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 1 經,根源經,MN 1: Mūlapariyāya Sutta 蕭式球 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郁伽羅村須婆伽林中的娑羅王樹下。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所有法的根源 ’ [mn001-1]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地 [mn001-2] ,之後會有 ‘我就是地’ 、 ‘我在地之中’ 、 ‘我在地之外’ 、 ‘我擁有地’ 這些想法;會對地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此沒有遍知 [mn001-3] 。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水……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火……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風……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眾生……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天神……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波闍波提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梵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光音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遍淨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廣果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阿毗浮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空無邊處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識無邊處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無所有處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見……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聞……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覺……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知……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普遍事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各別事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所有事物……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湼槃,之後會有 ‘我就是湼槃’ 、 ‘我在湼槃之中’ 、 ‘我在湼槃之外’ 、 ‘我擁有湼槃’ 這些想法;會對湼槃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此沒有遍知。
“比丘們,一位有學比丘,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最高的止息。他正確認知地4,之後不應有 ‘我就是地’ 、 ‘我在地之中’ 、 ‘我在地之外’ 、 ‘我擁有地’ 這些想法;不應對地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此要取得遍知。他正確認知水……他正確認知火……他正確認知風……他正確認知眾生……他正確認知天神……他正確認知波闍波提天……他正確認知梵天……他正確認知光音天……他正確認知遍淨天……他正確認知廣果天……他正確認知阿毗浮天……他正確認知空無邊處天……他正確認知識無邊處天……他正確認知無所有處天……他正確認知非想非非想處天……他正確認知見……他正確認知聞……他正確認知覺……他正確認知知……他正確認知普遍事物……他正確認知各別事物……他正確認知所有事物……他正確認知湼槃,之後不應有 ‘我就是湼槃’ 、 ‘我在湼槃之中’ 、 ‘我在湼槃之外’ 、 ‘我擁有湼槃’ 這些想法;不應對湼槃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此要取得遍知。
“比丘們,一位阿羅漢比丘,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他正確認知地,之後不會有 ‘我就是地’ 、 ‘我在地之中’ 、 ‘我在地之外’ 、 ‘我擁有地’ 這些想法;不會對地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此有遍知;因為他盡除了貪欲,沒有貪欲;因為他盡除了瞋恚,沒有瞋恚;因為他盡除了愚癡,沒有愚癡。他正確認知水……他正確認知火……他正確認知風……他正確認知眾生……他正確認知天神……他正確認知波闍波提天……他正確認知梵天……他正確認知光音天……他正確認知遍淨天……他正確認知廣果天……他正確認知阿毗浮天……他正確認知空無邊處天……他正確認知識無邊處天……他正確認知無所有處天……他正確認知非想非非想處天……他正確認知見……他正確認知聞……他正確認知覺……他正確認知知……他正確認知普遍事物……他正確認知各別事物……他正確認知所有事物……他正確認知湼槃,之後不會有 ‘我就是湼槃’ 、 ‘我在湼槃之中’ 、 ‘我在湼槃之外’ 、 ‘我擁有湼槃’ 這些想法;不會對湼槃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此有遍知;因為他盡除了貪欲,沒有貪欲;因為他盡除了瞋恚,沒有瞋恚;因為他盡除了愚癡,沒有愚癡。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地,之後不會有 ‘我就是地’ 、 ‘我在地之中’ 、 ‘我在地之外’ 、 ‘我擁有地’ 這些想法;不會對地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對此有遍知;因為如來知道愛喜是苦的根源,知道從愛喜帶來有,從有帶來生,從生帶來老死。因此,如來盡除了所有渴愛,無欲、寂滅、離棄、放捨而覺悟無上等正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水……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火……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風……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眾生……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天神……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波闍波提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梵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光音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遍淨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廣果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阿毗浮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空無邊處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識無邊處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無所有處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非想非非想處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見……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聞……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覺……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知……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普遍事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各別事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所有事物……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正確認知湼槃,之後不會有 ‘我就是湼槃’ 、 ‘我在湼槃之中’ 、 ‘我在湼槃之外’ 、 ‘我擁有湼槃’ 這些想法;不會對湼槃生起愛喜。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對此有遍知;因為如來知道愛喜是苦的根源,知道從愛喜帶來有,從有帶來生,從生帶來老死。因此,如來盡除了所有渴愛,無欲、寂滅、離棄、放捨而覺悟無上等正覺。”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根源經完
取材自: 巴利文佛典翻譯 《中部》 第1-第50經 (PDF)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
原先連結: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182
出現錯誤訊息:
備註
[mn001-1] | 這裏的 “所有法的根源” (sabba-dhamma-mūla)是指 “所有苦、有、生、老死的根源” 。在經文之末指出, “愛喜” (nandī)是苦的根源,是有、生、老死的根源。解釋 “愛喜是苦的根源” 是這篇經文的主旨。 |
[mn001-2] | “他帶著顛倒想來認知地” 這句的巴利原文是 “paṭhaviṃ paṭhavito sañjānāti” ,其中的 “sañjānāti”有 “認知” 、 “帶有想的認知” 、 “想像” 等意思;所以,若直譯這句的話,就是 “從地之中,他帶著 ‘想’ 來認知地。” 在古代漢譯本的《中阿含經.一零六.想經》之中,與此相應的句子是 “於地有地想。 |
[mn001-3] | 遍知(pariññāta)有 “徹底知道” 的意思。從這篇經文所見,阿羅漢和佛陀才有這種遍知。 “他正確認知地” 這句的巴利原文是 “paṭhaviṃ paṭhavito abhijānāti” ,其中的 “abhijānāti” 有 “證知” 、 “最高的知道” 、 “直接知道” 等意思;所以,若直譯這句的話,就是 “從地之中,他直接知道地。” 在《想經》之中,與此相應的句子是 “於地則知地。”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