十法有關的法義。我們所有人應一起合誦這些法義,不要爭執,這樣的話梵行便會長久延續下去,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和快樂。”
4. 這時候,世尊起來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你能很好地為比丘講說 ‘合誦’ 的法義!”
導師認可舍利弗尊者所說的話,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三誦完

1 婆舍多是波婆一帶的人的族姓。

長部.十增經、增十經、十上經 (DN 34 Dasuttara Sutta) 莊春江 譯

長部34經/十增經(波梨品[第三])(莊春江譯)[DA.10]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與約五百位比丘的大比丘僧團共住在瞻波城伽伽羅蓮花池邊。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比丘學友們!」「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我將說十增法:為了涅槃的達到,
 為了苦的作終結,使一切束縛的脫離。」(350)
一法
學友們!有多所助益的一法,有應該被修習的一法,有應該被遍知的一法,有應該被捨斷的一法,有退分的一法,有勝進分的一法,有難貫通的一法,有應該使生起的一法,有應該被證知的一法,有應該被作證的一法。
(一)哪個是多所助益的一法?在諸善法上不放逸,這是多所助益的一法。(Ka)
(二)哪個是應該被修習的一法?悅意俱行的身至念,這是應該被修習的一法。(Kha)
(三)哪個是應該被遍知的一法?有漏的、與執取有關的觸,這是應該被遍知的一法。(Ga)
(四)哪個是應該被捨斷的一法?我是之慢,這是應該被捨斷的一法。(Gha)
(五)哪個是退分的一法?不如理作意,這是退分的一法。(Ṅa)
(六)哪個是勝進分的一法?如理作意,這是勝進分的一法。(Ca)
(七)哪個是難貫通的一法?無間的心定,這是難貫通的一法。(Cha)
(八)哪個是應該使生起的一法?不動智(不動搖的智),這是應該使生起的一法。(Ja)
(九)哪個是應該被證知的一法?一切眾生是依食存續的,這是應該被證知的一法。(Jha)
(十)哪個是應該被作證的一法?不動心解脫,這是應該被作證的一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十法。(351)
二法
有多所助益的二法,有應該被修習的二法,有應該被遍知的二法,有應該被捨斷的二法,有退分的二法,有勝進分的二法,有難貫通的二法,有應該使生起的二法,有應該被證知的二法,有應該被作證的二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二法?念與正知,這些是多所助益的二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二法?止與觀,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二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二法?名與色,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二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二法?無明與有的渴愛,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二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二法?不受諫性與惡友誼,這些是退分的二法。(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二法?易受諫性與善友誼,這些是勝進分的二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二法?凡因與凡緣對眾生的污染、凡因與凡緣對眾生的清淨,這些是難貫通的二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二法?二智:在滅盡上的智、在無生上的智,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二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二法?二界:有為界與無為界,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二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二法?明與解脫,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二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二十法。(352)
三法
有多所助益的三法,有應該被修習的三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三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三法?結交善人,聽聞正法,法、隨法行,這些是多所助益的三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三法?三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三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三法?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三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三法?三渴愛: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三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三法?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這些是退分的三法。(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三法?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這些是勝進分的三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三法?三出離界:這是欲的出離,即:離欲。這是色的出離,即:無色。又,凡任何有為的、緣所生的存在,滅是它的出離。這些是難貫通的三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三法?三智:關於過去部分之智、關於未來部分之智、關於現在部分之智,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三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三法?由三界組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三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三法?三明:前世住處回憶智明,眾生死亡與往生智明,在諸漏的滅盡上的智明,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三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三十法。(353)
四法
有多所助益的四法,有應該被修習的四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四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四法?四輪:適當地點的住所、善人的近依、自己正確的願求,以及以前已作的福德,這些是多所助益的四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四法?四念住:學友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看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在受上……在心上……住於在諸法上隨看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四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四法?四食: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四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四法?四暴流:欲的暴流、有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四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四法?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這些是退分的四法。(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四法?四離軛:欲軛的離軛、有軛的離軛、見軛的離軛、無明軛的離軛,這些是勝進分的四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四法?四定:退分定、住分定、勝進分定(有益於殊勝的定)、抉擇分定,這些是難貫通的四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四法?四智:法智、類比智、他心智、世俗智,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四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四法?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導向苦滅道跡聖諦,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四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四法?四沙門果:入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四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四十法。(354)
五法
有多所助益的五法,有應該被修習的五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五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五法?五勤奮支: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有信者,相信如來的覺:『像這樣,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們的大師、佛陀、世尊。』是少病者、少病苦者,具備等熟力的消化力:不過寒的、不過熱的、中間的、承受勤奮的。是不狡猾者、不偽詐者,在大師或有智的同梵行者們中如實不誇大自己。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住於活力已被發動的、強力的、堅固努力的、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的。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這些是多所助益的五法。[MN.85, MN.90, MN.129](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五法?正定五支:喜的遍滿、樂的遍滿、心的遍滿、光明的遍滿、省察相,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五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五法?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五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五法?五蓋:欲的意欲蓋、惡意蓋、惛沈睡眠蓋、掉舉後悔蓋、疑惑蓋,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五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五法?五心荒蕪:學友們!這裡,比丘在大師上疑惑、懷疑,不信解、不確信,學友們!凡那位學友在大師上疑惑、懷疑,不信解、不確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這是第一個未捨斷的心荒蕪。再者,學友們!比丘在法上疑惑、懷疑……(中略)在僧團上疑惑、懷疑……(中略)在學上疑惑、懷疑……(中略)在同梵行者們上是發怒者、不滿意者,心被打擊者,生起荒蕪(礙)者,比丘們!凡那位比丘在同梵行者上是發怒者、不滿意者,心被打擊者,生起荒蕪者,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凡他的心不彎向熱心、實踐、堅忍、勤奮,這是第五個未捨斷的心荒蕪。這些是他的五個心荒蕪,這些是退分的五法。[MN.16, AN.5.205](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五法?五根:信根、活力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些是勝進分的五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五法?五出離界:學友們!這裡,當比丘作意欲時,在欲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離欲時,在離欲上心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善逝、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欲結縛,凡緣欲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欲的出離。[AN.5.200]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惡意時,在惡意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無惡意時,心在無惡意上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善逝、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惡意結縛,凡緣惡意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惡意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加害時,在加害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無加害時,在無加害上心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善逝、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加害結縛,凡緣加害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加害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在色上作意時,在色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非色時,在非色上心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善逝、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色結縛,凡緣色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色的出離。
再者,學友們!當比丘作意有身時,在有身上心不躍入、不明淨、不住立、不志向,而當作意有身滅時,在有身滅上心躍入、明淨、住立、志向,他的那個心善逝、善修習、善升起、善解脫、離被有身結縛,凡緣有身諸漏、惱害、熱惱生起,他從那些被釋放,他不感受那個感受,這被宣說為有身的出離。這些是難貫通的五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五法?正定五智:『這個定有現樂在連同未來樂的果報。』各自的智就生起。『這個定是聖的、精神的(非物質的)。』各自的智就生起。『這個定被非邪惡人實行。』各自的智就生起。『這個定是寂靜的、勝妙的、得安息的、到達專一性的、不進入被有行折伏後妨礙狀態的。』各自的智就生起。『又,那個我就具念地進、具念地出這個定。』各自的智就生起,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五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五法?五解脫處:學友們!這裡,比丘的大師或其他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教導法,學友們!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教導法,他如此如此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對那位道理的感受者、法的感受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起;對意喜者,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這是第一個解脫處。[AN.5.26]
再者,學友們!正無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教導法,但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為他人教導法,學友們!比丘如是如是詳細地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為他人教導法,他如此如此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對那位道理的感受者、法的感受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對意喜者來說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這是第二個解脫處。
再者,學友們!正無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教導法,也沒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為他人教導法,但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作誦讀,學友們!比丘如是如是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作誦讀,他如此如此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對那位道理的感受者、法的感受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對意喜者來說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這是第三個解脫處。
再者,學友們!正無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教導法,也沒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為他人教導法,也沒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作誦讀,但以心隨尋思、隨伺察,被心隨觀察所聞、所遍學得的法,學友們!比丘如是如是以心隨尋思、隨伺察,被心隨觀察所聞、所遍學得的法,他如此如此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對那位道理的感受者、法的感受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對意喜者來說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這是第四個解脫處。
再者,學友們!正無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為比丘教導法,也沒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為他人教導法,也沒如所聞的、如所學得的法詳細地作誦讀,也沒以心隨尋思、隨伺察,被心隨觀察所聞、所遍學得的法,但某個定相被以慧善把握、善作意、善考慮、善貫通,學友們!比丘的某個定相被以慧如是如是地善把握、善作意、善考慮、善貫通,他如此如此地在那些法上成為道理的感受者與法的感受者,對那位道理的感受者、法的感受者,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對意喜者來說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這是第五個解脫處。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五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五法?五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五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五十法。(355)
六法
有多所助益的六法,有應該被修習的六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六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六法?六友好法: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慈身業在同梵行者們上公開地連同私下地被現起,這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
再者,學友們!比丘的慈語業……(中略)一致性的友好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的慈意業……(中略)一致性的友好法。
再者,學友們!凡那些如法所得的如法利得,乃至連鉢裡(鉢繫屬)的量,比丘是以像這樣利得平等受用者、與持有同梵行者共同受用者,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
再者,學友們!凡那些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稱讚的、不取著的、轉起定的戒,比丘在像這樣的諸戒上與同梵行者們公開地連同私下地住於戒達到一致的,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
再者,學友們!凡這聖的、出離的、引導那樣的行為者到苦的完全滅盡之見,在像這樣的見上與同梵行者們公開地連同私下地住於見的一致,這也是可愛所做的,尊重所做的友好法,轉起凝聚、無諍論、和合、一致性。這些是多所助益的六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六法?六隨念處:佛隨念、法隨念、僧團隨念、戒隨念、施捨隨念、天隨念,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六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六法?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六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六法?六類渴愛(六渴愛身):色的渴愛、聲的渴愛、氣味的渴愛、味道的渴愛、所觸的渴愛、法的渴愛,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六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六法?六不尊敬:學友們!這裡,比丘在大師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SN.16.13],在法上住於……(中略)在僧團上住於……(中略)在學上住於……(中略)在不放逸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在歡迎上住於不尊敬的、不順從的,這些是退分的六法。(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六法?六尊敬:學友們!這裡,比丘在大師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在法上住於……(中略)在僧團上住於……(中略)在學上住於……(中略)在不放逸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在歡迎上住於尊敬的、順從的,這些是勝進分的六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六法?六出離界:學友們!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慈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然而,惡意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確實不這麼說。學友!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凡在慈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時,然而,惡意持續遍取他的心,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這是惡意的出離,即:慈心解脫。』[AN.6.13]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悲心解脫被修習、被多作、被作為車輛、被作為基礎、被實行、被累積、被善努力,然而,加害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麼說!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中略)學友!這是加害的出離,即:悲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喜悅心解脫已修習……(中略)然而,不樂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麼說!尊者!……(中略)學友!這是不樂的出離,即:喜悅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平靜心解脫已修習……(中略),然而,貪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麼說!尊者!……(中略)學友!這是貪的出離,即:平靜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的無相心解脫已修習……(中略)然而,我的識是相的隨行者。』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麼說!尊者!……(中略)學友!這是一切相的出離,即:無相心解脫。』
學友們!又,這裡,如果比丘這麼說:『「我是」被我驅離,我不認為「我是這個」,然而,疑惑、懷疑之箭持續遍取我的心。』他應該被回答:『不要這樣,尊者不要這麼說,不要誹謗世尊,對世尊的誹謗是不好的,世尊確實不這麼說。學友們!這是無可能性、無機會:凡在「我是」被驅離時,當不認為「我是這個」時,然而,疑惑、懷疑之箭持續遍取他的心,這不存在可能性。學友們!這是疑惑、懷疑之箭的出離,即:我是之慢的根除。』這些是難貫通的六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六法?六常住處: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意識知法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AN.6.1, AN.10.20],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六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六法?六無上:無上的看見、無上的聽聞、無上的利得、無上的學、無上的服侍、無上的隨念[AN.6.8, AN.6.30],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六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六法?六證智:學友們!這裡,比丘體驗各種神通種類:是一個後變成多個,又,是多個後變成一個;現身、隱身、穿牆、穿壘、穿山無阻礙地行走猶如在虛空中;在地中作浮沈猶如在水中,又,在不被破裂的水上行走猶如在地上;在空中以盤腿來去猶如有翅膀的鳥,又,以手碰觸、撫摸這些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的日月;以身體行使自在直到梵天世界。
他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耳界聽到二者的聲音:「天與人,以及在遠處、近處。」
他對其他眾生、其他個人以心熟知心後知道:有貪的心為『有貪的心』……(中略)知道未解脫的心為『未解脫的心』。
他回憶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許多有行相的、有境遇的前世住處。
他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看見死沒往生的眾生:下劣的、勝妙的,美的、醜的,善去的、惡去的,知道依業到達的眾生:……(中略)。
他以諸漏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六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六十法。(356)
七法
有多所助益的七法,有應該被修習的七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七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七法?七聖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聽聞財、施捨財、慧財,這些是多所助益的七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七法?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活力覺支、喜覺支、寧靜覺支、定覺支、平靜覺支,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七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七法?七識住:學友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識住。[AN.7.44]
學友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這是第二識住。
學友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光音天,這是第三識住。
學友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遍淨天,這是第四識住。
學友們!有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中略)『虛空是無邊的』,到達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五識住。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到達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識住。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到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七識住。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七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七法?七煩惱潛在趨勢:欲貪煩惱潛在趨勢、嫌惡煩惱潛在趨勢、見煩惱潛在趨勢、疑煩惱潛在趨勢、慢煩惱潛在趨勢、有貪煩惱潛在趨勢、無明煩惱潛在趨勢,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七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七法?七非正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不信者、無慚者、無愧者、少聞者、懈怠者、念已忘失者、劣慧者,這些是退分的七法。(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七法?七正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有信者,是有慚者,是有愧者,是多聞者,是活力已發動者,是念已現起者,是有慧者,這些是勝進分的七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七法?七善人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知法者、知義者、知自己者、知量者、知適時者、知群眾者、知人者[知人之勝劣者-AN.7.68],這些是難貫通的七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七法?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斷想、離貪想、滅想,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七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七法?七無十之事:學友們!這裡,比丘是在學的受持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學的受持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法的注意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法的注意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欲求的調伏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欲求的調伏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獨坐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獨坐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活力發動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活力發動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念與聰敏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念與聰敏上是不離愛情者;是在見的通達上極意欲者,且未來在見的通達上是不離愛情者[AN.7.20]。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七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七法?七漏盡者之力:學友們!這裡,一切行是無常的被漏盡比丘以正確之慧善見。學友們!又凡一切行是無常的被漏盡比丘以正確之慧善見,這是漏盡比丘之力,由於該力,漏盡比丘自稱諸漏的滅盡:『我的諸漏已滅盡。』[AN.8.28]
再者,學友們!這裡,諸欲如炭火坑被漏盡比丘以正確之慧善見。學友們!又凡……(中略)『我的諸漏已滅盡。』
再者,學友們!這裡,諸漏已盡比丘的心是傾向遠離的、斜向遠離的、坡斜向遠離的、住立遠離的、極樂於離欲的、從能被一切漏住立的法終結的。學友們!又凡……(中略)『我的諸漏已滅盡。』
再者,學友們!這裡,漏盡比丘已修習、已善修習四念住。學友們!又凡……(中略)『我的諸漏已滅盡。』
再者,學友們!這裡,漏盡比丘已修習、已善修習五根。學友們!又凡……(中略)『我的諸漏已滅盡。』
再者,學友們!這裡,漏盡比丘已修習、已善修習七覺支。學友們!又凡……(中略)『我的諸漏已滅盡。』
再者,學友們!這裡,漏盡比丘已修習、已善修習八支聖道。學友們!又凡漏盡比丘已修習、已善修習八支聖道者,這也是漏盡比丘之力,由於該力,漏盡比丘自稱諸漏的滅盡:『我的諸漏已滅盡。』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七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七十法。(357)
初誦分終了。
八法
有多所助益的八法,有應該被修習的八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八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八法?八因八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哪八個?學友們!這裡,比丘依止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住,於該處他的極慚愧、情愛與恭敬被現起,這是第一因第一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AN.8.2]
從那個,又,依止大師或某位老師地位的同梵行者住,於該處他的極慚愧、情愛與恭敬被現起,他時時往見他們後,遍詢問、遍提問:『大德!這是為什麼?這個道理是什麼?』那些尊者們為他揭開未揭開的,同時也闡明未闡明的,也在各種會懷疑處的諸法上除去疑惑,這是第二因第二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
從那個,又,聽聞法後,他以二種遠離努力:身遠離與心遠離,這是第三因第三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自制防護,具足正行行境,在諸微罪中看見可怕的,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這是第四因第四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多聞者、所聽聞的憶持者、所聽聞的蓄積者,凡那些開頭是善的、中間是善的、結尾是善的;有意義的、有文字的諸法:那些宣說完全圓滿、遍純淨的梵行,像這樣的諸法被他多聞、被憶持、被言語累積、被心隨觀察、被見善貫通,這是第五因第五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
再者,學友們!比丘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住於活力已被發動的、強力的、堅固努力的、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的,這是第六因第六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及很久以前說過的記得者、回憶者,這是第七因第七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
再者,學友們!比丘在五取蘊上住於隨看著生滅:『這樣是色,這樣是色的集,這樣是色的滅沒;這樣是受,這樣是受的集,這樣是受的滅沒;這樣是想,這樣是想的集,這樣是想的滅沒;這樣是行,這樣是行的集,這樣是行的滅沒;這樣是識,這樣是識的集,這樣是識的滅沒。』這是第八因第八緣轉起梵行基礎的慧:對未獲得的之獲得,對已獲得的增大、成滿、修習圓滿。這些是多所助益的八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八法?八支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八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八法?八世間法:得到與沒得到、有名與無名、毀與譽、樂與苦,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八法。[AN.8.5](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八法?八邪性: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八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八法?八懈怠事: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做的工作,但我做工作的身體將會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對應該得而未得的、應該達到而未達到的、應該作證而未作證的發動活力。這是第一懈怠事。[AN.8.80]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我做工作,但我做工作的身體已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二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行走的道路,但我行走道路的身體將會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三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我行走道路,但我行走道路的身體已疲勞,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四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身體是疲勞的、不適合作業的,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五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我的身體是沉重的、不適合作業的,看起來像被豆子堆積,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六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有生起的小病,他這麼想:『我有這生起的小病,是適合躺臥的,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七懈怠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他這麼想:『我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那個我的身體是無力的、不適合作業的,來吧!我躺臥。』他躺臥,不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這是第八懈怠事。這些是退分的八法。(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八法?八發勤事: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做的工作,但世尊的教說不容易被做工作的我作意,來吧!我就提前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他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這是第一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做的工作,他這麼想:『我做工作,但做工作的我不能夠作意世尊的教說,來吧!我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他……(中略)發動活力。這是第二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將有應該被我行走的道路,但世尊的教說不容易被行走道路的我作意,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三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有應該被比丘行走的道路,他這麼想:『我行走道路,但世尊的教說不能夠被行走道路的我作意,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四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沒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身體是輕盈的、適合作業,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五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比丘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他這麼想:『為了托鉢行走村落或城鎮行走村落或城鎮的我完全盡所需地得到或粗或勝妙的食物,那個我的身體是有力的、適合作業,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六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有生起的小病,他這麼想:『我有這生起的小病,這存在可能性:凡我的病會增大,來吧!我……(中略)發動活力。』他……發動活力。這是第七發勤事。
再者,學友們!這裡,比丘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他這麼想:『我已從病痊癒,已從病痊癒不久,這存在可能性:凡我的病會回轉,來吧!我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他為了未得到的之得到、未達到的之達到、未作證的之作證發動活力。這是第八發勤事。這些是勝進分的八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八法?八對梵行生活的非時節、不適時:學友們!這裡,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在世間出現,以及使寂靜的、般涅槃的、導向正覺的、善逝宣說的法被教導,但,這位個人已往生地獄,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一個非時節、不適時。[AN.8.29]
再者,學友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在世間出現,以及使寂靜的、般涅槃的、導向正覺、善逝宣說的法被教導,但,這位個人已往生畜生界,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二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往生餓鬼界,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三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往生某個長壽天眾,對梵行生活這是第四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再生於邊地地方無知蠻族中,於該處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五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再生在中央地方,但他有邪見、顛倒見:『沒有被施與的,沒有被祭祀的,沒有被供養的,沒有善作惡作業的果、果報,沒有這個世間,沒有其他世間,沒有母親,沒有父親,沒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沒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告知這個世間與其他世間。』對梵行生活這是第六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中略)已再生在中央地方,但他是劣慧者、愚鈍者、聾啞者,無能力了知善說與惡說的道理,對梵行生活這是第七個非時節、不適時。
再者,學友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不在世間出現,以及使寂靜的、般涅槃的、導向正覺、善逝宣說的法不被教導,而這位個人已再生在中央地方,且他是有慧者、非愚鈍者、非聾啞者,有能力了知善說與惡說的道理,對梵行生活這是第八個非時節、不適時。(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八法?八大丈夫之尋:這是少欲者的法,這不是大欲求者的法;這是知足者的法,這不是不知足者的法;這是獨居者的法,這不是樂於聚會者的法;這是活力已發動者的法,這不是懈怠者的法;這是念已現起者的法,這不是念已忘失者的法;這是得定者的法,這不是未得定者的法;這是有慧者的法,這不是劣慧者的法;這是樂於無虛妄者的法,這不是樂於虛妄者的法[AN.8.30]。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八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八法?八勝處:某位內有色想者看見少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一個勝處。[MN.77, 249段, AN.8.65]
某位內有色想者看見無量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二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少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三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無量的美醜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四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亞麻花;又或猶如那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青的、青色、青色外觀的、青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五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黃花樹花;又或猶如那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黃的、黃色、黃色外觀的、黃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六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朱槿花;又或猶如那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赤的、赤色、赤色外觀的、赤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七個勝處。
某位內無色想者看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諸外色,猶如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太白星;又或猶如那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波羅奈生產的、兩邊光滑的衣服。同樣的,內無色想者看見白的、白色、白色外觀的、白色光澤的諸外色,征服它們後,成為這樣想者:『我知道,我看見。』這是第八個勝處。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八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八法?八解脫:有色者看見諸色,這是第一解脫。[MN.77, 246段, AN.8.66]
內無色想者看見外諸色,這是第二解脫。
只志向『清淨的』,這是第三解脫。
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後,進入後住於想受滅,這是第八解脫。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八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八十法。(358)
九法
有多所助益的九法,有應該被修習的九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九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九法?九以如理作意為根的法:當如理作意時,欣悅被生起;對喜悅者,喜被生起;對意喜者,身變得寧靜;身已寧靜者感受樂;對有樂者,心入定;在心得定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者厭;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這些是多所助益的九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九法?九遍純淨勤奮支:戒清淨遍純淨勤奮支、心清淨遍純淨勤奮支、見清淨遍純淨勤奮支、度疑清淨遍純淨勤奮支、道非道智見清淨遍純淨勤奮支、道跡智見清淨遍純淨勤奮支、知見清淨遍純淨勤奮支、慧清淨遍純淨勤奮支、解脫清淨遍純淨勤奮支,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九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九法?九眾生住處:學友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眾生住所。[AN.9.24]
學友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這是第二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猶如:光音天,這是第三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猶如:遍淨天,這是第四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無想、無感知的眾生,猶如:無想眾生天,這是第五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到達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到達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七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到達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八眾生住所。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到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這是第九眾生住所。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九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九法?九以渴愛為根的法:緣於渴愛而有遍求;緣於遍求而有得到;緣於得到而有決定;緣於決斷而有欲貪;緣於欲貪而有取著;緣於取著而持有;緣於持有而有慳吝;緣於慳吝而有守護;因為守護之故而有拿杖、拿刀、鬥諍、異執、諍論、指責、離間語、妄語等種種惡不善法生成,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九法。[DN.15, 103段, AN.9.23](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九法?九嫌恨事:『他曾對我行不利(無利益)。』而懷嫌恨、『他對我行不利。』而懷嫌恨、『他將對我行不利。』而懷嫌恨、『他曾對我的可愛者、合意者行不利。』……(中略)、『……行不利。』……(中略)、『……將行不利。』……(中略)、『他曾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有利益)。』而懷嫌恨、『……行有利。』……(中略)、『他將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而懷嫌恨,這些是退分的九法。[AN.9.29](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九法?九嫌恨的調伏:『他曾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他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他將對我行不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他曾對我的可愛者、合意者行不利……(中略)。』……、『行不利……(中略)。』……、『將……行不利……。』而調伏嫌恨、『他曾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中略)。』……、『行有利……(中略)。』……、『他將對我的不可愛者、不合意者行有利,在這裡,那如何可得。』而調伏嫌恨,這些是勝進分的九法。[AN.9.30](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九法?九種種性:緣於種種界(界種種性)種種觸生起;緣於種種觸種種受生起;緣於種種受種種想生起;緣於種種想種種意向生起;緣於種種意向種種意欲生起;緣於種種意欲種種熱惱生起;緣於種種熱惱種種遍求生起;緣種種遍求種種獲得生起,這些是難貫通的九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九法?九想:不淨想、死想、在食物上厭逆想、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無常想、在無常上苦想、在苦上無我想、捨斷想、離貪想[AN.9.16, AN.9.93],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九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九法?九次第住處:學友們!這裡,比丘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從尋與伺的平息……(中略)進入後住於……第二禪;從喜的褪去……(中略)進入後住於……第三禪;從樂的捨斷……(中略)進入後住於……第四禪。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中略)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後,進入後住於想受滅。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九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九法?九次第滅:對入初禪者,欲想被滅。對入第二禪者,尋伺被滅。對入第三禪者,喜被滅。對入第四禪者,入息出息被滅。對入虛空無邊處者,色想被滅。對入識無邊處者,虛空無邊處想被滅。對入無所有處者,識無邊處想被滅。對入非想非非想處者,無所有處想被滅。對入想受滅者,想與受被滅。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九法。[AN.9.31](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九十法。(359)
十法
有多所助益的十法,有應該被修習的十法……(中略)有應該被作證的十法。
(一)哪些是多所助益的十法?十作為保護之法: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防護,具足正行行境,在諸微罪中看見可怕的,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學友們!凡比丘是持戒者……(中略)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這是作為保護之法。[AN.10.17]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多聞者……(中略)被見善貫通,學友們!凡比丘是多聞者……(中略)被見善貫通,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有善的朋友、善的同伴、善的親密朋友,學友們!凡比丘有……(中略)善的親密朋友,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易順從糾正者,具備作易順從糾正法,是接受者,善於理解教誡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易順從糾正者,具備作易順從糾正法,是接受者,善於理解教誡者,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凡比丘為同梵行者們種種什麼應該被作的,在那裡,他是熟練者、不懶惰者,具備完整方法、考察:足以執行、足以安排,學友們!凡比丘為同梵行者……(中略)足以安排,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法的愛欲者,可愛的對話者,在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上廣大欣喜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法的愛欲者……(中略)廣大欣喜者,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任何衣服、施食、臥坐處、病人需物、醫藥必需品的知足者,學友們!凡比丘是……(中略)醫藥必需品的知足,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中略)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的,學友們!凡比丘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中略)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及很久以前說過的記得者、回憶者,學友們!凡比丘是有念者……(中略)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學友們!比丘是有慧者……(中略)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這也是作為保護之法。這些是多所助益的十法。(Ka)
(二)哪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十法?十遍處:某位認知地遍:上、下、水平四方無二種的、無量的;某位認知水遍……(中略)某位認知火遍……(中略)某位認知風遍……(中略)某位認知青遍……(中略)某位認知黃遍……(中略)某位認知赤遍……(中略)某位認知白遍……(中略)某位認知虛空遍……(中略)某位認知識遍:上、下、水平四方無二種的、無量的,這些是應該被修習的十法。(Kha)
(三)哪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十法?十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氣味處、舌處、味道處、身處、所觸處,這些是應該被遍知的十法。(Ga)
(四)哪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十法?十邪性: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些是應該被捨斷的十法。(Gha)
(五)哪些是退分的十法?十不善業之路:殺生、未給予而取、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惡意、邪見,這些是退分的十法。(Ṅa)
(六)哪些是勝進分的十法?十善業之路:殺生的戒絕、未給予而取的戒絕、邪淫的戒絕、妄語的戒絕、離間語的戒絕、粗惡語的戒絕、雜穢語的戒絕、不貪婪、無惡意、正見,這些是勝進分的十法。(Ca)
(七)哪些是難貫通的十法?十聖者住所:學友們!這裡,比丘是五支捨斷者、六支具備者,有一個守護、四個倚靠,是各自真理除去者、尋求完全消散放捨者、無混濁意向者、身行已寧靜者、心善解脫者、慧善解脫者。[AN.10.20]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五支捨斷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欲的意欲已被捨斷,惡意已被捨斷,惛沈睡眠已被捨斷,掉舉後悔已被捨斷,疑惑已被捨斷,學友們!這樣,比丘是五支捨斷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六支具備者?學友們!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是既非快意的也非不快意的,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六支具備者。
學友們!怎樣比丘有一個守護呢?學友們!這裡,比丘具備念守護心,學友們!這樣,比丘有一個守護。
學友們!怎樣比丘有四個倚靠呢?學友們!這裡,比丘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學友們!這樣,比丘有四個倚靠。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各自真理除去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凡那些個個沙門婆羅門的個個各自真理,那些全部被破除、被除去、被捨、被吐、被釋放、被捨斷、被斷念,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各自真理除去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尋求完全消散放捨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欲的尋求被捨斷、有的尋求被捨斷、梵行的尋求被安息,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尋求完全消散放捨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無混濁意向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欲的意向被捨斷、惡意的意向被捨斷、加害的意向被捨斷,學友們!這樣,比丘是無混濁意向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身行已寧靜者?學友們!這裡,比丘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平靜、念遍純淨的第四禪,學友們!這樣,比丘是身行已寧靜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心善解脫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的貪心被解脫、瞋心被解脫、癡心被解脫,學友們!這樣,比丘是心善解脫者。
學友們!而怎樣比丘是慧善解脫者?學友們!這裡,比丘知道:『我的貪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了知:『我的瞋已被捨斷……(中略)為未來不生之物。』知道:『我的癡已被捨斷……(中略)為未來不生之物。』學友們!這樣,比丘是慧善解脫者。這些是難貫通的十法。(Cha)
(八)哪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十法?十想:不淨想、死想、在食物上厭逆想、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無常想、在無常上苦想、在苦上無我想、捨斷想、離貪想、滅想[AN.10.56],這些是應該使生起的十法。(Ja)
(九)哪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十法?十滅盡事:對正見者,邪見被滅盡,凡以邪見為緣各種惡不善法生成,它們也被滅盡。對正志者,邪志……(中略)。對正語者,邪語……。對正業者,邪業……。對正命者,邪命……。對正精進者,邪精進……。對正念者,邪念……。對正定者,邪定……。對正智者,邪智……(中略)。對正解脫者,邪解脫被滅盡,凡以邪解脫為緣各種惡不善法生成,它們也被滅盡[AN.10.106]。這些是應該被證知的十法。(Jha)
(十)哪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十法?十無學法:無學正見、無學正志、無學正語、無學正業、無學正命、無學正精進、無學正念、無學正定、無學正智、無學正解脫,這些是應該被作證的十法。(Ña)
像這樣,這些是真實的、真正的、如實的、無誤的、無例外的、被如來完全現正覺的百法。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360)
十增經第十一終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4.htm

蕭式球 譯

三十四.增十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瞻波的瞿伽羅蓮池岸邊。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我說增十法,
依此得湼槃,
能令苦終結,
能解諸結縛。
2. “賢友們,一法帶來多助益,一法應修,一法應遍知,一法應捨棄,一法帶來減損,一法帶來增長,一法難掌握,一法應生起,一法應深知,一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一法呢?在善法之中不放逸。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一法呢?帶著歡喜心來修身念。這就是應修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一法呢? ‘觸’ 是有漏的,使人執取。這就是應遍知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一法呢?我慢。這就是應捨棄的一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一法呢?不如理思維。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一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一法呢?如理思維。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一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一法呢?不間斷的心定。這就是難掌握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一法呢?不動搖的智。這就是應生起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一法呢?所有眾生都依 ‘食’ 而得到持續。這就是應深知的一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一法呢?不動搖的心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一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十法,這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3. “賢友們,二法帶來多助益,二法應修,二法應遍知,二法應捨棄,二法帶來減損,二法帶來增長,二法難掌握,二法應生起,二法應深知,二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二法呢?念和覺知。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二法呢?止和觀。這就是應修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二法呢?名和色。這就是應遍知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二法呢?無明和有愛。這就是應捨棄的二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二法呢?難受教的人和惡知識。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二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二法呢?易受教的人和善知識。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二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二法呢?有因、有緣令眾生污染,有因、有緣令眾生清淨。這就是難掌握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二法呢?漏盡智和無生智。這就是應生起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二法呢?行界和無行界。這就是應深知的二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二法呢?明和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二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二十法,這二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4. “賢友們,三法帶來多助益,三法應修,三法應遍知,三法應捨棄,三法帶來減損,三法帶來增長,三法難掌握,三法應生起,三法應深知,三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三法呢?習近善人、聆聽正法、依法而行。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三法呢?三定:有覺有觀的定、無覺少觀的定、無覺無觀的定。這就是應修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三法呢?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是應遍知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三法呢?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這就是應捨棄的三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三法呢?三不善根:貪欲、瞋恚、愚癡。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三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三法呢?三善根: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三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三法呢?三出離界:從欲界出離,這稱為出離;從色界出離,這稱為無色界;從各種有、各種行、各種緣生法出離,這稱為息滅。這就是難掌握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三法呢?三智:關於過去的智、關於未來的智、關於現在的智。這就是應生起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三法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就是應深知的三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三法呢?三種明:宿命智的明、眾生生死智的明、漏盡智的明。這就是應證得的三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三十法,這三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5. “賢友們,四法帶來多助益,四法應修,四法應遍知,四法應捨棄,四法帶來減損,四法帶來增長,四法難掌握,四法應生起,四法應深知,四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四法呢?四輪:有合適的地方和住處,有善人依止,自己有求正道之心,過往有作福。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四法呢?四念處: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就是應修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四法呢?四食: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這就是應遍知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四法呢?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這就是應捨棄的四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四法呢?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四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四法呢?四軛的解除:解除欲軛、解除有軛、解除見軛、解除無明軛。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四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四法呢?知四種定:知定的減損,知定的持續,知定的增長,知定的洞察力。這就是難掌握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四法呢?四智:法智、推斷智、他心智、世間智。這就是應生起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四法呢?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之道聖諦。這就是應深知的四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四法呢?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就是應證得的四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四十法,這四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6. “賢友們,五法帶來多助益,五法應修,五法應遍知,五法應捨棄,五法帶來減損,五法帶來增長,五法難掌握,五法應生起,五法應深知,五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五法呢?五勤奮支:一位比丘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一位比丘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一位比丘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一位比丘精進,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五法呢?五正定支:喜遍滿、樂遍滿、心遍滿、光明遍滿、具有觀智相。這就是應修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五法呢?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就是應遍知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五法呢?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這就是應捨棄的五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五法呢?五種內心的障礙。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五法了。
“什麼是五種內心的障礙呢?賢友們,一個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法義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僧團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第五種內心的障礙。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五法呢?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五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五法呢?五出離界。這就是難掌握的五法了。
“什麼是五出離界呢?賢友們,一位比丘當對貪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出離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於是他立心解除貪欲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貪欲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貪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瞋恚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不瞋恚作意的時候……這稱為瞋恚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惱害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不惱害作意的時候……這稱為惱害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色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無色作意的時候……這稱為色的出離。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當對自身作意的時候,內心便不能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當對自身息滅作意的時候,內心便欣然、平靜、安穩、止息於中,於是他立心解除自身的結縛,善行踐、善修習、善增長、善解脫,從以自身為緣所生的各種漏、各種苦惱、各種熱惱之中解脫出來,不再有這些苦惱、熱惱的感受。這稱為自身的出離。
“什麼是應生起的五法呢?正定五智:親身證知,這種定為現在和未來都帶來樂報;親身證知,這種定是聖者、非物欲的;親身證知,這種定不是惡人行踐的;親身證知,這種定寂靜、高尚,由猗息而得,帶來心住一境,不是由抑壓與自責的行為而來;親身證知,這種定在入定時有念,在出定時有念。這就是應生起的五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五法呢?五種解脫處。這就是應深知的五法了。
“什麼是五種解脫處呢?賢友們,一位比丘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一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二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三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四種解脫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而是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其中一種定相,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五種解脫處。
“什麼是應證得的五法呢?五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這就是應證得的五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五十法,這五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7. “賢友們,六法帶來多助益,六法應修,六法應遍知,六法應捨棄,六法帶來減損,六法帶來增長,六法難掌握,六法應生起,六法應深知,六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六法呢?六和合法。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六法了。
“什麼是六和合法呢?賢友們,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身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口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意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樂於和具戒的同修共同受用如法取得的東西,即使是缽中的食物,都樂於和人均分。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戒之中;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正見之中;他的正見是聖者之見,是出世間之見,能使人徹底清除苦。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什麼是應修的六法呢?六隨念處: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施隨念、天隨念。這就是應修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六法呢?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這就是應遍知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六法呢?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這就是應捨棄的六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六法呢?六不敬:一個比丘對導師不敬順,對法不敬順,對僧不敬順,對修學不敬順,對不放逸不敬順,對善意不敬順。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六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六法呢?六敬:一位比丘對導師敬順,對法敬順,對僧敬順,對修學敬順,對不放逸敬順,對善意敬順。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六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六法呢?六出離界。這就是難掌握的六法了。
“什麼是六出離界呢?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瞋恚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瞋恚所擺佈的。賢友,從瞋恚之中出離,這就是慈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悲心解脫……從惱害之中出離,這就是悲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喜心解脫……從不悅之中出離,這就是喜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貪染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貪染所擺佈的。賢友,從貪染之中出離,這就是捨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還會追逐相。’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是沒有可能追逐相的。賢友,從所有相之中出離,這就是無相心解脫。’
“賢友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 ‘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還會持續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 這時應對他說: ‘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的。賢友,從疑惑與搖擺的箭刺之中出離,這就是根除我慢。’
“什麼是應生起的六法呢?六常住: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就是應生起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六法呢?六無上: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無上的隨念。這就是應深知的六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六法呢?六無比智。這就是應證得的六法了。
“什麼是六無比智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具有各種神通: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回復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能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能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能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能以手掌觸摸宏偉的日月;能親身前往梵世間。
“一位比丘有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
“一位比丘能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
“一位比丘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一位比丘能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一位比丘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如來徹底覺悟這六十法,這六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8. “賢友們,七法帶來多助益,七法應修,七法應遍知,七法應捨棄,七法帶來減損,七法帶來增長,七法難掌握,七法應生起,七法應深知,七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七法呢?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七法呢?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就是應修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七法呢?七識住。這就是應遍知的七法了。
“什麼是七識住呢?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身天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五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六識住。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七識住。
“什麼是應捨棄的七法呢?七種性向:貪著的性向、厭惡的性向、見的性向、疑惑的性向、我慢的性向、有貪的性向、無明的性向。這就是應捨棄的七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七法呢?七不正法: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聞、懈怠、失念、劣慧。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七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七法呢?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有聞、作出精進、保持念、有智慧。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七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七法呢?七善人法:知法、知義、知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這就是難掌握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七法呢?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這就是應生起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七法呢?七種受讚之處:一位比丘熱衷於修學,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習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清除渴愛,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靜處,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精進,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明念,熱誠一直不會退卻;熱衷於洞見,熱誠一直不會退卻。這就是應深知的七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七法呢?七種漏盡之力。這就是應證得的七法了。
“什麼是七種漏盡之力呢?賢友們,一位漏盡比丘以正慧如實善見所有行無常,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以正慧如實善見欲樂如火坑,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內心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確立遠離,對出離感到歡喜,終止所有有漏法,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四念處,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五根,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七覺支,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賢友們,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八正道,這就是一種漏盡之力,能為比丘帶來漏盡及知自己得到漏盡。
“如來徹底覺悟這七十法,這七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第一誦完

1. “賢友們,八法帶來多助益,八法應修,八法應遍知,八法應捨棄,八法帶來減損,八法帶來增長,八法難掌握,八法應生起,八法應深知,八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八法呢?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八種原因和條件。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八法了。
“什麼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八種原因和條件呢?賢友們,一位比丘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一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來生活,保持一份深厚的慚愧心、敬愛心和尊敬心,時常前往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那裏問問題、問義理,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為他揭開遮蔽,使他清晰明白,令他清除疑惑。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二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聽法之後,在身遠離、心遠離兩種遠離之中修行取證。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三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四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五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六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七種原因和條件。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持續觀察五取蘊的生與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這是取得梵行和智慧及令其修習圓滿的第八種原因和條件。
“什麼是應修的八法呢?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應修的八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八法呢?八種世間法:得、失、譽、毀、稱、譏、樂、苦。這就是應遍知的八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八法呢?八邪道: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這就是應捨棄的八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八法呢?八種懈怠。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種懈怠呢?賢友們,一個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 ‘我已走完路,走路使我身體疲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疲累,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飽脹沉重,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 ‘我生了小病,這段時間我需要休息,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懈怠。
“賢友們,再者,一個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 ‘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身體虛弱,不適合修習,現在讓我去睡覺吧。’ 他去了睡覺,不會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懈怠。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八法呢?八種精進。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種精進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在需要做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做事務,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一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做完事務的時候,心想: ‘我已做完事務,做事務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二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需要走路的時候,心想: ‘我將要走路,這會使我不易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三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走完路的時候,心想: ‘我已走完路,走路時我不能專心在佛陀的教誡之中作意,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四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不能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輕快,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五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他心想: ‘我入村落或市鎮化食時,粗細食物取得滿缽,這使我身體有力,適合修習,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六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在生小病的時候,心想: ‘我生了小病,這是有可能變得嚴重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七種精進。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從疾病中復原不久,心想: ‘我從疾病中復原不久,這是有可能再次復發的,現在讓我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吧。’ 他為得到那還沒有得到的、證得那還沒有證得的而作出精進。這是第八種精進。
“什麼是難掌握的八法呢?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這就是難掌握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呢?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這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地獄之中。這是第一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畜生之中。這是第二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餓鬼之中。這是第三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長壽天之中。這是第四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沒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到達的邊地、未開化、沒有知識的地方之中。這是第五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帶著邪見: ‘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這是第六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他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這是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但他劣慧、遲鈍、昏昧,沒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七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賢友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沒有出現於世上,沒有人說帶來平息、湼槃、正覺的法義,沒有由善逝所講授的法義,但這個眾生投生在文明國家之中,他具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有能力分辨什麼是善說或不善說的義理。這是第八種錯失修習梵行的時機。
“什麼是應生起的八法呢?八大人覺──偉大的人反思法義: ‘這法義是為少欲的人而不是多欲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知足的人而不是不知足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遠離的人而不是喜好群集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精進的人而不是懈怠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保持念的人而不是失念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有定的人而不是沒有定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具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劣慧的人而設的,這法義是為喜好、樂於息滅戲論的人而不是喜好、樂於戲論的人而設的。’ 這就是應生起的八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八法呢?八勝處。這就是應深知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勝處呢?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一勝處。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二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三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四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有如觀看亞麻花那樣,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或有如觀看藍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五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有如觀看迦尼迦羅花那樣,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或有如觀看黃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六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有如觀看木槿花那樣,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紅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七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有如觀看草藥星那樣,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白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這是第八勝處。
“什麼是應證得的八法呢?八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八法了。
“什麼是八解脫呢?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這是第一解脫。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這是第二解脫。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這是第三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是第四解脫。
“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是第五解脫。
“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是第六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第七解脫。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這是第八解脫。
“如來徹底覺悟這八十法,這八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2. “賢友們,九法帶來多助益,九法應修,九法應遍知,九法應捨棄,九法帶來減損,九法帶來增長,九法難掌握,九法應生起,九法應深知,九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九法呢?九如理思維根本法:當有如理思維時,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因為內心有定而有如實知見;因如實知見而有厭離;因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修的九法呢?九清淨勤奮支:戒清淨勤奮支、心清淨勤奮支、見清淨勤奮支、度疑清淨勤奮支、道與非道知見清淨勤奮支、道跡知見清淨勤奮支、知見清淨勤奮支、智慧清淨勤奮支、解脫清淨勤奮支。這就是應修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九法呢?九種眾生住處。這就是應遍知的九法了。
“什麼是九種眾生住處呢?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這是第一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就正如梵身天和初禪天那樣。這是第二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樣。這是第三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就正如遍淨天那樣。這是第四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沒有想、沒有受,就正如無想有情天那樣。這是第五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投生至空無邊處天。這是第六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投生至識無邊處天。這是第七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投生至無所有處天。這是第八種眾生住處。
“賢友們,有些眾生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投生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第九種眾生住處。
“什麼是應捨棄的九法呢?渴愛為根本所帶來的九法:以渴愛為條件而有尋求;以尋求為條件而有所得;以所得為條件而有區別心;以區別心為條件而有貪欲;以貪欲為條件而有愛著;以愛著為條件而有執取;以執取為條件而有吝嗇;以吝嗇為條件而有防範;以防範為原因,便會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各種惡不善法產生。這就是應捨棄的九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九法呢?九種敵意的成因:因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而生敵意。這就是帶來減損的九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九法呢?九種敵意的清除:雖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這就是帶來增長的九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九法呢?九種不同:以各種不同的 ‘界’ 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觸’ ;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受’ ;以各種不同的受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想’ ;以各種不同的想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思維’ ;以各種不同的思維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願欲’ ;以各種不同的願欲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熱切’ ;以各種不同的熱切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尋求’ ;以各種不同的尋求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 ‘所得’ 。這就是難掌握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九法呢?九想: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這就是應生起的九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九法呢?九種次第安住。這就是應深知的九法了。
“什麼是九種次第安住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賢友們,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賢友們,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賢友們,他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賢友們,他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賢友們,他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賢友們,他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什麼是應證得的九法呢?九種次第息滅:在進入初禪時,貪欲想息滅;在進入二禪時,覺觀息滅;在進入三禪時,喜息滅;在進入四禪時,呼吸息滅;在進入空無邊處時,色想息滅;在進入識無邊處時,空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無所有處時,識無邊處想息滅;在進入非想非非想處時,無所有處想息滅;在進入想受滅盡定時,想和受息滅。這就是應證得的九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九十法,這九十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3. “賢友們,十法帶來多助益,十法應修,十法應遍知,十法應捨棄,十法帶來減損,十法帶來增長,十法難掌握,十法應生起,十法應深知,十法應證得。
“什麼是帶來多助益的十法呢?十種帶來助益之法。這就是帶來多助益的十法了。
“什麼是十種帶來助益之法呢?賢友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同修做任何辛勞的工作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求法的意欲,喜歡受持法義,對法和律有濃厚的歡悅。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知足。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是帶來助益之法。
“什麼是應修的十法呢?十遍處: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地,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地,純一無雜、沒有邊際;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水……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火……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風……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藍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黃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紅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白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虛空……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心識,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心識,純一無雜、沒有邊際。這就是應修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遍知的十法呢?十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這就是應遍知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捨棄的十法呢?十邪道: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就是應捨棄的十法了。
“什麼是帶來減損的十法呢?十不善業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這就是帶來減損的十法了。
“什麼是帶來增長的十法呢?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這就是帶來增長的十法了。
“什麼是難掌握的十法呢?十種聖者的居所:一位比丘捨棄五支、具有六支、守護一種東西、有四種行事的依據、驅除凡夫的哲理、終止各種尋求、思維不激盪、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這就是難掌握的十法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呢?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這就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呢?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呢?一位比丘以念守護自心。這就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呢?一位比丘經計量後受用供養物,經計量後作出忍受,經計量後作出迴避,經計量後作出驅除。這就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呢?一位比丘除卻、驅除、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所有凡夫沙門婆羅門的哲理。這就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呢?一位比丘捨棄欲尋求,捨棄有尋求,猗息在梵行尋求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呢?一位比丘捨棄貪欲的思維,捨棄瞋恚的思維,捨棄惱害的思維。這就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呢?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就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呢?一位比丘內心從貪欲之中解脫出來,從瞋恚之中解脫出來,從愚癡之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了。
“賢友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呢?一位比丘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瞋恚,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愚癡。這就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了。
“什麼是應生起的十法呢?十想: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這就是應生起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深知的十法呢?十種消失:正見能令邪見消失,能令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消失,能令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正思維能令邪思維消失……正語能令邪語消失……正業能令邪業消失……正命能令邪命消失……正精進能令邪精進消失……正念能令邪念消失……正定能令邪定消失……正智能令邪智消失……正解脫能令邪解脫消失,能令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消失,能令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這就是應深知的十法了。
“什麼是應證得的十法呢?十無學法:無學的正見、無學的正思維、無學的正語、無學的正業、無學的正命、無學的正精進、無學的正念、無學的正定、無學的正智、無學的正解脫。這就是應證得的十法了。
“如來徹底覺悟這一百法,這一百法是真實、真確、如實、不假、確定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增支部》(Anguttara Nikāya)

2集

增支部.等心經、結 (Samacitta Sutta) AN 2:37

莊春江 譯

增支部2集37經(莊春江譯)[MA.21]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當時,尊者舍利弗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我將教導內結與外結人,你們要聽它!你們要好好作意,我將說了。」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而什麼是內結人?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自制防護,具足正行行境,在諸微罪中看見可怕的,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於某個天眾。他從那裡死沒,是返回者,返回此處的狀態者。學友們!這被稱為內結人返回者,返回此處的狀態者。
學友們!而什麼是外結人?學友們!這裡,比丘是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自制防護,具足正行與行境,在諸微罪中看見可怕的,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他進入後住於某種寂靜的心解脫,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於某個天眾。他從那裡死沒,是不還者,不返回此處的狀態者。學友們!這被稱為外結人不還者,不返回此處的狀態者。
再者,學友們!比丘是持戒者……(中略)在諸學處上受持後學習,他是只為了欲的厭、離貪、滅的行者;他是只為了有的厭、離貪、滅的行者;他是為了渴愛的滅盡的行者;他是為了貪的滅盡的行者,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於某個天眾。他從那裡死沒,是不還者,不返回此處的狀態者。學友們!這被稱為外結人不還者,不返回此處的狀態者。」
那時,眾多等心天神1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立的那些天神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這位尊者舍利弗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對比丘們教導內結與外結人,大德!群眾已大喜。大德!請世尊出自憐愍去見尊者舍利弗,那就好了!」
世尊以沈默狀態同意。
那時,世尊就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就像這樣在祇樹林消失,出現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舍利弗的面前。世尊在設置的座位坐下,尊者舍利弗向世尊問訊後,也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這裡,眾多等心天神來見我。抵達後,向我問訊後,在一旁站立。舍利弗!在一旁站立的那些天神對我說這個:『大德!這位尊者舍利弗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對比丘們教導內結與外結人,大德!群眾大喜。大德!請世尊出自憐愍去見尊者舍利弗,那就好了!』舍利弗!又,那些天神成為十位後,也成為二十位後,也成為三十位後,也成為四十位後,也成為五十位後,也成為六十位後站在大概僅錐尖頂點貫穿處,但不互相妨礙(傷害)。舍利弗!又,你會這麼想:『那些天神的心確實在那裡像這樣已修習,以那個,那些天神成為十位後,也成為二十位後,也成為三十位後,也成為四十位後,也成為五十位後,也成為六十位後站在大概僅錐尖頂點貫穿處,但不互相妨礙。』舍利弗!但這不應該被看作這樣,舍利弗!就在這裡,那些天神的心像這樣已修習,以那個,那些天神成為十位後……(中略)不互相妨礙。因此,舍利弗!應該被這麼學:『我們要有寂靜的諸根、寂靜的心意。』舍利弗!應該被你們這麼學。舍利弗!因為有寂靜諸根、寂靜心意的你們就必將有寂靜的身業、寂靜的語業、寂靜的意業:『我們將對同梵行者只帶來寂靜的禮物。』舍利弗!應該被你們這麼學。舍利弗!其他外道遊行者{我隨聞}[滅亡了?]:凡沒聽聞這個法的教說。」

1. 「等心天神」:「等心天」,南傳作「等心天神」(samacittā deva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同樣-心的諸神」(same-minded deities)。按:《滿足希求》說,心以「微細性等同」(sukhumabhāvasamatāya)為「等心」,因為他們全在細微類似心上(sukhume cittasarikkhake)築造自己的個體。另,sama有多意,包含「寂靜」與「相同」,如果解讀成「寂靜天」(即sama=santa)則就與後面「諸根寂靜/寂靜的諸根」的經文教說相呼應了。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265.htm

蕭式球 譯

三十五.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我要說有內結的人和有外結的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是的。”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什麼是一個有內結的人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六欲天之中。他在欲界這裏死後返還欲界,是一個 ‘返還’ 的人。
“賢友們,這人返還欲界,因此稱為一個有內結的人。
“賢友們,什麼是一個有外結的人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時常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淨居天之中。他在欲界這裏死後不再返還欲界,是一個 ‘不還’ 的人。
“賢友們,這人不再返還欲界,因此稱為一個有外結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進入了對欲樂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進入了對有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進入了盡除渴愛的道路,進入了盡除貪欲的道路,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淨居天之中。他在欲界這裏死後不再返還欲界,是一個 ‘不還’ 的人。
“賢友們,這人不再返還欲界,因此稱為一個有外結的人。”
這時候,一些同等心天神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舍利弗尊者在東園鹿母講堂對比丘說有內結的人和有外結的人。大眾都感到歡欣。大德,願世尊悲憫,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就好了。”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那些天神的建議。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隱沒,在東園鹿母講堂舍利弗尊者面前出現。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舍利弗尊者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把同等心天神請他見舍利弗尊者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舍利弗尊者,更對他說: “舍利弗,這些同等心天神即使十位、二十位以至六十位一起站在錐尖那樣小的地方,都不會互相阻礙。
“舍利弗,可能你會這樣想: ‘這些同等心天神是在天界那裏修心,因此即使十位、二十位以至六十位一起站在錐尖那樣小的地方,都不會互相阻礙。’ 舍利弗,不要持這種見。這些同等心天神是在人間這裏修心,投生天界後即使十位、二十位以至六十位一起站在錐尖那樣小的地方,都不會互相阻礙。
“舍利弗,因此,你應這樣修學:要修習根門寂靜、意寂靜。舍利弗,若你修習根門寂靜、意寂靜,便會以寂靜的身業、口業、意業來看待同修。舍利弗,你應這樣修學。
“舍利弗,外道遊方者是沒有得著的,他們沒有聽過這些法義。”

AN 2:129增支部 (or AN 2:131) 發願之一

莊春江 譯

  1. 2.祈願品
增支部2集131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祈願的有信比丘應該這麼正確地祈願:『願我是像任何舍利弗、目揵連那樣的。』比丘們!我的弟子比丘們中,這是秤;這是衡量,即:舍利弗、目揵連。」[AN.4.176]

蕭式球 譯

一二九.發願之一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比丘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舍利弗和目
犍連那樣!
“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弟子之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3集

增支部AN 3:128 阿那律經第二、阿那律陀之二 (Dutiya-anuruddha Sutta)

莊春江 譯

增支部3集131經/阿那律經第二(莊春江譯)

  那時,尊者阿那律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阿那律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舍利弗學友!這裡,我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檢視千世界,又,我的活力已被發動成為不退的,念已現起成為不忘失的,身已身已寧靜成為無激情的,已得定成為心一境的,然而,我的心沒不執取後從諸漏被解脫。」
  「阿那律學友!凡你這麼想:『我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檢視千世界。』這是關於你的慢,及凡你這麼想:『我的活力已被發動成為不退的,念已現起成為不忘失的,身已寧靜成為無激情的,已得定成為心一境的。』這是關於你的掉舉,及凡你這麼想:『然而,我的心沒不執取後從諸漏被解脫。』這是關於你的後悔。請尊者阿那律捨斷這三法、不作意這三法後,集中心於不死界,那就好了!」
  那時,過些時候,尊者阿那律捨斷這三法、不作意這三法後,集中心於不死界。那時,住於單獨的、隱離的、不放逸的、熱心的、自我努力的尊者阿那律不久就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然後尊者阿那律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54.htm

蕭式球 譯

一二八.阿那律陀之二

這時候,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我能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察一千個世間。我能作出精進,不懈怠;能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能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能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但是,我的內心還沒有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阿那律陀賢友,如果內心這樣想: ‘我能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察一千個世間。’ 這會為你帶到我慢之中。如果內心這樣想: ‘我能作出精進,不懈怠;能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能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能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這會為你帶到掉舉之中。如果內心這樣想: ‘我的內心還沒有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這會為你帶到悔疚之中。如果阿那律陀尊者能捨棄這三種東西,內心不在這三種東西之中思維作意,只是擺放在甘露界之中就好了。”
之後,阿那律陀尊者捨棄這三種東西,內心不在這三種東西之中思維作意,只擺放在甘露界之中。阿那律陀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阿那律陀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4集

增支部AN 4:167 四集第167經,大目揵連經、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 Sutta

莊春江 譯

增支部4集167經/大目揵連經(莊春江譯)

  那時,尊者舍利弗去見尊者大目揵連。抵達後,與尊者大目揵連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大目揵連說這個:
  「目揵連學友!有這四種行道,哪四種?遲緩通達的苦行道、快速通達的苦行道、遲緩通達的樂行道、快速通達的樂行道,學友!這是四種行道。學友!這四種行道中,經由哪個行道,不執取後,你的心從諸漏被解脫?」
  「舍利弗學友!有這四種行道,哪四種?遲緩通達的苦行道、快速通達的苦行道、遲緩通達的樂行道、快速通達的樂行道,學友!這是四種行道。學友!這四種行道中,這個快速通達的苦行道,經由這個行道,不執取後,我的心從諸漏被解脫。」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49.htm

蕭式球 譯

一六七.目犍連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大目犍連尊者那裏,和大目犍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大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賢友,有四通行。什麼是四通行呢?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賢友,有這四通行。賢友,在這四通行之中,你是以哪一種通行而令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的呢?”
“舍利弗賢友,有四通行。什麼是四通行呢?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賢友,有這四通行。賢友,在這四通行之中,我是以苦速通行而令內心沒有執取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的。”

增支部AN 4:172 四集,第172經(解析經、分析經) (Vibhatti Sutta)

莊春江 譯

增支部4集172經/解析經(莊春江譯)

在那裡,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比丘學友們!」「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經受具足戒半個月,從範圍從字句,義理無礙解被我作證,那個我以種種法門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然而凡如果有疑惑或懷疑,他以問題對我,我以解答,我們的大師是面對者:凡我們的法的善巧者。
學友們!經受具足戒半個月,從範圍從字句,法無礙解被我作證,那個我以種種法門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然而凡如果有疑惑或懷疑,他以問題對我,我以解答,我們的大師是面對者:凡我們的法的善巧者。
學友們!經受具足戒半個月,從範圍從字句,詞無礙解被我作證,那個我以種種法門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然而凡如果有疑惑或懷疑,他以問題對我,我以解答,我們的大師是面對者:凡我們的法的善巧者。
學友們!經受具足戒半個月,從範圍從字句,辯才無礙解被我作證,那個我以種種法門告知、教導、使知、建立、開顯、解析、闡明,然而凡如果有疑惑或懷疑,他以問題對我,我以解答,我們的大師是面對者:凡我們的法的善巧者。」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4.htm

蕭式球 譯

一七二.分析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在我受具足戒半個月後,便證悟義無礙解,我有好的言辭文句,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向人解釋、演說、講說、宣講、建立、揭示、分析、弄清。有搖擺、有疑心的人問我問題,我能帶出導師的善巧法義來回答。
“……法無礙解……
“……詞無礙解……
“賢友們,在我受具足戒半個月後,便證悟辯無礙解,我有好的言辭文句,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向人解釋、演說、講說、宣講、建立、揭示、分析、弄清。有搖擺、有疑心的人問我問題,我能帶出導師的善巧法義來回答。”

5集

增支部AN 5:132 隨轉輪經第二、跟隨轉動 Dutiyacakkānuvattanasuttaṃ

莊春江 譯

增支部5集132經/隨轉輪經第二(莊春江譯)

  「比丘們!具備五支的轉輪王的長子就以法使被父親轉起之輪隨轉起,那個輪不被任何生為人的怨敵有生命者反轉,哪五個?比丘們!這裡,轉輪王的長子是知義理者、知法者、知適量者、知適時者、知群眾者,比丘們!具備這五支,轉輪王的長子就以法使被父親轉起之輪隨轉起,那個輪不被任何生為人的怨敵有生命者反轉。
  同樣的,比丘們!具備五法的舍利弗完全地使被如來轉起之無上法輪隨轉起,那個輪不被沙門,或被婆羅門,或被天,或被魔,或被梵,或被世間中任何者反轉,哪五個?比丘們!這裡,舍利弗是知義理者、知法者、知適量者、知適時者、知群眾者,比丘們!具備這五支,舍利弗完全地使被如來轉起之無上法輪隨轉起,那個輪不被沙門,或被婆羅門,或被天,或被魔,或被梵,或被世間中任何者反轉。」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992.htm

蕭式球 譯

一三二.跟隨轉動

“比丘們,轉輪王的長子具有五種要素,跟隨轉動由父王以法所轉的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是哪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轉輪王的長子是一個知義、知法、知合適份量、知合適時間、知大眾的人。
“比丘們,轉輪王的長子具有這五種要素,跟隨轉動由父王以法所轉的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
“比丘們,同樣地,舍利弗具有五法,能正確無誤地跟隨轉動由如來所轉的無上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舍利弗是一個知義、知法、知合適份量、知合適時間、知大眾的人。
“比丘們,舍利弗具有這五法,能正確無誤地跟隨轉動由如來所轉的無上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7集

增支部AN 7:61 (AN 7:58) 打瞌睡經 Pacalāyamānasuttaṃ

莊春江 譯

增支部7集61經/打瞌睡經(莊春江譯)[MA.83]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祇國蘇蘇馬拉山之配沙卡拉林的鹿林。
當時,尊者大目揵連在摩揭陀國猛子村坐著打瞌睡。世尊以清淨、超越常人的天眼,看見在摩揭陀國猛子村坐著打瞌睡的尊者大目揵連。看見後,世尊就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就像這樣在婆祇國蘇蘇馬拉山之配沙卡拉林的鹿林消失,出現在摩揭陀國猛子村尊者大目揵連的面前。世尊在設置的座位坐下。坐下後,世尊對尊者大目揵連說這個:
「目揵連!你打瞌睡嗎?目揵連!你打瞌睡嗎?」
「是的,大德!」
「目揵連!因此,在這裡,當你依那個想而住於進入睡眠時,你不要作意那個想,你不要多作那個想。目揵連!這存在可能性: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揵連!則你應該依所聽到、所學得的法以心隨尋思、隨伺察,應該被心隨觀察。目揵連!這存在可能性: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揵連!則你應該依所聽到、所學得的法作詳細地誦讀。目揵連!這存在可能性: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揵連!則你應該拉兩耳,以手摩擦肢體。目揵連!這存在可能性: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揵連!則你應該從座位起來後,以水摩擦兩眼後,張望四方,應該仰視星星與星光。目揵連!這存在可能性: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揵連!則你應該作意光明想,應該確立白天想:在夜間如在白天那樣地,在白天如在夜間那樣地,像這樣,應該以無遮蔽、不被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目揵連!這存在可能性: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揵連!則前後有感知的:你應該內斂諸根、心意不在外地決意經行。目揵連!這存在可能性:當你住於這樣時,那睡眠能被捨斷。
但,當你住於這樣時,如果那睡眠不能被捨斷,目揵連!則你應該以右脅作獅子臥:[左]腳放在[右]腳上、作意起來想後,是具念的、正知的。目揵連!而當你醒來時,應該就迅速地起來:『我將不住於專修躺臥之樂、橫臥之樂、睡眠之樂。』目揵連!應該被你這麼學。
因此,目揵連!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沈醉於高傲去俗人家中。』目揵連!應該被你這麼學。目揵連!如果比丘沈醉於高傲去俗人家中,目揵連!因為他們在家中有應該作的義務,而當比丘來時,人們不作意,在那裡,比丘這麼想:『現在,在這家中誰破壞我,現在,這些人對我脫離的形色。』像這樣,以無利得而羞愧臉紅;羞愧臉紅者則掉舉;掉舉者則不自制;不自制者心遠離定。
因此,目揵連!應該被你這麼學:『我將不談論爭議性的談論。』目揵連!應該被你這麼學。目揵連!當有爭議性的談論時,則多談論能被預期;當多談論時,則有掉舉;掉舉者則不自制;不自制者心遠離定。
目揵連!我不稱讚與一切[人]接觸,目揵連!但,我也不稱讚不與一切[人]接觸。目揵連!我不稱讚與在家者及出家者之接觸,但,凡那些少聲音的、安靜的、離人之氛圍的、人獨住的、適合獨坐的住處者,我稱讚那樣的住處。」
在這麼說時,尊者目揵連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什麼情形,簡要地[說],是渴愛之滅盡解脫的、究竟終結的、究竟軛安穩、究竟梵行、究竟完結的、天-人們中最上的比丘呢?」
「目揵連!這裡,被比丘聽聞:『一切法都是不足以為了執持的。』目揵連!這樣,如果這個被比丘聽聞:『一切法都是不足以為了執持的。』他證知一切法;證知一切法後,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後,凡感受任何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看著無常、住於隨看著離貪、住於隨看著滅、住於隨看著斷念。
當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看著無常、住於隨看著離貪、住於隨看著滅、住於隨看著斷念時,不執取世間中任何事物,不執取者不戰慄,不戰慄者就自己證涅槃,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目揵連!這個情形,簡要地[說],是渴愛之滅盡解脫的、究竟終結、從束縛究竟安穩、究竟梵行、究竟完結、天-人們中最上的比丘。」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317.htm

蕭式球 譯

五十八.打瞌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在摩揭陀的拘邏婆村坐著打瞌睡。世尊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大目犍連尊者打瞌睡,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鹿野苑隱沒,在拘邏婆村大目犍連尊者面前出現。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大目犍連尊者說: “目犍連,你是否在打瞌睡?目犍連,你是否在打瞌睡呢?”
“大德,是的。”
“目犍連,既然這樣,無論你安住在什麼想之中,若出現睡意時,可對那些想作意,多作那些想。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用手拉一雙耳珠,按摩肢體。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起座用水洗眼簾,然後環視四方,仰望星光。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在光明想之中作意,持續這份明亮想,日間這樣,晚上也是這樣;你修習明亮心,使之沒有障蓋、沒有遮蔽。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做行禪,持續帶著前後行走的想,收攝六根,意念不向外弛散。當你這樣做時,睡意可能會消除。
“目犍連,如果這樣做睡意不能消除,可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睡醒便立即起床,不要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
“目犍連,你應這樣修學。
“目犍連,既然這樣,你應這樣修學:不要帶著高傲心到族人那裏。目犍連,你應這樣修學。目犍連,如果一個比丘帶著高傲心到族人那裏,族人正在處理事務,沒有對到來的比丘作意,那個比丘便會心想: ‘現在這些人對我沒有歡喜心,誰令這些族人不和呢?’ 他因得不到供養而感到不滿,因不滿而帶來掉舉,因掉舉而沒有約束,因沒有約束而導致內心遠離定。
“目犍連,既然這樣,你應這樣修學:不要說爭論的說話。目犍連,你應這樣修學。目犍連,說爭論的說話時便要說很多說話,說很多說話時便會帶來掉舉,因掉舉而沒有約束,因沒有約束而導致內心遠離定。
“目犍連,不是所有連繫我都稱讚,也不是所有連繫我都不稱讚;目犍連,跟任何在家與出家的人連繫我都不稱讚;跟任何沒有吵雜、寧靜、沒有閒雜人等、遠離人煙、理想的靜處連繫我都稱讚。”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他說: “大德, ‘簡略地說,一位比丘怎樣才可達到愛盡得解脫、究竟之處、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天人最勝之處呢?’ 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目犍連,當一位比丘聽了 ‘不被一切事物所困窘’ 的法義時,便會正確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正確認知時,便會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遍知時,便會在領受各種感受時──不論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都保持無常觀、無欲觀、息滅觀、放捨觀;當對感受保持無常觀、無欲觀、息滅觀、放捨觀時,便會在世間之中沒有任何執取;當在世間之中沒有任何執取時,便不會受到打動;當不受打動時,便會親身證得湼槃,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目犍連,這就是 ‘簡略地說,一位比丘怎樣才可達到愛盡得解脫、究竟之處、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天人最勝之處呢?’ 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了。”

10集

增支部AN 10:7 舍利弗經 Sāriputtasuttaṃ

莊春江 譯

增支部10集7經/舍利弗經(莊春江譯)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阿難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比丘會有像這樣定的獲得:既不是關於地的地想,也不是關於水的水想,不是關於火的火想,不是關於風的風想,不是關於虛空無邊處的虛空無邊處想,不是關於識無邊處的識無邊處想,不是關於無所有處的無所有處想,不是關於非想非非想處的非想非非想處想,不是關於這個世間的這個世間想,不是關於其他世間的其他世間想,但還是想嗎?」
「阿難學友!比丘會有像這樣定的獲得:既不是關於地的地想……(中略)不是關於其他世間的其他世間想,但還是想。」
「舍利弗學友!那麼,如怎樣你比丘會有像這樣定的獲得:既不是關於地的地想……(中略)不是關於其他世間的其他世間想,但還是想呢?」
「阿難學友!這裡,有一次,我就住在舍衛城盲者的樹林,在那裡,我進入像這樣的定:既不是關於地的地想,也不是關於水的水想,不是關於火的火想,不是關於風的風想,不是關於虛空無邊處的虛空無邊處想,不是關於識無邊處的識無邊處想,不是關於無所有處的無所有處想,不是關於非想非非想處的非想非非想處想,不是關於這個世間的這個世間想,不是關於其他世間的其他世間想,但還是想。」
「舍利弗學友!但,那時,你有什麼想呢?」
「學友!我的一個想生起,另一個想被滅:『有之滅為涅槃,有之滅為涅槃。』學友!猶如當柴火燃燒時,一個火焰生起,另一個火焰被滅。同樣的,學友!我的一個想生起,另一個想被滅:『有之滅為涅槃,有之滅為涅槃。』學友!而,那時,我有『有之滅為涅槃』之想。」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39.htm

蕭式球 譯

七.舍利弗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一位取得定的比丘,能否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呢?”

“阿難賢友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是能夠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

“舍利弗賢友舍利弗賢友,一位取得定的比丘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怎樣才能做到對地沒有地想怎樣才能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呢而他是有想的呢?”

“阿難賢友阿難賢友,有一次有一次,我我住在舍衛城的盲林住在舍衛城的盲林,在那裏在那裏,我進入一種定我進入一種定,當中當中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我是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我是有想的有想的。”

“那時舍利弗尊者的想是怎麼樣的呢那時舍利弗尊者的想是怎麼樣的呢?”

“賢友賢友,那時我即生即滅的想那時我即生即滅的想,都是這種內容的想都是這種內容的想:‘有的息滅就是湼槃有的息滅就是湼槃,有有的息滅就是湼槃的息滅就是湼槃。’

“賢友賢友,就正如閃爍的火在燃燒就正如閃爍的火在燃燒,它即生即滅的它即生即滅的,都是這一種火焰都是這一種火焰。同樣地同樣地,那時我即生即滅的想那時我即生即滅的想,都是這種內容的想都是這種內容的想:‘有的息滅就是湼槃有的息滅就是湼槃,有的息滅就是有的息滅就是湼槃湼槃。”

《相應部》(Saṃyutta Nikāya)

  1. 天子相應

SN 2:29 蘇尸摩經、須尸摩經、須深天子(Susimasuttaṃ)

莊春江 譯

相應部2相應29經/蘇尸摩經(天子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SA.1306]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尊者阿難說這個:「阿難!你也喜歡舍利弗嗎?」
「大德!確實,對非愚者、惡性者、愚昧者、心顛倒者,誰不會喜歡尊者舍利弗?大德!尊者舍利弗是賢智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大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博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捷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速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利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洞察慧者[SN.8.7, MN.111];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少欲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知足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獨居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離群眾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活力已發動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告誡他人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被告誡的能容忍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舉罪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惡的呵責者。大德!確實,對非愚者、惡性者、愚昧者、心顛倒者,誰不會喜歡尊者舍利弗?」
「這是這樣,阿難!這是這樣,阿難!
阿難!確實,對非愚者、惡性者、愚昧者、心顛倒者,誰不會喜歡尊者舍利弗?阿難!尊者舍利弗是賢智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大慧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博慧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捷慧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速慧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利慧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洞察慧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少欲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知足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獨居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離群眾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活力已發動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解說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他人言語的容忍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舉罪者;阿難!尊者舍利弗是惡的呵責者。阿難!確實,對非愚者、惡性者、愚昧者、心顛倒者,誰不會喜歡尊者舍利弗?」
那時,當對尊者舍利弗的稱讚被說時,蘇尸摩天子被大天子眾圍繞,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立的蘇尸摩天子對世尊說這個:
「這是這樣,世尊!這是這樣,善逝!大德!確實,對非愚者、惡性者、愚昧者、心顛倒者,誰不會喜歡尊者舍利弗?大德!尊者舍利弗是賢智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大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博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捷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速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利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洞察慧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少欲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知足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獨居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離群眾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活力已發動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告誡他人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被告誡的能容忍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舉罪者;大德!尊者舍利弗是惡的呵責者。大德!確實,對非愚者、惡性者、愚昧者、心顛倒者,誰不會喜歡尊者舍利弗?
大德!又,不論我到哪個天子眾中,就多聽到這樣的聲音:『尊者舍利弗是賢智者;尊者舍利弗是大慧者;尊者舍利弗是博慧者;尊者舍利弗是捷慧者;尊者舍利弗是速慧者;尊者舍利弗是利慧者;尊者舍利弗是洞察慧者;尊者舍利弗是少欲者;尊者舍利弗是知足者;尊者舍利弗是獨居者;尊者舍利弗是離群眾者;尊者舍利弗是活力已發動者;尊者舍利弗是告誡他人者;尊者舍利弗是被告誡的能容忍者;尊者舍利弗是舉罪者;尊者舍利弗是惡的呵責者。』大德!確實,對非愚者、惡性者、愚昧者、心顛倒者,誰不會喜歡尊者舍利弗?」
那時,當對尊者舍利弗的稱讚被說時,蘇尸摩天子的天子眾成為悅意的、喜悅的、生起喜-喜悅的,出現種種輝耀的容色。
猶如美麗的、純正的、八個切割面的、作工細緻的、放在黃毛布上的琉璃寶珠,輝耀、照亮、照耀。同樣的,當對尊者舍利弗的稱讚被說時,蘇尸摩天子的天子眾成為悅意的、喜悅的、生起喜-喜悅的,出現種種輝耀的容色。
猶如熟練的鍛工子非常有技術地的在鍛冶爐打造的、放在黃毛布上的閻浮河產的金之金幣,輝耀、照亮、照耀。同樣的,當對尊者舍利弗的稱讚被說時,蘇尸摩天子的天子眾成為悅意的、喜悅的、生起喜-喜悅的,出現種種輝耀的容色。
猶如在秋天季節晴朗無雲的天空,在破曉時太白星輝耀、照亮、照耀。同樣的,當對尊者舍利弗的稱讚被說時,蘇尸摩天子的天子眾成為悅意的、喜悅的、生起喜-喜悅的,出現種種輝耀的容色。
猶如在秋季節天晴朗無雲的天空,天空當太陽上升時,擊破一切來到天空的黑闇後,輝耀、照亮、照耀。同樣的,當對尊者舍利弗的稱讚被說時,蘇尸摩天子的天子眾成為悅意的、喜悅的、生起喜-喜悅的,出現種種輝耀的容色。
那時,蘇尸摩天子關於尊者舍利弗在世尊的面前說這個偈頌:
「有名的『賢智者』,舍利弗是不憤怒者,
 少欲者、溫雅者、已調御者,仙人是被大師帶來稱讚者。」
那時,世尊關於尊者舍利弗以偈頌回答蘇尸摩天子:
「有名的『賢智者』,舍利弗是不憤怒者,
 少欲者、溫雅者、已調御者,已善調御者等待死時。」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10.htm

蕭式球 譯

二十九.須深天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你敬佩舍利弗嗎?”
“大德,任何不愚昧、不邪惡、不迷癡、心不顛倒的人,有誰會不敬佩舍利弗尊者的呢!大德,舍利弗尊者是一位智者。大德,舍利弗尊者有大智慧,有許多智慧,有歡悅的智慧,有快捷的智慧,有銳利的智慧,有具洞察力的智慧。大德,舍利弗尊者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大德,舍利弗尊者能給人們建議,能接受人們的說話,能指正別人,能使人離開惡行。大德,任何不愚昧、不邪惡、不迷癡、心不顛倒的人,有誰會不敬佩舍利弗尊者的呢!”
“阿難,正是這樣,正是這樣。阿難,任何不愚昧、不邪惡、不迷癡、心不顛倒的人,有誰會不敬佩舍利弗的呢!阿難,舍利弗是一位智者。阿難,舍利弗有大智慧,有許多智慧,有歡悅的智慧,有快捷的智慧,有銳利的智慧,有具洞察力的智慧。阿難,舍利弗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阿難,舍利弗能給人們建議,能接受人們的說話,能指正別人,能使人離開惡行。阿難,任何不愚昧、不邪惡、不迷癡、心不顛倒的人,有誰會不敬佩舍利弗的呢!”
當舍利弗尊者受稱讚的時候,須深天子伴隨著數目眾多的天子大眾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須深天子對世尊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任何不愚昧、不邪惡、不迷癡、心不顛倒的人,有誰會不敬佩舍利弗尊者的呢!大德,舍利弗尊者是一位智者。大德,舍利弗尊者有大智慧,有許多智慧,有歡悅的智慧,有快捷的智慧,有銳利的智慧,有具洞察力的智慧。大德,舍利弗尊者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大德,舍利弗尊者能給人們建議,能接受人們的說話,能指正別人,能使人離開惡行。大德,任何不愚昧、不邪惡、不迷癡、心不顛倒的人,有誰會不敬佩舍利弗尊者的呢!
“大德,我前往天子大眾那裏,很多時也聽到他們說同樣的說話!”
當舍利弗尊者受稱讚的時候,須深天子的天子大眾感到高興、歡喜、意悅,他們散發出各種光芒。
就正如一顆美麗、優質、有八個切面、精工雕琢的琉璃珠放在一塊淡紅色的毛布上,它散發出閃亮、閃耀、閃爍的光芒,同樣地,當舍利弗尊者受稱讚的時候,須深天子的天子大眾感到高興、歡喜、意悅,他們散發出各種光芒。
又正如熟練的金匠精心鑄造的純金幣,放在一塊淡紅色的毛布上,它散發出閃亮、閃耀、閃爍的光芒,同樣地,當舍利弗尊者受稱讚的時候,須深天子的天子大眾感到高興、歡喜、意悅,他們散發出各種光芒。
又正如在黎明時分,草藥星散發出閃亮、閃耀、閃爍的光芒,同樣地,當舍利弗尊者受稱讚的時候,須深天子的天子大眾感到高興、歡喜、意悅,他們散發出各種光芒。
又正如晴朗的時分,天空沒有雲霧,當太陽昇起的時候把天空上所有黑暗驅散,散發出閃亮、閃耀、閃爍的光芒,同樣地,當舍利弗尊者受稱讚的時候,須深天子的天子大眾感到高興、歡喜、意悅,他們散發出各種光芒。
於是,須深天子因應舍利弗尊者,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無瞋舍利弗,
人稱為智者,
無欲心調柔,
導師所稱讚。”
世尊因應舍利弗尊者,對須深天子說出這首偈頌:
“無瞋舍利弗,
人稱為智者,
無欲心調柔,
唯待入滅至。”

  1. 比丘尼相應(Bhikkhuni Saṃyutta)

SN 5:6 遮羅經 Cālāsuttaṃ

莊春江 譯

相應部5相應6經/遮羅經(比丘尼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SA.1205]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遮羅比丘尼午前時穿好衣服後、拿起衣鉢後,為了托鉢進入舍衛城。
  在舍衛城為了托鉢行走後,餐後已從施食返回,為了白天的住處去盲者的樹林。
  進入往盲者的樹林後,坐在某棵樹下為了白天的住處。坐在某棵樹下為了白天的住處。
  那時,魔波旬去見遮羅比丘尼。抵達後,對遮羅比丘尼說這個:
  「比丘尼!你不同意什麼呢?」
  「朋友!我不同意出生。」
  「你為何不同意出生?被出生者享受諸欲,
   誰使你接受這個:『比丘尼!你不要喜歡出生!』呢?」
  「對被出生者來說有死亡,被出生者接觸諸苦:
   捕縛、殺害、苦難,因此不應該喜歡出生。
   佛陀教導法:對出生的超越,
   為了捨斷一切苦,他使我在真理上安頓。
   凡進入色的眾生,與凡住於無色的,
   不知道滅者,為返回再有者。」
  那時,魔波旬:「遮羅比丘尼知道我。」痛苦地、不快意地就在那裡消失。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67.htm

蕭式球 譯

六.遮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遮邏比丘尼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邪惡者魔羅前往遮邏比丘尼那裏,然後對她說: “比丘尼,你不稱羨什麼呢?”
“賢友,我不稱羨生。”
魔羅說:
“何不稱羨生?
由生得受欲。
誰人教你說,
對生不稱羨?”
遮邏比丘尼說:
“佛陀曾宣說,
超越生之法,
使我住真諦,
斷除一切苦。
有生便有死;
見生帶來苦,
如縛如損毀,
是故不稱羨。
眾人求生於,
色界無色界,
若不知息滅,
還復受後有。”
邪惡者魔羅心想: “遮邏比丘尼知道是我在搗亂!” 他苦惱、不開心,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SN 5:7 優波遮羅經 Upacālā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5相應7經/優波遮羅經(比丘尼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SA.1206]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優波遮羅比丘尼午前時穿好衣服後……(中略)坐在某棵樹下為了白天的住處。
  那時,魔波旬去見優波遮羅比丘尼。抵達後,對優波遮羅比丘尼說這個:
  「比丘尼!你想要往生哪裡?」
  「朋友!我不想往生任何地方。」
  「三十三與夜摩,還有兜率天神,
   化樂天神,那些自在天神,
   請你將心志向那裡,你將體驗喜樂。」
  「三十三與夜摩,還有兜率天神,
   化樂天神,那些自在天神,
   他們被欲的繫縛所繫縛,再來到魔的控制。
   一切世界都已燃燒,一切世界都已冒煙,
   一切世界都已熾然,一切世界都已顫抖。
   不動搖的、不熾然的,一般人(凡夫)不親近的,
   於魔的不去之處,該處是我的意(心)喜好的。」
  那時,魔波旬:「優波遮羅比丘尼知道我。」痛苦地、不快意地就在那裡消失。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68.htm

蕭式球 譯

七.優波遮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優波遮邏比丘尼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邪惡者魔羅前往優波遮邏比丘尼那裏,然後對她說: “比丘尼,你想投生在哪裏呢?”
“賢友,我不想投生在任何地方。”
魔羅說:
“有三十三天,
夜摩與兜率,
亦有化樂天,
及有自在天;
立心求彼處,
能得各種樂。”
優波遮邏比丘尼說:
“有三十三天,
夜摩與兜率,
亦有化樂天,
及有自在天;
彼俱貪欲網,
生彼受魔控。
諸世間燃燒,
諸世間冒煙,
諸世間冒火,
諸世間動搖。
不動搖之處,
非凡夫所求,
魔羅亦不達;
我心唯樂此。”
邪惡者魔羅心想: “優波遮邏比丘尼知道是我在搗亂!” 他苦惱、不開心,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SN 5:8 尸蘇波遮羅經 Sīsupacālā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5相應8經/尸蘇波遮羅經(比丘尼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SA.1207]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尸蘇波遮羅比丘尼午前時穿好衣服後……(中略)坐在某棵樹下為了白天的住處。
  那時,魔波旬去見尸蘇波遮羅比丘尼。抵達後,對尸蘇波遮羅比丘尼說這個:
  「比丘尼!你同意誰的教條呢?」
  「朋友!我不同意任何教條。」
  「你是指定誰後剃頭的呢?你看起來像沙門尼,
   而你不同意教條,你為何像愚鈍者般地行走呢?」
  「在這裡之外的教條者,他們在見上淨信,
   我不同意他們的法,他們是法的不熟知者。
   有位在釋迦族出生者,佛陀、無與倫比者,
   戰勝一切者、驅逐魔者,在一切處不敗者,
   在一切處解脫的不依止者,有眼者看見一切。
   到達一切業滅盡者,在依著之盡滅上解脫者,
   那位世尊是我的大師,我同意他的教說。」
  那時,魔波旬:「尸蘇波遮羅比丘尼知道我。」痛苦地、不快意地就在那裡消失。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69.htm

蕭式球 譯

八.尸波遮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尸波遮邏比丘尼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邪惡者魔羅前往尸波遮邏比丘尼那裏,然後對她說: “比丘尼,你稱羨哪種教派呢?”
“賢友,我不稱羨任何教派。”
魔羅說:
“於任何教派,
若都不稱羨;
你從誰剃髮,
展示沙門相?
莫非迷癡故,
而作沙門行?”
尸波遮邏比丘尼說:
“外道之徒眾,
在其教派中,
生見生淨信;
彼等義理中,
實無有智者,
我不羨其義。
佛陀無人及,
生於釋迦族,
降伏一切魔,
到處俱不敗,
解脫無貪染,
眼見一切事,
盡除所有業,
依盡得解脫。
世尊是我師,
我稱羨其教。”
邪惡者魔羅心想: “尸波遮邏比丘尼知道是我在搗亂!” 他苦惱、不開心,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1. 婆耆舍相應、鵬耆舍相應、婆耆沙長老相應 (Vaṅgīsasaṃyuttaṃ)

SN 8:7自恣經、自恣日Pavāraṇā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8相應7經/自恣經(婆耆舍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SA.1212, MA.121, AA.32.5]
有一次,世尊與約五百位比丘全部都是阿羅漢的大比丘僧團,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當時,在十五那個布薩自恣日,世尊被比丘僧團圍繞,坐在屋外。
那時,世尊觀察沈默的比丘僧團後,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來吧,現在我邀請你們:但是否你們呵責我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或與言語有關的呢?」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從座位起來後,置(作)上衣到一邊肩膀,向世尊合掌鞠躬後,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我們不呵責世尊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或與言語有關的。因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使生起者,未出生道的使出生者,未宣說道的宣說者、道的知者、道的熟練者、道的熟知者,大德!而且,現在弟子們住於道的跟隨者,之後為具備者,之後為具備者。
大德!而我邀請世尊:但是否世尊呵責我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或與言語有關的呢?」
「舍利弗!我不呵責你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或與言語有關的。舍利弗!你是賢智者;舍利弗!你是大慧者;舍利弗!你是博慧者;舍利弗!你是捷慧者;舍利弗!你是速慧者;舍利弗!你是利慧者;舍利弗!你是洞察慧者[SN.2.29, MN.111]。舍利弗!猶如轉輪王的長子,使被父親轉起的輪子完全地隨轉動(持續轉動)。同樣的,舍利弗!你使被我轉起的無上法輪完全地隨轉動。」
「大德!如果世尊不呵責我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或與言語有關的,大德!那麼是否世尊呵責這五百位比丘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或與言語有關的呢?」
「舍利弗!我不呵責這五百位比丘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或與言語有關的。舍利弗!因為這五百位比丘中,六十位比丘是三明者,六十位比丘是六神通者,六十位比丘是俱分解脫者,而其他是慧解脫者。」
那時,尊者婆耆舍從座位起來後,置(作)上衣到一邊肩膀,向世尊合掌鞠躬後,對世尊說這個:
「世尊!它在我心中出現;善逝!它在我心中出現。」
「婆耆舍!請你說明。」世尊說。
那時,尊者婆耆舍以適合的偈頌當面稱讚世尊:
「在十五的今日為了清淨,五百位比丘已來集合:
 結繫縛切斷的無惱亂的,再有已盡的仙人。
 如轉輪王,被大臣圍繞,
 繞著全部,海洋為邊界的這個大地走。
 像這樣戰場上的勝利者,無上的商隊領袖,
 超越死亡的三明者:弟子們侍奉。
 全部都是世尊之子,在這裡閒聊不被發現,
 願我禮拜太陽族人:渴愛刺箭的破壞者。」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215.htm

蕭式球 譯

七.自恣日

有一次,世尊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那些比丘全都是阿羅漢。
這時候,在半月布薩的自恣日1之中,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坐在空曠的地方。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現在我要作出自恣,請你們指出我在身體上或語言上的任何錯處。”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們找不到世尊在身體上或語言上有任何錯處。大德,世尊指出一條之前從沒人指出的道路,知道一條之前從沒人知道的道路,講說一條之前從沒人講說的道路;世尊是一位知道、理解、熟悉道路的人。現在世尊的弟子在後跟隨道路而行。
“大德,我也向世尊作出自恣,請世尊指出我在身體上或語言上的任何錯處。”
“舍利弗,我找不到你在身體上或語言上有任何錯處。舍利弗,你是一位智者,你有大智慧,你有許多智慧,你有歡悅的智慧,你有快捷的智慧,你有銳利的智慧,你有具洞察力的智慧。
“舍利弗,就正如轉輪王轉動了王輪,他的長子能正確無誤地繼續轉動下去。同樣地,我轉動了無上法輪,你能正確無誤地繼續轉動下去。”
“大德,我聽到世尊說找不到我在身體上或語言上有任何錯處。那麼請世尊指出這五百位比丘在身體上或語言上的任何錯處。”
“舍利弗,我也找不到這五百位比丘在身體上或語言上有任何錯處。舍利弗,在這五百位比丘之中,有六十位具有三明,有六十位具有六無比智,有六十位俱解脫,其餘的是慧解脫。”
這時候,鵬耆舍尊者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世尊合掌,然後對世尊說: “世尊,我心裏有些說話。善逝,我心裏有些說話。”

世尊說: “鵬耆舍,你說出來吧。”
於是,鵬耆舍尊者在世尊面前說出相應的偈頌:
“今天半月淨潔日,
五百比丘來聚集,
俱是斷結之仙人,
盡除後有不動搖。
猶如一位轉輪王,
眾多眷屬所圍繞,
天下各地皆遊遍,
大海之內皆降服;
無上導師亦如是,
眾多弟子所圍繞,
一起參與戰鬥陣,
以三明勝生死魔。
此處完全無糟粕,
俱能拔除渴愛箭。
我等皆是世尊子,
如今頂禮日族尊。”

1 “自恣日” (pavāraṇā)是雨季安居後,僧團所舉行一年一度的集會,與會中每一位比丘都會請長老比丘指出自己的錯處,目的是請別人找出自己不易察看得到的過失。

  1. 因緣相應(Nidana Saṃyutta)

SN 12:32 伽拉羅經、黑齒經、迦邏羅 Kaḷāra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12相應32經/黑齒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MA.23]

  住在舍衛城。
  那時,剎帝利黑齒比丘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剎帝利黑齒比丘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摩利亞帕辜那比丘放棄學後還俗。」「因為那位尊者確實沒在這法與律中得到穌息。」「那樣的話,尊者舍利弗在這法與律中已達到穌息?」
  「學友!我不懷疑。」
  「學友!那麼,未來?」
  「學友!我不疑惑。」
  那時,剎帝利黑齒比丘從座位起來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剎帝利黑齒比丘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完全智被尊者舍利弗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那時,世尊召喚某位比丘:「來!比丘!請你以我的名義召喚舍利弗:『舍利弗學友!大師召喚你。』」
  「是的,大德!」那位比丘回答世尊後,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舍利弗學友!大師召喚你。」
  「是的,學友!」尊者舍利弗回答那位比丘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傳說是真的?完全智被你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大德!事情不被這些詞句、這些文句說。」
  「舍利弗!凡善男子以任何方式記說完全智,那時,所記說的應該從記說被看見。」
  「大德!我也說這個:『大德!事情不被這些詞句、這些文句說。』不是嗎?」
  「舍利弗!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當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完全智被你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麼回答?」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舍利弗學友!當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完全智被你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凡出生的因緣,以那個因緣的滅盡,在已盡時,「我是已盡者」被知道,知道「我是已盡者」後,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生,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麼回答?」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生,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生,有為因,有為集,有生的,有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有,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麼回答?」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有,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有,取為因,取為集,取生的,取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取……(中略)』」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渴愛,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麼回答?」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渴愛,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渴愛,受為因,受為集,受生的,受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當你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在諸受上的歡喜它不出現?』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麼回答?」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當你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在諸受上的歡喜它不出現?』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有這些三受,哪三個?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學友!這三受是無常的,「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被知道,凡在諸受上的歡喜它不出現。』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好!好!舍利弗!這也是就這件事情以簡要記說的方式:『凡任何受,它是在苦中。』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從怎樣的解脫而完全智被你記說:「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麼回答?」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從怎樣的解脫而完全智被你記說:「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從自身內的解脫,從一切執取的滅盡,我像這樣具念地住,當那樣具念地住時,諸漏不隨流出,而且我不輕蔑自己。』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好!好!舍利弗!這也是就這件事情以簡要記說的方式:『凡被沙門說的諸漏,在那些上我不懷疑,「那些被我捨斷」我不疑惑。』」
  世尊說這個。世尊說這個後,從座位起來後進入住處。
  在那裡,當世尊離開不久,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
  「學友們!世尊對我問之前沒經歷的第一個問題,那個我有遲鈍。學友們!但當世尊對我歡喜第一個問題,學友們!那個我想這個:『即使世尊對我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世尊對我整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整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世尊對我整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整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世尊對我二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三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四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五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六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
  那時,剎帝利黑齒比丘從座位起來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剎帝利黑齒比丘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尊者舍利弗吼獅子吼:『學友們!世尊對我問之前沒經歷的第一個問題,那個我有遲鈍。學友們!但當世尊對我歡喜第一個問題,學友們!那個我想這個:「即使世尊對我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我這件事情,我也對世尊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整夜……(中略)即使世尊整日夜對我……(中略)即使世尊兩日夜對我……(中略)三……四……五……六……(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七天七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也對世尊七天七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
  「比丘!舍利弗的那個法界已被善通達,以該法界已被善通的狀態,即使我對舍利弗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整夜對舍利弗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整夜……(中略)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整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整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二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二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三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三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四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四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五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五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六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六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舍利弗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303.htm

蕭式球 譯

三十二.迦邏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一)
那時候,迦邏羅.剎帝利比丘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末利耶.頗求那比丘放棄了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了。”
“那位尊者不適應這裏的法和律。”
“這樣說的話,舍利弗尊者適應這裏的法和律了。”
“賢友,我對此沒有搖擺。”
“賢友,在將來你也會適應這裏的法和律嗎?”
“賢友,我對此沒有疑惑。”
之後,迦邏羅比丘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迦邏羅比丘對世尊說: “大德,舍利弗尊者宣稱得到究竟智,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於是世尊對另一位比丘說: “比丘,你過來,用我的名義對舍利弗說: ‘舍利弗賢友,導師叫你。’ ”
那位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之後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導師叫你。”
舍利弗尊者回答那位比丘: “賢友,是的。” 之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二)
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 “聽說你宣稱得到究竟智,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那是真的嗎?”
“大德,我沒有說出那些言詞文句。”
“舍利弗,一個人無論以什麼形式來宣稱得到究竟智,都要明白所宣稱的內容。”
“大德,我不是那樣說,我沒有說出那些言詞文句。”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 ‘舍利弗賢友,你有什麼樣的知,有什麼樣的見,宣稱得到究竟智,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你將會怎樣解說呢?”
“大德,如果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將會這樣解說: ‘賢友,生是有因緣的,要盡除這些因緣;在盡除了這些因緣之後,知道自己已經盡除了這些因緣;之後自己便會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 ‘舍利弗賢友,生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你將會怎樣解說呢?”
“大德,如果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將會這樣解說: ‘賢友,生以有為因緣,以有而集起,以有而生,以有為源頭。’ ”
……有……
……取……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 ‘舍利弗賢友,愛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你將會怎樣解說呢?”
“大德,如果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將會這樣解說: ‘賢友,愛以受為因緣,以受而集起,以受而生,以受為源頭。’ ”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 ‘舍利弗賢友,你有什麼樣的知,有什麼樣的見,對受不會生起愛喜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你將會怎樣解說呢?”
“大德,如果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將會這樣解說: ‘賢友,有三種受。這三種受是什麼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賢友,這三種受都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當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對受便不會生起愛喜。’ ”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這句法義簡略地解釋,任何受都是在苦的範疇之中。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 ‘舍利弗賢友,你有什麼樣的解脫,宣稱得到究竟智,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呢?’ 舍利弗,如果你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你將會怎樣解說呢?”
“大德,如果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將會這樣解說: ‘賢友,我內裏有解脫,盡除所有取,安住在這種境界之中。我因為安住在這種境界之中,各種漏不會漏入內心,我看不見自己有任何缺失。’ ”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這句法義簡略地解釋,一位沙門對斷除各種漏沒有搖擺、沒有疑惑。”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三)
世尊離去不久,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在世尊問我第一個問題時,因為我之前沒有這樣解答問題的經驗,所以反應較為緩慢。當世尊認可我第一個解答後,那時我心想,即使世尊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我義理一日,我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一日。
“即使世尊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我義理一夜,我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一夜。
“即使世尊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我義理一日一夜,我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一日一夜。
“……兩日兩夜……
“……三日三夜……
“……四日四夜……
“……五日五夜……
“……六日六夜……
“即使世尊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我義理七日七夜,我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七日七夜。”
(四)
之後,迦邏羅比丘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迦邏羅比丘對世尊說: “大德,舍利弗尊者剛才作出獅子吼。他說,在世尊問他第一個問題時,因為他之前沒有這樣解答問題的經驗,所以反應較為緩慢。……即使世尊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他義理七日七夜,他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七日七夜。”
“比丘,舍利弗完全透徹瞭解法界。因為他完全透徹瞭解法界,即使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舍利弗義理一日,他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一日。
“即使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舍利弗義理一夜,他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一夜。
“即使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舍利弗義理一日一夜,他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一日一夜。
“……兩日兩夜……
“……三日三夜……
“……四日四夜……
“……五日五夜……
“……六日六夜……
“即使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問舍利弗義理七日七夜,他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句、不同的方式解答那些義理七日七夜。”

  1. 蘊相應(Khandha Saṃyutta)

SN 22:2 天臂經、天湖鎮 (Devadahasuttaṃ) SN 22:2/S III 5.

莊春江 譯

相應部22相應2經/天臂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SA.108]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族中名叫天臂的釋迦族城鎮。
那時,眾多去西部地方的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那些比丘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我們想要去西部地方國土,準備在西部地方國土居住。」
「比丘們!那麼,舍利弗被你們求聽許了嗎?」
「大德!尊者舍利弗沒被我們求聽許。」
「比丘們!請你們向舍利弗求聽許,比丘們!舍利弗是賢智者、同梵行比丘們的助益者。」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當時,尊者舍利弗坐在離世尊不遠某個肉桂樹叢下。
那時,那些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從座位起來、向世尊問訊、作右繞後,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那些比丘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我們想要去西部地方國土,準備在西部地方國土居住,大師被我們求聽許了。」
「學友們!賢智的剎帝利們、賢智的婆羅門們、賢智的屋主們、賢智的沙門們是對到各國比丘的問題詢問者,學友們!因為賢智者們是人間的考察者:『那麼,尊者們的大師是論說什麼者?宣說什麼者?』是否你們諸位尊者的法被善聽聞、被善把握、被善作意、被善考慮(理解)、被以慧善貫通,如是當尊者們回答時,你們才會是世尊的所說之說者,而且不會以不實的誹謗世尊,以及會法隨法地回答,而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不會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學友!我們會從遠處來到尊者舍利弗的面前,也為了能了知這個所說的義理,就請尊者舍利弗說明這個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
「學友們!那樣的話,請你們聽,請你們好好作意,我將說了。」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學友們!賢智的剎帝利們……(中略)賢智的沙門們是對到各國比丘的問題詢問者,學友們!因為賢智者們是人間的考察者:『那麼,尊者們的大師是論說什麼者?宣說什麼者?』學友們!被這麼詢問,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道友們!我們的大師是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學友們!在這麼回答時,賢智的剎帝利們、賢智的婆羅門們、賢智的屋主們、賢智的沙門們還會是更進一步問題的詢問者,學友們!因為賢智者們是人間的考察者:『那麼,尊者們的大師是在什麼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學友們!被這麼詢問,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道友們!大師是在色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在受上……在想上……在諸行上……大師是在識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學友們!在這麼回答時,賢智的剎帝利們、賢智的婆羅門們、賢智的屋主們、賢智的沙門們還會是更進一步問題的詢問者,學友們!因為賢智者們是人間的考察者:『那麼,看見什麼過患後,尊者們的大師是在色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在受上……在想上……在諸行上……大師是在識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學友們!被這麼詢問,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道友們!在色上未離貪、未離意欲、未離情愛、未離渴望、未離熱惱、未離渴愛者,從那個色的變易變異,愁、悲、苦、憂、絕望生起。
在受上……在想上……在諸行上未離貪……(中略)未離渴愛者,從那個諸行的變易變異,愁、悲、苦、憂、絕望生起。在識上未離貪、未離意欲、未離情愛、未離渴望、未離熱惱、未離渴愛者,從那個識的變易變異,愁、悲、苦、憂、絕望生起。
學友們!看見這個過患後,我們的大師是在色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在受上……在想上……在諸行上……大師是在識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學友們!在這麼回答時,賢智的剎帝利們、賢智的婆羅門們、賢智的屋主們、賢智的沙門們還會是更進一步問題的詢問者,學友們!因為賢智者們是人間的考察者:『那麼,看見什麼效益後,尊者們的大師是在色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在受上……在想上……在諸行上……大師是在識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學友們!被這麼詢問,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道友們!在色上離貪、離意欲、離情愛、離渴望、離熱惱、離渴愛者,從那個色的變易變異,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
在受上……在想上……在諸行上離貪、離意欲、離情愛、離渴望、離熱惱、離渴愛者,從那個諸行的變易變異,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在識上離貪、離意欲、離情愛、離渴望、離熱惱、離渴愛者,從那個識的變易變異,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
學友們!看見這個效益後,我們的大師是在色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在受上……在想上……在諸行上……大師是在識上意欲貪之調伏的宣說者。』
學友們!如果進入後住於不善法者在當生有樂住處,不惱害、不絕望、不熱惱,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善趣能被預期,世尊不會稱讚捨斷這不善法,學友們!但因為進入後住於不善法者在當生有苦的住處,有惱害、有絕望、有熱惱,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惡趣能被預期,因此世尊稱讚捨斷這不善法。
學友們!如果進入後住於善法者當生有苦住處,有惱害、有絕望、有熱惱,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惡趣能被預期,世尊不會稱讚這善法的具足,學友們!但因為進入後住於善法者當生有樂住處,不惱害、不絕望、不熱惱,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善趣能被預期,因此世尊稱讚這善法的具足。」
尊者舍利弗說這個,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尊者舍利弗所說。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520.htm

蕭式球 譯

二.天湖鎮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一個名叫天湖的市鎮。
這時候,一些從西方國土來的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們想回去西方國土,準備在西方國土居住。”
“比丘們,你們有沒有向舍利弗告辭呢?”
“大德,我們還沒有向舍利弗尊者告辭。”
“比丘們,你們向舍利弗告辭吧。比丘們,舍利弗是一位智者,他幫助比丘同修。”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那些比丘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坐在世尊附近一個決明樹叢。那些比丘去到舍利弗尊者那裏後,對舍利弗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我們想回去西方國土,準備在西方國土居住。我們已向導師告辭了。”
“賢友們,在西方國土有一些剎帝利智者、婆羅門智者、居士智者、沙門智者,他們會對曾經到過外地的比丘提出問題: ‘賢友們,你們是智者,是有觀察力的人,尊者的老師主張什麼,解說什麼呢?’ 不知你們能否善聽、善學、善思維、善受持、善明白法義,以智慧解答這樣的問題?不知尊者能否正確表達世尊的說話,不會變成誹謗世尊?不知尊者能否作出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賢友,我們從遠處來到舍利弗尊者跟前,就是想知道這個義理。如果舍利弗尊者為我們解釋清楚這個義理就好了。”
“賢友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是的。”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如果他們這樣問你們: ‘賢友們,你們是智者,是有觀察力的人,尊者的老師主張什麼,解說什麼呢?’
“賢友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 ‘賢友們,我們的老師解說清除愛著。’
“賢友們,當你們這樣說的時候,他們或會進一步問: ‘賢友們,你們是智者,是有觀察力的人,尊者的老師解說清除對什麼的愛著呢?’
“賢友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 ‘賢友們,我們的老師解說清除對色、受、想、行、識的愛著。’
“賢友們,當你們這樣說的時候,他們或會進一步問: ‘賢友們,你們是智者,是有觀察力的人,尊者的老師看見什麼過患,而解說要清除對色、受、想、行、識的愛著呢?’
“賢友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 ‘賢友們,如果對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當色變壞、改變時,便會生起憂、悲、苦、惱、哀;如果對受……如果對想……如果對行……如果對識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當識變壞、改變時,便會生起憂、悲、苦、惱、哀。我們的老師看見這些過患,而解說要清除對色、受、想、行、識的愛著。’
“賢友們,當你們這樣說的時候,他們或會進一步問: ‘賢友們,你們是智者,是有觀察力的人,尊者的老師看見什麼利益,而解說要清除對色、受、想、行、識的愛著呢?’
“賢友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 ‘賢友們,如果對色離貪著、離愛欲、離愛著、離渴求、離熱愛、離渴愛,當色變壞、改變時,便不會生起憂、悲、苦、惱、哀;如果對受……如果對想……如果對行……如果對識離貪著、離愛欲、離愛著、離渴求、離熱愛、離渴愛,當識變壞、改變時,便不會生起憂、悲、苦、惱、哀。我們的老師看見這些利益,而解說要清除對色、受、想、行、識的愛著。’
“賢友們,如果行踐不善法能令人當下安住在樂之中,沒有悲痛、沒有哀傷、沒有熱惱,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善趣的話,世尊便不會稱讚捨棄不善法;賢友們,因為行踐不善法能令人當下安住在苦之中,帶有悲痛、帶有哀傷、帶有熱惱,身壞命終之後投生惡趣,所以世尊稱讚捨棄不善法。
“賢友們,如果行踐善法能令人當下安住在苦之中,帶有悲痛、帶有哀傷、帶有熱惱,身壞命終之後投生惡趣的話,世尊便不會稱讚行踐善法;賢友們,因為行踐善法能令人當下安住在樂之中,沒有悲痛、沒有哀傷、沒有熱惱,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善趣,所以世尊稱讚行踐善法。”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1. 舍利弗相應(Sāriputta Saṃyutta)

SN 28:1 ~ SN 28:9 Vivekaja Suttaṃ ~ Nirodhasamāpatti Sutta

莊春江 譯

28.(7).舍利弗相應
相應部28相應1經/離而生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利弗午前時穿衣、拿起衣鉢後,為了托鉢進入舍衛城。在舍衛城為了托鉢行走後,餐後已從施食返回,為了白天的住處去盲者的樹林,進入盲者的樹林後,坐在某顆樹下為白天的住處。
  那時,尊者舍利弗傍晚時,從獨坐出來,去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看見正從遠處到來的尊者舍利弗。看見後,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你的諸根明淨,臉色清淨、皎潔,今日尊者舍利弗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學友!這裡,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我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學友!那個我不這麼想:『我進入初禪。』或『我已進入初禪。』或『我已從初禪出來。』」
  「那麼,像這樣是因為對尊者舍利弗來說,已長久善根除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因此,尊者舍利弗不這麼想:『我進入初禪。』或『我已進入初禪。』或『我已從初禪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66.htm

相應部28相應2經/無尋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中略)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你的諸根明淨,臉色清淨、皎潔,今日尊者舍利弗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學友!這裡,從尋與伺的平息,自身內的明淨,心的專一性,我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學友!那個我不這麼想:『我進入第二禪。』或『我已進入第二禪。』或『我已從第二禪出來。』」
  「那麼,像這樣是因為對尊者舍利弗來說,已長久善根除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因此,尊者舍利弗不這麼想:『我進入第二禪。』或『我已進入第二禪。』或『我已從第二禪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67.htm

相應部28相應3經/喜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中略)「舍利弗學友!你的諸根明淨,臉色清淨、皎潔,今日尊者舍利弗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學友!這裡,我從喜的褪去、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我進入後住於凡聖者們告知『他是平靜者、具念者、安樂住者』的第三禪,學友!那個我不這麼想:『我進入第三禪。』或『我已進入第三禪。』或『我已從第三禪出來。』」
  「那麼,像這樣是因為對尊者舍利弗來說,已長久善根除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因此,尊者舍利弗不這麼想:『我進入第三禪。』或『我已進入第三禪。』或『我已從第三禪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68.htm

相應部28相應4經/平靜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中略)「舍利弗學友!你的諸根明淨,臉色清淨、皎潔,今日尊者舍利弗以什麼住處而住呢?」
  「學友!這裡,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我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平靜、念遍純淨的第四禪,學友!那個我不這麼想:『我進入第四禪。』或『我已進入第四禪。』或『我已從第四禪出來。』」
  「那麼,像這樣是因為對尊者舍利弗來說,已長久善根除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因此,尊者舍利弗不這麼想:『我進入第四禪。』或『我已進入第四禪。』或『我已從第四禪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69.htm

相應部28相應5經/虛空無邊處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中略)。
  「學友!這裡,從一切色想的超越,從有對想的滅沒,從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我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中略)。」
  「……(中略)[或『我已從虛空無邊處]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70.htm

相應部28相應6經/識無邊處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阿難看見……(中略)。
  「學友!這裡,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我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中略)。」
  「……(中略)[或『我已從識無邊處]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71.htm

相應部28相應7經/無所有處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舍利弗……(中略)。
  「學友!這裡,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我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中略)。」
  「……(中略)[或『我已從無所有處]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72.htm

相應部28相應8經/非想非非想處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舍利弗……(中略)。
  「學友!這裡,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我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中略)。」
  「……(中略)[或『我已從非想非非想處]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73.htm

相應部28相應9經/滅等至經(舍利弗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尊者舍利弗……(中略)。
  「學友!這裡,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後,我進入後住於想受滅,學友!那個我不這麼想:『我進入想受滅。』或『我已進入想受滅。』或『我已從想受滅出來。』」
  「那麼,像這樣是因為對尊者舍利弗來說,已長久善根除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因此,尊者舍利弗不這麼想:『我進入想受滅。』或『我已進入想受滅。』或『我已從想受滅出來。』」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74.htm

蕭式球 譯

相應部.二十八.舍利弗相應

一.離欲離不善法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初禪,安住在初禪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初禪’ 、 ‘我得到初禪’ 、 ‘我離開初禪’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初禪’ 、 ‘我得到初禪’ 、 ‘我離開初禪’ 這些想法。”

二.無覺無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二禪,安住在二禪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二禪’ 、 ‘我得到二禪’ 、 ‘我離開二禪’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二禪’ 、 ‘我得到二禪’ 、 ‘我離開二禪’ 這些想法。”

三.不貪著喜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我進入了三禪,安住在三禪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三禪’ 、 ‘我得到三禪’ 、 ‘我離開三禪’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三禪’ 、 ‘我得到三禪’ 、 ‘我離開三禪’ 這些想法。”

四.捨心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我進入了四禪,安住在四禪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四禪’ 、 ‘我得到四禪’ 、 ‘我離開四禪’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四禪’ 、 ‘我得到四禪’ 、 ‘我離開四禪’ 這些想法。”

五.空無邊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我進入了空無邊處,安住在空無邊處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空無邊處’ 、 ‘我得到空無邊處’ 、 ‘我離開空無邊處’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空無邊處’ 、 ‘我得到空無邊處’ 、 ‘我離開空無邊處’ 這些想法。”

六.識無邊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我進入了識無邊處,安住在識無邊處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識無邊處’ 、 ‘我得到識無邊處’ 、 ‘我離開識無邊處’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識無邊處’ 、 ‘我得到識無邊處’ 、 ‘我離開識無邊處’ 這些想法。”

七.無所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我進入了無所有處,安住在無所有處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無所有處’ 、 ‘我得到無所有處’ 、 ‘我離開無所有處’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無所有處’ 、 ‘我得到無所有處’ 、 ‘我離開無所有處’ 這些想法。”

八.非想非非想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我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非想非非想處’ 、 ‘我得到非想非非想處’ 、 ‘我離開非想非非想處’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非想非非想處’ 、 ‘我得到非想非非想處’ 、 ‘我離開非想非非想處’ 這些想法。”

九.滅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盲林午休;當進入盲林後,坐在一棵樹下。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阿難尊者從遠處看見舍利弗尊者前來,便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你的根門清淨,面色清淨、明晰。你今天安住在哪一種境界之中呢?”
“賢友,我今天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我進入了想受滅盡定,安住在想受滅盡定之中。賢友,我沒有 ‘我進入想受滅盡定’ 、 ‘我得到想受滅盡定’ 、 ‘我離開想受滅盡定’ 這些想法。”
“舍利弗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進入想受滅盡定’ 、 ‘我得到想受滅盡定’ 、 ‘我離開想受滅盡定’ 這些想法。”

  1. 六處相應(Salayatana Saṃyutta)

SN 35:28 燃燒經、已燃燒經Āditta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35相應28經/已燃燒經(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SA.197]
  有一次,世尊與千位比丘同住在伽耶的伽耶山頂。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一切已燃燒。比丘們!而什麼是一切已燃燒?比丘們!眼已燃燒,諸色已燃燒,眼識已燃燒,眼觸已燃燒,又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那也已燃燒。以什麼已燃燒呢?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已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已燃燒』。……(中略)舌已燃燒,諸味道已燃燒,舌識已燃燒,舌觸已燃燒,又凡以這舌觸為緣生起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那也已燃燒。以什麼已燃燒呢?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已燃燒』。……(中略)意已燃燒,諸法已燃燒,意識已燃燒,意觸已燃燒,又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那也已燃燒。以什麼已燃燒呢?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已燃燒』。
  比丘們!這麼看的有聽聞的聖弟子在眼上厭,也在諸色上厭,也在眼識上厭,也在眼觸上厭,又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在那個上也厭。……(中略)又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感受的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在那個上也厭。厭者離染,從離貪被解脫,在已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知道:『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世尊說這個,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的所說。
  還有,在當這個解說被說時,這千位不執取後比丘的心從諸漏被解脫。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879.htm

蕭式球 譯

二十八.燃燒

有一次,世尊和一千位比丘一起住在伽耶城的伽耶尸沙山。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一切事物在燃燒。什麼是一切事物在燃燒呢?
“比丘們,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在燃燒,法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一千位比丘在這段解說中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SN 35:69優波先那-毒蛇經、優波舍那Upasena-āsīvisasuttaṃ

莊春江 譯

相應部35相應69經/優波先那-毒蛇經(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SA.252]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優波先那住在王舍城寒林蛇頭岩洞窟處。
  當時,有毒蛇落在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上。
  那時,尊者優波先那召喚比丘們:
  「來!學友們!請你們將我的這個身體放上床後,在身體就在這裡猶如拳中的粗糠般散掉之前,移到外面。」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尊者優波先那說這個:
  「但我們沒看見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變異,或諸根變易,然而,尊者優波先那這麼說:『來!學友們!請你們將我的這個身體放上床後,在身體就在這裡猶如拳中的粗糠散掉之前,移到外面。』」
  「舍利弗學友!確實,凡如果這麼想:『我是眼』或『眼是我的』……(中略)『我是舌』或『舌是我的』……『我是意』或『意是我的』者,舍利弗學友!對他來說會有身體的變異,或諸根的變易。舍利弗學友!但我不這麼想:『我是眼』或『眼是我的』……(中略)『我是舌』或『舌是我的』……『我是意』或『意是我的』,舍利弗學友!那個我為何將有身體的變異,或諸根的變易呢?」
  「那麼,因為對尊者優波先那來說,長久以來我作、我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像這樣被徹底根除(善根除),因此尊者優波先那不這麼想:『我是眼』或『眼是我的』……(中略)『我是舌』或『舌是我的』……『我是意』或『意是我的』。」
  那時,那些比丘將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放上床後,移到外面。
  那時,尊者優波先那的身體就在那裡猶如拳中的粗糠般散掉。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903.htm

蕭式球 譯

六十九.優波舍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優波舍那尊者住在王舍城尸陀林的蛇頭山坡。
在那裏,優波舍那尊者中了蛇毒。於是,優波舍那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優波舍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我們看不到你的身體有任何異樣或你的根門有任何改變。然而,優波舍那尊者為什麼叫我們把你抬出外邊呢?”
優波舍那尊者再說: “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舍利弗賢友,一個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的人,他的身體才會有異樣,他的根門才會有改變。舍利弗賢友,我沒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我的身體又怎會有異樣,我的根門又怎會有改變呢。”
“優波舍那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 ‘我是眼,我擁有眼’ 、 ‘我是耳,我擁有耳’ 、 ‘我是鼻,我擁有鼻’ 、 ‘我是舌,我擁有舌’ 、 ‘我是身,我擁有身’ 或 ‘我是意,我擁有意’ 這些想法。”
於是,比丘扶優波舍那尊者起床,把他抬出外邊。這時候,優波舍那尊者的身體就在那裏像碎土那樣散壞。

  1. 閻浮車相應Jambukhādaka Saṃyutta)

SN 38:1 ~ SN 38:16 Nibbānapañhā Sutta~ Dukkarapañhā Sutta

莊春江 譯

38.(4)閻浮車相應

相應部38相應1經/涅槃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住在摩揭陀那拉迦村落。
  那時,遊行者閻浮車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遊行者閻浮車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涅槃、涅槃』,道友!什麼是涅槃呢?」
  「道友!凡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這被稱為涅槃。」
  「道友!那麼,為了這涅槃的作證,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涅槃的作證,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涅槃的作證,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涅槃的作證,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涅槃的作證,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18.htm

相應部38相應2經/阿羅漢狀態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阿羅漢狀態、阿羅漢狀態』,舍利弗道友!什麼是阿羅漢狀態呢?」
  「道友!凡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這被稱為阿羅漢狀態。」
  「道友!那麼,為了這阿羅漢狀態的作證,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阿羅漢狀態的作證,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阿羅漢狀態的作證,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阿羅漢狀態的作證,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阿羅漢狀態的作證,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19.htm

相應部38相應3經/如法之說者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誰是世間中如法之說者呢?誰是世間中善行者?誰是世間中的善逝呢?」
  「道友!凡為了貪的滅盡教導法,為了瞋的滅盡教導法,為了癡的滅盡教導法,他們是世間中如法之說者。
  道友!凡為了貪的滅盡之行者,為了瞋的滅盡之行者,為了癡的滅盡之行者,他們是世間中善行者。
  道友!凡對他們來說貪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瞋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癡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如]已斷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者,他們是世間中的善逝。」
  「道友!那麼,為了這貪、瞋、癡的捨斷,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貪、瞋、癡的捨斷,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貪、瞋、癡的捨斷,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貪、瞋、癡的捨斷,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貪、瞋、癡的捨斷,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0.htm

相應部38相應4經/為了什麼目的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為了什麼目的在沙門喬達摩處梵行被住?」
  「道友!為了苦的遍知在世尊處梵行被住。」
  「道友!那麼,為了這個苦的遍知,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個苦的遍知,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個苦的遍知,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個苦的遍知,這是道,這是道跡。」[≃SN.45.5]
  「道友!為了這個苦的遍知,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1.htm

相應部38相應5經/已達到穌息者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已達到穌息者、已達到穌息者』,道友!什麼情形是已達到穌息者呢?」
  「道友!當比丘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道友!這個情形是已達到穌息者。」
  「道友!那麼,為了這穌息的作證,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穌息的作證,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穌息的作證,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穌息的作證,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穌息的作證,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2.htm

相應部38相應6經/已達到最高穌息者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已達到最高穌息者、已達到最高穌息者』,道友!什麼情形是已達到最高穌息者呢?」
  「道友!當比丘如實知道六觸處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後,不執取後成為解脫者,道友!這個情形是已達到最高穌息者。」
  「道友!那麼,為了這最高穌息的作證,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最高穌息的作證,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最高穌息的作證,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最高穌息的作證,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最高穌息的作證,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3.htm

相應部38相應7經/受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受、受』,道友!什麼是受呢?」
  「道友!有這些三受,哪三個?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道友!這些是三受。」
  「道友!那麼,為了這些三受的遍知,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些三受的遍知,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些三受的遍知,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些三受的遍知,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些三受的遍知,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4.htm

相應部38相應8經/漏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漏、漏』,道友!什麼是漏呢?」
  「道友!有這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道友!這些是三種漏。」
  「道友!那麼,為了這些漏的捨斷,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些漏的捨斷,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些漏的捨斷,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些漏的捨斷,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些漏的捨斷,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5.htm

相應部38相應9經/無明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無明、無明』,道友!什麼是無明呢?」
  「道友!凡在苦上的無知、在苦集上的無知、在苦滅上的無知、在導向苦滅道跡上的無知,道友!這被稱為無明。」
  「道友!那麼,為了這無明的捨斷,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無明的捨斷,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無明的捨斷,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無明的捨斷,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無明的捨斷,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6.htm

相應部38相應10經/渴愛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渴愛、渴愛』,道友!什麼是渴愛呢?」
  「道友!有這三種渴愛: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道友!這些是三種渴愛。」
  「道友!那麼,為了這渴愛的捨斷,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渴愛的捨斷,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渴愛的捨斷,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渴愛的捨斷,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渴愛的捨斷,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7.htm

相應部38相應11經/暴流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暴流、暴流』,道友!什麼是暴流呢?」
  「道友!有這四種暴流:欲的暴流、有的暴流、見的暴流、無明的暴流,道友!這是四種暴流。」
  「道友!那麼,為了這暴流的捨斷,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暴流的捨斷,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暴流的捨斷,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暴流的捨斷,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暴流的捨斷,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8.htm

相應部38相應12經/取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取、取』,道友!什麼是取呢?」
  「道友!有這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真]我論取,道友!這是四種取。」
  「道友!那麼,為了這取的捨斷,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取的捨斷,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取的捨斷,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取的捨斷,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取的捨斷,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29.htm

相應部38相應13經/有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有、有』,道友!什麼是有呢?」
  「道友!有這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道友!這些是三種有。」
  「道友!那麼,為了這有的遍知,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有的遍知,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有的遍知,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有的遍知,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有的遍知,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30.htm

相應部38相應14經/苦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苦、苦』,道友!什麼是苦呢?」
  「道友!有這三種苦性:苦苦性、行苦性、變易苦性,道友!這些是三種苦。」
  「道友!那麼,為了這苦的遍知,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個苦的遍知,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個苦的遍知,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個苦的遍知,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個苦的遍知,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31.htm

相應部38相應15經/有身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被稱為『有身、有身』,道友!什麼是有身呢?」
  「道友!這些五取蘊被世尊稱為有身,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道友!這些五取蘊被世尊稱為有身。」
  「道友!那麼,為了這有身的遍知,有道、有道跡嗎?」
  「道友!為了這有身的遍知,有道、有道跡。」
  「道友!那麼,為了這有身的遍知,什麼是道?什麼是道跡?」
  「道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道友!為了這有身的遍知,這是道,這是道跡。」
  「道友!為了這有身的遍知,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舍利弗道友!還有,對不放逸是足夠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32.htm

相應部38相應16經/難做的詢問經(閻浮車相應/處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SA.490]
  「舍利弗道友!什麼是在這法、律中難做的呢?」
  「道友!出家是在這法、律中難做的。」
  「道友!那麼,什麼是被出家者難做的呢?」
  「道友!歡喜是被出家者難做的。」
  「道友!那麼,什麼是被歡喜者難做的呢?」
  「道友!法、隨法行是被歡喜者難做的。」
  「道友!那麼,法、隨法行的比丘多久會成為阿羅漢?」
  「道友!不久。」
  閻浮車相應完成,其攝頌:
  「涅槃與阿羅漢狀態,如法之說者、為了什麼目的,
   穌息、最高穌息,受、漏、無明,
   渴愛、暴流、取,有、苦與有身,
   在這法、律中難做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33.htm

蕭式球 譯

相應部.三十八.閻浮迦相應
一.湼槃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摩揭陀的那羅村。
這時候,閻浮迦遊方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湼槃,湼槃’ 。什麼是湼槃呢?”
“賢友,盡除貪欲,盡除瞋恚,盡除愚癡。這稱為湼槃。”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證悟湼槃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證悟湼槃的。”
“賢友,什麼是證悟湼槃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證悟湼槃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證悟湼槃!”
二.阿羅漢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阿羅漢,阿羅漢’ 。什麼是阿羅漢呢?”
“賢友,盡除貪欲,盡除瞋恚,盡除愚癡。這稱為阿羅漢。”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證悟阿羅漢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證悟阿羅漢的。”
“賢友,什麼是證悟阿羅漢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證悟阿羅漢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證悟阿羅漢!”
三.說法者
“舍利弗賢友,什麼是世間的說法者?什麼是世間的善入正道者?什麼是世間的善逝呢?”
“賢友,在世間說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法義,這人就是世間的說法者。
“賢友,進入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正道,這人就是世間的善入正道者。
“賢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這人就是世間的善逝。”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
“賢友,什麼是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斷除貪欲、瞋恚、愚癡!”
四.什麼得益
“舍利弗賢友,在喬答摩沙門座下修習梵行有什麼得益呢?”
“賢友,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苦。”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遍知苦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遍知苦的。”
“賢友,什麼是遍知苦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遍知苦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遍知苦!”
五.自信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取得自信,取得自信’ 。取得自信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因此成為一位取得自信的比丘。”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取得自信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取得自信的。”
“賢友,什麼是取得自信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取得自信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取得自信!”
六.究極自信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取得究極自信,取得究極自信’ 。取得究極自信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因此成為一位取得究極自信的比丘。”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取得究極自信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取得究極自信的。”
“賢友,什麼是取得究極自信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取得究極自信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取得究極自信!”
七.受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受,受’ 。什麼是受呢?”
“賢友,有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就是三種受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遍知受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遍知受的。”
“賢友,什麼是遍知受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遍知受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遍知受!”
八.漏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漏,漏’ 。什麼是漏呢?”
“賢友,有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這就是三種漏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斷除漏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漏的。”
“賢友,什麼是斷除漏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斷除漏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斷除漏!”
九.無明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無明,無明’ 。什麼是無明呢?”
“賢友,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苦滅之道。這就是無明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斷除無明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無明的。”
“賢友,什麼是斷除無明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斷除無明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斷除無明!”
十.愛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愛,愛’ 。什麼是愛呢?”
“賢友,有三種愛:欲愛、有愛、無有愛。這就是三種愛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斷除愛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愛的。”
“賢友,什麼是斷除愛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斷除愛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斷除愛!”
十一.流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流,流’ 。什麼是流呢?”
“賢友,有四種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這就是四種流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斷除流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流的。”
“賢友,什麼是斷除流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斷除流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斷除流!”
十二.取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取,取’ 。什麼是取呢?”
“賢友,有四種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見取。這就是四種取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斷除取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取的。”
“賢友,什麼是斷除取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斷除取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斷除取!”
十三.有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有,有’ 。什麼是有呢?”
“賢友,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就是三種有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遍知有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遍知有的。”
“賢友,什麼是遍知有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遍知有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遍知有!”
十四.苦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苦,苦’ 。什麼是苦呢?”
“賢友,有三種苦:苦苦、行苦、壞苦。這就是三種苦了。”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遍知苦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遍知苦的。”
“賢友,什麼是遍知苦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遍知苦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遍知苦!”
十五.自身
“舍利弗賢友,人們說 ‘自身,自身’ 。什麼是自身呢?”
“賢友,世尊說,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自身。賢友,世尊說這五取蘊是自身。”
“賢友,有沒有道路、有沒有途徑能遍知自身呢?”
“賢友,是有道路、有途徑能遍知自身的。”
“賢友,什麼是遍知自身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就是遍知自身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吉祥的道路、吉祥的途徑!能使不放逸的人遍知自身!”
十六.不易做到
“舍利弗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什麼是不易做到的事情呢?”
“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出家是不易做到的事情。”
“賢友,對於一個出家人來說,什麼是不易做到的事情呢?”
“賢友,對於一個出家人來說,喜悅是不易做到的事情。”
“賢友,對於一個有喜悅的人來說,什麼是不易做到的事情呢?”
“賢友,對於一個有喜悅的人來說,依法而行是不易做到的事情。”
“賢友,一位依法而行的比丘,要多久才能成為阿羅漢呢?”
“賢友,不用很久。”
閻浮迦相應完

48 根相應(Indriya Saṃyutta)

SN 48:44 東門屋經Pubbakoṭṭhaka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48相應44經/東門屋經(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門屋。
  在那裡,世尊召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你相信:信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中略)慧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嗎?」
  「大德!在這裡,我對世尊不以信走到:信根……(中略)慧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大德!凡如果這個未被知道、未被看見、未被發現、未被作證、未被以慧觸達者,在那裡,他們對其他人以信走到:信根……(中略)慧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大德!但,凡這個已被知道、已被看見、已被發現、已被作證、已被以慧觸達者,在那裡,他們是自信的、無疑的:信根……(中略)慧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大德!而對我,這個已被知道、已被看見、已被發現、已被作證、已被以慧觸達,在那裡,我是自信的、無疑的:信根……(中略)慧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
  「好!好!舍利弗!舍利弗!凡如果這個未被知道、未被看見、未被發現、未被作證、未被以慧觸達者,在那裡,他們對其他人以信走到:信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中略)慧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舍利弗!但,凡這個已被知道、已被看見、已被發現、已被作證、已被以慧觸達者,在那裡,他們是自信的、無疑的:信根……(中略)慧根已修習、已多作,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完結。」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96.htm

蕭式球 譯

四十四.城東小室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東的小室。
這時候,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你是出於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的嗎?”
“大德,我不是出於對世尊的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的。大德,那些還沒有知、還沒有見、還沒有明白、不能以智慧觸證的人,才出於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
“大德,那些有知、有見、有明白、能以智慧觸證的人,對此沒有搖擺、沒有疑惑,於是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大德,我是一個有知、有見、有明白、能以智慧觸證的人,對此沒有搖擺、沒有疑惑,於是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那些還沒有知、還沒有見、還沒有明白、不能以智慧觸證的人,才出於敬信而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舍利弗,那些有知、有見、有明白、能以智慧觸證的人,對此沒有搖擺、沒有疑惑,於是勤修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的五根。”

SN 48:48 ~ SN 48:50 東園經第四Catutthapubbārāma Sutta~ 阿巴那經Āpaṇa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48相應48經/東園經第四(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就那個起源(與前一經相同的序)。
  「比丘們!以幾根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漏盡比丘記說完全智:『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以五根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漏盡比丘記說完全智:『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哪五個?信根、活力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以這些五根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漏盡比丘記說完全智:『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00.htm

相應部48相應49經/賓頭盧婆羅墮若經(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憍賞彌瞿師羅園。
  當時,完全智被尊者賓頭盧婆羅墮若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那時,眾多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那些比丘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完全智被尊者賓頭盧婆羅墮若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大德!當什麼因由被尊者賓頭盧婆羅墮若看見時,完全智被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
  「比丘們!以三根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完全智被賓頭盧婆羅墮若比丘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哪三個?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以這些三根的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完全智被賓頭盧婆羅墮若比丘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比丘們!而這些三根有什麼為終極(目標)呢?滅盡為終極。什麼的滅盡為終極呢?生、老、死的。比丘們!當『生、老、死的滅盡』被賓頭盧婆羅墮若比丘看見時,完全智被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01.htm

相應部48相應50經/阿巴那經(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SA.657]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鴦伽,名叫阿巴那的鴦伽市鎮。
  在那裡,世尊召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凡那位在如來上到達一向極淨信的聖弟子,他在如來或如來的教說上是否會疑惑,或會懷疑呢?」
  「大德!凡那位在如來上到達一向極淨信的聖弟子,他在如來或如來的教說上不會疑惑,或會懷疑。
  大德!對有信的聖弟子來說,能這麼被預期: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他必將住於活力已被發動的、強力的、堅固努力的、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的。大德!凡他的活力,那是他的活力根。
  大德!對有信的、活力已被發動的聖弟子來說,能這麼被預期:他必將是有念的,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及很久以前說過的記得者、回憶者。大德!凡他的念,那是他的念根。
  大德!對有信的、活力已被發動的、念已現起的聖弟子來說,能這麼被預期:作捨棄為所緣後,他必將得到定;他必將得到心一境性。大德!凡他的定,那是他的定根。
  大德!對有信的、活力已被發動的、念已現起的、心已得定的聖弟子來說,能這麼被預期:他必將這麼知道:輪迴是無始的,無明蓋、渴愛結眾生的流轉的、輪迴的起始點不被知道,但就那個無明黑闇聚集的無餘褪去與滅,這是寂靜之境,這是勝妙之境,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大德!凡他的慧,那是他的慧根。
  大德!那位有信的聖弟子這麼一再努力後;這麼一再憶念後;這麼一再得定後;這麼一再知道後,他這麼相信:『這些、那些法凡在以前被我聽聞者,而我現在以那個身觸後住,且以慧貫通後看見。』大德!凡他的信,那是他的信根。」
  「好!好!舍利弗!舍利弗!凡那位在如來上到達一向極淨信的聖弟子,他在如來或如來的教說上不會疑惑,或會懷疑。
  舍利弗!有信的聖弟子的這個能被預期: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他必將住於活力已被發動的、強力的、堅固努力的、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的。舍利弗!凡他的活力,那是他的活力根。
  舍利弗!有信的、活力已被發動的聖弟子的這個能被預期:他必將是有念的,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及很久以前說過的記得者、回憶者。舍利弗!凡他的念,那是他的念根。
  舍利弗!有信的、活力已被發動的、念已現起的聖弟子的這個能被預期:作捨棄為所緣後,他必將得到定;他必將得到心一境性。舍利弗!凡他的定,那是他的定根。
  舍利弗!有信的、活力已被發動的、念已現起的、心已得定的聖弟子的這個能被預期:他必將這麼知道:輪迴是無始的,無明蓋、渴愛結眾生的流轉的、輪迴的起始點不被知道,但就那個無明黑闇聚集的無餘褪去與滅,這是寂靜之境,這是勝妙之境,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舍利弗!凡他的慧,那是他的慧根。
  舍利弗!那位有信的聖弟子這麼一再努力後;這麼一再憶念後;這麼一再得定後;這麼一再知道後,他這麼相信:『這些、那些法凡在以前被我聽聞者,而我現在以那個身觸後住,且以慧貫通後看見。』舍利弗!凡他的信,那是他的信根。」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02.htm

蕭式球 譯

四十八.東園之四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多少根的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五種根的。這五種根是什麼呢?
“比丘們,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一位漏盡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他是勤修這五種根的。”
四十九.賓頭盧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大德,他宣稱得到究竟智,是由於看見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賓頭盧.跋羅墮闍尊者由於勤修三種根而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三種根是什麼呢?
“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由於勤修這三種根而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三根帶來三種盡除。這三種盡除是什麼呢?
“生、老、死的盡除。由於看見生、老、死的盡除,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宣稱得到究竟智,知道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五十.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央伽的阿波那鎮。
在那裏,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一位對如來有深厚淨信的聖弟子,會不會對如來或如來的教法有搖擺或疑惑呢?”
“大德,一位對如來有深厚淨信的聖弟子,是不會對如來或如來的教法有搖擺或疑惑的。
“大德,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將會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大德,他這樣的精進就是精進根。
“大德,一位有信、作出精進的聖弟子,將會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大德,他這樣的念就是念根。

“大德,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的聖弟子,將會放下攀緣,取得定,內心安住一境。大德,他這樣的定就是定根。
“大德,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心定的聖弟子,將會知道: ‘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這是有方法對無明這個黑暗聚徹底無欲、息滅而帶來高尚的寂靜的,這方法就是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 大德,他這樣的慧就是慧根。
“大德,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常常這樣精勤,常常這樣憶念,常常這樣止息,常常這樣了知,這亦是一份崇高的敬信,他心想: ‘以前我沒有聽過這些法義,現在我親身觸證這些法義了!我以智慧深明這些法義,看見這些法義!’ 大德,他這樣的信就是信根。”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一位對如來有深厚淨信的聖弟子,是不會對如來或如來的教法有搖擺或疑惑的。
“舍利弗,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將會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舍利弗,他這樣的精進就是精進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作出精進的聖弟子,將會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舍利弗,他這樣的念就是念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的聖弟子,將會放下攀緣,取得定,內心安住一境。舍利弗,他這樣的定就是定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作出精進、保持念、心定的聖弟子,將會知道: ‘輪迴找不到它的開始,沒法找得到它過去的盡頭。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因而生死相續、不斷輪迴。這是有方法對無明這個黑暗聚徹底無欲、息滅而帶來高尚的寂靜的,這方法就是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 舍利弗,他這樣的慧就是慧根。
“舍利弗,一位有信的聖弟子常常這樣精勤,常常這樣憶念,常常這樣止息,常常這樣了知,這亦是一份崇高的敬信,他心想: ‘以前我沒有聽過這些法義,現在我親身觸證這些法義了!我以智慧深明這些法義,看見這些法義!’ 舍利弗,他這樣的信就是信根。”

預流相應、入流相應(Sotapatti Saṃyutta)

SN 55:55 入流果經Sotāpattiphala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55相應55經/入流果經(入流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四法,已修習、已多作,轉起入流果的作證,哪四個?善人的親近,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比丘們!這些是四法,已修習、已多作,轉起入流果的作證。」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678.htm

蕭式球 譯

五十五.四果之一

“比丘們,勤修四法的人,能帶來須陀洹果。什麼是四法呢?
“習近善人,聆聽正法,如理思維,依法而行。
“比丘們,勤修這四法的人,能帶來須陀洹果。”

45 道相應(Magga Saṃyutta)

SN 45:2 一半經 (SN 45:2/S V 2 Upaḍḍhasuttaṃ)

莊春江 譯

相應部45相應2經/一半經(道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SA.726, SA.768, AA.44.10]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國,名叫那額勒葛的釋迦族人市鎮。
那時,尊者阿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阿難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這是梵行的一半,即:善的朋友之誼、善的同伴之誼、善的親密朋友之誼。」
「阿難!不要這樣[說-DN.15],阿難!不要這樣[說],阿難!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的朋友之誼、善的同伴之誼、善的親密朋友之誼。阿難!對有善的朋友、善的同伴、善的親密朋友比丘的這個能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作八支聖道。
阿難!而有善的朋友、善的同伴、善的親密朋友的比丘,如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作八支聖道?阿難!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正見;依止遠離……(中略)修習正志……(中略)修習正語……(中略)修習正業……(中略)修習正命……(中略)修習正精進……(中略)修習正念;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成熟修習正定。阿難!有善的朋友、善的同伴、善的親密朋友的比丘這樣修習八支聖道、多作八支聖道。
阿難!其次,以這個法門,這也能被知道:關於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的朋友之誼、善的同伴之誼、善的親密朋友之誼。阿難!由於善友的我,生法的眾生從生被釋放;老法的眾生從老被釋放;死法的眾生從死被釋放;愁悲苦憂絕望法的眾生從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阿難!以這個法門,這也能被知道:關於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的朋友之誼、善的同伴之誼、善的親密朋友之誼。」[SN.3.18]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97.htm

45 道相應(Magga Saṃyutta)

蕭式球 譯

二.一半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的市鎮。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是成就梵行的另一半。”
“阿難,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阿難,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
“阿難,一位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的比丘,將會勤修八正道。
“阿難,為什麼一位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的比丘會勤修八正道呢?這個法義可以這樣理解:因為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見,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思維,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語,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業,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命,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精進,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念,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正定。就是這樣,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會使這位比丘勤修八正道。因此,要成就梵行的全部,就要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
“阿難,這個法義也可以這樣理解:我1是一位善知識,受生困擾的眾生來我這裏,可從生之中解脫出來;受老困擾的眾生來我這裏,可從老之中解脫出來;受死困擾的眾生來我這裏,可從死之中解脫出來;受憂、悲、苦、惱、哀困擾的眾生來我這裏,可從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因此,要成就梵行的全部,就要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

47念處相應

SN 47:13 純陀經 Cunda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47相應13經/純陀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SA.638]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當時,生病的、受苦的、重病的尊者舍利弗住在摩揭陀國的那羅迦村,而純陀沙彌為尊者舍利弗的隨侍者。
那時,尊者舍利弗就因那個病般涅槃了。
那時,純陀沙彌取尊者舍利弗的衣鉢後,到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去見尊者阿難。抵達後,向尊者阿難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純陀沙彌對尊者阿難說這個:
「大德!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這是他的衣鉢。」
「純陀學友!這是為了見世尊的談論主題,純陀學友!我們走,我們將去見世尊。抵達後,我們將告訴世尊這件事。」
「是的,大德!」純陀沙彌回答尊者阿難。
那時,尊者阿難與純陀沙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尊者阿難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這位純陀沙彌對我這麼說:『大德!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這是他的衣鉢。』大德!此外,聽到『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後,我的身體如變成酒醉的,我的諸方向也不清晰,諸法也不在我心中出現。」
「阿難!舍利弗拿走你的戒蘊後般涅槃,或拿走定蘊後般涅槃,或拿走慧蘊後般涅槃,或拿走解脫蘊後般涅槃,或拿走解脫智見蘊後般涅槃嗎?」
「大德!非尊者舍利弗拿走我的戒蘊後般涅槃,或定蘊……(中略)或慧蘊……或解脫蘊……或拿走解脫智見蘊後般涅槃,大德!但尊者舍利弗對我是教誡者、受其情愛影響者、教授者、開示者、勸導者、鼓勵者、使我歡喜者、對說法不疲倦者、同梵行者的資助者,我們回憶那個尊者舍利弗的法之滋養、法之受用、法之助益。」
「阿難!這被我就預先告知,不是嗎:就與一切所愛的、合意的分離、別離、異離。阿難!在這裡,那如何可得:『凡那個被生的、存在的、有為的、壞散之法,那個不要被破壞。』這不存在可能性。阿難!猶如有心材的、住立的大樹中,凡較大的枝幹它被折斷。同樣的,阿難!有心材的、住立的大比丘僧團中,舍利弗已般涅槃。阿難!在這裡,那如何可得:『凡那個被生的、存在的、有為的、壞散之法,那個不要被破壞。』這不存在可能性!
阿難!因此,在這裡,你們要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阿難!而怎樣比丘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呢?阿難!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看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在諸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諸法上隨看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阿難!比丘這樣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
阿難!現在或我死後,凡任何人將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阿難!那些比丘將是我的凡任何欲學者最第一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10.htm

蕭式球 譯

十三.純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住在摩揭陀的那羅村。他生了病,病得很重。純陀沙彌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
舍利弗尊者因病入滅,於是純陀沙彌帶著舍利弗尊者的大衣和缽,前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到阿難尊者那裏,對他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 “大德,舍利弗尊者入滅了。這是他的大衣和缽。”
“純陀賢友,有這個消息,應要見一見世尊。純陀賢友,讓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那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世尊吧。”
純陀沙彌回答阿難尊者: “大德,是的。” 於是,阿難尊者和純陀沙彌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世尊說: “大德,這位純陀沙彌說,舍利弗尊者入滅了。這是舍利弗尊者的大衣和缽。大德,聽到舍利弗尊者入滅的消息,我感到身體像失去平衡似的,我不能辨別方向,甚至連法也不在心中。”
“阿難,舍利弗尊者入滅帶走了你的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或解脫知見蘊嗎?”
“大德,舍利弗尊者入滅沒有帶走我的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或解脫知見蘊。大德,舍利弗尊者是我們的教導者;他愛護別人,善於教導別人;對人開示,對人教導,使人景仰,使人歡喜;說法不會厭倦,熱衷幫助同修。舍利弗尊者使我們憶持法的精華、法的財富、法的助益。”
“阿難,我不是曾經對你說過嗎,所有我們的至親和喜愛的事物都會變化,都會消逝,都會和我們分離;要這些事物不變化,不消逝,不和我們分離是沒有可能的。阿難,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阿難,就正如一棵樹心堅固的大樹,折斷了粗壯的樹枝。同樣地,在中心堅固的大比丘僧團裏,失去了舍利弗。
“阿難,要舍利弗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阿難,因此,你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你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
“阿難,什麼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阿難,這樣就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阿難,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SN 47:14 支羅經、烏迦支羅經、郁伽支羅村 (Ukkacela Sutta)

莊春江 譯

相應部47相應14經/烏迦支羅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SA.639]
有一次,在舍利弗、目揵連已般涅槃不久,世尊與大比丘僧團共住在跋耆的烏迦支羅恒河邊。
當時,世尊被比丘僧團圍繞,坐在屋外
那時,世尊環視沈默的比丘僧團後,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對我來說,在舍利弗、目揵連已般涅槃時,這個團體(眾)看起來像是空的。
比丘們!對我來說,團體是不空的,在那些方向是不關注的:凡在舍利弗、目揵連住的方向。
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都有這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都有這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
比丘們!對[這一對]弟子們來說,不可思議啊!比丘們!對弟子們來說,未曾有啊!他們將是遵循老師教誡者、教誡糾正者,以及他們將是四眾的所愛者、合意者、應該被尊重尊敬者。
比丘們!如來的不可思議啊!比丘們!如來的未曾有啊!在像這樣一對弟子般涅槃時,如來沒有愁或悲。
比丘們!在這裡,那如何可得:『凡那個被生的、存在的、有為的、壞散之法,那個不要被破壞!』這不存在可能性。比丘們!猶如有心材的、住立的大樹中,凡較大的枝幹它被折斷。同樣的,比丘們!有心材的、住立的大比丘僧團中,舍利弗已般涅槃。比丘們!在這裡,那如何可得:『凡那個被生的、存在的、有為的、壞散之法,那個不要被破壞。』這不存在可能性!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你們要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比丘們!而怎樣比丘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看著身: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在諸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諸法上隨看著法:熱心的、正知的、有念的,調伏世間中的貪婪、憂後。比丘們!比丘這樣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
比丘們!現在或我死後,凡任何將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依,不以其他為歸依者,比丘們!對我,這些比丘將是凡任何欲學者中最第一的。」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11.htm

蕭式球 譯

十四.郁伽支羅村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跋祇郁伽支羅村的恆河岸邊。這時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入滅不久。
這時候,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坐在空曠的地方。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我感到這個大眾好像有所欠缺似的。比丘們,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使我感到大眾有所欠缺。以往有舍利弗和目犍連所在的地方,我都不用對那個地方操心。
“比丘們,過去所有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將來所有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有一雙上首弟子,就正如我有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
“比丘們,這樣的弟子真稀有,這樣的弟子真難得!他們在導師的教法中修行,在導師的指導下修行;他們受四眾愛戴,受四眾尊敬!
“比丘們,這樣的如來真稀有,這樣的如來真難得!一雙這樣出色的弟子入滅,如來沒有憂愁或悲傷!
“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就正如一棵樹心堅固的大樹,折斷了粗壯的樹枝。同樣地,在中心堅固的大比丘僧團裏,失去了舍利弗和目犍連。
“比丘們,要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入滅是不可能的。任何生、有、眾緣和合的事物都是敗壞法,要它不敗壞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因此,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你們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
“比丘們,什麼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呢?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樣就是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了。
“比丘們,無論現在或我入滅後,任何比丘如果能做自己的島嶼和皈依處,以法為島嶼和皈依處的話,他就是在有修學欲的比丘之中最高的。”

《小部》( Nikāya)

經集 Sutta-nipāta

第二品 小品

第八章《船經 nāvā sutta》


第八章 船經(禪世界版)

一個人應該崇敬
能從他那裡學到正法的人。
正如眾神祗崇敬因陀羅一般。
受到崇敬時,學識淵博者(the learned; 有學者),
對他感到滿意而揭示正法。(Snp.2.317 or Snp.2.318)

已經專注和聆聽了它,
根據正法修習實踐時,
一位細心追隨這樣一位老師的明智的學生,
一個堅定、勤奮的人與這樣的人交往
變得睿智、透徹和精明。

可是如果訴諸一個瑣細的
還沒有達到目標,充滿嫉妒,
在此處還沒有看清楚正法的傻瓜,
那麼一個人就會沉浸在懷疑里而遭遇死亡。

這就像一個可能進入一條河,
一道水流湍急滾滾的激流的人:
被沖走,隨波逐流時,
他怎麼能幫助其他人渡過呢?

同樣地,沒有看清正法,
沒有在博學多聞者們的座下專注義理,
不親自了知它時,
沉浸於懷疑當中,他如何能使其他人來設想它呢?

可是當一個人已經登上一條
裝備了一根槳和一柄舵的堅固的船時,
嫻熟,周到,在那裡知道方法,
可能因此渡過很多其他人,

同樣地,一個知識精通的人,自我修習,
博學多聞,品質堅定,
親自了知它時,可能會使其他人設想它–
那些帶著作為一種支持條件的專注的雙耳的人。

因此一個人應當跟隨
睿智和博學多聞的良善之人。
已經知道義理,付諸實踐時,
一個了知正法的人能獲得福佑(bliss)。

https://blog.udn.com/milene/155801927

第八章 船經 (郭良鋆 譯 )

316 人應該崇敬能從他那里學到正法的人,正如眾神崇敬因陀羅。這種受崇敬、受歡迎、學識淵博的人能曉喻正法。

317 一個堅定、勤奮的人與這樣的人交往,領會精義,銘記在心,依法行動,他便成為聰明睿智的能人。

318 如果追隨低能愚昧,不明事義而妒忌心重的人,他就不可能領悟正法,驅除疑惑,而只能走向死亡。

319 正如一個落水者,他自己只能在洶涌奔騰的河水中隨波沉浮,怎麼還能幫助別人渡過河去呢?

320 同樣,一個人不明了正法,又不請教學問淵博的人,他自己都一竅不通,沒有驅除疑惑,怎能能教誨別人?

321 正職登上一條備有槳和舵的堅固的船,他技術高明,經驗豐富,能載運其他許多人過河。

322 同樣,一個精通知識,、自我完美、思想堅定的人,他能教會其他專心致志的人。

323 因此,應該與聰明睿智、學問淵博的善人交往,精通正法,明了事義,付之實踐,便函能獲得幸福。

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7n0012_p0085a03

《自說經》

Udana 4:4 第四品 彌醯品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住迦布德迦。爾時,尊者舍利弗於明月之夜,剃髮而坐屋外入一三昧。時有二友夜叉,因事務由北方而赴南方。彼夜叉等,見尊者舍利弗剃髮坐於屋外入一三昧。見之一夜叉如是言他夜叉曰:「友!我思向此沙門之頭欲加一擊[8]。」如此云已,彼夜叉如是言此夜叉言:「友!請止!勿擊沙門。友!彼沙門偉大而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彼一夜叉再如是告他夜叉言:「友!我思向此沙門之頭欲加一擊。」彼夜叉再如是告此夜叉言:「友!請止……有大神力、有大威力。」三度彼夜叉如是告他夜叉言:「友!我思……欲加一擊。」一夜叉不順從他夜叉,彼夜叉以擊長老舍利弗之頭。彼一擊已為七拉陀那又七拉陀那半之象沈地中,或打壤大山頂之力。然彼夜叉言:「熱!熱!」而立即陷入大地獄中。尊者大目犍連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彼夜叉向尊者舍利弗之頭加以一擊。見而詣舍利弗處,作如是言:「法友!身體為健耶?〔所得〕飲食足繫命耶?無苦耶?」答曰:「法友目犍連!我身體為健。法友目犍連!我所得飲食足為繫命。但我頭有微痛。」尊者目犍連作如是言:「法友舍利弗!為不可思議。法友舍利弗!為未曾有。汝舍利弗有如此大神力,有大威力事耶?法友舍利弗!此處有一夜叉向汝頭加以一擊。彼實為一大擊。彼一擊為七拉陀那……為打壞大山頂之力。然尊者舍利弗乃如是曰:『法友目犍連!我身體為健。法友目犍連!我〔所得〕飲食足為繫命,但我頭有微痛。』」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法友目犍連!為不可思議,法友目犍連!為未曾有。尊者大目犍連有大神力,有大威力。汝實得見夜叉。然我今尚不能見泥鬼。」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耳聞此等二大龍象如此對談。世尊知此已,彼時唱此優陀那:

「[9]譬喻為磐石,彼心無動搖。應染無染著,應怒而無怒。如此修練心,何處苦將來?」
參照:雜阿含五十卷(大正藏、二卷三六七頁),別譯雜阿含十五卷(大正藏、二卷四八五頁),增一阿含四十五卷不善品(大正藏、二卷七九三頁)。

 (四[7] 漢譯南傳大藏經,自說經:CBETA 2023.Q4, N26, no. 10, p. 101a12)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6n0010_p0101a12

Udana 7:1 《自說經》第七品 小品 「一」(CBETA 2023.Q4, N26, no. 10, p. 148a12) 《漢譯南傳》vol. 26, p. 148。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以種種方便,法語教示、激勵、鼓舞,使尊者羅婆那跋提喜悅。尊者羅婆那跋提之心為尊者舍利弗,以種種之方便,法語教示、激勵、鼓舞,使之喜悅而離執著脫除煩惱。世尊見尊者羅婆那跋提之心,為尊者舍利弗以種種之方便,法語教示、激勵、鼓舞,使之喜悅而離執著,脫除煩惱。世尊知此已,彼時唱此優陀那:

「上下一切處,不見此為我,如是解脫者,將不再受生。前未曾得渡,今已渡暴流。」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6n0010_p0148a12

本生經

Jātaka 37 鷓鴣本生經 (Tittira Jātaka)

夏丏尊據日譯本重譯三七 鷓鴣本生因緣 (〔菩薩=鷓鴣〕) (大藏經補編》,《南傳小部經典》卷1)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赴舍衛城時.就舍利弗長老得不到牀座之事說的。卻說.給孤獨長者建立好了精舍.派遣使者到佛的地方來.佛便從王舍城出發.到吠舍離逗留了一會.然後向舍衛城進行。

這時.六個弟子先行.他們在長老們未就牀座之前.各自處分說道.『這牀座留給我們的師父吧.這給先輩〔指導者〕吧.這由我們自用吧。』後到的長老們便取不到牀座。舍利弗長老的弟子們替長者找牀座也找不到。長老沒有牀座.便在佛的牀座近處一株樹下.或坐或徘徊.過了一晚。到黎明起身出發時.佛咳嗽一聲.長老也咳嗽一聲。佛道.『在這裏的是誰。』舍利弗道.『世尊啊.是舍利弗。』佛道.『舍利弗啊.你此刻時分在此何事。』舍利弗將情形稟白。佛聽了長老所說.想道.『呀.在我生存時.比丘們已失了相互間的尊敬.缺著從順了。那麼我死之後.他們將怎樣啊。』不禁為法憂慮起來。天一明.佛就召集比丘教團.向比丘眾問道.『比丘們啊.據說有六個人先到這裏.佔去了長老比丘的牀座。真的嗎。』比丘眾答道.『世尊啊.真的。』於是佛斥責了那六個比丘.對比丘眾作法話.復問道.『究竟誰有資格享受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呢。』有些比丘回答道.『出身於[1]剎帝利族而出家者。』有的道.『出身於[2]婆羅門族、[3]居士族而出家者。』有的道.『持戒者、布教師、[4]初禪得達者、二禪三禪四禪得達者。』有的道.『預流、一來、不來、阿羅漢、得[5]三明六通者。』比丘眾如是各依自己的意向說出配享受最好牀座的人物之後.佛道.『比丘們啊.在我的教團裏.得享受最好的牀座者.其資格非剎帝利族而出家者.非婆羅門族、居士族而出家者.也非律師、非經家、非論師.也非初禪等的得達者以及預流等等。比丘們啊.在這教團裏對年長者該行恭敬的招呼.作合掌之禮.真誠地服侍.年長者該奉以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這纔是資格.唯年長的比丘適合於這資格。比丘們啊.這裏的舍利弗是我的高弟.曾轉法輪.理應得比我次一等的牀座。可是他昨夜得不到牀座.就在樹根畔過夜。你們在目前已如是失卻尊敬.不知從順了.那麼將來你們的行為究將怎樣呢。』為了教訓他們.又道.『比丘們啊.在前生.動物尚且知道.「依此不互相尊敬、從順.違背了一般的生活法則而行動.與我們決不相宜。我們之中.誰最年長.就對誰致敬吧。」他們查考出年長者來.對他行敬禮.後來便生於天道。』接著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喜馬拉雅山中腰地方有一株大榕樹.樹的附近住著鷓鴣、猿與象三個朋友。他們彼此不互相尊敬、從順.至於違背普通的生活法則了。於是他們想道.『這樣地生活.於我們殊不適當。我們頗想把年長者加以尊敬.對他行敬禮而度日。』但三者誰是最年長者.卻不知道。一日.他們想得了一個方法.三位朋友同去坐在榕樹的根上.鷓鴣與猿對象問道.『象君啊.你知道這株榕樹已有多久了。』象道.『朋友們啊.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這榕樹猶是一株灌木.我常常跨過了行走。有時也在灌木叢中通過。最高的灌木.頂梢也只碰到我的肚臍。所以.這株榕樹.我在他灌木時代已知道了的。』鷓鴣與象又以同樣的話去問猿。猿道.『朋友們啊.當我為小猿時曾坐在這裏昂首去咬食這榕樹梢頭的新芽.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已知道這株榕樹了。』於是便輪到鷓鴣講話了。鷓鴣道.『朋友們啊.從前某處有一株大榕樹。我喫了那樹的果實.把糞撒在這裏.於是這裏便生出榕樹來了。我知道這株榕樹尚在他未萌芽以前。所以我比你們都年長。』象與猿便對聰明的鷓鴣道.『朋友啊.你比我們年長。以後我們就對你恭敬、尊崇、承侍、敬禮、合掌、供養、敬白、奉請、禮拜、和南吧。我們將遵奉你的訓誡.請你以後施訓誡給我們啊。』從此以後.鷓鴣就施訓誡給他們.教他們保持戒律.自己也保持戒律。三動物堅守五戒.尊敬隨順.對普通的生活法則不復違犯.命盡時往生於天國之安住所。

結分

此三動物所受持者.名曰鷓鴣系之梵行。佛道.『比丘們啊.他們是動物.尚能互相尊敬從順著過活。你們身為出家人.且受有經律之教.為何倒不能互相尊敬從順呢。比丘們啊.我現在作一決定如下。嗣後.你們須對年長者行敬禮、合掌、供養。年長者該得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嗣後.年少者不得奪佔年長者牀座。不論是誰.凡奪佔器物者犯[6]惡作〔突吉羅〕罪。』佛作此法話後.以正等覺者的資格唱出下面的偈語。

尊敬耆宿者.通曉真理〔法〕。
現世於法為聖者〔可讚歎之羅漢〕者.來世生於善處。
佛既如是宣示尊敬耆宿之功德.復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象是目犍連.猿是舍利弗.鷓鴣則就是我。』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B06n0005_p0208b05

Jātaka 156《無私心本生經》(Alinacitta)

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

一五六 無私心本生譚 (菩薩=王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放棄精進努力比丘所作之談話。世尊問彼之比丘:「比丘!汝廢棄精進努力,是真實耶?」比丘答:「世尊!此為真實。」世尊復對彼云:「比丘!汝昔曾為等同塊肉之年幼王子爭取十二由旬之波羅奈城王位,如何於今出家於此教而廢棄精進努力耶?」於是佛為說過去之因緣。

主分

昔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其城附近有木工村落,住有五百木工。彼等乘船溯流,於森林中砍伐木材以為建家材料,準備建築一層、二層及其他種種之家屋,將一切樑柱等木材,作為印記,積入岸邊運船之中,順流而下,運還都中,任人選用,以建家屋,彼等取金,再赴其所,運來建家材料。
如斯生活之中,某時,彼等臨時所建伐木小舍之傍,有一大象,誤踏軻地羅樹之刺,其刺傷脚劇痛,腫脹出膿,彼因劇痛,體弱難行,聞伐木之音,彼思依賴木工以癒傷痛,用三足近至彼等伐木之所,坐於地上。木工見大象脚腫有刺,以利刃之斧刺脚周圍,然後用繩纏縛木刺,用力拔出,拭去膿血,洗以溫水,敷以藥物,不久傷癒。大象自思:「予受木工之福蔭,救助予之生命,予須使此諸人受益。」自此以後,象與木工一同拔樹,為木工運載砍伐之樹木及捲取斧頭及其用具。曲鼻押住默斗繩之一端。木工食時,每人與象飯團一握,每次進食,象可得飯團五百。
大象有仔象一隻,全身白色,品格善良。大象自思:「予今年老,應捨仔象,為諸人用,我應離去。」彼不語木工,入森林中,伴仔象歸來曰:「此仔象為我子,我被汝等救助生命,為報療治之恩,捨子與汝等,今後彼為汝等工作。」大象更又囑其子云:「今後我之工作,皆由汝來承擔。」於是大象將子象交付木工等逕自進入森林而去。爾後子象依木工之言為用,隨教而行,作一切事。彼等每日與彼五百飯團以養生。彼為諸事,亦入河戲水,木工諸子,時捉其鼻,於水陸共為遊戲。品格高尚之物,無論象、馬或人,均不在水中便溺,因此子象不於水中便溺,而便溺在河岸之上。
某日河上降雨,岸邊半乾之象糞,為雨水沖入河中流下,入於波羅奈城浴場中為一樹叢所阻。國王之象奴,欲使象浴水,伴來五百頭象,諸象嗅聞品格高象之糞味,竟無一隻入河,紛紛揚尾逃出水面。看象者告知象師,象師云:「河中必有障礙之物。」於是清理河水,見樹叢掛有品高象糞,象師知其原因,命持來水瓶,盛滿混有象糞之水,徧洒諸象身上,諸象身放芳香,於是陸續入河浴水。象師奏知國王:
「大王應即探索香象,伴其歸來。」
王乘船筏出河,溯流而上,抵達木工等住所。子象正在河中游戲,忽聞大鼓之音,上岸至木工之所。木工等迎王:「大王!大王如需木材,何須親臨,何不遣人來取?」「予非為木材之用而來,實為欲得此象。」「大王!即請捕象歸去。」但子象不肯前去。「子象!因何不行?」「大王!予受木工等養育,請賜與彼等養育所用之物。」
「香象!予均照辦。」國王於象之四足及鼻尾各掛十萬兩之金,但象仍不前行。木工等各以一套衣物與象,木工之妻等亦與下衣,並與國王約束與同遊夥伴兒童等以保護之責,彼又頻頻回顧,徧視木工等及妻女兒童等,然後隨王而去。王伴彼入都,裝飾都城及象舍,象於都中環繞遊行一周,然後進入象舍,與象以盛大裝飾,並為之舉行儀式,成為國王乘用之象。居於國王親友之位,以王國之半與彼,與王具同等之名譽。自從象來之後,印度之王權,盡歸王手。
斯時菩薩入於王第一妃之胎內,當妃將至臨月之時,國王突然亡故。若象知國王駕崩,必將當場心膽俱裂,以故不使象知,人人如此奉仕。隣國拘薩羅國王聞知國王已故,王思:「此國空虛。」率大軍前來包圍都城。人民閉鎖都門,致書拘薩羅王:「我等國王第一之妃,今正臨月,自今七日後產兒,人相者而告云,若妃產男兒,我等於第七日與汝交戰,不能與王國,於此期間,請王等待。」拘薩羅王承諾,妃於第七日產生王子。命名之日,以多人均無私心而得生,名為無私心王子。
於彼出生之當日,都中居民即開始與拘薩羅王戰鬥,因無大將,兵勢雖多,不能取勝,向後稍退。大臣等奏明王妃:「兵士退卻,我等行將敗北。我王崩御、王子誕生、拘薩羅王來戰等等之事,王友玉象尚不得知,此時何不使彼得知?」王妃許諾,裝飾王子,使臥於黃麻布褥之上,由宮殿下,大臣一同引導前赴象舍,菩薩臥於象之脚下,妃云:「我主!汝之友人已亡,恐汝心膽俱裂,至今未敢通知,此汝友之子,拘薩羅王前來圍國都城,與汝子戰鬥,我軍退卻,請汝親自殺汝之子,否則即請取此王國而代之。」
爾時象以鼻撫慰菩薩,置菩薩於其頸之瘤上,既泣且悲,由背上放下菩薩臥於妃之手中,象云:「我必生擒拘薩羅王。」於是由象舍出。大臣為彼著鎧裝飾,開啟都門由四方圍擁而出;象出都城,作中呻聲,多數敵軍恐怖戰慄,紛紛逃散。
象即打破本陣,執拘薩羅王髮髻,捉回置於菩薩足前,象立於拘薩羅王前,以遮蔽欲殺王者,象責王曰:「爾後汝當謹慎,勿以王子年幼為可欺。」於告誡後釋王歸國。自此以後,印度全體之王權,皆落於菩薩之手,其他並無再起與菩薩對敵之人。菩薩年七歲時,行即位式,號無私心王正當治國,命終上生天界。

結分

佛說此過去之因緣故事已,現等覺者,唱二首之偈曰:
一 可依無私心王子白象喜打大軍勢生擒拘薩羅國王 以彼貪欲不滿足
二 今得如斯可依人比丘應須行精進為達安穩修善法 次第斷除諸結縛
如斯世尊以不滅之大涅槃為其法語之極意,更又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彼捨精進比丘即得阿羅漢果——為本生之今昔作結語云:「爾時之母親是摩訶摩耶夫人,父親是淨飯大王,取與王國之象是此捨精進之比丘,象之父是舍利弗,無私心王子即是我也。」
(CBETA 2023.Q4, N33, no. 18, pp. 19a02-24a1)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33n0018_p0019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