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 17 經, 樹林經,MN 17: Vanapattha Sutta 蕭式球 譯
十七.樹林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樹林’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依止樹林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樹林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難以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樹林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難以得到。’ 通過考慮,他應即時離開這個樹林,不再繼續住下去。
“比丘們,一位依止樹林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樹林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不過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不難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樹林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不過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不難得到。但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醫藥用品的原因而出家。’ 通過衡量,他應離開這個樹林,不再繼續住下去。
“比丘們,一位依止樹林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樹林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但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難以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樹林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但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難以得到。但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醫藥用品的原因而出家。’ 通過衡量,他應繼續住在這個樹林,不應離開。
“比丘們,一位依止樹林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樹林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不難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樹林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不難得到。’ 通過考慮,他應畢生住在這個樹林,不應離開。
“比丘們,一位依止人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人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難以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人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難以得到。’ 通過考慮,即使這人不想這位比丘離開,這位比丘也應即時離開這個人,不再繼續依隨這個人。
“比丘們,一位依止人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人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不過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不難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人不能使自己建立念,不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定,不能使自己把漏盡除,不能使自己隨順最高的安穩;不過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不難得到。但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醫藥用品的原因而出家。’ 通過衡量,即使這人不想這位比丘離開,這位比丘也應離開這個人,不再繼續依隨這個人。
“比丘們,一位依止人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人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但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難以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人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但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難以得到。但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醫藥用品的原因而出家。’ 通過衡量,他應繼續依隨這個人,不應離開。
“比丘們,一位依止人來生活的比丘,他依止的人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不難得到。這位比丘應考慮: ‘我依止的人能使自己建立之前沒有建立的念,能使自己內心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定,能使自己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能使自己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最高安穩;出家人生活所需的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又不難得到。’ 通過考慮,即使這個人沒有想過要這位比丘留下,這位比丘也應畢生依隨這個人,不應離開。”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樹林經完
取材自: 巴利文佛典翻譯 《中部》 第1-第50經 (PDF)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
原先連結: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198
出現錯誤訊息: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