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故事集》 周金言 譯(整部)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巴利《法句經故事集》目錄(周金言 譯,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書目明細法句經故事集介紹紙本流通處 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譯者序 導讀 佛陀家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Homepage of this book Preface 代序——(宏印法師) Preface of Chinese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Yamakavaggo (Dhp.1-20)
  1. Appamādavaggo (Dhp.21-32)
  1. Cittavaggo (Dhp.33-43)
  1. Pupphavaggo (Dhp.44-59)
  1. Bālavaggo (Dhp.60-75)
  1. Paṇḍitavaggo (Dhp.76-89)
  1. 第一品 雙品 (The Pairs)
  1. 第二品 不放逸品 (Heedfulness)
  1. 第三品 心品 (The Mind)
  1. 第四品 華品 (花品 Flower)
  1. 第五品 愚品 (愚人品 The Fool)
  1. 第六品 智者品 (The Wise Man)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Arahantavaggo (Dhp.90-99)
  1. Sahassavaggo (Dhp.100-115)
  1. Pāpavaggo (Dhp.116-128)
  1. Daṇḍavaggo (Dhp.129-145)
  1. Jarāvaggo (Dhp.146-156)
  1. Attavaggo (Dhp.157-166)
  1. 第七品 阿羅漢品 (The Arahat)
  1. 第八品 千品 (The Thousands)
  1. 第九品 惡品 (Evil)
  1. 第十品 刀杖品 (Violence)
  1. 第十一品 老品 (Old Age)
  1. 第十二品 自己品 (The Self)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Lokavaggo (Dhp.167-178)
  1. Buddhavaggo (Dhp.179-196)
  1. Sukhavaggo (Dhp.197-208)
  1. Piyavaggo (Dhp.209~220)
  1. Kodhavaggo (Dhp.221-234)
  1. Malavaggo (Dhp.235-255)
  1. 第十三品 世間品 (世間品 The World)
  1. 第十四品 佛陀品 (The Buddha)
  1. 第十五品 樂品 (Happiness)
  1. 第十六品 喜愛品 (Affection)
  1. 第十七品 忿怒品 (Anger)
  1. 第十八品 垢穢品 (Impurity)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Dhammaṭṭhavaggo (Dhp.256-272)
  1. Maggavaggo (Dhp.273-289)
  1. Pakiṇṇakavaggo (Dhp.290-305)
  1. Nirayavaggo (Dhp.306-319)
  1. Nāgavaggo (Dhp.320-333)
  1. Taṇhāvaggo (Dhp.334-359)
  1. 第十九品 法住品 (The Just)
  1. 第二十品 道品 (The Path)
  1. 第二十一品 雜品 (Miscellaneous)
  1.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 (The State of Woe)
  1. 第二十三品 象品 (The Elephant)
  1.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Craving)
Content of Dhammapada Story
  1. Bhikkhuvaggo (Dhp.360-382)
  1. Brāhmaṇavaggo (Dhp.383-423)
Full Text
  1.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The Monk)
  1. 第二十六品 婆羅門品 (The Holy Man)
整部


書目明細

書名:法句經--故事集

作者:達摩難陀法師=K. Sri Dhammananda; 周金言

出版日期:1996.04

頁次:620

出版者:新雨雜誌社 ( 法雨道場雜誌月刊 )

出版地:嘉義市, 臺灣 [Chia-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取材自: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Digital Library & Museum of Buddhist Studies/ 佛學著者權威資料庫法句經--故事集


《法句經/故事集》介紹

周金言

取材自: 香光尼僧團 香光資訊網 / 文化志業 /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期 85年 6月,〔書香‧書鄉〕,【新書介紹】, 《法句經/故事集》介紹/周金言


本書是我國第一本完整的《法句經/故事集》翻譯,書中蒐錄佛陀的四百二十三句格言和三百零五個故事,這些故事說明佛陀說這些法句的時機因緣和其涵意。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從佛陀時代以來就已經流傳下來。綜合法句和故事內容的全面學習可以使讀者更進一步認識佛陀本人、佛法的意旨和早期佛教僧伽的情況,甚至也可一窺當時社會現象。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法句經的翻譯,但一直缺乏故事部分,法句部分又以文言文為之,更採取四句形式,不僅不夠全面,文字也略嫌艱澀,與現代人閱讀習慣有部分落差,因而失之交臂,誠屬可惜,畢竟『巴利語法句經在南傳佛教中,古今一直都為廣大的佛教徒所愛讀誦,句句都是佛陀啟示給我們的格言,佛教精髓,智慧的花束,文字的珠玉,為佛教倫理道德的寶典,修學道的入門書』(真理的語言)。

一般人研究佛法比較偏重在法義上,對於也是佛教三寶的佛陀本人和僧伽的運作(包括僧人的修行生活)則較少留意,然而佛陀的人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具體展現了佛法,也是當初佛教所以能夠快速為人信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佛陀和佛法是一體的兩面。然而佛陀在四十五年的講經說法中,雖然受到很多人讚歎和皈依,但也有很多人反對、毀謗,甚至企圖謀害他,此外他也關心弟子修行的進展,並且循循善誘他們,《法句經/故事集》處處讓人感受到佛陀對法的闡釋,對人事紛爭的排解和勸誡,處理人世間愛慾情仇的高超智慧,也可以明白他對弟子的善巧教導,「佛在人間」,透過這樣貼切的認知更能領會其中的真實涵義。

本書的另一用處是可以做為閱讀阿含經的參考,一般人在研讀阿含經時,往往不知當中人物的來龍去脈,而無法領悟其中的歷史和社會意義,例如佛教中布施第一的女弟子,也是興建東園鹿子母講堂的毗舍佉,雖大力護持佛法,但一般讀者對她的認識往往很淺顯,事實上透過《法句經/故事集》中多則有關她的故事,人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她的為人處世之道及她對佛法的理解程度,從而有助於讀者掌握佛陀在世時的佛教風貌,如果讀者也知道她最小的妹妹就是給孤獨長者的媳婦時,想必會有一份驚喜之感吧!又如舍利弗尊者雖是智慧第一的弟子,但佛教徒對他殊勝的人格特質如忍辱等卻所知不多,舍利弗尊者的故事多次在本書出現,其中第七品第六個故事即敘述舍利弗在受到不白的控訴時的應對之道,佛陀也因此讚歎他:「像舍利弗這樣的阿羅漢不懷任何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門柱一樣的耐心、寬容和堅定,他的內心永遠祥和、清淨。」正如宏印法師在代序中指出:『讀本書的第一點意義是有「歷史感」;我們知道,宗教信仰容易流於憑傳說或神話奇蹟,缺乏歷史性的時、地、人根據,這點,《法句經/故事集》的取材內容,大都以歷史上釋尊及其弟子的真人真事做題材。充分給人歷史的真實感,這對生於事事講根據的科學時代,亟富現代意義。』

《法句經/故事集》除了生動活潑地描述了佛陀和僧伽運作情形之外,也記載佛陀的在家信徒和當時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佛陀的在家信徒包括國王如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給孤獨長者,妓女如絲蕊瑪,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髮匠、金匠、馴象師、特技演員、奴隸、獵人、漁人、園藝專家、屠夫、紡織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從佛陀的教誨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則一無所得,依然故我。當時北印度的人包括國王、大臣、王子、婆羅門、農夫、外道、賤民、強盜、官吏、銀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兒女等,和現代人一樣,都有著相同的弱點:貪、瞋、癡、嫉妒、懶惰、傲慢與愚癡等等(《法句經/故事集》導讀),從而讓閱讀《法句經/故事集》的人有自我省視的機會。

《法句經/故事集》的故事觸及人類的真實情感而感人肺腑。這些情感包括悲憫,如波她卡娜在一連串的事故中,喪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如有位比丘出家剃度好幾次,頭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羅曼史,如難陀王子思念出家時遺棄在家的新娘子;陰謀詭計,如外道雇請妓女控告佛陀與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陰謀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如佛陀住在盧奚多河兩岸的親戚因為灌溉用水的爭執而準備兵戎相見;戲劇張力,如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挑戰佛陀,終於以悲劇收場(《法句經/故事集》導讀)。

再就《法句經/故事集》的內容與題材結構做探源,其取材部分源自四部阿含,而更多的是取自原始佛教的「本生」、「譬喻」、「因緣」三大文獻來源。這三大來源的故事意義,其實就是蘊育大乘菩薩道的胎床,釋尊與阿羅漢尊者的今生故事,或前生多世的因緣,正是部派佛教思想導向大乘由菩薩累世修行始能成佛的思想推動力。於此,讀者實不可輕忽《法句經/故事集》文獻價值及其在佛教思想史的影響意義(《法句經/故事集》代序)。

本書在法句的翻譯上不僅參考原書,也參考其他注釋家如Narda Thera、Acharya Buddhara-kkhita 與Weragoda Sarada Maha的版本,因此在舊有翻譯本上較難掌握的法句都作出較明確的翻譯如第五十八,五十九,六十二句法句等或者提供不同注釋家的說辭以供讀者參考判斷如第四十九句法句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照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的《法句經》、釋了參法師譯的《南傳法句經》及正聞出版社的《真理的語言》。

《法句經/故事集》涉及的人物眾多,為求讀者閱讀及進一步研究的方便,本書也製作了索引。

研讀和翻譯《法句經/故事集》對筆者而言,是一全新的宗教經驗,也希望它的出版能夠對近年來國內研讀和回歸原始佛教的風氣有所俾益。譯者才疏學淺,若有謬誤之處,尚請十方善信指正。

最後爰引原書導讀的最後一段與讀者共享:

《法句經/故事集》不可以像一般書籍的泛泛閱讀,然後擱置一邊,Narada尊者說:『必須一再閱讀,而在需要的時刻作為教化、激勵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確無誤地宣稱,一如法句所述:「啜飲法義的人喜悅過日子。』

流通處:嘉義市佛教青年會
嘉義市民生北路116號5樓
TEL:(05)2290595
流通工本價:350元

取材自: 香光尼僧團 香光資訊網 / 文化志業 /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期 85年 6月( 佛曆 (BE ) 2539,( 西元 1996 CE )),〔書香‧書鄉〕,【新書介紹】, 《法句經/故事集》介紹/周金言



另一線上版: 法句經故事集 (HTML)、 PDF 檔 (直行式排版;以上皆經 佛陀教育基金會 修改過)


紙本流通處

  • 佛陀教育基金會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55號3樓‧TEL: 02-2395-1198

    法句經故事集;編號:CH318-04 ;25K精裝 ; 封面圖

    • 法寶申請方式http://www.budaedu.org/books/books_00_apply.php

      1. 親臨佛陀教育基金會三樓講堂
        (台北市鄰近地區,請儘量親臨本會請書,以節省運費)
      2. 利用傳真:(02)2396-5959
      3. 線上申請:請填寫 > > 法寶申請表
      4. 寫信指名:佛陀教育基金會法寶流通股
      5. 撥打電話:(02)2395-1198分機:11、12或 13
      6. 欲選用便利超商取件者,請參閱「便利超商取件服務說明」,並務必填寫手機號碼及「超商取件門市代號」

      由於至該會請經書法寶之四眾同修眾多,而該會人員有限,為提高服務效率,請您嚴謹考量,審慎選擇,確實有需要之佛書法寶,勿隨意過量申請,並儘量利用 前面四種方式 請取;若用(2)至(4)項,請詳寫經書名稱、所需冊數及收件人姓名、地址、電話、郵遞區號,以減少該會之處理時間,加快您收到的速度;大量申請,請註明用途;儘量少用電話,以避免姓名 、地址等文字 上書寫之錯誤;若用電話,請長話短說,讓該會能順暢服務更多之大眾。

  • 中平精舍 :電話: 03-4936166; 住址:桃園市平鎮區新榮路71號;電郵: amitabh.amitabh@msa.hinet.net

    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長老 著) --果儒 法師修改: PDF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代序——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宏印法師

法句經,這部屬於原始佛教的聖典,不論是南傳或北傳,此兩大系統的佛教,都同樣保留下來它寶貴的文獻譯典,如做為研究理解印度本土早期佛教而言,法句經的題材,有它不容忽視的思想意義及文獻地位。而此次的新譯——《法句經/故事集》其以法句經頌原文故事敘述相結合,題材新穎,深入淺出,譬喻易懂,富有現代教育的啟發意義,譯者周金言先生,邀我為北援書作序,情意難辭,於此,謹就個人讀《法句經/故事集》的若干心得感想,供讀者諸君參考指正!

讀《法句經/故事集》的第一點意義是有「歷史感」;我們知道,宗教信仰容易流於憑傳說或神話奇,缺乏歷史性的時、地、人根據,這點,法句經的取材內容,大都以歷史上釋尊及其弟子的真人真事做題材。充分給人歷史的真實感,這對生於事事講根據的科學時代,及富現代意義。

第二點意義是有「人間性」;佛教出現於印度,歷經二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原始佛教思想的特色,從諸佛皆出人間,人間成佛而演化到天上成佛或他方淨土解脫,印度後期大乘的思想,如果回歸阿含法句經等等故事來比較,則更能顯出《法句經/故事集》,其解脫觀的實踐意義,確能相應五蘊身的人類,人身難得,人身解脫,人身成佛的人間佛教真諦。

讀《法句經/故事集》的第三點意義,是富有現代人化理道德的「合理性」;這些故事的題材,給人的感覺,就像發生在你我之間的週遭平常事,它的教育功能意義,不會怪力亂神荒誕不經,或者流於玄想空洞。從倫理性的價值觀來思考,其故事取材,對現代人而言,仍具有合理的說服力。

第四點意義是富有全人類的「普遍性」;宗教信仰的產生,它的思想真理,其意義不能只是某些民族得救的福音,或者是少數特優的哲學家或思想家才能受用。法句經指導人類,淨化人性貪、嗔、癡、傲慢、偏見、懶惰與無知等困境;發揚慈悲、溫順、和平、奉獻、勤儉、智慧等精神文明,它的實踐意義及教育功能,能滿足普遍性、無疆界的全人類,甚至遍及一切生命含靈有情,皆能法義普沾、同蒙得利益!

再就《法句經/故事集》的內容與題材結構做探源,其取材部分源自四部阿含,而更多的是取自原始佛教的「本生」、「譬喻」、「因緣」三大文獻來源。這三大來源的故事意義,其實就是蘊有大乘菩薩道的胎床,釋尊與阿羅漢尊者的今生故事,或前生多世的因緣,正是部派佛教思想導向大乘由菩薩累世修行始能成佛的思想推動力。於此,讀者實不可輕忽《法句經/故事集》的文獻價值及其在佛教思想史的影響意義。

達摩難陀上座,出身於斯里蘭卡南傳佛教發源地,長年旅居馬來西亞弘法,在南傳佛教國家,聲譽卓著,其德其學,成就非凡。其著作甚多,已譯成中文本的有《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及《如何生活得無憂無慮》;筆者應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之邀,赴彼邦弘法,曾透過譯員,於吉隆坡拜訪上座,對南北傳佛教思想諸多問題,曾作了廣泛的思想交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臨別時,達摩難陀上座送給我一本厚厚的《法句經/故事集》英文原著,帶回台灣後,此書直到遇上周金言居士,始得遇知音,如獲至寶。周居士曾負笈美國,現任職中油研究機構,平時最愛閱讀英文佛書,又熱心翻譯,才情洋溢。原作者與譯者,那種為信仰而默默耕耘,為文化智慧而無私的回饋人類,其人其行,就像我們閱讀《法句經/故事集》的故事一樣,是那麼令人感動,那麼使人佩服!

二五三九年 釋尊成道日 宏印
寫於 嘉義蘭潭海印精舍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譯者序

周金言

研讀和翻譯《法句經故事集》是一全新的宗教經驗,也希望次書的出版能夠對近年來國內研讀和回歸原始佛教的風氣有所俾益。

一般人研究佛法比較偏重在法義上,但對於也是佛教三寶的佛陀本人和僧伽的運作(包括僧人的修行生活)則較少留意,然而佛陀的人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具體展現了佛法,也是當初佛教所以能夠快速為人信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佛陀和佛法是一體的兩面。同時,僧伽的運作也提供人們認知佛陀和佛法的豐富資訊。綜合對佛陀、佛法和僧伽運作的研究才能使人全然掌握佛教,這種如實、全面的掌握,對個人修行和在現代社會弘揚佛法都有重大的助益。

《法句經故事集》對於確實認知佛陀的人格、為人處世之道及僧伽運作大有幫助,本書收錄了佛陀四百二十三句的法句和三百零五個相關的故事,其中有他對佛法的闡釋,對人事紛爭的排解和勸誡,也有對弟子修行的關懷,處理愛欲情仇的高超智慧等。“佛在人間”,透過這樣貼切的認知,更能領會其中的真實涵義。

本書的翻譯盡量使用白話,希望對佛法沒有基本概念的人也能領會其中的涵意。1953年了參法師翻譯的《南傳法句經》文言文較多,也沒有輔助說明的相關故事。

翻譯的過程儘管艱辛,仍然充滿喜悅。宏印法師、宗善法師、香光寺香光書鄉編譯組諸位法師、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釋開拾法師和諸多善知識,如明法比丘、林景正、張賢敏 [dhp-a-han-translator-note] 、劉玉純、黃秀芳、鄧宜貞、黃錦燈、張恆誠和周金和等人的砥礪和無私的協助使這本篇幅繁多的書得以順利翻譯完成,謹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筆者也要感謝內人謝月惠的大力護持,使譯者無後顧之憂。最後,感謝父親周石泉,母親周李阿幼多年來的包容寬待。 是為序。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導讀

達摩難陀 長老

佛陀在領導僧團的四十五年中,出於對世間的慈悲和對人類幸福的關懷,不停地弘揚他所證悟的佛法。佛陀忠誠的隨行弟子阿難尊者具有超凡的記憶力,曾經懇求佛陀為他重述他未曾聽聞過的佛陀說法。阿難尊者說他知道佛陀八萬四千次說法。當然,也有其他弟子從一開始就親近佛陀,因此也虔誠、忠實地記錄佛陀的說法。

這些多聞弟子們明白正確記錄佛陀說法和說法因緣的重要曆史意義,因此佛陀入滅三個月後,他們召集了僧團中尊貴的阿羅漢比丘誦出並結集佛陀所有的說法,方便佛法的弘揚,並避免後人誤解、扭曲和修改佛法。


※ 口耳相傳的傳統

佛陀的說法由僧團中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口耳傳誦下來,直到西元前八十年錫蘭才第一次以巴利語將佛法形諸文字。比丘們公開複誦佛陀的說法,以避免錯誤或誤用其它的詞匯。

留傳下來的不只是佛陀的教誨。佛陀在世時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也被生動地留傳下來。這些人包括國王、大臣、王子、婆羅門、農夫、外道、賤民、強盜、官吏、銀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兒女等。他們和現代人一樣,都有著相同的弱點:貪、瞋、癡、嫉妒、懶惰、傲慢與愚癡等等。早期的佛教徒也很溫順、慈悲為懷、虔誠、聰敏、慷慨與奉獻。

《法句經/故事集》生動活潑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國王,如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給孤獨長者;妓女如絲蕊瑪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發匠、金匠、馴象師、特技演員、奴隸、獵人、漁人、園藝專家、屠夫、紡織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從佛陀的教誨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則一無所得,依然故我。

《法句經/故事集》的故事觸及人類的真實情感而感人肺腑。這些情感包括悲憫:如波她卡娜在一連串的事故中,喪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有位比丘出家剃度好幾次,頭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羅曼史:難陀王子思念出家時遺棄在家的新娘子;陰謀詭計:如外道雇請妓女控告佛陀與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陰謀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後;政治:佛陀住在盧奚多河兩岸的親戚因為灌溉用水的爭執而准備兵戎相見;戲劇張力: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挑戰佛陀,終於以悲劇收場。


※ 佛陀的慈悲

當然,也有許多人反對佛陀。佛陀的表弟——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曾經三次謀害佛陀不果。也有其它宗教的負責人控告佛陀與人私通、傳播邪說,而企圖破壞佛陀的名譽。但佛陀仍留在人間,一如不受汙染的蓮花,蓮花也在佛教中象征純潔。佛陀在世間,但不落世間。

佛陀的慈悲無遠弗界。佛陀與清道夫、女奴交談,接受最謙卑的人的供養。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羅門吃剩的菜飯,因為那是該婆羅門謙恭和虔誠的供養。佛陀曾經與眾多不同的宗教師深入對話,討論宗教上深具爭論性的議題,如創造神存在與否,靈魂理論,神力,動物祭祀,苦行,典禮儀式和終極救贖等問題。這些深入的對話和討論豐富了佛陀的說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眾多爭議性的觀念,外道們至今仍對這些觀念議論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師。現代社會上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從佛陀的教法中獲得改進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確切記載中,我們找不到佛陀對無法理解或不願理解佛陀說法的人動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嘗苛責別人。佛陀的耐心、寬容、無盡的慈悲和悲憫的智慧無人能及。

《法句經/故事集》一開始的法句說,人心要為所有的作為—不論是善或惡負責。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的人權組織章程序言回應了佛陀的說法:

“人心引發戰爭,所以護衛和平的信念也必須在人的心中建立起來。”

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絕的能力,使他比其他的宗教師更偉大。他能夠使最敵對、倔強、愚笨或意志脆弱的人奇蹟似的改變心意和態度,這是因為佛陀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透視人的過去世,而人的過去世會影響今生的因緣。例如,佛陀明白一位年輕比丘因為多生以來都是金匠,所以無法修習苦觀,只能觀想美麗的東西,佛陀就給他一朵金色的蓮花,他因此能夠迅速系念在前,心無旁鶩地精進修行。另外有一次,當佛陀在說法的時候,聞法大眾中有人仰望天空,有人以手刮地,有人用手搖樹,而不專心聽講,佛陀明白這是由於過去世時,他們分別是星象學者、地底下的動物和猴子的因緣造成的。第一位體認到有效的教誨,必須奠基於認清聽者的性向和心理狀態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對不同的弟子從不使用相同的教誨方式,在這方面而言,沒有任何的宗教師可以與他匹儔。

佛陀總是依聽眾的年齡、氣質、個性、身份或心理狀態而應機說法。佛陀曾經延遲說法,直等到一位饑餓的牧牛人吃飽飯後,才開始說法,因為佛陀明白饑餓的人無法集中精神聽聞法。有時候,佛陀甚至對發問題的人故意保持沉默,因為佛陀明白他的回答只會使發問的人更困惑。如同在任何的團體中,都有不同資質的人,有的人特別聰慧,如舍利弗,他們可以體會阿毗達摩(論)中最深奧的佛法,另一方面,慈悲的佛陀則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導愚笨的弟子,例如他要周利般兔比丘面向東方而坐,同時在搓揉幹淨的白布塊時觀想心靈的汙垢。另外,當積撒.瞿曇彌因為喪子而悲痛逾恒,請求佛陀賜藥救治她的兒子時,佛陀要她先去向村子裏未曾有人逝世的家庭乞討芥末種子,她遵照佛陀的話遍尋整個村子,都無法找到一戶從來沒有人逝世的人家,這時候,她才恍然覺悟到死亡原來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必然結果,一如以下的法句所述:

“不請自來, 不告而別, 來來去去, 有什麼值得哭泣呢?”


※ 偉大的經典

肩負續佛慧命的早期弟子們效法佛陀的教法。因此結集的經典中有處理佛教心理學的阿毗達摩(論),它適合聰慧的人。也有佛陀長、中、短說法的經典,大部分的弟子都可以從研讀這些經典中,明白佛陀大部分的說法。法句經是這些經典中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後的一部份。法句經所匯集的佛陀說法(法句)最適合廣泛的讀者,其中的故事比之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詩詞和小說創作都不遑相讓。(三藏中的律是專門規範僧團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法句經和本生譚(佛陀過去世的故事)毫無疑問地是宗教史上最為人傳誦和引述的經文。幾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文化、風俗和思想都多少受到法句經的影響,整個東南亞,尤其是泰國、緬甸和錫蘭,法句經的故事是母親哄嬰孩時最喜愛的題材之一,多聞的比丘也一再引用法句經的故事去指導、鼓舞、激勵各階層的人。無數的人在關鍵的時刻,心中因為浮現法句經故事而不說謊、不殺昆蟲,不散播謠言、去除邪見、不做非分之取;如果世間人在面對貪、瞋、癡時,能展現慈悲與智慧,那麼法句經絕對功不可沒。


※ 佛陀的足跡

佛陀把他的證悟和成就歸功於他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這種體認超越所有的人,佛陀曾經對一位病人指出,引導人證得究竟解脫和涅槃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

佛陀的弟子,同時也是最早期弘揚佛法的法師們效法佛陀,教導人們修習三學,這些佛弟子們善用法句經和故事來教導不同性向和才情的聽眾。法句經也是弘法的法師准備題材時,方便、優秀的參考資料,即使直到今日,講演或著作討論佛法的人,若不引用法句經,將很難適當的表達佛法。

佛陀從未宣稱發明或創造他所教誨的法,如同所有過去過去諸佛,佛陀滌除使人無法證悟究竟真理的無明,並向人指引這些方法。因此,他的法句所說的真理也可以在其它宗教的經文中發現,Roy C.Amore的《兩位大師,一種道理》一書中有如下的敘述:

“任何人閱讀耶穌在山頂上的訓誡(馬太福音5—7),必然會想起這也是簡潔精要的佛陀法句”———瑪上座:《佛法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佛陀的道德教誨和耶穌在山頂上的訓誡有極大的相似之處”— B.H.Streeter:《佛陀與耶穌》

“愛你的敵人,祝福下詛咒的人,造福懷恨的人,別人若打你的左臉,也轉過你的右臉給他,把外套贈與偷竊它的人,把東西贈與開口請求的人等,這些耶穌的教誨也是佛陀身體力行,並且教誨的戒律”—Dr.S.Radhakrishnan:《東方宗教與西方思想》

薄伽梵歌和Thirkural梵文和坦米爾文的古老印度著作。薄伽梵歌是古老的文學著作,而Thirkural大約在西元前完成,這兩本著作都包含很多法句經所傳達的真理。

可以說,法句經觸及所有人類的心靈深處,並且是全人類共有的思想寶藏,它超越了狹隘的宗教派系,是一本獻給全人類的經典。


※ 神話、傳奇或言過其實

對形成《法句經/故事集》的文化環境熟悉的傳統佛教徒而言,閱讀、理解或重視《法句經/故事集》毫無困難,但現代讀者,尤其是不具有亞洲宗教背景的人,也許會懷疑《法句經/故事集》的真實性。這些現代讀者可能發覺有些故事無關緊要、重複,甚至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勿容置疑地,有一些《法句經/故事集》的故事不免於神話、傳奇或言過其實,但閱讀《法句經/故事集》的最佳態度應該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多注意其中所蘊涵的道德意義和所要傳達的訊息。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發現印度》一書中也認為人們浪費太多的時間去探究故事的真實性,他建議人們應該理解故事背後所要傳達的意義。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哈姆雷特就曾經對賀瑞修如是評論道:“天地之間的東西比你的哲學想像還多。”佛陀所說的法句才是《法句經/故事集》重要的部分,抽離這些法句,所有的故事都變得無意義,這些故事只是說明佛陀在何種情況下說這些法句而已,我們不應該過度懷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而應該考慮這些故事對虔誠接受法句的人所能造成的心理沖擊。舉例而言,我們應該關心的是這些故事如何使讀者產生道德上的羞恥心、道德畏懼,如何避免仇恨、貪婪、嫉妒和欲望等。在傳統佛教國家中,人們在年幼時聽聞法句經故事是塑造個人人格與培養愛心、悲憫、慷慨大方和寧靜等良好德性的有效方法。就此意義而言,即使抱持懷疑心態的人也會同意法句經故事確實值得欣賞,不論其是否真實。以下幾個章節,我們針對幾項可能會使對佛法沒有相當認識的一般讀者造成困擾的問題提出解釋。


※ 供養

對這些讀者而言,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書中經常提及,信徒對佛陀和眾多比丘所作的供養。他們也許會問,為什麼很少提到對窮人的供養呢?佛陀認為供養困乏的人是值得贊歎的布施。佛陀也鼓勵如此做。在佛教的其它經典裏,有非常多的故事告訴我們,供養貧窮和困乏的人多麼重要。慈善家、同時也是佛陀信徒的給孤獨長者就是奉行佛陀如此教誨的其中一位。給孤獨長者的字面意義就是“喂養貧窮的人”,在家信徒供養僧團,使他們能過著清淨高尚的生活,善盡其教導佛法的職責,就等於在續佛慧命上盡了襄贊之力,所以供養護衛佛法的人比供養貧窮的人更有功德。因此,佛教的在家信徒除了供養貧窮的人,更要供養宗教修行人士,使他們能努力達到清淨,並且服務別人。正信出家,追求精神發展的人不會積極考慮個人的需要,因此,這是在家人的職責。因此而言論,在家信徒也在較廣的層面上共同參與推動精神的活動(如弘法與修行等)。傳統上,比丘在接受供養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後,會向供養者講解佛法,使他們理解佛法,開發智慧。佛教徒的理想是照顧貧窮的人,使其幸福,並且護持修行的人,提供修行的環境。佛陀並不要求人們只供養佛教比丘,而應供養任何尊貴的、心靈脫超、誠摯並且教導正見的人。《法句經/故事集》記載有一次信徒因為出家比丘犯戒,而不再供養這些比丘,直到他們糾正錯誤為止。供養之所以有意義,就在於供養的人信心堅定,清淨供養給具有同樣清淨心的人。

《法句經/故事集》主要記載佛陀創建的僧團行事。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對每一位慎重追求解脫生命輪回的人而言,正信出家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因此,一般而言,佛陀的教誨都是針對與他有密切關系的僧團成員。人們也可能感到困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法句經故事提及比丘的袈裟。《法句經/故事集》有一則故事敘述比丘們討論提婆達多得到布料供養的故事;另外一個故事提及一位比丘過度執著與袈裟,竟然往生成一只躲在那些袈裟內的昆蟲。我們在閱讀這些故事時,應謹記在心,這些都是發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下的事情。當時,有很多的人出家修行,也都依賴一般人慷慨地供養生活必需品,因此,要得到布料的供養並不容易,而修持較差的人看見修持較好的人得到這些難得的供養時,心生羨慕之情,毋寧是很自然的現象。只有阿羅漢完全不在意他們所得到的袈裟是否昂貴,甚至於是否得到任何的供養。


※ 不同的個性

我們必須對記載早期佛教史的人士大表贊歎,他們公正如實地記錄那些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比丘尼)——仍是眾生的言行舉止,而不曾加以合理化或神聖化。根據這些記載,有的比丘自負、貪婪、不道德、犯邪淫、嫉妒、傲慢、輕浮、愚笨、心胸狹窄、殘暴、模棱兩可、無理。但佛陀通通允許他們加入僧團,大部分的人也在佛陀的教誨之下,痛改前非,但有些人仍自行其是,無法珍惜他們解脫的機會。無論如何,佛陀不輕視或譴責他們。只有完全解除貪、瞋、癡的聖者(阿羅漢)才是完滿的人,才能免於責難。


※ 瞬間開悟

從來沒有研讀過佛教經典的讀者,在閱讀《法句經/故事集》時,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佛陀怎麼能輕而易舉的讓人轉變心念?那位特技演員怎麼可能站在竹竿上時,就證得阿羅漢果?一位殺人凶手怎麼可能只聽到佛陀說:“我已經停止,是你自己尚未停止。”就平靜下來呢?為什麼會有人在瞬間證得阿羅漢果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對生死輪回有相當的了解。眾生必須善根福報俱足,才能值遇佛陀。遇見佛陀的人大致上已經累積了很多的功德,而且證悟阿羅漢果的因緣即將成熟,所以佛陀只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破除他們的餘惑。事實上,他們與佛陀出生在同一時代就不是件偶然的事。經過累世的修學,他們已經有足夠的善業資糧,並且熱切渴望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他們當然也要忍受過去世的惡業,出生為諸如麻風病人或盲人,生活在困苦、邪惡的環境下。這些不健康和不愉快的際遇在很多情況下反而是他們得遇佛陀,證阿羅漢果的機緣。


※ 特殊的能力

佛陀能完成這些心靈淨化的事跡,是因為他具有諸佛或解脫聖者的特殊能力。他心通就是其中的一種。唯有具備這種能力的佛陀才能直覺地指出障礙人們證悟究竟真理的困擾。佛陀也是大醫王,因為他像所有的名醫,在開具藥方之前必定先找出真正的病因。病因若能夠盡早找出來,越能夠快速治愈。佛陀明瞭每個人的身心狀況,因此可以針對每個人給予解脫生死輪回的正確方法。這就是問什麼在關鍵的時候,幾句簡單的話就足以使聽者具有正見,或了解生命的實相。我們也應該明白,根據阿毗達摩(論),一個思想只持續不到一秒鐘的時間,所以經由佛陀的引導,從無明變成明也是快速無比的轉變過程。


※ 心智成熟無年齡限制

有些人可能會困惑為什麼年紀很輕的,甚至只有七、八歲的沙彌,能夠在剃度時就證得阿羅漢果。我們也有從生死輪回的角度來理解這問題。大家都很清楚像貝多芬或 J.S. Mill 具有比同年齡的孩童更為驚人的才華。Christian Heinecken 1721 年出生後幾個小時就能開口說話,一歲時能背誦聖經,二歲能回答任何有關地理的問題,三歲能操法語和拉丁語四歲時研習哲學,不到五歲就去世。

兩歲時就能讀寫的美國天才 William James Sidis 八歲時就能說法語、俄語、英語、德語、部分的拉丁語和希臘語,十一歲時向一群教授講授四度空間。

佛法認為這些人在累劫以來就累積了這些潛力。而在今生,就像蓮花,一旦浮出水面,受到陽光照耀時,會馬上綻放,這些人在獲得適當的機緣時,潛力會馬上成熟而證得聖果。所以證果與生理年齡無關,而是累劫以來修行的結果。


※ 證悟後馬上死亡

也有人可能會懷疑為什麼在某些故事中,有人在證得阿羅漢果後不久即去世。要解釋這問題,仍要從佛陀超凡的能力去探討。佛陀往往在明白某人的生命即將消失之際,前去拜訪他們,使他們有機會證得涅槃。這類有戲劇效果的故事較易流傳下來。事實上,有無數的眾生,如佛陀的親生父親便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明白佛法,並且平淡無奇,不具任何戲劇性。

佛陀為什麼不利用超凡的能力防止這些人去世呢?佛陀確實防止亞育瓦達那的死亡。但那是因為佛陀明白他的業力仍然足以維持他的生命,只是當時面臨夭折的威脅而已。在其它情況下,佛陀明白其他人的業力即將消失,佛陀只能幫助他們證得聖果,不再輪回。佛陀並沒有親自使他們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只有自己才能解脫自己的生死輪回,佛陀只是指引解脫的方法而已。佛法認為生死輪回並不是生命的理想,無餘涅槃是佛教的最終目標。所以證得聖果之後入滅不被認為是悲劇或不幸的事。


※ 因細微的事故而證悟佛法

有人懷疑為什麼某些細微的事故也被記錄下來,例如一些比丘向佛陀抱怨有幾位比丘穿著木拖鞋而制造噪音。甚至有人請教佛陀,裝滿沙石的車子為什麼在公牛的拉拽下,繩索會斷裂呢?佛陀每次都利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來闡述較複雜的觀念。

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說明某些比丘的天真無邪和佛陀無以倫比的耐心。佛陀經常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問題,然後一步一步地去除他們的憤怒和無明。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的發現有些比丘非常單純、不做作。他們真正希望能找到答案,解決困擾他們的問題。對聰明的人而言,這些問題也許微不足道,但對這些比丘而言,卻關系重大。佛陀從不忽視任何真誠地想要追求真理的人。另一方面,有些聰明的比丘也會請教佛陀微不足道的問題,因為他們知道佛陀會為了大眾的法益而趁機解釋更深奧的佛法。


※ 看不見的精靈

《法句經/故事集》中還提到山洞精靈、樹靈、惡鬼、醜陋的妖怪、龍、餓鬼等超自然的現象。毫無異義地,在純粹物質或世俗教育環境下成長的我們會鄙視或者否認這些看不見的精靈。但我們必須再一次開發心胸,承認今日的科學已經開始體認到“天地之間存在的東西,比我們知道的還多”。除非科學能夠證據確鑿地證明或否認,否則最好還是承認我們的宇宙知識還十分薄弱,距離完全明白宇宙實相仍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 奇蹟和宗教

對大眾而言,抽離奇蹟的宗教令人無法想像。世間的所有宗教都記載著某些事情,以證明他們的創始者具有神通,如渡水而過,同時在不同的兩個地方出現等等。佛教也承認奇蹟,但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一很大的區別:奇蹟不是神力造成的。根據佛陀的說法,任何修習禪定的人都可能發展心靈力量而創造奇蹟。因此《法句經/故事集》中的阿羅漢創造各式各樣的奇蹟:摩訶目犍連尊者複制眾多的糕餅,周利槃陀伽尊者化身無數,蘇那雖然只有八歲,卻有能力為佛陀和眾多比丘創建一座精舍,而讖摩可以淩空而飛,佛陀本人也展現“雙料奇蹟”,分別從兩個鼻孔中放光和水,全身散發六色祥光,分身,聽見並理解昆蟲哭聲的涵意,創造一朵金色蓮花,並變現一位美女的老,死,直到潰爛。但所有這些奇蹟不是用來顯示神的力量,而是要協助眾生明白事實的真相。

佛陀曾經多次運用神通力,使某些東西出現或消失,聞法的人因此可以集中精神;或者使發問的人忘記發問,直到佛陀認為時機成熟才發問。在這些例子裏,佛陀只是運用超凡的力量,協助眾人證得解脫而已。佛陀特別教誨某些弟子不可使用奇蹟來平息爭端,佛陀告誡他們,這種做法與雇請歌舞女郎兜售商品無異。


※ 為何要出家

在很多的佛教國度裏,人們認為放棄世間生活而正信出家是值得贊歎的行為。《法句經/故事集》中,記載著很多出家的人——年輕的、年老的,富翁或窮人,男人或女人都有。雖然有些人贊歎他們,但有些人卻懷疑他們拋棄家庭,讓家人在困境中自求多福的作法是不負責任的自私行為。《法句經/故事集》中記載很多、妻子和訂有婚約的人因所愛的人出家修行而陷入不幸之中。討論此一問題時,讓我們先考慮一句法句,該法句是針對仍然不明白世間無常的人說的:

“我有兒子,我有財富,
無明的人因此認為他們的安全無虞, [dhp-a-intro-note]
事實上,其身尚且不為己有,更何況兒子和財富呢?—第62句法句

由於無明而系縛世間,使我們有了自私的欲望,這些欲望讓我們執著於所謂的親人。如果我們明白這些親人在過去生中可能是無數眾生的六親眷屬,在未來生中也會是其他眾生的六親眷屬時,我們將會明白執著於親人,不過如同想要從鏡子中取像般的不可得。

出家的理由很多,有些人為了輕松的生活;有些人為了追隨已經出家的心愛的人而出家;有些人則為了逃避不幸。這些人並不是正信出家。對真正想尋找生命意義的人,在明白生死輪回的道理後會放棄世間生活,而正信出家。這種出家不是逃避,他們清楚,想要真正解脫苦痛必須放棄所有的執著。這不是自私,反而是一種犧牲,畢竟沒有人會因為自私的念頭而放棄一切。也許在他們下定巨大決心出離世間時,執著於自我的人會有短暫的痛苦。但每個人的解脫都必須自己去追求。執著世間生活,只會延遲解脫的來臨而已。

惡業及汙染都是自己制造的,不作惡業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 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別人無能為力。(第165句法句)

一如波她卡娜和積撒.瞿曇彌的體認,死亡終究會使我們與心愛的人分離,唯一的解脫是證入涅槃,這時候自我的幻覺會徹底地被摧毀,而不用在生死輪回中再度相見,並且在來世死亡的時候再次痛苦分離。為了達到究竟解脫,必須踏出第一步,一如醫生的手術,第一步也許很痛苦,但卻是必須的:

不管利益他人福祉的事多麼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的究竟目的(涅槃), 確實明白以後,要下定決心成就它。——第166句法句

本法句中利益他人的福祉不是指物質上的福祉,而是精神上的解脫,這種解脫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出離世間而證得。錫蘭 Kelaniya 大學的基督教文化教授 Dr. Anthony Fernando 在他的著作《佛法與基督教》中如此說道:

“基督教學生也許會對已婚人士離開妻子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作為感到驚異。但我們必須從當時的社會傳統去探討此一問題。結婚一段日子後,棄絕世間生活而出家修行是印度社會認可的行為。根據印度理想,追求完美的人必須把生命規劃成幾個階段。首先做禁欲的學生,然後結婚,最後出家修行或當隱士。根據這種普遍為人接受的印度傳統,佛陀的作為毫不怪異。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在印度的家庭系統中,親友之間的連系非常強烈,因此離開妻子和兒女並不等於拋棄他們。他們的父母,公婆和叔叔姨母們會照顧他們的。嘲笑比丘剃除三千發絲而出家的人也許可以在他們短暫的幸福來源——財富,心愛的人,或權勢消失之際前去禮拜,並要求賜福。但只有祥和、單純的環境,簡單的生活,棄絕所有貪欲的人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慰藉。強烈執著世間欲愛的人無法領略真正的解脫。在長老偈中,比丘和比丘尼用贊美歌表示他們內心在證得真正的幸福後,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法喜。受到他們鼓舞的人也追隨他們的方法,而享受到相同的喜悅,這種喜悅和我們凡人誤以為永恒,但實際上卻短暫的幸福截然不同。真正棄絕世間生活的人不僅能領會生命的真正自由,也才能真正為別人做更佳的服務。棄絕世間的生活是唯一能根絕貪、瞋、癡和其它精神汙垢,並且引領至安詳生活的方法。


※ 阿羅漢果

人為什麼要經歷如此多的努力,去證得阿羅漢果或聖果呢?因為他們明白,根據佛陀的教誨,人的最終目的是要究竟、徹底地摧毀造成生死輪回的原因,生死輪回會不斷地帶給人哀愁和痛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涅槃。即使往生天界也只是短暫的曆程而已。天神早晚也會死亡,而再度輪回。佛陀認為證入涅槃和過世間生活的方法絕然不同。經歷世間生活,並發現其不美滿的人會棄絕家庭、束縛、財富和權勢,而且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悔意。

※ 關於法句經

法句經總共有四百二十三句,這些巴利文的法句是佛陀大約在三百零五個場合為了眾生的法益而開講的。這些法句因為文辭高妙,而且有助於塑造未來佛教徒的生活而被搜集記錄下來,這些法句根據主題分成二十六品。西元五世紀的偉大論師覺音尊者曾經為傳統法句經和專有術語的解釋加上大量的注解,他同時也附上佛陀說者這些法句的故事,補充說明佛陀說這些法句的時空背景和對聽聞者的影響。一般相信,大部分的故事從佛陀時代以來就已經流傳下來了。

法句經第一次翻譯成歐洲文字是在西元 1855 年,由丹麥著名的學者 Victor Fausboll 完成的。他把法句經和注釋家的注釋一並從巴利文翻譯成拉丁文。1860年 Weber 翻譯的德文版完成。1908年第一次的英文版翻譯(Max Mueller)完成。除了從巴利文翻譯以外,1878 年和 1883 年也出版翻譯自中文和西藏經典的英文版。當然,必須注意的是,這些中文和西藏經典本身就譯自巴利文和梵文經典。

有心人可以從《法句經/故事集》和注解中收獲良多,透過愛和智慧的追求,一定會在這些古老但曆久彌新的《法句經/故事集》中找得到希望的訊息。錫蘭Kelaniya大學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系資深教授Oliver Abeynayake在他的著作《小部阿含的義理和曆史研究》中說:

“巴利文的法句經包含二十六品和四百二十三法句。這些法句也可以在其它的經典中發現,如:長部阿含,中部阿含,相應部阿含,增支部阿含,自說經,如是語經,長老尼偈,大品經和小品經。相應部阿含和長老偈經中的偈語常出現在法句經中,而彌蘭王問經和導論也有很多法句經中的法句。與《法句經/故事集》中的偈語相類似的說法也出現在如下的梵文經中:彌勒經,大林間奧義書,大事,百喻經,Uttaradyayana,馬哈婆羅多,摩奴法典和本生鬘中。”

法句經在錫蘭受到高度的重視,被認為是神聖的經典。一般要求沙彌在受具足戒之前必須背誦所有的法句——如果不能的話,至少必須熟記部分法句。


※ 有關本版本

本版本為適應無法直接閱讀巴利文的現代讀者而略做修訂。羅馬拼音被用來書寫巴利文時,也為了方便發音,而把巴利文加以分段。較長的名字基於相同的原因而分成二或三部分。原始的故事也經過重新修訂,去除其中冗長的重複部分和怪異的參考資料。有些不需要的資料則舍棄不用,另外針對現代讀者無法立即理解的法義,則添加一些可以澄清觀念的注解。但無論如何,所有的修訂都確定不會扭曲原來的精義。作者小心翼翼地保留這些從佛陀以來就遺留下來的神聖法句的原始法義。希望進一步了解這些法句故事的讀者可以閱讀《佛教徒史傳(Buddhist Legends)》,該書的翻譯文句比較接近原始巴利文。

本書的主要英文參考資料有:

  1. 法句經(翻譯),Ven. Narada 譯,1963年。
  2. 法句經和故事(翻譯),Daw Mya Tin,緬甸三藏協會出版,仰光,1986年。
  3. 佛教徒史傳(Buddhist Legends),三冊, Burlingame, E.W, 哈佛東方叢書(英國巴利聖典學會於1979年複印)

《法句經/故事集》深入地闡明佛陀說法的道德和哲學意義,讀者不可只因為熟讀這些精辟的法句而滿足,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誦讀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從而領會其中的教誨。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偉大之處:精神飽滿、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師,隨時准備要教導別人。所有這些尊貴的法句都可以被每個人在經過正確的思慮之後,於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

“法句經不可以像一般書籍的泛泛閱讀,然後擱置一邊,”Narada尊者說:“必須一再閱讀,而在需要的時刻作為教化、激勵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確無誤地宣稱,一如法句所述:“啜飲法義的人喜悅過日子。”

達摩難陀上座(K.Sri.Dhammananda)
佛教伽藍
吉隆坡 馬來西亞
1988 年五月三十日佛曆2531年衛塞節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佛陀家譜

一、父系

淨飯王   悉達多(佛陀的俗名)
      難陀

白飯王   阿難

甘露飯王  摩訶男
      阿那律陀

斛飯王   波娑
      跋提

二、母系

善覺王   提婆達多
      耶輸陀羅(佛陀妻子)

摩耶夫人(佛陀生母)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佛陀姨母)


佛陀家譜

(註) 原書無此家譜;佛陀家譜有不同的說法,讀者可參考以下各種資料:

1.《釋迦譜》梁.僧祐撰述,華嚴蓮社。

2.《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社。

3.《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巴利聖典協會出版。

4.《佛學入門手冊》佛教出版社。


佛陀家譜: PDF 檔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 地名
    • 王舍城 Rājagaha
    • 毘舍離 Vesali
    • 彌薩羅 Mithilā
    • 迦毘羅衛城 Kapilavatthu
    • 舍衛城 Sāvatthi
    • 娑祇城 Sāketa
    • 憍賞彌 Kosambi
    • 波羅奈 Bārāṇasī
    • 瞻波 Campā
  • 國名
    • 摩竭陀 (Magadha)
    • 跋祇 (Vajji)
    • 釋迦 (Sakyā)
    • 憍薩羅 (Kosala)
    • 迦尸 (Kāsi)
    • 跋蹉 (Vaṃsā)
    • 阿槃提 (Avanti)

(註) 資料來源:《佛陀的一百個故事》;原書無此圖;

    其它參考資料:

    1 、《佛陀的一百個故事》菩提樹雜誌

    2 、《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香光書鄉出版社

    3 、《Middle Land . Middle Way》 by S.Dhammika

    4 、「印度古代傳教史地圖」宮板有勝,曾我部忠勝 製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PDF 檔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一品 雙品

  • 第一品 雙品 目錄
第一品 雙品
一~一、瞎眼的阿羅漢( dhp_001 ) 一~二、何必妄想( dhp_002 ) 一~三、報復的苦行者( dhp_003_004 )
一~四、累劫以來的仇恨( dhp_005 ) 一~五、憍賞彌諍論不休的比丘們( dhp_006 ) 一~六、摩訶迦羅比丘和小迦羅比丘的命運( dhp_007_008 )
一~七、誰有得到黃色布料供養的資格( dhp_009_010 ) 一~八、了解正法甚難( dhp_011_012 ) 一~九、難陀為了女人修行( dhp_013_014 )
一~十、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 dhp_015 ) 一~十一、世世幸福( dhp_016 ) 一~十二、提婆達多悲慘的命運( dhp_017 )
一~十三、年輕女孩的成就( dhp_018 ) 一~十四、知識不等於證悟( dhp_019_020 )  


一~一、瞎眼的阿羅漢

心是所有法的先導,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導,
若人造作身口意惡業,必定受苦報,
一如牛車緊隨牛的足跡。 (偈1) [dhp-a-001-note]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問訊。當天晚上經行時,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蟲。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時,發現這些昆蟲的屍體,他們認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首先問他們是否親眼看見尊者踩死這些昆蟲,他們回答說沒有。

佛陀就勸告他們:「正如你們沒有親眼看見他殺生,他也看不見這些昆蟲;再說,身為阿羅漢,他沒有殺生的念頭,所以並沒有犯戒。」

他們接著問佛陀,尊者的眼睛為什麼會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來說明業力的影響: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醫生,卻故意使某個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該女人答應迦丘帕喇,如果能夠徹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兒子願意做他的僕人。但後來她卻害怕真的變為僕人,就向醫生撒謊,說她的眼睛愈來愈壞,而事實上,卻已經完全痊癒了。醫生很清楚她在騙他,所以為了報復,就給她另一付藥方,終於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於這罪行,這醫生在往後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著說,惡業會跟隨造業的人,就像車輪尾隨牛的足跡一樣。


一~二、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的先導,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腦,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人若造作身、口、意善業,一定有樂,如影不離形。 (偈2) [dhp-a-002-note]

瑪塔侃達理是個年輕的婆羅門,他的父親非常吝嗇,從來不布施。即使瑪塔侃達理是獨子,但身上所帶的首飾也是父親為了省錢,而親自打造的。所以當他患了黃疸病時,他父親也不請醫生來治病,終於使他病入膏肓。他父親知道他快要逝世時,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來家裡的人看到他父親的財富。

當天早上,佛陀出禪定後,透過神通看見瑪塔侃達理躺在走廊上。所以當佛陀與弟子到舍衛城去化緣時,就走到瑪塔侃達理家門口,向瑪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這時候的瑪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見佛陀時,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獲得一些幸福感,而這就足夠了。當他內心充滿對佛的信心而逝世時,便往生至忉利天。

當他在忉利天看見父親在墓地為他哭泣時,化身恢復原來的形像,出現在墓地,向父親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並勸請父親親近佛陀、布施並且聽佛說法。他的父親便遵照他的話去做。

佛陀說法後,有人就問,人可不可以只在心靈上信仰佛法,而沒有任何慈善行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嗎?佛陀就請瑪塔侃達理現身,瑪塔侃達理於是從忉利天下來,親自向他們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了。聽完他的話後,大家才確實相信瑪侃達理只因為內心皈依佛陀,就獲得往生忉利天的榮耀。

聽完佛陀說法,他父親從此明白佛法,並把大部份的財富布施出來。


一~三、報復的苦行者

人的內心若抱持:「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無法止息。 (偈3)

人的內心若沒有:「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 (偈4) [dhp-a-003-note]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為僧。

他喜歡假裝自己是長老比丘。如果來訪的比丘得到他的同意,為他服務時,就很高興。但他卻不尊敬真正的長老比丘,也時常與年輕比丘爭吵。如果有人說他的行為不如法,他就哭鬧、生氣,非常不滿意,並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對他的情形了然於心,所以每次都勸他改變自己的行為,同時不要記恨,因為只有不記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說: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頑固,前世的時候也很固執: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頑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於誤會,而咀咒一個非常神聖的宗教師,雖然國王勸他向該宗教師懇求寬恕,但他悍然拒絕。國王最後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該宗教師懇請寬恕。


一~四、累劫以來的仇恨

世間的怨恨無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這是永恆不易的古法 [dhp-a-005-note] (偈 5)

從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視,就親自為丈夫安排,選擇再納了一妾。但前後兩次,當她知道妾懷孕時,卻在飯中摻藥而使妾兩次都流產。第三次有喜時,這妾就刻意隱瞞她,但她後來還是知道了,並且如法泡製,妾因此再次流產,並且因而喪生。彌留之際,妾發誓要報復她和她未來的兒女。兩人之間累 世的仇恨從此展開。

後來,這對妻妾曾經投胎轉世成母雞與貓、牝鹿與母豹。今生,一個投胎轉世成舍衛城一位貴族的女兒,另一位則變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趕貴族女兒和他的嬰孩,當貴族女兒知道佛陀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他就逃到佛陀的身邊,並且把嬰孩放在佛陀的腳下,接受佛陀的保護。食人妖怪卻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後來食人妖怪也被傳喚進去,佛陀向她們兩人勸誡,說她們兩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為互相懷恨,以致於往後的幾世裡,不斷地迫害對方的子女,佛陀告誡她們,恨只會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誼,相互體諒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她們明 白自己的錯誤,就在佛陀的勸誡下,盡釋前嫌。

佛陀接著要貴族的女兒把小男嬰交給食人妖怪,但她擔心男嬰的安全,而遲疑了一會兒,但出於對佛陀的虔誠和信心,她聽話地把男嬰交給食人妖怪。食人妖接過男嬰後熱切的愛撫和親吻嬰孩,就向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會兒,又把男嬰還給貴族的女兒 。

從此以後,雙方盡釋前嫌,同時善待對方。

(Nanda 備註:另請參 Dhp. 291, 二十~一~二、 唯有愛可以止息恨意


一~五、憍賞彌諍論不休的比丘們

明白「諍論使人毀滅」的人,停止諍論。
昧於這種道理的人,諍論不休。 (偈 6)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賞彌的比丘們諍論不休。有些比丘跟隨精通「律 (vinaya)」的法師,其他的比丘則跟隨精通「法 (dhamma)」的法師,雙方諍論不休。他們甚至不聽佛陀的勸解,但佛陀知道,他們終究會明白這樣是錯誤的,所以就離開他們,單獨到森林的僻遠靜處結夏安居 [dhp-a-006-note1] 。(安居時曾經有一隻大象,和猴子照顧佛陀) [dhp-a-006-note2]

憍賞彌的信徒明白佛陀離去的原委後,拒絕再供養這些比丘們,比丘們才明白他們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們要他們承認,是他們的錯誤,才造成佛陀離開憍賞彌,否則不願再像從前那樣尊敬他們。信徒們要他們懇請佛陀寬恕,但佛陀已經離開了,當時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丘們過的很辛苦、慘淡。

安居結束後,阿難和眾多比丘就去找佛陀,並且向佛陀表達他們的悔意,同時保證他們已經明白所犯的錯誤,懇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精舍的比丘看見佛陀時,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認錯。佛陀告誡他們說:生命是無常的,大家必須停止爭吵,言行舉止也不能像永遠不會死亡般。


一~六、摩訶迦羅比丘和小迦羅比丘的命運

人若追求色身欲樂,不知守護諸根,飲食不知節制,懈怠不知精進,必定為波旬 [dhp-a-007-note1] 所毀滅,如同風吹弱樹。 (偈 7)

人若觀身不淨,守護諸根, 飲食節制,正信 [dhp-a-007-note2] 精進,則魔不能加以摧毀,一如風吹山石。 [dhp-a-007-note3] (偈 8)


摩訶迦羅和小迦羅兄弟倆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時,他們聽到佛陀的說法,聽完之後,摩訶迦羅就虔誠地出家為比丘,小迦羅雖然也出家,但卻沒有堅定的信念。

出家後,摩訶迦羅很努力地在墓地禪修,並觀照身體的變化和無常。最後深入止觀,證得阿羅漢果。相反地,小迦羅對心靈的訓練與提昇沒有興趣,時時惦著感官的樂趣 。

後來有一次,佛陀和眾多弟子,包括他們兩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裡。這時候,小迦羅未出家的妻妾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小迦羅以前的家,小迦羅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丘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們卻趁機說服他還俗。

第二天,摩訶迦羅的妻妾們也邀請佛陀和比丘到摩訶迦羅以前的家,她們希望也能像小迦羅的妻妾們,勸動摩訶迦羅還俗。供養完後,她們就向佛陀請求讓摩訶迦羅留下來表示隨喜 (anumodanā) ,佛陀答應了,就和其他比丘先行離開,而留下摩迦羅一人。

到達村子門口時,比丘們就向佛陀說,他們擔心摩訶迦羅會像他的弟弟一樣,被妻子勸解,而還俗。佛陀回答說,他們兩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羅沉溺於感觀樂趣,內心脆弱。相反地,摩訶迦羅脫離感觀的束縛,精進,堅定,對、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強烈。

佛陀說內心脆弱的人屈服於誘惑,而堅強的人則不為所動。


一~七、誰有得到黃色布料供養的資格

人若不能遠離貪欲,無法克己,不誠實,沒有資格穿著袈裟 [dhp-a-009-note1] (偈 9)

人若遠離貪欲,善持戒律,克己,誠實,有資格穿著袈裟。 (偈 10)


有一次,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舍衛城到王舍城去。抵達之後,王舍城的人邀請他們和其他的比丘,一齊接受早餐的供養。這時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布料給這次供養大會的主辦人,並告訴他們,如果經費短絀,就把它賣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養給他們認為最值得擁有它的比丘。由於不缺經費,所以他們決定把這塊布料供養給比丘。舍利佛和大目犍連尊者只是偶爾到王舍城,所以他們覺得把它供養給該城居民的提婆達兜尊者較為恰當。他們因此錯誤的地把它供養給提婆達兜。

提婆達兜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並且穿在身上。後來,有位比丘從王舍城到舍衛城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向佛陀提及這件事。佛陀說,這不是提婆達兜第一次接受不應該得的布料,佛陀接著說以下的故事:

提婆達兜的某一前世是獵象人。那時候,在某處森林裡,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觀察到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 [dhp-a-009-note2] 時會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黃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頭和手,並且手執長矛,在大象經常出入的路上等它們。這些大象果真出現了,並且誤以為他就是辟支佛,而下跪行禮,因此被它輕易地一一加以獵殺。

這時候,出生為象群領袖的菩薩發現象群的數目愈來愈少,就決定到象隊後面去調查。它小心奕奕地避過獵人的長矛,並用象鼻纏住獵人。但當大象正準備將他摔死在地時,卻驚覺到他身上穿的黃色袈裟,一陣猶豫之後,終於饒他一命。

獵人利用黃色袈裟的遮掩去獵殺大象是錯誤的,也是敗德的行為,他不應該利用袈裟來騙人。

佛陀以這個故事說明,提婆達兜甚至在某一前世時就曾經誤用黃色的袈裟。


一~八、了解正法甚難

誤認非法為正法,誤認正法為非法,抱持邪見的人,永遠無法了悟正法。 (偈 11)

正法就認定是正法,非法就認定是非法,具足正見的人,了悟正法。 (偈 12)


優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兩個年輕人。有一次在觀賞戲劇表演時,明白世間的幻相,因此決定尋求解脫之道。他們首先親近城裡的苦行者刪闍耶,但不久之後覺得他的說法不夠究竟,就離開他。兩人協議誰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後,就分道揚鑣,到全國各地區去尋找解脫的正法。但經過很久的探訪,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優婆提舍偶然聽到馬勝比丘念誦:「諸法因緣起」 [dhp-a-011-note] ,當下就證得預流果,並且遵照兩人的協定,去找拘律陀,告訴他說自己已證得預流果了,並為他念誦「諸法因緣起」的偈語。拘律陀聽完這偈語後也立即證得預流果。然後他們想起以前的老師刪闍耶,兩人就去找他,並告訴他說:「我們已經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脫之道的人,佛陀已經出現世間了,正法已被發現了,僧伽也已經成立了,走吧!讓我們一齊去找佛陀!」但刪闍耶拒絕了。

優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們眾多的弟子一齊出發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並加入僧伽為比丘。拘律陀是目犍利的兒子,所以別人就稱呼他作大目犍連,而優婆提舍則被稱為舍利弗。大目犍連在出家後第七天就證得阿羅漢果,舍利弗則在第十四天之後才證得阿羅漢果。他們兩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們也向佛陀轉述刪闍耶的話:刪闍耶說,他已經是眾多弟子的老師,若再成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變成小水杯一樣。再說,只有少數人是聰穎的,大多數人則是愚昧的。他認為聰穎的人應追隨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隨他。

佛陀說,刪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實知見正法,他誤以非法為正法,所以永遠不可能證得正法。


一~九、難陀為了女人修行

貪欲佔據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進屋頂損壞的房子。 (偈 13)

貪欲無法佔據善於修心的人,一如雨水無法滴進屋頂完好的房子。 (偈 14)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這時候,他的父親淨飯王不斷派人來請他回 國,佛陀就與一大群阿羅漢弟子一齊返國,抵達迦毘羅衛城時,佛陀向親戚們說毘輸安 呾囉王子本生譚,第二天他進入城內,並念誦以「人應覺醒,不應精神恍惚」開首的偈 語。淨飯王聽完這偈語後,就證得預流果,後來,抵達王宮時,佛陀又念誦以「人應奉 行法」開首的偈語,這次,淨飯王證得須陀含果。而在供養之後,他又敘說月緊那羅本生譚,用來說明他未出家時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國人都在慶祝王子難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禮,佛陀到難陀的房間化緣, 並把缽遞給難陀後,就離開了。難陀只好追隨佛陀,希望把缽歸還給佛陀,因為不歸還 缽是失禮的,這時候,身為新娘的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看見難陀追隨佛陀出去,也趕忙 跑出來,並且大聲呼叫難陀快點回來。但難陀一路追隨佛陀到精舍,並立即出家為比丘 。後來,佛陀等人移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這時候,難陀卻心生不滿,精神恍惚, 認為僧伽生活了無生趣。同時,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禮當日呼喚他回去的情景,他渴 望還俗。

佛陀明白難陀的心念之後,透過神通,讓難陀看見忉利天美麗的女天神們,這些女 天神遠比難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訴難陀,如果他能精進修持佛法的話,其中一位女天神將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丘譏笑,難陀像個傭工,為了一個女人而修行,難陀因此苦 惱,感到羞辱。所以獨自到僻靜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後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的心 中沒有任何的執著,自然地也沒有絲毫的慾念。佛陀從一開始就預知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丘再次問難陀感覺如何?難陀回答他們說,他不再迷戀世俗的生活 了。這些比丘不相信他的話,就向佛陀談及此事,佛陀說,以前難陀就像屋頂損壞的房子,但現在,他已經證悟,像屋頂堅固的房子,打從看見忉利天美麗女天神那天起,難 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脫輪迴。最後,佛陀確認難陀已經徹底明白四聖諦,而證得比 丘的為終目的,成為阿羅漢。佛陀說完後,眾多比丘受益良多,並了悟佛法。


一~十、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

今生悲傷,來世也悲傷,造作惡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悲傷;他(她)們悲傷苦惱地察覺到曾經作過的惡業。 (偈 15)

從前,離竹林精舍不遠的村子裡,住著一位十分殘酷且鐵石心腸的殺豬屠夫,他的名字叫做純陀。他屠殺豬仔時,都先加以凌虐。他從事殺豬業已經很多年,但從來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

臨死前幾天,他異常地痛苦,所以不斷地掙扎,同時連連發出豬叫般的咕依尖叫聲,並且像豬一樣,滿地打滾。經過一星期的精神和肉體折磨後,他終於喪生,並且墮入地獄道。一些聽見純陀發出咕依尖叫聲的比丘,以為純陀正忙於宰殺更多的豬仔,他們認為純陀是一個非常殘忍、邪惡的人,沒有一絲一毫的慈悲心念。

佛陀說:「比丘們!他不是在宰殺豬,而是正在自食惡果啊!由於臨終時忍受巨大的苦痛,他的舉止十分異常。現在他死了,並且已經墮入地獄道。」佛陀最後說:「作惡的人一定會在今生與來生自食惡果,惡業不可逃避 [dhp-a-015-note]


一~十一、世世幸福

今生喜悅,來生也喜悅,造作善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喜悅;他(她)們滿心喜悅地察覺到曾經作過的善業。 (偈 16)

曇彌是舍衛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並且非常喜歡布施。不論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節日裡,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與其它必需品給修行人。事實上,他是舍衛城裡眾多佛教徒的領袖。他有很多兒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並且喜好布施。

曇彌老了快要往生的時候,請求僧伽在床邊為他唱誦神聖的經文。正當比丘們正在唱誦大念處經時,他看見六匹來自六天,佈置莊嚴的馬車前來邀請他,他告訴他們稍等一會,以免打斷經文的唱誦。但比丘門卻以為他要求停止唱誦,就停下來,並且離去。

過了一會兒,曇彌告訴他的兒女,有六匹馬車正在等他。他決定選擇兜率天的馬車,並且滿懷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來世都滿心喜悅 。


一~十二、提婆達多悲慘的命運

今生受苦,來世也受苦,造作惡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受苦;「我已經造下惡業!」的念頭使他(她)們受苦;往生到惡趣時,受更大的苦。 (偈 17)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表弟。有一次他和佛陀一起停留在憍賞彌,那時候,提婆達多認 為佛陀受到太多的尊敬、榮耀和供養,因此嫉妒佛陀,而企圖領導僧團。有一天,佛陀 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說法時,他向佛陀提出一個自私的意見,他認為佛陀日漸衰老,所 以應該把領導僧團的責任交給他。佛陀予以拒絕,並且告誡他,說他不配擔當這重責大 任。佛陀也要求僧伽對他的傲慢加以懲戒,並公開宣告 [dhp-a-017-note1]

提婆達多憤憤不平,發誓報復。他因此三次迫害佛陀:

第一次僱請弓箭手企圖殺害 佛陀;第二次在靈鷲山上,滾落大石,企圖砸死佛陀;最後一次則利用醉象那拉吉利攻擊佛陀。但第一次的刺客不僅沒有刺殺佛陀,反而成為佛陀的弟子;第二次的大石只碰傷佛陀的腳姆指而已;最後一次的大象衝向佛陀時,為佛陀的慈悲所馴服了。

三次陰謀都失敗後,提婆達多改變他的策略,他慫恿一些剛出家的比丘離開僧團, 跟隨他到象頂山去另立門戶,但是後來,大部份的比丘在舍利弗和大目犍連的勸告之下 ,都自動回到佛陀的身邊,並在佛陀的指導下修行。

後來,提婆達多病了九個月,有一天,他要求弟子護送他回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 懺悔過去的罪行。

當提婆達多到了祇樹給孤獨園外的水塘時,因為口渴地很想喝水,他的弟子就將他放在水塘邊,前去取水。這時,提婆達多想起身,用雙腳踩在地面,沒想到卻立即陷入地中,悲慘而死。由於過去的罪行,提婆達多竟然沒有機會再見佛陀最後一面。他死後, 墮落到悲慘、痛苦的境界,以償還所有的罪行 [dhp-a-017-note2]


一~十三、年輕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樂,來生快樂,造作善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快樂;「我已經造下善業!」的念頭使他(她)們喜悅不已;往生善趣時,他(她)們更喜悅。 (偈 18)

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兩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裡供養眾多比丘。毘舍佉家的供養由她的孫女負責,而給孤獨長者家則首先由長女,接著由次女,最後由最小的女兒修摩那戴葳負責。明白佛法的長女和次女結婚之後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負責布施的工作。

後來,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時候想要見父親,他父親來的時候,她稱呼父親為“弟弟”之後立刻逝世。她的稱呼使她的父親困惑不安,以為她的女兒在臨終時正念沒有現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修摩那戴葳臨終時,意識清楚,而且正念現前 。

佛陀說修摩那戴葳稱呼父親為弟弟是正確的,因為她的修行層次比父親高,她已經證得二果,而父親只證得初果。佛陀並且向給孤獨長者說,修摩那戴葳已經往生兜率天了。


一~十四、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偈 19)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偈 20)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嫻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品 不放逸品

  • 第二品 不放逸品 目錄
第二品 不放逸品
二~一、摩醯提利陰謀陷害珊蔓娣皇后(dhp_021_023) 二~二、富翁的聲音(dhp_024) 二~三、愚笨的周利槃特證得聖果(dhp_025)
二~四、慶典期間幼稚的舉止(dhp_026_027) 二~五、大迦葉尊者想知道生死輪迴的次數(dhp_028) 二~六、修行的目的(dhp_029)
二~七、瑪伽為何往生為帝釋(dhp_030) 二~八、智慧之火(dhp_031) 二~九、知足的比丘(dhp_032)

二~一、摩醯提利陰謀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進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輪迴;精進的人不死 [dhp-a-021-note] ,放逸的人如行屍走肉。 (偈21)

智者確實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進安樂,並且喜悅聖境 [dhp-a-022-note] (偈22)

智者堅定、精進禪定 [dhp-a-023-note1] ,解脫繫縛 [dhp-a-023-note2] ,證得無上涅槃 [dhp-a-023-note3] (偈23)


姍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壽多羅,她的職責是每天為皇后向花匠蘇曼那購買花。有一天,她在蘇曼那的家裡聽聞佛陀說法,由於過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證得初果。回到皇宮之後,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轉述佛陀的說法。她們也因此對佛法有所了解。從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師亦母。她非常聰穎,能夠把聽聞過的佛陀說法,再轉述給皇后和其它侍女聽,也因此,後來她確實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當面頂禮佛陀,但害怕國王會反對,只好在佛陀經過皇宮到其她信徒的家時,透過皇宮建築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禮。

摩醯提利是國王另一位出身婆羅門的妻妾。她的父親曾經認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兒托付終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說:「即使看見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兒──渴愛、不樂、貪欲 [dhp-a-023-note4] ,我都不動心了。畢竟,色身都是污穢的,有什麼值得貪戀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為知道這對婆羅門夫婦當天就可以證得三果(不還果)。這對夫婦聽完佛陀的話後,果真領悟美麗的無常,而當下證得三果。他們把女兒交付給她的叔叔,而雙雙出家修行。後來,兩人也都證得阿羅漢果。但摩醯提利因為對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負,而認為佛陀的話是一種侮辱,她內心痛苦、難堪,發誓要找機會報仇。

後來,她的叔叔把她獻給優填王,使她成為國王的妻妾之一。當她知道佛陀正在憍賞彌城內,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過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禮時,她決定展開報復的行動,同時一併要傷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國王進纔言,說皇后和侍女在房子牆壁挖洞,而且對國王不忠實。國王就親自去檢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見這些孔洞,但當他明白其中原委後,並不生氣。

雖然如此,她繼續向國王誹謗皇后對國王不忠實,並且說皇后企圖殺害國王。有一次,她知道國王帶著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幾天,就把一隻蛇藏在國王的琵琶中,並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蓋起來。然後她告訴國王說,她有不祥的預感,十分擔心國王的安危,請國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國王不予理會,她就跟隨國王到皇后的房子,並且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開,琵琶內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並且蜷起身子,嘶嘶作響。國王看見蛇的時候,相信了她的纔言,誤認皇后要害他。國王一時非常憤怒,怒吼著,叫皇后站起來,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後。然後國王拉弓,將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對國王的舉止毫無懼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雖然國王善於射箭,卻未射中任何人。國王目睹這奇蹟時,明白皇后是無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宮中來化緣、說法。

摩醯提利看見自己所有的陰謀都失敗了,於是擬定最後一項萬無一失的陰謀。她派人送口信給她的叔叔,要他縱火燒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話做,但房子內的皇后和侍女由於有很好的修持,所以雖然在危難的時刻,仍然繼續禪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證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進步。

當國王接到報告趕來時,已經太遲了。國王心中懷疑這是摩醯提利慫恿的結果,但他不動聲色,反而說:「皇后在世時,我一直警覺在心、提心吊膽,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現在我可寬心了!會是誰做了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愛我的人做的。」聽完國王這一番話時,愚蠢的摩醯提利馬上接口說,是她要她叔叔縱火燒死皇后的。國王聽她招認了,佯裝非常高興,告訴她,他要大大賞賜她和她的所有親戚。但當她們興高彩烈地抵達皇宮時,卻全部與摩醯提利一起被捕並且在皇宮的廣場上被處決。邪惡的摩醯提利終於因為陷害貞潔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懲罰。

佛陀知道這兩件悲慘的事件時說,正念現前、精進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則如行屍走肉。


二~二、富翁的聲音

精進、正念現前、舉止清靜、善於分辨善惡法、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名譽隨之提升。 (偈24)

王舍城有一年發生瘟疫。城裡一位銀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輕的兒子之外全都罹難。臨終之際,這對夫妻告訴年輕的兒子─坎拔高沙卡趕快離開故鄉,等瘟疫結束後再回來。他們並且告訴他,已經把一些有價值的財產埋藏在某個地點。這年輕的兒子就照父母的話,遠離家鄉。後來,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他才返回家鄉。

回鄉之後,城裡居然沒有人認識他。他接著到父母埋藏財產的地點,發現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財產挖掘出來,城裡的人可能會認為,這窮小子一定透過什麼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國王報告,其結果就是他的財產會被沒收。所以他不想挖出這些財產,而另外找工作維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並且大聲通知城裡的人該是準備食物、馬車、套牛軛等工作的時間了。這種工作在沒有時鐘的年代絕對需要。

有一天,頻婆裟羅王聽見他的聲音,由於國王善於從人的聲音去判斷人的個性,就說:「發出這聲音的人有大批的財產。」這時候一位侍女聽到國王的評論,就派人去調查這件事。得到回報後,侍女向國王說,這個人只是個傭工而已。但往後的兩天,國王仍然堅持他的看法,而調查的結果仍舊一樣。這侍女因此覺得事情一定有蹊蹺,就向國王請求,親自去調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兒偽裝成農人,然後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並且說她們是出門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讓她們在家中過夜。第二天,她們想辦法說服坎拔高沙卡讓她們繼續住下來。而在這期間,國王兩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區要舉行某慶典儀式,當地所有人都要捐獻。坎拔高沙卡身邊沒有足夠的錢,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幣。當他繳交金幣後,這侍女加以調包,並且把金幣送去給國王。不久,侍女請人傳話給國王,請國王派人來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宮。國王的人馬到達時,坎拔高沙卡勉強跟著他們到王宮,而侍女和女兒卻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宮裡,國王要坎拔高沙卡說出實情,國王向他保證,如果無辜,絕對不會受到傷害。坎拔高沙卡承認金幣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裡銀行家的兒子。他也說出藏金幣的地點,所有的財富因此被挖掘出來,並且呈送到宮中來,國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擔任他父親的職務─城裡的銀行家。並且把一位女兒許配給他。

後來,國王帶著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國王向佛陀說,坎拔高沙卡雖然有錢,卻願意以勞力維持生計,從事最低賤的工作;國王又說自己如何被他感動,而任命他作銀行家。國王接著就向佛陀介紹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機說明,具有何種人格特質的人會成功。


二~三、愚笨的周利槃特證得聖果

由於精進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智者為自己建造不為洪水淹沒的沙洲 [dhp-a-025-note1] (偈25)

某個銀行家有兩個孫子,他們的名字分別是摩訶槃特和周利槃特。年長的摩訶槃特經常陪伴祖父去聽法,後來就出家加入僧伽,而在一段時間之後,證得阿羅漢果。弟弟周利槃特也跟隨哥哥出家,但由於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丘,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個月內記不得一句偈語。哥哥摩訶槃特就建議弟弟不如還俗。

有一天,名醫耆域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他家接受供養。周利槃特不在可以前去的比丘名單中。他知道自己無緣參加後,十分沮喪,決定還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後,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門口,面向東方而坐,並給他一塊布,要他一邊搓揉布塊,一邊複誦「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後,佛陀就和摩訶槃特挑選出來的比丘們一齊去名醫耆域家。

佛陀離開後,周利槃特努力搓揉布塊,並複誦「去除污垢」,不久,布塊變髒了。也就在這時候,他過去的善業機緣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無常。這時候,佛陀在名醫耆域家中,透過神通力量,知道年輕的周利槃特的進展,於是放光,使周利槃特感覺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說:「不只是布塊因為污垢而變髒,人的身心也有貪、瞋、癡等污垢,只有去除這些污垢,人才可以達到修行的目的,而證得聖果。」周利槃特明白佛陀話中的涵意,繼續禪修,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dhp-a-025-note2] ,並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這時候,名醫耆域的家人,正準備向佛陀的缽中注水,以表示供養,但佛陀卻用手遮住缽,防止水進入,並且問道:

「是否還有比丘在精舍裡?」

「沒有!」

「還有一人!」佛陀說,並要人去請周利槃特來。

當被差遣的人抵達精舍時,不只看到一位比丘,而有很多一模一樣的比丘,這些比丘都是具有神通的周利槃特創造出來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報告這件事,卻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丘說:「佛陀召喚名叫周利槃特的比丘。」但當他照做時,很多聲音回答道:「我就是周利槃特!」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個回答「我是周利槃特」的比丘,結果當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丘時,其他的比丘都消失了。周利槃特比丘就跟隨他到名醫耆域家。供養之後,周利槃特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講經說法。

後來,周利槃特的事被比丘們無意間提起,佛陀就說:信心堅定、努力精進的人都必定會證得阿羅漢果。


二~四、慶典期間幼稚的舉止

愚癡的人耽溺於放逸行,智者護持自己的精進,一如世人保護無上的珍寶。 (偈26)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樂,精進禪修的人可以獲得大安樂。 (偈27)


有一年,舍衛城慶祝一個廣受歡迎的慶典,慶典期間,許多年輕人用灰土和牛糞塗揉身體,並且在城內到處閒蕩、喧嘩,而成為大家頭痛的人物。他們停留在居民家門口,直到居民給他們錢,才肯離去。

當時,舍衛城裡有很多的佛教信徒。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風報信,請佛陀在七天之內,不要進城,而由信徒們直接把供養品送到精舍。同時,他們也儘量留在家中。第八天,慶典結束後,佛陀和眾多比丘受邀到城內說法。當信徒告訴佛陀那些年輕人在慶典期間的幼稚舉止時,佛陀說那些年輕人因為無明,所以舉止缺乏尊嚴與莊重的氣息。

佛陀接著勸誡信徒們不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不可以沉溺於感官慾樂,應該時時正念現前,這樣才可以獲得幸福,證得究竟喜悅的涅槃。

信徒們專心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滿心歡喜,對佛法的信心更加堅定。


二~五、大迦葉尊者想知道生死輪迴的次數

智者以正念滅除放逸心,所以智慧增長,憂患全無,以視憂苦眾生。智者(阿羅漢)觀無明眾生,如同登上山頂的人俯視山下的眾生。 (偈28)

有一次,大迦葉比丘停留在畢砵離洞窟的時候,運用神通想要知道,誰正念現前、誰迷糊過日子,誰快要往生了。

這時候,佛陀從精舍裡透過天眼明白大迦葉尊者的所作所為,便想要告訴他只是在浪費時間 [dhp-a-028-note] ,所以就放光,出現在大迦葉尊者面前,告誡他:「大迦葉!生死輪迴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過你的智慧,只有證悟的諸佛才能夠解釋眾生的生死輪迴。」


二~六、修行的目的

眾生放逸,智者精進;眾生昏沉,智者清醒,
智者超越愚癡的人,就像賽馬超越老弱的馬匹。 (偈 29)

兩位比丘從佛陀那裡得到觀想的題目後,到森林裡的一處精舍去禪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邊取暖,整個初夜只知向年輕的沙彌談話而浪費時光。另一位虔誠的比丘則善盡比丘的職責:初夜時經行,中夜時休息,後夜則再度禪修。由於他的精進和正念現前,所以很短的時間內就證得阿羅漢果。

結夏安居結束後,這兩位比丘回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問他們如何安居?懶惰又心不在焉的比丘說另一位比丘只是躺著休息、睡覺而浪費時間。佛陀就問道:「那麼你自己呢?」他回答說自己在初夜的時候,靠在火旁邊取暖,然後就整夜沒睡。但佛陀太清楚他們兩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對懶惰的比丘說:「你明明懶惰、心不在焉,卻說自己精進努力、正念現前,而你的同修精進努力、正念現前,你卻說人家懶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緩慢的馬,而你的同修則是強壯、腳程敏捷的馬。」


二~七、瑪伽為何往生為帝釋

帝釋因為不放逸,所以成為諸天王;
精進受人贊歎,放逸受人訶責。 (偈30)

有一天,離車國的摩訶利王子,前來聆聽佛陀講解《帝釋所問經》。佛陀的生動敘述,讓王子以為佛陀一定見過帝釋。為了確認,他就問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訶利!我確實認識帝釋,也知道他為何成為帝釋。」佛陀就告訴摩訶利,身為諸天王的帝釋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瑪伽的年輕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從事很多的社會公益活動,如舖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並奉行七項義務:

1.奉養父母、2.尊敬長者、3.言語溫順、4.不背後說人閒話、5.慷慨大方、不貪婪、6.實話實說、7.不動氣

由於瑪伽在那一生中具足無數的善業和正確的德行,所以往生為帝釋。」


二~八、智慧之火

精進的比丘,害怕放逸而勇猛精進,猶如大火,燒盡一切結。 (偈31)

有一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就到森林裡去禪修。雖然努力修持,但卻只有非常小的進展。他感到沮喪、挫折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希望佛陀能給他進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見熊熊大火,於是就跑到山上去觀察火勢。正當火勢漫延時,他突然領悟到,就像火燒毀一切東西,究竟智慧也會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縛。

這時候,佛陀明瞭這比丘的意念,就放光,出現在比丘面前,告訴他:「你現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繼續努力吧!就如大火燒毀一切障礙,繫念在前的比丘解除所有的結 [dhp-a-031-note] 。」這比丘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


二~九、知足的比丘

精進的比丘,唯恐放逸,所以不容易墮落,而趨近涅槃。 (偈32)

尼珈瑪西提舍出生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並且在當地長大。出家之後,他過著非常簡單的日子。化緣時,他就到原來親友居住的村子,並隨緣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參加大的儀式、慶典,甚至給孤獨長者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舉辦的大型布施,他也沒有參加。

其他比丘漸漸議論紛紛。他們指責他只接近親人,而不喜參加大型布施等等。這些比丘並且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就召喚他來,讓他自己解釋。他說雖然他常回故鄉,但只是去化緣,而且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與否,他就離開。聽完他的解釋後,佛陀當著其他比丘面前稱讚他。佛陀也告誡比丘們,需求少,知足的過日子符合所有聖者和佛陀的教誨。同時,所有的比丘應效法尼珈瑪西提舍。佛陀進一步敘述鸚鵡王的故事:

從前,鸚鵡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恆河岸邊的無花果樹林裡。後來,無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鸚鵡也就離開林子。只有鸚鵡王留下來,但不管剩下來的東西是嫩芽、葉子或樹皮,他都很滿足。帝釋知道這件事後,想測試鸚鵡王的德行,就運用神通力量使無花果樹枯萎。然後,和皇后一起變化成鵝,來到無花果林,問鸚鵡王何以不離開年邁、枯萎,無法再長出大量果實的無花果樹呢?

鸚鵡王回答道:「我沒有離開,是出於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命,我就不會背棄這樹林。」

帝釋大受感動,就恢復並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時,從恆河中取水,灑在無花果上,使它們恢復生機。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三品 心品

  • 第三品 心品 目錄
第三品 心品
三~一、無法控制心念的彌醯(dhp_033_034) 三~二、能夠洞察他人內心的女士(dhp_035) 三~三、智者應護持自己的心念(dhp_036)
三~四、心念容易飄浮不定(dhp_037) 三~五、心猿意馬的比丘(dhp_038_039) 三~六、騷擾比丘的神祇(dhp_040)
三~七、身體發臭的比丘(dhp_041) 三~八、牧牛人難屠(dhp_042) 三~九、變性人(dhp_043)

三~一、無法控制心念的彌醯

心念飄忽不定,難以制服,智者調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筆直一般。 (偈33)

人心如同被丟棄在地上的魚,躁動不安,所以人應該遠離貪愛。 (偈34)


彌醯比丘有一次在化緣後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見一處美麗、舒適的芒果園。他認為是禪修的好地方,就請求佛陀答應他去那裡禪修。佛陀要他過一陣子再說,因為佛陀明白光憑對一個地方的喜歡,無助於他的禪修。但彌醯急躁難耐,一次又一次的懇求,最後,佛陀只好答應他。

彌醯就到該芒果園去,並且坐在樹下禪修。雖然整天禪修,但心意紛亂,所以毫無進展,傍晚時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說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樣精神煩惱的干擾。

佛陀告誡他,就是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變,所以應隨時隨地,以恰當的方法控制內心。彌醯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證得初果。


三~二、能夠洞察他人內心的女士

心難以調御,輕浮躁動,隨欲流轉;智者應該調御心,調伏的心令人安樂。 (偈35)

有一次,六十位比丘分別從佛陀得到禪修觀想的題目後,到一座山腳下的村落去禪修。村長的母親瑪蒂迦瑪塔,供養他們所需的食物,並且為他們興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們在雨季時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裏。一天,她請求這些比丘指導她禪修觀想。他們就教導她觀想身體的三十二相,並從中去理解色身的無常變化和我執的虛幻。她非常努力的禪修觀想,因而比這些比丘更早證得三果,並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過她的天眼通,她明白這些比丘尚未證果,也知道他們都有證得阿羅漢果的潛力,但需要足夠的食物,因為脆弱的身體無法使心發揮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們營養的食物,由於有營養的食物和正精進,他們因而正念具足,而證得阿羅漢果。

雨季結束後,他們就回去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當時正駐錫在那裡。他們向佛陀報告說他們身體健康,而且環境良好,也不用擔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們也說瑪蒂迦瑪塔明白他們的心念,而提供非常營養的食物給他們,這些食物在維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體是保持精神專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丘聽他們說起瑪蒂迦瑪塔的所作所為後,決定也要前去該村落。所以他在得到佛陀給予的禪修觀想題目之後,就到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供給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當他想要某些東西時,瑪蒂迦瑪塔就親身帶這些東西前來給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後,請教瑪蒂迦瑪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別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卻說:「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舉止是如此如此的。」這時候,這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眾生有不純淨的念頭,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話,她一定會鄙視我的。」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對瑪蒂迦瑪塔有種莫名的害怕而決定回祇樹給孤獨園。他向佛陀報告說,因為害怕瑪蒂迦瑪塔會偵測到他內心不純淨的念頭,所以無法繼續停留在該村落。佛陀告誡他,只要專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調伏內心。佛陀要他再回該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亂想,只要專心禪修觀想就好。這比丘就再度回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一如供養前次比丘們一樣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夠心無牽掛地禪修觀想。所以,在短短的時日後,他也滌清心念而證得阿羅漢果。


三~三、智者應護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隨著欲望流轉,非常微妙,難於察覺,智者應該守護心念,使其安住,才能獲得安樂。 (偈36)

從前舍衛城有一位銀行家的年輕兒子,向到他家化緣的比丘請教,應該如何做才可以解脫生命中的苦難。那位比丘告訴他把錢財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資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後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丘的話去做,然後,他又問比丘下一步要如何做。比丘告訴他,第一要皈依三寶、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後也出家。

出家為比丘後,一位教師教他阿毗達摩(論),另一教師教他戒律,但他卻覺得要學得東西太多了,戒律又太嚴、太多,又沒有足夠的自由。它因此認為世俗生活比較好。由於有這樣的懷疑與不滿,他覺得鬱悶,疏忽職責,同時日漸消瘦、羸弱。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誡他說:「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攝受心念吧!」


三~四、心念容易飄浮不定

心念無色無相,紛沓而至,神遊虛空,是識的基礎,能夠調服心的人,解脫魔障。 (偈37) [dhp-a-037-note]

僧珈邏仕達是舍衛城的一位長老比丘。他的妹妹生下兒子時,以他的名字為名。這男孩後來也出家為比丘。有一次這年輕比丘停留在某個村子的精舍時,有人供養他兩件袈裟,他決定把其中一件供養給長老比丘─他的舅舅。

結夏安居以後,年輕比丘就去找長老比丘,並把袈裟供養給長老比丘。但長老比丘說自己的袈裟已經足夠了,所以加以拒絕。年輕比丘多次懇請,但長老比丘堅決拒絕。年輕比丘因此十分傷心,認為舅舅不喜歡他。他甚至覺得既然舅舅堅定拒絕與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還是還俗,過世俗的生活。

從那時候開始,他的心念紛飛,思緒紊亂,心中想著:還俗後,就賣掉袈裟,買隻母羊,然後快速生育,就有足夠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攜帶妻小搭車去探訪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會告訴妻子,由他來照顧孩子,但她卻要他駕車,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堅持要照顧孩子,就去搶孩子,結果孩子卻掉下車子,被輪子輾過,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實,這時候,他正用扇子幫舅舅搧涼,但由於胡思亂想,而不小心打到長老比丘的頭。長老比丘明白年輕比丘的心念,就告訴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麼來打舅舅呢?」年輕比丘十分驚訝,侷促不安地想立刻離開精舍。但長老比丘卻設法帶他去見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後,很仁慈的告訴年輕比丘,人心旁鶩不定,即使是遙遠的東西,心都能夠加以胡思亂想。所以人應努力使自己從貪、瞋、癡三毒中解脫出來。


三~五、心猿意馬的比丘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信心又不堅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偈38)

心無貪欲,也沒有瞋恚,同時超越善與惡 [dhp-a-039-note1]並且精進修行的覺者 [dhp-a-039-note2] ,毫無恐懼。 (偈39)


從前,舍衛城有一個人在森林裡尋找走失的牛時,突然感覺十分飢餓,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裡的比丘就給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時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奮工作,還不夠溫飽,那麼出家或許不失個好主意。

所以,他就懇求比丘讓他加入僧伽。出家後,他盡責守分,同時因為有足夠的食物,不久就長胖了。過了一陣子,他卻厭倦外出化緣的日子,就還俗了。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卻又覺得世俗生活艱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還俗。由於意志不堅,所以斷斷續續的出家、還俗六次。人們就稱他為「質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堅定的人)。而在這期間內,他妻子也懷孕了。事實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脫離世間,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論身為比丘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樂。

後來,有一天,他進入臥室時,碰巧看見妻子正在睡覺,而且大聲打鼾,張開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見妻子這個樣子時,他明白身體不淨的道理,並且如是思考:「我幾次出家半途而廢,就是因為迷戀如此德行的妻子!」當下他拿著黃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著「無常」、「苦」,而證得初果。

到達精舍時,他再度請求加入僧伽。

「我們無法再接納你!幾次剃度下來,你的頭已經像磨刀石了。」比丘們拒絕他的請求。

但他堅決地請求,最後,比丘們又起了憐憫心,讓他再度加入僧伽。過了幾天,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後來,比丘見他這次出家這麼久,感到驚訝,就問他原委,他回答說:「我以前會還俗,是因為仍有執著,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

比丘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從前質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夠堅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現在已經是個捨棄所有執著 [dhp-a-039-note3] 的阿羅漢了。」


三~六、騷擾比丘的神祇

人應該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並妥善護衛心,一如護衛堅固的城市;並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習止觀,但不可執著。 (偈40)

舍衛城裡的一群比丘分別獲得佛陀給予的觀想題目後,就到離城很遠,一處適合禪修的叢林去禪修。原先林子裡的守護神祇覺得,如果比丘們要停留在林子裡,那麼它們就不適合棲息在樹上。它們也認為比丘只會停留一夜,所以就離開樹上,到地面上來。

但過了十四天,比丘們仍在林子裡,它們猜測比丘們可能要在此結夏安居。果真如此,它們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時間,因次決定發出鬼般的聲音,製造恐怖的景像來嚇走比丘們。從此以後,它們有時候幻化成有身體無頭,或有頭無身體的鬼魅等等。比丘們非常氣憤,就離開林子,回城裡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準備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們再回去,但要預先準備好適當的裝備。佛陀就教導比丘們《慈經》,這就是適當的武器裝備。

佛陀告訴比丘們要誦讀《慈經》,並把善意散播給林子裡所有的眾生。對任何眾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懷恐懼。比丘們就回到原來的林子,並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神祇們得到善意心念後,立即展現歡迎的誠意,不再干擾比丘的禪修。他們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裡因此一片和諧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丘們也可以禪修觀身,而明白人身脆弱無常的道理。


三~七、身體發臭的比丘

人生苦短,此身不久將意識全無地躺在地上,一如無用的木材。 (偈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努力禪修,但卻生起病來。身上首先長滿小疔,然後變成大的傷口,後來這些傷口破裂開,他的袈裟受到膿血的玷污,而變得黏膩膩的,身體也開始發臭,因此獲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稱呼,意思就是發臭的提舍比丘,其它的比丘因此棄他於不顧。

佛陀知道他悲慘的狀況,也預知他馬上就要證得阿羅漢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邊去,並且親自燒了一些熱水,然後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床沿。這時候,其他比丘才聚集過來,佛陀就叫他們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滌身體,同時也一併洗滌、曬乾袈裟。這時候,他的身心煥然一新,就繫念在前。佛陀站在床頭,告誡他說,生命消失時,身體就像木頭一樣,一無是處,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說法後,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不久之後,也入滅了。佛陀要其它比丘將他火化,將骨灰納入浮圖中。

有人請問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身體為何會發臭,佛陀說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某一前世是個殘酷的捕禽人,經常設陷阱捕捉鳥類。抓到之後,就折斷鳥的翅膀和腳,防止它們飛走。由於這些惡業,所以今生身體發臭。

佛陀最後說:「比丘們!你們出家為比丘,父母無法照顧你們,若不彼此照顧,誰會照顧你們?請記住,誰看護比丘,就等於看護佛陀!」


三~八、牧牛人難屠

錯誤的心念 [dhp-a-042-note] ,比任何敵人或仇家的傷害更深。 (偈 42)

難屠替一位富翁看顧牛隻,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儘可能存錢。有機會,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機會能夠遇見佛陀,並且聆聽佛陀說法。難屠也曾邀請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卻說時機尚未成熟,所以並未答允。

過了一陣子,有一次佛陀和眾多比丘突然改變行程,要到難屠家去,因為佛陀了解,難屠正確明白佛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接連好幾天,難屠都很恭敬地接待並且供養佛陀和比丘們。最後一天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也證得初果。當天佛陀和眾多比丘要離去時,他更親手拿著佛陀的缽,送佛陀一程之後,才頂禮回家。

就在這時候,一位難屠長期仇敵的獵人射死難屠。走在後面的比丘發現難屠的屍體後,趕上來報告佛陀:

「因為您的蒞臨,難屠作了大量的供養,並陪您走了一段路,才會在回家的路上為人射死。」

佛陀回答道:「比丘啊,不管我來不來,由於以前的業,難屠都難逃死亡。所以大家應了解,錯誤的心念比敵人和小偷傷害人更深,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三~九、變性人

善念 [dhp-a-043-note] 的法益,勝過父母親朋的愛護與照顧。 (偈 43)

梭儒亞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與一個朋友帶著一群僕人搭乘華麗的馬車前去沐浴。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正在整飭衣服,準備入城化緣。梭儒亞瞥見尊者金色的皮膚時,內心想到:「這比丘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膚色能像這樣就好了!」不久,他發現自己的性別神密的變了。他感到非常的羞恥,而決定離開故鄉。這時候,身為女兒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準備前往怛剎尸羅城的人懇請,讓他搭便車。這時候,他的親朋好友到處找他,卻遍尋不著。

到達怛剎尸羅城後,那群人中有一個人就向當地一位年輕的富翁提及同來的女性─梭儒亞,年輕的富翁發現梭儒亞十分美麗,而且與他的年齡相當,就與他結婚,梭儒亞也因此生了兩個兒子。其實,當初身為男子時,他已經有兩位女兒了。

有一天,故鄉一位富翁的兒子,也是梭儒亞的老朋友來怛剎尸羅城。梭儒亞就請他來家裡,這人感到十分訝異,因為他根本不認識她,就問她是否認識他。她回答是,並垂詢她親朋好友的近況。這人告訴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蹤的事。這時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蹤的富翁,並且把自己因為看見比丘時心中升起錯誤的念頭,性別因而改變,以及與此地年輕富翁結婚的來龍去脈告訴他。這人勸他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求寬恕。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被請來接受供養,供養後,她被帶到尊者面前來解釋一切原委,並懇請尊者寬恕。

當尊者說完:「起來吧!我寬恕你!」之後,梭儒夜摩上恢復男人身份。這時她丈夫說:「朋友!既然你是這兩個男孩的媽,而我是他們的父親,他們真的是我們的兒子,所以你可以繼續住在此地,不要沮喪!」

梭儒亞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後來變成女人,現在又變回男人;同樣地,先是兩個女兒的父親,最近又是兩個兒子的母親。一生中經歷過這兩次性別的轉變後,我已經厭倦世俗生活了,我現在要出家為比丘,並在尊者指導之下修行。以後照顧孩子就是你的責任了,請不要疏忽了!」

說完之後,梭儒亞擁抱、親吻兩個男孩,然後把他們交給他們的父親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協助他找到尊者,並且得到尊者寬恕之後有機會出家,而從事生命中最終目標──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輕人致謝。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幫他剃度,使他成為比丘,他於是努力修行,後來,又跟隨尊者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

後來,人們常問他究竟比較喜歡兩個女兒或親生的兩個兒子。他說比較喜歡親生的兒子。但人們經常問及這個問題,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單獨一人精進修行,並且觀身無常。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同時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們再問同樣的問題時,他就說自己對任何人都沒有執著。聽他這麼回答的比丘們卻不相信他的話,就向佛陀請教梭儒亞兩種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說:「梭儒亞現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為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沒有任何的執著。正確的心念帶給他的喜悅,不是身為父親或母親能夠做到的。」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四品 華品

  • 第四品 華品 目錄
第四品 華品
四~一、觀身(dhp_044_045) 四~二、觀身如鏡的比丘(dhp_046) 四~三、琉璃王報復釋迦族(dhp_047)
四~四、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dhp_048) 四~五、吝嗇的富翁(dhp_049) 四~六、不要理睬他人的咀咒(dhp_050)
四~七、應該禮敬誰(dhp_051_052) 四~八、最虔誠的女信徒(dhp_053) 四~九、阿難尊者的疑問(dhp_054_055)
四~十、帝釋供養大迦葉尊者(dhp_056) 四~十一、自殺時證得聖果(dhp_057) 四~十二、供養智者,測試其智慧(dhp_058_059)

四~一、觀身

誰能如實知見六道輪迴,誰能如實知見三十七道品,一如技藝精湛的花匠,精挑細選花朵一般? (偈 44)

學地比丘 [dhp-a-044-note] 如實知見六道輪迴和三十七道品,正如技藝精湛的花匠,精挑細選花朵一般。 (偈 45)


一群比丘隨從佛陀到一個村落之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傍晚時分,這群比丘聚在一起討論當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勢等。他們討論到底是平地或山巒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紅土或黑土等。這時候佛陀來探視他們,知道他們談論的話題時,佛陀告誡他們:「你們所談的山川地勢等,是身外的環境,你們最好觀身,並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著說:「透過觀身,比丘可以了解世間、諸天與地獄,也可以明白奧妙的佛法就像園藝專家精心設計的花園。」

這些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後,正念現前,專心思考佛陀地教誨,終於滌盡內心所有的煩惱,證得聖果。


四~二、觀身如鏡的比丘

人應該觀色身如泡沫幻影,摧毀愛欲,脫離生死輪迴。 (偈 46)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到一處森林裡去禪修。

他雖然很精進,卻進步不多,因此對自己不滿意,並且想道:「我要回去,請佛陀另外給一個比較適合我氣質的題目。」想完之後,他就出發回祇樹給孤獨園。

途中,他遇見海市蜃樓,仔細思惟之後,他明白這種現象不過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軀同樣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實際上無我。他當下繼續觀想海市蜃樓的幻像。後來,他又到阿致羅筏底河邊洗浴,洗完後坐在河邊的樹下休息時,看見飛濺的水花泡沫時,他明白血肉之軀的無常。

這時候,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中,看見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說法:「比丘!你的觀念正確,繼續保持下去,能夠觀身如水花般無常,幻影般無我是很好的事。」

佛陀告誡後,這比丘就證得阿羅漢果。


四~三、琉璃王報復釋迦族

採集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淪生死,一如洪水沖走沉睡的村落。 (偈 47)

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希望與釋迦族締造姻親關係,就派遣使節到迦毘羅衛城,請求與釋迦族的一位公主結婚。釋迦族的王子們不想冒犯波斯匿王,就答應他的請求,但他們卻送給他一位美麗的女孩,而不是公主,這女孩是摩訶男與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波斯匿王立這位女孩為妾。後來,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並且命名為琉璃。王子年滿十六歲時,被派去拜訪外祖父摩訶男和釋迦族的王子們。他受到某種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輕的釋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個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過了幾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國。王子剛動身沒多久,一個女僕就被傳喚來用牛乳清洗王子坐過的地方。這女僕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這是那個婢女的兒子坐過的地方。」這時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來拿東西的隨從偷聽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報告說,王子的母親茉利夫人事實上是婢女的女兒。

王子知道真相後,極端憤怒,發誓有一天要毀滅所有的釋迦族人。後來他當了國王,果真發兵攻打釋迦族,並把除了摩訶男身邊的人和少數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殺殆盡。事後,他和軍隊在返國的途中駐紮在阿致羅筏底河床。當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帶暴雨傾盆,暴漲的河水如萬馬奔騰地把他和軍隊一齊衝入大海。

聽到這兩件悲慘的事故,佛陀向眾比丘解釋,他的親人──釋迦族的王子們在前世曾經在河中用藥毒魚,所以今生才會集體喪生。

至於王子和他的軍隊,佛陀說:

就像洪水衝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樣,死神帶走所有迷戀感官享樂的眾生。

(註) 貪求欲樂的譬喻,四——四故事的 48 法句也採用相同的譬喻。


四~四、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

採集諸花卉,心生染著,又無法厭足貪欲的人,沉淪生死。 (偈 48)

葩倜扑姬喀枯瑪莉是舍衛城的女信徒,十六歲時就結婚了,並且育有四個兒子。她很有德行,喜歡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經常到僧伽精舍去清洗房舍,裝滿所有瓶罐的水並且做其它的雜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忉利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時,她還清楚記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園摘花嬉戲時往生到人間的。所以,每次供養比丘或做其它的功德時,她都渴望將來能往生忉利天,再做忉利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並且正如她熱烈期望地往生忉利天,成為忉利天王的妻子。由於忉利天的一天等於人間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忉利天時,忉利天王等人還在花園裡玩,幾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當她再度加入時,忉利天王問她一早上都到那裡去了,她告訴他,自己已經到人間走一回了。

這時候,比丘們向佛陀報告葩替扑姬喀枯瑪莉去世的事。佛陀說:

生命是短暫的,人還未能滿足感官慾望時,死亡已經奪走人的生命。


四~五、吝嗇的富翁

智者進入村落時,就像蜜蜂入花叢,只知採蜜,不傷害花卉和色香。 [dhp-a-049-note] (偈49)

王舍城附近的薩卡羅村子裡住著一位吝嗇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羅。有一天,富翁與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餅,但為了避免與別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頂層秘密烘焙。

當天早上,佛陀透過神通,知道富翁夫婦即將可以證得初果,就派遣大目犍連尊者到富翁的家去,並且交代尊者在中飯之前把富翁夫婦請回精舍。大目犍連於是運用神通,一眨眼就到達富翁的家,到達之後,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請尊者離開,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後,富翁告訴太太:「做個小糕餅給他,打發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麵糰,放在烘盤上,但麵糰卻脹大起來,並充滿整個烤盤。富翁認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麵糰,所以就親自另外拿了一塊小小的麵糰,放在烘盤裡,但麵糰也一樣脹大,試了好幾次,不管用多麼小的麵糰,他們就是無法如願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餅。最後,富翁只好叫太太從籃子裡隨意取出一塊給尊者,但當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餅時,所有的糕餅全粘在一起,無法分開。至此,富翁對糕餅倒盡胃口,就把整籃的糕餅都送給大目犍連尊者。尊者這才向他們談有關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婦說,佛陀和其他比丘正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等他們,富翁夫婦便帶著糕餅隨尊者去見佛陀,並用糕餅供養佛陀和比丘們。供養之後,佛陀宣講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婦兩人因而了悟佛法。


四~六、不要理睬他人的咀咒

不探查他人過錯,不管他人已作、未作,
只應該察覺自己做了什麼事,什麼事尚未作。 (偈50)

舍衛城裡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諦格的信徒。她的強烈信仰,使她對待潘諦格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兒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這些朋友經常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聽佛說法。每當她聽到這些朋友稱讚佛陀時,她也想去向佛陀頂禮問訊,聽佛陀開示,但幾次都被潘諦格阻止。

既然無法親自前往,她就要兒子去請佛陀到家裡來接受供養。她準備了特別的食物,供養之後,佛陀宣說隨喜。第一次聽到佛陀用宏亮的聲音宣說奧妙的佛法時,她的身心充滿喜悅,並不自覺的喊著:「說的好!說的好!」

隔壁的潘諦格聽到她喜悅的呼喊聲時,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憤怒地走出他的房間,向她和佛陀咀咒,並且一路咀咒地離開她家。

這件意外使她十分尷尬、羞愧,再也無法專心聽佛陀說法。佛陀勸誡她不要理睬那些咀咒和恐嚇,應該正念現前地觀照自己的善惡行為。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她證得初果。


四~七、應該禮敬誰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說的善語,無法得到善果,就像美麗但毫無香氣的花朵。 (偈51)

人若奉行自己所說的善語,必得善果,像美麗又芳香的花果。 (偈52)


舍衛城的佛陀信徒喬塔帕哩已經證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時,波斯匿王突然也來了。喬塔帕哩沒有起身,因為他認為若起身,可能會被認為是向國王,而不是向佛陀表達敬意,國王卻引以為侮辱而非常憤怒。佛陀知道國王心中的不滿,就向國王讚嘆喬塔帕哩的德行及對經藏的嫻熟。佛陀的解釋讓國王釋懷,並對喬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國王再次遇到喬塔帕哩時,請他為兩位妻妾教導佛法,喬塔帕哩委婉的拒絕,並建議國王請佛陀另外派比丘擔任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難固定到王宮,向皇后末利夫人和行雨夫人說法。後來,佛陀問阿難,兩位后妃的進展如何,阿難說,末利夫人認真修習,但行雨夫人卻不專心。

佛陀說,只有專心、敬謹、認真修行,並且精進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四~八、最虔誠的女信徒

人應該作種種善事,如同眾多花朵可以製作很多的花圈。 [dhp-a-053-note] (偈53)

毘舍佉的父親陀難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親是須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則是憍薩羅國最有錢的五個人之一。她非常年輕的時候,佛陀曾經來過跋提。當時,她的祖父帶她和她的同伴去聽佛陀說法,聽完之後,他們全都證得初果。

長大後,她嫁給舍衛城另一位富翁彌迦羅的兒子富樓那凡達那。結婚當天,她父親告訴她做一個盡責的妻子要遵守十條規章:

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
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裡。
3.借東西給那些願意借東西給別人的人。
4.不借東西給那些不願意借東西給別人的人。
5.不管對方是否也有雅量借東西給別人,都可以借東西給對方。
6.愉快的坐。
7.愉快的吃。
8.愉快的睡。
9.照顧火。
10.尊敬家神。

這些條文的意義如下:

1.火代表謗誹,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訴說丈夫和公婆的壞話。他們的缺點和家庭爭論也不可向外人道。
2.為人妻子也不可以聽東家長西家短。
3.借東西給有借有還的人。
4.不可借東西給有借不還的人。
5.對窮困潦倒的親朋,即使不還,也要借給他們需要的東西。
6.為人妻子見到公婆時,當起身敬意,不應坐著不理。(對其他長者亦然)。
7.公婆丈夫照料妥當後,妻子方可進食,也應該確保僕人受到妥當的照顧。
8.這不是說為人妻子可以盡情睡眠,相反地,為人妻子入睡前,應確定所有門窗都已關好,僕人也已善盡職責,同時,公婆丈夫已經入睡後才安心休息。
9.公婆和丈夫應視之如火般的謹慎照顧。
10.禮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

有一天,她的公公彌迦羅正在進餐時,有一位比丘到他家門口化緣,彌迦羅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見這情形,就對比丘說:「請尊者原諒!我公公只吃陳腐的食物。」這時候,她公公聽見她這麼說,非常生氣,就要她離開這個家。她不願意離開,反而請當初結婚時,她父親派遣陪她過來夫家,方便她日後在面對任何問題時可以諮詢的八位長者前來仲裁。長者們來到後,她的公公告訴他們:「我用金碗吃飯時,她卻說我在吃陳腐的食物,由於這種犯上的行為,我要趕走她!」她解釋說:「當我發現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門口化緣的比丘時,我在心裡想:『既然我公公這一生從來沒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過是享受過去世的福報(陳腐的食物)罷了。』所以我才說:『我公公只吃陳腐的食物。』這樣的說法難道錯了嗎?」

最後,這八位長者認為她沒有犯錯。她於是說,身為一位對佛法有絕對信心的人,她無法留在對比丘不表歡迎的家庭中。她又說,如果不能邀請比丘到家裡來供養,並做其它布施,那麼她就要離開這個家庭。她公公因此答應她所有的要求。

第二天,佛陀和眾多比丘就被邀請前來接受供養。正要供養的時候,她請她公公一起來供養,但為他所拒絕。供養之後,她再次請公公來聽佛陀的開示,她公公也覺得不應該再拒絕,但他修苦行的師父卻不讓他去。結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後面聽佛陀說法。聽完之後,她公公的善業成熟,就證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並宣稱她就像他的母親一般,也因此,人們稱呼她為鹿母(因為彌迦羅的意思是鹿)。

後來,她生育了幾位兒女。當年結婚的時候,她父親曾送她一件鑲有珠寶、價值連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祇樹給孤獨園時,覺得這件外套太沉重,就脫下來,用圍巾包好,交給僕人保管。但這僕人卻粗心大意地把它遺落在給孤獨園。她要僕人回去找,但告誡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難尊者已經找到了並且收起來,就不可以要回來,我要把這外套捐獻出去。」阿難尊者當時負責保管所有信徒遺留下來的東西。但阿難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決定義賣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項捐獻出來。但沒有人能出得起適當的價錢,所以她就自己買下來,並用這筆款項興建東園鹿子母講堂。

講堂捐獻儀式完成之後,當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員,並告訴他們,她所有的心願都已完成了,接著她就繞著講堂走,同時唱頌偈語。這時,一些聽到聲音的比丘以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報告。「她是不是精神錯亂了?」他們問佛陀。

佛陀解釋道:「今天,她已經完成累世以來的願望,也由於這種成就感,她才會這樣心滿意足,而用唱誦偈語來表達內心的喜悅,她絕沒有精神錯亂的現象。累世以來,她就是個大布施者和積極提倡佛法的人。」

佛陀接著說,蓮華上佛時,她有個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贊助者,她在羨慕之餘,也發願希望能具有同樣的德性,所以在一連七天供養該佛和眾多比丘後,她發了最誠摯的願望,希望在未來世能成為未來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贊助者。

蓮華上佛就運用神通,觀照未來,得知她在未來世會實現她的願望,所以就授記她的願望會實現,後來的迦葉佛也為她授記。

佛陀最後結論道:「毘舍佉在前世強烈渴望做善事,並且確實完成很多善業。就像花藝專家利用一大片的花來製作很多的花圈。」


四~九、阿難尊者的疑問

花香、檀香、多伽羅香與茉莉花香都無法逆風飄香,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聲飄送四方。 (偈54)

檀香、多伽羅香、蓮花香與茉莉花香,諸香中,戒香為最上。 (偈55)


一天傍晚,阿難尊者獨自靜坐時,想到一個問題:

「草木花根的香從來都是順風飄散,不能逆風送香,難道真的沒有香氣既可以順風飄送,也可以逆風送香嗎?難道沒有瀰散全世界的香嗎?」

佛陀回答道:「阿難!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寶,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嗇,這種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讚歎。他(她)的聲譽會四方傳播,不管住在那裡,所有的比丘、婆羅門和居士們都對她(她)讚歎不已!」


四~十、帝釋供養大迦葉尊者

多伽羅香和檀香的香氣微弱,戒香最佳,甚至香飄諸天。 (偈 56)

大迦葉尊者出定 [dhp-a-056-note] 後,到王舍城的貧民區去化緣。他化緣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機會給一位窮人,讓他能夠經由供養出家人而獲得大功德。這時候,帝釋也期望能夠供養大迦葉尊者,就與妻子喬裝成貧苦的老紡織匠,到王舍城來。當大迦葉尊者到達他們家門口時,他就用飯和咖哩裝滿大迦葉尊者的缽。當大迦葉尊者聞到咖哩的香味時,他明白供養的人不是凡人,而是帝釋本人。帝釋因此承認自己的身份,並且告訴大迦葉尊者,說自己也很可憐,因為沒有供養任何人的機會。說完話後,他向大迦葉尊者禮敬,然後夫妻兩人就離開了。

這時候,佛陀在精舍裡看見帝釋夫婦兩人離去,就告訴眾多弟子有關帝釋供養大迦葉比丘的事。弟子們想不出來,帝釋怎麼會知道大迦葉尊者出定,而且知道這正是供養大迦葉的好機會?他們因此向佛陀請教。

「像大迦葉比丘這樣有德行的人,名聲四處遠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帝釋親自前來禮敬。」佛陀如是回答。


四~十一、自殺時證得聖果

魔波旬不知持戒嚴謹、不放逸、智慧解脫的人往生何處。 (偈 57)

瞿低迦尊者有次在摩竭陀國仙人崛山邊精進修習清淨和止觀,正當他證得禪定時,卻生病了,而影響他的修行。儘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修行,但每次有所進步時,都被病魔摧毀殆盡。這種情形前前後後發生六次。最後,他決心要證阿羅漢果,即使因此喪生,也在所不惜。下定決心後,他毫不休息的精進修行,最後甚至決定自殺 [dhp-a-057-note] ,以苦痛做為觀想的對象。他就用刀割自己的喉嚨。這時他全心觀苦,心無旁騖而在逝世前證得阿羅漢果。雖然苦痛降臨時難以集中意志,但他卻表現出超強的決心和意志。

魔波旬知道瞿低迦入滅後,想知道他究竟往生何處。但遍尋不著,他就化身成年輕人,前去請教佛陀。

佛陀說:「明白瞿低迦往生何處對你沒有任何意義。他已經究竟解脫精神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不再輪迴了。魔波旬!你的能力不足以知道阿羅漢入滅後往生何處。」


四~十二、供養智者,測試其智慧

如同美麗馨香的蓮花可以在路邊的廢土堆中綻放,究竟聖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無明眾生。 [dhp-a-058-note] (偈58/59)

舍衛城的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羅發諦那則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敵視佛陀。迦羅發諦那在耆那教徒的慫恿之下經常向尸利倔說:「跟隨佛陀有什麼好處?來吧!追隨我的師父吧!」聽多了,尸利掘就反問他:「你的師父究竟有什麼義理?」迦羅發諦那回答說:他的師父們無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且洞悉別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請他們到家中來接受供養。

尸利掘想測試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長的壕溝,並在其中填滿污穢物,座位也不懷好意地預先安排在壕溝上。同時,準備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蓋的甕,使人誤認其中裝滿米飯和咖哩。耆那教徒來他家的時候,他要他們依序進入,並站在個人的位子上,然後同時坐下。這時候,脆弱的繩子應聲而斷,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穢的壕溝中。尸利掘就嘲笑他們:「如果你們真的能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怎麼會不知道別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驚嚇又尷尬的落荒而走。

事情發生後,迦羅發諦那自然對尸利掘十分憤怒,好一陣子兩人互不言語。後來他決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裝怒氣已消,請尸利掘代為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接受供養。尸利掘就去邀請佛陀,他向佛陀報告自己曾經“款待”耆那教徒的經過,他也表示很擔憂這次的供養可能是迦羅發諦那的報復,所以他請佛陀審慎考慮是否要前去接受供養。

但是佛陀透過神通,預知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都將證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請。迦羅發諦那也挖了填滿煤炭的壕溝,並用蓆墊覆蓋。第二天,佛陀和比丘們抵達迦羅發諦那的家。當佛陀踏上草墊時,草墊和煤炭奇蹟般的消失了,而車輪大的蓮花卻大肆綻放,佛陀和比丘們就坐在蓮花座上。

迦羅發諦那看見這種奇蹟時,非常驚訝,他向尸利掘說:「好兄弟!幫幫我吧!由於報復的欲望,我已經犯了大錯,我邪惡的陷阱並沒有影響到佛陀和眾多比丘;我沒有準備任何食物,廚房的鍋子也是空空的,幫幫我吧!」

尸利掘要迦羅發諦那再到廚房看看。迦羅發諦那一到廚房,赫然發現所有的鍋子都裝滿了食物。他驚訝不已,但也十分快樂,心情為之一寬,就用食物供養佛陀和比丘們。供養之後,佛陀就誦隨喜,並且說:「無明眾生缺乏智慧,所以無法領會佛法僧的殊勝,他們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

佛陀接著次第說法,迦羅發諦那也專心聽法,喜悅漸漸盈滿身心。聽完佛陀說法後,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都證得初果。

從此以後,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恢復友誼,同時積極護持佛陀和比丘們,並且捐獻錢財來弘揚佛法。

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比丘們紛紛議論蓮花從煤炭壕溝綻放出來的事,佛陀說這種奇蹟不是第一次發生,佛陀因此敘說迦提羅樹炭火本生譚。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五品 愚品

  • 第五品 愚品 目錄
第五品 愚品
五~一、波斯匿王迷戀他人妻子(dhp_060) 五~二、頑強不馴的年輕沙彌(dhp_061) 五~三、吝嗇富翁的命運(dhp_062)
五~四、如何分辨愚癡的人(dhp_063) 五~五、不能領悟佛法的癡人(dhp_064) 五~六、智者領悟佛法(dhp_065)
五~七、堅信三寶的痲瘋患者(dhp_066) 五~八、佛陀拯救無知的農人(dhp_067) 五~九、信仰堅定的插花匠(dhp_068)
五~十、強暴比丘尼的年輕男子(dhp_069) 五~十一、欺騙他人的苦行者(dhp_070) 五~十二、人面蛇身的餓鬼(dhp_071)
五~十三、謹言慎行(dhp_072) 五~十四、信徒與固執的比丘(dhp_073_074) 五~十五、贏得眾人敬仰的沙彌(dhp_075)

五~一、波斯匿王迷戀他人妻子

對失眠的人而言,長夜漫漫;對滿心憂鬱的人而言,路途遙遠,對佛法一無所知的愚人,生死輪迴漫長。 (偈60)

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裡巡視的時候,在路上看見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佇立在她家門口。剎那間,國王就迷戀上她,而想要佔有她。他探聽到她是位已婚婦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宮中來服務。後來,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蓮花與紅土,而且在當天傍晚以前趕回舍衛城,以供國王沐浴。事實上,國王居心叵測,企圖在她丈夫無法於規定的時間內返回時,予以殺害,然後橫刀奪愛。

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際拿著她準備好的餐盒後就出發了。在路上,他與一位出門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後來他又向河中灑米,同時大聲說道:「河的守護神靈和天龍們,波斯匿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蓮花和紅土。今天,我已經和旅人共享餐點,也餵養了河中的魚,現在我和你們分享我今天所做善業的功德。請送我蓮花和紅土吧!」一位神靈聽見他的話,就示現成一位老人,送他蓮花和紅土。

當天傍晚,國王唯恐他真的準時回來,就叫人提早把城門關了。婦人丈夫回來時發現城門已經上鎖了,就把紅土黏在城門上,花插在紅土上,然後大聲說話:「城內的人,請幫我作證,我今天準時完成任務,國王卻無理的想殺害我!」說完話後,他就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尋求佛陀的慰藉與保護。

當天晚上,國王慾火中燒,無法入眠,腦子裡想的儘是明天要如何殺死婦人丈夫而佔有婦人。子夜時分,國王聽見奇怪的聲音,大吃一驚,居然不知該怎麼辦,皇后末利夫人就勸國王去請教佛陀。佛陀於是告訴國王,過去佛時,有四個人因為在世時累積邪淫的惡業,所以現在地獄中受苦,發出這些詭異的聲音。國王聽完之後,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為邪惡及造作惡業的可怕,他下定決心,不再迷戀他人妻女。

「畢竟是這樣迷戀他人妻女的慾望在折磨我,使我徹夜無法安眠。」他如此自忖著,然後向佛陀表白:「我現在才明白對失眠者而言,夜是多麼的長。」這時候,站在旁邊的婦人丈夫也說:「佛陀!這一整天奔波下來,我也才了解,心有牽掛的人,旅程多麼漫長。」經過這件事後,二人都獲益良多。佛陀因此說:「輪迴對不了解佛法奧妙的癡人而言,真是漫長!」


五~二、頑強不馴的年輕沙彌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當的人為友,
寧可獨居,也不要與愚癡的人為伍。 [dhp-a-061-note] (偈61)

大迦葉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時,有兩位年輕沙彌追隨他修習。其中一位恭敬、服從又盡責。另一位則付之闕如,每當大迦葉尊者告誡他不可疏忽職責時,他總是覺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大迦葉尊者的一個信徒家去,騙他們說,大迦葉尊者生病了,他們就交給他特別的食物,請他拿回去給大迦葉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這些特別的食物。事發之後,大迦葉尊者為這件事告誡他時,他非常生氣。第二天,大迦葉尊者外出化緣時,這頑強、愚蠢的年輕沙彌留在精舍裡,竟然打破所有的鍋子,並且放火燒了精舍。後來,王舍城來的一位比丘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大迦葉尊者最好獨居,也不要和造成這麼多問題的愚人共處一室。


五~三、吝嗇富翁的命運

無明的人以為:「這是我兒子,這是我的財富。」所以安全無虞; [dhp-a-062-note] 事實上,此身不為己有,更何況兒子和財富呢! (偈62)

阿難陀是舍衛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卻吝於布施。他常常對兒子牧拉斯里說:「不要自以為有錢,我們不應該花錢,反而要更努力累積財富,否則,財產會日漸減少。」他甚至在屋裡埋藏了五甕的金幣,但直到他去世的時候,也沒有告訴兒子埋藏的地點。

富人死後,往生到離舍衛城不遠的乞丐村。從他投胎的母親開始懷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減少,他們認為其中一定有個不祥的人,就逐步過濾,最後判斷這懷孕的婦女就是禍首,她於是被驅逐離開村子。後來這婦女生下一個醜陋、人見人厭的兒子。每次她單獨外出乞討,就能得到與從前一樣多的施捨,但若帶著兒子一起乞討時,就什麼也得不到。所以等兒子長大後,她就要兒子單獨外出乞討。當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時,他前世的孫子們看見他醜陋的外表時,心生恐懼,就叫僕人把他趕走。

這時候,也在城裡化緣的佛陀看見這件事情,就叫阿難前去請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兒子)前來一談。佛陀告訴牧拉斯里,這年輕的乞丐實際上是他前世的父親,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甕金幣,牧拉斯里這才相信。此後,他就成為佛陀虔誠的信徒。


五~四、如何分辨愚癡的人

自知愚癡的人,其實是聰明的人。
愚癡卻自以為聰明的人,真正是愚癡的人。 (偈63)

有一次,兩位小偷與一群信徒,前往祇樹給孤獨園聽聞佛陀說法。其中一位專心聞法,所以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卻不用心,反而到處偷取信徒的錢財。佛陀說法後,兩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這時候,他嘲諷不偷錢的小偷:「是呀!你很聰明,但你沒有錢買東西來煮!」不偷錢的小偷聽到同伴的話,自忖道:「他多麼愚蠢,居然自認聰明。」不偷錢的小偷就和一些親朋到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說:愚人若自知愚昧,基於這份自知,至少可認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認聰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五~五、不能領悟佛法的癡人

真正的癡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
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 (偈 64)

優達夷比丘喜歡坐在講經說法的講台上。有一次,一群來訪的比丘誤認他也是學養豐富的比丘,就向他請教五蘊,但優達夷卻無法作答。因為他對佛法一無所知,來訪的比丘們訝異於居然有人與佛陀共住,卻對心、五蘊與六根如此無知。

佛陀向他們說:「真正的癡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


五~六、智者領悟佛法

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但能很快領悟佛法,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 (偈 65)

有一天,波婆城的一夥年輕人與一位妓女在林子裡嬉戲,後來在稍事休息的時候,妓女偷拿他們的首飾而逃走了。他們就在林子裡到處找她,卻遇見佛陀,他們於是停止尋找,留下來專心聽佛陀說法。聽完後,他們就出家,加入僧伽並追隨佛陀回祇樹給孤獨園。在精舍裡,他們持律嚴謹,後來當他們聽聞佛陀講解《無始相應經》時,全都證得阿羅漢果。

當其他的比丘談到這些年輕比丘這麼快就證得阿羅漢果時,佛陀解釋說,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也可以很輕易領悟佛法,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一樣。


五~七、堅信三寶的痲瘋患者

無明的愚人自作孽,到處造作惡業,而受惡報。 (偈66)

痲瘋患者殊帕普達專心聽聞佛陀說法後,很快就領悟佛法。當聽法的人群散去時,他追隨佛陀回精舍,這時候,帝釋想測試他對三寶的信心,就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說:「你不過是個可憐人,人家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沒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寶,並且說三寶對你沒有任何用處,我馬上就給你巨大的財富。」

殊帕普達回答道:「我決對不是個沒人可依靠的可憐蟲,我具有聖人所有的七聖財:信、戒、慚、愧、聽聞、施和慧。」

兩人對話後,帝釋就到精舍,把他與殊帕普達之間的對話告訴佛陀。佛陀向他解釋說,即使千百個帝釋也很難左右殊帕普達對三寶的信心,使他遠離三寶。一會兒,殊帕普達也來了,他也向佛陀敘說相同的事。但他卻在從祇樹給孤獨園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這一意外是一惡靈主導的,該惡靈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達所殺,妓女因此發誓報復。殊帕普達的死訊傳到給孤獨園。比丘問佛陀,殊帕普達往生何處?佛陀說,他已經往生忉利天了,並且說殊帕普達的某一前世曾經毆打一位聖者,所以今生是痲瘋患者,但今生因為已經領悟佛法,於是滌清一切煩惱。


五~八、佛陀拯救無知的農人

惡業是造作之後會後悔的業;
惡業是當接受業報時,使人涕泗縱橫的業。 (偈 67)

有一天,幾個小偷在空曠野地分贓。分贓之後,他們就離開了,但卻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錢。

當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觀察世間時,發現在那空曠地附近耕作的一位農夫會在當天領悟佛法,因此在阿難的陪同下前往該地。農夫看見佛陀時,向佛陀問訊,然後繼續耕作。這時候,佛陀看著裝滿錢的袋子向阿難說:

「阿難!看啊!那隻奇毒的蛇。」

阿難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隻劇毒的蛇。」

說完後,佛陀與阿難就繼續上路。

農夫聽完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後,就去檢查是否真有毒蛇,結果發現是一袋子的錢。他拿起袋子,並把它藏起來。這時候,被搶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來,他們順著農夫的腳跡找到農夫和錢,就將農夫痛打一頓,並把他抓到國王那裡去,國王也判他死刑。

農夫因此被解送到墳場去,準備受刑,但農夫一直呢喃著:

「『阿難啊!看那毒蛇。』『世尊!是啊!真是隻劇毒的蛇。』」

行刑的人聽見農人一路上都重複這些話,十分困惑,就把農夫解回,交給國王,並報告這件事,國王猜想農夫可能想請佛陀作證。就帶著農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國王說明整件事情的經過,國王聽完後,說:

「這農夫若不祈求佛陀證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殺了。」

佛陀如此回答國王的話:「智者不做會令人後悔的事!」


五~九、信仰堅定的插花匠

善業是造作之後不會後悔的業;
善業是接受業報時,滿心歡喜的業。 (偈 68)

須瑪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應頻婆裟羅王茉莉花。

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宮的路上,他遇見佛陀與比丘們入城化緣。剎那間,他內心產生強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養佛陀。他立刻下定決心,不管國王是否因此驅逐他離開國土或是殺害他,他都要獻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誠的心供養這些茉莉花。佛陀與比丘們於是在花團錦簇下進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來頂禮問訊。這種場景讓須瑪那整個身心充滿法喜。

須瑪那的妻子向國王說,她丈夫未能將花送至王宮這件事與她無關。然而,事實上,國王很高興須瑪那能用鮮花供養佛陀,國王也利用這次機會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

供養之後,佛陀一行人回去給孤獨園。國王就召喚須瑪那到王宮來,稱讚他對佛陀的虔誠信念及供養鮮花的勇氣,並大大獎賞他一番。

而在給孤獨園的阿難尊者則問佛陀,須瑪那能從他的供養得到什麼法益?佛陀解釋說,須瑪那不顧身家安危,而用鮮花供養,因此不會墮落四種惡趣。最後,他也一定會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五~十、強暴比丘尼的年輕男子

愚痴的人在惡業尚未成熟的時候,以為惡業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則受苦受難。 (偈 69)

舍衛城裡有位大戶人家的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又溫柔,像朵蓮花,人們因此稱呼她蓮華色。她的美名遠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還包括王子與富翁等,但她卻寧可出家為比丘尼。有一天,她點燃燈火,然後觀火遍 [dhp-a-069-note] 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她一個人到森林裡去獨居。有一次她外出化緣時,她的表兄難它跑進她的屋舍並躲在床舖下。他一直暗戀她,所以企圖以武力強暴她,等她回來發現難它時,她說:「不要作傻事,不要傷害,不要強暴我。」但他還是強行玷污她,而後揚長而去。由於強暴聖者的嚴重惡行,他必然得長期承受惡報的懲罰。

佛陀知道這件不幸的事後,就請波斯匿王來,向他說明比丘尼住在森林裡修行時會面臨的困難和危險。國王便在城裡為比丘尼興建精舍,此後,比丘尼只住在城市裡。


五~十一、欺騙他人的苦行者

愚癡的人雖然經年累月只吃用孤沙草尖所能攫取的少量食物, [dhp-a-070-note2] 如此所得到的善業仍不及明瞭正法的人的十六分之一。 [dhp-a-070-note] (偈 70)

閻浮車是舍衛城裡一位富翁的兒子,由於過去世的惡業,他生來具有怪癖。小時候,他喜歡睡在地板上,並且不吃米飯而吃人的糞便。長大後,他的父母就把他送給苦行的人,而當這些苦行者發現他的怪癖後,也把他趕走。

晚上,他以人的糞便為食,白天則金雞獨立,張開大口。他吹噓地說他只以空氣為食,所以大口常開,而且地球無法負荷他的重量,所以一足鼎立。「我永遠不坐下,也永遠不睡覺!」他如此自誇。

很多人相信他,而供給他食物,但他都予以拒絕:「我只吃空氣!」如果他們再三懇求,他則只取少許的草葉尖,並且說:「好了,走吧!這些小草葉尖就能夠給你們足夠的功德了!」往後的很多年裡,他就如此這般,裸身,秘密吃糞便過日子。

後來有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閻浮車有能力於短時間內證得阿羅漢果,就在傍晚時分到閻浮車停留的地方,向他借住一夜。閻浮車用手指向山上他住的山洞。佛陀就到那裡去休息,當天夜晚,諸天神來向佛陀頂禮問訊,林子裡因為他們的發光而燦爛通明。閻浮車也看見這異象,第二天清晨,他就請教佛陀原因何在。

佛陀告訴他是諸天神前來頂禮問訊,閻浮車內心大受感動,就說:「您一定是真正的聖者,諸天神才會來向您頂禮問訊。而我,雖然苦行55年,並且只以空氣為食,又一腳站立,諸天神卻從未來找過我!」

「閻浮車!這麼多年來,你一直在騙人,但騙不了我。我清清楚楚知道,你多年來一直吃糞便,並躺下來睡覺。」佛陀回答他。

佛陀進一步指出,過去迦葉佛時,閻浮車曾經阻止一位比丘前往一位正在供養的居士家中,而且閻浮車更把那位居士託他帶給比丘的供養品丟棄。由於這些惡業,今生他才會有吃糞便與睡在地板的怪癖。閻浮車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才了解自己的錯誤,並且深深後悔多年來欺騙眾人的行徑。他向佛陀跪下,佛陀也給他一片布遮身。佛陀接著向閻浮車說法,閻浮車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就證得阿羅漢果,並立刻加入僧伽。

不久,閻浮車的弟子們也來了,卻訝異的發現閻浮車與佛陀在一起。閻浮車比丘向他們解釋,他已經加入僧伽,此後只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也向他們說:雖然閻浮車修習各種苦行,但所成就的卻比不上他現在修行成就的十六分之一。


五~十二、人面蛇身的餓鬼

惡業雖然不會立刻成熟,如同牛奶不會瞬間凝結,
但惡業不離愚人,時時燒炙愚人,如同灰燼覆蓋下的活火炭。 (偈 71)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與勒叉那尊者一起到舍衛城化緣。途中他看見一件奇怪的東西,他只是笑笑而不語 [dhp-a-071-note] 。回到精舍後,他向勒叉那解釋他之所以笑,是因為看見一隻人面蛇身的餓鬼。佛陀也說,在他究竟證悟,成為佛陀當天,也親眼目睹這隻人面蛇身鬼。佛陀說,很久以前,有位辟支佛,人們若要到他的精舍,必須先通過一處田疇。這田疇的主人卻害怕人們來來往往精舍會破壞田疇,就放火燒燬精舍。辟支佛只好搬到別的地方去。辟支佛的信徒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憤怒,就毆打田疇主人致死。也由於惡業的關係,他往生成了人面蛇身的餓鬼。

佛陀總結的說:「惡業雖然不立刻報應,但作惡的人終將自食惡果,沒有人能逃避惡業的報應!」


五~十三、謹言慎行

愚人的各種技倆只會傷害自己,破壞德行與智慧。 (偈 72)

有一次,大目犍連尊者與勒叉那尊者一齊外出化緣時,看見一隻人面蛇身的餓鬼。佛陀說,這隻人面蛇身鬼的名字是沙提枯達。它在某一個過去世時,擅於投擲石頭。有一天,他請求他的老師允許他練習投擲,老師警告他練習時不可以打到牛或人,否則一定要賠償牛主人或人的親戚,所以要他另外找目標練習。

後來,沙提枯達發現一位修行人在外化緣,他心想這是個理想的目標,因為修行人沒有親戚、沒有保護人,也不是牛,不必負責賠償。他就向這修行人投擲石頭,修行人因此喪失性命。社會大眾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憤怒,也殺死他。由於他的惡業,他死後墮落到悲慘的惡道 [dhp-a-072-note] 中,並且要受很長時間的苦。今生,則變為人面蛇身的餓鬼,而且他的頭時時刻刻受赤紅鎯頭的錘打。

佛陀說:「愚人的技術只會傷害自己,而沒有任何益處。」


五~十四、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愚癡的比丘追求種種虛榮:在僧伽中坐上座,成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禮敬。 (偈 73)

愚癡的人心中惦著的是:「讓其他比丘和信徒都明白:『事情不論大小,因為我才能成就,都由我作主』。」所以貪與慢增長。 (偈 74)


希達有一次遇見摩訶南無尊者--最早的五比丘之一正在化緣,就邀請他到家中供養。供養後,他接著聽摩訶南無說法,聽完之後,他就領悟了佛法。後來,他在他的芒果園裡興建了一座精舍,來供養、照顧所有前往該精舍的比丘,而殊達瑪比丘則是常住比丘。

有一天,佛陀的兩大弟子─大目犍連與舍利弗到希達興建的精舍來。希達在聽完舍利弗的說法後,即證得三果。他就邀請兩人於第二天到家中供養。他也邀請殊達瑪,卻被拒絕,殊達瑪說:「你是先邀請他們兩位,才邀請我的。」希達再度邀請時,殊達瑪仍然不肯。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達瑪卻出現在希達家門口,這時候,希達再次邀請他入內供養,他依然拒絕,並且說自己正在化緣,絕不坐下。可是,當他看見供養的食物時,卻嫉妒大目犍連和舍利弗,再也無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就辱罵希達並宣稱:「我再也不住在你的精舍了。」說完話後,氣匆匆地離開了。

殊達瑪後來向佛陀敘說整件事的經過。佛陀告誡他:「你已經打擊這位虔誠又慷慨布施的信徒了。你必須回去找希達,確實向他認錯 」殊達瑪遵照佛陀的教誨去做。但希達卻認為殊達瑪必須先了解他錯誤的地方,才願意接受他的道歉。殊達瑪只好又回精舍去,佛陀告誨他:

「修持好的比丘不能執著,不能自誇:『這是我的精舍,這是我的地盤,我的信徒等』。比丘若執著這種想法,貪愛、貢高之心就會熾盛。」

殊達瑪聽完佛陀的教誨後,再次前往希達家,這次他們倆人和好如初。幾天後,殊達瑪就證得阿羅漢果。


五~十五、贏得眾人敬仰的沙彌

獲得世間利益的方法和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絕對不同,佛陀的弟子應該明白這種道理,不應該貪戀世間利益,應該修習出離心 [dhp-a-075-note] (偈 75)

提沙的父親是舍衛城中名聲顯赫的人,也經常在家中供養舍利弗。所以,提沙很小的時候,就見過舍利弗很多次。七歲時,他就出家,在舍利弗的座下為沙彌。當他停留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很多親朋好友都攜帶很多的禮物和供養品來探望他,他卻覺得這些探視十分累人。所以,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他就到森林裡的一處精舍去。在那裡,如果有村民要供養他任何東西,他只說:「願你幸福,早日解脫生命的苦痛!」然後,就繼續精進禪修觀想,也因此,三個月後,就證得聖果。

結夏安居結束後,舍利弗、大目犍連和長老比丘多人來探視他。村民也趁機請舍利弗說法,舍利弗予以婉拒,但指定提沙代為說法,村民則說:「提沙只會說:『願你幸福,早日解脫生命的苦痛!』」所以他們要求舍利弗另外派別人。但舍利弗堅持指定由提沙說法,提沙於是開始說法。

提沙說完法時,晨曦已經初起,舍利弗擊掌讚嘆提沙精彩的說法,村民也深受感動。提沙對佛法深入的了解讓他們感到驚訝,他們因此慶幸提沙能住在他們村子裡。有些人則對提沙不早些出來說法感到遺憾。

這時候,佛陀在給孤獨園裡,透過神通,明白村民不同的感受,就現身來化解村民的誤解。佛陀到達村子的時候,村民正在準備供養的食物,村民就趁機供養佛陀。供養後,佛陀告訴村民:「各位都很幸運,提沙能住在你們村子裡。也由於提沙在此的緣故,我、舍利弗、大目犍連、長老比丘和其他眾多比丘才會在此與各位相見。」佛陀的這番話,使村民們明白他們是何其幸運,便不再浪費時間去回想提沙尚未說法前的往事。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六品 智者品

  • 第六品 智者品 目錄
第六品 智者品
六~一、證得阿羅漢果的可憐人(dhp_076) 六~二、不守戒律的比丘(dhp_077) 六~三、頑倔不馴的車匿(dhp_078)
六~四、國王和大臣們證得聖果(dhp_079) 六~五、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dhp_080) 六~六、固若磐石(dhp_081)
六~七、辱罵比丘的女人(dhp_082) 六~八、智者不為得失所動(dhp_083) 六~九、解脫要靠自己(dhp_084)
六~十、只有少數人證得涅槃(dhp_085_086) 六~十一、從黑暗趣向光明(dhp_087_088_089)  

六~一、證得阿羅漢果的可憐人

人應該追隨會規勸別人過錯的智者,一如追隨嚮導,前往埋藏寶藏的地點。追隨智者,較容易開發智慧。 (偈76)

羅陀是個又老又可憐的婆羅門,只好寄居在精舍裡,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潔的工作。 比丘們都很尊重他,但當他想加入僧伽時,卻不願意接納他。

一天清晨,羅陀遇見佛陀,就向佛陀報告比丘不讓他加入僧伽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將 證得阿羅漢果,便召請所有的比丘來,問他們:「有沒有人曾經接受羅陀的服務?」

「佛陀!我記得羅陀曾經供養我一些米。」舍利弗答道。

「如果這樣,」佛陀接著說:「你是不是應該幫助你的施主解脫世間的苦痛?」

舍利弗於是答應剃度羅陀出家,成為比丘,從此以後,羅陀就正式加入僧伽,並且 嚴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導。幾天之後,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佛陀再度來探視比丘們,他們向佛陀報告羅陀嚴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導。佛陀 說,比丘應該像羅陀一樣,遵守教導,如果犯錯而受到譴責時,也不可以心生不滿。


六~二、不守戒律的比丘

智者應規勸忠告別人,使人免於犯錯;
善良的人愛戴智者,只有惡人憎恨智者。 (偈77)

比丘阿濕具,富那婆修和他們的弟子停留在迦羅賴精舍時,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栽種了一些果樹。同時也違背一些小小戒,使得精舍吵鬧不堪,而妨礙其他比丘的修持。

佛陀知道以後,派遣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去勸告他們。經過舍利弗和大目犍連的勸誡 之後,大部份的犯戒比丘都改變他們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丘竟因此還俗。


六~三、頑倔不馴的車匿

不要結交壞朋友,不要與卑鄙的人來往,
應該結交善知識,且與品格高尚的人為友。 (偈78)

車匿是陪伴悉達多(佛陀的俗名)王子離開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時的侍者,當悉達多王子究竟證悟,成為佛陀時,車匿也出家為比丘。但儘管身為比丘,他卻因為自認與佛陀的關係密切而非常頑強、憍慢。他經常說:「佛陀出離世間、出家修行時,只有我一人隨侍在旁。但現在,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出生為婆羅門)卻說他們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權指導我們!」

當佛陀糾正他的行為時,他保持緘默,事後卻仍然譭謗、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佛陀因此幾次勸誡他:「車匿!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都是卓越的比丘,並且善待你,你應該親近他們,並友善對待他們!」

雖然佛陀多次勸誡,車匿仍我行我素,繼續詬病、譭謗舍利弗與大目犍連。佛陀說車匿無法立即改過,但等到佛陀入滅後,他就會知所變化。

佛陀入滅的前一夜,喚阿難到床邊來,並告訴阿難在他入滅後,默擯車匿,也就是說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請他參與任何事。

佛陀入滅後,車匿領教到其他比丘對他的態度後,深切後悔過去錯誤的言行舉止,因此向僧伽認錯和致歉。從此以後,他改變言行,並且在禪修時遵照他們的指導,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六~四、國王和大臣們證得聖果

啜飲正法的人,內心安詳,生活愉快,智者喜悅聖者所說的正法。 (偈 79)

摩訶罽賓那是雞咕塔瓦提國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協助他治理國家。有一天,國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園時,碰見來自舍衛城的幾個商人。這些商人向國王轉述佛法僧三寶,之後,國王和大臣們就出發前往舍衛城。

這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國王一行人正向舍衛城來,並且預知他們即將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就到河邊一棵榕樹下等他們。後來,國王等人來了,看到樹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時,就走近佛陀,並且加以頂禮問訊。佛陀向他們說法,聽法之後,國王等人就領悟佛法,並出家加入僧伽。

王后聽說國王和大臣等人前往舍衛城後,就召請大臣的妻子們來,她們也跟隨國王等人的足跡一起前去舍衛城。當她們到達佛陀休憩的地方時,也看見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但佛陀運用神通,使她們看不見國王和其他大臣,因為她們如果看見自己的丈夫已經身著黃色袈裟,並且剃除鬚髮時,內心一定會受干擾而無法聽佛說法。頂禮問訊後,王后向佛陀請問國王現在何處。佛陀說:「先坐下來,你會看見國王的!」王后和諸位大臣的妻子聽說可以看見丈夫,非常喜悅,就安心的坐下來。佛陀於是開始向她們說法。國王和大臣們在聽法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而王后和諸位大臣的妻子們則證得初果。這時候,她們看到國王和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丘,並且認出他們,於是也向佛陀請求,允許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指引她們去舍衛城,她們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舍衛城,加入尼眾僧伽,不久也都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在這些國王和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丘的護衛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時分,尊者摩訶罽賓那(原來的國王)經常自語:「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丘們聽見他一天重複好幾次說這句話時,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向他們解釋:「摩訶罽賓那已經領悟法喜了,所以內心寧靜,歡喜過日子,至於他重複所說的話指的是涅槃的喜悅!」


六~五、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灌溉者引水,箭匠矯直弓箭,木匠處理木材,而智者調御自己。 (偈80)

磐踶它是舍衛城一位著名人物的兒子。他在非常年輕時,就出家為沙彌。出家後的的第八天,他與舍利弗一齊去化緣,在半路上看見農人引水入農田,他問舍利弗:

「尊者!沒有心識的水,能夠隨人意地被導引到任何地方嗎?」
「是啊!水可以被導引至任何地方。」舍利弗說。

然後他們繼續上路。後來,磐踶它又看見製作弓箭的人用火鍛燒弓箭,使其筆直。他也看見木匠切割、鉋平樹木,用來做車輪。這時候,磐踶它內心如是思惟:「如果沒有心識的水可以任人導引至任何地方;沒有心識且彎曲的竹子可以撫直;沒有心識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東西。那麼,擁有心識的我,為什麼無法控制我的內心,修行清淨止觀呢?」

經過這番思考後,他當下向舍利弗請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間,並深刻觀身。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環境保持寧靜,協助他禪修。不久,就證得三果。

就在這時候,舍利弗正朝磐踶它的房間走去。佛陀透過神通知道磐踶它已證得三果,只要繼續禪修下去,馬上就可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佛陀決定要阻止舍利弗進入磐踶它的房間。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門口,詢問舍利弗一些問題,使他無法進入房間。磐踶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說:「當一個人精進修行時,甚至天神們都會來護持,我個人就親自在門口阻止舍利弗進入磐踶它的房間,如此,磐踶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請參考「十~十一、: 殊卡沙彌 故事」 Dhp. 145)


六~六、固若磐石

如同堅固的石頭不為風動,智者也不為毀譽所動。 (偈81)

跋提是祇樹給孤獨園的一位比丘。由於個頭矮小,大家就以「矮個兒跋提」稱呼他。甚至有些年輕比丘經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頭而嘲笑他:
「大叔,你好嗎?快樂嗎?比丘的生活你煩不煩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從不生氣、也不回嘴。事實上,他的內心和神情都十分寧靜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時,就說:
「阿羅漢永不發脾氣,不苛責別人,也不瞋恨他人。阿羅漢就像一座山,山不為風所動,阿羅漢也不為毀辱所動!」

這時候,其他的比丘才知道跋提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六~七、辱罵比丘的女人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靜;智者聽聞佛法後,內心清淨。 (偈82)

瑪她是一位虔誠的女信徒。她的女兒坎南嫁到別的村子去。有一次,由於坎南回娘 家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來要她回去。坎南的母親因為要做糕餅給女婿,就 要她過幾天再回去。

第二天,瑪她做了幾個糕餅,但有四個比丘來化緣,她就把所做的糕餅全部供養他 們,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連著三天瑪她都把糕餅供養比丘。因為這緣故,坎南的丈 夫就另行再娶。坎南從此痛恨所有的比丘,認為比丘毀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見比丘,就 予以辱罵、譭謗。後來,所有的比丘就遠離她家。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 [dhp-a-082-note] ,就到坎南家去,並問她:
「比丘是否只取供養的食物,還是拿走不是供養的食物?」

坎南回答說,比丘只取供養的東西,並且說:「比丘們沒有錯,錯在我自己。」她承 認自己的錯誤,請求佛陀的寬恕,並進一步頂禮。佛陀就向她說法,坎南聞法之後證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見波斯匿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訴國王,國王問佛陀,她是不 是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並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經教導她佛法,她也因此法 喜充滿。」

國王向佛陀保證,會讓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國王回去後,就叫坎南來,並宣稱: 「誰能妥善照顧我女兒--坎南的人,可以收養她。」這時候一位大臣就認她為螟蛉女。這 大臣告訴她:「你要供養多少,就供養多少!」從此以後,坎南每天供養所有到她家化 緣的比丘。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時,說道:「比丘們!坎南紛擾雜亂的心在聞法後已經變得 清澄、祥和了。」


六~八、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智者不執著世間,不與聞諸愛欲,不論遭遇苦或樂,智者不憂不樂。 (偈83)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某一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蘭若結夏安居。當他們到達時,這婆羅門受魔波旬的影響,卻不護持佛陀等人。當時又是饑荒,鞞蘭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眾弟子外出化緣時供養極少數的食物。面對這種困境,大目犍連懇求佛陀允許他運用神通前往別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去帶食物回來,但為佛陀所拒絕。儘管情況如此困難,所有的比丘並不頹喪,仍然滿足於馬商每天供養的少許穀物。

結夏安居結束後,佛陀等人在通知該婆羅門之後,就打道回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的人喜悅地歡迎佛陀和眾多比丘回來,並供養他們。

這時候,有一群人由於比丘們的慈悲,而留在精舍裡。這群人每次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後,就只知道睡覺,一旦醒來時,又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不管在那裡,他們都行為不檢,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於飢荒,他們還相當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矩。現在食物充足,他們就行為不檢了。」

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議論的話題,就說:「愚癡的人在諸事不順遂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癡人的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六~九、解脫要靠自己

智者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或別人的利益而造作惡業,智者也不會為了求子、財富或謀國而造作惡業;真正的智者不應該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 (偈84)

曇彌夫婦住在舍衛城。有一天,他告訴懷孕的妻子說,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請他等孩子出生後再出家。孩子誕生後,他又向妻子重提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會走路時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無益的,我應該自己努力,解脫輪迴的苦痛。」心意已定後,他就逕自出家為比丘,並且依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精進修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幾年後,他回到裡,向妻子和孩子傳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並且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這樣,她也出家修行,同樣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次,在比丘聚集的場合,有人告訴佛陀關於曇彌出家修行並引導全家人修行也證果的事。佛陀說:「比丘們!智者不會為了追求自己或別人的利益,而造作惡業以獲取財富與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脫生死輪迴,而無法依賴別人。」


六~十、只有少數人證得涅槃

到達彼岸(涅槃)的人少,其餘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貪欲,可以到達難以抵達的彼岸。 (偈86)


有一次,舍衛城有一群人集體供養眾多比丘,並安排其中一些比丘們徹夜說法。但 聽法的觀眾中有些人無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雖然整夜坐著聽法,但大部份的時 間,卻無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過。只有少數的人專心聞法。

第二天,比丘們告訴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說:「大多數的人都執著世間,只有少數 的人能到達彼岸(證得涅槃)。」

佛陀接著提醒比丘們要時時警覺,正念現前,只有自覺精進學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 脫煩惱,證入究竟喜悅的涅槃。


六~十一、從黑暗趣向光明

智者遠離貪愛,以涅槃為目的,不作黑法 [dhp-a-087-note] ,勤休白法,追求凡人不喜歡的寂靜、出離與涅槃。智者割捨欲愛,無所執著,滌除心中所有的煩惱。 (偈87/88)

正念現前,修習七覺支,同時去除一切欲愛的人,煩惱已斷,今生就能證得涅槃。 (偈89)


在憍薩羅國結夏安居後,一群比丘向佛陀請教禪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誡他們要放棄欲樂和對世間的執著,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第七品 阿羅漢品

  • 第七品 阿羅漢品 目錄
第七品 阿羅漢品
七~一、佛陀和名醫耆域(dhp_090) 七~二、阿羅漢不執著(dhp_091) 七~三、儲藏米穀的比丘(dhp_092)
七~四、阿那律陀比丘和女天神(dhp_093) 七~五、帝釋敬重摩訶迦旃延尊者(dhp_094) 七~六、比丘控訴舍利弗(dhp_095)
七~七、一眼失明(dhp_096) 七~八、只靠信仰無法證得涅槃(dhp_097) 七~九、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dhp_098)
七~十、誘惑比丘的妓女(dhp_099)    

七~一、佛陀和名醫耆域

不再生死輪迴,不後悔,解脫一切,自由自在,
斷一切繫縛 [dhp-a-090-note] 的人 [dhp-a-090-note2] ,沒有任何貪欲。 (偈90)

提婆達兜曾經多次試圖謀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靈鷲山頂上推下大石,企圖砸死佛 陀,但巨石墮落下來時,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腳的大姆指。佛陀因此被人護 送至耆域在芒果園內的精舍 [dhp-a-090-note3] 。名醫耆域為佛陀敷藥並且包紮傷口。之後,耆域 就進城去治療其他的病人,但答應在傍晚前趕回來,將包紮拆掉。當天晚上,耆域要回 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提早關了,而無法回去照顧佛陀。這令他很懊惱,因為包紮若不 及時拿掉,病情會加重。

當天晚上,佛陀判斷耆域無法回來,就要阿難協助他把包紮拿掉,卻發現傷口已經 痊癒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趕回來時,問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覺劇痛和不舒服呢?佛陀 回答說:「耆域!證悟成為佛陀以後,我就具足隨時都可以止息苦痛和憂愁的能力。」 佛陀接著解釋解脫聖者的心性。


七~二、阿羅漢不執著

正念現前的人精進修行,如同天鵝飛離沼澤,他們不樂在家 [dhp-a-091-note] ,而正信出家。 (偈91)

佛陀和眾多比丘有一年在王舍城結夏安居。安居結束前約兩星期的時候,佛陀預先告訴比丘,安居後要離開王舍城,要比丘們預做準備 [dhp-a-091-note2] 。有些比丘便開始縫製新袈裟並加以染色,有些人則洗滌舊袈裟。但當比丘們看見大迦葉尊者也在洗袈裟時,心中想著:「王舍城裏裏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大迦葉尊者,並且供養一切所需的物品。這種情形下,大迦葉卻要追隨佛陀,離開他們,這樣做對嗎?」

十五天後,在離去的前夕,佛陀認為可能有一些供養典禮儀式、比丘剃度和喪禮等事情,所以比丘全部離去是不恰當的,因此決定要一些比丘留在王舍城,並要大迦葉留下來帶領他們。大迦葉尊者及其它幾位年輕比丘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聽到大迦葉尊者要留下來的消息時,其他比丘就說:「果然不出我們所料,大迦葉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你們認為大迦葉是執著王舍城的信徒和他們的供養嗎?你們錯了!大迦葉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來的,大迦葉不執著一切事物!」


七~三、儲藏米穀的比丘

阿羅漢不積聚 [dhp-a-092-note] ,進食時如實知進食的意義 [dhp-a-092-note2] 。阿羅漢以解脫為修行的目的,解脫即是空、無相 [dhp-a-092-note3] 。阿羅漢不輪迴,如同鳥在天空飛,蹤跡不可覓。 (偈 92)

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裡去化緣後,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並且吃完供養的食物。然後,他又回村子去化緣,直到化到足夠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穀加以乾燥,然後儲藏起來。這樣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緣了,所以每隔幾天,當他出禪定時,只要把預存的米重新泡水後就可以再吃了。其他比丘對他儲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為然,就向佛陀報告。佛陀明白,其他比丘若也跟進貝拉斯沙的做法,就會氾濫誤用,所以禁止比丘們儲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丘們要保持簡單純樸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質束縛。

至於貝拉斯沙本人,一來他儲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儲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這麼做,不是由於貪心,而是想節省時間來禪修,所以佛陀就宣稱貝拉斯沙是無辜的,不必接受處罰。佛陀更進一步解釋說,阿羅漢不儲藏任務東西,同時,阿羅漢進食時,具有正確的觀照。


七~四、阿那律陀比丘和女天神

阿羅漢的諸漏已盡,不執著飲食,阿羅漢以解脫為修行的目的,解脫即是空、無相。阿羅漢的行境如鳥飛過天空,無跡可尋。 (偈 93)

阿那律陀比丘有一天在找尋廢棄的布料來做袈裟,因為他的舊袈裟已經破損不堪了。女天神闍鄰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見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塊好布料,放在垃圾中比較明顯的地方。阿那律陀因此找到這三件布料,就帶回精舍。佛陀和眾多比丘也回到精舍,一起幫他縫製袈裟。

這時候,闍鄰尼也化身成年輕的女子,到村子來。當她聽說佛陀和比丘也來到精舍,協助阿那律陀縫製袈裟時,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養,結果供養的食物比實際需要的超出很多。其它比丘看見多餘的食物,就說:「阿那律陀應該要他的親朋和信徒供養足夠的食物就好了。當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這樣多的信徒!」

佛陀勸誡他們:「比丘們!不要以為阿那律陀向他的信徒要求供養米粥和其它的食物。他什麼也沒有要求。今天早上,這些過多的供養,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結果。」


七~五、帝釋敬重摩訶迦旃延尊者

諸根寂靜的人,如善御者馴服的馬匹;沒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諸天也仰慕。 (偈 94)

有一次,結夏安居結束日,正是月圓的日子。帝釋率領眾多天神前往毘舍佉興建的東園鹿子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僧伽中地摩訶迦旃延尊者因為在遙遠的阿槃提結夏安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為他保留了空位子。當帝釋以鮮花和素香向佛陀頂禮問訊時,看到保留給摩訶迦旃延尊者的位子,他說多麼希望尊者也在精舍裡接受他的禮敬。這時候,摩訶迦旃延尊者突然出現,帝釋歡喜異常,立刻獻上鮮花致敬。

比丘們對帝釋崇仰摩訶迦旃延尊者的舉動大受感動,有些比丘則認為帝釋偏心。佛陀就向他們說:「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樂的人。」


七~六、比丘控訴舍利弗

阿羅漢猶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憤怒;阿羅漢虔誠堅定,一如因陀揭羅 [dhp-a-095-note] ;阿羅漢內心安祥清淨,如無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輪迴。 (偈 95)

結夏安居結束時,舍利弗正準備與其它比丘一同外出。有位對舍利弗懷有怨懣的年輕比丘卻向佛陀抱怨說,舍利弗辱罵,鞭打他。佛陀就請人召請舍利弗來解釋,舍利弗不辯別自己的清白,卻說:「世尊!堅定持戒並且觀身的比丘,若有對不起其它比丘的行為,怎麼可能不道歉,就逕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樣,花卉綻放時,沒有任何喜悅的感覺,垃圾與糞堆積在上面,也不憤怒。我也像門墊、乞丐、斷腳的公牛一般,對污穢的血肉之軀感到厭惡,不再執著於它。」

舍利弗謙虛地說完之後,犯錯的年輕比丘深感愧疚,承認自己指控舍利弗的錯誤。佛陀建議舍利弗接受年輕比丘的道歉,免得年輕比丘將來受業報。年輕比丘就恭敬地懇求舍利弗寬恕。舍利弗也誠摯的原諒他,並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對的地方,也請他能原諒 [dhp-a-095-note2]

所有在場的比丘都讚嘆舍利弗,佛陀說: 「比丘們!像舍利弗這樣的阿羅漢不懷任何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門柱一樣的耐心、寬容和堅定,他的內心永遠祥和、清淨。」


七~七、一眼失明

阿羅漢的身口意清淨;阿羅漢智慧具足,究竟解脫,究境寂靜,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偈 96)

有一位七歲的男孩,由於父親殷切的盼望,而出家為沙彌。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個觀想題目。剃度時,他專注觀想,也因為這觀想和前世的善業,剃度之後,他就證得聖果。

後來,提舍尊者在沙彌的陪同下,出發前往舍衛城,準備向佛陀頂禮。

半路上,他們暫宿某一村落的精舍。當天晚上提舍入睡後,沙彌卻徹夜坐在提舍的身邊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時候,稍為睡臥一會。

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認為該是搖醒沙彌的時候了,於是用扇子搖醒小沙彌。但不幸的,扇柄卻打傷了他的一隻眼睛。小沙彌急忙用單手遮住受傷的眼睛,出去打水,準備給提舍尊者洗臉,並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當他單手捧水給提舍時,尊者告誡他,服務別人時,應該用雙手。這時候,尊者才發現小沙彌的一眼已經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剎那間,尊者明白小沙彌實在是一位高貴的人,他深感歉疚,謙虛地向小沙彌道歉。但小沙彌告訴他,這既不是尊者錯,也不是他自己的錯,而是業報。小沙彌更請尊者不要因此難過,但尊者卻無法忘懷這件不幸的意外。

後來,他們繼續上路,終於抵達佛陀停留的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知道路上所發生的事,就說:
「阿羅漢不與人動氣,阿羅漢克制感官的衝動,內心究竟寧靜、安祥。」


七~八、只靠信仰無法證得涅槃

阿羅漢自證涅槃而不輕信;阿羅漢不再生死輪迴,不再造業,斷除所有的貪欲;阿羅漢是無上士。 (偈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丘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禮敬。佛陀知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請舍利弗來,並且在他們面前問舍利弗:「舍利弗!你相信觀身能證得涅槃嗎?」

「世尊!關於觀身而證得涅槃這件事,我並不只因為信仰佛陀 [dhp-a-097-note] 就相信這種說法,只有未親身證得涅槃的人才會接受別人這種說法。」很多比丘不明白舍利弗話中的涵意,而在內心想著:「舍利弗至今尚未放棄錯誤的見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釋說:「比丘們!舍利弗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認觀身可以證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於他個人的親身體證,而不只是因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說的關係。』事實上,舍利弗信仰佛陀,舍利弗也相信善惡業報。」


七~九、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間,平地或丘陵,阿羅漢居住的地方,一切安樂。 (偈 98)

離婆達是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沒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據當時的習俗,急著要他趕快結婚。所以在離婆達還很年輕時就安排他和一年輕女子成親。婚禮當天,賓客中有位高齡一百二十歲的女士,離婆達看見她時,就明白世事不離生、老、 病、死的變化,於是決定像長兄舍利弗一樣出家。他就離開家庭,直接到一處有三十位比丘的精舍去。而舍利弗已經事先請求這些比丘,如果離婆達提出願望時,就讓他成為沙彌,離婆達因此順利成為沙彌。

這些比丘給離婆達一個禪修的題目,他於是離開精舍到遙遠的林子裡去禪修。結夏安居結束時,離婆達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舍利弗請佛陀允許他去見離婆達,佛陀說他也要去。所以,佛陀、舍利弗、尸婆離和諸位比丘就一齊前去探視離婆達。

這段路程很長,而且路況不佳,人煙也很少,但天神們供應了所有的必需品。離婆達知道佛陀要來,也預先安排。他運用神通,為佛陀造了一座特別的精舍,並為其他比丘安排適當的居處,使眾人在停留期間能夠安住。


七~十、誘惑比丘的妓女

林野寂靜處,世人所不愛;阿羅漢遠離欲樂,歡喜安住林野寂靜處。 (偈 99)

有一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禪修題目後,到一處老舊的花園去禪修。當他正在禪修的時候,一位生性多疑的女子也來到這裡。卻見四下無人,只有一位比丘結跏趺坐,就想到:「我要使這比丘心思迷惑!」於是她走到比丘面前,反反覆覆地把自己的內衣退下、穿上;弄散頭髮,四處搖曳再予以繫好;而且鼓掌、放聲大笑。因為她的放浪形骸,使得這比丘全身思緒起伏,激盪不已。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迷惑了。

這時候,佛陀在精舍裡,心中記掛著這位比丘禪修的進展,就透過天眼而看見那女子的邪惡行為,正困惑著比丘。佛陀透過神通向比丘說:「比丘!追尋欲樂的人所流連的地方沒有喜悅可言。沒有激情的人所聚集的地方則充滿喜悅!」佛陀並且放光,示現在比丘面前,向他說法,這比丘因此證得阿羅漢果。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八品 千品

  • 第八品 千品 目錄
第八品 千品
八~一、行刑者的命運(dhp_100) 八~二、證阿羅漢果最快的方法(dhp_101) 八~三、嫁小偷的富家女(dhp_102_103)
八~四、賭博的得失(dhp_104_105) 八~五、往生梵天的方法(dhp_106) 八~六、火祭不究竟(dhp_107)
八~七、用動物祭祀的婆羅門(dhp_108) 八~八、佛陀保護男孩(dhp_109) 八~九、沙其卡沙彌的奇蹟(dhp_110)
八~十、喬達那尊者和搶匪們(dhp_111) 八~十一、自殺時證得聖果的沙帕達沙(dhp_112) 八~十二、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dhp_113)
八~十三、死而復生(dhp_114) 八~十四、疏於照顧母親的子女(dhp_115)  

八~一、行刑者的命運

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話,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話,聽聞之後,可以使人寂靜。 (偈 100) [dhp-a-100-note]

坦巴達提卡擔任政府行刑者的任務屆滿五十五年後正式退休。在擔任行刑者之前,他曾經是一名小偷。退休後有一天,他到河中去沐浴,並且攜帶特別的食物回家。回家後,正要享受這份美味時,卻看見剛出禪定的舍利弗站在門口,這時候他心裡想著:「我這一生,都在行刑處決小偷,現在我應該供養這位比丘。」所以就邀請舍利弗進入屋內,並尊敬地供養食物。

供養後,舍利弗向他說佛法。但坦巴達提卡卻無法集中心思聽講,因為他的心思受到過去擔任行刑人時種種往事的干擾。舍利弗明白他的困擾,為了導正他的心念,就機敏地問他是否出於憤怒、仇恨而行刑?或只是執行公務而已。坦巴達提卡回答說,他只是接受國王的命令,自己沒有任何殺人的惡意或願望。

「既然如此,你有何罪過可言!」舍利弗說。

舍利弗的說法讓坦巴達提卡內心較為寧靜,就請舍利弗繼續說法。這時,他專心聞法,更具耐心與理解力。聞法後,他恭送舍利弗走了一段路,然後獨自回家,但卻意外喪生。

當天傍晚,佛陀抵達比丘的聚會時,比丘們告訴佛陀有關坦巴達提卡的惡訊,並請問他往生何處。佛陀說,雖然坦巴達提卡今生造惡業,但後來領悟佛法,所以往生兜率天。比丘們卻懷疑,一個造做惡業的人,怎麼可能只聽聞一次佛法後,就獲得如此殊勝的法益。佛陀向他們解釋說,時間長短不是問題,如果能夠正確理解的話,極使一句法語也可以帶來莫大的法益。


八~二、證阿羅漢果最快的方法

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偈語,聽聞之後,使人趣入寂靜。 (偈 101)

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發生海難,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喪生了。這唯一活命的人抓住一片木板,最後漂流到輸帕羅卡港。上岸後,他用一片樹皮遮住身子,坐在人們可以看得見的地方。有些過往的行人給他食物,有些人則以為他是聖者,而向他致敬。另外有人給他衣服穿,但他卻不接受,因為他害怕穿上衣服以後,人們會降低對他的敬意。同時,有些人認為他是阿羅漢,他也就自以為是阿羅漢。因此,人們稱呼他「婆醯迦達如斯亞」。

大約在這時候,他某一世的朋友摩訶布拉瑪看見婆醯迦誤入歧途,覺得引導他回正道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在晚上時候,摩訶布拉瑪就去找婆醯迦,並告訴他:「婆醯迦!你還不是阿羅漢,更重要的是,你還沒有成為阿羅漢的德行。」婆醯迦聽完朋友的話,抬起頭來:「是啊!我必須承認,正如你所說的,我不是阿羅漢。我現在明白自己犯了大錯。但是,究竟在這世間上,誰是阿羅漢?」摩訶布拉瑪就勸告他去舍衛城,請佛陀助他一臂之力。

婆醯迦明白自己犯了大錯,非常沮喪,就直接到舍衛城去見佛陀。後來,他看見佛陀和比丘們正在化緣,就很恭敬地跟上去,請求佛陀教他佛法,佛陀告訴他,現在正在化緣,不是說法的時間。

「尊者!沒有人瞭解你我生命中的危險,所以請教我佛法吧!」婆醯迦繼續懇求。

佛陀知道婆醯迦的程度無法了解佛法,而且,婆醯迦剛才長途跋涉,驟然得遇佛陀,內心正雀躍不已,所以無法立刻接受佛法。佛陀不願在這種情況下立即向他說法,而希望等他內心平靜下來時,再向他說法,他也才能心領神會。但婆醯迦仍固執的懇請,佛陀只好站在路上對他說:

「婆醯迦!當你看東西的時候,就只看見那件東西;聽聲音的時候,就只聽見那聲音;聞、嚐、觸任何東西時,就只是聞、嚐和觸那東西;想事情時,就全神想那件事情。」

婆醯迦如法奉行,同時因為全神貫注,他的過去善業現前,而證得阿羅漢果。他於是懇請佛陀允許他加入僧伽,佛陀要他先準備三衣、缽和比丘必備的東西。但當他出去籌備的時候,卻被一隻動物攻擊致死。後來,佛陀和比丘進食完畢後,在路上發現婆醯迦的屍體。佛陀要比丘們把他的屍體火化,把遺物供養在浮圖中。

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佛陀說婆醯迦已經證入涅槃。佛陀並且說婆醯迦是最快證得神通的人。比丘對佛陀的說法感到困惑,就問佛陀,婆醯迦在何時、如何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婆醯迦在路上聽我說法時,就證得阿羅漢果。」比丘卻懷疑怎麼可能只聽幾句法語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法句或說法時間的長短與證果快慢無關。」


八~三、嫁小偷的富家女

唱誦毫無義理的百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法句,聽聞之後,使人內心寧靜。 (偈 102)

在戰場上戰勝百萬雄獅的人,不如克己者,才是最尊貴的勝利者。 (偈 103)


拘達娜是舍衛城裡一位富翁的女兒,一直過著平靜、深居簡出的日子。但是有一天,她看見一位將要被處決的小偷時,剎那間就愛上他了。從此以後她拒絕吃飯,除非能 嫁給他,否則她也不願活下去。

拘達娜的父母只好向國王的官員行賄,換取小偷的生命,然後將她嫁給他。雖然她非常愛他,但他卻只愛她的財富。有一天,他說服她把所有的首飾裝戴在身上,然後告訴她,他想供養山靈,答謝它們在他生命危險的時候拯救他。說完後,他就帶她往山頂上走去。但是他們抵達山頂時,他卻說要殺了她,以便佔有她的首飾。她懇求他只拿走首飾,而饒她一命,但他悍然拒絕。這時候,她明白若不除去他,自己非死不可,所以必需謹慎、機智應付。她於是告訴他,既然他們只能再相處幾分鐘,她想最後一次向他 頂禮,說著,她就繞著他緩緩的走,並趁機從他的背後把他推下山去。

住在山頂的天神目睹整個事件的過程後,鼓掌讚許她的作為,並且說:「不只男性有智慧,女性也能具足智慧,並且在今生今世就展現智慧!」

經過這件事情後,她不想再回家了,就把所有的首飾掛在樹上,然後一個人到處流浪,也不知道究竟該到那裡去。後來,她碰巧來到女遊行外道居住的地方,就成為她們其中的一員。她們教她所有的詭辯技巧。由於聰穎,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全掌握其中的訣竅。這時候,這些女遊行外道就告訴她四處去雲遊,她們也告訴她,如果有人能夠回答她的所有詰問,就拜此人為師。從此以後,她就到國內所有地方去雲遊,公開向所有 的人挑戰。很多著名的人士接受她的挑戰,但沒有人駁倒她。

最後,她來到舍衛城。進城之前,她一如往常,把一隻樹枝插在一土堆上,公開挑戰所有人。舍利弗尊者接受她的挑戰,她詢問舍利弗非常多的問題,而舍利弗也一一加以解答。問完之後,輪到舍利弗發問,他只問她一句話:「“一”是什麼?」 [dhp-a-102-note] 她卻張口結舌,無法回答,就央請舍利弗解釋它的涵意。舍利弗建議她先出家為比丘尼,她也信守諾言地服從舍利弗的建議,正信出家為比丘尼,並且精進奉行舍利弗的教導, 而在幾天之內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有些比丘針對此事請教佛陀:「拘達娜比丘尼真的可能在只聽聞少許的法義就證得阿羅漢果嗎?」

佛陀說:「比丘們!不要以多少來判斷法義,一句法義比一百句毫無意義的言語更發人深省。」


八~四、賭博的得失

克服自己,勝過征服他人;天神、樂神、魔王波旬或梵天都無法戰勝克己、節制的人。 (偈104/105)

有一位婆羅門告訴佛陀:「尊者,我認為你只知有法益的修行,對無益的事一無所知。」佛陀說他也了解無益且有害的事。佛陀就列舉六種會消耗財產的行為:

  1. 太陽高掛了才起床 (2) 疏懶成性 (3) 殘暴 (4) 沉溺毒品(尤其指酒) 而昏醉迷糊 (5) 惹人懷疑的時間內,獨自在街上閒逛 (6) 邪淫。

佛陀接著問這婆羅門如何維生,婆羅門回答說以賭博維生 [dhp-a-105-note] 。佛陀再問他輸贏情形,當婆羅門回答說有輸有贏時,佛陀說:「在賭博中獲勝,無法與克服煩惱的成就相比。」


八~五、往生梵天的方法

與其百年間每月供養成千上百的祭祀,不如頃刻之間供養修行的人,如是供養,勝過百年的祭祀。 (偈 106)

舍利弗的叔叔是一位婆羅門,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他的叔叔回答說,他每個月供養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將來能往生梵天。舍利弗告訴他說,他的老師們並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說完後,舍利弗更引領叔叔去見佛陀,並請求佛陀開示 確實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舍利弗的叔叔說:「供養一湯匙的食物給真正的聖人,比你供養那些不值得 供養的人更好。」


八~六、火祭不究竟

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頃刻之間供養修行的人,如是供養,勝過百年的火祭。 [dhp-a-107-note] (偈107)

舍利弗的侄子是一位婆羅門。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他的侄子回答說,他每個月都在火祭中犧牲一隻羊,期望將來能往生梵天。舍利弗告訴他說,他的老師們一直給他錯誤的教法,他的老師們根本不知如何往生梵天。

然後,舍利弗引領侄子去見佛陀,佛陀就教他確實可以往生梵天的佛法,並告訴他說:「頃刻之間,頂禮真正的聖人比火祭犧牲一百年好。」


八~七、用動物祭祀的婆羅門

世間人為追求功德,而在節慶的時候施捨與供養,所得到的功德,不如禮敬聖者的四分之一。 (偈 108)

有一次,舍利弗問一位婆羅門的朋友,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他朋友回答說,他長久以來都提供大量的祭祀犧牲,希望來生能往生梵天。 舍利弗告訴朋友說,他的老師們一直教導他虛幻的希望,他的老師們根本不知道往生梵天的方法。舍利弗就引導他去見佛陀,請佛陀教他往生梵天的方法。

佛陀說:「婆羅門,即使僅是頃刻間頂禮聖者,也比整年度所供奉的大大小小祭祀犧牲,要來得好。」


八~八、佛陀保護男孩

經常禮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長:長壽、美貌、幸福和力量。 (偈 109)

從前,有兩位隱士共同居住在一起,並且一起修習苦行多年。後來,其中一位還俗,並且結了婚。當他的兒子出生後,他們夫妻兩人便帶著兒子去拜訪仍在苦行的隱士。這隱士看見他們時,對他們說:「願你們長命百歲!」但卻對男孩不說任何好話。他們十分困惑,問隱士為何對孩子保持沉默。隱士告訴他們這孩子只能再活七天,雖然他無法拯救孩子,但佛陀可能有辦法。

他們就帶著孩子去找佛陀。當兩人向佛陀頂禮問訊時,佛陀也只說:「願你們長命百歲!」而無言以對他們的孩子。佛陀知道男孩來日無多,為了防止孩子夭壽,佛陀吩咐他們在家門前搭起帳蓬,然後把孩子放在蓬內的床上。佛陀也派遣幾位比丘前去唸誦「護經」 [dhp-a-109-note] 七天。第七天,佛陀親自來到帳蓬,天神們也來了。這時候,一隻惡魔也在門口等待機會要奪走男孩的生命,但眾多天神繼續來臨,惡魔只好後退,讓出位子給天神們,結果,它只能站在離男孩很遠的地方。那天晚上,比丘們徹夜唸誦護經,男孩也因此獲救。第二天,男孩被人家從床上抱起來向佛陀致敬意,佛陀對男孩說:「願你長壽!」有人問佛陀,這孩子能活多久,佛陀說一百二十歲。因此人們就稱呼這孩子為亞育瓦達那(意思是長壽的孩子)。

男孩長大後,和他的朋友和信徒在國境內到處參訪。有一天,他們抵達祇樹給孤獨園時,園裏的比丘們認出他來,比丘就問佛陀說:「有沒有辦法使眾生長壽?」

「尊敬崇仰老者和智慧與德行兼備的人,可以讓人得到長壽、美貌、幸福和力量。」


八~九、沙其卡沙彌的奇蹟

若長命百歲,但破戒,放逸,不如持戒,修禪定一天。 (偈 110)

有一天,三十位比丘各自從佛陀得到禪修的題目後,到遠離舍衛城的一個大村落去。這時候,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群搶匪要用活人去供養森林的守護靈,他們就到林子裡的精舍去,命令比丘們交出一位比丘,做為祭祀的犧牲。每一位比丘,不管年齡大小,都願意犧牲,其中有一位小沙彌沙其卡,他是受舍利弗指派前來的,雖然仍是稚齡孩童,但由於累世以來積聚了眾多善業,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他透露說他的老師─舍利弗預知這次行程會有危險,所以特意安排他陪同其他比丘一起來,而且他應該隨搶匪去。其他比丘聽他這麼一說,雖然很勉強,但他們對舍利弗深具信心,便同意由小沙彌隨搶匪去。

搶匪的祭祀準備就緒後,搶匪頭目就高舉著劍,朝小沙彌重重擊下,小沙彌這時候正在禪定中,結果劍不僅沒有砍傷小沙彌,反而彎曲變形。頭目就另外換一把劍,再砍下去,這次整柄劍向上直彎,也同樣不能傷到小沙彌的一根汗毛。這兩次的異常現象讓搶匪頭目震驚不已而放下劍,並且向小沙彌下跪,請求原諒。其他搶匪全都訝異不已,也一齊認錯。他們要求能夠追隨小沙彌修行,小沙彌便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小沙彌就在這些新比丘的陪同下回林子的精舍去,其他比丘看見他回來都很高興,也鬆了口氣,大家就回祇樹給孤獨園向他們的老師舍利弗禮敬。之後,他們去見佛陀。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即使長命百歲但犯下搶奪、偷盜或種種罪行,失命就毫無意義;德行具足的活一天比污穢的百年歲月更有價值 。」


八~十、喬達那尊者和搶匪們

若長命百歲,但愚癡、放逸,不如具足智慧且修禪定一天。 (偈 111)

喬達那尊者從佛陀得到禪修觀想的題目後,到森林中去禪修,並且證得聖果。證得聖果後,他出發回精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路上,他停下來稍微休息一下,就坐在石板上,而進入禪定。這時候一群剛打劫村子的搶匪們也來到他休息的地方。他們誤以為他是個樹樁,就在他身上周圍放置他們搶奪來的贓物。第二天,天亮時,他們才發覺原來他是活生生的眾生,但他們卻又錯以為他是惡魔,嚇得想要急忙逃走。

喬達那告訴他們,他只是位比丘,不是惡魔,請他們不要害怕。搶匪們對他的話感到訝異,就請他原諒他們誤認他是樹樁的錯誤,他們也決定出家修行。

喬達那就在他們的陪伴下回到精舍,並且向佛陀報告事情的經過。 佛陀告誡他們:「如果長命百歲,但是無明,盡做傻事,也是無益的人生;現在你們都已經明白佛法,變得有智慧了,所以,當一天有智慧的人比長年無明的人更有價值!」 這些新出家的比丘從此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努力成就自己的道業。


八~十一、自殺時證得聖果的沙帕達沙

若長命百歲,但怠惰,精神不振,不如一天的精進。 (偈112)

從前有一位比丘對自己無法證得聖果感到十分沮喪,同時覺得還俗既不恰當也是件羞恥的事,所以他認為自行結束生命比較恰當。他就把手放進裝有毒蛇的罐子,但罐中的蛇沒有咬他,這是他以前的善業保護他的緣故。後來,他又拿刀片企圖割喉自殺,但當他把刀片放在喉嚨的時候,他回想起自己今生做為一位比丘,在修行時所證得的清淨時,他的身心充滿喜悅。他接著超脫這份法喜,轉移心念至智慧的培養,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他回到精舍時,其他比丘問他去那裏了?他回答說他企圖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又問他,既然如此,他現在怎麼又在這裏呢?

「我本想用這把刀子割喉嚨,但我現在已經用智慧的劍斬除所有的煩惱。」他說。

這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沙帕達沙自稱在企圖自殺時證得阿羅漢果,千鈞一髮的時刻,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嗎?」

「有可能,對精進修習止觀的修行人是有可能的。剎那間證得阿羅漢果是可能的,甚至當比丘經行時,腳尚未踏下去之前,都有可能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 [dhp-a-112-note]


八~十二、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

若長命百歲,但不知世事生滅的實相,不如如實知見生滅法的一天。 (偈 113) [dhp-a-113-note]

波她卡娜是舍衛城中一位富翁的女兒,十分美麗,父母又對她愛護有加。但她卻愛上家裡的一位男僕,和他私奔到離舍衛城很遠的一個村子去。後來,她懷孕了,當分娩日子快到的時候,她好幾次請求丈夫允許她回家生產,但她丈夫每次都害怕遭到他丈人的毒打而拒絕她的懇請。有一天,她趁丈夫不在家的時候,悄悄出發回娘家去。但是,她丈夫卻追上她,請她回家去,但她加以拒絕。這時候,她分娩的時刻到了,就在附近的草叢中產下一子,然後與丈夫一起回家。

她再度懷孕的時候,也希望回家生產,但丈夫也加以拒絕。產期快到了,她只好又悄悄地帶著大兒子,出發回舍衛城的娘家。當丈夫追上她時,她產前劇痛加速,即將分娩,這時候天又下著大雨,丈夫急忙去找了個較穩當的地方。當他正在整理場地時,卻被一條劇毒的蛇咬到,當場死亡。這時候,波她卡娜已經生下孩子。第二天,她四處尋找丈夫,卻發現丈夫的屍首,她內心非常悲傷,認為丈夫的死都是自己害的,而十分內疚,就繼續回舍衛城找父母。

但由於下了一整夜的雨,溪水上漲,她無法一次帶二個兒子過河,就把大兒子安置在河這岸,先帶初生嬰兒渡河,並且把他放在對岸,然後自己再渡河折返這岸。當她正在河中央時,一隻在嬰兒上空盤旋的老鷹,以為嬰兒是塊肉,波她卡娜急忙大聲嘶喊,想嚇走老鷹,但老鷹仍然俯衝直下,奪走她的嬰兒。而在這岸的大兒子聽見母親在河中喊叫,以為母親在叫他,就自行邁向河中,但不幸地被強烈的河水沖走。波她卡娜一天之內喪夫又連喪二子。

她放聲慟哭:「小兒子被老鷹奪走,大兒子被河水沖走,丈夫被毒蛇咬死。」然後她遇見一位來自舍衛城的人,她淚眼盈眶的打聽她父母的消息,這人告訴她,昨晚的暴雨使她父母的房子全部倒塌,她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全部罹難,並且已經火化了。聽到這悲慘的消息,她徹徹底底地崩潰,完全瘋了。甚至不知道身上的衣服已經掉落地上,身子半裸,仍然滿街狂奔,嘶聲哭喊:「可憐的我啊!老天啊!」

這時候,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說法的佛陀看見她在外面,就運用神通使她前來加入聽法大眾中。當人群看見她走過來時卻想阻止她前進:「不要讓這瘋女人進來!」但佛陀制止他們。當她走到可以聽見佛陀說話的距離時,佛陀告訴她控制自己的心念,使心平穩下來,等她回神過來,才驀然察覺自己的裙子不見了,就安靜的蹲下來,並接下別人遞來的一布塊,遮掩自己。她接著向佛陀訴說她不幸的遭遇─兩個兒子、丈夫、父母和唯一的兄弟全都罹難的經過。

佛陀安慰她:「波她卡娜,不要恐懼!你已經安止於一位可以真正保護並指引你的人了,在過往的生死輪迴中,你為兒子、丈夫、父母、兄弟所流過的眼淚已經夠多了。」佛陀進一步向她說《無始相應經》(此經討論無窮盡的生死輪迴), 這時候她如釋重擔而漸漸平穩下來,佛陀又說,人不應該過度擔憂逝世的人,反而應該清淨自己,精進努力,俾能證入涅槃。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波她卡娜明白生命的無常,而對可以引領人們解脫生死輪迴的佛法建立信心。

從此以後,她就出家為比丘尼。有一天,她用壺中水洗腳,當她第一次潑水時,水只向前流了一下子就消失了;她第二次潑水時,水比第一次的時候更往前流動了一段距離,才消失不見;而第三次潑出去的水流動的距離更長,當她看著這三次的潑水所造成不同的流動情形時,恍然明白眾生生命的三個階段(前世、今生、來世)。這時候,在祇樹給孤獨園的佛陀透過神通,知道她的想法,便放光,告誡她:「波她卡娜,妳的想法正確,妳已經確實明白五蘊的實相了,如果有人長命百歲,但卻不明白五蘊無常,苦、空的道理,也是枉費一生的。」波她卡娜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備註:請參考另一偈頌 Dhp. 288~289 :「 兒女不是究竟的依止


八~十三、死而復生

若長命百歲,但不知非緣起法的涅槃,不如一日一夜徹底明白非緣起法的涅槃。 (偈 114)

吉離舍瞿曇彌是舍衛城的人,因為身材苗條,所以人們稱呼她吉離舍瞿曇彌。後來,她嫁給一位年輕的富翁,也生了一個兒子。但她的兒子卻在剛學會走路時因故去世了。她為此痛苦逾恆,就抱著兒子的屍首,到處請求人家,能不能救救她的兒子。人們認為她已經瘋了,但有位智者,看見她可憐的樣子,就決定送她去見佛陀。

這位智者告訴她:「妳應該去見佛陀,他有妳想要的藥,去吧!」她就去請求佛陀給她可以救活兒子的藥。

佛陀知道她心思紊亂,便答應救活她的兒子,但要她先到村子裡,去找從未有親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來。她心想有救活兒子的希望,一下子興奮過頭,沒能仔細思量佛 陀話中的含意,就挨家挨戶的問。每戶人家都很樂意幫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過的人家。天色漸漸向晚時,她才明白不只她有親人過世,而且,她也知道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還多。她的態度因此變了,不再執著於兒子的屍首,她也明白佛陀 已經教導她最珍貴的道理:有生就有死。

她埋葬完兒子後,就回去告訴佛陀,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的人家。佛陀說:「瞿曇彌!妳不可以錯誤地以為只有妳的兒子喪生。現在妳已經明白,眾生都會死亡。眾生欲望尚未滿足之前,死亡就奪走人的生命。」

吉離舍瞿曇彌明白生命的變化和無常之後,決定放棄世間的生活,便請求佛陀允許她加入尼僧團。佛陀就送她去尼僧團,並要尼僧團接納她成為比丘尼。

她非常勤奮,經常正念現前,察覺自己的修行職責,並且精進修行,去除煩惱。

一天夜晚,她點燃油燈,並且在距離油燈不遠處坐下,然後集中心念,觀察火燄。她發現火燄明滅不斷,這時她心中如此想到:「一如火燄明滅不斷,世上一切眾生也都 如此,生滅不斷(有人生,有人滅),只有證得涅槃的人才不會生滅。」

這時候,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透過神通,明白她的修行進展,就放光,勸誡她繼續觀想諸法無常,並且說:「若長命百歲,但不知無為法的涅槃,不如一日一夜徹底明白涅槃。」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她就證得阿羅漢果。

備註:請參考另一偈頌 Dhp. 287 :「 眾生皆會死


八~十四、疏於照顧母親的子女

若長命百歲,但不知究竟正法,不如得見究竟正法一天。 (偈 115)

舍衛城中有對夫婦,生育有幾位兒女。這些兒女都結婚了而且一家和樂。後來,丈夫去世了,他的妻子巴戶普提卡沒有分財產給兒女。他的兒女想要分財產,就告訴她:「母親,現在父親已經過世了,妳擁有家產有什麼用呢?我們難道無法照顧妳嗎?」他們一再地向母親如此表示,巴戶普提卡也相信他們會照顧她,就把所有的財產分給兒女 ,一絲一毫也沒留給自己。

分完財產後,她先到大兒子家去,但不久,大媳婦就抱怨:「妳就知道到我們家住,好像分給我們兩份財產似的。」她就到二兒子家去,但同樣的事情也發生了,她只好一個兒子接著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接著一個女兒的家到處去,但沒有任何一位兒女願意 長期照顧她,也沒有任何一位兒女尊重她。

她也因為對兒女十分失望,而出家為比丘尼。她明白自己晚年才出家,不能放逸,必須利用生命中剩餘的時光好好修行,所以,她日夜修習、禪修。佛陀從祇樹給孤獨園透過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況,就放光,勸誡她:「即使長命百歲,但若不修習、奉行佛法,則生命毫無意義。」後來,她正念現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可參考二十三~三、故事 「父親與不肖的兒子們 」 Dhp. 324


第九品 惡品

  • 第九品 惡品 目錄
第九品 惡品
九~一、一位窮苦婆羅門的慷慨奉獻(dhp_116) 九~二、克制性欲(dhp_117) 九~三、女天神照顧大迦葉尊者(dhp_118)
九~四、給孤獨長者與守護神祇(dhp_119_120) 九~五、粗心大意的比丘(dhp_121) 九~六、供養少的富翁(dhp_122)
九~七、危險的旅程(dhp_123) 九~八、獵人全家領悟佛法(dhp_124) 九~九、獵人被自己的獵狗攻擊(dhp_125)
九~十、首飾工匠毆打無辜的比丘(dhp_126) 九~十一、惡報無法逃避(dhp_127) 九~十二、善覺王阻擋佛陀的去路(dhp_128)

九~一、一位窮苦婆羅門的慷慨奉獻

行善要趁早,並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惡,若遲疑,則心易於造作惡行。 (偈116)

舍衛城裡有一對夫婦,他們只有一件外套,所以夫婦兩人無法同時外出。因此,太太白天去精舍,先生就利用夜晚前往精舍。有一天晚上,先生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整個人法喜充滿,心中強烈地想把這件唯一的外套供養給佛陀。但是他明白,如果供養出去,他們夫婦兩人就沒有任何外套了。他因此猶豫不決而遲疑著,就這樣,初夜和中夜過去了,後夜來臨時,他在心裡告訴自己:「如果我再遲疑下去,就要失去斷除世間苦的機會了。我要立刻供養這件外套。」他於是把外套放在佛陀的腳下,並大聲叫著:「我戰勝自己了!我戰勝自己了!」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也在聽法的群眾中。當他聽到這些話時,就派人去調查原因。在得知這是那位婆羅門供養佛陀外套時所發出的聲音時,他說這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值得讚賞。國王就要手下送一件布料給這婆羅門,獎賞他虔誠的信仰和慷慨供養。不過,這婆羅門把國王賞賜的布料也供養給佛陀。國王因此又賞賜他兩件布料,這婆羅門也同樣的把它們供養給佛陀,不管國王獎賞幾件布料(每次都是上一次的兩倍),他都全數供養佛陀。最後當國王賞賜他三十二件布料時,他在國王的要求下,留下一件給自己,另一件給太太,其餘的三十件全部供養佛陀。

國王接著說,這婆羅門真正做到難捨能捨的事,應該給予更適當的獎賞。國王就派人回宮中拿來兩件非常昂貴的天鵝絨地毯,將它們賞賜給這婆羅門。他用這些地毯做成兩件覆罩,其中一件供養給佛陀。後來,國王再到祇樹給孤獨園時,看見婆羅門供養佛陀的覆罩時,心裡十分高興,又賞賜這婆羅門一番。

其他比丘知道這婆羅門的事情之後,就問佛陀:
「為什麼這婆羅門所做的善業,現世就立刻得到報應呢?」

「這婆羅門如果初夜時就供養,那麼他所得到的獎賞會更多。但他是在後夜才供養,獎賞就少了。一個人若要布施,應該馬上做,若遲疑,回報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甚至就不布施了,畢竟人心容易做惡業。」


九~二、克制性欲

人若已經作惡,切忌再犯,不可沉溺其中,不知自拔,惡貫滿盈時,必定受苦報。 (偈 117)

從前有一比丘名叫斯耶舍卡,他對出家修行的生活不滿意,並且有自慰的習慣。當佛陀知道他的行為時,告誡他不要做會導致他遠離清淨修持的行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丘不可沉溺於感官享樂的戒律。佛陀說這種行為要加以譴責。

「這種行為會使人產生苦痛。」佛陀說。


九~三、女天神照顧大迦葉尊者

人若已造善業,應持續做善業,善業多,必受樂報。 (偈 118) [dhp-a-118-note]

有一次,大迦葉尊者停留在畢缽離穴洞中,並且入禪定長達七天之久。當他出定後,希望提供機會給一個人,讓他能夠供養剛出定的修行人,就在這時候,他看見一位年輕的女子正在煮食物,就站在她門口化緣。年輕的女子看見大迦葉尊者時,滿心歡喜,她恭敬的說:「尊者!希望我這謙卑的供養,能夠使我明白究竟真理。」大迦葉尊者接受她的供養後,向她說隨喜:「希望你的願望能夠實現。」

後來,她被毒蛇咬到而喪生。她往生為忉利天的天神,擁有天神的一切榮耀。她知道自己所以能往生忉利天為天神,是因為供養大迦葉尊者的關係,所以十分感激他,便決定繼續做善事,使福報能持續下去。她每天清晨都到精舍去打掃周邊環境,把水壺裝滿水,並且做其它的工作。大迦葉尊者剛開始的時候以為是年輕沙彌的服務,後來,他發現竟然是一名女天神在做這些工作,就勸她不要再來精舍,避免別人說閒話。聽完大迦葉尊者的話後,她非常生氣,哭泣著向尊者懇求:「請你不要毀了我的福報!」

這時候,佛陀聽見她的哭聲,便放光安慰她說,雖然善事非常重要,但身為年輕女子,單身來精舍服務並不值得鼓勵。


九~四、給孤獨長者與守護神祇

造作惡業的人,在惡報未成熟時,可能享樂,一旦惡報成熟,則承受惡報。 (偈119)

造作善業的人,在業報尚未成熟時,可能受苦,一旦業報成熟,則享受善報。 (偈120)


給孤獨長者是祇樹給孤獨園的捐獻者。他不僅樂善好施,同時也是佛陀的虔誠信徒。他每天前往祇樹給孤獨園三次,向佛陀頂禮問訊。清晨的時候,他會帶著米粥前去,白天的時候帶適當的食物,夜晚的時候,則是醫藥和花。後來,他的家道中衰,但由於對佛法有信心,他不受貧窮影響,每天繼續供養。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護神祇在他的面前現身,告訴他:「我是守護神祇,長久以來你一直供養佛陀,從不為自己的未來打算,現在才會如此窮困。此後不要再供養佛陀了!好好照顧你的事業,再做一個富翁吧!」

給孤獨長者聽完守護神祇這些話後,就要求它離開他家。因為他的修持非常好,這守護神祇無法抗拒他的要求,只好離開,但卻無處可去,想回去,又怕給孤獨長者。只好去找帝釋,帝釋建議它做件善事,回報給孤獨長者,然後,請求他原諒。帝釋接著說:「有些商人向給孤獨長者借貸,至今未還,他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的財富,但卻被沖入海底,還有一些無主的財富藏在某某地方。去吧!把這些財富全找回來,塞滿給孤獨長者的家!」這守護神祇照著帝釋的話去做,給孤獨長者就又發達起來了。

當守護神祇告訴給孤獨長者,它的所作所為後,給孤獨長者允許它回來他家,並且帶它去見佛陀,佛陀告訴他們兩人:「人可能在很長的時間內無法享受善業的善報,也沒受到惡業的報應,但善惡業報遲早總會成熟的。」


九~五、粗心大意的比丘

不可小視 [dhp-a-121-note] 惡業,不要以為「我不受惡報」,要知道,點滴之水也可充滿水瓶;同理,愚癡的人雖然少許少許作惡,但必定會有惡貫滿盈的一天。 (偈121)

有位比丘每次從精舍拿臥榻、長凳或小凳去使用後,就把它留在外面,任其日曬 雨淋。其他比丘譴責他的粗心大意時,他就反駁:「我又不是故意的!況且,也沒有多大的損壞。」所以,他依然故我。

佛陀知道他的習性後,就請他來,並告誡他:「比丘!不可以這樣子處理事情,你不應該輕視惡行,即使它非常微細,如果變成習慣,小小過失也會變成大錯!」


九~六、供養少的富翁

不要輕蔑善業,不要以為「好處輪不到我」,要知道,點滴之水也可以充滿水瓶;同理,智者雖然少許少許作善業,必定會積聚一身的善業。 (偈122)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男子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大受感動,決定信受奉行。在那次的說法中,佛陀勸人不僅自己要布施,更要勸導他人也布施,因為如此,所獲得的功德會更大。這男子就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第二天到他家接受供養。他接著告訴每戶街坊鄰居,明天要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希望他們能隨份供養。這時候,有一位名字叫做畢拉潘達卡的富翁,看著這男子家家戶戶去穿梭時,心裡咕嚕著:「這討厭的傢伙!怎麼不估量自己的能力,獨自供養比丘就好了,卻要央求大夥兒跟他一齊供養呢?」所以他就要 這男子拿缽來,然後放進一些米、奶油和蜂蜜。這男子把富翁供養的這些東西單獨放,不和其他人的供養品混淆。富翁不曉得為什麼他的供養品要單獨放,他懷疑這男子如此做,是要別人知道身為富翁的他,卻小氣地只布施這麼少的東西,好羞辱他,所以就派 人跟著去看個究竟。

這男子把富翁布施的東西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然後將它們放入裝有其它供養品如米、咖哩和甜肉的各個壺罐中。這樣子,富翁就可以獲得較多的功德。富翁的僕人回去報告男子的處理方法時,富翁不知道這男子的意圖。第二天,他攜把刀子前去供養的地方,只要這男子敢公開他供養的東西這樣少,他就要殺了這男子。

但這男子向佛陀說:「尊者!這次的供養布施,是大家共同供養的。任何人供養的多少無關緊要。每個人都虔誠、慷慨供養。所以,希望所有人都獲得相同的功德。」

富翁聽完這男子的話後,明白自己誤會別人了,就請這男子原諒:「朋友!請原諒我對你心懷惡意。」佛陀聽到富翁的表白後,告誡富翁:「即使非常細微的善行,也不可以輕視。如果經常做小小的善行,它也會變成巨大的善業。」


九~七、危險的旅程

財富多但護衛少的人,不走險路;同理,珍惜生命的人避免有毒之物,人不應該造作惡業。 (偈123)

摩訶達那是舍衛城的一位富商。有一次,一群搶匪計劃搶劫他,卻苦無下手機會,他們打聽到摩訶達那將搭載裝滿貴重商品的車子外出,並且知道他也邀請一群比丘同行,因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摩訶達那甚至答應比丘們,會提供比丘們一路上所需要的任何東西。這群搶匪打聽到確實的消息後,就先行出發,並且在路上躲了起來,等待摩訶 達那一行人車的來臨。

但摩訶達那抵達搶匪躲藏的森林外圍時,就停了下來,準備停留幾天之後再上路。這些搶匪知道他們要駐紮幾天,就準備動手搶劫。而這時候摩訶達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他,便決定打道回府,搶匪探聽到車隊要回去了,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這時候,村子裡的一些人向摩訶達那通風報信,說搶匪已經移往他們回去的路上。

摩訶達那最後又決定停留在村子裡幾天,並且把這決定告訴同行的比丘,比丘們就自行回舍衛城。回去之後,他們向佛陀報告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佛陀告誡他們:「比丘,摩訶達那知道遠離被搶匪圍困的旅程,珍惜生命的人遠離有毒的人、事、物。同理,有智慧的比丘了解人生就像充滿危險的旅程,所以要精進努力,不犯惡行!」


九~八、獵人全家領悟佛法

手掌若沒有傷口,就可以捧持毒藥,毒藥不會傷害沒有傷口的人;
同理,不作惡業的人不受惡報。 (偈124)

王舍城中有一年輕的富家女確實了解佛法。有一天,一位名字叫做拘古塔米他的獵人到城裏來販賣獸肉。這年輕女孩一眼瞥見他時,就深深愛上他而跟隨他,後來並且與他結婚,一起住在一個小村落裡。時光荏苒,他們總共生育了七個孩子,也都長大成人,各自結婚了。一天清晨,佛陀觀察世間,發現這對夫婦一家人就要領悟佛法了,就前往這獵人設置在林子裡的陷阱去,並且在陷阱附近留下自己的腳跡,然後坐在離陷阱不遠的灌木陰影下。不久之後,獵人來查看陷阱,發現沒有動物落入陷阱,但卻在陷阱不遠處發現有人的腳跡。他斷定有人比他更早到這裡來,並且放掉陷阱中的動物,所以當他發現正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時,他認定佛陀就是放走動物的人。他一時怒火中燒而取出弓箭,準備向佛陀射去,正在拉弓時,卻全身僵住,無法動彈,像一座雕像。他的孩子們這時正好趕來,他們也認為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是父親的敵人,便取出弓箭,準備射佛陀,但也像他們父親一樣,全都動彈不得。

獵人的太太和所有的兒媳婦在家中等不到丈夫們回來,也都趕來了,當她看見獵人和所有的孩子都拿箭向著佛陀時,大聲地叫:「不可殺死我父親!」

獵人聽見太太的叫聲時,心中想著:「前面樹下的人一定是我丈人。」他們的孩子們也想著:「這人必定是我的外祖父。」有了這個想法之後,關愛之心油然生起。這時候獵人太太又說話了:「放下你們的弓和箭,向我的父親頂禮問訊吧!」佛陀知道這時候獵人和他的孩子們內心全部都沒有殺意了,就讓他們能夠動身子。他們放下弓箭後,一齊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在聽聞佛陀說法後全部明白佛法。

佛陀回精舍後向其他比丘敘說獵人全家的事。比丘就問:「世尊!已經了解佛法的獵人太太幫助丈夫和孩子們準備外出打獵的弓箭和羅網,仍然不算犯殺生之罪嗎?」

佛陀說:「證初果的人不殺生,他們不願意眾生為人所殺。獵人的妻子只是遵從獵人的命令而準備弓和箭,她心中從沒有幫助丈夫去殺生的念頭。手掌若沒有傷口,不會受毒藥感染;同理,她沒有作惡的意圖,所以她沒有犯任何的惡業。」


九~九、獵人被自己的獵狗攻擊

如果傷害與人無害、清淨無染的人,將會自作自受,如同在逆風的地方灑灰塵。 (偈125)

可拉是個獵人,一天早上,他和一群獵狗去打獵。路上,他遇見一位比丘正在化緣。他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心裡就嘀咕著:「看見這令人討厭的人,我今天一定不會有什麼收穫!」那一天,他真的什麼也沒獵到。回家的路上,他又遇見那位比丘正好從城市裡化緣回來。他一時憤怒難消,就放狗追咬比丘,還好這比丘跑得快,趕緊爬上樹,獵狗才咬不著他,獵人走到樹下,用弓箭頭去刺比丘的腳底,比丘異常疼痛,無法再護持袈裟,袈裟就從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樹下獵人的身上。

這群獵狗看見黃色的袈裟,以為比丘跌了下來,便飛快撲上去,狂肆亂咬,比丘在樹上看見這情況時,趕緊折了一截乾樹枝,向獵狗擲去,這群獵狗才發現它們攻擊的竟然是它們的主人,而不是比丘,因此四處逃竄。獵狗跑掉後,比丘就從樹上下來,卻發現獵人已經被獵狗咬死了。他心中一陣難過,不知道是否要為獵人的死負責,因為他的袈裟罩住獵人的身體才造成獵狗的攻擊。

比丘就去面見佛陀澄清心中的疑惑。佛陀安慰他:

「你不須為獵人的死負責,你也沒有違反道德戒律。事實上,獵人恣意傷害一位他不該傷害的人,才會得到如此悲慘的果報。」


九~十、首飾工匠毆打無辜的比丘

有人轉生為人,作惡的人墮落惡趣 [dhp-a-126-note1] ,正直的人往生天界,漏盡的人則證入涅槃。 (偈126)

從前,舍衛城裡有位首飾工匠,他每天都供養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有一天,這首飾工匠正在處理一塊肉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派遣一位使者送來一顆紅寶石,請他加以切割、修飾後再送還國王。首飾工匠就用沾染鮮血的手拿取紅寶石,把它放在桌子上,然後到屋子裡洗手。這時候,工匠的寵物鳥以為染有血跡的紅寶石是塊肉,就當著比丘的面,用嘴把紅寶石挑起來,並且吞下肚子。工匠洗手出來後,發現紅寶石不見了,就問妻子和孩子們說:「紅寶石那裏去了?」他們都說沒有拿紅寶石。最後,工匠詢問比丘,比丘也說沒拿紅寶石,但工匠卻不滿意比丘的回答。他認為既然其他外人,只有比丘在場,所以只有比丘才有可能拿走紅寶石。他告訴妻子,他要鞭打比丘,比丘才會認罪。

但他妻子回答說:「過去十二年來,這比丘一直是我們的宗教老師,而且我們也從來沒看見他做任何壞事,不要譭謗他。寧可接受國王的懲罰,也不可譭謗修行的人。」

但工匠卻聽不進去她的勸告。他找出一條繩子,把比丘綁緊,然後,用棍子毒打,比丘因此頭破血流。這時,寵物小鳥看見血,以為又是肉,想要再吃,就飛到比丘身邊。但這時候工匠怒不可遏,使盡全力一踢,剛好踢中小鳥,當場死亡。比丘看見小鳥倒地,就說:「請看看小鳥是否已死?」工匠魯莽地說:「你也會像小鳥一樣死掉。」比丘確定小鳥死了,就輕聲說道:「弟子,是這小鳥吞下紅寶石的!」

工匠聽見比丘這麼說,就把小鳥的腹部切開,果真在小鳥的胃裡發現紅寶石,這時候他才明白自己犯下大錯,因而顫慄害怕。他懇求比丘原諒,請他以後繼續來他家化緣。比丘回答他說:「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這是我們累世以來所結的業緣,這只是我們輪迴的債而已,我對你沒有絲毫恨意。事實上,這是因為我進入居士家的後果,從今以後,我再也不進任何人的家,我只會站在門口。」

不久之後,比丘因為傷重而不治,但已證得涅槃。這小鳥卻往生成工匠的兒子。工匠死後,墮入地獄。而工匠妻子由於當時善心對待比丘,死後往生到某一天界。


九~十一、惡報無法逃避

不論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作惡的人都無法逃避惡報。 (偈127)

一群比丘出發前往佛陀的住處。他們在路上的村子暫時休息。一些村民就煮了食物要供養。這時候,一間房子著火了,火焰直衝上天,一隻正好飛過的烏鴉,不幸被火燒到,跌下來死掉了。這群比丘看著死去的烏鴉,心想只有佛陀有智慧解釋這烏鴉做了什麼惡業,才會如此死去,所以吃完供養的食物後,他們就繼續上路。

另有一群比丘,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處。當他們的船正在大海的中央時,無法再前進,船上的人就抽籤,想找出誰是不吉祥的人,結果連抽三次,都指出船長的妻子是不幸的人,這時候,船長抱歉的說:「大夥兒不需因為一位不幸的女人而喪生。在她脖子上綁上沙袋,丟到海裏去吧!我就不會再看見她了。」船長的妻子就被人照著船長的話丟進海裡,船也可以再前進了。靠岸後,比丘們下了船,繼續他們的行程。他們也急於想請教佛陀,船長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麼惡業,而會被丟到海中。

同時,還有第三批的比丘也要去面見佛陀。一天晚上,他們走到一處精舍附近,便請求能在那附近借宿一宵,於是他們被引導到一處山洞。但半夜時,突然掉下來一大塊石頭,擋住了洞口。第二天,精舍的比丘發現大石擋住山洞口時,就到村子裡去找人來幫忙,但還是無法移動大石,這群比丘只好一直被困在洞裡。直到第七天,大石奇蹟似的自洞口移開,這群比丘這才出來,繼續他們的行程。他們也想去請問佛陀,是什麼樣的因緣令他們被關在洞中。這三團比丘後來在路上碰面了,他們互相交換所見和親身經驗的事,然後一起前進。

佛陀告訴第一群比丘:「比丘們!從前有一位農夫,他有一隻非常懶惰且倔強的公牛。農夫無法要這牛做事,它不是躺著反芻,就是睡覺。農夫發了幾次脾氣,最後,憤怒地用草繩綁住牛的脖子,放火燒死它。因為這惡業,農夫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過去的幾生中,他都被燒死,以償還剩餘的業報。」

至於第二批比丘的問題,佛陀如此回答:「從前有一位婦女,有一隻狗,不管她到那裏去,也不管她在做什麼,這狗總是跟著她,結果有些年輕的男孩就取笑她。她非常生氣,感當十分羞辱,想要殺死這狗。她便用裝滿沙子的罐子綁在狗的脖子,然後丟到河裡,狗就溺死了。由於這惡業,她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過去的幾世裏,都被人投入河中溺死,償還剩餘的惡報業 [dhp-a-127-note1] 。」

佛陀也回答第三批比丘的問題:「比丘們!有一次,七個牧牛人看見一隻蜥蝪走進地面的裂縫中,他們出於玩樂的心理,把所有裂縫的出口全部封住,然後走開,忘記那隻蜥蝪仍在其中。七天後,他們才想起來,趕忙回去,打開出口讓蜥蜴出來。由於這惡業,你們七人才會一起被關七天,而且沒有任何食物吃。」

這時候,一位比丘說道:人若做惡業,絕對無法逃避惡報。不管他(她)是在空中,地上或水上。」

「是啊!比丘!你說的不錯,甚至在空中或任何地方,沒有地方可以躲避惡業的!」佛陀如是說。


九~十二、善覺王阻擋佛陀的去路

不論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人都不免一死。 (偈 128)

善覺王是提婆達兜的父親,也是佛陀的丈人。他基於兩個原因對佛陀十分反感,第一、佛陀拋棄他的女兒耶輸陀羅,捨棄世間,第二、他的兒子提婆達兜認為佛陀是他的對頭。

有一天,他知道佛陀要來化緣,就喝醉酒,擋住佛陀前來的路。當佛陀和比丘前來時,他拒絕讓路,反而派人告訴佛陀:「我無法讓路給佛陀,因為佛陀比我年輕太多了。」這時候佛陀和比丘發現路被擋住了,就轉回頭。他卻又派人秘密跟隨佛陀,看佛陀怎麼說,然後回報給他。

佛陀轉身的時候告訴阿難:「善覺王因為拒絕讓路給佛陀,已經造下惡業,不久就要受到業報。

當善覺王知道佛陀的預測時,誓言採取特別的預防措施,以證明佛陀的話是錯誤的。他要求他的侍衛加強保護,執勤時要更機警。

佛陀知道善覺王的措施時說:「比丘們!不管善覺王是否住在尖頂高塔,高高的天上、海洋或山洞,他都無法逃避所作惡業的業報。」

七天後進餐的時候,善覺王鍾愛的一匹馬不知何故受到驚嚇而大聲嘶鳴,並且憤怒地踢腿。王聽見馬驚惶的聲音時,忘了要格外小心的事,而想要親自去照顧愛馬,就往門外走去,但卻跌落樓梯而摔死了,並往生惡趣。

不管多麼努力,愚蠢的善覺王仍然逃避不了所作惡業的業報。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品 刀杖品

  • 第十品 刀杖品 目錄
第十品 刀杖品
十~一、為了塔而爭吵的比丘(dhp_129) 十~二、比丘爭吵(dhp_130) 十~三、鞭打蛇的年輕人(dhp_131_132)
十~四、君達那比丘與女子幻像(dhp_133_134) 十~五、祈福的女性(dhp_135) 十~六、惡有惡報(dhp_136)
十~七、大目犍連尊者死得不是時候(dhp_137_140) 十~八、富有的比丘(dhp_141) 十~九、證涅槃的優婆塞(dhp_142)
十~十、年輕比丘和破舊的衣服(dhp_143_144) 十~十一、殊卡沙彌(dhp_145)  

十~一、為了塔而爭吵的比丘

一切眾生皆畏懼刀杖,
一切眾生皆恐懼死亡,
將心比心,人不應該殺害或教唆殺害他人。 (偈 129)

有一次,一群比丘在祇樹給孤獨園中清洗一座塔,企圖佔有該座塔,但半途卻被另一群剛到的比丘打斷清洗的工作。

「我們比你們年長且資深,你們最好尊敬、禮讓我們;我們要佔有這座塔,沒有人可以阻擋我們!」後來的比丘們告訴正在清洗塔的比丘們。

但正在清洗塔的比丘們卻抗拒後來比丘們不友善的干擾,不屈服於他們的要求,所以就被他們鞭打,直到疼痛不堪,大聲喊叫。

當佛陀知道這件騷動的事件,並且明白彼此之間的爭吵後,訓誡他們,並制定比丘不准傷害其他比丘的戒律。


十~二、比丘爭吵

一切眾生皆畏懼刀杖,
一切眾生皆珍愛生命,
將心比心,人不應該殺害或教唆殺害他人。 (偈 130)

祇樹給孤獨園的比丘互毆事件 [dhp-a-130-note] 發生後,佛陀就制定不可互相毆打的戒律,所有的比丘都奉行該戒律。儘管如此,這兩群比丘後來又為了同一座塔再度爭吵。

但這一次,一群比丘威脅恐嚇另一群比丘,以致於受恐嚇的比丘們因為害怕,而大叫。佛陀知道威脅恐嚇的事情後,更進一步制定比丘不可互相威脅恐嚇的戒律。


十~三、鞭打蛇的年輕人

以傷害他人的手段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無法獲得幸福。 (偈 131)

不以傷害他人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可以獲得幸福。 (偈 132)


佛陀有一次在舍衛城化緣時,遇見幾個年輕人用棍子鞭打一條蛇。佛陀問他們為什麼要打這條蛇,他們說害怕蛇會咬他們,所以先發制人。

「如果不願意別人傷害你們,你們就不該傷害別人 [dhp-a-131-note] ;如果傷害別人,甚至在未來世也得不到幸福。」佛陀教誨這些年輕人。

這些人聽完佛陀的教誨之後,理解到恨意的害處,他們也因此專心思考佛陀的教誨,不久之後,他們都證得初果。


十~四、君達那比丘與女子幻像

不要對別人惡口,因為對方會惡言相向,惡毒的言語是造成苦的原因,會引發別人的報復。 (偈 133)

如果保持內心祥和平靜,一如已經損毀的銅鑼,就可以趣向涅槃之道,因為心中不再瞋恚。 (偈 134)


自從出家以來,君達那的身旁總跟著一個女子幻像,其他的比丘都清楚看見這女子的幻像,但君達那自己卻無法目睹,所以茫然不知。每當君達那外出化緣時,人們總是供養兩匙的食物,並且說:「一份供養尊者,一份供養你的女伴。」人們也向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報告這件事情,並且請國王加以調查,國王就到比丘居留的精舍去。

君達那聽見喧嘩的聲音,便走了出來,站在門口,女子幻像也在離他不遠的地方出現。當他知道國王到來時,就返身進入房間等國王。國王進來後,女人幻像就不見了。國王問他有關女人幻像的事時,他回答說沒有這回事,國王為了要確定這件事的真假,就叫他離開房間。他遵照國王的話,離開房間,這時候,國王向外一看,就看到女人的幻像了。但是當他又進入房間時,女人幻像又不見了。國王因此判斷這女子幻像不是真實的,所以君達那是無辜的。國王因之向他致歉,並邀請他接受供養。其它比丘對國王的判斷感到困惑,他們對君達那說:「無行比丘!國王不指責你,反而邀請去供養,你完了!」

「你們才是無行比丘!你們才完了,因為你們與女子同進同出!」君達那反唇相譏地說。有人向佛陀報告事情的來龍去脈,佛陀就告誡君達那:

「比丘,你可曾親眼看見有女子和其他比丘一起出現,一如你所說的情形?你根本沒看見這種事,但他們卻親眼見到有女子和你一起出現。你不明白這是你過去世惡業的影響。現在我告訴你為什麼老是有一女子跟隨你出現。

過去世時,你是個天神,當時,有兩位比丘非常要好,但你卻喬裝成為女子,跟隨其中一位比丘,故意造成他們的誤會。因為犯下如此的惡業,今生才會有女子的幻像跟隨在你的身邊。比丘!以後不要再與人辯了,保持沉默,精進修行,趣向涅槃吧 !」


十~五、祈福的女性

如同牧人以棍杖驅趕牛隻到牧場,老、死也驅趕眾生的生命。 (偈 135)

有一次,一群舍衛城的女士到東園鹿子母講堂參加齋戒。該精舍的捐獻者是著名的毘舍佉,她詢問她們為什麼要來齋戒,年長的婦女說希望獲得生天的福報,中年婦女則回答說,希望獲得家庭的幸福,新婚少婦則祈求第一胎能生兒子,年輕小姐則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毘舍佉獲得她們的答案後,就引領她們至世尊處所,並報告她們的所求。

世尊說:「毘舍佉!五蘊不停的生、老、死、變化。人一旦出生,就會老,最後死亡。但人們卻不想從輪迴中解脫,仍然留戀輪迴。眾生很難理解,唯有克服世間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十~六、惡有惡報

愚癡的人造作惡業時,並不明白自己所作的是惡業;
作惡的人因自己的惡業而受苦,如同被火燒炙。 (偈 136)

有一次,大目犍連尊者與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時,看見一隻人面蛇身餓鬼,大目犍連尊者以微笑表示他親眼看見這奇怪的眾生。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大目犍連尊者當著佛陀的面,向勒叉那說有那麼一隻長長的、全身都在燃燒的人面蛇身餓鬼。佛陀也說他成為佛陀當天,也親眼看見這隻人面蛇身餓鬼。佛陀說很久很久以前迦葉佛在世時,這隻餓鬼是個殘忍的小偷,幾次放火燒燬一位富人的房子,甚至還趁迦葉佛外出化緣時,放火燒掉這位富人捐獻給迦葉佛的精舍。由於這些惡業,他必須長久受報。

「愚癡的人造惡業時,不知正在造惡業,但無法逃避業報。」佛陀說。


十~七、大目犍連尊者死得不是時候

人若用武器傷害無害且不應該被傷害 [dhp-a-137-note] 的人,
會很快受到以下十苦: (偈 137)
1. 極端痛苦、 2. 災害、 3. 身體傷害、 4. 病痛、 5. 失心狂亂、
6. 國王懲罰、 7. 重大刑罰、 8. 眷屬離散、9. 財產破滅、 10. 火燒家宅。
死亡後,更往生地獄。 (偈 138)/ (偈 139)/ (偈 140)

有一次,一些尼犍子苦行者企圖殺害大目犍連尊者,他們認為若除去大目犍連尊者,就可以打擊佛陀的名聲。他們就僱請殺手去王舍城附近的卡拉斯拉殺害大目犍連尊者。但是當殺手們包圍精舍的兩個月內,大目犍連尊者都運用神通,所以殺手們都無法得逞。第三個月,殺手們再度包圍精舍,大目犍連尊者突然想起他尚未償還過去某一世所種下的惡業 [dhp-a-140-note],就不再運用神通了。這些殺手們也因此逮到大目犍連尊者,加以毒打,並且把他丟棄在草堆中,以為他已經死了,然後揚長而去。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運用禪定能力,復甦過來,並且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做最後的頂禮。但由於受傷太重,他自知即將入滅,就告訴佛陀說自己行將入滅。佛陀請他向比丘說法,因為這將是比丘們聽聞大目犍連尊者說法的最後一次機會了。大目犍連尊者就開始說法,說完之後,他向佛陀最後頂禮,然後離去,不久,就入滅了。

大目犍連尊者死於殺手的消息像野火般傳了出去。阿闍世國王下令調查,並且逮捕到兇手們,處以死刑。比丘們對大目犍連尊者的入滅感到十分傷心,不知道為什麼像大目犍連尊者這樣的人怎麼會死於殺手的手中。佛陀就解釋道:「比丘啊!從大目犍連尊者今生所過的清淨生活看來,他不應該死於非命。但某一前世,他卻曾對兩眼失明的雙親犯下滔天大罪。他本是孝順的兒子,但結婚後,太太卻毒化他的心靈,要他除去父母,他就用車子把兩眼全都失明的父母載到森林裡去,並且打死他們,卻讓父母以為這是其他小偷所作的罪行。因此,他累劫受苦,今生--他最後的一世才會死於殺手手中。傷害無辜的人,一定會受到比自己所犯罪行更多苦痛。」


十~八、富有的比丘

人若不能斷除疑惑的話,即使赤身露體、結髮、塗泥、絕食、睡地上、不沐浴、塵土污身,右膝著地作苦行,也不能證得清淨。 (偈 141)

從前在舍衛城中有一位富翁,名字叫做巴富斑迪卡。他的太太去世後,他決定出家。但出家前,他先建立一座兼具廚房和儲藏室的精舍,然後,才攜帶家具、廚具和大量的米、油、奶油和其它的必需品出家到精舍去。每當他想要吃什麼東西的時候,就要僕人幫他煮,所以他雖然出家,但仍然養尊處優。

有一天,其他比丘向佛陀報告他仍然過著富翁般的生活,佛陀就告誡他:「我一直告誡你,要過清淨簡單的日子,你為什麼還帶這麼多家當出家呢?」聽到佛陀這麼說,他卻發起脾氣,大聲嚷嚷地說:「好吧!佛陀,現在我就照你的話做!」說完話後,他就把袈裟脫掉,然後問佛陀:「這就是你建議我過日子的方法嗎?」

佛陀看見他如此反應,又告誡他:「比丘!過去世時,你雖然是一隻惡靈,但你仍然有害怕作壞事的慚和愧。現在你身為比丘,怎麼反而失去慚和愧,大剌剌地暴露上身呢?」聽完佛陀的告誡,他明白自己犯錯了,他的慚和愧全恢復過來,他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懇請佛陀原諒他。佛陀接著告誡他:「赤裸上半身是不對的。不穿衣服無法使你成為持戒嚴謹的比丘,身為比丘必需棄絕無明。」

聽完佛陀對巴富斑迪卡的告誡後,其他比丘信受奉行佛陀的說法,因此證入初果。


十~九、證涅槃的優婆塞

即使穿著華麗、而內心平和、不貪愛、克制欲望、確信四果、修習梵行,不傷害有情眾生的人,就是婆羅門、沙門、比丘。 (偈 142)

有一次,大臣山達迪平定邊境的叛亂後,凱旋回來,波斯匿王非常高興,就大肆賞賜他,並賜給他一名舞女,供他娛樂。接連幾天裏,山達迪縱情玩樂,開懷暢飲,並且沉迷於與該舞女耳鬢廝磨。最後一天,他前往河邊沐浴。路上,他遇見佛陀正在化緣。當時,他醉眼惺忪,所以只向佛陀簡單致意。佛陀微微一笑,向阿難說道:「這大臣今天一定會來找我,並在聽聞我的說法後,證得阿羅漢果,而且證悟後,就入滅了。」

當天山達迪一夥人整天都在河邊嬉戲。傍晚的時候,該名舞女跳舞娛樂山達迪和他的同伴,但由於連日來的體力消耗,導致心臟病突發,而倒地不起。山達迪看見這突然的變故大受刺激,十分沮喪,傷痛之餘,他出發前去找佛陀。

「尊者!請幫我解除憂愁吧!做我的依止,讓我的內心平息吧!」

「放心吧!你已經找到真正可以幫助你的人,一位永遠能給你安慰,給你皈依的人,累世以來,你為親朋好友去世所流的眼淚,多得無法計數!」佛陀接著告誡他:「過去,你執著貪愛,現在棄絕它們吧。未來,不要讓貪愛奴役你,此刻,也不要陷入任何的執著,沒有執著,貪愛就完全消滅,你就會證得涅槃了。」

山達迪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就證得阿羅漢果。他也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就向佛陀說道:「世尊,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讓我達到究竟解脫吧!」不久之後,他就入滅了。

比丘們問佛陀:「世尊,山達迪入滅時,身著大臣的衣服,他究竟是比丘呢?還是婆羅門?」

「他既可稱之為比丘也可以稱為婆羅門,只要內心清淨,解脫無明,穿什麼衣服都不重要!」佛陀如此回答他們。


十~十、年輕比丘和破舊的衣服

世間有羞恥心,克制自己,不造惡業,時時保持清醒的人,十分稀少;他們如同良馬,不犯錯而避免受鞭打。 (偈143)

人應當像良馬加鞭般精進修持,並且以信、戒、精進、正定、分別正法、明行足、正念消滅大苦。 (偈144)


舍利弗尊者有一次遇見年輕的卑盧提卡穿著破舊的衣服向人乞討食物。舍利弗尊者出於一片慈悲心,就建議他不如出家為比丘。卑盧提卡於是把破舊的衣服和乞討的盤子放在一棵樹下,而出家為比丘了。從此以後他不用擔憂衣服和食物。但是,有的時候,他對比丘的生活不滿,而想還俗。每次這種念頭生起的時候,他就到那棵樹下,並且譴責自己:「不知羞恥的人,你難道還想穿上這件破舊的衣服,拿著這盤子,到處去乞討嗎?」如此自責之後,他的情緒就和緩下來,然後再回精舍去。

過了兩、三天,當他又對比丘生活不滿時,他就又到那棵樹下,同樣又譴責自己,並且回想過去卑下的生活之後,才再度回精舍。這樣的情形發生好幾次,每次其他的比丘問他去那裏,他都回答說,他去找他的老師 [dhp-a-143-note] 。也因為集中心念,觀想以前破舊的衣服,所以他確實清楚五蘊的實相,而證得阿羅漢果。證果之後,他就不再前往那棵樹下去。其他比丘發覺他不再前去那棵樹時,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再去找你的老師呢?」

他回答他們:「我以前去找老師,是因為有需要。但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這些比丘聽完他的回答後,就去請教佛陀:「世尊!卑盧提卡是否真的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們!卑盧提卡比丘以前雖然和他的老師有所連繫,但現在已經完全沒有任何連繫了。因為他善於自我調適,分別正確與錯誤的因,同時,明察諸法實相,他已經是阿羅漢了,所以就不再執著於過去的老師了。」佛陀如是向他們解釋。

(備註: 可參考類似的故事:二十五~十、 執著於老舊的衣服 Dhp. 379~380 )


十~十一、殊卡沙彌

灌溉的人引導水,製作弓箭的人矯直弓箭,木匠彎曲木材,德行具足的人調御自己。 (偈 145)

殊卡沙彌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接受舍利弗尊者的剃度而出家為沙彌。有一天,他隨從舍利弗尊者外出化緣。路上,他看見幾位農夫正在引水灌溉,幾位製作弓箭的人正在矯直弓箭,另外有些木匠則正在製作車輪。

他請教舍利弗尊者,是否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水)都可以任意由人引導或製作成想要的形式(箭和車輪)?

舍利弗回答說,只要具備足夠的技術,當然可以。

殊卡心想,既然沒有生命的東西都可以加以調御,那麼毫無理由說具有心識的人無法調御內心,修習清淨和止觀。

他當下向舍利弗請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間去禪修。諸天神也護持他,使精舍保持安靜。當天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因此向比丘們說:「一個人精進修行時,天神都會來護持。我也阻止舍利弗進入殊卡的房間,使他免於受到干擾。當他看見農夫引水灌溉,弓箭師矯直弓,木匠製作車輪時,就調御自己的內心,此刻他已經是阿羅漢了。」

(請參考類似故事:六~五、 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Dhp. 080)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一品 老品

  • 第十一品 老品 目錄
第十一品 老品
十一~一、毘舍佉和喝醉酒的同伴(dhp_146) 十一~二、佛陀拍賣絲蕊瑪的屍首(dhp_147) 十一~三、佛陀安慰年老的比丘尼(dhp_148)
十一~四、過度自信的比丘(dhp_149) 十一~五、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dhp_150) 十一~六、念念不忘小過的末利皇后(dhp_151)
十一~七、總是說錯話的比丘(dhp_152) 十一~八、佛陀的讚美詞(dhp_153_154) 十一~九、摩訶達拿散盡家財(dhp_155_156)

十一~一、毘舍佉和喝醉酒的同伴

貪愛與無明充塞世間,如同陷入火燄燃燒之中,有什麼值得歡笑,值得高興呢?世間為黑暗所遮蔽,人為什麼不追求光明呢? (偈 146)

從前,一群舍衛城的男子請毘舍佉照顧他們任性的妻子們,希望在她的指導之下,她們能有宗教信仰和德行。

有一次,毘舍佉在她們的請求之下,帶她們到一處花園去,但他們卻瞞著毘舍佉,帶酒去,更喝醉了,毘舍佉就譴責她們,說她們的先生會很生氣。

後來,她們要求再去花園,但毘舍佉鑑於上一次的經驗,加以拒絕,她們轉而要求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毘舍佉也就答應了。到達給孤獨園時,她們再次啜飲私自帶來的酒。毘舍佉就請佛陀向她們說法,但這時候她們都醉了,魔波旬也趁機慫恿她們縱情一番,她們果真就在園中大聲喧鬧,唱歌、跳舞、鼓掌雀躍不已,佛陀明白她們受到魔波旬的影響才會如此放肆,便在心裏想著:「絕不能讓魔波旬有機可乘。」

佛陀於是從眉間放出暗藍色的光,使整個屋子暗下來,他們因此受到驚嚇,慢慢安靜下來,佛陀接著從位子上消失,然後化身在須彌山上,放出千個月亮般的白光。

佛陀告誡她們:「妳們不該在園裏如此不恭敬。由於妳們的疏忽,魔波旬才有機會使妳們不知羞恥地放浪形駭,現在開始撲滅心中的欲望和其它邪惡的激情吧!」

佛陀確定她們都對佛法建立起無可動搖的信心後,才返回祇樹給孤獨園。毘舍佉也趁機請教佛陀有關飲酒的問題,佛陀就向她們解釋飲酒的害處,並且說明無數眾生因為飲酒而受到痛苦的折磨,甚至失去幸福。

佛陀說法後,她們終於明白佛法,從此走向戒律和正念的修行大道上。


十一~二、佛陀拍賣絲蕊瑪的屍首

請好好觀察這外表美麗的色身,實際上是一身的傷痛,一堆的骨頭,疾病,貪念不斷,一切皆無常。 (偈 147) [dhp-a-147-note]

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名字叫做絲蕊瑪。她每天都供養食物給比丘們。有一天,一位比丘向其他比丘提及她的美貌和供養的美味食物。一位年輕比丘聽說有這麼一位美麗的女子後,雖然從來也沒見過她,卻暗戀上她。第二天,這年輕比丘和其他比丘一齊到絲蕊瑪家去。這一天,她身體不適,但仍然想要親自向比丘們致敬,就要求把她抬到比丘們面前。這年輕的比丘終於看到她了,這時候他內心想著:「儘管生病,她仍然那麼美麗。」因此更加迷戀她。

當天晚上絲蕊瑪就去世了。國王頻婆裟羅王拜訪佛陀時,向佛陀提及絲蕊瑪去世一事。佛陀建議國王先不要埋葬她,相反地保留三天。第四天,絲蕊瑪的身子不復美豔、討人喜愛了,反而膨脹,蛆蟲也從身上跑出來。這一天,佛陀就帶領著眾多弟子到墓園去觀看她的身子。那位深深迷戀絲蕊瑪的年輕比丘一直不知道絲蕊瑪已經去世的消息,所以當他聽說佛陀要帶領其他比丘去見絲蕊瑪時,也滿心歡喜地一齊前去。

佛陀也請國王宣告,只要付一千銖,絲蕊瑪就可以陪出資的人一夜,但儘管一再調降金額,最後甚至免費,也沒人有意願。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當絲蕊瑪還活著的時候,多少人願意花千銖的錢,只希望與她共渡一晚,但現在即使完全免費,也沒人有興趣,人身無法倖免於生老病死啊!」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這年輕的比丘終於領悟了生命的實相。


十一~三、佛陀安慰年老的比丘尼

色身實在是疾病的淵藪,容易損壞,終究會衰老不堪,這腐朽的色身終必毀滅,有生就有死。 (偈 148)

優塔蘿比丘尼高齡一百二十歲。有一天,在化緣回來的路上遇見一位比丘,她就請該比丘接受她的供養。比丘同意後,她於是把化緣得來的所有時候都給他,一點也沒留給自己。接連三天,她都如此做。

第四天,她正在化緣時,在狹窄的路上遇見佛陀,她恭謹的向佛陀問訊,然後退後,卻不小心踩到袈裟而跌倒了。

佛陀趕緊上前去安慰她:「妳一定要了解,妳的身子日漸衰老孱弱,隨時都可能碎散掉。」

優塔蘿比丘尼專心思考佛陀的教誨,終於證得初果。


十一~四、過度自信的比丘

鴿色的人身骸骨,就像秋天散棄在地的葫蘆瓜,所以,何必貪戀色身呢? (偈 149)

一群比丘到林子裡去禪修,不久之後就進入禪定。這時候,他們認為已經脫離一切感官欲望,而證得阿羅漢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報告。但事實上,他們高估自己了。

當他們抵達精舍的外門時,佛陀告訴阿難:「這些比丘這時候來看我,得不到多大的法益,叫他們先去墓園,再回來吧。」阿難向他們轉告佛陀的話,他們認為佛陀一切智具足,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要他們如此做,就出發去墓園。

在墓園裡,他們看見腐爛的屍首 [dhp-a-149-note] 時,還能心平氣和地看待這些屍首,但當他們看見剛死的屍首時,他們恐怖的發現,心中仍然有蠢蠢欲動的欲念。這時候,佛陀從精舍看見他們的舉動,就放光,告誡他們:「比丘們!觀看屍首時,內心卻昇起欲望對 嗎?」

這些比丘察覺到一切感官欲望變化多端,難於調伏的性質後,徹底明白佛法。


十一~五、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

此城(色身) 為骨頭搭建而成,並塗上血與肉,其中充滿老死,驕慢與虛偽 [dhp-a-150-note] 。 (偈 150)

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兒。她長得很美麗,別人都稱呼她美人兒。她與佛陀的堂弟難陀訂有婚約。有一天,她內心如此想著:「我的兄長,雖然可以成為聖王,卻放棄世間而出家,成為聖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兒子羅侯羅和我的未婚夫難陀都出家為比丘。我母親是比丘尼。現在只剩我孤單一個人!」這番思量之後,她就自行出家為比丘尼。但她是因為執著於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於對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聽說,佛陀經常說色身無常。她於是認為,佛陀如果看見她,一定會輕視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見佛陀。但從精舍回來的其他比丘尼不停地讚譽佛陀,有一天她終於 決定與他們一齊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見她來時,心中如此想著:「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達卡婭妮非常執著於她的色身,對她的美貌非常驕傲。我必須經由美貌這件事去破除她的驕傲和執著。」

佛陀於是運用神通,示現一位年僅十六歲,卻極美麗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達卡婭妮才看得見這女子。當她看見這女子時,發現若與之相比,自己就像隻又老又醜的烏鴉坐在美麗的白天鵝旁邊。她非常喜歡這女子,但再次注視時,卻訝異地發現該女子變成二十歲的女子。然後,每當她注視時,該女子一次又一次的變老,先變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婦女,高齡女性,然後是老邁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產生後,舊的形象就消失了。這時候她才認清人身不停地變化和衰老。有了這一層的領悟之後, 她對自身的執著也雲消霧散了。這時候,該女子進一步的老化,已經無法支撐身體,整個人癱瘓在地上了。最後死掉,全身浮腫,流膿,蛆蟲更從身子跑出來。

看完整個過程後,嘉娜帕達卡婭妮心中想著:「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會衰老變化、生病而後死亡。」經過這番省思之後,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後來,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Nanda 補註:另請參考類似的故事「二十四~五、 美色是膚淺的 故事 (偈 347)」。又,《法句譬喻經》亦有類似的故事:「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T4,576c)。)


十一~六、念念不忘小過的末利皇后

即使王室華麗的車也會腐朽,色身也難免衰老,而善法永不衰老,聖者 [dhp-a-151-note] 如是說 [dhp-a-151-note2] 。 (偈 151)

末利皇后有一天進入浴室沐浴的時候,她的愛犬也一齊進入浴室,當這隻愛犬看見皇后弓著身子洗腳時,這隻狗就與皇后有不正常的身體接觸,而皇后有沒有加以禁止。這時候,波斯匿王透過臥室的窗子看見這詭異的情景。等皇后進臥室時,他生氣地對她說‧「妳這個邪惡的女人,看妳與那隻狗在浴室做了些什麼事?我親眼看見了,不要否認!」皇后回答說,她只是洗臉、手、腳而已,沒做什麼錯事。接著,她又說道:「但是那間浴室相當怪異,如果有人進入其中,從這窗子看過去,卻會變成兩個人。如果不相信的話,國王!請你進去一下,讓我從這窗子看看。」

國王就進入該浴室。當他出來時,皇后問他為何在裏面和母羊亂來。國王加以否認,但皇后堅持她親眼目睹。國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於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釋,認為該浴室確實怪異。

從那時候起,皇后一直後悔欺騙國王,指責他與母羊亂來。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時候,她的內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擾,而無法回想自己長久以來所做的善業,只惦記著自己曾經不公正的對待丈夫。由於臨終時不愉快的最後一念,所以去世後,往生至惡道 [dhp-a-151-note3] 。葬禮後,國王本來想請教佛陀,皇后往生何處。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憂慮,同時,因為他對佛法的了解尚淺,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對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結果波斯匿王果真忘了問佛陀。一連七天,國王都來向佛陀問訊,但都不曾提及皇后往生何處的問題。

七天後,往生惡道的皇后往生到兜率天。也就在這一天,佛陀到國王的宮室去化緣。 國王終於問佛陀:「皇后往生何處?」當他知道皇后已經往生兜率天時,非常高興,就說道:「對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總是惦念著要做善業。世尊!現在她已經往生了。身為你謙遜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處。」

佛陀就告訴他:「看看你父親及祖父遺留下來的車子,它們都破舊不堪了,你的身體也一樣,會老、會死,只有佛法不會變化、敗壞。」


十一~七、總是說錯話的比丘

寡聞的人如同牡牛,只有筋肉滋生,智慧卻不增長。 (偈 152)

拉魯達伊比丘才智不高,並且不夠圓融,所以雖然非常用心,但話總是說的不得體。歡樂吉祥的場合時,他說哀愁的話,悲傷的時候,他卻反而儘說些快樂幸福的話。更糟糕的是,他永遠不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有人告訴佛陀有關拉魯達伊比丘這種表現時,佛陀說:
「像拉魯達伊這種智慧淺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卻不增長。」

佛陀接著說,拉魯達伊比丘過去的某一世時是農夫,他有二隻公牛幫著耕田。當其中一隻公牛逝世時,他非常傷心,十分沮喪,就要他的兒子去請求國王恩賜他一隻公牛,但他的兒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拉魯達伊的兒子知道父親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訴父親與國王的應答辭:
「國王啊!我有兩隻公牛幫助耕田,但其中一隻死了,請國王賜我另一隻!」

但當被引領去見國王時,他卻說:
「國王啊!我有二隻公牛幫助耕田,但其中一隻死了,請國王也殺死另一隻吧!」

還好國王是聰明人,知道拉魯達伊說錯話了,其實是希望賜給他一隻牛,國王便賞賜他十六隻公牛,不只是一隻而已。

十一~八、佛陀的讚美詞

多生以來,我(佛陀本人)在輪迴中尋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 [dhp-a-153-note] , 不斷的輪迴實在苦啊! (偈 153)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經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再輪迴了)!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煩惱欲望)都已經毀壞,所有的棟樑(無明)都已經摧毀了,我已經證得非緣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貪愛都已經滅除了。 (偈 154)


瞿曇家的悉達多太子是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的兒子。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後的前六年,他在恆河附近遊行,親近著名的宗教師,學習他們的理論和修行方法,他也修習嚴厲的苦行,但發現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於是決心尋找自己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從此以後,他放棄苦樂兩種極端的修行,發現中道,而證得究竟涅槃 。中道就是八正道。

一天夜晚,悉達多王子在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下開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歲。當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過去世,中夜時,他證得天眼,後夜時,他證悟緣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剛亮的時候,他已經由於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聖諦:苦、集、滅、道。 從此人們稱呼他瞿曇佛。


十一~九、摩訶達拿散盡家財

年輕的時候不修梵行,不儲存生活資糧的人,像池塘邊捕不到魚的老鷺,憔悴終老。 (偈155)

年輕的時候既不修梵行,又不為生活預存資糧的人,就像破損的弓,徒然悲歎過去。 (偈156)


摩訶達拿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年輕時,不知長進,成年後,與另一位有錢人的女兒結婚,老婆也和他一樣,沒受過教育。兩人的父母都過世後,他們變得非常有錢。但他們都很無明,不知妥善理財,只知花錢,所以漸漸地散盡家財,最後,一貧如洗,又不知道如何營生,只好乞討為生。

一天,佛陀看見摩訶達拿時,告訴阿難:「看那有錢人的兒子!毫無人生目標,只會花錢。如果會管理財富,他會是非常有錢的人。如果他能放棄世間生活,夫妻兩人都會證得聖果。但他一無是處,所以散盡世間財富,更糟蹋證果的機會。」


第十二品 自己品

  • 第六品 智者品 目錄
第六品 智者品
十二~一、沒有子息的王子(dhp_157) 十二~二、貪婪的比丘(dhp_158) 十二~三、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丘(dhp_159)
十二~四、比丘尼的兒子(dhp_160) 十二~五、死得不是時候的信徒(dhp_161) 十二~六、提婆達多的故事(dhp_162)
十二~七、僧團不和的故事(dhp_163) 十二~八、嫉妒的比丘(dhp_164) 十二~九、受妓女保護的信徒(dhp_165)
十二~十、精進的比丘(dhp_166)    

十二~一、沒有子息的王子

人若知道自愛,就應該妥善保護自己,在人生的三個階段裡 [dhp-a-157-note] ,智者時時醒覺。 (偈157)

菩提羅迦王子興建了一座非常壯觀的王宮。落成典禮時,他邀請佛陀前來賜福,並接受他的供養。為了這特殊的節慶,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宮滿室生香。由於沒有子息,他就在餐廳的地板上舖設長的地毯,並私下祈願,如果他們夫妻終究有兒子的命,就請佛陀踏上地毯。當佛陀抵達時,王子恭敬地請佛陀進入大廳,但佛陀卻駐足不前,只是望 了阿難一眼,阿難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請王子把地毯收起來。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後,佛陀才進入宮中,王子接著供養佛陀。飯後,王子請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過來問王子是否曾暗中許願:如果命中註定有兒子的命,那麼佛陀就會踏上地毯?王子如實回答:有!佛陀告訴王子,他們夫婦今生不會有兒子,是因為他們前世所造惡 業的影響,佛陀進一步說明他們前世的作為。

在過去某一世時,王子夫婦是一次船難的唯一生還者。他們被沖上一座荒蕪的島嶼,只能吃鳥和鳥蛋為生,卻絲毫沒有後悔之心。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僅自私地摧殘無辜鳥類的生命,連它們的幼鳥也不放過。因為這些惡業,他們今生不可能有子 息。如果當時有少許的悔意,他們今生就會有子孫了。


十二~二、貪婪的比丘

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然後才教導他人,如此,才能免於犯錯。 (偈158)

優波難陀尊者是雄辯滔滔的弘法法師。他總是告誡別人不可貪婪,欲望要少,同時,他經常說知足、節儉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養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單全收。

有一次,他在結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裡的一些比丘對他的辯才無礙印象深刻,就邀請他在該精舍結夏安居。他問他們結夏安居期間,他們每人約可得到幾件袈裟的供養。他們說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結夏安居,但卻留下他的拖鞋。然後他到另一座精舍去,當他問清楚每位比丘約可得到兩件袈裟的供養時,他也不想在那裡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後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這裏的比丘約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養,他在離開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壺。最後他來到一座精舍,由於這裡的比丘約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養,他就決定留下來。

結夏安居結束後,他到留下東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養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結夏安居一樣。收齊之後,他就回原來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見兩位年輕比丘為了兩件袈裟和一塊天鵝絨地毯的分配問題爭論不休,雙方無法達成和解,就請優波難陀仲裁。他把兩件袈裟平均分給兩人,而拿走天鵝絨地毯做為他仲裁的代價。

這兩位年輕比丘對他的仲裁不滿意,但又無能為力。失望、沮喪之餘,他們向佛陀敘說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訴他們:「要教導別人,應該先教導自己,並且親身力行。」


十二~三、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丘

人應該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調伏別人,事實上,克己甚難。 (偈159)

帕達卡提舍尊者從佛陀得到禪修的題目後,與一大群比丘到一處森林去禪修。他忠告這些比丘在禪修時要正念現前,同時要精進努力。忠告之後,他自己卻躺下來睡覺。這些年輕的比丘遵照他的指示,精進禪坐。

初夜時,他們精進禪坐。當他們準備休息時,尊者卻起床,要他們繼續禪坐。中夜與後夜時分也是如此--每當他們要休息時,尊者就要他們繼續禪修。所以他們的心念無法安寧下來,也無法收攝心念、精進禪修,甚至無法複誦經文。

有一天,他們決定調查尊者自己是否如他所說的那麼精進。當他們發現尊者只知告誡別人,而自己大部份的時間都在睡覺時,他們如此議論著:「我們的老師只知道訓誨我們,自己卻無所事事,白白浪費時光!」這些比丘由於缺乏足夠的休息,所以都很疲倦,禪修上都沒有進步。

結夏安居結束後,他們回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所發生的事情,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若要教導別人,應該先教導自己,並且言行能如法。」


十二~四、比丘尼的兒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別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妥善調御自己的人,證得難能可貴的自皈依。 (偈160)

從前,有位年輕的少婦徵得丈夫的同意後,出家為比丘尼。她加入的比丘尼僧團的導師是提婆達兜。她出家時,不知道自己已經身懷六甲,後來,胎懷孕的情形愈來愈明顯,其他比丘尼就帶她去見提婆達兜。提婆達兜要她離開比丘尼僧團,還俗回家。她告訴其他比丘尼:「我當初出家時,並不想在提婆達兜座下,我來這裡是個錯誤,請送我到佛陀停留的祇樹給孤獨園。」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到達給孤獨園。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經有孕在身,因此是無辜的(沒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親自處理這件事情,就派人去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前來,他們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後佛陀要戒律第一的優婆離尊者公開處理這件事情。

毘舍佉檢查過該比丘尼後,向優婆離尊者說,這位比丘尼在出家前已經有喜了。優婆離尊者因此向大眾宣布這比丘尼沒有犯戒律。後來,這比丘尼生下一位男孩,波斯匿王認養了這男孩,並且取名童真迦葉。小男孩長大到七歲時,知道她母親是一位比丘尼後,他也成為沙彌。成年後,他更加入僧伽,成為比丘。有一天,佛陀給他一個觀想的題目,他就到森林裡去禪修。他熱烈、努力地精進禪修,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證得阿羅漢果。但他繼續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這十二年中,他的母親都沒有見過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當她看見他時,就追上他,並且哭叫他的名字。這時候,童真迦葉比丘見母親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輕言軟語、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會繼續執著於他。為了促進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妳身為尼僧團的一份子,怎麼連對兒子的情愛都無法割捨掉呢?」比丘尼以為她兒子不知感激她,就問他說這話的意思。他把剛才說過的話重複一次。聽完兒子的話後,這比丘尼心中一片感觸:「啊!十二年來,我為了這兒子暗自流淚,他卻如此苛刻地對我說話。我對他的一片情愛有什麼意思呢?」這麼一想之後,她明白在情緒上執著於兒子實在毫無意義,因此徹底去除這份執著。當天,她就證得阿羅漢果。

精舍裡的一些比丘告訴佛陀:「世尊!你是他們的皈依。童真迦葉比丘的母親如果聽從提婆達兜的話,還俗回家去,他們兩人就不可能證阿羅漢果。提婆達兜對她的判斷絕對錯誤。」


十二~五、死得不是時候的信徒

惡業實在是自己做的,從自己的心中生起;惡業摧毀愚癡的人,一如金剛磨損普通的珠寶。 (偈 161)

在一個神聖的日子裡,摩訶迦羅到祇樹給孤獨園去參加齋戒,並且整夜聽聞佛法。當天夜晚,幾位小偷闖入某戶人家,那一家人醒來後,急忙追趕四處逃竄的小偷。有些小偷往精舍方向跑去,這時候,天快要亮了,摩訶迦羅也正要到精舍附近的池塘去洗臉。這些小偷於是把偷來的東西丟在摩訶迦羅面前,然後逃之夭夭。被偷的人家這時候正 好追上來,而看見摩訶迦羅和贓物,他們誤認他也是小偷,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抓住他痛打一番,摩訶迦羅當場不幸被打死。天亮時,到池塘來取水的比丘們發現他的屍體。

這些比丘就回精舍向佛陀報告:「世尊!整夜在精舍聽聞佛法的在家信徒摩訶迦羅死於非命。」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如果你們從他今生所作的善行來判斷的話,那麼他確實死於非命。但事實上,他是在償還過去某一世的惡業而已。那時候,他愛上一 位有夫之婦,而把婦人的丈夫打死。因此,惡有惡報,甚至使人墮落地獄。」


十二~六、提婆達多的故事

破戒如同蔓蘿草 [dhp-a-162-note] ,纏住娑羅樹枯死; [dhp-a-162-note2]
破戒的人摧毀自己,徒然讓敵人快意。 (偈 162)

有一天,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時,佛陀進來了。佛陀詢問他們討論的話題。他們說:「世尊!提婆達多實在是缺乏德行又很貪婪的人。他利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阿闍世王的信任,博取名聲。他更誤導阿闍世王,使其相信若殺害父親,就可以成為強而有力的統治者,阿闍世王因此迫害父親至死。提婆達多還三次想殺害你。他真的是一個非常邪惡,又深具野心的人。」

聽完比丘的看法後,佛陀說,提婆達多不只今生企圖殺害他,甚至在過去的某一世,也曾如此作為。佛陀說:「比丘們!一如蔓蘿草扭曲它所攀附的樹,那些沒有德行的人內心充滿邪惡的慾望,也要為自己的惡行而受到報應。」


十二~七、僧團不和的故事

有害身心的惡業容易造作,有利身心的善業則非常難奉行。 (偈 163)

有一天,提婆達兜打斷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並且建議,由於佛陀日漸衰老,所以僧團領導的責任應該移交給他。佛陀拒絕他的建議,讓他感到非常羞辱。從此以後,他內心異常痛苦,也企圖殺害佛陀,但都失敗了。後來,他改採其它手段:建議所有的比丘,在一生之中都要遵守以下五條戒律:

1. 比丘必須住在森林裡。
2. 比丘只能依供養為生。
3. 比丘只能穿利用垃圾堆中找到的破布所做成的袈裟。
4. 比丘只能在樹下休憩。
5. 比丘不可吃肉或魚。

佛陀並不反對這些戒律,也不限制比丘遵守這些戒律,但出於其它的考慮 [dhp-a-163-note] ,佛陀並不願意制定為僧團戒律。提婆達兜聲稱這五條戒律比既有的戒律好太多了,有些新出家的比丘也附和他的說法。有一天,在佛陀的詢問之下,提婆達兜承認他所以提議增設五條戒律是要分裂僧伽。佛陀於是忠告他,這是非常嚴重的惡行,但提婆達兜不聽佛陀的勸告。後來,提婆達兜告知阿難,從此以後,他要從事與佛陀領導的僧伽全無關連的宗教活動。阿難把這消息向佛陀報告,佛陀說:「提婆達兜如此分裂僧團,是非常嚴重的惡行,他將來會為這邪惡的企圖受苦難。」佛陀更進一步的說:「有德行的人很容易行善,卻難於造作惡行。邪惡的人,卻容易造作惡行,而難於行善。事實上,毫無益處的事容易做,善行、有益的事卻很難發心去做。」

提婆達兜終於率領一群比丘到象頂山。後來,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前去勸誡跟隨他前去的比丘,其中很多比丘也知過悔改,回來依止佛陀。


十二~八、嫉妒的比丘

愚癡的人因為邪見,而輕蔑阿羅漢、聖者和正直者的教誨;他們如同格他格竹 [dhp-a-164-note] ,因為造作惡業而招致滅亡。 (偈 164)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位老婦人,像照顧自己兒子般地照顧卡拉比丘。有一天,她聽鄰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後,希望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聽佛陀說法,於是就向卡拉比丘提出她的願望,但卡拉比丘前後三次都打消她的念頭。有一天,老婦人不理睬卡拉比丘的反對,直接前往祇樹給孤獨園。當卡拉比丘發現老婦人已經前往精舍時,內心自私地想著:「如果她確實聽聞佛陀講經說法,就不會再照顧我了。」所以他也趕忙到祇樹給孤獨園去。當他抵達時,發現老婦人正在聽佛陀說法。他於是恭敬地靠近佛陀,並且告訴佛陀:「世尊!這位老婦人非常愚笨,請您只教她有關布施和持戒的佛法。」

佛陀知道卡拉比丘懷有惡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誡他:「你的愚癡和邪見污辱了佛法。你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十二~九、受妓女保護的信徒

惡業及污染都是自己造作的,不作惡業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
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別人無能為力。 (偈165)

有一天,信徒小迦拉到祇樹給孤獨園去守齋戒,並且徹夜聽聞佛法。第二天清早,他回家的時候,正好有一群憤怒的人正在追捕偷走他們財物的小偷。這群小偷匆忙之際,把偷來的財物丟在迎面而來的小迦拉腳下。這時候追上來的人群,看見他腳下的贓物時,怒火中燒,不明究理地誤以為他也是小偷,就抓住他加以毆打。幸運的是,有幾位正要前往附往河流取水的妓女阻止他們,說他們認識小迦拉,並且說他不是小偷。這群 人才放過小迦拉。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訴小迦拉:「他們放過你,不只因為那些妓女說你不是小偷,也因為你真的沒偷竊,是無辜的。」


十二~十、精進的比丘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 (涅槃),更要下定決心完成。 (偈166)

佛陀般涅槃前四個月就公開宣告自己入滅的日期。眾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聽見佛陀這麼說以後,非常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從那天開始,他們就緊緊追隨在佛陀身邊。阿塔達塔比丘卻不去見佛陀,反而下定決心,要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羅漢果,他就努力精進禪修。其他比丘不明白他的心意,卻帶他去見佛陀:「世尊!阿塔達塔比丘不像我們那麼敬愛、尊重您,他以自我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達塔恭敬的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聽完之後,加以讚歎,並且告訴其他比丘:「敬愛、尊重我的人應該像阿塔達塔一樣的作為。你們來見我,並不表示對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誨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三品 世間品

  • 第十三品 世間品 目錄
第十三品 世間品
十三~一、與少女爭吵的比丘(dhp_167) 十三~二、佛陀返回迦毗羅衛城(dhp_168_169) 十三~三、觀想海市蜃樓(dhp_170)
十三~四、佛陀安慰悲傷的王子(dhp_171) 十三~五、手執掃帚的比丘(dhp_172) 十三~六、證聖果的殺人兇手(dhp_173)
十三~七、明白世間實相的紡織女(dhp_174) 十三~八、三十位比丘突然消失(dhp_175) 十三~九、辛迦摩娜薇卡誣告佛陀(dhp_176)
十三~十、供養比賽(dhp_177) 十三~十一、給孤獨長者兒子的故事(dhp_178)  

十三~一、與少女爭吵的比丘

不要作惡,不可放逸,要去除邪見,不可貪婪世間物 [dhp-a-167-note2] (如此,才不會受苦)。 (偈 167)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比丘和一位年老的比丘到毘舍佉的家化緣。得到供養的食物之後,年老比丘就獨自到其他地方去,留下年輕的比丘在毘舍佉的家。這時候,毘舍佉的孫女正要過濾飲水,準備供養年輕比丘,卻看見大水罐中自己的倒影,不禁笑了起來。年輕的比丘看見她在笑,也跟著笑了起來。但這女孩看年輕比丘對著她笑時,卻說:「你這光頭佬,幹嘛笑我?」
年輕的比丘也回敬她:「妳也是個光頭,你母親和父親也都是光頭佬 [dhp-a-167-note] 。」

這女孩一聽之下就跑去向祖母哭訴。毘舍佉立刻向年輕比丘說:「請不要因為她而生氣,她無意冒犯你。但比丘確實剃除頭髮,穿上碎布做成的袈裟,用無邊緣的缽化緣。所以她的話,不也對嗎?」
年輕比丘回答說:「妳說的沒錯。但她為什麼要因此羞辱我呢?」 這時,年老的比丘回來了,但也無法安撫年輕比丘和年輕女孩。

不久,佛陀也來到毘舍佉的家,並且了解這件誤會的原委。佛陀知道這位年輕比丘證得初果的機緣已成熟了,為了使年輕比丘更能接受他的話,佛陀就問毘舍佉:
「只因為這位比丘剃除頭髮,妳孫女就稱呼他為光頭佬,這有什麼意義呢?畢竟,他剃除頭髮是為加入僧伽。」

年輕比丘聽到佛陀如此說後,就向佛陀禮敬,並且說:
「世尊!只有你才了解我,我的老師和這女孩的祖母都不了解我。」
佛陀知道年輕比丘這時候的心態已經可以理解佛法,就接著說:
「享受感官慾望是卑微的,存有卑微的心念是錯誤的,不如法的!」


十三~二、佛陀返回迦毗羅衛城

人不可放逸,應該勤修正法善行,如此做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安樂。 (偈 168)

人應該奉行正法善行,不可作惡行,奉行正法善行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安樂。 (偈 169)


佛陀究竟證悟後第一次返回迦毗羅衛城(佛陀的家鄉)時,住在尼拘婁陀園,並且在當地為親戚們說法。淨飯王認為佛陀身為他的孩子,第二天應該會直接到他的王宮來化緣,而不會到其他地方去才對,所以並沒有特別邀請佛陀前去接受供養,只是下令準備供養而已。

由於沒有人特別邀請他前去接受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第二天就進城化緣。進城之前,他心裡斟酌著:「過去諸佛再進入親戚的城市時,是直接到親戚的家去,或逐戶化緣?」經過思惟後,他明白過去佛都是一家一戶地化緣,也就依序去化緣。

當淨飯王從兒媳婦耶輸陀羅(佛陀未出家時的妻子)處得知這件幾近羞辱的消息後,異常憤怒,就去找佛陀:「孩子,你為什麼要羞辱我?看你如此化緣,我真的無地自容,你曾經是坐著金轎旅遊的人,現在卻一家一戶化緣,這種作法適當嗎?你為什麼要羞辱我!」

佛陀回答道:「國王,我並沒有羞辱你,我不過是遵照過去諸佛的規矩而已,諸佛皆化緣生。」

國王明白諸佛都是如此,於是接受佛陀化緣的作法。


十三~三、觀想海市蜃樓

人若視世間如水泡,如海市蜃樓,則不落生死輪迴。 (偈 170)

有一次,幾百位比丘到森林去禪修。但由於進展太緩慢,他們決定回精舍向佛陀請示更適合他們的禪修題目。

途中,他們遇見了海市蜃樓,就針對這種現象禪修起來。後來,當他們抵達精舍時,突然暴雨來襲,碩大的雨滴打在地上,行成水泡,後來就消失不見了。

他們因此如是思惟:「我們的身體就像這些水泡,終究會毀壞。」 而察覺到五蘊的無常。


十三~四、佛陀安慰悲傷的王子

世間如國王華麗的車乘,愚癡的人沈緬其中,智者則不執著。 (偈 171)

阿婆耶王子平定邊境的叛亂後,凱旋歸來。頻婆裟羅王非常高興,恩准他在七日內享受君王般的恩寵和榮耀,同時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勞。第七天,當這女舞者正在花園娛樂王子和他同伴時,突然心臟病發,當場倒地死亡。王子受到驚嚇,感到十分沮喪。他非常哀傷地前去面見佛陀,尋求佛陀的安慰。佛陀告誡他:「王子,你累世以來所流的淚無可計量,愚癡的人才會深深陷入世間五蘊 [dhp-a-171-note] 之中。」


十三~五、手執掃帚的比丘

人若不放逸,則自淨其意,並照耀世間,一如明月無雲翳。 (偈 172)

沙姆迦尼尊者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打掃,住在同一精舍的離瓦塔尊者反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禪修。沙姆迦尼尊者認為離瓦塔尊者只是在浪費時光。

有一天,沙姆迦尼尊者告訴離瓦塔尊者:
「你很懶惰,只知依靠信徒出於虔誠和慷慨所供養的食物。難道你不覺得有時候也該打掃地板、房屋或其它地方嗎?」

離瓦塔尊者回答他:「朋友!比丘不應該所有的時間都在打掃。應該在清晨時打掃,然後外出化緣,進食之後,觀身,察覺生命的真相,或者,背誦經文直到晚上,這時候,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再打掃一次。」沙姆迦尼尊者嚴格遵照離瓦塔尊者的話去做,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其他比丘發現沙姆加尼尊者不再把大部分時間在打掃,就問他原因。
他說:「當我正念尚未具足時,我經常打掃,但現在我已經正念現前了。」

其他比丘對他的話存有懷疑,就去請教佛陀:「世尊!沙姆迦尼尊者宣稱他是阿羅漢了。」佛陀告訴他們,沙姆迦尼尊者真的已經是阿羅漢果了。

十三~六、證聖果的殺人兇手

造作惡業後,再以善業補救的人,光耀世間,如明月無雲翳。 (偈 173)

鴦掘魔的本名是阿伊沙卡,出生為婆羅門,他的父親在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王宮任職。他的父母送他前往怛剎尸羅接受教育,由於他相當聰慧,而且服從老師,因此甚得老師和師母的歡心,其他學生因此忌妒他,就向老師誣告他和師母有染。剛開始的時候,老師不相信他們的話,但經過他們一再的誣告,他終於相信,而決定報復阿伊沙卡,但又害怕殺害阿伊沙卡會受到報應,於是便設計一個比直接殺害無辜的阿伊沙卡更惡毒的計畫:他告訴阿伊沙卡去殺害一千個人,而且每殺一個人,就砍下一根指頭給他 ,做為感謝他教導的學費。阿伊沙卡雖然十分不願意,但為了服從老師,就開始殺人,並且把砍下來的指頭掛在樹上,但這些指頭卻被烏鴉和禿鷹吃掉,所以他就把指頭做成項鍊,以確定數目。

由於他的殺人行為,人們稱呼他為鴦掘魔(意思是手指頭項鍊),他也因此成為令人懼怕的人物。國王知道他的暴行之後,下令要逮捕他。他的母親瑪塔妮聽到國王的命令後,就親自下鄉,打算拼了老命也要拯救他。而這時候,他頸上的項鍊已經有九百九十九根手指頭了,只差一根就湊足一千的數目了。

當天清晨,佛陀明白如果不加以阻撓的話,正在尋找最後一個被害者的阿伊沙卡一定會發現他的母親,並且加以殺害。果真如此,他就會受更長久的苦報。出於對他的慈悲,佛陀就出發前去他棲身的森林。

經過很多不眠不休的日子,阿依沙卡非常疲倦、焦慮,整個人幾近崩潰而急於砍下最後一根手指頭。他決定殺害第一個見到的人,就在這時候,他瞥見佛陀,便高高舉起刀子追趕上去,想要加以殺害。但無論如何追趕,佛陀總是在前面。最後,他大聲吼叫:「比丘!停止!停止!」

佛陀回答道:「我已經停止了,是你自己未曾停止。」

阿伊沙卡並不明白佛陀話中的涵意,就問道:「比丘!你為什麼說,你已經停止,是我尚未停止?」 佛陀告訴他:「我說我已經停止,因為我已經不再殺害眾生,不再瞋恨眾生,我內心滿懷無限的愛心、耐心和智慧。而你尚未放棄殺害眾生,瞋恨眾生,而且沒有愛心與耐心。因此你才是尚未停止下來的人。」

聽完佛陀這席話,阿伊沙卡心中激起一陣思考:「這些話只有智者才說得出口,這比丘智慧超凡,兼且異常勇敢,他一定是比丘的領導者,他一定就是佛陀!他必定是為了使我重見光明才專程來這裡的。」這麼一想之後,他放下武器,請求佛陀恩許他加入僧伽,佛陀也答應他的請求。

阿伊沙卡的母親在森林裡到處喊他的名字,但遍尋不著,只好回家去。後來,國王和手下在佛陀的精舍找到他,但發現他已經放棄過去的邪惡行為,成為比丘,就決定放他一條生路。阿伊沙卡於是在精舍裡,精進修行。

儘管如此,他的內心仍然不得安寧,因為即使單獨禪修的時候,過去的種種作為和那些受害者令人憐憫的哀嚎總是浮現在腦海裡。每當他外出化緣時,人們更因為他過去所做的惡業而向他投擲石頭,或者用棍杖打他,所以每次都是頭破血流,一身瘀青的回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告誡他:「鴦掘魔!你已經不再作惡了,要有耐心!你現在所受的,都是你今生所作惡業的惡報。如果不是我遇見你,你的惡業會令你在地獄中遭受更長久的折磨。」

一天早上,他在到舍衛城化緣的路上聽見痛苦的哭聲。當他發現是一位孕婦正在產前疼痛,卻無法順利生產時,他內心想到:「一切眾生都免不了苦。」他滿懷慈悲心地回去向佛陀敘說孕婦產前痛苦一事,佛陀就教導他誦讀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後人稱之為《鴦掘魔經》。學會後,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坐下來,隔著一片紗幕,開始誦唸佛陀教他的經文:「姊妹!自從我成為阿羅漢以來,我未曾故意殺害任何眾生,願此經文使你一切順利,且預祝你未出世的孩子安好。」這時候,這婦女順利生下孩子且母子均安。這經文至今仍然有效。

鴦掘魔喜歡單獨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居處。後來,他安祥的去世了,但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的去世是般涅槃。其他比丘請問佛陀鴦掘魔往生何處,佛陀告訴他們:「鴦掘魔已經般涅槃了。」他們卻不相信:「殺害這麼多人命的人可能般涅槃嗎?」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鴦掘魔因為沒有善友,所以才會作下如此多的惡業。後來,他經由善友的協助和忠告,而堅定、正念現前地修習佛法和修禪。因此,他的惡業被他的善業所粉碎,內心沒有絲毫的污垢煩惱。」


十三~七、明白世間實相的紡織女

世間大部分的人是盲目的,只有少數的人明白正法;一如只有少數的鳥脫離羅網,少數的人往生善趣。 (偈 174 )

有一天,佛陀在阿羅毘講授生命的無常。佛陀說:「請正念現前地觀死:生命是不確定的,死亡是確定的,人總有一天要面對死亡。」

佛陀也勸誡大眾要經常保持正念,察覺生命的實相。他也告誡大眾:「如同手持木棍或長矛的人在面對敵人和其他有毒、危險的動物時,不至於手足無措一般,對死亡有正念的人也會保持正念面對死亡,因此會往生善界。」很多人無法領會其中的涵義,但一位十六歲的紡織女清楚明白佛陀的深意。說法後,佛陀返回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天,佛陀透過天眼觀察世間,明白那位女孩證得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再度前往阿羅毘說法。當這女孩聽到佛陀和數百位比丘再度蒞臨說法時,也想前去聽法,但他父親卻急需一些紡織用的線軸,她於是快速綁好線軸,然後出去找父親,想把這些線軸交給父親。路上,她在聽法大眾的外圍停留了一會兒。

佛陀知道這女孩一定會來聽法。佛陀也知道,這女孩一定要在前往紡織機器之前聽聞佛法,而不是離開紡織機後才來聽法。因為她生命即將消失,而她往生何處仍不確定。所以當年輕的紡織女孩出現在聽法大眾的外圍時,佛陀仔細注視她,而當她發現佛陀注視她時,她放下籃子,恭敬的走向佛陀。佛陀就問她四個問題:
「妳從何處來?」 「我不知道。」
「妳要往何處去?」「我不知道。」
「妳不知道嗎?」 「我知道。」
「妳知道嗎?」「我不知道。」
大眾聽見她如此回答佛陀的問題,都認為她對佛陀不恭敬。佛陀就問她的回答是什麼涵意。

她說:「世尊!既然你知道我從家裡來,所以我認為你第一個問題是問我的過去世是什麼,我就回答:『不知道。』第二個問題問我的來世要往生何處,我回答:『我不知道。』第三個問題問我知不知道有一天會死亡,所以我回答:『我知道。』最後的問題問我知不知道何時會死亡,我回答:『我不知道。』」佛陀聽完她的解釋後,稱讚她的解釋。她也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證得初果。

然後,她繼續前往紡織機所在的房子,當她抵達時,她父親正坐在紡織者的座位上睡覺。這時候,她父親突然醒來,卻意外的拉動紡織梭,結果,紡織梭的頭打到女孩的胸口,以致於當場死亡,而往生兜率天。她父親這時候傷心欲絕,淚流滿面,但也明白生命無常,他就前去面見佛陀,請求允許他加入僧伽。從此以後,他成為比丘。不久之後,更證得阿羅漢果。


十三~八、三十位比丘突然消失

天鵝鼓翅飛行天空,人以神通 [dhp-a-175-note] 橫越太空,智者征服魔波旬及其眷屬後,不再輪迴。 [dhp-a-175-note2] (偈 175)

有一天,三十位比丘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進入佛陀的房間時,服侍在佛陀一旁的阿難尊者馬上離開,到外邊去等候。過了一陣子,阿難尊者再度進入時,卻不見先前的三十位比丘。他就問佛陀他們到那裡去了。

佛陀回答:「他們都走了。」
「從那裡出去的?」
「從空中,阿難!」
「但,世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嗎?」
「沒錯,阿難,他們聽完說法後都證得阿羅漢果,並且具有神通。」

這時候,佛陀看見天空有幾隻天鵝飛過,他說:
「阿難,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就像天鵝一樣能飛過天空。」

十三~九、辛迦摩娜薇卡誣告佛陀

違逆真諦,不信來世,說妄語的人,無惡不作。 (偈176)

佛陀到處宏揚佛法之後,信受佛法的人越來越多,其他外道的信徒也就日漸減少。他們於是打算破壞佛陀得信譽,就慫恿他們一位美麗的女信徒辛迦摩娜薇卡:「如果妳真的關心我們的利益,請幫助我們羞辱佛陀。」她同意執行他們的計畫。

當天夜晚,她攜帶一些花朵,朝祇樹給孤獨園方向走,遇見她的人問她要去那裡, 她回答說:「你們知道我要去那裡有什麼意義嗎?」回答後,她就到靠近精舍的外道家去過夜,而在隔天清晨離開,讓別人以為她在祇樹給孤獨園住宿。若有人問,她就回答: 「我和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一起過夜。」三四個月以後,她用一些布塊裹住腹部,使自己看起來像懷孕的樣子。九個月以後,她更假扮成快要臨盆一般,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找佛陀。

這時候,佛陀正在向比丘和大眾說法。她打斷佛陀的話,加以指控:「啊,你這個大沙門!你倒是很聰明,可以向人說法。你讓我懷孕,卻對我要分娩的事不聞不問。你就只知道享樂!」

佛陀停止開示,告訴她:「這位姊妹,只有妳和我知道妳的話是否屬實。」
她回答道:「是呀,別人怎麼會知道,只有你我兩人所作的事呢!」

這當下,帝釋明白祇樹給孤獨園發生的事情,便派遣四位天神化身成年輕的老鼠,跑到她衣服裡面,咬斷她用來綁住腹部,偽裝成懷孕的布塊,她的技倆就被拆穿了。大眾中很多人譴責她:「妳這個邪惡的女人!騙子!妳怎敢指控如此尊貴的宗教法師呢?」這時候,她擔心自己的安危,使盡力氣,趕忙逃走。但跑不了多遠,就不幸發生意外,而死的很淒慘。

第二天,眾多比丘在討論她的事情。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一個不怕說謊、不怕來生報應的人,對造作惡業不會遲疑。」佛陀接著說,辛迦摩娜薇卡過去的某一前世是國王的皇后。她愛上國王的一位兒子,但那位王子卻不為所動,她就傷害自己的身子,然後向國王誣賴是王子在無法得逞私慾時,所下的毒手。

國王聽見她的指控後,未加詳察,就驅逐王子遠離國境。後來,國王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她終於受到應得的懲處。


十三~十、供養比賽

慳吝者無法往生天界,愚癡的人不讚嘆布施;智者時時隨喜,處處安樂。 (偈177)

波斯匿王有一次盛大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後來,他的百姓為了和他競爭,而舉辦更大的供養大會。國王和百姓之間的競爭就此持續不斷。最後,末利皇后想出一個計畫。她請國王興建一座盛大的帳蓬,帳蓬中間,擺設十隻裝滿各式各樣檀香和香水的船,再準備幾百隻馴服的大象為比丘撐白傘,同時,提供飲食服務的是公主。百姓們沒有公主、白傘也沒有大象,就無法繼續和國王競爭了。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供養的無遮大會正式展開。進食之後,國王把大會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佛陀。

國王的兩位大臣也在現場,其中一位大臣非常高興,讚嘆國王能夠如此慷慨布施佛陀和眾多比丘,他也認為只有國王才能舉辦無遮大會,並且把功德與所有眾生共享。總而言之,這位大臣非常高興國王能舉辦這無人能比的布施。相反地,另一位大臣則認為國王不過是在浪費財富而已,他認為眾多比丘應供後,就會回精舍睡覺。

進食後,佛陀環視所有參與大眾,也知道第二位大臣的想法。佛陀明白,如果再說冗長的隨喜,第二位大臣會更不滿意,所以出於對他的憐憫,只說了簡短的隨喜,就回精舍去了。但預期佛陀會用更長的時間表示謝意和隨喜的國王,對佛陀簡短的隨喜感到失望。國王懷疑自己是否遺漏了什麼事情,因此決定前去請教佛陀。

佛陀看見國王來時,告訴國王:「偉大的國王!你應該高興能夠舉辦無人能比的布施大會。這種布施的機會難得,每一佛住世時,只有一次這樣的無遮大會。但你的一位大臣卻認為是一種浪費,一點也不贊同這樣的布施大會。如果我說較長的隨喜,他會更加不滿意,而造作更多的惡業。這就是我的隨喜如此簡潔的原因。」

佛陀接著說:「國王!愚人不知隨喜別人的布施,因此會墮落到比人間差的境界。智者隨喜他人的布施,也因為這份珍惜,他們分享別人的功德,而往生天界。」


十三~十一、給孤獨長者兒子的故事

預流果比大地的統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更有價值。 (偈178)

克拉是給孤獨長者的兒子。每當佛陀和弟子們到他家時,他都避不見面。給孤獨長者擔心兒子若不能改變這種心態的話,將來不知道要變成什麼德行。給孤獨長者就以一百個金子利誘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聽任何人說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給孤獨長者要給他佳餚,但他卻開口要錢。

第二天,給孤獨長者告訴他:「兒子呀!如果你能背頌佛陀的一首偈語,我給你一千個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說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誠心要學習佛法,純粹只是對有錢興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無法牢記任何偈語。克拉只得重複練習背頌偈語,也因此,終於了解佛法的真實涵義,而證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隨佛陀和眾多比丘到他家化緣,但心中卻想著:「但願父親不要在佛陀面前給我金子。我可不想讓佛陀知道我純粹是為了錢,才遵守戒律。」

給孤獨長者供養完佛陀和眾多比丘後,就拿出千個金子,要他收下,卻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絕。給孤獨長者告訴佛陀:「世尊,我兒子已經改變他的念頭了。他現在表現得非常尊貴。」他進一步告訴佛陀,如何利誘兒子去精舍學佛法的事。

「給孤獨長者,妳的兒子已經了解:佛法比轉輪聖王、天神或婆羅門的財富更有價值。」佛陀如是說。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四品 佛陀品

  • 第十四品 佛陀品 目錄
第十四品 佛陀品
十四~一、向佛陀求婚(dhp_179_180) 十四~二、佛陀從忉利天返回世間(dhp_181) 十四~三、龍王和他的女兒(dhp_182)
十四~四、佛陀的教誨(dhp_183_185) 十四~五、不知足的年輕比丘(dhp_186_187) 十四~六、祀得皈依三寶(dhp_188_192)
十四~七、最高貴的人(dhp_193) 十四~八、幸福是什麼(dhp_194) 十四~九、尊敬值得尊敬的人(dhp_195_196)

十四~一、向佛陀求婚

已經證得無上智慧的佛陀,三毒盡除,世間所有欲愛不能再誑惑他;佛陀不受繫縛。 (偈 179/180)

拘留國的婆羅門摩醯提利夫婦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兒,求婚的人不斷,他明白告訴他們還不夠資格娶他的女兒。一天清晨,佛陀透過神通知道他夫婦二人證得三果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出發到他經常火祭的地方。

摩醯提利一眼瞥見佛陀時,當下認定佛陀就是他女兒要許配的對象。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後急忙趕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兒來。佛陀於是到附近去休息。摩醯提利一家人回來時,只見到佛陀的足跡,但他的妻子說留下這種足跡的人已經滌除所有的感官欲望。儘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還是毫無畏懼地找到佛陀,並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兒許配給他。

佛陀拒絕他的提議,並且敘述自己剛究竟證悟成佛時,魔王波旬美麗無比的女兒們如何誘惑他,佛陀說:「想要誘惑解脫貪愛、執著與激情的人是無效的,因為這種人不為任何誘惑所動。」

佛陀繼續說道:「魔波旬美麗無比的女兒們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心中都毫無感官欲望。你女兒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我甚至連碰觸的興趣都沒有。」聽完佛陀的一席話後,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對佛法有正確的信念。後來,他們都加入僧伽為比丘和比丘尼,最後兩人都證得聖果。他們的女兒卻深深感覺受到佛陀的羞辱,發誓要找機會報復佛陀。


十四~二、佛陀從忉利天返回世間

修習禪定 [dhp-a-181-note] ,歡喜涅槃寂靜,正念正覺的佛陀,諸天也敬愛。 (偈 181)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時,接受外道的挑戰,而展現了雙料神通 。事後,佛陀到忉利天講授三個月的阿毗達摩(論),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來聽佛陀說法。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摩耶夫人、眾多天神和婆羅門都證得初果。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在舍衛城結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講解阿毗達摩。舍利弗尊者就利用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講完一整部的阿毗達摩。

結夏安居即將結束時,大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去面見佛陀。佛陀告訴他,預計於安居結束後的月圓之日回到人間。並會降臨舍利弗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間的月圓之月,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臨山卡沙市。許多天神和婆羅門陪伴佛陀返回人間,舍利弗尊者則率領大眾歡迎佛陀,大眾懍然讚嘆佛陀返回人間的盛大輝煌。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頂禮問訊後說:
「世尊,我們從未目睹或想像過如此壯觀盛大的榮耀。事實上,世尊!你為天、人和婆羅門所喜愛、禮敬!」
「舍利弗啊!天人確實敬愛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諸佛。」佛陀如此回答舍利弗。

十四~三、龍王和他的女兒

人身難得、生活難、得聞正法難、諸佛出現世間也難。 (偈 182)

龍王 [dhp-a-182-note] 伊羅卡帕塔,在迦葉佛時,雖然是一位比丘,卻不夠理智,念念不忘犯過的錯誤,所以往生成龍。他有一位極美麗的女兒。由於龍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開宣稱,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兒所提的問題,就可以娶她為妻。因此,每個月兩次,她都化身成人,到公眾場所唱歌跳舞,並且提出她的問題。很多人試著回答她的問題,但都不正確。

有一次,佛陀透過神通,知道一位名叫優塔羅的年輕人,可經由這些問題而證得初果。但優塔羅已經出發,準備前去回答她的問題。佛陀便趕忙攔下他,告訴他問題的正確答案,優塔羅聽完佛陀的答案後,果真證得初果,對龍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但為了說出答案以俾益他人,他仍照常前往。

他與龍女的應答如下:

問題1:誰是統治者?
回答:掌握六根的人就是統治者。

問題2: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稱之為統治者?
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稱之為統治者,毫無私心的人是統治者。

問題3:什麼樣的統治者沒有德行的缺陷?
回答:毫無私心的統治者沒有德行上的缺陷。

問題4:什麼樣的人可稱之為愚癡?
回答:追求感官欲樂的人。

聽完所有的正確答案後,龍王的公主繼續請問有關感官欲望、後有、邪見、無明和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優塔羅遵照佛陀的教導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這時候,伊羅卡帕塔龍王明白了,佛陀已出現在世間,就央請優塔羅帶他前去面見、頂禮佛陀。他向佛陀敘述自己往生成龍的緣由。佛陀向他解釋,人身難得、佛陀難遇、佛法難聞。佛陀說法完畢後,很多舍利弗尊者的弟子證得阿羅漢果,大眾中也有很多人證得初果。

十四~四、佛陀的教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偈183)

諸佛說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傷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壓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門。 (偈184)

不誹謗,不傷害他人,嚴守戒律,飲食知量,在僻靜處獨居,勤修增上定 [dhp-a-185-note] ,是諸佛教。 (偈185)


有一次,阿難尊者請教佛陀,過去諸佛的佛法是否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樣?佛陀回答說,所有諸佛的佛法都是一樣的,佛陀馬上背誦過去諸佛在說法時所開講的一些偈語。


十四~五、不知足的年輕比丘

即使天上灑落金幣,也無法滿足欲望,愛欲是樂少苦多。明白這種道理的智者,甚至對天界的欲樂也不企求,佛陀的弟子希望能滅盡愛欲。 (偈 186 / 187)

有一次,祇樹給孤獨園的一位年輕比丘被他的老師送到別的精舍去學法,他的父親卻在這時候逝世了,並且留下一些財產給他和他的弟弟。等他給回給孤獨園時,他的弟弟告訴他父親的死訊,和父親留給他的財產。一開始的時候,他說不需要這份錢財。可是後來,他覺得還是過世俗的生活比較好,因此,他對出家修行的日子漸漸不滿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丘於是說服他去聽佛陀的忠告。

這心中不滿的年輕比丘告訴佛陀,如果擁有父親給他的錢,他可以過很舒適的在家生活。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寶財富的君王也一樣。佛陀接著告訴他頂生王的故事,頂生王是四王天和忉利天的聖王,享受這兩處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忉利天住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希望自己是忉利天唯一的統治者,而不要與帝釋共同治理。但他無法達成這個願望,所比當下變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眾生,一旦屈服於強烈的愛欲刺激,他們很容易毀壞。

聽完佛陀的勸誡,年輕比丘決定繼續留在僧伽中,精進努力求解脫。


十四~六、祀得皈依三寶

人在面臨危險時,會去尋找很多的保護,如山岳、森林、園苑、樹神和神社。但這些都不是安隱的保護,也不是最佳的保護,如此的保護無法使人脫離諸苦。 (偈 188/ 189) [dhp-a-188-note]

皈依佛法與僧伽的人,可以透過智慧而明白四聖諦:苦、集、滅和滅苦的八正道。這才是真正無上安全的皈依和保護。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脫離諸苦。 (偈 190/ 191/ 192)


祀得是摩訶憍薩羅王的國師。摩訶憍薩羅王是波斯匿王的父親。摩訶憍薩羅王逝世後,祀得放棄所有的財產,離開家裡,成為苦行者。他和他的弟子們到靠近鴦迦國,摩竭陀國與拘留國三國邊境附近的地方住下來,當地附近有一隻兇猛的龍。祀得經常向弟子和這三國家的人民說:「禮敬森林、山、公園和樹木,如此,你們就可以解除生命中 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過天眼,觀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們,而且知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了。佛陀就派遣大目犍連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說法,佛陀本人隨後也會前去說法。大目犍連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請問他們可否借宿一夜。首先,他們加以拒絕,後來卻答應了,但指引他去龍住的地方。這隻龍非常敵視大目犍連尊者,就和尊者展開一場鬥爭。最後,龍終於臣服了,而卷起身子,伸出頭來,像雨傘般護持大目犍連尊者,表示對尊者的禮敬。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們前來觀察大目犍連尊 者的命運如何,當他們發現龍已經馴服,溫順地以頭保護大目犍連尊者時,都大感驚訝,他們也因此向大目犍連尊者禮敬。

這時候,佛陀也來了。大目犍連尊者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然後告訴眾人:「這是我的老師--最尊貴的佛陀,我不過是偉大佛陀的一位謙恭弟子而已。」聽完大目犍連尊者這麼一說,先前對尊者馴服龍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對佛陀的能力更 感訝異。

佛陀告誡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險的威脅時,會前往山上、森林、花園、公園和樹木去尋求庇護,但這些地方無法保護人們。只有依止佛陀,法和僧伽的人才能從世間 苦解脫出來。」

佛陀說法完畢後,祀得和他的弟子們證得阿羅漢果,他們也都加入僧伽為比丘。當天從鴦迦國,摩竭陀國和拘留國前來禮敬祀得的弟子看見祀得和他弟子們都身穿比丘的袈裟時,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著:「究竟誰的法力較強?我們的老師祀得或喬達摩呢?一定是我們的老師法力較強,因為是喬達摩前來這裡找他!」佛陀知道他們心中的念頭,祀得也認為他應該去除他們心中的猜測,所以,他就向佛陀頂禮問訊,然後說:「世尊!你是我的導師,我不過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經過他這麼表白,這些人都明白 佛陀的超凡卓絕。


十四~七、最高貴的人

聖者極難得,不是每個家族都能生出聖者,但聖者出生的家族和樂興旺。 (偈 193)

阿難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的老師--佛陀告訴我們,純種的大象只生長在參達塔和優薩陀種中,純種馬只生長在信度種中,純種牛只生長在優沙帕種中。事實上,他只告訴我們有關純種象、馬、牛的事,但卻未提及最尊貴的人到底生長在何處?」

經過一陣思考後,阿難尊者就前去請教佛陀這個問題。 佛陀回答他:「阿難!最尊貴的人並不生長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貴的人生長的家庭,一定快樂興盛。」


十四~八、幸福是什麼

諸佛出生在世間令人喜悅,佛法在世間弘揚令人喜悅,僧伽和合令人喜悅,比丘持戒令人喜悅。 (偈 194)

一群比丘在討論「幸福是什麼?」的問題。他們明白不同的人對幸福的解釋也不同,所以他們說:
「有人認為擁有國王般的財富和榮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則認為感官樂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認為得嚐美食才是幸福。」

正當他們在討論時,佛陀來了。佛陀明白他們討論的話題後,說: 「比丘們!你們所說的那些喜樂無法使人解脫苦。在這世間上,幸福的來源是:佛陀出現世間,聽聞奧妙佛法的機會和比丘們和諧相處。」

十四~九、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養值得供養的人--諸佛、諸佛弟子和克服執著、邪見與傲慢,遠離諸憂患的人;供養寂靜、心無畏懼的人,功德不可衡量。 (偈195/ 196)

佛陀有一次和眾多信徒前往波羅奈,而在路上遇見一座供奉神祇的神舍,離神舍不遠的地方有位婆羅門正在耕種。佛陀瞥見婆羅門時,請他前來相見。婆羅門來的時候,向神舍禮敬,而沒有向佛陀禮敬。佛陀說:「婆羅門,你禮敬神舍是對的。」

佛陀的話使婆羅門心情愉快,佛陀眼見婆羅門處於有利的身心狀況之下,就運用神通,在空中示現迦葉佛的金色浮圖塔。佛陀更向婆羅門和信眾解釋有四種人值得建立浮圖塔:佛、辟支佛、聖者弟子和轉輪聖王。佛陀也指出有三種塔:(1) 裝遺骸的骨塔、(2) 供奉 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3)供奉袈裟、缽等遺物的遺物塔。菩提樹屬於遺物塔。佛陀強調要禮敬值得禮敬的人,佛陀說法後,這婆羅門就證得初果。迦葉佛的浮圖塔一連七天在天空中示現,人潮不斷前來禮敬,第七天結束後,浮圖塔消失了,而為一座石頭浮圖 塔取代。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五品 樂品

  • 第十五品 樂品 目錄
第十五品 樂品
十五~一、為水爭吵(dhp_197_199) 十五~二、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使他們反對佛陀。(dhp_200) 十五~三、勝利使人產生恨意(dhp_201)
十五~四、欲望之火(dhp_202) 十五~五、佛陀和一位飢餓的人(dhp_203) 十五~六、飲食要節制(dhp_204)
十五~七、尊敬佛陀的方法(dhp_205) 十五~八、帝釋看護佛陀(dhp_206_208)  

十五~一、為水爭吵

眾生滿懷憎恨,佛陀不憎恨,
眾生滿懷憎恨,佛陀安住不憎恨。 (偈197) [dhp-a-197-note]

眾生種種煩惱苦痛,佛陀不煩惱苦痛,
眾生種種煩惱苦痛,佛陀安住不煩惱苦痛。 (偈198) [dhp-a-198-note]

眾生貪求欲樂,佛陀不貪求,
眾生貪求欲樂,佛陀安住不貪求。 (偈199) [dhp-a-199-note]

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城,和拘利族的拘利城緊臨盧奚多河兩岸,兩個城市的農民都用盧奚多河水灌溉。有一年,發生大旱災,他們的米穀和其它的農作物都受到威脅,兩岸的農夫都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田裏。拘利城的農夫想把水改道,引導河水來灌溉他們的田地,但迦毗羅衛城的農夫加以抗議,他們認為如果拘利城農夫的計策得逞,那麼他們的田地就沒有水灌溉,農作物就不可能成熟。

雙方都想獨佔河水,因此都懷有瞋恚和恨意。兩個城市農人間的爭吵像野火般,漫延開來,而傳到雙方統治者的耳裡。兩邊都找不出妥協的辦法,就準備戰爭,用武力解決。

佛陀知道他在河兩岸的親戚們正準備戰爭。為了他們的安寧和幸福著想,他決定加以阻止,就一個人單獨到河的中央。兩岸的親戚看見他時,都把手上的武器放在一邊,向佛陀禮敬。佛陀告誡他們:「你們不應該為少量不具重大價值的水大動干戈,傷害彼此更有意義的生命。你們為什麼要採取這種不道德的作法呢?今天,如果不是我在這裡的話,你們的鮮血現在已經像河水般淌滿地上了。你們懷抱著恨意過日子,而我對任何人都沒有恨。你們的道德感薄弱,而我德行清靜。你們自私為己,敵意增長,而我沒有絲毫的自私心態。」雙方聽完佛陀的勸誡後,對於自己的愚癡感到羞恥,一場流血戰爭因此得以倖免。


十五~二、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使他們反對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沒有種種煩惱礙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為食。 (偈 200) [dhp-a-200-note]

有一次,佛陀透過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的一群少女證得初果的機緣快要成熟,他就在該村落附近停留下來。有一天,這群少女在河邊沐浴完畢後,回到她們的村子,這時候,佛陀進城去化緣,但由於村民受到天魔波旬的影響,並沒有任何人供養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見天魔波旬,他當下詢問佛陀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食物。佛陀明白是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不要供養的,佛陀就說:
「你這邪惡的天魔波旬,造作這種惡行是愚蠢的。」

天魔波旬對佛陀的話充耳不聞,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誘使佛陀再進城去化緣,再次受到村民的奚落、侮辱,會是很好玩的事。就開口道:
「你一定餓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會得到供養的。」

這時,這群少女剛好也達到,她們向佛陀敬禮問訊。天魔波旬當著她們的面,譏笑佛陀:「啊!喬達摩,既然你今早沒有得到任何供養,一定感受到飢餓的劇痛了吧!」

「天魔波旬啊!我們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是法喜充滿,如同在光音天,只生活在禪定的喜樂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十五~三、勝利使人產生恨意

勝利造成憎怨,落敗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內心祥和的人,捨棄勝利與失敗,而和樂安住。 (偈 201)

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和阿闍世王打仗時,連吃了三次敗仗。阿闍世王是頻婆裟羅王和韋提希皇后的兒子。韋提希皇后則是波斯匿王的妹妹。波斯匿王因為戰敗,而十分沮喪,感到羞辱,一時悲從中來:「多麼丟臉啊!連乳臭未乾的孩子都戰勝不了,我還不如去死好了。」

由於懊惱沮喪,他拒絕進食,整天躺在床上。佛陀知道波斯匿王意志頹喪,就告誡眾多比丘:
「比丘們,戰勝的人,敵意和仇恨增長。落敗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

後來,波斯匿王知道佛陀告誡弟子的話後,明白發動戰爭的雙方都沒有勝利可言,因此堅定地信受佛法。

十五~四、欲望之火

沒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貪欲,沒有任何的罪過比得上瞋恚,
沒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蘊,沒有任何的喜樂比得上涅槃。 (偈 202)

一位新娘結婚當天,她的父母親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接受供養。新郎看著新娘子忙進忙出,幫忙準備供養的食物時,心中非常興奮,而無法照顧佛陀和比丘們。佛陀領會得到新郎的心情,而且也知道新郎和新娘兩人正確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

因此,為暫時去除新郎的情緒執著,並轉移他的注意力,佛陀就運用神通,使他看不見新娘子。由於看不見新娘子,新郎全心專注在佛陀身上,也更虔誠。佛陀就告訴他:『年輕人,欲望之火是所有火中最猛烈的,生氣和憤怒最邪惡,沒有任合的疾病比得上五蘊的重擔。涅槃寂靜是最究竟至上的喜悅。』

謹慎思考佛陀的教誨後,新郎和新娘子兩人都正確了解佛法。佛陀於是准許兩人再次相見。但這時候,兩人已經沒有愛欲的渴望,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世間的實相。


十五~五、佛陀和一位飢餓的人

飢餓是最大的疾病 [dhp-a-203-note] ,五蘊是最大的苦痛,
智者如實知見這種道理,而證得究竟喜悅的涅槃。 (偈 203)

有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阿羅毘村裡的一位窮人證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前往該村。但當天,這窮人出去尋找走失的公牛。這時候,村子的人已經開始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佛陀進食後,村人準備聽佛陀說法,但佛陀卻要等那窮人。窮人終於找到他的公牛,就跑著回來向佛陀禮敬。但他又疲累又飢餓,佛陀知道還有食物,所以就請村民先拿食物給窮人吃 [dhp-a-203-note2] 。等到窮人吃完飯後,佛陀才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地說法,一直說到四聖諦。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這窮人證得初果。

後來,佛陀和眾多比丘回祇樹給孤獨園。路上,比丘們十分訝異於佛陀會要求村民先給那窮人吃飯,然後才開示說法。佛陀聽見他們的話後,便告訴他們:「比丘們!我來阿羅毘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那窮人說法,因為我知道他具備有正確明白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飢餓難耐,飢餓的痛苦可能障礙他理解佛法,他一早上都在找走失的公牛,所以非常疲累,非常飢餓。比丘們!畢竟,沒有任何疾病比飢餓更難以忍受。」


十五~六、飲食要節制

健康是最高的福報,知足是最好的財富,
最可信賴的人就是最好的親友,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悅。 (偈204)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後,前往祇樹給孤獨園。他當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飯,所以在聽聞佛陀說法時,精神不振,不斷打瞌睡。

佛陀就勸誡他:「國王!進食應適量,身體才會舒適。」國王接受佛陀建議,從此以後奉行適量的飲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輕盈,情緒愉快,也比較健康。

佛陀在國王向他敘說改善的情形時,告訴國王:「國王,健康是非常的福報。」


十五~七、尊敬佛陀的方法

已經領會寂靜獨居安樂的人,已經領會法義而喜悅的人,
不再恐懼,而且遠離邪惡(見)。 (偈 205)

有一天,佛陀宣稱四個月後,他就要證入般涅槃。聽到這件消息後,很多尚未證果的比丘感到很傷心、很沮喪,茫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就緊緊跟隨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決心要在佛陀入滅之前證得聖果,所以並沒有整日跟隨佛陀,反而到僻靜的地方去精進禪修。

其他比丘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說:「世尊!提裟尊者似乎並不尊敬您,他只曉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來世尊身邊聽法。」

提裟尊者說:「我只是加緊努力精進,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證聖果而已,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邊的唯一原因!」

聽完提裟尊者的解釋,佛陀說:「比丘們!所有敬愛和尊重我的比丘應該效法提裟尊者。比丘們!鮮花供養並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進禪修才是。」


十五~八、帝釋看護佛陀

值遇聖者是好事,與聖者同住是件喜樂的事,不見愚癡的人也是件喜樂的事。 (偈 206)

與愚癡的人為伍,會長期憂患,與愚癡的人為伍,如同與敵人為伍一般痛苦;與智者為伍,如同與親友同住般安樂。 (偈 207)

所以,人應該與聰明、智慧、多聞、堅定、善盡職責的聖者為伍,如同月亮追隨星辰的軌跡。 (偈 208)


大約般涅槃前十個月,佛陀在毗舍離附近的鞞羅柧村結夏安居。那時候,他身染痢疾。帝釋知道佛陀身體不適,就親自前來照顧佛陀。佛陀告訴他不要費心,因為有很多比丘在身邊,但帝釋堅持要照顧佛陀,直到佛陀身體好轉。

眾多比丘對帝釋親自照顧佛陀一事感到驚訝,也對他懍然敬畏。佛陀聽見眾多比丘的心聲後,告訴他們:「比丘們!帝釋親自照顧我這件事並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往生之前,他曾有機會聽聞我說法,因此了解佛法。去世之後,才往生成為現在的帝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曾經聽聞佛法,事實上,比丘們!得遇聖者是樁好事,與聖者共住令人喜悅。」 [dhp-a-208-note]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六品 喜愛品

  • 第十六品 喜愛品 目錄
第十六品 喜愛品
十六~一、執著防礙修行(dhp_209_211) 十六~二、佛陀安慰傷心的人(dhp_212) 十六~三、佛陀安慰毘舍佉(dhp_213)
十六~四、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們(dhp_214) 十六~五、安尼其喬達枯瑪痛失新娘(dhp_215) 十六~六、憂愁緣自渴愛(dhp_216)
十六~七、獲得很多籃子點心的迦葉尊者(dhp_217) 十六~八、往生五淨居天(註)的比丘(dhp_218) 十六~九、難提獲得往生天界的榮耀(dhp_219_220)

十六~一、執著防礙修行

比丘若流連不該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放棄戒定慧三學,而還俗去追求欲樂,則只能羨慕修證的比丘。 (偈 209)

不要貪戀可親與不可親的人事物,怨憎會、愛別離都是痛苦的。 (偈 210)

所以不要愛染,因為愛別離是痛苦的,沒有愛染與憎怨的人,毫無繫縛。 (偈 211)


舍衛城裡一戶人家的獨生子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於強烈執著於這位獨生子,也出家為比丘與比丘尼。他們無法放棄彼此之間的感情來獨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裡,就像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一齊談話,一齊吃飯。也因此成為其他比丘討厭的對象,有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他們的行為。

佛陀告誡他們:「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樣住在一起。愛別離、怨憎會毫無疑問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貪愛任何人或眾生,因為感情的執著會影響修行。」


十六~二、佛陀安慰傷心的人

喜愛會引起憂愁,喜愛會引起恐怖,
毫無喜愛的人,遠離憂愁,恐怖。 (偈 212)

有位富翁因為兒子去世,而十分沮喪,他經常到墓園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過神通,明白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訴佛陀,兒子的去世使他哀傷痛苦。佛陀安慰他:
「 不只你家有親人去世,眾生有生,就必定會死。你必須明嘹,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不可誤以為只有你親愛的兒子會死。不要如此沮喪,而把持不住。哀傷恐懼都是欲愛引起的。」

察覺到生命無常的特性後,富翁就證得初果。

十六~三、佛陀安慰毘舍佉

喜愛會引起憂愁,喜愛也會引發恐怖,
割捨喜愛的人,遠離憂愁恐怖。 (偈 213)

毘舍佉因為孫女蘇達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難過,就前去向佛陀敘說她的悲通之情。

佛陀告誡她:「毘舍佉,妳難道不明白舍衛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嗎?想想看,如果他們都是妳的孫子,你豈不是要日夜不停的哭泣!不要讓一個孩子的死亡這麼嚴重地打擊妳。貪愛才造成悲傷和恐懼。」


十六~四、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們

執著引發憂愁,執著引發恐怖,
毫無執著的人,遠離憂愁恐怖。 (偈 214)

一個節慶的日子裡,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同下,進入毗舍離城。路上,他們遇見幾位穿著華麗的離車國王子。佛陀看他們一身的王室打扮,說道:「比丘們!未曾去過忉利天的人,仔細看看他們的裝扮吧!」這幾位王子在前往一處遊樂公園的路上,遇見一位美麗的妓女,他們邀請她同行。但後來卻為了她而爭吵起來,不一會兒,甚至拳腳相見。結果,好幾位掛彩流血,必須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丘們化緣結束後,在回精舍的路上,正巧遇見人們抬著受傷的王子要回去。

比丘說:「這些王子因為一位女子的緣故而毀了。」

佛陀接著說:「比丘們!哀傷和恐懼是因為享受、執著感官欲樂而引起的。」


十六~五、安尼其喬達枯瑪痛失新娘

欲樂引發憂愁,欲樂引發恐怖,
毫無欲樂的人,遠離憂愁恐怖。 (偈 215)

住在舍衛城的安尼其喬達枯瑪正準備和沙甲拉城一位美麗的女孩結婚。但準新娘子從家中前來舍衛城的路上卻生病了,更不幸的,因此喪生了。知道這件不幸的消息時,他整個人籠罩在哀傷痛苦的情緒中。

佛陀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前去他家,並且接受他父母的供養。進食之後,佛陀請他出來相見,並問他何以如此悲傷沮喪?他告訴佛陀他的新娘子不幸喪生的事情。佛陀告訴他:「哀傷是欲望招感出來的。對世事萬物的欲望和對感官欲樂的強烈渴望會引起哀傷和恐懼。」聽完佛陀的忠告後,他努力思惟,終於克服痛苦,明白感官欲樂的變化無常。

不久之後,他就證得初果。


十六~六、憂愁緣自渴愛

貪愛會引起憂愁,貪愛會生起恐怖,
毫無貪愛的人,遠離憂愁恐怖。 (偈216)

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將證初果,就到他耕種的 地方去找他談話。這婆羅門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謝佛陀關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說 :「等我田裏的稻米成熟後,我會在收成之後,先分一些給你,我不會在分給你之前, 先吃這些米飯。」但佛陀預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發一言。

婆羅門的米糧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卻下起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糧也完全毀了。婆 羅門因為無法如願的分送佛陀米糧,而非常難過。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並加以安慰。婆羅門也向佛陀敘說降臨到他身上的大災難。佛 陀忠告他:「婆羅門,如果沒有任何貪欲 [dhp-a-216-note] ,永遠不會哀傷、恐懼。」


十六~七、獲得很多籃子點心的迦葉尊者

持戒嚴謹,具足正見,住法 [dhp-a-217-note] ,明白聖諦,而且戒定慧三學圓滿的人,為世人所敬愛。 (偈 217)

一個節慶的日子,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緣。路上,他們遇見幾位手上都提著糕餅籃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園去。這些孩子看見佛陀時,就向佛陀問訊,但卻沒有供養佛陀糕餅。佛陀告訴其他比丘:「雖然這些孩子沒有供養我們,但他們要供養的比丘就要來了。等他們供養完畢後,我們再上路吧。」說完說後,佛陀就和比丘們到路邊樹下的陰涼處休息。這時候,迦葉尊者從後面趕了上來,這些孩子一看見迦葉尊者,馬上流露出高興的表情,他們向尊者問訊,並且供養糕餅。

迦葉尊者忠告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師和眾多比丘就在樹下休息。拿糕餅去供養他們吧。」這些孩子遵照迦葉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們的供養。後來,有些比丘說這些孩子比較喜歡迦葉尊者。佛陀解釋道:

「比丘若像迦葉尊者一般,都會受天人喜愛,也會得到四食 [dhp-a-217-note2] 的供養。」


十六~八、往生五淨居天的比丘

渴求涅槃,已經證得三果,而不為物欲所繫縛的人,就是證得不還果的人。 (偈 218) [dhp-a-218-note2]

一位年老比丘的弟子有一次問他,是否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年老比丘雖然已經證得三果,但沉默不語,因為他曾經下定決心,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決口不說他的修行境界。但直到逝世時,他還未證得阿羅漢果,也就從來沒有說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們為他在寂滅之前都未能證得阿羅漢果,而感到難過。他們請問佛陀該年老比丘往生何處。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你們的老師在寂滅之前已經證不還果。他現在往生到淨居天 [dhp-a-218-note] 。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為對自己只能證得這樣的果位,感到慚愧。他實在努力精進,想證阿羅漢果。你們的老師對欲界已經沒有任何的執著了。」


十六~九、難提獲得往生天界的榮耀

長期離開家鄉,到遠處去的親人平安歸來的時候,親朋好友和祝福的人都來歡迎他(她)。 (偈 219)

同理,作善業的人雖然往生,仍然得到善報,一如親朋好友歡迎返鄉的親人。 (偈 220)


難提是波羅奈的富翁。他有一次聽佛陀說興建精舍給比丘有很大的法益,於是就在仙人墮處興建尖頂、佈置良好的大精舍。當他把這精舍捐獻給佛陀時,忉利天為他預留了一座華屋。

有一天,大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時,看見忉利天為難提所預留的華屋,返回人間後,他請教佛陀:「世尊!世間做善行的人能夠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忉利天預留的華屋和其它的富貴嗎?」

佛陀回答他:「你怎麼問這種問題呢!你自己不是已經在忉利天親眼看見了嗎!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親友企盼長久不見的家人一樣。當善良的人逝世時,他們將受到熱切的歡迎,往生到天界 [dhp-a-220-note] 。」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七品 忿怒品

  • 第十七品 忿怒品 目錄
第十七品 忿怒品
十七~一、治好皮膚病的女士(dhp_221) 十七~二、比丘和樹神(dhp_222) 十七~三、慈心保護優它拿不受熱水燙傷(dhp_223)
十七~四、往生天界的方法(dhp_224) 十七~五、誤把佛陀當作兒子的婆羅門(dhp_225) 十七~六、製作禮物的布施者(dhp_226)
十七~七、恰恰好(dhp_227_230) 十七~八、穿木屐的比丘(dhp_231_234)  

十七~一、治好皮膚病的女士

捨棄忿怒,滅除我慢,解脫一切繫縛,不執著名色的人,不受苦。 (偈221)

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迦毗羅衛城時,所有的親戚,除了妹妹蘿西妮以外都來探視他。他們告訴他蘿西妮有皮膚病,所以沒辦法前來,但他還是請她前來相見。蘿西妮恥於得到皮膚病,只好遮著頭臉,前來與他見面。尊者建議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請她變賣一些首飾,所得的錢財用來興建供大眾做善行功德的廳堂。蘿西妮答應他的建議。

尊者也請其他的親戚協助她。他更建議蘿西妮在工程進行時幫忙掃地,用水裝滿所有罐子。蘿西妮遵照他的話做,病就日漸好轉。

廳堂興建完成時,佛陀和眾多比丘被邀請前來接受供養。應供後,佛陀詢問捐獻者是誰,但蘿西妮卻不在現場,佛陀就請她前來。等蘿西妮來向佛陀頂禮之後,佛陀告訴她罹患皮膚病的原因,是因為過去某一世時,她在憤怒下所作惡業的結果。佛陀說,那時候她是波羅奈國王的皇后,但國王卻寵愛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天,她指使僕人事先在舞女的床舖和地毯上灑上會使人發癢的粉末,再用這種粉末灑向 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發癢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卻更加痛苦。

由於犯下這惡行,蘿西妮今生才會罹患皮膚病。佛陀接著告誡大眾,憤怒時不要魯莽從事,也不可以對人懷有惡意。

佛陀說法完畢後,很多人,包括蘿西妮在內都證得聖果。蘿西妮的皮膚病也痊癒了 ,容貌變得清澄光滑。


十七~二、比丘和樹神

能夠抑制忿怒,如同剎住急行車輛的人,是善於調御的人,其他的人只是空執韁繩而已。 (偈222)

有位來自阿羅毘村的比丘準備為自己興建一間茅舍,就開始砍伐一棵樹,但該樹上住著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兒。她請求比丘不要砍倒,比丘卻不予理會。她一看無法勸阻,就把幼兒放在樹幹上,希望比丘能因此停止砍樹。但比丘已經揮動斧頭砍下去了,無法及時停下來,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斷了。女天神看見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傷害,異常憤怒,當下就想殺死比丘。但當她高舉雙手,正要出手時,突然心念一轉,告訴自己:「如果我殺死比丘,就是殺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會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惡例,使更多比丘受害。既然這比丘有老師,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師。」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訴。佛陀告訴她:「妳能夠如此冷靜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著向她開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說法之後,就了解佛法了。佛陀也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提供一棵樹給她居住。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可砍伐樹木。


十七~三、慈心保護優它拿不受熱水燙傷

以愛調御忿怒,善制服惡,布施勝慳吝,以實話戰勝妄語。 (偈223)

農夫富留那為富翁修摩那工作。他有一位女兒名字叫做優它拿。後來,有一天,他和妻子供養剛出滅盡定的舍利弗尊者,由於這善行,他在工作的農地上挖掘出金子而變得非常富有。國王也公開宣告他是王室銀行家。有一次,他連續七天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並且在第七天聽完佛陀說法後,一家三人都領悟佛法。

後來,他把女兒優它拿婚配給富翁修摩那的兒子。但優它拿在夫家卻無法供養佛陀或聽聞佛陀開示,所以日子過得並不愉快。她就問她父親:「你為什麼把我關在籠子裡呢?我既無法見任何比丘,也沒有任何做善行的機會。」富留那對女兒的處境很內疚,只好給她大量的金錢,優它拿也在獲得丈夫的同意後,雇請絲蕊瑪來服侍丈夫一些日子 。

優它拿利用這段期間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第十五天時,丈夫看見她在廚房忙著準備食物時,笑著說:「多麼愚笨的人!不知道享受人生,只知道忙著準備供養的典禮儀式而累垮自己。」這時候,絲蕊瑪看著他這麼一笑,一時間忘記自己只不過是人家僱請來的幫佣而已,卻非常嫉妒她,更糟糕的是,竟然無法克制內心的妒意,就到廚房去拿起滾燙的熱水,企圖要潑向優它拿的頭。優他拿看著她過來時,心中毫無瞋念,並且想著就是因為絲蕊瑪的幫佣,她才有機會聽聞佛法,又作布施,因此對絲蕊瑪心存感激。但突然間,她明白絲蕊瑪要用滾燙的熱水潑她,她立刻下定決心:「如果我對她懷有任何的瞋心,就讓這滾燙的熱水燙傷我。如果沒有瞋心,願一切平安。」

由於優它拿對絲蕊瑪不懷一絲瞋心,這滾燙的熱水頓時像冷水般,對她毫髮未傷。絲蕊瑪認為這熱燙的水一定已經變涼了,就想要再去拿另一罐熱水來,但卻被優它拿的僕人抓住,並且加以毆打。優它拿阻止他們,並要他們為她敷藥。

這麼一來,絲蕊瑪恢復理智,明白自己的身份,她後悔自己想要傷害女主人的念頭,就請求優它拿原諒她。優它拿告訴她:「我要去請教父親可不可以接受你的道歉。」絲蕊瑪同意與她一齊去向優它拿的父親富留那道歉。但優它拿說:「我所謂的父親,不是指生身父親,而是幫助我打斷生死輪迴的佛陀。他教導我究竟真理的佛法。」絲蕊瑪表示她也想見佛陀。她們於是決定第二天由絲蕊瑪在優它拿家中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

第二天,供養完後,她們向佛陀敘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事。絲蕊瑪承認犯了錯誤,懇請佛陀勸告優它拿原諒她。佛陀問優它拿,當絲蕊瑪要傷害她時,心中有什麼念頭?優它拿回答佛陀:「世尊,我因為感激她的幫忙,所以沒有任何恨意或瞋念,我只是向她 展現我的善意。」

佛陀讚嘆她:「優它拿!做得對,做得好!心中不懷瞋念使你能征服辱罵妳的人;慷慨大方的人,能攝服吝嗇的人;說實話的人能攝服說謊的人。」

優它拿於是接受佛陀的忠告,原諒絲蕊瑪。


十七~四、往生天界的方法

人應該說實話,不可忿怒,即使自己擁有的不多,仍然應該布施給乞求的人,能夠做到這三件事的人,可往生諸天。 (偈224)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在天界看見很多天神住在舒適的華屋中。他請教他們究竟做了 什麼善行,能夠往生天界。他們的回答各自不同,其中一位說,他所以往生天上,不是 因為布施或聽聞佛法,而只因為他總是實話實說。另一位女天神則說,雖然她的主人毆 打辱罵她,但是她不生主人的氣,心中沒有任何的瞋念。她說控制自己的脾氣,滌除恨 意使她往生天界。其他天神則說他們在能力範圍內,用自己的方法,為他人的利益而布 施。大目犍連尊者回到精舍後,請教佛陀,一個人說實話,不發脾氣或只布施少量微不 足道的東西,就能往生天上嗎?

佛陀回答他:「你不是親眼目睹,親耳聽聞那些天神的說辭嗎?你不該有任何的懷 疑。即使少量的功德也能使人往生天上。」


十七~五、誤把佛陀當作兒子的婆羅門

調伏色身,不傷害眾生的聖者,證得不死的境界(涅槃),而不再受苦。 (偈 225)

有一次,佛陀和一位隨從比丘到裟祇城去化緣。一位年老的婆羅門看見佛陀,就說:「我的孩子,你已經很久沒來看我們了!來吧!讓你的母親也瞧瞧你。」說完後,他就要佛陀回他家去,到達他家時,他的妻子也向佛陀說類似的話, 並且向他們的孩子介紹佛陀是他們的大哥,更要他們向佛陀致意。 從此以後,這對夫婦供養佛陀,聽佛陀說法, 夫婦兩人也因此都證得三果。

比丘們十分困惑,不知道為什麼這對婆羅門夫婦會稱呼佛陀為兒子。 佛陀向他們解釋:「比丘們!他們如此稱呼我,是因為過去很多世時,我是他們的兒子或侄子。」 佛陀親近這對夫婦達三個月之久,這對夫婦因此證得阿羅漢果。

這對夫婦逝世時,比丘們不曉得他們已經般涅槃了,就問佛陀他們往生何處? 佛陀回答他們:「阿羅漢們不往生任何地方,他們已經獲得涅槃的究竟法喜。」


十七~六、製作禮物的布施者

時時保持醒覺,日夜勤勉修學,並且志向涅槃的人,息滅所有的煩惱。 (偈 226)

。她看見 他們這麼晚仍然未睡眠,心中想著:「我是因為太可憐,必須一直工作,才會這麼晚還未得安憩。他們那些修行人為什麼也這麼晚還不休憩呢?也許他們其中有人生病或者他 們有什麼困擾吧。」

第二天清晨,璞娜把一些米浸在水中,然後拿來做糕餅,做完之後,她帶著這些粗糙的糕餅,打算到河邊去吃。路上,她看見佛陀正在化緣,她心中嘀咕著:「前些日子我遇見佛陀時,手上沒任何東西可以供養,但當我有東西可以供養時,又遇不著他。今天,我遇見他,碰巧手上也有這些糕餅,但不知他可願意吃這麼粗糙的糕餅嗎?」佛陀明白他的心念,就接受他的糕餅,並且要阿難在地上舖席墊,佛陀就坐在席墊上,進食璞娜供養的糕餅。進食後,佛陀為璞娜澄清心中的疑惑:「妳沒有時間睡眠,因為妳必 須努力工作。至於比丘們,他們必須經常保持醒覺、正念現前,所以才晚睡。不管什麼身份,人都應保持醒覺,正念現前,不可怠惰。」

細細思量佛陀的話後,璞娜深深理解佛法。


十七~七、恰恰好

阿羅漢應知,這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沉默不語的人受誹謗,多話的人受誹謗,而寡言的人也受誹謗,世間人對任何人都誹謗。 (偈 227)

不論過去,未來或現在,沒有人永遠受人讚嘆,也沒有人永遠受人誹謗。 (偈 228)

如果行為無瑕疵,智慧與德行兼備,如閻浮金 [dhp-a-229-note] 一樣有價值,連智者都日夜加以讚嘆的人,誰能誹謗呢?甚至諸天與大梵天也讚譽這種人。 (偈 229/230)


阿拘拉和他的同伴想要聞法。他們先去見離婆多尊者,但尊者非常冷漠,一句話也沒說。他們失望之餘,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白他們的目的後,向他們說法,但內容卻非常深奧,他們也不喜歡,反而嘀咕的說,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太冗長、太深奧了。他們又去找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對他們說最基本的佛法,他們又說,阿難尊者說的法太過簡潔、籠統了。最後,他們去見佛陀:
「世尊,我們來找你,是希望聽你說法。來這裡之前,我們已經聽過幾位尊者說的法了,但都不滿意。離婆多尊者甚至不理睬我們,舍利弗尊者說的法太詳盡太深奧了,阿難尊者的又太簡單太籠統了。我們都不喜歡他們說的法。」

佛陀回答他們:「弟子們!一般人容易指責別人,這世界上沒有人不被譴責。人們甚至批評國王,即使是佛陀,也被人指責。被心胸狹窄的人責罵不要緊,只有智者的譴責才算是真正的譴責,也只有智者的稱讚才算是真正的稱讚。」

十七~八、穿木屐的比丘

戒慎惡行,調御色身,捨離惡行,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惡語,調御言語,捨棄惡語,勤修善語。 (偈 232)

戒慎惡意,調御心意,捨離惡意,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圓滿調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雙手拿著木杖的比丘在石板上走來走去,製造很大的噪音。佛陀聽見這些噪音時,問阿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阿難告訴佛陀這六位比丘的情形。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後,說人必須體諒別人,不要破壞寧靜的氣氛,他也告誡比丘應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要穿木屐。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八品 垢穢品

  • 第十八品 垢穢品 目錄
第十八品 垢穢品
十八~一、屠夫和兒子的命運(dhp_235_238) 十八~二、供養聖者的婆羅門(dhp_239) 十八~三、往生成昆蟲的比丘(dhp_240)
十八~四、打誑語的比丘(dhp_241) 十八~五、妻子有外遇的男子(dhp_242_243) 十八~六、行醫的比丘(dhp_244_245)
十八~七、守戒不容易(dhp_246_248) 十八~八、嫉妒的心不得安寧(dhp_249_250) 十八~九、精神不集中的信徒(dhp_251)
十八~十、富翁(dhp_252) 十八~十一、挑剔的比丘(dhp_253) 十八~十二、四處雲行的苦行者(dhp_254_255)

十八~一、屠夫和兒子的命運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樹葉,死神的使者已經在你的身邊,你即將展開漫長的死亡之旅,卻尚未準備任何的資糧。 (偈235)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能證得聖者的境界。 (偈236)

你的生命即將結束,開始步向無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但你卻尚未備妥任何的資糧。 (偈237)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不再生死輪迴了。 (偈238)


舍衛城中有位從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歡吃牛肉,堅持每天的飲食必須有咖哩牛肉飯。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給一家人吃的肉擺在一旁。當他離開家後,他的一位朋友勸他妻子把肉賣掉,所以當天就沒有咖哩牛肉飯了。他非常生氣,就跑到後院去,割下一隻公牛的舌頭,加以烘焙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吃飯時,他想要咬一口牛舌頭,但卻咬斷自己的舌頭,而和那隻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從他的口中流出來,使他極度痛苦,又異常憤怒,終於死於非命,並且往生到悲慘的境界。他的妻子對他的遭遇非常驚嚇,便勸他的兒子趕快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地方去,免得這種惡運變成詛咒,降臨到他身上。她的兒子就到怛剎尸羅去當金匠。後來,他與老闆的女兒結婚,也養育了幾個孩子。等孩子都長大後,他才落葉歸根,返回舍衛城。他的兒子們都是佛陀的虔誠信徒,所以非常擔心他們的父親,因為他的一生中沒有做過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家中應供。供養之後,他們告訴佛陀:「尊者,我們是以父親的名義供養佛陀和比丘的。請您慈悲的向他說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們的父親開示:「你漸漸老了,你的身體像枯萎的葉子,現在,你必須為未來的生命做準備,建立奉獻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個有智慧的人吧!」

察覺到世間生命無常,並且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後,這老人證得了初果。


十八~二、供養聖者的婆羅門

智者應該點點滴滴,時時刻刻去除精神的煩惱,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偈 239)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看見一群比丘在整理袈裟,準備進城化緣。他發現到有些比丘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濕了,他就清除草徑,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發現有些比丘的袈裟直接碰觸到光禿的地面而弄髒了,他就用細砂舖在路上。後來,他又發現比丘在大熱天時會流汗,而在下雨天時身體會被淋濕,於是就在比丘進城化緣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間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時,他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接受供養,並且說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說:「婆羅門啊!有智慧的人一點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時,慢慢地,但持續不斷的去除心中的煩惱。」


十八~三、往生成昆蟲的比丘

惡業使作惡業的人墮落惡趣,如同鐵銹從鐵塊中長出來,卻反而腐蝕鐵塊。 (偈 240)

提沙是舍衛城的比丘。有一天,他獲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顯得非常高興。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們。但當天晚上,他卻去世了。由於對這些袈裟不當的執著,他竟然往生成一隻昆蟲,並且住在這些袈裟的褶層內。因為沒人可以繼承他的遺物,其他比丘決定把這些袈裟分給大家。當他們正準備分袈裟時,這隻昆蟲非常憤怒,大聲哭吼著:「他們在損毀我的袈裟。」

這時候,佛陀透過神通力量,聽見它的哭叫聲,便建議比丘們七天後再處置這些袈裟。第八天,原屬於提沙的袈裟就分給其他比丘。

佛陀事後解釋為什麼要如此建議:「提沙在臨終時,執著於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後的前幾天,先變成昆蟲,並且住在這些袈裟裏面。當你們要處理那些袈裟時,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內跑來跑去。如果當時你們真的處理掉那些袈裟,他絕對會因為對你們的極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難的境界去。現在,由於他以前的善業,他已經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許你們處理這些袈裟。比丘們!執著是非常危險的,就好像鐵銹腐壞本來的鐵塊一樣,執著也毀滅一個人,使人墮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態去。比丘不應該沉溺或執著於四食,因為執著會延緩一個人修行的進步。」


十八~四、打誑語的比丘

經文不常唱誦,容易遺忘;房屋不常照顧,容易腐壞。
怠惰會破壞美麗,放逸是護衛者過失的原因。 (偈 241)

舍衛城的人經常讚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比丘的開示。有一次,拉魯達伊聽見他們的讚嘆後表示,如果他們也聽聽他的開示,一定也會讚嘆。人們就邀請他去說法,但他站在講台時,卻不知如何說;他就請其他比丘先說,之後他再說。不過接連三次,他都無法開口。

這時候,信徒們已經耐心盡失,而嚴予申斥:「你這大笨蛋!我們讚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尊者時,你大言不慚地說你也可以像他們一樣的說法,現在你怎麼不說啊!」拉魯達伊顏面盡失地離開。

佛陀知道這件意外時,說:「拉魯達伊對佛法所知不多,又不知經常複誦經文,所以記不住任何經文,他對這些經文就愈來愈生疏了。」


十八~五、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邪淫是女人的污垢,吝嗇是布施者的污垢,
不論今生或來世,所有的惡業都是污垢。 (偈 242)

比丘們!無明是最污穢的污垢,
你們應該去除無明,成為無垢比丘。 (偈 243)

一名男子的妻子與人私通。他感到慚愧,而迴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遠離佛陀。過了一陣子,他才又去向佛陀頂禮問訊。

佛陀明白他前陣子不曾前來的原因時,告誡他:「弟子啊!不知羞恥的女性像河水、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邊的茶水,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們。事實上,舉止隨便,不貞的女子必定自我毀滅。」


十八~六、行醫的比丘

不知羞恥,鹵莽如烏鴉,詆譭他人,粗鄙邪惡的人,生活隨便。 (偈244)

知所慚愧,清淨不染,謙遜,清淨,觀照察覺的人,生活戒慎。 (偈245)


小沙彌比丘懂得醫藥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後,在回去的路上遇見舍利弗尊者,他向尊者說自己醫療後,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為醫療的報酬。他請舍利弗尊者與他分享這些美味。但舍利弗尊者一言不發地離他而去。舍利弗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彌比丘的食物,是因為小沙彌比丘違犯比丘「不可因為個人利益而從事醫療行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說:「比丘們!無行比丘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時,傲慢得像隻烏鴉。他會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舒適的生活。相反的,知羞恥的比丘,日子艱困。」


十八~七、守戒不容易

殺生,妄語,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當下自尋惡報。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惡念難於調御,所以不要因貪婪與邪惡,而使自己長期受苦報。 (偈248)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持戒,他們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個人都說自己所守的戒最難遵守。因此爭論不休,他們就向佛陀報告他們各自的見解,佛陀告誡他們:
「你們不應該認為那些戒簡單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會使你們幸福美滿。不可看輕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難於遵守。」

十八~八、嫉妒的心不得安寧

人應出於信仰和喜樂而布施,嫉妒別人獲得飲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寧。 (偈 249 )

如果連根拔除這種嫉妒心,日夜都安寧。 (偈 250 )


年輕的提舍比丘有個非常壞的習慣,就是蔑視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評著名的布施者如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他更吹噓說,他的親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汲水。聽他這麼說,有些比丘心下懷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們就到他的家鄉去調查,結果發現他的親戚都很貧窮,提舍所說的全不實在。這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佛陀因此說:「比丘若因為別人接受禮物和供養,而心生不快,永遠無法證得清淨止觀。」


十八~九、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沒有任何火比得上貪欲,
沒有任何執著比得上瞋恚,
沒有任何繫縛比得上愚癡,
沒有任何河流比得上愛欲。 (偈 251)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授佛法時,大眾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頭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搖樹;第四位仰頭向天;只有第五位專心恭敬地聽佛說法。阿難尊者看見他們不同的行為舉止時,告訴佛陀:「世尊,你在說法時,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專心聽講。」阿難也向佛陀敘述其他四位的舉止,並且請教佛陀,為什麼他們有這種表現呢?

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改變舊有的習氣。在過去世時,第一位比丘是一隻蛇,因為蛇總是捲曲著身子睡覺,所以才會在聽聞說法時睡覺;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搖樹的是隻猴子;仰頭向天的是星象學家;專心聽法的人則是學識豐富的婆羅門。

佛陀接著說:「阿難!記住!人必須專心聽講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障礙人們證悟佛法的是什麼?」阿難進一步發問。

「阿難!貪、瞋、癡障礙眾生證悟佛法。眾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厲害,貪欲永不止息地炙燒眾生。」


十八~十、富翁

看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見自己的過失則很難;揭揚別人的過錯,像揚棄糟糠,但隱匿自己的過錯,卻像狡猾的捕禽者偽裝躲藏起來。 (偈252) [dhp-a-252-note]

有一次,佛陀到鴦伽國和優塔盧弘揚佛法時,來到跋提城。他透過神通,知道城中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兒子、媳婦、孫女和僕人證得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後院發現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們因此稱呼他泯兔(巴利文的 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聽說佛陀來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證得初果。泯兔告訴佛陀,在他們前來聽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評佛陀,並且試圖說服他不要前來聽佛陀說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誇大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而對自己的錯誤視若無睹是很自然的現象。」

佛陀接著說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說在某一世時,泯兔捐獻興建一座精舍和集會用的廳堂給迦葉佛。而在另一世時,他是波羅奈的富翁,那時候,當地發生飢荒,他把自己僅剩的食物供養一位辟支佛。由於這供養,他煮飯的鍋罐奇蹟似的裝滿了米。


十八~十一、挑剔的比丘

挑剔別人的過錯,容易忿怒的人煩惱增長,同時,離究竟斷惑的境界還很遙遠。 (偈253)

優哈那珊尼比丘老愛挑剔別人,說別人的不是。眾多比丘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說:「比丘們!如果挑剔別人的錯誤,是為了教導對方正確的方式,這種挑剔不是惡意的行為,不需要加以譴責。但如果老是挑別人的毛病,數落他人不是,只是出於輕蔑和惡意,這種人無法獲得禪定。他無法了解佛法,煩惱會在他心中滋長。」


十八~十二、四處雲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無道跡,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證得涅槃,世間人執著諸邪見,如來則不。 (偈 254)

天空中無道跡,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證得涅槃,五蘊無常,諸佛堅定,不隨境轉。 (偈 255)


四處雲行的苦行者須跋陀羅在拘尸那羅時,聽說佛陀當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經向不同宗教的負責人請教三個困擾他很久的問題,但是他們的答案都無法令他滿意。雖然尚未請教過佛陀,但他覺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問題,於是急忙前去面見佛陀,阿難尊者卻希望他不要去打擾佛陀,但佛陀聽見兩人的對話後,同意接見他,須跋陀羅就向佛陀請教三個問題:

1. 天空是否有軌跡?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聖者?
3. 有沒有不是無常的緣起法?

佛陀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十九品 法住品

  • 第十九品 法住品 目錄

list-table:: 第十九品 法住品


十九~一、收受賄賂的法官

鹵莽處事的人不公正,智者應該辨別是非邪正之後,才下判斷。 (偈 256)

有智慧的人不鹵莽從事,反而依法斷事,護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有一天,幾位比丘在舍衛城化緣後,正要返回祇樹給孤獨園。路上,天下大雨,他們就在法庭的大廳避雨,卻看見幾位法官當場收取賄賂之後,任意裁決案子。回到精舍後,他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法官如果在斷案時受到金錢的影響,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聰明地評估證據,然後公正斷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十九~二、愚人才會騷擾別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靜、無敵怨、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丘不管在精舍或村落裡,總是在進食的時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們羞辱一些沙彌,並且誇口道:「注意!只有我們才是聰明的,有智慧的!」他們接著把精舍搞得亂七八糟,然後揚長而去。

佛陀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後,說:「比丘們!多話、辱罵或威脅他人的人沒有智慧。只有內心不懷恨意,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 [dhp-a-258-note] 。」


十九~三、知識不等於領悟

經常說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雖然聽聞的佛法不多,但卻能心領神會,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舍衛城附近的果園裡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達那的比丘。雖然他只能熟記一首佛陀無問自說的偈,但是他徹底明白其中的法義。只要有機會,他就勸別人修習佛法,並且誦這首偈語給人聽。每次他誦完偈語之後,森林裡的守護神祇就很熱切地鼓掌稱讚他。有一次,兩位嫺熟三藏的比丘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來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請他們分別說法。這兩位比丘問他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會有很多人願意來聽法嗎?他告訴他們,甚至森林裡的神祇都會在每次說法後,鼓掌稱讚。

於是這兩位比丘輪流說法。但結束時,森林裡卻靜悄悄的。他們十分困惑,懷疑伊咕達那剛才所說的話。但伊咕達那堅持說神祇會來聽法,並且鼓掌讚歎,他們就要他親自說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後背誦佛陀的偈語。背誦後,神祇一如往常地熱切鼓掌讚歎。陪伴他們前來的比丘們看見這種情形後,認為森林裡的神祇對伊咕達那比較友善。

比丘們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我不認為多聞且經常說法的人就對佛法有正確的知見。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語,但完全了解四聖諦,經常正念現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十九~四、年齡不是判斷的標準

長老 [dhp-a-260-note] ,不是因為頭髮灰白;只是年歲增長的人,不過「年齒徒長」而已。 (偈 260)

明白四聖諦與正法、不殺生、戒行具足、調伏欲望,去除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長老。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丘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明白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問他們,進來的時候,有沒有看見一位上座?他們說沒有,但卻瞥見一位沙彌。

佛陀說:「比丘們!那不是沙彌,而是上座。我不因為人的歲數大就稱之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聖諦,而且不傷害別人,才是上座。」


十九~五、虛張聲勢

嫉妒、慳貪和虛偽的人,即使有辯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 (偈 262)

連根拔除煩惱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 (偈 263)


僧伽的慣例規定年輕的比丘和沙彌必須服務他們的老師。服務的範圍包括洗滌、染袈裟和其它細微的工作。有些比丘羨慕資深比丘能享受這種服務,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們就向佛陀建議,讓這些年輕比丘在接受資深比丘的授課和督導之後,也接受他們的指導。

佛陀知道他們的動機,斷然否定,並且勸誡他們:「比丘!雖然你們可以侃侃而談,但我不認為你們發心善良。發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貪,而且不作惡業。」


十九~六、好辯的比丘

一個人即使剃除頭髮,但若破戒,妄語,仍不是比丘。充滿欲望和貪愛的人,怎麼可能是比丘呢? (偈 264)

究竟息滅所有大小惡業的人,才是比丘。 (偈 265)


哈達卡比丘喜歡和人辯論。若他屈居下風,就繼續挑戰對方,並約在另外的地方和時間再辯論。他每次都會提前抵達,然後說對方沒來是承認失敗的表現。他往往接著誇口說:「看啊!那些愚笨的人不敢來和我辯論,他們都被我打敗了。」

佛陀知道後,勸誡他:「比丘!你怎麼會有這種行為呢?比丘雖然剃除三千煩惱絲,但若如此誇口,是不恰當的。只有徹底去除惡業和驕傲的人才是比丘。」


十九~七、誰才是比丘

只知向人乞討的人不是比丘, [dhp-a-266-note]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丘,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討的人。 (偈266)

超越善惡業,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才是真正的比丘。 [dhp-a-267-note] (偈267)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習慣向別人化緣。有一天,他心裡想著:「一般認為化緣為生的人就是比丘。那別人也應該以比丘稱呼我。」有這種想法後,他就向佛陀說,應該稱呼他比丘。佛陀說:「婆羅門!如果有人只知化緣為生,我不稱呼他為比丘。邪見、行為不正的人不是比丘。只有察覺五蘊無常、苦、無我的人,我才稱呼他為比丘。」


十九~八、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癡無明的人雖然默默不語,仍然不是牟尼(智者),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捨棄惡法,是真正的智者。也因此,是明瞭內外五蘊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養後,會對布施者說些賜福的話,如:「願你們遠離危險,祝你們興旺,財源滾滾來,願你們長命百歲。」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丘們在接受供養之後,卻默默不語。這是因為佛陀證悟以後的前二十年,要他們如此的。當時的人就加以比較:「苦行者祝福我們,而敬愛的比丘卻什麼也沒說。」

很多比丘向佛陀反應這件事,佛陀從此要所有的比丘在接受信徒的供養之後,也要說一些適如其分的祝福。從此以後,大眾在供養之後,也能夠聽到比丘們適當的祝福,而心滿意足,並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則譏諷地說:「我們嚴格遵守牟尼的傳統,保持沉默,而沙門喬達摩的弟子則在公眾場合講說法義。」

聽到這種蔑視的話後,佛陀說:「比丘們!有些人沉默不語是由於無明和膽怯,有些人則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深奧的知識。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惡業的人才是牟尼。」


十九~九、人如其名

殺生的人不是聖者,不害有情眾生的人,才是聖者。 (偈270)

漁夫阿利亞住在舍衛城北邊的城門附近。有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阿利亞證得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在化緣後回精舍的路上,和眾多比丘走到阿利亞釣魚的地方。阿利亞瞥見佛陀時,放下釣魚竿,走到佛陀身邊。佛陀就當著他的面,詢問所有比丘的名字,最後佛陀也問他的名字。他告訴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亞。

佛陀告訴他,他名字的意思是聖者,但聖者不傷害任何眾生,而他卻奪走魚的生命,實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勵他放棄殺害眾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養對眾生的慈悲關懷 [dhp-a-270-note]


十九~十、證阿羅漢果甚難

比丘!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千萬不可因持戒、苦行、多聞、證禪定、獨居僻靜處,或因為「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樂。」而心生滿足。 (偈 271/ 272)

有一次,一群比丘戒行嚴謹,他們之中有些比丘嚴格奉行苦行,有些則已經證得阿那含果(不還果),他們認為既然已有這些成就,要進一步證得阿羅漢果很容易,有了這種想法之後,他們就去面見佛陀,佛陀問他們:「比丘們!你們證得阿羅漢果了嗎。」他們說他們已經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證得阿羅漢果並不困難。

佛陀告誡他們:「雖然你們戒行嚴謹,或者已證得阿那含果,但你們不可因此自滿,並且認為只差阿羅漢的境界一點點而已。除非你們已經徹底去除煩惱,否則絕對不可認為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十品 道品

  • 第二十品 道品 目錄
第二十品 道品
二十~一、解脫之道(dhp_273_276) 二十~二、觀無常(dhp_277) 二十~三、諸行皆苦(dhp_278)
二十~四、諸法無我(dhp_279) 二十~五、精進,莫放逸(dhp_280) 二十~六、護持身、口、意(dhp_281)
二十~七、只有知識,但不能加以領悟是沒有用的(dhp_282) 二十~八、五位年老的比丘和一位年老的女人(dhp_283_284) 二十~九、觀想蓮花(dhp_285)
二十~十、瀕臨死亡的富商(dhp_286) 二十~十一、眾生皆會死(dhp_287) 二十~十二、兒女不是究竟的依止(dhp_288_289)

二十~一、解脫之道 [dhp-a-273-note]

所有道中八正道 [dhp-a-273-note2] 最殊勝,所有法中四聖諦 [dhp-a-273-note3] 最殊勝,所有境界中不執著(涅槃)最殊勝,兩足眾生中佛陀最殊勝。 (偈273)

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沒有證入清淨知見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無能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滅盡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滅盡諸苦,證悟聖果(成為佛陀)時所宣說的正道(法)。 (偈275)

你們應該自己努力,如來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並且禪修的人,可以解脫魔波旬的束縛。 (偈276)


一群比丘伴隨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緣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當天傍晚,他們在一起討論路途的情況,尤其有關當地的山川地勢,究竟是平地或山巒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聽到他們的話後,就過來告訴他們:「比丘們!你們現在所談論的路況是外在的環境,比丘應該只關注聖者的修行之道,並且精進修習可以引領至涅槃的修行。」


二十~二、觀無常

諸法無常,如果能夠以智慧如此觀照,就能厭離諸苦,這就是清淨道。 (偈277)

一群比丘各自依佛陀給他們的觀想題目到林子裡去禪修,但是卻進步遲緩,他們便回去見佛陀,請佛陀給更適合他們的觀想題目。佛陀於是透過神通,明白這些比丘在迦葉佛時,曾修習無常觀,所以佛陀就告誡他們:「比丘,一切緣起法,都是無常 [dhp-a-277-note] 。」


二十~三、諸行皆苦

諸行皆苦,如果能夠以智慧如此觀照,就能厭離諸苦,這就是清淨道。 (偈278)

一群比丘各自依佛陀給他們的觀想題目到林子裡去禪修,但是卻進步遲緩,他們便回去見佛陀,請佛陀給更適合他們的觀想題目。佛陀於是透過神通,明白這些比丘在過去迦葉佛時,曾修習苦觀,所以佛陀就告誡他們:「比丘!一切緣起法,都令人難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二十~四、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 [dhp-a-279-note] ,如果能夠以智慧如此觀照,就能厭離諸苦,這就是清淨之道。 (偈279)

一群比丘各自得到佛陀給他們的觀想題目後,到林子裡去禪修,但是卻進步遲緩,他們便回去見佛陀,請佛陀給更適合他們的觀想題目。佛陀於是透過神通,明白這些比丘在過去迦葉佛時,曾修習無我觀,所以佛陀就告誡他們:「比丘!一切緣起法,都是無我,不受人左右。」


二十~五、精進,莫放逸

應當努力修行時不努力;年輕力壯,但意志與思慮不堅定,怠惰的人,無法發現可以證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舍衛城的一群年輕男子在佛陀的允許下出家,加入僧伽,佛陀並且給他們觀想的題目。這些初出家的比丘,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裡去禪修。他們日夜不休地精進修習,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後,全都證得阿羅漢果,便回去向佛陀頂禮問訊。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裡去禪修的提撒比丘,因為未精進修習,所以毫無成就。

當提撒比丘發現其他比丘的修持都比他好時,後悔曾經浪費時光,他就下定決心,要不眠不休的禪修。當天晚上經行時,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斷大腿骨,其他比丘聽見他的哭叫聲時,都跑去幫忙。

佛陀知道這次意外事件時,說:「比丘若在應該精進修習的時候,虛度時光,不知精進修習,無法證得禪定和清淨。」


二十~六、護持身、口、意

願言語謹慎,調伏心意,不以身作惡;願如此清淨身口意的人可以證得聖者所宣說的正法。 (偈 281)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丘下山時,看見一隻豬面人身、悲慘的餓鬼。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時,勒叉那比丘問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說,因為他看見那隻滿嘴蛆蟲的豬面人身餓鬼。佛陀這時候也說,在他證得究竟智慧,成為佛陀時,也曾親眼目睹該餓鬼,佛陀因此敘說該餓鬼的前世因緣:

在過去佛時,這餓鬼是一位經常為人講經說法的比丘。有一次,他到有兩位比丘居住的一處精舍去。停留期間,他發現當地的人歡喜聽他說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這兩位比丘遠離該精舍,而為自己獨有,就再好也不過了。他於是開始分化離間這二位比丘,使他們爭論不休,終於都離開精舍。因為這惡業,他在死後,長期遭受苦報。今生,他也生為豬面人身,繼續受苦。

佛陀因此說:「身為比丘,應內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惡業。」


二十~七、只有知識,但不能加以領悟是沒有用的

定中生慧,無定則慧減,明白這種道理的人,應該自行努力,以增長定慧。 (偈282)

波思拉是一資深的比丘,不僅深深理解佛法,並且教導比丘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貢高、自負。佛陀清楚他的弱點,希望加以改正,引導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當波思拉比丘來頂禮問訊時,佛陀就稱呼他:「無用的波思拉比丘!」幾次聽到佛陀如此稱呼自己時,他仔細思考其中的含意,終於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自己雖然對佛法具有廣泛的知識,卻不曾認真精進禪修,所以未能證得聖果,連初禪也沒有。

因此,他在未知會任何人的情況下就離開了,前往非常遙遠的舍衛城外一處有眾多比丘的精舍。他首先去見最資深的比丘,並謙卑地請他擔任自己的導師,但這比丘為了使波思拉能真正謙卑,就要波思拉去請求第二資深的比丘擔任導師。他就去見第二位比丘,但第二位比丘也同樣告訴他去見另一較資淺的比丘。他於是輾轉來到一位年輕的阿羅漢沙彌處,最後這沙彌在確定波思拉比丘會敬謹接受教導後,才答應擔任波思拉比丘的導師。在這沙彌的指導下,波思拉比丘收攝心念,如實觀身,精進禪修。

佛陀透過神通知道波思拉比丘正在精進禪修,就放光,勸誡他要堅定,努力精進,發展更高的心靈境界。不久,波思拉比丘就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八、五位年老的比丘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傷及真正的樹木 [dhp-a-283-note] ,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所以,比丘!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脫離欲望之林。 (偈 283)

如果對女人仍存有一絲絲的情愫,內心就仍然受繫縛,如同小乳牛仍離不開母牛般。 (偈 284)


從前,舍衛城裡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時候,他們一起出家。他們習慣回老家去化緣。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飪手藝很好,並且妥善照顧他們,因此他們最常去化緣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並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丘十分傷心,同聲哭泣並稱讚她的德性。

佛陀勸誡他們:「比丘們!你們深感憂愁、哀傷,那是因為你們未能解脫貪、瞋、癡,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們就能解除心靈的污垢。」


二十~九、觀想蓮花

斷除貪愛,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勤修聖者(佛陀)所說,可以引領人走上寂靜涅槃的正道。 (偈285)

從前有一金匠的年輕兒子在舍利弗的引領下出家,加入僧伽。他在得到舍利弗給他“觀身不淨”的觀想題目後,就到林子裡去禪修,但卻絲毫沒有進步。他因此兩次回去找舍利弗,請舍利弗進一步指導,但仍然沒有起色。最後,舍利弗只好與他一齊去見佛陀。

佛陀知道年輕比丘是金匠的兒子,過去幾世也都是金匠的兒子,因此另外給他觀想的題目。佛陀不要他觀想厭惡的事情,反而要他從愉快的感覺開始觀想。佛陀運用神通力量,創造一朵美麗的蓮花,並且要年輕比丘把蓮花種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年輕比丘開始集中心念在這朵又大又香的蓮花上,終於除去障礙,內心充滿法喜,禪修也漸漸有進步,最後並且證得四禪。

這時候,佛陀又運用神通,使蓮花瞬間枯萎。年輕的比丘看見蓮花瞬間枯萎,花色不再鮮活亮麗,終於明白蓮花和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一樣,都是無常的。他因此更進一步了解苦、空、無我的究竟真理。這時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誡他要去除貪愛。年輕比丘也正念現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誨,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十、瀕臨死亡的富商

「雨季的時節,我將住在這裡,冬季和夏季的時候我也將住在這裡。」愚癡的人如此盤算,不知生死無常。 [dhp-a-286-note] (偈 286)

摩訶答那是波羅奈的商人,有一次他打算在某一節慶的期間,到舍衛城去販賣紡織品和其它商品。但當他抵達靠近舍衛城的河邊時,卻因為洪水高漲而無法過河,只好在這岸等待。這一等就是七天,等他進入舍衛城時,節慶已經結束了。

他不想再把商品運回去,就決定在舍衛城多停留幾天,把商品賣完。有一天,佛陀進城化緣時,看見摩訶答那和他的商品,就微微一哂,阿難問佛陀,何以微笑?佛陀說:「阿難!看見那位商人和他的商品嗎?那商人心中想要留在城裡,把商品販賣出去,殊不知自己的生命就快要結束了!今天應該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每天正念現前,活力充沛,並且不受煩惱的干擾,才能擁有真正有價值的生命。」

阿難把佛陀的忠告轉告給摩訶答那,請他修習正念,不可以無明地過日子。摩訶答那聽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大吃一驚,而心生恐懼。所以一連七天,他都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接受他的供養,並且請佛陀向他說法,協助他解脫生死輪迴。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就證得初果,逝世的時候,他往生兜率天。


二十~十一、眾生皆會死

溺愛子女和家畜的人,內心執著貪愛的人,將被死神捉去,如同洪流橫掃沈睡的村落般。 (偈 287)

吉離舍瞿曇彌因為獨生子去世,心裡哀傷而來找佛陀。佛陀告訴她:「吉離舍瞿曇彌呀!難道妳認為妳是唯一喪失兒子的人嗎?眾生都會死的!欲望尚未完全滿足的時候,眾生就會死去。」

佛陀的忠告使吉離舍瞿曇彌不再悲傷難過。

(註)吉離舍瞿曇彌的故事請參考「 Dhp. 324 死而復生


二十~十二、兒女不是究竟的依止 [dhp-a-288-note]

父子親戚都無法救護!面臨死亡的時候,父子親戚都無法加以救護。 (偈 288)

明白此一實相的持戒智者,儘速修築通往涅槃的正道。 (偈 289)


波她卡娜失去丈夫,兩個兒子,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後,機乎發瘋。當她親近佛陀時,佛陀告訴她:「波她卡娜!兒女無法照顧妳的!即使妳的一對兒子仍然健在,他們也不是為妳而存在的。有智慧的人遵守戒律,掃除證入涅槃的一切障礙。

波她卡娜因為佛陀的婉言相勸而克服她的哀愁。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十一品 雜品

  • 第二十一品 雜品 目錄
第二十一品 雜品
二十一~一、寶經的威力(dhp_290) 二十一~二、唯有愛可以止息恨意(dhp_291) 二十一~三、裝飾拖鞋的比丘們(dhp_292_293)
二十一~四、殺害父母的比丘(dhp_294_295) 二十一~五、男孩和眾多的神祇(dhp_296_301) 二十一~六、生命中沒有究竟的滿足(dhp_302)
二十一~七、有德行的人不虞匱乏(dhp_303) 二十一~八、空間距離不是問題(dhp_304) 二十一~九、獨處比較好(dhp_305)

二十一~一、寶經的威力

如果捨棄小小樂,可以獲得更大的樂,
那麼智者應捨棄小小樂,追求至善的樂。 (偈 290)

毗舍離有一年發生嚴重乾旱,更造成飢荒,所有的農作物幾乎完全沒有收成,很多人餓死,流行性傳染病也爆發了。城裡的人無法處理死人的屍首,所以屍臭滿城,也引來很多邪惡的神祇。

城裡的人,無限哀傷,便想辦法向四方求援,但最後決定尋求佛陀的協助。所以由離車國摩訶利王子率領的代表團就向頻婆裟羅王進言,請國王邀請佛陀到毗舍離城來幫忙解決他們的困境和哀愁,但國王叫他們親自前去邀請佛陀。佛陀知道此去可以造福眾人,也就同意前往。

佛陀和眾多比丘抵達毗舍離城的時候,天空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把城裡沖洗乾淨。佛陀被安排住進一座特別準備的客房,這時候,帝釋率領諸天神前來向佛陀禮敬,眾多邪惡的神祇因而逃離。當天傍晚,佛陀開講《寶經》,並要阿難繞城複誦該經文。阿難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由於該經具有保護的力量,很多生病的人都康復了。佛陀一連七天都講相同的經文,第七天結束的時候,毗舍離城一切恢復正常。大雨也把城裡所有的污穢物清洗乾淨。離車王子們和毗舍離城的百姓從此快活過日子,不再鬱悶,他們也非常感激佛陀的幫忙。


二十一~二、唯有愛可以止息恨意 [dhp-a-291-note]

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將為瞋恚所束縛而無法解脫。 (偈291)

舍衛城中有一位婦人養了一隻母雞。每次母雞下蛋時,這婦人就打破雞蛋,惹得母雞非常生氣,也因此,下一世時這隻母雞往生成貓,婦人往生成母雞,更湊巧的是,兩人往生在同一棟屋子裡。貓於是吃光母雞生下來的蛋。再下一世時,母雞變成豹,貓變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兩人之間累世的仇恨不斷地上演。佛陀在世時,他們又變成一位婦女和一隻惡魔。

有一次,這婦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兒子一齊從娘家返回他們靠近舍衛城的家時,在路旁的池塘邊休息,婦人的丈夫跳進池塘洗澡。這時候,她認出有個人是惡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來的世仇。她趕緊帶著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講經說法的經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腳下。這惡魔因此無法進入。佛陀叫惡魔進來,並且告誡她們兩人:「今天,妳們兩人如果沒有來到我這裡,妳們累世以來的仇恨就永無止盡。仇恨無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細思量佛陀的教誨後,兩人明白仇恨確實一無 是處,並承認彼此的愚癡,便決定止息累世以來無意義的仇恨。


二十一~三、裝飾拖鞋的比丘們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應該作的事 [dhp-a-292-note] 都不作,不應該作的事 [dhp-a-292-note2] 卻都作了,煩惱因此增長。 (偈292)

精進修習觀身是苦的人,不作不應該作的事,應該作的事則不間斷,如此觀照的人,煩惱減少。 (偈293)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丘只對製作、穿著裝飾過的拖鞋有興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這群任性的比丘:「比丘們!你們加入僧伽是為了要究竟解脫。但你們卻只知道製造並穿著有裝飾的拖鞋!」聽完佛陀的勸誡後,這群比丘痛改前 非,精進地尋求解脫之道。


二十一~四、殺害父母的比丘

阿羅漢殺父(傲慢)母(欲愛),害剎帝利族二王(斷見與常見),破王國(十二處)及其官員(執著)而不後悔。 (偈 294)

婆羅門(阿羅漢)殺父(傲慢)母(欲愛),害婆羅族二王(斷見和常見),掃除老虎當道的危險道路(五蓋),而不後悔。 (偈 295)


有一次,遠地的一群比丘來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拉枯塔卡跋提比丘正巧從不遠的地方經過,佛陀便指著他向這群比丘說:
「比丘們!看那比丘!他殺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絲悔恨之心也有沒!」

這群比丘對佛陀的話十分困惑,因為他們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丘並沒有殺害父母,所以懇求佛陀加以解釋。

佛陀因此向他們進一步解釋其中的涵意。其實這是一種譬喻,意思是說,阿羅漢去除貪愛、貢高、邪見,和對六根與六塵的執著。所謂的“父母”,分別指的是貪愛和貢高,常見和斷滅見就是兩位國王的譬喻,執著就是收取所得稅的稅務官員,而六根與六塵就是王國。

二十一~五、男孩和眾多的神祇

喬達摩 [dhp-a-296-note] 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佛。 [dhp-a-296-note2] (偈296)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法。 (偈297)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僧伽。 [dhp-a-298-note] (偈298)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觀身不淨。 (偈299)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樂不殺生。 (偈300)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喜樂禪修。 (偈301)


有一天王舍城裡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兒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們在靠近墓園的地方進食,也把兩隻公牛的軛解下來,讓它們去吃草。但這兩隻牛卻在他們不注意的情況下走失了,砍柴工人發現牛不見了,就去找牛,而叫兒子留下來看顧木柴。這砍柴工人最後在城裡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門都關上了。他的兒子只好一個人在牛車下過夜。

砍柴工人的兒子雖然年紀還小,但心中經常繫念佛陀的殊勝。那天晚上,兩個惡魔企圖嚇唬、傷害他。當其中一位惡魔拉他的腿時,他大聲喊:「南無佛!」惡魔聽到這男孩的叫聲時,受到驚嚇,反而覺得應照顧這男孩。其中之一的惡魔留下來保護男孩,使他免於任何危險,另一惡魔則到頻婆裟羅王的宮裡去偷取食物,並且留下文字,敘說他拿走王宮的食盤和其用途,這些文字只有頻婆裟羅王才能看得見。兩位惡魔就餵養這男孩,一如他們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國王的僕人發現王宮的盤子不見了,就四處去找,但全找不著。最後,他們發現盤子在男孩身上,認為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帶到國王面前。但當國王看見盤子上的文字時,就詢問男孩。男孩回答說當夜曾被父母餵食,吃飽後,他心滿意足的入睡了,毫無恐懼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國王就派人去請男孩的父母來詢問,之後,國王帶他們一起去見佛陀。

國王問佛陀:「是不是只有繫念佛陀的殊勝才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的迫害和危險?或者,繫念佛法的殊勝也同樣有效?」

佛陀說:「國王啊!繫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和危險的方法,對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護持一個人,免除惡魔迫害和危險的好方法。」


二十一~六、生命中沒有究竟的滿足

出家修行的生活艱苦,在家的生活痛苦,與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輪迴苦。所以不要再輪迴了,不要一再受苦! (偈 302)

十月和十一月間的月圓之夜,毗舍離城燈火通明,城裡的人大肆慶祝眾星雲集的節慶,祈求眾星不要降下災殃,他們高歌、狂舞,盡情享樂。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精舍遠遠眺望城裡的一切。他感到一陣落寂,對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滿,而喃喃自語道:「再沒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這剎那間,林子的守護靈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地獄眾生羨慕天神的命運,同理,城裡的人羨慕生活在林子裡的人(指修行的人)。」這比丘明白這道理後,後悔曾經如此看輕比丘的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忠告他努力觀想世間的無常變化。佛陀也告誡他,一切眾生皆苦。


二十一~七、有德行的人不虞匱乏

正信、持戒的人,有聲譽和財富 [dhp-a-303-note] 的人,到處受人尊敬。 (偈 303)

質多羅聽完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後,證得三果。有一天,他滿載一車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的東西,出發前往舍衛城。正當他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鮮花恰如天雨般,奇蹟似的遍灑在他身上。他停留在精舍的幾天裡,一直供養佛陀和比丘們。而天神總是裝滿他的食物和供養品使他不虞匱乏。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僧伽,但天神又將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東西裝滿他已空的車乘。阿難看見這段日子以來,質多羅的供養品不斷被天神所補滿,就問佛陀:「世尊!是不是因為質多羅前來供養您,所以才能擁有這些無價的東西,如果他供養其他人,也會有這些禮物嗎?」

「阿難!質多羅的信仰堅定,又慷慨布施,無論他到何處,都會獲得財富和榮耀。」


二十一~八、空間距離不是問題

善良的人如喜馬拉雅山,即使身在遠方,但聲譽到處傳播;邪惡的人如夜晚射箭,雖然近在咫尺,別人卻視若不見。 (偈 304)

給孤獨長者和郁瞿婁年輕時,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受教。郁瞿婁有位兒子,給孤獨長者有一位女兒。當兒女成年後,郁瞿婁就向給孤獨長者請求讓這對小兒女成親。結婚之後,給孤獨長者的女兒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郁瞿婁一家人對佛法毫無好感。有時候,他們甚至邀請裸形外道到家中來,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會要求她一齊向這些裸形外道禮敬。但由於害羞和不習慣見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絕。相反地,他告訴婆婆有關佛陀和他的殊勝。

她的婆婆聽到脩摩迦提敘說種種佛陀的事後,急於想見佛陀,所以就允准她邀請佛陀前來家裡,接受供養。她就開始準備食物和其它供養品,一切就緒後,她爬到樓上去,面向祇樹給孤獨園,備妥鮮花,焚香,心中同時觀想著佛陀的殊勝德行,然後說出自己的願望:「世尊!我誠懇地邀請您和眾多比丘明日前來應供。願佛陀知道我的邀請。」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在祇樹給孤獨園請佛陀於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養,但佛陀回答說,他已經答應脩摩迦提,明日將接受她的供養。給孤獨長者十分困惑地對佛陀說:「但,世尊!她並不住在舍衛城,而住在很遙遠的地方!」

「不錯,但善良的人雖然在遙遠的地方,卻像身邊的人一樣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第二天,佛陀和比丘們到郁瞿婁的家去接受供養。郁瞿婁夫婦對佛陀的殊勝和莊嚴,十分感動,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供養完後,佛陀為他們說法。從那天起,郁瞿婁一家人都成為佛陀堅定的信徒。


二十一~九、獨處比較好

獨自坐臥,獨自經行而不倦怠,獨自調御的人,喜樂居於林中僻靜處。 (偈 305)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歡與眾多比丘居止一處,他寧可一人獨處。獨處時,他不論行、住、坐、臥都努力修習正念現前。其他比丘不了解他,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不僅沒告誡他,反而稱讚他:「他做得對!比丘獨處是好事啊!」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

  •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 目錄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
二十二~一、陷害佛陀的陰謀(dhp_306) 二十二~二、自食惡果的人(dhp_307) 二十二~三、假裝已經證得聖果的比丘(dhp_308)
二十二~四、受女人愛戀的男人(dhp_309_310) 二十二~五、固執的比丘(dhp_311_313) 二十二~六、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傭(dhp_314)
二十二~七、自求多福的比丘(dhp_315) 二十二~八、觀念錯誤的裸形外道(dhp_316_317) 二十二~九、孩童拜訪佛陀(dhp_318_319)

二十二~一、陷害佛陀的陰謀

說妄語的人墮地獄,造作惡業卻說:「我沒有作!」的人,會下地獄。這兩種人來世同樣受地獄苦。 (偈 306)

佛陀的信徒日漸增多後,其他外道的信徒就日漸減少,他們往昔的供養和榮耀也不再豐碩,人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否還存在。因此,這些外道非常嫉妒佛陀,他們也怕,如果再不採取行動破壞佛陀的聲譽,事情會進一步地對他們不利。所以他們就找來一位名叫孫陀利的女子,告訴她:「年輕、聰慧、貌美的孫陀利,我們要妳去破壞佛陀的名譽,妳要表現得讓人以為妳和佛陀私通。如此一來,佛陀的斯文就會掃地,他們的信徒就會離開他,回來供養我們,好好利用妳的美貌姿色,耍點心機吧!」

從此以後,孫陀利在夜晚時分,往祇樹給孤獨園的方向走去,人們如果問她要去那裏,她就說:「我要去找佛陀,我和他住在精舍裏呀!」而事實上,她卻前往外道的住處。隔天大清早,她才回家,如果路上遇見有人問她從那裡來,她就說:「我和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共度一夜後,要回家啦!」接連幾天,她都這麼做,也這麼信口雌黃。不久,外道們雇請一些暴徒殺害她,並且把屍首棄置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

棄屍的第二天,外道們四處散播孫陀利失蹤的消息,他們也向國王報告,並得到允許,可以到處搜查。他們在給孤獨園附近找到孫陀利的屍首,就報告國王說:「佛陀的信徒殺死孫陀利,並把屍首丟棄,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果真如此,你們可以到城裡各處去宣告這件事!」國王說道。

他們便帶著孫陀利的屍首到城中各處去,高聲說:「看啊!佛陀的信徒做了什麼好事,他們殺害孫陀利,就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佛陀知道外道企圖破壞他的聲譽和榮耀時,只是淡淡的說:「弟子們,去跟這些人說:『說謊的人會下地獄。犯了罪,卻口口聲聲說:『我沒有犯罪』的人也會下地獄。』這兩種人,同樣犯了罪,都會在地獄中受苦,他們的來世也將如此。」

其實國王也命令手下調查孫陀利的死因,結果發現孫陀利死於一般暴徒手下。這些暴徒在國王面前也招認,外道雇用他們殺害孫陀利,並棄屍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這些外道們於是也被帶到國王面前,並且承認他們在殺害孫陀利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國王命令他們到城裡各處,向大眾公開承認罪行。他們就到城裡的各個角落說:「我們誣賴佛陀的信徒,只是為了要羞辱佛陀。事實上,佛陀的信徒是無辜的,我們才是真正的罪人。」

這些外道和暴徒因此受到應有的制裁。佛陀的信譽不僅不受這次無妄之災的損壞,反而更見增長。


二十二~二、自食惡果的人

雖然身穿黃色袈裟,但卻造作惡業,又不能調御身口意的人,終究會因造作的惡業而墮落地獄。 (偈 307)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與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他們在路上遇見幾隻狀況悲慘的惡魔。回到精舍後,大目犍連尊者當著佛陀的面,告訴勒叉那尊者,說他親眼看見有五隻受苦的惡魔,身子為火所炙燒。佛陀也說:「在上一尊佛陀時,這五隻惡魔都是出家比丘,但對修行不感興趣,而犯下眾多罪行,也因此,他們在地獄受苦。今生他們也變成受苦的惡魔,來償還他們的餘罪。」


二十二~三、假裝已經證得聖果的比丘

如果犯戒,不能調御身口意時,與其接受他人的供養,不如吞赤焰熔熔的火紅鐵丸。 (偈308)

有一年,跋提發生飢荒,某些比丘為了要有足夠的食物,就假裝他們已經證得清靜聖果。村子裡的人不明就裡,卻相信、尊敬他們,而大量供養,只留下極少數的食物給自己。

結夏安居結束後,全國的比丘遵照當時的習慣,聚集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這些跋提的比丘也來了。他們形色飽滿歡愉,其它地方的比丘則面黃飢瘦。佛陀垂詢所有的比丘如何結夏安居。他特別詢問來自跋提的這群比丘們,飢荒時,是否有獲得供養的問題?這群比丘回答說,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佛陀知道這群比丘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供養。為了藉機教誨他們,佛陀就問:「你們如何在飢荒期間,得到那麼多的供養來結夏安居?」這群比丘回答說,他們經過討論之後,決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間的回答,來誤導村人,使村民以為他們都已經證得清靜聖果。佛陀馬上問他們,是否真正證得聖果?他們說沒有。佛陀於是告誡他們,如果名不符實,而接受信徒的供養,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險。


二十二~四、受女人愛戀的男人

放逸,邪淫他人妻子的人必然遭受四種報應:
獲罪(造作惡業),睡不安眠,受人譴責,墮落地獄。 (偈 309)

因此,邪淫不僅造作惡業,也會墮落地獄。
邪淫男女心生驚恐,喜樂短暫,國王也將治以重罪,
所以,人不應該與他人妻子邪淫。 (偈 310)

讖磨既富有又英俊瀟灑,很多女性因此深深迷戀他。這些女性無法抗拒他的魅力。而不自覺地愛上他。讖磨也就和很多女性私通,良心沒有絲毫不安。國王的手下前後三次抓到他與人邪淫,並且把他押解到國王面前。但國王的手下告訴國王說,讖磨是孤獨長者的侄子,國王出於對長者的尊重,每次都只是加以譴責後就放過他。給孤獨長者知道侄子的惡行後,就帶他一起去見佛陀,佛陀向讖磨指出邪淫的罪惡,和其嚴重的後果。從此以後,讖磨就痛改前非,守五戒。


二十二~五、固執的比丘

如果錯抓孤沙草 [dhp-a-311-note] ,手會受傷,同理,比丘若造作邪行,也會趣向地獄。 (偈 311)

懈惰,犯戒,修梵行時卻心生懷疑的人,都得不到大善報。 (偈 312)

應當作的事就盡力、堅定地作。放蕩的比丘,徒然增長欲望的塵垢。 (偈 313)


有位比丘後悔曾經愚癡地砍伐一些樹木,就向另一位比丘透露他的心聲。但這位比丘卻說:「砍伐樹木不過是極其微小的戒 [dhp-a-311-note2] 而已,你已經向我表達悔意就好了,沒什麼好自責的。」說著說著,這比丘為了證明自己不把這種小小戒放在心上,就用雙手連根拔取一些樹木。甚至當佛陀告誡他時,他一開始也是桀傲不馴,頑強任性,但是當佛陀說法後,這桀傲頑強的比丘才明白,身為比丘,要克制身、口、意的行為。從此以後他嚴謹地遵守戒律。後來,更因為修習止觀,而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二~六、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傭

不要造作惡業,造作惡業的人,將來必定受苦;
應該造作善業,造作善業的人不受苦。 (偈 314)

從前,有一位嫉妒心重的婦女和丈夫住在舍衛城。她發現丈夫和家中的女僕私通,而異常憤怒。有一天,她將該女僕綑綁起來,割掉她的耳朵和鼻子,並且關在房間裡。然後,她陪同丈夫到祇樹給孤獨園。他們出發後不久,這女僕的親戚來他們的家,發現女傭被綁著關在房間裡,就將她鬆綁,並帶她到給孤獨園去。這女僕向佛陀敘說女主人對她的所作所為,她更站在群眾中間,讓大眾親眼目睹她家女主人的殘酷手段。佛陀因此說:
「不要犯惡行,以為不會為人所知。私下秘密犯下的惡行,一旦為人發掘,會招致更大的痛苦和哀傷。但善行可以悄悄的做,善行只會帶來幸福,而不是哀傷。」

這善妒的女主人承認她的惡行,並努力去除嫉妒心。後來,她也確實明白佛法。

二十二~七、自求多福的比丘

譬如邊境城市,內外都受到防護,人也應當如此護衛自己,不可糟蹋機會 [dhp-a-315-note] ,糟蹋的人墮入地獄受苦。 (偈 315)

一群比丘到邊境的村落去結夏安居。第一個月,村民妥善照顧他們並且提供他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搶匪在第二個月的時候掠奪該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擄去當做人質。村民因此必須重建村子,保護自己,也就無法如願供養、照顧這群比丘。這群比丘只好自求多福了。

結夏安居結束後,他們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也向佛陀報告說,由於村民的處境困難,所以,安居的後兩個月,他們過的相當艱辛。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想要擁有無憂無慮,輕輕鬆鬆的日子本來就很困難。一如村民要保護自己的村落,比丘要時時刻刻自我警惕,堅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二十二~八、觀念錯誤的裸形外道 10

對不該羞恥的事感到羞恥,該羞恥的事卻不知羞恥,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 (偈 316)

對不應恐怖的事心懷恐怖,該恐怖的事卻不知恐怖,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 (偈 317)


有一天,幾位裸形外道外出化緣時用布遮著他們的缽。一群比丘看見他們,就評論道:「用布遮住前面身子的外道比只用布遮蓋缽,全身卻一無遮掩的外道更受人敬重。」這些裸形外道聽見比丘們的評論時,反唇相譏道:「是啊!我們是用布遮掩缽,但我們這麼做可以防止灰塵跑進食物裡面,灰塵中也含有眾生啊!」

比丘們回到精舍後,向佛陀報告裸形外道的話,佛陀說:「比丘們,那些外道對該羞恥的行為不知羞恥,不需羞恥的行為,卻大感羞恥,由於這種錯誤的知見,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法喜。」


二十二~九、孩童拜訪佛陀

邪見視為正見,正見視為邪見,懷有此種邪見的人,墮落地獄。 (偈 318)

錯就是錯,對就是對,心懷正見的人,趣向善趣。 (偈 319)


有一位外道的信徒們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和佛陀信徒的孩子混雜在一起,就告訴他們的孩子:「不要去祇樹給孤獨園,不可向釋迦牟尼的比丘們頂禮。」

有一次,這些孩子們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遊玩,不久,感覺十分口渴,但記起父母告誡,而不敢進入精舍,就要其中一位父母是佛陀信徒的小孩進入精舍要水來喝。這小孩進入精舍後,先喝了一杯水,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說他的朋友們因為父母的教誨,而不敢進入精舍。佛陀就邀請他們全部進來喝水,並依孩子們的個性講說佛法。這些孩子們也因此對三寶有信念。

回家後,這群孩子們向父母敘說進入精舍,並且聽聞佛陀說法的情形。他們無明的父母,卻大聲叫道:「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宗教不夠虔誠,他們被毀了。」

鄰居們有些是佛陀的信徒,聽見他們這麼喊叫,就過來向他們解釋佛法的殊勝。他們才開始去拜訪祇樹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終對三寶有了正確的信念。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十三品 象品

  • 第二十三品 象品 目錄
第二十三品 象品
二十三~一、佛陀忍受毀謗(dhp_320_322) 二十三~二、人必須自我訓練(dhp_323) 二十三~三、父親與不肖的兒子們(dhp_324)
二十三~四、飲食節制(dhp_325) 二十三~五、沙彌和前世母親的神祇(dhp_326) 二十三~六、隨著鼓聲起舞的老象(dhp_327)
二十三~七、照顧佛陀的大象(dhp_328_330) 二十三~八、魔波旬企圖慫恿佛陀(dhp_331_333)  

二十三~一、佛陀忍受毀謗

如同戰場中的大象忍受弓箭,我(佛陀)也如此忍受謗辱。事實上,世人多破戒的人。 (偈 320)

只有馴服的象(馬)可以參加集會,國王只乘馴服的動物(象),能夠忍受誹謗,調御自己的人,是人中最尊貴的人。 (偈 321)

調服的騾最優良,信度的種馬 [dhp-a-322-note] 最優秀,矯羅 [dhp-a-322-note2] 的象最優良,但自行調御的人,更為優良。 (偈 322)


摩醯提利對佛陀懷恨在心。後來,她成為優填國王的三位后妃之一。當她聽到佛陀來到憍賞彌城的消息時,就雇請一些惡徒,在佛陀進城化緣時加以毀謗。這些惡徒便到處尾隨佛陀,並大肆誹謗。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譭謗,使得阿難尊者無法忍受,他勸佛陀離開,到另一個城市去,但佛陀拒絕他的建議:「到別的地方去也可能受人譭謗。一個清白的人每次受人譭謗就離開,是不如法的作為。在什麼地方發生問題,就要在當地解決該問題。就像隻戰鬥中的大象,默默忍受來自四方的箭,我也默默忍受人們的譭謗 。」


二十三~二、人必須自我訓練

任何車乘都無法使人到達涅槃境界,只有善自調御,才能使人抵達涅槃境界。 (偈 323)

有一天,幾位比丘看見一位馴象師和他的大象在河邊。馴象師正嘗試著要馴服大象,但並未成功。一位曾經也是馴象師的比丘,就向其他比丘解釋輕鬆馴服大象的方法。馴象師聽見比丘的話,就照著他的話做,很快就馴服大象。後來,這比丘向佛陀報告這件事時,佛陀告誡他:「比丘,你離究竟解脫還很遙遠,你應該專注於心靈的修行。你不可能經由馴服大象而證得究竟法喜,只有馴服自己的人才能領會究竟法喜 [dhp-a-323-note] 。」


二十三~三、父親與不肖的兒子們

求偶時期的財護 [dhp-a-324-note] ,難以馴服,但被人繫縛後,不吃任何食物,只惦記著森林。 [dhp-a-324-han-note] (偈 324)

舍衛城中有位年老的婆羅門非常富有,他有四個兒子,每個兒子結婚時,他就分給那位兒子應得的一份財產。四個兒子全部結婚後,他又把剩下的財產分成兩半,其中一半再分給四個兒子。後來,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兒子們就回來妥善照顧他。他們十分關心,敬愛他,但卻慢慢勸服他,把剩下來那一半財產也全部分給他們。從此這老人分文不值。

老人首先與長子同住。過了幾天,長媳婦就說話了:「長子分到的財產比較多嗎?難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兒子家的路嗎!」聽完話後,老人十分難過,就離開長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婦也講類似的話,老人只好移往第三個兒子的家去。結果,情形也是一樣。老人最後去找最小的兒子,但與在前面三個兒子家的遭遇一樣。老人從此流落街頭,拿著一缽一杖,前去找佛陀,尋求護慰和忠告。

到達精舍後,他向佛陀敘說他的兒子如何虧待他。佛陀就教他數首偈語,請他在婆羅門大型聚會的場合上朗誦,這些偈語的主要內容如下:

「我四個愚癡的兒子個個像惡魔,他們雖稱呼我『父親!父親!』但這只是嘴上親熱而已,內心裡全不是這樣想。他們全是騙子,工於心計。全都聽老婆的話,把我趕出他們的家,現在我只有乞討為生了!這四個兒子比我手上的枴扙更無用!」

城裡所有婆羅門聚會的日子到了,老人知道他的四個兒子也會出席,就前往參加大會,並且大聲朗誦佛陀教他的偈語。當時的習俗認為虧待父母,不奉養父母的兒女都應該接受處罰。因此大家聽完老人的偈語後,就憤怒地找出這四個不肖子孫來,威脅著要處罰他們。

這時候,四個兒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就跪在父親的腳下,請求父親的原諒。他們發誓從此以後會照顧、愛護和禮敬他,他們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顧父親。從此以後這四個兒子供給父親足夠的食物和衣服。老人因此恢復健康,他就前往精舍,請佛陀每天接受他兒子供給他的四盤食物中的兩盤,做為他的供養。

有一天,老人的長子邀請佛陀前去他家應供。供養後,佛陀說,人若妥善照顧父母,可以得到功德。佛陀也講大象財護照顧父母的故事。大象財護被捕後,天天思念森林裡的父母。

(可參考 Dhp. 115 故事「 疏於照顧母親的子女 」)


二十三~四、飲食節制

愚癡的人,懶惰,好吃又貪睡,像豬一樣懶睡翻滾,因此生死輪迴不斷。 (偈325)

有一天,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吃完豐碩的早餐後,前往祗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並聽佛陀說法。但他卻精神不振,不停地打瞌睡,無法保持清醒。他告訴佛陀:「尊者,我自從吃完豐碩的早餐後,身體一直不舒服。」

「過量的飲食會造成身體不舒服!」佛陀說。

佛陀接著建議國王飲食應適量,國王也接受佛陀的勸告,日漸減少食量。果然,他變得活力充沛,機敏又快樂。


二十三~五、沙彌和前世母親的神祇

從前,我的心四處攀緣,但現在我已經調御內心,如同馴象師制服求偶時期的象。 (偈 326)

有一天,眾多比丘要求左奴沙彌背誦一些經文,背誦完後,左奴虔誠的說:「願以背誦神聖經文的功德與父母共享!」這時候,他前世母親的神祇正好聽到他的背誦和話,她非常高興,立即高聲說:「親愛的兒子,我多麼高興能分享你的功德,你做的太好了,真是好孩子!」由於左奴的緣故,天神和其他神祇更敬重她,聚會時,都優渥禮遇她。

但左奴長大後,卻對修行生活不滿意,而想還俗。便回家向今生的母親表明心意。他母親費盡唇舌,勸他不可半途還俗。但他心意已定,他母親只好答應吃完飯後,給他世俗的衣服。他母親就忙著去準備餐飯,這時候,左奴前世母親的神祇在心中想著:「我一定要想辦法,阻止他離開僧伽。」這神祇就附在左奴身上,使他在地上打滾,並且喃喃自語。他今生的母親嚇了一跳,鄰居們也都過來要求神祇安靜下來。不料神祇卻說:「這沙彌要離開僧伽,還俗,果真如此,他就無法解脫了。」說完後,神祇就離開左奴的身體,左奴也清醒過來了。

他發現母親滿臉淚痕,鄰居也聚集在他身邊,就問他們究竟發生什麼事。他母親告訴他剛才發生的事情,並且說:還俗是非常愚蠢的事。左奴明白自己的錯誤,就回到精舍,受具足戒,成為僧伽的正式一員。

佛陀也為了幫助左奴證得究竟涅槃,而告誡他:「比丘!無法制服心,使心不四處飄浮的人,無法證得究竟法喜。所以控制你的心念,一如馴象師馴服大象一般。」左奴正念現前地奉行佛陀的教誨,終於證得阿羅漢果,更嫻熟三藏。後來,更是宣說佛法的優秀比丘。


二十三~六、隨著鼓聲起舞的老象

人應該歡喜正念現前,並且妥善護衛自心;如同象自力脫離沼泥,修行的人也應自力脫離煩惱的陷阱。 (偈327)

大象波梨耶年輕的時候非常強壯,但老了以後,卻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時,陷在泥淖中,無法脫困。國王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一位馴象師去幫助它。馴象師抵達波梨耶陷身的地方時,就要人吹奏戰鼓。波梨耶聽見戰鼓聲時,覺得自己似乎又回到戰場了,精神為之大振,而一鼓作氣,脫離困境。

佛陀以波梨耶的故事告誡眾多比丘:「比丘,一如波梨耶自行脫困,你們也要自行從精神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二十三~七、照顧佛陀的大象

如果有行為端莊、智慧具足、適合共住的益友,應該欣然與他共住,而克服所有的困難。 (偈 328)

但如果沒有行為端莊、智慧具足、適合共住的益友,就應該像國王放棄王國,或獨自生活在森林中的象,獨自居處。 (偈 329)

寧可一人獨居,也不要與無明的人為友,獨自居處,不造作惡行,自由自在,如同森林中的象。 (偈 330)


憍賞彌的比丘有一次因一件小事而引發不幸的爭吵(註),他們甚至不聽佛陀的勸解。佛陀就一個人獨自到一處林子裡去結夏安居,在這期間,大象波利哩夜叉妥善護守著佛陀。相反地,當地的信徒明白佛陀離開的原因後,不再供養這些比丘。他們終於知道犯錯了,就拜託阿難尊者前去邀請佛陀回來。

結夏安居結束後,阿難和五百比丘到佛陀安居的林子裡。五百比丘在林子以外等待,阿難獨自進去見佛陀。佛陀要阿難叫五百比丘全都進來。他們進來向佛陀頂禮問訊後,說:「世尊!您一個人獨自在這林子裡結夏安居,真是辛苦了。」

「比丘們!快不要這麼說,波利哩夜叉大象在這段期間裡妥善護守著我,它實在是個好朋友,真正的朋友!人如果有它這種朋友,應永遠護持這份友誼。但如果無法找到真正的朋友,最好還是獨處。」佛陀如是說。

註:相關故事可參考「 憍賞彌諍論不休的比丘們 」 Dhp. 006


二十三~八、魔波旬企圖慫恿佛陀

在患難的時候,得遇善友是一件好事;知足是一件好事;
生命即將結束時,能具足功德是一件好事;
能夠解除所有苦是一件好事。 (偈331)

今生能禮敬、照顧母親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父親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沙門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聖者 [dhp-a-332-note] 是件好事; (偈332)

老年時,仍然能夠持戒是件好事;具有正信是件好事;
智慧具足是件好事;不造作惡業是件好事。 (偈333)

有一次,佛陀在喜馬拉雅山附近居留時,發現很多百姓受到暴虐君主不公平的統治,他心想,是否有法子可以使這些君主能公平、如法地善待百姓。魔波旬明白佛陀的心思後,就慫恿佛陀當國王。

佛陀對魔波旬說:「邪惡的魔波旬!你的教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你無法左右我,人應該警覺那些口口聲聲要幫助我們,而實際上卻處處為自己利益打算的"朋友"。」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目錄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二十四~一、口臭的金魚(dhp_334_337) 二十四~二、業報(dhp_338_343) 二十四~三、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dhp_344)
二十四~四、貪欲的束縛(dhp_345_346) 二十四~五、美色是膚淺的(dhp_347) 二十四~六、特技演員變成聖者(dhp_348)
二十四~七、年輕女孩誘惑比丘(dhp_349_350) 二十四~八、魔波旬恐嚇羅睺羅(dhp_351_352) 二十四~九、領會佛法的奧妙並不容易(dhp_353)
二十四~十、帝釋的請求(dhp_354) 二十四~十一、富貴使人更加貪婪(dhp_355) 二十四~十二、在肥沃土地上播種,收獲特別多(dhp_356_359)

二十四~一、口臭的金魚

放逸人的貪愛,如同蔓草到處增長(攀緣),他們不停地生死輪迴,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尋找水果。 (偈334)

在此世間,如果為惡欲所纏縛,苦痛增長如同雨後的毘羅草。 [dhp-a-335-note] (偈335)

但,在這世間,如果能夠降伏難以克服的貪欲,則苦痛遠離,如同水滴滑落蓮花葉。 (偈336)

所以,恭賀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愛欲的根,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羅草;不要讓魔波旬像洪水傷害蘆葦草般,一再傷害你們。 (偈337)


舍衛城的一群漁夫捕到一隻非常漂亮的金色魚。這魚實在太漂亮了,他們就把它獻給國王,國王也帶著魚去見世尊。但當魚張開嘴巴時,一股惡臭剎那間瀰漫整個精舍,國王問佛陀,為什麼如此漂亮的魚,卻口臭難耐。

佛陀說,迦葉佛時,這魚原是一名叫迦毗羅的比丘,由於非常嫻熟佛法,所以有相當好的名聲和榮耀,但也因此貢高,瞧不起其他比丘。若有比丘向他指出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時,他總是譏諷地說:「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丘懂得太多了。許多比丘漸漸迴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誦比丘的別解脫律儀戒 (Patimokkha Sila) 時,沒有任何比丘加入他的行列,當他察覺其他比丘都默默不語時,他說:「沒有所謂的經、律與論。我不在乎你們聽不聽別解脫律儀戒。」說完話後,就離開了。迦毗羅比丘的言行障礙了佛教的開展和傳播。基於這份惡業,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佛陀接著說,迦毗羅曾經向大眾教導奧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麗的金色魚身,但他誹謗、辱罵其他比丘和法,所以今生才會惡臭難聞。

佛陀最後告誡大眾,解行並重的重要。


二十四~二、業報

如果只砍伐樹,而不斷除它堅固的樹根,則樹會再生;同理,如果不斷除愛欲的根本,則苦會一再生起。 (偈 338)

貪著愛欲的人,會被貪欲所襲捲,透過六根而產生的思緒,會使他(她)受苦,一如狂潮襲人。 (偈 339)

潮浪(貪欲)四處衝擊。蔓草也茂盛發芽,到處攀附, [dhp-a-340-note] 看見蔓草擴散時,應該用智慧斷除它的根。 (偈 340)

欲樂無常。因此,沉緬欲樂,追求享樂的人,生滅不斷。 (偈 341)

沉溺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落入陷阱的野兔,他們受到煩惱和五蓋的緊緊纏縛,長期輪迴受苦。 (偈 342)

耽於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陷阱內的野兔。因此,志求涅槃的比丘應該棄除貪欲。 (偈 343)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緣時,瞥見一隻母豬,佛陀微微一哂,阿難問佛陀何以一笑,佛陀說:
「阿難!這隻豬在上一佛時,是住在一處精舍附近的母雞,所以有機會聽聞經文的唱誦,因此死後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廁所中看見蛆蟲,而正念現前,明白色身不淨等法義;死後,往生至梵天,為婆羅門。今生,由於以前的一些惡業,卻又投胎為豬。阿難!請留意觀察善惡業,如何使人生死輪迴永不間斷!」

二十四~三、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

離開欲望的叢林(世間的生活),加入修行的叢林(出家為比丘);一旦脫離世間的生活,卻又返回欲望的叢林(出家後又還俗),看啊!這位脫離繫縛,卻又回頭再受繫縛的人。 (偈344)

大迦葉尊者的一位弟子已經證得四禪,有一天,他在金匠叔叔的家中看見一些非常美麗的東西,而生起非常的愛戀,就還俗離開僧伽。但他十分懶惰,不努力工作,終於被叔叔趕出去,於是淪落為小偷 [dhp-a-344-note] 。後來,他被政府逮捕,準備送往墓園去處決。這時候,大迦葉尊者看見這位以前的弟子,就告誡他:「收攝你的心念,堅定地觀想某一目標。」他遵照大迦葉尊者的教誨,繫念在前。

到達墓園時,行刑官員告訴他:「我們要處決你了。」就開始做各種準備工作。儘管馬上就要被處決了,他絲毫不恐懼或焦慮,只是靜靜坐下來,進入禪定,忘掉即將來臨的危難。

執行的人對他沉著的態度和勇氣,十分欽佩,就說:「看看這小偷,雖然馬上就要被處決了,仍然不恐懼顫慄。從來沒遇見這樣的人,他實在非常勇敢。」

執行的人覺得最好向國王報告這小偷異乎尋常的舉止,他們就向國王報告,國王也因此下令釋放他。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就放光勸誡他:「你以前離開欲望的叢林(世間的生活),加入修行的叢林(出家為比丘),但去除叢林的欲望後,卻又惹上所有的束縛。」

佛陀又說:「清淨你的內心,不要有任何精神上的煩惱,連根拔起欲望的根,清淨自在吧!」

這小偷於是堅定地察覺因緣和合事物的生滅和無常、苦、空的性質,不久之後就證得初果。

後來,他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也在佛陀的允許下,重新加入僧伽,並且在佛陀更進一步的教導下,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四~四、貪欲的束縛

智者明白,鐵、木、或麻所作的束縛不夠堅固,對珠寶、裝飾、兒女或妻子的貪愛才是真正的束縛。 (偈 345 )

智者明白這些貪欲 [dhp-a-346-note] 是堅牢的束縛,它們雖然外表看似鬆弛,但實際上卻難以解困。智者斷除這些貪欲,不再貪愛,而出離世間(出家修行)。 (偈 346 )


一群比丘到舍衛城化緣時看見幾位手腳帶著鐐銬的囚犯。回到精舍後,他們向佛陀報告在舍衛城中的見聞,他們問佛陀有沒有比鐐銬更束縛的東西。佛陀說:「比丘們!和對食物、衣服、財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較,鐐銬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縛。這些欲望比腳鐐手銬和囚籠更堅固,這就是為什麼有智慧的人斷除欲望,棄絕世間,加入僧伽為比丘的原因。」

(請參考「 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 」的故事。 Dhp. 344)


二十四~五、美色是膚淺的

耽溺愛欲的人,無法自拔,如同結網自陷的蜘蛛;智者斷除貪欲,堅定出離,解脫一切苦。 (偈 347)

讖摩皇后是頻婆裟羅王的皇后,人長得非常美麗,但也十分驕傲。國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但她聽聞佛陀經常說美貌不足取,所以儘量避著佛陀。國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對自己的美貌十分驕傲,就命令宮廷樂師唱歌讚誦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氣氛等,聽完之後,她深感興趣,決定一探究竟。

她抵達精舍的聽眾廳時,正在講經說法的佛陀運用神通,變現一位極端美麗的年輕女子在身邊,為佛陀搧風。這年輕女子天仙般的容顏讓皇后覺得自己實在無法相比。但是當她再度注視時,發現那女子的美貌漸漸衰老,最後,竟變成老太婆,然後逝世,屍首長出蛆蟲來。剎那間,她明白了美貌的無常。

佛陀明白讖摩的心態,就告誡她:「讖摩!仔細觀察這會腐壞的肉身不過是架構在一堆骨頭上,它會生病、衰老。正念觀身吧!愚癡的人過度高估肉體了。請察覺年輕貌美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讖摩精進奉行佛陀的教誨之後,就證得阿漢果。她也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更稱讚她是第一比丘尼。

(註):請參考類似的故事「十一~五、 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 (Dhp. 150)」(Nanda 註:原著之注所述之「六~五、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Dhp. 080) ,類似度不高;另可參考:「二十六~二十、 佛陀稱讚讖摩比丘尼 (Dhp. 403)」。又,《法句譬喻經》亦有類似的故事:「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T4,576c)。


二十四~六、特技演員變成聖者

斷除對過去、未來和現在五蘊的貪著,不再受後有(不再輪迴),心中解脫所有緣起法,就可以不再生滅了。 (偈348)

有一次,一團擁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員的戲團到王舍城來,並且在頻婆裟羅王的王宮表演。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者在竹竿頂端上唱歌舞蹈,這時候有一位名字叫做優迦紳那的年輕富家子在觀賞她的表演後,瘋狂的愛上她,就與她結婚。婚後,由於她不願意留在王舍城,他只好跟著這戲團到處去,但他既不會跳舞也不會特技表演,對戲團毫無貢獻,所以當戲團到各地去表演時,他就是幫忙搬箱子或開車的司役。

後來,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太太經常對著孩子唱著:「你的父親是照顧車騎的人,是個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無是處!」

優迦紳那聽出諷刺的含意,就問她:「你是不是在說我?」
「沒錯,我正是說你。」
「既然如此,我要離開你們。」
「你在不在這裡有什麼差別嗎?」他的太太這樣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這首歌。

優迦紳那知道太太之所以傲慢,是因為擁有特技演員的身手,他就情商也是特技演員的丈人教他特技。經過一年的訓練,他也成為一位傑出的特技演員。

後來,戲團再度回到王舍城表演,並且公開宣稱優迦紳那要表演特技,表演當天,戲團豎起一根長竹竿,優迦紳那就爬到竿子上面,訊號響起後,他就在竿子頂端表演。這時候佛陀透過神通,看見他,也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佛陀就進入戲團表演的場地,並且運用神通使觀眾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他身上,而忘了鼓掌喝采優迦紳那的特技表演。優迦紳那發現無人注意他時,便坐在竹竿上,心裡滿不高興,而且十分沮喪。佛陀就告誡他:「優迦紳那!有智慧的人不執著因緣和合的事物,反而精進修行,希望解脫生死輪迴。」

優迦紳那就在竹竿上正念現前地思惟佛陀的教誨,立刻證得阿羅漢果。然後走下來,出家,加入僧伽為比丘。

有一天,佛陀停留在竹林精舍的時候,眾多比丘在討論為什麼優迦紳那會因為一位漂亮的女舞者而隨戲團到處跑碼頭呢?

佛陀聽到他們的話後,說優迦紳那的某一世出生在迦葉佛時,有一天,他和太太遇見一位比丘在化緣,由於有些食物,他們就供養這比丘,並且許下虔誠的願望:「尊者,願我們能如實知見佛法。」
當時,那位阿羅漢比丘運用神通觀察未來,發現他們會達成願望,就微微一笑。前世的優迦紳那並不知道阿羅漢言行舉止的涵意,反而輕蔑的說,這比丘像個戲子。由於他這種輕浮的說法,今生才會與戲團到處跑碼頭。

註:請參考二十六~十四、「 沒有束縛就沒有恐懼 」 Dhp. 397 的故事

二十四~七、年輕女孩誘惑比丘

惡念不斷,欲望熾然,追求歡樂的人,貪愛不斷增長,煩惱(魔)因此繫縛更緊。 (偈 349)

棄除惡念,觀身不淨,正念現前的人,滌除所有的貪愛,不再為煩惱(魔)所繫縛。 (偈 350)


有位比丘在城裡專為比丘興建的休息處進食。吃完之後,他到一戶人家去向一位年輕女子請水喝。這女子一眼接觸這位年輕比丘時,就深深愛上他,為了贏得他的歡心,她邀請比丘,只要口渴,隨時都可到她家要水喝。不久,她更進一步請比丘到她家應供。她告訴這比丘說:她想要的東西都不虞匱乏,但卻總是覺得孤單寂寞。比丘明白她話中的含意,也發現自己愈來愈迷戀她,於是非常厭煩出家的修行生活,而日漸憔悴。其他比丘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告誡他:「比丘!仔細聽著,這年輕女子將是你毀滅的原因,一如在過去某一世時,她的所作所為一樣。那時候,你是一位優秀的弓箭手,她是你的夫人。有一天,你們一起外出旅遊時,遇見一夥搶匪.她卻愛上搶匪頭目,所以當你正與搶匪頭目奮戰時,她卻把你的劍交給搶匪頭目,而讓他迅速殺死你,她就是你喪生的原因。現在,她仍將毀滅你的修行生活。比丘!徹底拔除、消滅你心裡對這女子的欲望愛念吧!」

這比丘從此努力精進,積極地清淨心念,希望能夠如實地領悟佛法。


二十四~八、魔波旬恐嚇羅睺羅

阿羅漢無所畏懼,遠離愛欲、貪癡,去除生命的刺痛,不復受有,今生是他們的最後身。 (偈 351)

脫離欲望,不染著;明白四無礙解,正確理解佛法的人,今生是他們的最後身,是有大智慧的大丈夫。 (偈 352)


有一次,眾多比丘來祇樹給孤獨園。為了安排他們的住宿,羅睺羅被安排到佛陀房間的門口外睡覺。這時候,魔波旬想透過羅睺羅來騷擾佛陀,就化身成大象,用長長的鼻子磨擦羅睺羅的頭,並且製造恐慌的噪音,想要嚇唬羅睺羅。但羅睺羅不為所動。室內的佛陀明白一切,就說:「邪惡的魔波旬!一千個魔波旬也無法嚇唬他。他沒有恐懼,不貪愛,相反地,他精進、有智慧。」

聽完佛陀的話後,魔波旬知道佛陀明白他的詭計,只好立即消失。


二十四~九、領會佛法的奧妙並不容易

我已經克服一切,已經明白一切,一切法都不染著;我離棄一切,去除所有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我親自證得四聖諦,誰是我老師? (偈 353 )

佛陀證悟後,前往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在路上遇見一位四處雲行,名字叫做優波迦的苦行外道。當他看見佛陀容光煥發時,十分感動,就說:
「朋友 [dhp-a-353-note] ,你如此沈著清淨,誰是你的老師?你奉行什麼法?」
「我沒有任何老師!」佛陀說。

優波迦接著請問佛法精義,佛陀就向他開示。聽聞佛陀說法後,優波迦不置可否,只點了幾次頭,就離開了 [dhp-a-353-note2]

二十四~十、帝釋的請求

所有的布施中,法施最殊勝,
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
所有的喜悅中,法喜最喜悅,
毫無貪愛的人,克服所有的苦惱。 (偈354)

有一次,忉利天的天神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四個問題,但無法得到最佳的答案。最後,帝釋和他們一齊赴祇樹給孤獨園去見佛陀,他們首先向佛陀說明他們的困難,接著向佛陀提出他們的四個問題:

1. 什麼是最佳的禮物?
2. 什麼是味道最好的東西?
3. 什麼是最喜悅的事?
4. 為什麼棄絕愛欲最卓越?

佛陀回答道:「佛法是所有禮物中最高貴的,滋味最佳,最喜悅的。棄絕愛欲,可以究竟解脫所有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

佛陀說完後,帝釋告訴佛陀:「尊者!如果佛法勝過所有的禮物,為什麼我們無緣分享功德呢?尊者,我盼望從今以後,我們也可以共霑法益。」

佛陀就召集並告誡所有的比丘,從此以後要與眾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

從此以後,邀請所有眾生,含括天神在內一齊共享所有功德 [dhp-a-354-note] 就成為僧伽的習俗。


二十四~十一、富貴使人更加貪婪

財富毀滅愚癡的人,
但無法摧毀追求彼岸(渴望證得涅槃)的人,
愚癡的人貪愛財富,不只毀滅自己,也害了別人。 (偈 355)

有一次,憍薩羅國的國王前往精舍向佛陀問訊。他首先向佛陀解釋晚到的原因,原來舍衛城當天有一位富翁去世了,該富翁沒有任何子嗣,所有家產因此都被充公,他也因為處理這件事才遲到。國王接著向佛陀說,這富翁雖然非常富有,但也非常吝嗇。活著的時候,他不布施,對待自己也十分苛刻,吃得少,同時只穿便宜、粗糙的衣服。

聽完國王的話,佛陀說這富翁的某一前世也是富翁,有一天,一位辟支佛到他家化緣,他請太太加以供養。他太太明白他很少同意她供養任何人,就特別在辟支佛的缽裡裝滿食物。當富翁發現太太供養的食物相當豐碩時,心裡想著:「這比丘吃完後,只會睡覺,與其如此,不如把這些食物給我的僕人吃,至少他們吃完後,會更賣力的為我工作。」

這麼一想,他就後悔剛才答應太太供養辟支佛。這富翁有一位也是富翁的哥哥,而且只有一位兒子,這富翁由於貪戀哥哥的財產,就把哥哥唯一的兒子給殺了,然後在哥哥去世時繼承所有的財產。

這富翁因為曾經供養辟支佛,所以今生才會富有。但因為心生後悔,所以今生不知道該如何利用財富。而且只為了要繼承哥哥的財產,就謀殺侄子,所以會在地獄長久受苦。今生之前,他已經償還累世以來所累積的惡業報應,所以今生才得以為人,但今生也沒有做過任何的善業。

國王說:「尊者!雖然他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卻從來不供養任何人,他真正糟蹋了千載難逢的機緣了。」


二十四~十二、在肥沃土地上播種,收獲特別多

雜草使田地荒蕪,欲望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遠離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6)

雜草使田地荒蕪,瞋恚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沒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7)

雜草使田地荒蕪,愚癡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不愚癡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8)

雜草使田地荒蕪,貪愛害了世人,
因此,布施沒有貪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 (偈 359)

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去向刪兜率說阿毗達摩(論)。他是佛陀母親逝世後往生成的天神。這時候,在忉利天上有一位天神。因陀迦的前世是人,當時他曾經供養少許的食物給阿那律陀尊者,因此往生忉利天,享受大果報。

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養比因陀迦多了很多倍,但供養的對象卻不是聖者,所以儘管大量供養,也往生忉利天,但往生後所享受的果報卻遠不如供養較少的因陀迦。因此,當佛陀到忉利天時,安苦拉就請問佛陀,為什麼果報的差別如此懸殊?

佛陀告訴他:「安苦拉,布施和供養時,應該有智慧地考慮布施和供養的對象,布施和供養就像種子。播種在肥沃土地的種子會豐收,但你卻把種子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所以果報就少了。」

註:請參考本書 導讀 有關布施的說明。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目錄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二十五~一、比丘應該調伏五根(dhp_360_361) 二十五~二、比丘殺死大雁鳥(dhp_362) 二十五~三、比丘應該慎言(dhp_363)
二十五~四、尊重佛陀的方法(dhp_364) 二十五~五、比丘應該知足(dhp_365_366) 二十五~六、所有供養品都一樣(dhp_367)
二十五~七、虔誠的女士和小偷(dhp_368_376) 二十五~八、觀想茉莉花(dhp_377) 二十五~九、比丘應該內心寧靜(dhp_378)
二十五~十、執著於老舊的衣服(dhp_379_380) 二十五~十一、仰慕佛陀(dhp_381) 二十五~十二、沙彌顯神通(dhp_382)

二十五~一、比丘應該調伏五根

善哉,調伏眼;善哉,調伏耳;
善哉,調伏鼻,善哉,調伏舌。 (偈 360)

善哉,調伏身;善哉,調伏口;
善哉,調伏意,善哉,調伏一切;
能夠調伏一切的比丘,解脫一切苦。 (偈 361)

舍衛城的五位比丘,各自修習去調伏五根之一。每位比丘都認為自己要調伏的五根之一最難,彼此之間因此意見分歧,他們最後向佛陀說明他們的歧見,佛陀就告訴他們:「五根同樣難以調伏,若有比丘能全部調御這五種感官,就能從苦中解脫出來。」


二十五~二、比丘殺死大雁鳥

調伏手、足及言語,調伏居於主宰地位的心,
內心喜悅、寂靜、獨處、知足的人,才是真比丘。 (偈362)

有一位比丘善於投擲石頭,即使快速移動的目標,也能準確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丘到河中沐浴,完畢後,他們坐著休息。這時候,他看見兩隻大雁鳥在天上飛,他告訴同伴,他可以用石頭擲中其中一隻的眼睛。說完之後,他就拾起一塊鵝卵石,瞄準其中一隻大雁鳥投了出去,結果如他所說的直接命中。大雁鳥一聲哀號後,墮落在這年輕比丘的腳下一命嗚呼。

同伴目睹這件慘事後,向佛陀報告。佛陀告誡他:「比丘!你為什麼要殺大雁鳥呢?尤其身為比丘,更應訓練自己對眾生要有慈悲心,並且精進求解脫。比丘一定要調伏身、口、意 [dhp-a-362-note] 。」


二十五~三、比丘應該慎言

不造惡口業,內心寂靜,
並且能善巧解說法義的比丘,言語和婉。 (偈 363)

瞿迦利迦比丘辱罵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由於造作這種惡業,他會受惡報。比丘們就說,瞿迦利迦會受大苦,肇因於無法控制口業。佛陀告誡他們:
「比丘必須收攝口業,行為舉止必須善良,內心必須祥和、鎮靜,不可任意胡思亂想。」

二十五~四、尊重佛陀的方法

安住佛法,喜悅佛法,禪修佛法,
思惟憶念佛法的比丘,不退轉。 (偈 364)

佛陀宣告四個月後即將般涅槃,很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因此非常沮喪,精神恍惚,不知該怎麼辦。他們之中大部分的比丘就日夜不離佛陀身邊。但有一位達摩拉瑪比丘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來佛陀的身邊。其他比丘誤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報告。達摩拉瑪比丘於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讚歎他:「做得很好!敬愛、尊重我的比丘應該像你一樣。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頂禮我的人。」


二十五~五、比丘應該知足

不要輕蔑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要羨慕別人所有的東西,
羨慕他人的比丘無法證得禪定。 (偈 365)

比丘雖然所得不多,但不輕蔑所得,
諸天也讚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進的比丘。 (偈 366)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提婆達兜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提婆達兜曾多次謀害佛陀不果。這比丘前往提婆達兜的精舍,並且在那兒停留好幾天,吃、住、睡都在該精舍,並且享受種種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報告他的所做所為,佛陀就請這比丘來,加以詢問。這比丘承認有這回事,但辯稱他只是停留在該精舍,並不接受他們的教義。

佛陀告誡他:「比丘!即使你不接受提婆達兜的邪說,但你的作為卻會讓人以為你是他的信徒。身為比丘,應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東西。若妄羨他人的東西,比丘就無法修持三摩地、止觀 [dhp-a-366-note] ,或引領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丘,才能證得三摩地止觀和八正道。


二十五~六、所有供養品都一樣

對於名色(身心)沒有「我」與「我所」的執著,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丘。 (偈367)

從前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十分慷慨,經常布施佛陀和比丘。

有一天,佛陀觀察得知該婆羅門夫婦將可證得三果,於是就走到他們家門口去。這時候,正在用餐的婆羅門並沒有看見佛陀,他的太太雖然看見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見佛陀的話,會把所有的餐點全部供養給佛陀,那麼她就要再煮一次。於是她就擋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見佛陀,然後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輕聲告訴佛陀:「尊者!我們今天沒有食物可以供養。」但佛陀只是搖頭。這婆羅門太太看見佛陀如此,遂無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來。

婆羅門聽見太太的笑聲時回過身來,就看見佛陀和太太在家門口,剎那間,他明白過來了而大聲叫道:「夫人,你真的毀了我!我們尊敬的老師到家門口時,妳就應該立刻通知我,怎麼妳反而隱瞞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說著,他拿起裝有米飯的盤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懇請:「尊者!請接受我這已經吃了一部份的米飯。實在很抱歉,供養你這種已經吃過的米飯。」

佛陀告誡他:「婆羅門,任何供養品對我來說都很好,不管吃過與否。」

這婆羅門非常高興佛陀能夠接受他的供養。他同時請教佛陀,如何界定比丘,以什麼標準來評定比丘?佛陀明白他們對名色已經有相當的認識,就告訴他們:「婆羅門!不執著於身心的人就是比丘。」佛陀接著向他們說法。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這對婆羅門夫婦證得三果。


二十五~七、虔誠的女士和小偷

心懷慈悲、法喜充滿的比丘,
證得清涼心和安樂(涅槃),
涅槃是諸行解脫的究竟法喜。 (偈368) [dhp-a-368-note]

比丘,汲空舟中的水 [dhp-a-369-note] ,則舟去輕快。
同理,斷除貪欲瞋恚,則易證得涅槃。 (偈369)

斷除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同時勤修五根,滌除五著的比丘,是名渡瀑者。 [dhp-a-370-note] (偈370)

比丘!勤修禪定,不可放逸,不要讓心沉溺於欲樂。
不要漫不經心,不要在吞下鐵丸的時候才哭喊 「真是痛啊!」 (偈371)

沒有智慧就沒有正念,沒有正念也就沒有智慧;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居僻靜處,調伏內心,如實知見正法的比丘,領會凡人不能的喜悅。 [dhp-a-373-note] (偈373)

察覺五蘊生滅的人,喜樂安住。如實知見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覺可以引領至涅槃。 (偈374)

有智慧的比丘應該調伏感官,知足,持戒,親近清淨、精進、有法益的人。 (偈375)

親近精進、清淨的善友,使自己和藹可親,行為端正,而法喜充滿的人,就能滅盡諸苦(不再輪迴)。 (偈376)


從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她有個名叫輸屢那的兒子出家為比丘。有一次輸屢那在回祇樹給孤獨園時經過家鄉而遇見他母親,他母親就以他的名義籌劃一個盛大的布施大會。他母親聽說他善於說法,就請他在大會上開示。他答應了,他母親又為此搭了一個大帳蓬。包括他母親在內,有很多人都來聽他說法。

當他母親正在聽法時,一群小偷闖入她家。小偷的首領跑到大帳蓬去監視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竊而提早回家的話就要殺死她。可是當家中留守的女僕來通知她家裡有小偷時,她只冷靜的說:「讓他們拿走我所有的錢財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聽法的時候來打擾我。」說完後,打發女僕回去。

這時候,坐在她身邊不遠處的小偷首領也聽見她與女僕的應答。她的話讓他想到:「如果我們果真拿走這位有智慧且高貴的女士的錢財,將來一定會被處罰。也許甚至會遭到雷殛。」他這麼一想就心生警惕,趕緊到她家去,命令屬下歸還所有財物,一齊去聽輸屢那說法。

輸屢那說法完畢時,已經是破曉時分。小偷首領率領屬下向輸屢那的母親認錯並請她原諒。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誠的她就原諒他們。這群小偷明白他們的惡行後,就出家加入僧伽為比丘,並且得到輸屢那的教誨後,到林子裡去禪修。

佛陀也放光,告誡他們精進修行究竟清靜。


二十五~八、觀想茉莉花

一如茉莉花枯萎凋落的花朵,比丘也應該連根去除貪與瞋。 (偈 377)

一群舍衛城的比丘從佛陀那兒得到禪修的題目後,到森林裡去禪修。在森林裡,他們發現茉莉花雖然在白天盛開,但夜晚的時候花瓣就掉落了。他們有感於此,就下定決心要精進修行,使自己從所有煩惱中解脫出來,就像茉莉花掉落地面。

佛陀雖然不在他們身邊,但清楚他們的決心,就放光,告誡他們:
「比丘們!一如枯萎的花會掉落地面,比丘也應該精進,解脫世間苦。」

這群比丘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來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五~九、比丘應該內心寧靜

身口意淨,寂靜,棄絕世間樂的比丘,是真正寂靜安樂的人。 (偈 378 )

沙塔卡亞比丘的前世是獅子。據說獅子獵到食物後,會休息好幾天。沙塔卡亞比丘的舉止與獅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動,如果移動的話,也非常緩慢,但步伐穩健,而且他總是內心寧靜、沉著。其他比丘認為他的舉止十分怪異,就向佛陀報告,佛陀聽完他們的描敘後,說:「比丘們!比丘應該內心寧靜沈著,比丘的舉止應該如沙塔卡亞比丘。」


二十五~十、執著於老舊的衣服

自我警惕,自我反省,自我護衛,正念現前的比丘,才能長住安樂。 (偈379)

人是自己真正的護衛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
因此人應調御自己,一如商人馴服良駒。 (偈380)

難迦拉苦拉是一位貧窮的工人。有一天,一位比丘看見他穿著破舊的衣服正在耕種,就問他是否願意出家為比丘。他答應了,就把犁和舊衣服掛在一棵離精舍不遠的樹上,而出家為比丘。

出家後不久,他對比丘的生活心生不滿,想還俗。每次生起這種念頭的時候,他就到那棵樹下去,並且譴責自己:「你還想穿上這老舊的衣服,再恢復工人的艱困生活啊!」如此自責之後,他對出家生活的不滿就消失了。所以每次有所不滿,他都去那裡自我檢討。

其他比丘問他為什麼經常到那棵樹下?他告訴他們:「我去找我的老師。」後來,他證得阿羅漢果,就不再去那棵樹下了。比丘們就略帶譏諷地問他:「你現在怎麼不再去找你的老師了呢?」他回答說:「我以前去找老師,是因為有需要,但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比丘們就去請教佛陀,難迦拉苦拉是否說實話?佛陀告訴他們:「他說的是真話,由於自我責備,難迦拉苦拉事實上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備註: 可參考類似的故事:十~十、「 年輕比丘和破舊的衣服 」。 Dhp. 143 )


二十五~十一、仰慕佛陀

對佛法具有歡喜心,信心十足的比丘,
諸行解脫,證得究竟喜悅的寂靜安樂境界。 (偈 381)

跋迦梨是舍衛城裡的一位婆羅門。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裡來化緣。佛陀安祥、沈著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為對佛陀的執著而出家,加入僧伽,俾能更親近佛陀。出家為比丘後,他總是靠近佛陀身邊,而疏忽他的職責和修行。佛陀就告誡他:「跋迦梨,你這麼注意我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領會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見"我。不能領會佛法的人,並沒有"看見"我。所以你必須離開我的視線 [dhp-a-381-note] 。」跋迦梨聽見佛陀這麼說後,十分沮喪,無法忍受下去,他就離開精舍,想要到山頂上,跳下來自殺。

這時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內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喪失證得聖果的機會,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覺佛陀好像就在他身邊。跋迦梨果真馬上忘記哀傷,內心安祥下來,正念也現前,他更決定要重新清淨自己的內心。不久,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五~十二、沙彌顯神通

比丘雖然年少,但精進修行佛法,
照耀世間,一如無雲遮掩的明月。 (偈 382)

修摩拿沙彌是阿那律陀尊者的弟子。雖然非常年輕,但由於累世以來的善業,他已經是阿羅漢了,並且具有神通力。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生病了,他就運用神通,離地而行,到距離精舍十分遙遠,非常難以到達的阿耨達池去取水回來給尊者。後來,阿那律陀尊者和他一齊到東園鹿子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

其他沙彌看他這麼年輕,就揶揄作弄他。佛陀希望這些沙彌明白修摩拿沙彌的殊勝,就要沙彌們也到阿耨達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彌都沒有辦法。最後,在阿難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彌再次顯神通,到阿耨達池取水回來給佛陀。

傍晚時分,眾多比丘聚在一起,向佛陀敘說修摩拿沙彌的神奇之旅。佛陀說:「比丘們!任何人熱切修行佛法都可證得神通,即使十分年輕的人也可以。」


法句經故事集目錄


第二十六品 婆羅門品

  • 第二十六品 婆羅門品 目錄
第二十六品 婆羅門品
二十六~一、比丘不一定就是阿羅漢(dhp_383) 二十六~二、清淨與止觀(dhp_384) 二十六~三、何處是彼岸(dhp_385)
二十六~四、誰才是真正的婆羅門?(dhp_386) 二十六~五、佛陀的榮耀(dhp_387) 二十六~六、隱士並不一定就是比丘(dhp_388)
二十六~七、不可以毆打阿羅漢(dhp_389_390) 二十六~八、瞿曇彌大愛道請求剃度出家(dhp_391) 二十六~九、尊敬值得尊敬的人(dhp_392)
二十六~十、領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羅門(dhp_393) 二十六~十一、想要誤導智者並不容易(dhp_394) 二十六~十二、佛陀讚嘆吉離舍瞿曇彌比丘(dhp_395)
二十六~十三、婆羅門不是世襲的(dhp_396) 二十六~十四、沒有束縛就沒有恐懼(dhp_397) 二十六~十五、砍斷愛欲的束縛(dhp_398)
二十六~十六、佛陀制服辱罵他的四位婆羅門兄弟(dhp_399) 二十六~十七、舍利弗尊者受母親辱罵(dhp_400) 二十六~十八、阿羅漢不執著感官欲樂(dhp_401)
二十六~十九、證得阿羅漢果的奴隸(dhp_402) 二十六~二十、佛陀稱讚讖摩比丘尼(dhp_403) 二十六~二十一、提沙比丘被控使用咒語(dhp_404)
二十六~二十二、被人誤打的比丘(dhp_405) 二十六~二十三、一名女士和四名沙彌(dhp_406) 二十六~二十四、阿羅漢沒有精神煩惱(dhp_407)
二十六~二十五、習氣的力量(dhp_408) 二十六~二十六、比丘被控作小偷(dhp_409) 二十六~二十七、比丘誤會舍利弗尊者(dhp_410)
二十六~二十八、比丘誤會大目犍連尊者(dhp_411) 二十六~二十九、超越善惡(dhp_412) 二十六~三十、身體會發光的年輕人(dhp_413)
二十六~三十一、特別長的懷孕期(dhp_414) 二十六~三十二、誘惑比丘的妓女(dhp_415) 二十六~三十三、闍祇羅比丘證得阿羅漢果(dhp_416)
二十六~三十四、喬帝卡在天上的美麗屋舍(dhp_416) 二十六~三十五、曾經是舞者的比丘(dhp_417) 二十六~三十六、曾經是舞者的比丘(dhp_418)
二十六~三十七、摸骨專家婆耆舍(dhp_419_420) 二十六~三十八、妻子出家為比丘尼(dhp_421) 二十六~三十九、鴦掘魔尊者和大象(dhp_422)
二十六~四十、天作的供養(dhp_423)    

二十六~一、比丘不一定就是阿羅漢

努力斷除貪愛和欲望,滅盡諸蘊(緣起法),作一位證得究竟涅槃(非緣起法)的人吧! (偈383)

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對佛陀和比丘們極端崇拜,經常邀請他們到家裡去接受供養。每當佛陀和比丘們抵達時,他就稱呼比丘們為阿羅漢,並誠摯地請他們進入房子。聽見他如此稱呼時,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感覺相當尷尬,從此,他們就避免去他家應供。

這位婆羅門發現這些比丘迴避到他家應供時,非常傷心難過,就向佛陀報告比丘不受他供養的事。佛陀向這些比丘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比丘們說,那位婆羅門以阿羅漢稱呼他們。佛陀繼續問他們,聽到如此稱呼時,他們有沒有虛假的驕傲和不如法的喜悅?他們說沒有。佛陀就說: 「比丘們!這婆羅門如此尊稱你們,是出於對阿羅漢的無限敬意。比丘應該徹底去除貪愛之心,以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六~二、清淨與止觀

定慧具足的婆羅門,到達彼岸 [dhp-a-384-note] 而解脫一切繫縛。 (偈 384)

有一次,一群比丘到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舍利弗明白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向佛陀請教:「何謂二法」?事實上,他的問題純粹是為了這些比丘而發問的。

佛陀說:「舍利弗,清淨和止觀,是維持生命安祥和實相的二種法。」


二十六~三、何處是彼岸

無此岸(六根),或無彼岸(六塵) [dhp-a-385-note] ,離苦而無繫縛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85)

魔王波旬有一次偽裝成一位男子,前去問佛陀:「尊者!你經常提到 "Param"這個字眼,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陀知道這位男子實際上是魔王,就告誡他:「邪惡的魔王波旬,Param 與你無關,它指的是『彼岸』,只由滌除所有煩惱的阿羅漢才能抵達『彼岸』。」


二十六~四、誰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修習止觀,安住僻靜處,遠離塵垢,
該做的事都已經做了(所做已辦),沒有諸般煩惱,
並且證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86)

有一天,一位婆羅門心想:「佛陀稱呼他的弟子為『婆羅門』,我是四種姓中的婆羅門,所以也該被稱為『婆羅門』!」

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就去找佛陀,請教這個問題。佛陀回答他:
「我不會因為一個人是四種姓中的婆羅門,而稱呼他『婆羅門』,我只稱呼阿羅漢為『婆羅門』。」

註:佛法主張人必須自己努力修行,以獲得聖果,聖果是無法世襲的;一切眾生都可能經由滌除所有的污垢和煩惱,而成為聖者。

二十六~五、佛陀的榮耀

太陽在白天光芒萬丈,月亮在夜晚明亮,(剎帝利)武士著武裝時輝耀,婆羅門在禪定時神采飛揚,但阿羅漢(佛陀)則不分日夜,光明普照。 (偈 387)

有一年七月的月圓日,波斯匿王一身華麗的國王裝扮,前來向佛陀問訊。當時,坐在大眾邊緣的卡努達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禪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黃色的光暈。大眾中的阿難尊者發現天上的太陽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來,一時之間,太陽和月亮同時在天邊放光芒。但當阿難尊者轉過身來注視佛陀時,察覺到來自佛陀身上的光輝,遠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阿難當下驚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綻放出來的高貴光輝勝過國王、卡努達伊尊者、太陽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佛陀回答阿難:「諸佛日夜都綻放光輝,並且涵蓋五種光彩 [dhp-a-387-note] 。」


二十六~六、隱士並不一定就是比丘

棄除惡業的人是婆羅門,
行為清淨的人是沙門,
棄除垢穢的人是出家人。 (偈 388)

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隱士。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既然佛陀稱呼弟子『沙門比丘』(Pabbajita) 。既然如此,那麼他也是一位隱士,佛陀就應該稱呼他為「沙門比丘」。他就去請教佛陀。

佛陀回答:「我不是因為一個人是隱士就稱呼他『沙門比丘』,『沙門比丘』是徹底去除內心煩惱和不淨的人。」


二十六~七、不可以毆打阿羅漢

不可毆打婆羅門,婆羅門也不可對毆打他的人生氣,
毆打婆羅門是可恥的,婆羅門忿怒更羞恥。 (偈 389)

婆羅門!不報復有大法益,只有在斷除貪愛,不再意圖傷人的時候,才能真正止息苦痛。 (偈 390)

很多人讚嘆舍利弗尊者的耐心和寬弘大量。他的弟子也總是說:「我們的老師具有偉大的耐心和超凡寬弘大量。如果受到辱罵或毆打,他仍然保持原來的鎮靜和沉著,不會發脾氣。」

有一位婆羅門因為錯誤的知見,卻宣稱要激怒舍利弗尊者。有一天,他遇見舍利弗尊者在化緣,就用手打尊者的背。舍利弗尊者甚至不回頭看究竟是誰打他,只是若無其事地繼續化緣。動手打人的婆羅門懊惱自己的魯莽,就跪在舍利弗尊者的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請舍利弗原諒。他說:「尊者,如果你寬恕我,請你發慈悲心,到我家接受供養。」

傍晚時候,其他比丘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他們說,舍利弗這麼做,會使得這婆羅門愈來愈放肆,將來甚至會毆打其他比丘。

佛陀告訴他們:「真正的婆羅門不會毆打真正的婆羅門,只有凡夫和普通的婆羅門會在憤怒或瞋恨的情況下毆打阿羅漢。」


二十六~八、瞿曇彌大愛道請求剃度出家

不作身口意惡業,調伏身口意的人是婆羅門。 (偈391)

瞿曇彌大愛道是悉達多太子的姨母。悉達多太子的母親在產後第七天去世時,她成為淨飯王的皇后,她把自己剛出生五天的兒子-難陀交給侍女照顧,自己則親身養育悉達多太子-後來的佛陀,因此,她是佛陀的大恩人。

當悉達多太子成為佛陀後,返回家鄉迦毘羅衛城時,她請求佛陀讓她出家為比丘尼,但被佛陀拒絕。後來,證得阿羅漢果的淨飯王去世後,佛陀停留在毗舍離附近的摩訶華那森林(意思是大的森林)裡,不料她和五百名女子事先自行剃除三千青絲,身上穿著染過色的衣服,然後自迦毘羅衛城步行前來,再次向佛陀請求出家為比丘尼。阿難尊者也代為說項,佛陀要求她們必須遵守八條特別的戒律,她敬謹地接受這些條件,佛陀就同意她加入尼眾僧團,瞿曇彌大愛道於是成為第一位比丘尼,和她一齊前來的其他女子也都加入尼眾僧團。

後來,有些比丘認為瞿曇彌大愛道比丘尼的出家程序不對,因為她沒有戒師,所以不是一位真正的比丘尼。她們便不再與她共同舉行宗教儀式。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誡她們:「妳們為什麼會這麼想呢?我親自要瞿曇彌大愛道比丘尼遵守八條特別的戒律,她也遵照我的指示修習這八條戒律,我就是她的戒師,妳們不應該對阿羅漢有絲毫的懷疑。」


二十六~九、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不論經由誰而理解智者的教法,應該對此人禮敬,如婆羅門禮敬祭祀的火一般。 (偈 392)

舍利弗尊者出生在優婆提舍村落的一戶婆羅門家,所以他的名字是優婆提舍,他母親的名字是舍梨女。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拘律陀,是婆羅門目犍利的兒子。他們兩人一直在尋找能夠解脫生死輪迴的正法,也有加入宗教團體的強烈意願。

他們首先親近珊闍耶,但後來不滿意他的說法,就離開他,四處去尋找可以指引他們證入涅槃的老師,但卻遍尋不著。他們只好在達成先找到正法的人要儘速通知另一人的協議之後,分道揚鑣去尋找。

大約在這時候,佛陀和眾多比丘抵達王舍城。最早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也在其中。有一天,優婆提舍遇見正在化緣的馬勝比丘,深深為他高貴的神色感動,就很尊敬地趨前請教--他的老師是誰?教什麼法?並且請他簡略的敘說一下。馬勝比丘就告訴他,佛陀已經出世了,現在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並且說了一首簡短的偈: 「如來宣說因緣和合現象的生滅,這就是偉大沙門的說法。」

當尊者只誦了一半的偈語時,優婆提舍就了解佛法了。他立即遵照協議,找到拘律陀,告訴他已經找到正法了。他們兩人和他們的弟子就一齊去謁見佛陀,並請求加入僧伽,也都如願以償。優婆提舍和拘律陀後來被人稱呼為舍利弗和大目犍連。不久,兩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舍利弗尊者心中牢牢記著,他是因為遇見馬勝比丘的關係,才能夠值遇佛陀,而證得涅槃。所以他總是禮敬馬勝比丘所在的方向,夜晚入睡時,頭也朝向馬勝比丘所在的方向。祇樹給孤獨園的其他比丘誤解舍利弗的舉止,就向佛陀說:「世尊!舍利弗仍然禮敬四方,就像他還是婆羅門時的所作所為一般,他似乎未曾放棄過去的信仰。」舍利弗解釋說,他只是禮敬他的老師馬勝比丘.而不是禮敬四方。佛陀就說:「比丘們!舍利弗並未禮拜四方,他只是禮敬引領他親近佛陀的老師馬勝比丘,他禮敬這樣的一位老師是對的。」


二十六~十、領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羅門

不因髻髮或種族出身而決定誰是阿羅漢。
理解四聖諦和正法,內心清淨的人,
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偈 393)

有一位婆羅門的苦行者認為,既然佛陀稱呼弟子為婆羅門,那麼他出生時就是婆羅門,佛陀應該也稱呼他為婆羅門。心中有這種想法後,他就前去見佛陀,並向佛陀說明他的看法。

佛陀不認同他的意見,佛陀說:「婆羅門,我不會因為任何人編結頭髮或者出生為婆羅門,就稱呼他為『婆羅門』。只有完全了解四聖諦的人,我才稱之為『婆羅門』。」


二十六~十一、想要誤導智者並不容易

愚癡的人啊!如果內心充滿貪愛,外表又徒具形式,那麼髻髮有什麼用處?穿鹿皮 [dhp-a-394-note] 做的衣服有什麼用處? (偈 394)

一位詭計多端的婆羅門爬上毗舍離城門附近的一棵樹上,並且把身子像蝙蝠一般地倒掛在樹幹上。處在這樣驚險的狀況下,他不停叫著:「給我一百隻牛,給我錢,給我一位女僕!你們如果不照我的話做,而我從樹上栽下去死掉的話,毗舍離城就會毀滅掉!」

城裡無知的百姓害怕他真的栽下去死掉的話,會使毗舍離毀滅,就答應他的勒索,並懇求他下來。

比丘們向佛陀轉敘這件事時,佛陀說,騙子只能欺騙無明的人,無法愚弄有智慧的人。


二十六~十二、佛陀讚嘆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

穿著糞掃衣 [dhp-a-395-note] ,經脈清瞿可見,獨自在林中避靜處禪定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95)

有一次,帝釋和諸天神前來向佛陀問訊。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 [dhp-a-395-note2] 同時也運用神通,從天空中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但當她看見帝釋等人時,就先行迴避離開,但卻被帝釋一眼瞥見。帝釋於是請教佛陀她是何人。

佛陀說:「帝釋!她是我的女弟子--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她在兒子去世時,十分悲傷沮喪地來找我,我教導她所有因緣和合的萬物都是無常的。她因此了解佛法,出家為比丘尼,並且證得阿羅漢果。她是我做最傑出的女眾弟子之一。


二十六~十三、婆羅門不是世襲的

不能因為是婆羅門母親所生,就是婆羅門, [dhp-a-396-note]
如果有種種煩惱,也不過是一位婆羅門 [dhp-a-396-note2] 而已,
只有去除一切執著的人,我才稱之為婆羅門。 [dhp-a-396-note] (偈 396)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認為:
既然佛陀稱呼弟子為「婆羅門」,那麼他的父母親都是婆羅門,所以,佛陀也應該稱呼他「婆羅門」。他這麼想著,就去找佛陀,說明他的看法。

佛陀說:「婆羅門,我不因為任何人的父母親是婆羅門,就稱呼那人「婆羅門」。我只稱呼完全沒有煩惱,而且不再執著生命的人為『婆羅門』。」

二十六~十四、沒有束縛就沒有恐懼

斷除一切結,毫無畏懼,無所執著,解脫諸煩腦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97)

優迦紳那與戲團的女舞者結婚後,因為接受岳父的指導,學習特技,而成為技巧嫻熟的特技演員。

有一天,他在表演時,佛陀來到現場向他說法。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就在表演的長竿上證得阿羅漢果。然後,他走下來,請求當佛陀的弟子,從此以後他就加入僧伽了。

有一天,其他比丘問他當時的心境,他回答說,當他站在竹竿上時,心中毫無恐懼。這些比丘就去問佛陀: 「世尊,優迦紳那說他是阿羅漢,真的嗎?」

佛陀回答:「比丘們!像優迦紳那一樣,斬斷所有束縛的人沒有任何的恐懼。他真的是阿羅漢。」

(註)[dhp-a-397-note]_


二十六~十五、砍斷愛欲的束縛

去除皮帶,韁,繩,其它附屬物和門閂, [dhp-a-398-note] 而明白四聖諦的覺者,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98)

舍衛城裡的兩位婆羅門各自擁有一隻公牛。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牛比對方的牛更好,更強壯。最後,他們決定一較高下,就到河邊去,用沙子裝滿了牛車,然後讓他們的牛依序去拉牛車,但每次直到繩索都拉斷了,牛車卻還是紋風不動。

一些比丘看見他們之間的比賽後,就向佛陀報告。佛陀告誡他們: 「比丘們!扯斷肉眼可見的繩索很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比丘應該斬斷的是心中的憤怒,和貪愛的束縛。」


二十六~十六、佛陀制服辱罵他的四位婆羅門兄弟

忍受辱罵鞭打而不瞋恚,具有如同軍隊般耐力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99)

從前,舍衛城裡一位婆羅門的妻子已經證得初果。只要她打噴嚏,或者有任何東西或人意外碰到她時,她都會脫口而出一些偈語。有一天,這婆羅門和幾位朋友正在家中進餐時,她又順口說:「南無佛」這句讚嘆佛陀的話,卻激怒了她的丈夫,使他立刻衝去找佛陀,並詰問佛陀。

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想要生活安祥,應該殺死什麼?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想要生活幸福,應該殺死什麼?

佛陀回答道:「婆羅門!想要安祥、幸福的生活,就要去除憤怒。諸佛和阿羅漢歡喜並且讚嘆能止息憤怒的人。」

佛陀的回答,觸動了這婆羅門的心靈深處,就出家為比丘,後來並證得阿羅漢果。

這婆羅門的弟弟聽見兄長出家的消息後,非常憤怒,他也直接去精舍辱罵佛陀,但佛陀反問他:

「婆羅門,假設你邀親朋到家中用餐,但他們卻滴口未沾就回去了,既然這些人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請問,這些食物最後歸屬誰呢?」 他說歸屬於他,佛陀接著說:

「同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罵,你所說的話,豈不是在辱罵你自己嗎? [dhp-a-399-note]

他一聽之下,立刻誠服佛陀的睿智,而對佛陀生起極大的敬意,也因此出家為比丘,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這婆羅門的另外兩位弟弟,也抱著同樣的心態前來辱罵佛陀,但也都受到佛陀的感化,而出家為比丘。也都在機緣成熟時,證得阿羅漢果。

一天夜晚,眾多比丘說:「佛陀的德行多麼高妙深奧!這四位婆羅門兄弟前來辱罵佛陀,但佛陀卻運用無比的智慧,協助他們領悟佛法,並且作為他們的依止。」

佛陀說:「比丘們!我不傷害那些傷害我的人,加上我的耐心和自制,很多人才會皈依我。」


二十六~十七、舍利弗尊者受母親辱罵

不瞋恚,有德行,持戒,不貪愛,調伏身心,證得最後身 [dhp-a-400-note] 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00)

有一次,佛陀在竹林精舍時,舍利弗和一群比丘前往那羅卡村他母親的家去化緣。他母親邀請他們進去接受供養,但當她拿食物給舍利弗時,她說:「你這吃剩菜剩飯的人!你拋棄所有的財富,出家做比丘,你毀了我們!」她接著拿食物給其他比丘時,也粗魯地說:「你們總是把我的兒子當作侍從,現在吃吧!」舍利弗一言不語,只是保持他一貫高貴的沉默。

回到精舍後,比丘們向佛陀報告,舍利弗耐心忍受生身母親的訶責。佛陀說,阿羅漢絕對不會生氣,也絕對不會失去性子。


二十六~十八、阿羅漢不執著感官欲樂

如同蓮葉上的水滴,針鋒上的芥子,不染著愛欲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1)

一些比丘在討論蓮花色阿羅漢比丘尼被一年輕男子強暴的事情。他們請教佛陀,阿羅漢是否享受感官欲樂?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阿羅漢不享受感官欲樂,他們也不會沉溺於感官欲樂,因為他們不執著於六塵和感官欲樂,就好像水不黏著於蓮花的葉子一樣。」


二十六~十九、證得阿羅漢果的奴隸 21

滅世間苦,棄絕五蘊沉重的負擔,並且解脫所有煩惱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2)

有一位婆羅門的奴隸從主人家逃走後,加入僧伽為比丘,並且證得阿羅漢果。有一天,他和佛陀一齊去化緣時,被以前的主人看見,這婆羅門主人就上前緊緊抓住他的袈裟不放。佛陀問究竟發生什麼事,這婆羅門說,這比丘是他家的奴隸。

佛陀說:「這位比丘,已經放下生命的重擔了。」

這位婆羅門認為,佛陀的意思是說--這位比丘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為了證實,他再請問佛陀,這年輕比丘是不是阿羅漢?佛陀肯定的說,這比丘已經是阿羅漢了。


二十六~二十、佛陀稱讚讖摩比丘尼

具有甚深智慧,明辨善惡道,並且證得無上境界(涅槃)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3)

一天夜晚,帝釋和眾多天神來向佛陀問訊。這時候,讖摩比丘尼也運用神通,從天空中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但她看見帝釋一行人時,就在問訊後,先行離去。帝釋請教佛陀她是何許人,佛陀告知他:「她是我傑出的女弟子之一,她是智慧第一的比丘尼。」

(註) 請參照:二十四~五、「 美色是膚淺的 」 讖摩比丘尼的故事 Dhp. 347 。


二十六~二十一、提沙比丘被控使用咒語

不與俗人親親暱,也不與四方遊行的人親暱,四處雲行,不執著於一屋一瓦,沒有欲愛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4)

提沙比丘得到一個觀想的題目後,就在一座山邊找了一處合適的洞穴,然後開始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他每天清晨到村子去化緣,村裡的一位老婦人經常供養他。住在洞穴中的一位女精靈覺得很難與一位高貴的比丘共處一室,但又沒有勇氣請他離開,就想用個法子來挑剔他的不是,使他離開。

她決定附靈在老婦人的小兒子身上。附靈之後,這年輕男子把頭向後扭轉,瞪大雙眼。老婦人看見這景像時,大聲驚呼,這精靈便開口道:「我已經附在你兒子身上了。叫提沙比丘用水洗他的腳,滴水在他頭上之後,我才會離開。」 第二天,提沙來向這婦人化緣時,老婦人遵照精靈的話做,她的兒子就恢復原狀。這精靈於是先回洞穴口去等提沙。提沙回來時,她現身告訴他:「我是守護這洞穴的精靈,你這驅魔人,不要進入這洞穴。」提沙明白自己打從出家那天起,就過著有德性的生活,便回答說,他從沒有犯下比丘不可以使用咒術的戒律。女精靈接著指控他為老婦人的小兒子治療,但提沙回想自己並未使用咒術,於是當下明白,即使精靈也無法挑剔他,他因此法喜充滿,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

他告訴女精靈,像她這樣指控一位具有清淨德行、無污點的比丘,是謬誤的;並且建議她,不要再打擾他,結夏安居之後,他就回祇樹給孤獨園,也向其他比丘敘說與精靈遭遇的情形,他們問他,當精靈禁止他進入洞穴時,他是否生氣?他回答說:沒有。這些比丘就去請教佛陀:提沙尊者宣稱不再動怒,是真的嗎?

「比丘們!提沙的話是真的,他已經是阿羅漢了,不再執著任何人,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對人動怒。」佛陀如是回答他們。


二十六~二十二、被人誤打的比丘

不以武力對待一切強弱眾生,不傷害他人,不殺生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5)

有位比丘帶著觀想的題目到森林裡去禪修。證得阿羅漢果後,他打算回去精舍向佛陀表達深摯的感恩之意。路上,經過一個村落時,一位婦女剛好和丈夫吵嘴,而跑出家門,就緊隨在比丘的身後,這時候,追趕她的丈夫發現她緊跟在比丘身後,誤會這比丘要帶她走,就大聲喝叫,並威脅要毆打他。這婦人懇求丈夫不可毆打比丘,但這卻使她的丈夫更憤怒,立即出手毆打比丘。打完後,更帶走婦人。事後,這名比丘繼續往精舍去。

抵達祇樹給孤獨園時,其他比丘看見他全身都是瘀青,就加以治療,並且問他,對打他的人是否懷有恨意,他說沒有。這些比丘向佛陀報告: 「世尊!這比丘說他不再有恨意,此話當真嗎?」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阿羅漢唾棄暴力。他們即使被毆打,也不會生氣。」佛陀確定該比丘確實是阿羅漢。


二十六~二十三、一名女士和四名沙彌

敵對者環繞時仍然保持友善的態度,暴力氣氛中仍然保持溫和的態度,眾人都執著五蘊,而不執著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06)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太太請丈夫到祇樹給孤獨園邀請四位比丘到家中來接受供養。她特別要丈夫指名邀請真正出身婆羅門的資深比丘,但丈夫引導回來的卻是四名阿羅漢 沙彌,當她看見丈夫請回來的是年輕沙彌時,非常失望,就責怪丈夫,並憤怒地要他再去精舍請資深比丘來。同時,她拒絕讓四位沙彌坐尊貴的座位,也不供養他們。

這婆羅門再度到達精舍時,遇見舍利弗尊者,就邀請舍利弗尊者到他家應供。舍利弗到他家時,看見已經有四位阿羅漢沙彌在場,就問他們是否已經接受供養?當他知道他們尚未受到供養,又知道只準備供養四名比丘而已時,便返回精舍。這婆羅門只得再到精舍一趟。這一次,大目犍連尊者與他同行返家,但結果也和舍利弗尊者一樣,返回精舍。

這時候,帝釋看見這四名阿羅漢沙彌略顯飢餓,就化身成一名老婆羅門,出現在這婆羅門夫婦家。這對夫婦向老婆羅門致敬,並請他坐上尊貴的座位,但這老婆羅門只坐在地上,並且向這四名阿羅漢沙彌致敬。他接著透露自己的身分。這對夫婦看見帝釋向沙彌致敬,就供養他們和帝釋。供養後,這四名阿羅漢沙彌和帝釋各自顯神通。之後,帝釋回天界去,四名沙彌也回精舍去。

佛陀知道這件意外時,評論說:「比丘們!阿羅漢對敵視他們的人不懷惡意。」


二十六~二十四、阿羅漢沒有精神煩惱

斷除所有的貪欲、瞋恚、驕慢和虛偽,如同芥子滑落針鋒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7)

摩訶槃特尊者在弟弟周利槃特出家為比丘時已經是阿羅漢了。他的弟弟周利槃特天生愚笨,因為某一前世時,他作弄一名非常愚笨的比丘,所以今生他甚至在四個月內都無法記住一句偈語。摩訶槃特尊者因此建議他不如還俗。

後來,有些比丘針對摩訶槃特尊者對待弟弟的態度請教佛陀:「阿羅漢是否仍然會發脾氣?他們還有沒有精神上的煩惱如瞋念呢?

佛陀向他們解釋:「比丘們,阿羅漢沒有像貪欲和瞋念等煩惱。摩訶槃特尊者對待弟弟的態度是想幫他的忙,而不是瞋念。」

(註) [dhp-a-407-note]


二十六~二十五、習氣的力量

委婉說如法、有法益的話;實話實說;不以言語觸怒他人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08)

比利陀婆遮尊者說話的口氣往往十分激動,他經常對人說:
「過來,你這個可憐蟲!」或者「走開,你這個可憐蟲!」等等。

其他比丘向佛陀報怨他的態度。佛陀就請他來,勸誡他。佛陀並且透過神通得知,過去很多世時,比利陀婆遮尊都出生在深信婆羅門至上的婆羅門家中。

佛陀說:「比丘們!不要因為他的言語而感覺受到冒犯。他說『可憐蟲』時,只是累世以來身為婆羅門所養成的習氣而已,並沒有惡意,他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阿羅漢是不傷害別人的。」


二十六~二十六、比丘被控作小偷 28

不作非分之取--不管長或短,多或少,鮮美或陳腐--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09)

有一天,舍衛城的一位婆羅門把上身的衣服放在門外地上吹風。這時候,一位要回精舍的比丘經過他家門口,看見地上的衣服。他以為這是人家丟棄不要的布料,就將它拿了起來, 卻被這婆羅門瞥見,便追上來,指控、辱罵比丘:「你這光頭佬!偷我的衣服。」比丘立刻把衣服還給他。

比丘回到精舍時,向其他比丘敘述這件意外。這些比丘開玩笑地問他,這衣服是長是短,材質是好是壞。 他回答說:「不管是長是短,材質好壞,我都不在意,我絲毫不執著於它。」這些比丘就請教佛陀:「世尊!這比丘說他不再執著於任何東西。真的嗎?」

佛陀說:「比丘們!他說的是真心話。阿羅漢不會拿不是供養他的任何東西,而且也不執著於物質的東西。」


二十六~二十七、比丘誤會舍利弗尊者

對今生或來世都沒有欲望的人,沒有貪欲、煩惱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0)

舍利弗尊者有一次與一群比丘到一小村落附近的精舍去結夏安居。村民看見舍利弗尊者來,就答應要提供所有的必需品,但直到結夏安居結束以後,村民並沒有提供所有的必需品。舍利弗尊者說:「如果村民再供養袈裟來,請送來給我,如果沒有,也請通知我。」然後,他就回祇樹給孤獨園去向佛陀頂禮問訊。其他比丘誤會舍利弗尊者的意思,就向佛陀報告:「世尊!舍利弗尊者仍然執著於物質的東西,如袈裟和其它必需品。」

佛陀回答說:「比丘們!舍利弗不貪愛任何東西。他要求把村民供養的袈裟轉交給他,是為了避免供養的村民失去功德,同時也無損比丘和沙彌的神聖尊嚴。」


二十六~二十八、比丘誤會大目犍連尊者

沒有貪欲,了悟四聖諦而沒有疑惑,並且證得涅槃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1)

有一次,眾多比丘向佛陀報告說:大目犍連尊者也像舍利弗尊者一樣,仍然執著於世間的一切。 佛陀回答他們說:大目犍連尊者已經是徹底去除貪愛的阿羅漢。


二十六~二十九、超越善惡

超越善與惡,超越一切結,無憂無慮,清淨無垢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2)

有一天,一群比丘向佛陀說:「隸婆多沙彌獲得很多的供養,有好名聲和財富。他雖然一個人住在森林裡,但透過神通,已經建立很多精舍給幾百位比丘安住。」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隸婆多已經連根拔除所有的貪愛,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六~三十、身體會發光的年輕人

如同沒有瑕疵的月亮,澄淨,安祥,清明,不再渴求輪迴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3) [dhp-a-413-note2]

肯達帕尊者在某一前世時,曾經供養檀香木給供奉迦葉佛遺物的浮圖塔。因為這善行,他出生在舍衛城中一位婆羅門的家裡,同時身上有特殊的異象,那就是他的肚臍眼能閃閃發出圓圈的光暈,人們因此稱呼他肯達帕 [dhp-a-413-note3] 。一些婆羅門就利用這不尋常的特徵,帶他到城裡去展示,只有付錢的人可以觸摸他。

有一次,他們帶他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向準備前往給孤獨園的佛陀信徒說:「你們去見佛陀,聽他說法有什麼用呢?沒有人比肯達帕更有能力。任何人只要觸摸他的身子就會發財。你們為什麼不來試試看呢?」這些信徒回答說:「我們的老師具足一切能力,沒有人比得上他。」

這些婆羅門就帶肯達帕到給孤獨園去與佛陀一較高下。但當肯達帕與佛陀在一起時,他肚臍的光就自動消失,而被帶離佛陀面前時,又恢復放光,但與佛陀一起時,又消失了。肯達帕在心裡告知訴自己:「佛陀毫無疑問地知道如何使我身上的光消失。」他懇請佛陀教導他這方法。但佛陀勸他先加入僧伽為比丘,然後佛陀才會考慮教他。

肯達帕於是告訴他們的婆羅門朋友,說他要加入僧伽,學習這技巧,請他們等他。成為比丘以後,佛陀教導他去觀身,也就是觀察人身三十二個令人討厭、不淨的地方。幾天後,他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的婆羅門朋友問他是否已經學會技巧了?他回答他們:「你們最好回去吧!我不想離開這裡了。」眾多比丘向佛陀轉述他的話,佛陀說:「肯達帕說的是真心話。他已經徹底消除所有的精神污垢了 [dhp-a-413-note] 。」


二十六~三十一、特別長的懷孕期

超越泥濘(貪欲)、崎嶇道(煩惱)、生死海(輪迴)、無明黑暗的人;渡過四瀑流(欲、生、邪見與無明瀑流)而證得涅槃的人;禪定止觀的人;沒有欲愛和疑惑的人;完全不執著,究竟寂靜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4)

殊帕瓦莎公主的懷孕期異常的長。當她產前陣痛好幾天時,她不停繫念佛、法與僧伽的殊勝。最後,她甚至請丈夫代替她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知道公主的情況時,就說:「願公主免除恐懼,一切平安,願她順利生下健康高貴的兒子。」正當佛陀這麼說時,公主也生下健康的兒子。當天,佛陀和眾多比丘都被邀請到他們家去應供,慶祝這個孩子的誕生。

這孩子長大後,出家為比丘,大家稱呼他為尸瓦哩。他在剃度出家時,當下就證得阿羅漢果。後來更以能夠輕易得到供養而出名。他是供養第一的比丘。

有一次,比丘們請教佛陀,為什麼尸瓦哩在母胎中特別久?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某一世時,尸瓦哩是一位王子,他的國家被另一位國王佔據了,為了要奪回祖國,他接受母親的建議,圍堵該城市。城裡的人民因此斷水斷炊好幾天。因為這惡業,今生要忍受長期懷孕和生產的痛苦。


二十六~三十二、誘惑比丘的妓女

世間人若割捨欲樂,正信出家,滅除貪欲,不再輪迴,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15)

山卓山慕達是舍衛城裡一戶有錢人家的兒子,出家為比丘後,他到距離舍衛城相當遙遠的王舍城去禪修。從此以後,他的父母非常思念他。有一天,舍衛城裡舉行一些典禮,他們因為兒子不在身邊而不禁哭泣起來。有一位妓女看見他們在哭泣,就詢問他們究竟什麼事惹得他們如此傷心?這對夫婦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她,她就問:「如果我能使你們的兒子離開僧伽還俗的話,你們要如何酬謝我呢?」夫婦兩人答應使她成為富翁。這妓女就向他們要了一大筆錢,出發前往王舍城。

抵達王舍城後,她在山卓山慕達進城化緣的路上租了一間房子,並且準備好美味的食物,等他來化緣。剛開始的幾天,她在房子門口供養他。不久,她邀請他進屋子裡。她更花錢雇請幾位小孩在他經常來化緣的時候,在房子門口嬉戲,她於是藉口一樓又吵又有灰塵,而邀請他上頂樓去進食。等他隨她上頂樓時,她卻關上門,開始誘惑他:「尊者!請你當我親愛的丈夫吧!讓我做你親愛的妻子!等我們渡過漫長、快樂的婚姻生活後,我們可以一齊加入僧伽,再精進努力,盡最大的能力證入涅槃。」這比丘明白自己犯錯了,立即心生警惕,告訴自己:「由於疏忽,我已經犯了大錯。」

這時候,佛陀知道發生在山卓山慕達身上的事,就叫阿難來,告訴他:「山卓山慕達正在王舍城中一棟尖頂樓房的二樓上對抗一位妓女的挑逗,但是他終究會戰勝。」佛陀就透過神通放光,勸誡山卓山慕達:「去除對財富和感官欲樂的貪愛,除從欲望中解脫出來吧!」山卓山慕達也正念現前,努力思考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六~三十三、闍祇羅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世間人若棄絕愛欲,正信出家,滅除愛欲,不再輪迴,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6)

一位阿羅漢比丘在迦葉佛入滅後不久四處去募款,準備興建供奉迦葉佛遺物的浮圖塔。

有一天,他來到一戶金匠的門前,不巧,金匠與妻子正在激烈吵架,他就對著比丘大吼:「你最好丟掉迦葉佛的遺物,滾回去吧!」

他太太聽他這麼一說,卻說:「你如果生氣,就只辱罵我好了,喜歡的話,甚至可以毆打我。但你為什麼要辱罵迦葉佛和比丘呢?你這麼做,已經犯了大錯了!」金匠聽完妻子的話後,明白自己剛才犯下十分嚴重的錯誤。

為了補救他的錯誤,他製作了一些金飾的花,裝在金色的罐子,然後供養給迦葉佛的浮圖塔。

這一世,他出生為一位富家女私生子。出生時,她將他放在罐子裡,然後順水飄流而下,最後被一位在河中沐浴年輕女子看見,便加以收養,並命名為闍祇羅。

長大後,他的養母聽從一位比丘的建議,送他去怛剎尸羅受教育。這比丘並且安排闍祇羅住在他一位商人弟子的家。 後來,闍祇羅與商人的女兒結婚。婚後不久更在他們新屋的後院裡挖出大量的金子。他們總共生育了三個兒子。闍祇羅後來更出家為比丘,並且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天,佛陀和包括闍祇羅在內的眾多比丘到闍祇羅兒子的家去化緣,他的兒子們連續十五天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過了一陣子,比丘們問闍祇羅是否仍執著他的金子和兒子?

他回答說已經毫無牽掛。這些比丘就向佛陀敘說闍祇羅所說的話,佛陀說:「比丘們!闍祇羅已經滌除貪愛和驕傲,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六~三十四、喬帝卡在天上的美麗屋舍

世間人若棄絕愛欲,正信出家,滅除愛欲,不再輪迴,我稱之婆羅門。 [dhp-a-416-note] (偈 416)

喬帝卡是王舍城中非常著名、非常有錢的人。他住在高廣華廈中,該大廈有七道牆,每道牆進出的門都有守護精靈保護著。他的財富之名傳播的很遠,很多人都來參觀他的華廈。有一次,頻婆裟羅王和阿闍世王子也來參觀他的華廈。阿闍世王子眼見他的華廈如此壯觀,發誓將來成為國王時,絕對不許喬帝卡住在這華廈中。國王離開華廈時,喬帝卡送給國王一顆無價之寶的大紅寶石。送禮物給前來參觀華廈的人是喬帝卡的習慣。

後來,阿闍世王殺死父王,篡位成功。當上國王後,他果真攜帶將士前去喬帝卡的華廈,準備用武力取得。但華廈所有的門都有精靈保護,阿闍世王和他的將士只好無功而退。當他前往竹林精舍時,郤發現喬帝卡正在聽佛陀說法,阿闍世王就大聲吼叫著:「你命令你的守護精靈和我的將士作戰,自己卻跑到這裡來,假裝聽佛陀說法!」喬帝卡聽阿闍世王這麼一說,才知道國王剛去過他的華廈,準備予以沒收。

過去生中,喬帝卡曾經發過誓願,希望他的財產不會被人強奪而去。此刻他的願望顯然已經實現了,他就告訴國王:「國王!任何人無法在違背我的意願下奪走我的財富。」說完這句話後,他伸出十指,請國王強行拿下他手指上的戒指。國王奮力想要拔出戒指,就是無法成功。喬帝卡於是要國王舖塊布,然後他把雙手放在布上,結果所有的戒指自動滑落下來,喬帝卡把它們獻給國王,他接著請求佛陀讓他加入僧伽。不久,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問他是否仍然執著於他的華廈和財富?他回答說沒有。這些比丘就請教佛陀: 「世尊!喬帝卡宣稱已證得阿羅漢果,真的嗎?」 佛陀說:「比丘們!喬帝卡說是的是事實,他已經沒有任何貪愛了,他現在是一位阿羅漢。」


二十六~三十五、曾經是舞者的比丘

解除天人束縛,解除一切束縛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7)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聽佛陀說法。聽完之後,他就加入僧伽成為比丘,後來更證阿羅漢果。有一天,佛陀和包括他在內的眾多比丘,在外出化緣時,遇見一位年輕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丘問他是否仍喜歡跳舞。他回答說:「不!不再喜歡了!」

比丘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那塔普塔卡已經徹底斬斷執著的束縛,他已經是阿羅漢!」


二十六~三十六、曾經是舞者的比丘

超越喜歡(欲樂)與不喜歡(到林間僻靜處修行),清涼,沒有煩惱的人,調御五蘊,精進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18)

舞者那塔普塔卡加入僧伽後,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比丘們!那塔普塔卡不再沈溺於一切欲樂了!」

(註) [dhp-a-418-note]


二十六~三十七、摸骨專家婆耆舍

遍知有情眾生的生死,不執著,善逝(趣向涅槃),明白四聖締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19)

煩惱漏盡的阿羅漢,諸天、乾闥婆 [dhp-a-420-note] 及人都不知道他(她)的往生處,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20)


王舍城中有位名字叫做婆耆舍的婆羅門,他只要觸摸死人的骨骸,就能判斷該人究竟往生天界、人間或地獄。有些婆羅門就帶他到各個村落去,村子的人都圍在他身邊,大方付錢,請教他們已故親人的往生處。

有一次,他們來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他們看見很多人要前去聽佛陀說法,就要那些人過來請教婆耆舍。但那些要去聞法的人卻說:「婆 耆舍知道個什麼啊!我們的老師無與倫比,只有他才是究竟證悟的人。」並與他們展開一場激烈的爭論。最後有一個人說:「好吧!讓我們去應證一下,究竟婆耆舍或佛陀懂得多?」大夥兒就到精舍去。

佛陀知道他們的來意後,就吩咐一位比丘分別準備往生地獄、畜生、人間、天界的四付骨骸,同時也準備了一位阿羅漢的骨頭,然後把這 五付骨頭排成一列。婆耆舍正確判斷前四付骨頭的主人往生何處,但最後一付骨頭卻難倒他。佛陀便開口道:「婆耆舍,不知道了吧!我知道 第五付骨頭的主人往生何處。」婆耆舍請求佛陀教導他知道第五付骨頭主人往生何方的技巧。佛陀建議他先出家,加入僧伽,佛陀才可能教導他。

婆耆舍就要他的婆羅門朋友等候他學會這種技巧。成為比丘後,佛陀教導他觀想人身三十二個部位。他遵照佛陀的指示,努力禪修,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

當他的婆羅門朋友前來問他是不是學成功時,他告訴他們:「你們最好離開這裡,我不再需要了解這種技巧了,我也不會和你們走了。」 其他比丘聽他這麼說,就去請教佛陀:「世尊!婆耆舍宣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真的嗎?」佛陀說:「比丘們!他當真明白世事萬物的生滅, 他已經是阿羅漢了。」


二十六~三十八、妻子出家為比丘尼

不執著於過去、未來和現在五蘊的人,斷除煩惱,不執著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21)

王舍城中有位佛陀信徒,名字叫毗舍可。有一次,他聽完佛陀說法後,就證得三果。他告訴妻子:「請繼承我的財富吧!從今以後,我不要再管世間事了。」他的妻子曇摩提那拒絕他的要求,相反地,請求讓她出家,加入尼眾僧團。毗舍可答應她出家做比丘尼後,她就離開王舍城,努力精進禪修,所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證果後,她返回王舍城。她的丈夫聽說她回來了,就去見她,並且請教幾個問題。當他請教初、二和三果的問題時,她都予以回答,但當他問及阿羅漢果的時候,她不回答,卻說:「這個問題超過你的程度,如果你要知道,請你去問佛陀。」他就去向佛陀請教同樣的問題,佛陀說:「她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如果你問我,我也是相同的答案。」佛陀的話,證實了曇摩提那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二十六~三十九、鴦掘魔尊者和大象

毫無畏懼,尊貴、勇猛、智慧具足的人,斷除欲望、調伏五蘊煩惱,沐浴 [dhp-a-422-note] 清淨,證悟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dhp-a-422-note2] (偈 422)

有一次,波斯匿王和末利皇后以史無前例的無遮大會,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大會預計安排頂著傘的大象,為每一位比丘遮陽,但卻缺少一隻馴服的大象,所只好用一隻尚未馴服的象來頂替。鴦掘魔尊者恰好被安排到這隻大象。每個人都擔心這隻象會出紕漏,但當它被牽到尊者身邊時,卻變得乖順。

後來,比丘們問尊者,當時心中害怕嗎?他說不怕。

這些比丘向佛陀報告他的話,佛陀說: 「比丘們!沒錯,鴦掘魔當時毫無畏懼。像他一樣的阿羅漢心中沒有任何畏懼。」


二十六~四十、天作的供養

智者(牟尼)明白自己的前生,明辨天界和惡道,不再輪迴,證得無上智,而且一切圓滿成就,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423)

佛陀有一次胃痛,他就請優波摩尊者前去向天作化緣,要一些熱水。天作很高興有這麼難得的機緣,就供養佛陀熱水和一些蜜糖。回到精舍後,尊者為佛陀準備好熱水,讓佛陀沐浴,沐浴後,尊者又為佛陀準備摻有熱水的蜜糖讓佛陀喝。佛陀喝下以後,胃舒服多了,天作就請教佛陀:「尊者,供養什麼人的功德較大?」佛陀說:「天作,供養不再作惡的人,功德最大。」



備註:

[dhp-a-han-translator-note]Nanda 補註:原著為:「林景正、張慈田、張賢敏」,其中「張慈田」為當時「 明法比丘 」未出家時之俗名。今改為「明法比丘、林景正、張賢敏」。
[dhp-a-intro-note](譯注)了參法師的《南傳法句經》,Narada Thera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的譯本皆作:愚人如是擔憂。
[dhp-a-001-note]
  1. 「法 」(dhamma)有多重意義,此處指的是業(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業,或任何伴隨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識而來的心理狀態。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惡的心理狀態),若沒有心的作用,不會生起任何心理狀態,所以說心是所有善惡心理狀態的先導。
  2. 行:最重要的心理狀態。佛:「行即是業。」
  3. 心是所有作為的先導,是實行和衡量所有行為的主要因素。
[dhp-a-002-note]第 1 與第 2 法句是佛陀在不同場合說法,用來說明善惡業不可避免的業報。人會受到過去和現在所作之業的影響,而在現在或未來適當的時機受此業報。人必須為自己的幸福和悲慘,負大部份責任;人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獄;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導世人要自我負責,也主張因果報應。人造作業,會受業報。但仍有解脫的可能。
[dhp-a-003-note]佛陀經常教誨弟子不可以報復,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隨時隨地修習忍辱。佛陀讚歎那些儘管有能力報復,但忍辱並且原諒他人辱罵的人,在整部《法句經 / 故事集》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嚴厲的批評、辱罵和攻擊,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敗的表現,而是偉人堅定信念的表徵。
[dhp-a-005-note]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變之法。
[dhp-a-006-note1]「結夏安居 (vassa)」:即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dhp-a-006-note2]

大象的故事,請參考「 照顧佛陀的大象 」;

關於猴子如何照顧佛陀,則有記載說明這個有趣的過程:

當猴子看見大象照顧佛陀時,牠也決定要效法大象,為佛陀做些服務。有一天,猴子在樹叢中盪來盪去時,發現有一蜂巢,牠就把蜂巢所在的樹幹折斷,取下蜂巢,並將牠放在樹葉上,獻給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後,猴子就躲起來,觀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卻發現佛陀並不吃蜂蜜,猴子就過來拿起蜂巢,前後翻轉,想要找出為什麼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結果發現蜂巢中有些昆蟲的蛋,牠就把這些蛋拿開,然後,再獻給佛陀。佛陀終於吃蜂蜜了。

[dhp-a-007-note1]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種意義: (1)五蘊 (2)造作 (3)死 (4)煩惱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煩惱」。
[dhp-a-007-note2]信:基於智慧而對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沒有盲從迷信。人不可能基於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dhp-a-007-note3]本篇是佛陀針對出家人的說法。讀者應注意,佛陀對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dhp-a-009-note1]袈裟是棄絕世間的外在象徵,比丘的袈裟加以染色是為了使其不具任何價值。 本法句的袈裟是一雙關語,如果內心不清淨,則光靠外表的象徵也沒有任何意義。佛陀在另一個場合中,曾說內心清淨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丘。(參考 第142偈
[dhp-a-009-note2]辟支佛與佛一樣都是自行證悟四聖諦,並且斷除所有煩惱的人,但辟支佛並不教導眾生。辟支佛在佛不出現世間時出現。
[dhp-a-011-note]馬勝比丘的偈頌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
[dhp-a-015-note]這並不表示人一定自食其業,而沒有任何避免的希望,果真如此,那麼修行就沒有益處,也沒有解脫的可能。
[dhp-a-017-note1]僧伽公開宣告,某一出家眾觸犯僧伽戒律,所以自今以後,其一切言行純屬其個人行為,與佛、法、僧伽完全無關。
[dhp-a-017-note2]經過無數長時間(劫)的償還,提婆達多有一天會往生為辟支佛,這是因為他在違背戒律之前曾經證得某一程度的修行境界。在輪迴中,即使地獄和天界的境界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只有涅槃是究竟永恆的。
[dhp-a-021-note]「不死」的意思不是說精進的人不會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羅漢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說精進的人證得涅槃,不在生死輪迴,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輪迴不斷。
[dhp-a-022-note]「聖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種殊勝。
[dhp-a-023-note1]此處的「禪定」包含止與觀。
[dhp-a-023-note2]此處的「繫縛」指四種煩惱:貪愛、生、邪見和無明。
[dhp-a-023-note3]「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誤以為的斷見或一切虛無的境界。事實上,涅槃是永恆、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語無法完全表達涅槃的真實義,其字面的意義是遠離愛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證得的出世間境界,也可 以解釋成所有愛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虛無的意思,它肇因於究竟滌除愛欲而達到究竟解脫的喜悅境界。就形上學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學而言,涅槃是棄除自我觀。就道德(倫理)學而言,是三毒(貪、瞋、 癡)的滌除。
[dhp-a-023-note4]Tanhā, Arati 和 Rāga 三者皆魔女。參考佛光阿含經,雜阿含經第1979頁註。
[dhp-a-025-note1]「沙洲」:較高的陸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難,智者證得阿羅漢果,就等於為自己建立較高的安全陸地,而不會陷溺於五欲、邪見、愛欲和無明之中。
[dhp-a-025-note2]讀者應注意,周利槃特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證得阿羅漢,他已經準備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幫助他除掉剩餘的污垢,解脫無明所造成的煩惱。
[dhp-a-028-note]本故事說明人不應該過度追求無法增進修行的事物。大迦葉企圖要瞭解的事無法幫助他證悟生命的實相。佛陀不斷提醒他的弟子們要確實參透生命的實相,努力解脫生死輪迴,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過察覺而證得阿羅漢果。一旦成為具有無上智慧的究竟聖者(如佛陀),自然具足這些能力。
[dhp-a-031-note]

有十種結(束縛):身見、疑、戒禁取、貪、瞋、色愛、無色愛、慢、掉舉和無明。前五項稱為五下分結,較輕微,後五項則稱為五上分結,較嚴重,一旦證得預流果,則解脫五下分結中的前三項,其餘二項則在證得一來果時,會減輕,但證得不還果時,才會滌除殆盡。

五上分結則只有證得阿羅漢果後,才能予以滌除。

[dhp-a-037-note]

Nanda 補註:〝佛陀教育基金會〞另改譯為「 紛遝 」 (PDF, 直式排版,掃描影像檔 ,34.2 MB)。

ㄊㄚˋ,大徐本:,語多沓沓也。从水,从曰。遼東有沓縣。臣鉉等曰:「語多沓沓,若水之流。故从水會意。」(徒合切)

段注本:,語多沓沓也。从水、曰。遼東有沓縣。(徒合切)

釋義:動詞:相合。文選.揚雄.羽獵賦:「天與地沓。」

   副詞:眾多而重複。如:「雜沓」、「紛至沓來」。

   名詞:量詞。計算重疊的書、紙的單位。如:「他將舊報紙一沓一沓的整理好。」里語徵實.卷上.一字徵實引避暑錄話:「晏元獻平居不棄一紙,雖封皮亦十百為沓。猶今之言一套也。書稱幾沓本此。」

 ㄊㄚˋ,tà。

釋義:見「雜遝」。

※雜遝:眾多而紛亂的樣子。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傳:「及至周文,開基西郊,雜遝眾賢,罔不肅和,崇推讓之風,以銷分爭之訟。」唐.杜甫.麗人行:「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果儒法師則改為:「心念無形相,到處遠遊獨行,能調服心的人,解脫魔縛。」 ( PDF )

[dhp-a-039-note1]阿羅漢超越善惡,所以阿羅漢的作為不落善惡範圍。這不是說阿羅漢無所事事。相反地,阿羅漢積極任事,而且一無私心,所作所為都為了引導別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認為阿羅漢的作為是善的。但阿羅漢的行為不會為自己創造善報。阿羅漢仍然要承受過去所做業的業報。阿羅漢不作新業,阿羅漢的所有作為稱之為「無記(kiriya)」,而不是業,所以從道德觀點而言,不會產生效應。阿羅漢如實知見,所以不落因果律。
[dhp-a-039-note2]此處的覺者指的是阿羅漢。阿羅漢並不是不睡覺。他們不論清醒或睡眠時,都是精進的,因為阿羅漢永遠具足正信,精進,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種德行。
[dhp-a-039-note3]也許有人會問質多舍利弗是否不應該拋妻離子?但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佛陀時代的印度,能捨棄世間出家為比丘,被認為是相當尊貴的行為。同時,在當時的社會架構下,比丘家裡的其它成員也樂於照顧他的妻子兒女,因為比丘出家修行,已經做了重大的犧牲,更何況他的修行目標是要成為聖人。
[dhp-a-042-note]指十種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恚和邪見。
[dhp-a-043-note]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禪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隨喜功德,聽法,說法,正直見。
[dhp-a-044-note]學地比丘:已證初果,但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
[dhp-a-049-note]

註釋家對本法句的解釋略有不同:

達摩難陀上座認為這句法句的意思是說:智者不傷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財富;
Narada 上座則認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則說:智者入村落化緣時,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機會;
了參法師在《南傳法句經》的翻譯則未加任何註解。
[dhp-a-053-note]本法句的意思是說,人可以出於正信和慷慨的財施來完成很多善業。
[dhp-a-056-note]指「滅盡定」,滌除精神污垢的聖人可以透過意志力量暫時止息意識的流轉,精神活動全部止息,呼吸甚至也停止,這時候,聖人沒有任何的危險。諸佛、辟支佛和阿羅漢在生時證得涅槃究竟法喜的期間即是「滅盡定」。
[dhp-a-057-note]「自殺」是否恰當不在本故事討論的範圍,因為瞿低迦已經滌除所有的貪愛,而且證得阿羅漢果後,世俗的道德不再具有意義。
[dhp-a-058-note]佛法不譴責任何人。因為即使看來最差勁的人,也只表示他(她)的崇高德性暫時隱伏不現而已,一如蓮花生長在污泥中。
[dhp-a-061-note]智者出於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況時,可以與愚癡的人來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dhp-a-062-note]譯註: 了參法師的《南傳法句經》 Marada Thera 及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的譯本皆作:「愚人如是擔憂」。
[dhp-a-069-note]火遍:十遍之一;請參考《清淨道論》第五、說餘遍品:火遍(上冊 268 頁 )。
[dhp-a-070-note]佛陀在世時的印度,經常用這種方法來比較不同事物之間的價值差別。
[dhp-a-070-note2]Nanda 補註:孤沙草尖: the tip of a kusa grass blade; 〝佛陀教育基金會〞改為: 愚癡的人雖然常年只吃孤沙草尖般的少許食物,但所得的善業仍不及明瞭正法的人16分之1
[dhp-a-071-note]諸佛和阿羅漢微笑時,不表示幽默,而是為了啟發與他們同行的人發問。
[dhp-a-072-note]畜生、餓鬼、阿修羅或地獄。
[dhp-a-075-note]

出離有三層意義:

1. 出離群眾;
2. 心靈上遠離貪愛;
3. 遠離緣起法,趣向涅槃。
[dhp-a-082-note]因為這件事故,所以佛陀建議比丘不要向女施主化緣。
[dhp-a-087-note]「黑法」:即十種惡業,請參考 三~八的註
[dhp-a-090-note]有四種繫縛:貪、瞋、戒禁取和見取。
[dhp-a-090-note2]即阿羅漢。
[dhp-a-090-note3]

精舍啟用典禮之後,耆域就證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議之下,吩咐比丘要適當 運動,如打掃和走路等。 《耆域經》( 中部55經 )記載佛陀對食肉的看法,該經就是佛陀對耆域的說法。

Nanda 補註:「耆域」 Jīvaka-Komārabhacca 又譯「耆婆、耆婆伽、祇婆、時婆、時縛迦」。 參:(佛教) 人名規範資料庫 、善見律毘婆沙 CBETA T24n1462_p0793c21 、長阿含經 CBETA T01n0001_p0132b26 )。

[dhp-a-091-note]阿羅漢行腳各地,而不執著特定的地方,因為阿羅漢沒有“我”和“我所”的觀念。
[dhp-a-091-note2]諸佛會事先通知比丘們,是否會與他們一同外出化緣,如此,比丘們才有時間準備。
[dhp-a-092-note]積聚有二種:「業」和「四食」的積聚。「業」積聚會使人不斷輪迴。而「四食」積聚雖是生命的必須,但可能妨礙精神修持。
[dhp-a-092-note2]

根據論,阿羅漢在進食時,應正念現前,具足三種食觀:

1. 知遍知 : 確實明白食物的意義。
2. 審察遍知 :確實明白食物的卑微。
3. 斷偏知 : 滅盡進食的欲樂。
[dhp-a-092-note3]涅槃是苦的解脫。因為不再貪瞋癡所以也稱之為「空」,而不是說一無所有或一切斷滅。涅槃是積極的,超越凡俗的境界,無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敘述。涅槃是無相的,因為不再有貪的形相。阿羅漢在生前就證得涅槃而領略涅槃的喜悅。說阿羅漢死後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確,因為涅槃既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涅槃時,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而且,除了愛欲之外,沒有任何寂滅。阿羅漢在今生即證得涅槃而領略無上的涅槃喜悅。
[dhp-a-095-note]因陀揭羅,是在大門中間安放一堅固的石頭,作為關門時放門橛用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帝釋的柱子,在進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堅固的柱子,以象徵因陀羅(印度守護神)之所在。
[dhp-a-095-note2]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兩大弟子,佛陀指派他們擔任僧伽的指導人,佛陀建議所有的比丘尊敬他們如同父與母。經文另有類似的記載,不管他人如何誤解和毀謗,舍利弗尊者每次都向他們展現無比的慈悲。請參閱《師子吼經》( 中阿含24經增支部9集11經/獅子吼經 ),此經詳細記載舍利弗如何作獅子吼,來教導毀謗他的比丘。
[dhp-a-097-note]佛教中的信仰來自對真理的正確認知和了悟,而不是因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滿足,當內心不再動搖時,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認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熱的宗教信仰。
[dhp-a-100-note]Nanda 補註:果儒法師則改為:「唱誦毫無意義的千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有利益的偈語,聽聞後,使人內心平靜。」 ( PDF )
[dhp-a-102-note]眾生只需要一件東西來維持生命:食物。
[dhp-a-105-note]在《敗亡經》中,佛陀說賭博是造成人墮落的原因之一。
[dhp-a-107-note]「火祭」在當時的伊朗和印度相當流行。部份人認為火是神祇之一。有些人認為透過火祭,他們可以討好神祇,而得到賜福和保護。另外,動物祭祀和在恆河中沐浴也很普遍。佛陀是當時唯一指出這些方法都是無益的宗教師 。
[dhp-a-109-note]「護經」是宗教偈語或經,如《慈經》或《寶經》,常常被唱誦以求保護,防止受傷害。
[dhp-a-112-note]證阿羅漢果純粹是心靈精神的層次,與世俗的時間和空間觀念無關。
[dhp-a-113-note]

「世事生滅」,巴利註釋書謂:udayabbayaṁ 生滅法: (<udaya生+vaya滅)。觀察五蘊的二十五異相(pañcavīsatiyā lakkhaṇehi udayañca vayañca apassanto)的生滅。

此偈頌,果儒法師則改為:「若長命百歲,但不知萬物生滅的實相,不如活著一天如實知見生滅法。」 ( PDF )

[dhp-a-118-note]

「善業多,必受樂報」或有標(點)譯為:「善業多必受樂報。」

了參 法師 譯:當喜於作善;積善則受樂。

敬法 法師:他應該樂於造福,累積福導致快樂。

悟醒 譯:若人作善已,應復重重作;應喜於作善,積善受快樂。 (漢譯南傳大藏經,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26 冊 » No.0009 » 法句經 ; N26, no. 0009, p.25, a05)

[dhp-a-121-note]或譯:小覷。
[dhp-a-126-note1]眾生若墮入四惡趣,受報之後,仍可能因為過去的善業往生善趣。
[dhp-a-127-note1]這隻狗的某一前世是這位婦人的丈夫,在生死輪迴的洪流中,每個人都曾經是別人的六親眷屬。由於強烈熾熱的愛戀,這隻狗無法遠離這婦人,所以佛陀勸誡世人,愛戀繫縛世人最緊。
[dhp-a-130-note]請參考故事 「為了塔而爭吵的比丘」Dhp. 129
[dhp-a-131-note]眾生平等,因此真正的佛教徒應該慈悲對待所有眾生,而沒有分別心。
[dhp-a-137-note]指阿羅漢。
[dhp-a-140-note]只要他們的肉體還存在,阿羅漢也會因為他們過去世所犯的重要惡報而受報,佛陀後來罹患痢疾,也是由於過去餘業的業報。但雖然無法免除過去的業報,證得阿羅漢果後,他們就不再造業。
[dhp-a-143-note]此處的老師指的是卑盧提卡的舊衣服和乞討的缽,它們使他具有深刻的羞恥感,因此使他努力修行,所以可稱之為他的老師。
[dhp-a-147-note]

Nanda 補註:果儒法師改為:「請好好觀察這外表美麗的色身,實際上是一身的污穢,一堆骨頭,疾病、貪念不斷,一切皆無常。」( PDF )

パーリ語辞典 水野弘元著:aru:n.,aruka m.[Sk.aruḥ] 傷,瘡.-kāya 瘡身,穢身.

《巴漢詞典》Mahāñāṇo Bhikkhu編著:Aru,【中】 Arukā,【陰】 舊傷口,痛處。 ~kāya,【陽】 許多痛處。

《巴漢詞典》明法尊者增訂:Aru,【中】arukā,【陰】舊傷口,痛處。arukāya,【陽】許多痛處。arupakka,【形】腐爛的痛處。

[dhp-a-149-note]
屍首有十種相:
1.膨脹相 2.青瘀相 3.膿爛相 4.斷壞相 5.食殘相 6.散亂相 7.斬斫離散相 8.血塗相 9.蟲聚相 10.骸骨相 佛世時,以上十種相的屍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屍間找到,在這些地方的屍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獸和鳥類經常來噉食。現在當然無法找到這些屍首,做為觀想的對象。
[dhp-a-150-note]「虛偽」古譯為覆。
[dhp-a-151-note]如佛陀等。
[dhp-a-151-note2]

九種殊勝:四向,四果和涅槃。

( Nanda 補註:「而善法永不衰老,聖者如是說。」一句,〝佛陀教育基金會〞另改譯為「 但聖者之間,流傳著不衰老的九種殊勝 。」 )

[dhp-a-151-note3]

根據阿毗達摩(論)哲學,在死亡的關鍵時刻,瀕臨死亡的人會看見業、業相和趣向,這些會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1. 業:代表人一生的某些善惡業或臨終前的善惡業。
  2. 業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動時,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像,可能是任何影像,聲音,嗅覺,味道,觸和意念。以屠夫而言,這種業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動物形像,而對醫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於對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對象。
  3. 趣向:代表來世出生地方的形像。這種趣向經常向臨死的人顯現,並且展現來世究竟是喜悅或悲慘。如果是悲慘的話,有時候也可以經由影響臨終者的念頭而加以改善。這種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區、母親的子宮或天界的華屋等等。
[dhp-a-153-note]指生死輪迴的原因。
[dhp-a-157-note]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階段。
[dhp-a-162-note]
「蔓蘿草」 為藤屬植物。娑羅樹若為蔓蘿草所纏,便會枯死。
「娑羅樹」 為材質甚堅的喬木,供建築用;亦傳為過去七佛中毘舍浮佛的道場樹。長阿含經:「毘舍浮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
[dhp-a-162-note2]〝佛陀教育基金會〞另改譯為「 糾纏娑羅樹而使之枯死
[dhp-a-163-note]

佛陀的考慮包括:

1. 戒律應該是自動奉行,而不是因為條文的嚴格要求。
2. 嚴格條文可能輕易被用來壓抑個人自由。
3. 已制定的條文可能因為時空環境的改變,而變得不適當。
以現代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推崇佛陀不接受提婆達兜建議的智慧。
[dhp-a-164-note]「格他格竹」指蘆葦一類的植物,結實則亡。
[dhp-a-167-note]這是指責別人言行魯莽的話。
[dhp-a-167-note2]「不可貪婪世間物」,〝佛陀教育基金會〞改譯為「 不可貪戀世間物 」; 果儒法師則改為:「不可貪圖世間物」( PDF )。 巴利註解 : na siyā lokavaddhano 不要成為世間增長者。如上述(卑劣法、放逸、邪見)而造作者,稱為令世間(輪迴)增長者,因此,不要如此作。
[dhp-a-171-note]「五蘊」根據佛陀的說法--眾生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色由各種力量和性質組成,心也有五十二種心理狀態,當中的受和想兩種心理狀態獨立出來,為五蘊之一,甚餘的五十種心理狀態通稱為「行」。
[dhp-a-175-note]透過修行,人可以橫越天空、凌水而過,遁入地中等。這些能力是精神的、超越自然的,但絕不是奇蹟。
[dhp-a-175-note2]阿羅漢證得般涅盤,不再輪迴。
[dhp-a-181-note]此處的禪定指的是止觀。
[dhp-a-182-note]龍是佛教和印度文學中著名的神話動物。它們住在地底下,具有創造奇蹟的力量,類似中國文學的龍。
[dhp-a-185-note]「增上定」:八定。
[dhp-a-188-note]Nanda 補註:原譯文為:「如山岳,森林,園苑,樹神和神舍。但這些都不是安隱的保護 ... 」,依前後文意改為「如山岳、森林、園苑、樹神和神社。但這些都不是安隱的保護 ... 」。果儒法師則改為:「如山嶽、森林、庭園、樹神和神社,但這些都不是安穩的保護 ... 」。( PDF )
[dhp-a-197-note]Nanda 補註:此偈頌,或改為:「眾生滿懷嗔恨,佛陀不嗔恨, 眾生滿懷嗔恨,佛陀住於無嗔。」( PDF ,臺灣.果儒 法師)。
[dhp-a-198-note]Nanda 補註:此偈頌,或改為:「眾生有種種煩惱痛苦,佛陀沒有煩惱痛苦, 眾生有種種煩惱痛苦,佛陀住於無煩惱痛苦。」( PDF ,臺灣.果儒 法師)。
[dhp-a-199-note]Nanda 補註:此偈頌,或改為:「眾生貪求欲樂,佛陀不貪求, 眾生貪求欲樂,佛陀住於無貪。」( PDF ,臺灣.果儒 法師)。
[dhp-a-200-note]Nanda 補註:此偈頌,〝佛陀教育基金會〞改譯為:「 佛陀愉快安住,沒有種種煩惱障礙,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為食。 (偈 200)」;另或改譯為:「 佛陀愉快安住,沒有貪嗔痴等煩惱障。如同光音天,佛陀以禪悅為食。 」(臺灣.果儒 法師)。
[dhp-a-203-note]一般的疾病只要有適當的藥就可以治癒,但飢餓卻要天天加以治療。
[dhp-a-203-note2]本故事說明佛陀不只關心眾生的精神心靈,也及於物資方面的考量。
[dhp-a-208-note]雖然佛教徒崇拜帝釋並祈求他的祝福和保護,但佛陀在《幢頂經》中說帝釋尚未究竟解脫貪瞋癡和恐懼。儘管如此,佛教徒傳統上相信帝釋護持佛教。
[dhp-a-216-note]

貪欲有三種

1. 欲愛,執著於感官的愛
2. 色愛,執著於色界的愛
3. 無色愛,執著於無色界的愛

根據阿毗達摩(論)的說法,色愛和無色愛是執著於常見的感官樂趣。
貪欲是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潛伏在所有眾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數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眾生生死輪迴不斷的原因。

另可請參閱《經集》(Suttanipātapāḷi)中的〈義品〉(4. Aṭṭhakavaggo (八頌經品))第一經--《欲經》(Kāmasutta)。 (元亨寺,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南傳 (N) » 第 27 冊 » No.0012 » 經集,四 義品,一 欲經 )

[dhp-a-217-note]「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種殊勝法。
[dhp-a-217-note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醫藥。 〔Nanda 補註:「四事」, 必需品(四資具:衣、食、住、藥品),Paccaya, the Four Requisites〕
[dhp-a-218-note]五淨居天,證得不還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dhp-a-218-note2]Nanda 補註:此偈頌,〝佛陀教育基金會〞改譯為:「 渴求涅槃,心中感受到三果的喜悅,並且不為物欲所繫縛的人,就是證得不還果的人。 (偈 218)」
[dhp-a-220-note]《天宮事註》說難提經過一生的布施後,死後往生忉利天。
[dhp-a-229-note]「閻浮金」:來自閻浮河 (Jambu) 的金,是品質最佳的金。
[dhp-a-252-note]Nanda 補註:原譯為:「卻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來」,今依 多版本對讀 之他譯(據註解書)更改為「卻像狡猾的捕禽者偽裝躲藏起來」。
[dhp-a-258-note]
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正確知見。又分為三種慧:
1.「聞所成慧」:聽聞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來的智慧,西方實證科學就是這種智慧。
3.「修所成慧」:禪修所證得的高級智慧。這種智慧勝過純粹的邏輯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項(正見),七覺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勝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夠清靜,證得究竟解脫。
[dhp-a-260-note]Nanda 補註:thera: 「長老」或譯「上座」。
[dhp-a-266-note]「比丘」字面的意義是“乞討的人”,但比丘並不乞討,比丘只是靜靜地站在門口化緣。人們布施什麼,比丘就吃什麼。
[dhp-a-267-note]只知化緣,而不持守全部比丘戒律的人,不可稱之為比丘。
[dhp-a-270-note]追求解脫的人絕對不可殺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麼小或卑微。一切眾生必需絕對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與宇宙究竟和諧。當今的自然保護理念和運動與此一理念相應。
[dhp-a-273-note]佛陀是第一位主張人可以不用依賴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證得解脫的宗教師。
[dhp-a-273-note2]「八正道」即中道,可用來證悟涅槃。
[dhp-a-273-note3]「四聖諦」:苦、集、滅、道。不管佛陀出世與否,四聖諦永遠存在世間,佛陀只是指出四聖諦而已。
[dhp-a-277-note]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不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都遵守無常、苦和無我的永恆定律,沒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變或停止這永恆定律。眾生的所有問題和苦,都根源於我們執著於瞬間的感覺,及東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確定性。我們的貪欲和無常之間的衝突,造成精神或肉體的痛苦。明白觀照這永恆定律的人,可以獲得內心的和平與滿足。
[dhp-a-279-note]所有緣起法都是無常、苦和無我。厭離它們的人可以證得涅槃。無我是佛陀的重要觀點。
[dhp-a-283-note]佛陀說砍伐森林時,有些新出家的比丘誤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進一步說,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dhp-a-286-note]不知生命危脆的道理。
[dhp-a-288-note]

全文請參考 Dhp. 113 :「 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

Nanda 補註:此偈頌之相當古漢譯對應經典有:《法句譬喻經》:「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T4,576c);故事: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城內有婬女人,名曰蓮華,姿容端正國中無雙,大臣子弟莫不尋敬。爾時蓮華善心自生,欲棄世事作比丘尼,即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蓮華飲水澡手,自見面像容色紅輝頭髮紺青,形貌方正挺特無比,心自悔曰:「人生於世形體如此,云何自棄行作沙門?且當順時快我私情。」念已便還。佛知蓮華應當化度,化作一婦人端正絕世,復勝蓮華數千萬倍,尋路逆來。蓮華見之心甚愛敬,即問化人:「從何所來?夫主兒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許?云何獨行而無將從?」化人答言:「從城中來,欲還歸家,雖不相識寧可共還,到泉水上坐息共語不?」蓮華言:「善。」二人相將還到水上,陳意委曲。化人睡來枕蓮華膝眠,須臾之頃忽然命絕,膖脹臭爛腹潰蟲出,齒落髮墮肢體解散,蓮華見之心大驚怖。「云何好人忽便無常?此人尚爾,我豈久存?故當詣佛精進學道。」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作禮已訖,具以所見向佛說之。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為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 (另可參:類似的故事--「十一~五、 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故事 (偈 150) 及「二十四~五、 美色是膚淺的 故事 (偈 347)」。)

[dhp-a-291-note]全文請參考 Dhp. 005 一~四、累劫以來的仇恨
[dhp-a-292-note]持戒、修習禪定等。
[dhp-a-292-note2]裝飾雨具、拖鞋、缽等。
[dhp-a-296-note]佛陀未出家的俗名。
[dhp-a-296-note2]觀想佛陀的殊勝修持。
[dhp-a-298-note]觀想僧伽的殊勝。
[dhp-a-303-note]「財富」是指--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聖財。
[dhp-a-311-note]「孤沙草」:香草的名字
[dhp-a-311-note2]雖然禁止破壞樹木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也不可行,但佛陀的重點在於強調,人必須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它們可能多麼卑微,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今天,我們可以更進一步體會並珍惜佛陀的智慧,不可任意破壞自然環境的智慧。
[dhp-a-315-note]例如佛陀出現世間,與人共修,健康的身體,擁有正見等。
[dhp-a-322-note]印度河地區出產的駿馬。
[dhp-a-322-note2]大象名。
[dhp-a-323-note]佛陀不是因為該比丘服務別人而勸誡他,而是提醒他不可忘記出家修行的究竟目的:徹底解脫所有的煩惱和苦痛。
[dhp-a-324-note]「財護」為象名。
[dhp-a-324-han-note]譯者註:佛陀說此法句告誡世人應該孝順父母。
[dhp-a-332-note]「聖者」:指佛陀、阿羅漢...等。
[dhp-a-335-note]「毘羅草」:草名。
[dhp-a-340-note]以譬喻貪欲如同蔓草,經由六根,染著六塵。
[dhp-a-344-note]證禪定的人仍可能有貪欲,而利用他們的能力去造做惡業。
[dhp-a-346-note]指對珠寶、裝飾、兒女、妻子的貪愛。
[dhp-a-353-note]這是自認為與佛陀平等的人們對佛陀的稱呼。
[dhp-a-353-note2]並不是每一位有幸與佛陀相遇的人都認可佛法。但大阿羅漢如舍利弗尊者只聽聞一半的偈語就確信佛法是究竟正法。 (請參考一~八: 了解正法甚難 )Dhp. 011~012 故事
[dhp-a-354-note]

邀請天、龍前來共享功德的偈語如下:

願眾生、天、龍與我們共享此功德!願他們永遠保護此世間和佛法。

[dhp-a-362-note]

比丘應遵守四淨戒:

1. 別解脫律儀戒(Patimokkha Sila)
2. 根律儀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關調伏感官的戒律
3.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關生活清淨(正命)的戒律
4. 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關係使用生活資具的戒律
[dhp-a-366-note]「觀」對無常、苦和無我的直觀。戒律,規範言語和行為;定,調伏心念;但只有觀才能如實知見諸法。純知識的理解無法達到觀,只有直接禪修觀照自身的身心運作,才有可能達到觀的境界。
[dhp-a-368-note]Nanda 補註:此偈頌,〝佛陀教育基金會〞改譯為:「 心懷慈悲, 法喜充滿的比丘, 證得清涼心和安樂(涅槃), 涅槃是諸行解脫的究竟法喜。 (偈368)」;果儒法師則改為:「心懷慈悲、好樂佛陀教法的比丘,證得寂靜涅槃,和諸行解脫境界。」 ( PDF )
[dhp-a-369-note]舟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惡思想。Nanda 補註:「舟喻色身」,原譯著為「空喻色身」,今依「 註解書 」修訂。
[dhp-a-370-note]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和無明瀑流。五著:貪、瞋、癡、慢與邪見。
[dhp-a-373-note]指八定:四色定和四無色定。
[dhp-a-381-note]執著障礙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勵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師多麼崇高或神聖,都不應偶像崇拜之。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須自求解脫,不可依賴他人。
[dhp-a-384-note]「彼岸」即涅槃。
[dhp-a-385-note]真正的阿羅漢不執著於「我」與「我所」,所以沒有內外六塵。
[dhp-a-387-note]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蕩,善行超越惡行,慧超越無明,功德超越敗德,正直勝邪逆。
[dhp-a-394-note]印度有些外道用鹿皮作坐具或做衣服穿。
[dhp-a-395-note]糞掃衣:出家人撿拾別人丟掉的碎布,洗乾淨後,聯綴成袈裟。
[dhp-a-395-note2]續 Dhp 114, 八~十三、「 死而復生 」的故事。(Nanda 補註:原著譯為「吉離瞿曇彌」,今依八~十三、「死而復生」及 Dhp 287, 二十~十一「 眾生皆會死 」改為「 吉離舍瞿曇彌」。古又譯:翅舍喬答彌、機梨舍瞿曇彌、提舍瞿曇彌;巴利文(羅馬轉寫): Kisā-Gotamī ;梵文(羅馬轉寫): Kṛśā-Gautamī 。 Pali: kisa; [Sk.kṛśa] 已(消)瘦的,憔悴了的。可參考: kisāgotamī (英文, in English;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by G P Malalasekera)
[dhp-a-396-note](1, 2) 此處的婆羅門指的是有修持的人。
[dhp-a-396-note2]此處的婆羅門指的是種姓上的婆羅門,與修持境界無關。
[dhp-a-397-note](本故事乃為接)續二十四~六、「 特技演員變成聖者 」的故事 Dhp 348。
[dhp-a-398-note]「皮帶」:瞋恚。「韁」:貪愛。「繩」:六十二邪見。「附屬物」:潛伏的習性,舊譯作隨眠,共有七種。「門閂」:無明。
[dhp-a-399-note]這是佛教徒面對不實的批評和辱罵時應有的正確態度。
[dhp-a-400-note]阿羅漢棄絕所有的貪愛,不再輪迴,所以是最後身。
[dhp-a-407-note]請參考:二~三、「 愚笨的周利槃特證得聖果 」的故事 Dhp 025 。
[dhp-a-413-note]佛陀在另外的場合說,以創造奇蹟來吸引信徒,就像商人僱請歌舞女郎來招攬生意一般。
[dhp-a-413-note2]Nanda 補註:原譯著「瑕疪」為「瑕疵」之誤植。
[dhp-a-413-note3]

Nanda 補註:Candābha 肯達帕,此為依英語音譯;若依巴利語音,可音譯為「旃陀跋」,意譯「月光」。月光長老由於前世以栴檀香木在迦葉佛之塔搭棚獻供,因此累積福報而出生在王舍城的富貴婆羅門家。從他的肚臍(一說為胸)可發出月光般之亮光,所以被稱為 Candābha。在舍衛城中聽聞佛陀名號後打算與佛陀一較威力,結果沒想到他的身體卻從此失去發光的能力。在驚訝之餘出家接受佛陀教化,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位。(インド仏教:167)(取材自: 人名規範資料庫 );

Candābha:canda+ābhā

canda:m.[Sk.candra] 月;

ābha:以發出光輝而聞名之天神們的通用名稱,例如 Parittābhā 及 āppamānābhā (A generic name for devas distinguished for their brilliance, such as the Parittābhā and the āppamānābhā. M.iii.102; MA.ii.902.)

[dhp-a-416-note]本故事與 二十六~三十三 同一法句
[dhp-a-418-note]請參考 二十六~三十五 的故事
[dhp-a-420-note]「乾闥婆」:天的一種。
[dhp-a-422-note]:印度人以為在恆何中沐浴,就可消除罪業,但此處佛陀的意思是說內心沒有垢穢。
[dhp-a-422-note2]

本文為接續 十三~十、「 供養比賽 」的故事 Dhp. 177 。

鴦掘魔尊者的故事也請參考十三~六、「 證聖果的殺人兇手 」 Dhp. 173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