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舍利弗有關的經集 Sutta-nipāta(尊者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 第四品 八頌經品(八頌品) * 第一章 愛欲經(愛慾經、諸感官享樂經) * 第二章 洞窟八頌經(關於洞窟八頌經) * 第三章 邪惡八頌經(關於有敵意的八頌經) * 第四章 純潔八頌經(關於清靜的八頌) * 第五章 至高八頌經(關於至高無上的八頌經) * 第六章 衰老經(年事已高經) * 第七章 提舍彌勒經 * 第八章 波修羅經(Pasura) * 第九章 摩根提耶經(Magandiya) * 第十章 毀滅以前經(破裂之前經) * 第十一章 爭論經(諸爭吵和諸糾紛經) * 第十二章 小集積經(部署小經(小集積經)) * 第十二章 大集積經(部署大經(大集積經) * 第十二章 迅速經 * 第十二章 執仗經(執杖者經) * 第十二章 舍利弗經
  • 第五品 彼岸道品 * 第一章 引子(引偈(Introductory Verses)) * 第二章 阿耆多問(阿耆多的諸問題) * 第三章 提舍彌勒問(帝須彌勒的諸問題) * 第四章 布那迦問(富那迦的諸問題) * 第五章 彌德古問(梅塔古的諸問題) * 第六章 陀多迦問 * 第七章 烏波溼婆問(烏波濕婆(Upasiva)的諸問題) * 第八章 南德問(難陀(Nanda)的諸問題) * 第九章 海摩迦問(海摩迦(Hemaka)的諸問題) * 第十章 都提耶問(都提耶(Todeyya)的諸問題) * 第十一章 迦波問(迦波(Kappa)的諸問題) * 第十二章 闍多迦尼問(諸多迦尼(Jatukanni)的諸問題) * 第十三章 跋陀羅弗達問(拔陀羅弗達(Ghadravudha)的諸問題) * 第十四章 烏德耶問(烏德耶(Udaya)的諸問題) * 第十五章 波娑羅問(波娑羅(Posala)的諸問題) * 第十六章 摩伽羅闍問(摩伽羅(Mogharaja)的諸問題) * 第十七章 賓吉耶問(賓吉耶(Pingiya)的諸問題) * 第十八章 彼岸道經

參考:

  • 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經集》:「四 義品」(CBETA 2023.Q4, N27, no. 12, p. 217a2)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7n0012_p0217a02
  • 《經集》:「義品[1]」(CBETA 2023.Q4, N27, no. 12, p. 217a2)[1] 義品原文之 Aṭṭhaka-vagga,乃有「八品」之意義,或應為「八法品」或「八偈品」亦說不一定。本品之第二經為 Guhaṭṭhaka-sutta(窟八偈經)第三經為 Duṭṭhaṭṭhaka-sutta(瞋怒八偈經)、第四經為 Suddhaṭṭhaka-sutta(淨八偈經)、第五經為 Paramaṭṭhaka-sutta第一八偈經 aṭṭhaka 者,此等諸經皆由八偈而成故,明顯為「有八」、「八偈」之意義。若依此意 Aṭṭhaka-vagga,亦可解作「八偈經之群」的意義。然除去本品由第二經至第五經之四經以外,其他十二經均非由八偈而成。故本品若全部冠以「八偈品」之名,亦並不適切。加之 Aṭṭhaka-vagga,如在梵文 Arthaka-vargīya(JRAS. 1916. P. 712)又 Artha-vargīya(Ya'somitra, Abhidharmako'sa-vyākhyā P. 33; Bodhisatva-bhūmi P. 48)皆為「義品」,於漢譯諸文獻,亦於摩訶僧祇律卷二三(大正藏二二、四一六a)為八跋祇經以外 atthaka 並未採作八(asṭaka)之意義,又在大智度論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三c),除阿他婆耆經之音譯外,總解為義(artha or arthaka)之意。

即在漢譯中其譯語當如左示:

義品:雜阿含五五一經(大正藏二、一四四b、c),義足經:義足經(大正藏四、一七四以下),十六義品經:五分律卷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四四b),十六句義:四分律卷三九(大正藏二二、八四五c),句義經:同卷五四(大正藏二二、九六八b),說義:毘尼母經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a),眾義經:大智度論卷一(大正藏二五、六〇c),義品:同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眾義品:大毘婆沙論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〇六a),義品:同卷三四、(大正藏二七、一七六a),眾義經:阿毘曇毘婆沙論卷二、卷一六、卷一八(大正藏二八、一一c、一一八a、一一三c),義品:俱舍論卷一(大正藏二九、三b),義部經:俱舍釋論卷一(大正藏二九、一六四a)義品:順正理論卷二(大正藏二九、三三七b),義品:瑜伽師地論卷一九、卷三六(大正藏三〇、三八七b、四八九a)。

上列義足經之義足與四分律之句義與毘尼母經之說義,其原文或為 Artha-pada 或 Pada-artha 亦未可知,其他經典則總為 Arthaka-vargīya 或 Artha-vargīya 當可以推知。此可見於 V. I. P. 196; S. III, P. 9; P. 12; Ud. P. 59 等內所被引用,相當於 Arthaka-vargīya 依用,Aṭṭhaka-vaggika 之名由之可知。即由多數部派所傳之 Aṭṭhaka-vagga 是「持義集經」與「持利益集經」之意,故稱之為義品,今亦譯作義品。

此義品或可通於各部派所集之十六經,巴利文之本品、漢譯之義足經均有十六品,如左表所示,在五分律及四分律有云十六義品經、十六句義。於 Udāna P. 59 亦有 Soḷasa Aṭṭhakavaggikāni 各點,當可明瞭。與本品相似者有吳支謙譯義足經二卷。義足經與本品比較,各有十六經,但順序則稍有不同。各經彼此相似,與本品之偈相似者,在義足經中皆有。今將兩者之十六經相互比較如左:

1 Kāma-sutta一、桀貪王經2 Guhaṭṭhaka-sutta二、優填王經3 Duṭthaṭṭhaka-sutta三、須陀利經4 Suddhaṭṭhaka-sutta四、摩竭梵志經5 Paramaṭṭhaka-sutta五、鏡面王經6 Jarā-sutta六、老少俱死經7 Tissametteyya-sutta七、彌勒難經8 Pasūra-sutta八、勇辭梵志經9 Māgandiya-sutta九、摩因提女經10 Purābheda-sutta十、子父共會經11 Kalahavivāda-sutta十一、異學角飛經12 Cūḷaviyūha-sutta十二、猛觀梵志經13 Mahāviyūha-sutta十三、法觀梵志經14 Tuvaṭaka-sutta十四、兜勒梵志經15 Attadaṇṭa-sutta十五、維樓勒王經16 Sāriputta-sutta十六、蓮花色比丘尼經本品與義足經體裁之不同處,本品僅由偈而成,反之在義足經各經之偈前,則附有因緣故事,而在本品則在各經之註中加以說明。而巴利文註書中之因緣故事與義足經相比較,其中頗有類似者,又其內容相異而其所說之旨趣則同一者,互相印證諒必有某種關係之存在,但亦有二三經之因緣故事則完全不同。茲就彼此互相一一比較,當請參照各經之註。

如其他各部派所流行之義足經,亦附有因緣故事之義品。依中央阿細亞所發現之梵文義品三經之斷片(JRAS. 1916, PP. 711-718)及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所引用之義品一經,皆在偈文前附有因緣譚。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7n0012_p0217a02

《經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經文彙編,屬於巴利語三藏《小部》,列在經藏《小尼柯耶》的第五部。它匯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經文,其中多數經文的產生年代相當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經集》分為五品,七十二章,共1149偈誦。《經集》禪世界版參考了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元亨寺古漢語版本、郭良鋆的現代漢語版、Thanissaro Bhikkhu和菩提比丘(2017)等的英譯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