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珠(美琪喬——一位阿羅漢尼修道證果之旅)


本傳統中文體版取材自: 同名(《美琪喬》) 簡體中文版 PDF 〔2016, 捷平 翻譯,馬來西亞,傳承出版社; [1] 譯自 2009 阿瞻 戒寶 (Ajaan Dick Sīlaratano) 編輯之英文版 Mae Chee Kaew- Her Journey to Spiritual Awakening and Enlightenment , PDF; other format: [2]


早在九世紀,中國西南部的泰族就開始逐漸往南方遷移。其態勢就如同雨季的洪水,盪漾著的水色隨天色變化,水流的方向沿著地形而改道,滲透入稠密的森林,掩蓋了肥沃的平原,許多同種、同文化,不同部落的泰族也依著地理形勢向遠方前進,陸續落戶在中國西南部到古代暹羅這片土地的高山和盆地上。

在諸多泰族當中,有一個支族是普泰族,他們是極為獨立自主的農夫和獵人。普泰族源自古代中國交趾的紅河流域,由於連綿的戰亂被迫逃難至南部毗鄰的寮國,經過世代的遷移,逐漸來到湄公河河畔,在此內陸地區安頓了幾百年,之後再渡河到西岸土地比較肥沃的區域,並且最終在這裡落地生根。

經過數世紀的慘澹經營——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以及社會災難——睿智的普泰人慢慢統一起來,由一位世襲的部落領袖,一群強悍的武士和官吏,建立了莫拉限王國——國名取自普泰人在河床發現,稱之為莫拉的月光珠——成為普泰族在這個區域的文化中心。

卉曬村是舊時暹羅莫拉限府坎差伊縣的一個小普泰農村,坐落在湄公河沖積平原遠端,磐山山脈南部延伸出去的一片起伏高地上,兩旁環繞著卉邦曬河和卉邦伊河。起初卉曬村還是個墾殖區,處於稠密的原始森林中,簡陋的高腳木屋散落在參天巨樹的濃蔭下。這裡民風獷悍不羈,生活簡單樸素,依靠自給農耕和打獵維持生計。每戶人家在村落外圍肥沃的土地上,清理出一片乾淨的農地耕種稻田。越過耕作地,是一片老虎野象出沒的濃密森林,居民深信這片袤廣的森林隱藏著危險和恐怖,因此大部分活動都在村落範圍內進行,不敢越過界。

坐落在湄公河河畔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莫拉限開始時是一個小邦國,後來成為暹羅卻克里王朝的附庸,擁有部分自治權。根據傳說,曾經有三個王室姐妹——喬公主、珂綸公主和噶公主——生活在卉曬村,她們的性格透過母系血緣傳遞,深深烙印在普泰人的民族性格當中,這一族人身上流著她們的血,有著她們鮮明的個性:敏銳的才智、堅韌的意志以及公正的品格。繼承著這引以為豪的遺範以及獨立的性格,普泰人通過傳統、風俗和語言把族人凝聚在一起,將這神聖的傳承世代延續,綿綿不絕。

十九世紀末,莫拉限府的首長委任一位叫做達頌·祥藍的普泰人擔任卉曬村的地方法官,職務包括調解糾紛,敦風厲俗,以及勸導普泰族人遵循法律,以維持當地公共秩序和社會安寧。

達頌法官辦事公正,通情達理,一心為民服務。在維持當地治安的同時,他也致力於維護普泰族的傳統習俗。他的妻子叫端,是個溫柔慈祥的婦女,也受封為法官,但只是個虛職,並沒有實際執行任務。她平時操持家務照顧孩子。他們共有五個孩子,上面三個是兒子,接下來是兩個年齡相近的女兒。最小的女兒生於一九〇一年十一月八日的早晨,端給這個小女孩取名達白,意思是「引人注目」。

達白從小散發著一股神秘的氛圍,彷彿知道某些事物但卻說不出來。等她學會說話時,她會湊近媽媽耳邊小聲告訴她自己夜間的探險:伴隨著一團團的光去美妙的地方漫遊。她會邊說邊開心地癡癡笑,至於那是怎麼樣的地方她卻說不上,只能以手勢來形容。

多年以後,達白當了美琪,她回憶起小時候有許多天界來的玩伴,這些天人發光的形體只有她看得到。他們是她過去多生多世一起修行的同道,擔心她的心會耽溺於肉身,沉淪在人間,特地來引導她的心識出體,跟隨他們到天界去遨遊。

達白的父母親是虔誠開明的佛教徒,對普泰人盛行的祭拜鬼神敬而遠之。他們家就在村子佛寺的後面,中間隔著一道竹墻,每年旱季時寺院裡那棵大芒果樹的果子熟透了就掉到他們院子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達白自小對寺院早晚課平緩的誦經聲,出家人的作息習以為常。她年紀小小就知道專心聆聽出家人輕柔有節奏的唸誦聲,直到內心與之共鳴。每當有佛教節日時她最興奮,整村人會聚集在她家後面寺院內的空地慶祝。

達白常常看到父親如何恭敬出家人,那是一種出自內心,坦誠尊重,熱忱虔誠的態度,跟面對高官那種緊張、警戒的尊敬不一樣。每天早上,達白和母親把包在香蕉葉裏的糯米飯和咖喱放進出家人的缽裏,父親則伴隨在托缽的僧人後面,僧人接受供養時他會如法地陪侍在旁,隨時照應,一直跟到鄉村的邊緣,然後再幫忙把盛滿食物的缽搬回寺院。在每個月的滿月、上半月、新月和下半月這四個齋戒日,達頌難得的會在寺院待上一整天嚴謹持戒,跟僧眾聊天,打打雜。

作為一個小孩子,達白的生命能量自由地在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之間轉移。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她五歲時,這兩個世界都崩潰了。在完全沒有預警之下——她從未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母親猝然生病然後死亡。她極度震驚和困惑,之前習以為然的一切現在全部瓦解了。

在簡單的葬禮上,達白恐懼地盯著她母親那冷透僵硬的軀體,包著白布躺在粗糙的薪柴堆上。點燃木柴之後,火焰猛烈地燃燒起來,燒掉白布和皮膚外層,露出裡面的肌肉,整具軀體扭曲起來。達白再也看不下去,痛不欲生地轉過頭去。當最後火堆終於熄滅,剩下灰燼和骨頭時,她還是不忍心去看那場景。

母親的驟逝,讓達白在小小的年紀就體驗到無常和別離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無法擺脫痛苦和死亡。透過家人——尤其是兩位哥哥,翁和英——的扶持,達白逐漸從悲痛中走出來。兩位哥哥深深愛著這個眼睛清澈和意志堅強的妹妹,雖然他們自己對母親的去世也悲慟不已,但還是不斷想辦法安撫小妹妹。不過,最終卻是她和父親建立的一種嶄新,更親密、私己的關係,讓她的心釋懷,走出悲鬱的陰影。

愛妻離去之後,達頌開始在齋戒日帶達白去寺院。她跟父親一起坐在那裡好幾個小時,環視週遭的情況,做做白日夢,還有最重要的是——療癒。她越來越沉迷寺院的氛圍,一有空就溜到寺院那邊,坐在芒果樹下,無所事事地靜靜享受安寧的心境。

達白最喜歡慶祝五月的衛塞節,這一天是佛陀誕生、證悟和入滅的日子。在卉曬村,五月是一年當中最美好的一個月,迎來雨季的第一場雨,澆灌著各種各樣怒放的花兒。佛殿裏一層層的供桌擺滿了精心佈置的鮮花,一束束供佛的花卉點綴得到處都是艷麗的色彩。晚上,僧眾和村民秉燭旋繞布薩堂,然後由出家人帶領大眾唸誦古老的偈頌,讚歎世尊和佛法。參與的信徒沐浴在莊嚴的法會中,渾濁的心變得清凈安詳。

達白和父親在心靈上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之後,達白起初有些遲疑,但後來還是開始告訴父親另一個世界,講述自己神秘和奇妙的內心世界。達頌很有耐性,充滿疑惑地聆聽這些愛嬉戲的天人,還有夢中世界冒險的經歷。對於這些奇幻的漫遊故事,他會聆聽女兒的敘述,但對其真實性有所保留。

在她七歲那年,達白清晰地回憶起自己的過去世,彷彿是視覺影像般自然浮現。她過去有時是人,有時不是,曾經當過醫生、公主、普通老百姓,甚至還曾經投生為一隻雞。她很天真和急迫地把這些告訴父親。

達頌對女兒天眼的經驗非常不高興,很不以為然,當下他臉色陰沉,黑了下來,聲音也變了調,以威脅性的語氣警告達白——開始時是溫和,接著嚴峻——不准向任何人講述這些事情!他擔心別人可能會當她發瘋了,甚至出現更糟糕的情況。在這麼一個小地方,一旦傳開來,她將一輩子揹負污名。

慢慢的,達白適應了家裡沒有了母親的情況,挑起傳統婦女的責任,跟她姐姐一起分擔家務。她比姐姐更強壯有力,性格也更堅強。達白決心像她母親一樣,把各種瑣瑣碎碎的事打點得妥妥貼貼。

一個家總得有人提早起來生火蒸飯,總得有人張羅三餐,洗碗碟炊具,打掃洗刷等。另外,棉花要紡紗,布匹要紡織,衣服要縫補;還要製作掃把以及編製各種籃子器皿:盛糯米飯的竹筥,采蘑菇野菜野果時用的藤籃……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達白適應了這些體力勞務。每一樣細活都需要花費很大的工夫才能掌握竅門,她小小年紀就熟悉各種各樣工作。除了打理家裏的雜務,她會去稻田或靠近森林邊工作,這些粗工也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識才做得好。達白的母親生前經常帶著她到附近的山裡,採野菜野果之類可吃的植物,有時也到比較遠的池塘去捕魚。現在她會跟姑姑和她們的孩子出去,學習怎麼分辨毒蘑菇和食用蘑菇,甜的菜和苦的菜。無論是播種收割還是採集,糧食在日常生活中始終是關注的焦點。

軟糯香滑的糯米是普泰人的主食,因此稻米跟村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深深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在雨季之前,農民先在一小塊秧田培育秧苗。當雨季終於到來時,大量的雨水把土地浸透,農民利用水牛犁地翻鬆泥土,翻鬆完了再踐踏泥土,踩成爛泥巴。這樣稻田就變成一片鬆軟的土地,適合種稻苗。這時成群的婦女會拿著一大捆秧苗,彎著腰倒退小心地把一小束一小束秧苗插進田裏,確保每一行都插得整整齊齊。

種稻是消耗體力的勞作,但卻把村民緊密地聯繫起來。達白的母親過世之後,在耕種季節期間,家族裡的女人就一起在她父親的田裏種稻。開始時,達白年紀還太小,無法做這些粗重的工作,她會站在田堤上觀看那些婦女在暗灰色的天空下,來回在泥沼裏幹活,她迫切地希望自己快快長大,跟她們一起耕作。

達白的母親過世之後,達頌依照常規守節幾年,然後再婚。繼室是一個年輕的寡婦,帶著一個小女兒過門,她的前夫死於瘟疫。在那個時代,鄉下經常爆發瘟疫,造成巨大的破壞,給本已艱辛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苦難。

達白喜歡這位繼母,兩人很快變得親近密切,繼母的小女兒也成了她的同伴。這些改變彷彿是一個新的開端,讓達白再次展開歡顏,微笑面對一切。她的開心和歡樂似乎把鄉下生活的苦難給融化了。

然而世間無常,達白的異母弟弟生下來不久就夭折了,讓她再次遭遇別離和悲傷的打擊。體驗無常這苦澀的真相——似乎是她在這個持續變遷離別的世界中註定要學習的功課,她看到週遭的一切每一天每一季都不斷在崩潰然後又更新,無常是生命中那麼真實的存在,使得愛別離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普泰鄉村的生活異常艱難,婦女的雜務沒完沒了,年復一年地煮飯、洗刷、縫紉、編織、播種、收割……。工作拉近達白跟繼母的距離,兩人合作無間地工作,分擔粗活,分享輕鬆歡樂的時光,彼此之間培養起良好的關係。

達白也從勞作中學習到許多東西,由於當地沒有學校,她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她的家、稻田,還有森林成了她的學校,她在這些地方學習到的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功課,讓她一輩子受用,內容包括愛、出離、無常、忍耐,還有失望和決心、苦惱和捨。她的童年就是透過這樣的教育慢慢地成長。



本傳統中文體版取材自: 同名(《美琪喬》) 簡體中文版 PDF 〔2016, 捷平 翻譯,馬來西亞,傳承出版社; [1] 譯自 2009 阿瞻 戒寶 (Ajaan Dick Sīlaratano) 編輯之英文版 Mae Chee Kaew- Her Journey to Spiritual Awakening and Enlightenment , PDF; other format: [2]


備註:

[1](1, 2) https://forestdhamma.org/2018/06/04/%E7%BE%8E%E7%90%AA%E4%B9%94/
[2](1, 2) https://forestdhamma.org/books/english-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