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中部第 47 經, 觀察經,MN 47: Vīmaṃsaka Sutta 蕭式球 譯


四十七.觀察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比丘應要檢視如來,觀察如來是不是一位等正覺。如果一位比丘沒有他心智,應怎樣觀察如來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沒有他心智的比丘,應從兩方面來檢視如來:如來怎樣眼看事物,如來怎樣耳聽事物。他觀察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否有污染存在。當他這樣檢視的時候便會知道,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沒有污染存在的。

  “當知道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沒有污染存在之後,他再進一步檢視:觀察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否有污染夾雜其中。當他這樣檢視的時候便會知道,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沒有污染夾雜其中的。

  “當知道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沒有污染夾雜其中之後,他再進一步檢視:觀察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否清淨。當他這樣檢視的時候便會知道,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清淨的。

  “當知道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清淨之後,他再進一步檢視:觀察如來 [mn047-1] 是長時間還是短暫具有這種善法。當他這樣檢視的時候便會知道,如來長時間具有這種善法,不是短暫具有這種善法。

  “當知道如來長時間具有這種善法之後,他再進一步檢視:一些比丘當不著名及沒有聲望時,便沒有缺失,但當著名及有聲望時,便會生起一些缺失;如來是一位著名及有聲望的比丘,觀察他會不會因此而生起一些缺失。當他這樣檢視的時候便會知道,如來不會因著名及有聲望而生起缺失的。

  “當知道如來不會因著名及有聲望而生起缺失之後,他再進一步檢視:觀察如來樂於帶來無懼還是帶來恐懼;是否清除了貪欲,盡除了貪欲而不會追逐欲樂。當他這樣檢視的時候便會知道,如來樂於帶來無懼;清除了貪欲,盡除了貪欲而不會追逐欲樂。

  “比丘們,如果有人問這位比丘: ‘你基於什麼理由,基於什麼信念,說如來樂於帶來無懼;清除了貪欲,盡除了貪欲而不會追逐欲樂呢?’

  “比丘們,這位比丘將會作出正確的解說: ‘無論如來在大眾之中或獨處,無論身處有修養或沒有修養的人之中,無論在一些曾受教導的人群、一些追求物欲的人、一些遠離物欲的人之中,也不會藐視別人。我也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世尊說他樂於帶來無懼;清除了貪欲,盡除了貪欲而不會追逐欲樂。’

  “比丘們,你們應再進一步問如來: ‘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否有污染存在的呢?’ 如來將會這樣解說: ‘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沒有污染存在的。’

  “ ‘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否有污染夾雜其中的呢?’ 如來將會這樣解說: ‘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沒有污染夾雜其中的。’

  “ ‘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否清淨的呢?’ 如來將會這樣解說: ‘如來在眼看事物、耳聽事物時是清淨的。這就是我眼看事物、耳聽事物的方式,這就是我的境界,我對此沒有染著。’

  “比丘們,一位比丘弟子值得前往這樣說的導師那裏聽法。導師為他所說的法十分高超、十分高尚,使人辨明是非黑白。

  “比丘們,導師為這位比丘說十分高超、十分高尚,使人辨明是非黑白的法,這位比丘弟子從中以無比智而得到究竟,因此他對導師有這份淨信: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

  “比丘們,如果有人問這位比丘: ‘你基於什麼理由,基於什麼信念,說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呢?’

  “比丘們,這位比丘將會作出正確的解說: ‘賢友,我前往世尊那裏聽法。世尊為我說十分高超、十分高尚,使人辨明是非黑白的法。我聽了之後從中以無比智而得到究竟,因此我對導師有這份淨信:世尊是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宣說出來,僧團能善隨修習。’

  “比丘們,任何人以這樣的理由、這樣的文句、這樣的言詞來建立對如來敬信,使這份敬信生根、鞏固,這稱為建基於理由之上的敬信,紮根於見解之上的敬信,堅固的敬信。世間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或梵天等都沒有能力把這份敬信破壞。

  “比丘們,這就是以法來檢視如來了。如來是可以這樣受法來善檢視的。”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觀察經完


取材自: 巴利文佛典翻譯 《中部》 第1-第50經 (PDF)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

原先連結: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228

出現錯誤訊息: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ODBC Drivers error '80004005'
[Microsoft][ODBC Microsoft Access Driver]General error Unable to open registry key 'Temporary (volatile) Jet DSN for process 0x6a8 Thread 0x568 DBC 0x2064fcc Jet'.

/edu/include/i_database.asp, line 20


備註

[mn047-1]“如來” 在這裏和如下四段的巴利原文都是 “āyasmant” (尊者),之後的段落又用回 “Tathāgata” 。 “尊者” 通常是用於佛陀的比丘弟子的稱呼,為了不致混淆,所以在這五段之中一共十個 “āyasmant” 全譯作 “如來”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