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 Dhammapada》研讀第 183 偈頌


南傳法句經 佛陀品 BUDDHAVAGGO 第183 偈頌

  •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 [1]
  • 諸惡莫作,具足善,自淨其意,這是諸佛的教法。 [2]
  • 不造一切惡,實行一切善,及清淨自心,是諸佛所教。 [3]
  • 不作一切罪惡,行一切善事,清淨自己的心意,這是佛陀的教誡。 [4]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5]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法。 [6]
  • 不作一切惡,應當行諸善,自淨之己意,此為諸佛教。 [7]
  • Not to do any evil, to cultivate good, to purify one's mind, this is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s. [8]
  • Not doing the evil deeds, Gathering the wholesome, Purifying one's own mind - That is teaching of the buddhas. [9]

北傳法句經(卷下) 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第十一章(偈頌)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10]

[1]了參法師譯於佛曆2496年(民國四十二1953 AD)-取自《南傳法句經》
[2]

蘇錦坤譯於佛曆2564年(2021 AD)- 《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2021)

第十四:佛陀品 Dhp. 183 :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183)

諸惡莫作,具足善,
自淨其意,這是諸佛的教法。(183)
---------------------------------

如果完全「硬譯」的話:

這是諸佛的教法:一切惡的不做,善的具足,
令自心完全清淨。
---------------------------------

Yuan Chuan Su 的補充資料: (幾年前寫的文章)

常見的中譯版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其中,第二句翻成「眾善奉行」是有問題的

第一句之所以翻譯成諸惡莫作

是因為Sabba pāpassa (諸惡)akaraṇaṃ(莫作)

其中sabba就是一切,pāpa是惡(中性詞),pāpassa則是第四或第六格變化。akaraṇaṃ 可以拆解成a(否定)karaṇaṃ是(karaṇa的第二格變化,所以翻譯成諸惡莫做是正確的。 但第二句

kusalassūpasampadā 就需要注意,這句可以拆解成kusalassa +upasampadā

kusalassa是善業或善法(中性詞的單數第四或第六格)upasampadā則是具足(陰性詞單 主格),但這句就沒有sabba(一切)

所以就不可能是眾善奉行,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善法具足”

後兩句翻譯也沒問題所以就不討論。

因此,比較正確的翻譯應該是

諸惡莫作
善法具足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如果根據《清淨道論》的解釋,法句經183這首偈的第一句是指“戒”,第二句則是指“定”,第三與第四句則是指慧學。

因此根據《清淨道論》的解釋,那第二句翻成“善法具足”才是正確的,因為具足了戒與定,才能修慧。這也是證明”善法具足“這樣的翻譯是對的。

除了《清淨道論》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佐證證明這樣的翻法才是對的呢

有的

在五分律的比丘戒經中可看到這首偈頌: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名諸佛教

而五分律的傳承跟南傳佛教一樣都是屬於分別說部。

另外,我們在大眾部傳承的摩訶僧祇律的比丘戒本也會看到: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名諸佛教

由此可知,翻譯成善法具足是有根據的。

也許有人會問,那為什麼會翻譯成“眾善奉行”呢?這應該是有另一個原典的版本與南傳的文句是不同的(可以推測有可能是sabbakusalassa karaṇaṃ),因為我們會發現"眾善奉行"這版本最早的翻譯來自漢傳東吳時期翻譯的法句經。

而現代人翻譯南傳法句經時,一時的不察其中的差異,所以直接引用了漢傳已有的翻譯,而且很不幸的是,不是只有翻譯南傳法句經的時候發生這個錯誤,葉均翻譯清淨道論的時候也是直接引用”眾善奉行“,不過有趣的是,葉均在翻譯清淨道論解釋法句183的第二句的意義時,又沒有翻錯。所以就會前後句文意對不上的現象。

另外我再提供另一個英文版的翻譯證明我的理解是正確的

Not doing the evil deeds,
Gathering the wholesome,
Purifying one's own mind -
That is teaching of the buddhas

[3]敬法法師譯於佛曆2542年(1999 AD)-取自《法句經 Dhammapada》(正覺學會1999.06出版)
[4]淨海法師譯於佛曆2517年(1974 AD)-取自《真理的語言(法句經)》(正聞出版社)
[5]周金言居士譯於佛曆2539年(民國八十五年四月1996 AD)-取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上座編著(K. Sri Dhammananda)
[6]民國.黃謹良居士譯-取自《佛教大藏經》
[7]悟醒法師譯於佛曆2538年(民國八十四年1995 AD)-取自《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典一--法句經》((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8]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Paali by Naarada Thera "THE DHAMMAPADA" or "THE WAY OF TRUTH" 取自《真理的語言(法句經)》(正聞出版社)
[9]Cited from: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中 巴利語教學 經文選讀 (英) 之 Dhammapada 。
[10]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吳.黃武三年 224 AD)《大正藏第四冊》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