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十四:佛陀品(法句經, Dhammapada, BUDDH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佛陀品 BUDDHAVAGGO

一七九  [LChnFn14-01] 彼之勝利 [LChnFn14-02] 無能勝,敗者於世無可從** [LChnFn14-03] ,佛(智)無邊無行跡 [LChnFn14-04] ,汝復以何而誑惑?
一八0  彼已不具於結縛,愛欲難以誘使去,佛(智)無邊無行跡,汝復以何而誑惑? (典故); (研讀).

一八一 智者修禪定,喜出家 [LChnFn14-05] 寂靜,正念正覺者,天人所敬愛。

一八二 得生人道難,生得壽終難,得聞正法難,遇佛出世難。

一八三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 ( 183 研讀 ).

一八四 諸佛說涅槃最上,忍辱為最高苦行。害他實非出家者,惱他不名為沙門。

一八五 不誹與不害,嚴持於戒律 [LChnFn14-06] ,飲食知節量,遠處而獨居,勤修增上定 [LChnFn14-07] ,是為諸佛教。

一八六  [LChnFn14-08] 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淫欲,樂少而苦多!

一八七 故彼於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覺者弟子,希滅於愛欲。

一八八  [LChnFn14-09] 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於森林,園苑樹支提 [LChnFn14-10]

一八九 此非安穩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離一切苦。

一九0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一九一 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 [LChnFn14-11] ,並八支聖道,能令苦寂滅 [LChnFn14-12]

一九二 此 [LChnFn14-13] 皈依安穩,此皈依無上,如是皈依者,解脫一切苦。

一九三 聖人 [LChnFn14-14] 極難得,彼非隨處生;智者所生處,家族咸蒙慶。

一九四 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僧伽和合樂,修士和合樂。

一九五  [LChnFn14-15] 供養供應者──脫離於虛妄,超越諸憂患,佛及佛弟子。

一九六 若供養如是──寂靜無畏者,其所得功德,無能測量者。

佛陀品第十四竟〔Buddhavaggo Cuddasamo〕


注釋:

[LChnFn14-01]〔註14-01〕 此二頌是佛陀對魔女說的。
[LChnFn14-02]〔註14-02〕 征服情欲。
[LChnFn14-03]〔註14-03〕 全句的意思是「被他所征服的情欲,在此世間中,不可能再隨從他了」。
[LChnFn14-04]〔註14-04〕 已無愛欲。
[LChnFn14-05]〔註14-05〕 意指涅槃。
[LChnFn14-06]〔註14-06〕 原文 Patimokkha 為「別解脫律儀戒」,有二百二十七條主要的律文,為一切比丘所遵守的。
[LChnFn14-07]〔註14-07〕 指八定(Atthasamapatti)--四禪定及四空定。
[LChnFn14-08]〔註14-08〕 下二頌連貫。
[LChnFn14-09]〔註14-09〕 以下五頌相連。
[LChnFn14-10]〔註14-10〕 「樹支提」(Rukkha-cetya)為「樹廟」,乃印度之樹神,以樹崇拜的對象,猶如塔廟。
[LChnFn14-11]〔註14-11〕 「苦之因」即集諦。「苦之滅」即滅諦。
[LChnFn14-12]〔註14-12〕 「八支聖道」(Ariyam atthangikam maggam)即:正見(Sammaditthi),正思惟(Sammasankappa),正語(Sammavaca),正業(Sammakamanta),正命(生活)(Sammaajiva),正精進(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正定(Sammasamadhi)。此二句即指苦滅之道--簡稱道諦。
[LChnFn14-13]〔註14-13〕 即三寶及四聖諦。
[LChnFn14-14]〔註14-14〕 指佛陀。
[LChnFn14-15]〔註14-15〕 下二頌連貫。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