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中部第 25 經, 誘餌經,MN 25: Nivāpa Sutta 蕭式球 譯


二十五.誘餌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馴鹿師放下誘餌來餵野鹿,他們不會這樣想: ‘這些野鹿吃了我放下的誘餌,因此而得到長壽、好形體、長久活下去。’ 他只會想: ‘這些野鹿吃了我放下的誘餌,牠們將會變得馴化、馴服,馴化、馴服便會喪失警覺,喪失警覺便會放逸,放逸我便可以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牠們了。’   “比丘們,第一群野鹿吃了那些誘餌,牠們開始變得馴化、馴服,馴化、馴服便喪失警覺,喪失警覺便放逸,放逸便被馴鹿師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牠們。比丘們,第一群野鹿不能解脫馴鹿師的掌控。   “比丘們,第二群野鹿這樣想: ‘第一群野鹿因為吃了那些誘餌,牠們開始變得馴化、馴服,馴化、馴服便喪失警覺,喪失警覺便放逸,放逸便被馴鹿師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牠們。第一群野鹿不能解脫馴鹿師的掌控。讓我們遠離誘餌,遠離受用那些恐怖的東西,進入森林裏生活吧。’   “牠們遠離誘餌,遠離受用那些恐怖的東西,進入森林裏生活。但是,到了夏季最後的一個月,草和水都吃盡喝盡,牠們的身體變得極為瘦弱,因為身體瘦弱而沒有體力。當牠們沒有體力時,只好回到馴鹿師放下誘餌的地方,在那裏吃那些誘餌,因而開始變得馴化、馴服,馴化、馴服便喪失警覺,喪失警覺便放逸,放逸便被馴鹿師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牠們。比丘們,第二群野鹿也不能解脫馴鹿師的掌控。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206

  “比丘們,第三群野鹿這樣想: ‘第一群野鹿和第二群野鹿都因為如此這般的原因而不能解脫馴鹿師的掌控。讓我們在誘餌附近造獸穴吧。我們居住在那個獸穴來吃那些誘餌,這樣便不會被馴化、不會被馴服,不馴化、不馴服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馴鹿師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我們了。’   “牠們在誘餌附近造獸穴,居住在那個獸穴來吃那些誘餌,牠們不會被馴化、不會被馴服,不馴化、不馴服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馴鹿師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牠們。   “比丘們,這時馴鹿師及馴鹿師眾心想: ‘第三群野鹿真是聰明狡猾、神出鬼沒,牠們吃了我們放下的誘餌,但我們竟然不知牠們的去向。讓我們到處放下誘餌和大欄網,希望能夠找得到牠們的獸穴、牠們的去向。’   “他們到處放下誘餌和大欄網,終於看見了第三群野鹿的獸穴、第三群野鹿的去向。比丘們,第三群野鹿最終也不能解脫馴鹿師的掌控。   “比丘們,第四群野鹿這樣想: ‘第一群野鹿、第二群野鹿和第三群野鹿都因為如此這般的原因而不能解脫馴鹿師的掌控。讓我們到一個馴鹿師及馴鹿師眾去不到的地方造獸穴吧。我們居住在那個獸穴來吃那些誘餌,這樣我們便不會被馴化、不會被馴服,不馴化、不馴服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馴鹿師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我們了。’   “牠們到一個馴鹿師及馴鹿師眾去不到的地方造獸穴,居住在那個獸穴來吃那些誘餌,牠們不會被馴化、不會被馴服,不馴化、不馴服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馴鹿師利用誘餌來隨意控制牠們。   “比丘們,這時馴鹿師和馴鹿師眾心想: ‘第四群野鹿真是聰明狡猾、神出鬼沒,牠們吃了我們放下的誘餌,但我們竟然不知牠們的去向。讓我們到處放下誘餌和大欄網,希望能夠找得到牠們的獸穴、牠們的去向。’   “他們到處放下誘餌和大欄網,但始終看不見第四群野鹿的獸穴、第四群野鹿的去向。他們這樣想: ‘如果我們驅趕第四群野鹿,其他野鹿看見這情形時牠們也會跑掉,不會再吃我們放下的誘餌。唯有不理會第四群野鹿吧。’ 比丘們,由於馴鹿師及馴鹿師眾不理會第四群野鹿,所以第四群野鹿能夠解脫馴鹿師的掌控。   “比丘們,我說這個譬喻是要說明這個義理:   “比丘們,誘餌是指五欲。   “比丘們,馴鹿師是指邪惡者魔羅。   “比丘們,馴鹿師眾是指魔羅眾。   “比丘們,野鹿是指沙門婆羅門。

  “比丘們,第一種沙門婆羅門受用魔羅放下的世間物質誘餌,他們因為受用世間物質誘餌而開始受蠶食、迷醉,受蠶食、迷醉便喪失警覺,喪失警覺便放逸,放逸便被魔羅利用世間物質的誘餌來隨意控制他們。比丘們,就是這樣,第一種沙門婆羅門不能解脫魔羅的掌控,就像我所說第一群野鹿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第二種沙門婆羅門這樣想: ‘第一種沙門婆羅門受用魔羅放下的世間物質誘餌,他們因為受用世間物質誘餌而開始受蠶食、迷醉,受蠶食、迷醉便喪失警覺,喪失警覺便放逸,放逸便被魔羅利用世間物質的誘餌來隨意控制他們。就是這樣,第一種沙門婆羅門不能解脫魔羅的掌控。讓我們遠離世間物質的誘餌,遠離受用那些恐怖的東西,進入森林裏生活吧。’   “他們遠離世間物質的誘餌,遠離受用那些恐怖的東西,進入森林裏生活。在那裏他們只吃野菜、麥、生米、野米、水草、穀、米水渣、芝麻、草、牛糞,只吃樹下的果子和野果。但是,到了夏季最後的一個月,草和水都吃盡喝盡,他們的身體變得極為瘦弱,因為身體瘦弱而沒有體力,當身體瘦弱、沒有體力時便沒有心解脫。當他們沒有心解脫時,只好回到魔羅放下世間物質誘餌的地方,在那裏受用世間物質誘餌而開始受蠶食、迷醉,受蠶食、迷醉便喪失警覺,喪失警覺便放逸,放逸便被魔羅利用世間物質的誘餌來隨意控制他們。比丘們,就是這樣,第二種沙門婆羅門也不能解脫魔羅的掌控,就像我所說第二群野鹿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第三種沙門婆羅門這樣想: ‘第一種沙門婆羅門和第二種沙門婆羅門都因為如此這般的原因而不能解脫魔羅的掌控。讓我們在魔羅放下世間物質誘餌的附近來居住吧。我們居住在那裏來受用世間物質誘餌,這樣我們便不會受蠶食、不會迷醉,不受蠶食、不迷醉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魔羅利用世間物質的誘餌來隨意控制我們了。’   “他們在魔羅放下世間物質誘餌的附近來居住,居住在那裏來受用世間物質誘餌,他們不會受蠶食、不會迷醉,不受蠶食、不迷醉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魔羅利用世間物質的誘餌來隨意控制他們。   “但是,他們的心裏有這些見: ‘世間是常’ 、 ‘世間是斷’ 、 ‘世間有邊’ 、 ‘世間沒有邊’ 、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 ‘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 ‘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就是這樣,第三種沙門婆羅門最終也不能解脫魔羅的掌控,就像我所說第三群野鹿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第四種沙門婆羅門這樣想: ‘第一種沙門婆羅門、第二種沙門婆羅門和第三種沙門婆羅門都因為如此這般的原因而不能解脫魔羅的掌控。讓我們到一個魔羅及魔羅眾去不到的地方來居住吧。我們居住在那裏來受用魔羅放下的世間物質誘餌,這樣我們便不會受蠶食、不會迷醉,不受蠶食、不迷醉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魔羅利用世間物質的誘餌來隨意控制我們了。’

  “他們到一個魔羅及魔羅眾去不到的地方來居住,居住在那裏來受用魔羅放下的世間物質誘餌,他們不會受蠶食、不會迷醉,不受蠶食、不迷醉便不會喪失警覺,不喪失警覺便不會放逸,不放逸便不會被魔羅利用世間物質的誘餌來隨意控制他們。就是這樣,第四種沙門婆羅門解脫魔羅的掌控,就像我所說第四群野鹿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什麼是魔羅及魔羅眾去不到的地方呢?比丘們,就是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有慧見而得漏盡。這位比丘可稱為是一位令魔羅眼盲,令邪惡者魔羅看不見自己蹤跡的比丘。”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誘餌經完


取材自: 巴利文佛典翻譯 《中部》 第1-第50經 (PDF)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

原先連結: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183

出現錯誤訊息: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ODBC Drivers error '80004005'
[Microsoft][ODBC Microsoft Access Driver]General error Unable to open registry key 'Temporary (volatile) Jet DSN for process 0x6a8 Thread 0x568 DBC 0x2064fcc Jet'.

/edu/include/i_database.asp, line 20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