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琪喬法語集(美琪喬——一位阿羅漢尼修道證果之旅)


生在這個世間,你一定要依靠自己與生俱來的智慧。你可以追求快樂,追求珍貴的東西;或受苦受難,追求沒有價值的東西;取決於你選擇的方向,你可以找到天堂或下地獄,也可以找到趨向涅槃的道果。你可以找到一切:全看你的決定。

別人好是別人的事;他們行善我們不會得到善果,所以一定要自己行善。

不要懷疑業力的效應,不要小看你行為的果報。作為人,我們應該悲憫一切眾生的苦難,畢竟我們都因為過去造作的業而受苦。從這方面而言,每一個都是平等的。區分我們是好是壞、是粗是細的,是我們過去做過什麼。

你種不了那麼多茅草來蓋鎮子裏每間房子的屋頂,所以佈施應當量力而為。

要是你做了什麼不光彩的事,還是躲起來好,就像青蛙一看到有人來就跳進水裡面那樣,不要整個村子裡到處吹牛。如果你笨,就不要標榜自己很聰明。

口沒遮攔的人不清楚講的話是對還是錯。真正知道的人靜靜不出聲,拚命宣傳道理的人知道得很少。

仔細觀察你身語意三業,言談舉止要沉穩內斂,不要說太多話,也不要給自己添麻煩。不要放肆或者對長輩無禮。注意自己說的話,笑的時候要矜持。

不論你跟別人多親密,說話還是要小心;不論你多沮喪,都不要講氣話。

你不是好人就不要故弄玄虛騙人相信你是好人。假裝自己善良聰明的其實是笨蛋,是沒有道德的愚人。

生在這個世界,我們很重視消逝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珍惜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因此心總是捲入憂苦和悲痛中。我們一生下來就緊緊執著這脆弱的生命,然後開始忐忑不安,害怕這個恐懼那個,我們的心馬上受貪嗔和恐懼鼓動的無明習性佔據,受世間種種影響。我們生下來就是如此,如果現在不作出改變,那麼到死還是受這些習性擺佈,多麼可惜!

我們一生下來除了苦沒有其他的。我們要、不要;滿意、不滿意;坐著,躺著,吃,方便——就是沒有解脫,苦一直都在那裡。所以禪修時,一定要把這團苦裡裏外外檢查個透徹。

我們喜歡聽小鳥唱歌,等它們唱得熱鬧時又嫌吵。我們從來不知滿足。

人的心填滿了痛苦,什麼也看不清。蠢人張開雙臂歡迎苦惱,奔向自己的慾望並且陶醉其中,誤把痛苦當快樂。聰明人看回自己,檢查自己,直到看出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真正的苦。他們的心沒有那麼容易受堵,看到頑固時,承認自己頑固;看到陰暗時,承認自己陰暗;看到愚癡時,他們同樣認得出來。他們會找自己的過錯,不是去責怪別人。

戒是在出離中培養起來的;真正的善在心裡面。

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意識,小心檢查它們。唯有在這裡你才能找到天堂和地獄,找到趨向覺悟的聖道,找到超越一切憂悲苦惱的皈依處。

對人家的批評不要不高興,對稱讚不要驕傲自滿。你們應當從早到晚一心用功禪修,日夜培養善行,還有說話要誠實。

對自己誠實是持戒的基礎。瞭解你自己,接受自己的過錯,然後努力改過,對自己不要有所隱瞞。最重要的是不要騙自己,欺騙自己就是破戒。如果你要的話可以欺騙整個世界的人,但是絕對不要騙你自己。

修心就像農夫耕田,先把土地清理,接著整地,犁地翻土,育苗插秧,施肥,澆水,除草。最後,你就有個豐盛的收成。

你不練習的話就學不會禪修;你沒有親自見到真相的話,就不會確實瞭解什麼是真相。

不要無所事事,抱怨說早上太冷,中午太熱,晚上太睏,然後又投訴沒有時間禪修。不要聽從懶惰的指揮,拂逆智者的教導。懦弱的人只隨順自己的心意,忙著找枕頭,這種人在菩提道上永遠不會進步。

下定決心精進禪修鍛鍊你的心,身心皆投入追求佛法,像火把那樣用你的心照亮道路。真心發願修行你就能超越苦。生而為人,你應當努力行善,千萬不要以為佛法沒什麼大不了。

修行不花你半分錢,好好持戒修禪,不要偷懶!止觀修圓滿了,心就遠離煩惱,捨下一切執著超越世間的苦,你就得證涅槃。

趕快在內心培養皈依處,不然死的時候心沒有安穩的依靠。每一個眾生都得面對生死,沒有例外。每個人生了下來就一定會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苦海中輪迴不已。不管年紀多大,什麼社會地位都一樣,平等平等。我們可能早上死,也可能晚上死,誰也不知道,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時辰到了必然會死。

我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老、死輪轉不息。作為佛弟子,我們絕對不可以對自身的真實一無所知,任由生命腐朽。死亡到來時,要好好地死,清凈地死,要做到對身心沒有絲毫牽掛,放下自在地死。要做到悟得法的本性而死,追隨佛陀的足跡而死,如如地死,進入「不死」界。

好好聽著!不要像動物那樣只知吃睡,戒懼自己不再沉迷世俗的生活,謹小慎微害怕來生會墮落,向真正的快樂打開心扉。不要坐在那裡發呆,生命剩下的時日不多了,好好警惕自己!

我們這個世間的知識或許很有用,但沒有任何知識可以跟真正瞭解你自己相比。從肉眼得到的瞭解跟心靈之眼得到的瞭解完全不同。經由思想、反省得到的膚淺理解,跟內觀透徹自己本性生起的深邃知見是兩回事。

有人問阿瞻曼:「森林禪僧讀什麼書?」他回答:「他們閉著眼睛打醒精神來讀。」我早上一醒過來,眼睛受色相轟炸,我就觀察眼跟色相的接觸。我的耳朵接觸聲音;鼻子接觸氣味;舌頭接觸味道;身體接觸冷熱、軟硬;心接觸念頭情緒;全部根門都受外塵轟炸,我就持續觀察這些東西。這樣一來,每一根門都成了我的老師,我一整天學習佛法沒有一刻消停,只看我選擇專注哪一根門,我專注時努力參透箇中實相。這是阿瞻曼教我禪修的方法。

色身是渴愛的主要對象,由此而來的染著是如膠似漆的煩惱,苦則是結果。要克服這個問題,用注意力觀想肉身腐爛和分解,令心對人存在的狀態感到噁心,徹底厭惡這幻化人身的本質。對色身越厭惡,心就越光明輕盈。這具臭皮囊就只不過是兩尺寬,六尺高,瞬息萬變的一團血肉罷了。心專注佛法,初步的內觀是看到執著色身帶來的苦。那些看透色身的人通常很快領悟佛法。

如果禪修時出現異常現象或遇到特別的境界,任由它們自行顯現,不要執著。這些其實都是心外的東西,必須放下。捨下然後繼續用功——不要緊抓不放。一切意識領域都源自內心,天堂地獄源自內心,餓鬼天人;在家人出家人——一切眾生都源自內心。所以,最好全神專注你的心,在那裡你會發現整個宇宙。

池水完全靜止、清澈見底的池塘,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所有的東西。心徹底休息時靜止不動,心靜止不動智慧容易生起,順暢運作。智慧運作時,內心洞然明白,一瞬間的內觀就能悟得世界無常、苦和無我的本質,從而對這一大苦聚集的執著感到厭倦,不再緊抓。在這清涼的一刻,心中的火熄滅了,自然而然解脫於苦。能夠突破,是因為原本的心它的本性是絕對清凈無暇的,它正常的狀態是清凈的。心受到外塵染污才不凈,引起傷悲快樂等情緒波動,不斷渲染,直到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本性。最後,心淹沒在世間的污水中,瘋狂地在自己貪執的池塘裏浮沉。

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所創造。眼睛看到色相,耳朵聽到聲音,鼻子嗅到氣味,舌頭嚐到味道,身體感覺到觸,意識感受到情緒,然而是心覺知這一切,心知道它們,思考它們,想像它們是什麼。如果我們的念和慧有力,就可以看到這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不過,大部分時候煩惱強大的衝動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在意識到發生什麼事之前,我們就已經生氣、貪心、迷惑、自大了——因為我們被煩惱騙了!所以,仔細觀察你內心煩惱的起伏,別那麼容易給它們騙去。等你有能力掌握它們的動向時,就可以把它們的負面作用轉成正面的心靈能量。

以細水長流的心態精進用功,修行進度主要胥視過去累積的福德資糧,還有當前下多少功夫坐禪和行禪。

所以持續持戒不起惡念,越如此用功修行心的覺知就越澄凈,你對事物的瞭解也越清楚。當你的心對自性的領悟彷彿繁花般盛放,那漫長無際的苦惱之盡頭,將慢慢出現在眼前。

假使你忽略培養內在的念和慧,不肯痛下苦功,對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提不起勁,那麼你修道上的障礙會越積越多,到最後遮蔽所有的出路,永遠墮入黑暗之途。

有人說要證得涅槃,於是伸長頸項望向天上廣闊的虛空。他們沒有意識到不管多麼用功望多麼遠,也望不到涅槃。因為涅槃並不在有為的世間裏。

這些年來我修道的路子並不容易——非常、非常艱難!我熬過許許多多的苦難來考驗自己的願力和毅力。試過好多天粒米未進,好幾個晚上不躺下來睡覺。忍耐是滋潤我心靈的糧食;精進是讓我躺下休息的枕頭。你也試試看,考驗你的願力,你會很快看到心神秘的力量。

做個堂堂正正的出家人!不要貪圖世俗生活的污穢而毀了出家的發心,不要回頭,不要眷念俗家、親屬。

不要成為懶散的出家人,說話多多,要這個那個。對簡樸的生活要知足,絕對不要怕死。說話要言之有物,不恰當的話不要說。我的僧團言談舉止必須得體,如果真的想做我的弟子,好好注意我的話。我批評你們的行為時,是在教你們一切所作所為要以我為榜樣。

你們那些來這裡要做我的弟子的,好好努力做人成為模範,做個莊嚴的美琪,堅忍一切困境,用功禪修,奮力追尋自己的本來面目。

我的弟子應當誠心相信佛世尊的道路,全神貫注修道上的每一步。你們不應懊惱錯失了的因緣,也不要期待未來的果報,這類想法只不過在欺騙你們罷了。要奮力跟懈怠的習氣鬥爭,不要輕易敗給你們的枕頭。

實相就在心中,每個人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把實相找出來。

問問題之前,先在內心找答案。你找的話,通常都能找到答案。

佛法的修行,你必須找出自己的路子,摸索出自己的離苦之道。正確的方法是往自己心中找。道在我們各自的心中,所以大家修行要勇猛,要精勤不懈,不證道果誓不甘休。

人之所以會受苦是由於執著不放,懷著惡念和不善的心意,而且不願放下,結果苦惱如影隨形。你們一定要審查自己,學習怎麼放下。

不要懷疑禪修的價值,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管修到哪裡都滿足於當時的成績,因為這個成績反映了你部分的本性,是你可以依憑的。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誰:是誰生了下來、患病、變老、死去?你的身體、你的心、你的生命——這些都不屬於你的。不要讓世間的苦染污了你的本性。

打從出家那一天開始,我就不曾停止清凈自己內心的雜染,我一直都意識到需要磨練和改善自己的個性。

唯有真正的聖者才能皈依在佛法僧這三棵菩提樹的庇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