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 16 經,心障礙經,MN 16: Cetokhila Sutta 蕭式球 譯
十六.心障礙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果不捨棄五種內心的障礙,不截斷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是沒有可能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什麼是一位比丘五種不捨棄的內心障礙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一種不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法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二種不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僧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三種不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四種不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五種不捨棄的內心障礙。這些就是一位比丘五種不捨棄的內心障礙了。
“什麼是一位比丘五種不截斷的內心束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貪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一種不截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身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二種不截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三種不截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四種不截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五種不截斷的內心束縛。這些就是一位比丘五種不截斷的內心束縛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果不捨棄這五種內心的障礙,不截斷這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是沒有可能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果捨棄五種內心的障礙,善斷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是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什麼是一位比丘五種捨棄的內心障礙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導師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一種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法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二種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僧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三種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修學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四種捨棄的內心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同修不發怒、有歡喜心、不衝撞、不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五種捨棄的內心障礙。這些就是一位比丘五種捨棄的內心障礙了。
“什麼是一位比丘五種善斷的內心束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貪欲離了貪著、離了愛欲、離了愛著、離了渴求、離了熱愛、離了渴愛,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一種善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身離了貪著、離了愛欲、離了愛著、離了渴求、離了熱愛、離了渴愛,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二種善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色離了貪著、離了愛欲、離了愛著、離了渴求、離了熱愛、離了渴愛,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三種善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會盡情吃得肚脹,不會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四種善斷的內心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不會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第五種善斷的內心束縛。這些就是一位比丘五種善斷的內心束縛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果捨棄這五種內心的障礙,善斷這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是能夠在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比丘們,他修習欲定勤行神足,修習精進定勤行神足,修習心定勤行神足,修習觀定勤行神足 [mn016-1] ,第五是上進。比丘們,一位具有連上進一起共十五支 [mn016-2] 的比丘,有能力破除煩惱,有能力取得正覺,有能力取得最高的安穩。
“比丘們,就正如一隻有八隻蛋、十隻蛋或十二隻蛋的母雞,牠適當地孵蛋,適當地給予溫暖,即使沒有想到讓小雞以爪尖或喙破殼,平安地出生;那些小雞都有能力以爪尖或喙破殼,平安地出生。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具有連上進一起共十五支的比丘,有能力破除煩惱,有能力取得正覺,有能力取得最高的安穩。”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心障礙經完
取材自: 巴利文佛典翻譯 《中部》 第1-第50經 (PDF)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
原先連結: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197
出現錯誤訊息:
備註
[mn016-1] | “欲定勤行神足(chand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 iddhi-pāda)、精進定勤行神足(viriy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 iddhi-pāda)、心定勤行神足(citt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 iddhi-pāda)、觀定勤行神足(vīmaṁs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 iddhi-pāda)” 稱為四神足,它們也簡稱為 “欲、精進、心、觀” 。四神足是取得 “心力/神力” (iddhi)的四條 “途徑” (pāda):通過 “願欲” (chanda)為基礎的 “定” (samādhi),精勤(padhāna)修行(saṅkhāra)來取得 “神足” ,是欲神足;通過 “精進” (viriya)為基礎的定,精勤修行來取得神足,是精進神足;通過 “高質素的心” (citta)為基礎的定,精勤修行來取得神足,是心神足;通過 “觀察分析” (vīmaṁsa)為基礎的定,精勤修行來取得神足,是觀神足。 |
[mn016-2] | 這裏的十五支是指 “上進、四神足、捨棄五種內心障礙、善斷五種內心束縛” 十五種東西。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